2010届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

合集下载

高考文言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考文言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考文言知识点总结大全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汉民族的文字表达方式,是我们国家独有的文化瑰宝。

它曾经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官方文书的标准语言,也是文人雅士们的必修技能。

而在当今的高考考试中,文言文作为语文科目的一部分,也占据着重要的比重。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下面将为大家梳理一下高考文言文的知识点。

一、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文言文,古代汉民族的文字表达方式,其基础知识包括:1. 字句解析:分析句子成分,理解句意。

注意古汉语中动词、形容词的使用方式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2. 虚词辨析:虚词在古代文言文中很常见,包括了语气词、副词、介词、连词等等。

需要掌握不同虚词的用法,注意虚词之间的区别。

3. 古文阅读:通过阅读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加强对古文的认识和感受,提高文言文硬件素养。

二、文言文的修辞手法文言文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包括以下几种:1. 比喻手法:通过对事物的类比,使用比喻来进行艺术表达,如“犹将入木中”的比喻。

需要学会理解比喻的深层含义,丰富自己的文学修养。

2. 排比手法:通过列举一系列相对独立的内容,来进行强调和艺术表达,如“天销地灭”的排比。

掌握排比的使用方式和效果,能够有效地提升文章的表现力。

3. 借代手法:通过描写一个事物的某一属性或特征代替整体,进行间接表达,如“金乌西坠,玉兔东升”的借代。

需要理解借代的含义和象征意义,增加自己的修辞能力。

三、文言文的文学特点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表达方式,具有独特的文学特点:1. 逻辑严密:文言文的表达方式注重逻辑关系,言简意赅,善于用简练的文字表达复杂的思维。

2. 文辞华丽:受到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文言文注重辞章的雄浑豪放,蕴含着丰富的修辞手法。

3. 意境深远:文言文通过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等方面的描绘,展现出深邃的思考和感悟。

需要通过阅读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感受其中的文学魅力。

四、文言文的应用领域文言文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独有文化瑰宝,已经应用于以下几个领域:1. 古代文学作品的研究和解读:通过研读文言文作品,深入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掌握古代文学作品的基本知识。

2010届高三语文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

2010届高三语文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或师焉,或否焉。
译:不懂得的文章字句,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疑难)不向 老师学习。
翻译方法:“调” 把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
主谓倒装等按现代汉语语序调整过来。
h
12
文言句子翻译方法:
是我能不畏惧吗? h
15
在运用翻译方法的基础上,要注意:
遇到疑难要推断 放到语境做检验
小结:
字字落实对留换,文从句顺删补 调, 遇到疑难要推断,放到语境去 检验。
h
16
课堂总结:
一翻译重点,难点: ①句中的关键词语(包括通假字、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多义实词、常见虚词) ②特殊句式的翻译(省略句、被动句、倒装 句、判断句,包括固定句式)
思考:命题者为何要选择这三句作翻译题? 你觉得其中有什么命题规律?
明确: 评分细则的拟订往往会体现在句 子的几个关键得分点。 ①句中的关键词语(包括通假字、词类 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多义实词、 常见虚词)
②特殊句式的翻译(省略句、被动句、 倒装句、判断句,包括固定句式)
这几个得分点往往也就是我们翻译的重
译:想要的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
(3分。“欲”1分,想要;宾语前置“何请”1分,
请求什么;句意,1分。)h
4
翻译的基本要求
• ①信 • 要一一对应,不走样(译文要符合原
意,不歪曲,不遗漏) •② 达 • 要贯通文意。要重视句式,无语病
(译文要合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要揣摩语气。(对原文的语气进行重 点理解) • ③雅 • 有文采(译文要尽量h 做到美一些) 5
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善,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文言文的重要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汉语的书面语形式,是高考语文科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掌握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高考文言文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词汇、句式、修辞手法的掌握,以及对文言文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二、文言文词汇1. 古今异义词:指古代文言文中的词汇在现代汉语中意义发生变化的词语。

2. 通假字:古代汉字中,由于音、形相近,某些字可以互相代替使用。

3. 偏义复词:文言文中常见的复合词,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成为主要成分,另一个词素仅作陪衬。

4. 虚词:文言文中用来表示语法关系或语气的词,如“之、者、也、乎、矣、哉”等。

三、文言文句式1. 判断句:文言文中表示判断的句子,常以“者……也”、“……者……也”等结构出现。

2. 被动句: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常见标志词有“被、见、为……所”等。

3. 省略句:文言文中省略主语、宾语或谓语的句子。

4. 倒装句:文言文中词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

四、文言文修辞手法1. 比喻:用一个事物或现象来描绘另一个事物或现象的修辞手法。

2. 拟人:将人的情感、行为等赋予非人事物的修辞手法。

3. 排比:多个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或句子成分并列,起到强调和美化的作用。

4. 设问:提出问题,引人思考的修辞手法。

5.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义。

五、文言文篇章结构1. 起兴:文章开头用景物或事物引起主题的写作手法。

2. 承转:文章中间部分,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段落。

3. 议论:作者对某一问题发表观点和看法的段落。

4. 结尾:文章最后部分,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的段落。

六、文言文阅读理解技巧1. 抓住关键词:理解文言文句子的关键在于把握关键词的含义。

2. 理清句间关系: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因果、转折、并列等。

3. 理解修辞手法:识别并理解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有助于深入理解文意。

2010届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分类精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2010届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分类精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2010届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分类精编:文言文阅读专题北京市朝阳区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天顺间,锦衣卫指挥门达怙.宠骄横,凡忤之者,辄嗾觇卒①潜致其罪,逮捕拷掠,使无诘证,莫可反异。

由是权倾一时,言者结舌。

其同僚袁彬质直不屈,乃.附以重情,拷掠成狱。

内外咸冤之,莫或敢发也。

京城有杨埙者,戍伍之余夫也。

素不识彬,为之上疏曰:“正统十四年,驾留沙漠,廷臣悉奔散逃生,惟袁彬一人,特校尉耳,乃能保护圣躬,备尝艰苦。

及驾还复辟,授职酬劳,公论称快。

今者无人奏劾,卒然付狱,考掠备至,罪定而后附律,法司虽知其枉,岂敢辨明。

陷彬于死,虽止一夫,但伤公论,人不自安。

乞以彬等御前审录,庶得明白,死者无憾,生者亦安。

臣本一芥草茅,身无禄秩,见此不平,昧死上言。

”遂击登闻鼓②以进.,仍送卫狱。

达因是欲尽去异己者,乃缓埙死,使诬少保吏部尚书华盖大学士李贤指使。

埙佯诺之。

达遂以.闻会三法司③,鞫④于午门前,埙乃直述,所言皆由己出,于贤无预。

达计不行,而彬犹降黜,居第尽毁。

未几,英宗升遐。

言者劾达罪,举埙事为证。

达谪死南丹,彬复旧职,代达总卫事。

成化初,修《英宗实录》。

称“义士杨埙”云。

埙字景和,其先某处人。

父为漆工。

宣德间,尝遣人至倭国传泥金画漆之法以.归,埙遂习之,而自出己见,以五色金钿并施,不止如旧法纯用金也,故物色各称,天真烂然.,倭人见之,亦齚指称叹,以为不可及。

盖其天资敏悟,于.书法诗格不甚习,而往往造.妙,故其艺亦绝出古今也。

既不避权奸,为此义举,人亦莫敢以一艺目之。

有欲授之以官者,不就.,遂隐于艺以自高。

(取材于明·张弼《义士杨景和埙传》)注:①觇(chān)卒:密探。

觇,窥视。

②登闻鼓:古代帝王为臣民提出谏议或申述冤情,在朝堂外设置的鼓。

③三法司:指刑部、都察院、大理寺。

④鞫(jū):审讯。

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锦衣卫指挥门达怙.宠骄横怙:依仗B.遂击登闻鼓以进.进:举荐C.而往往造.妙造:达到D.有欲授之以官者,不就.就:就职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凡忤之者,辄嗾觇卒潜致其罪凡是违逆门达的人,门打就唆使密探暗中罗织他们的罪名B.及驾还复辟,授职酬劳,公论称快等到皇上回朝重新称帝,授予其官职酬谢他的辛劳,大家都称赞C.埙乃直述,所言皆由己出,于贤无预 [来源:学科网]杨埙竟然照直陈述,所说的都处于自己的想法,这在李贤没有料想到D.人亦莫敢以一艺目之人们也不敢只把他当作一个有才艺的人看待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锦衣卫门达怙宠骄横,为打击异己网罗他们的罪名,造成许多冤狱,人们对他敢怒不敢言。

2010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精讲精析

2010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精讲精析

2010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精讲精析【2010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精讲精析】文言文作为语文科目中的一部分,是考生们在高考中必须要掌握的内容之一。

下面,我们将重点解析2010年高考语文的文言文真题,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考试。

一、真题原文:“孔子次东郭子华,里仁以见。

子华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二、释文:孔子去拜访了东郭子华,谈到了什么是仁。

子华问道:“现在从政的人如何?”孔子叹息道:“哎呀!那些只会算计筹谋的人,根本不值一提。

”三、分析:本文出自《论语·公冶长》,主要表达了孔子对当时的政治现状的看法。

孔子认为当时从政的人只会算计谋划,而不重视仁德之道。

这一观点体现了孔子对政治人才的要求,以及他对仁德思想的强调。

四、解题思路:1. 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道语文文言文题目,需要对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进行分析。

2. 首先,我们要对原文进行逐句翻译和解释,理清上下文的逻辑关系。

3. 然后,对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子以及作者的观点进行分析和总结。

4. 最后,根据上述分析,结合题目要求,进行全文的写作。

五、示范写作:孔子拜访了东郭子华,子华问及当时从政之人如何。

孔子感叹道,那些斗筲之人,根本不足以被计算在内。

言辞之间,流露出他对时下政治现状的不满和担忧。

在这句话中,孔子运用了“斗筲之人”这个比喻,将那些只会算计谋划而忽视道义的政治人物形容得一文不值。

斗筲,古代用来计算容量和数量的容器,这里引申为计算和权谋的象征。

通过这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孔子表达了他对政治人才的要求,并强调了仁德思想在政治中的重要性。

深究其中的道理,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政治人才的要求并不只是关注其才智和能力,更强调了其道德品质。

孔子认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应该具备仁德之心,关心国家民众的利益,而不仅仅追求个人的权力和利益。

只有具备了仁德之心的政治家,才能够真正为人民谋福利,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这段话虽然简短,却道出了孔子对政治人才的要求和对时政现状的忧虑。

2010届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

2010届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有用来„„的办法) 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没有用来„„的办法)
3.将奈何。 (表疑问,怎么„„。“为之奈何”、“既已无 可奈何”意同) 4.荆轲有所待。 (意为:有„„的人(东西)。“所”后常跟动词组 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 5.将军岂有意乎。 (表揣度,是否„„呢) 6.荆卿岂无意哉。 (表反问,难道„„吗) 7.仆所以留者。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 句,译为:„„的原因)
重点词语:
12.秋毫不敢有所近
13.所以遣将守关者 1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 王 16.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17.将军与臣戮力攻秦 18.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19.不然,籍何以至此 20.范增数目项王 比喻细小的东西 接触,沾染 „ „的原因 防备 道歉,谢罪
全部 合力 料想 这样 屡次
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驻军,驻扎) 2.越国以鄙远 (意动,以„„为边邑) 3.与郑人盟 (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4.唯君图之 (计划,考虑) 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恩惠,好处)
词类活用:
6.越国以鄙远
(远方,边远的地方)
7.共其乏困
(缺少的东西)
8.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在东边;在西边)
通假字:
1.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了
2.秦伯说。
“说”通“悦”,高兴
3.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应
4. 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文言虚词: 以:1.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表原因 2.若亡郑以陪邻,敢以烦执事 连词,来
于:1.以其无礼于晋
对,表对象 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对,表对象

2010届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

2010届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
返回
• 如何达到‘信’的要求: • 1、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 • 2、注意词类活用、古字通假现象 • 3、注意有修辞、委婉说法的语句 • 4、注意并提句、文化常识句的翻 译
• 二、如何做到“达”的要求 • 1、符合现代汉语表达的习惯 • 2、注意古汉语特殊的句式 • 1)省略句 • 2)倒装句 • 3)被动句 • 4)判断句 • 5)固定结构
• ③濂惟举其善者对。
• 译:宋濂只是列举那些与自己交好的臣子 回答。
再见,祝高考成功!
返回
• 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 调整语序: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 • 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 哪里呢?” • 2.求人可使报秦者 • 调整语序:求可使报秦人者 • 译文:“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 • 3.石之铿然有声者。 • 调整语序:铿然有声之石者 • 译文:“铿然有偏爱我;
•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译: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 能横渡江河。
• 3.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 译: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 我救活了他; • 4.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 • 译:百姓,是我们的百姓。发放我们的粮 食救济他们,有什么不可以? 返回
• (2005广东卷第13题《后汉书· 朱晖传》 ) • (1)性矜严,进止必以礼,诸儒称其高。 • 翻译:(朱晖)性格端庄严肃,举止行动一定 依照礼仪,众位儒生都称赞他的高尚品德 • (2)主簿大惊,遽以白就。 • 翻译:主簿非常吃惊,立即把(这件事)禀告 阴就。 • (3)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 • 翻译:朱晖做官很刚直,被上司忌恨,所 到之处,他都被人弹劾。
• 1、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 • 译:现在河内地区有黄河环绕作为坚固的 防线,人口众多。 • 2、令欲降之却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 • 译: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 恐怕不可以吧? • 3、及死之日,天下知也不知,皆为尽哀。 • 译: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 人,都为他竭尽哀悼。

高考文言文常识整理

高考文言文常识整理

高中文言文常识整理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2.表官职变化的: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6)表恢复的:复、还7)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3.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4.表主管的:知、典、主5.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6.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7.表人物地位:贵、贱、卑、官绅、豪8.表人物个性的:梗、鲠、耿、耿介、刚耿、骨鲠、梗直、正直、刚毅、(仁)厚、(仁)矜、恺悌、宽厚、静悫、慎微、雅正、雅度剀切、周密、谨厚、谨肃、恭恪、聪、慧、敏、木讷、奸、佞、诈、谲、狡猾、狡(佼)黠、危坐(俨然)、阿谀、献媚、谄、谗9.表人物品行的:行、行检、行业、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10.跟科举考试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11.表受到诬陷的:中、谮、诬12.表敬重的:敬、重、尊、恭13.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14.表内心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怨、患、疾、恨、怒、诅15.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16.表宽容的:容、贷、恕、宽17.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蹈舞18.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切厉、骂、责、罹、戾、诟、谩19.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仗、流、赭衣、械、20.表监狱的:囹圄、狱21.表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22.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纱、绦、缣、缯、蚕、桑、23.表桌床的:案、几、床、塌24.表走的:步、趋、走、遁、亡、逃、徙、匿25.表违背的:牾、忤、逆、倍(背)26.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渝、晓、辩、问、谢、折、诘、诉、咨(谘)27.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28.跟马有关的:马、驹、厩、策、羁、縻、辔、逸、驭、御、驾、辕、辙29.表害怕的:畏、惧、惮、骇、患、遽30.表揭发的:劾、讦、揭31.跟皇帝有关的:上、帝、祚、践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诰、(驾)幸、膳、对策、轮对、奏、表、疏、32.表朝见的:朝、觐33.表死亡的:(驾)崩、山陵崩、薨、卒、不禄、死、没(殁)、终、圆寂34.跟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京畿、35.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幸、往、经36.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37.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38.表告别的:辞、别、谢39.表暗中的:阴、间、密40.表穿戴的:纨绔、布衣、结、履、印、绶、冠、冕、巾、弁、弱冠、笄礼、免冠、带41.表房舍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42.跟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芜秽43.跟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粜、廪、禀、府、荒、欠收、44.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佚、45.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46.表饱饥的:饱、饥、饿、馁、馑47.表容器的:石、斛、觞、樽语文知识梳理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2.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4.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5.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6.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7.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8.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9.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10.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11.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1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13.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14.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15.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16.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17.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18.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19.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20.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21.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高考语文中,文言文是一项重要的考点。

为了帮助考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下面我将对文言文的常见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文言文的特点1. 字词:文言文使用较多的是古代汉字,其中有许多字义和用法与现代汉字不同。

2. 语法:文言文语法较为复杂,有许多句式和结构与现代汉语不同。

3. 修辞手法:文言文使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偶等,这些修辞手法常常用来强化语言的表达效果。

二、字词用法1. 同义词的区别:在文言文中,常常会出现多个表示相近意义的词,考生需要注意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

2. 义项转化:文言文中,许多字的义项发生了改变,考生要熟悉这些变化。

3. 偏旁义:文言文中,常常用字的偏旁义来表示整个字的意义,考生可以通过掌握常用的偏旁义来推测字的意义。

三、句法结构1. 主谓宾结构:文言文的句子往往采用主谓宾的结构,但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是,文言文中宾语常常使用“所”字引导。

2. 并列结构:文言文中的并列结构和现代汉语也有所不同,常常使用“与”、“或”、“即”等连词引导。

3. 修饰成分:文言文对于修饰成分的使用要求较高,往往要求修饰成分与被修饰成分之间保持平衡。

四、常见句式1. “以……为”句式:表示以某种方式来达到某种目的。

例如:“以诗书达礼”、“以无为至大”。

2. “是……者”句式:表示某种身份或者属性。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故不居”。

3. “不如……之甚也”句式:表示某种情况与其他情况相比较,后者更为严重。

例如:“水之寒,无所比也,未闻冰之为坚也”。

五、修辞手法1. 比喻:通过一种事物来形容另一种事物,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2. 夸张:夸大描述某种事物的程度、规模等,以引起读者的注意。

3. 对偶:使用相同或者相近的格式来进行对比,以强调某种意义。

六、阅读与理解1. 标点符号:文言文标点符号的使用和现代汉语不同,考生要熟悉这些标点的用法。

2. 修辞手法辨析:文言文中常常使用修辞手法,考生需要通过仔细阅读,准确理解修辞手法所要表达的意义。

历届语文高考试题分类解析【考点9】古文阅读

历届语文高考试题分类解析【考点9】古文阅读

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解析【考点9】古文阅读【考纲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5)筛选文中的信息。

(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7)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王祎,字子充,义乌人。

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以文章名世。

睹元政衰敞,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

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

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

太祖征江西,祎献颂。

太祖喜日:“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

学问之博,卿不如濂。

才思之雄,濂不如卿。

”太祖创礼贤馆,召置馆中。

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

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宠.之。

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

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

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

浙西既平,科敛当减。

”太祖嘉纳之,然不能尽从也。

明年修《元史》,命祎与濂为总裁。

祎史事擅长,裁烦剔秽,力任笔削。

书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

奉诏预教大本堂,经明理达,善开导。

召对殿廷,必赐坐,从容宴语。

五年正月议招谕云南,命祎赍诏往。

至则谕梁王,亟宜奉版图归职方,不然天讨旦夕至。

王不听,馆别室。

他日,又谕日:“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

若恃险远,抗明命,悔无及矣。

"梁王骇服,即为改馆。

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

王不得已出祎见之,脱脱欲屈祎,祎叱日:“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

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且我与汝皆使也,岂为汝屈!”或劝脱脱日:“王公素负重名,不可害。

”脱脱攘臂日:“今虽孔圣,义不得存。

”祎顾王日:“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文言文基本语法知识点1. 主谓宾结构:文言文句子一般以主谓宾结构为基础,主语常放在句首,谓语动词一般放在句中,宾语放在谓语动词后面。

2. 蔽:文言文中常用字“蔽”代替现代汉语中的“隐”,表示隐藏、遮掩的意思。

3. 眷:文言文中常用字“眷”代替现代汉语中的“爱”,表示喜爱、眷恋的意思。

4. 奈:文言文中常用字“奈”表示对付、应付的意思。

5. 及:文言文中常用字“及”代替现代汉语中的“对照、比较”,表示与…相比较、与…比较。

6. 合:文言文中常用字“合”表示既、又的意思。

7. 使:文言文中常用字“使”表示让、使得的意思。

8. 望:文言文中的“望”表示希望、期望的意思。

9. 尽:文言文中的“尽”表示毕竟、总归的意思。

10. 若:文言文中的“若”表示如果的意思。

11. 慎:文言文中的“慎”表示谨慎、小心的意思。

二、文言文的常见修辞手法1. 修辞格: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拟人、夸张、比喻、象征、对偶、排比等。

2. 对仗:文言文中常见的对仗有平仄对仗、音韵对仗、形式对仗等。

3. 比兴:文言文中常见的比兴手法有直喻、比喻、象征等。

4. 排比:文言文中常见的排比手法有正序排比、倒序排比、五韵排比等。

5. 迭用托物:文言文中常见的手法有迭托、托物、夹托等。

三、文言文的常见句型1. 并列句:文言文中常见的并列句有递进、转折、选择等。

2. 状语从句:文言文中常见的状语从句有时间状语从句、原因状语从句、条件状语从句等。

3. 主谓宾结构:文言文中常见的主谓宾结构有普通主谓宾结构、倒装主谓宾结构。

4. 假设虚拟句:文言文中常见的假设虚拟句有“假设句+假设分句”结构。

5. 双宾结构:文言文中常见的双宾结构有“把宾语放在主谓之间,再加一个间接宾语”结构。

四、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借代、拟人等。

比喻是指借用某种事物来形容另一种事物,常用于生动地描绘景物、人物等;夸张是指夸大或减小事物的形容程度,常用于增强修辞效果;借代是指用一个词语替代另一个词语,常用于简洁表达;拟人是指将抽象的事物赋予人的行为、形态等。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一、实词
1. 通假字
- 整理方法:在学习文言文时,遇到难以理解的字,如果根据上下文解释不通,就要考虑是否为通假字。

通假字的读音一般按照所通字的读音来读。

2. 古今异义
- 感情色彩变化:如“爪牙”,古代指得力的助手,是褒义词,现在指坏人的帮凶,是贬义词。

3. 一词多义
- 以“绝”为例:
二、虚词
1. 之
- 助词:
- 代词:
2. 而
3. 其
- 代词:
- 语气词:
三、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2. 被动句
3. 宾语前置句
4. 定语后置句
5. 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
四、词类活用
1. 名词作动词
- 识别方法:当名词出现在谓语的位置上,并且这个名词的意义不能按照正常的名词意义来理解时,就要考虑是否为名词作动词。

2. 名词作状语
- 类型:
3. 形容词作名词
- 识别方法:形容词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或性质的意义时,往往活用为名词。

4. 形容词作动词
- 识别方法:当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或者形容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并且不是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而是表示动作行为时,就要考虑形容词作动词。

5. 使动用法
6. 意动用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重要文化常识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重要文化常识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重要文化常识总结文言文重要文化常识总结: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劾: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③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 当:判刑,判罪。

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

“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

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1.表官职的(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归纳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是高考中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考察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下面是对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的知识点进行的总结归纳:一、文言文基本概念和特点1.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流行于魏晋南北朝至清代。

2. 文言文具有奥妙的语言艺术,形成了独特的修辞格和表达方式。

3. 文言文的特点包括:句子结构严谨、字词的用法古雅、重视修辞手法和推理逻辑等。

二、文言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1. 抓住文言文的重点句子和关键词,理清思路,掌握全文的大意。

2. 注意文言文的上下文关系,推测词义和句意。

3. 注意把握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4. 注意划分段落和标点符号的运用,理解段落的结构和主题。

三、文言文的常见修辞手法1. 比喻、夸张、对偶、排比、对仗、反问、设问等。

2. 修辞手法可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感染力,用来描写人物、环境、情感等。

四、文言文的常见句式和句法结构1. 并列句、简单句、复合句、并列复句、主谓结构、动宾结构等。

2. 文言文的句式多样,句法结构复杂,需要积累常见的句式和结构。

五、文言文文化常识和典故1. 文言文中常出现典故和古代文人的文化常识,对于理解文意至关重要。

2. 需要了解一些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背景,帮助理解文言文的内涵和深层意义。

3. 了解典故和文化常识可以拓展阅读视野,增加应考的底蕴。

六、文言文人物形象塑造和人性描写1. 文言文中经常描写人物的品质、性格、命运等,需要理解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描写手法。

2. 注意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分析其人性和命运的因果关系。

七、文言文的主题和议论1. 文言文的主题多样,常涉及人生哲理、道德问题、社会风俗等。

2. 通过理解文言文的主题和议论,可以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拓展思维。

八、常见的文言文体裁1. 史书、辞书、诗词、散文、议论等。

2. 不同的文言文体裁有不同的特点和表达方式,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理解。

高考文言知识点归纳

高考文言知识点归纳

高考文言知识点归纳文言文作为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乃是我们在高中阶段必须要学习的一门语言文字。

掌握好文言文的知识点,对于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将对高考文言文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以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和应对高考。

一、文言词汇1. 通假字:又称作借代字,是指在特定语境下,一个字可以代替另一个字,这些字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但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

2. 文言虚词:文言文中的虚词较多,如“之”、“乎”、“者”等,需要掌握其用法和意义。

3. 文言动词:文言动词的用法较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注意相应的时态和语态。

二、文言基本句式1. 并列句:由两个或多个并列分句构成,常用的连接词有“与”、“而”、“却”等。

2. 独立句:由一个主谓结构构成,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3. 主谓宾句:由一个主语、一个谓语动词和一个宾语构成。

4. 主谓同宾句:一个主语同时带有两个或多个宾语。

5. 状语从句:用来修饰句子或动词的从句,常用的连词有“以”、“为”、“虽”等。

6. 定语从句:修饰名词或代词的从句,用来限定名词或代词的意义。

三、文言修辞手法1. 夸张法:通过夸张表达的方式,强调事物的程度或特点。

2. 对偶法:通过对称的句子结构,以达到平衡和美感。

3. 反问法:以反问的形式来表达说话者的观点或疑问。

4. 比喻法:用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以形象地表达某种意义。

5. 排比法:通过并列的句子结构,使表达更加丰富和有力。

四、修辞格1. 夸张:通过夸张的手法,放大事物的特征或程度,以达到修辞的目的。

例句:日月既往,不可复追。

2. 反问: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说话者的观点或疑问,以增加语言的效果。

例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3. 排比:通过并列的句子结构,使表达更加丰富和有力。

例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五、文言表达技巧1. 用词准确:在文言文中,要选择准确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意思,避免使用现代汉语的惯用词汇。

高考文言文知识知识点归纳

高考文言文知识知识点归纳

高考文言文知识知识点归纳高考中文言文部分一直是许多同学感到头疼的内容。

要想在高考文言文部分取得好成绩,就需要对相关的知识知识点有一个系统的归纳和掌握。

以下是对高考文言文常见知识知识点的详细归纳。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阅读中理解文意的关键。

常见的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1、古今异义古今词义的变化是文言文实词考查的重点之一。

比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在则仅指妻子;“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现在指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

2、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含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其具体意思。

例如,“兵”可以指兵器、士兵、军事等;“故”可以表示原因、旧的、所以等。

3、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现象。

如“蚤”通“早”,“说”通“悦”。

4、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其词性和用法。

常见的有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等。

比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名词用作动词,意为“驻军”;“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名词作状语,意为“用箕畚”。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

1、而“而”字用法多样,可以表示并列、转折、承接、递进、修饰等关系。

例如,“敏而好学”中表示并列;“人不知而不愠”中表示转折。

2、之“之”常见的用法有作代词、助词、动词。

作代词时,代指人、事、物等;作助词时,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等;作动词时,意为“到……去”。

3、以“以”可以作介词,表凭借、因为、用等;也可以作连词,表目的、结果等。

如“以勇气闻于诸侯”中“以”表凭借。

4、于“于”作介词,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对象等。

如“战于长勺”中“于”表示处所。

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判断句标志有“……者,……也”“……,……也”“乃”“为”“则”等。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2、被动句被动句的标志有“于”“为……所”“见……于”等。

高三语文文言文常识知识点

高三语文文言文常识知识点

高三语文文言文常识知识点在高三语文学习中,文言文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形式,具有独特的语法结构和词汇用法。

掌握文言文常识知识点对于高三语文学习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些高三语文文言文常识知识点。

一、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有着明显的差异,它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 语法结构复杂:文言文的语法结构通常比较复杂,有时需要借助上下文的语境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2. 字词用法独特:文言文使用的字词有些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常见或已经失去原始含义,需要通过学习来理解和运用。

3. 偏重修辞手法:文言文追求辞章瑰丽,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夸张、排比等。

在阅读文言文时,需注意理解和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

二、文言文的常见句式文言文中有一些句式是经常出现的,掌握这些句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阅读文言文。

1. 省略句式文言文中常使用省略句式,省略动词、主语等成分,需要根据上下文来推测省略部分的意义。

2. 假设句式文言文中常使用假设句式,用来表达一种假设、推理或条件关系,如“苟非”、“如何”等。

3. 并列句式文言文中常使用并列句式,通过“而”、“且”等连接词将两个并列的句子或词语连接起来,形成并列结构。

三、文言文的阅读技巧阅读文言文时,我们可以采用一些技巧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文言文的含义。

1. 上下求索:阅读文言文时会遇到一些生僻词汇或句子结构,可以通过查阅相关字典或参考资料,结合上下文推测出其含义。

2. 突破重难点:有些文言文文章中会有一些重难点,如句法复杂、词义含混等,可以在理解整篇文章的基础上,重点攻克这些难点,多加思考和练习。

3. 多读多练:通过多读文言文的文章和课文,可以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积累更多的文言文常识知识。

四、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联系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古代汉字文化,还能够提高对现代汉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1. 古人语言智慧:文言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古人智慧,通过学习文言文可以扩大自己的思维视野,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假字:
1.使工以药淬火。 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 于水中 2.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3.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凌辱 4.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5.请辞决矣。 决,通“诀”,诀别
通假字:
6.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震慑 7.设九宾。 宾,通“傧”,傧相 ,迎宾赞礼的人 8.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 9.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10.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 11.卒起不意。 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驻军,驻扎) 2.越国以鄙远 (意动,以„„为边邑) 3.与郑人盟 (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4.唯君图之 (计划,考虑) 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恩惠,好处)
词类活用:
6.越国以鄙远
(远方,边远的地方)
7.共其乏困
(缺少的东西)
8.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在东边;在西边)
词类活用:
1.沛公军霸上 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沛公欲王关中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统治 3.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夜:名词作状语 4.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动 5.吾得兄事之 兄:名词作状语 6.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使动
7.范增数目项王 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8.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名词作状语 9.刑人如恐不胜 刑:名词作动词,用刀刺割 10.道芷阳间行 道:名词作动词,取道 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11.日夜望将军至 日夜:名词作状语 12.目视项王,头发上指 上:名词作状语
9.夜缒而出 (在晚上,当晚)
倒装句:
1.以其无礼于晋 (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
2.佚之狐言于郑伯
(于郑伯言──介宾短语后置)
3.何厌之有
(有何厌── 宾语前置)
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 国别体史书。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 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 国编写,分为11策,共33卷,共497篇。所记载的历史, 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 始皇,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 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 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 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 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 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 占有重要地位。
古义:鱼和肉,指被欺凌的对象
今义:鱼的肉
固定结构:
1.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没有„ „的人(东西、事情),所+动词
2.为之奈何
如何,怎样,表询问
3.孰与君少长
跟„ „比较,哪一个„ „
4.秋毫不敢有所近
有„ „的人(东西、事情)
5.籍何以至此 怎样 6.军中无以为乐 没有用来„ „的办法 7.今日之事何如 表询问,怎么样
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古义:对待 今义:遇到,碰以 深:古义:刻毒 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6.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义:在这时 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7.终已不顾。 古义:不回头 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古今异义:
8.左右乃曰。 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 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 控制之义 9.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10.秦王购之金千斤。 古代:指金属总称,用于流通货币时,先秦指 黄金,后来指银,文中指铜 今义:特指黄金。
鸿门宴
《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又称 《太史公记》。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 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 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 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 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 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 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 叙人臣)、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 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 五百余字。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 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 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 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重点词语:
12.秋毫不敢有所近
13.所以遣将守关者 1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 王 16.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17.将军与臣戮力攻秦 18.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19.不然,籍何以至此 20.范增数目项王 比喻细小的东西 接触,沾染 „ „的原因 防备 道歉,谢罪
全部 合力 料想 这样 屡次
8.项王未有以应 有用来„ „的办法 9.何辞为 表反问,还要„ „干什么
成语:
1.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醉翁之意不在酒)
喻说话或行动虽表面上另有名目,其实真 实意图却在于对某人某事谋士进行威胁或攻 击。
2.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比喻人家掌握生杀大权,自己处在被宰割 的地位。 3.劳苦功高
做事勤苦,功劳很大
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是微软 公司的演示文稿软件。用户可以在投影仪或 者计算机上进行演示,也可以将演示文稿打 印出来,制作成胶片,以便应用到更广泛的 领域中。利用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不 仅可以创建演示文稿,还可以在互联网上召 开面对面会议、远程会议或在网上给观众展 示演示文稿。 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做出来的东西叫演示文稿,其格 式后缀名为:ppt、pptx;或者也可以保存为: pdf、图片格式等
重点词语:
21.若入前为寿 22.若属皆且为所虏 23.常以身翼蔽沛公 24.今者项庄拔剑舞 25.拔剑切而啖之 26.杀人如不能举 27.沛公起如厕 28.大行不顾细谨 29.沛公则置车骑 30.再拜献大王足下 31.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你 将要 用 音节助词,不译 吃 尽 到,往 行为,作为 放弃,丢下 拜两拜 责备
它的核心思想是民本思想,如民重于天、 民重于君、民为邦本的思想,主要艺术成就: 长于叙事,尤其出色的是描写战争。
重点实词:
1.吾不能早用子。 用:重用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以之为,把(郑国)当作 3.何厌之有? 厌:满足 4.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 既:已经 东:在东边 西:西边的 5.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阙:使„减少 利:使„得利
骏卡网 骏卡网 仧莒狪
词类活用:
1.进兵北略地。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2.函封之。 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3.前为谢曰。(樊於期乃前曰) 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4.使使以闻大王。 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5.其人居远。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
词类活用:
6.太子迟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7.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状语,向上 8.群臣怪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9.箕踞以骂曰。 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 10.秦兵旦暮渡易水。 名词作状语,马上
古今异义:
1.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4.将军岂有意乎。 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 今义:含有“故意”之意。
古今异义:
且: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连词,又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连词,况且
古今异义:
① 行李之往来。 古义:出行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泛指宴客的主人 ③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 今义:一般尊称人的妻子 ④ 亦去之。 古义:离开 今义:往,到
重点词语:
1.珍宝尽有之 2.旦日飨士卒 3.会其怒 4.素善留侯张良 5.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6.不可不语 7.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8.固不如也 9.请往谓项伯 10.秦时与臣游 11.籍吏民,封府库 完全,全部 犒劳 恰逢,正赶上 平时友善(交好) 于是,就 到 告诉 抵敌,抵挡 本来 请允许我 告诉 交往 登记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有用来„„的办法) 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没有用来„„的办法)
3.将奈何。 (表疑问,怎么„„。“为之奈何”、“既已无 可奈何”意同) 4.荆轲有所待。 (意为:有„„的人(东西)。“所”后常跟动词组 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 5.将军岂有意乎。 (表揣度,是否„„呢) 6.荆卿岂无意哉。 (表反问,难道„„吗) 7.仆所以留者。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 句,译为:„„的原因)
通假字:
1.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了
2.秦伯说。
“说”通“悦”,高兴
3.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应
4. 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文言虚词: 以:1.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表原因 2.若亡郑以陪邻,敢以烦执事 连词,来
于:1.以其无礼于晋
对,表对象 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对,表对象
13.此亡秦之续耳 续:动词作名词,后继者,继承者 14.此其志不在小 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 15.大行不顾细谨 细谨:形容词作名词,细枝末节 16.若入前为寿 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17.拔剑撞而破之 破:使动 18.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形容词作名词,老交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