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对话:缄默知识显性化的有效途径

合集下载

浅析高校教师的缄默知识及其显性化策略

浅析高校教师的缄默知识及其显性化策略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Journal of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11,5(2):95-97,116 ISSN 1004-390X;CN 53-1044/SE -mail:sk@ 收稿日期:2010-09-30 修回日期:2010-11-08 作者简介:普文龙(1969-),男,云南保山人,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研究。

DOI:10.3969/j.issn.1004-390X (s).2011.02.021浅析高校教师的缄默知识及其显性化策略普文龙(云南农业大学离退休工作处,云南昆明650201)摘要:本文以默会理论为指导,采用文献资料和专家访谈等方法,对高校教师的缄默知识以及如何使其显性化的方法进行探索。

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感知、理解和运用,促进教师有效教学和学生有效学习,彰显学生个性、发展创新能力。

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征,通过提高教学技艺、正确运用隐喻的思维和方式、适宜的体态语以及创设适宜的教学氛围,能将自身的缄默知识较好地传递给学生。

关键词:高校教师;缄默知识;显性化;策略中图分类号:G 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0X (2011)02-0095-03Tacit Knowledge and the Dominant Strategy of College Teacher孕哉宰藻灶鄄造燥灶早(Retired Department,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Kunming 650201,China)Abstract :Based on the tacit theory,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date and expert interview,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acit knowledge of college teachers,and the dominant strategies.It is in favour of im⁃proving the perception,comprehension and utilization of knowledges for students,promoting teach andstudy effectively,revealing students'individualities,developing their innovation abilities.According to the students 'cognitive laws,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through improving teaching skills,using metaphor thinking and methods correctly,and using suitable body languages and atmosphere,teacherscan impart tacit knowledge to students.Key words :college teacher;tacit knowledge;dominant change;strategy “缄默知识”是一个古老的话题。

缄默知识的显性化及利用

缄默知识的显性化及利用
教师李庾南访谈录 [ 人民教育 , : J] . 201 1 ( 7) 37 41 . [ 谈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数学欣赏 [ 中学 12 ] J] . 张奠宙 . 数学月刊 , 2010 ( 10 ) . [ 数学 欣 赏: 一片等待开发的沃土[ 中学 13] J] . 张奠宙 . 数学教学参考 , : 2014 ( 1 2 · 上) 3 6. [ 初中课堂 教 学 中 数 学 欣 赏 的 认 识 、 实践与 14 ] 刘东升 . 思考 [ 中学数学月刊 , : J] . 2012 ( 6) 41 46 . [ 智力发展与数学学习 [ 北京 : 中国 轻 工 15] M] . 林崇德 . 业出版社 , 201 1 : 11.
变式 2 若对任意 狓 ∈ 犚, 不等式 3狓 - 2犪 狓
2014 年第 9 期 中学数学月刊 · 2 7 · 问题 5 数列的通项公式指什么? 问题 6 数列与函数的区别和联系? 点评 通 过 以 上 6 个 问 题 串 起 整 个 课 堂 内 容, 匹配好相关的例题和练习 , 以学生的思维为方 以教师的引导为引擎 , 还原数学知识发生和发 向, 把课本上缺失的探索过程弥补出 展的本来面目 , 来, 充分暴露抽象 的 数 学 符 号 背 后 的 火 热 的 思 维 过程 , 让师生的缄默知识 “ 说话和发声 ” , 将缄默知 识转化为显性知识 , 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消化 . 都带有其特定的角 度 和 观 点 . 在学生数学学习过 程中 , 学习本质上就是学生个体利用其缄默知识 , 对教师提供或指定 的 显 性 数 学 知 识 进 行 吸 收 、 深 化和创新的过程 . 由于数学经验的缄默特点 , 完善 学生知识结构中的 数 学 缄 默 知 识 很 有 必 要 . 在这 同时 需 要 完 成 对 学 生 缄 默 知 识 的 不 断 个过程中 , 修正与丰富 , 进而使得学生能够深度体验获得的 数学知识 . 提升数学教师的教学 2. 3 运用缄默知 识 理 论 , 理念 对于新 课 程 推 行 的 以 学 为 主 的 教 学 方 式 , 很 有些教师墨守陈规 , 立场坚 多教师还是没有信心 , 满堂灌 ” , 结果是忙得焦头烂额 , 教学效果却 定地 “ 不如人意 . 在 有 些 教 师 的 课 堂 上, 只 管 自 己 讲, 不 管学生懂不懂 . 教师自己觉得很熟悉的知识点 , 学 生可能很陌生 , 学生许多理解方面的盲点 、 难点和 教师讲解时轻描淡写 , 讲不出问 误区是缄默知识 , 题的本质 , 这样的讲解 , 讲与不讲没有多大区别 . 支配教师日常教学实践的许多缄默知识往往 属于传统教育的观 念 和 积 习 , 与课程改革倡导的 教育理念背道而驰 , 在实施数学新课程多年后的 许多教师的数学课堂仍然是 “ 满堂灌 ” , 结果 今天 , 却是事倍功半 . 缄默知识严重制约着数学教师理 念的更新和专业的 发 展 , 如果这样的缄默知识继 续支配教育实践的话 , 数学教育改革就无以达成 . 美国的教学界有这样一句话 : 告诉我 , 我会忘 记; 分析给我听 , 我可能会记住 ; 让我参与 , 我就能 掌握 . 许多教师 在 多 年 的 数 学 教 学 中 形 成 了 独 特 的教育教学风格 , 发现每位教师身上的闪光点 , 将 他们的经验和一些 好 的 做 法 具 体 化 , 注重将教学 经验中的缄默知识 显 性 化 . 这样既可以防止这些 数学教师教学的熟 练 低 效 , 更是要为其他教师提 供参考 , 提升他们的教学理念 . 教师要反思自己的 缄默知识 , 包括 自 己 对 于 数 学 教 学 和 课 堂 管 理 中 而且要学会不断地从自己显性的观 的缄默知识 , 点和想法中分析自 己 所 使 用 的 缄 默 知 识 , 从而不 断提高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自我管理的能力 .

《课程论》作业参考答案

《课程论》作业参考答案

《课程论》作业一、填空题1、反思性实践家的实践性认识的五个构成部分是、、、、。

2、差距评价模式的主要阶段有、、、、。

3、课程评价的取向有、、。

4、吉诺克斯把知识分成三类、、。

5、CSE评价模式的主要阶段有、、、。

6、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

7、搜集和加工信息是否合适的准则是、、、。

8、班克斯指出多元文化课程发展的阶段、、。

9、兰德模式认为变革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10、斯滕豪斯认为教师的专业特性扩大,至少要包括、、。

11、课程审议的基本要素有、、、。

二、名词解释题1、七艺2、对应理论3、银行储蓄4、分科课程5、脚本法预测6、六艺7、精密代码8、反思性教学9、课程目标10、课程结构11、范例教学12、外观评价模式13、活动课程14、特尔菲法预测15、发现学习16、纲要信号17、解释学的课程理论18、直觉型预测19、中间语言20、学习经历三、简答题1、简述行为主义对课程论发展的影响有哪些?2、简述改造主义课程文化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简述缄默知识的主要特征是什么?4、简述CIPP模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5、简述施瓦布实践模式基本假设是什么?6、简述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是什么?7、简述批判理论与课程之间的关系是什么?8、简述确立课程目标的依据有哪些?9、简述选择课程内容要注意哪些问题?10、简述研究课程实施的重要性有哪些?11、简述波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12、简述课程内容的三种取向是什么?13、斯滕豪斯认为人文学科课程与教学应遵循哪些程序原则?14、简述课程审议的主要特征有哪些?15、简述批判模式的不足有哪些?16、简述日常语言分析哲学与课程之间的关系是什么?17、简述后现代主义知识对课程改革的启示是什么?18、简述塞勒关于课程三个隐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19、简述自然探究模式的主要特征有哪些?20、如何评价施瓦布课程探究的实践模式?四、论述题1、试述社会学对课程的七是有哪些?2、试述文化与课程之间的历史发展关系是什么?3、试述心理学对课程的影响有哪些?4、试述显性知识、缄默知识与师范教育之间的关系是什么?5、如何理解哲学与课程之间的关系?6、试述显性知识、缄默知识与教学改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7、试述伯恩斯坦对课程社会学的研究有哪些贡献?8、试述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有哪些?《课程论》作业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反思性实践家的实践性认识由五个部分构成:活动过程的认识、活动过程的反思、同情境的对话、关于活动过程的认识与省思的反思、同反思性情境的对话。

打破课堂沉默的五个做法

打破课堂沉默的五个做法

打破课堂缄默的五个做法之南宫帮珍创作每个教师在课堂对话中城市遭遇缄默, 可你有没有想过, 缄默真的只是学生不懂这个问题吗?我们经常以“是否发作声音”和“我是否听到”来界定缄默, 所以缄默往往被视为阻碍师生对话与教学开展的障碍, 也成为教师极力消除的对象.但透视缄默我们会发现, 缄默反而蕴含着深条理的工具, 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反思.通过课堂观察及对学生深入访谈, 我发现课堂主要存在“发展型缄默”“抑制型缄默”“障碍型缄默”“逃避型缄默”“对峙型缄默”等5种类型的缄默, 对缄默现象进行深刻理解和掌控, 是教师正确、合理开展课堂教学的关键.1、不用说需要缔造、维持的发展型缄默不用说, 即学生被深度卷入课堂对话之中认真倾听、整合他人观点而暗示出的深思、不作声状态, 学生暂时作为缄默者建构自己的观点, 为随时加入课堂对话做好准备.这种缄默被理解为没有说的需要, 即“需要的缄默”, 它往往被视作学生深度介入课堂对话的前提.这种类型的缄默多发生在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解析”阶段.这一阶段, 学生往往因为面对新问题、新情境发生认知抵触, 需要“缄默”思考以到达新的认知平衡.由于“不用说”是积极思考、建构、拓展的过程, 因此我们可以称之为发展型缄默.教师不要试图打破这种缄默, 而需要有意识去引导、缔造、维持发展型缄默.倘若掌控课堂对话的教师没有为学生留下足够的缄默时间, 或者没有意识到“不用说”潜在的教育深意, 而敦促学生放弃缄默投入对话, 便会打断学生的思考.此时学生带着未经消化的观念进入课堂, 也会让课堂陷于低效对话之中.发展型缄默是学生思考的过程, 也是学生学习的权利.教师需要小心呵护学生思考的火苗, 维护学生缄默的权利.例如, 可以用引导性语言为学生的缄默搭建“脚手架”:“多想一想, 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作者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倘若换个词, 你觉得用什么合适呢”;也可以设定一些规则, 比如有经验的教师经常使用的战略是:“请年夜家思考一分钟”“请年夜家先把观点写在纸上”等.“不用说”的缄默是课堂积极思考的“语言”, 是积极的缄默.2、不成说需要反思、转化的抑制型缄默不成说, 即在对话情境中学生认知抵触唤起又被压抑而难以言说的状况.具体而言, 在课堂对话情境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材认知发生抵触, 忌惮于知识权威(教师、教材)而压抑自己的观点、抑制自己对话欲望的过程.认知抵触与品德压力是“不成说”发生的需要条件.由于学生在认知抵触与品德压力的博弈下抑制了自己言说的欲望, 我们可以把这种缄默称为抑制性缄默.抑制性缄默压制学生的思维缔造、发散, 是需要反思和转化的缄默.抑制性缄默往往发生在师生问答情境中, 尤其是封闭性问题对话中, 即对或错、好或坏、优或劣等非此即彼的问答.封闭性问题意味着知识的客观性与谜底的唯一性, 学生在对话中小心试探作为客观知识权威“代言人”——教师的暗示, 并寻求唯一正确的谜底.而现实中, 许多问题处于模糊地带, 这些模糊地带往往成为缔造、立异的生长点.对此类缄默, 一方面教师需要创设开放的对话环境, 尽量减少封闭性话题和唯一的谜底, 让学生有话可说;另一方面, 要创设轻松、舒适的对话环境, 消除知识权威, 激发学生对话的主动性.另外, 对封闭或半封闭性对话, 教师可以采用相应的赔偿办法让“缄默”发声, 如“有分歧观点的同学请举手”, 鼓励批判、质疑的声音.3、不会说需要自省、赔偿的障碍型缄默不会说, 即对话超越学生的认知难度或偏离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而难以领会、表达的现象.这是课堂对话中较为罕见的缄默, 也是教师最为熟悉和最易将之泛化的缄默.只要学生不说话, 教师很容易就认为学生遇到认知困难了, 应降低难度、掰开揉碎、想方设法让学生介入对话.殊不知, 有些对话是不用说也不成说的, 说多了反而适得其反.这种缄默往往是由认知障碍造成的, 可以称作障碍型缄默.造成障碍型缄默的根来源根基因是认知难渡过年夜.一方面可能是教师呈现的教学目标、教学资料、教学方法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另一方面可能是由学生个别化认知发展不同造成的.前者暗示为年夜范围的噤声, 后者则是个别化失语.对年夜范围“不会说”, 教师需要系统反思教学中哪个步伐、环节出了问题, 从而将学生拉回最近发展区;对个别化“不会说”, 教师也不能忽视, 应设置个性化对话和作业积极干预、赔偿.4、不敢说需要减压、诱导的逃避型缄默不敢说, 即学生惮于教师的评价压力会说、能说、想说而不敢说.为了扫清课堂缄默的阴影, 许多教师通过设计各种各样的激励办法, 鼓励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一旦这些评价过多地涉及利害关系, 就会对学生造故意理负担, 为维持“好孩子”“优等生”的形象, 消除评价压力, 一些学生就会抑制说话的感动.我会说, 但我不想说, 因为我怕说.不敢说很年夜水平上是学生逃避评价压力造成的, 因此可以称作逃避型缄默.对逃避型缄默, 教师要掌控好激励学生介入对话的标准, 设计低利害或无利害激励制度, 降低学生对话的介入本钱, 减轻学生的介入压力.为学生介入对话创设舒适的心理环境比建立庞杂的制度环境更重要.5、不屑说需要疏通、化解的对峙型缄默不屑说, 即学生对认知范围内或超越认知范围的问题一概不予理睬, 始终作为局外人游离于课堂对话之外的暗示.几乎每个教师城市遇到这种排斥对话的缄默, 这种缄默往往发生在班级几个特定的学生身上.一方面, 不屑说是一种逃避行为, 为获得平安感而拒绝一切对话;另一方面, 不屑说是一种对教师的反抗行为.由于不屑说很年夜水平上是对峙、紧张师生关系的反映, 我们可以称之为对峙型缄默.紧张、对峙的师生关系是长期得不到沟通、排解造成的, 这种关系辐射到课堂对话中, 招致了不屑说这种现象的呈现.“不屑”绝不单是一种狂躁和对峙情绪的宣泄, 而是渴望理解和沟通的感动, 不屑的面前其实是内心的柔软和懦弱.真诚的对话和关怀是根治、消除对峙型缄默的基本路径.课堂的缄默是复杂多样的, 每一种缄默类型都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倾听缄默、趋利避害是一种教学智慧.作为课堂对话的发起者、调控者, 教师修炼倾听缄默的智慧, 敏锐观察分歧类型的缄默, 理解缄默的发生机制并科学应对, 才华真正建立高效的课堂.。

以“显性知识”构建“缄默知识”体系——以新闻评论教学为例

以“显性知识”构建“缄默知识”体系——以新闻评论教学为例
的之所 以多于我 们 所 能告 知 的 , 一 个 重 要 原 因 就是 我 们拥 有 和传递 着 很 多难 以 以 书面 、 有 形 的 形 式表 现出来 的知识 , 即波兰尼说的缄默知识 。1 9 5 8年波
着千 丝万 缕 的关 系 。 自2 O世纪 8 O年代 缄 默知识 理 论 引入 中 国以来 , 学 者对 缄 默 知识 的研 究 多集 中在 如何 将缄 默 知识 显 性 化 的方 面 。但 知 识 具 有 体 系 性, 无论 是缄 默 知识 还 是 显 性 知 识 , 它 们 只是 在 内 容、 获得 方式 和表 现形式 上有 所 区别 , 而并 非相 互独 立 。在 一个人 的知识 体 系 中 , 缄 默 知识 和 显 性 知识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2 0 9 5 — 5 42 6 ( 2 0 1 5 ) 0 4 - 0 0 1 3 - 0 4
匈 牙利 裔英 国科 学家 波兰 尼提 出他著 名 的认识 论命 题— — “ 我们 所 认 识 的 多 于 我 们 所 能 告 知 的 ” ( We c a n k n o w m o r e t h a n w e c a n t e l 1 ) o我们 认 识
以新 闻评 论 教 学 为例
王 雅 琴
( 安徽经济管理学院 社会 与公共管理 系, 安徽 合肥 摘
2 3 0 0 3 1 ) 采
要: 将 缄默知识转化成显性知识的 同时 , 应积极 关注显性知识 内化成缄默 知识 的过程 和方法 , 在 注重写作
能力的新 闻评论教 学中更应如此 。通过 个性化 的课程设置 、 情境化教学和案例教 学的方 法 实现显性知 识向缄默知 识 的转化 , 并最终成为学生知识体 系的重要 组成部分 , 直接或 间接影 响学生的实际写作 能力, 提 高学生的写作水 平

缄默知识——精选推荐

缄默知识——精选推荐

缄默知识缄默知识理论(⼀)、什么是缄默知识英国哲学家波兰尼于1958年在《个体知识》⼀书中⾸次提出了缄默知识的相关是指的概念,他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两种形式。

显性知识是指可以⽤语⾔⽂字来表达的知识,缄默知识是指以整体经验为基础的只可意会不可⾔传的知识。

波兰尼的理论的核⼼观点是,“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能够⾔说的”。

1、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区分(1)显性知识是规范的,系统的,公共的,⽽缄默知识是难以规范的,零星的,并且常常具有浓厚的个⼈⾊彩,与个体的个性、经验以及所处的情景交织在⼀起。

(2)显性知识所陈述的内容往往得到了科学的证实或检验,⽽缄默知识背后的科学道理还不甚明了。

(3)显性知识是稳定的,明确的,是能够复现的,⽽缄默知识难以捉摸,含糊不清,没有定形。

(4)显性知识通常已经经过编码或者格式化、结构化,因此,可以⽤公式、定理、规律、原则、制度、法规、软件程序和说明书等⽅式来表达,⽽缄默知识尚未编码和格式化,更多地需要⽤诀窍、个⼈技巧、习惯、信念等形式显现。

(5)显性知识的使⽤者对所使⽤的知识有着明确的认识,⽽缄默知识的使⽤者则对所使⽤的知识不甚了解。

(6)显性知识容易被存储理解、传递和分享,⽽缄默知识则不易保存、传递、掌握和分享。

2、缄默知识的习得⽅式(1)通过显性知识及其辩护理由的⾃然遗忘⽽获得。

(2)通过实践活动(如反复操练和训练)的⽅式获得,如技能的强化训练。

(3)通过建⽴“师徒学艺制”的⽅式获得:隐性知识在不同的个体之间实现转移。

(4)通过使他⼈隐性知识外显化⽽获得:对他⼈的隐性知识加以显性化、符号化,然后对它的合理性加以检验,修正与利⽤,在这⾥,默会知识的外显化以及它的检验,必须借助个体⾃我反思能⼒的提升,⽽个体⾃我反思能⼒的获得⼜必须借助⼀定外显知识的掌握才⾏。

(⼆)、在教育中的应⽤(1)对课堂教学的启⽰1)重新认识教学过程的多重性教学过程既是⼀个传递和掌握显性知识的过程(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同时也是⼀个通过实践活动领悟和获取必要的隐性知识或直接体验的过程(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或者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同时还是⼀个使隐性知识显性化、符号化,从⽽得到检验、修正与利⽤的过程(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

缄默知识视域下有效教学策略探析

缄默知识视域下有效教学策略探析

缄默知识视域下有效教学策略探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与开展,在新课改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有效教学便成了教育领域研究的重要问题。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有效教学的过程会受到缄默知识的干扰,追求有效教学的做法便是从课前的准备、课堂的组织、课后的练习等几个环节来提高实效性。

所以有必要从缄默知识理论的视角结合有效教学的三个做法建构教师有效的教学行为,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以及新课程的深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缄默知识理论缄默知识,又称为隐性知识和默会知识,是由英国著名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在《个人知识》一书中明确提出来的:“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

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

”对于缄默知识理论比较形象好理解的就是冰山模型图。

海面上冰山一角的“显性知识”和海面下深不可知的“缄默知识”构成了人类知识的总和。

显性知识可以通过正规形式加以传递、掌握和修订,主要是事实和原理的知识,是一种可编码的知识,具有逻辑性、共享性、批判性等特征。

而缄默知识是一种通过感觉和经验获得的知识,难以通过正规的形式加以传递,进行逻辑的说明,具有缄默性、个体性和不可批判性的特点。

可见缄默知识在人类的教育和生活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只有通过缄默知识的应用,我们的教学活动才能更加有效、全面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成长。

二、缄默知识对于促进有效教学的意义(一)有利于重视学生发挥其主体性,主动构建起自己的缄默知识体系在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下,学生的学习过程一直都在老师的引导与知识的传授中被动进行,往往都会忽视学生内在的缄默力量。

可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只是单纯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显性知识,而是应该在接收显性知识的同时会将内在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进行转换。

例谈初中语文教学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有效途径

例谈初中语文教学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有效途径
发后,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的相关情况,来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这时,再
结合课文,学生的内在热情被激发、潜在意识被激活,
这些情感层面的隐性的知识就通过这些可视化、形象
化的路径得以显性。这时,本课的教学内容清晰明了,
学生掌握起来清楚透彻,基本上不会存在知识盲点。
案例 2 知识迁移,将课本中的隐性知识迁移到
案例 4 借助修辞手法,将课本中隐性的知识显
性化。
比喻、隐喻、类比、图像表达和肢体语言方式是显
性概念化和语言清晰表达的过程,也是我们常说的知
识萃取的过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经常借助修辞将
隐性的知识显性化。比如,听得曼妙动人心弦的曲子
不知如何描述,但是借助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后,就
能形象地描述出来。比如《老残游记》中对王小玉歌声
备课网页
例谈初中语文教学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有效途径*

韦凤娣
杨类型: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学生由于受各方面能力的限制,对隐性知
识的理解有限,这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语文教师要探究初中语文课堂上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有效途径,将
隐性知识通过一定的方式显性化,帮助学生观察、学习、思考,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语文知识,达到提高学生
文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地对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分
析、总结,不断提升个人专业素养,并与专家、同行、学
生进行交流才能真正地实现隐性知识的显现,才能更
换经验,让更多的隐性知识通过此方式显性出来。当
然,如果小组由于整体身处其中,不识庐山真面目,不
能自我整合,那可以在必要的时候请老师主持引导,帮
助小组梳理引导,以期达到好的效果。
3. 深度交谈
教师课堂教学的时间非常有限,再加上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中的缄默知识及其合理利用

语文教学中的缄默知识及其合理利用

语文教学中的缄默知识及其合理利用作者:张青民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12年第01期一、缄默知识及其特征“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 是当代认识论或知识理论的一大发现。

这一概念是由英国科学家、哲学家波兰尼1958年在《人的研究》一书中首次提出的。

波兰尼指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图表、数学公式来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

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 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又称为隐性知识:implicit knowledge), 即为个人所拥有却难于明确言述、传达的知识。

①与显性知识相比较, 缄默知识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其一, 非逻辑性。

缄默知识是一种“非语言知识”或“不清晰的知识”,它不能用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的说明;其二, 非公共性。

它不能通过大众媒体的形式来进行正规的传递, 因为这是连这类知识的拥有者和使用者都无法表达的。

它的传播更多的是借助于个体受众的情感、理解而获得;其三, 非批判性。

波兰尼认为,显性知识是人们通过明确的“推理”过程获得的,因此也能够通过理性过程而加以反思和批判。

而缄默知识则是人们通过身体的感官或理性的直觉而获得的,因此不能通过理性过程加以批判和反思;其四, 情景性。

它的获得是对具体情景的一种直觉综合或把握, 因此它的作用只有在相似的情景再现时才能发挥。

二、语文教学中的缄默知识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缄默知识。

从内容看,可分为学科相关的缄默知识和教育相关的缄默知识。

(一)学科相关的缄默知识“语文知识是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知识,主体是听、说、读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

”②而这些知识之中既包括了外显的易于被察觉的知识,也蕴涵着丰富的、不易被人们觉察到以至于最终被忽略了的隐性知识。

例如那些与体验、感悟、熏陶、感染、直觉、灵感、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关的知识以及无法用语言言明的、只能通过实践的方式内化于心的“怎么办”的规则性的知识等。

高校教师缄默知识显性化探究

高校教师缄默知识显性化探究
(诸如数据、学术论文,会议报告、著书立说等)在组
织中转移和 共 享 [4].而 缄 默 知 识 深 植 于 高 校 教 师
个人教学、科研等 社 会 活 动 中,停 留 在 实 践 层 面 的
知识,难以正规化、形式化且无法用言语来表达,不
能在社会中以 正 规 的 形 式 (如 学 校 教 育 和 大 众 媒
2017XY17)阶段性研究成果.
20
(一)缄默知识固有属性
缄默知识具 有 复 杂 性 和 非 理 性 特 点. 复 杂 性
体现在认识的 复 杂 与 表 述 的 复 杂 两 个 方 面. 教 育
教学、学术科研作为教师的显性知识是能够通过书
面化和系 统 化 的 语 言 表 达 出 来,并 且 以 多 种 形 式
波 兰 尼 (Mi

cha
e
lPo
l
any
i)于 1958 年 在 其 «个 人 知 识 »一 书 中
首次正式提出“缄默知识”这一概念.“人类有两种
知识,常规意义上 的 知 识 是 用 书 面 文 字 或 图 表、数
学公式和语言来表述的,可以被称作显性知识(
ex

l
i
c
i
tknowl
edge).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
体及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通过提升教师自我反思能力、营造教师知识共享的对话情境、
改革科层管理体制、完善评价制度等途径实现缄默知识显性化,不断助推新时代教师个人与整体
师资队伍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 缄默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知识共享;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10

2323(
2019)

核心素养视角下对话性教学课堂中存在的显性与缄默知识

核心素养视角下对话性教学课堂中存在的显性与缄默知识

70核心素养视角下对话性教学课堂中存在的显性与缄默知识郑梦娜(安徽师范大学 241000)一、前期抽样采访表1年级采访问题(你认为什么是一节好课?)小学(三年级)芜湖市某某小学好玩有趣的一节课;老师能带我们多做游戏;能使用多媒体、有动画的;不要老是让我们罚站的课……初中(初二和初三)芜湖市某某中学能够使我们的成绩提高;不要太枯燥;能够让我考上好的高中;课堂的教学节奏不要太快……(一)采访背景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这位接受了采访的小学生的英语教师是一名临近退休的老教师。

随着科学技术及各类知识的发展,我们进入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这也就意味着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们知识面更为宽广,能够更早地适应自己所处的环境,对知识的吸收速度更快。

而在他们的学习课堂上,教师还是以老的教学观念要求孩子在上英语课的时候身体坐直,手放在课桌上不许乱动,否则就要罚站。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应该尊重他们的天性,使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

例如在英语学科教学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方式,可能会使正处在活泼好动年纪的孩子们失去了对这门学科学习的兴趣,时时刻刻都在关注自己的行为举止,而不把注意力放在知识的学习中。

小学的英语教学本来就是以引发诱导孩子的兴趣为主,无论是语法知识还是专业话的词汇知识都还未过多涉及。

在这样一个阶段,可以引用杜威的“在做中学”,在活动中学习的导向。

以上调研关于这位老教师的案例,并不是质疑这位教师的教学方式和理念,而是在尊重这位教师严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

在初二到初三的英语学习阶段,采访学生所在的这个班级换了两任英语教师,而这两任英语教师都有各自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理念,初二时候带课的教师教学教法都比较按部就班,强调基础知识的教学.而初三的英语教师是由上一届毕业班换届下来的老师,快节奏的教学方式以及忽视了学生原有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导致了满堂灌的赶进度模式,更使一些本来基础还不错的孩子在课上出现了听不懂或者知识点笔记记混淆的问题。

要意会更要言传——论教师如何面对缄默知识

要意会更要言传——论教师如何面对缄默知识

2012-05理论创新要意会更要言传———论教师如何面对缄默知识文/张然自2001年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至今已十多个年头了,教育部组织的全国骨干教师培训即“国培计划”也依期进行,受益教师无数,新课改像一支风向标引领了全国范围内教育事业的革新与发展。

回顾十多年的改革之路,我们不难发现:教师从课改初期的迷茫到在摸索前行中渐渐清晰,成效是显著的,但问题也是突出的。

在国家举办的教师培训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较之于系统的教育理论或理念的讲授,教师更关注的是专家讲授的具体的教学方法,但那些好的方法在自己借鉴时却一再“失灵”。

问题出在哪里?我们认为,导致这种矛盾出现的原因是教师都忽略,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一种重要的知识———“缄默知识”的存在。

一、缄默知识的提出缄默知识最早是由英国著名物理化学家、思想家波兰尼在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的。

他指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

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

”。

“缄默知识”是指尚未言明的、难以“言传”的、尚处于建模状态的知识,所以又称为“默会知识”或“内隐知识”“隐性知识”。

二、缄默知识在教学中的两极效应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斯滕伯格认为:“缄默知识既能成为一种提高行为效率的资源,也能成为导致行为效率低下甚至是失败的根源。

缄默知识的功效取决于人们对他们的接受及有效利用。

”对外显知识的获得来说,缄默知识既可以起到一种基础的、辅助的和导向的作用,也可以起到干扰和阻碍的作用:当缄默知识与认识或实践的目的相一致,外显知识就容易获得,反之则难以获得。

“根据缄默知识在教学中存在的主体不同,可以分为教师的缄默知识和学生的缄默知识。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忽略或是没有意识到这些缄默知识的存在,从而使得各种缄默知识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自发地发挥作用:那些对教学活动有益的缄默知识既促进了教师在外显知识教学上的效果,又促进了学生外显知识学习的效果;而那些对教学活动不利的缄默知识不但阻碍甚至是抑制了教师外显知识教学的效果,而且对学生的学习也起到了相应的阻碍作用。

化学课堂上的“缄默”教学法

化学课堂上的“缄默”教学法

化学课堂上的“缄默”教学法作者:王静来源:《成才之路》2012年第25期当前,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下正逐渐转变。

课堂上,老师与学生间传统的“满堂灌”,逐渐被师生间的讨论、交流所代替。

但是,个别老师生怕学生不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担心冷场。

在这些老师心中,学生“缄默”就意味着教学的失败。

本人认为,化学课堂上的“缄默”并不是什么坏事,学习是需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堂上要给学生“缄默”思考的空间。

缄默的实质并不意味着停止一切思想活动,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与对话,是一种无以言表的默契。

在化学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缄默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其区别在于是否能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是否能够有价值。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提倡积极的缄默,打破消极的缄默。

一、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缄默”的必要性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师对学生提出每个问题之后,至少要给学生两三分钟思考问题的时间,让学生能够形成一个系统的思维空间。

依据“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理论,在人的大脑中有个知识结构组成的“完形”,当学生接触到未知的知识时,大脑中的“完形”就会产生一片空白,这样会使人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紧张的“内驱力”,促使大脑积极地去填补空白,形成新的完形。

因而,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积极恰当地给学生一些缄默时间,让学生有足够思考的空间,使他们产生积极思维,并主动乐于探讨,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在注意力较集中时,在大脑皮层会出现一个优势兴奋点。

对学生来说,这种优势兴奋点有助于学生准确迅速地把握化学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因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所以,在非常紧张的教学活动之后,我们化学老师要适当地给学生一点缄默时间,让同学们的思维由紧张状态转变为松弛,这就可以让他们充分地利用这些时间来熟悉掌握所学的知识。

在以前的化学课教学过程中,老师掌握控制着整个课堂,学生的思想等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这种教学模式造成了的师生之间关系变得非常“僵硬”“呆板”,无形中阻碍、压抑了老师和学生间的交流与沟通。

学生缄默知识“显性化”:教育教学的需要

学生缄默知识“显性化”:教育教学的需要

学生缄默知识“显性化”:教育教学的需要【摘要】学生的缄默知识是指那些学生掌握但未表达的知识,它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在教育教学中,学生缄默知识往往被忽视,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教育教学需要采取措施促进学生缄默知识的显性化,使学生能够清晰地表达和运用自己的知识。

本文探讨了缄默知识的概念和特点,显性化缄默知识的意义,促进学生显性化缄默知识的方法,教育教学中的实践案例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通过对学生缄默知识的显性化,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

教育教学需要重视学生缄默知识的显性化,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学生缄默知识,显性化,教育教学,概念,特点,意义,方法,实践案例,自主学习能力,重要性,改革方向,未来发展,教育教学挑战1. 引言1.1 学生缄默知识的重要性学生缄默知识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虽然掌握了某些知识和技能,但并没有表现出来或者展示出来的知识。

这种缄默知识对于学生自身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的缄默知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通过将缄默知识转化为显性化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知识的传递和运用效率。

学生的缄默知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发现和解决问题。

在学习和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复杂的问题,而通过显性化缄默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应对挑战,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学生的缄默知识也是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塑造的重要基础。

通过对自己的缄默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学生可以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学习和职业规划。

学生的缄默知识对于他们自身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要引导和促进学生将缄默知识显性化,以实现更全面和全面的学习目标。

1.2 教育教学中的挑战在教育教学中,学生缄默知识的显性化面临着诸多挑战。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偏重于灌输式教学,学生被passively 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的机会。

基于缄默知识和显性知识转换模式下的声乐教学探究

基于缄默知识和显性知识转换模式下的声乐教学探究

HUHUACHUNNI护花春泥基于缄默知识和显性知识转换模式下的声乐教学探究■贾敏四川音乐学院■蔡毅四川音乐学院■谢丹四川音乐学院■吕浩滨四川音乐学院〔摘要〕声乐艺术是主观性极强的学科之一,它有别于传统的社会学科。

教学过程中,老师常常遇到“情感表达”“真假声”转换、教学互动不够的教学难题,我们还常常习惯性地忽视学生的心理特征。

本文就"缄默知识”理论的研究视域,以缄默知识理论的三种转换模式为主要路径,探究声乐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心理活动,探寻更为合理的教学方法,为高校声乐教学理论的完善和丰富提供依据。

〔关键词〕缄默知识;联结化;内在化;表出化传统声乐教学中,声乐老师一般以“口传心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声乐教学,并且要求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必须具备一定的声乐演唱基础:比如音准、节奏等音乐基础理论的知识储备,但是由于声乐艺术的情感性、主观性等特殊属性,尽管是“面对面”授课,学生有时也无法完全吸收老师课上讲解的知识要点,甚至大多数学生不能正确领会教师的教学意图。

1958年,英国哲学家、物理学家迈克尔.波兰尼提出“缄默知识”理论,这一理论完美诠释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人类教学活动类型。

波兰尼认为缄默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这种知识的转换形成了四种基本模式:“联结化”“内在化”“表出化”“共同化”。

笔者认为联系到声乐教学活动,当老师将个体知识传授给学生时,必然涉及缄默知识的转换问题。

其中与声乐艺术教学联系最紧密的、最常见的三种模式是:“联结化”“内在化”“表出化”。

举例说明,当老师口传心授教学生演唱某歌剧选段之前,我们首先要求学生学会控制气息、具备头腔共鸣、吐字清晰等基本素养,这种知识的获得,被认为是学生在通过长期专业训练后获得的显性知识。

这样的教学过程总结为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联结化”过程。

缄默知识是声乐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演唱的个性化、情感性、主观性属性的知识类型,从显性知识到缄默知识形成的模式转换称为“内在化”过程。

缄默知识显性化在教师培训中的有效尝试

缄默知识显性化在教师培训中的有效尝试

缄默知识显性化在教师培训中的运用湖南省岳阳市汨罗市黄柏中学黄翔焱有研究表明:缄默知识事实上支配着人的整个认识活动,为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了最终的解释性框架乃至知识信念,构成了人们认识和实践行为的必要基础。

因此,在培训中重视缄默知识的价值与效应对培训效果起着关键作用。

如何让缄默知识显性化呢?一、课例观摩缄默知识作为一种个人知识,它具有情境性、无意识性,个性化。

它的分享与传递仅仅通过培训者讲授是难以做到的。

而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透过言谈举止、应答互动会无意中流露出来。

教师的课堂教学节奏、教材处理技巧、课堂教育智慧、课堂生命氛围都能彰显出教师的缄默知识。

因此,针对培训主题设计观摩课,参训教师通过细心观察与体味,感受培训者的教学艺术,体味执教者的教学智慧,并将自己的教学经验与之碰撞、磨合、再构,迅速而有效地获得实践的知识和技巧,实现了缄默知识的个体向个体地切磋问道。

二、说课评课示范课观摩结束后,由执教者向参训教师进行二十分钟的说课。

执教者扼要地说明自己的设计理念与教学思想,教师通过对自身课堂教学过程的梳理与反思,不仅传达了显性知识,更能使教师的内隐的、个人的缄默知识逐渐显性化。

说课环节结束后,专家团队结合课堂观察方法对观摩课进行评讲、分析,发现并挖掘教者自身都不能言说清楚的教学诀窍和妙招。

最后由参训教师自主评课,交流自己的体会与建议。

在这样的教学行为观察、理论指导支撑、个人对比反思的过程中,培训教师缄默的教学技能得到了显性化,最后成为了可以分享与学习的显性知识。

三、分组研讨观摩学习是对培训者的缄默知识显性化过程,而分组研讨则是对参训教师缄默知识的显性化过程。

因为每个人的缄默知识、认知模式是有差异性的,只有为他们创设问题情境,让他们进行平等自由对话,才能将之慢慢显现出来。

将参训教师合理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名培训者,围绕培训主题设置了子问题,将子问题分别分到各个小组,每组攻克一个子问题。

分组进行合作交流能充分发挥每位参训教师的个体优势,把参训教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重要的资源,引导教师在思想交流和经验分享中学习他人的长处,产生新的经验,达成新的认识,从而实现自我素质的提升,更是参训教师自身缄默知识显性化的一次跨跃与提升。

学生缄默知识“显性化”:教育教学的需要

学生缄默知识“显性化”:教育教学的需要

学生缄默知识“显性化〞:教育教学的需要学生缄默知识“显性化〞:教育教学的需要【摘要】目前对缄默知识研究的重点放在教师方面,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对学生缄默知识的研究也应该被提到教育研究的日程之上。

学生的缄默知识涵盖范围很广,尽管它们还不够完善,甚至也不是很清晰,但是学生们的缄默知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却能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学生缄默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共同构成了个人完整的知识体系,而隐性知识通常也被我们所称为缄默知识。

缄默知识的特点就是:很难用简明的语言和逻辑加以表述或说明,缄默知识是人类非语言智力活动的成果。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在拥有一定知识储藏和个人见解的情况下来接受新知识的,那么教育工作者要是不能清楚的了解学生的知识起点就进行教学活动,其教学结果注定是低效的;学生如果对自己已经具备的缄默知识不够了解,不清楚自己的起点在哪里,就盲目的学习,同样会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所以,将学生的缄默知识显性化对于教育教学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学生的缄默知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隐性知识,也就是缄默知识。

但目前对缄默知识的研究与探讨重点放在教师身上,对于学生方面的关注甚少。

追本溯源,教育是为学生效劳的,研究教师的缄默知识,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开展。

因此,研究学生的缄默知识与研究教师的缄默知识属于同一本体性两种活动,对教育教学工作来说两者同等重要。

学生的缄默知识作为一种个体化的、不可言明的、非逻辑化的知识很容易被教师忽略,因为他们每天从事的是安排得十分紧凑的教学活动,没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关注学生个人身上那种捉摸不定的知识要素,也没有将这些看不见的知识和能力利用起来。

应该说,关注学生的缄默知识以及默会能力对其学习成绩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让学生更好、更全面的开展,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共同的心愿。

那么为达成这一共同目标,教育工作者就必须要知道学生个人的知识体系结构是怎样的,他们这种自发的知识体系如何更好地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因此,只有通过将学生的缄默知识“显性化〞才能得以实现。

缄默知识显性化与语文教学策略

缄默知识显性化与语文教学策略

作者: 祝辉
作者机构: 安徽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信息学院
出版物刊名: 学语文
页码: 8-9页
主题词: 缄默知识;语文教学;教学策略;显性化;学生学习;语文学习;教学观念;教学活动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经常困扰教师们的一个问题是.花了很大气力去讲的知识,学生却不能很好地运用它。

为什么在语文学习中会存在已有知识与能力的生成困难?从认识论角度看,这与教育者头脑中的缄默教学观念和学生头脑中的缄默知识的干扰有关。

因此.认识缄默知识及其对语文教学活动的影响.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 表 明 , 在显 性知识 的获得 方面 , 缄 默 知 识 在 信 息 的分类 、 整 理 和 吸 收 过 程 中表 现 出 较 强 的 排 他 性 , 缄
默 知 识 既 可 以 起 到 一 种 基 础 的 辅 助 的 和 向 导 的 作 用 , 也 可 能 干 扰 和 阻 碍 与 之 不 一 致 或 相 冲 突 的 显 性
在 知识 主体解决 特定 问题 的过 程 中 , 但 一 旦 离 开 这 些具 体 的场合或 者事件 , 它会一 直缄 默 , 不 为 我 们 所 知 晓 。斯 腾 伯 格 ( Ro b e r t J . S t e r n b e r g ) 等 人 的 实 验
容 , 并逐 步扩 散 到教 育 学 、 人 力 资源 管 理 、 创 新 教 育 等 领 域 。研 究 表 明 , 缄 默 知 识 的 显 性 化 对 提 高 工 作
种领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力 , 是 一种意 识 、 把握 经 验并 重组 和建 构经
摘要 : 缄 默 知 识 充 斥 在 学 习和教 学过 程 中 , 对 于课 堂教 学 的 效 果有 很 大 的 影响 ; 缄 默 知 识 是 教 学 过 程 中 出现 难 点 、 症结的原 因 之一 , 显 性 化 课 堂 缄 默 知 识 是 破 解 这 些 难 点 和症 结 的 必 由之 路 ; 创设 开放、 公 平与 民主的氛 围, 组织教 学对话, 引导 学 生 分 析 和 接 近 课 堂 中存 在 的 各种 缄 默 知 识 , 帮 助 学 生 清 除或 克 服 那些 阻碍 其 学 习的 缄 默 知 识 及 缄 默 认 知 模 式 , 是 成 功 组 织 课 堂 并 争 取 获 得 好 的 教 学 效 果 的 决 定性 因素 , 也 是 缄 默知 识 显 性 化 的 有 效 途 径 。 教 学对 话 主 要 包含 师/ 生本对话 、 师 生 对 话 和 生 生对
话三个方面。
关键词 : 缄默知识 ; 显 性化 ; 教 学 对 话 中 图分 类 号 : G6 4 2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1 —9 7 1 9 ( 2 0 1 3 ) 9 -0 0 2 8 -0 3
作者简介 : 易丽丽( 1 9 8 1 一) , 女, 湖南怀化人 , 讲 师, 硕士研究生 学历 , 主要从事课 程教 学与研 究。
式 。还有 一种 知识 是 不 能 系统 表 述 的 , 例 如 我 们 有 关 自己 行 为 的 某 种 知 识 。如 果 我 们 将 前 一 种 知 识 称
为显 性知 识 的话 , 那 么我 们 就 可 以将 后 一 种 知识 称 为缄 默知 识 。 E 1 ] ” 缄 默 知 识 是个 人 立 场 与哲 学 观 、 经 验 与信仰 、 品位 与习惯 以及社会 传 统 与习 俗 、 文 化 气 氛 与集体 意识 在 人们 头 脑 中 的长 期 积 淀 , 本 质上 是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7 -0 5 修 稿 日期 : 2 0 1 3 一O 7 —3 0
人类 进入 2 1世 纪 以 来 , 缄 默 知 识 作 为 一 个 重 要
的知识类 型被 发 现 和重 视 , 成 为 知 识 研 究 的 重 要 内
的情 境 或 者 氛 围 相 联 系 的 , 是 个 人 对 具 体 的 情 境 所 产 生的综合 性 的感 悟 和 把握 , 它 会 自然 而 然 地 出 现
的系统 , 显性 知识与 隐性知识 不是 互相 对立 的两 端 ,
波兰尼 ( M. Po l a n y i ) 在《 人 的研究 》 一 书 中指 出 : “ 人 类 有 两 种 知 识 。通 常 所 说 的 知 识 是 用 书 面 文 字 或地 图 、 数学公式 来表述的, 这 只 是 知 识 的 一 种 形
效 率 有 着 很 大 的 帮 助 。课 堂 教 学 中 也 存 在 大 量 的 缄 默知识 , 并 深 刻 地 影 响 到课 堂 教 学 与 学 习 的效 果 。 本 文 拟 通 过 对 缄 默 知 识 的 特 点 及 其 作 用 路 径 进 行 分 析 , 提 出 通 过 开 展 有 效 的 教 学 对 话 来 显 性 化 课 堂 缄
默知识 、 提 高 课 堂 教 学 效 果 的命 题 。


缄 默 知 识 的 概 念 及 特 点 分 析
知 识 的获 得 。缄 默 知 识 既 能 成 为 一 种 提 高 行 为 效 率 的资源 , 也 能 成 为 导 致 行 为 效 率 低 下 甚 至 是 失 败 的 根 源 。缄 默 知 识 的 功 效 取 决 于 人 们 对 它 们 的 接 受 及 有效使 用E 4 ] 。 日本 学 者 野 中 郁 次 郎 等 研 究 者 认 为 , 缄 默 知 识 可 以显 '  ̄ 14 8且 为 更好 地 让缄 默知 识 为人 类 所 用 , 必 须 尽 量 将 缄 默 知 识 显 性 化 。人 类 知 识 体 系 是 个 完 整

他 们 之 间 存 在 着 一 种 连 续 或 者 说 谱 系E 4 3 , 并 且 是 在
不断 的动态变 化 之 中 , 缄 默 知 识 和 显 性 知 识 之 间 存 在 彼 此 相 互 转 化 的 关 系 。通 过 经 验 交 流 , 科 学 归 纳 和系统 描述 等方 式 , 人 类 可 以 尝 试 将 缄 默 知 识 显 性 化; 而显 性知识 又可 以通过个 体 的学 习 , 结 合 学 习 的
高 教论 坛 2 0 1 3年 9 月第 9 期
Hi g he r Edu c a t i o n Fo r u m
Se p. 2 01 3 .N o . 9
教 学对 话 : 缄 默知 识 显 性 化 的有 效 途 径
易 丽 丽
( 广西 师范 大学 国际交 流处 , 广西 桂林 5 4 1 0 0 4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