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陆小学德育课题总结报告(简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民族传统文化提升师生人文素养——金陆小学德育课题《小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
浦东新区金陆小学钱艳兰
第一章问题提出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态度。
”根据上海市颁布的《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着力培养少年儿童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本课题将着力研究小学阶段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使少年儿童深入接触中华传统文化,并在课内、课外实践中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学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
本课题将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节庆文化、民俗文化、语言文化等内容,通过课堂内外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体系的构建,切实培养少年儿童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本课题的提出,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认识:
一、扎实、全面地落实《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
纲要指出:把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灵魂,以民族精神教育作为德育的根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把广大学生培养成具有世界眼光、开放意识,能够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涵含了可供我们实施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的丰富的教育资源。
小学民族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建设为两纲教育开辟了新的天地,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载体。
二、扎实地全面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上海市二期课改《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
纲要与方案鼓励学校在遵循课程基本设计思想的前提下,结合世纪,设计有特色的学校课程计划,在执行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同时,要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积极开发学校课程,创造性地落实课程的目标和要求。
小学民族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建设,能发挥学校人文素养培育的特色,适应学
生的兴趣和需求,能进一步促进我校的学校课程建设,完善学校课程的管理。
三、更好地促进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开展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建设,可以推进校本研修的扎实开展,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学教育能力、教育科研水平等得以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四、更好地促进我校创建素质教育实验学校
经过几年努力我校在小学生中开展人文精神教育奠定了一定基础,在创建素质教育学校的实践中,经过专家的指导与我们的深刻思考,确定了《小学生人文素养启蒙教育》实践研究的实施方案。
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学校课程,进行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形成具有浓厚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从而进一步凸显学校人文素养培育的特色,可以极大地促进小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为素质教育实验校的创建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章课题设计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思考以提高师生人文素养、创建素质教育实验校为目标,以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为抓手,结合学校课程建设,结合阳光体育活动,结合课堂教学改进,开展《小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根据学校情况,初步确定了该课题的设计方案。
一、研究目标
(一)小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的目标:培养学生逐步认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粗浅了解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让学生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现代人。
(二)小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的内容:民族意识、传统美德、传统节日和传统技艺。
(三)小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的途径:校本课程、主题教育活动、阳光体育和家校互动。
(四)小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实施的方法:课堂实施、实践体验。
二、组织队伍
组建研究队伍,形成研究网络,调动各方力量,保障研究实施。
(一)学校校长室是研究网络组织的领导者,承担课题研究计划的制定和总
方案设计等。
(二)学校德育室是研究网络的具体实施组织者,承担课题研究操作实施与效果的测试等。
(三)学校教导处、教科室、总务处以及各学科组、年级组配合德育室实施课题研究,具体组织小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设如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三、研究方法
该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的基本程序:计划—实施—反馈—调整。
先拟定第一部行动计划方案,包括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背景分析、目标定位、内容构建、形式确定、策略制定、方法选择和操作步骤设计,然后依据计划方案,开展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实践。
在实施过程中对课题的进程作及时的考察,将有关情况和问题记录下来,予以积极反馈。
最后对反馈信息进行分析思考,找出问题,修改完善实施计划,调整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内容、策略、方法和步骤,进入第二循环的行动。
四、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8年5月——2008年6月)
1、建立课题组,明确分工,落实研究任务。
2、成立情报组,收集资料,进行分析探讨。
3、制定课题研究计划,设计课题研究方案,明确研究思路。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8年7月——2009年6月)
1、制定制度。
制定严格的课题管理与研究制度,建立学习研究例会制度,注意在日常研究中记录、收集和整理材料,定期召开阶段小结会。
同时,将课题研究纳入对教师的考核,调动教师参加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2、实践探索。
依据方案有序开展研究,分组落实研究计划。
课题组主抓整体推进、跟踪分析、经验交流,给予指导性评价和督促,并及时调整反馈,保障研究的正确方向性,研究实施的有序性,各部门的相互协作性;各职能部门和教师分头行动,参与其中若干个子课题的研究,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阶段总结。
组织阶段性总结,汇集专题研究论文、课题研究案例分析,
制定改进措施和进一步发展的目标。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9年7月——2009年11月)
1、整理研究资料。
对平时积累的资料进行认真分类、并汇编成册。
2、检验研究成果。
聘请有关专家,进行咨询、论证,根据课题研究方案,修改、补充、完善相关的研究成果。
3、撰写终结报告。
在收集整理研究资料、汇总各分研究报告和其它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撰写课题研究终结报告。
第三章实施情况
一、健立管理机制
完善学校“小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教育的管理体制,建立学校“小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项目领导小组,切实加强了领导,真正做到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的首要地位。
根据对学校人文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制定实施方案,加强和改进小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方法和措施,进一步推进“小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扎实开展。
二、制定实施方案
根据我校实施人文教育的经验,根据师生座谈会,调查问卷等情况,我们制定“小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项目实施的方案并确立了“小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的目标、具体内容和保障措施。
(一)“小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教育目标
通过《小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过程,培养学生逐步认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粗浅了解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提升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能具有健康的个性和良好的身心素质,为成为一代新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具体内容如下(见下页):
(二)保障措施
1、课时保障
(1)一至五年级每周一节校本课,并列入课表,作为拓展型课程。
(2)一至五年级利用阅读课和午间阅览时间通过文本教材和网络教材两个渠道进行自主选修。
(3)根据传统文化内容适时开展相关主题实践活动。
(三)师资保障
(1)每学期都给予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研讨的机会。
(2)校本课程课时计入教师工作量,工作实绩与学期效益挂钩。
(3)每学期学校购置适量最新书籍,提供项目组教师借阅。
(4)聘请专家、顾问每周来校给予指导,共同参与、探讨、研究开发。
(5)各类主题实践活动确保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并指导学生开展民族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以此作为教师学期考核项目。
(四)管理保障
(1)由校长室负责在人力、物力、财力、政策上给与调控与支持。
(2)由德育室负责“小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教育主题活动开展及评价。
(3)由信息技术组保障校园网平台的正常运行。
三、开展教师育德能力活动
(一)加强师德建设
学校组织教师学习“小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相关文件、时事政治、教育理论、典型事例等,还组织学习古代先贤治身名言、为教名训和“论
语”等,从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
开展师德大讨论;收集教育格言与忌语;师德手册启动仪式及教师承诺活动;参与《浦东新区师德现状调研和师德建设的实践研究》区教育内涵发展重点项目等一些活动和课题研究,进一步促进了我校的师德建设,整体提高了全校教师的育德能力。
(二)加强学科建设
围绕“小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继续加强学科德育建设,我校以“金陆教学节”和基于网络平台下的“一课多研”教学研究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将这一课题在课程中的体现作为评比和考量的要求之一,让教师在一系列的参与过程中,有意识地学习了解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精神,从而在学科教学中予以体现,并切实提高了教师的育德能力。
(三)校本课程开发
学校成立了“小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校本课程开发小组,组织近50位教师参与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实施,通过召开师生座谈会、编写二级提纲、设计教材内容、师生共同收集材料,编写校本教材。
迄今为止,已有实施和完善的校本教材10本。
具体做法:
1、根据选题,设计内容。
各项目小组根据“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课程开发的目标,初步设计各校本教材的内容和基本框架。
比如《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少数民族篇》,项目组决定从儿童熟悉和喜欢的少数民族节日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节日文化等内容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教材设计栏目有小知识点击、习俗知多少、实践活动等等。
2、师生合作,编写教材。
每个项目组都成立了一个探究小组,同学们通过上网查询、询问身边的人、上图书馆找资料等途径,收集了许多与校本教材编写相关的内容。
如《京剧脸谱文化》项目小组的同学们找到了:京剧的来源、京剧的行当、中国京剧的四大名旦等内容;《传统儿童民间游戏》项目小组的同学们找到了:打弹子、滚铁环等传统游戏,这都为校本教材的编写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师生们把这些找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类,选择部分重要的、适合的内容作为教材内容,使教材更贴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
3、多轮试教,完善教材。
当各校本教材开发子项目组编写好教材初稿后,就自己选择试验班进行多轮的试教,并邀请部分教师和专家进行听课、评课,组
织修改完善。
我们还征询了同学们的意见,倾听他们的想法,使我们的校本教材更贴近学生。
如在《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少数民族篇》项目小组的於老师试教后,五4班的同学就认为新疆维吾尔族的葡萄、哈密瓜等世界闻名,是不是在课文中也应该提一提?有的学生建议增加一些能够实践的内容,还有的学生建议能否有一些视频的材料等等,于是,项目小组补充了唱唱少数民族歌、跳跳少数民族舞蹈、玩玩少数民族游戏等内容,老师们还找了一些相关的MTV、Flash等视频材料,进一步充实校本教材的内容。
四、开展“小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教育实践活动
以“中华传统我传承”为主线,以传统节日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
我们开展了“过传统中国节,做现代中国人”的系列探究实践活动,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组织形式如主题集会、社会实践、家校互动等,引导学生过好每一个中国的传统节日,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让学生了解、认识、喜爱并将传统节日的文化深深融入日常生活中,树立学生传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和意识。
在活动中,我们主要以《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和《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少数民族篇》这两本校本教材里的部分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以及部分少数民族节日为主要内容,进行了探究和实践。
每一个年级每学期的探究主题如下:
结合重大传统节日,我校开展了丰富生动的实践教育活动,各年级的要求如下:
根据要求,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中华传统我传承”节日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了切实有效的教育。
(2)民间传统游戏活动
学校重视在阳光体育活动中落实”小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精神。
按照上海市课程计划,学校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安排的“三课、两操、两活动”有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生的运动规律,一~五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体育活动课1节。
每天广播操(集体舞)、室内操和眼保健操30分钟,冬季每天进行长跑锻炼10分钟,春秋季安排午间体育活动20分钟。
而且我们将阳光体育活动与校本课程《传统民间儿童游戏选编》相结合,以校本课程建设为抓手,介绍民间流传至今的一些传统游戏项目,使学生初步学会打弹子、抖空竹、抽陀螺、踩高跷等民间传统游戏,使校本课程成为稳定的阳光体育教学内容,保证了开发学生的智力和体能,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同时让学生了解了我们传统的民间游戏,并将传统游戏传承和发扬。
在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游戏过程中,还极大丰富了我校阳光体育活动的内容。
这样的校本课程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既增长知识也强健体魄。
五、实施“小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教育校本课程
为了进一步深入落实“两纲”精神,并使我校”小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教育实施成为系列化,我校针对儿童年龄特点相继开发了一系列德育校本课程,包括《民间手工艺》、《弟子规(新编)》、《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少数民族篇》、《传统民间儿童游戏选编》、《京剧脸谱》等共计10本。
(见校本教材)这些校本教材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和年龄发展,多角度充分地引导少年儿童认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契合少年儿童生命成长的需要。
同时,定课时、定计划、定人员的机制确了保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施。
特别是《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校本教材已列入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第二期拓展型教材。
以2009学年度为例,每个年级每学期拓展型课程安排如下:
我们除了校内进行了“小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教育校本课程进课堂,其中《传统儿童民间游戏选编》《走进世博会》和《弟子规》《中华传统节日文化》4本教材,还在三桥小学和庆华小学的师生当中进行学习和实践,受到了师生的欢迎,起到了推广和辐射作用。
第四章研究成果
通过一年的课题研究,学校基本构建了小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体系;培育了全体学生的民族精神和人文素养,培养了一批勤学习,会思考、善科研的骨干教师队伍;营造了健康的、良好的,浓郁的民族精神教育氛围;凸显了学校的“人文教育”特色。
一、构建和谐人文校园,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一)教育环境基本形成
1、校园自然环境基本建成
通过小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进一步提升环境育人的理念,促进学校布局更加合理,标志突出,绿树草地、场地园林、建筑等整洁优美、错落有致、相互掩映,形成美观雅致的自然景观,做到净化、绿化、美化、教育化,确保安全性,校园的每面墙、每座楼、每条路、每个角落、每处景点都透露出教育的气息,产生出“触景生情”、“画龙点睛”的教育效果,校园环境体现出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
2、校园精神环境基本建成,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校园精神环境建设是整个校园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环境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学校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
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使学生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文明情操的陶冶,从中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激发情感、娱乐身心,起到熏陶、教育、净化、升华的作用。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我校完善了《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少数民族篇》、《金
色的童年——少年儿童歌曲选集》、《农业谚语》、《我们的家乡》、《珠算》、《走进世博会》、《传统民间儿童游戏选编》、《中国书法之一——楷书》、《弟子规(新篇)》、《画画京剧脸谱唱唱国粹京剧》等10本校本教材。
其中,修订完成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校本教材在华师大教育出版社的推荐下,已被上海市教委批准为上海市二期课改拓展教材。
同时,为了让传统文化进入课堂,开展了校本课程试行工作。
一年来完成二轮试教和修改,据不完全统计,二轮试教共计74节次,参与试教教师人次共计65人次,参与听课、评课教师、专家、学生和家长人次共计900多人次。
本学期起,传统文化校本课程作为我校的拓展型课程编入课表,在各个年级滚动教学。
同时编辑完成了《“小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主题活动方案集、论文、案例集、教师教育活动材料集、校本教材教学设计集》《“两纲”区级展示活动、元宵节主题活动、春节主题活动、清明节主题活动、中秋节主题活动、端午节主题活动、阳光体育活动、课堂实录》等。
小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极大地推动了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为学生的全面进步和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而让我们落实二期课改精神、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变得更为坚定和扎实。
“上海教育电视台”、“上海电视台新闻坊”栏目专题介绍了我校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情况。
通过活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专业素质有了长足进步,学生的综合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有效提高了师生的人文素养。
我校被评为浦东新区“两纲”教育创建实践基地,并通过了浦东新区素质教育学校中期评估。
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通过课堂教学、主题探究、自主选修等途径,学生初步了解了部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来历、习俗;知晓了较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礼仪、道德和文化,具有较为丰富的人文知识。
如,在《弟子规(新篇)》学习中,学生知道《弟子规》,并学习了仪表礼仪、集会礼仪等相关礼仪;在《京剧脸谱文化》学习中,学生初步了解京剧脸谱,尝试画画脸谱,并学唱了4首京剧进校园中的曲目;在“传统节日文化”实践活动中,学生还学会了包粽子、包元宵的基本技能等等。
(一)培养人文素养。
我校学生通过校本课、阅览课和实践活动,并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感兴趣的研究内容,以探究的方式学习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和技能,在学习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对知识和技能进行主动探求,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文章发表和得奖上海市级的有39项,浦东新区级12项,教育署1项。
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传统节日中感受到中华民族悠久的习俗和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如结合“清明节”传统节日,举行了“寄哀思学先烈见行动”祭扫龙华烈士陵园主题教育活动。
活动前,每位同学还亲手制作了一朵小黄花表达了对先烈的感恩和景仰。
在瞻仰烈士墓区时,他们轻轻地蹲下身,把小花摆放在烈士墓碑前,深深鞠躬,表达了对先烈的缅怀之情。
全体师生还参观了烈士纪念馆、看守所、革命烈士就义地等,了解了从上海百年解放发展中英勇捐躯的先烈英勇事迹,感受了革命烈士为了民族的独立解放、为了创造人民幸福生活奋战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通过了解屈原为一心为天下百姓的志向和革命英雄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学生们表示要时刻牢记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感恩思源,铭记先烈为今天幸福生活所付出的生命和鲜血;要面向未来,现在学好本领,长大担负起建设祖国和家乡的责任!结合2008北京奥运会,我校开展了“奥运圣火耀五环旗中华龙粽传祝愿”庆祝端午节主题活动。
我们全校学生在校会课、音乐课上集体学唱奥运歌曲、学跳奥运加油舞;用五环色按手印签名;亲自动手制作国旗、五环旗;写一句对奥运祝福的话;积极参加集体舞训练、比赛;全校师生齐动手学包粽子,通过在粽子里放奥运祝福小纸条或插祝福小旗等方式传递对奥运的祝福等等。
我校抓住端午节这个教育契机,以“民族传统文化”为抓手,在几个阶段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唱、跳、做、画”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引导金陆少年儿童了解了端午节习俗和文化内涵,学会了包粽子的基本技能,并通过包粽子送祝福的方式走进奥运、关注奥运,激发了少年儿童对祖国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少年日报》、《思想教育理论》杂志、《全球教育展望》等杂志相继介绍了我校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事例。
三、增强教师育德能力,提升教师专业发展。
该课题研究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调动了全体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建设和育德能力。
我校依托校本研修,鼓励每一位教师参与到民族传统文化课程的编写开发教学中。
同时,依托校本研修,组织教师收看《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