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饮食文化实体行为与非实体行为的民族差异
从霍夫斯泰德理论视角下看中美饮食文化差异
从霍夫斯泰德理论视角下看中美饮食文化差异饮食文化是人类饮食行为、观念、技术及其产品的总和,是人类自然选择、约定俗成的同自然界与人文环境相适应的饮食生活方式。
中关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关饮食文化的差异。
本文基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选取差异较大的四个维度对中关两国的饮食文化差异进行对比研究。
标签:饮食文化;文化维度;对比研究中国饮食有着悠久的文化,其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而美国是个大熔炉,多受移民文化影响,饮食博采众长,并结合自身饮食习惯,形成自己独特的饮食文明。
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对二者饮食文化差异的比较,不仅有助于人们了解彼此饮食文化的不同方面,在求同存异的同时,有效应对跨文化交际遇到的交际障碍甚至交际冲突。
1.霍夫斯泰德理论迈仑·卢西替戈和约利尼·凯斯特勒认为,文化是习得的一套关于信仰,价值观,行为准则以及社会规范的公认的解释,这些对人类群体的行为产生影响。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霍夫斯泰德将文化模式分为五个文化维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权力距离;男性文化与女性文化;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
重点解释以下几个维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维度是衡量社会文化关注个人利益或是集体利益的程度。
在倾向个人主义的社会中人们做决定都是以是否满足个人利益为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淡薄,倾向于关心自己以及小家庭;而具有集体主义倾向的社会则认为集体利益重于个人利益,注重集体内部关系,关心大家庭,而个人则必须绝对忠诚于给自己提供保护的集体,必须有牺牲个人利益保全集体刊益的决心。
权利距离维度用于衡量一个社会能够接受组织的权利在各成员之间不平等分配的程度。
权力距离较高的国家,社会成员倾向于尊重权威,社会中普遍存在较强的等级概念;而权力距离较低的国家,人们崇尚的是独立的价值观,更加看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自由,社会中等级概念较弱。
男性文化与女性文化维度中,对于男性度较高的社会,两性的社会性别角色区别较大,社会竞争激烈,男人自信、坚强、注重物质成就,女人谦逊、温柔、关注生活质量;男性度较低即女性度较高的文化中两性的社会性别角色相互叠交,男人和女人都表现得谦逊、恭顺、负责任,关注生活质量,鼓励男女平等。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与相似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与相似饮食文化是人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承,也体现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独特魅力。
在世界范围内,中西方饮食文化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一、饮食文化差异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饮食习惯、餐桌礼仪和食材搭配上。
1. 饮食习惯不同中西方人的饮食习惯有着显著的差异,比如西方人习惯在早晨吃甜食或蛋糕,而中国人则大都喜欢早餐吃面食或米饭。
此外,西方人会吃生的生牛肉、生蚝甚至生鱼片等生冷食品,而中国人则讲究熟食。
在煮汤的时候,西方人往往是把所有食材在一起煮熟,而中国人则十分注重煮汤技法,用不同的火候、时间和食材搭配,以做出口感鲜美的汤品。
2. 餐桌礼仪不同除了习惯上的差异,中西方的餐桌礼仪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如用具的使用,中国人用筷子而不是西餐用具;餐桌上的言行举止,中国人不习惯说笑打闹,而西方人则不禁开玩笑、讲故事;倒酒的方式,中国人注重沟通,要想尊重客人,常常轻轻敲碗,以示请客人喝酒,而西方人则直接倒酒,往往直接与客人碰杯。
3. 食材搭配不同中西方食材的搭配也有着显著的不同,特别是对于各类肉类的搭配方法。
中方烹调部分会选择对荤素搭配,鱼肉则精选好鲜活的食材为宜以普及家宴,而在西方的传统烹饪中,肉类搭配往往重口味,讲究用豆酱等调料去除腥味。
在食材的选择上,中国人以天然的绿色蔬菜、鲜奶、豆腐、果汁等为主,西方人则以养分高,色香味美的葡萄、芒果、水果、蔬菜、果汁等为主。
二、饮食文化相似虽然中西方饮食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在一些方面,它们又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相似之处。
1. 对食物的追求与珍惜中西方人都有一种对食物的追求和珍惜之心。
中国菜在选料和烤制炒炖加以精致,而西方人则热衷于寻找新的口味和美食;中方以健康与营养为重,西方则更头重脚轻,食材挑选更注重从生活体验感出发;不过无论是中西方,都非常珍惜食材,尤其对于粮食与肉类的重视。
2. 文化交融的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饮食文化之间的融合已经越来越明显。
中国与美国饮食文化差异在着哪些差异
中国与美国饮食文化差异在着哪些差异美国式饮食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和中国的饮食文化有很大的差异。
一下是店铺给大家带来中国与美国饮食文化差异介绍,以供大家参阅!中国与美国饮食文化差异(1-5)其一、美国人喜欢一日多餐,每餐适量;而中国人传统习惯一日三餐。
其二、许多中国人习惯每日购买新鲜食品烹饪;美国人往往一次性购买一周的食品贮存在冰箱里,每日食用冷冻食品,且食用的罐头和腌制品分别为中国人的八倍和六倍,要知道它们含较多的防腐剂和色素等化学品,均对身体不利,这值得生活日趋简单化的都市白领一族注意的。
其三、中国许多家庭逢年过节时菜肴特别多,应酬也特别多。
而美国人宴客或过节,从不铺张,连总统宴请外国元首也是五菜一羹,更不劝酒。
其四、中国人烹调时喜欢用植物油,美国人则喜欢用含胆固醇较高的动物油。
植物油为不饱和脂肪酸,不含胆固醇,因此美国人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特别高。
其五、中国人的烹调往往放盐较多,而美国人做菜下盐仅为中国人的一半,有的甚至完全不放盐。
摄盐太多可引发种种疾病。
中国与美国饮食文化差异(6-10)其六、中国人烹调时爱下味精,而美国人不下味精。
味精含钠,过量摄入有损健康,特别是对幼儿的发育影响甚大。
其七、中国人进食新鲜蔬菜瓜果比美国人多得多。
而美国人较中国人每日摄入的蛋白质亦多得多,但肠胃功能却因体内缺少纤维素而受到影响。
中国的消化系统患病率及患癌率却大大超过美国。
其八、中国人尤其是广州及珠三角一带的居民爱食猪肝、肠、肺等动物的内脏,美国人则无此爱好。
其九、中国人喜爱食糙米和普通面粉,美国人则偏爱精白面粉制作的面点。
实际上糙米和普通面粉所含营养物质高于精白面粉,这对日益爱食精白面粉制品的中国人是一个有益的提示。
其十、中国人尤其是珠三角一带的群众和美国人都有爱食刺身或煎牛扒五六成熟的习惯,但美国人十分注意刺身的海鲜和牛肉的质量和卫生条件,选取深海的无污染的为必须的条件。
而中国人却注意不够。
中国与美国饮食文化差异(11-19)十一、美国人餐后习惯加一份甜食,而中国人餐后习惯食水果。
中西人性观差异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中西人性观差异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1.中西方文化在请客吃饭方面的差异:中餐通常先上菜,后上汤,西餐相反;中餐主人一般多次向客人敬酒、敬莱,而西餐主人通常只敬一次;西餐主人通常不会坚持要客人非吃非喝不可,而是希望客人自己动手(Help yourself),不要拘谨,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2.电影文化差异:美国人喜欢调侃总统,英国人喜欢调侃一些暴力机构,比如监狱。
中国人最喜欢调侃老百姓。
3.文化性质差异:中国文化属于“伦理型”文化;西方文化属于“法理型”文化。
中国文化从“性善”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主张建立良好的伦理道德以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教化来使人形成自律意识,自觉克服人的动物性本能,自觉克服个人的私欲,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西方文化从“性恶”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主张“原罪说”,认为人生下来就有罪,主张建立严密的法律来抑制个人的私欲和动物性本能.以“他律”来促使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
4.文化性格差异:中国文化属于内向型文化,西方文化属于外向型文化。
5.思维方式差异:人的思维通常可分为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综合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整体性思维和个体性思维。
一般而言,中国人形象思维较强,逻辑思维不发达,西方人则逻辑思维较强。
中国人整体性思维较强,而西方人个体性思维较强。
6.文化取向差异:中国是以“家族”为本位的文化,西方是以“个人”为本位的文化。
陈独秀曾说:“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族为本位”。
“西洋民族,自古迄今,彻头彻尾,个人主义之民族也。
”7.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差异:在新闻人物的报道上,中国的新闻报道侧重于抽象思维,注重概括性内容,忽视细节性的内容,因此形象性较差,往往带有主观的感情色彩。
因而报道强调鲜明的人物性格特点,一般会选取其中一个能反映报道主题的个性品质重点加以渲染,并在众多材料中截取某些最精彩,最有价值的新闻事件,优点是容易抓人眼球,产生阅读兴趣,但有时也会出现夸大宣传、以偏盖全的后果。
浅谈中美餐饮礼仪文化的差异(1)
浅谈中美餐饮礼仪文化的差异(1)作者:张冰雪孙军来源:《山东青年》2018年第02期摘要:中国和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的两个大国和强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共性,同时又有着很多的差异,特别是在餐饮礼仪文化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例如在餐桌入座位置,餐具的用法,餐后的礼仪等等方面都有着各自的特点。
本文着重分析了中美两国在餐饮礼仪文化上的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餐饮礼仪;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一、中美餐饮礼仪文化礼仪,是礼节和仪式,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是每个国家从古至今都存在的一个文明的见证,是一个国家兴旺、摆脱落后的标志之一。
对于餐饮礼仪,更是一个国家的发展文明的着重点。
餐饮文化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在你吃饭时,你的举止是否文明优雅、用餐方式是否正确、餐桌上的用语是否得体等等,处处都存在着餐饮礼仪。
让我们通过中美两国不同的餐饮文化来了解一下礼仪上的差异。
二、中美餐饮礼仪文化的差异1.入座的位置中美两国都对宴请活动过程中的座位排序极为重视,中国人的思想一般都很传统,在宴客中,通常都是让辈分最高者,或者是家中德高望重的人坐在最中间的位置,其他客人则按顺序入座;而在美国宴客中,一家之主坐在两边,而客人按照次序入座,这种差异反映出中美思想方面的差异,中国人喜欢幸福圆满的感觉,所以选择圆形的桌子。
美国人向往自由,不习惯于拘束的生活,所以选择长桌。
2.上菜的顺序在中国我们第一个先上的会是汤或者副菜,通常会把大菜或者说是主菜放到后面一点上菜。
在美国通常是菜、汤、水果、餐酒、主食等,最后会上饭后甜点和咖啡。
在中国会吃点饭后水果,但是一般不会在饭后选择吃甜点。
3.餐具的不同在中国,餐具较简单一般只有碗筷盘勺等几种。
筷子是中餐最重要的餐具。
在使用中,在餐前筷子会放在碗的右侧整齐放好,餐后一定要整齐地竖向放在饭碗的正中。
用餐结束后,无论是否有残留都不要做出一些不礼貌的动作;和人交谈时,切记不要把筷子竖直插放在食物上面;勺子主要是来喝汤的,有时也可以用来取一些较小的食物。
中美餐饮文化差异
中美饮食文化差异一、饮食观念不同中国有句俗语:“民以食为天”,从这句话我们就能看出吃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他们将饮食的追求作为人生至乐追求。
在世界规模内,中国人的食谱可以堪称是相当普遍了。
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但凡能吃的都会拿来吃。
据专家研讨,中国人吃的蔬菜品种是西方人的六倍多,在烹饪进程中,中国人注重色香味俱全,其次才是营养的搭配。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
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
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美国人注重的则是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
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
在各种厚味佳肴凑集的同时,美国人更看好的是与效率相干的适用主义。
他们的实用主义重要体现在以下多少个方面:首先是健康方面。
美国人越来越意识到健康饮食对身材的重要性,现在的美国人也在逐渐地阔别“垃圾食物”。
其次是金钱方面。
在吃穿住行之中,美国人更乐意在穿住行以及游览、娱乐方面多投入些,而在吃方面破费的较少。
最后是快捷和方便。
“时间就是金钱”原来就是西方社会文化典型特点之一,再加之生涯节奏快、单亲家庭多等原因,美国人广泛不大乐意在家中做饭。
二、日常饮食特点比较中国饮食以其工艺高深、工序完全、流程谨严、烹调办法庞杂多变等特点在世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在中国人的日常饮食中,主食以米、面和杂粮为主。
菜肴以畜、禽、蔬菜、水产品、海产品和干货为主。
食物制造上注重荤素搭配,主辅搭配,及色、香、味、型、质、养等的有机组合。
注重因时、因地、因人而变,讲究五味协调,强调食疗、食养,以适口者为上。
烹饪方式变化较多,常见的烹饪二三十种之多;调味讲究变化,注重原料的本味施展,即所谓“有味使之出,无味使之入”;菜式变更丰富,普遍实施三餐制。
中美饮食文化差异及其教学研究
中美饮食文化差异及其教学研究饮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民俗、信仰等多方面的特点。
中美两个文化背景迥异的国家,其饮食文化自然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并基于教学研究的角度,探讨如何在中美文化教学中更好地处理饮食文化差异。
一、主食差异中美两国的主食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人以米饭和面食为主食,而美国人则以面包、米饭、土豆等为主食。
由于饮食习惯的不同,中美两国人种也有所不同。
中国人民的身材普遍比较苗条,而美国人则普遍较胖。
这与两国人的饮食主食选择有一定的关联。
在教学中,应该通过呈现中美主食文化差异的方式,培养学生对于不同饮食习惯的理解和尊重,同时也可以通过合理安排饮食来加强对于健康饮食的教育。
二、饮食方式差异中国人有“三餐不可少”的习惯,每天进餐的时间固定且讲究。
而在美国,人们更倾向于随时进食,三餐固定的概念相对较少。
此外,中美两国的餐桌礼仪也存在着差异。
中国人注重食物的摆放和颜色的搭配,美国人则注重用餐的效率和便利。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饮食方式的讨论,加深学生对于中美饮食文化差异的认识,并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三、食材选择差异中美两国的饮食食材选择也存在着显著差异。
中国饮食讲究根据季节选择食材,强调补养和医食同源;而美国的饮食则更加多样化,注重蛋白质、蔬菜、水果的摄入。
此外,中美两国的烹饪方式也存在着差异,中国人偏向于炒、煮、炖,美国人则更倾向于烤、煮、炸。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食材选择和烹饪方式的比较,培养学生对于不同饮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并推广健康的饮食习惯。
四、餐桌礼仪差异中美两国的餐桌礼仪也存在着差异。
中国人重视和谐共处,在用餐时有着明确的规矩和礼仪,如尊重长辈先行用餐,禁止发出吧唧声等。
而美国人的餐桌礼仪相对较为松散,注重用餐效率。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餐桌礼仪的对比,培养学生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的意识,同时加强对于礼仪的培养。
浅谈中美饮食文化差异论文
浅谈中美饮食文化差异论文一、中美饮食文化特点1.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中国饮食文化由于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它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首先,它有明显的地域性。
不同的区域形成了不同的饮食体系。
最著名的是中国的八大菜系—鲁、川、粤、闽、苏、浙、徽。
其次,它有着季节性。
此外,它还具有药食结合的特点。
中国人常常通过食疗的方法去预防和治疗疾病。
最后中国的饮食还强调了审美的要求,例如用胡萝卜等雕刻出花朵、鸟等各种造型去修饰装点饭菜。
总之,中国菜讲究色香味俱全。
2.美国饮食文化特点。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它通过来自不同移民国家之间的历史、文化、宗教的碰撞形成了自己特别的饮食文化。
与中国饮食文化相比,美国饮食文化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更多地注重营养的搭配,而并不注重味觉的享受。
例如美國人为了避免对食物的营养成分造成破坏,他们宁愿吃生食或者半熟食,而不愿意吃被加工过的食物。
二、中美饮食文化差异1.饮食观念差异。
中国人秉承着“泛食主义”,即他们认为吃不仅是为了保持健康也是为了追求美好的味觉享受。
在许多情况下,中国人喜欢把许多事情与吃联系起来。
例如见面打招呼常常问:“吃了吗”?结婚、晋升、搬家、过都会请吃饭。
在中国人看来“吃”是表达喜怒哀乐最好的方法。
而食物加工的五种主要方式,超过十种以上的刀工都体现了中国人追求美的饮食观。
除了以上两种饮食观,在中国,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也体现在饮食文化中,例如一盘菜上桌后,中国人会集体分享它。
用餐结束后也会争抢着去付钱。
美国人认为吃只是为了维持生命。
因此他们有着理性的饮食观,即营养才是衡量饮食的标准,而不是饭菜是否美观。
因此他们的很多菜不论怎么搭配,都基本只有一种加工方法,例如牛肉。
这虽然死板,但是考虑到了营养和健康的食物搭配,它也是一种理性的饮食观。
此外,个人主义是美国的主要价值观,它也体现在饮食文化上。
在饭桌上,每个都会有自己的一份食物,而不是集体分一盘菜。
餐后也常常采用AA制的方法付钱。
2.饮食内容差异。
关于中美饮食文化差异有哪些
关于中美饮食文化差异有哪些中美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得两国产出不同的农畜产品;中美不同的历史文化,使得两国有不同的餐具和餐桌礼仪。
为此,下面整理了中美饮食文化差异一以供大家阅读。
关于中美饮食文化差异一、餐饮礼仪的差异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
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
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
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
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
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
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
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
如何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并去其糟粕,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成为人们不断思考和探讨的话题。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西礼仪文化必将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关于中美饮食文化差异二、饮食观念的不同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
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
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
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吃穿住行”向来是国民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和民众息息相关的,不同的国家在这四个方面都有着本国的特色,中西方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本文主要从饮食与建筑这两面来论述中西之间的差异。
(一) 饮食文化的差异首先是饮食观念上的差异——中国人讲究排场,西方人提倡简单、随意。
中国人无论是举行酒店宴会还是家庭宴会都十分重视菜式,讲究排场,酒菜要丰盛,一般的正式宴请至少要上七八道菜,这还不包括在主菜之前的冷盘,开胃菜,中间上的甜点以及最后的点心、主食和水果。
食材越珍贵,菜肴越丰富,就越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好客,也方可显示主人的身份。
如果一桌菜全部被吃光,主人会觉得很没有面子,所以一般准备的菜的量远远超过客人所能消耗的量,这大概源于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持家要检,待客要丰。
”正是这一根深蒂固的观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使得他们在请客吃饭时注重排场,最为典型的莫过于清朝出现的“满汉全席”。
它是是集满族与汉族菜点之精华而形成的历史上最著名的中华大宴,满汉全席上菜一般起码一百零八种(南菜54道和北菜54道),分三天吃完,菜式有咸有甜,有荤有素,取材广泛,用料精细,山珍海味无所不包。
而在西方,盛大的西餐宴席也只不过是六道菜,并且只有其中两道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菜,其余的不过是陪衬。
若是普通的请客吃饭,饭菜则更为简单普通。
例如,在美国,朋友聚餐会采用一种称之为“potluck”的方法,即每个人带一两样食物到主人家,然后大家一起分享。
西方人将吃饭看作是聚会和交流的机会,是结交朋友的机会,这一观念使得他们更加关心宴会的自由化与多样化,也使得他们开动脑筋,从而能创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就餐氛围,因此,西方人请客吃饭并不在意菜式是否丰盛,宴会的规模是否能彰显他们的身份。
其次是饮食内容上的差异——中国人追求美感,西方人则注重营养的均衡搭配。
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至今为止已产生了诸多菜系与流派,每一种菜系都毫无例外地体现出了一个“精”字。
中西方“食”文化差异报告
中西方“食”文化差异报告研究中西方餐桌文化的差异,在今天这个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具有现实意义。
餐桌,作为一个通用的交际平台,本身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而对餐桌文化底蕴进行探究,不仅提高了提高跨文化意识,对中西方餐桌文化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也有助减少或避免在用餐桌平台进行交流时的失礼。
在比较中,我们能发现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能够取长补短,完善自我。
中西方“食”文化差异如下:1.餐桌礼仪上的差距饮食文化、餐具、进餐方式以及一系列的餐桌礼仪等则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样式和文化取向。
作为礼仪之邦,中国重视宴席座次礼仪,尤其是圆形桌。
且必须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可以开始任何形式的进餐活动。
而西方则不然,没有主次,随机而坐。
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中西方文化开始交汇、碰撞、融合,所以有了共通点,比如不在餐桌上化妆,用餐时忌打嗝,取不到的食物不能站起来等。
2.餐桌气氛上的差异中国餐桌上讲究热闹,而西方的餐桌上讲究安静。
中国人平日里是安静的,但坐上餐桌后,就开始热闹起来,滔滔不绝地大声说话、劝酒、让菜也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而西方人,平日里是好动、喧闹的,坐上餐桌便安静下来,沉默地切割着自己盘子里的食物。
气氛的不同,根源在于饮食观念的不同。
笼统的来说,中国的饮食观念是感性的,西方的饮食观念是理性的。
后文有对饮食观念差异的具体论述。
3.餐具上的差异餐具上差异的代表就是中国的筷子与西方的刀叉了。
中国筷子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商代,相比而言,刀叉的历史就很短了,西方人在大约十六,十七世纪才发明了刀叉。
中国使的用筷子,是有易经的风水学说来支持的。
使用筷子的四根手指,有分别的象征意义,最终,指向的是一个思想:“和”与“合”。
故中餐里大多数是不实行分餐的。
而西餐就不同,为了追求科学的饮食,保证自身的健康,严格执行分餐制度。
中西方出现两种完全不同的餐具,是因为最初生活习惯的不同。
中华民族很早就开始了农耕生活,主要作物是适应性强的谷子(黍)。
西方代表:欧洲,则是以畜牧业为主,主食当然是牛羊肉,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切割完肉送进口里,很方便。
关于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有哪些
关于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有哪些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饮食观念、饮食对象、饮食方式与餐桌礼仪等方面。
下面就随店铺一起来了解下吧!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一、饮食观念的差异西方饮食观念是一种理性的,科学的饮食观念。
他们强调饮食的营养价值,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营养一定要保证。
他们注重食物所含蛋白质、脂肪、热量和维生素的多少,讲究食物的营养搭配是否适宜,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吸收,并尽量保持食物的天然营养。
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要吃下去。
西方人几乎不把饮食与精神享受联系起来,在饮食上反映出一种更为科学、规范的方式。
中国人的饮食强调感性和艺术性,追求饮食的口味,而不注意食物的营养,多从“色、香、味、形”等方面来评价饮食的好坏。
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
”简单地说,中国人吃的是口味。
中国人饮食的目的,除了果腹充饥,同时还要满足对美味的渴望,带来身心的愉悦。
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上配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
所以几乎每个中国菜都要用两个以上的原料和多种调料来调和烹制。
如福建名菜“佛跳墙”,里面有鸡鸭、蹄筋、鲍鱼、海参、鱼翅等多种主料,还有数种辅料。
这样调制出来的成品,个性全被埋没,而整体却光彩熠熠,与中国人贬抑个性、讲平均、重中和的中庸之道是相通的。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二、饮食对象的差异从传统上来看,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以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肉食为主,而食用碳水化合物、纤维素成分的食物偏少,而我国则主要从谷物中摄取热量。
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人大多易患肥胖症、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和癌症,而中国人不少营养缺乏、体质偏弱的原因。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
且食物的种类单调,最中意的无外乎牛、鸡、鱼。
西方人很少吃猪肉,打开西餐菜谱,很少看见猪肉类的菜肴。
西方人不吃动物的内脏,欧共体明文规定:任何动物的内脏不得制成食品向人出售。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
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
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这里简要从下面五个方面谈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1、饮食餐具的差异中西饮食上最为明显的差异表现在饮食餐具的使用上,无论是平常的家庭用餐,还是正式的宴会上都是如此,比如中国人用筷子夹食物,西方人用刀叉切割食物。
不同的饮食方式显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在不同文化引导下形成的。
中国人自古以来大部分以农耕为主,所谓“面朝黄土背朝天”正是这一文化现象的真实写照,在这种文化环境中,通常以谷类为主食,倾向于安居乐业,和平与安定,强调以“和”为贵,反对侵略和攻击。
而西方很多国家其祖先为狩猎民族,饮食以肉类为主,为了能在残酷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必须善于捕猎,富于进攻性,这两种近乎相反的文化倾向反映到饮食中就很自然地体现在餐具的选择以及使用方式上,中国人使用筷子时温文尔雅,很少出现戳、扎等不雅动作,在餐桌上对待食物的态度是亲和的、温柔的。
相反,西方人使用刀叉是又切又割,让人感到一种残酷和暴虐,是毫不掩饰地蹂躏食物。
尽管中国人和西方人一样性喜吃肉,但却表现得非常含蓄、婉转,丝毫感觉不到那样血淋淋的“厮杀”和“搏斗”。
此外,中国人的餐具以瓷器为主,品种较少,主要是碗、盘、筷子、勺子和酒杯等,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宴会都适用。
西方人则不同了,餐具种类较多,用法各异,他们的餐具可以分为五大类:银器、金属器、瓷器、玻璃器皿、上菜盘和厨房用具。
其中银器、金属器、瓷器、玻璃器皿又有不同的种类和用法。
以玻璃器皿为例,每一种酒都要用一种玻璃酒杯,白葡萄酒杯、红葡萄酒杯、香槟酒杯、烈性酒杯等。
2、饮食类容的差异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饮食从先秦开始就以谷物为主,植物类占主导地位,谷类蔬菜居多,肉食比较少。
中西方餐桌文化差异
中西方餐桌文化差异餐桌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人们对食物、用餐方式、餐具等方面的认知和喜好。
中西方餐桌文化存在着许多差异,主要体现在用餐礼仪、餐具使用、饮食习惯等方面。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介绍中西方餐桌文化的差异。
首先,用餐礼仪是中西方餐桌文化的重要差异之一、在中国,用餐时人们喜欢围坐在一起,全家人或朋友一起共进餐点。
当然,尊重年长者是中国餐桌文化的一大特点,年幼的人要主动为年长者夹菜、倒水等。
而在西方国家,用餐时一般会选择坐在单独的座位上,每人有自己的餐盘和餐具,不会互相夹菜。
在西方餐桌上,主人和客人之间并没有年龄和地位的约束,每个人都平等地享受用餐的乐趣。
其次,餐具使用也是中西方餐桌文化的一大差异。
在中国,人们使用筷子作为主要餐具,用筷子夹起食物放入口中,这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餐饮习惯。
筷子的使用需要一定的技巧,也需要注意尊重,例如不将筷子直接插入米饭等。
而在西方,人们主要使用刀、叉、匙等餐具。
用刀切割食物,用叉夹住食物送入口中,用匙挖取汤羹等。
西方人追求食物的精细处理和切割,使用餐具的规则也更加严格。
最后,饮食习惯也是中西方餐桌文化的差异之一、中国餐桌上有许多传统习惯,例如尽量不剩餐点、不勾食等。
中国人讲究团圆、分享和节约,用餐时会将多余的食物分给其他人。
而在西方,主张尊重个体的选择和喜好,他们鼓励人们选择他们所喜欢的食物,并允许将剩余的食物带走。
这种个人主义的饮食习惯在西方被广泛接受。
综上所述,中西方餐桌文化存在着许多差异。
中西方人的用餐礼仪、餐具使用和饮食习惯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传统。
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各种餐桌文化的差异,才能更好地体验和享受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饮食文化。
浅析中西餐桌礼仪文化差异
浅析中西餐桌礼仪文化差异中西餐桌礼仪的差异源自于文化背景和传统习俗的不同。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中西餐桌礼仪的文化差异。
首先,坐姿和动作方面的差异是中西餐桌礼仪的一大特点。
在中国,我们习惯于直立坐,在进餐时会保持端正的姿势。
手通常放在桌面上,但不要用肘部放在桌面上,这被视为不礼貌的行为。
而在西方,进餐时更注重自由和放松的氛围。
他们常常交叉双腿,双手不一定要放在桌面上,可以置于膝盖上或者伸展在餐巾上。
此外,西方人在进餐时更灵活自如地使用刀叉等餐具,而中国人则更习惯于使用筷子。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国人讲究的是庄重和肃静,而西方人则更注重舒适和自由。
其次,在餐桌上的社交礼仪上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我们通常会使用餐筷或者餐勺从共享的盘中夹食物,然后放在自己的碗或盘中。
这种行为代表着分享和尊重,也是团结和社交的象征。
而在西方,每个人有自己的餐盘,他们通常不会用自己的餐具夹取其他人的食物。
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和隐私,不太喜欢与他人共享食物。
再次,餐具使用方面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我们通常使用筷子作为主要的餐具,而西方人则使用刀叉等餐具。
刀叉的使用要求更加规范和有序,西方人在进餐时会根据菜品的不同使用不同的餐具。
而在中国,我们使用筷子的灵活程度更高,可以吃到更小的食物,如米饭和豆子等。
此外,西方人使用餐刀时要将刀放在右手,切割食物时需要手指抵住刀柄。
与之不同的是,中国人使用筷子时通常会用中指和无名指夹住筷子,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筷子的前端。
最后,餐桌上的礼节和用餐顺序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我们通常会有主菜和配菜之分,先吃主菜后吃配菜。
而在西餐中,通常会有多道菜品,按照一定的顺序食用,先从前菜开始,再到汤、主菜和甜点。
此外,在西方,进餐时不常见咀嚼声和大声喧哗,他们更注重文雅和安静地享受用餐的过程。
而在中国,进餐时不经常讲话被视为不热情,咀嚼声也被认为是食物美味的象征。
综上所述,中西餐桌礼仪存在着诸多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下对于礼仪、社交和个人空间的不同看法和价值观。
论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论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饮食文化是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之一,不同的饮食文化体现了不同的地域、民族和文明的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很大,这不仅涉及到饮食习惯和食品的种类,而且还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价值观念。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一、饮食观念的差异中西方的饮食观念差异很大。
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食物的种类很多,以米、面、麦、豆、蔬菜、水果、肉类、鱼类为主,注重营养和养生,兼顾口感和造型。
中餐强调荤素搭配、五味调和、色香味俱佳,讲究细嚼慢咽、烹饪精细。
而西方的饮食文化则更加注重味道和口感,重视沙拉、奶酪、蛋糕、糖果、奶油等甜品和油腻的美食。
西餐则更注重口感,强调吃得饱、吃得爽,讲究速食、便捷、简单。
二、餐桌礼仪的差异中西方餐桌礼仪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吃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交活动,讲究桌面摆设、菜品烹制、饭后茶道等,餐桌上不仅要注意自己的仪态,还要尽量为他人着想,讲究客人优先、友好热情、互相敬酒。
而在西方,餐桌礼仪则更加注重个人行为,餐桌上通常会使用刀叉和餐巾,不论在哪里吃饭都遵循相同的规则,讲究礼貌、优雅和有素养的表现。
三、食品制作的差异中西方食品制作方法和口味也存在很大差异。
中国传统食品烹制讲究火候、刀工、酱料、佐料等多重技能,讲究菜品色、香、味的协调,追求自然和谐。
而西餐则更加注重调味,常常使用奶油、黄油、鲜奶油等添加剂,口味偏重,讲究表面色泽、油腻厚重和香味浓郁。
四、社会价值观的差异饮食文化也反映了中西方社会价值观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以人为本,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责任,餐桌上也反映了这种思想,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而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餐桌上的行为更加着重于个人的自我表达和个性化。
总结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虽然很大,但并不是说其中一方的饮食文化就优越或不优越。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我们应该欣赏和尊重这些不同的文化,学习和借鉴它们的优点,以提高我们自己的饮食文化素质。
浅谈中美餐饮礼仪文化的差异
浅谈中美餐饮礼仪文化的差异餐饮礼仪是中美两个国家文化差异中的一部分。
两国在饮食文化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也导致了餐饮礼仪的不同。
本文将从餐桌准备、就餐礼仪、礼貌用餐等方面来探讨中美餐饮礼仪文化的差异。
一、餐桌准备中美餐桌准备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两国文化的不同。
在中国,用餐时间通常意味着全家人团聚,注重亲密关系的维系。
餐桌上往往会上有多道菜,供人们共同享用。
此外,宴席上的菜肴摆放有着讲究,通常是有菜肴的层次感,从冷盘到热菜。
与之相比,美国的餐桌准备更加简洁。
在美国,用餐时间更多是个人为主,家庭成员会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进食。
餐桌上通常只摆放一份食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盘子。
而在正式场合,美国人会采用线性摆放,即把每道菜在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盅和碟中摆好,供客人选择。
二、就餐礼仪中美就餐礼仪的差异主要反映了两个国家在社会交往和尊重他人方面的差异。
在中国,就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尊重年长者。
年长者在家庭中地位高于年轻人,他们通常有特定的座位。
其次,吃饭时用筷子。
筷子是中国餐桌上最常用的餐具,使用方式有一定的规范。
另外,拿食物时要等其他人拿菜后再拿,表达着对他人的尊重。
与此相对,美国的就餐礼仪更加自由和随意。
在美国,人们通常会说"请自便"或者"请随意",这意味着客人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选择各种菜肴。
此外,美国使用刀和叉,他们习惯将刀放在右手边,叉放在左手边,并且用刀右手处理食物。
三、礼貌用餐中美的礼貌用餐习惯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吃饭时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维持整洁和安静的环境,以免打扰他人。
同时,一般会主动给年纪较长的人夹菜,这被视为一种尊敬和关怀的表达。
与之相对,美国的用餐习惯更加随性。
美国人更注重个人的舒适感,对于吃饭时发出声音或与他人交谈并不那么在意。
他们认为吃饭是一种社交活动,人们可以边吃边聊,享受与他人的互动。
总结综上所述,中美餐饮礼仪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文化和欧美文化的差异
中国文化和欧美文化的差异一、饮食文化世界上有三大美食:中国、法国和意大利,我们看看这些美食方面最基本的差异。
在饮食方面,中国人很注重形式,讲究“色、香、味”,所以中国烹调里,菜的样式千变万化,具体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讲究色香味的搭配。
而欧洲人很讲实际,在菜的花色变化上从不下什么工夫,更讲究其营养搭配和保护,注重菜的内在质量。
这是中餐和西餐的主要差异。
餐具的差别: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进而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
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
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
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
二、思维方式东方思维方式的最大特点是整体,而西方思维方式的显著特点是分析,用哲学语言来说东方是合二为一,西方是一分为二。
中国传统哲学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是最高境界。
无论是儒家的自然人化还是道家的人自然化,都是把人和自然视为一脉相承的有机整体,这都是整体思维方式的体现。
而西方人着重去探索万物的本原,认为人与自然始终处于永恒的矛盾对立之中。
正是“东方重整体,西方重分析”的思维习惯导致英汉语言结构上的差异。
整体性的思维方式使汉语重意合,即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句子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组词造句中完全依据逻辑和动作发生的时间先后决定词语和分句的排列顺序。
而分析型的思维方式使英语具有“形合”的特点,即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中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
三、生活态度生活态度上的差别是:中国人偏重精神感受,西方人注重实用。
中国人一般重视直觉、内省,重先验理性与伦理精神。
这种理性与实践相脱离的思维方式,导致了中国人重整体、轻个别,重系统、轻局部,重形象、轻抽象,重混沌、轻精细,喜欢作定性研究。
中美饮食文化实体行为与非实体行为的民族差异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爱玛》中的求爱文化2 论《达芬奇密码》中的基督教元素3 Sino-American Business Negotiations:A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4 微笑着流泪——欧亨利小说赏析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6 身势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7 浅谈高中英语练习课教学8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175 567 12 489 苔丝悲剧形成原因研究10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女性语言的特点11 老纽约下的女性悲剧——对《纯真年代》中两位女性的分析12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阶级面面观13 Pragmatic Study on the Humor Effect in The Big Bang Theory14 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问题15 文化视角下的英汉习语对译(开题报告+论文+)16 格赖斯会话合作原则与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幽默解读17 An Analysis of the Images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18 跨文化交际中恭维语的语用失误及其文化透视19 A Contrastive Study on Language Featur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Proverbs20 中美两国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地位的比较21 从《在路上》分析“垮掉的一代”的文化内涵22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研究23 The Lonely and Desperate Modern Man: A Close Reading of The Hairy Ap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pressionism24 On the Importance of China English as an English Variant25 从新闻用语特点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26 顺应理论视角下公益广告英译中的语用失误分析27 英汉诗歌中“月”意象的认知解读28 论关联理论对旅游资料英译的指导意义29 论标示语汉英翻译中的等效问题30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分析纳撒尼尔•霍桑《红字》31 论《弗兰肯斯坦》中贾斯汀的悲剧32 “省力原则”在口译过程中的应用33 An Archetypal Study of J.D.Salinger’s The Catcher in the Rye34 英语歧义初探及其排除方法35 希腊神话在占星学中的体现36 钱钟书翻译研究37 论《最后的莫西干人》中的印第安情结38 宋词英译中的归化和异化39 《野性的呼唤》中的人性和野性40 瓦尔登湖畔的隐士:反抗与变革41 从女性主义批评看《金色笔记》中的人物描写4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43 An Analysis of the Fatalism and Pessimistic View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44 浅议商标品牌的翻译45 网络聊天缩略语的起源,特征,发展及其影响研究46 中学英语互动教学研究47 《金色笔记》与多丽丝•莱辛的女性主义思想48 论奥斯卡•王尔德的矛盾性——从传记角度解读《奥斯卡•王尔德童话集》(开题报告+论)49 从跨文化角度对中美语言禁忌的浅析50 用本我,自我,超我的弗洛伊德理论来解析《红字》51 教师的个性与语言教学52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交际任务型教学活动的设计53 浅析英语谚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成因54 《阿甘正传》和《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人物婚姻观比较55 分析《嘉莉妹妹》中女主角嘉莉妹妹命运转变的原因56 The Comparison of the Two Main Characters in Daniel Defoe’s Roxana and Emily Zola’s Nana57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58 旅游文本英译中的归化与异化59 科技英语中模糊数词的翻译策略60 《法国中尉的女人》中对维多利亚时代的批判61 论广告英语的用词特点62 A Thematic Study on The Kite Runner63 工业化进程中的人性异化——解读wrence《儿子与情人》64 从跨文化角度看习语翻译65 中学英语课堂中的情感教育6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67 英语词汇学习策略68 基于会话含义理论分析电影《飘》中女主角郝思嘉的性格特征69 文化差异视域下英语报刊硬新闻的翻译70 浅议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英文歌曲汉译71 《莫比迪克》中不同的人物特点72 浅谈国际商务谈判礼仪73 《蝇王》中的人性因素74 论《苏菲的选择》中的悲剧性冲突75 试析《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洛曼的美国梦76 《动物农庄》的极权主义的研究77 论《黄墙纸》中女主人公女性主义思想的局限性78 Advertising and Its Application79 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80 论威廉•戈尔丁《蝇王》中知识分子的悲剧81 An Appeal for Oedipus Rex82 A Brief Study of Schema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nglish Reading83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中的旅行主题分析84 语用策略在英语商务信函中的应用85 论矛盾修辞法在英语广告中的语用功能86 《白鲸》主人公亚哈的悲剧性格分析87 爱伦•坡的《乌鸦》中的浪漫主义分析88 人格、环境与命运——以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分析《还乡》中的主要人物命运89 论颜色词折射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90 英语广告的语言特点91 从文化负载词褒贬意义看中西文化差异92 商务谈判口译的语用失误的成因及负面影响对学习的启示93 《荆棘鸟》的女性主义解读94 中美乡土文学中人性美的文化差异分析95 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96 从孤独心理学解读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中中老年人的心理97 从西方讽刺剧看品特的威胁喜剧98 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谈李继宏译《追风筝的人》99 The Influence of Westward Movement on American National Character100 埃兹拉•庞德意象派诗歌解析:以《在地铁站里》为例101 浅析中文商标英文翻译的使用策略102 从《生活大爆炸》中看中西幽默的差异103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104 Gender Difference in Daily English Conversation105 论圣经诗篇的修辞特点106 《干旱的九月》米妮.库珀和《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艾米丽的人物性格分析107 浅谈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108 对比分析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区别109 论《简爱》中的经济意识110 A Study of Stylistic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of Journalistic English111112 边缘人群的孤独与无奈——对《夜访吸血鬼》中路易斯的研究113 《老人与海》中的和谐关系114 On the Conceptual Blending of Business English Word Chunks and Their Translation115 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的精神力量分析116 目的论视角下旅游景区公示语误译的研究117 浅析造成盖茨比悲剧的因素118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杰克•伦敦《生火》119 《诗经》与《圣经•雅歌》中爱情诗的比较研究120 Jane Austen’s Opinion towards Marriage in Pride and Prejudice121 论英语电影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122 从目的论角度看英语电影字幕的汉译策略123 论汉语成语中数字英译的语用等效性124 论《等待戈多》中的荒诞与象征125 Analysis of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the Major Characters in Moby Dick126 从玛氏公司看英美文化对广告的影响127 由中国的圣诞节“热”来看中美文化的冲突及融合128 英汉绿色词对比研究129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的角度研究中国菜单翻译130 《织工马南》中马南的性格131 从男性角色解读《简爱》中的女性反抗意识132 分析《呼啸山庄》的哥特式特征133 应用学习动机理论优化高中英语学困生134 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海明威作品135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意义136 论广告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137 撒旦和孙悟空的形象和文化内涵对比138 A Contrastive Study on Meanings of Animal Words in English and Chinese139 从餐桌礼仪看中美饮食文化差异140 广告翻译中的功能对等141 班德瑞曲名汉译策略之解析142 浅谈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功能及应用143 汉英称赞语的对比研究144 浅谈英语“根据”表达法145 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146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商务索赔信函话语分析147 商标的特征及其翻译的分析148 小议非语言交际中的身体语言149 欧洲余烬里飞起的凤凰--Geoffrey Hill诗歌主题与艺术风格150 《宠儿》中的女性形象分析151 从考琳•麦卡罗《荆棘鸟》看人性同神性的挣扎152 英文商务索赔信的人际意义功能分析153 英汉社交称呼语礼貌规范和语用失误研究154 A Tragedy of Ambition on Macbeth155 交替传译中的记忆机制及记忆训练研究156 从《辛普森一家》析美国儿童基础教育的理念157 理想之梦的破灭——探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与美国梦158 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维夫人》中印象主义创作手法探讨159 文字之乐——浅析广告中的双关160 论《莎乐美》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他们分别所代表的的社会阶层161 《哈姆雷特》与《夜宴》中人物塑造的比较研究162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黛西163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Pun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under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164 An Ecocritical A nalysis on Lady Chatterley’s Lover165 英语广播新闻与报纸新闻的文体比较166 中西方文化面子观差异分析167 《紫色》中的女性主义解读168 象征主义手法在《白鲸》中的运用169 任璧莲《典型的美国佬》中的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解体研究170 性格和命运--《小妇人》中四姐妹分析171 从女性主义解读《芒果街上的小屋》172 An Analysis of English Movie Title Translation173 解读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商业社会——对《巴比特》的人物性格及讽刺手法的分析174 英语科技文献的句子特点与翻译175 文化差异对商标翻译的影响及翻译策略176 《红字》中海斯特性格分析177 《榆树下的欲望》和《雷雨》中悲剧性的差异178 萨拉的性格魅力179 拜伦式人物—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的弗洛伊德解读180 浅谈商务英语信函写作181 从莱辛的人生经历看《青草在歌唱》182 愉快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83 旅游标语英语翻译标准研究184 小说《红字》中字母A的象征意义185 A Masterpiece "Stolen" from the Past—Intertextuality Analysis of The Great Gatsby186 Purity and Doom: on Thomas Hardy’s Tess’s of the d’Urbervilles187 精神分析理论观照下的《道林•格雷的画像》188 从跨文化交际视角谈品牌翻译策略189 E- C Translation of Film Titles from Cultural Perspective190 关于初中生外语学习焦虑的分析191 从思维方式看中英科普文章的差异192 中美饮食文化实体行为与非实体行为的民族差异193 美国校园俚语发展的促动因素看美国的自由精神194 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研究195 杰克的悲剧与海明威的世界观196 分析《绯闻女孩》中的美国社会文化特征197 科技英语中名物化的功能198 美国体育运动词语对美国英语的影响及语用分析199 运用文本分析法看中英女性婚姻观的差异200 “爵士时代”的女性--对比分析《伟大的盖茨比》和《太阳照常升起中》的女性角色。
浅析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
浅析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浅析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引导语:学习和运用正确的餐桌礼仪,已不仅仅是自身形象的需要,更是提高双效益、提升竞争力的需要,因此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学习其深层次的原因。
下面是yjbys店铺为你带来的浅析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中国的餐桌礼仪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礼仪之邦”、“食礼之国”。
懂礼、习礼、守礼、重礼的历史,源远流长。
据《礼记礼运》记载:"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而最早出现的食礼,又与远古的祭神仪式直接相关。
对此,《礼记礼运》又有一段概括性的描述,其大意是:原始社会的先民,把黍米和猪肉块放在烧石上烤炙而献食,在地上凿坑当作酒樽用手掬捧而献饮,还用茅草扎成长槌敲击土鼓,以次来表示对鬼神的敬畏和祭祀。
后来食礼由人与神鬼的沟通扩展出人与人的交际,以便调节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逐步形成吉礼、凶礼、军礼、宾礼、佳礼等“先秦五礼”,奠定了古代饮食礼制的基石。
据文献记载,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就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届时迎客于门外。
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
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
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
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保留至今,如山东、香港及台湾,许多影视作品中多有体现。
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中西餐饮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餐桌礼仪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特殊的意义,在中国,餐桌不仅仅是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地,还是重要的社会交往乃至提示处事经验的场所,餐桌上的礼仪体现了一个人教养和素质。
因此遵守好餐桌礼仪在中国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西方餐桌礼仪西方餐桌礼仪起源于法国梅罗文加王朝,当时因着拜占庭文化启发,制定了一系列细致的礼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浅谈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词汇的学习方法等效原则视角下的汽车商标中译探析霍桑的罪恶观在《红字》中的体现对外交语言准确性与模糊性的语言特点的研究《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圣经原型人物解析论奥斯卡•王尔德的艺术道德观从认知角度看“水”的一词多义现象英语国家姓氏文化研究由女性“奴性”潜意识解析玛利娅姆多舛命运The Inconsistencies between Margaret Mitchell’s Gone with the Wind and Alexandra Ripley’s Scarlett从餐桌礼仪中的非语言交际角度看中英文化差异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acter and Destiny: An Analysis of Sense and Sensibility从翻译目的论看归化异化的互补性生与死的抗争——《厄舍古厦的倒塌》主题解读The Pervasive Agitation of Humbert in Lolita东西方恐怖电影的文化差异论詹姆斯乔伊斯的《阿拉比》中的弗洛伊德主义An Analysis of Feminism in Little Women初中英语教学中课堂气氛与教学效果浅谈苔丝的悲剧成因浅析西方吸血鬼与中国鬼的文学形象比较英汉称谓语对比分析从跨文化角度看导游词翻译的词汇空缺现象商务英语信函中名词化结构的翻译On Advertising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theorie论苔丝悲剧的成因隐喻认知理论与英语词汇教学浅谈古希腊罗马神话对《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前四部)的影响合作原则在电影《暮光之城》人物心理分析中的应用论奥斯丁女性主义观点在《爱玛》中的体现Doomed Tragedy out of Desire-Driven Morbid Personalities in Nabokov’s LolitaAmerican Country Music英语文学作品与改编电影的差异——以《傲慢与偏见》及其版改编电影为例从中美送礼习俗分析两国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反思《夜访吸血鬼》中的同性恋现象论《呼啸山庄》中的叙述技巧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游戏的积极作用从电影《饮食男女》看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方位词“上”和“Up”语义对比研究对目前金融危机的分析透过E.M.福斯特的小说节奏理论解读《心是孤独的猎手》的主题《红楼梦》中文化内容的翻译研究Problems in the Oral Class and Solutions to Them论叶芝的写作风格A Study on the Methods of Movie Title TranslationA Study of the Personality of Emily from A Rose for EmilyThe Use of Body Language in Teaching浅谈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之差异从语言的角度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儿童形象目的论视角下旅游文本的翻译杰克•伦敦《热爱生命》中天气描写的作用英汉颜色词在文化背景下的不对应性英语中的汉语外来词公共标识翻译的跨文化语用学研究从冗余理论浅谈翻译技巧之增译法与减译法分析年龄因素对英语学习的影响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野草在歌唱》中的女性角色目的论视角下电影字幕的翻译析《瑞普•凡•温克尔》三个译本的翻译策略极致现实主义与现代自然主义──分析杰克伦敦小说《野性的呼唤》论商业广告中的翻译对等原则从跨文化角度看中美商务谈判《天使与魔鬼》中科学与宗教关系的分析中西丧葬礼俗的对比研究解析《莎乐美》中的月亮意象对比不同思维方式下事物的中英文描述差异关于英语口语纠错的研究与建议从十字军东征看中世纪宗教冲突目的论指导下的英语字幕翻译策略The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Writing Class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象征解析中英社交禁忌习俗异同之比较分析浅析《雾都孤儿》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查尔斯•达尔内——《双城记》中一个内心充满矛盾的人物论《荆棘鸟》中的女性意识从文化差异角度谈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言技巧中西饮食文化的比较A Cultural Approach to the Translation of Movie Titles谈网络英语缩略语的构词特点及用法从《瓦尔登湖》看梭罗的自然观象征主义手法在《白鲸》中的运用法律英语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从《到灯塔去》中莉丽•布里斯科的性格发展看维吉妮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对《儿子与情人》中的自然环境描写的研究《小镇畸人》的现代主义解读论旅游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论《黑夜中的旅人》中主人公的信仰冲突与融合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Buddhism and American Christianity法律语言特征和法律语言翻译Gone with the Wind: From Novel to Film英文商务信函的语言特点和写作原则浅谈中美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A Contrastive Study on Meanings of Animal Words in English and Chinese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文化差异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法研究综述On the Progressive Awakening of Feminine Consciousness in The HoursWomen’s Image in Pygmalion对《变形记》中异化现象的分析应对写作逻辑乱象的对策《荒原》隐喻探析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utonomy in Listen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春节与圣诞节的对比研究论英语专业八级口语测试的内容效度An Analysis of the Gothic Horrors in A Rose for Emily大学英语电影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英语委婉语中的转喻现象分析迷失的童年——从成长小说的角度解读伊恩•麦克尤恩的《蝴蝶》试论旅游文本英译策略英汉思维差异与翻译策略从基督教教义分析《红字》中的罪恶与救赎Irony Art in Orwell’s Animal Farm语码转换———从正式场合到非正式场合一位《飘》不去的女性—《飘》中斯佳丽的女性主义性格特点成长分析On Subtitle Translation in “The Big Bang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年代美国梦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折射简爱与林黛玉的形象比较分析An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Identity in Amy Tan’s The Joy Luck Club从异化法和归化法看中式菜单翻译从新闻用语特点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论《看不见的人》黑白文化矛盾体浅谈《当幸福来敲门》中的美国个人主义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艾米莉•狄金森死亡诗歌中的性别歧义及其原因探析浅析《老人与海》的主人公——圣地亚哥的人物形象分析《先知》中倒装句文体功能的研究《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新闻英语的特征及其翻译A Comparative Study of MTVs in China and U. S.论《兔子归来》中黑人民权意识的觉醒冰与火具有毁灭生命的同等威力——《呼啸山庄》主题探讨论美国总统新词浅析《掘墓人的女儿》所体现的犹太寻根主题“邪恶的心灵”——剖析希斯克厉夫复仇的心理动机浅谈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与课堂互动英文电影名称汉译原则和方法的研究A General Analysis of Mr.Xu Yuanzhong’s Translation Art of Language Variation in Classic Poems电影《木兰》中的动物形象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从意象看《喜福会》的主题比较研究王维与华兹华斯的自然观简述托马斯哈代和苔丝悲剧命运的原因浅谈中西文化中的思维差异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飘》中斯嘉丽•奥哈拉的性格特征中西文化差异引起的语义歧义Analysis of Advertisements Based on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商务英语合同的词汇特征英汉植物文化词汇的差异及翻译研究A Southern Elegy-A Feminist Study on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从颜色词的翻译看中西文化差异试析《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讽刺艺术托尼•莫里森《秀拉》中的女性主义解析《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分析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从《打鱼人和他的灵魂》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浅析《库珀尔街》中英语过去时的翻译女权主义翻译理论关照下的《呼啸山庄》多个译本比较研究Who Was to Blame:The Influence of Community on Pecola化学专业学生英语阅读策略研究功能视角下商务英语合同英译汉的技巧探析An investigation of the Feasibility of Inquiry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浅析《看不见的人》中看得见的种族歧视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视角下的中美家庭观The Comparison of Table Manner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从《所罗门之歌》看美国的黑人文化王尔德童话对传统童话的颠覆简爱:魅力人格———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从广告分析看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比较《名利场》两种中译本的翻译论劳伦斯《儿子与情人》中的“爱”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课堂活动设计希腊神话在占星学中的体现影响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因素研究论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对日常生活的影响The Application of TBLT in English Reading Classes of Junior High School 对“老人与海”中人物的分析次贷危机对广东珠三角出口贸易的影响解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帽子和鸭子的象征意义女性主义视域下的《了不起的盖茨比》Nonverbal Communication Used in Different English Teaching Stages从功能翻译理论看企业简介汉英翻译《还乡》中游苔莎的悲剧命运分析The Influenc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on Translation论《海浪》中体现的死亡意识和生命意识从广交会现场洽谈角度论英语委婉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功能与应用论商务名片英译——以功能对等为指导NICE V.S. P&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ket Segmentation从语域角度分析《瓶中信》中书信的语言特色从英汉习语视角看中英文化差异如何提高初中生的英语听力能力商务英语的词汇特征及翻译策略论《呼啸山庄》中希思克利夫的性格英汉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试析《野性的呼唤》中的生态观中美饮食文化实体行为与非实体行为的民族差异理想与现实的距离——《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的求索之路伍尔夫的《到灯塔去》中的女性主义跨文化交际中身势语的运用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