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阅读:22愚公移山》公开课教案_2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六单元第22课《愚公移山》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修辞手法及其寓意。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愚公移山精神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愚公移山》这个故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导入新课的时候,通过提问方式引发学生对生活中坚持与努力的思考,他们能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以下几点:
首先,学生们对修辞手法的理解还有待提高。在讲解对比、衬托、夸张等修辞手法时,部分学生显得有些困惑。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我采用了举例和比较的方式,让学生们在实际语境中感受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继续关注这一点,设计更多有针对性的练习,加强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
举例:针对修辞手法的难点,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练习,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例子,并进行模仿创作,以加深理解。在讲解愚公移山寓意时,可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体会其精神内涵,并激发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勇于挑战、团结协作的品质。在教学讨论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内容展开,帮助学生逐步提高思辨和口语表达能力。
注意:由于字数限制,本示例未达到2000字,但已按照要求列出教学重点与难点,并给出具体举例。在实际教案编写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进一步拓展内容,确保学生理解透彻。
【最新】初二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学期第6单元22愚公移山教案-人教部编版.doc
22 愚公移山【导学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探究文章内涵,把握愚公形象,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
2.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学习愚公精神,敢于正视困难,勇往直前。
【课时计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播放歌曲《愚公移山》。
这是一首同学们十分熟悉的歌曲,它述说了中国古代有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后代人对愚公精神的崇敬。
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会有荆棘、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万仞.(rèn) 冀.州(jì) 荷.担(hè) 箕畚..(jī běn) 孀.妻(shuāng)始龀.(chèn) 智叟.(sǒu) 穷匮.(kuì) 一厝.(cuò) 雍.南(y ōng)陇.断(lǒng) 惩.山北之塞(chéng)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方.七百里:面积。
迂.:曲折,绕远。
毕.力平险:尽,全。
惩.山北之塞.:惩,苦于。
塞,阻塞。
聚室.而谋.:室,家。
谋,谋划,商量。
杂然..相许.:杂然,纷纷地。
许,赞同。
献疑:提出疑问。
始龀:刚刚换牙。
寒暑易.节:更替。
穷匮:穷尽。
苦:愁苦,这里指担心。
3.通假字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亡以应(亡:同“无”,没有)一厝朔东(厝:同“措”,放置)无陇断焉(陇:同“垄”,高地)4.古今异义年且.九十(古义:副词,将近。
今义:连词,表意思上的递进关系。
)指.通豫南(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连……都……。
今义:曾经。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六单元22《愚公移山》教案
《愚公移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朗读本文注意语气语调,运用辨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文中细节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诵读,培养同学学习文言文的语感。
2.理读法:引导同学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和常用虚词。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五、教学步骤依据教学目标,本节课分为五个版块:(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导入。
此设计的目的是: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
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一下,渲染气氛,再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二)整体把握,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尤其要注意语气、停顿。
关于这一小环节,可通过2个渠道完成:(1)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
(2)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工具书等一一落实,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检查练习,巩固反馈。
此部分主要让学生做学案中的基础练习,教师巡视,后评讲,重点给予学法指导。
如翻译文句的方法:换、留、删、调、补这几个字的用法等,以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
3.再读课文,复述故事,联系语境,突破难点。
学生再读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
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力求生动。
此部分分为2个小环节:(1)先在小组内讲述。
(2)学生小组讲述后,推荐优秀者在全班交流。
此版块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渔。
让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让学生能够自由地阅读文言文,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愚公移山教案
(6)特殊句式
①被动句
帝感其诚(此句虽无表被动的介词和结构,但主语“帝”是被动。)
②倒装句
何苦而不平(宾语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充当“苦”的宾语,前置)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后置。“荷担”是中心词“子孙”的后置定语)
告之于帝(状语后置。即“于帝告之”)
生丙闻二生之言,移席而笑曰:“愚公之精神虽甚可嘉,然其法则实愚也。移山何若搬家,所费之力寡,而子子孙孙免受山之阻、移之苦,何乐而不为?况移山之法,叩石垦壤,毁山之草木,损海之生灵,实有百害而仅一利之为也。愚公之愚,愚不可化也。”生乙闻言而正色曰:“见国土鄙陋而厌弃之,委身为他乡之客,异国之子,实今人之常所为也。然则长此以往,何人整治吾乡吾国?搬家之举,虽省力少忧,然非大丈夫之所为也,毋须复论也。至若叩石垦壤之法,亦当初所仅能为之者。愚公及后者,必能于干中思,移中学,时至今日,有悬索之法,有隧道之法,有盘山公路之法。皆既能使山中之出传之四方,复能使山外之物输之于内;既可不损天地之大貌,复能达‘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之目标。愚公之为,何愚之有?”
【交流点拨】第一幅:二山雄立图(第一段);第二幅:战前动员图(第二段);第三幅:毕力平险图(第二段);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第三段);第五幅:神灵移山图(第四段)。
2.移山非移物,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交流点拨】①山高大无比:“方七百里,高万仞”;②路途遥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③移山的人年龄太大或太小:“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④工具简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困难重重。
(2)写一个孀妻遗男参与移山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这是一个细节描写,有两个作用:一是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开山劳作之艰辛,愚公一行之坚毅。二是以孀妻弱子“助之”与后面河曲智叟“笑而止”作鲜明对比,寓托作者褒贬之意。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阅读:22愚公移山》公开课获奖教案_0
22《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随文教学文言字词和句子。
积累文言词语:方、仞、荷、孀妻、龀、许、杂然、献疑、汝、曾、如……何、其、惠、虽、而、穷匮等。
积累文言句式:○1省略句、倒装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2、分析众人对“愚公移山”这件事的态度。
3、体会愚公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在对比中体会众人对“愚公移山”这件事的态度,重点分析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态度的不同。
【教学难点】悟读课文,体会愚公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品读、悟读【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直击题目,板书《愚公移山》,解题得出人物“愚公”,事件“移山”。
指名介绍“愚公其人”,以及两座大山“太行”“王屋”。
指导学生积累字词:方、仞等。
二、理出移山人物:1、谈话: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圈画出本文涉及到的人物。
人物:愚公、妻子、子孙(三)、遗男、孀妻、智叟2、参加移山的有几个人物?(共5人)愚公:他也亲自参加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指导学生积累文言句式:○1省略句、倒装句:(愚公)遂率子孙(三夫)荷担者。
子孙:所带的三个子孙有什么能力呢?(荷担者)遗男:男孩的爸爸愿意让他去参加移山吗?(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男孩几岁了?(七八岁:始龀)指导学生积累字词:荷、孀妻、遗男、龀。
三、品味众人态度:1、关于移山,愚公的决心是什么?(毕力平险)指导学生积累字词:平、险。
2、家人的态度如何?场面(积极性)如何?赞同(许)、热闹(杂然)、担心、帮助(其妻献疑)、大家出谋划策并支持(杂曰)指导学生积累字词:许、杂然、献疑等。
【品读】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担心一——年老体迈、力不从心;(未解答,为什么?放在后文和智叟雄辩时交代。
)担心二——山高土多、无处安放。
(已解答: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3、外人呢?遗男:高兴支持、乐于帮助(跳往助之)智叟:嘲笑并阻止(笑而止之)【品读】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智叟:讥笑、嘲笑、阻止、挖苦指导学生积累文言句式:○2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4、妻子和智叟都提出了异议,两者的态度有什么区别?【品读】(1)找不同:哪些句子两个人都有,哪些句子对方没有?你读出了什么区别?都有:一读称呼不同:○1妻子:以君之力智叟:以残年余力妻子尊敬地称呼为“君”;智叟不尊敬,称呼为“汝”,表示不客气,轻视、藐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愚公移山教案
22 愚公移山第一课时导入一(歌曲导入):播放MTV 《愚公移山》。
这是一首同学们十分熟悉的歌曲,它述说了中国古代有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后代人对愚公精神的崇敬。
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会有荆棘、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选自《列子》的课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导入二(情境导入):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
下面请看动漫flash ——愚公移山。
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1.作者简介《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
《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
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思想家,郑国人。
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2.交流背景本文选自《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
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因此,本文采用了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3.知识链接关于寓言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的目的。
大量的寓言在历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文学遗产的宝贵财富。
关于神话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神话不同于迷信。
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
4.积累字词(1)注音万仞.(rèn) 惩山北之塞.(sè)荷.担者(hè) 箕畚..(jī)(běn)河曲智叟亡.以应(wú) 一厝朔..东(cuò)(shuò)始龀.(chèn) 无穷匮.也(kuì)雍.南(yōng)(2)解释词语通假字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亡以应“亡”通“无”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虚词①“而”的用法a.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笑而止之b.表顺承:聚室而谋何苦而不平c.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②“其”的用法a.代词,“他的”:其妻献疑曰帝感其诚b.“他”:惧其不已也c.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③“之”的用法a.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以君之力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京城氏之孀妻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操蛇之神b.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汝之不惠虽我之死汝心之固c.指示代词“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d.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④“且”的用法a.副词,“将”:年且九十b.连词,“况且”:且焉置土石?⑤“于”的用法a.介词,“到”:达于汉阴b.“向”:告之于帝⑥“焉”的用法a.疑问代词,哪里:且焉置土石b.语气词,相当于“呢”:始一反焉语气词,相当于“了”:无陇断焉词类活用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毕力平险.(险峻的大山)名词作状语: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特殊句式被动句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倒装句①主谓倒装:甚矣,(谓)汝之不惠(主)②宾语前置:何(宾)苦而不平?③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定语)三夫省略句①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室人)杂然相许②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一)整体感知学生速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阅读:22愚公移山》赛课获奖教案_0
教材版本:人教2011课标版(部编)八上第六单元第22课《愚公移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知识与能力目标:1、熟悉故事内容;2、能正确分析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掌握分析寓言寓意的方法;2、训练发散思维,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能大胆质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从课文中得到有益启示,学会正确面对困难,持之以恒地去努力。
教学重点:1、能正确分析人物形象;2、能掌握分析寓言寓意的方法,并从课文中得到有益启示;教学难点:训练发散思维,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能大胆质疑。
教学过程:一、出示杠杆图,设疑激趣,导入课文。
“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
”阿基米德的豪言壮语令人热血沸腾;而愚公的伟大壮举更是惊天地泣鬼神,连天神都为之感动。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流传千古、影响了无数人的经典寓言《愚公移山》。
(板书课题)老师为什么把“山”字写那么大?(困难如大山般)二、初读感知文章内容。
1、第一段听录音范读,后三段三生朗读.2、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体会移山遇到的困难。
试着用四字短语概括。
归纳:任务艰巨力量微弱工具落后路途遥远过渡:在如大山般的困难面前,愚公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接着品读,来感受人物形象。
三、品读感受人物形象。
(一)任选一句,揣摩语气进行朗读或演读,在读中品析愚公的形象。
1、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2、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5、(1)(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二)学生代表展示朗读品析情况。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阅读:22愚公移山》优质课教案_0
公开课教案《愚公移山》第二课时授课班级:八年(4)班授课时间:2017年12月25日下午第二节授课地点:录播室【教学目标】:1、感知故事情节和分析人物形象。
2、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做出不同的评价,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
3、感受愚公精神,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人物的分析;体会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
2.难点:愚公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1.角色朗读法2.辩论法【教具准备】:多媒体【学情分析】经过一年的初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
因此本课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导入。
二、合作交流,研读课文(一)说一说:故事情节1.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一句话概括)2.学生根据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简要地讲述故事情节。
山高且大商量移山智叟嘲讽帝感其诚地理位置付诸行动愚公驳斥二子负山(背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二)议一议:人物形象1.分角色朗读课文,看看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2.分析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1).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2). 两人的观点有何不同?3). 课堂论辩、拓展思维:愚公到底是愚还是智?摆出理由。
(学生展开课堂讨论。
)观点一:愚公实愚至极观点二:愚公大智若愚(三)想一想:故事寓意1. 愚公精神究竟是一种什么精神?2.这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学生讨论交流。
三、总结升华: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四、布置课后作业从下面三个场景中任选一题,发挥想象,将课文有关内容改写成片段作文:参考题目:(1)在家庭会议上(2)愚公一家和邻家小儿“移山”【教学反思】:1.《愚公移山》故事情节简单,揭示的寓意是深刻的,从寓意中获得人生的启迪,也是优秀寓言的魅力所在。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阅读:22愚公移山》优课教学设计_0
且
年且九十 将近
且焉置土石 况且
止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制止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仅,只
苦
何苦而不平 愁苦,这里指担心
必先苦其心志 痛苦,这里是“使……痛苦”的意思
诚
帝感其诚 诚心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真正,确实
四、词类活用
(1)毕力平险:险峻的大山(形容词用作名词)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表现了“愚”者并不愚,“智”者并不智)。
问题2答案:
讨论明确:
1.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
2.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3.增添了故事的浪漫主义色彩。
问题3: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交流。
各小组代表展示交流,其他小组成员认真倾听,做好笔记,并积极思考及时补充、质疑、提出不同见解等。
注:展示交流时讲清楚思维过程与方法、关键信息点、答题技巧、答题内容、文本中的依据等。
③汇报得分及错误情况。
使教学活动富于乐趣,高效、实效
作业设计
熟读课文,把握文意,任选一题,发挥想像写片段作文。不少于200字
六、教学流程图
导入新课——检查词句——研读探究——交流展示——写法总结——达标检测——课后作业
三、学习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几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要学习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的古代语言,又要像阅读现代文那样理解文章内容和写法,对八年级学生来说,难度不太大。只要教师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就能成功。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1.积累文中重点的文言词句。
2.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3.理解课文寓意,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及达到的目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第22课《愚公移山》教案
在本次《愚公移山》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是我在未来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和改进的地方。通过这次教学,我深刻体会到了文言文教学的挑战性,同时也感受到了学生们在面对难点时的积极态度。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尝试以生活实例引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意识到愚公移山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个方法还是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他们能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坚持和毅力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模拟愚公移山的情景,体验坚持和协作的重要性。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的心得体会。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应用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愚公移山》,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掌握一定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提升文学素养。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从愚公移山故事中提炼出坚持不懈、努力拼搏的精神,激发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勇于挑战、积极进取的思维品质。
3.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寓言故事,感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4.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文学创作兴趣。
5.价值观念与塑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文化差异:理解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差异,如何将这些文化背景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去。
部编达州专版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愚公移山教案2(精选)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全文一共四段,勾画了几幅图画?是哪几幅图画?
全文共勾画了五幅图画。第一幅:二山雄立图(第1段);第二幅:战前动员图(第2段);第三幅:毕力平险图(第2段);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第3段);第五幅:神灵移山图(第4段)。
(2)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目标是什么?方法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而山不加增(连词,表转折)
(6) 于达于汉阴(介词,到)
告之于帝(介词,向)
5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古今异义
(1)河阳之北(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
(2)达于汉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
(3)指通豫南(古义:直;今义:手指)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连……都……;今义:曾经)
(5)投诸渤海之尾(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一、助学资讯
1.作者简介
列子,名御寇,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市)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与郑缪公同时,主张清净无为。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一、深层探究
1.阅读第1、2两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其妻献疑”是不是不愿移山?
文中“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一句语气委婉,充满关切、担心。这里提出移山的困难,目的不是为了阻止愚公移山,而是提醒愚公及全家人正视移山的困难,并且设法克服困难,从而以另一个侧面反衬出愚公意志的坚决。
(部编)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 22 愚公移山》优质教案_2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愚公移山》一文为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
第六单元从“品格与志趣”的内容出发,以经典作品为载体,引导学生领会“以奇特的想象寄予不凡的追求”,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
通过学习文言名篇,积累文言基础知识,领会古代“寓言”这个文学样式。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通过读文来领会字词含义、文意,并能够背诵全文;2、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文本,学会分析文章。
【教学过程】一、导入以“古田至厦门”(注:在厦门市湖里中学上课)导入到“愚公移山”精神。
二、掌握字词句1、多遍地朗读课文。
2、掌握基本字词句的意思。
①字词:方、河阳、汉阴、且、焉、惩、迂、险、诸、易、反、彻、虽、苦、亡、厝、陇断②句子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三、解读文章1、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2、矛盾——困难之大①方、高——(峻、大)②君之力,年且九十——(老)③渤海,隐土——(远)④箕畚,扣,垦——(陋)⑤子孙三夫,遗男——(少,微)⑥智叟笑——(舆论压力)四、再次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五、小结。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继续理解文本,学会分析文章。
2、通过寓言本身,深入明白“寓言”这个文学样式的特点。
3、理解并能归纳寓意。
【教学过程】一、继续解读文章1、从愚公移山所遇到的困难中能够看出愚公确实“愚”之极啊!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却不顾一切地去闯!那为什么要这样来写愚公之“愚”呢?(伏笔,愚公精神品质所在)2、愚公的论证找出文中愚公论证推理合理的语句。
——子子孙孙无穷溃,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朴素辨证论思想)结论:愚公并非蛮干;有人支持,有人献疑,驳倒智叟的“笑”,证明移山的实现可能性,只要假以时日。
可见本文并不是在渲染愚公的盲目闯荡。
过渡:那么本文提倡什么?二、寓言与寓意1、谈谈愚公身上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品质。
(部编)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 22 愚公移山》优质教案_12
课题
愚公移山
单元
第六单元
学科
年级
八年级
学习
目标
1、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2、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重点
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难点
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导入
欣赏《愚公移山》歌曲。
听歌曲。
听曲,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
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2、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课堂小结
文章讲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他在移山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身边的人对他的这种做法态度也不一样。那么,他这样做到底值不值得呢?这个故事又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
布置作业
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本文能给你什么启示?请写一篇500字短文,阐明面对困难的准确态度。
板书设计
文中哪句话表明了愚公移山的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有哪些方面的困难?
1、山高大(方七百里,高万仞);
2、人手少(荷担者三夫);
3、年老力衰(年且九十);
4、工具之简陋(叩石垦壤,箕畚);
5、路途遥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大家对待移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部编)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 22 愚公移山》优质教案_2
《愚公移山》教学目标:1.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培养心志坚毅的精神和敢于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
2.了解寓言的特点。
理解故事的对话、情节。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愿望、信心和毅力。
难点:对愚公的评价,对愚公精神的理解。
课时安排:1课时1.学生反复阅读、熟悉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生字词;有条件的从网上查阅相关作者、《列子》的资料,以备课堂交流。
2.教师查阅、准备相关作者、作品的资料,包括课文录音、徐悲鸿的画《愚公移山》、歌曲《愚公移山》等。
教学方法:以讨论为主,增强朗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示例。
播放歌曲《愚公移山》。
这是一首同学们十分熟悉的歌曲,它述说了中国古代有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后代人对愚公精神的崇敬。
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会有荆棘、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列子》的课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二、读愚公整体感知课文。
(看图,想象,朗读示范)(一)要求学生感知理解课文,体验课文的语感和人物的情感,并且把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音注到课本上。
(二)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初步区分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的不同,尽量理解课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
(分角色朗读)对比以下带“曰”的句子,学生讨论能够在各个“曰”字前加上什么样的状语,应该用哪种语气来读“曰”字后的对话。
1.聚室而谋曰2.其妻献疑曰3.杂曰4.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5.北山愚公长息曰说明:1.句是愚公召集全家人商议,态度是诚恳的,“曰”字前可加上“诚恳”等词,读后面的对话要突出商量的口吻。
2.句中愚公的妻子虽然也同意移山,但她信心不足,对具体的问题没有解决的办法,“曰”字前能够加上“担心、犹豫”等词,读这句时要读出她担心、犹豫的心理。
3.句是众人的回答,“曰”字前能够加上“坚定”“异口同声”等词,读后面的对话语气要肯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愚公移山》歌曲,导入新课。
简介作者、作品。
二、整体感知,把握故事情节
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愚公移山要实现的目标/目的是什么?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愚公认为山是移得了理由是什么?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三、合作探究
再次齐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
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2、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
智叟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
智叟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
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生平险、挖山不止。
愚公目光长远,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
智者实愚,愚者实智。
显而易见,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
3、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4、什么是愚公精神?
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四、拓展思维
1、你能说出几个与“愚公移山”寓意类似的成语或故事吗?
师:“愚公移山宁不智,精卫填海未必痴。
”愚公是大智若愚,他站得高看得远,有远大的抱负,在困难面前,有恒心,有毅力。
那么愚公精神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呢?
2、你认为愚公精神应该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呢?
师:在日新月异,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需要发扬这种精神,结合我们的社会和生活实际来谈,要有理有据。
3、在这个日新月异、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
五、小结
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我们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的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