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新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合集下载

区域创新助力高质量发展

区域创新助力高质量发展

区域创新助力高质量发展一、区域创新的概念和特点区域创新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等主体之间,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经济条件下,通过创新资源、技术、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整合和创新,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区域创新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全要素创新。

区域创新是以全要素创新为核心,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的整合创新。

2. 多元主体参与。

区域创新的主体既包括企业、科研院所等市场主体,也包括政府、社会组织等非市场主体。

3. 连锁反应。

区域创新具有连锁反应的特点,即一个创新活动的产生和传播会引发其他创新活动的发生,形成创新集聚效应。

4. 社会化创新。

区域创新是一种社会化的创新活动,需要各方共同参与和协作,形成合力。

二、区域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区域创新对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区域创新可以通过技术、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带动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链水平和附加值。

2. 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

区域创新可以加强地方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增强地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3. 优化区域创新环境。

区域创新需要完善的创新环境和政策支持,通过创新机制和政策,可以进一步优化区域创新环境,吸引更多的创新要素和资源,推动创新活动的开展。

4.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区域创新可以带动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农村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5. 推动可持续发展。

区域创新需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可以推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如何推动区域创新1. 完善创新政策体系。

建立健全的创新政策和体制机制,包括税收、财政、金融、土地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为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2. 鼓励创新投入。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综述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综述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综述摘要: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区域创新体系概念的不同的界定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创类型,分析了区域新体系的构成要素与基本结构,说明区域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是区域创新体系的主要方面,也是创新体系区别于其他体系的本质特征。

关键词:区域创新体系;概念;界定;结构;运行机制1 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和内涵1.1 国外学者对区域创新体系概念的界定区域创新体系英文表述为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简称RIS)。

英国卡迪夫大学的库克(Philip Nicholas Cooke,1992)教授首先提出了“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他将RIS定义为“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系统,该系统支持并产生创新”。

瑞典的Asheim和Isaksen(2002)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由支持组织围绕两类主要行动者及其相互作用组成的区域集群。

第一类主要行动者是域内产业集群及其支持产业的公司;第二类主要行动者是制度基础结构,包括科技机构、高等院校、技术中介机构、职业培训组织、产业协会、金融机构等,它们具有支持区域创新的重要能力。

荷兰乌德勒支大学的Jan G. Lambooy(2002)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由区域生产中的合作者组成的互动的、动态的结构,这些体系能使区域经济各主体充分发挥和扩展其才能,它们也能引导那些致力于建立认知能力(如学习、研究等)和构筑企业间网络的政府和组织。

加拿大的Doloreux(2002、2003)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相互作用的私人与公共利益体、正规机构和其他组织的集合,其功能是按照组织和制度的安排以及人际关系促进知识的生产、利用和传播。

1.2 国内学者对区域创新体系概念的界定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区域创新体系定义存在众多分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对区域创新体系中“区域”的理解不同。

有学者认为是经济区域(陈浩,2006;李虹,2004),有学者认为是行政区域,更多学者认为是技术区域(张斌等,2004;陈德宁等,2004;方旋等,2000);(2)对区域创新体系定义的角度不同。

创新理论的演进与发展

创新理论的演进与发展

技术创新的新熊彼特学派

新熊彼特学派的代表人物有爱德温· 曼斯菲尔德、莫尔 顿· 卡曼、南希· 施瓦茨等,他们秉承经济分析的熊彼特传统, 强调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核心作用,主要是 将技术创新视为一个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重视对“黑箱” 内部运作机制的揭示,并在分析这样一个过程的基础上先后 提出了许多著名的技术创新模型[5]。研究的主要问题 有:新技术推广、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的关系、企业规模 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等等[6]。
评价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它既是经济理论,又是 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他对经济增长理论、社会发展理论、罗斯托的经 济成长阶段论以及加尔布雷思的新工业国理论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尽管熊彼特首次提出了创新概念和理论,甚至列举了创新的一些具体表 现形式,但熊彼特并没有直接对技术创新下严格定义。其创新概念包含 的范围很广,如涉及到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及非技术性变化的组织创新。 这与熊彼特的整个研究性质有关,他始终是将技术创新作为一个新的独 立变量来考察其对经济增长以至社会变迁的影响作用,并没有对技术创 新本身进行专门的研究。 虽然熊彼特已经看到了个别制度因素(如R&D制度)在技术创新中的重 要作用,不过总的来说,制度因素在其理论体系中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纳尔逊就曾指出:“熊彼特模型……没有理解到科学技术进步中包含着 一系列丰富多样的制度,这些制度甚至在熊彼特写书时就已经存在。当 然,熊彼特当时不可能预料到技术的性质在后来所发生的变化,不可能 预料到从他那个时代以来制度环境发生的变化”。弗里曼也说:熊彼特 “几乎没有谈到政府对工业、技术和科学的政策,或大学、政府机构与 工业研究与开发之间的关系”。【多西等著:《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 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7。】

创新理论的发展脉络及其启示

创新理论的发展脉络及其启示

CHUANGXINKEJI 2013.04创新是目前社会普遍使用的一个词汇,具有创造、变异、变革等多重含义。

熊彼特(J.A.Schumpeter )在其1912年发表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把创新这一概念引入经济学领域,随后又在其《经济周期》(1939年)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1942年)等著作中进一步完善了创新理论。

按照Schumpeter 的观点,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熊彼特所说的“创新”、“新组合”或“经济发展”,可概括为以下四种情况:①产品创新,包括消费者仍不熟悉的产品或原有产品的新特性;②生产方法创新,即在有关的制造部门中尚未通过经验检定的方法;③市场创新,包括开辟新的销售市场和获得新的原料供应;④组织创新,即建立一种新的组织,如形成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可见,Schumpeter 所界定的“创新”概念较为宽泛,涵盖各种可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新活动。

Schumpeter 的创新理论,开始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许多国家的经济出现了长达20年高速增长的黄金期,技术进步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

西方经济学家开始重新审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并将创新与经济增长相联系,从而形成了当代西方创新经济学。

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技术变革和技术推广为研究对象的技术创新经济学;二是以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为研究对象的制度创新经济学。

其中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又沿着两个方向进行:一是新古典经济学家为将技术进步纳入到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所作的努力,包括经济发展增长理论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声势颇大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二是以美国经济学家施穆克勒、罗森伯格和英国经济学家弗里曼为代表的技术创新经济学,侧重研究技术进步与经济结合的方式途径、机制及影响因素等问题。

关于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综述

关于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综述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综述引言区域创新体系理论是指通过区域内多个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推动创新活动的一种理论模型。

该理论旨在帮助政府和企业建立有效的创新体系,提升区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本文将对区域创新体系理论进行全面综述,包括概念、主要特点、实施方法和相关案例分析等内容。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的概念区域创新体系理论是指在区域内建立相互协作的创新网络,以促进创新活动的一种理论模型。

区域创新体系强调区域内各个主体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包括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金融机构等。

通过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机制,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创新,提升整个区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的主要特点1.系统性:区域创新体系不仅仅是各个主体之间的简单合作,而是建立在完整的创新生态系统基础上的复杂系统。

各个主体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形成一个相互协作的整体。

2.协同性:区域创新体系注重各个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

通过共享信息、共同研发、共享资源等方式,促进创新活动的开展。

各个主体在创新过程中能够形成合力,提高创新效率和创新质量。

3.灵活性:区域创新体系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它能够根据不同的创新需求和环境变化进行调整和优化,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创新发展的需要。

4.多元性: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多样化,包括政府、企业、高校等不同类型的组织。

不同类型的组织有着不同的创新优势和资源,通过合作共享,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创新效果的最大化。

区域创新体系的实施方法实施区域创新体系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方面:1.组织结构:建立区域创新体系的第一步是构建合理的组织结构。

需要明确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确定各个主体的角色和责任,并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和沟通机制。

2.资源共享: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是资源共享。

各个主体应当共享各自的创新资源,包括人才、技术、设备、资金等。

通过共享资源,能够提高创新的效率和质量。

3.合作研发:区域创新体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合作研发。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国际进展综述.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国际进展综述.

1、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区域创新系统的英文表述为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RIS。

英国卡迪夫大学的库克(Philip Nicholas cooke,1994教授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了较早和较全面的理论及实证研究,在库克、布拉茨克和海登里希(Cook,Braczyk and Heidenreich,1996主编的题为《区域创新系统:全球化背景下区域政府管理的作用》一书中,库克对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而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创新。

魏格(Wiig,1995在探讨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时,认为广义的区域创新系统应包括:①进行创新产品生产供应的生产企业群;②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机构;③进行创新知识与技术生产的研究机构;④对创新活动进行金融、政策法规约束与支持的政府机构;⑤金融、商业等创新服务机构。

其他一些学者,如阿希姆(Asheim,1997、卡希奥拉托 (Cassiolato,1999和卡尔松(Carlsson,1999等,也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

综合分析已有关于创新系统以及区域创新系统的定义,可以认为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至少应包括以下基本内涵:①具有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和开放的边界;②以生产企业、研究与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地方政府机构和服务机构为创新主要单元;③不同创新单位之间通过关联,构成创新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空间结构;④创新单元通过创新(组织和空间结构自身组织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创新功能,并对区域社会、经济、生态产生影响;⑤通过与环境的作用和系统自组织作用维持创新的运行和实现创新的持续发展。

2、广义区域创新系统的整体研究2.1国际创新系统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过程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国际创新系统的研究成为经济发达国家提高区域性集团全球经济与科技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新理论发展的四阶段论回顾与解读

创新理论发展的四阶段论回顾与解读

总之,中国经济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是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事件。这 一创新,不仅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也为世界经济带来了新 的机遇。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借鉴和推广这些新的理念和模式,为中国经济和 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概述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是关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不同阶段的理论。 这些阶段包括起步阶段、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后期阶段、后工业化阶段和高度 发达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不同的经济发展特征和产业结构,并且会随着时间 的推移而逐渐演进。
三是加强区域合作和联动发展。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和联动,推动城市群、经济 带等区域一体化发展,打破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生产要 素自由流动。
总之,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等各方面共同 努力。只有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合作和政策支持等措施,才能实现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总之,创新理论发展的四阶段论为我们理解创新提供了宝贵的视角。通过回顾 和分析每个阶段的特点和挑战,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创新的本质和规律,为未 来的创新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我们应不断完善和创新理论体系,以更好地指 导创新实践,推动社会的持续进步和发展。
参考内容
中国法律史学是一门研究中国法律制度、法律思想、法律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变 迁和发展的学科。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法律史学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和创新, 为中国法治建设和法学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次演示旨在回顾中国法律史 学在近30年来的理论创新与发展,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2、影响因素分析
造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因素主要包括历史原因、自然条件、政策倾斜 和社会经济基础等方面。东部地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拥有更多的政 策优惠和投资机会,从而吸引了大量资金和人才流入。此外,中西部地区地处 内陆,自然条件相对较差,交通不便等因素也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原创区域创新理论的主要内容

原创区域创新理论的主要内容

原创区域创新理论的主要内容引言随着全球化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区域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原创区域创新理论是一种关于区域创新的理论框架,旨在解释和研究区域创新的形成、发展和影响因素。

本文将探讨原创区域创新理论的主要内容。

区域创新的定义在深入研究原创区域创新理论之前,首先需要明确区域创新的概念。

区域创新指的是在特定地理区域内产生的创新活动。

这些创新活动可以是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组织创新等,涉及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和资源。

原创区域创新理论的三要素原创区域创新理论主要包含三个要素:区域资源、区域网络和区域创新能力。

这三个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塑造和推动区域创新的发展。

区域资源区域资源是指在特定地理区域内所具备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等。

这些资源是区域创新的基础,为创新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支持。

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不同地理区域具有不同的自然资源优势。

例如,沿海地区可以利用海洋资源进行海洋技术创新;高科技园区可以充分利用科技资源进行技术创新。

人力资源是区域创新的重要因素,包括高素质人才和创新人才。

人才的集聚和培养对于创新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一些城市通过建设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园区,吸引和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区域创新的发展。

资本资源是进行创新活动的重要支持,包括投资资金和金融服务等。

区域创新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而金融机构的发展和创新金融服务的提供,则为区域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区域网络区域网络是指在特定地理区域内形成的各种关系网络。

这些网络包括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之间的合作关系和交流渠道。

政府在区域创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创新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制定,引导和推动区域创新的发展。

政府还可以提供创新支持的各种资源,如资金、土地等。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在区域创新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企业可以通过创新投资、研发合作、技术转移等方式推动区域创新的发展。

高校和科研机构是创新的重要源泉,通过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技术创新的推广,为区域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持。

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城市化的发展,中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成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

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在区域范围内协调各方面的发展,促进地区之间的均衡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等要素的有机结合和互动协调,促进各地资源的优势互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全方位、全覆盖的经济社会发展。

一、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探析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源于区域发展理论和协调发展理论。

区域发展理论主要是研究区域经济、社会和空间结构变化的规律和机理,是研究区域发展问题的理论基础。

协调发展理论则是研究自然、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发展领域的协调关系,强调不同领域中各种要素的相互作用和转化。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是区域发展和协调发展理论的结合体,其研究对象是在特定区域内各社会经济活动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

1.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协调并促进空间、经济、社会和人口等各要素的平衡和有机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应该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优化区域空间结构,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区域内部各要素间的协调区域内部各要素之间具有内在协调关系,包括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协调。

其中经济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包括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协同创新、扩大内需等。

资源利用方面应该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推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利用。

环境保护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社会福利方面要发挥人力资源、社会资本、公共服务、文化教育等因素的综合效应,提高区域内的生活品质和社会福利水平。

3. 区域间各要素间的协调区域间各要素之间也存在着内在协调关系,包括跨区域方面的经济互动、交通运输、信息技术、区域平衡和城乡发展等方面的协调。

其中经济互动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包括促进产业协同发展、扩大区域市场、推进国际合作等。

论创新理论的形成、发展及重要意义

论创新理论的形成、发展及重要意义
面对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新形势,江泽民同 志号召全国兴起一个科技进步和创新高潮。据2004 年国家专利局的最新统计表明,我国近10年期间, 申报国际专利达到百万件以上。而在此之前,我国用 了两倍的时间才达到了这一水平。我们要抓紧实施 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抓紧国家创新体 系建设,抓紧推进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大力促进我 国的经济建设,提高各行各业的科学技术现代化水 平。江泽民同志肯定了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必须开 阔眼界,紧跟世界潮流,抓紧攻关,自主创新。推进科 技发展,关键要敢于和善于创新。有没有创新能力, 能不能进行创新,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科技竞 争的决定性因素。
2 当代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形成
20世纪70年代后,伴随着新技术革命,在世界 范围内形成了创新浪潮。创新问题受到世界的广泛 重视,创新代表了时代精神的主流。对于我国来说, 创新问题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和重 视。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首先把创新概念引 进中国,以后经过江泽民同志对创新的社会功能、创 新的类型、创新的机制等问题作了系统的阐发,又经 过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进一步地完善、实 践和发展,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理论。
特创建了创新理论,并且用于解释资本主义为何快 速发展。他认为,创新不仅是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的根本动力,而且是资本主义区别于以前的社会形 态的本质特征。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由于没有被西方 主流经济学所认同,因而受到冷落。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范围内的新技 术革命和市场取向改革的兴起,创新理论的研究又 重新出现生机。人们普遍加深了对创新的感受和理 解,继熊彼特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进入创新理论研 究领域。经合组织顾问克里斯托夫·弗里曼1974年 出版了专著《工业创新经济学》,1982年又写出了 《失业和技术创新》,他把技术创新看作是经济增长 的动力的同时,更强调技术创新与国家政策之间的 关系。首次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把创新看作 是一种国家和政府行为。

创新理论基础概述

创新理论基础概述

创新理论基础概述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它涉及到新思维、新理念、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产生和应用。

创新理论基础是指以解释创新现象的产生、发展和影响为目的的理论体系。

本文将概述创新理论基础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首先,创新理论的发展历程。

创新理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社会学家圣西蒙(Emile Durkheim)的理论。

他认为创新是社会分工和个体工作特化的结果。

之后,奥地利经济学家舒弗(Teilhard von Chardin)提出了“产物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非线性、不连续的演化过程。

在此之后,斯戈特(Evgeny Hanskul)提出了“器物创新”理论,强调创新不仅涉及到思想和知识的创新,还包括物质对象和工具的创新。

此外,罗杰斯(Everett Rogers)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创新扩散理论”,从社会传播的角度研究了创新的采纳和传播。

其次,创新类型。

创新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产品创新、过程创新、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

产品创新指的是向市场推出新产品或改良现有产品。

过程创新则是改进现有生产流程和方法,提高效率和质量。

组织创新关注的是组织结构和运营方式的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要求。

市场创新则是指市场定位、市场营销和销售策略等方面的创新。

第三,创新过程。

创新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问题识别、解决方案创造、实施和评估。

在问题识别阶段,创新者需要明确问题和需求,并确定创新的目标和范围。

在解决方案创造阶段,创新者通过思考、实验和试错等方式,寻找创新的解决方案。

在实施阶段,创新者将解决方案付诸实际,并进行试验和改进。

在评估阶段,创新者对创新的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

最后,创新的影响。

创新对个体、组织和社会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对个体来说,创新能够提高个人的创造力和竞争力,并提供发展机会和激励。

对组织而言,创新能够增加竞争优势,提高运营效率,增加利润和市场份额。

对社会来说,创新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推动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研究评述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研究评述

[12]盖文启著,创新网络-区域经济发展新思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3]盖文启、王辑慈,论区域的技术创新模式及其创新网络,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5)
[14]傅家骥,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中国科技月报,1999(08)
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整体研究衍生研究
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是始终贯穿其中的力量。一个区域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对于其发掘区域优势,充分调动区域内外一切有利因素、加速区域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归纳了国内外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相关理论成果,从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产生、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整体研究、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衍生研究三个方面来说明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6]Naulaers,c.&Reid,InnovativeRegions?AcomparativeReviewofRethondesofEvaluatingRegionalInnovationPotential.Brussels:EuropeanCommission
[7]黄鲁成: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研究内容的探讨,科技管理,2000年3月,第21卷第2期
丁焕峰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指一个区域内参加新技术发展和扩散的企业、大学及研究机构、中介服务机构以及政府组成的为创新、储备、使用和转让知识、技能和新产品的相互作用的网络系统。[8]
以上观点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对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进行了描述。综合分析已有的区域创新系统的定义,可以认为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的内涵有以下几点:(1)具有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和开放的边界;(2)以生产企业、研究与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地方政府机构和服务机构为创新单元;(3)不同创新单元之间通过关联,构成创新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空间结构;(4)创新单元通过创新(组织和空间)结构自身组织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创新功能,并对区域社会、经济、生态产生影响;(5)通过与环境的作用和系统自组织作用维持创新的运行和实现创新的持续发展。

第3讲—区域创新体系与创新机制..

第3讲—区域创新体系与创新机制..

区域创新体系与创新机制
主讲:贺曲夫
一、创新和创新体系理论
(一)创新理论 按照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的观点,所谓“创 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 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1、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熊彼特所说的“创新”,包括以下五种情况: • 第一,引进新的产品,即产品创新; • 第二,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即工艺创新或生产技术创新; • 第三,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即市场创新; • 第四,获得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即要素创新; • 第五,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即组织管理创新。
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 研究生课程
新 经 济 地 理 学
主 讲:贺曲夫
《新经济地理学》讲课提纲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新经济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产业区、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 区域创新体系与创新机制 城市-区域发展中的服务业经济 跨国公司与总部经济 区域整合、区域发展与中国现状
第三讲
• 区域创新体系是区域创新网络和区域创新环境的有效结合,它 具有本地化、开放性、动态性、和系统性等特征。
2、区域创新体系分析和建设 (1)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 • 第一,主体体系。包括科技研究体系、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创 新成果扩散体系; • 第二,支撑体系。包括教育培育体系、区域宏观调控体系、社 会服务支撑体系。 (2)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包括创新机构、创新资源、中介服务体系、 管理体系四个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的主要组成部分的建设。
•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开始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1912年他的 《经济发展理论》是用德文出版的。1934年出版英文版后,受 到学术界的注意。 • 到了1950s以后,熊彼特的拥护和追随者把“创新理论”发展 成为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另外两个分支:以技术变革和技术推广为 对象的技术创新经济学,以制度变革和制度形成为对象的制度 创新经济学。 • 技术创新方面代表人物:英国的弗里曼(C. Freeman) • 制度创新方面的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兰斯· 戴维斯(Lans Davis)和道格拉斯· 诺斯((Dauglas North)

区域创新理论的主要内容

区域创新理论的主要内容

区域创新理论的主要内容引言区域创新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探索了创新发展在地理区域中的作用和影响。

该理论通过研究区域内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了区域创新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本文将介绍区域创新理论的主要内容,并探讨其对政策制定和实践应用的意义。

区域创新的定义与特点区域创新指的是创新活动在地理区域中产生的过程和结果。

它强调了地理空间对创新的影响,并关注创新在不同地区间的变异性和不对称性。

区域创新的特点包括多维度的影响因素、地方经济结构的重塑以及创新驱动的地区发展。

区域创新的影响因素区域创新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技术基础设施:包括科研机构、大学、研发实验室等创新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在区域创新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2.人力资源:包括高技能人才、创新创业者和企业家等,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动力对区域创新至关重要。

3.产业集聚效应:同一产业在某个地区集聚会形成产业链和价值链,促进创新动力的形成。

4.政府支持政策:政府的相关政策和规划对创新的推动起到重要作用,如税收优惠、创新补贴等。

区域创新的效应与机制区域创新的效应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长、就业机会和社会发展等方面。

1.经济增长:区域创新能够提高地区的经济增长率,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2.就业机会:创新活动的扩大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3.社会发展:创新活动能促进科技进步、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区域创新的机制主要是通过创新网络、知识溢出和技术扩散等方式来促进创新的传播和应用。

区域创新的政策制定和实践应用区域创新理论对政策制定和实践应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政策制定方面,需要根据区域特点和创新需求,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例如,针对技术基础设施不足的区域,可以推动科研机构和大学的发展,提升技术创新能力;针对人才流失的问题,可以通过建立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留住和吸引优秀的人才。

在实践应用方面,需要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构建创新网络和知识共享平台,促进创新资源的流动和利用。

新型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述评

新型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述评
新型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评述
研究内容
导论 传统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概述 新型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提出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新旧对比分析 新型区域创新系统典型模式 结论
1.导论
新区域主义的发展 新区域主义对区域发展范式的研究特别强调区域竞争力优势的培 育,其所关注的区域发展政策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具有重要影响。 经济地理学中的关系转向 伴随着人文地理学制度转向和文化转向研究的深化,经济地理学 中出现了关系转向的研究视角——强调有关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社会 相互作用,这为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与全球创新网络的形成 区域创新能力建设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的同时,区域创新系 统的内容不断得到丰富,促进了区域创新系统的演变。 一些代表性的区域创新系统模型发生了显著的调整演化,一些学 者对此进行了理论分析与总结,提出了新型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本文 将对其进行简单评述。
4.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新旧对比分析
新型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是在传统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库克(Philip Nicholas Cooke,2010)教授认为区域 创新系统模式发生了一个新旧的转变,具体表现如下:
旧模式:
◆聚焦部门或集群 ◆技术转让 ◆科技实验室 ◆治理 ◆供给方 ◆顾客主义 ◆程式(如创新三螺旋模式)
目前对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概念、结构、特性、功能、 类型、机制、模式及创新环境等方面。 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的结构,奥泰奥 奥泰奥(Autio,1998)和库克 库克(Cooke , 奥泰奥 库克 2002) 都认为区域创新系统内存在两个关键的子系统(见图1): 一是知识运用和开发子系统 知识运用和开发子系统,客户和契约商围绕生产企业组成垂直 知识运用和开发子系统 网络,合作者和竞争者则构成生产企业的水平网络,知识在这个以生产企 业为中心的纵横交错的网络系统中得到运用和融合。 知识产生和扩散子系统,知识主要在公共组织,如研究机构和 二是知识产生和扩散子系统 知识产生和扩散子系统 教育机构中产生,通过技术转移机构、劳动中介机构以及支持创新的其他 区域机构得到扩散和传播。 这两个子系统之间通过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本等要素流动来相互作 用。当然,区域创新系统并不是封闭的,它与国家创新系统政策和机构, 以及国际政策和机构等外部环境也会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区域创新发展的驱动因素及路径选择研究

区域创新发展的驱动因素及路径选择研究

区域创新发展的驱动因素及路径选择研究在如今全球化的时代,区域创新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

然而,不同地区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本文旨在探讨促进区域创新发展的驱动因素以及路径选择。

一、教育与研究机构教育和研究机构是培养和引导创新人才的重要基础。

优秀的高等教育体系和丰富的研究资源能够吸引国内外顶尖学者和研究者,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同时,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促进创新成果的应用。

因此,投资教育和研究机构的发展是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二、产业布局与升级区域产业结构的布局和升级是推动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通过引进高新技术企业、支持科技创业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够培育创新型企业和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此外,加强产业集群建设,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促进创新要素的汇聚和创新活动的集聚,为区域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三、创新型人才吸引与流动优秀的人才是推动创新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为吸引和留住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区域需要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发展机会。

这包括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和福利待遇,建设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培养一个开放包容、创新激励的文化氛围等。

同时,积极推动人才流动,加强不同区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创新人才和创新资源的共享。

四、科技创新政策与支持区域创新发展需要有明确的政策支持和激励措施。

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的科技创新政策,如减税政策、奖励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为创新企业和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保障。

此外,加强与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设立科技创新基金,为创新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也是重要的路径选择。

五、国际合作与交流国际合作与交流是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通过与国外优秀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可以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拓宽视野和思维方式,在全球化竞争中保持竞争力。

国际合作还可以促进跨国创新链的构建,加速创新成果的应用和转移。

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分类及城市群创新演进趋势

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分类及城市群创新演进趋势

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分类及城市群创新演进趋势【摘要】区域创新体系与国家层面的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密切联系,相互补充,构成了国家创新体系,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有力支撑。

本文重点归纳总结了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架构与差异化分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城市群为单位的区域创新演进方向。

【关键词】区域创新体系分类城市群创新一、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与架构区域创新体系(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RIS)是对创新理论和区域发展理论的综合与发展。

最早由英国学者Cooke于1992年提出。

其后Braczyk,Cooke 和Heidenreich(1997)所主编的《区域创新系统》一书对该理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进一步推动了对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热潮。

Cooke(1997)认为区域创新体系主要是由在地理上互相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且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创新。

进一步地,一个区域创新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对区域内企业的创新投入施加影响的相互作用的创新网络和制度的安排。

Autio(1998)则从功能性角度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了分析,认为功能性区域创新系统内都存在两个关键的子系统:一是知识运用和开发子系统,客户和供应商围绕生产企业组成纵向网络,合作者和竞争者则构成生产企业的横向网络,知识在这个以生产企业为中心的纵横交错的网络系统中得到运用和融合;二是知识产生和扩散子系统,知识主要在公共组织如研究机构和教育机构中产生,通过技术转移机构、劳动中介机构以及支持创新的其他区域机构得到扩散和传播。

国内学者中,冯之浚(1999)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由某一地区内的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地方政府构成的创新系统。

黄鲁成(2000)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指在特定的经济区域内,各种与创新相联系的主体要素、非主体要素以及协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制度和政策网络。

创新理论的由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创新理论的由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创新理论的由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1、创新理论的由来创新概念源于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20世纪40年代在他的《创新经济论》中所提出的“技术创新”。

熊彼特将下列五种情况都叫做为技术创新:①在生产中采用一种新技术;②生产一种新产品;③在生产中采用新材料或新的半成品;④开拓新市场;⑤采用新的组织形式。

大家很容易看出来,这五种创新类型都是企业的行为,所以,在熊彼特看来,只有企业才是创新的主体;其实质就是“实行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用数学经济学的语言来讲,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关系。

”用白话来说就是重新安排组合与企业生产营运有关的要素,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由此可见,技术创新就是在生产经营中采用新的科学技术或开拓新的市场,以此取得企业的发展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请同志们注意,熊彼特在创新经济论中所提出的技术创新恰恰不包含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也就是不包括创造发明。

另外,在熊彼特的理论里,熊彼特把技术创新和创新看作是同一概念,也就是说,创新就是指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也就是创新,这两个概念是同一个概念。

由此来看,原本的“创新”是一个经济学概念。

她与企业生产力的提高、经济效益的上涨紧密联系在一起。

请同志们注意,熊彼特提出的技术创新,不只包括新的自然科学技术的应用,也包含新的社会科学技术的运用,其中“第四,开拓新市场”和“第五,采用新的组织形式”,本身就是管理科学的知识。

我们大家常说的创新,其原始的概念就是这么产生的。

现在来看来,这是一个狭义创新的概念。

2、江泽民对创新概念的拓展查阅资料显示,江泽民同志第一次提出创新是在1993年的政协会议上的讲话中。

不过,大家最为熟悉的是他1995年5月26日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讲话所说的一段话:“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江泽民同志在这里所提出的创新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都远远超出了熊彼特所提出的创新的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第9期科技管理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 ogyM anage ment Research 2007No 19收稿日期:2006-12-07,修回日期:2007-04-09基金项目:华南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6N7040430)文章编号:1000-7695(2007)09-0018-04区域创新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丁焕峰(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广东广州 510641)摘要:文章主要从创新思想的萌芽、熊彼特开创的创新经济学、熊彼特之后学者们对创新理论的发展、创新发展的演化理论、创新地理学等五个方面回顾了区域创新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并对区域创新发展过程的复杂性进行了简要的评述。

关键词:创新理论;熊彼特;经济发展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区域创新理论通过创新经济学、新区域发展理论、内生增长理论、演化经济学及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等理论和实践的展开而得到发展,在创新经济学发展的背景上,其来源及基础主要是以下四个理论:国家创新系统理论、演化经济学理论、新区域科学和现代区域发展理论及新产业区理论。

1 创新思想的萌芽和理论先导111 创新思想萌芽:亚当・斯密和卡尔・马克思亚当・斯密和马克思都对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作过论述,他们的理论体系中都包含着以下思想:经济活动主体对附加利益的自动追求→分工深化→组织或技术发展→劳动生产力增进→资本积累上升→分工再度深化……分工不断深化的过程,是市场范围不断扩大和深化、技术不断进步的过程,进而是生产力不断增长的过程。

112 创新理论先驱:约翰・雷和凡勃伦雷(John Rae )对熊彼特的经济发展概念及创新分析产生了重要影响。

雷认为经济进步不是由于个体对自身利益追求的结果,而是人的“社会直觉”的功劳,直觉推动积累、推进“发明的理性精神”;他认识到技术进步及知识增长对资本的需求和供给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与资本积累相比,发明更能提高资本内在的收益率、增加现有资本财产(cap 2ital goods )的价值,对经济的作用更重要。

在雷所论及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创新行为动态化了,连续的资本积累要求有连续的创新行为,即开辟新市场以及提高利润率的新渠道。

创新研究的另一位先驱是制度经济学的奠基者凡勃伦(T 1Veblen )。

他认为技术变迁的速度和方向受到现存制度框架的影响,而制度框架是在思维的习惯方式及决策者的利益中表现出来,技术通过改变物质条件、改变个人生活及思想的方式、模式和习惯而产生制度后果。

凡勃伦主张用进化论观点,认为制度演化是一种“累积因果”的过程,并面临很多不确定性。

他认为创新的关键是看决策者的制度性目标是否与新技术的引进相容,创新既可能来自国内发明,也可能来自其他国家的技术引进,技术创新是有目标的,主要是为利益集团的利益服务的。

凡勃伦对创新的论述比较全面,但没有体系,其中心思想是将商业或金钱经济与实业经济相互分离,有时也被表述为思想和行为的制度方式与技术方式的分离;集中考察新技术对制度安排的影响,考察既定社会惯例和既定利益阻碍这种变迁的方式。

2 熊彼特与创新经济学的形成自熊彼特(J 1Schu mpeter )在1912年《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创新理论”之后,他又于20世纪30、40年代相继在《经济周期》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及民主》两书中加以利用和发挥,形成了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理论体系。

熊彼特对创新的研究为经济学家探讨创新提供了思想源泉和动力,使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识到,创新是经济活动的核心内容,而不是细枝末节,认识到长期以来最为重要的是经济进步,而不是静态的经济效率。

(1)熊彼特认为创新基本上是一个非均衡的过程,传统的静态均衡和完全竞争等分析不适合于发展现象的讨论。

因为经济的根本现象是发展而不是均衡,发展的特征表现为动态的不均衡,其根源是创新。

为了表达他的思想,熊彼特将一个经济体系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资源在其中循环流转的体系,它是经济生活惯例化的表现,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另一种是经济发展,是经济体系内部自行发生的,是“流转渠道中自发和间断的变化,是对均衡的干扰,它永远在改变和代替以前存在的均衡状态”。

在没有创新的情况下,经济只能处于一种所谓“循环流转”的均衡状态,经济增长只是数量的变化,不能创造出具有质的飞跃的“经济发展”。

从整个经济运行来看,资本主义经济在“创新”推动下,具有周期性波动的性质,资本主义的前途也将由创新决定。

(2)熊彼特把经济发展与创新同等对待,认为发展“可以定义为执行新的组合”,包含以下五种情况:1)采用一种新的产品,也就是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一种新的特性;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也就是在有关制造部门中沿未通过经验检定的方法,这种新的方法决不需要建立在科学的新的发现基础之上,并且可以存在以商业处理一种产品的新的方式之中;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也就是有关国家的某一制造部门以前不曾进入的市场,不管这个市场以前是否存在过;4)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也不问这种来源是已经存在的、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的;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因此,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不是一个技术概念,它严格区分于科学技术上的发明,是把现成的技术革新引入经济组织,形成新的生产能力。

由于不断的创新,资本主义的发展就成为一种根本现象,丁焕峰:区域创新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即不断破坏旧结构、创造新结构。

(3)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在“创新”的推动下具有周期性波动的性质,并认为资本主义的前途也将由创新所决定。

创新引起模仿,模仿打破垄断,刺激了大规模投资,引起经济繁荣;当创新扩展到相当多的企业之后,盈利机会趋于消失,经济开始衰退。

就这样,资本主义经济将在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构成的周期性运动过程中前进。

他还指出,创新不是连续的、和平稳的,而是时高时低、时密时疏的;创新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千差万别的,因而对经济的影响也就有大小、久暂之别,经济周期波幅也有大小长短之分了,从而资本主义运行表现出“多层次”的经济周期。

熊彼特也认为,一旦资本主义经济中企业家的“创新职能”日趋衰弱、“投资机会”日渐消失时,资本主义就不能活下去。

(4)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就是在经济主体企业家的企业家精神的推动下才实现创新和发展的。

熊彼特认为经济发展的主体,也就是创新的主体是实现了新组合的企业,而实现新组合的人就是企业家,企业家的创新职能除了体现在追逐超额经济利润外,“企业家精神”是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动力。

他对“企业家精神”下了几个定义,其主要含义包括:1)企业家“首创精神”;2)企业家的“成功欲”;3)企业家甘冒风险、以苦为乐的精神;4)企业家的精明理智和敏捷;5)企业家的事业心。

他认为企业家必须自始至终是实施创新的人,“每一个人只有当他实际上实现‘新组合’时才是一个企业家”;“一旦他建立了企业,同常人一样地经营,他就失去企业家资格。

因此,一个人在其一生中很少能总是一个企业家……企业家的职能本身也不能被继承”。

因此,企业家精神是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动力,是创新的精髓。

(5)熊彼特认为实现创新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

他认为只有完成了从循环流转进入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型态的转变时,创新才可能出现,而实现这一转变的突破口在于观念的更新。

并认为信贷对创新而言是首要的,因为正是它使创新进入循环流转。

(6)熊彼特对创新过程或实现途径的认识经历了两个阶段,认为实现创新的途径有两种模型。

在他青年时代,十分强调企业家对创新的推动作用,并认为技术活动是外生的经济变量,被后人称之为熊彼特创新模型Ⅰ(见图1);晚年的熊彼特,则转向强调大企业在创新中的巨大作用,并认为技术主要来自企业内部的创新部门,技术创新是内生的,被称之为熊彼特创新模型Ⅱ(见图2)。

图1 熊彼特创新模型Ⅰ图2 熊彼特创新模型Ⅱ3 熊彼特之后的创新研究311 技术创新理论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起,随着一些重大科技项目的成功和科技投资高效益,以美国为中心,许多学者对技术创新发生了深厚的兴趣,“技术”概念不断扩展,不仅包括工艺技术,也包括经营、管理和组织技术。

索洛(R 1S ol ow )1957年发表的《技术进步与总量增长函数》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形式,第一次较科学地测定了美国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的贡献,围绕索洛“余数”的实证分析,他测算出1909-1949年间美国制造业总产出中约有88%应归功于技术进步,而只有12%左右来自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

索洛的努力得到乔根森、丹尼斯、库兹列兹等人的响应,逐渐将技术进步纳入到新古典经济的理论框架,形成了经济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

另一方面,N 1罗森伯格、R 1R 1纳尔森、C 1弗里曼、G 1多西、K 1帕维特等人坚持熊彼特传统,一般称他们为新熊彼特学派,其主要研究内容概括为七大方面:(1)以创新,特别是技术创新为研究的核心,探讨技术创新过程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企业家、市场机制和经济结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以及技术创新对经济结构的反作用,即“创造性的毁灭过程”,技术创新可以对经济结构进行动态重构。

(2)分析了技术创新产生的技术基础、技术轨道与技术范式、技术创新集群、技术创新的扩散以及创新的周期波动。

(3)研究了技术创新和企业之间的关系,论证了技术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

(4)研究了测度技术创新方法。

(5)讨论了技术创新行为与组织管理、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的关系。

(6)扩展了更为宏观的层次,论述了技术创新与对外贸易、产业结构的关系。

(7)确认了政府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作用。

张建华认为,技术创新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技术创新的分类;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技术创新过程的动力和来源机制;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技术创新的扩散问题研究等。

312 制度创新论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制度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制度是行为规则,它决定着人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与能够做什么事;其二,制度是人们和各种经济、社会、政治等组织结成的体制,它决定着一切经济发展活动和各种经济关系展开的框架。

科斯、诺斯、舒尔茨等学者围绕以下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制度创新的分析对象和工具;制度的经济功能与作用;制度创新的原因分析;制度创新的主体和途径;以及制度变迁的性质研究等。

313 内生增长理论对创新研究的深化和发展内生增长理论,也就是新经济增长理论,是将经济增长看作经济系统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像旧增长理论那样把稳态增长率当作是外部产生的。

内生增长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一个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分支,通常以P 1罗默1986年的论文《递增收益与长期增长》及R 1卢卡斯1988年《论经济发展机制》论文的发表作为其产生的标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