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变化与我们
教科版修订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目录和全册教案
教科版修订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目录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 放大镜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3 放大镜下的晶体4 怎样放得更大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8 微小世界和我们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1 我们身边的物质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5 铁生锈了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8 物质变化与我们第三单元宇宙1 地球的卫星——月球2 月相变化3 我们来造“环形山”4 日食和月食5 太阳系6 在星空中(一)7 在星空中(二)8 探索宇宙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1 一天的垃圾2 垃圾的处理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4 分类和回收利用5 一天的生活用水6 污水和污水处理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教科版科学六下《物质变化与我们》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六下《物质变化与我们》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物质变化与我们》是教科版科学六下的一章内容,主要介绍了物质的变化及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这一章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下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物质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物质变化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深入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掌握一些物质变化的基本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变化的本质,物质变化的基本原理。
2.教学难点:物质变化过程中微观粒子的变化,物质变化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探究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实物模型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物质变化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探究物质变化的本质: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物质变化的过程,总结物质变化的基本原理。
3.物质变化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物质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4.总结与拓展: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本质:…原理:…应用:…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实验操作能力、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
同时,还可以通过学生的提问、讨论等环节,了解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识程度。
九. 说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同时,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以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教科版科学六下2.8《物质变化与我们》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六下2.8《物质变化与我们》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物质变化与我们》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变化的本质特征,以及物质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物质变化的实质,认识不同类型的变化,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下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物质变化有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物质变化的本质特征和深层次原因的理解,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深化。
此外,学生对于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和观察能力也有待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特征,认识不同类型的物质变化,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物质变化的原因和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变化的本质特征,不同类型的物质变化。
2.教学难点:物质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和观察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教学卡片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动手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物质变化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物质变化的本质特征: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质变化的过程,分析变化的原因,总结物质变化的本质特征。
3.认识不同类型的物质变化:教师通过讲解和示例,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物质变化,如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等。
4.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食物的腐烂、铁的生锈等。
5.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可以设计成思维导图的形式,将物质变化的本质特征、不同类型的变化等关键信息呈现出来。
物质变化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物理、化学变化与我们的生活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1①固态的冰受热熔化成水,液态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冷凝成水,水凝固成冰。
水在三态变化中只是外形和状态变化了。
并没有新的物质产生出来,所以属于物理变化。
1②如扩散、聚集、膨胀、压缩、挥发、升华、摩擦生热、铁变磁铁、通电升温发光、活性炭吸附氯气等都是物理变化。
1③汽油挥发1④蜡烛熔化1⑤木头加工课桌,1⑥铁铸成锅,1⑦黄金打造成金箔1⑧灯泡发光的属于物理变化1⑨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在嘴还没有从管内吸气时,管内外液面是相平的。
这时,管内外液面上的气体压强相等;在嘴从管内吸气时,管内气体减少,管内液面上的压强也减少,这时管子内液面上的气体压强小于管外作用的液面上的大气压。
所以,我们说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大气压作用的结果。
喝汽水时,首先要将管子插入汽水里,当嘴吸气里,管内便有一部分气体被吸进嘴里,便造成了管内剩余气体体积变大,压强变小,且小于管外的大气压,因而在管外大气压的作用下,汽水便沿管子上升,被吸进嘴里。
1⑩月亮跟着人一起前进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宏观上可以看到各种化学变化都产生了新物质,这是化学变化的特征。
从微观上可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没有变化,仅仅是原子与原子之间的结合方式发生了改变。
化学变化常伴有光、热、气体、沉淀产生或颜色气味改变等表现现象发生,可以参照这些现象来判断有无化学反应发生。
但要注意跟物理变化的区别。
物理变化也常伴有发光(电灯)、放热(摩擦)、放出气体(启开汽水瓶盖)、颜色变化(氧气变成液氧)等现象发生,只是没有新物质生成,这是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
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种类不同可以把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分解、置换和复分解4种基本类型。
也可以从其他角度给化学反应分类,如分成氧化还原反应与非氧化还原反应;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等等。
2①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变成金刚石就不是物理变化,而是化学变化,因为它变成了另外一种单质2②如铁的生锈、节日的焰火、酸碱中和等等,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其他物质,所以是化学变化。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物质变化和我们
产生了 新物质 又叫化 学反应。
物质的变化:
4.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比较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
区别 无新物质生成 联系
周围的物质都会发生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 学变化,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
注意: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时,不能只看有无现象,而应该看是否 生成了其他物质,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的一些现象常见现象:生成 沉淀、颜色改变、气体产生、温度变化、性质变化、发光发热、 PH变化、状态变化等。并且常伴随能量变化有些化学变化是没有 明显现象的,物理变化也可伴随有明显的现象如通电时发光也放热。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一定发生物理变化。
判断
1、物质变化无处不在,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 2、食物要经过许多化学变化,才能转化为我们身体所需要 的营养 物质。( √ ) √ 3、生产水泥的过程,包含着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 )
黑火药发明于唐代,发展于宋末至明初。最早的火药出自炼丹术之手“伏火矾法” 。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 颜色 气味 软硬 晶体的熔点 液体的沸点 物质的溶解性 可燃性 酸碱性 化学性质
下面八种性质分别属于 化学性质还是物理性质?
颜色 晶体的熔点 气味 软硬
液体的沸点
物质的溶解性 酸碱性 可燃性
水结冰,水蒸发 易拉罐被压扁 弯折铁丝 混合沙子和豆子 火柴蜡烛燃烧 加热白糖 在米饭上滴碘酒
状态改变 形状改变 形状改变 没有明显变化 发光发热产生气体 变颜色有焦味 改变颜色 没有产生 新物质
只有形态、 状态的改变。
小苏打和白醋
铁生锈
产生气体及沉淀物
改变颜色性质改变
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的探究实验创新
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的探究实验创新【1】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的探究实验创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厨房是物质与变化相互作用的重要场所。
我们在烹饪过程中常常可以看到食材的变化,水的沸腾、蔬菜的变软等等。
这种变化背后隐藏着许多有趣的科学原理,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探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变化背后的奥秘。
【2】实验一:食材的变化我们可以从食材的变化和转化开始探索。
将一个生鸡蛋放入开水中,它会逐渐变硬。
这一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生鸡蛋、一杯开水和计时器。
2. 将水煮沸,保持水温约100℃。
3. 将生鸡蛋轻轻放入煮沸的水中。
4. 开始计时,并观察鸡蛋在沸水中的变化。
实验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可以观察到鸡蛋逐渐从液态转变为固态,变硬了。
实验原理:这是因为随着鸡蛋受热,其中的蛋白质发生了变性,使得蛋白质分子之间的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形成了新的固态结构。
结论: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到物质的变化是由于分子和原子层面的结构变化而引起的。
食材在烹饪过程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这也是我们能够享受到美食的原因之一。
【3】实验二:水的沸腾过程水的沸腾是我们在烹饪过程中最常见的现象之一。
通过观察水的沸腾过程,我们可以了解到其中的科学原理。
实验步骤:1. 准备一壶水、热水壶和火源。
2. 将水倒入热水壶中。
3. 将热水壶放在火源上,开启火源并调至最大火力。
4. 观察水的沸腾过程。
实验结果:当水温升高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可以观察到水开始冒泡,逐渐形成气泡,并最终沸腾。
实验原理:水的沸腾是因为水中被加热的分子具备了足够的能量,从而能够克服表面张力,形成气泡并升腾至水面。
当气泡升至水面时,与外界的气体发生交换,水才会沸腾。
结论:通过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到水的沸腾是由于水中分子的运动和能量变化导致的。
这也是我们煮饭、沏茶等热饮的基本原理。
【4】实验三:食材的颜色变化在厨房中,还有一些食材在烹饪过程中会发生颜色变化的奇妙现象。
六年级科学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2.1我们身边的物质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2.我们周围的物质都会发生变化:①烧饭的时候,米变成了饭;②写字的时候,纸上留下了字迹;③下雨过后,路上的积水慢慢地变成水蒸气消失在空中;④自然界在岩石风化变成了沙子,等等。
3.物质的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呢?答:①物质之间相互混合;②物质加热;③4.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2.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在混合沙和豆子的过程中,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
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跟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2.加热白糖:固体的白糖先熔化成液体的白糖;不断加热后,白糖变成了黑色的物质,并散发出焦味;继续加热,黑色的炭会燃烧。
3.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4.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5.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比如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了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化).6.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2.3.米饭、淀粉、碘酒的变化1.米饭是我们的主食,我们几乎天天在吃米饭。
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发生了化学变化,把没有甜味的淀粉变成了有甜味的麦芽糖。
2.米饭里面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在米饭上滴上一滴碘酒,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颜色发生了变化(变蓝),这蓝色的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和淀粉的新物质。
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3.含淀粉的食物:马铃薯、玉米、小麦、红薯等;不含淀粉的食物有苹果、番茄、菠菜、洋葱、橘子、花菜、白萝卜、大头菜,白砂糖。
化学中的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化学中的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结构以及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科学。
在化学领域中,我们常常关注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物质性质和变化,并探讨它们在实际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一、物质的性质1.物质的物理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情况下所具有的性质,包括颜色、密度、熔点、沸点等。
这些性质可以通过物质进行观察和测量得到,并且不改变物质的化学组成。
例如,金属可以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和导电性,而非金属则通常为绝缘体。
2.物质的化学性质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参与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的性质。
这些性质可以通过物质与其他物质进行反应来观察和测量。
例如,铁可以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铁的氧化物。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研究和理解化学反应的基础。
二、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情况下,表现出一种或多种物理性质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可逆的,原物质可以通过逆向的过程回到其原来的状态。
例如,水从液态变为固态时,形成了冰,但其化学组成没有改变。
2.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参与化学反应时其化学组成发生了变化。
这种变化是不可逆的,无法通过逆向的过程将物质还原为其原来的状态。
例如,当木材与氧气发生燃烧时,产生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木材的化学组成发生了变化。
三、物质性质和变化的应用1.材料选择了解物质的性质有助于在工程和材料科学中选择合适的材料。
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选择合适的材料可以提高产品的性能和耐久性。
例如,在建筑工程中选择具有良好耐候性的材料可以增加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2.药物研发药物研发需要了解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通过研究和分析化学物质的性质,科学家可以发现具有特定效果的药物分子,并进一步优化它们的性质,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3.环境保护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对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污染物的性质和在环境中的行为,我们可以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减少对环境的危害。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第一章物质的变化详细知识点和笔记
第一章笔记内容大全§1-1物质的变化一、 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着的物理变化:变化中没有新物质产生,只有形态、状态的改变。
化学变化:变化中会产生新的物质。
【思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的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
而物理变化的实质:分子间的距离发生改变。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只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二、 。
三、 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来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
物质变化的证据:生成沉淀、颜色改变、气体产生、温度变化、性质变化、发光发热、PH 变化、状态变化等。
演示实验:硫酸铜晶体的变化1、 取1块硫酸铜晶体,观察形状、颜色。
___蓝色固体2、 向盛有硫酸铜晶体的试管中加水,观察晶体能否溶解,水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能溶解,形成蓝色溶液。
3、 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溶液有什么变化。
(写出化学方程式) |形成蓝色絮状沉淀 2NaOH +CuSO 4 = Na 2SO 4 +Cu(OH)2↓4、 另取1块硫酸铜晶体,将它放在大试管中加热,观察硫酸铜晶体有什么变化。
(写出化学方程式)蓝色固体逐渐变白CuSO 4·5H 2O = CuSO 4 + 5H 2O5、 实验完成后,熄灭酒精灯,冷却大试管,再在冷却后的硫酸铜白色粉末中逐滴加水,观察有什么现象产生(写出化学方程式)白色固体逐渐变蓝CuSO 4 + 5H 2O = CuSO 4·5H 2O根据现象,进行分析:* 有颜色变化的实验是2、3、 4 、5,原因是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有沉淀产生的实验是3,原因是发生化学变化;有状态变化的实验是2、3、4、5,原因是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并总结出硫酸铜晶体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颜色气味, 软硬物质的溶解性液体的沸点晶体的熔点 酸碱性可燃性 化学性质蓝色晶体、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絮状沉淀小结:根据物质变化中所获得的信息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推测的方法,是认识物质、探索物质变化规律的基本方法。
《物质变化与我们》教学设计
伴随的主要现象
变化类型及特点
弯折铁丝
混合沙子和豆子
小苏打和白醋
铁生锈
硫酸铜溶液和铁钉
2、学生交流填写记录表,教师巡视并参与其中。
3、指名汇报,相应出示课件。
4、课前自学完成导学案的基础上讨论
A你觉得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在什么地方?
B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会伴随着物理变化吗?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会伴随发生物理变化。)
本节课要教给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动手、善于思考的科学学习习惯,教给学生在整理回顾的基础进一步掌握本单元知识。本课教学中我准备遵循这些理念,让学生经历“观察—回忆—探索—表达”的过程,开展以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最终让学生理解物质变化与我们息息相关,从而突破本课重难点。
教材分析
2、往澄清的石灰水中吹二氧化碳气体,会有白色的沉淀物产生是______变化。
3、墨汁滴大松手后空气会从气球中流出来是____变化。
(二)选择
1、下列工艺制作过程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红纸剪成窗花B、泥土烧成瓷器
C、冰块制成冰雕D、木板制成模型飞机
2、下列哪种变化与其他三种变化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的是()。
A、火药爆炸B、衣服晒干C、纸张燃烧D、粮食酿酒
3、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有()。
A、产生沉淀物B、颜色变化
C、发光发热D、生成气体
4、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食物腐败B、钢铁生锈
C、瓦斯爆炸D、塑料瓶变形
5、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灯泡发光B、空气液化
4、思考:生活中的物质变化对与我们来说都是有用的吗?(观看视频,教师注意引导)
5、小结,由此可见,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们的所有生产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2-88、物质变化与我们
龙文教育个性化辅导授课教案教师:邓奋学生:时间:年月日段课题:8、物质变化与我们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过程和方法:用总结、整理知识的方法帮助建构科学概念。
用阅读资料、体验的方法了解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二、重、难点重点:了解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
难点:对所学知识相关实验的总结概括。
三、授课内容【教学过程】一、整理概括单元内容1、看课本资料回顾: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哪些物质的变化?罗列出来。
2、综合填表:物质的变化伴随的主要现象变化类型及特点科学概念水结冰、水蒸发易拉罐压扁弯折铁丝混合沙子和豆子火柴、蜡烛的燃烧加热白糖米饭、淀粉和碘酒小苏打和白醋铁生锈硫酸铜溶液和铁钉3、交流表格填写的知识的综合概括重点:你觉得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在什么地方?化学变化伴随的常见现象有哪些?你怎么理解物质是变化的?二、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联系1、交流课前收集的生活物质变化资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说适当补充和拓延学生的理解领域)2、阅读课本介绍的物质变化资料,思考:这中间存在着怎样的变化?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变化?3、小结:物质的变化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活动制作:自制饮料1、同学们很爱喝的饮料有哪些呢?你觉得是怎样做成的呢?如果用我们物理和化学变化的眼光来看是怎样的呢?柠檬汽水:根据课本资料的配料,小组制作。
要求:仔细观察制作过程中的变化体现。
2、品尝后谈谈体会。
四、课外活动:制作橙汁饮料,与家人分享。
四、本次作业:四、五、学生对于本次课的评价:○特别满意○满意○一般○差学生签字:六、教师评定:1、学生上次作业评价:○好○较好○一般○差2、学生本次上课情况评价:○好○较好○一般○差教师签字:七、教后记龙文教育教务处:家长签字:。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期中测试题(含答案)
教科版⼩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期中测试题(含答案)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期中试卷及答案⼀、⽤积累的科学知识填空。
(每空1分,共28分)1、放⼤镜也叫凸透镜,它的镜⽚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厚,边缘薄,它能把物体的图像放⼤,显现⾁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2、像⾷盐、⽩糖、碱⾯、味精等的颗粒都是有规则⼏何外形的固体,⼈们把这样的物质叫做晶体。
3、⽣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借助显微镜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洋葱表⽪上的⼀个个⼩房间似的结构,它们是洋葱的表⽪细胞。
4、⽶饭中有⼀种叫做淀粉的物质,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发⽣了变化,变成了有甜味的麦芽糖。
⽶饭中的这种物质遇到碘酒会变成蓝⾊。
5、物质的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种种现象,常见诸如发光发热、产⽣⽓体、改变颜⾊、产⽣沉淀物等。
6、倍数⼤的放⼤镜,看到的图像⾃然⼤,看到的范围就⼩;倍数⼩的放⼤镜看到的图像⼩,看到的范围⼤。
7、由于煤、⽯油等的化⽯燃料消耗量急剧增加,产⽣了⼤量⼆氧化碳.8、⽣物学家列⽂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近300倍的⾦属结构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物。
⼆、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错的说明理由,每⼩题1分,共20分)1、放⼤镜具有放⼤、汇聚光线的作⽤,没有成像的作⽤。
…………………(×)理由:因为凸透镜对光线有汇聚的作⽤,但只有当观测的物体在凸透镜的⼀倍焦距以内时,才会看到正⽴放⼤的像。
2、昆⾍的⾝体分为头、胸、四肢三部分,头部有1对触⾓,胸部有4对⾜。
(×)理由:昆⾍的⾝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对触⾓,胸部有三对⾜。
3、蚜⾍喜欢吃草蛉,所以蚜⾍是草蛉的天敌。
…………………………………(×)理由:草蛉和它的幼⾍都是蚜⾍的天敌。
4、微⽣物对⼈类只有危害,没有⼀点好处。
……………………………………(×)理由:微⽣物对⼈类不都是有害的。
有些微⽣物能为我们提供⾷物或帮助我们⽣产⾷物。
我们周围的垃圾和污⽔的处理也要靠微⽣物,如果没有微⽣物,地球就将成为垃圾的世界。
科学课程标准 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
科学课程标准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
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础。
它们可以被分为两类:纯物质和混合物。
在本学习领域中,我们将学习到许多关于物质变化的知识。
什么是化学反应?什么是化学变化?什么是化学平衡?这些都是我们需要了
解的基本概念。
化学反应是物质在形成新物质时的一种变化。
当两种物质互相作用时,它们可能会产生新的物质。
例如,当铁与氧气反应时,它们会生成铁氧化物。
这是一种化学反应。
化学变化是物质在进行化学反应时发生的变化。
例如,当两种物质互相作用时,它们可能会产生气体、液体或固体。
这些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化学平衡是指在一个封闭的化学反应系统中,当化学物质的浓度达到某个特定值时,反应速度将保持不变。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稳定性。
此外,我们还将学习到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等重要概念。
在课程中,我们将探讨化学反应的原理、化学反应的条件、化学反应的机理和实验室中化学反应的操作。
通过这些学习,我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物质的变化和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 1 -。
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作文
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作文厨房,那可是个神奇的地方,就像一个小小的化学实验室,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物质,还时刻发生着有趣的变化。
先说说那些物质吧。
盐,这可是厨房的“常驻嘉宾”,一小勺一小勺白白净净的盐,看起来普普通通,但它可是个调味的“小能手”。
做菜的时候,要是少了盐,那菜就像丢了魂儿似的,淡而无味。
盐的颗粒小小的,摸起来有点粗糙,它就静静地待在盐罐子里,等着被撒进锅里,开启它的“变身之旅”。
还有糖呢,糖就像厨房里的“甜蜜精灵”。
有白砂糖,像一颗颗细小的钻石,亮晶晶的;还有绵白糖,软软乎乎的,像雪一样。
糖不仅能让甜品甜得恰到好处,要是在红烧肉里加上一小把,那肉就有了一种独特的风味,吃起来香甜可口,肉的油腻感也被中和了不少。
再说说厨房里的变化吧。
面粉可是个变化多端的“魔术师”。
你要是把它和水混合起来,揉啊揉,它就变成了一个软软的面团。
这个面团可听话了,你可以把它擀成饺子皮,包上馅料就成了美味的饺子;也可以把它捏成馒头的形状,放在蒸笼里蒸一蒸,不一会儿,白白胖胖的馒头就出炉了。
原本松散的面粉,经过这么一折腾,就变成了可以填饱肚子的美食。
鸡蛋也是个“善变”的家伙。
生鸡蛋的时候,它是一个椭圆的、有点凉凉的家伙,壳硬硬的。
把鸡蛋打到碗里,蛋黄像个金黄的小太阳,蛋清则是透明的、黏黏的液体。
要是把鸡蛋放到锅里煎一煎,那变化可就大了。
蛋清瞬间就变白了,像白色的裙摆一样,慢慢地包裹住蛋黄。
不一会儿,一个香喷喷的煎鸡蛋就诞生了,从液态变成了固态,还散发出诱人的香气。
还有蔬菜呢。
就拿青菜来说吧,刚买回来的时候,青菜绿油油的,充满生机。
把它放到锅里炒的时候,随着火苗的舔舐,青菜在锅里不停地翻滚,颜色也变得更加翠绿了。
原本硬邦邦的茎变得软嫩起来,还散发出一股清香,这就是从生到熟的奇妙变化。
在厨房里,这些物质通过各种方式发生着变化,就像一场场精彩的表演。
而我们这些厨师(不管是专业的还是像我这样的业余选手),就是这场表演的导演,指挥着这些物质进行一场又一场美味的“变身秀”。
《物质的变化》 说课稿
《物质的变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的变化》。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物质的变化》是初中化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基础,也是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通过对物质变化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建立起化学变化的思维方式,为后续学习化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如蜡烛的燃烧、铁的生锈、水的蒸发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从而引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然后,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变化的过程,加深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理解。
最后,教材还介绍了物质变化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了许多物质变化的现象,但是对于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和规律还缺乏系统的认识。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基本的物理知识和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由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还比较薄弱,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化学概念和原理,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比较等方法,逐步建立起化学变化的思维方式。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能够区分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和联系。
(3)学会观察和描述物质变化的现象,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质变化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对物质变化的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物质的变化教学方法与实践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物质的变化教学方法与实践在小学科学的教育中,物质的变化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既是学生们认识和了解世界的基础,又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
本文将围绕物质的变化的教学方法与实践展开讨论,以期为教师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考。
一、教学方法1.概念引入法在引入物质的变化之前,教师应该先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概念。
我们可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比如煮水、溶解糖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来理解物质的变化。
通过概念引入法,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物质的变化的初步认识。
2.实物操作法物质的变化是一个具体而抽象的过程,通过实物操作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的知识。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易操作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观察和实验。
例如,让学生用碘酒测试淀粉、使用稀盐酸处理镁带等等。
通过实物操作法,学生不仅能够体验物质的变化过程,还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3.探究式学习法探究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问题探究和实践活动来进行学习的方法。
在学习物质的变化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或者设计一些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发现规律。
比如,让学生观察不同温度下的物质变化速度,分析温度对物质变化的影响等等。
通过探究式学习,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实践1.创设情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讲解物质的变化时,可以设计一个情境,比如“变戏法”,让学生观察和思考魔术师如何变化物质。
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物质的变化过程,并增加他们的参与度。
2.多媒体辅助在物质的变化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
通过展示一些精美的图片、动画或者视频,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物质的变化过程。
同时,多媒体呈现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3.实践应用物质的变化是一个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我们可以通过实践应用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物质变化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