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指导意见.
《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学设计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2)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3)初步学习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对空气成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2)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体积分数。
(2)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和方法。
2、教学难点(1)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
(2)理解空气成分的探究过程和实验误差分析。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准备1、实验仪器和药品:集气瓶、燃烧匙、止水夹、导管、烧杯、红磷、水。
2、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图片】展示蓝天、白云、清新的空气等图片。
【提问】我们每天都在呼吸着空气,那么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它对我们的生活又有哪些重要作用呢?(二)新课讲授1、空气的成分【讲述】早在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
【展示】展示空气成分的饼状图,讲解空气中氧气、氮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成分的体积分数。
2、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演示】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将燃烧匙中的红磷点燃后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立即塞紧瓶塞。
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观察实验现象。
【提问】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中,红磷燃烧消耗了集气瓶内的氧气,使瓶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被压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集气瓶内氧气的体积。
【总结】通过实验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1/5。
3、空气的用途【讨论】组织学生讨论空气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用途。
人教版五四制化学八年级全册《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6
人教版五四制化学八年级全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6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五四制化学八年级全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主要介绍了空气的组成、氧气的性质以及空气中各种成分的作用。
本单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实验技能,对周围环境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空气成分、氧气性质等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些认知误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掌握氧气的性质,认识空气中各种成分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组成2.氧气的性质3.空气中各种成分的作用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空气的组成和氧气的性质。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讲授法:教师针对关键知识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气球、蜡烛、火柴、澄清石灰水等。
2.教学课件:空气成分示意图、氧气性质动画等。
3.教学素材:相关文章、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空气成分示意图,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空气。
提问:“你们知道空气中含有哪些气体吗?”让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空气的组成,展示实验结果,让学生了解氧气在空气中的比例。
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认识氧气的性质,如支持燃烧、供给呼吸等。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空气中各种成分的作用,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评价。
4.巩固(5分钟)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加深学生对空气成分和氧气性质的理解。
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教学设计
3.多元教学,突破难点:针对空气成分及其作用这一难点,采用图表、动画、实物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比例及作用。
4.合作学习,提升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空气成分及其体积比例的理解与记忆,特别是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主要成分的作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气体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如使用气体收集装置、进行气体分析等。
3.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解决生活中的空气污染问题。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展示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空气污染案例,引起学生对空气质量问题的关注,激发学习兴趣。
c.分析生活中的一个空气污染案例,提出解决措施,并谈谈你的认识。
2.作业要求:
a.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要求字迹清楚,叙述准确。
b.实验作业需注重实验操作的安全,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定。
c.分析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实际生活,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3.作业提交与评价:
a.教师在收到作业后,应及时批改,给予评价,指出学生作业中的优点与不足。
5.案例分析,学以致用:选取典型的空气污染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措施,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6.课后拓展,巩固知识:布置实践性作业,如调查身边的空气污染源,了解防治措施等,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
7.教学评价,关注成长: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在知识掌握、实验操作、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表现,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材分析
∨
王严老师资料
鱼池缺氧,造成大量鱼死亡。 渔民损失10万余元
情境解读
【主要成分】过氧化氢 【含量规格】15% 【作用与用途】 本品在分解过程中释放出活泼的新 生态氧,用于养殖池塘的增氧,药 性温和,使用方便,无残留,绿色 环保。 过氧化氢分解只产生氧气、水 【用法与用量】 用法:将本品以1000倍水稀释后直 接泼洒于养殖池塘中。 用量:每亩水深1米用本品100~ 150ml,病情严重可加量使用。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药品 反应原理 发生装置 收集方法 验满(检验)操作步骤 注意事项
氧气的收集方法
排水法
向上排空气法
氧气的验满
验证氧气
操作步骤 A B C D E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装入药品,固定试管 加热。 收集。 实验完毕后,先将导管移出水槽,再熄灭酒
精灯。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下图发生装置能否用于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制氧气?
了解典型的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
1、认识三废中废气处理的必要性及处理的一般 原则。 保护好我们 2、了解典型的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 的环境 3、认识化学在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 用。
中考命题分类
中考题在本单元的呈现方式主要有六种
• 1.有关空气的成分(含量) • 2.有关空气污染(物) • 3.有关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 • 4.有关物质的分类(纯净物、混合物、氧 化物等) • 5.有关氧气的性质、用途、检验 • 6.有关氧气的实验室制取
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氮气 氧气 稀有气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体用途;物理性质 保护空气
从空气 成分的 用途来 说明
大气污染 和保护
概要说明空气 污染的危害; 图示、讨论 污染现象
教科版科学三上《我们周围的空气》参考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上《我们周围的空气》参考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空气,知道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空气对人类及动植物生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保护空气、爱惜资源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空气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空气的存在,但对于空气的成分及作用了解不多。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学生可以进一步认识空气,理解空气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知道各成分的作用。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的能力。
3.增强学生保护空气、爱惜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
2.实验操作的技巧。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空气,了解空气的存在。
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
3.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重要性,培养保护空气、爱惜资源的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气球、蜡烛、火柴、玻璃杯、水、澄清石灰水等。
2.课件:空气的成分及作用的相关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存在,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空气,了解空气对我们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空气的成分,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方式了解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
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安全,指导学生正确操作。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巩固学生对空气成分及其作用的认识,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重要性。
5.拓展(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空气污染及保护空气的措施,引导学生养成保护空气、爱惜资源的良好习惯。
6.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空气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空气质量。
7.家庭作业(2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空气,了解空气质量,思考如何保护空气。
8.板书(随课堂教学进行)教师在板书上呈现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和成分,知道空气对我们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空气的组成: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
2. 空气的性质: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
3. 空气的重要性:供给呼吸、支持燃烧、维持生态平衡等。
4. 空气质量与健康:PM2.5、臭氧、甲醛等有害物质。
5. 保护空气质量:减少污染排放、节约能源、植树造林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空气的组成、性质、重要性和保护方法。
2. 教学难点:空气质量与健康的知识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空气的奥秘。
2. 利用实验、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增强学生的感知。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结合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2. 讲解空气的组成: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具,介绍氮气、氧气等成分。
3. 探究空气的性质:让学生观察空气的颜色、味道和气味。
4. 了解空气的重要性:讲解呼吸、燃烧等现象。
5. 分析空气质量与健康:介绍PM2.5、臭氧等有害物质的影响。
6. 讨论保护空气质量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减少污染排放、节约能源等。
7. 总结课程内容:梳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8.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保护空气质量的建议。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空气的基本性质、成分和重要性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空气质量与健康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3. 评价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保护空气质量建议的创新性。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
2. 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如气球、塑料瓶、澄清石灰水等。
3. 准备空气质量数据和案例,以便进行分析。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整体教学目标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整体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
4、认识氧气的性质。
5、认识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及氧化反应。
6、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
7、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8、学会描述化学反应中的一些反应现象。
9、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10、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的探究活动、氧气的化学性质实验的再现、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探究实验等,使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科学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等,使学生领悟科学家真实的科学探究过程,对学生进行过程与方法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使学生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2、通过相关实验的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对人类、对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化学、学好化学的情感。
3、通过系列探究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大胆实践的科学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以及为科学勇于献身的精神等。
教学重点:
1、空气成分的发现及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2、空气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3、空气的保护。
4、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取氧气
教学难点:
1、空气成分的发现及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2、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
3、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成分,知道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提高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3. 教育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空气的基本成分及体积分数。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空气成分的验证实验。
2. 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四、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气球、塑料袋、水、彩笔、胶带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2. 基本成分:讲解空气的基本成分,如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并介绍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3. 观察空气: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观察周围的空气,如闻气味、观察颜色等,并交流分享观察结果。
4. 实验:分组进行空气成分的验证实验,如用气球、塑料袋等工具收集空气,观察气球的膨胀情况,用彩笔在塑料袋上描绘空气中的稀有气体等。
5.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确认空气的基本成分和体积分数。
6. 保护空气:教育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从自己做起,如节约用电、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等。
7. 作业:布置关于空气成分的观察和实践作业,如观察家中空气的变化,尝试用植物净化空气等。
8. 板书设计:空气的基本成分及体积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六、教学延伸1. 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空气污染及其危害。
2. 组织学生参观气象站,了解气象工作者如何监测空气质量。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安全和准确性,确保实验成功。
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和实验,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
八、评价建议1. 学生能准确地描述空气的基本成分及体积分数。
2. 学生能积极参与实验,正确操作实验工具。
《周围的空气》教学建议
《周围的空气》教学建议教学准备:分组实验用:薄而透明的塑料袋(不能漏气)3~4个、扇1柄、气球3~4个、泡沫塑料1块、粉笔1支、橡胶泥1块、碎砖块1块、小卵石1枚、水槽1个、矿泉水瓶1个、塑料吸管1支、大烧杯1个、手钻1支。
课时分配建议:本课教学时间为1个课时。
教学导入:本课教材由导言(第一自然段)和两个活动构成。
导言是教学的引入。
教学引入的任务是用较短的教学时间迅速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带入新课的学习。
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教学引入的设计应该注重趣味性,用符合导言内容的谜语来引入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活动1 找空气活动目标:1.指导学生用塑料袋收集空气,并能用各种感官观察塑料袋里的空气。
2.自己设计方法,用扇子、气球等器材来感受空气的存在。
3.观察空气,并用语言描述自己对空气的感觉以及对空气形态的认识。
4.设计实验检验自己对泡沫塑料块、粉笔、橡胶泥、小卵石、碎砖块等物体里是否有空气的猜想。
活动建议:1.本活动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三个小活动:(1)用塑料袋找空气;(2)用扇、气球找空气;(3)发现泡沫塑料块、粉笔、橡胶泥、小卵石、碎砖块等物体里的空气。
但从结构上来分析,这是一个活动的两个层面:前两个小活动是“找”围绕在我们身边的空气;第三个小活动是“找”某些物体里的空气。
其共同点:都是引导学生借助其他物体来感觉、观察空气,用一些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从教学来说,第1个小活动是按照插图上的方法“找”自己周围的空气,是“教”;第2个小活动是利用提供的器材,自己想办法“找”空气,是“扶”。
小活动都可分三步走:找空气——观察空气——描述空气。
进一步的活动应该是“放”——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包括器材和方法)去“找”,这才是“找空气”活动的重点,是教学的本意所在。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在前两步顺利完成之后,把“放”的这一步做好。
第3个小活动要自己设计实验找指定物体里的空气,在能力培养上更进了一步。
这个小活动要引导学生初历一次“问题——猜想(假设)——实验”的科学探究过程。
三年级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三年级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教案标题:三年级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目标:1. 了解空气的重要性和存在形式。
2. 了解空气的组成和特性。
3. 掌握保护空气质量的方法。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准备:1. 幻灯片或图片展示空气的存在形式和组成。
2. 空气质量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3. 实验材料:气球、吸管、蜡烛、瓶子等。
4. 工作表和练习册。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利用幻灯片或图片向学生展示不同的存在形式的空气,如风、云、气球等。
2. 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对我们的生活的重要性。
探究(15分钟):1. 向学生介绍空气的组成,包括氧气、氮气和少量的其他气体。
2. 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将一个蜡烛放在一个瓶子里,用一个吸管将空气抽出来,观察蜡烛的变化。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蜡烛会熄灭,解释空气对于燃烧的重要性。
讲解(10分钟):1. 通过幻灯片或图片展示空气污染的情况,如烟雾、工厂排放等。
2. 解释学生空气污染对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空气质量,如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植树造林等。
实践(15分钟):1. 分发工作表,让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进行一个小组实验,让学生观察植物在有空气和无空气的情况下的生长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总结(5分钟):1. 回顾学生所学的内容,强调空气的重要性和保护空气质量的方法。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保护环境和空气质量的行动。
拓展活动:1. 邀请专业人士来学校进行空气质量讲座。
2. 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植物园或空气质量监测站,加深对空气的认识。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参与度和观察能力。
2. 检查学生完成的工作表和练习册。
3. 进行口头问答,检查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教学延伸:1. 在家长会上向家长介绍学生所学的空气知识,并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环保行动。
2. 组织学生参与环保活动,如清理垃圾、种植树木等。
教科版科学三上《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2
教科版科学三上《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2一. 教材分析《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空气的成分、比例以及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
此外,学生还能了解到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以及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掌握了物质的基本性质和组成,对实验操作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空气的组成和性质认识不足,对空气质量与健康的关系还需进一步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来认识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空气的组成,掌握各成分的比例和性质;学会用实验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保护环境的意识,认识到空气质量对健康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组成及其比例2.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3.实验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验法、观察法、数据分析法进行教学。
2.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
3.采用问题驱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水、集气瓶、澄清石灰水、硫、铁丝等。
2.教学多媒体:课件、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物质组成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哪些组成?它们有什么性质和作用?”呈现(10分钟)1.教师展示空气的成分及其比例,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多媒体呈现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让学生认识空气的重要性。
操练(15分钟)1.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2.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数据。
巩固(10分钟)1.教师提问:“空气中各成分的比例是多少?它们有什么性质和作用?”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补充。
《我们周围的空气》简析与教学建议
《我们周围的空气》简析与教学建议本单元是继«走退化学世界»之后,先生接触的第一个知识性学习单元。
单元中化学概念较多,布置讨论的内容也较多。
除了〝活动与探求〞外,还出现了〝调查与研讨〞栏目。
教学重点:化学概念以及化学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络;氧气的性质;制取氧气的有关知识与技艺。
教学难点:化学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络。
本单元概念多,教学中,可以采用从同类事物的一般感知中抓住事物的实质属性,在了解不同概念种差的基础上笼统出概念,再回到运用概念对详细事物停止判别的教学战略,使先生树立概念间的联络,理清概念间的区别,学会知识的复杂运用技艺。
本单元中讨论的内容较多,课堂教学普通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停止。
讨论中,不只要培育先生论述自己的观念或意见的表达才干与逻辑思想才干,而且要培育先生倾听他人观念或意见的习气。
本单元触及的〝观察现象→剖析现象→得出结论〞的迷信思想方法、分类的思想方法等,应惹起我们应有的注重。
要留意知识与技艺、进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的的整合,要明白树立〝任何以牺牲知识与技艺为代价的革新都是错误的〞观念。
一方面,知识与技艺的教学要实不要虚,要以效果为义务驱动。
效果要有一定的智力台阶,由基本效果〔与教材中的理想与例题同题型、结构、、同难度〕、综分解绩〔本堂课知识点之间的综合、本堂课所学知识点与以住已学知识的综合〕、拓展效果〔变式、学科间知识的综合〕顺序展开,在知识与技艺的学习进程中贯串思想才干的培育,并把思想才干的培育物化到观察才干、操作才干〔运动操作与心智操作,以心智操作为主〕、表达才干〔行动表达与书面表达,以行动表达为主〕与效果处置才干的培育之中。
要把知识学习的进程作为教学的中心目的,注重学习进程中的体验和知识学习的方法的指点和积聚。
要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络,表达知识与技艺学习的价值,使先生端正学习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
单元学习完成后,可以让先生从自己体验深切的角度谈谈学习收获,从〝化学学习方法〞的角度作一个小结。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成分,知道空气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提高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3. 引导学生学会保护空气,关爱环境。
二、教学内容:1. 空气的组成2. 空气的重要性3. 保护空气的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空气的基本成分,空气的重要性,保护空气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空气成分的验证实验。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空气的奥秘。
2. 利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让学生深入了解空气。
3. 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提高环保意识。
五、教学准备:1. 教具:空气成分图、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袋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画笔。
3. 课件:空气成分动画、空气污染案例。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空气成分图,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组成。
2. 探究空气成分:分组进行实验,验证空气的基本成分。
3. 了解空气的重要性:讨论空气对人类、动植物生存的影响。
4. 空气污染及防治:分析空气污染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方法。
5. 保护空气,从我做起: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落实环保行动。
七、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空气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环保。
八、作业布置:1. 绘制空气成分图。
2. 写一篇关于保护空气的短文。
九、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十、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空气污染调查,了解身边的环境状况,提出改进措施。
十一、评价方法: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观察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十二、教学进度安排: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
十三、教学资源:1. 网络资源:空气成分、空气污染相关资料。
2. 图书资源:空气成分、空气污染、环保等方面的书籍。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空气的组成。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对空气组成的探究,培养学生能够设计和完成简单化学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重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难点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设计及操作。
教学方法以学生独立操作、观察、归纳为探究主体,教师进行穿针引线引导学生大胆的探究、讨论、猜想、尝试、交流使学生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仪器、药品仪器:钟罩、水槽、燃烧匙、单孔橡皮塞、集气瓶、烧杯、乳胶管、导管、双孔橡皮塞、弹簧夹、酒精灯、木板。
药品:红磷、木炭、蜡烛、水。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出示空杯子,问:杯内有没有物质,如果有,里面的是什么?空气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物质,它与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是由一种物质还是多种物质组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空气的成分。
【板书课题】思考、回答问题,酝酿化学思维,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课题。
【提问】1.空气就在你周围,你能描述一下它是什么样的吗?2.空气是一种单一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物质组成呢?用语言进行精炼的描述,对学生进行概括思维的能力训练。
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引入空气组成的讨论。
【演示】“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
介绍仪器名称,操作顺序,提示学生观察要点,红磷燃烧的主要现象和水面变化的情况(强调烟和雾的区别)【注】1.实验前,将集气瓶容积5等分2.引导学生依据观察红磷燃烧现象的方法观察、描述燃烧现象,观察水面上升的情况。
【分析讨论】①你观察到哪些实验现象?②红磷燃烧是哪两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③另一种物质具体来自于哪里?④为什么红磷要过量,剩余的红磷为什么不燃烧?⑤钟罩或集气瓶内水面为什么会上升?为什么水面上升只1/5而不是全部?⑥猜想剩下的气体具有什么性质?⑦由此你能得出哪些结论?分析、思考、讨论、归纳、得出结论。
教科版科学三上4.5《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上4.5《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空气的基本性质,了解空气的组成,以及空气中各种成分的作用。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更加了解我们周围的空气,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物质的性质和组成,对物质有一定的认识。
但空气作为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其组成和性质可能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空气的基本性质和组成。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掌握空气的组成,以及空气中各种成分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更加关注周围的环境,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基本性质2.空气的组成及其成分的作用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空气的性质,如无色、无味、无形状等。
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如用不同的试剂与空气反应,观察反应现象。
3.讨论法:分组讨论空气的组成及其成分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提问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试剂等。
2.教学课件:空气的性质、组成及其成分作用的图片和视频。
3.分组讨论材料:各组准备空气组成及其成分作用的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周围的空气是什么样的吗?空气对我们生活有什么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教学课件呈现空气的性质,如无色、无味、无形状等。
让学生观察空气的这些性质,并引导学生用词语描述空气。
3.操练(10分钟)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空气的组成。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准备实验所需的试剂和用具。
《我们周围的空气(空气的存在)》教学设计
《我们周围的空气(空气的存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幼儿能够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通过简单实验和生活实例,认识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科学现象的探究能力。
在探索空气存在的过程中,激发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幼儿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幼儿切实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并了解空气的基本特性。
引导幼儿通过多种方式证明空气的存在。
2.教学难点用简单易懂、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幼儿解释空气无色、无味、透明的特点,使幼儿能够理解这些抽象概念。
三、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法:通过简单的空气实验,让幼儿直观地感受到空气的存在。
观察教学法: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与空气相关的现象,加深对空气存在的理解。
讨论教学法:组织幼儿讨论空气的特性和自己的发现,促进幼儿思维发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教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寻找一种神奇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却离不开它,它就在我们的周围哦,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引出主题,激发幼儿好奇心。
(二)感受空气的存在(10分钟)实验一:吹气球教师拿出一个未充气的气球,问幼儿:“小朋友们,这个气球现在是瘪瘪的,我们怎么能让它变大呢?”然后教师对着气球吹气,气球逐渐膨胀起来。
教师问:“是什么让气球变大了呢?是空气,我们把空气吹进了气球里,这就说明我们的周围有空气。
”让幼儿感受自己吹出的空气使气球发生了变化。
实验二:塑料袋抓空气教师给每个幼儿一个塑料袋,指导幼儿:“小朋友们,我们用塑料袋在空中挥一挥,然后迅速把袋口抓住,看看会发生什么。
”幼儿操作后会发现塑料袋鼓起来了。
教师引导幼儿:“塑料袋里装了什么呢?对啦,是空气,这也证明我们周围有空气。
”(三)认识空气的特性(10分钟)空气是无色的教师准备几个透明的杯子,将其中一个杯子装满水,另一个杯子装满空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指导意见茅箭区卢天兵刘德江姚建海彭耀永一、本单元应达到的学习目标1.了解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的措施,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2.通过实验操作与观察,理解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原理、装置、步骤、现象、结论。
3.知道混合物与纯净物的区别与联系,会区分典型的混合物与纯净物。
4.了解氮气、氧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5.知道02的性质、用途,以及S、P、Fe与02反应的现象、反应表示式。
6.知道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缓慢氧化等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7.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
实验室制取气体一般要研究的内容:原料选择、反应原理、装置、操作步骤、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气密性检查方法、气体验满及鉴定方法。
8.认识催化剂与分解反应的概念。
二、教学内容的分析:1.本单元在教科书中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是继《走进化学世界》之后,学生接触的第一个知识性学习单元。
单元中化学概念较多,安排讨论的内容也较多。
除了“活动与探究”外,还出现了“调查与研究” 栏目。
具体从化学角度开始学习研究物质,如O2的组成、性质、制法。
学习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化合物、混合物,化学反应,氧化反应,催化剂等),为后面的学习打基础。
2.本单元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本单元概念多,教学中,可以采用从同类事物的个别感知中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在理解不同概念的基础上,再回到运用概念对具体事物进行判断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建立概念间的联系,理清概念间的区别,学会知识的简单运用技能。
本单元中讨论的内容较多,课堂教学一般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
讨论中,不仅要培养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或意见的表达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倾听他人观点或意见的习惯。
本单元涉及的“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方法、分类的思维方法等,应引起我们应有的重视。
3.本单元的知识体系:知识点1: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知识点2: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1) 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2)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体积约占瓶内空气体积的1/5。
(3)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空气是混合物,O2约占1/5,可支持燃烧;N2约占4/5,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水)(4)讨论: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完全冷却;导管内未事先充满水。
(5)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有,当氧气浓度很低时,红磷熄灭。
知识点3:空气的成分和组成(体积比)知识点4: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如:氮气、氧气、五氧化二磷等。
纯净物可以用一个化学式来表示:如:氮气N2 ;氧气O2 ;二氧化碳CO2 ;红磷P ;五氧化二磷P2O5 。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如:空气、汽水。
混合物不能用化学式表示。
混合物中各物质之间没有发生反应,各自保持原来的性质。
知识点5: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氧气的用途:能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氮气的用途:保护气,提供低温环境,重要的化工原料。
食品的包装袋里充入氮气的作用是防止食品变质,防止食品被挤碎或压碎。
稀有气体的用途:保护气;电光源;激光技术;冷却剂;麻醉剂。
知识点6:保护空气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都与空气污染有关。
空气污染物包括烟尘和有害气体,有害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
空气污染的防止措施:加强大气监测;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使用清洁能源;治理汽车尾气、工厂排放的废气;植树、造林、种草。
知识点7: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其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大,不易溶于水。
在一定条件下,可液化成淡蓝色液体或固化成淡蓝色固体。
讨论:有什么事实可以证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河水、海水中的鱼虾等能生存,可以证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
知识点8: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是本课题的重点之一,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
1.氧气能支持燃烧(1)反应现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放热。
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或燃烧的木条燃烧更旺,这是氧气与其他气体的主要不同之处,也是鉴别氧气的方法。
2.氧气与硫反应(1)反应现象: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热,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思考:为什么硫在氧气中燃烧与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有所不同?可燃物燃烧的现象与氧气的浓度有关系,氧气的浓度越高,燃烧的现象越明显。
(2)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硫 + 氧气 −−→−点燃二氧化硫注意:硫的用量不要过多,以减少生成的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
讨论:盛有硫的燃烧匙为什么应该由上而下缓慢伸入集气瓶中?如果盛有硫的燃烧匙伸入集气瓶中的速度过快,则硫燃烧放出的热量会使氧气受热,体积迅速膨胀而排出;生成的二氧化硫也会把中部及上部的尚未起反应的氧气排出,硫就会因为缺氧而熄灭。
3.氧气与细铁丝反应(1)反应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固体。
(2)反应的文字表达式:铁 + 氧气 −−→−点燃四氧化三铁说明:细铁丝的一端系上一根火柴,目的是通过火柴燃烧,给细铁丝预热,以引燃细铁丝。
讨论:为什么集气瓶底要预先留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 以防止铁丝燃烧时溅落的熔融物炸裂瓶底。
说明:对化学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是本课题的难点,一般可以按照“一光、二热、三生成”的顺序进行描述。
知识点9: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化合反应的类型可以用下面的通式来表示:A +B →AB ,可以简称为:“多变一”。
知识点10: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注意1.氧化反应是指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而不是专指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
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只是氧化反应的一种形式。
2.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也不一定是化合反应,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
如:氧化钙+水→氢氧化钙 (是化合反应但不是氧化反应)讨论:在什么情况下,一个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且生成物只有一种,这样的化学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
知识点11:缓慢氧化缓慢氧化是一种不易察觉的氧化反应,通常无发光现象,但会发热。
有利的一面,如酒的酿造;不利的一面,如铁生锈。
说明:实验室中少量白磷需要保存在冷水中,是因为白磷暴露在空气中易发生缓慢氧化,产生的热量引起白磷燃烧,保存在冷水中起隔绝空气的作用。
知识点12: 催化剂 催化作用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叫作催化剂(又叫触媒)。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就叫作催化作用。
2H 2O 2 −−→−MnO22H 2O+O 2↑ 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的反应中起催化作用。
关于催化剂的问题:a .并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需要催化剂;b .一种物质可能作为几种反应的催化剂;c .一个反应的催化剂可能有多种;d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
但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是不变的。
e. 催化剂不都是加快反应的,也有减慢的。
知识点13: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方法以及相关问题 (1)反应原理2H 2O 2−−→−MnO22H 2O+O 2↑ 2KMnO 4−−→−加热K 2MnO 4+MnO 2+O 2↑2KClO 3→−MnO22KCl+3O 2↑(2)发生装置:固+固−−→−加热气体(3)收集装置: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4)操作步骤:检查装置气密性→装药品→塞好橡皮塞,并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加热→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将导管从水槽中移出→熄灭酒精灯(有的教师把这种制氧气的步骤归纳为“查、装、定、点、收、离、熄”,使学生很容易记住。
)(5)检验和验满: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若木条复燃,则证明是氧气。
验满:如果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验满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 若木条复燃,则证明氧气已满。
(6)注意事项:①给固体加热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防止因加热时药品里含的水分或反应中生成的水分变成水蒸气,到管口处冷凝成水滴而倒流,致使试管破裂。
②伸入试管中的导管不宜过长,以免气体难于排出。
③应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试管内有药品的部位加热。
④应等到气泡连续地均匀地放出时,才能进行收集气体,否则,收集的气体可能不纯。
⑤停止制氧气时,应先把导管从水中拿出来,然后移去酒精灯。
如果先移去酒精灯,试管内温度降低,气压减小,水就会沿着导管被吸到热的试管中,有使试管破裂的可能。
知识点14: 氧气的工业制法(大量制取氧气的方法)根据液体氧和液体氮的沸点的不同,利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属于物理变化)。
知识点15:分解反应(即一分为二,一分为多)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其他物质的反应。
4.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应突破的教学难点:课题1的教学重点是了解空气的组成及污染,其中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是本课题的难点。
教学中教师应作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后的出结论。
课题2的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和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
难点:几种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
课题3的教学重点:氧气的制法和实验操作,分解反应。
难点:催化剂的概念。
5.教科书中的不足或需改进、补充、删除的内容:课题1 的第1个讨论(教材27页),问的不是很明确,应当声明“是实验操作都正确的前提下”,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 ?否则误以为是操作错误引起的。
课题1 的“三、保护空气”(教材30页)中,“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是否应补充“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
课题2中图2-12(教材34页)没做任何说明,是否应放在课题3的“活动与探究”中。
(教材41页)三、教学建议:1.本单元课时分配:共7课时。
课题1:2课时,课题2:2课时,课题3:3课时 (其中讲授新课2课时,学生实验1课时)。
2.每个课时应完成的教学任务:第一课时应完成知识点1、2、3的教学。
第二课时应完成知识点4、5、6的教学。
第三课时应完成知识点7、8的教学。
第四课时应完成知识点9、10、11的教学。
第五课时应完成知识点12、13的教学。
第六课时应完成知识点14、15的教学。
第七课时应完成学生实验---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教学。
3.教学方法: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只是接触了一些简单的化学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实验能力基础上,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循序渐进的开展教学。
本单元教学主要采用讲授、讨论和实验探究等方法进行教学。
(1)讲授法:根据本课题应达到的教学目标要求,按上述建议的课时分配和应完成教学任务安排,利用讲授方法循序渐进开展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