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史观与必修二教学
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教案必修2教案
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教案必修2教
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并掌握必修二全册的历史知识和概念。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重点讲解课本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材料的分析和解读。
3. 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和论述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第一单元: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
-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
- 古代国家和封建制度的形成
- 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2. 第二单元:大约在公元前2千年到公元前17世纪
- 中国的远古文明与商代的兴起
- 商周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介绍教材内容,梳理核心知识点。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交流。
3. 视听教学:利用多媒体资源,呈现历史事件和文化遗产。
五、教学评价
1. 参与度:考察学生课堂积极参与和互动的情况。
2. 作业评估:布置适当难度的历史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
理解程度。
3. 考试评价:采用考试形式,测试学生对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的掌握程度。
---
备注:上述教学计划仅为简要概述,具体实施时还需根据学生
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024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
2024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经济制度、经济政策和经济现象,理解它们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分析历史上重要的经济事件、人物和思想,了解它们对经济进程的推动作用。
掌握运用历史资料和数据,对经济现象进行简单分析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归纳和讨论,主动获取和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会在探究过程中不断质疑、求证和反思。
强化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鼓励学生共同参与和分享学习成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热爱,以及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之心。
引导学生理解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经济对国家和个人生活的重要性。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历史上重要经济制度、经济政策和经济事件的理解与分析。
经济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及其对社会发展的长远影响。
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方法的掌握。
教学难点:如何将抽象的经济理论具象化,使学生易于理解。
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深入探究经济现象背后的多元因素。
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跨学科的分析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对经济史的兴趣。
展示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学习。
2. 自主预习与分享学生提前阅读教材,收集相关资料,进行自主预习。
在课堂上,学生分组分享预习成果,相互补充和讨论。
教师根据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和引导,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 深入探究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教学重点,进行深入探究和讨论。
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辩论。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给予必要的引导和解答,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4. 课堂小结与归纳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知识。
学生进行知识归纳,构建知识网络,巩固所学内容。
文明史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贯彻
文明史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贯彻摘要:在新课改中,把文明史观引入中学历史教学,是时代的客观要求。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大环境下,教师要使学生在文明史观下理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时代任务。
关键词:文明史观;新课程标准;教学目的现在中学教育,以培养有现代素养的社会主义公民为主要任务,要使学生有开放的胸怀、广阔的视野及人文情怀。
因此,将文明史观渗入中学历史教学是必然的。
在全国历史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中,我们可以看出文明史观已进入课程改革之中。
在新课程标准中有“我们传承的文明”,其中规定:“本主题以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的发展历程为线索,以中国社会发展为主线,认识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传承。
”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提出要“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所涵盖的范围远远超出了以前的“教学大纲”,包括“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那么到底什么是文明史观呢?文明史观是一种全新的史学范式,反映了我国史学研究的新趋势和新进展。
高中历史新课标和各版本教科书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一史观。
正确理解文明史观的内涵,对正确地认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有着重要意义,在新课标过程中正确地认识文明史观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和认识有着重要意义。
文明史观虽然在中国还是新生事物,但在国际学术界由来已久,此观点开始于启蒙运动时期,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撰写的《风俗史》开创了文明史研究的先河。
文明史观的集大成者是德国学者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其代表作《西方的没落》在一定程度上对达尔文的进化论历史是单线发展的观点提出了反驳。
文明史观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指导
文明史观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指导历史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不仅是了解过去的工具,更是一种研究人类文化、社会和思想演进的方法。
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能力,理解和评价历史事件、人物和社会变迁,并将这种能力应用于现实问题的解决。
而文明史观作为一种历史观的重要分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文明史观的基本概念、历史教学的独特性质以及实践指导三个方面来探讨文明史观对高中历史教学的作用。
一、文明史观的基本概念文明史观是一种以历史文明的多样性和联系为研究对象的历史观。
它认为各个文明之间既有着自身独特的特征和发展轨迹,又存在着互相借鉴、相互融合的过程。
文明史观强调历史文明的多样性和相互作用,关注历史文明的交流、融合和互动,同时也注重历史文明的独特内涵和情感体验。
文明史观提倡以多视角、综合性的方法来研究历史,摒弃单一的线性进化观念。
二、历史教学的独特性质历史教学有其独特性质,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
首先,历史教学是一种情感教育。
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产生情感体验,通过历史情感来建立对历史的认同感。
其次,历史教学是一种理解和评价能力的培养。
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能力,理解和评价历史事件、人物和社会变迁。
再次,历史教学是一种跨学科教学。
历史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其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形成跨学科的教学模式。
三、文明史观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指导1.培养多元化的历史观文明史观强调历史文明的多样性和相互作用,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来说,可以借鉴这一观点,培养学生多元化的历史观。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视角来解读历史事件和社会变迁,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同时,还可以通过比较研究来探索各个文明的独特之处和共同特征,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2.强调情感体验的教学方法历史教学是一种情感教育,需要通过情感体验来建立学生对历史的认同感。
文明史观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指导
文明史观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指导一、引言历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学科,而文明史观则是历史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文明史观强调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与互动性,体现了人类共同的文化进步。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文明史观指导教学实践,能够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本文将探讨文明史观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指导。
二、文明史观的基本内容文明史观是指对人类文明发展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论。
它认为,人类文明是多元的、交流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各种文明之间不断交流、互通互鉴的过程中进行的。
文明史观强调各个文明的发展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应当尊重并重视每个文明的可贵之处。
三、文明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1.多元文明视角的引入传统的历史教学中,通常只注重一、二个主要文明的介绍,很少涉及其他非欧洲或非亚洲地区的文明。
而文明史观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引入多元文明视角,让学生了解以往未曾接触过的文明。
比如,在讲述古代叙利亚文明时,可以辅以相关的考古发现和文化研究,让学生了解叙利亚的古代建筑、法律制度、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内容。
2.文明交流互通的重视文明史观强调各个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通。
在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述不同文明之间的经济贸易、交流往来、学术思想等方面的事例,让学生了解到人类历史上不同文明的相互影响和促进,并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各个文明的特点和发展。
3.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文明史观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高中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元文明的讲解,鼓励学生进行文化对话和思辨。
例如,在学习梵蒂冈的历史和发展中,可以提出相关的文化交流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4.历史思维的培养历史思维是指通过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文明史观强调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文化、社会、经济因素来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并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运用新史观整合教材指导高三历史复
运用新史观整合教材指导高三历史复习沁水中学韩向党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发现,无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高考试题的命制,都开始关注或者注重着新史观的引入,因此,运用新史观重新整合教材,指导高三历史复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今天,我就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大家进行交流,不妥之处,恳请各位同仁予以指正。
一、文明史观1.文明史观解读: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它以文明类型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
从纵向看,以生产力为标准,人类文明历程分为渔猎采集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物质文明指人类在经济生活领域的文明,从传统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包括物质生产、生活,流通和交通等。
政治文明指人类在政治生活领域里的文明,从专制到民主,包括政治观念、政治制度、政治组织和政治行为等。
精神文明指人类在思想领域里的演进,从愚昧迷信到科学化理性化,包括科技、思想、学术、文学艺术和宗教等。
2 •文明史观指导下对教材的整合拿必修二为例来说,运用文明史观对教材进行整合,可以将古今中外的人类经济活动全部纳入到人类文明演进的视野下,人类文明从原始落后的初级农耕文明到较为发达的农耕文明,再到先进的工业文明兴起,最后到工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及工业文明在全球的扩展,最终使人类走向全球化的趋势。
通过对必修二这样的整合,将五个单元构架于人类文明这一体系中,使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文明史的基本线索、基本史实,从而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过程和成果,进一步加深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的认识。
用文明史观整合三本必修教材:世界史:政治文明:古希腊民主政治与古罗马法T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建立物质文明:三次工业革命与工业化历程精神文明:古希腊人文主义精神T中世纪神学T近代西方思想启蒙(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中国史:政治文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T近代民主政治的尝试(维新变法,辛亥革命)T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三大民主政治制度)物质文明:封建农耕经济T资本主义萌芽T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T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精神文明:传统儒家思想T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T马克思主义传播及其中国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3.文明史观教学提醒学生注意的几个问题:文明必须继承前代优秀文明,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根据国情进行文明创新。
必修2 专题四 第一节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中学历史(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高中2,学科:历史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课前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服饰组、饮食组、习俗组和建筑组等四组,根据学案进行自主学习。
二、教学课题知识与能力①掌握近代中国人们物质生活变化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②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③通过参观展览,阅读材料,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纵向比较“衣”、“习”的变化,横向比较“食”、“住”的变化,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通过校服设计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等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合作收集材料,主动探索后分类归纳整理,列入衣、食、住和社会风俗四个展厅,再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以及讨论,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文明史观:理解“变”的过程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文明的过程;世界史观:认识到中西文化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唯物史观: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前提。
教学重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和特征教学难点: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三、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民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处于剧变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无论是衣食住行、习俗风尚,还是邮电通信、大众传媒等,都出现新特征。
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四、教学方法及教学思路1.学生通过百度网上搜索大量生动直观的图片资料、文字资料。
开展多媒体教学。
2.课前对学生进行分组:服饰组、饮食组、习俗组和建筑组等四组,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和相关网址,学生自主获取相关信息。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引导与学生探究相结合。
3. 引导学生学习用唯物史观看问题。
运用“三镜法”即:显微镜,细致观察历史;多棱镜,全面认识历史;望远镜,整体把握历史,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
试析文明史观与高中历史教学
中教研究2011.7~8近年来,文明史观逐渐兴起,在历史教育中受到普遍关注。
为适应新的要求,中学历史教学也在不断改革———从前以阶级分析和政治史的研究方法为主,现在则引入新的历史观指导教学。
以下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文明史观的认识和理解。
一、什么是文明史观文明史观由来已久,肇始于启蒙运动时期,伏尔泰的《风俗史》开创了文明史研究的先河。
文明史观的创立者是德国学者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其代表作是《西方的没落》。
其后,英国学者汤因比对文明史观进一步发扬广大,倾其一生出版了巨著《历史研究》。
该书通过对近6000年来出现的26种文明形态的比较研究,以其创立的挑战和迎战说,阐释了各种文明形态的产生、成长、衰落、解体的过程,从而完善了文明史观的哲学体系。
随着对外开放和史学研究的发展,我国出现了文明史的研究热潮,著名学者马克垚主编的三卷本《世界文明史》,是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文明史著作。
该书是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高校‘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反映了我国历史学科体系研究的新趋势和新成果。
这一系列研究成果,基本奠定了文明史观的理论体系和解释系统,文明史观由此确立起来。
二、文明史观的基本特征首先,文明史观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研究,勾勒出人类文明总体演进的脉络,总结人类文明的成果;文明史观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据,把人类文明演变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以青铜器和铁器成为划分的标志,农业文明又分为初级农业文明阶段和发达农业文明阶段;工业文明分为工业文明的兴起和工业文明在全球的扩展两大阶段,工业文明的生产力主要是蒸汽机和电力,18世纪下半期人类开始进入工业文明时代。
我们应以此掌握文明史的基本线索、基本史实,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过程和成果。
其次,文明史观重感悟历史的时代特征,运用各种方法,比较、概括主要文明的重要特征和现实意义。
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省略那些与现代文明关系不太密切的历史事物;重点考察那些历史当中比较稳定、长期发挥作用的因素,例如,政治经济制度、民族文化、社会心理,等等,这其中也包括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比如,中国传统思想,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形成的民主,等等。
如何运用文明史观指导历史教学
如何运用文明史观指导历史教学历时数年的新课程改革,笔者认为,高中历史新课标教材的模块化专题体例虽然解决了初、高中教材的重复问题,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学科的整体性,给学生以内容模糊、体系凌乱的感觉,增加了其系统全面学习的难度。
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如何整合教材、构建合理的学科体系就成了现今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问题,而运用文明史观则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一、文明史观的概念和特征文明史观,通常又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其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
从横向看,其内涵主要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纵向看,以生产力为依据,人类文明历程分为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二、文明史观的体现和运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关注文明史观对高考更具有指导作用。
突出文明史观,关注文明历程,成为近年来高考频频考查的主线之一,如比较注重考查中华文明和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相互碰撞和交汇以及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等,这也要求我们转变教学观念,多在教学中运用文明史观,引导学生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去审视、阐释和说明历史,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政治文明史方面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创新,文明史观是以制度文明为主线,以国家机器的运转、各种机构、组织、制度的设置以及相关运动作为研究的重点,颠覆了传统历史教学中以五种社会发展形态为主线,突出政治斗争、阶级斗争为重点的教学行为。
如评价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时,要对该制度给予不同程度的肯定,阐明其合理性和生命力;学习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时,要充分理解英美法德各国不同的民主政治形式与其各自的发展程度有关,但都属于以代议制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它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重大进步。
同时注意古代与近现代文明的链接,分析探究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与中国古代政治的差异,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历史渊源,认识世界政治文明的因国情各异而呈现出的多样性及对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贡献。
高中历史专题复习 五种史观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对于伟人孙中山,站在不同的史学角度,会有不同的评 价: 甲说:“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乙说:“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 丙说:“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 丁说:“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 …… 思考:⑴你如何理解甲、乙、丙、丁对孙中山的评价? ⑵甲.乙.丙.丁分别主要是站在哪种史观上对孙中山作出评价的? :(1)①因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所以甲说“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②因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 为资本主义的 发展扫清道路,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所以乙说“他是中国现代化的 光辉先驱。 ③因为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改变 礼节等措施,所以丙说“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 ④因为孙中山百折不挠的民主革命斗争促进了亚洲的觉醒,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 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所以丁说“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
文明史观与高中历史教学
史观
用来对史实进行意义建构的理论和观点就是 史观。 章学诚《文史通义· 史德》云:“史所贵者, 义也;而所具者,事也;所凭者历史观点,“事”指历史事实, “文”则是表达的文笔。
20世纪20年代,李大钊在北京大学为学生讲 授《史学思想史》,其中第一讲就是《史 观》。他把史观看作是做人的必需,“故 历史观者,实为人生的准据,欲得一正确 的人生观,必先得一正确的历史观。”什 么是“史观”?李大钊说,史观就是关于 历史的法则性解释或概念。
文明史观在中学历史新课程的体现
从我国已启动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来看,文 明史观已经融入中学历史课程,义务教育 历史课程标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据课 标编写的各类教科书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 文明史观。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和相关教科书都直接体现了文明史 观,如《中国历史》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中华文明的产 生”;世界历史更是直接按文明史观构建了学科体系,教 科书的第一单元主题是“早期的人类文明”,第二单元主 题是“亚欧封建文明”,第三单元主题是“古代文明的交 融与冲突”,各类教科书都加强了直接反映文明史成果的 科技文化单元的分量。《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 历史部分,更是直接引用了文明史观,该部分的标题是 “我们传承的文明”,提出“本专题以人类社会进入文明 时代以来的发展历程为线索,以中国社会发展为线索,认 识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传承”。
首先,文明史观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据, 把人类文明演变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 业文明时代 其次,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 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 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的,将历史与现 实予以结合。
第三,要正确评价各种文明成果,正确认识 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 第四,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 文明的多元性。 第五、正确把握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 第六,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中考察,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下考察中国文明 的演进,同时还应从中国文明的角度看待 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
文明史观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指导
文明史观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指导历史教学是高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明史观则是历史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教学理念与方法。
文明史观强调对各个历史时期人类文明发展的综合把握,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的整体性认识与理解,对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文明史观的内涵、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与问题、文明史观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指导等方面进行浅谈。
一、文明史观的内涵文明史观是一种全面、发展、整体、进化的观点。
它认为人类历史是连续发展的进化过程,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文明特征与发展规律。
文明史观强调历史的整体性,即认为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的,前者为后者提供了发展的基础与条件。
文明史观还强调历史的发展性,即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革的,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事物。
文明史观的核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综合把握与历史观点的塑造。
二、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当前,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一些普遍问题。
首先,教材内容过于繁杂,没有明确的主题与重点。
其次,教学过程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与思考能力的培养。
再者,缺乏足够的多样化教学手段与方法,学生只是接受被动的知识灌输,缺乏动手实践与思维训练的机会。
同时,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与理解大多停留在书本上,无法将历史知识与当下的社会现实相结合。
三、文明史观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指导3.1明确教学重点与主题以文明史观为指导,应明确教学重点与主题,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文明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案例探究,使学生能够从具体实例中领悟到文明史观所要表达的历史规律与发展趋势。
3.2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与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与创造力。
启发学生自主思考,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
通过深入讨论、小组合作、辩论赛等形式,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
3.3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为了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与参与性,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如利用图表、影像、实物等多媒体手段进行展示与解读,组织考古学实践活动,开展文化体验活动等,充实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论中学历史教学中文明史观的运用
论中学历史教学中文明史观的运用【摘要】文明史观作为史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观点日益在中学历史考试评价中凸显,作为中学历史一线教师,我们应该将文明史观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来,帮助学生转变历史观念,辩证解读历史,提高历史课堂效果。
【关键词】文明史观历史课堂教学课堂效果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的发展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而这种史观也逐步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作为中学历史一线教师,我们的教学方法,教学观念也要与时俱进,及时的吸收历史研究的新成果,把中国史学界提出的各种新史观,特别是文明史观运用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这样既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本文就中学历史教学中文明史观的运用问题,阐述几点本人的看法。
一、树立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是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历史观文明史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首先要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是由分散走向整体, 吴于廑先生指出,研究历史世界历史,必须以世界整体为全局,考察它怎样由相互闭塞发展为,密切联系,由分散演变为整体的全部历程,这个全部历程是世界历史。
这种观点也可以从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中可以看出。
新航路开辟之前,世界各地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当时出现的五大文明区域,即形成,五大区域文明各个文明区域相互封闭,地域性和独特性的特征相当明显,之后,出现了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东征中国的丝绸之路等,东西方开始有所交往。
然而真正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的,是欧洲人于15世纪末20世纪初开辟的新航路拉开的世界右分散走向整体,世界市场初具雏形。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欧洲人需要资本的原始积累,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他们开始对外殖民扩张与掠夺,亚非拉一些国家,成为它们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范围进一步拓展。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欧洲启蒙运动的背景和特点,掌握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2、通过阅读启蒙运动思想家的言论材料,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料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的异同,培养学生归纳和比较的能力。
3、通过对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和重大影响的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
二、过程与方法教师还要精心设计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真正理解重点和难点,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问题探究,体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方法和历史学习的方略;情境教学法:学生角色扮演,神入历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蒙思想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精华积淀之所在,更是近代资产阶级为之奋斗的成果,这些成果不仅仅属于其个人和那个时代,更属于世界、属于全人类。
所以,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1、培养人文意识,强化法治观念。
2、关注社会进步,培养坚强意志,树立科学精神,敢于怀疑,勇于创新,不断追求真理。
3、领悟先进思想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积极汲取启蒙思想精华,为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借鉴。
教学重难点重点: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及启蒙运动的影响难点: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工具幻灯片。
图片。
教学过程导入:图片(东西方人民对神的敬畏),再联系所学知识,回顾第一单元学习的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内容“君权神授”和西方古代史,让学生总结出东西方人民将对神的敬畏转移到了他们那个时代的君主身上。
再展示图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同学们,看了这幅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呢?让学生总结。
那么为什么查理一世被他的国民送上了断头台?这种与传统敬畏君主观念的思想是截然相反的,为什么人们头脑中会有这样巨大的变化?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第七课,来一探究竟。
一、启蒙运动的含义启蒙(enlighten)——“启蒙”在法文中即光明、智慧之意。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示范教案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方案课标要求知道早期人类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
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主要讲述了两个内容:第一,人类文明的起源。
作为文明产生的必要条件,农业革命促使了人类社会发生了飞跃性变化,为以农业、手工业为基础的多元文明社会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
第二,世界上一些地区的文明的发展和特点。
在世界范围内,人类经历了艰辛的野蛮时代之后,文明之火相继在西亚、北非、南亚、东亚、爱琴海等地区点燃。
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各文明中心的相互隔绝和孤立状态远远大于彼此的交流和相互影响,因此世界文明的发展是以多中心或核心为表现形式,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这种多元性也正是人类文明发展自古以来的不变的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文字、图片学习文明起源,理解文明起源问题,培养唯物史观核心素养。
2.阅读文本材料,观看视频,提升史料分析能力,了解世界几种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理解文明起源和文明之间的差异,培养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3.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世界几种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文明起源和文明之间的差异。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两则材料,与学生一起思考文明的标准界定。
材料一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一些特征。
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有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
并非所有的文明都具备这些特征,但是这一组特征在确定世界上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文明的性质时,可以用作一般的指南。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对于最初人类文明出现的判定标准,主要是国家制度的确立,文字、文献的形成,冶金业及制作金属工具的普及,城市建筑的设置等四个方面。
用文明史观指导高中历史教学
用文明史观指导高中历史教学当前,用文明史观指导高中历史教学已成为我国历史学学科体系发展的新趋势,用文明史观研究历史已经日益受到史学界的重视。
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家确认,过去只从阶级斗争看历史的方法无法解释很多历史现象。
国内历史教育泰斗级人物刘宗绪强调:“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视角去看历史,实际上是把握了历史发展的总纲。
这是一种境界和高度,也是一种历史观。
抱着这样的历史观去认识和研究历史,就把握了真谛,也有利于真正接受祖先留下的历史遗产,有利于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
”一、文明史观的历程及分类北师大著名教授杨宁一说:“文明史观,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它与现代化史观、全球化史观并立,日益受到史学家的重视。
它抛弃了达尔文进化论的单一直线发展的历史模式,代替了以前的“五种社会形态”历史观是一种新进步,适应了新课改的需要。
文明史观在国际学术界由来已久,肇始于启蒙运动时期,伏尔泰的《风俗史》开创了文明史研究的先河。
文明史观的创立者是德国学者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其代表作是《西方的没落》。
英国史学大师汤因比的《历史研究》被认为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文明史”。
从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出现了文明史研究热潮:刘宗绪、黄安年等学者开始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来研究历史并逐渐成为主流思潮。
1999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了由我国学者集体编写的多卷本《世界文明大系》,这是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和论述世界文明史的著作。
由著名学者马克垚主编的三卷本《世界文明史》,是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文明史著作。
随标准不同,文明史的分类不一样,归纳当前历史研究家的通行做法,大致有如下几种:1.以生产力作为考察历史进程的标准,可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2.从社会涵盖的范围,可分为:物质文明史(经济文明史)、政治文明史(制度文明史)、精神文明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明史观与必修二教学
文明史观是一种全新的史学范式,反映了我国史学研究的新趋势和新进展。
高中历史新课标和各版本教科书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一史观,正确理解文明史观的内涵,认识文明史观在课标和教科书中的体现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
意义。
今天学习了海南李海英等老师的讲座,对从文明史角度整合历史必修二的内容有了进一步认识。
必修二主要学习经济史,新教材加强了经济史的地位,并且明确了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以大量的笔墨介绍了中华民族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经济形态,突出了中华文明在文明史上的地位,有的教科书还强调了中国明清时期处于农耕文明的新高峰和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趋向的变异。
同时,还特别关注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史的问题,更突出了文明的物质成果。
在世界史方面,课标和教科书突出了工业革命引领的工业文明历程,在当代人类文明成果方面,普遍关注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总趋势和各国经济新成就,岳麓版教材还特别关注到“福利国家”的出现。
在教学中运用文明史观,按照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兴起、工业文明的扩展的顺序,对课标和专题内容进行整合,从而构建起体现时序特点的通史学科体系,这对于帮助学生系统、全面地把握课程标准,应对高考具有指导作用。
文明史观在高考中的指导性是非常明确的,早在20世纪90年代,
著名高考命题专家刘宗绪先生就反复提出,要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审视历史,并将其确定为高考命题的原则之一。
近年来,适应高考研究进展和新课程推行的需要,这一观点又进一步得以强化。
早在新课程的实验启动伊始,高考命题专家就明确提出要“用文明史的观点整合新课标的模块和专题,构建学科体系,考试测量应该依据这一体系来把握主干知识,确定命题的基本思路、立意、和认识”。
文明史观成为高考历史试题设计和制作的主导理论,体现这一史观的试题在大纲高考中频频出现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新课标高考中更是屡屡出现。
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考试大纲》(新课标历史),也是按照文明史观,重新构建了学科体系和考试内容。
有鉴于此,在高考复习中,应按照文明史观,来确定考点和重点,并按照文明史观来审视、阐释、说明相关的重大历史问题。
第二,新课标及依据新课标编写的各种教材,采用了模块专题式体例。
跳出了以往历史教科书“螺旋式”循环的巢臼,同时变换了认识历史问题的角度,拓宽了学习历史的广度和深度,更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展现了新教材的时代性和创新性。
第三,符合我国史学研究发展的趋势。
建立科学的世界史观和世界史体系,是我国史学界研究的重点。
从目前的研究进展来看,文明史观已成为具有较大影响的史观。
北京大学教授马克尧编写的《世界文明史》是面向21世纪的课程教材。
他认为,文
明是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成果,文明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
按生产力发展变化,人类文明发展和演进分为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兴起和工业文明的发展三个阶段。
这与考纲中的“古代”、“近代”、“现代”、基本是一致的。
用文明史构建中学教材知识体系已成为教材编写者和中学教学界的共识。
第四,以文明史观多角度思考、理解、阐释历史问题,可以培养历史学习中的文明史意识,关注现实,以史为鉴,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如,18世纪中西文明差异、近代中华文明所受到的冲击、20世纪人类文明受到的威胁与挑战等。
既使学生认识到了文明的多样性,又把中华文明纳入世界文明之中,把世界文明的生存发展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查,达到教育学生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关注人类共同的命运、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意图。
突出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