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含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各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各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各单元测试题(含答案)一九月亮上的足迹【学习目标】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知识链接】1、主题解读这篇纪实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现了人类探索太空的伟大气魄,赞美了人类的聪明才智。

2、作者简介朱长超,当代科普作家。

最近出版的《20世纪科学发现纵横谈》一书,多科学、多方面的介绍和评述了刚结束的一个世纪内的重大科学发现和做出这些发现的有关工作者,共分“科学开拓着世界”“科学智慧的光芒”“科学精神的丰碑”等六章共54篇。

3、背景资料为了打破前苏联的航天优势,1961年5月25日美国总统肯尼迪批准了航空航天局的登月计划,即以希腊神话中太阳神的名字命名的著名的“阿波罗”载人登月探险计划。

“阿波罗”计划是一项宏伟庞大的工程,在该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大约有40万人和2万多家公司参加,耗资240亿美元。

“阿波罗”计划从1961年开始实施至1972年结束,先后完成6次登月飞行,把12人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地面。

它不仅实现了美国赶超前苏联的政治目的,同时也带动了美国科学技术特别是推进制导、结构、材料、电子学和管理科学的发展。

本文记叙了第一次登月的全过程。

【积累运用】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1)áng()首挺立(2)轨道()(3)椭圆形()(4)小心yìyì()(5)铁锹()(6)狭zhǎi()2、选出最恰当的词语填空。

苏州的美是古典的。

哪怕一木一石,它也是那么(优美、幽雅),那么庄严。

它一会儿叫你想起我们伟大的历史,一会儿叫你(想起、温习)许多美丽的传说。

苏州的美是(内在、含蓄)的。

要是不下番寻索的功夫,你就别想(领会、领略)它。

3、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虽说是近邻,离地球也有38万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即。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单元(1-30)导学案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单元(1-30)导学案答案

口语交际感受自然(学生版)第课时累计课时主备李小燕教学时间年级检查________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亲近自然,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2、通过观察自然,感受自然,探讨人与自然,把自己设想成自然界的一部分与其实自然景物对话。

3、将观察感受与探讨内容组成文章,作为一次综合性学习的作业。

教学重难点1、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2、细致观察,生动描述事物,抒发感情的写法。

3、多侧面、多角度地观察并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

4、恰当运用联想和想像的思维方式,合理安排文章的层次。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小组划分,作课前积累1、2小组为“春之美”小组,收集与春天相关的诗句和优美片段描写。

3、4小组为“夏之韵”小组,收集与夏天相关的诗句和优美片段描写。

5、6小组为“秋之魂”小组,收集与秋天相关的诗句和优美片段描写。

7、8小组为“冬之味”小组,收集与冬天相关的诗句和优美片段描写。

收集时注明诗句的作者及出处。

第二课时一、课前检查检查各小组收集、整理情况二、教学过程(一)人说四季──四季之诗1.漫步诗苑:让我们走进大自然,走进四季的怀抱,和四季作一次对话,把你想对四季说的话无拘无束地说出来。

我知道你们收集了一些有关春夏秋冬四季之景的诗句,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2.小组交流:①“春之美”小组代表发言。

②“夏之韵”小组代表发言。

③“秋之魂”小组代表发言。

④“冬之味”小组代表发言(二)我说四季──四季之歌1.感悟四季:你喜欢或不喜欢哪个季节,请描述其独特景色;你不喜欢哪个季节,请诉说其独特感受。

2.畅所欲言:例:喜欢一族春天:春天,大自然中春水盈盈,春草如丝。

在那葱郁的树林中鸟语花香,万物复苏。

春姑娘为大地披上了绿装,花儿争奇斗艳,小草钻出了新芽,柳梢长出了嫩枝。

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不少生趣。

春风和煦,万物争荣,每一朵花都好像是骄傲高贵的小姐在不甘示弱地比美。

春天!一个美好的季节!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夏天:我喜欢夏,夏是生命绽放的季节。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单元复习《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含答案)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单元复习《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复习导学案(七上)班级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 主备人:审核人:第一课时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自然)【学】(请同学们根据提示,独立完成单元要点梳理。

)【单元目标】(1分钟)1.感受课文中丰富多彩的景物之美,激发对大自然、对人生的热爱。

2.掌握朗读的要领,重点学习重音和停连,通过朗读深入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

3.揣摩课文语言,提高鉴赏能力,初步体会文学语言的表达手法,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单元内容回顾】(2分钟)本单元的课文包括三篇现当代散文和四首古诗词。

三篇散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名家名篇。

朱自清的《春》,以生动形象的笔法,多层次、多角度地描写一个特定时令的景象;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描写和赞美一个地方在一个季节里的风貌;刘湛秋的《雨的四季》,则不限于一时一地,而是描写大自然四季里多姿多彩的雨的形象。

四首古代诗词,或观沧海,或泛江河,或别友人,或诉秋思,所描写的景色和所抒发的情感各异,但都很精彩。

总的来说,这些古今名篇描绘了优美的四时之景,抒发了真挚热烈的情感,营造了美好而深远的意境,构思精巧,语言精致,值得好好欣赏体会。

【知识链接】(5分钟)《春》1.作者及其散文: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纵观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史,“五四”时期的散文成就对现当代散文的创作影响最大。

而这一时期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则要首推朱自清。

朱自清散文中备受推崇的是那些写景打情的篇章,其中描绘自然风光的部分,以真挚的情意、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构成了浓郁诗情及漂亮缜密的艺术风格。

2.复习散文知识(1)定义:散文,是和小说、戏剧、是个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分为三种:叙事散文,(写景)抒情散文,议论(说理)散文;(2)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形散神聚);所谓形散是指不受时空的约束,驰骋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所谓神不散是指用明确的立意统领全篇,放得开,收得拢。

导学案七年级上册答案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导学案七年级上册答案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导学案七年级上册答案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一)贝壳席慕容学习目标:预习流程:鸟瞰:说一说: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解剖:读一读:精彩品赏:品一品: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

1、你怎样理解结尾句?“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简单的心啊!”相关链接:想一想:海边荒石高立群有一年夏天,在青岛崂山附近一处无名的海滩,我第一次被石头的美丽所震慑:它们密密麻麻铺满海滩,浸润在阳光下微微动荡的海水里,一直延伸到大海深处.水光中轮转着石头们含蓄而神秘的色彩,有的莹绿如玉,有的深红似霞,有的暗黄如湿金,有的粉白如冰雪.它们多的数不清,坦坦荡荡气度不凡地占据了海滩,简直像一座散发着灵异之光的宝藏,拦截了我眺望大海的目光.我深深地被诱惑了,赤足涉入清澈的水中,左一块右一块,犹如贪婪的盗墓者,我挑着捡着.手里捧不下了,我就把第一批收获排放在岸边,转身又去掏摸.我决心要带一批石头回去,它们的美勾起了我的占有欲.那些海水中的石头,几乎每一块都要独特的形状和花纹,点点滴滴,丝丝缕缕.俯身其中,令人沉醉.不知过了多久,我捧着又一批宝贝回到岸上,眼前的景象令我大吃一惊.我手中的美石劈劈啪啪落下去,险些砸痛自己的脚.那些"首批中选"的石头呢它们怎么都消失了我只迷惑了两秒钟,就发现它们依然不动呆在原处,只是,岸上的石头不再美丽.我看见一些普通的石头别扭地排成整齐的一列,灰头灰脑,怪模怪样.有的带点灰乎乎的红或者绿,有的干脆灰不溜秋或色如沙土.我不敢相信它们就是令我一见倾心的宝贝.呆视之间,我脑中竟跳出那样一个字眼:死亡.比起海中的美态,这些石头分明全死了.死去的原因,只是来了我——一个倾慕者,对之爱不释手,想把它们带回家去,占为己有.就是这点小小的贪婪,无可厚非的欲望,令它们离开长久熟稔而亲密的海水,孤独地承受夏天的烈日,而奇妙的大自然,早已让它们与大海之间此呼彼应,难舍难分.面对倾心或喜爱的东西,我们多么容易犯傻.我把石头放回海中,在海滩盘桓良久,我竟想到一个时空远隔的人——"昆虫之父"法布尔.这是一个在清贫中与虫交谈的人,在晚年得到一小片废墟."一块偏僻的不毛之地,被太阳烤得滚烫.但却是刺菊科植物和膜翅目昆虫的好去处."法布尔把它称作"钟情宝地".与那些昆虫学家不同的是,别人剖开虫的肚子,把它们制成标本,他却是活着研究它们,"在蓝天之下,听着蝉鸣音乐从事观察".法布尔把这块宝地命名为"荒石园",听来凄冷,但荒石园的故事却充满了尊重和温暖的感情,每块石头,每只虫子,都有自己的地方,自然自在,荒得其所.比照我们习惯的一些方式,这才是真正令人起敬的爱.生活中很多事物,都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倾听下面的"物语",你一定会受到启发,你也试着写几句"物语"吧!流星——在生命最后时刻,我也要闪闪发光.气球——我的信念是不断追求新的高度.蚂蚁、大雁、蚯蚓、夏荷、小草、萤火虫……一课一得:悟一悟: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二)紫藤萝瀑布宗璞学习目标:2.品读语言,赏析、积累优美的词句.3,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预习流程:鸟瞰:说一说: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解剖:读一读:1、看花语(图片)看到花时感受到的她得生命和心灵……2、读花语走进花的生命和心灵里去……3、怎样的花语?走进心灵,花朵的心事吹弹可破……精彩品赏:品一品: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单元(1-30)导学案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单元(1-30)导学案答案

参考答案1在山的那边1.Chī mì níng yòu xuūn shùn2(1)“山”象征困难,”海”象征理想(2)第一节:我的童年;我的向望和困惑;第二节:我长大后;拼搏和奋斗。

(3)只有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理想3.“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世界。

4.因为“我”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而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是“隐秘”的。

5.“铁青”不仅写出远山的颜色,也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

“我”爬上山顶,本以为能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

运用的是拟人手法。

6.“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

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7.因为诗人领悟到妈妈所说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而是指理想和信念。

8.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比喻重重困难。

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无数座山,那就更要历尽艰难,这就是说,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需要百折不挠坚持奋斗,理想境界才能实现。

9.“种子”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

山那边是海。

这是妈妈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指实在的东西,所以说是飘来的。

10.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11.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

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12.因为“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惊喜,使人兴奋。

2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一课时)1.当代少年;美国;莫顿·亨特 2.chuò lín xún xuàn hǎn jiè 3.(1)身体瘦弱、胆小怯弱的“我”,在父亲的帮助下终于战胜困难,摆脱困境的经历和收获。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导学案全集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导学案全集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步》导学案总(1-2)课时设计人:程俊芝审核人:张涛【学习目标】1、了解莫怀戚及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

2、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

3、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把握作者的情感。

4、培养学生敬老爱幼、珍惜亲情、珍惜生命的传统美德。

【学习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

【课前预习】一、预习任务1、查资料,识记作者及文学常识,识记生字词(音、形、义)。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注音、停顿、语速、语调及感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一家人浓浓的深情。

二、预习内容(一)认知前提1、积累两句你小学阶段知道的尊老爱幼的名言警句。

2、给同学或同桌讲讲在这方面你是怎么做的?(二)新知认知一、朗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汉字分歧.()一shà( )间 chāi( )散水波lín lín( ) ( )三、这篇散文通过写一家人‚散步‛,表现了怎样的道德情感?【预习检测】1、下列句子方框里的词语,应选哪一项依次填上才恰当()①我的母亲又□过了一个严冬。

②母亲□□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③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着。

A.①度②无奈③生长 B.①拖②高兴③覆盖 C.①熬②信服③铺 D.①活②犹豫③滋生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霎时:②水波粼粼:③各得其所:3、‚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1)《散步》中这一段对初春景物的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2)请你写出一两句你所熟悉的描写初春景象的古诗句。

【预习质疑】【课中实施】【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品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人物形象,感悟文中浓浓的亲情。

一.一家人‚散步‛,发生分歧,解决办法是什么?最后是怎样解决的?二.从一件平凡的小事中,一家四口人表现各不一样,你是如何看待这些人物的?文章又是通过哪些细节表现的?。

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作文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作文导学案

第一单元写作:从生活中学习写作【活动目标】1.知识与水平:学习“积累作文素材”和汲取写作技巧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尝试在词语接龙和片段观察活动、作文训练中充实学生作文素材。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緑色作文”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4总目标:解决七年级新生怕写作文和不会作文的老大难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活动重点】1.词语接龙2.观察活动和片段作文练习【活动过程】一、写作指导1.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2.从生活中学习写作,要注意几点。

(1)学会观察生活,保持敏感和好奇心,时时捕捉生活素材。

(2)感受生活,不但用眼睛看、耳朵听,更要用心去感悟。

(3)要写自己熟悉的生活。

(4)在经典作品中汲取写作技巧和积累有用素材。

二、现场活动1、分组实行词语接龙。

各小组开头的字分别是:教育面向现代化2、展开观察活动。

3、学生依前观察所得作文。

4、各小组交流。

5教师评价后小结。

三、课后作业1.写作要求以家庭生活的真实故事为背景,记叙或描写一位关心爱护自己的亲人,写一篇5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

2.写作提示亲情,顾名思义,就是亲人的情义。

作为社会的人,首先并经常接触的是养育自己的生身父母,亲同手足的兄弟姐妹。

正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谱写着我们的多彩人生,维系着这个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在这方面,你一定有很多切身的感受,动人的故事,也一定有很多深刻的体验,独到的见解。

在选材上,应注意着重选择自己亲自经历的事情来写,可写自己与父母、兄弟、姐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及亲戚之间的或亲人之间的生活经历,情感波折,动人故事,感人真情。

在立意上,能够写褒扬亲情,因为拥有亲情;能够写渴望亲情,因为失去亲情;能够写呼唤亲情,因为亲情被遗忘;能够写正视亲情,因为亲情被践踏。

但在写作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提醒自己不能远离或偏离“亲情”这个话题。

在写法上,要注意化虚为实,使之具体化,形象化。

能够记述一段故事(如《散步》),也能够描写几个片断(如《秋天的怀念》)。

最新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案及答案(教案+学案)3

最新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案及答案(教案+学案)3

最新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案及答案(教案+学案)3七年级语文教案5.童趣课型:讲读课时:2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培养语感(能读准节奏、停顿),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2.把握文言词语解释的最常见方法,理解和积累重点词语。

学习重点: 体会文章中细致观察的作用及联想和想象的用法.学习难点: 理解文言词语, 感悟“物外之趣”。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自学1.字词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掌握加点字藐项为之强鹤唳怡然凹凸为壑癞虾蟆土砾庞然童稚(2)解释下列成语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风声鹤唳:★用楷书把加点的词语和成语抄写三遍,要工整、规范、力求美观。

2.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作者一些知识,写在下面。

3.认真阅读下面的文字,知道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1)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

文言文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也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二者同源而异流,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同为主,不同为次,所以不难学,我们要有学好的信心。

(2)学文言是为了继承祖国的文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的许多事情;文言文中的许多词汇、语汇依然保存在现代汉语中,学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

(3)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

培养语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读背诵课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要自己用心领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要主动积累词汇、语汇,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这三条密切相关,缺一不可。

★4.照下面的朗读示例,大声朗读课文三遍以上,要求读准句子的节奏、停顿。

① 能/张目对日②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③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④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⑥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

5.文言词语的解释,最常见的方法是添字组词法和换用同义词替代法,如: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昂(抬)首(头)观之。

【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各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各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各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一九月亮上的足迹
【学习目标】
1、速读,概括主要内容。

2、理清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知识链接】
1、主题解读
这篇纪实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现了人类探索太空的伟大气魄,赞美了人类的聪明才智。

2、简介
朱长超,当代科普作家。

最近出版的《3总量达到100—500万吨,可成为人类万年以上长期使用的清洁、安全和高效的核聚变发电燃料。

8、解释下面词语在中的意思。

(1)其乐融融
(2)息息相关
9、“早在遥远的古代,人类就有了奔向月球的美好愿望”,你能举出实际的例子吗?
10、根据第②自然段回答月球与地球之间的“磁场”是怎样形成的?
11、月球对地球的“保护盾”的作用体现在哪里?
12、“精神不正常者”为什么多在月夜发作?
13、从第④自然段看,月球能从哪两个方面为人类提供能?
14、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留传久远的咏月的句子。

在我国古代有很多咏月的名句,你还知道哪些?请举两个例子,并指出是谁。

如从小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

七上第一单元导学案参考答案

七上第一单元导学案参考答案

七上第一单元导学案参考答案第一课【合作探究】4本题可有不同回答:①“山”,就像是困难,“海”就像是理想。

②“海”是人生的信念,“山”是实现理想信念途中的艰难险阻。

5只有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6飘来的东西确实不易扎下根,而且是深根。

惟有不懈努力,日积月累,滴水穿石,才能扎下深根。

7告诫人们:人的一生中会有很多困难等着你,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并去克服它,你就一定能成功。

【精读精练】第8题考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第9题考对诗歌所采用的修辞手法的理解,第10题考对诗歌精练含蓄语言的理解。

8、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9、拟人。

作者用丰富的想象将山人格化、具象化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心中的感受,表现“我”内心极度的失望。

10、对于“海”,我是怀着隐秘的想望去追求的,这里的“海”是一种光明、自由、理想境界的象征。

而“山”,却“给我的幻想打了个零分”,敲碎了“我”的美梦,让“我”的理想落空。

这里的“山”,是通向理想的道路,是重重的困难、道道的难关。

【主题阅读】11、“父亲”:朴实、厚道、不善言辞,甚至可以说愚昧(不了解外面的世界,面对孩子的提问一无所知)。

“母亲”:慈祥、明智的母亲。

善于启发、教育孩子;善于激发儿童的想象力。

至于更喜欢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第二课第一课时【合作探究】5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有两层含义:①.在那次“我”感到难以走下悬崖时,在父亲的指引下“走一步,再走一步”,一小步一小步地走下悬崖。

②.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挫折时,把大困难化整为零,各个突破。

6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说要把大困难化整为零、各个突破。

每个小困难解决后,大困难也就解决了。

7因为老是去想距离有多远、困难有多难,那么就会因为困难太大而被吓倒,不能想办法去克服它。

8本文通过“我”童年时的一次爬山遇险、脱险的经历,感悟到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在人生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一步一步战胜小困难,最终就能战胜最大的困难。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各单元测试题及答案道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各单元测试题及答案道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一在山的那一边王家新【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读出合适的语气。

2.理解诗歌中常用的意象蕴含的意义,领会本诗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1、学习时通过分析诗歌优美的语言来体味诗歌的含义。

2、反复朗读感悟,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3、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地学习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诗歌中阐述的人生哲理,体会作者为实现理想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

2、学会设计自己的人生,并树立为人生目标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1、朗读训练,注意恰当的停顿、合适的语气和准确的情感。

2、诗歌意象所蕴含象征意义的把握。

3、领会诗歌中阐述的人生哲理,体会作者在诗中表现出的为实现理想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

难点1、朗读技巧的训练。

2、诗歌意象所蕴含象征意义的把握,领会诗歌中阐述的人生哲理。

学习过程【知识链接】1 作者简介: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

1978 年在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

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

1985年借调到北京,在《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 年离开。

1992 年去英国。

1994 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

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 年)《游动悬崖》(1997 年)等。

12 相关背景《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 1979年写下的一首诗,那时诗人还是一个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

《在山的那边》起源于作者的童年经历,与自童年起就一直伴随他的挫折经历以及在这种挫折中他的日渐深沉的感悟和信念有关。

诗中对“海”的向往,实际上是历经“文革”的青年一代对人生信念的向往与追求,是接受了理想主义教育而理想在现实世界中又幻灭了的一代人对人生的最高境界的追求。

【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掌握生字词并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痴()想.凝()成.喧()腾.一瞬()间.2、解释下列词语痴想:喧腾:信念:诱惑:3、用普通话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恰当的停顿、合适的语气和准确的情感的把握。

2016年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1春导学案及课件(人教版附答案)

2016年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1春导学案及课件(人教版附答案)

2016年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1春导学案及课件(人教版附答案)第一单元1春【导学目标】1.反复朗读,感受形象,体会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生动描写景物的写法。

【学习重点】1.揣摩、品味本优美精彩的语言。

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时计划】2时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环节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曾经有个盲人乞丐,胸前挂块写有“自幼双目失明”字样的牌子,沿街乞讨,可很少有人肯施舍给他。

一次,他遇到一个穷困的诗人,诗人称自己身无分只能送他一句话。

奇怪的是,自从诗人在那块牌子上添了一句话后,人们变得乐善好施,纷纷慷慨解囊了。

请同学们猜猜,诗人送他的究竟是一句什么样的话……诗人赠送的话是:春天了,可我什么也看不见!同学们,这道理其实很简单:谁都认为春天是最美好的,这个人居然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看不见,自然是最可怜最值得同情的。

现在就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春》,具体感受春天的美好吧。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1)字音水涨(zhǎng)捉迷藏(áng)酝酿(ùn niàn g)应和(hè)薄烟(bó)黄晕(ùn)蓑衣(suō)抖擞(dǒu sǒu)(2)词义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越浓。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册导学案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册导学案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册导学案及答案张静中学七年级语文备课组一、《春》一、基础达标1.填空。

《春》的作者是,原名,后改名自清,字。

原籍浙江绍兴,后随祖父、父亲定居。

1927年写的《》《》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根据课文内容,可知此文的体裁是。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酝.()酿黄晕.()蓑.()衣应和.()斗笠.()朗润.()嘹.()亮婉.转()静默.()舒.()活3.解释下列词语。

(1)卖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呼朋引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应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花枝招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酝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

风,草。

(2)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看,,,,密密地斜织着,。

(3)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

“”,刚起头儿,,。

二、设问导读(阅读课文,完成题目)(一)整体感知1.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展开,着力地描绘了()、()、()、()、()五幅图画,把一个花卉争荣、生机勃勃、浑然完整的春天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2.文中描写春花色彩鲜艳的排比句有:3.文中描写春雨细密、闪烁的句子有:(二)问题探究1.“一切景语皆情语”,即诗情与画意完美结合。

试谈谈本文的艺术特色。

2.试举例说明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春天的。

3.结尾三个比喻句各自成段,它们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如果把三个比喻句合为一段,表达效果会有什么变化?三、自学检测(语段阅读,重点突破)(一)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单元(1-30)导学案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单元(1-30)导学案答案

12《济南的冬天》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会读会写“髻、镶、藻、贮”等生字;理解和运用“响晴、温晴、设若、贮蓄、空灵、澄清、清亮”等词语。

2.理解分析文中描绘济南冬天美景的精妙,理解作者采用对比写法的作用。

培养自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问题式教学,比较阅读法法,情境再现与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

学习难点:景物描述方法。

学习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质疑、点拨。

知识链接一、老舍及其创作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

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1946年赴美讲学。

1949年应召回国。

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终年67岁。

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

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

二、解题《济南的冬天》是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

题目明确交待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

关于济南的山和水:(多媒体课件显示画面背景音乐:《高山流水》)解说:在济南南面有著名的千佛山。

千佛山古名历山,传说帝舜耕稼于此,又名舜耕山。

隋开皇间因岩石镌佛,遍布山崖,遂称千佛山。

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

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

济南多泉水,素有"泉城"之称,所谓"家家听泉,户户插柳"。

大致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

趵突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泉水平地涌出,喷涌如沸,隆冬季节依然水雾缭绕,四周的亭台楼阁都罩上一层轻纱,宛若仙境。

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01《春》(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01《春》(含答案)

1《春》朱自清主备李万彬审核语文组班级:姓名:小组:第1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新、美、力”,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知识链接】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使他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能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

本文写于1933年7月,作者写此文时,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勃的春天,对春天进行了田园牧歌式的抒情,它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积累词语,给加点的字注音。

朗润.()涨.起来()嫩.绿()宛.转()应和.()撑.伞()酝酿.()窠.巢()蓑.衣()戴笠.()抖擞.()黄晕.()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欢欢喜喜的样子。

()明亮滋润。

()本文是时间赶得上,文中是指众多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本指造酒时的发酵过程,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密密地开着的花。

()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昏黄,不明亮。

()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

文中比喻姿态优美。

()二、自主学习1.听读课文,寻找文章的画面美,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运用了什么结构来写春?可分为几部分?请理清文章的思路。

(2)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三、合作学习1.作者笔下绘出了哪些美丽的画面?分别用三个字概括。

它们分别美在哪里?你能为你最喜欢的画面配上一句古诗吗?2.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自己读《春》时的感受。

四、拓展延伸在《春》一文中,朱自清先生为我们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幅春天的图画。

请你也张开想象的翅膀,创造性地、补白式地描绘春山、春水、春日。

(任选一种)五、达标检测1.字词小测(1)山lǎng rùn( )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教学案1 春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想象春的画面,体会作者情感。

2、学会写景的方法——含感情,抓特点,用感官。

3、进一步学习修辞手法,品味语言。

重点:反复朗读直至能够背诵。

难点:学会描写景物的方法和修辞。

第一课时一、预习成果展示: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朗rùn()wǎn()转酝酿()()liáo()亮hōng()托应和()()2、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欢欢喜喜的样子。

()(2)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3)比喻姿态优美。

()(4)舒展、活动。

()3、本文作者(),字(),是我国现代著名()家、诗人,民主战士。

我们曾学过他的散文《》。

答案:1、润宛yùn niàng 嘹烘hâ2、欣欣然呼朋引伴花枝招展舒活设题意图:七年级新生仍然有识记字词的任务,此题加强记忆,巩固字词。

二、整体感知课文:1、听朗读2、自读课文,填写下面的表格,理清课文的思路。

第一部分(第1段):_______春第二部分(第2-7段):_______春宏观勾勒(第2段):具体描绘(第3—7段):春_____ 图、春______图、春______图、春_____图、春_____图第三部分(第8—10段):_______春3、用简洁语言概括全文:提示:每个层次总结一句,概括格式:人(物)+事件我盼望的春天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思考讨论具体分析:1、再读课文,寻找文中生动形象的句子,在课本上勾画。

2、简单谈谈某个句子为什么生动形象。

提示:对句子的赏析可以从句子的修辞、词语的使用等方面入手。

常用的修辞有比喻、拟人、引用、反复、排比等,优秀词语可以找句子中的动词、形容词。

3、小结:排比的作用: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反复的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

四、课尾检测:仔细揣摩下列加点词语,简析其表达效果。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3、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4、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

答案:1、反复:把作者“盼春”的急切心情表现了出来;拟人:形象,准确地表达出了春天还未到来。

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2、“偷偷”二字写出不经意间,小草悄然而出的情态,也表现出作者的惊喜之情。

“钻”则写出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显示其旺盛的生命力。

3、“散”字生动地描绘出野花的多及分布的星星点点、不集中。

“眨”字生动地描绘出野花随风摇动的明丽之态。

4、排比:写出了春雨的细密、闪亮、绵长的特点。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会写景的方法——含感情,抓特点,用感官。

2、背诵优秀段落。

学习过程:师生互动小组讨论一、朗读课文,选择段落进行写景简析。

1、春风:(1)、这一段中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方法?(2)、作者从哪些感觉写春天的风?(3)、春天的风有什么样的特点?2、春雨:(1)、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方法?(2)、作者还写了雨中的什么景物?是用了什么方法、顺序?为什么要写这些景物呢?(3)、春雨有什么特点呢?小结:写景时,要抓住事物特点,饱含感情,多方位调动感官,多使用多种修辞,才能写得生动形象感人。

二、小组展开朗读竞赛,反复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三、课尾检测:(一)、课内阅读: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④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1、“酝酿”一词的原意是:_______,本文指___________________,还经常用来比喻事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一句出自________ ________,杨柳风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整个诗句运用了______ _的修辞方法,“杨柳风”运用了______ _的修辞方法。

3、春风本是无形、无味、无声、难以捉摸的,但作者笔下的春风却形、味、声俱全。

请给本语段划分层次,并说说作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观察、描写春风的?答:①②③④4、这段文字突出表现了春风()和()的特点。

答案:1.造酒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逐渐达到成熟2.南宋志南和尚的《绝句》吹动杨柳的春风引用借代3.①‖②‖③④触觉嗅觉听觉4.和煦温暖(二)、古人描写景物,由于观察入微,写了许多佳句。

有的一字传神,生动地表达了某种感受。

试指出下列写春的诗句中的加点字是从人体感觉的哪个角度写的。

1、春风又绿江南岸()2、两个黄鹂鸣翠柳()3、踏花归来马蹄香()4、一枝红杏出墙来()5、处处闻啼鸟()6、天街小雨润如酥()四、背诵并默写课文2《济南的冬天》教学案【学习目标】1.识记作者和代表作品,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习重点】识记作者和代表作品,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学习难点】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学法指导】朗读法;自主合作交流法.【知识链接】1.走近作家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市人。

1912年入北京师范学校,爱上了文学。

1924年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

1930年回国,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任教。

1937年,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这是一首“旧时代的葬歌”,小说被译成十几种外国文字,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

老舍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从1950年至1965年,仅剧本就写了十多部,其中影响最大的如《龙须沟》(1951)、《茶馆》(1957)。

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2.写作背景老舍1924年只身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

他身居异国,饱尝了寄人篱下的孤独之苦。

他在另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的话:“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

”(《想北平》)为了结束这“没有家”的寂苦生活,他终于在1929年夏动身回国,但因路费不足,又在新加坡留了半年,直到1930年春才回到上海,同年夏应邀到山东济南齐鲁大学任文学院副教授,并编辑《齐鲁月刊》。

由于这样的经历,老舍回到祖国,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便抑制不住强烈的爱国之情,写下了《济南的冬天》。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济南()伦()敦.()暖和.()发jì()看.()护妇镶.()嵌露.()出狭窄.()水藻.() zh ù()蓄2.文学常识:老舍(1899~1966),原名______,字______。

北京人,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现代著名作家。

是语言大师,被誉为“____________”。

著名作品小说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和戏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话剧《___________》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老舍于1929年离英回国,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

3. 本文共5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由“天气”写起,通过济南与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对比,写济南的冬天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突出济南冬____________ ”的特点,赞美它是个宝地。

4. 第二段开始是个重要的过渡句,转到对冬天 ____________ 的描写。

5. 在分写山水之前,先给人以济南的总体感,用____________ 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

6.作者紧扣这一点,绘山景,描水色,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写__________ 的山,次写的____________山,再写城外____________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7.第五段是写冬天的____________,极写水藻之绿,以衬托___________之清澈、透明。

二、【合作探究】:1. 济南的冬天的总特点是什么?(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2.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几幅动人的图画)?3. 作者是怎样描写济南冬天的山的?三、【达标检测】:1. 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作者抓住了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美景。

B、文中描绘了如下几幅图画:阳光下济南全景;冬日山景;清亮的水色。

C、作者在描绘济南冬天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事物时,巧妙地运用表示色彩的词语和确切的比喻、拟人,描绘出济南冬天的景色,流露出自己的赞美之情。

D、文章开头,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三组对比,反衬出北平、伦敦、热带三处令人讨厌的气候。

2.《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___________(体裁),本文作者:___________,名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人。

现代著名作家,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

作品有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剧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文中作者把济南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比,依次描绘了冬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突出济南冬天______________的特点。

文中是按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写的。

四、【课堂总结】:本文你学到了什么?五、【拓展训练】: 1. 你能选出下面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吗?()A.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B.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