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第十六章 两栖纲上课
合集下载
两栖纲1
雨蛙科(Hylidae)
• 皮肤光滑、无疣粒或肤褶,具上 颌齿和犁骨齿,肩带弧胸型,具 间介软骨,指、趾末端具吸盘及 马蹄形横沟。
•
箭毒蛙
箭毒蛙运蝌蚪.MPG
蛙科(Ranidae)
• 上颌有齿,一般具犁骨齿,鼓膜 明显或隐于皮下,舌端多具缺刻, 椎体参差型,肩带固胸型。
•
棘胸蛙(石蛙)
•
• 3)具前鳃盖骨和尾有鳍条的尾 鳍 • 4)迷齿适于捕食 • 5)左右侧扁
古总鳍鱼类
鱼头螈
二、相似于两栖类的特征
• 1)具五趾型的附肢 • 2)具二个枕骨髁 • 3)出现耳裂,借以支持陆生动 物特有的鼓膜 • 4)前、后关节突、肩带与头骨 失去联系,适应陆栖 • 5)鳃退化,肺发达 • 6)眼向背中移动
• 3、呼吸方式 :口咽式呼吸
M220806.AVI
(六)循环系统
• 不完善的双循环和体A含有混合血液, 包括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 • 心脏:由静脉窦、心房和心室组成, 蛙蟾类具动脉圆锥。
• 体A血液的分配:心脏收缩时,静 脉窦开始收缩 → 窦内的少氧血注 入右心房 → 左右心房同时收缩 → 右心房内的血液压入心室偏右一侧, 左心房的 血液压入心室 偏左一侧。
• 固胸型:左右上喙 骨极小,左右上喙 骨在腹中线处紧密 相连而不重叠,肩 带不能通过上喙骨 左右交错活动 • 弧胸型:上喙软骨 大,左右上喙软骨 彼此重叠,肩带可 通过上喙骨左右交 错活动
• 腰带:由耻骨、坐 骨、髂骨构成;三 块骨片相连成髋臼, 与后肢相关节;耻 骨位于髋臼腹面, 髂骨与坐骨位于背 面;髂骨与荐椎两 侧的横突关连,这 是所有陆生脊椎动 物的共性
第二节 两栖纲的形态特征
• • • • 一、外部形态 体型 蚓螈型:眼和四肢退化,尾短,穴居 鲵螈型:四肢短小,尾发达,终生水 栖或繁殖期水栖
第十六章 两栖纲(1)
负子蟾科Pipidae
幼体具肋骨。椎体后凹型,肩带固胸型,无舌。
负子蟾
爪蟾
盘舌蟾科(Discoglossidae)
舌盘状,舌端不分叉, 不能伸出,弧胸型。
产婆蟾Alytes obstetricans
东方铃蟾Bombina orientalis
绣锦盘舌蟾Discoglossus pictus
蟾蜍科(Bufonidae)
嗅觉:出现内鼻孔、犁鼻器。
侧线:水生幼体具侧线。
两栖类对陆生环境适应的不完全 性(保留的原始性状)
皮肤仍依赖于湿润的环境。 心脏只有一个心室,血液中混合血高。 肺发育不完善,以皮肤作辅助呼吸器官。 体外受精,幼体水中发育,变态为成体始 上陆。胚胎没有羊膜。 变温动物。
其它特征
纲的主要特征
对陆地环境的初步适应
1、多样性的呼吸途径
鳃呼吸 皮肤呼吸 口咽呼吸 肺呼吸
2、皮肤的改造
轻微角质化(仅表皮1
~ 2层细胞轻微角 化,不能远离潮湿环境)。 真皮厚而致密。 皮肤衍生物 多细胞腺:粘胞腺、毒腺。 色素细胞。 分布大量淋巴间隙和皮下血管。 皮肤裸露,不能在盐分大的地方生活, 缺乏保温装置,难以生活在寒冷地区。
皮肤含有大量的腺体和血管,有呼吸功能 。 粘液腺为多细胞腺体,与鱼类的单细胞腺 不同,粘液腺分泌的粘液使皮肤经常保持 湿润。
骨骼系统
两栖类的脊柱比鱼类的脊柱有较大的分化, 由颈椎、躯干椎、荐椎和尾椎所组成。
颈椎的分化与两栖类上陆后头部进行灵活转 动有关。 荐椎的分化,使腰带与脊柱连接,从而后肢 获得了牢固的支持。 两栖类已具有陆栖脊椎动物附肢结构特点。
第十六章两栖纲
• 受精卵的发育必需在水中进行。幼 体生长到一定阶段时开始变态。
2020/8/16
2020/8/16
2020/8/16
神经和感官
• 脑的五部分分化不高,仍处于同一平面上 ,但已开始出现原脑皮;中脑仍是神经系 统的最高中枢;已具备发育完备的植物性 神经系统。
• 感官的演变:出现中耳,用于传导声波; 出现内鼻孔和犁鼻器;角膜凸出,晶体稍 扁平,适于远视;具有泪腺、瞬膜。侧线 保留或退化。
2020/8/16
2020/8/16
两栖纲的分类
2020/8/16
无 足 目
有
无
尾
尾
目
目
无足目
• 又称蚓螈目或裸蛇目。营地下穴居 生活,四肢和眼退化,无荐椎和胸 骨,房间隔不完全,在两栖类中处 于最原始的地位。
2020/8/16
有尾目
• 体长形,多数具四肢,少数种类仅具 前肢。尾很发达,且终生存在。有些 种类身体两侧具明显的侧线。皮肤裸 露无鳞片,富于皮肤腺。水栖的种类 眼睛小,无活动的眼睑。
• 鳃呼吸:一些成体和所有幼体的呼 吸器官。充分反映了两栖类的低等 状态。
2020/8/16
不完全的双循环
• 由于肺呼吸的出现,循环系统发生了显著 变化,心房内出现完全或不完全房间隔, 心室不分隔,循环路线由单循环演变为不 完全双循环。
• 血液中的多氧血和缺氧血不能完全分开, 氧气供应不充分新陈代谢率低,产热量低 ,又不具备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因而属 于变温动物。
2020/8/16
2020/8/16
2020/8/16
骨骼和肌肉
• 头骨已脱离了肩带的束缚,有了灵活 转动的可能性,数块骨片丢失或愈合 ,使头骨重量减轻,这对陆地上的运 动是必要的。
2020/8/16
2020/8/16
2020/8/16
神经和感官
• 脑的五部分分化不高,仍处于同一平面上 ,但已开始出现原脑皮;中脑仍是神经系 统的最高中枢;已具备发育完备的植物性 神经系统。
• 感官的演变:出现中耳,用于传导声波; 出现内鼻孔和犁鼻器;角膜凸出,晶体稍 扁平,适于远视;具有泪腺、瞬膜。侧线 保留或退化。
2020/8/16
2020/8/16
两栖纲的分类
2020/8/16
无 足 目
有
无
尾
尾
目
目
无足目
• 又称蚓螈目或裸蛇目。营地下穴居 生活,四肢和眼退化,无荐椎和胸 骨,房间隔不完全,在两栖类中处 于最原始的地位。
2020/8/16
有尾目
• 体长形,多数具四肢,少数种类仅具 前肢。尾很发达,且终生存在。有些 种类身体两侧具明显的侧线。皮肤裸 露无鳞片,富于皮肤腺。水栖的种类 眼睛小,无活动的眼睑。
• 鳃呼吸:一些成体和所有幼体的呼 吸器官。充分反映了两栖类的低等 状态。
2020/8/16
不完全的双循环
• 由于肺呼吸的出现,循环系统发生了显著 变化,心房内出现完全或不完全房间隔, 心室不分隔,循环路线由单循环演变为不 完全双循环。
• 血液中的多氧血和缺氧血不能完全分开, 氧气供应不充分新陈代谢率低,产热量低 ,又不具备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因而属 于变温动物。
2020/8/16
2020/8/16
2020/8/16
骨骼和肌肉
• 头骨已脱离了肩带的束缚,有了灵活 转动的可能性,数块骨片丢失或愈合 ,使头骨重量减轻,这对陆地上的运 动是必要的。
两栖纲(教案).描述
脊髓
2018/10/28
71
蛙脑结构示意图
嗅球
嗅叶
嗅叶 大脑 视叶 大脑 视交叉 脑垂体
脊髓
2018/10/28
72
蛙脑结构示意图
嗅叶 大脑 顶器 视交叉 脑漏斗
嗅球 嗅叶 大脑 视叶 脑垂体
视叶
2018/10/28
73
㈡两栖类神经系统特点
脊髓首次出现了腹正中裂、颈臌大、腰臌大 脊神经出现了集中的神经丛:臂和坐骨神经丛 总结 脑神经仍为10对 脑5部分化程度Fra bibliotek高右心房
左心房
心室 肌柱 心室内的肌柱具有分流多氧血和少氧血的功能。
2018/10/28 52
循环方式—不完全双循环
肺
肺循环
心脏
体循环
身体各部分
两栖类心室仅为一个腔,所以进入心室的多氧血和 少氧血有混合,故为不完全双循环。
2018/10/28 53
鱼类单循环示意图
鳃
心脏
身体各部分
2018/10/28
两栖类幼体鳃呼吸,成体肺呼吸。但成体的肺不是 很发达。 ㈠两栖类呼吸器官
鳃:幼体呼吸器官 肺:成体呼吸器官 皮肤:辅助呼吸器官 口咽腔黏膜:辅助呼吸器官 外鳃:幼体和成体的辅助呼吸器官
呼吸器官
皮肤呼吸大约相当于肺获氧量的2/5。
2018/10/28 44
外鳃示意图 为显露在身体前部咽部两侧的一丛丝状或羽状的突 起物,少数水生动物的呼吸器官。鲨鱼、肺鱼、少 数硬骨鱼的胚胎和蛙的蝌蚪、洞螈、泥螈等具有外 鳃。
大脑半球有古脑皮和原脑皮。
2018/10/28
74
十一、感觉器官 ㈠视觉器官的特点 ①有眼睑、瞬膜;蛙蟾类有泪腺等。 ②有突出角膜,入水变平。 ③晶体圆而扁,出现晶体牵引肌。
两栖类的教学
选择适宜的 考察地点
确定考察地点要 求和安全措施
学习野外考 察技巧
培养学生观察和 记录数据的能力
观察两栖类 行为
记录野外考察中 观察到的两栖类 行为和生态环境
体验两栖类生态系统
水生生态
观察水生两栖类如蛙类、 蝾螈等的生态特点 了解水域生态环境的重要 性
陆生生态
研究陆生两栖类如蟾蜍、 树蛙的生活习性 探索陆地与水域连接的生 态系统
对方法
两栖类物种 多样性维护
的意义
分析多样性维护 对生态保护的意
义
两栖类对生态系 统的适应能力
两栖类生存环境的特 点使其具备独特的生 态适应能力,包括生 理和行为方面的适应 性,这些能力使得两 栖类能够有效应对环 境变化,维持生态系 统的稳定性。
两栖类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01 两栖类对水质的净化作用
● 02
第2章 两栖类的保护与管理
保护两栖类的必 要性
两栖类种群数量下降 的原因包括栖息地破 坏、污染和气候变化 等因素,这些都对生 态系统的平衡产生负 面影响。保护两栖类 能够提供重要的生态 系统服务,如控制害 虫、维持生态平衡等。 此外,两栖类对人类 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生
两栖类的保护措施
设立自然保 护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两栖类教学成果 总结
通过两栖类教学,我 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和效果。学生对两栖 类的兴趣和认识得到 了提升,教学的创新 和发展也为教育体系 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两栖类教学的影响与启发
启发学生保 护生态
培养学生关爱自 然的意识
提升综合素 养
促进学生全面发 展
激发科研兴 趣
启迪学生研究生 物多样性的热情
生态平衡
02 两栖类对生态平衡的维持至关重要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课件
2.25亿年至今
种类繁多,是两栖动物发 气候温暖潮湿,水域密布,食
展的繁盛时期
物丰富
两栖动物走向衰退,种类 部分地区出现了干旱和沙漠,
减少,分布范围小
气候干燥
启示:环境的变迁,影响了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使两栖动物的数 量和种类数量减少。
第十页,共二十页。
讲授新课
1995年,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中学生在河流和沼泽中发现了畸形蛙:一些蛙有
第三页,共二十页。
讲授新课
雄蛙鸣叫
雌雄蛙抱对
水中受精形成 受精卵
第四页,共二十页。
讲授新课
受精卵
蝌蚪
先长后腿
蝌蚪发育的几个时期
成蛙
尾巴逐渐消失
后长前腿
第五页,共二十页。
讲授新课
受精卵
蝌蚪
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幼蛙
成蛙
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
第六页,共二十页。
讲授新课
两栖动物生殖发育特点
生殖:体外受精,有性生殖。
第十二页,共二十页。
讲授新课
根据资料分析和科学家的研究,已经证明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离不开水,而成体则需在陆地上生活。这样就使大多数两栖动物只 能分布在水域附近的潮湿地区。
环境变迁也是影响两栖动物分布的重要因素,随着三页,共二十页。
说明水源影响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启示:
①青蛙的生殖和发育,需要良好的水域环境.
②环境的污染,破坏了青蛙的家园,青蛙被迫迁移。
第九页,共二十页。
讲授新课
科学家根据地理学和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推断,两栖动物在生物圈中的发展 经历了由盛到衰的过程,如下表。
距今大概的年数 两栖动物发展状况
环境条件
3.45亿---2.25亿 年
种类繁多,是两栖动物发 气候温暖潮湿,水域密布,食
展的繁盛时期
物丰富
两栖动物走向衰退,种类 部分地区出现了干旱和沙漠,
减少,分布范围小
气候干燥
启示:环境的变迁,影响了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使两栖动物的数 量和种类数量减少。
第十页,共二十页。
讲授新课
1995年,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中学生在河流和沼泽中发现了畸形蛙:一些蛙有
第三页,共二十页。
讲授新课
雄蛙鸣叫
雌雄蛙抱对
水中受精形成 受精卵
第四页,共二十页。
讲授新课
受精卵
蝌蚪
先长后腿
蝌蚪发育的几个时期
成蛙
尾巴逐渐消失
后长前腿
第五页,共二十页。
讲授新课
受精卵
蝌蚪
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幼蛙
成蛙
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
第六页,共二十页。
讲授新课
两栖动物生殖发育特点
生殖:体外受精,有性生殖。
第十二页,共二十页。
讲授新课
根据资料分析和科学家的研究,已经证明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离不开水,而成体则需在陆地上生活。这样就使大多数两栖动物只 能分布在水域附近的潮湿地区。
环境变迁也是影响两栖动物分布的重要因素,随着三页,共二十页。
说明水源影响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启示:
①青蛙的生殖和发育,需要良好的水域环境.
②环境的污染,破坏了青蛙的家园,青蛙被迫迁移。
第九页,共二十页。
讲授新课
科学家根据地理学和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推断,两栖动物在生物圈中的发展 经历了由盛到衰的过程,如下表。
距今大概的年数 两栖动物发展状况
环境条件
3.45亿---2.25亿 年
两栖类的生殖与发育教案
问:生活习性上呢?(水生——陆生)
问:很显然,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结构及生活习性上都有很大差别,这样发育方式称为什么?
述:和青蛙一样,像蟾蜍、大鲵、蠓螈这些,其他两栖动物也是进行变态发育的。
述:说到这里,以青蛙为代表的两栖类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已经很清楚了,大家能否自己小结一下两栖类动物在生殖和发育上有些什么特征呢?
述:大家在上学期曾经学过南京赵师秀的《约客》,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问:老师想请教一下大家,这两句诗描述了怎样一幅景象呢?
述:蛙是一种两栖类动物,这节课我们就以蛙为代表来了解一下两栖类动物的生殖与发育
述:老师想先请同学们来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青蛙在外形、在生理上有些什么特征?
板书设计
第四节两栖类的生殖与发育
一、蛙的生殖与发育
受精卵——[胚胎]——蝌蚪(幼体)——幼蛙——成蛙
二、蛙的变态发育
三、两栖类的特征
幼体水生鳃呼吸
成体多陆生肺呼吸
教学后记
1、两栖类动物可与爬行动物的特征区分注意比较
2、注意一些字读音如:栖qī
教学过程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蛙的生殖与发育
变态发育
两栖纲特征
小结:
两栖幼体水生鳃呼吸
成体多陆生肺呼吸
皮肤辅助呼吸等
回答
(时间:黄梅季节天气逐渐转热青蛙进入繁殖的旺盛时期)
交流
[颜色:绿色、棕色(和环境有关)];
讨论交流
(填表)也可完成课后第3题
答: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答:变态发育
2、胚胎发育形成蛙的幼体——蝌蚪
问:蝌蚪有哪些特征?
(1)用鳃呼吸(外鳃——内鳃)
||(视频)
问:很显然,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结构及生活习性上都有很大差别,这样发育方式称为什么?
述:和青蛙一样,像蟾蜍、大鲵、蠓螈这些,其他两栖动物也是进行变态发育的。
述:说到这里,以青蛙为代表的两栖类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已经很清楚了,大家能否自己小结一下两栖类动物在生殖和发育上有些什么特征呢?
述:大家在上学期曾经学过南京赵师秀的《约客》,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问:老师想请教一下大家,这两句诗描述了怎样一幅景象呢?
述:蛙是一种两栖类动物,这节课我们就以蛙为代表来了解一下两栖类动物的生殖与发育
述:老师想先请同学们来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青蛙在外形、在生理上有些什么特征?
板书设计
第四节两栖类的生殖与发育
一、蛙的生殖与发育
受精卵——[胚胎]——蝌蚪(幼体)——幼蛙——成蛙
二、蛙的变态发育
三、两栖类的特征
幼体水生鳃呼吸
成体多陆生肺呼吸
教学后记
1、两栖类动物可与爬行动物的特征区分注意比较
2、注意一些字读音如:栖qī
教学过程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蛙的生殖与发育
变态发育
两栖纲特征
小结:
两栖幼体水生鳃呼吸
成体多陆生肺呼吸
皮肤辅助呼吸等
回答
(时间:黄梅季节天气逐渐转热青蛙进入繁殖的旺盛时期)
交流
[颜色:绿色、棕色(和环境有关)];
讨论交流
(填表)也可完成课后第3题
答: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答:变态发育
2、胚胎发育形成蛙的幼体——蝌蚪
问:蝌蚪有哪些特征?
(1)用鳃呼吸(外鳃——内鳃)
||(视频)
(新)苏教版生物八下《两栖类的生殖与发育》公开课(教案)word版(5)
(2)两栖类动物的哪些生活过程是不能脱离水的束缚的?
总结:了解常见的两栖类动物
提问:你知道除了青蛙以外还有哪些动物属于两栖类呢?
那么,什么样的动物属于两栖动物呢?引导学生根据蛙的生殖与发育特点,共同归纳出两栖动物的特征。
学生答复,正确与否都可。根据前面总结的特点,师生共同归纳出两栖动物的特征:
1、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三〕脊椎动物
1.教师讲述有关脊椎动物的共同特点和包括类群。
2.学生分组学习课本P17-22的内容,要认真观察彩图并讨论、归纳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的特征,同时能举例说出各类动物的代表动物。
3.教师对重点强调、点拔。能与无脊椎动物相比较。
〔四〕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P23的彩图,分析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关系。
2.举例说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关系
教学难点
探究不同土壤环境中的无脊椎动物
教 法
观察法、自学法、比较法、分析法、归纳法相结合
一 次 备 课
二次备课
一 、导入新课
地球上的动物的大约有150万种.学家们把它们分为两大类: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其中无脊椎动物占95%,脊椎动物占有5%,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包括哪些动物呢?有哪些特征、有什么区别呢? 和人类有什么关系呢?
播放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对蛙的整体发育做回忆。
从蝌蚪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来了解蝌蚪类似于水生的鱼类,而成蛙则类似与陆生的爬行动物,从而总结出两栖类动物的由来。
4. 两栖类动物的生殖发育特点
对蝌蚪和成蛙的生活环境和呼吸器官做比照,来体会两栖类动物在生活环境上的变化,指导学生讨论:
(1)两栖类动物的生活环境是比较大还是比较窄小?
总结:了解常见的两栖类动物
提问:你知道除了青蛙以外还有哪些动物属于两栖类呢?
那么,什么样的动物属于两栖动物呢?引导学生根据蛙的生殖与发育特点,共同归纳出两栖动物的特征。
学生答复,正确与否都可。根据前面总结的特点,师生共同归纳出两栖动物的特征:
1、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三〕脊椎动物
1.教师讲述有关脊椎动物的共同特点和包括类群。
2.学生分组学习课本P17-22的内容,要认真观察彩图并讨论、归纳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的特征,同时能举例说出各类动物的代表动物。
3.教师对重点强调、点拔。能与无脊椎动物相比较。
〔四〕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P23的彩图,分析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关系。
2.举例说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关系
教学难点
探究不同土壤环境中的无脊椎动物
教 法
观察法、自学法、比较法、分析法、归纳法相结合
一 次 备 课
二次备课
一 、导入新课
地球上的动物的大约有150万种.学家们把它们分为两大类: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其中无脊椎动物占95%,脊椎动物占有5%,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包括哪些动物呢?有哪些特征、有什么区别呢? 和人类有什么关系呢?
播放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对蛙的整体发育做回忆。
从蝌蚪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来了解蝌蚪类似于水生的鱼类,而成蛙则类似与陆生的爬行动物,从而总结出两栖类动物的由来。
4. 两栖类动物的生殖发育特点
对蝌蚪和成蛙的生活环境和呼吸器官做比照,来体会两栖类动物在生活环境上的变化,指导学生讨论:
(1)两栖类动物的生活环境是比较大还是比较窄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9
70
• 3.嗅觉器官: • 具内鼻孔,与嗅觉和呼吸有关. 蛙具有犁鼻 器. • 4.听觉器官: • 比鱼类具有很大的进步. • 1.有中耳(与鲨鱼的喷水孔同源) 中耳的结构有鼓室、鼓膜、耳柱骨 • 2.内耳与鱼类相似,但已有瓶状囊
71
72
73
74
第三节
1、蚓螈目(无足目)
两栖纲分类
两栖类最原始又特化的类群,行穴居生活。 –特点:外形似蛇,尾短或无尾,无四肢和带骨;退化的骨 质鳞陷在真皮之内;听觉、视觉退化,眼睛隐于皮下。 –例:鱼螈
蛙蟾类的脑
A背面
B腹面
66
脑神经
10对
脊神经
植物性神经系统
67
• 变温动物(外温动物、冷血动物):
–变温:动物代谢水平低,神经体液调节能力弱,保温 散热能力差,体温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休眠:环境恶化时,动物体通过降低代谢水平进入麻 痹状态,待环境改善时重新活动的现象称为休眠,是 对不良环境的适应。
84
85
86
无尾目
• 盘舌蟾科
• 特征:舌盘状,舌端 不分叉,不能伸出. 弧胸型. • 代表动物:东方铃蟾 (具警戒色)
87
蟾蜍科
• 特征:弧胸型,上颌2齿,体表具疣.具耳后 腺,皮肤角质化程度高. • 代表动物:南方的黑眶蟾蜍,北方的中华大 蟾蜍其区别是:前者头部具黑色骨质嵴.
88
89
锄足蟾科
二、皮肤
1.特点:皮肤裸露。 2.组成: 表皮:包括角质层和生发层
真皮:包括疏松层和致密层 皮下层:
两栖类皮肤模式图
10
两栖类皮肤模式图
11
蟾
衣
12
两栖类皮肤模式图
13
中 华 大 蟾 蜍
蟾蜍耳后腺就是一种毒腺,其分泌物 可制成传统的中药材--蟾酥
14
两栖类皮肤模式图
15
三、骨骼系统
1.特点:具备典型陆栖脊椎动物的骨骼,比鱼 类更坚韧、灵活;但软骨较多。
• 特征:弧胸型,上颌有齿,趾短尖细. • 代表动物:宽头角蟾(头上有角)
90
雨蛙科
• 特征:弧胸型,上颌有齿,趾端呈盘状.雄性 有单个内声囊,鸣声响亮.常在雨后鸣叫.故 名. • 代表动物:华南雨蛙
91
蛙科
• 特征:固胸型,上颌有齿,趾端直或"T"形. • 代表动物:虎纹蛙(田鸡),泽蛙,沼蛙等
58
蟾蜍的泄殖系统
59
• 2、生殖方式
多数体外受精,有抱对现象,均有幼体阶段,发 育需变态,不能离开水。
60
抱对
61
62
变态
63
3、胚胎发育和变态:
• 发育中有变态现象: 幼体:水生 1) 以鳃呼吸 2) 具侧线器官 3)无五趾型附肢 4)一心房、一心室 单循环
成体:陆生 以肺呼吸 侧线器官退化 有五趾型附肢 二心房、一心室 不完全的双循环
18
19
2、脊柱
分成四部分:颈椎、躯干椎、荐椎、尾椎。 有颈椎和荐椎是陆生脊椎动物的特征。 椎体:低等双凹型。高等后凹或者前凹。 两栖类首次出现胸骨,但是肋骨不发达,没有形成胸 廓。
20
脊椎骨按其着生位置及次序分为
(1)颈椎: 第一枚,有一对关节 窝与枕髁形成关节。 (2)躯干椎: 第二----第八枚 (3)荐椎: 第九枚,与腰带 髂骨连接。 (4)尾椎: 愈合成尾杆骨
99
思考题
• 1、名词解释:口咽式呼吸、变温动物、变态、 五趾型附肢 • 2、两栖动物从水生过渡到陆生面临哪些问题? 两栖动物初步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是什么?其不 完善的特点有哪些? • 3、简要总结两栖动物躯体结构的主要特征。 • 4、两栖动物有哪些主要目?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00
92
93
94
姬蛙科
• 特征:固胸型,上颌无齿.头小而尖. • 代表动物:花姬蛙,花狭口蛙,饰纹姬蛙.
95
树蛙科
• 特征:固胸型,趾端呈盘状,末端趾骨"Y"形. • 代表动物:斑腿树蛙.
96
97
总结
两栖动物初步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
• ①发展肺呼吸,用肺呼吸空气中的氧气;随呼吸 系统的改变,循环由单循环进化为不完善双循环。 • ②皮肤初步角质化,一定程度上防止水分蒸发。 • ③发展五趾型附肢,使之能在陆地上支撑体重及 推动身体爬行。它是从总鳍鱼的偶鳍发展来的。 • ④发展适应陆生的感官和神经系统,尤其听觉器 官,发展了中耳(鼓膜和听小骨),大脑半球完 全分开。
37
38
39
六、呼吸系统 Respiratory system
1.特点:水生种类和陆生种类的幼体用鳃呼吸和 皮肤呼吸,陆生种类用肺呼吸和皮肤呼吸。 2.肺呼吸通道:鼻、口咽腔、喉、气管、肺 3.肺的结构:一对中空、富有弹性的薄壁囊状 构 造,其内壁褶皱程度不大,呼吸表面积不大。
4.呼吸方式:口咽式呼吸
2、蝾螈目(有尾目)
–特点:终生水栖,少数变态后离水而栖于湿地;体圆柱形, 尾发达,多数具四肢,有些具侧线。 –例:小鲵、大鲵、肥螈,蝾螈等。
3、蛙形目(无尾目)
– 特点:成体无尾,皮肤裸露,富黏液腺或毒腺,体宽短, 四肢发达,善跳,鼓膜明显。 – 例:蟾蜍科、雨蛙科、蛙科、姬蛙科、树蛙科等。
75
四肢 尾 皮肤
两栖动物:个体发育中经历幼体成 体两种不同形态,幼体生活水生, 用鳃呼吸,成体水陆兼栖生活的变 温脊椎动物。
虎纹蛙的蝌蚪
虎纹蛙
1
第十七章
两栖纲(Amphibia)
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中首次登陆的类群, 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不仅是脊椎动物进化中 最重要的一步,也是最艰难的一步。
2
第一节
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
40
41
42
蛙蟾类的口咽式呼吸
43
蟾蜍的骨骼背面观
44
七、循环系统 Circulation system
(一)血液循环系统 1.组成: 心脏、血管、血液; 2.显著特点:(1)不完全的双循环 (2)体动脉弓仍为混合血
(二)淋巴循环系统
45
A、心脏的背面观
B、心脏的腹面观
C、心脏的剖面观 46
一、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
空气 水 1. 比重 0.001 1.000 2. O2含量 209.5 ml/L 6.5—7.22ml/L 3. 湿度 小,干燥 非常大 4. 温度变化 年日温差大 水温变化小 5. 环境 复杂 简单
3
二、动物由水生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1.支撑身体并完成运动: 鳍型附肢——五趾型附肢
头骨
2.组成 骨骼 附肢骨 中轴骨 脊柱 肋骨 胸骨 带骨
肢骨
16
蟾蜍的骨骼背面观
17
1、头骨
(1)头骨扁而宽,脑腔狭小.具两个枕骨髁. (2)眼框周围的膜性硬骨大多消失。 (3)颅骨直接与下颌相连接,为自接型 (4)舌颌骨转化为听骨--耳柱骨 (5)相当于鱼类的鳃弓骨骼消失,残余部分 转化为支持喉和气管的软骨.
5
二、主要特征
1.皮肤裸露无鳞片,轻度角化,呼吸作用。 2.具典型陆栖脊椎动物骨骼。 3.成体具内鼻孔和囊状肺。肺简单,呼吸多样。 4.不完善双循环 5.背肾排泄尿素。 6.原脑皮。感官发展了适于陆栖的结构。 7.多体外受精,卵生。胚胎发育无羊膜。 8.变态发育,均有幼体阶段。
9.变温动物。
6
第三节
五趾型附肢:
23
肩带:肩胛骨、上肩胛骨、乌喙骨、上乌喙骨、锁
骨,联合处为肩臼。
24
固胸型:左右上喙骨在腹中线紧密相连而不
重叠蛙科、树蛙科及姬蛙科。
弧胸型:左右上喙骨不相连,彼此重叠。
肩 带可通过上喙骨在腹面左右交错活动。雨蛙 科、蟾蜍科。
25
蛙(A)和蟾蜍(B)肩带的形态及差异
26
27
5. 肢骨
版纳鱼螈
77
78
• 南美蚓螈幼体在雌性 体内孵育完后才产出
79
80
有尾目
• 1.隐鳃鲵科(大鲵科):犁骨齿成一长列与 上颌平行,体表有纵肤褶. • 代表动物:娃娃鱼
81
小鲵科
• 特征:犁骨齿成二短列或“U” 字形. • 代表动物:极北小鲵
82
83
蝾螈科
• 特征:犁骨齿“∧”形. • 代表动物:无斑肥源
两栖纲的躯体结构
一、外形
1.分部:头、颈、躯干、尾和四肢五部分。
头部:眼大具眼睑。 鼓膜 外鼻孔1对。 口裂宽。 雄体口角具鸣囊(水栖种类、 蟾蜍等无) 颈部不明显 躯干粗短。四肢:尾有些有,有些无。
7
8
2.体型:蚓螈型,鲵螈型,蛙蟾型
蚓螈型:蚓螈 鲵螈型:大鲵 蛙蟾型:蟾蜍
蚓螈型
蛙蟾型
鲵螈型
9
蚓螈目 退化 有,短小
裸露;有骨鳞残 余 双凹型 有 无 穴居,体内受精
蝾螈目 弱小 有,发达
裸露
蛙形目 发达 无
裸露;角质化
椎体 肋骨 胸骨 中耳 眼睑 习性
双凹或后凹 无或短 很不发达(1块 无或有 水栖
前凹或后凹 无 复杂 有 有 陆栖
76
无足目
• 代表: 鱼螈; 生活于热 带, 眼退化, 以触须代 之, 形似蚯蚓,有护卵 习性.
1
2
3
4
寰椎
21
蟾蜍的骨骼背面观
22
3、带骨和肢骨:五趾型附肢
★肩带:不再与头骨愈合,肩带加固,由乌喙骨、 上乌喙骨、肩胛骨、上肩胛骨、锁骨组成。 ★腰带:形成髋臼,与股骨形成髋关节,由髂骨、 坐骨、耻骨组成与荐椎相关节以支撑体重。 ★前肢骨:肱骨1,桡骨1,尺骨1,腕骨6,掌骨5和 指骨4。 ★后肢骨:股骨,胫骨,腓骨,跗骨,跖骨,趾骨5。
70
• 3.嗅觉器官: • 具内鼻孔,与嗅觉和呼吸有关. 蛙具有犁鼻 器. • 4.听觉器官: • 比鱼类具有很大的进步. • 1.有中耳(与鲨鱼的喷水孔同源) 中耳的结构有鼓室、鼓膜、耳柱骨 • 2.内耳与鱼类相似,但已有瓶状囊
71
72
73
74
第三节
1、蚓螈目(无足目)
两栖纲分类
两栖类最原始又特化的类群,行穴居生活。 –特点:外形似蛇,尾短或无尾,无四肢和带骨;退化的骨 质鳞陷在真皮之内;听觉、视觉退化,眼睛隐于皮下。 –例:鱼螈
蛙蟾类的脑
A背面
B腹面
66
脑神经
10对
脊神经
植物性神经系统
67
• 变温动物(外温动物、冷血动物):
–变温:动物代谢水平低,神经体液调节能力弱,保温 散热能力差,体温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休眠:环境恶化时,动物体通过降低代谢水平进入麻 痹状态,待环境改善时重新活动的现象称为休眠,是 对不良环境的适应。
84
85
86
无尾目
• 盘舌蟾科
• 特征:舌盘状,舌端 不分叉,不能伸出. 弧胸型. • 代表动物:东方铃蟾 (具警戒色)
87
蟾蜍科
• 特征:弧胸型,上颌2齿,体表具疣.具耳后 腺,皮肤角质化程度高. • 代表动物:南方的黑眶蟾蜍,北方的中华大 蟾蜍其区别是:前者头部具黑色骨质嵴.
88
89
锄足蟾科
二、皮肤
1.特点:皮肤裸露。 2.组成: 表皮:包括角质层和生发层
真皮:包括疏松层和致密层 皮下层:
两栖类皮肤模式图
10
两栖类皮肤模式图
11
蟾
衣
12
两栖类皮肤模式图
13
中 华 大 蟾 蜍
蟾蜍耳后腺就是一种毒腺,其分泌物 可制成传统的中药材--蟾酥
14
两栖类皮肤模式图
15
三、骨骼系统
1.特点:具备典型陆栖脊椎动物的骨骼,比鱼 类更坚韧、灵活;但软骨较多。
• 特征:弧胸型,上颌有齿,趾短尖细. • 代表动物:宽头角蟾(头上有角)
90
雨蛙科
• 特征:弧胸型,上颌有齿,趾端呈盘状.雄性 有单个内声囊,鸣声响亮.常在雨后鸣叫.故 名. • 代表动物:华南雨蛙
91
蛙科
• 特征:固胸型,上颌有齿,趾端直或"T"形. • 代表动物:虎纹蛙(田鸡),泽蛙,沼蛙等
58
蟾蜍的泄殖系统
59
• 2、生殖方式
多数体外受精,有抱对现象,均有幼体阶段,发 育需变态,不能离开水。
60
抱对
61
62
变态
63
3、胚胎发育和变态:
• 发育中有变态现象: 幼体:水生 1) 以鳃呼吸 2) 具侧线器官 3)无五趾型附肢 4)一心房、一心室 单循环
成体:陆生 以肺呼吸 侧线器官退化 有五趾型附肢 二心房、一心室 不完全的双循环
18
19
2、脊柱
分成四部分:颈椎、躯干椎、荐椎、尾椎。 有颈椎和荐椎是陆生脊椎动物的特征。 椎体:低等双凹型。高等后凹或者前凹。 两栖类首次出现胸骨,但是肋骨不发达,没有形成胸 廓。
20
脊椎骨按其着生位置及次序分为
(1)颈椎: 第一枚,有一对关节 窝与枕髁形成关节。 (2)躯干椎: 第二----第八枚 (3)荐椎: 第九枚,与腰带 髂骨连接。 (4)尾椎: 愈合成尾杆骨
99
思考题
• 1、名词解释:口咽式呼吸、变温动物、变态、 五趾型附肢 • 2、两栖动物从水生过渡到陆生面临哪些问题? 两栖动物初步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是什么?其不 完善的特点有哪些? • 3、简要总结两栖动物躯体结构的主要特征。 • 4、两栖动物有哪些主要目?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00
92
93
94
姬蛙科
• 特征:固胸型,上颌无齿.头小而尖. • 代表动物:花姬蛙,花狭口蛙,饰纹姬蛙.
95
树蛙科
• 特征:固胸型,趾端呈盘状,末端趾骨"Y"形. • 代表动物:斑腿树蛙.
96
97
总结
两栖动物初步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
• ①发展肺呼吸,用肺呼吸空气中的氧气;随呼吸 系统的改变,循环由单循环进化为不完善双循环。 • ②皮肤初步角质化,一定程度上防止水分蒸发。 • ③发展五趾型附肢,使之能在陆地上支撑体重及 推动身体爬行。它是从总鳍鱼的偶鳍发展来的。 • ④发展适应陆生的感官和神经系统,尤其听觉器 官,发展了中耳(鼓膜和听小骨),大脑半球完 全分开。
37
38
39
六、呼吸系统 Respiratory system
1.特点:水生种类和陆生种类的幼体用鳃呼吸和 皮肤呼吸,陆生种类用肺呼吸和皮肤呼吸。 2.肺呼吸通道:鼻、口咽腔、喉、气管、肺 3.肺的结构:一对中空、富有弹性的薄壁囊状 构 造,其内壁褶皱程度不大,呼吸表面积不大。
4.呼吸方式:口咽式呼吸
2、蝾螈目(有尾目)
–特点:终生水栖,少数变态后离水而栖于湿地;体圆柱形, 尾发达,多数具四肢,有些具侧线。 –例:小鲵、大鲵、肥螈,蝾螈等。
3、蛙形目(无尾目)
– 特点:成体无尾,皮肤裸露,富黏液腺或毒腺,体宽短, 四肢发达,善跳,鼓膜明显。 – 例:蟾蜍科、雨蛙科、蛙科、姬蛙科、树蛙科等。
75
四肢 尾 皮肤
两栖动物:个体发育中经历幼体成 体两种不同形态,幼体生活水生, 用鳃呼吸,成体水陆兼栖生活的变 温脊椎动物。
虎纹蛙的蝌蚪
虎纹蛙
1
第十七章
两栖纲(Amphibia)
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中首次登陆的类群, 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不仅是脊椎动物进化中 最重要的一步,也是最艰难的一步。
2
第一节
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
40
41
42
蛙蟾类的口咽式呼吸
43
蟾蜍的骨骼背面观
44
七、循环系统 Circulation system
(一)血液循环系统 1.组成: 心脏、血管、血液; 2.显著特点:(1)不完全的双循环 (2)体动脉弓仍为混合血
(二)淋巴循环系统
45
A、心脏的背面观
B、心脏的腹面观
C、心脏的剖面观 46
一、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
空气 水 1. 比重 0.001 1.000 2. O2含量 209.5 ml/L 6.5—7.22ml/L 3. 湿度 小,干燥 非常大 4. 温度变化 年日温差大 水温变化小 5. 环境 复杂 简单
3
二、动物由水生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1.支撑身体并完成运动: 鳍型附肢——五趾型附肢
头骨
2.组成 骨骼 附肢骨 中轴骨 脊柱 肋骨 胸骨 带骨
肢骨
16
蟾蜍的骨骼背面观
17
1、头骨
(1)头骨扁而宽,脑腔狭小.具两个枕骨髁. (2)眼框周围的膜性硬骨大多消失。 (3)颅骨直接与下颌相连接,为自接型 (4)舌颌骨转化为听骨--耳柱骨 (5)相当于鱼类的鳃弓骨骼消失,残余部分 转化为支持喉和气管的软骨.
5
二、主要特征
1.皮肤裸露无鳞片,轻度角化,呼吸作用。 2.具典型陆栖脊椎动物骨骼。 3.成体具内鼻孔和囊状肺。肺简单,呼吸多样。 4.不完善双循环 5.背肾排泄尿素。 6.原脑皮。感官发展了适于陆栖的结构。 7.多体外受精,卵生。胚胎发育无羊膜。 8.变态发育,均有幼体阶段。
9.变温动物。
6
第三节
五趾型附肢:
23
肩带:肩胛骨、上肩胛骨、乌喙骨、上乌喙骨、锁
骨,联合处为肩臼。
24
固胸型:左右上喙骨在腹中线紧密相连而不
重叠蛙科、树蛙科及姬蛙科。
弧胸型:左右上喙骨不相连,彼此重叠。
肩 带可通过上喙骨在腹面左右交错活动。雨蛙 科、蟾蜍科。
25
蛙(A)和蟾蜍(B)肩带的形态及差异
26
27
5. 肢骨
版纳鱼螈
77
78
• 南美蚓螈幼体在雌性 体内孵育完后才产出
79
80
有尾目
• 1.隐鳃鲵科(大鲵科):犁骨齿成一长列与 上颌平行,体表有纵肤褶. • 代表动物:娃娃鱼
81
小鲵科
• 特征:犁骨齿成二短列或“U” 字形. • 代表动物:极北小鲵
82
83
蝾螈科
• 特征:犁骨齿“∧”形. • 代表动物:无斑肥源
两栖纲的躯体结构
一、外形
1.分部:头、颈、躯干、尾和四肢五部分。
头部:眼大具眼睑。 鼓膜 外鼻孔1对。 口裂宽。 雄体口角具鸣囊(水栖种类、 蟾蜍等无) 颈部不明显 躯干粗短。四肢:尾有些有,有些无。
7
8
2.体型:蚓螈型,鲵螈型,蛙蟾型
蚓螈型:蚓螈 鲵螈型:大鲵 蛙蟾型:蟾蜍
蚓螈型
蛙蟾型
鲵螈型
9
蚓螈目 退化 有,短小
裸露;有骨鳞残 余 双凹型 有 无 穴居,体内受精
蝾螈目 弱小 有,发达
裸露
蛙形目 发达 无
裸露;角质化
椎体 肋骨 胸骨 中耳 眼睑 习性
双凹或后凹 无或短 很不发达(1块 无或有 水栖
前凹或后凹 无 复杂 有 有 陆栖
76
无足目
• 代表: 鱼螈; 生活于热 带, 眼退化, 以触须代 之, 形似蚯蚓,有护卵 习性.
1
2
3
4
寰椎
21
蟾蜍的骨骼背面观
22
3、带骨和肢骨:五趾型附肢
★肩带:不再与头骨愈合,肩带加固,由乌喙骨、 上乌喙骨、肩胛骨、上肩胛骨、锁骨组成。 ★腰带:形成髋臼,与股骨形成髋关节,由髂骨、 坐骨、耻骨组成与荐椎相关节以支撑体重。 ★前肢骨:肱骨1,桡骨1,尺骨1,腕骨6,掌骨5和 指骨4。 ★后肢骨:股骨,胫骨,腓骨,跗骨,跖骨,趾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