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纲

合集下载

两栖纲

两栖纲


七.循环系统
不完全双循环
心脏:包括心房(2),心室(1),静脉窦和动脉圆锥
动脉:
↗ 颈总动脉 动脉干(2) → 体动脉→背大动脉 ↘ 肺皮动脉
静脉:前腔静脉和后腔静脉,肝门静脉和肾门静脉,另有腹静脉
八.排泄系统

包括肾脏(1对,中肾),输尿管(中肾管)和膀胱。 输尿管在雄体兼做输精管。 膀胱是泄殖腔腹壁突出而成,与输尿管不直接相通。在发 生上属于泄殖腔膀胱。
为营钻穴生活的特化类型,也是最原始的类型。外形似蚯蚓或 蛇,尾短或无,无四肢及带骨,也无胸骨,椎骨为双凹型,体 表富黏液,眼多埋与皮下,听觉器官退化,嗅觉器官发达,代 表动物如蚓螈,鱼螈。
二. 有尾目
具长尾,椎体为双凹型,或后凹型,具尾椎骨,肋骨和胸 骨,水栖游泳生活,大多数为体内受精,很多种类的受精 卵在母体内发育。如大鲵,小鲵,东方蝾螈等。
四.肌肉

分节现象不明显,肌隔消失; 轴上肌所占比例很小;

附肢肌强大而发达,出现了内生肌。
五.消化系统
消化道包括口、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和泄殖腔。

口腔内有齿、舌、唾液腺、内鼻孔、耳咽管孔、喉和食道 的开口。

齿为多出性同型齿,无咀嚼功能。 舌位于口腔底部,肉质,舌根固着于口腔底部前端,舌尖 分叉伸向后方。
14.1 两栖纲的结构特征
一.外形
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四肢,成体无 尾,外表上看不出颈,皮肤光滑有黏
液。
头呈三角形,口大,吻尖,吻端有
外鼻孔一对,具一对大而圆的眼。
躯干部宽而短,后端偏背侧有泄殖 孔。 前肢短小,4指间无蹼, 后肢长大,5趾间有蹼。 指趾端无爪,适于5跳跃。
二.皮肤及其衍生物

动物学课件:两栖纲

动物学课件:两栖纲

两栖动物的眼 及其视觉调节
(九)感觉器官发生较大演变
嗅觉:出现陆生四足类的两个特化结构
–出现内鼻孔,使鼻腔具嗅觉功能的同时也是空 气进出的通道
–出现犁鼻器,是鼻腔腹内侧的一对盲囊,能感知 进入口腔的空气或物体的化学性质
(九)感觉器官发生较大演变
侧线
–水生的幼体均具有侧线,结构和功能与鱼类相 似,变态后视生活环境而定,如终生水生的中 国大鲵成体保留侧线神经丘,蛙和蟾蜍的成体 侧线消失
–轴肌的比例发生变化。轴上肌比例减小;轴下 肌比例加大,且分化无3层,即腹外斜肌、腹内 斜肌、腹横肌,以保护和支持内脏
–具四肢肌肉,且变得强大而复杂 –鳃肌退化。少部鳃肌节制咀嚼、舌和喉的运动
腹壁表层主要肌肉
(四)
消化系

统的分
化较鱼
类复杂 肠



1、消化道


口咽腔 → 食道 → 胃 → 肠 → 泄殖腔孔
皮肤光滑,无鳞 有分离的尾椎骨、
胸骨和肋骨 低等类群终生具鳃,
无肺或肺不发达 卵生,有的有幼体
生殖
细痣疣螈
(二)有尾目(Urodela或Caudata)
隐鳃鲵科 口大眼小,无眼睑,体侧具纵行肤褶,犁骨齿
长弧形排列,与上颌齿平行,椎体双凹型 小鲵科
具活动眼睑,犁骨齿“U”形或排列成左右两 短列,椎体双凹型,多数种类具颈褶,体侧具肋 沟 蝾螈科
栖居类型 运动器官及侧线
幼体
成体
水栖 有侧线和膜质的尾鳍
水陆两栖
成对的附肢出现, 尾消失;侧线消失
呼吸系统 循环系统 消化系统 排泄系统
鳃呼吸
肺呼吸
一心房一心室、单循环 二心房一心室、不 完善的双循环

大学动物学--两栖纲

大学动物学--两栖纲

• 小肠吸收的营养需要经那些主要途径运送到后肢? • 小肠V 肝门V 肝V 后大V V窦 • 心室 • 体A弓 肺V 背大A 肺A 髂A 心室 。 右心房
• 蛙后肢产生的二氧化碳如何排除体外?
• 股V • • 臀V • 盆股V 腹V 肝门V 肝V 。
肾门V
肾V
后大V
V窦
右心房 心室 肺A 肺
(二)淋巴系统 • 包括:淋巴管,淋巴腔,淋巴心等
两栖纲(Amphibia)
两栖动物在动物进化史上的地位:
•两栖动物是首次登陆的脊椎动物,但不是正 真的陆生脊椎动物。
•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发展史上由水生向陆生 过渡的典型。
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
一.水陆环境的差异 1.温差 2.空气和水的比重 3.氧的含量 4.环境的多样性
二.动物由水生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1.在陆地支持体重并完成运动,五趾型附肢 2.如何呼吸空气中的氧气 3.保水问题 4.解决在陆地繁殖问题 5.维持体内生理生化活动所需的温度条件 6.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
32
Pough et al. 2004
无足目(蚓螈目、裸蛇目)它是两栖纲中最低等类 群,保留许多原始特征:
1.具骨质圆鳞 2.无荐椎 3.椎体双凹型 4.有长肋骨,无胸骨 5.左右心房间隔发育不完全
二.蝾螈目(有尾目) 1.具发达的尾,终生存在 2.多数种类具四肢 3.有肋骨和胸骨 4.一般无鼓膜和鼓室 5.不具眼睑或具不活动眼睑 6.椎体低等为双凹型,高等为后凹型
十三.两栖类适应陆地生活不完善方面: 1.肺呼吸不完善,还必须借助于皮肤和鳃呼吸的辅助 2.未能完全解决在陆地保水问题 3.未能解决在陆地上繁殖问题 4.体温受环境的影响,为变温动物
两栖纲分类

两栖纲

两栖纲

及感官)
五趾型附肢
鱼类:仅靠单支点的附肢摆动维
持平衡,尾和躯体的摆动是其主
要的运动方式。
两栖类:必须有强大的附肢将身 体支撑起来抵抗重力;同时还必
须能推动躯体在地面移动,鱼类
简单的附肢结构无法完成。

两栖动物的五趾型附肢具有强有力的附肢以及多支点的杠杆运 动的关节,这使得两栖动物可以利用四肢将身体支撑起来以抵 抗重力,并能推动动物躯体在地面上灵活移动。

2)体分区:分4部分 头部、躯干部、尾部、四肢
头与躯干以颅骨后缘分界,躯干与尾以泄殖腔孔分界。

头形扁平而略尖; 具有一对内、外鼻孔; 具眼睑和瞬膜; 具鼓膜; 鸣囊(内或外声囊)。
2)躯干部的重要结构
——部分两栖类的体表不光滑: 脊椎动物中,从两栖类开始出现声带。
声带是两片富有弹性的纤维带,长在杓状软骨内侧。当空 气自肺中冲出时,就会引起声带游离缘的振动而发声。
雄蛙声囊相当于共鸣箱,能使声带所发出的声音因共鸣而 扩大。雌蛙没有声囊。蟾蜍无论雌雄性皆无声囊。

瘰粒(luǒ)——蟾蜍
背褶——黑斑蛙 肤褶(肤嵴)——虎纹蛙


肋沟——大鲵
疣粒——棘胸蛙

3)四肢 ——蛙蟾的四肢发展不平衡:
前肢短小,具4指(第一指隐于皮下组织),且指间无蹼, 主要起支撑身体前部的作用; 后肢发达,5趾,且趾间具蹼,适于游泳和在陆地上跳跃。
二、由水生过渡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及解决矛盾的具体措施
如何在陆地上支撑体重并完成运动?(五趾型附肢) 如何在空气中完成呼吸?(肺呼吸) 如何防止机体水分蒸发?(被有角质鳞片、羽毛或毛发) 如何在陆地上繁殖后代?(羊膜卵)

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
历史
作为第一批登陆的脊椎动物,两栖动物有着最长的发展历史,但是关于两栖动物起源和演化的历史。
两栖动物两栖动物的祖先是肉鳍鱼类,但是到底是起源于哪类肉鳍鱼尚不明确。过去一般认为以泥盆纪的真 掌鳍鱼Eusthenopteron为代表的总鳍鱼中的扇骨鱼类是两栖动物比较理想的祖先,但是新近的研究否认了这种说 法,因此两栖动物的祖先到底是肉鳍鱼类中的扇骨鱼类、空棘鱼类或者肺鱼类尚待研究发现。
两栖动物
两栖纲动物的统称
01 基本特征
03 生活习性
目录
02 分类 04 种类分布
基本信息
两栖纲Amphibia是一类原始的、初登陆的、具五趾型的变温四足动物,皮肤裸露,分泌腺众多,混合型血液 循环。其个体发育周期有一个变态过程,即以鳃(新生器官)呼吸生活于水中的幼体,在短期内完成变态,成为 以肺呼吸能营陆地生活的成体。现生的有3目约40科400属4000种。除南极洲和海洋性岛屿外,遍布全球。我国现 有11科40属270余种,主要分布于秦岭以南、华西和西南山区属种最多。两栖动物既有从鱼类继承下来适于水生 的性状,如卵和幼体的形态及产卵方式等;又有新生的适应于陆栖的性状,如感觉器、运动装置及呼吸循环系统 等。变态既是一种新生适应,又反映了由水到陆主要器官系统的改变过程。
感觉
两栖动物有五种主要的感觉:触觉、味觉、视觉、听觉和嗅觉,它们能感知紫外线和红外线,以及地球的磁 场。通过触觉,它们能感知温度和痛楚,能对刺激作出反应。它们可以通过一种叫侧线的感觉系统感觉外界水压 的变化,了解周围物体的动向。又如蝾螈,在头上有感觉触须,可以帮助它们嗅出和发现周围道路的情况。
分类
生活习性
生活习性
两栖动物两栖动物3个目的体形异,它们的防御、扩散、迁移的能力弱,对环境的依赖性大,虽然有各种生 态保护适应,但比其它纲的脊椎动物种类仍然较少,其分布除海洋和大沙漠外,平原、丘陵、高山和高原等各种 生境中都有它们的踪迹,最高分布海拔可达5000米左右。它们大多昼伏夜出,白天多隐蔽,黄昏至黎明时活动频 繁,酷热或严寒时以夏蛰或冬眠方式度过。以动物性食物为主,没有防御敌害的能力,鱼、蛇、鸟、兽都是它们 的天敌。

动物学 12两栖纲(Amphibia)

动物学 12两栖纲(Amphibia)

生物学特征
•幼体以鳃呼吸,成体以肺呼吸,并辅以皮肤呼吸; 皮肤裸露,出现轻微角质化;
•具典型陆生脊椎动物的五指(趾)型四肢,脊柱 出现了颈椎和荐椎的分化;
•心脏的心房出现分隔,血液循环为不完全双循环;
•出现中耳和在空气中传导声波的耳柱骨,具有犁 鼻器;
•原脑皮;
•体外受精,体外发育,幼体经变态转为成体。 两栖类对陆地环境的初步适应 1.裸露但有轻微角质化的皮肤 •皮肤较薄,由多层细胞组成的表皮和真皮组成。 •皮肤表面处于裸露状态,并已出现蜕皮现象; •真皮较厚而致密,表现出陆生动物真皮的特征; •表皮衍生大量多细胞腺体(粘液腺、毒腺)和色 素细胞(黑色素细胞、虹膜细胞和黄色素细胞);
•脊椎骨的椎体除少数水生种类为双凹型外,多为 前凹型或后凹型。椎弓的前后方具有前、后关节突, 这是四足类动物的特征。
•头骨已脱离了肩带的束缚,数块骨片丢失或愈合, 骨化程度较低(无尾类尤为明显)。颌弓与脑颅为 自接式连接(腭方软骨直接与脑颅连接)。
•典型五指(趾)型四肢的出现。四肢位于躯干侧 面,其骨骼中多有愈合现象。由乌喙骨、肩胛骨、 上乌喙骨、锁骨组成的肩带不在与头骨
愈合,从而使前肢的多样性活动有了可能;由髂骨、 坐骨、耻骨组成的腰带与股骨形成髋关节,并与脊 柱的荐椎相关节以支撑体重。
肌肉
•部分肌肉保留原始分节现象。无足目和有尾目躯 干肌肉分节现象明显,无尾类仅轴下肌的腹直肌保 留分节。
•轴肌的比例发生变化。轴上肌比例减小,轴下肌 比例加大,且分化无3层,即腹外斜肌、腹内斜肌、 腹横肌,以保护和支持内脏。
皮肤呼吸 皮肤湿润,皮下血管丰富。尤其在冬季 蛰眠期,皮肤呼吸对生命继续起着重要作用。
•鳃呼吸 一些成体和所有幼体的呼吸器官。

第十八章 两栖纲(Amphibia)

第十八章  两栖纲(Amphibia)

2、运动方式改变(如游泳——跳跃),背、腹 部有新的肌肉产生。 如:轴上肌——背最长肌
轴下肌分化为 : 腹直肌(由腹白线分为左右对称两部分) 腹内斜肌﹨﹨﹨ (由前上——后下) 腹斜肌 腹外斜肌///(由后上——前下) 腹横肌:背腹走向,由耻骨伸向胸骨
——→ 支持腹壁,压缩肺囊、参与呼吸 。
3、附肢肌变得复杂、强大,尤其后肢;
2、食道:短而粗,利于快速吞咽食物——防逃 。 3、胃:贲门、幽门——研磨食物,初步消化食物、吸 收“无、水、酒精”
4、肠: 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 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大肠(直肠):粗、短、直吸 收水分(保水),聚合食物 残渣——排遗 。
5、泄殖腔:以泄殖孔通外。
(二)消化腺: 肝脏:三叶,左右大,中间小; 胆囊居中,绿色。 胰脏:十二指肠内侧,不规则, 淡红色。
躯干:短而宽,背面光滑,有的具瘰粒; 有的具背侧褶、肤褶。泄殖孔位于躯干末端。 四肢:前肢:4指,短小,指间无蹼。作用——支撑 身体前部。繁殖季节,♂有婚瘤(垫)。 后肢:5趾,趾间有蹼。适于游泳、跳跃。 特化:树栖类蛙趾、指末端膨大成吸盘
二、皮肤(表皮、真皮):
1、皮肤裸露,表皮有轻微角质化——蜕皮现象;
两栖动物在水中的运动
蛙类的幼体(蝌蚪)在水中的运动象长着大脑袋的鱼;而成体则靠长有蹼的后 肢推水前进(蛙泳)。蝾螈类的幼体和成体都善于在水中运动,它们的身体长 而粗壮,躯干和尾部肌肉发达,在水中的前进动力乃至于身体和尾的摆动。
两栖动物在陆地上的运动
会“飞”的蛙——黑蹼树 蛙
蝾螈在陆地上的运动仍然象在水 中一样,一边前进一边左右扭动身体
2、富含粘液腺(与陆生的相比)——保持体表湿润、
粘滑,保证空气中水的可透性,辅助呼吸。

第十四章两栖纲

第十四章两栖纲
(分散的神经细胞) 大脑半球 嗅叶
中脑视叶
小脑
视束
丘脑下部
脑下垂体
25
2)感官:适应陆上复杂环境!



视觉:眼球凸,具泪腺, 活动眼睑、半透明瞬膜, 听觉:内耳+中耳(有1耳柱骨),鼓膜裸露 嗅觉:1对嗅囊,外鼻孔+内鼻孔, 鼻腔:嗅觉+呼吸
26
9.排泄器官

表现出对陆生适应的不完善。


肾脏、输尿管、泄殖腔、膀胱。
38
(三)药用资源


《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到目前为止,有文 献记载的药用两栖类达到30余种,许多传统中 药材如蟾酥、蛤士蟆油、羌活鱼等在国内外享 有盛誉。 蟾酥:是蟾蜍属动物皮肤腺(主要是耳后腺) 分泌物的干制品,具有解毒、消肿、止痛、强 心等作用。用蟾酥配方或配制的中成药可治疗 多中疾病和顽症,如六神丸、喉症丸、安宫牛 黄丸、蟾酥丸、蟾力苏、梅花活舌丹等都是常 用的中成药,远销国外。
一、外形
蠕虫形:无足类,四肢退化, 尾短或无尾部, 穴居生活, 如:鱼螈 大鲵 化石鱼头螈 鱼 形:有尾类,尾部发达, 鱼螈 水栖生活, 如:大鲵 蛙 形:无尾类,身体粗短,无尾部,且后肢 较强大,陆栖生活,如:黑斑蛙
蛙பைடு நூலகம்
3
二、代表动物——黑斑蛙
1.身体分部
头 四 无颈部!头部不灵活 部:口、鼻孔、眼睑、瞬膜、鼓膜 肢:前肢短、4指无蹼, 后肢强大,5趾型具蹼 5趾(指)型附肢 支撑身体

40



大鲵:肉质细白,味清淡而鲜美,营养丰富,具滋补 强壮、补气之效。 东方蝾螈:全体可供药用,主治皮肤痒疹、烫伤烧伤 等病症,微火烘干或鲜用均可。 我国开发利用药用两栖类资源很不平衡,一是对不损 伤资源的种类未充分利用,如蟾蜍资源十分丰富,全 国各地均有分布,虽种类不同,但产品药效及化学成 分基本一致,而且取蟾酥方法简单,取后的蟾蜍可放 回自然环境生活,每年可多次取酥,其利用潜力非常 大,若充分开发和利用,能取得巨大的经济效。另一 种情况是有些种类已过度开发利用,造成资源枯竭。 如黑龙江尚志县收购的蛤士蟆, 1971 年以后,最高收 购量为 8000kg , 1983 年仅收购 140kg , 1986 年只收购 45kg ,收购量下降主要是捕捉过度、森林砍伐使环境 严重破坏所致。

第六讲 两栖纲

第六讲 两栖纲
东方蝾螈
12 脊索动物门(两栖纲)
3.无足目(Apoda) 原始,地下穴居,四肢退化,尾极短,有肋骨,无胸 骨。如双带鱼螈。
鱼螈
12 脊索动物门(两栖纲)
两栖纲各目比较
无足目 无尾目
有尾目
四肢 退化 有 有
尾巴 极短 无 长
胸骨 无 有 有
肋骨 有 无 有
代表动物 鱼螈 青蛙 大鲵 、蝾螈
发育中有变态现象 体表裸露,有粘液腺,皮肤有辅助呼吸功能 具1节颈椎、头骨与脊椎连接处有二个枕髁 脊椎分成四部分:颈椎、躯椎、荐椎、尾椎。
排泄器官幼体为前肾,成体为中肾。
大脑分化个两半球,具原脑皮(为大脑皮层的雏形),有10 对脑神经。 开始出现中耳,能将声音传入内耳发生听觉。 卵生,体外受精,不具钙质的卵壳。
12 脊索动物门(两栖纲)
二、两栖纲动物的分类
由于两栖类对陆地生活适应的不完善,其分布 有很大的局限,成为脊椎动物中种类数量最少,分 布区最窄的类群,仅分布于淡水和潮湿环境中。 约2800多种,我国200多种,大多为有益动物, 可消灭农田害虫,有些种类可食用,如青蛙,有的 可药用,如蟾蜍耳后腺分泌物制成蟾酥,具强心、 解毒、消热功效。
两栖纲动物心脏
12 脊索动物门(两栖纲)
2.皮肤裸露无鳞片,表皮内有丰富的皮肤腺,分泌粘液, 使皮肤保持湿润,所以其皮肤有辅助呼吸的重要功能。
12 脊索动物门(两栖纲)
3.具1节颈椎、头骨与脊椎连接处有二个枕髁。 脊椎分成四部分:颈椎、躯椎、荐椎、尾椎。有颈椎和 荐椎是陆生脊椎动物的特征。
• 脊柱向四肢传递体重而进一步分化,首次出现了一块 荐椎,通过与腰带的关节把体重传给后肢; • 首次出现了一块颈椎,使整个脊柱分为颈椎、躯干椎、 荐椎、尾椎4部分,尾椎愈合形成棒状的尾杆骨 (urostyle)。 • 脊椎骨的数目在不同体型的动物中差别较大。首次出 现了胸骨,但成体无肋骨。 • 头骨已脱离了肩带的束缚,有了灵活转动的可能性: • 数块骨片丢失或愈合,使头骨重量减轻,而骨化程度 较低,这在无尾类尤为明显。

第十六章 两栖纲

第十六章 两栖纲

树蛙
雨蛙
两栖纲小结
两栖纲是变温的、具有典型五指 (趾)型四肢的、水陆两栖的脊椎动 物,是低等的四足类。大多以肺呼吸, 同时辅以皮肤呼吸,有的水生种类终 生具鳃。骨骼、神经和感官已基本适 应陆生环境,但生殖仍离不开水。
复习题
名词解释:咽式呼吸 不完全双循环
裸露而富于腺体的 皮肤; 不完善的肺呼吸和 呼吸的多样化; 不完全的双循环; 支持和运动系统已 基本具备陆生模式; 消化系统的分化较 鱼类复杂; 排泄器官对陆生适 应的不完善; 神经和感官的演变; 离不开水环境的生 殖方式.


表皮 大量多细胞腺体(黏液腺
和毒腺)和色素细胞
大鳗螈
琉球棘螈
中国大鲵
日本大鲵
隐鳃鲵
安吉小鲵
尾斑瘰螈
贵州疣螈
洞螈 :生活于洞穴中,眼退化,隐 于皮下,身体呈粉红色,甚至纯白。
泥螈 :成体在三对外鳃后面有二对鳃裂。 前、后肢各四趾.产于美国东部和加拿大。 身 体 灰 色或 斑褐 点色 , 有 黑
野生型六角恐:墨西哥钝口螈 或美西螈,基 本上终生保持幼态,只有极少数完成变态.
血液中的多氧血和缺氧血不能完全分开, 氧气供应不充分新陈代谢率低,产热量低, 又不具备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因而属于 变温动物。
骨骼和肌肉
头骨已脱离了肩带的束缚,有了灵活 转动的可能性,数块骨片丢失或愈合, 使头骨重量减轻,这对陆地上的运动 是必要的。 脊柱的分化:颈椎、躯干椎、荐椎、 尾椎四部分。首次出现了颈椎、荐椎 和胸骨,但成体无肋骨。
两栖纲
由水生向陆生过渡 的动物
水陆环境的差异
水环境和干燥的陆地; 携带氧气的介质的改变; 浮力的改变;
温差变化的不同.

第十四章两栖纲ppt课件

第十四章两栖纲ppt课件
15
肌肉开始分化:轴下肌分化,附肢肌变强大而复杂。
16
5、消化系统的分化较鱼类复杂。
消化管:口、口咽腔(牙齿、舌、內鼻孔、耳咽管孔、喉 门)、食道、胃(贲门、幽门)、小肠(十二指肠和回肠)、 大肠、直肠、泄殖腔。 消化腺:肝脏、胰脏。
17
18
6、神经系统特点:
脑分五部分,排列在同一个平面上,无脑弯曲;大脑半 球分化比鱼类明显,出现原脑皮。
口 外鼻孔头 眼睛 鼓膜
与鱼类相比,神经感 官发生了哪些变化?
瞬膜
20
21
8、生殖发育特点: 生殖器官:
22
发育特点:
多数体外受精,受精卵的发育在水中进行,均有幼体 阶段,发育需变态,不能离开水。
23
9、变温动物(外温动物、冷血动物):
变温:动物代谢水平低,神经体液调节能力弱, 保温散热能力差,体温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12
4、支持和运动系统已基本具备陆生脊椎动物的模式
脊柱的分化:分为颈椎、躯椎、荐椎和尾椎;颈椎一枚,头部 不能转动; 椎体为后凹或前凹,出现了胸骨。 头骨脱离肩带的束缚,头骨减轻。
13
14
开始出现五指型附肢
五趾型附肢:陆生脊椎动物动物四肢较强大,一般具有五趾, 且具有多支点的杆杠运动的关节,不仅整个附肢可以相对躯体 做运动,而且附肢的各部分彼此可做相对的杆杠运动,陆生脊 椎动物的附肢称之为五趾型附肢。
休眠:环境恶化时,动物体通过降低代谢水平进 入麻痹状态,待环境改善时重新活动的现象。是对 不良环境的适应。
环境温度是两栖类生存中重要条件之一,当温度 降低到7-8℃时,大都进入冬眠状态。环境温度过高, 则进入夏眠状态。
24
两栖动物初步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

【初中生物】两栖纲的分类

【初中生物】两栖纲的分类

【初中生物】两栖纲的分类两栖纲包括无足目、有尾目和无尾目三个目。

全世界有两栖动物约4200种,我国有将近280种。

1.无足目这是原始的一类,又是营钻穴生活的特化类型。

体呈蠕虫状,无四肢。

鱼螈为本目代表,主要产于亚洲热带地区,近年来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采获。

2.存有尾目这就是更适合于水中生活的较低等的一目,多数种类终生生活在水中,一部分种类变态后,返回水至干燥的陆地上生活。

体长形,存有四肢或仅有前肢,尾终生存有初中历史。

幼体用鳃体温,成体用肺体温,也存有一些种类终生存有鳃而缺乏肺。

大鲵、蝾螈都属本目。

3.无尾目这是现代两栖类中较为高等、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目。

成体无尾,有发达的四肢,后肢强大,适于跳跃或游泳,通常营水陆两栖生活,但生殖时必须回到水中。

我国常见的种类有黑斑蛙、金线蛙、林蛙、雨蛙、树蛙、蟾蜍等。

两栖类的绝大多数就是有益动物,它们在歼灭害虫方面起至着关键的促进作用。

蛙类的食物中包含危害作物轻微的蝼蛄、天牛、蚱蜢、稻螟等,也包含传播病原体的蚊、蝇、白岭等。

它们大多就是夜间出捕食,刚好可以消解白天活动的鸟类所无法消解的昆虫。

因此,必须大力提倡维护蛙类,避免偷猎。

很多两栖类可供药用。

闻名的中药蟾酥是由蟾蜍毒腺的分泌物加工制成的,具有强心、解毒等作用。

蛤土蟆油是由中国林蛙的输卵管风干制成的,为滋补强壮剂。

在医学上雄蟾蜍曾被广泛地用于妊娠诊断,这是因为孕妇尿中含有较多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注射到雄蟾蜍皮下后,可以引起雄蟾蜍的排精反应。

蛙和蟾蜍也是供教学和科学研究用的良好实验动物。

两栖纲(Amphibia

两栖纲(Amphibia
两栖纲(Amphibia)
水生向陆生转变的过渡动物
进化地位
硬骨鱼中的古总鳍鱼类在泥盆纪晚 期演化而来。四足类中的低等类群,初 步形成由水栖向陆生的转变,基本具备 了陆生脊椎动物的结构模式,但仍不能 完全脱离水环境。
• 水、陆环境的差异
– 水环境和干燥复杂多样的陆地 – 携带氧气的介质的改变(3-9ml
• 感觉器官的完善
– 听觉:除内耳外,出现中耳。鼓膜位于皮肤表 面。
– 视觉:角膜凸出,晶体稍扁平,晶体距角膜较 远,适于远视。具泪腺,下眼睑可活动,以湿润 眼球。
– 嗅觉:出现内鼻孔、犁鼻器。 – 侧线 水生幼体具侧线。
二、保留的原始性状 • 体外受精,幼体水中发育 • 胚胎无羊膜 • 皮肤呼吸 • 变温
胸骨:出现,固胸型、弧胸型
(3)肌肉开始分化
• 分节不明显,无肌膈,部分肌肉保留原始分节 现象
• 轴肌的比例变化 水平生骨隔位置上移,轴上肌比例减少;腹 部的肌肉即轴下肌分化为3层,即腹外斜 肌、腹内斜肌、腹横肌,以在陆地上保护和 支持内脏。
5 神经系统与感官的发展
• 脑的五部分分化不高,仍处于同一平面上 • 大脑顶部开始出现原脑皮(神经物质) • 中脑仍是神经系统的最高中枢 • 已具发育完备的植物性神经系统
鱼石螈
总结
• 两栖类是变温的、具有典型五指(趾)型四肢 的、水陆两栖的脊椎动物,是低等四足类。
• 在由水生向陆生的过程中,两栖类多数以肺作为 呼吸器官,辅以皮肤呼吸,有的终生具鳃;具陆 生动物的脊柱、四肢、肩带、腰带等骨骼结构; 嗅、视、听和脑发达。
• 不能完全脱离水环境,繁殖期仍然在水中。
思考题 1.两栖类对陆地生活的适应有哪些完善和
• 最早两栖类化石-鱼石螈发现于3.5亿年前泥盆 纪晚期,是最早能在地面上运动的脊椎动物。 具鱼类和两栖类的特征:头骨被膜原骨覆盖, 有带鳍条的鱼尾和鳃盖骨,体表覆小鳞片;具 有关节的五趾(指)型四肢,头骨与肩带失去 联系等。石炭纪时两栖类发展,总称坚头类, 在三叠纪前绝灭。推测侏罗纪出现的现生两栖 类可能是从坚头类中的迷齿类产生的。

动物生物学两栖纲

动物生物学两栖纲

避役
2、蛇亚目
现存3 000种,我国210种,其中毒蛇50种
盲蛇
蟒 蛇
赤链蛇、黑眉锦蛇
眼镜蛇和银环蛇
竹叶青、蝮蛇和尖吻蝮
(四)鳄目
现存22种,我国特产——扬子鳄
五、爬行类与人类的关系
(一)爬行类的益处
1、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食用
3、工艺用 (二)毒蛇的危害及蛇伤防治 1、毒蛇与无毒蛇的区别 4、医药用 5、其他方面 2、蛇伤及其防治
4、色素细胞及变色
(三)骨骼系统
1、头骨
1)颅骨高而隆起,为高颅型(tropibasic type),表明
颅腔的扩展及脑容量的增大 2)有单枚枕髁 3)有次生腭(secondary palate) 4)具有颞窝(temporal fossa)
2、脊柱、肋骨和胸骨
1)脊柱分化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5 个部分 2)椎体多为后凹型或前凹型,低等种类为双凹型
(九)生殖系统
体内受精、卵生
或卵胎生
输精管 输尿管
副膀胱
龟 头
雄龟的泄殖系统
雌 龟 的 泄 殖 系 统
(十)神经系统
开始出现新脑皮(neopallium)
开始具有12对脑神经
Ⅺ脊副神经 Ⅻ舌下神经
鱼类
爬行类
低等脊椎动物与爬行类脑的比较
蜥 蜴 的 脑
(十一)感觉器官
1、嗅觉器官:鼻腔延长、出现鼻甲骨、蛇和
肩带:乌喙骨、前乌喙骨、肩胛骨、上肩胛骨、
锁骨、间锁骨(上胸骨) 腰带:髂骨、坐骨、耻骨 四肢:
间锁骨
坐骨联合
髋臼
蜥蜴的肩带和胸骨
蜥蜴的腰带
爬行动物的四肢姿态与其活动方式的关系
A原始爬行类和蜥蜴;B鳄类和兽齿类;C恐龙及沙蜥

第八章 两栖纲

第八章    两栖纲

东方蝾螈
红瘰疣螈
中国瘰螈
肥螈
三、无足目 营钻穴生活的特化类型。四肢及带骨均退化。体 呈蠕虫状,尾极短。多具长肋骨。体表富黏液, 皮下具来于真皮的鳞片。眼多埋于皮下。 无足目动物约有160种。分布于南美、非洲及南亚 洲的热带森林中。鱼螈为本目的代表动物,主要 产于亚洲热带地区。
三、骨骼系统
功能---使躯体保持一定的形态,还可保护体内重 要而柔软的器官。 两栖类成体骨骼系统主要由硬骨构成,也有部分 软骨。 1.头骨: a) 头骨宽而扁平,脑腔狭小 b) 眼眶周围的膜性硬骨多消失 c) 颌弓于脑颅为自联式联结 d) 舌颌骨转化为听骨-耳柱骨

2.脊柱 两栖类的脊柱由颈椎、躯干椎、荐椎和尾椎四部 分组成。 具有颈椎和荐椎是陆生动物的特征。




两栖纲动物一般都可分为头、颈、躯干和尾部(或无尾)。 头部:眼,眼睑和半透明的瞬膜; 一对外鼻孔; 口裂宽大,颌缘通常着生细小的牙齿。 颈部不明显,已经分化成一个颈椎,较无颈的鱼类进了一 步,从而增加了头部的灵活性。 躯干较粗,前后各有一对附肢,极少数无附肢或仅有前肢, 大多数为四指五趾(或四趾)。
(2)生殖系统 雄性具1对精巢、输精小管。雄性的输尿 管,同时也是输精管; 雌性有1对囊状卵巢、专门的输卵管。 雌雄生殖腺前方都具有黄色的脂肪体, 为繁殖期间供给生殖腺细胞营养。 两栖类是体外受精,受精卵在水中发育, 幼体经过变态才能发育成为成体。
脂肪体科 体型较小。成体不具外鳃。肺或有或无。头部扁 平,有活动的眼睑,躯干多圆柱形,皮肤多光滑, 体侧有肋沟。体外受精,雌鲵不具受精器。 本科有5属,30余种,主产于亚洲的北温带。我国 有4属,10种。代表种类如极北小鲵。

两栖纲

两栖纲

皮肤的透性使两栖类在盐度高的地区(例如海水)生活困难 因而它是脊椎动物中种类和数量最少的、分布狭窄的一个 类群。
11
• 与陆生生活相适应 的特征 • 1、皮肤裸露,表皮 出现轻度角质化;防 止体内水分过度蒸发
• 2、具陆生脊椎动物 的典型骨骼:出现了 五趾型附肢、并通过 带骨与脊椎紧密联系, 有枕骨髁,脊椎四分 区等。适应承重与运 动的需要。
21
两栖类皮肤特点:
表皮和真皮中的色素细胞 (chromatophores) 决定 动物的体色,并可使体色随环境改变。
色素细胞含有色素颗粒,并有许多指状突起。当色素颗粒收缩 聚集时体色变浅,色素颗粒扩展分散到细胞突起中时体色变深。 有3种色素细胞,包括黑色素细胞、虹彩细胞和黄色素细胞,它 们相互配合,产生出两栖类的各种体色。体色的改变受到光线 和温度及自身内分泌的影响和调节。
肌肉系统的特点 躯干背部的轴上肌由于水平隔的位置上移到椎骨横 突外侧,因而体积已大为减缩,仅占躯干肌的一小 部分。
39
五、消化系统
消化管
消化系统组成 消化腺
口咽腔 食道 胃 小肠 大肠 泄殖腔 肝脏 胰脏
消化、泌尿和生殖系统共同开口于泄殖腔。 具颌间腺,湿润食物,辅助吞咽,不能消化食物。
40
41
14
穴居,外观象蚯蚓,眼和四肢退化。如吻螈。
吻螈
15
适于游泳,四肢短小,尾发达,如蝾螈、鲵类。
大蝾螈
16
适于陆栖、跳跃、体型短宽、四肢强健、无尾。 如青蛙、蟾蜍。
17
口 外鼻孔
眼睛
鼓膜
蛙 头 部 特 征 图 眼睑
瞬膜
18
雄蛙声囊
19
二、皮肤
结构 表皮:角质层(轻微角质化)、生发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习题
1、青蛙体温不恒定的根本原因是 ( )。 A. 体表没有鳞片,散热较快 B. 经常生活在水中,难以保持恒温 C. 心室有混合血,输氧的能力比较低 D. 体型较小,难以保持体热 2、在下列有关两栖动物的描述中,有错误的是 ( )。 A. 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的动物是两栖动物 B. 两栖动物变态发育;幼体呈蝌蚪形,成体具有四肢 C. 两栖动物心脏为二心房一心室,体温不恒定 D. 两栖动物的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一般在陆地生活 3、青蛙的心室内有部分混合血,混合血的特点是 ( )。 A.运输氧的能力低 B. 各种成分均衡,有利于运输 C.运输有机养料的能力低 D. 迅速将营养物质运送到身体各处
蛙蟾型:体形短宽,四肢强健,无尾;水陆兼栖(如各种蛙类和蟾蜍)。
呼吸系统
两栖类呼吸器官
幼体呼吸器官

皮肤
辅助呼吸器官
成体呼吸器官

口咽腔黏膜
成体具有辅助呼吸器官
冬季,很多两栖动物停止肺呼吸,靠皮肤呼吸摄取氧气
肺——绝大多数种类(陆生脊椎动物和次生性水生脊椎动物)成体的主要呼吸器官,位于心和
肝的背侧,为一对中空半透明的富有弹性的薄壁囊状结构。肺内被网状隔膜分隔为许多小室,
4、青蛙尿液排出的途径是 ( )。 A 肾脏→输尿管→尿殖孔→体外 B 肾脏→输尿管→泄殖腔→体外 C 肾脏→输尿管→膀胱→泄殖腔孔→体外 D 肾脏→输尿管→泄殖腔→膀胱→泄殖腔→体外 5、冬眠状态下青蛙的主要呼吸器官( ) A.肠 B.肺 C.口咽腔黏膜 D.皮肤 6、关于两栖动物说法错误的是() A.如今两栖动物分布范围小,是因为它们的生殖离不开水。 B.两栖动物是一类由水生过渡到陆生的脊椎动物 C.两栖动物的成体在陆地生活,但它们也离不开水。 D.鳄鱼、大鲵、蟾蜍都是两栖动物 7、青蛙消化道的组成是( )。 A. 口、口咽腔、食道、肌胃、腺胃、小肠、大肠、肛门 B. 口、口咽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C. 口、口咽腔、食道、胃、盲肠、结肠、直肠、肛门 D. 口、口咽腔、食道、胃、小肠、大肠、泄殖腔
两栖纲
Amphibian
01
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身体结构
两栖类的身体一般可分为头部、躯干部、 四肢、尾;头与躯干以颅骨后缘分界, 躯干与尾以泄殖腔孔分界。
体型
蚓螈型:似蚯蚓,四肢退化,尾短而不明显;穴居生活(如蚓螈和鱼螈等)。
鲵螈型:四肢短小,尾非常发达;终生水栖或繁殖期水栖(如蝾螈和大鲵 等)。
02
两栖动物的多样性
青蛙
黑斑蛙,是蛙科、侧褶蛙属的两栖动物。黑斑蛙 雄性略小,头长略大于头宽,吻钝圆而略尖,吻 棱不显,前肢短,后肢较短而肥硕,胫关节前达 眼部,趾间几乎为全蹼,成体背部颜色为深绿色、 黄绿色或棕灰色,具有不规则的黑斑,腹部颜色 为白色、无斑
红眼树蛙是观赏性极高的品种。它们可以算是个 彻底的色彩拼盘,猩红且充满活力的红色双眼, 背部一片鲜艳的亮绿,再加上身体两侧那无比吸 引人的澄蓝色,以及橘红色的脚趾;这些色彩常 常被称作“闪光色”,人们认为在红眼树蛙跳跃 时,这些闪光色会吓走它们的天敌。
玻璃蛙,原产于委内瑞拉,属于两栖类中的 绿骨蛙科。虽然玻璃蛙背部呈灰绿色,但个 别成员的腹部皮肤却是半透明的。通过半透 明的皮肤,能清晰的看到它的心脏,肝脏以 及消化道
箭毒蛙是世界上外表最美丽的青蛙,同时 也是毒性最强的物种之一。它们的体型很 小,最小的仅有1.5厘米,个别种类也可 达到6厘米。通身鲜明多彩,常为黑与艳 红、黄、橙、粉红、绿、蓝的结合,四肢 布满鳞纹。其中以柠檬黄最为耀眼和突出。
进入休眠状态,称为冬眠或夏眠。这期间动物
不食不动,心脏跳动、呼吸、血液循环及一切 新陈代谢都降到最低限度,靠贮积的脂肪来维 持生命。
温,所以成为变温动物,又叫冷血动物。
消化系统 舌
有肌肉质的舌 具有唾液腺(润湿食物,协助吞咽)具唾液腺和 肌肉质的舌是陆生脊椎动物的特点
两栖动物的捕食和牙齿 A 蛙的捕食; B 洞螈的捕食; C 蛙齿
生殖和发育
在体外或者水中完成受精过程。 胚胎发育 幼体阶段 成体
青蛙受精卵在水中孵化成蝌蚪。蝌蚪用鳃呼吸, 身体两侧有侧线,心脏是一心房一心室。 经生长发育,先开始长出后肢,然后又长出前肢; 尾部逐渐缩短;内鳃消失,肺形成;心脏由一心 房一心室变为两心房一心室。
总结
1、两栖动物皮肤裸露,富含腺体,能分泌黏液。 2、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上或水中,主要用肺呼吸,兼用 皮肤呼吸 3、心脏具有两心房一心室,血液循环为不完全的双循环的脊椎动物。 4、在体外或者水中完成受精过程。
两栖动物的心室没有出 现分隔,其内部的缺氧 血和多氧血混合,它们 的血液循环属于不完全 的双循环。
me.
02
鱼类单循环示意图
两栖类双循环示意图

鳃 肺循环 心脏
身体各部分 多氧血自左心室 压出,流到身体 各部,经过气体 交换后流回右心 房
缺氧血由右心房入 右心室,再入肺, 并在肺中进行气体 交换后的多氧血又 回到左心房。
8、 两栖类成体的血循环属于 ( )。 A、单循环 B、完全的双循环 C、开管式循环 D、不完全的双循环 9、青蛙成体的呼吸器官是 ( )。 A、肠、肺 B、褶鳃、肺 C、肠、皮肤、肺 D、肺、皮肤、口咽腔粘膜 10、两栖动物的排泄器官是 ( )。 A、肾脏 B、皮肤 C、肺 D、肾脏、皮肤、肺 11、在下列有关两栖动物的描述中,有错误的是( )。 A.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的动物是两栖动物。 B.两栖动物变态发育;幼体呈蝌蚪形,成体具有四肢。 C.两栖动物心脏为二心房一心室,体温不恒定。 D.两栖动物的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一般在陆地生活。 二、简答题 1、简述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心脏 体循环 身体各部分
变温动物
两栖动物由于不完善的双循环,动脉血液中的含氧量 不充分,造成组织细胞中物质的氧化效率不高,新陈
冬眠与夏眠
最适宜两栖类正常生活的温度是10~15℃,当 温度降到7~8℃或到37~39 ℃ 升高时,大都
代谢甚为缓慢,产生的热量少,不足以抵消所丧失的
热量,加上没有良好的保温条件,也不具备完善的体 温调节机制,因而不能维持恒定的体温,在很大程度 上随环境温度而变化,主要靠吸收太阳热能来提高体
青蛙用肺呼吸,但由于肺的结构简单,肺泡的数目少,不能满足身体对氧气的需 要,还需要湿润的皮肤来辅助呼吸。请你利用下列材料和用具设计一个实验来探 究青蛙的皮肤具有辅助呼吸的作用。 材料用具:一只生活状态良好的活青蛙、装有适量水的水缸、凡士林、秒表、笔、 纸 1)你提出的问题是 青蛙的皮肤具有辅助呼吸的作用吗 ? 2)你作出的假设是 青蛙的皮肤具有辅助呼吸的作用 。 3)你的探究方案是: ① 对照将青蛙放入水槽中,观察安静时口底升降活动,用秒表记录其单位时 间内的升降次数 ; ② 用棉签将凡士林涂满该青蛙的皮肤放入水槽中,观察下颌升降活动; ③ 再用秒表记录青蛙下颌升降次数 ; ④ 分析实验过程,根据实验数据,解读、分析、归纳并得出结论。 4)预期的实验结论是 ① 如果两组的下颌升降次数一样多,则说明青蛙的皮肤不具有辅助呼吸的作用 ② 如果实验组的下颌升降次数多于对照组,则说明青蛙的皮肤具有辅助呼吸的作用
大鲵
现存两栖动物中体形最大的种类,在 繁殖季节常发出鸣叫,其声如婴儿啼 哭,固有“娃娃鱼”之称。 头大;嘴大;眼睛和鼻孔却很小;表 面有疣粒;尾侧偏,皮肤湿润且光滑; 全身无鳞片;四条腿又短又胖。
蟾蜍
中华大蟾蜍形如蛙,体粗壮,体长10 厘米以上,雄性较小,皮肤粗糙,全 身布满大小不等的园形瘰疣
个体较大,雄蟾体长平均63毫米,雌蟾为 96毫米。头部吻至上眼碱内缘有黑色骨质 脊棱。皮肤粗糙,除头顶部无疣,其它部位 满布大小不等的疣粒。
消化管
口腔

食道


泄殖腔

肠有明显分化(大肠和小肠)。 小肠的功能为消化和吸收(前段为十二指 肠,后段为回肠)。 大肠(又称直肠)的功能为体腔前半部。 胰脏——狭长状;位于十二指肠的肠系膜上。
排泄系统
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泄殖腔 组成 幼体:前肾;成体:中肾 排泄物主要是尿素 蛙的肾小球对水有很强的通透性, 对于水栖种类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肾小管对水 分重吸收功能较差,膀胱承担部 分功能。两栖动物只能生活在湿 润地区。
即为肺泡(增大相对表面积);肺泡壁密布有微血管(在肺泡内可完成气体交换)。
循环系统
一、心脏
两心房一心室
二、不完全的双循环
01
两栖动物的血液循环为双循环, 即血流的全过程包括两条途径: 体循环(多氧血自左心室压出, 流到身体各部,经过气体交换 后流回右心房)和肺循环(缺 氧血由右心房入右心室,再入 肺,并在肺中进行气体交换后 的多氧血又回到左心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