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合集下载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论文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论文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论文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正在被广泛的应用于学科课程的教学中。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论文篇1:《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有效性》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经常陷入技术整合失效、教学效果不佳的怪圈。

在许多情况下,不是出现缘于表演性质的盲目整合高端技术现象,就是出现只用PowerPoint作为演示工具的低层次整合现象。

更有甚者,一旦真要把信息技术深入到实质性的学科课程教学时,教和学的效果往往难以保证,令人扼腕。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教学案例设计者陈萍老师,突破常规、勇于创新,成功地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巧用概念图工具Mindmanager等技术来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教学实施效果颇佳,给观摩者带来眼前一亮的清新气象,值得我们学习。

教学实践场景评析学习活动:观察研讨(1)观察微型生态球教师:在西方,许多国家都喜欢用微型生态球来装饰居室。

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的“迷你生态球”,分析其由哪些成分组成。

学生:(仔细观察电脑屏幕上的微型生态球)小虾、水藻,还有水、碎石……教师:(启动Mindmanager软件的“头脑风暴功能”,即时将学生的答案输入电脑,并且不急于修正学生的答案,留待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慢慢地修正和完善)如果我们将这些成分归类,哪些属于非生物成分?哪些属于生物成分?学生:水、碎石是非生物成分,小虾、水藻是生物成分。

评析:通过观察风靡欧洲的微型生态球,要求学生首先从图上找出生态系统的成分有哪些。

由于这是一幅既赏心悦目又贴近生活的画面,充分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进入一个真实问题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初步认识了生态系统的成分。

(2)观看动画:“认识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和“认识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作用”教师:同学们思考一下,上述生态球中有阳光、水、碎石和小虾、水藻就可以正常运转了吗?同时考虑一下,完整的生态球是如何运转的?针对这两个问题,如需要帮助,请点击“作用”后的超链接,观看动画,并完成学案上作业单1中的题目。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教学中的优势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教学中的优势

信息资源是指以文字 、 图形 、 图像、 声音、 画和视频等形 式存储 在一定 动 的载 体 上 、 供 利 用 的信 息 。 整 合 : 是 将 本 属 于 不 同 范 畴 , 又 有 关 可 就 但
联 的事 物 通 过 多种 交错 、 动 的 方 式 有 机 地 融 合 为 一 个 整 体 的 思 想 和 互
教 学 改 革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教学中的优势
浅 谈 信 息 技 术 与 课 程整 合 在 教学 中 的优 势
王 晓 萍 ( 西教 育 学 院 陕 西 西 安 陕 706) 1 0 1
【 摘
要 】 本 文介 绍 了信 息技 术 与 课 程 整 合 的概 念 , 阐释 了信 息技 术 与课 程 整 合 特 点 和 优 势 , 并提 出在 信 息 技 术 与 课 程 整 合 的 过 程 应 避
方法 。 [ 二 、 息 技 术 与课 程 整 合 的 优 势 信
很 有 帮 助 的 , 时也 有 利 于 师 生 之 间 情 感 的 交流 和 互 动 学 习 。 同 进行 同学 之 间 的 交 流 和 协作 式 学 习 。 协作 式 学 习 是 让 一 群 学 习者
1 信 息 技 术 的 交 互性 有 利 于 激 发 学 生 的 学 习 兴 趣 , 利 于调 动 学 、 有 生 的 学 习积 极 性 , 利 于 学 生认 知 主 体 作 用 的发 挥 有
信 息技 术 ; 息 技 术 与课 程 整合 ; 势 信 优
免 的来 , 育 技 术 对课 程 的 影 响 将 越 来 越 大 , 教 以不 可
4 促 进 教 师教 学方 式 的 变 革 、
思 议 的 速 度 迅 速渗 透 到 社 会 的 各 个 领 域 , 响 着 人 们 的 生 活 、 维 , 影 思 也 对 传 统 教 育模 式带 来 了巨 大 的 击 , 且 直 接 影 响 着 课 程 改 革 的 走 向 。 中 而 把 信 息 技 术 与 学科 教 学 有 机 地 结 合 起 来 , 信 息 技 术 与 学 科 课 程 的 教 将 与 学 融 为一 体 , 技 术 作 为 一 种 工 具 , 高教 与 学 的 效 率 , 善 教 与 学 将 提 改 的 效 果 , 传 统 的 教 学 模 式 。 另一 方 面 , 代 信 息 技 术 的 飞 速 发 展 给 改变 现 课 程 与 教学 领 域 的 研 究 与 发 展 也 带 来 了 巨大 的 挑 战 , 何 更 好 地 利 用 如 现 代 信 息技 术 , 务 于 课 程与 教 学 改 革 。 服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当前,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发布和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国内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活动开展地如火如荼,各种各样有关整合的理念、模式和标准纷纷出现。

从总体上来说,这标志着我国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活动正在从不同方面取得新的进展,体现了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们宝贵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但是从具体方面来说,在众多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张和措施中,有一些是缺乏全面的理论认识与充分的实践检验的,导致在整合实践中追求“形式”而忽视“本质”的现象偶有发生。

因此,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整合实践才能取得实质上的成功。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被系统地运用到课程与教学中的过程整合首先意味着信息技术在课程与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信息技术的运用,冲破了时空范围的局限和事物现象内隐的限制,把和课程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现象本质和过程规律揭示出来,为学生的认知活动创造生动的外部条件,从而实现了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转变。

其次,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学和管理的辅助或替代性工具,可给教师在某些传统职能作用(知识传授者、教育过程组织者和管理者、学生的榜样)发挥上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以启示,使教师的这些角色扮演得更好,职能发挥得更充分,从而促进教师原有知识技能的提升与发展。

再次,信息技术以其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便利地获取方式和全新地沟通机制,有利于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会学习,从而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总之,多媒体技术、超文本技术、网络技术的结合极大拓展了教育和学习的空间,为师生的多向交往提供技术支持,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形式的实现和发展。

其次,整合着重信息技术在课程与教学中运用的系统性。

这种系统性主要体现在四方面:整体性、有序性、动态性和最优化性。

整合的整体性在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教学各要素的机械综合,而是一个有机的教学体系;即信息技术要从各个方面与课程和教学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真正统一到整个课程和教学体系中去。

浅谈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

浅谈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
关 键 词 : 息技 术 信 教 育 课 程 整 合
随着知识 经济 和信息化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信 息技 术 进入教育领域 , 教育观念 、 对 教育 内容 、 教育方 式等产生 了巨大 的影响 , 中国基础教育面临着深刻 的变革 , 使 信息技术教育与课 程整合则成为教育改革 的重要课题。
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 中的主动性 、 积极性 与创造性 , 使学生在 学 习过程中真正成 为信息 加工 的主体 和知识 意义 的主动建 构 者, 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 势 , 创设一个在实际生 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 ,并 根据 “ 课程 整 合” 的理念 , 将信息技术 教育与其他学科进行 整合 , 拓宽学生解 决问题 的思路 , 培养学 生使用信息技术 的意识和兴趣 , 培养学生 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才能真正发挥信 息技术对教育 改革 的 推 动作 用 。

种说法 ,但我认为所谓信息 素养概括成一句话也就是个体能够 获取 、 分析 、 工并 能够有效地 、 加 创新地 利用信息和交流 信息 的 综合能力 。因而信息社 会的教学 ,已不再 只是教学生学习的问 “ 题 了, 而且还要教学生寻 找信 息 , 这些信息相互 联系起来 , 使 并 且 以批判精神对待这些信息 ” 。培养学生的信 息素养 , 就是要 充

中小 学 信 息 技 术 课 程 的 目标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 目标是“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 生具有获取信息、 传输信息 、 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 生 良好的信息素养 , 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 习和合作学习的 手段 , 为适应信息社会 的学习、 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四是教学资源 的整合 。学科教学资源库 、多媒 体计算机 系 统、 互联 网共 同构成 了便 于学生 自主学 习的学习环境 。 教师可 以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十二种模式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十二种模式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十二种模式一、演示式:演示式是将计算机与大屏幕投影仪或电视终端连接起来,面向整个课堂进行教学,其关键是课件的设计与制作。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老师们娴熟地运用多媒体演示着教学内容,鼠标轻点之间,画面飞扬,形象生动,重点、难点、疑点顿时迎刃而解。

这就是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的课堂演示教学模式。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信息呈现工具,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或营造某种特定的气氛。

二、反馈式:反馈式是指学生在进行网上练习时,教师利用计算机与网络优势,及时反馈学生的练习情况,实现因人、因材、因学而教;教师利用检测系统,对现场的信息进行及时反馈、分析,并对共性的问题给予及时解决。

信息技术的引入减少了以往学生信息反馈的环节,缩短了反馈时间,减少了教师的工作强度,提供了更多的反馈方式,可以实现对反馈信息的及时处理和综合性分析,提高师生之间评价与反馈的质量与效率,为教学提供更具科学性的依据三、协作式:协作式是老师将学生分成了若干小组,并且给每个组都分配了学习任务,于是同学们在课内外互教互学,合作教育。

既协作,又竞争。

四、探究式:孩子的世界永远是充满好奇与神秘的,他们很乐意自己去探究未知的世界。

老师们针对这一特点,往往会创设一个特定的假想情景或一项任务,并为同学们提供一些因特网资源,要求他们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综合得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五、发现式:所谓发现式学习模式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实验或有价值的线索,让其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得出有意义或有价值的结论。

信息技术在这里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主要运用于虚拟、分析、归纳、整理的过程中,从提高基本的学习效率(读、写、算)到完成较复杂的研究任务都可以使用信息技术,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六、讨论式:设想一下,在无限宽广的互联网上,在无限延伸的时空领域里,许多认识和不认识的人一块儿来讨论同一个问题,那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文献综述-李艳萍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文献综述-李艳萍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摘要:信息技术已经越来越被重视,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工具,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它的作用更加明确和提升了层次。

在课堂教育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后,对于不少人来说,它还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和领域,容易与熟悉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混淆。

本文对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的内涵进行了梳理,介绍其优势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关键字: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内涵对策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何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李克东(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教授博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它的基本思想包括三个基本点: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

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教授博导)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祝智庭(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认为:课程整合是指把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合,以促进对某一知识领域或多学科领域的学习技术使学生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法进行学习只有当学生能够选择工具帮助自己及时地获取信息分析与综合信息并娴熟地表达出来时,技术整合于课程才是有效的技术应该象其他所有可能获得的课堂教具一样成为课堂的内在组成部分。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1. 引言1.1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背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融合始于20世纪末,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界开始意识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依靠教师讲解和学生课堂笔记,信息传递的效率有限,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也相对较低。

而信息技术的介入为教学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知识点,通过网络资源进行实时交流和合作,提供个性化学习环境等,为教学带来了更多的变革和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教育界开始逐渐意识到信息技术与教学之间的深度融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选择,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背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和教师所认可和接受,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1.2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意义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资源和工具。

通过互联网、电子书籍、虚拟实验室等,教师可以轻松获取到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直观的学习体验。

信息技术可以加强学生的学习互动与参与度。

利用在线讨论、博客撰写、多媒体演示等工具,学生可以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促进交流与合作,提高学习效果。

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教师实现个性化教学。

通过教学管理系统、智能化评估工具等,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方式,实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为教学提供更加便利、高效的工具和资源,促进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个性化发展,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意义不可忽视,对于促进教育教学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构建数字化教学环境构建数字化教学环境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重要一环。

数字化教学环境的搭建包括教学设备和网络设施的建设,教学资源的数字化管理和整合,以及教师和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下的互动和合作。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是信 息 时代 . 信息 技术 成 为社会 发展 的原 动力 . 信 息 素养成 为信 息 习过 程 。 社会 每个 公 民必须 具有 的一 种基 本素 质 , 信息 的获取 、 分析 、 加工、 3 .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遵循的原则 利用 能力是 信息社 会对新 型人 才培养所 提 出的最基本 要求 . 而 不仅 课程整合将现代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 习的一个有机 组成部分 . 要使 学生学 习现代 信息技 术 . 还 要培养 学生利 用信 息技术 解决 问题 它 主要 在已有课程 ( 或其 他学科 ) 的学习活动 中有 机结合使用信 息技 的能力 和习惯 . 实 现信 息技 术 与学科 课程 的整 合 . 已成 为课 程 整合 术 , 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 目 标 但整合不等 于混合 . 它强调在利用信息 的主要 内容 。 技术 之前 , 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 的优势和不足 . 以及学科教 学的需 求 . 2 0 0 0 年1 O月时任教育部长 陈至立 在“ 全 国中小 学信息技术 教育 设法 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 习效果 . 使学生完 成那 些用其 工作会 议上 ” 发表讲 话 . 提 出要“ 努力 推进信息技 术 与其 它学科 的整 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 的事 对于学生来说 . 信 息技术 则是一种终 合” 并指 出“ 技术 与课程 的整合 就是通过课 程把信 息技术与学科 教学 生受用 的学 习知识 和提高技能 的认知工具 课程整合 的最基 本特征 . 有机地结合起来 . 从根本 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 以及相应 的学习 目 就是 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 的培养 它承认事物联系的整体性 标、 方法 和评价手段 ” . 使信 息技术与学科课 程的整合 . 以及它所 带来 和能力培养 的重要性 . 应遵循 的如下 的基本原则 的学 习方式 的变革成 为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 ( 1 ) 科学性原则 。现代学 习理论为信息技术 与课程 整合奠定了坚 2 .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意义 实 的理论基础 , 要运用正确 的教育前沿理论指导信息技术 与课 程整合 的教学实践 。 2 . 1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 地解决 教学重 点 、 难点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教育领域也不例外。

在当今数字化的社会中,教育者们开始意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必不可少的。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就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进行浅谈,探讨它对学生学习的积极影响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学科教学主要依靠教师的口头讲解和书本资料的阅读,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倦和厌倦的情绪。

而借助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网络教学平台等手段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提高学科教学的效率。

信息技术还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通过网络资源的检索和利用,学生可以更好地拓展学科知识,提升自学能力。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有利于促进学科知识的深化和拓展。

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抽象的学科知识,比如通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呈现的教学内容能够让学生更快地理解并记忆知识点。

信息技术还能够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学科学习中,比如通过参与电子课件制作、多媒体资源收集等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深化和拓展自己的学科知识,提高学科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有利于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信息时代,信息素养已经成为学生的基本素养之一,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正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信息技术的学科应用,学生不仅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学科学习,还能够培养他们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评价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让他们通过信息技术的学科应用开展课题研究、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创意作品创作等活动,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对学生学习有着积极的影响。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驻操营中学温占山信息时代的来临,呼唤着教育的创新和变革。

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成了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事实证明,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为实现教学现代化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那么如何抓住以信息技术和教学设计的有机结合为全突破口,勇立教育潮头?在这个理性的思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应运而生,网络化课堂教学随此产生。

它给我们的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

那么什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这种“整合”将以何种模式在课堂中运行?我们对此应做怎样的探究?本人在这里想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内涵简而言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就是把学科分割所造成的知识支离破碎的状态,通过利用信息技术的高效率、高技能的特点,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知识与思维、理论与实际、感性与理性的辩证统一。

在这里特别值得强调的是,“整合”是个新概念,要有新思路。

“整合”中的“整”这个语素,它包含了“调整”、“重整”、“整治”、“整改”等丰富内涵。

“整合”一词,鲜明地体现了改革的召唤,强调了改革的力度。

“整合”昭示着这样的精神: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这两方面都要下一番大气力,经过一番整治,使它们在新水平上结合成一个整体——全新的课程体系。

于是,网络化课堂教学在这种理念下诞生了。

它是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教学整合而产生的新的现代化课堂教学形式,其教学活动是在课堂与网络双重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下进行的。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一)、网络环境与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必定是和某种学科进行有机整合下的一种教学,这种教学设计方案既有一般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和程序,但更具有网络环境下学习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学习的开放性、选择性、自主性、互动性、丰富性、形象性等。

这种理念支撑下的“整合”模式一般有两类:一处是以传统讲授讨论为主,穿插进设计的虚拟的网站或直接的相关链接引导学生查找资料或巩固深化。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陈 娟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陈 娟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陈娟发表时间:2012-01-11T15:58:42.660Z 来源:《素质教育》2012年1月下供稿作者:陈娟[导读]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深入,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学的一个热点。

陈娟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刘圩中学221236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互利的一种教学模式。

本文针对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谈了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教学模式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深入,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学的一个热点。

那么,究竟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呢?对于这个基本概念,许多教师还模糊不清。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有机地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整合中重要的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信息技术不仅是一种辅助工具而且将成为基本的知识载体、教学媒介和交流工具。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它将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为学生学习、研究、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

下面我就此问题,结合其他学科在与信息技术整合中的构思设计、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更新教师观念现在学校的整合课虽然已经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了,但仍有部分教师为了整合而整合,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混合在一起,没有真正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巨大意义和作用。

所以,首先应更新教师的观念,整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的水平、教学的质量,不是为整合而整合,不是摆样子。

整合不等于混合,信息技术不能成为教师“机灌”的工具,所以强调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使信息技术成为一种让学生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这样“整合”才能真正有价值、有生命力。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文 字和 图像 , 通过书、 纸 的 记录 进 保 存 和 传 播。 有 了信息 技 术 的 加 入 , 可 以让 我 们 的课 堂变得丰富多彩 , 它 可 以将 文 字 、 声音 、 图 像、 动 画 等 多种 媒 体 有 机 地 集成 起 来 , 提供 多 种媒 体 的 刺激 。 通过幻灯、 投影、 录音 、 广 播、 计算机、 网 络 等 现 代 教 育媒 体 的 使 用 , 大 大 改 善 了传 统 教 育 教 学 的 弊 端 , 激 发 学 生 的学 习兴趣 , 提 高 了学 生 的学 习热 情 , 让 具 有 不 同类 型 特 征 的 学生 都 有 发 挥 自 己和 学 习 的空 间 , 增 强 师生 之 间互 动性 。 从 而 实 现对教学内容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
1 信 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的概念
信 息技 术 与 课程 整 合 是指 在 课 程 教 学 中把 信 息 技 术 、 信 息资 源 和 课程 有机 结 合 , 建 构 有 效 的 教 学 方式 , 促 进 教 学 的最 优 化 。 这 个 整 合 的意 思 绝 不 不是 简单 的纳 入 与 叠 加 , 也 不 应 该 是 工 具 和 技 术 手 段 层 面 的 应 用, 而 是 如 何 将 信 息 技 术 有 效 地 融 入 到 学 科课程 的有机整体 中, 使 其 成 为 一 个新 的 统一体 。
5信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术与课程的整合应注意学生 的情 感 体验
实践 证 明在 使 用 多 媒 体 设 备 的 课 堂 教 学中 , 学生的兴趣浓厚 , 情 绪 高涨 , 精 力 集 中, 可 以 说 这 是 学 习的 最 佳 状 态 。 因此 , 信 息 技 术 与各 门 课 程 在 整 合 的过 程 中不 应 该 只强 调 知 识 与 技 能 的 目标 , 更 应 注 意 学 生 情感态度、 价 值 观 的取 向 。 信 息 技术 与课 程 整 合 应 该 努 力 为 学 生 创 设 一 个乐 于 学 习 , 乐于思考、 乐 干 探 究 的学 习空 间 。 信 息技 术 与课 程 的 整 合 应 该 是 “ 重视情感、 态度 、 价 2 信 息 技 术 与课 程 整 合 的 目标 值 观 的 正确 导 向 ” 的, 教 育要 使 学生 人情 入 信 息 技 术 与课 程整 合 的 目标 是 : 建设 数 景 , 学 生 才 能 将 全 部 热 情 移植 到 整 个 学 习 字 化 教 育教 学 环 境 , 推 进 教 育信 息化 进 程 , 过 程 中去 。 促 进 学 校 教 学 方 式 的 根 本 性 变革 , 推 进 信 息技术 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 用 , 促 进 信 6 信息技术与课程 整合的方法 息技术 与学科的整合 , 逐 步 实 现 教 学 内 容 ( 1 ) 创建 良好 的信 息技 术 与 课 程 整合 的 的 呈 现 方式 、 学 生 的学 习方 式 、 教 师 的教 学 环境 。 要想 达 到 良好 的 整合 效 果 , 教 学 环境 方式和 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 充 分 发 挥 信 是 基 础 , 没有 良好 的 教 学 环境 支 持 , 以上 所 息技术 的优势 , 为 学 生 的 学 习 和 发 展 提 供 说 的 一 切 都纸 上 谈 兵 , 信 息 技 术 与 课 程 整 丰 富 多 彩 的 教 育教 学 环 境 和 有 力 的学 习工 合 的 环 境 主要 包 括 : 教 室 数 字化 的 硬 件 环 具。 培 养 学生 的创 新精 神 和 实 践 能 力 , 实现 境 , 搭 建 各种 教 学 应 用 软件 平台 , 建 设 各 种 信 息 技 术 环 境 下 的 素 质教 育 与创 新 教 育 。 教 育 教学 软 件 资 源 库 等 。 ( 2) 紧 紧围 绕 新 型 教 学结 构 的 创 建 来进 3 信 息技术在与课程整合 中的作用 行 整 合 。 要 紧 紧 围绕 新 型 教 学 模 式 的 创建 信 息 技 术 在 课 程 整 合 中的 作 用 和 常 规 来进 行 整 合 , 否则 就 是 迷 失 方 向 。 整 合 的 最 的 教 学 手 段 作 用具 有 等 同性 质 。 即 是 一 种 终 目标 是 改 变 传 统 的 教 学 模 式 , 即 改 变 以 教学 工具 。 只 有 当常 规 的 教 学 手 段 在 教 学 “ 教” 为 中心 的教 学 结构 转 变 为“ 主导 ——主 质量 和 效 率 方 面 出 问题 时 , 信 息 技 术 才 能 体 ” 的教 学结 构 新 型 的 教 学结 构 。 只 有 在 这 显 现 出 其 不 可 替代 的 作 用 , 提 高 教 学 质 量 样 的 教 学 环 境 中能 实 现 学 生 的 自主 探 索 , 和效 率 。 信 息 技 术在 课程 整 合 中要 实际 的 师生 之 间、 学生之 间、 学 生 与 资源 之 间的 多 解 决 问题 , 不 能空 摆 花 架 , 不 能 完 全 取代 常 重 交互 , 能 实现 资 源 的 共 享 , 学 生 的按 需 学 规的教学手段。 例如 , 不 能 有 了 多媒 体课 件 习 , 能支 持 自主 探 索 、 多 重 交互 、 情境 创设 、 就 完全替代板 书, 不 能 有 了准 备 好 的 音 频 合 作 学 习 、 资 源 共 享 等 多 方 面 要 求 的 新 型 文件 , 就 取 消 了 语文 和 英 语 课 上 的 朗读 内 学 习 方式 , 从 而把 学 生 的 主 动性 、 积 极 性 充 容等 。 如 果 有 些 教学 内 容 用 常 规 的 教学 方 分 调 动 起 来 , 使 课 堂 的 教 学 结 构 发 生 根 本 法上效果更好 , 那就 不 必 再 画 蛇 添 足 。 变革 , 使 学 生 的 创新 精 神 与 实践 能 力 培 养 落到实处 。 ( 3 ) 运 用“ 学教并重” 的教 学 设计 理 念 进 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的模式 传 统教学 内容呈现 方式 主要是声音 、 行 信 息 技 术 与 课 程 整 合 的教 学 设 计 。 按照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功能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重 视 多媒体 辅助 教学 网站 建设 。 当前 ,成 熟的 多媒体 学 科 性 辅 助教 学 网 站还 比较 少见 ,各商 家尽 管 有 制作 优 秀 网站 的 技 术 实 力 ,但 真正 的学 科性 教 育教 学 却难 入 其 门槛 。 教 师虽 有 丰 富 的 教育 教 学经 验 和 建设 优 良性 能 网 站 的思考 ,却 因客 观原 因难 以 实现 。 事 实上 ,教育 与技 术 两 个 方面 要 想 实现 深层 次 的 融 合 ,还 需 要 一支 富 有教 学 经验 并 具 有相 当技术 水平 的教 师 队 伍 来 完成 。 建 设学 科 性辅 助 教学 网站 ,除 了要 实现 一般 教 学 网 站 共 有 的功 能 ,尽 力使 网站 设计 更 加科 学 、便 捷 、 生动 、 艺术 之 外 ,关 键 是 要把 握好 学 科 的特 点 。要 按 新课 程 标准 的要 求 , 处理 好 学 科知 识 的 组合 与 多媒 体 表 现形 式 的 关系 。要 着 重在 帮 助 学生 有 效学 习学 科知 识 的 同时 ,突 出实践 能力 、科 学 精神 和
合 自己的 日常教 学实践 ,就信 息技 术与课 程 整合 问题谈谈 自己的 一些 看法 。
关键词 :信 息技 术与 学科课 程 ;整合 ;教 学 实践


信 息技 术与学 科课 程整 合的基 本 内涵
所 谓信 息 技 术与 课程 整 合 ,是 指 在学 科 教 学 中广 泛 应用 信 息技 术 手段 ,把 信 息 技 术作 为 学 生学 习的认 知 工具 和 教 师 变革 教学 行 为 的工具 ,为 课程 提 供 资 源 ,创设 教 学环 境 ,从 而使 信 息技 术 与课 程 内容 、 课程 结 构 、课 程 资源 以及课 程 实 施等 因素 有机 地 融合 在一 起 ,构 成 一 个和 谐 互动 的整 体 。 它包 含功 能 、 技 术 、课 程三 个基 本层面 。 就功 能 层面 而 言 ,信 息 技术 在 学科 教 学 中 ,一 是 起到 了辅 助 教 学 的作 用。 教 学过 程 中信 息 技 术充 当教 学媒 体 而成 为教 学 结 构 四要 素 ( 生 、教 师、 教材 、 教学 媒体 ) 一 ,成 为 协助 学 之 教 师 向学 生传 授 知 识 的工具 。二 是起 到 了支撑 教 学 的作 用 。三 是 通过 信 息技 术体 现 师生 的主 体 化学 习作 用 。教 师 可 以通 过 网 络 把课 程和 作 业 等 内容 上传 到 教 学 系统 中 ,学 生 利用 帐 号 和密 码 登录 、 浏览 或 下载 学 习资料 。 四是 体 现 了学 生 个性 化 学 习的 基 本要 求 。在 迅速 发 展 起来 的现代 远 程 教育 的支 持下 ,学 生可 以根 据 自己 的现 有知 识水 平 、 学 习 习惯和 自身 需 要等 情 况选 择 和确定 课程 内容 ,使学 生 的学 习更具 自由化 和个 人化特 征 。 就 技术 层 面而 言 ,信 息 技术 表 现 出 数字 化 、媒 体 化 、智 能 化 、网络 化 、 工具 性和 基 础 性 六大 特征 。 当今 的信 息 化社 会 , 数 字 化学 习将是 教 育教 学 活 动 的主 旋律 ,基 于信 息 技 术环 境 下 的课 程 内容 总 是 利 用 多 媒 体 形 式 呈 现 出来 ,而 基 于 W e 的 流 b 媒 体技 术 则 可 实现远 程 多 媒体 课 件 的在 线 点 播 、实 时 现场 直 播 等。 就 课 程层 面 而 言 ,在信 息 技 术 的支 撑和 渗透 下 ,课 程 呈 现 出多 元价 值观 。信 息化 教学 设 计 受 到重 视 ,尊 重 学 生学 习主体 的 教学 结 构得 到 深入 的 实践 和 研 究 ,评 价 也 由重 视学 习结 果逐 步 转变 为 对学 习过 程 的监 测 和 评价 ,提 倡学 生 对 学 习经 验 的积 累提 炼 、 对学 习过 程 的情 感 体 验和 对 学 习行 为的 反思 总 结 ,呈 现 出课 程价值 取 向多 元化 、评 价 过程 主体化 的特 点。

浅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

浅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

12 — 3
性越来越得到体现 , 越来越多的人从事信息技 术的研究和推广 , 使得信 息技术本 身和学 科教学 的 发展 有 了长足 的进步. 特别 是 20 00年全国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 会议召开 以来 , 各地教育主管部 门和学校 对信 息技 术学科的发展普遍 提高了认识 , 越来越
个 促 进 教 育 发 展 的平 台 . 2 1 大 力 投 入 硬 件 建 设 是 “ 合 ” 基 本 的 条 件 . 整 最
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 , 人们接触 的新事物多 , 思想 观念更新快 , 对信息技 术的认识 深 , 级学校信息 技术 自然就开 展得 各 好. 而在经济不太发达的小城市和农村 , 人们 的思想转变慢 , 对新 事物接就 没 了开 展 的 热情 . 12 信 息技 术 学 科地 位 的问 题 .
第2 4卷
第 2期
江苏教 育学 院学报 (自然 科学版 )
Ju a o aguIstt o d ct n ( a rl c ne ) o r l f ins tue f uai n J ni E o N t a S i cs u e
Vo. 4 N . 12 o 2
M a 20 y, 07
13 信 息 技 术硬 件 问题 .
信息技术和其它学科相 比, 要发展和推广有一个最基本也是很难办的问题 , 那就是信息技术课 中要用到 的计算 机 、 网络、 投
影等多媒 体设备的投入 , 而且为 了适 应信息技术 的发展 , 需要不 断更新和维护设备 , 这不是小数 目. 很多学 校都是因为无法 立刻 投入上百万 的经费建立专门的机 房 , 购买一定数量的计算机和配套设 施 , 得信息技 术课 程无法系统地 开展. 使 不少 学校里 只有 几台别人淘汰的电脑滥竽充数地应付检查. 种情况在农村地区尤其 严重 , 这 常常 出现几个 学生共用一 台计算 机 , 这样 的直接 后 果就是教学无法正常开展 , 甚至根本 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14 信息技术教师的问题 .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这一问题出发,对资源整合、过程整合、能力整合提出了一些看法、建议、思想。

关键词:整合、教学模式、素养、信息社会。

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创建新型的教学模式,要实现这样的目标,离不开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

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从而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并进而推进教师备课、课堂教学、知识结构、课程安排、能力评价、协作学习、师生关系等方面发生质的变化——这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毫无疑问,要实现这样的整合,不仅仅对管理者的办学能力,同时也对教育者的信息素养,以及受教育者的学习方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资源整合是基础。

“资源整合”应该是一种以优化教育资源为目标的组织形式,是教育者,特别是管理者通过对硬件资源的合理配置,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的培养开发以及课程资源的有机再构来实现组织形式的“优化整合”,这是课程整合的保障与基础。

这就是“建网建库建队伍”。

在硬件资源达到一定标准的同时,整合的中心任务应该是队伍建设——人力资源的培养开发。

要培养一支善于钻研、勤于创新、乐于合作、有较强学科知识又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师队伍。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随着信息技术这一新的要素介入教育教学这个传统的系统后,首先改变了学习者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也就是说,原有的只靠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已经受到挑战,也必将会被改变,学习者可以自主地通过网络获取自己想得到的知识。

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必须改变的应该是教育者。

可以说,教育者自身的调整和改变,是通过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本身变革的关键所在。

所谓“建网建库建队伍”这一资源整合形式,队伍才是最为关键的。

只有有了这样一支队伍,才有可能使资源整合的各个环节得以优化,使课程整合的过程真正活起来。

过程整合是途径。

“过程整合”是指教育者与学习者以教与学为目的的具体操作形式。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及对策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及对策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及对策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无疑给新时代的教学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形成了一种将书本知识与社会信息相融合、教师传授与自我探索相结合的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

但是由于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存在一定的误区,使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出现了偏差。

下面分析一下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几个误区及对策。

一、脱离实际,盲目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用幕布代替了黑板,把教学内容整版整版地呈现在屏幕上,追求所谓多媒体教学。

表面上加快了教学进度,增大了题目的训练量,实际上欲速则不达,事倍功半。

所以教师在追求“高效率、大容量、高密度”的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记忆负担,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重视学生的参与程度。

具体操作时,应注意控制显示的容量和速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看清、看懂,并要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推理,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时间,避免走过场。

比如上数学课,要求教师在黑板上演示整个题目的解题过程,可是教师去通过电脑将预先设计好的解题步骤展示到了大屏幕上。

由于屏幕展示太快,学生对展示的内容根本就没来的及吸收,就已经转到下一页了,这样则欲速则不达。

若教师在黑板上书写整个解题过程,其中包含教师的肢体语言,加深学生学习印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

每个学科都有各自固有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特点,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因此要注重整合课程的学科特点分析。

例如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创设旅游情境,让学生扮演小导游结合课文的相关内容进行演示讲解,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课程与信息技术地位颠倒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和课程实施的高度和谐、统一的有机部分。

有些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编写和制作好了多媒体课件就等于把一堂课备好了,而没有进行细节设计,片面地使用信息技术给学生带来视觉效果,而不去考虑所教内容的客观性,不立足于学科本身,片面的追求花哨,忘记了信息技术是为学科本身服务的。

浅谈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的课程整合

浅谈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的课程整合
质 发 展 为 目的 的新 型课 程 模 式 。
能 够 演好 现代 教 师 的角 色 。

计 算 机 作 为 自己 真 正 的 教 学 工 具 ,借 这 次 课 程 改 革 的 有 利 时 机 适 应 新 形 势 、新 课 改 的要 求 ,教 师 有 一 池 水 也 不 够 ,那 是 静 止
的水 ,是 一 潭 死 水 ,会 枯 竭 ,学 生 会 干 渴 ,会 窒 息— — 教 师 的
随着 信 息 技 术 课 程 教 学 任 务 从 单 一 的 学 科 知 识 的 学 习 转 向 学 生信 息素 养 和综 合 能力 的 培 养 ,我们 要 改 变 原 先 那 种 过 分 强
程 整 合 为 基 本 理 念 、 以信 息 技 术 为认 知 工 具 、以各 学 科 知 识 的
养 。将 信 息 技 术 与 课 程 教 学 整 合 在 一 起 ,对 教 师 素质 的提 高 极 为 有 利 。 “ 欲 善 其 事 ,必 先 利 其 器 。 教 师 要 运 用 好 信 息 技 工 ”
交 互 性 。有 了交 互 性 ,就 能 及 时 地 反 馈 信 息 ,实 现 教 师 和 学 生 之 间 的 双 向交 流 .对 学 生 整 个 学 习 过 程 进 行 个 别 化 的 实 时 指
着 新 的 挑 战 。作 为 教 育 者 ,必 须 学 习 和 实 践 信 息 技 术 ,实 现 信 立 、严 谨 的工 作 能 力 ,促 进 学 生 综 合 素质 的 发展 。信 息技 术 教
课改 前沿
浅谈 锫 鲁技 术 教 畜 筠 孳斜 的 得 程 登舍
吉 林省 工 程技 术 学 校

刘 丹 丹
要 :信 息技 术教 育 的 趋 势 是 与 学 科 教 学 整 合 ,在 其 他 学 科 的教 学 中广 泛 应 用 信 息 技 术 手 段 , 把 信 息 技 术 教 育 融合 在 其 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的热门话题,它是基础性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方法,与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各国也都相应地采取了一些措施。

那么何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呢?目前主要观点是将课程等同于教学。

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

这种观点也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主流观点。

从理论上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但在现实改革中却很困难。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1、内涵不统一。

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各国持不同的观点,就是在我国国内一些专家也持不同的观点,使很多地区的学校及教师很迷茫,不知该采用哪种观点,这就为我国的教育改革进程设置了第一道屏障。

2、地区性发展不平衡。

虽然目前我国对教育改革取得了一点的成效,但是那些调查都是在经济比较好的地方进行的。

我国大部分地区硬件设施还跟不上,有些地方设施就是跟上了,大部分也只是一种摆设而已,更谈不上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了。

3、校际间发展不平衡。

小学与高校的“整合”实践现状优于中学。

这主要是由于小学与高校升学压力较小,特别是高校,具有经济与师资方面的优势,硬件环境好。

而中学迫于中高考竞争的压力与经济条件的制约,“整合”进展缓慢。

4、成效不明显。

与专家学者发表的研究成果、个别教师公开的成功经验所不同的是,一线教师与学生对“整合”的效果褒贬不一。

这里一方面有实践本身的原因,如重技术与硬件的先进性,忽视教育的先进性。

同时也与整合理论、教师教育理念、现行教育体制与教育评价制度有关。

5、教与学分配不当。

现在许多教师虽然也在努力自我改进,但还是没有领会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问题,他们打着改革的旗号却进行着传统的教育,仍然以教师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

他们在实践中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而忽略了学生学习中的“整合”。

6、学校不重视。

虽然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但很多学校还是我行我素,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领导者不重视,现在许多中学把升学率作为教学的主
要任务,无论专家怎样呼吁、怎样呐喊,都视而不见。

即使上级领导强加实行,也只是做做样子。

(2)、教师不重视,许多教师为了提高升学率,多拿“奖金”,能够顺利“进级”,他们只一味的“应试”,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了花瓶,只是摆设而已。

7、教师信息技术跟不上。

虽然改革进行了一段时间,但是教师的信息素养还是跟不上,缺乏技术支持,对于计算机及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一知半解,这就更谈不上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了。

二、分析原因
由以上问题可以看出,在教育改革进程中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那么是什么样原因会导致这些问题的存在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因为人们对于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究竟是质的变化还是量的变化搞不清楚。

有人认为技术能够改造教育,也有人认为技术会受制于传统,不会引发教育的变革,从而导致了人们由于对“整合”内涵理解上的差异而产生的理论争论。

2、近年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人们对“整合”给予了极大的寄托,而“整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却没有出现人们所期望的效果。

失望之后,人们把责任归咎于,由于对“整合”内涵的理解错误而导致的“整合”理念的不科学,从而希望通过有统一的“整合”内涵来促进“整合”实践。

3、实施“整合”实践的主体是中小学一线教师,而“整合”研究的主体是以高校教师为主体的专家教授,专家教授搞“整合”研究与中小学一线教师搞“整合”实践等同于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实际上理论应该来源于实践。

4、“整合”研究的主观理想性与“整合”实践的客观现实性
由于“整合”研究与“整合”实践主体的分离,导致了“整合”研究的理论因过于理想化,而不能有效的指导整合实践。

这也就导致了“整合”研究的主观理想性与“整合”实践的客观现实性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是研究工作者对“整合”内涵的深入剖析,对“整合”理想模式构建的探讨以及对“整合”的意义与前景的振奋人心的描绘。

另一方面,由于受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传统教育体制、师资水平与信息技术水平等条件的制约,“整合”实践并没有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这些问题是错综复杂的,远不是单靠完善与变革理论所能够解
决的。

这需要一线教师和教育专家的共同努力,也需要管理者、决策者等各方的共同参与,而且是一个长期的努力过程。

三、对于“整合”的几个建议
1、加强对“整合”的认知,理论要结合实际,不能盲目吹捧,要实事求是。

2、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养,使他们学会使用文字处理软件、课件制作软件、多媒体技术等。

这为改革创造了前提。

3、因地制宜,因人循序渐进。

不同地区,信息技术和教育发展水平不同,“整合”的内涵也应不同。

比如,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刚起步的地区,即强调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改革远不如去发展技术层面的辅助教学更有意义。

同样在教师信息素养低下、数字化学习资源缺乏的情况下,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全面的深层次的整合也是毫无意义的。

“整合”应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总之,正确处理“整合”研究的主观理想性与“整合”实践的客观现实性之间的差异。

笔者认为,教无定法,教有变法,我们应该加深对“整合”的认识,能够在领导者的支持下,大家共同努力,尽快让“整合”的效果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