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版新课标中的50个核心概念
新课标十条核心概念
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能力、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数学课程的十个核心概念(一)数感1、概念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领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2、概念的理解数感可以理解为人主动、自觉理解数字本身特征及数字之间关联和灵活解决数字问题的态度和意识。
数感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直觉,是一种对数的敏感性和鉴赏力,这是一种带有本能也是数学地思考的一种表征,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
《课程标准(2011)》对数感的含义是这样阐释的:“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在小学阶段,无论是经历从日常生活和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的过程,还是理解常见的量、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和在具体情境中进行简单估算,以及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和解简单的方程等活动,都是让学生建立和发展数感的主要载体。
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应该以培养学生对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三方面的感悟为主线,每一条主线又可以在情境感知、操作领悟、应用深化这三个层次上不断递进来实现。
为此,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3、培养策略①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和感知。
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源泉。
无论是数与数量,还是数量关系,都来源于生活现实。
为此,应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
这样,学生可以经历建立数感的过程,获得相关的感知经验。
②让学生在操作探究中掌握和领悟。
数概念的抽象和数量关系的建构以及对数量的估计通常在具体的行为操作和思维探究中实现,所以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进行具体的操作探究,逐步积累和发展数感。
新课标核心理念
新课标新理念新课标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的农村的,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
新课标正是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的人本思想。
“以人为本”就是追求教育的根本所在、本质所在、本质所依、本体所顾。
它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学生,真正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全心全意服务学生,从而开发心智完善人格提升道德,实现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一、课程观(教材观)旧:“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须思考,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
规定学校“教什么”,“怎么教”,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
其重要标志有:统一内容,统一考试,统一教材、教参,统一标准;课程是“专制”的一方,课程成为一种指令、规定,教材成为圣经,而教学成为被控制、被支配的一方,从而课程不断走向孤立,走向封闭,走向萎缩,走向繁、难、偏、旧,而教学也不断变得死板、机械、沉闷。
这种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只能是戴着镣铐跳舞,师生的生命力、主体性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
新: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科书等),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
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和创新,以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
因此,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这样教学就不只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构建与提升的过程。
课程也由此成为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
新课程的走向正是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实际、社会实际),是开放,是发展。
说白了,我们教师和学生可以自主编写、调整、修订教学内容,可以放手大胆处理教材,只要符合新课程标准,只要符合学生发展需要。
新课程标准核心理念解读2012
新课程标准核心理念解读当前,基础教育领域里正在广泛而深入开展的新课程实验,将我国教育改革推进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阶段。
由于课程是学校实现现代化教育目标的核心,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标志着我国的基础教育正由传统型教育转向现代化教育。
新课程的现代性即体现在它是建立在科学人文主义课程观基础上,并充分体现了一种人文主义精神而从本质上区别于以科学主义课程观为基础的传统课程。
为了让人们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新课程的精髓,新课程确立了一条核心理念。
这条核心理念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统一。
”对其本质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突出的是工具理性,即科学性,“情感与价值观,态度与价值观”则突出的是价值理性,即人文性。
因此,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充分体现了一种科学人文教育的思想,强调了完整的学校教育必须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新课程的核心理论看上去内容简短,但意蕴却十分深刻、丰富。
“知识与能力”并非仅仅指明教学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是告诫教师们,知识是不能直接传化成能力的,这其中必须经过一个中介,即“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训练,(此问题在教学中长期以来尚未得以圆满解决),缺此便不能完成这种转化。
因此,要解决好知识与能力的问题,一是传授新知识要以技能训练为途径;二是要向学生传授那些智力含金最高的策略性知识,让学生不断将所学知识联系实际、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在综合性实践活动中增长能力,以“学而时习之”为途径;三是应当正确引导学生运用合作,体验与探究的方式去自主获取知识而完成知识的建构等。
唯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问题。
教师应当利用好新课程体系的教材,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方面进行深入探究,从而使学生受益良多。
“过程与方法”并非仅仅指明教学中传授知识一定要注重知识推理论证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不同学科、不同知识的教学,应研究选用与之相应的最佳过程与方法。
语文新课标核心概念及内涵解读
语文新课标核心概念及内涵解读编辑:黄再洋发布时间:2012-11-21 17:36:46点击次数:40文章作者:成尚荣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12年3月尽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修订稿》)是对原《实验稿》的完善,但深入学习也会发现其修订后所彰显的基本思想和精神。
其中,有的是坚守、重申,有的是调整、改进,有的是补充、增加。
这些基本思想和精神聚焦在几个核心概念上,这些核心概念形成了课标《修订稿》的核心范畴。
所以,对课标《修订稿》的领悟和践行不妨从深入理解、准确把握几个核心概念入手。
一、语文特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语文课程究竟是什么样的课程?语文课程的特质是什么?这是一个长期争论无定论的问题,许多语文教师强烈要求课程标准能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
经过讨论修订,课标《修订稿》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作了如下修改:“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显然,这一慎重研究、修改后的表述,把语文课程的特质聚焦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上,进而突显了“实践性”和“综合性”。
与此同时,课标《修订稿》又坚守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这一“基本特点”。
这样的表述,我以为,就会把大家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争论中摆脱出来,又引导大家把目光投向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去关注和研究语文的特质。
无疑这是重要的,又是智慧的,当然首先是正确的、科学的。
叶圣陶先生早就揭示了语文的特质。
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两个观念,其一便是“在教学的时候,内容方面固然不可忽视,而方法尤其应当注重”。
他进一步指出了“语文教学特有的任务便是重视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便是要重视语文的形式和方法”。
王尚文教授将此称作是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
所谓“独当之任”,就是基于特质的特殊任务,我愿意称其为“核心目标”。
2012新课程标准
201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赵耀莹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一、前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定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
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
《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
《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标准》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
二、设计思路(一)关于学段为了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标准》统筹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
同时,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设计思路(二)关于目标《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分学段目标,并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具体阐述。
《标准》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运用”等认知目标动词表述知识技能目标的不同水平。
一句“基本理念”,数学学习必须注重过程,标《准》使用“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认知过程动词表述学习活动的不同程度。
使用这些动词进行表述是为了更准确地刻画上述四个方面的具体目标。
在《标准》中,这些动词的具体含义如下。
了解(了解认识):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景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
初探小学新课程标准中十个核心概念Microsoft Word
初探小学新课程标准中十个核心概念数学新课课程标准核心概念是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它们之间是密切联系的,所以核心概念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上面连着目标,下面联系着内容,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也把它称为核心概念。
1.数感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简而言之,就是学生对数的悟性。
比如,三年级有关于数量的填空:爸爸身高175(),教室长9(),一个鸡蛋重56(),这是很简单的题目,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有学生把握不准,这实际上就是学生对数量的感悟出现了问题,并不简单是知识上的欠缺。
课程标准将这种对数的感悟归纳为三方面: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
它不会像知识技能的习得那样立竿见影,它需要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积累经验,经历一个逐步建立、发展的过程。
让学生经历有关数的活动过程,逐步积累数感经验。
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学生能动脑,动手,动口,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加之能相互交流,这对强化感知和思维,积累数感经验非常有益。
比如,组织学生参加调查活动,让学生调查,从你家到学校的路大约有多远?你到学校大约要多长时间?教室面积有多大,你家住房有多少平方米?如何测量一张纸的厚度?这样的数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从多角度去感悟数,丰富自己的数感经验。
2.符号意识符号对于数学来说是特有的,它既是数学的语言,也是数学的工具。
更是数学的方法。
它具有抽象性,可操作性,简略性通用性等特点。
因此数学符号在数学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将无时无刻不与符号打交道,对数学符号的语言、工具、方法的功能和上述特性的认识事实上构成了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学生掌握数学符号,运用数学符号,运用数学符号能力的培养也成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2012版新课标中的50个核心概念
2012版新课标中的50个核心概念2012版生物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的10个主题中筛选了50个生物学重要概念,并以概念内涵或命题的方式具体描述。
这种变化适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重点,能有效防止教学中的不必要的“拔高”,且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一、科学探究1.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2.提出问题是科学谈究的前提,解决科学问题常常需要作出假设。
3.科学探究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
设置对照实验,控制单一变量,增加重复次数等是提高实验结果可靠性的重要途径。
4.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对证据、数据等进行分析和判断。
5.科学探究需要利用多种方式呈现证据、数据,如采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表述结果,需要与他人交流和合作。
二、生物体的结构层次6.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7.细胞能进行分裂、分化,以生成更多的不同种类的细胞用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8.一些生物由单细胞构成,一些生物由多细胞组成。
9.动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等结构,以进行生命活动。
10.相比于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具有特殊的细胞结构,例如叶绿体和细胞壁。
11.多细胞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可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生物个体。
三、生物与环境12.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
13.一个生态系统包括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非生物环境。
14.依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不同作用,一般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15.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然后通过食物网(链)传给消费者、分解者,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16.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四、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17.植物的生存需要阳光、水、空气和无机盐。
18.绿色开花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萌发、生长、开花、结果与死亡等阶段。
19.绿色植物能利用太阳能(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了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
2012年新课标解读
尚雅学校数学科组
新修订课标数学观的修改:
*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 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修订课标数学观的修改:
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 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 引导者与合作者。
新修订课标主要呈现以下九大变化:
9.关于内容标准的修改(图形与几何的变化): 第一学段 ①删除的内容 *删除“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 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并将相关要求放在第二 学段。 *删除“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并将相关要求放在第二学段。 *删除“体会认识千米、公顷”,相关要求放入第二学 段。
9.关于内容标准的修改(统计内容的变化):
第二学段与《标准》相比,在统计量方面,只要
求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不要求学生学习中位数、
众数(这些内容放在了第三学段)。
* 加强体会数据的随机性。在以前的学习中,学 生主要是依靠概率来体会随机思想的,《标准(修改 稿)》希望通过数据分析使学生体会随机思想。
新修订课标主要呈现以下九大变化:
*删除“会看简单的路线图”,相关要求放入第二学段。
新修订课标主要呈现以下九大变化:
9.关于内容标准的修改(图形与几何的变化): 第一学段 ②降低要求 : 对于“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 方向,不要求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方向,降低要 求为知道这些方向。 ③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和完整。例如将“辨认 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改 为“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 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新课标十大核心概念解读
哪种方法合理
• 情境1: 350名同学要外出参观。有7辆车,每辆 车56个座位,估一估够不够坐
方法1:7×50=350 方法2:7×60=420 师:往大估(方法2)和往小估(方法1)哪个更好 生1:往小估都够了,按实际的56来计算就更够了。 师:往大估行吗 生1:本来每辆车只有56个座位,你做成60个了,万一
• 在小学低段,学生对数的感悟是从数数学 习辩认各组实物对象的多少开始建立的。
• 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还会经历更多的对 数意义的感悟,并形成对数的各种表征方 式的理解。
• 数量之间的关系:包括数的大小关系及其 所对应的数量之间的多少关系,也包括变 化的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等。
• 运算结果的估计。通过运算培养学生的估 算意识和能力,以此发展学生的数感应成 为了们现在课程教学的目标。
5
6
质量 328 346 307 377 398 352
方法一:300×6=1800(小估法) 方法二:400×6=1800(大估法) 方法三:300﹢300﹢300﹢400﹢400﹢400=2100(大小估法) 方法四:350×6=2100(中估法) 方法五:330 ﹢ 350﹢300 ﹢ 380﹢400 ﹢350=2110(四下五上估) 方法六:300×7=2100(凑估法)
数感 符号感 空间观念
统计观念
应用意识 推理能力
数感(调整) 符号意识(调整) 空间观念 几何直观(新增) 数据分析观念(调整) 运算能力(新增) 应用意识 推理能力 模型思想(新增)
创新意识(新增)
提出十大核心概念的意义
• 首先,核心概念是全面实现课程目标的需 要。核心概念提出的目的之一,就是在具 体的课程内容与课程的总体目标之间建立 起联系。通过把握这些核心概念,实现数 学课程目标。
新课程基本知识
新课程基本知识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1.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人的发展2.“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内涵(1)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这是课程价值取向定位问题。
在如何处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新课程定位在人的发展上,具体指向以能力和个性为核心的发展。
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
(2)面向每一位学生。
基础教育是国民的奠基工程,面临的任务既要瞄准知识经济的需要培养高素质尖端人才,又要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培养人才和合格的建设者。
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使每位学生都具备一技之长,使全体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有用人才。
(3)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不能把学生仅仅看成是知识的容器。
素质教育所关心的是整个的人,而不只是作为产品的人,是富有创造性的生活,而不只是物质生产的生活。
学生的发展不是某一方面的发展,而是全面、和谐的发展。
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达到了知识习得、思维训练、人格健全的协同,实现了在促进人的发展目标上的融合。
(二)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本质区别是理念的不同课程理念形成于对现实教育的深刻分析和对未来教育的展望,它是课程的灵魂和支点。
新、旧课程的本质区别是理念的不同。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课程建构的基础——不同的课程观:旧课程观中的课程是文本课程,教师是传授者,因而教师是中心。
而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
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
2.课程实施的策略——不同的整合观:旧课程观认为课程与教学是相互分离的,教材意识是第一意识,按教学大纲完成教学计划则是第一要务,而新课程观认为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
新课标的五大核心理念是
新课标的五大核心理念是
新课标,即新课程标准,是指导教育改革和教学实践的重要文件。
它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提倡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的五大核心理念包括:
1. 学生为本:新课标强调教育应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中心,关注学生
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
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2. 全面发展:新课标倡导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知识技能的学习,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它强调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
3. 终身学习:新课标提倡终身学习的理念,鼓励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基
础上,继续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和工作环境。
4. 创新能力: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
维和创造性思维。
5. 实践能力:新课标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活动
来应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包括实验、实习、社
会实践等多种方式,以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这五大核心理念是新课标对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旨在通过教育的创
新和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新课标的10个核心概念
立足新课标的10个核心概念,抓好新一轮初中数学教学在《义务教务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并设计了十个核心概念,和原来《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有所增加,这十个核心概念就是: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在《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目标”里边,可以看到了对这些核心概念的一些具体解释,相当于“目标”的一些要素;但是同时也能发现它们之间是密切联系的,所以核心概念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上面连着“目标”,下面联系着“内容”,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就把它们称为核心概念。
(一)为什么要设计核心概念在这次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中,怎么设计这个课程标准,进行了讨论,在提出设计的过程中有两件事情是重要的,一个就是希望课程的这些东西,形成一个整体,如何整体的把握课程需要反复强调。
从知识技能、从数学思考、从问题解决、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四个方面来构架整个数学课程。
这是一个渗透在整个标准的研制过程中。
第二件事,就是在研制的过程中,希望能够凸显出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的数学内容,因为它反应了数学最要紧的东西,最本质的东西,不仅应该把它当做目标,也应该把它和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
记得当时在讨论的时候,就在过去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能不能用一些词,把这些东西彰显出来,经过讨论,提出了十个核心概念。
第一,这些核心概念,是涉及到学生在学习中应该建立和培养的关于数学的感悟、观念、意识、思想、能力等,是义教阶段数学课程最应该培养的数学素养,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方面。
第二,核心概念是这类课程内容的核心或聚焦点,它有利于我们把握课程内容的线索与层次,抓住教学中的关键,斌在数学内容的教学中有机地去发展的数学素养。
第三,核心概念本质上体现的是数学数的基本思想。
数学的基本思想指对数学及其对象、数学概念和数学结构及其数学方法的本质认识;数学的基本思想集中反映为数学抽象、数学推理、数学模型;这些思想也是学习中的重要目标;这启示我们,核心概念的教学要关注数学思想本质。
解读数学新课标十个核心概念
解读新课标十个核心概念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课程标准提出了‘数感’‘符号意识’等核心概念,为什么提出这些核心概念首先,核心概念是课程目标的支点,起着沟通课程目标与具体数学内容之间联系的作用。
我们知道,课程标准设计了‘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培养目标,同时选择编排了大量的数学知识。
如数的知识、运算的知识、图形的知识、测量的知识、统计和概率的知识、解决问题的知识等。
这些知识又各有许多具体的内容,如数的知识就有整数、小数、分数,其中的整数知识有数字符号、计数方法、数的顺序、数之间的大小关系、用数表示和交流等。
再如测量的知识包括长度、面积、体积(容积)的意义,常用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容积)单位,常用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基本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等。
如何把比较宏观的培养目标与众多十分具体的数学知识有组织地联系起来核心概念就起这方面的作用。
在中小学数学课程这个结构里,‘核心概念’介于课程目标与众多具体数学内容之间,是课程目标的落脚点。
课程目标通过有关的核心概念得到比较清楚的描述,也通过相关核心概念的教学和形成得以实现。
如,课程标准关于‘数学思考’方面的培养目标是如下表述的,这样的叙述指出了‘数学思考’的培养应该往什么方向去落实,也使‘数学思考’的培养目标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意识,感受随机现象。
----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其次,核心概念起着统领众多具体数学内容,导向其教育价值的作用。
新课标十大核心概念
一、数感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表示、数量大小比较、数量和运算结果的估计等方面的直观感觉。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景中的数量关系。
二、符号意识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一般性的运算和推理。
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三、空间观念
四、几何直观
几何直观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几何或者其他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
在许多情况下,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
几何直观不仅在“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中。
五、数据分析观念
六、运算能力
运算是“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运算是基于法则进行的,通常运算满足一定的运算律。
学习这些内容有助于理解运算律,培养运算能力。
七、推理能力
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因此,与直观一样,推理也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中。
推力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测某些结果,是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八、模型思想
九、应用意识
十、创新意识。
2012英语新课标内容
2012英语新课标内容2012年,中国教育部发布了新的《英语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旨在适应21世纪教育发展的需求,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以下是2012年英语新课标的核心内容概述:1. 课程目标:新课标明确了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
2. 课程内容:新课标强调了语言知识的学习,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
同时,注重语言技能的培养,如听、说、读、写。
3. 教学方法:鼓励采用任务型教学法,让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语言,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4. 学习策略:新课标提倡学生发展有效的学习策略,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批判性思维等,以提高学习效率。
5. 评价方式:新课标提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6. 文化意识:强调在英语学习中融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方式。
7. 信息技术的应用:鼓励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8.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鼓励教师和学校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辅材料、网络资源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9. 教师专业发展:新课标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鼓励教师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10. 课程实施:新课标对课程的实施提出了具体要求,包括课程设置、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以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新课标的发布,标志着中国英语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更加注重学生英语能力的全面发展,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十大核心概念之 “数据分析观念 ”解读
新课标十大核心概念之“数据分析观念”解读在对“数据分析观念”进行分析之前,我们首先要理解新、旧课标在“统计与概率”这一版块的要求与区别。
原课标的核心词: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
新课标核心词: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在“统计与概率”板块的核心词由“统计观念”改为“数据分析观念”。
“统计观念”(旧):强调的是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认识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对数据处理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
“数据分析观念”(新):改变过去这一概念含义较“泛”,体现统计与概率的本质意义不够鲜明的弱点,而将该部分内容聚焦于“数据分析”。
那么让我们来深入学习“数据分析观念”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
(一)什么是“数据分析观念”?数据分析观念是学生在有关数据的活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对数据的某种“领悟”、由数据去作出推测的意识、以及对于其独特的思维方法和应用价值的体会和认识。
在课标当中,对于数据分析观念,有这样的描述: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搜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
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
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物,每次收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以从中发现规律。
(二)为什么要学数据分析的观念?数据分析是统计学里的一个核心内容。
不论是统计还是概率,都要基于数据,基于对数据的分析;在进行预测的时,为了使预测更合理,也需要收集更多的数据。
数据分析观念是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中最应培养的数学素养之一,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方面。
通过数据分析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到统计时需要收集数据,应用数据分析,能解决日常生活中很多实际问题,从而感受统计的实际价值,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培养数据分析观念的要求:一是过程性(或活动性)要求:让学生经历调查研究,收集、处理数据的过程,通过数据分析作出判断,并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二是方法性要求: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方法,需要根据问题背景选择合适的数据分析方法三是体验性要求: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四)怎样培养学生数据分析的观念?1、让学生经历数据分析过程,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
小学数学新课标的十大核心概念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以全新的观点将小学数学内容归纳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学习领域,特别突出地强调了10个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分别是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浅谈我对这些核心概念的认识:一、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即能用数学的视角去观察现实,又能以数学的思维研究现实,能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2、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符号感符号感是人对符号的意义、符号的作用的理解,以及主动地使用符号的意识和习惯。
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可以同时从两方面进行:1、结合数学内容,及时教给学生一些数学符号;2、鼓励学生创造性地使用自己的独特符号。
三、空间观念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的基本要素空间观念表现为对现实世界里的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变化及相互关系的理解与把握。
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
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
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新课标的核心概念
对新课标的核心概念的认识长垣佘家二中钟晓华1.数感。
关于数感,在原《标准》中未作内涵解释,只是从外延上指出它所包含的内容,经过多年的课改实践,一些研究者对数感在理论上有了一些新探讨,重新对数感的内涵及功能作了表述。
新《标准》将这种对数的感悟归纳为三个方面: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将数感定义为一种感悟,这既包括了感知、又包括了领悟,既有感性,又有理性的思维。
数感的学习,其实是和数的抽象、数的应用相联系的。
支撑数感的数学内容有很多,常见的比如说:单位、数量级的感觉。
在现实中,碰到一些量,总要选择一个单位和数量级来刻画它,这样一种感悟,对建立数量刻画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说,去称一个人的重量要用什么单位,称一头大象的重量用什么单位,选择不同的单位和数量级,也是一种数感。
2.符号意识。
新《标准》将“符号感”更名为“符号意识”,主要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它更加强调学生主动理解和运用符号的心理倾向;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这一条强调了“符号”表示的作用和“符号”的一般性特征。
数学符号最本质的意义就在于它是数学抽象的结果。
如何理解符号的体系?最基本、最熟悉的符号就是数字,用数字加减进位,就能把周围世界通常所说的集合元素的多少表达清楚。
所以,当讨论问题的时候,数学中最基本的等量关系、不等量关系以及依赖关系,都可以用符号表示。
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
在小学,从算术到代数的过渡过程中,符号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
到了初中,就刻画一类的问题,如方程、一次方程、二次方程等,它帮学生概括出一类的数学问题,使得在研究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非常方便,同时又为形成模型奠定了基础。
我们无法想象没有符号怎么去刻画数学模型。
3.数据分析观念。
原《课标》中的“统计观念”,强调的是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认识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对数据的结果进行处理。
2012年中招新课标新理念
三、弥补教材编写的不足
如: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初 步养成积极参与的媒介批评能力,学 会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
四、课标中需要关注的新增内容 P10页:面对多元价值观,学会选择
新课标修订动向:
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培养学生的 社会责任感,特别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与高中课程标准形成 更好衔接,有利于教师更为系统地开展教学。
二、关注修改情况,预测中考动向
如:体会理解人类生存与生态环 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爱护环境,形成勤 俭节约、珍惜资源的意识;掌握爱护环 境的基本方法、形成爱护环境的能力;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学 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于2012年秋季开始 实行。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涵盖小学一年级到初中 三年级的所有学科,包括语文、数学、物理、外 语、品德与社会、音乐、美术、体育等19个学科。
一、把握基本理念。
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 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 是课程的基础;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引导与 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 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版新课标中的50个核心概念
2012版生物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的10个主题中筛选了50个生物学重要概念,并以概念内涵或命题的方式具体描述。
这种变化适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重点,能有效防止教学中的不必要的“拔高”,且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一、科学探究
1.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2.提出问题是科学谈究的前提,解决科学问题常常需要作出假设。
3.科学探究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
设置对照实验,控制单一变量,增加重复次数等是提高实验结果可靠性的重要途径。
4.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对证据、数据等进行分析和判断。
5.科学探究需要利用多种方式呈现证据、数据,如采用文字、
图表等方式来表述结果,需要与他人交流和合作。
二、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6.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7.细胞能进行分裂、分化,以生成更多的不同种类的细胞用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8.一些生物由单细胞构成,一些生物由多细胞组成。
9.动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等结构,以进行生命活动。
10.相比于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具有特殊的细胞结构,例如叶绿体和细胞壁。
11.多细胞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可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生物个体。
三、生物与环境
12.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
13.一个生态系统包括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非生物环境。
14.依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不同作用,一般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15.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然后通过食物网(链)传给消费者、分解者,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16.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