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二语文教案:3.2《渔父》(苏教版必修5)
《渔父》 学案(苏教版高二必修五)
《渔父》学案(苏教版高二必修五)【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和句式;2.探讨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态度;3.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重、难点】1、深入分析屈原的伟大人格,感悟屈原的选择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2、文中的重点实词(如颜色、形容等)和虚词(为、而、之等)【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渔父()枯槁()凝滞()莞尔()餔()其糟而歠()其醨()汶汶()淈()泥鼓枻()濯()缨【疏通课文,整体感知】1 通假字渔父子非三闾大夫与2 古今异义词颜色憔悴古义:今义:形容枯槁古义:今义:圣人不凝滞于物古义:今义:何故深思高举古义:今义:3 活用词安能以皓皓之白乃歌曰鼓枻而去4 一词多义而:渔父莞尔而笑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于:圣人不凝滞于物何故至于斯葬于江鱼之腹中以: 是以见放安能以身之察察可以濯吾缨5特殊句式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是以见放圣人不凝滞于物自令放为不复与言6 翻译下列重点句子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文本研读】1 本文塑造的屈原是怎样的一样形象?表现了屈原怎样的人格?2 渔父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这一形象有何意义【探究】屈原、司马迁、渔父面临困顿,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你更欣赏谁的做法呢?请同学们各自将你的想法写在纸上,并写出你的理由马路。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精选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精选
教案一:《渔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渔父》的主题、结构、人物
特点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分析,理解文章意义,把握作者
思想感情,并形成自己的认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懂得感恩
与劳动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结构,分析人物形象及寓意。
2.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图片、视频或歌曲等形式引入课文《渔父》,激发学生对于渔
父职业的兴趣与好奇心。
2.阅读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重点关注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理解文章背后的深层内涵。
3.讨论
分组讨论文章中的主题和寓意,交流不同看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与独立分析。
4.梳理
整理课文重点内容,探讨文章结构,深入挖掘作者的写作技巧和用意。
5.思考
反思渔父的形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思考个人的梦想与奋斗目标,激励学生积极面对生活。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深入理解了《渔父》这篇文章的内涵和价值,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应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3.2渔父教案23204
《渔父》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及内容】一、导引:“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
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
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
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二、关于本文:见教材P75注释①。
补充:《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
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
”(郭沫若语),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
三、疏通字词,翻译课文。
1段:既:“已经”,或“以后”。
行吟(于)泽畔。
举世:全世,整个人间。
古今异义――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
是以见放:被。
译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
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2段:圣人不凝滞于物:被。
何故沉思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
(古今异义)自令放为?自令-令自,让自己、使自己。
放-被流放。
为-句末疑问语助。
译文: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
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3段:吾闻之:音节助词。
渔父教案课件
渔父教案课件渔父教案(三篇)渔父教案一教学设想:《渔父》是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直面人生”专题“生死抉择”板块的一篇课文,选自《楚辞补注》。
这个专题重在引导学生对生与死这个哲学命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通达乐观的健康人格。
在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由言入文,由文知人,由人察情,由情悟理。
通过学生自主翻译与释疑,合作讨论与探究,发现文字背后的意义,感知人物形象的特点,品评文本细处的精妙,从人物的生死抉择中感悟正确的生死观和人生观。
教学目标:1. 掌握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正确理解文章;2. 通过对话分析感知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3. 品评文本,对人物作出正确的评价,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对渔父和屈原的对话进行分析,从而深刻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渔父和屈原人生选择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等教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及内容:第一课时:教师安排学习任务,学生自主预习。
1. 请学生结合注释翻译全文;2.发参考译文,请学生自主核对,用红笔订正;3;搜集并整理学生问题,寻求解决策略。
第二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用两节课来学习《渔父》这篇课文。
前一节课,同学们做了三件事:首先朗读课文;其次是结合注释,疏通字句,翻译全文;最后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和思考。
这节课就让我和大家一起走进文字,走进文章,走进独特的中国文化,走进伟大爱国主义者屈原最后的生命时光。
二、正音释字,读懂文章1. 一读课文,要求既要读得准确,又要读得流畅,还要尽量读出感情。
读完后纠正字音。
2. 请翻译较好的学生展示译文,朗读并解说难点。
老师点评与纠正。
三、分析对话,感知人物1.问题①:这篇课文写了哪些人?主要写的是谁?是通过什么来写他们的形象的?明确:渔父、屈原,还有众人(世人),圣人。
主要写的是屈原和渔父。
文章通过外貌、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来写人物形象,其中最突出的是语言描写,通过渔父和屈原的对话来写人物。
高二语文苏教版必修5第3专题《渔父》教学案(学生版)
渔父一、作家作品《渔父》是战国秦汉间人记叙屈原事迹的文字,又见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刘向《新序》等文献。
本文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假托渔父与屈原的一次相遇,以简短而凝练的文字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人物形象。
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
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绝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和节操。
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立面存在的,面对社会的黑暗、污浊,屈原则显得执着,决绝,他始终坚守着人格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虽然理想破灭了,但至死不渝。
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歌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二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国文学)。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楚辞的创作手法是浪漫主义的,它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且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
与《诗经》古朴的四言体诗相比,楚辞的句式较活泼,句中有时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严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
屈原,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
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
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
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渔父教案 苏教版必修5-苏教版高二必修5语文教案
渔父●教学目标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赏析本文的对比手法。
3.感受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精神。
4. 探讨渔父这一特定人物形象的文化内涵。
●重点、难点重点:1.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
2. 感受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精神。
难点:探讨渔父形象的文化内涵。
●设计思想《渔父》一文,在我国现行的多种版本高中语文教材中,仅见于苏教版高中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的“生存选择”模块,为高二下学期的学习内容。
学生在高一阶段对《离骚》(节选)一文的学习,有助于理解本文中的屈原生平与屈原思想。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十多篇浅易的文言文,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法、句法和篇章常识。
在进入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后,又逐步接触了几十篇各有一定难度的的文言文,积累了更多的文言词法、句法和篇章常识,具备了初步的文言语感,对古人的价值观、审美趣味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渔父》一文的教学设计,立足于以上的教材情况和学情,分为导入、自读、反馈、拓展、反馈等几个主要板块,重在引导学生自主开展文言文的学习。
●教学资源1.屈原简介。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名平,战国时楚人。
屈原先被楚怀王重用,后因小人谗言被放逐。
楚国被秦灭亡后,他的政治理想破灭,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
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作品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2.本文作者。
汉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
”但又说:“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
”前后矛盾。
自此,或论为屈原之作,或论为楚人悼念屈原之作,聚讼纷坛。
今人持后说者居多。
无论作者为谁,本文均不失为一篇展现屈原伟大人格的力作。
《渔父》教案
《渔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渔父》这篇文章的内容,掌握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渔父》,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勤奋和坚持不懈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解析文章中的难句和长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材:教师准备《渔父》的文本材料。
2. 多媒体设备:准备投影仪或者电脑,以便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在教师介绍《渔父》这篇文章之前,可以请学生谈谈自己对渔父这个职业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渔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阅读让学生阅读《渔父》这篇文章,让学生先尝试自己阅读一遍,然后带着问题再回过头来读。
教师在一旁指导学生如何解析难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渔父》这篇文章的理解,以及自己对渔父这个职业的看法。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增强表达能力。
4. 分析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重点解析一些词汇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5. 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整理自己的思路,写一篇短文表达对渔父这个职业的看法,并能够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渔父这个职业的意义和价值,鼓励学生勤奋努力,像渔父一样坚持不懈。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对《渔父》这篇文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渔父这个职业也有了新的认识。
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同时,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勤奋和坚持的品质。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精选3篇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6教材分析:《渔父》选自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专题的教学建议是:“在阅读中学会质疑与探讨,辨析评价文中作者对人生的看法,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悟出更多人生的真谛。
”本专题以问题探讨为主,在经典文本的学习过程中,着眼于挖掘文本思想、培养探究意识。
”《渔父》篇幅不长,共有四小节,是一篇文质兼美、体新理深的文章,如何在一节课中让学生在预习充分的条件下,通过探究式学习,挖掘出文本丰盈的知识和思想,即如何实现“浅文深教”,是我设计这堂课的前提和归宿。
《渔父》一文采用对比手法,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答,表现了在“清”与“浊”的抉择中三种对立的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千百年来,屈原的精神、他“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光辉人格一直烛照着华夏民族的脊梁,他身上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理想主义、忧患思想、执著刚强正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典型代表,学习本文要进一步地认识屈原所代表着的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而渔父这一人物形象的存在极大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他代表着一种遗世独立、清高隐逸的人格理想,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他的“与世推移”与屈原的“深思高举”让我们窥见了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这两个对立面,为同学们深入文本,了解以儒、释、道三教为支柱支撑起的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路径。
《渔父》一文的结尾,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不复与言”,二人坚持己见,未有妥协,留给同学们极大的思考探究空间。
课堂上,我将以“诱思探究”为主导教学方式,诱导学生在不断的合作探究中,激活情感和思维,生成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形成热烈而又沉思的氛围,最终抵达文本深处。
学情分析:本文是一篇篇幅短小的文言文,虽文言字词上难度不大,但因其思想探究空间极大,如何在教学中兼顾“文”和“言”两方面,颇具难度。
学生在学习此文之前,已经学习了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对屈原的身世、经历有一定了解,除此之外,在日常教学讲解中,对于中国古代传统中的儒道两家主张也有一定了解。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
课时安排:本节课安排为一节 45 分钟的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渔父》,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 帮助学生锻炼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 理解《渔父》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 掌握文章的核心内容和细节。
3.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1. 分析文章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 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 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向学生介绍《渔父》的背景故事,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二、整体阅读(15 分钟)
让学生轻松阅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三、重点解读(15 分钟)
1. 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引导学生探讨作者的写作手法。
2. 解释生僻词汇和句子结构,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细节。
四、讨论互动(10 分钟)
组织学生就文章的主题、人物性格等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深层
含义。
五、归纳总结(5 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渔父》的理解和记忆。
六、作业布置(5 分钟)
布置相关阅读任务或写作练习,巩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渔父》的理解能力得到提升,阅读水
平和文学鉴赏能力也有所提高。
后续可以通过多种练习形式进一步巩
固学生的知识,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渔父》03
《渔父》泰州市第三高级中学杨荣生教学目标⒈诵读课文,梳理文意,探讨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态度,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⒉掌握并积累文中重点的实词、虚词及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店家两种古汉语句式。
教学重点⒈探讨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态度。
⒉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选择。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楚辞》中的《渔父》这篇文章。
关于这篇文章,有人说是屈原写的,但课本上的注释是“战国秦汉间人记叙屈原事迹的文字”,也就是说,不是屈原写的。
做为龙的传人,我们用母语去品读两千多年前的美丽的诗歌,感受那个时代人高尚的情怀,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
课前已经布置同学们进行了预习,现在请大家把全文齐读一遍。
教师视情况正音。
二、自读文本,熟悉内容三、落实文言字词句知识四、师生研讨文本一研讨屈原与渔父的第一次对话1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是层进式的。
对于层进式的对话,我们该从哪里看起?开头,中间,还是结尾?从开头。
(必要恰切的提示,帮助学生把握研讨的方向与层次)2那请一位同学给我们读一下原文,看看屈原是以怎样的状态出场的?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3面对屈原如此景况,渔父是怎么说的,话语之间是何语气?渔父见而问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对屈原好像有取笑的意味。
4对屈原有取笑的意味,从文中哪些关键语句体味出来的?(引导学生关注品味语言)(译,学口气)“何故至于斯”——反问句。
5“斯”在这里指代什么,“至”又有何意味?(抓住关键字,将探讨引到深处)“斯”在这里指“江潭”,“至”有到达、沦落的意味。
6“斯”除了指代地点“江潭”、“泽畔”,还有其它指代的意思吗?还可指屈原“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状况。
补充知识:三闾大夫是屈原在怀王时担任的要职,掌管楚国昭、屈、景三姓贵族。
选赫赫之职,称代屈原,有调侃取笑的意味。
另外,诚如同学们所言:别有意味的是“斯”,“斯”既指江潭,又指“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至,有沦落的意味。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渔父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5 教案
《渔父》营造氛围:屈原(蔡琴演唱)他们说你是一个孤独的诗人他们说你有一个忧郁的灵魂你过的岁月是否像我所想像的那般寂寥是否水中你的心思,像一尾鱼款款徘徊人世的轻吟掩覆在你身上总有多少无奈都托流水寄怀究竟你愿长久躺在今世的江底还是期盼着握桨的手解开你深邃的面容笑傲人世是一份何等的情怀众醉独醒是一种怎样的悲哀悠悠的江水诠释着亘古以来的萧条凄凉取代水中你的惆怅,是岸上我独自徘徊龙舟的喧哗划出波波水纹追思掠过江面片刻又将遗忘也许你将年年享受五月的粽香也许能带着另一次际遇,看一看江山的阳光……经典回顾: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巩固识记)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导入新课:莎士比亚说:“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生死选择”这个板块中,我们通过学习《报任安书》已经认识到了司马迁“生的伟大”,今天,我们学习另一篇《渔父》,走进屈原的精神世界。
苏教版必修五第三板块——直面人生《楚辞》渔父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分析,能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并能对人生问题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三读课文: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当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他义无返顾地投入了汨罗江,那声巨响仿佛还响彻在我们的耳边,究竟是怎样的信念使他坚定地一跃呢?下面就请我们同学把这篇文章齐读一遍。
渔父《楚辞》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gǔ) 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bū)其糟而歠(chuò)其醨(lí)?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mén)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5.3.2渔父精品学案3218
《渔父》学案课前预习学案1.预习目标对照课文注释,预习全文。
初步了解文本内容,掌握一些文言基础知识,认识屈原其人。
2.预习内容(一)熟读文本,掌握字音憔()槁()父()闾()浊()滞()淈()餔()歠()汶()皓()莞()枻()濯()二)屈原名句填写----------------,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
(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
(屈原·离骚)-----------------,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渔父)三、提出疑惑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熟读背诵默写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3、了解屈原内心想法,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二.学习过程1、通假字渔父:“父”通---------含义:-------------。
2、古今异义(1)颜色憔悴(颜色: ,今指)(2)形容枯槁(形容: ,今指)(3)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 ,今指)(4)何故深思高举(高举: ,今指)3、一词多义而:渔父莞尔而笑(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涵淡彭湃而为此也( )于:圣人不凝滞于物( )何故至于斯( )葬于江鱼之腹中( )以是以见放( )安能以身之察察( )可以濯吾缨( )(二)阅读思考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2、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
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
-------------------------------------------------------------------------------------------------------------------------------------------------------------------------------------------------------------。
532《渔父》共1课时学案(苏教版必修5).docx
5.3.2《漁父》共1课时学案(苏教版必修5)双基再现1.★文学常识填空。
屈原(前339?〜前278? ) ______ 末期楚国人,杰出的________ 和_______ 。
名 __ ,字____ o 他所开创的新诗体一一________ ,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 " 、” o “—、______________ ”是中国诗歌史上__ 和 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___________ ”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2.★给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憔悴()舗糟()歌醯()• • • • •汶汶()三闾()鼓枇()莞尔()濯缨()• • • • • •3.★★下列对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A-颜色憔悴,形容枯稿枯稿:枯瘦• •B.新沐者必振衣新沐:刚洗完澡• •C.而能与世推移推移:推进移动• •D.宁赴常流而葬于江鱼腹中耳• •常流:经常流动4.★★选出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 •B.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 •C.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著。
今指知道变通。
• •D.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
今指高高举起。
• •5.★★下列对加点的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B.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因果)C.何不其泥而扬其波(连词,表承接)■D.涵淡彭湃而为此也■(连词,表因果,因而)6.翻译下列句子。
(1)渔父见而问之F1:"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2)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3.2渔父教案13205
《渔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文本在本教材所处的位置及专题教学目标《渔父》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的第一板块“生存选择”中,本板块还选了《报任安书》。
这两篇文本在内容上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它们是“生存与毁灭”的选择问题,有较强的互补性。
本专题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阅读作品,学生能对重大人生问题有思考和追求;学生能对问题展开探讨,学会辨证地思考,周密地说理,有所发现和创新;学生能通过经典文本学习,思考“直面人生”的丰富内容和表达上多样的方法;积累经典文本中的名句,归纳整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2、文本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与文本展开对话”和“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结合本专题教学目标和文本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①学生能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较准确地将本文翻译为现代汉语;②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学生能够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③体会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所运用的方法及其好处;④通过对比阅读,学生能对屈原和司马迁的不同人生选择作出自己的评价,能对人生问题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前三点侧重知识和能力目标,第四点侧重德育目标。
关于文言文的教学,文言知识的积累应该是首先要解决的,此外,认识与渔夫的对话而表现出来的屈原的人格是探讨本板块核心内涵“生存与毁灭”的矛盾的前提和基础,因而将教学目标①②④定为教学重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体现的是抽象的人生哲学,文本是如何体现的,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而将教学目标③定为教学难点。
二、教法分析问题探讨:相对而言,这篇文言文在文字上较浅显,翻译理解的难度不是很大,因此重点在问题探讨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问题探讨”着眼于培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问题驱动下进入专题学习,在探讨中发展理性思维和批判意识。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3.1.2渔父3214
渔父【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及内容】一、导引:“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
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
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
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二、关于本文:见教材P75注释①。
补充:《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
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
”(郭沫若语),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
三、疏通字词,翻译课文。
1段:既:“已经”,或“以后”。
行吟(于)泽畔。
举世:全世,整个人间。
古今异义――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
是以见放:被。
译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
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2段:圣人不凝滞于物:被。
何故沉思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
(古今异义)自令放为?自令-令自,让自己、使自己。
放-被流放。
为-句末疑问语助。
译文: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
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3段:吾闻之:音节助词。
苏教版高三上册语文《渔父》教案
教案:《渔父》课程目标1.知识与理解:o学生能够理解《渔父》的历史背景及屈原的生平。
o学生能够掌握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理解屈原与渔父的不同人生哲学。
2.技能与方法:o学生能够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解读《渔父》的内容。
o学生能够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深入理解屈原与渔父的对话艺术及人生哲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引导学生学习屈原坚持理想、不屈不挠的精神。
o培养学生尊重不同人生哲学的态度,鼓励他们思考自己的人生选择。
教学准备•教学材料:o《渔父》原文及注释。
o屈原及《楚辞》相关背景资料。
o相关历史文献、图片和视频资料。
•教师准备:o设计文言文阅读指导,帮助学生理解《渔父》内容。
o准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的素材,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屈原与渔父的对话艺术及人生哲学。
o准备相关历史文献,以便学生了解《渔父》的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教师活动:o展示屈原的画像或雕塑,介绍其生平及《楚辞》的创作背景。
o提问:“屈原为何被称为‘楚辞之祖’?他的《离骚》等作品是如何反映他的理想与追求的?”•学生活动:o观察图片,聆听教师介绍,初步了解屈原及《楚辞》的背景。
o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二、文言文阅读指导与初步理解(约15分钟)•教师活动:o分发《渔父》原文及注释,指导学生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进行解读。
o提问:“这篇短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中有哪些关键语句?”•学生活动:o仔细阅读原文及注释,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进行解读。
o标注关键语句,初步理解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内容。
三、深入解读与对话艺术分析(约20分钟)•教师活动:o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渔父》中的对话艺术,理解屈原与渔父的不同人生哲学。
o提问:“屈原和渔父在对话中分别表达了哪些观点?他们的观点有何异同?”o播放相关历史文献、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屈原与渔父的对话背景。
•学生活动:o小组讨论,深入分析对话内容,理解屈原与渔父的不同人生哲学。
《渔父》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渔父》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渔父》是高中必修五直面人生专题中的一篇文章。
在人生中,难免要遇到挫折和考验,现实与理想总会有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选择,就成了人生的一大思考。
《渔父》就是围绕这一话题可能做出的两种选择--生存与毁灭,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对话,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教学中应注重利用教材内容的对立统一,构成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探讨愿望,在问题的驱动下深入理解“直面人生”的含义。
[教学目标]知识:掌握文中的文言现象,能流畅的译成现代汉语。
能力:通过屈原和渔父的对话,分析两人的性格特点,并与司马迁做比较。
情感:通过比较,使学生在理想与生命产生矛盾时,能做出积极正确的选择。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掌握文言现象[教学难点]认识屈原的伟大人格[教学准备]学生:预习文章,圈点文章中不理解的字词句教师:准备新课导入的新闻资料、投影片[教学方法]预习: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朗读、讨论、交流、感悟[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投影:新快报讯(记者王华平实习生项仙娥)昨天早上8时许,18岁的女孩阿萍(化名)从沙太中路某楼7楼跳楼身亡。
有人称阿萍自杀前留给其父母一封遗书,上面写有“没考上大学,真的无脸见人”的话。
南方网讯前日,青白江区弥牟镇曙光村4组,一名不满19岁的男生温某因高考成绩不理想,觉得愧对家人竟然轻生,将自己吊死在家中……师:同学们,像这样因高考落榜而轻生的事件每年都在发生,你认为他们怎么样?生:当自己的理想暂时不能得到实现,就选择死,这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
师:然而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人,当他发现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时,他也选择了死。
但他却成就了人们心目中的伟人形象,他就是屈原。
这又是为什么?生1:这与他生活的时代有关。
屈原生活的时代是黑暗的,他发现他根本不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就以一死来成就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渔父》学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整理_1
《渔父》学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整理《渔父》学案盐城市田家炳中学顾杨梅●学习目标1.理解文中“见、举”等文言词语。
2.熟悉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宏大人格。
3.体会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所运用的方法及其好处。
●学习资料【屈原生平】屈原名平,字原,是战国时期的一位宏大的诗人、思想家、政治家。
他出身贵族,学问渊博,有政治和外交才能。
他曾得到楚怀王信任,担当地位相当高的“左徒”的官职,参加国家的政令起草和外交等工作,但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
屈原鉴于在秦国威逼下的楚国的危机,主见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
但是,当权者靳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阻挡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
怀王甚至被秦国诱去做了三年的俘虏,囚死在秦国。
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亲还要糊涂,在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挑拨和诋毁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
六十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无望,毅然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日,跳进汩罗江自杀了。
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的政治抱负虽然失败了,但作为宏大的爱国主义者和宏大的诗人却赢得了人民的普遍怜悯和敬重。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全中国各地划龙船,吃粽子,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
【名句回顾】路漫漫其修远兮,。
(屈原离骚),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
(屈原离骚),来吾道夫先路也。
(屈原离骚)●学习过程一、预习要求1.结合解释、工具书疏通文意。
2.体会人物情感,激情诵读、背诵全文。
3.完成《作业与单元评估》中《渔父》的预习抽查题目。
二、思索回答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渔父这一形象,那么渔父是怎样一位形象?塑造这一形象有何意义?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父》教案
一、学习目标
1.熟读背诵默写
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
3.了解屈原内心想法,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二、学习重点:目标2
三、学习难点:目标3
四、教学要点
分析人物形象(屈原和渔父);探讨渔父在文中的作用;拓展思考司马迁和屈原各自的人生选择(文言知识点的梳理与文章内容的分析相结合,穿插进行)一、导入
首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高度。
那么在中国历代文人当中,有两位非常杰出的,也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人物,当得此说,谁呢?(明确:屈原、司马迁)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也曾经说,中国文人精神品德上的高峰是屈原和司马迁。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渔夫》,全面地揭示了屈原的内心世界。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不朽的人生,瞻仰他精神的高峰。
二、学习目标
1.熟读背诵默写
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
3.了解屈原内心想法,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三、自读课文
要求:(1)读对字音,读准句读
(2)感受屈原和渔父内心想法的不同
四、正音
憔qiáo 槁gǎo父fǔ闾lǘ浊zhuó滞zhì淈gǔ餔bū歠chuò汶mén 皓hào 莞wǎn枻yì濯zhuó
五、分析渔父人物形象
(1)齐读课文
(2)过渡:关于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先回顾一下。
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一般有哪些?(明确: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
那下面我们就先来分析这个“渔父”是怎样的一个人。
(3)找出有关“渔父”的内容,朗读,翻译,归纳人物形象。
具体内容:
①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於斯!”
翻译: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重点字词:与,“欤”。
至于,到。
斯,这,这种地步。
性格特征:古道热肠
②渔父曰:“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翻译: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
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
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重点字词:凝滞,拘泥,执着。
于,对。
推移,推移改变。
淈,搅浑。
激扬,激荡。
餔,吃。
歠,饮。
深思,认识清醒。
高举:志行高洁。
为:呢。
性格特征:与世推移,随遇而安。
③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翻译: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
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
”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重点字词:莞尔:微笑的样子。
鼓:名作动,敲打。
濯:洗。
去:离开。
复:再。
性格特征:知天达命。
六、分析屈原人物形象
找出有关“屈原”的内容,朗读,翻译,归纳人物形象。
具体内容:
①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翻译: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
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体容貌枯槁。
重点字词:既,已经。
放,被放逐。
于,在,状语后置句。
颜色,脸色。
形容,形体和容貌。
性格特征:无。
②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翻译: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
重点字词:举,全。
是以,因此。
见,被。
性格特征:与众不同,特立独行。
③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翻译: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
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重点字词:沐,洗头。
振,抖衣服。
安,哪里。
以,用。
察察,洁净的样子。
汶汶,?肮脏的样子。
性格特征:不苟合,不妥协,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七、探究渔父在本文中的作用
看到此处,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渔父这一人物形象主要是用来衬托屈原,刚好一正一反?能不能这样说?
明确:(个人观点)不能这样说。
文章最后一段说的两个选择,说明渔父其实还是很想为国家做一点事情的,但现实很残酷,世界很黑暗,不如不当。
是爱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正所谓“爱之深,恨之切”。
所以,渔父的随遇而安其实更具有悲剧性,只不过是以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罢了。
八、拓展体会屈原和司马迁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
明确:具体的分析请参见《新学案》(可以先让学生各抒己见,然后请同学们
翻看一下新学案里的分析,集体读一下即可),用一句话来说,两位杰出人物都是英雄,一个是“生得伟大”,一个是“死得光荣”。
九、结语
历史已然随风逝去,那活在今天的人们,或许不需要面对这样一种抉择,但我仍希望同学们,在面对这位披发行吟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时候,能够深入地思考一下:人在旅途,应该怎样活。
附板书:
屈原渔父
举世皆浊我独清宁不随与不凝滞於物
众人皆醉我独醒为为遇世能与世推移
安能以身之察察玉瓦而推水清濯吾缨
受物之汶汶者乎碎全安移水浊濯吾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