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评课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第三章复习课《天气和气候》评课稿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第三章复习课《天气和气候》评课稿第一篇: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第三章复习课《天气和气候》评课稿复习《天气与气候》评课稿张玉娟2013、12、06 同时听了三位教师的课,就不一一评课了,一起说一下吧:1、导入的设计有新意,我们学习有用的地理,身边的地理,这一点优为突出,如利用今天的天气情况导入,学生口述,再找一生板演,这样即引了这节课,又检查了学生的掌握情况,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目标的体现较好,三位老师运用了多种形式,有的用课件投出,用红色标出,有的是在学案上印出来,有的是齐读等,并且老师再一次强调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3、老师的基本功好,整合能力强。
课堂的撑控能力强,对于学生的表现,能够做出及时的正确的评价,并且教师多运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都体现了复习课的特点,重难点突出,而不是面面俱到,课堂容量大,三位教师都使用了学案教学和多媒体教学,课堂设计环节合理,思路清晰。
5、学生的学习状态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都有较好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教学,组内竞争,组间竞争,并且师在最后正确评价小组的成绩,如获胜的评为“明星小组”。
6、体现中考,试题的设置中紧扣中考,试题的价值较高。
7、目标的设立和教学生成基本能够达到。
建议:小组间的合作有待加强也可利用板图,体现传统教学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
第二篇:天气与气候评课稿《天气与气候》评课材料今天有幸听了屈少标老师对人教版地理科第四章第一节《天气与气候》的执教过程,教学前郑老师精心准备了多媒体课件、设计了教学环节,在师生互动中完成了教学内容,达到了教学目标。
总的看来,本节课算是一堂较成功的公开课,我对本节课教学过程的看法如下:教学中的优点:(1)、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整个教学过程设计精巧,多媒体课件能更好地反映教学内容。
(2)、能将图、文、声、像等多种表现方式有机结合,辅助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完成了教学任务,并取得了良好的收效。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与评课
教学设计天气和气候哈一二四中学袁颖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地理知识点的歌谣诵读来再现地理知识,温故而知新。
达到记忆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地理图表对地理知识进行反复训练,既培养了读图的能力,又提高了应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复习的过程中采用歌谣、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复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分教学难点:气候影响因素的区别教学方法:讨论法、谈话法教学过程:导言:地理歌谣诵读,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分享导入新课新知:一、天气与气候的区分:(理解分析以下三段地理歌谣)天气多变时间短气候稳定时间长描述气候要牢记气温降水不可少日变年变有规律两点最高日出低北陆七高一月低高低相减日年差海拔升千温降六低纬高温高纬低地形纬度是主因同纬降水差异大海陆位置来影响二、小组合作学习研讨:1、结合提纲,用地图解析歌谣2、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3、小组尝试总结记忆理解的方法4、选出同学代表小组进行汇报小组讨论、汇报天气和气候——配备相应的练习题夯实知识点穿插气候图(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气候)三、如何区分气候图: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区分举例分析:温带海洋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最高在月,大约是℃,气温最低在月,大约是℃此地的气温年较差是℃四、小组比拼:夯实基础小组成员互帮互助,掌握考点,进行挑战五、补充资料:(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
近一百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总体为上升趋势。
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等)。
全球变暖的后果,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一些动物灭绝,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习题:1、关于世界的降水空间分布规律正确的是()A.由两极向赤道减少B.由赤道向两极增多C.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多于西岸D.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多于沿海2、海南岛终年如夏,降水较多;黑龙江省北部冬季漫长,多冰雪。
出门看天气评课稿
课题: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主讲教师:江爱伟年级七年级3班科目:地理时间:2013年11月14日【说课】教材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从影响全球气候的基本因素——太阳辐射入手,总结出了,由于地球在宇宙中的状态(形状、运动)造成了各地太阳辐射的不同,进而出现了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气候的纬度变化规律;知识处理上,主要采用地图和思考题相结合的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与分析能力,避免提供给学生枯燥的结论。
教学目标1、学会分析地球形状、地球运动、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了解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及丰富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学会分析地球形状、地球运动、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了解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
教学难点: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教法与学法】任务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游戏教学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赤道和两极气温和降水方面的不同。
(赤道地区气温高降水多;两极地区气温低降水少。
)二、地球的形状与气候三、地球的运动与气候四、自主练习:五、课堂总结:六、板书设计【评课】李红:1、能运用现代教育观树立学生主体地位,想学生所想,帮学生所需,具体表现在:让学生回答问题时,适当点拨与提示,帮助学生摆脱困境,消除学生因不会而产生的紧张的心理。
2、从每个教学活动看,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思想。
曹国兰;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运用任务型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整个过程中实现师生,生生互动,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接近学生生活,在互动,交流,合作,探究中实施教学。
贺海荣:1、体现小组分组活动进行对话表演。
2、教师巡视观察监控调整提供帮助。
1李明海:1在教学中,给学生一个足够的空间,从而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
初中地理_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2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3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第2课时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在教材第82-86页。
具体教学内容包括海陆分布与气候、地形地势与气候、人类活动与气候。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会分析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了解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本节内容的教学,采用地图、情境和活动题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然后再通过分析从而得出合理的结论,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采取合作探究、讨论等参与性强的学习形式开展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气候变化的全球观念及关心环境从我做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海陆分布、地形地势及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难点海陆温度变化的差异对气候的影响教学突破结合初一学生的思维特征,设置生活情境,贴近生活进行教学,指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学好这节课的关键。
借助微课的方式突破难点,探索新知。
教学步骤板书设计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2【学情分析】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 第3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第2课时地理学习情况:经历了近一学期的地理学习,学生已培养起初步的地理学习能力,如对于地理知识的获取和归纳、对地图中信息的判同纬度气温降水 海陆分布地形地势 人类活动冬暖夏凉沿海多,内陆少海拔高,气温低 迎风坡降水多读、对比各地的气候资料图得出初步推断等。
本节课设计的新知识较多,但课标中对学生的要求并不高。
因此,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图片、录像、阅读材料等来增加学生的间接体验,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法,交给学生自主发现新知,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地图、分析地图,有利于抓住事物特征。
生活经验:本课涉及到的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海拔高,气温低”、“海洋夏季气温较陆地低”等,学生在生活中有体验,但未形成系统、理性的知识。
因此,教学中应从实际出发,唤醒学生的生活记忆,加以引导和适时的讲授,规范为地理语言。
生理心理特点: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正由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转入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发展阶段。
初中地理_4.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第2课时)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课标要求: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海拔高度、地形、人类活动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课标细化:1.学会分析地球形状、地球运动、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结合实际生活分析影响气候的各种因素。
在学生的动手实验中培养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在绘图应用中考察学生的绘图能力。
3.通过学生的亲身感受,学习身边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平时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
2新设计本课教学重难点是学会分析海陆分布、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本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法和学法方面采用图文探究和小组探究,培养学生图表分析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从动手实验、绘图应用和亲身经历下手,从厦门地理下手,贯穿“学习身边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
运用到了实验、图表、材料,力争整堂课把课本的知识以更高效而有趣的方式呈现,达到课标要求的知识与能力。
3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完影响气候主要因素的第一课时,本节内容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有更多的生活经验。
4重点难点学会分析地球形状、地球运动、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5教学过程5.1第二学时5.1.1教学活动活动1【复习导入】简单回顾第1课时的内容,导入新课【展示实验】动手实验:将等量的一杯沙子和一杯水同时放太阳下暴晒,看哪个升温更快?(学生周末做的)(学生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陆地升温快,降温也快;夏季一一气温偏高,冬季一一气温偏低,年温差大。
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夏季一一气温偏低,冬季一一气温偏高,年温差小。
【教师小结】同纬度陆地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低;海洋相反。
活动2【活动】展示绘图【学生观察】1.两图中最高温和最低温出现的时间有何差异?(学生回答)乌鲁木齐最高温是7月,最低温是1月,厦门最高温是8月,最低温是2月。
《气候》评课稿
评樊俊老师《气候》(第1课时)一课
评课人:丁雅红
今天听了樊俊老师在八(1)班的地理课,本节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的第二节气候第1课时,樊老师的这节课是一节较为成功的展示课,现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
一.从教学目标上看
本节课能从知识,能力等方面来把握教材,教学手段紧紧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
从课堂作业反馈效果可以印证这一点。
二.从教材处理上看
对知识的传授准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本节课教师对教材内容适当整合,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为契机,结合多媒体的直观演示,让学生轻松的总结出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并了解影响气温分布的原因,最后联系身边的生活现象解决情境困惑,抓住了本课的关键。
三.从教学设计上看
整节课课堂结构较为严谨,环环相扣。
本课从学生感兴趣的旅行体验这个情境创设开始,始终贯穿生活实际问题,如:我们当地的河流冬季是否会结冰,夏季去哪里避暑,当地人爱吃米饭等等,课堂上教师采用自学,合作学习,自我展示,组内游戏等形式让学生在知识点和识图判图能力上得以提升,课堂气氛较为活跃。
四.课堂上值得讨论的问题
教学中能否更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一节的教学实践及教学反思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一节的教学实践及教学反思气候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它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教学实践中,探讨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它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气候的形成和变化,从而增加他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本文将从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两个方面,探讨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一、教学实践在教学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一节时,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首先,我利用幻灯片和图片向学生展示了地球的大气层构成和气候带分布。
通过可视化的展示,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气候带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接下来,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围绕着影响气候的因素展开深入探究。
每个小组被要求选择一个具体的因素进行研究,并在班级中进行展示。
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还提高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此外,我还结合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通过讨论工业污染、大规模森林砍伐等问题,学生深刻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气候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从而激发了他们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二、教学反思在教学实践中,我充分意识到了教学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首先,虽然我采用了多媒体和图片等辅助工具来展示知识,但在授课中还存在一些缺乏互动和参与的现象。
下一次教学,我计划更多地利用教学游戏、实验等方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实践性,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
其次,学生的小组展示虽然能够培养合作能力,但在展示形式上存在一定的单一性。
下一次教学,我打算引入更多元化的展示方式,如小剧场、视频制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最后,我发现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和激发。
下一次教学,我将更多地注重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引导他们提出问题、探索解决方案,并进行思维导图和讨论等活动,提升他们的思维水平和问题解决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我意识到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采用更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加强学生的参与和思考,以提高他们对气候问题的理解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初中地理_世界的气候——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实验仪器:地球仪、手电筒。
实验过程:手电筒模拟太阳光,以太阳直射赤道为例,观察手电筒分别照射赤道、30°N 和60°N时的光圈大小和光的亮度,并完成记录。
教师点拨,并借助放大镜聚光点燃火柴的视频,帮助学生理解,照射面积小、光束集中时,气温高。
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由现象形成理论知识。
受()因素的影响,A处纬度低,接受的太阳光热(),气温()。
B处纬度高,接受的太阳光热(),气温()。
前后呼应,总结应用:运用所学解决同一经度形成从热带、温带到寒带不同的气候类型的原因,得出影响气候的因素:纬度位置。
(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海陆位置探究问题:同一纬度位置形成了温带海洋性录表,并依据生活经验推测赤道、30°N和60°N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
实验完成后学生通过展示台展示自己实验结论。
学生观看视频,加深理解。
学生总结实验结论,并小组互动交流。
明确纬度位置对气温的影响。
学生利用刚才所学解决一开始教师提出的探究问题。
学生读图思考,小组合作不同,但仍然理解不到位,所以设置实验探究,结合实验探究的现象和生活经验理解,更直观,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总结归纳提升。
总结应用,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它们在降水、气温年较差方面有什么不同?影响因素是什么?进一步实验探究陆地和海洋的温差大小。
实验仪器:两个烧杯,一个装有100ML水,一个装有等体积沙土,酒精灯、铁架台等加热仪器,温度计。
实验过程:①测量烧杯里水和沙土的起始温度。
②把两个烧杯放在铁架台上加热,并测量时事温度,观察温度的升高状况,三分钟后同时读出水和沙土的温度。
③把两个烧杯放在室外进行冷却。
④测量冷却后的温度。
进一步总结实验结论:距海近,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据海远,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
学以致用:读下图哪儿的年较差最大或最小?影响因素是?探究分析三地的降水、气温年较差的差异与所处位置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得出可能的影响因素。
示范课《中国气候特征和影响因素》课例点评(定)
《中国的气候特征》点评本课是七年级上册学习的内容,前面学生只是学习了地球与地图、中国的位置与疆域、中国的地形特征。
因此,中国的气候是学生首次接触“气候”相关内容,需要一个细致的气候概念建立和理解的过程。
北师大附中是生源很好的学校,因此,与其他学校相比,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分析表达能力要高一些。
一、教学目标定位准确 七年级上学期深化“气候”概念的理解•气候统计图的绘制和判读 •描述气候特征的方法 •中国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影响气候的因素 •中国的气候特征 •具体任务 •本课定位 气候与其他地理要素的联系•弱化处理1.内容线•绘制并阅读气候统计图——判读气候特征•依据气候特征——认识气候类型•通过气候特征比较——找到气候分布•根据气候分布——推理分析影响气候因素•基于影响因素——感知中国(区域)气候特征2.材料线•中国景观图(感知铺垫)•统计数据——一幅气候统计图(温故知新-气候特征)•四幅气候统计图——中国气候分布图——二者叠加图•中国气候分布图——世界气候分布图——世界景观图3.活动线•活动1(画气候统计图):温故知新,独立画图•活动2(说气候特征):教学重点;个人-小组-班级;学生-教师•活动3(找气候分布):将气候分布作为衔接过渡,为思维搭桥•活动4(推影响因素):突破教学重点的有效策略•活动5(析特点原因):基于理解真正说出中国气候特征及影响因素三、内容组织凸显学科特点北京气候资料及气候特征中国气候景观及气候分布世界气候景观及气候分布•地理空间尺度思想•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过程•由单一要素气候的学习到位置、地形对气候影响的多要素综合四、内容处理有层次地理事实地理概念 地理方法 地理价值•景观照片;北京气候统计数据、中国不同城市的气候统计图、中国及世界气候分布图 •气候类型;气候特征;气候分布;影响气候因素;区域气候特征•绘制气候统计图的一般方法 •判读气候特征的一般方法 •由气候分布推理影响因素的思维方法•绘制气候统计图用于判读气候特征 •判读气候特征用于气候分布 •气候分布用于影响气候因素等等五、学习活动充分深入•核心问题的设计是本节课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的关键所在。
世界气候评课稿
认真学习了王先立老师《世界气候类型》的执教过程,对王老师的教学准备过程印象深刻。
王老师能够充分考虑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认知特点,把握好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学环节齐全,整个教学过程师生互动很很多,顺利完成了本节教学目标。
我的观点,本节课完全可以认为是一堂成功课,下面是我对王老师本节课的评价:一、本节课的优点:(1)能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要求设计教学目标,目标具体而清晰,完全符合教学要求。
(2)教学过程设计独具匠心,各个环节紧密结合,环节过渡非常自然,教学过程流畅,给人非常享受的感觉。
(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并把信息技术作为内容、方法与手段融合在的激励教学中,善于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优化了教学过程,新的教学手段和地理教学达到了完美结合。
(4)教学过程中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用问题做引导,鼓励学生分小组探究、自我探究、互助探究。
课堂教学过程中,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动耳、动口,同学们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让每个学生都有发挥自己作用的机会,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5)把课堂教学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教学内容能与学生现实生活的现象结合起来,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给学生解决了实际生活气象问题,解释清楚了现实生活好多现象,给人茅塞顿开的感觉。
(6)教师注意精讲,没有废话。
讲练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堂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做题应试的能力。
(7)课堂教学容量很大,是一堂非常成功的高效可,圆满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学生基本上学会了热带亚热带气候类型分布特点以及特征,会根据气温降水柱状图分析气候类型以及气候特点,学生也学会了在网上自己查阅地理资料的方法。
(8)本节课学生学习非常轻松,不知不知觉中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感受到老师教学基本功的扎实。
(9)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1)课堂中注重知识点的掌握,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体现较少。
一年级《气候》评课稿
一年级《气候》评课稿
一、课程背景和目标
本课程是为一年级学生设计的《气候》课程。
通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气候的基本概念,并培养他们对气候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
1. 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什么是气候?
- 气候的种类和特点
- 气候的变化和原因
2. 教学方法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气候知识,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 以案例分析为主,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 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相关的图片和视频,使学生更直观地
了解气候的表现形式。
- 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研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理解,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三、学生评价和反馈
学生对本课程的反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研究,能够正确地定义气候并分辨不同种
类的气候。
- 学生能够描述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能够对自己周围的气候进行观察
和分析。
四、课程改进建议
为了进一步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可以考虑以下改进建议:
- 增加实地考察活动,带领学生亲自体验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
- 引入更多互动教学方法,例如游戏和小实验,激发学生的研
究兴趣。
-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和观点。
以上是本课程评课稿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果有任何问题或意见,请随时向我提问。
地球的运动对气候的影响评课记录
一、概述地球的运动是地球气候形成与变化的重要原因,它包括地球的公转、自转、章动和近地点、远地点之间的变化等。
地球运动对气候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直接影响了气候的季节变化、大气环流和降水分布等,间接影响了生物圈、水文循环、陆地、海洋等多个方面。
本评课记录将对地球运动对气候的影响进行系统评述,以期能够全面理解地球气候的形成与变化。
二、地球的公转地球绕着太阳作椭圆形轨道的运动,这是地球公转。
地球的公转周期为一年,它使得地球在太阳的照射下有四季的变化。
太阳高度角是由地球距离太阳的远近所决定的,因而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日照时间和阳光照射的强度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气温的变化。
在地球公转到南半球靠近太阳时,南半球就是夏季,而北半球是冬季,这种季节变化直接影响了气候的变化。
三、地球的自转地球绕自己的轴线自西向东旋转,这是地球的自转。
地球的自转周期为一天,它导致了地球环流的形成。
地球自转引起了地球的日照不均匀,形成了不同季节和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
在地球自转的过程中,不同地区接受到的阳光照射强度不一样,从而导致了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的差异。
四、地球的章动地球的章动是地球自转轴和地球公转轨道的交点处,由于其他行星的干扰而导致地球自转轴的倾角和自转轴的位置发生周期性变化。
地球章动对于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候的周期性变化,例如季风气候的形成、气温的年际变化等。
五、近地点和远地点的变化地球绕太阳的椭圆轨道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因为其他星球的引力作用而发生一些变化。
当地球离太阳最近的地方叫做近地点,而离太阳最远的地方叫做远地点。
近地点和远地点的变化会导致地球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了气候。
六、地球运动对气候的影响1. 季节变化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导致了季节的变化,不同季节的气候差异明显。
在夏季,地球的北半球大部分地区都会经历较高的气温和多雨的天气,而在冬季,北半球大部分地区则会经历较低的气温和干燥的天气。
2. 大气环流地球自转形成了大气环流,包括赤道地区的热带雨林气候、中纬度地区的温带气候和极地地区的寒带气候等。
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评课
“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的评课稿这几天,参加了由苍南县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教师教育24学分培训学习,我们的辅导员给我们准备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既有市名师的精彩课堂,又有县名师的上课,既有新课教学,又复习课精彩设计.另外还请了名师和市教研员进行讲座.虽然时间才短短三天,但是我感觉不管是教学上还是教研上都有很大的受益.由于感触良多,所以我仅对2012年月10月24日,在灵溪三中听了林小咏老师的一节课,谈谈自已的看法.一、重点突出、目标明确林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难点重在克服,本节的难点按教参说是比热容概念的探究实验,林老师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分组探究实验(先让学生进行实验方案设计,然后探究影响气候的一些因素,再讨论本实验中应该怎么控制变量、控制哪些量),使学生明白,科学探究经常用到的方案—控制变量法.通过这些探究活动,让学生深入复习了控制变量法,巩固了科学的探究方法。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科学课程标准》中:让生活走向科学,让科学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1.巧妙激趣,导入新课林老师教师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苹果、哈蜜瓜、杨梅、椰子”它们的产地在哪里?再通过设问为什么不在苍南种椰子和哈蜜瓜,得出气候不同.在此林老师针对学生不能主动思考的特点,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有效地使学生积极思考并展开讨论,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2、注重课堂有效性,教学方法多样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气氛,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中.林老师的课堂注重问题的有效性,尽可能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达,注重问题的连续性,如“为什么不在苍南种椰子、哈蜜瓜?”“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差别?”“为什么济南和海南的气候差别那么大?"“实验过程中,要测哪些数据?”等,在本节课重点“影响气候的因素-—比热容,本来可以应用演示实验,但是林老师为了让课堂更丰富,更多的学生参与,让学生进行分组进行实验。
中国的气候评课稿
中国的气候评课稿
听了李老师一堂地理课,教学主要内容是了解中国的气候复杂多样,听后感触颇多,受益匪浅,总结以来,主要亮点如下:
一、悬念导入,引人入胜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首先李老师就用南、北方景观差异很大的两组图片,问学生是否是同一时间拍摄的,学生争论激烈,这样通过悬念导入新课,使学生学习兴趣倍增,大大激发了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
二、结构设计,层次清晰
在知识结构安排上李老师主要从气候的两个主要因素气温和降水入手,然后气温又分我国气温特点、温度带、各温度带的主要农作物及作物熟制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影响冬季气温特点又从纬度因素、冬季风因素、地形因素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分析,这样在知识结构的安排上层次清晰,一目了然,让学生看的明白,学的轻松。
三、图文并茂、讲解生动
李老师在备课上花了很大的功夫,我数了一下,整节课共设计15张演示图片,设计了两张表格,两个综合连线题,结合他一贯从容不迫的教态、诙谐幽默而精辟的语言真是相得益彰,教学的难点,就这样云淡风轻又如菩提灌顶般的恍然大悟。
四、教材领悟,独辟蹊径
在讲述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的时候,李老师认为教材的'讲解不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没有按课本的内容,而是自行设计了相关教学内容,大大降低了教学难度,与教材“形散而神不散”,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五、学为主体、师为主导
在整个学习中,老师始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思考方法的培养和如何对课本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上。
正如他本人说的一句话,有时知识本身并没多大的价值,更重要的乐趣是,我们在学习中获得的探究能力,这才是终身受益的。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听课记录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听课记录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从影响全球气候的基本因素——太阳辐射入手,总结出了,由于地球在宇宙中的状态(形状、运动)造成了各地太阳辐射的不同,进而出现了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气候的纬度变化规律;知识处理上,主要采用地图和思考题相结合的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与分析能力,避免提供给学生枯燥的结论。
摆脱通常的教学模式,不再是单纯的地理课,而是在学科中穿插了物理、化学、数学等学科知识,充分体现新课程的学科整合和关联。
从学生身边的环境切入,例如视频展示“红嘴鸥冬季到昆明过冬”,并呈现西伯利亚和昆明冬季景观差异,而引出纬度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把抽象的问题变成具体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无处不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课堂设计以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为主,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在满足学生表现欲的同时,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
存在问题:
1、课堂中举的例子有点少,本次课其实是对本单元
2、3节气温和降水的一个总结,知识点基本上在前面大家就已经学过了,所以它起到的是一个糅合作用,可以多举些例子让同学们更深入的透彻理解。
2、课堂气氛活跃不够,虽有部分同学踊跃回答,但是属于少数,没能把大部分同学的积极性调动出来,而且课堂上讲的太多,留给学生的时间太少。
3、板书不够整洁,讲课时语言不够熟练、精炼,表达不是很准
确,出了一次口误。
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设计与反思
七年级学生,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能力较差,特别是农村的学生更是如此,所以,在指导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应该从因素分析入手,认识某一因素对气候形成的作用,又要引导学生从影响气候的诸多因素来综合认识气候的成因。这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演示培养观察和探究能力,深入浅出地讲解,学生才会理解。
二、地球的运动与气候
1.自转
出示课件显示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方向:周期:产生现象:)
想一想:北京中午12点,地球另一面的美国是白天还是夜晚?地球不转有昼夜更替吗?
2.公转
地球公转时是立着还是斜着身体转?(读图4—20)
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哪个范围来回移动?(读图4-19)
什么地方会出现极昼极夜?地球的五带各自的分界在哪?纬度多少?
中(2分)
差(1分)
听老师讲课,听同学发言。
掌握本课主要知识点
运用地图结合课本内容进行分析
注意力,学习兴趣,学习习惯
参与小组讨论活动,与他人合作
学习效果,作业完成
总分
教学反思
为了“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生活经验提出太阳直射与斜射问题,让学生感受抽象的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引起的自然现象,激发学生对学习探究欲望,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太阳高度与地面获得热量的关系,学生感到地理知识的有用和有趣。但是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比较困难,特别是农村来的学生,各方面差别很大,教师一定要降低难度,多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多想、多动、多讲、多练,变复杂为简单,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当然,在课堂中绝大多数的学生积极思考、发言,但仍有少部分学生思想不够集中,老师没能及时发现,并加以引导,以后会注意的。另外,运用课件展示还不够熟练,多少会影响教学的流畅性,今后多加努力,相信会有更大的改观。
天气和气候评课记录
天气和气候评课记录
《天气和气候》公开课的点评
(星期二)上午第三节,老师在161班上公开课,地理组全体成员参加,教研员和学校教导副主任也参加了这次听课活动。
课后地理教研员组织了评课活动。
老师:整节课老师用ppt主件串联用回答问题的方式让各组自主学习来找出答案,吸引了学生,并且这一节课吴老师目标明确,时间把握得较好,总的来说上得很成功,重难点突出。
老师:本节课吴老师通过精心的备课,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细致的分析,重难点突出。
课的开头用动画片《海尔兄弟》片头曲来引入新课对初一学生来说比较得当,吸引了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完气候概念之后,老师让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能说一说百色的气候特点吗?在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时有学生这样回答:夏天炎热,冬天寒冷。
老师直接问:“冬天寒冷吗?”学生而后改说不冷,在说里老师应该说明“寒冷”“温和”评价方法。
总的来说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课堂活跃。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评课稿
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评课稿一、课程内容概述本文评价了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的《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这一课程。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以及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等方面。
以下将对这些内容进行详细评价。
二、内容详细评价2.1 气候变化的原因本节课详细介绍了气候变化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和静止运动等;人为因素则主要是指人类活动带来的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等。
该课程清晰地阐述了这些因素的作用机制,增强了学生对气候变化形成原因的理解。
2.2 气候变化对地球的影响本节课详细讲述了气候变化对地球的影响。
包括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生态系统受损等方面。
通过实例分析和数据支持,课程给予学生直观的感受,让他们能够真实地了解到气候变化给地球环境带来的重大威胁。
2.3 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本节课详细介绍了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主要包括粮食生产受损、水资源短缺、健康问题增加等方面。
课程通过鲜活的案例和数据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实际影响与威胁。
这有助于学生更具体地认识到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2.4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本节课重点介绍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包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开发可再生能源、推行低碳生活等方面。
课程以理论成果为基础,结合实际案例,向学生详细阐述了每一种措施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这有效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主动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
三、教学方法评价3.1 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本课程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投影仪展示图片、视频等多样化的教学资料,丰富了课堂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通过配备演示文稿,让学生更好地跟随课程进度,全面了解课程内容。
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加明显。
3.2 注重互动和讨论本课程充分注重互动和讨论,采用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主动性。
五年级地理《气候》评课稿
五年级地理《气候》评课稿一、教学目标了解气候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了解气候对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气候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气候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气候是长期统计得出的一种平均现象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教学内容1.气候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温度和降水是衡量气候的重要指标气候可分为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等2.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气候对农业、居住和经济活动有重要影响人们需要根据气候进行农作物种植和衣物选择等3.气候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气候对动植物的生长、分布和活动有影响气候变化会对生态系统造成影响2.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天气现象和气象图表,让学生了解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温度和降水情况。
2.比较法: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让学生理解气候的多样性和地域差异性。
3.分析法:通过分析气候对农业、居住和经济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把握教学进度,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和思考,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设置不同的教学任务和评价方式,确保教学的个性化和差异性。
五、教学资源地理教材和教具气象图表和气象数据多媒体设备六、教学延伸1.拓展学生的认知学生可以通过研究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和地球的影响。
学生可以准备气候观察日志,记录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进一步培养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2.教学交叉教师可以结合语文、数学等学科,进行跨学科的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气候知识。
七、课堂实录以下是本次气候课堂的实际情况记录:学生积极参与,提出了许多有关气候的问题,并进行了讨论。
学生通过观察气象图表,比较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加深了对气候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的评课稿
这几天,参加了由苍南县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教师教育24学分培训学习,我们的辅导员给我们准备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既有市名师的精彩课堂,又有县名师的上课,既有新课教学,又复习课精彩设计。
另外还请了名师和市教研员进行讲座。
虽然时间才短短三天,但是我感觉不管是教学上还是教研上都有很
大的受益。
由于感触良多,所以我仅对2012年月10月24日,在灵溪三中听了林小咏老师的一节课,谈谈自已的看法。
一、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林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难点重在克服,本节的难点按教参说是比热容概念的探究实验,林老师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分组探究实验(先让学生进行实验方案设计,然后探究影响气候的一些因素,再讨论本实验中应该怎么控制变量、控制哪些量),使学生明白,科学探究经常用到的方案-控制变量法。
通过这些探究活动,让学生深入复习了控制变量法,巩固了科学的探究方法。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
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科学课程标准》中:让生活走向科学,让科学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
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
1.巧妙激趣,导入新课
林老师教师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苹果、哈蜜瓜、杨梅、椰子”它们的产地在哪里?再通过设问为什么不在苍南种椰子和哈蜜瓜,得出气候不同。
在此林老师针对学生不能主动思考的特点,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有效地使学生积极思考并展开讨论,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2、注重课堂有效性,教学方法多样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气氛,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中。
林老师的课堂注重问题的有效性,尽可能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达,注重问题的连续性,
如“为什么不在苍南种椰子、哈蜜瓜?”“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差别?”“为什么济南和海南的气候差别那么大?”“实验过程中,要测哪些数据?”等,在本节课重点“影响气候的因素——比热容,本来可以应用演示实验,但是林老师为了让课堂更丰富,更多的学生参与,让学生进行分组进行实验。
林老师很注意实验的教学,她设计的学生分组实验,有利于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从生活中获取教学资源
比如,引入时,用大家经常见到的水果:苹果、哈蜜瓜、杨梅、椰子,通过问“它们的产地在哪里?”和“为什么不在苍南种椰子、哈蜜瓜?”再用海南和济南的天气预报,和气候情况,从而得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因为这引些例子,让学生觉得熟悉,然后通过所学知识来解释,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再用气候的描述语说说苍南的气候,让学生应用知识解答问题。
然后又通过地图,找出济南和海南气候差异的原因。
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把地方与地理位置联系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注重情感目标的培养
在教学中,通过教师有序的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具有主动、负责、开拓、创新的个性特征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的结合。
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将科学转化为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四、教学建议
听了本节课,我有一些不一定很成熟的看法:
1、至于水果产地:学生有些不知道产地是正常的,是不是苹果的产地就是在山东呢?那能说一下大至在什么位置呢。
2、在用海南和济南气候对比时,问题指向不明确,学生难以回答:极端现象。
是不是举出数据,让学生更好的区分气候还是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