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说明

合集下载

hlchzh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

hlchzh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
C.家庭电器的大量使用D.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大量的化学肥料
8青岛夏季成为我国避暑胜地的原因()A.纬山出现了“雪锋”现象,主要原因是()
A.海陆因素B.纬度因素C.人类活动D.地形地势
10、热岛效应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纬度因素影响B.地形因素影响C.人类活动影响D.海陆因素影响
合作探究:
①纬度相同的地方,一年内,靠海近的地方温差____距离海洋远的地方温差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海洋的高温月份和低温月比陆地出现拖后________月。
③请同学们读图思考讨论:沿海地区的降水比内陆的降水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使学生初步树立关注身边地理环境,培养对生活中地理现象探究的好奇心。
四、教学过程
导入:读图“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d?query=%CA%C0%BD%E7%C4%EA%C6%BD%BE%F9%C6%F8%CE%C2%B7%D6%B2%BC%CD%BC&mood=0&picformat=0&mode=1&di=0&p=40230504&dp=1&did=2
2.冬季,我国北方的哈尔滨白雪皑皑,而南方的海南岛则花果飘香,气候宜人。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地形的影响D.河流的影响
3.夏季,我国庐山。峨眉山等是避暑胜地,这是()A.纬度位置的影响B.海陆位置的影响C.地形的影响D.河流的影响
4.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点”,主要原因是()
③读P72图比较安第斯山脉两侧景观的不同并分析原因
综合练习:P72页填表完成影响下列各地气候的主要因素。

七年级地理上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案、教学设计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气候的?
(3)结合我国地理特点,分析我国气候的形成原因。
2.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达成共识。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影响气候因素的理解程度。
(二)讲授新知
1.教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讲解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洋流因素等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2.结合实例,分析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如赤道地区因阳光直射,气候炎热;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气候温和等。
3.强调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如山脉对冷空气的阻挡作用,高原地区气候干燥等。
4.讲解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如墨西哥湾暖流对欧洲西部气候的温暖作用。
此外,学生在分析、综合、评价等高阶思维能力方面有待提高。他们对地理信息的解读和处理能力相对较弱,需要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培养运用地图、气候资料等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对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议题表现出较高的关注,有利于激发其学习兴趣和责任感。
因此,在本章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气候影响因素,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
2.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连线题等,涵盖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提高对气候影响因素的理解。
3.教师强调本节课的重点,提醒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第3课时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第3课时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第3课时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的第3课时,主要内容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和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气候的特点,分析影响我国气候的各种因素,从而提高学生对我国气候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地理位置、地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候这一部分内容较为复杂,需要学生对气候现象、气候类型等概念有清晰的认识。

在导入环节,可以利用学生已知的地理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掌握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对气候现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气候特点的认同感,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2.难点:气候现象的成因,气候类型的判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实例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图表、视频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3.学生活动:预习教材,了解我国气候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学生已知的地理知识,如我国地理位置、地形等,引导学生思考我国气候的特点。

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地理位置和地形吗?那么你们认为这些因素会对我国气候产生什么影响呢?”2.呈现(10分钟)通过图片、图表等教学素材,展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如季风气候、大陆性气候等。

同时,介绍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如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教材中的案例,判断各个案例所属的气候类型。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第1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第1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材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从影响全球气候的基本因素——太阳辐射入手,总结出了,由于地球在宇宙中的状态(形状、运动)造成了各地太阳辐射的不同,进而出现了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气候的纬度变化规律;知识处理上,主要采用地图和思考题相结合的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与分析能力,避免提供给学生枯燥的结论。

教学目标1.通过太阳直射与斜射下太阳辐射强弱的差异,分析地球形状对气候的影响。

2.了解地球运动造成的地球表面太阳辐射的时空分布差异。

3.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点和各自产生的地理现象。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知道纬度高低导致的气温差异。

2.知道地球运动的基本情况。

3.理解公转产生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所带来的四季变化及昼夜长短变化。

【教学难点】公转产生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所带来的四季变化及昼夜长短变化。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思考:为什么有的地方冰天雪地,有的地方四季如春?为什么树木会落叶?为什么会有四季的轮转?(过渡)不同的地区,气候是有差异的,今天我们将学习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板书)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新课学习】世界上各地气候之所以千差万别,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差异导致的,这是气候的根本影响因素。

而地球形状、地球运动、海陆分布以及地表的起伏和人类活动通过影响太阳辐射,从而对气候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过渡)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地球形状和地球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板书)1.地球形状对气候的影响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非常遥远,并且太阳的体积非常巨大,因此,从太阳到地球的光线可以近乎看成是平行的。

如果,地球的表面是平坦的,平行的太阳光线到达地球时的高度角就是相同的,那么地表上各个地区所得到的太阳光热是相同的。

世界上也就没有炎热地区和寒冷地区之分了。

(过渡)那么,地球表面是平坦的吗?地球上所有地区得到的热量都是相同的吗?生:不是!地球时一个不规则的球体!地球时一个球体,平行的太阳光线到达地球表面时,不同纬度的太阳高度角是不一样的,据此完成:活动1:观察ABC点的太阳高度角,比较它们得到的太阳光热情况。

初中地理气候的成因教案

初中地理气候的成因教案

初中地理气候的成因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气候现象的成因,掌握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2. 能够分析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2. 气候现象的成因。

教学难点:1. 气候现象的成因。

2. 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地图。

2. 气候现象成因的图片或视频。

3. 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空调和窗户,提问:“为什么在夏天我们开空调,而在冬天我们开窗户?这是因为气温的高低不同,那么气温的高低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来学习气候的成因,看看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展示地球仪或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不同地区,提问:“为什么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不同?”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纬度、海陆、地形、洋流等。

”三、气候现象的成因(15分钟)1. 教师展示气候现象成因的图片或视频,如热带雨林、沙漠、冰川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这些气候现象的特点。

2. 教师提问:“这些气候现象的成因是什么?”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气候现象的成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纬度、海陆、地形、洋流等。

”四、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10分钟)1. 教师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的资料,如亚洲季风气候、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等,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这些气候特点。

2. 教师提问:“为什么这些地区的气候特点不同?”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地区的气候特点不同是因为它们所处的纬度、海陆、地形、洋流等因素不同。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纬度、海陆、地形、洋流等,而气候现象的成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湘教版》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湘教版》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导学案
一、导入
气候是地球表面大气的长期平均状态,是指某一地区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的天气状况。

而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很多,我们今天就来进修一下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二、探究
1. 太阳辐射
太阳是地球上所有能量的源泉,地球表面的气候主要是通过太阳辐射来维持的。

太阳辐射的强弱会影响地球的温度,从而影响气候的变化。

2. 大气运动
大气运动是指大气中的气体在地球表面上的运动。

大气运动会带来风和降水,从而影响气候的变化。

例如,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等大气环流系统会影响气候的分布。

3. 地形地貌
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不同,比如山脉、平原、河流等。

这些地形地貌会影响气候的分布和变化。

例如,山脉会阻挡气流,形成雨影区;而平原地带则容易形成暖湿气候。

4. 海洋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也是气候系统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海洋的温度、盐度和海洋流都会影响气候的变化。

例如,海洋表面的温度会影响气候的湿度和降水量。

5. 人类活动
人类的活动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比如,工业排放会导致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增加,加剧举世气候变暖;大面积的森林砍伐会影响地表的反射和蒸发,改变气候模式等。

三、总结
通过以上的进修,我们可以看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太阳辐射、大气运动、地形地貌、海洋和人类活动等。

这些因素互相作用,共同决定了地球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希望同砚们能认真进修,加深对气候影响因素的理解,为未来的进修和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五章《影响气候的因素》教学设计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五章《影响气候的因素》教学设计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五章《影响气候的因素》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五章《影响气候的因素》是初中地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气候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影响气候的因素则是理解气候形成和变化的关键。

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为后续学习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内容奠定基础。

同时,本章内容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

(二)教材内容结构本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地球的形状与气候: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对太阳辐射的影响,从而导致不同纬度地区气候的差异。

地球的运动与气候:阐述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气候的影响,包括昼夜长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等。

海陆分布与气候:分析了海陆位置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以及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特点。

地形地势与气候:说明了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山地的迎风坡和背风坡降水的差异等。

人类活动与气候:探讨了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包括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等。

(三)教材特点内容丰富:教材涵盖了影响气候的多个因素,内容全面,有助于学生系统地了解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图文并茂:教材中配有大量的图片、图表和实例,直观形象地展示了不同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注重实践:教材设置了一些探究活动和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体现人地关系:教材强调了人类活动与气候的相互影响,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二、学情分析(一)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在学习本章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对气候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了一些常见的气候现象,如晴天、雨天、阴天等。

同时,在七年级上册前面的章节中,学生也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地图等基础知识,为学习影响气候的因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学生学习能力和特点七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观察和思考。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太阳直射与斜射下太阳辐射强弱的差异,能分析地球形状对气候的影响。

2、了解地球运动造成地球表面太阳辐射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差异,能举例说明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教学重点1、分析地球形状对气候的影响。

2、举例说明地球运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举例说明地球运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少,理解能力较弱,课堂教学应多结合学生的特点,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用多种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给学生更多活动的机会。

为了降低难度,提供丰富多样的图示和视频,直观形象,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内容分析1.课标要求:举例说明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部分内容)。

2.教学内容:从影响全球气候的基本因素——太阳辐射入手,总结出球体形状和地球运动状态造成了太阳辐射在各地的不同,进一步影响气候从低纬度向高纬度的纬度变化规律;本部分的难点是“地球运动与气候”,这部分也是教材特别处理之处,考虑初一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将难点适当下移,另一方面地球运动对太阳辐射的分布和变化影响深刻,影响着不同纬度的气候;在知识处理上,教材主要采用地图和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安排教学内容,这样既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与分析能力,又符合新教学理念,避免了学生被动的接受。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新课导入通过展示世界气候最极端的地方,提出“世界各地的气候为什么会千差万别?”的问题,从而引入各地气候的不同是由于太阳辐射差异所致,引导学生探究影响太阳辐射的强弱和变化的主要因素。

了解世界各地的气候千差万别,世界气候的不同是由于太阳辐射差异所致,萌发探究影响各地气候的主要因素。

新课新知一、地球形状与气候探究:地球的球体形状对各地太阳辐射的强弱产生的影响。

提出学习任务:1、同一时刻各地的太阳高度有什么特点?按下暂停键,思考2分钟后回答。

①比较A、B、C三地的纬度大小。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本节课的设计以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改变学习方式,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

”作为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课程标准分析:本节课所涉及到的课程标准是: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对于本条标准的把握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影响气候的因素比较多,其中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三个因素是最基本的,也是对气候影响最大的;其他因素因缺少知识基础或难以理解未在标准中列出。

2、“标准”中的“分析”,不必从成因分析来理解,只要学生能比较出影响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即可。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正由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转入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发展阶段。

因此教学中应结合具体事例及直观的表象信息,来呈现学习内容。

基于此特点,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采取体验式学习方式,让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起来。

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实际上是分析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在前两节已讲述了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之后,教材对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没有作具体分析,而是设计相应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在此基础之上,集湘教版本之所长,选取最有代表性的素材,丰富并“活化”教材,为学生提供一种更优化的教学资源。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分析地球形状和地球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2、了解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

过程与方法:结合实际生活分析影响气候的各种因素。

在教师的演示中培养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认知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

2、了解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树立气候变化的全球观念及关心环境从我做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点:学会分析地球形状、地球运动、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了解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

教学难点: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初中地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地球公转与气候》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地球公转与气候》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1)甲春分:每年_________日前后,太阳光线直射赤道。
(2)乙夏至:每年_________日前后,太阳光线直射___________。
(3)丙秋分:每年的__________日前后,太阳光线直射_____________。
(4)丁冬至:每年的_________日前后,太阳光线直射______________。
4、五带的划分
1、依据:根据各地获得_____________的多少及是否有太阳光线的___________,是否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现象。
2、名称:________带、__________带、南温带、___________带、南寒带。
3、界限: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一、公转
1、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的在__________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2、除了______,地球其他地方一年中都会有昼夜长短的变化。在_______以内,甚至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3、四季的更替。
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_________的情况也不完全相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
【探究案】
探究问题一:地球公转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带来的太阳辐射变化。
1、/夏至日时,图中ABCD四个时刻,哪个太阳高度大,哪个太阳辐射最强哪个太阳辐射最弱
2、南北回归线上太阳一年直射几次?
3、南北回归线之间太阳一年直射几次?
4、南北回归线以外是否有太阳直射?
探究问题二:认识季节、昼夜长短的变化及五带的形成。
二、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完成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复述、当堂检测各个环节的相关内容。
三、教师小结

初中地理_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二)课型:新授课一、教学目标:1.知道并能简单分析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2.能举例说明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3.认识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树立气候变化的全球观念及关心环境从我做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2、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三、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比较法、讨论法、归纳法等什么?【学生小组内合作交流与展示】知识一:海陆分布影响气候1.教师出示水和沙土的实验图,让学生总结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即陆地受热快,散热也快;海洋受热慢,散热也慢。

2.教师出示世界1月气温分布图和世界七月气温分布图,并在北半球标注出同纬度的两个点A点和B点,让学生找出问题答案,从而得出结论: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冬季海洋气温高,夏季陆地气温高。

3.教师出示下图,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得出结论:同纬度地区,沿海地区温差小,内陆地区温差大。

4.教师出示下图,让学生复习知识:一般来说,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巩固练习】(1)观察:A与B气温较高的___。

(2)若上图为夏季,甲区与乙区,代表陆地的是____,代表海洋的是_____(3)若上图中,甲为陆地,乙为海洋,则为______季节.知识二:地形地势影响气候1.教师出示山的雪线图,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1)观察山的阳坡和阴坡雪线高低有何不同?(2)雪线的高和低各说明什么?(3)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生:山的阳坡温度高,阴坡温度低。

2.教师出示南美洲地形图,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与B在位置上有什么区别?(2)观察A与B的降水柱状图,分析它们之间的区别?(3)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生:山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3.教师出示下图,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1)同纬度的重庆与峨眉山,它们的海拔各是多少?(2)它们的气温各是多少?(3)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巩固练习】上图中,甲为_____坡,降水______;若甲地气温为15℃,则山顶乙地的气温约是______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一、引言1.1 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等因素。

1.2 影响气候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地理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等。

1.3 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并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进行深入学习。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了解地形、纬度、海洋、大气环流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2 能力目标:掌握分析气候形成的基本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探究影响气候的因素。

2.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球气候变化的关注和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3.1 影响气候的地理因素:地形、纬度、海洋。

3.2 影响气候的大气环流: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等。

3.3 气候变化的案例分析:例如青藏高原、亚马逊雨林等。

3.4 气候变化的实验探究:模拟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比较其差异。

4.1 阶段一:导入4.1.1 利用图书、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介绍气候的概念。

4.1.2 提出问题:地球上的气候为何各不相同?为何有的地区气候湿润,有的地区干燥?4.2 阶段二:学习地理因素4.2.1 讲解地形对气候的影响:高原、平原、山地等。

4.2.2 学习纬度对气候的影响:赤道、中纬度、极地等。

4.2.3 探讨海洋对气候的影响:大洋性气候、大陆性气候等。

4.3 阶段三:学习大气环流4.3.1 学习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4.3.2 分析气候带的分布规律。

4.4 阶段四:案例分析4.4.1 分析青藏高原气候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4.4.2 探讨亚马逊雨林的气候特点和影响因素。

4.5 阶段五:实验探究4.5.1 设计模拟实验:模拟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比较其差异。

4.5.2 进行实验,并观察气候条件对植物生长、蒸发等的影响。

5.1 多媒体讲授法:利用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5.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气候形成的原因。

5.3 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差异,加深对气候影响因素的理解。

初中地理气候原因教案

初中地理气候原因教案

初中地理气候原因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人类活动等。

2. 掌握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能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提高学生对气候现象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2. 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及实例分析。

教学难点:1. 各因素对气候影响的内在联系。

2. 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地图、地球仪等教学工具。

2. 相关气候资料、图片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了解地球表面的气候现象。

2. 提问: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今天我们来学习哪些因素?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 纬度位置:地球表面的温度随着纬度的升高而降低,赤道地区气温高,两极地区气温低。

2. 海陆位置:沿海地区受海洋的影响,气候温和;内陆地区离海洋远,气候大陆性特征明显。

3. 地形:山地海拔高,气温低;平原海拔低,气温高。

4. 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 人类活动:生产、生活排放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四、实例分析1. 让学生举例说明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 教师点评,总结各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五、课堂小结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影响气候因素的理解。

2. 教师补充讲解,强调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六、作业布置1. 让学生绘制一幅反映影响气候因素的思维导图。

2. 选择一个实例,分析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七、课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的不足。

2. 学生反馈学习情况,提出改进建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掌握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对气候现象的认识。

第四章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

第四章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一、教学内容与分析(一)教学内容1.地球形状与气候2.地球运动与气候3.海陆分布与气候4.地形地势与气候5.人类活动与气候(二)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从影响全球气候的基本因素——太阳辐射入手,总结出了,由于地球在宇宙中的状态(形状、运动)造成了各地太阳辐射的不同,进而出现了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气候的纬度变化规律;知识处理上,主要采用地图和思考题相结合的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与分析能力,避免提供给学生枯燥的结论。

二、教学目标与分析(一)教学目标1.能分析出地球形状对气候的影响。

2.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极昼和极夜现象、四季更替、五带的形成,能举例说明地球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3.能简要分析海陆分布对气温变化的影响。

4.能举例说明地形地势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5.认识人类活动对气候状况的影响,树立气候变化的全球观念及正确的环境观念。

6.学会综合分析影响一个地区气候的主要因素。

(二)目标分析结合实际生活分析影响气候的各种因素。

在教师的演示中培养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使学生认知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

了解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树立气候变化的全球观念及关心环境从我做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问题诊断分析本节内容较抽象,由于学生的空间概念意识不强,对理解地球公转的特点及影响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可借助地球仪演示地球运动来突破难点、建立空间观念,以便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对于气候的影响。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地球自转对天气的影响和地球公转对气候的影响,空间思维太强,利用课件动画展示地球自转产生昼夜现象,地球公转产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形成四季,便于学生理解。

五、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法)通过PPT展示各地不同的景观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不同地区景观的差异。

问题一:地球形状与气候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经验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问题1:什么是太阳高度?什么是正午太阳高度?明确:(1)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从影响全球气候的基本因素—太阳辐射入手,总结出了,由于地球在宇宙中的状态(形状、运动)造成了各地太阳辐射的不同,进而出现了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气候的纬度变化规律;知识处理上,主要采用地图和思考题相结合的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与分析能力,避免提供给学生枯燥的结论。

设计理念:摆脱通常的教学模式,不再是单纯的地理课,而是在学科中穿插了物理、化学课中才有的实验,综合了物理、化学、数学等学科知识,充分体现新课程的学科整合和关联。

从学生身边的环境切入,把抽象的问题变成具体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无处不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课堂设计以实验、小组讨论为主,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在满足学生表现欲的同时,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分析地球形状、地球运动、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了解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

过程与方法:结合实际生活分析影响气候的各种因素。

在教师的演示中培养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认知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

2、了解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树立气候变化的全球观念及关心环境从我做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点:学会分析地球形状、地球运动、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了解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

教学难点: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教学时间:5课时1---3课时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出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赤道和两极气温和降水方面的不同。

(赤道地区气温高降水多;两极地区气温低降水少。

)设问:大家想一想,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世界气候的千差万别呢?一、地球的形状与气候目标要求:让学生明白正是由于地球的形状导致了各地太阳高度的不同,从而造成了纬度位置不同的地方获得太阳辐射的不同,则气候条件不同,如果地球为一平面则不然。

师:从早晨到中午到晚上感受到的气温变化怎样?生:早晨冷、中午热、晚上冷。

师:为什么早晨、晚上冷,中午热?活动:想一想早上我们影子的长短和感觉到的气温高低与中午时有什么不同?(早上影子长,气温低;中午影子短,气温高。

)演示:观察手电筒照射到黑板上的情况,比较直射与斜射照射面积的大小和明亮程度——直射时照射的面积小但明亮度大。

做一做:动手在练习本上画出近似为平行直线的太照射到球面上,观察每条光线与球面交角的大小。

(平行的太照射到球面上时,各地的太阳高度角不同,获得的太阳热量不同,气温高低不同。

)讨论:假如地球不是球体而是平面,太阳照射时,各地照射角度的大小有区别吗?各地的气温高低会有不同吗?小结:太线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太阳斜射的地方,太阳高度低,太阳辐射弱。

由于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各地太阳高度角不同,所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气温高低不同。

承转:不仅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气候有差异,而且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气候也有差异。

二、地球的运动与气候目标要求:让学生明白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造成了各地一天当中太阳高度的变化,导致气温的变化;地球的公转似的一年太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气候发生变化,四季更替.1、自转演示:手电筒配合地球仪演示“昼夜交替现象”(强调:地球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活动:当是正午12点时,美国纽约是什么时间?教师:多媒体课件演示地球的自传,观察由于地球的自转,地区一天当中,太阳照射角度的变化。

讨论:由于地球自转,同一地点在不同时间气温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人们经历清晨——正午——傍晚——子夜——清晨的连续变化,感受天气的变化。

想一想:当太阳照射地球时,世界各地会同时出现早上、中午和晚上的变化吗?(世界各地随地球自转出现昼夜交替,因而一天当中,彼此存在着差异。

)2、公转演示:电脑多媒体课件——“地球的公转”师:地球公转轨道是什么形状?生:近似圆形的椭圆。

师:地球在公转时是直着身子还是斜着身子?生:斜着身子。

观察:“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交角”(正是因为地球是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的,所以同一地点在一年中太阳照射角度发生了变化,气温也发生了季节性的变化。

)师:太阳直射点总在什么围之间移动?哪些地区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学生合作探究活动,完成下题:春分:月日,太阳直射在,北半球昼夜;夏至:月日,太阳直射在,北半球昼夜;秋分:月日,太阳直射在,北半球昼夜;冬至:月日,太阳直射在,北半球昼夜讨论:你能说出春夏秋冬四季气温变化的原因吗?大家都来试一试。

想一想:如果地球不是斜着身子而是直着身子绕太阳公转的,世界各地在一年中,还会有太阳照射角度的变化,还会有四季的交替吗?小结:由于地球公转,地球上除赤道地区外,各地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发生变化,接受太阳辐射的强度不同,各地获得的热量也不同,中纬度地带产生了明显的四季更替。

拓展:你能说出(35°14′N,113°16′E),在5月1日和10月1日昼夜长短的情况吗?阅读:P.69正文,系统了解地球公转造成的影响.自主练习:完成“地球上的五带”知识,三道练习题.课堂总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造成了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区太阳照射情况不同,获得的热量也不同,从而导致了各地气候的有规律变化。

[板书设计]课后活动:观察居民楼顶上的太阳能装置,想一想怎样才能使太阳能装置在冬、夏季都能获得最佳的太阳能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4-5课时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情境导入实验演示,标新立异(1)、器材:两个烧杯、细沙(代表陆地)、水(代表海洋)、温度计、酒精灯(代表太阳)(2)、步骤:在两个烧杯里各放约占烧杯容积的四分之一的细沙和水,并分别在沙中和水中安置两支温度计,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哪支温度计的温度上升的快,接着熄灭酒精灯,观察哪支温度计降得快?(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打破常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请学生描述“夏天中午和晚上站在沙子上和水中的感觉”。

(通过学生亲身的体验去感知温度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意识)得出结论在实验观察和亲身感受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纬度相同的地方,哪个季节陆地上的气温比海洋上的气温高?哪个季节陆地上的气温比海洋上的气温低?海洋的高温月份和低温月份,比陆地出现的早还是迟?教师注意稍加引导。

学生讨论回答进一步深入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因涉及到“热容量”这一物理知识,学生较难理解,可让有兴趣的学生课后探究。

点到即可,同时告诉学生学科间是有联系的。

设置情境,让学生领会不同地方(海洋与陆地、山麓与山顶)气温的不同。

四、观察对比,找出共性演示实验二:器材:电吹风(吹冷风表示有冷气流经过,吹热风表示有暖气流经过)、挡板一个(代表山脉)、温度计两支、蜡烛两支(代表太阳辐射)。

步骤:请四位同学上来读数。

挡板放中间,温度计放两边,先把电吹风调到冷风挡,然后请两位观察员读出各自的度数,再把电吹风调到热风挡,两位观察员报出度数。

关掉电吹风,点燃两支蜡烛并放在挡板的一侧,请观察员报出度数。

学生总结现象。

(通过演示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师:山脉可以阻挡气流的长驱直入,使山脉两侧的气温不同。

山脉也会阻挡太阳的辐射,影响山脉两侧的温度,一般而言,山地的阳坡温度高于阴坡。

投影:南美洲地形图以及安第斯山脉南段东西两侧的植被景观。

(播放投影片,学生可一目了然地看出东西两侧的植被差异。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

思考讨论:纬度相同而且都靠近海洋,为什么安第斯山脉东西两侧的植被会出现不同的景观?(山脉的南段处于中纬度地带,一年四季盛行西风,从海洋上带来湿润的水汽,受山脉的阻挡,迎风坡形成大量的地形雨,而东侧却处于背风坡,气流下沉,水汽不易凝结,难以形成降水)讨论,形成结论让有爬山经历的学生谈爬山的感受,并通过课件图片展示,讨论山麓和山顶气温的不同,得出结论:随着地势的升高,气温降低。

一般情况下,每增高100米,气温下降0.6℃。

学生交流城市与农村的气温情况,教师引导、启发,讨论人类活动与气候的相互关系。

课堂练习,小组抢答:气候现象主要因素的年降水量比乌鲁木齐多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降水充沛,而东侧降水很少赤道地区终年炎热,而南极大陆终年冰雪覆盖(通过抢答的形式,提高学生积极性,从而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课后活动(可自选)随着地势的升高,气温为什么会逐渐降低。

什么叫臭氧空洞,它是怎么形成的?假如全球气温升2---5摄氏度,世界将会变的怎样?(这些题目是对课本容的拓展延伸,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板书设计:海陆分布与气候1、夏季陆地比海洋气温高,冬季陆地比海洋气温低2、海洋气温最高月份和最低月份比陆地出现得迟地形地势与气候1、山地的阳坡气温高于阴坡2、山地迎风坡的降水多于背风坡3、随着地势的增高,气温降低人类活动与气候改变地面状况,可影响局部的气候,市区的气温高于城郊的气温教学反思传统的课堂教学“重结果而轻过程”,对于地理学科来说,师生一直注重的是背、记和考前突击,课堂上常常会有学生提出怎样背,记什么的问题,考试过后什么都忘了,最终学生学到的永远是书本上的知识,缺少联系生活,而这与我们的教学宗旨恰恰是相违背的。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这节教材在以往的教材安排上重点讲地球的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学生觉得难,教师也觉得难,这样以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越听越迷惑,教师觉得也累;如今教材结构发生改变后,容安排也显得日益合理,难度降低,着重开发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想的多、动的多、说的多,化复杂为简单,复杂问题简单化,反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同学们的生活经验来提出关于直射与斜射的问题,让学生感受抽象的地球自转与公转引起的自然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联系如今生活中发展速度很快的太阳能热水器来理解太阳照射角度与地面获得热量的关系,使学生感到地理知识的有趣和有用。

回想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师说得多,学生认真地听;对比如今的课堂:学生说得多,教师耐心地听。

在《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这节教材以往的教学中,有的教师恐怕学生听不懂,一遍一遍的讲,结果却是感到教师讲得越透彻,学生反而越迷惑。

现在想来,恐怕原因就在于用成人化的思维模式去教学生,结果可想而知。

怎样抓住学生的心理,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和解决问题呢?在本节课堂上,我充分的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甚至大胆的去猜,想一想问题的答案会是怎样。

例如:师:从早晨到中午到晚上感受到的气温变化怎样?师:为什么会早晨、晚上冷,中午热?……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不可能直接观察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但是早晨、中午、晚上的气温变化却是每个人都可以亲身感受到的,这样化抽象问题为“可触摸性”,怎样科学合理的解释身边发生的自然现象,你怎样想,你怎么认为,这正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关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