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不如地利 (1)
关于天气的谚语大全
关于天气的谚语大全第一篇:天气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因为它关系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所以,很多人会使用一些关于天气的谚语来描述和预测天气。
下面让我为大家介绍一些常见的关于天气的谚语。
1.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气并不像地势一样影响大,而地势也不如人际关系重要。
2. 下雨收衣,晴天换帽。
这句话意思是在下雨天把衣服收起来,晴天换帽子。
3. 云低有雨,云高无雨。
这个谚语表示云低的时候通常是会下雨的,而云高的时候则不会。
4. 秋分雨,天气凉。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秋分那天如果下雨了,那么这个时候的天气就会开始凉了。
5. 冬天嘴唇干,春天脸上散。
这个谚语的意思是说,在冬天,嘴唇干裂是很常见的,而春天的时候皮肤却开始发散。
以上就是常见的一些关于天气的谚语了。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可以根据这些谚语来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重点分析:本文主要介绍了关于天气的一些常见的谚语,并简单介绍了它们的含义。
该文使用简练流畅的语言,将谚语的内容表达得很清楚。
同时,谚语的条理明显,联系紧密,层次分明,既具有可读性,又具有可懂性。
同时,该文使用了大量的常见谚语,非常实用,值得读者借鉴。
第二篇:天气是人们所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
而在中国历史上,也留下了很多描述和预测天气的谚语。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有哪些关于天气的谚语。
1. 入梅三个雷,出梅一场雨。
这个谚语的含义是:在开始梅雨季节的时候,有三次雷就会下一次雨,而在梅雨结束的时候,则会下一场大雨。
2. 小年过,大年寒。
这句话的含义是:在小年的时候,天气开始变冷,并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大年也会很冷。
小年是指农历十二月廿三。
3. 立秋雨,秋天无雨。
这个谚语的意思是立秋那天如果下雨,那么接下来的整个秋季都不会下雨。
4. 立夏雨,雨便绵绵。
这句话意思是在立夏那天如果下雨了,那么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就会连续下雨。
5. 一夜雨打十年竹。
这个谚语变换着另一个说法是:一夜寒风十年树。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2020部编版八年级文言文知识梳理 含解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中国著名儒家典籍《孟子》,文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认为“人和”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由此推出“得道得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
2、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门人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二、课文内容概括。
文章开篇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第一层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
中间两个"不如"相连,表示了递进关系,一个比一个重要。
这样提出论点,更显得观点鲜明。
第二层,论证"天时地利人和"。
以设置占天时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为例,比较"天时"于"地利"的重要。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说明城小而难守;"环而攻之"说明攻城者攻势强大,占有战斗的主动权;"而不胜"说明攻方失败。
战斗会以弱者胜、强者败告终,作者认为攻防之所以敢大军压境,是因为在"天时"上占了优势,但守方可凭借"地利"进行抵抗;攻方久攻不下,军心涣散,必然失败。
这样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第三层,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以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而终不能守为例,比较"地利"与"人和"的轻重。
孟子一则三章
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论述造就人才,从客观上 讲要克服重重困难,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的效果是: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 。 7. 《鱼我所欲也》中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 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8. 《鱼我所欲也》中体现孟子“性本善”思想的句子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失其本心。 9. 《鱼我所欲也》中在作者看来,面对高官厚禄而不辨 礼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 10.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富贵 不能淫》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论述造就人才,从客观上 讲要克服重重困难,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的效果是: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 7. 《鱼我所欲也》中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 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鱼我所欲也》中体现孟子“性本善”思想的句子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鱼我所欲也》中在作者看来,面对高官厚禄而不辨 礼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 10.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富贵 不能淫》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时不如地利》教案:如何利用地利克服天时的不利影响
《天时不如地利》教案:如何利用地利克服天时的不利影响天时乃至国运,当是难以左右的。
但若不甘被人蹂躏,若想自己决定船到哪里靠,就得在利用好地利上花些巧思。
本文将利用军事、政治、经济三个角度分别介绍,在坚持对天时的敬畏和尊重基础上如何运用地利取得战胜困难的制高点。
军事:采取主动防御策略谋士孙子曾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想保家卫国,得深刻认识战争中国缘何如此。
咱们看看常见的天时不利因素有哪些。
一、雨雪大难,河流暴涨。
如孙武所言:“兵者,诡道也。
”带兵走军事教条,往往只会死于天灾人祸之下。
政客周恩来反复研究了鲁迅的《阿Q正传》后总结出一句“工夫在诸葛亮之下,神仙也未必做得到”,拿的就是这层意思:孔明比天气预报厉害,依据自身长处灵活应对,走主动防御策略。
二、地域复杂,交通不便。
道路崎岖、人烟稀少,除了对野战中的兵力和运输带来影响,还方便了敌军偷渡过河湖入侵本土。
好比美国的达拉斯就是一座无人问津的草原小镇,但只要核武库在那,谁也别想占领。
以上两点说得实在,那如何运用地利提升自己呢?下面介绍两种军事策略:以少打多和迅速攻破为突破口。
一、以少打多策略派骑兵奇袭敌后,可以在巧妙运用地形和地貌方面获胜。
错综复杂的山路和辽阔无垠的平原,对登山家和平民车辆的艰难脱离,在战士眼里是隐藏优势和精神支援的战利品。
这里人迹罕至,突袭敌人吃惊、击中对手要害、发动对方退却,就不止因为数量上的优势而赢得关键胜利。
二、迅速攻破策略为了突破被动局面,领导者应对战的攻坚能力和战场上的应变能力做出比较充分的准备。
清军乾隆时期也学过游击战,把步卒藏在树丛中,只有等对方逼近近十米之内,才予以一起迎击,藉此免去了负伤的风险。
政治:奠定自身政治基础一个国家政治稳固,有利于经济稳定,从而保障国家安全。
政治上,国情和外部环境两面都要考虑周全:一、国内稳定稳图远不稳图近。
凡是国家政治本身就有不稳定的因素,需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上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决策,并且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充分发挥人民大众的力量,让政府更多地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
(全)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比较阅读《孟子三章》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比较阅读《孟子三章》含答案《孟子三章》比较阅读(一)【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徵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
徵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
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一》)注①上:指唐太宗。
②守成:保持已取得的成就。
③草昧:这里指混乱的时世。
④忽:不注意,不重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傅说举( )于版筑之间(2)困于心,衡( )于虑(3)创业与守成孰( )难(4)徵与吾共安( )天下2.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C.莫不/得之于艰难D.玄龄与吾/共取天下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
4.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甲】文第一段连用排比句的好处是什么?(2)【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孟子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5.某班开展"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故事大盘点】孔、孟及其弟子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如"孟母三迁"等。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启示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启示
《地利不如人和》
人们常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要想取得成功,首先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友好。
许多古代文学作品都有这样的内容,其中一个故事就是《三国演义》里的曹操、刘备和孙权之间的朋友情谊。
他们三人当初就是因为深厚的友谊和相互的尊重而走到一起。
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他们能够建立起三国的和谐。
看来,凡事如果想取得成功,必须强调友好的人际关系。
这边的地利,如财富、战略等,都不及和气、友谊和共处的重要性。
只有懂得友好待人,尊重他人,互相信任,建立起友谊,才能得到成功。
近现代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比如巴特尔、罗斯福和墨索里尼之间的友谊,由于他们相互尊重和友好,使得大西洋公约的历史性达成成功取得。
因此,“地利不如人和”的教诲给我们传达了令人难忘的哲理:以友谊去抵御一切,而不是以物质一切去抵御友谊。
只有通过和谐和友好,才能取得成功。
孟子三章一词多义
孟子三章一词多义:(1)利天时不如地利:有利条件。
兵革非不坚利:锐利。
(2)之三里之城:的,助词。
多助之至:到。
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代指这座城。
(3)时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气候,时令。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时机,机会。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代,朝。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当时的。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季度,季节。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时候。
(4)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谐,和乐。
春和景明:和煦。
(5)去委而去之:离开,逃离,逃亡。
去死肌,杀三虫:除去,去掉。
西蜀之去南海:相距,远离。
公然抱茅入竹去:前往,到别处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也:距离。
(6)胜环而攻之而不胜:取胜。
予观夫巴陵胜状:非常美好,美妙。
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尽,完。
驴不胜怒,蹄之:能承担,能承受。
日出江花胜红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胜过,超过。
(7)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执,顽固。
固以怪之矣:原来,本来。
君子固穷:安守,坚守。
(8)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灭亡。
(9)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
城非不高也:城墙。
(10)而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转折。
委而去之,连词表顺承。
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修饰。
(11)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介词“从”)。
故天将降大于斯人也(介词“在”)。
征于色(介词“在”)。
生于忧患(介词“在”)。
(12)发:发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
发于声(发,发出)。
(13)拂:行必乱其所为(拂,违背)。
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14)而:而后作(表承接,无义)。
而死于安乐也(表并列,无义)。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的意思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出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意思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例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例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是一句非常有道理的古话,它告诉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天时之利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对地利和人和的充分利用。
首先,我们拿农业生产来说,天时不如地利。
虽然天时指的是农作物所需的气候条件,但即使天时非常恶劣,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合理利用地利来取得收成。
比如,在贫瘠的土地上我们可以进行施肥、灌溉等各种土壤改良措施,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再比如,在干旱的地区我们可以引水灌溉或者开展节水灌溉技术,以保证农作物的生长。
因此,地利的利用能够弥补天时带来的不足。
其次,地利不如人和。
地理条件虽然可以为我们提供一定的优势,但只有人和的团结合作才能将地利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在一个团结和谐的集体中,大家情感融洽,相互合作默契,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能力,形成协同效应。
比如,一支足球队如果队员之间相互合作、互相帮助,那么他们就能够在比赛中发挥出最佳水平,战胜对手。
相反,如果队员之间存在矛盾、不和谐,那么即使球队所处的地利条件再好,也很难获得胜利。
因此,人和的力量是无可忽视的。
然而,仅仅依靠地利和人和也是不够的,天时同样是不能忽视的因素。
天时所指的是时机和机遇。
有时候,适时地抓住机遇会让我们事半功倍。
比如,一个企业在某个特定时期选择合适的市场推广策略,就能够在竞争对手之前占据市场先机,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再比如,在学习上,如果我们能够抓住每个重点知识点的学习窗口期,那么我们会事半功倍,提高学习效果。
因此,天时的把握也是重要的。
综上所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在做事情的时候,我们要充分利用地利,通过技术手段改善环境条件;更要注重人和,建立团结合作的集体;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天时,抓住合适的时机。
只有将天时、地利、人和三者有机结合,才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更好的发展。
天时不如地利读后感
天时不如地利读后感
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出自《孙子兵法》,意思是说在战争中
地理环境的重要性要大于时间的因素。
这句话也可以用在日常生活中,意味着环境的因素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或失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努力工作,但却不如别人成功;我们努力经营一段感情,却最终以失败告终。
这些情况也许并不是因为我们的努力不够,而是因为我们所处的环
境不利。
就像在战争中,如果没有一个有利的地形,再好的战术也
是徒劳的。
在我看来,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提醒我们要善于抓住机会,选
择一个适合自己的环境。
在职场上,我们要善于选择一个有发展空
间的公司,一个有前途的行业,这样我们的努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回报。
在感情中,我们也要善于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伴侣,一个有共
同价值观的人,这样我们的感情才能长久。
同时,这句话也提醒我们要善于改变环境,创造有利于自己的
条件。
在职场上,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获
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在感情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来改善关系,使感情更加美好。
总的来说,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告诉我们,环境的因素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或失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要善于抓住机会,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环境,同时也要善于改变环境,创造有利于自己的条件。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轻松。
天时不如地利
《孟子》
• 孟子说:得天时不如得地 利,得地利又不如得人和。
• (比如)这里有座内城三里, 外城七里的城邑,敌人包围 攻打却无法取胜。
• 敌人既然来攻打,一定是选 择(时日)得天时的了,可 是无法取胜,这(说明)得 天时不如得地利。
• (又比如这里有另一座城 邑),城墙筑得并不是不高, 护城河挖得并非不深,士兵 的兵器和盔甲并非不锐利、 不坚固,粮食并不是不多; (可是当敌人进犯时)守兵 抛弃城池逃跑,这说明得地 利不如得人和。
文中所说的“天时”“地利”和“人和”具 体内容是什么?这三个中哪个最重要,为什 么?
• 天时:作战的时机 • 地利:作战的地理形势 • 人和:民心的向背
• “人和”最重要。因为“天时”“地利” 是客观条件,外在的,“人和”是主观 的,内在的,良好的时机是可以创造的, 恶劣的环境是可以改变的,而一旦丧失 了良好的人群合作关系,我们只能走向 失败。
• 所以说:限制人们不能靠国 家的疆界,巩固国防不能凭 借山河的险要,威服天下不 能靠武力的强大。得治国之 道,施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 便多,失治国之道,不施行 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便少。
• 少助到了极点,连自己的内 亲外戚也会背叛他;多助到 了极点,整个天下的人都愿 意顺从他。让天下都顺从他 的人去攻打连他的内亲外戚 都背叛的人。所以得道的君 子要么不进行战争,如果进 行战争就必定胜利。
天时不如地利原文及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原文及翻
译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孟子说:“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重要),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人心所向、上下团结(重要)。
周围三里的城,七里高的城墙,(敌人)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敌人既然)围起来攻打它,必定有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的条件;但是还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守城的)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不是不锐利,装备盔甲不是不坚固,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抛弃城池离开了它,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限制百姓的流动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界线,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要,在天下建立威信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坚固锐利。
能够实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能够实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达到极点,(连)族内族外(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达到极点,天下的人都会服从他。
凭借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被族内族外背叛的人。
所以得道的君子有不去打仗就罢了,若进行战争,则必定胜利。
天时不如地利翻译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翻译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原文和翻译孟子·公孙丑下
[原文]
孟子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的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要非不多也,委的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睡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攻都不能够攻破。
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
另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极利和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产心协力。
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阳就可以保住的,扬威天下也不是靠说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
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
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也会叛离: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人下的人都会顺从。
以全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会叛离的人,必然是不战则已,战无不胜的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原文及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原文及翻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原文及翻译【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②,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革(4)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6)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7)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8)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9)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①天时、地利、人和:《苟子?王霸篇》说:“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
”苟子所指的“天时”指农时,“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
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天时”则指尖兵作战的时机、气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人和”则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叫“城”,外城叫“郭”。
内外城比例一般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③池:即护城河。
④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击性武器。
革:皮革,指甲胄。
古代甲胄确皮革做的,也有用铜铁做的。
(5)委:弃。
(6)域民:限制人民。
域,界限.(8)畔:同“叛”。
(9)有:或,要么。
【译文】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攻都不能够攻破。
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
另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极利和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
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感悟600字初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句话意味着在取得成功或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天时、地利固然重要,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合作更为关键。
下面是我对这句话的一些感悟。
天时,指的是外在的环境和时机。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得到了一些机会或遇到了一些有利的条件。
这些天时的因素对于我们取得成功或实现目标来说,确实有一定的影响力。
然而,天时并非完全可以掌控,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出生时间和环境。
因此,我们不能完全依赖于天时,而是要学会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潜力。
地利,指的是地理环境和条件。
地理位置、资源分布、交通便利性等都是地利的因素。
有时候,我们可能因为处于一个有利的地理位置或拥有某种特殊资源而取得一些优势。
然而,地利也是相对的,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地利条件。
我们不能仅仅依赖于地利,而是要善于发掘和利用自己的优势,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然而,天时和地利并非最重要的因素,人和才是最关键的。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合作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在团队合作中,每个人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只有通过相互协作、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才能够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取得更好的成果。
同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也能够带来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为个人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在人和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成长。
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才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机遇。
同时,我们也要善于发现和利用机会,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总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在实现自己的目标和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依赖于外在的因素,而是要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合作,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果。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释义】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出处】先秦:孟子及其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注释
天时:包括时令、气候,乃至政治形势等非人力所能及的条件。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有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扩展资料
本文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文章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开篇即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设例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入,最后
得出断语,逻辑性很强。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卷版)
专题30 课内重点文言文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卷版)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认为“人和”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由此推出“得道得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
2、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门人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 之一。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⑴[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⑵[环]围。
⑶[池]护城河。
⑷[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⑸[兵]兵器。
⑹[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⑺[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⑻[委]放弃。
⑼[去]离开。
⑽[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⑾[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⑿[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⒀[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⒁[至]极点。
⒂[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⒃[畔]同“叛”,背叛。
⒄[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⒅[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答案】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⑵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答案】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⑶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答案】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闭关锁国 改革开放
霸权主义 和平发展
第五段:强调重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 guǎ,少 达到极点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 亲:族内亲属。 服从 戚:族外亲属。 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同“叛”,背叛。 拥有民心的君主
城 这(是) 护城河 武器 抛弃 限制 同“溪” 建立威信 同“叛” 古代指亲属。亲,指族内;戚,指族外。
4、 兵革非不尖利也
5、 委而去之 6、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7、 固国不以山谿之险 8、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9、 亲戚畔之 10、攻亲戚之所畔
天时不如地利
《孟子》 ①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 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 如地利也。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④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⑤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第一段:提出观点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指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 。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人和:得人心,上下团结。 不如:及不上。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 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 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 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 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 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 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呀。
第三段:事例二(守城)——地利不如人和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 护城河 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 离开 抛弃 不如人和也。
域
地界n.
限制v.
亲戚
族内的亲属;
族外的亲属
[译]
孟子说:“拥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比 不上拥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拥有利于作战的地 形,比不上拥有作战中上下团结的人心。”
第二段:事例一(攻城)——天时不如地利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 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 转折 承接连词 连词 1、城:内城;郭:外城。 2、环:围,包围。 3、然而:既然这样,那么(但是) 4、是:这
天时不如地利
《孟子· 公孙丑 下》 孟子(约前372—前289年) 名 轲,字 子舆。战国 思想家, 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世称其为“亚圣”。
e.g.孟母三迁(墓、市、学宫) [“文启” 第92页] 孟母断织 [“文启”第152页]
《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弟子 (万章、公孙丑等)所著。
1、 七里之郭 2、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 池非不深也
议论文的格式
第一段 第二段
表明中心论点 摆出典型事实 阐明道理核心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讨论:
孟子在文中提出“人和”是决定胜败的 最重要的条件,其原因何在?
答:“天时”、“地利”——客观因素(不可 变) “人和”——主观因素(可控制)
回顾全文,看看哪些名句在今天仍被人们经常引用?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天时
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 2、地利
(哪个要素更关键?)
3、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施仁政, 得民心
民本主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心所向是关键——人和)
古今异义
城
城市
内城
池塘
是
判断词
这
士兵
池
护城河
兵
兵器
古今异义
委
委屈,委婉
抛弃
去
到(往)某地
离开,距离
泛指跟自己家庭有 婚姻或血缘关系的 家庭或其他成员
对比
以民为本,施仁政,行王道
[译]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 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 必胜矣。
得到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会很多;失掉民心 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很少。支持他的人少到极点, 连族内外的亲属都会背叛他;支持他的人多到极点, 天下人都会服从他。(拥有民心的统治者)凭借天 下的归顺,去攻打族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的统治 者),(正因为这样)所以拥有民心的统治者有不 打仗的时候,(如果)打仗就一定获胜啊!
修辞:排比
兵:武器; :皮革甲胄
强调突出
句式: 双重否定
“人和”的重 要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 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 坚固锋利,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 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 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 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 内部团结啊。
第四段:总结论点(排比句)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 巩固 限制 划定的边疆界线 国防 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建立 用;凭借、 依靠 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