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阿Q正传教案4
高三语文教案 《阿Q正传》
高三语文教案《阿Q正传》一、教学目标1.理解《阿Q正传》的创作背景及鲁迅的文学创作意图。
2.分析阿Q这一人物形象,理解其精神胜利法的实质。
3.探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阿Q的精神胜利法,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阿Q这一人物形象。
三、教学准备1.教材《阿Q正传》2.多媒体教学设备3.相关资料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阿Q正传》。
2.提问:同学们对阿Q这一人物有什么印象?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阿Q的精神胜利法。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阅读感悟,讨论阿Q的精神胜利法。
四、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分析阿Q的精神胜利法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阿Q的精神胜利法对当时社会有何影响?二、课文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阿Q这一人物形象。
2.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去理解阿Q。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讨论成果,分析阿Q的精神胜利法。
四、拓展延伸1.学生思考:如何避免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在现代社会出现?2.教师引导学生从个人修养、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探讨。
五、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如何避免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如何避免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在现代社会出现?二、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课后作业成果。
三、拓展延伸1.学生探讨:《阿Q正传》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2.教师引导学生从文学、社会、人性等方面进行探讨。
四、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结合《阿Q正传》,谈谈自己对人性、社会的认识。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同学们对《阿Q正传》有什么深刻的印象?二、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课后作业成果。
高三语文《阿Q正传》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阿Q正传》教案高三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把握阿Q的性格特点。
3.学习鲁迅先生独特的讽刺手法和深刻的社会批判精神。
二、教学重点1.阿Q的形象分析。
2.鲁迅先生的讽刺手法。
3.小说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阿Q精神胜利法的内涵及其社会意义。
2.鲁迅先生讽刺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邀请同学们简要介绍一下《阿Q正传》的作者鲁迅。
2.提问:同学们对《阿Q正传》有什么初步的了解和感受?二、课文阅读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注意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2.指导同学们边读边标注生字词,理解词义。
三、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对阿Q这个人物的第一印象。
2.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如自卑、自大、势利、逃避现实等。
3.讨论阿Q精神胜利法的内涵及其社会意义。
四、作业布置1.根据课堂讨论,整理阿Q的性格特点和精神胜利法的内涵。
2.预习下一课时的内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阿Q的性格特点和精神胜利法。
2.提问:同学们认为阿Q的悲剧命运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二、课文阅读1.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注意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
2.分析鲁迅先生的讽刺手法,如对比、夸张、讽刺性对话等。
三、课堂讨论1.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如何揭示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和民众的愚昧。
2.分析鲁迅先生如何运用讽刺手法揭示阿Q的悲剧命运。
3.探讨小说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意义。
四、作业布置1.根据课堂讨论,整理小说的主题思想和鲁迅先生的讽刺手法。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小说的主题思想和鲁迅先生的讽刺手法。
2.提问:同学们认为《阿Q正传》对当代社会有哪些启示?二、课堂讨论1.分析阿Q精神的现实意义,如何影响当代青年的成长。
2.探讨如何从小说中汲取教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分享同学们对《阿Q正传》的读后感。
1.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鲁迅先生的讽刺手法等。
高中语文高三教案学案阿Q正传
阿Q正传『教学目的』1、了解阿Q这个典型形象的特点和意义,学习作品细致而深刻的心理活动描崐写和动用准确、传神的动词描写人物动作的写作方法。
2、掌握阅读小说的步骤和方法。
3、认识作品所反映的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生活。
『重点难点』1、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方法。
2、小说阅读法。
3、人物的典型性。
『教学设想』讲读课。
这篇小说是迅创作的影响最大的代表作品,其塑造的阿Q形象是世界文学史崐上的著名典型。
它通过未庄这个小村庄的故事来反映20世纪初中国农村这个大社崐会的生活,以阿Q对革命神往来失望的小插曲来表现辛亥革命的大事件,把小人物崐阿Q塑造成为具有深刻意义的大典型。
小说所描写的典型环境,所叙述的典型情节崐,所塑造的典型形象,都是以小见大,最具典型性。
在教学中,应突出其典型性。
崐作品所描写的社会和人物,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
&127; 教师可介绍小说写崐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小说全文的梗概。
对人物形象和写作方法的崐分析,可组织学生讨论,并由教师进行归纳。
在教学过程中,还可联系过去读过的小说作品,复习小说的一般知识,并注意崐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小说阅读的步骤和方法,即:由情节结构分析入崐手,剖析人物的思想性格,并进而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和社会意义,归纳小说的写崐作特点。
授课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迅曾说过:“我的小说(指《阿Q正传》)出版之后,首先收到的是一个青崐年批评家的谴责,后来,也有以为是病的,也有以为滑稽的,也有以为讽刺的,或崐者还以为冷嘲,至于使我自己,也要疑心自己心里真藏着可怕的冰块。
”(《俄译崐本〈阿Q正传〉序》)他还说过:“直到这一篇(指《阿Q正传》)收到《呐喊》崐里,也还有人问我:你实在是在骂谁和谁呢?”(《〈阿Q正传〉的成因》)可见崐,这篇小说在当时引起的反响是何等强烈了。
至于“骂人”之说,正如迅指出的崐:“那是完全胡说的。
”那么,《阿Q正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呢?迅为什么要写这篇小说呢?有些人也许看过根据小说改编的话剧或电影《阿Q正传》,总觉得阿Q这个人崐物实在滑稽可笑。
《阿Q正传 》教案设计范文
《阿Q正传》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2)掌握《阿Q正传》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创作背景;(3)分析阿Q这一典型的闰土形象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阿Q形象与闰土形象的异同;(3)学会从社会历史背景角度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悟鲁迅先生揭露社会黑暗、呼唤民众觉醒的良苦用心;(2)认识阿Q形象所代表的社会底层人物命运的悲剧性;(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阿Q形象的分析;(2)《阿Q正传》的思想内涵;(3)鲁迅先生的文学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阿Q形象所蕴含的深层社会意义;(2)从文本中挖掘出鲁迅先生所要表达的民主启蒙思想;(3)如何联系现实,对阿Q形象进行时代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2)概述《阿Q正传》的创作背景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学生通过课后注释,自行解决字词、句式等问题;(3)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阿Q形象的特点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2)对比闰土形象,探讨两者之间的异同;(3)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维活跃度;(2)评估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的表现;(3)评价学生的提问、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2. 作业反馈:(1)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关注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2)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
3. 单元测试:(1)设计单元测试题,测试学生对《阿Q正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根据测试成绩,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阿Q正传》教学设计(最新3篇)
《阿Q正传》教学设计(最新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策划方案、合同协议、心得体会、计划规划、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planning,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阿Q正传》教学设计(最新3篇)高二语文课文《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代表作,本店铺为同学们整理了《阿Q正传》教学设计(最新3篇)可以帮助到您,就是本店铺最大的快乐。
语文教案阿Q正传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阿Q正传》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阿Q正传》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和命运悲剧的原因;(3)能够领悟鲁迅先生通过阿Q这个人物所表达的社会批判和人性思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深入理解小说内容;(2)通过分析阿Q的行为和语言,探讨其性格形成的社会背景;(3)通过写作练习,表达对阿Q命运的看法和思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反思人性问题;(3)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1. 阿Q的性格特点和命运悲剧的原因;2. 鲁迅先生通过阿Q这个人物所表达的社会批判和人性思考。
三、教学难点1. 对阿Q性格形成的社会背景的理解;2. 对鲁迅先生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PPT,包括教材、参考资料等;2. 学生准备教材和笔记本,提前阅读《阿Q正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阿Q正传》的作者鲁迅先生,以及作品的时代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阿Q这个人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阿Q正传》第一章,了解阿Q的性格特点和命运悲剧的原因。
3.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于阿Q的理解,探讨阿Q性格形成的社会背景。
4. 课堂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深入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和命运悲剧的原因,引导学生关注鲁迅先生通过阿Q这个人物所表达的社会批判和人性思考。
5. 写作练习6. 课堂展示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进行互相评价和讨论。
7. 总结与拓展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点评,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并提出拓展思考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究。
8.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包括阅读后续章节,完成相关练习题。
9. 教学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业情况,进行教学反思,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语文教案阿Q正传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阿Q正传》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鲁迅及其作品《阿Q正传》的背景知识。
(2)分析阿Q这一典型人物形象及其所代表的社会现象。
(3)掌握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运用对比、分析等方法,剖析阿Q的性格特点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
(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揭示社会现实的勇气和责任感。
(2)认识人性的复杂性,反思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
(3)培养热爱文学、关注人生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阿Q这一典型人物形象的分析。
2. 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和语言特点。
3. 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及现实意义。
三、教学难点1. 鲁迅先生独特的讽刺手法和语言风格。
2. 阿Q性格中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3. 从文本中挖掘现实意义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了解鲁迅及其作品《阿Q正传》的背景知识。
2. 合作探讨:课堂上分组讨论,分析阿Q的人物形象、讽刺手法等。
3. 对比分析:通过对比不期、不同作品中的类似人物,深入剖析阿Q的特点。
4. 引导启发: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五、教学内容1. 鲁迅及其作品《阿Q正传》的背景知识介绍。
2. 阿Q人物形象的剖析:包括外貌、性格、言行举止等。
3. 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和语言特点分析。
4. 阿Q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代表的社会现象。
5. 作品现实意义探讨:如何看待人性、社会现实等问题。
六、教学进程1. 第一课时(1)导入: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阿Q正传》的背景知识。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2. 第二课时(1)合作探讨:分析阿Q的人物形象,讨论其性格特点及其所代表的社会现象。
(2)对比分析:对比不期、不同作品中的类似人物,深入剖析阿Q 的特点。
3. 第三课时(1)讽刺手法和语言特点分析: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讽刺手法和语言风格。
阿Q正传教案
第四部分:35~48段静修庵的被“革命”。
2.讨论预习题,明确:①从乌篷船写起,是形象化的开头;载来了辛亥革命的信息;透露了举人老爷转移财物,引起小镇的议论,消息得以传开。②日期的详细点明为了突出时代背景。当时离未庄最近的县城绍兴也已宣布光复。但未庄仍是静悄悄的。用宣统年历更衬托这里的未开化,死气沉沉。消息传来在未庄如死水中丢进了颗石子,引起了一点波谰。未庄人“大不安”了,人心动摇,谣言旺盛。但他们对辛亥革命全然不了解,只有一点戏里的武打场面和“反清复明”口号的模糊印象。
(二)指导预习。
1.教师:课文选的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讲的是阿Q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遭遇。在他回未庄“投降”革命之前,阿Q因为向女佣吴妈求爱闯了大祸,全镇的人把他当作怪物,谁也不再请他做工,他在未庄断了谋生的路,只好游荡到城里去。在城里加人了小偷的队伍,一次偷东西出事了,于是他连夜爬墙出城,逃回未庄。正当走投无路之时,辛亥革命波及到了未庄。
2.结合课文后“思考和练习”题一,提问:作者为什么从乌篷船写起,又在日期上花很多笔墨?未庄的人怎样的不安?带着问题听录音。
(三)研习新课。
1.教师与学生共同给第七章(1~48段)分段落:
第一部分:1~3段乌篷船给未庄带来了大不安。
第二部分:4~27段“阿Q的耳朵里……女人藏在箱底里。”阿Q也要投降革命党了。
(一)导入新课。
1.由《〈呐喊〉自序》过渡到《阿Q正传》。
今天学习的《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著名的一篇小说,它收在小说集《呐喊》中。我们读过《呐喊》中的好几篇小说,也曾读过《〈呐喊〉自序》,请结合所学过的课文,谈谈《呐喊》是怎样的一本书?为什么要取这个书名,它贯穿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阿Q正传》教案
《阿Q正传》教案教案目标:1.了解《阿Q正传》的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2.理解《阿Q正传》的主要故事情节及其中蕴含的思想意义;3.分析《阿Q正传》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内心世界;4.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教案步骤:1.引导学生回忆并复习鲁迅的基本信息,如他的职业、作品等;2.简要介绍《阿Q正传》的背景,包括写作背景和社会背景。
第二步:阅读《阿Q正传》(时间:40分钟)1.让学生自主阅读《阿Q正传》并按照故事情节,将其中的关键事件整理出来;2.辅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和主要情节;3.分组讨论并分享理解和思考。
第三步:分析人物形象及思想意义(时间:4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主要人物进行分析,包括角色定位、性格特点、行为动机等;2.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中所体现的普遍性和象征意义;3.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分享分析结果,共同讨论。
第四步:讨论思考(时间:2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阿Q正传》中蕴含的思想意义,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冷嘲热讽、对封建社会的批判等;2.提出一些鲁迅在《阿Q正传》中探讨的主题问题,如人性、社会等;3.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并发表个人观点。
第五步:总结和反思(时间:15分钟)1.总结《阿Q正传》中的主要故事情节及主题问题;2.让学生思考并反思自己在阅读和讨论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3.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对该教案进行改进。
教学评估:1.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2.学生对《阿Q正传》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程度;3.学生在讨论环节中的批判性思维和思想意识的展示。
语文教案阿Q正传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阿Q正传》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阿Q正传》的作者鲁迅及其时代背景;2. 分析阿Q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及其所代表的意义;3. 掌握小说中的重要事件和情节,理解其象征意义;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批评思维。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小说内容;2. 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 学会运用文学批评的方法,对作品进行评价和解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认识鲁迅作为现代文学奠基人的地位,了解其文学成就;2. 感受鲁迅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和批判精神;3. 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关注社会的情感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鲁迅《阿Q正传》全文2.2 教学重点:1. 阿Q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2. 小说中的重要事件和情节的理解;3. 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背景及其意义。
2.3 教学难点:1. 对阿Q性格特点的深入理解;2. 对小说象征意义的解读;3. 对鲁迅批判精神的把握。
第三章:教学安排3.1 课时:2课时3.2 教学过程:1. 第一课时:阅读文本,了解故事情节,分析阿Q的人物形象;2. 第二课时:深入探讨小说的象征意义,理解鲁迅的批判精神。
第四章:教学方法4.1 讲授法:讲解鲁迅及其时代背景,分析阿Q的人物形象;4.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小说情节和人物的理解;4.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案例,深入剖析小说的象征意义。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以及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5.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小说情节和人物的理解,以及对鲁迅批判精神的把握;5.3 课程总结:学生对《阿Q正传》的整体理解,以及对鲁迅文学成就的认识。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学资源:1. 鲁迅《阿Q正传》全文;2. 鲁迅生平介绍资料;3. 与《阿Q正传》相关的研究文章;4. 教学课件和教案。
《阿Q正传》优秀教案设计
《阿Q正传》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了解鲁迅的生平及作品,理解《阿 Q 正传》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
➢分析阿 Q 的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及形成原因。
➢学习小说的写作手法,如讽刺、夸张等。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析阿 Q 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难点◆探讨阿 Q 性格的形成原因及社会意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提问学生对鲁迅的了解,引出《阿Q正传》。
◆介绍小说的创作背景和社会影响。
2、作者简介◆鲁迅的生平、主要作品及文学成就。
◆鲁迅的思想和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3、作品概述◆简述《阿 Q 正传》的故事情节。
◆分析小说的结构和叙事特点。
4、人物分析1)阿 Q 的形象特点◆卑怯:在强者面前胆小怯懦,如被赵太爷打后不敢反抗。
◆精神胜利法:自欺欺人,如被打后自我安慰是儿子打老子。
◆麻木:对自己的悲惨处境缺乏自觉,如对革命的盲目向往。
◆狡猾:善于投机取巧,如在赌钱时作弊。
2)探讨阿 Q 性格的形成原因◆社会环境:封建社会的压迫和剥削,使阿 Q 处于社会底层,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文化传统:封建礼教和旧思想的影响,使阿 Q 形成了自卑、自欺的性格。
◆个人经历:阿 Q 的贫困生活和多次失败的经历,使他逐渐失去了自信和勇气。
5、主题探讨◆批判国民性弱点:通过阿 Q 的形象,揭示了中国国民性中的卑怯、麻木、自欺等弱点。
◆反映社会现实: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社会状况,揭示了封建势力的顽固和革命的不彻底性。
◆呼唤人的觉醒:鲁迅希望通过小说唤起人们对自身命运的关注和思考,激发人们的反抗精神。
6、写作手法◆讽刺:运用夸张、对比等手法,对社会现实和人物进行讽刺,如对阿 Q 的精神胜利法的描写。
◆夸张:通过夸张的手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社会现象,如阿 Q 的癞头疮被夸张地描写。
◆白描:用简洁的语言描写人物和场景,如对未庄的描写。
《阿Q正传 》精品教案设计4-教学教案-高一语文教案
《阿Q正传》精品教案设计4-教学教案-高一语文教案阿Q正传鲁迅[教学目标]一、认识《阿Q正传》所揭示的国民性弱点及其社会思想根源:统治者的变态心理和对人民进行封建麻醉教育,使劳动人民愚昧落后,忘却压迫和屈辱,以“精神胜利法”自慰,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
二、认识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启发国民觉醒的极其重要性。
三、理解小说以喜剧形式表现悲剧主题的独特风格,鉴赏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小说讽刺幽默的语言。
四、掌握阅读中篇小说的一些基本方法,提高研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一、把握阿Q人物性格。
二、《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一、鲁迅小说的语言风格。
二、理解“精神胜利法”的普遍意义。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要点:掌握内容概貌,理清小说结构1、背景介绍:《阿Q正传》最初发表于《晨报副刊》上,从1921年10月4日起,至1922年2月12日连载完毕。
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仍处在封建军阀统治的最黑暗的时期。
鲁迅的《阿Q正传》用生动的形象,揭示了国民性的弱点,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沉痛教训,目的在于唤起沉睡的民众。
它以辛亥革命前后我国东南地区的一个村镇“未庄”为背景,以落后的农民阿Q的痛苦遭遇和悲惨命运为线索,展开了一场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展示了一幅广阔生动的历史画面。
小说塑造的阿Q形象及其“精神胜利法”,以其巨大时空穿透力,赢得了无数读者,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明珠,至今仍给人以深深的启迪。
2、国民性问题鲁迅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他一生以笔为刀,剖析中国人的灵魂,对民族精神的消极方面给予彻底的暴露和批判。
鲁迅作《阿Q正传》意在“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
那么,鲁迅是如何思考国民性的问题的呢?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认为中国民族的“种性”是“孱弱”的,他根据“优胜劣汰”的公式,认为中国民族有灭种的危险。
而鲁迅所说的“国民性”的缺陷也是“种性”或民族的弱点。
《阿Q正传 》教案设计范文
《阿Q正传》教案设计范文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阿Q正传》的背景和意义。
1.2 引导学生关注《阿Q正传》中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物形象。
1.3 提出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对《阿Q正传》的阅读兴趣。
第二章:人物形象分析2.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阿Q这一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
2.2 学生通过阅读,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等。
2.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阿Q形象的理解和看法。
第三章:情节梳理3.1 教师带领学生梳理《阿Q正传》的故事情节。
3.2 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转折。
3.3 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展现故事情节的脉络。
第四章:主题探讨4.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阿Q正传》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主题。
4.2 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探讨作品中的民族精神、人性弱点等主题。
第五章:创意表达5.1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和解读《阿Q正传》。
5.2 学生通过绘画、表演、写作等形式,展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5.3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意表达作品,进行交流和评价。
第六章:文学技巧分析6.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阿Q正传》中的文学技巧。
6.2 学生通过阅读,分析作品中的象征、讽刺等文学手法。
6.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学技巧的理解和欣赏。
第七章:对比阅读7.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分析《阿Q正传》与其他作品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7.2 学生通过阅读其他相关作品,比较其与《阿Q正传》的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的异同。
7.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比阅读的发现和思考。
第八章:文化背景探究8.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阿Q正传》创作时的文化背景。
8.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环境。
第九章:综合实践活动9.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如组织辩论赛、角色扮演等。
9.2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主题和人物。
第十章:课程总结与反思10.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阿Q正传教案优秀3篇
阿Q正传教案优秀3篇《阿Q正传》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初步掌握阅读欣赏小说的方法——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生活的环境,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2.正确理解阿Q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认识辛亥**的不彻底性。
3.培养学生朗读小说的能力。
教学设想1.《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杰出的**作品,是*现代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也是世界文化长廊中的一件珍品,作为*的高中生应当阅读《阿Q正传》的全文。
可在上课前两三周安排在阅读课上阅读。
不开设阅读课的学校,可提早布置让学生在课外自学。
即使这样,可能仍有一些学生未读全文,所以在上一课时时,还需教师把选文前后几章的故事梗概作点间要复述。
2.现在的学生对产生阿Q的那个时代比较陌生,鲁迅先生的文笔又比较迂回含蓄,为了更好地了解阿Q这个独特的形象,在教学中介绍一点时代背景是必要的。
3.课文内容深邃,语言幽默,句式多变,还有不少新词典故,如果仅让学生自学,由老师重点分析几个问题,那就会失去许多精彩的地方。
为此,我们安排四课时,采用串讲的形式,在师生边阅读(主要是朗读)、边欣赏、边训练、边总结等共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审美情趣,完成教学任务。
4.为了使讲课和学生的思路跟上文章的思路,我们理出作者在这两章中的文章思路,归纳成三条线索:①未庄在**中的变化,②阿Q“投降***”的过程,③假洋**等投机**的行径。
而②和③又组成了一对矛盾,故事情节就在这矛盾**中开展。
5.上课前后有条件的地方可**学生观看电影《阿Q正传》(请电影公司调拨)。
6.参照话剧《阿Q正传》,**师生演出其中的片断。
一课时教学要点1.激发学生学习《阿Q正传》的兴趣。
2.介绍《阿Q正传》全文的故事梗概。
3.讲读课文开头至“穿着崇正**的素”。
4.初步了解阿Q所处的环境。
教学过程一、启发性讲话。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著名的一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成功地塑造出阿Q这个世界画廊中的著名形象。
《阿Q正传》精品教案
《阿Q正传》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鲁迅作品的时代特色,感受白话文小说的语言特色2、学会鉴赏和感知小说人物形象,掌握归纳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3、学会由表及里,深入人物内心世界,丰富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的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细读文本,结合细节描写,归纳分析阿Q的个性特征,鉴赏和感知“阿Q”的艺术形象2、通过把握“阿Q”这个人物形象,探讨他的精神世界,深入理解阿Q的精神胜利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辩证看待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现实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通过解读阿Q,把握“阿Q”这个人物形象【教学难点】通过把握“阿Q”这个人物形象,探讨他的精神世界,深入理解阿Q的精神胜利法。
【设计思路】采用提问法、细读文本法、讨论法等来调动学生,让学生自己自己解决问题,小组讨论,然后小组展示,过程中辅以教师引导、点拨得出结论。
【教学课时】第2课时(共3个课时,本节课所讲授内容为第2课时,第1课时学习作者、文章背景、整体感悟等内容)【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鲁迅对小说人物有过这样一段评论:“人物的模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为何拼凑?——为了使人物更具典型性!一部优秀的小说,总有让人难忘的典型人物,比方一说到《红楼梦》,我们马上想到温柔多情的宝哥哥,多愁善感的林妹妹,精明能干的凤姐……在生活当中,我们往往能在身边的人身上,看到这些典型人物的影子!这就是所谓的“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阿Q也是这样一位来源于生活的、极具典型性的人物!二、初读阿Q——阿Q印象1、(学生活动)请根据小说提供的信息,整理出一份“阿Q个人档案”,内容可以包括姓名、年龄、身份、工作、外貌特征等。
明确:2、通过以上信息,我们可以看到,阿Q是一个怎样的人?点拨:无名无姓,无家无根——地位低下没有家人,大龄未婚——无依无靠没有固定收入、穿破夹袄,头有癞疮疤——贫困总结:阿Q是一个地位低下、无依无靠、贫困的雇农形象三、再读阿Q——性格探讨1、听其言,观其行,是了解一个人个性特征的基本途径!而一个人的言行又集中体现在他的人际交往上!请根据阿Q的主要人际关系,补充下列“人物关系图”,并简要概括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
高中语文沪教版第六册-阿Q正传_教学设计_教案_2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一)透过艺术形象领会思想内容,学习鲁迅清醒的识别能力和热切的爱国情怀。
(二)分析阿Q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1.通过心理描写展示人物性格;2.通过对比刻画人物性格;3.让人物用自己的言行、神态显示性格。
(三)理解本文讽刺手法的运用。
(四)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的特点。
2. 教学重点/难点1.把握故事情节,理解文章主旨。
2.认识阿Q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的创作了很多作品,而且也都是精品,很多作品也被选入教科书中,我们小学、初中就学过鲁迅先生的很多作品,大家还记得吗?说说看?学生:《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孔乙己》、《藤野先生》……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一学鲁迅的又一篇作品小说《阿Q正传》首先,我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课前预习情况二、检查预习课前布置预习:(1、提前两周布置学生课下到图书馆借阅《阿Q正传》全文,要求学生列出小说全文内容梗概,理清层次思路;寻找自己认为幽默的语句并分析幽默背后所体现出来的人物性格特征和严肃的主题;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观看《阿Q正传》电影2、编印有关作者及背景资料让学生课前学习3、摘抄生字詞,查阅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用三五百字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指名学生依次完成)1.读准下列加点字音惴惴怃然初隽拗断侮蔑进跳羲皇河埠头2.注意下列词语的意思及写法素不相能用度窘错愕咸与维新秋行夏令必恭必敬渊源酒肆3.了解并识记与本文作者作品相关的文学常识明确:(1)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散文诗集有《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有《且介亭杂文集》《华盖集》《坟》等(2)《阿Q正传》出自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呐喊》,写于1921年,最初分章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上,发表时署名巴人小说反映的是20世纪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社会的现实课文节选的是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是阿Q,作者对阿Q寄予同情,但也讽刺了他的不觉悟,所以对他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4.了解《阿Q正传》整篇小说的故事梗概,理清课文故事情节A.《阿Q正传》故事梗概(参照课文注释1,借助幻灯片放映相关图片,老师概述)《阿Q正传》共九章,课文时其中的第七“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第一章“序”,交代了给阿Q写传的缘起,概略介绍了阿Q 的身世、处境;第二章“优胜略记”和第三章“续优胜略记”,着重描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第四章“恋爱的悲剧”、第五章“生计问题”和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着重写他的种种痛苦与不幸第九章“大团圆”,写阿Q被挂着革命党牌子的“长衫人物”送上刑场的悲惨结局B. 选文故事情节提示:《阿Q正传》这部小说共9章,课文节选的是其中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描写了辛亥革命的浪潮波及未庄以后,阿Q从“神往”革命,到梦想革命胜利直至革命幻想破灭的过程阿Q从兴奋到失败,假洋鬼子和赵秀才从惊惧到得意,这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波澜起伏的结构网络这两章是《阿Q正传》的关键部分,它反映了辛亥革命高潮中的种种状况:革命党进城了,一切没有变样,只是在城里剪辫子却不去发动群众,因而农民丝毫不了解革命,而假洋鬼子、赵秀才之流闻风而动,异常活跃,不准农民群众革命(学生复述)第7章:革命写的是辛亥革命来到时未庄各阶层的动态和阿Q的革命要求赵太爷父子因城里举人老爷寄物之举得知革命军进城消息后,整日惶惶不安;赵秀才和假洋鬼子混水摸鱼,以“革命”名义砸了静修庵的龙牌,并借机偷走了一个宣德炉;赵白眼一类人则心怀疑惧;全村居民都不知革命是怎么一回事,谣传一过街上样样照旧向往革命的只有阿Q,但他的意识却异常朦胧早先,他从正统的心理出发,对革命“深恶而痛绝之”;可是现在当看到四周的人们特别是城里举人老爷的惊慌万状时,他感到“革命也好”,并决定“投降革命党”但他所理解的革命是“要什么就是什么,欢喜谁就是谁”,这就注定了他的悲剧即将到来第8章:不准革命写未庄的变化和假洋鬼子不准阿Q革命革命风声似乎已经过去,未庄日见平静,只是盘辫的人逐渐增多,此外的大事就是假洋鬼子和赵秀才先后钻进自由党,戴上了“银桃子”,而赵太爷因此也骤然大阔至于阿Q,尽管也盘起了辫子,但依旧被人冷落;他终于悟出“银桃子”的重要了,只好却找假洋鬼子,却不料假洋鬼子将他赶出了大门,不准他革命在绝望之余,他听说赵太爷家遭抢了,知道“没有自己的份”,只远远地部着看,却不知死亡的命运即将降临到他自上来了这是一篇小说,如何欣赏一篇小说,从哪些方面着手呢,请大家把书打开到104页,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小说的相关文体知识三、讲解文体知识(结合单元提示P104和小说的情节和人物P157,教师讲解小说文体知识)1、小说是容量最大的一种叙事性文学样式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是小说的基本要素小说的三要素:是指环境、情节、人物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环境又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指时令、气候、场景、自然景观等,社会环境即时代背景2、欣赏小说,要善于把握典型人物形象思想性格的脉搏,挖掘出其中折射出来的社会生活的丰富内涵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决定了作家塑造的人物形象具有多重性,表达的思想具有多元性,因此会引起欣赏小说时“仁者见仁。
《阿Q正传》教案 《阿Q正传》教案
《阿Q正传》教案《阿Q正传》教案教学目标(一)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和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把握故事情节,领会主题思想(二)分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1.通过心理描写展示人物性格;2.通过对比刻画人物性格;3.让人物用自己的言行、神态显示性格。
(三)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的特点。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学难点:人物用自己的言行、神态显示性格及本文讽刺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二、复习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野草》等,杂文集有《坟》《且介亭杂文》《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鲁迅的名句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无题》)、“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无题(贯于长夜过春时)》)、“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心事浩淼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三、简要介绍《阿Q正传》的故事情节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
第二章,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
第五章,生计问题——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走投无路地步。
第七章,革命——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
第八章,不准革命——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
第九章,大团圆——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
四、分析课文第一部分:教师与学生共同给第七章(1~48段)分段落:第一部分:1~3段乌篷船给未庄带来了大不安。
第二部分:4~27段“阿Q的耳朵里……女人藏在箱底里。
”阿Q也要投降革命党了。
《阿Q正传》的教案设计
《阿Q正传》的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阿Q正传》的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
掌握《阿Q正传》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1.2 教学内容介绍鲁迅及其作品《阿Q正传》。
分析《阿Q正传》的背景和意义。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1.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鲁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学生阅读《阿Q正传》第一章。
小组讨论,分享对小说的初步理解和感受。
第二章:人物分析2.1 教学目标分析《阿Q正传》中的主要人物阿Q的性格特征。
理解阿Q所代表的社会阶层和现象。
2.2 教学内容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如自卑、自大、逃避现实等。
探讨阿Q所反映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2.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阿Q的性格特征。
学生阅读相关章节,观察阿Q的行为和言语。
小组讨论,分享对阿Q人物的理解和看法。
第三章:情节解析3.1 教学目标分析《阿Q正传》中的重要情节,理解其对主题的贡献。
培养学生的情节分析和解读能力。
3.2 教学内容解析小说中的关键情节,如阿Q的胜利、失败和死亡。
分析情节对小说主题的揭示和深化。
3.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解析重要情节。
学生阅读相关章节,记录关键情节。
小组讨论,分享对情节解析的见解和感受。
第四章:主题探讨4.1 教学目标深入理解《阿Q正传》的主题思想和内涵。
学会将小说主题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思考。
4.2 教学内容探讨《阿Q正传》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如封建主义、人性扭曲等。
分析小说中的讽刺和批判手法。
4.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说的主题思想。
小组讨论,分享对小说主题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5.1 教学目标提出拓展阅读和思考的方向。
5.2 教学内容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
推荐相关的鲁迅作品或其他相关文学作品。
5.3 教学活动学生分享对《阿Q正传》的理解和感悟。
小组讨论,提出拓展阅读和思考的方向。
第六章:文学手法分析6.1 教学目标识别并分析《阿Q正传》中的文学手法。
理解文学手法如何增强小说的表现力和深度。
高中语文阿Q正传沪教版第六册
阿Q正传[教学目标]1.认识《阿Q正传》所揭示的国民性弱点及其社会思想根源:统治者的变态心理和对人民进行封建麻醉教育,使劳动人民愚昧落后,忘却压迫和屈辱,以“精神胜利法〞自慰,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
2.认识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启发国民觉醒的极其重要性。
3.理解小说以喜剧形式表现悲剧主题的独特风格,鉴赏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小说讽刺幽默的语言。
4.掌握阅读中篇小说的一些基本方法,提高研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鲁迅及其作品创作思想2.理解典型人物阿Q的典型性格3.学习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和性格化的细节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4.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5.理解精神胜利法的实质[教学难点]1.作品中反映出的社会生活2.作品中涉及的国民性、革命、妇女、传统等问题[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关于鲁迅及其创作〔1〕少年时家道衰落;青年时留学日本,希望以医学拯救祖国;弃医从文,力求改变国人的精神;从日本回国,创办《新青年》;发表了《孔乙己》《药》等短篇小说和大学杂文。
〔2〕鲁迅的创作鲁迅的作品大体可分为小说、教文、散文诗和杂文,现归类如下: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朝花夕拾》散文诗——《野草》杂文——《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三.通过预习、划分小说结构层次第一部分〔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世。
第二部分〔第二章《优胜活动》、第三章《续优胜记略》〕描写阿Q性格的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部分〔第四章《恋爱的悲剧》、第五章《生计问题》、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描写阿Q 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遭遇。
第四部分〔第七章《革命》、第八章《不准革命》〕描写阿Q在未庄风传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遭遇。
第五部分〔第九章《大团圆》〕阿Q被杀。
四.分析第一部分问:《序》部分目的是什么?直接进入主题,舍去序言好不好?总结:阿Q住在未庄,没有土地,没有名字,甚至姓什么都不清楚,属于雇农阶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Q正传》鲁迅教学目的:1.分析阅读小说讽刺性的语言特色。
2.联系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赏析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技法,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4.领悟课文主旨,分析评论我们身边的阿Q精神。
教学重点:人物、语言、主题。
教学难点:对阿Q精神的再认识。
教学课时:6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研读法。
第一课时默读理清情节内容一.教学导入:由《灯下随笔》谈起,引到本文内容。
或由《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规律》引到鲁迅对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延伸及鲁迅的小说创作,均可。
二.复习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野草》等,杂文集有《坟》《且介亭杂文》《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鲁迅的名句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无题》)、“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无题(贯于长夜过春时)》)、“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心事浩淼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三.时代背景介绍:略,见教师用书“写作背景”。
四.选取二、三、七、八章中的任两章,听录音。
体会作者讽刺性的语言。
五.阅读全文后,理清内容要点。
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
第二章,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
第五章,生计问题——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
第七章,革命——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
第八章,不准革命——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
第九章,大团圆——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
六.作业布置:熟读课文,领会文中语言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第二课时分析赏读第一二章一.概述小说内容。
(略)二.阅读第一章。
1.“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怎么理解?提示:是说因为自己所写的阿Q并非不朽之人,为不朽之人立传,就觉得忐忑不安。
2.作者所引孔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句话本义是什么?作者取的是什么意思?提示:原意思是名义不正当,道理就讲不通;作者取的是名目没有取出来,就难以下笔成文。
3.作者写赵太爷的一“抢”一“跳”,有何表现作用?提示:“抢”字表现出他的盛气凌人;“跳”字既显出他的恼怒、霸道的丑态,又突出了他内心浓重的封建等级观念。
4.“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怎么会姓赵!”两句话的意思有何不同?提示:前者强调自己的身份地位高,后者强调对方的地位身份低,两句话中都包含有浓厚的封建等级观念。
5.从行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为主人公取名阿Q,其用意何在?提示:(1。
提倡洋字,向“国粹”论挑战;(2。
“Q”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具有深刻的讽刺性。
6.阿Q的姓名籍贯如此“渺茫”,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提示:阿Q落到连姓名、籍贯都渺茫的地步,可见其地位之低下。
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而旺族大姓,也往往感到自豪。
阿Q没有姓名,也没有籍贯,那就是无可依靠,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
三.序小说难以正名主人公姓氏无从查考主人公名字不详主人公籍贯不清楚戏作“正传”似乎姓赵,称阿权且叫“Q”四处流浪,无家可归地位低下处境悲惨第一章内容板书小结:四.阅读第二章:1.“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之类的名言,表现出阿Q怎样的心态?提示: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虚无缥缈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
2.阿Q一方面以进过城市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薄城里人”,这又表现出他什么样的心态?提示:前者是对于未庄人而言,表现他的盲目趋时,以为进过城就非常了不起,看到了未庄人没有见过的东西;而“鄙薄城里人”则表现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
阿Q自然乐意,因为这种矛盾可以使他两面获胜。
3.“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Q什么心理?提示:表现阿Q实际上失败了,但又不愿面对失败,而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从而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这一心态。
4.“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阿Q这一投降怎样理解?提示:这是阿Q的又一发明创造,实在打不过就自轻自贱,如果别人因此放了自己,也就获得了胜利。
这又是阿Q的独特之处,他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了,他是不同于一般奴才的万劫不复的奴才,他不得意谁得意。
5.“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
”这一句中“不幸”“倒”“几乎”这几个词的意思怎样理解?提示:“不幸”指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起源了,可见那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倒”强调赢钱反遭更大的创痛,“几乎”表明阿Q这一次失败千真万确是事实,但他竟然还是用精神胜利法——把自己挨了打,想象成是别人挨打——使自己“逃”过一“劫”。
6.“他睡着了”有何深意?提示:指他已经彻底麻木,没有思想了。
五.学习了第二章,你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何体会?我们周围还有人这样使用吗?(讨论)六.小结板书第二章内容:优胜记略先前阔见识高真能做光荣的癩头疮挨打的荣耀痛苦的转移麻木、愚昧、落后、无赖的万劫不复的奴才相精神胜利法乃立身法宝七.布置作业:课外自读一二章,认真体会对阿Q的心理描写。
第三课时分析赏读第三四章一.复述前两章内容,就其中的一处描写谈谈自己的感想。
二.阅读第三章:1.开头一句中“蒙”这个词有何含义?提示:挨打像荣幸地蒙受恩惠。
一个“蒙”字,形象地刻画了阿Q以及看客们那种以丧失人格为代价换来盲目的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2.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后,为什么反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筹了”?提示:又是精神胜利法做怪,因为他自认挨打是一种荣耀,挨打不但不能怨恨,反倒应该感激。
再者赵太爷越高人一筹,他自然就越荣耀了。
3.“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中阿Q得意什么?提示:他得意因为曾经受过赵太爷的打而换来了人们对他的“仿佛格外尊敬”。
实际上这是一种可悲的奴相。
4.阿Q见自己的虱子比不过王胡的,“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这是为什么?提示:这又是他麻木愚昧的表现,美比不过别人,就同别人比丑,赢了也算是一种莫大的胜利。
5.“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中“照例”一词说明什么?提示:说明并非第一次了,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6.阿Q“耸了肩膀等候着”“假洋鬼子”来打,“等候”一词妙在何处?提示:不仅表明了阿Q的奴隶性,被动挨打不敢反抗;更表明了他主动地接受惩罚。
这种奴性人格,变成某种受虐狂,实在让人诧异。
7.阿Q“摩着”小尼姑的头“呆笑”,对刻画阿Q起何作用?提示:“摩着”一词是来回摩擦,用力不大,充满色情成分;“呆笑”,极尽阿Q的下流相,尽显阿Q欺软怕硬的丑态。
8.阿Q“十分得意地笑”,店里人“九分得意地笑”,这是为什么?这揭示出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提示:“九分”是作者有意生造的词语,幽默地鄙夷了“酒店里的人”即看个个有着一颗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有像阿Q一样亲自动手动脚调戏小尼姑,因此觉得不十分过隐,所以比阿Q少一分得意,而只有“九分得意”。
这表明当时人们之间缺乏起码的同情心。
三.板书小结第三章内容:续优胜记略怕硬篇赵太爷的巴掌假洋鬼子的哭丧棒王胡的碰墙欺人篇调戏小尼姑因荣耀得意意外灭威风轻松高兴更轻松得意精神胜利法乃快乐之道四.阅读第四章:1.说说“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这句话的讽刺意味。
提示:既讽刺阿Q,又把阿Q精神与当时的一些国粹家挂上了钩,顺笔讽刺他们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
2.说说“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这句话的讽刺意味。
提示:这是正话反说,讽刺了男尊女卑的封建教条,又讽刺了无耻的假道学先生们。
3.概括阿Q的女性观,并说说你的看法。
提示:阿Q的女性观有,女人都是水性扬花的;女人是害人的东西。
这说明阿Q深受封建思想毒害,其灵魂之肮脏也讽刺了假道学先生的表面上道貌岸然,一肚子男盗女娼的实质。
4.阿Q“蓬”的一声,头上着了很“粗”的一下,说说“蓬”“粗”二字的准确性。
提示:“蓬”是听觉效果,“粗”是触觉感受,阿Q先听到竹杠敲在头上的声音,再感到竹杠接触面积的大小,却单单感觉不到打的轻重,阿Q感觉迟钝麻木到何种程度!他的精神胜利法已经不仅使他精神麻木,而且让他的肉体也麻木了。
5.本文对地保着墨不多,但跃然纸上。
简要说说他是怎样的人?提示:仗势欺人,趁人之危,实际是赵太爷的爪牙和帮凶。
6.赵太爷那样分明地列出五条协议,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嘴脸?提示:这表现了赵太爷敲骨吸髓的凶残本性。
我们看到,这五个条件基本没有针对这一事件的,而是借题发挥,要敲诈阿Q,把他逼上绝路。
7.简要评价吴妈这个人。
学生自由评价,不做定论。
五.调戏小尼姑宗族的忧虑女人假正经舂米的无聊笨拙的求爱秀才的闷棒屈辱的条约地保的敲诈板书小结第四章内容:六.作业布置:自读课文三四章,体会作者对阿Q的心理刻画。
第四课时分析赏读第五六章一.阅读第五章:1.“甚而至于将近五十岁的邹七嫂,也跟着别人乱钻”,此一“钻”字,妙在何处?提示:一词写出一个形象,“使彼世相,如在目前”。
即使阿Q是个流氓,也可能不会动她一个手指头。
她的“钻”实在是自作多情。
2.“谁料这小子竟谋了他的饭碗去”,真的是小D“谋了他的饭碗”吗?提示:非也。
实际是以赵太爷为代表的统治者剥夺了阿Q的生活权利。
但阿Q 误以为是小D在与自己作对,抢生意,可见阿Q不觉悟之严重。
3.“看的人们说,大约是解劝的”,为什么用“大约”一词?提示:这是在描写看客,因为鲁迅笔下的看客,大都是对别人的打架吵嘴煽风点火,以求得观赏的愉快。
所以“大约”表明很可能不是劝解。
4.小D与前文的王胡是怎样一类人?提示:其实都是奴隶,受着统治者剥削的劳动者,但是他们却窝里斗,不争气,说到底,亦是阿Q一类的麻木愚昧的国民。
5.阿Q的“屋内是空虚而且了然”,这是什么意思?提示:这是字面上的环境描写,实际上是心理描写,表明阿Q此时生计没有着落,穷途末路的感觉。
6.“于是他决计出门求食去了”,这一句有何言外之意?提示:“求食”是动物找食物的用语,可见此时的阿Q已经十分悲惨,落到维持动物性的生存的地步了。
由此可见,赵太爷之流的可恶残忍之极,因为就是他们把阿Q逼到这种地步的。
8.阿Q看见熟识的馒头,真的并不想要吗?提示:他并不是不想要,而是因为他本质上就是一个老实人,不会做那种光天化日之下抢劫的事,所以他知道馒头是要不到的,人家也决不会赊给他吃。
9.“我什么时候跳进你的园子里来偷萝卜?”“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这些狡辩的话突出了他性格中哪一方面?提示:表现他性格中的圆滑无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