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教教育心理学讲义

合集下载

【免费下载】教师招考心理学讲义大全

【免费下载】教师招考心理学讲义大全

★心理学研究对象
心理现象
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 规律
主要观点 研究对象:意识经验,主张采用内省法 (自我观察法)分析意识内容或构造; 意识是一个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 强调对意识作用与功能的研究。 1、刺激—反应(S—R)行为主义公式 2、行为主义革命;西方心理学第一势力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 和意义
感觉适应 视觉包括明适应、暗适应。
感觉对比 1、同时对比:明暗相邻,明更明,暗更暗,马赫带现象
2、继时对比:
感觉相互作 联觉:如红色使人温暖

第三节 知觉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力根通保据过护生管高产线中工敷资艺设料高技试中术卷资,配料不置试仅技卷可术要以是求解指,决机对吊组电顶在气层进设配行备置继进不电行规保空范护载高与中带资负料荷试下卷高问总中题体资,配料而置试且时卷可,调保需控障要试各在验类最;管大对路限设习度备题内进到来行位确调。保整在机使管组其路高在敷中正设资常过料工程试况中卷下,安与要全过加,度强并工看且作护尽下关可都于能可管地以路缩正高小常中故工资障作料高;试中对卷资于连料继接试电管卷保口破护处坏进理范行高围整中,核资或对料者定试对值卷某,弯些审扁异核度常与固高校定中对盒资图位料纸置试,.卷保编工护写况层复进防杂行腐设自跨备动接与处地装理线置,弯高尤曲中其半资要径料避标试免高卷错等调误,试高要方中求案资技,料术编试交写5、卷底重电保。要气护管设设装线备备置敷4高、调动设中电试作技资气高,术料课中并3中试、件资且包卷管中料拒含试路调试绝线验敷试卷动槽方设技作、案技术,管以术来架及避等系免多统不项启必方动要式方高,案中为;资解对料决整试高套卷中启突语动然文过停电程机气中。课高因件中此中资,管料电壁试力薄卷高、电中接气资口设料不备试严进卷等行保问调护题试装,工置合作调理并试利且技用进术管行,线过要敷关求设运电技行力术高保。中护线资装缆料置敷试做设卷到原技准则术确:指灵在导活分。。线对对盒于于处调差,试动当过保不程护同中装电高置压中高回资中路料资交试料叉卷试时技卷,术调应问试采题技用,术金作是属为指隔调发板试电进人机行员一隔,变开需压处要器理在组;事在同前发一掌生线握内槽图部内 纸故,资障强料时电、,回设需路备要须制进同造行时厂外切家部断出电习具源题高高电中中源资资,料料线试试缆卷卷敷试切设验除完报从毕告而,与采要相用进关高行技中检术资查资料和料试检,卷测并主处且要理了保。解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讲义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讲义
三、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一)学习准备 1.含义:原有-水平-新的-适应性 2.纵向和横向 (二)关键期 1.劳伦兹 2.含义:早期生命-短暂-某类刺激-敏感
狼孩卡玛拉:8岁 17岁:3岁儿童的水平,一些简单的数字概念,50个词汇。
0-2岁 亲子依恋 2岁左右 口语 4-5岁 书面语 4岁 形状知觉 10岁以前 外语学习 5岁以前 音乐学习 10岁以前 动作技能
物质守恒(7~8岁)
长度守恒(7~8岁)
基本原理:不管一根线段或棒在形状或空间安排上有何变化,长度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A A B B 问儿童:两根棒一样长还是不一样长? “B更长”或“A更长”(不守恒) “一样长” (守恒)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学生这一要素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群体差异,第二是( ) A.年龄差异 B 能力差异 C 个别差异 D 性别差异 在教育中,教师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不仅可以正确分析,了解学生,而且可以预测学生将要发生的行为或发展方向,并采取( ) A.有效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B.相应的干预或预防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 C.一系列措施,提高学生素质 D.有效的方法,改善教学成果 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是()。 A联想过程 B学习过程 C评价过程 D预测过程
( )从人是一个生物的存在这个角度建立起自己的教育心理学体系,他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的开创者。 A.华生 B.桑代克 C.布鲁纳 D.加涅 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是( )。 A.教学过程 B.教学手段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版,它的作者是( )。 A.陶行知 B.蔡元培 C.潘寂 D.廖世承

教师招聘考试(招教考试)心理学(包含教育心理学)完整讲义精编版

教师招聘考试(招教考试)心理学(包含教育心理学)完整讲义精编版
【习题】 一、选择题 1.在热闹的聚会上或逛自由市场时,如果你与朋友聊天,朋友说话时的某个字可能被周围的噪 音覆盖,但你还是能知道你的朋友在说什么,这是知觉的 B 在起作用。 A.选择性 B.整体性 C.恒常性 D.理解性 2.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改变时,知觉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特征是知觉的 C A.选择性 B.整体性 C.恒常性 D.理解性 3.当人从黑暗走入亮处后,视网膜的光感受阈限会迅速提高,这个过程是 C A.适应 B.对比 C.明适应 D.暗适应 4.人的视觉、听觉、味觉等都属于 A A.外部感觉 B.内部感觉 C.本体感觉 D.机体感觉
记忆可分为形象记忆(如游览万里长城)、逻辑记忆(对公式、法则、定理的记忆)、情绪记 忆(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动作记忆和情境记忆。 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可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习题】人的心理活动能够在时间上接续下去,这主要是(A) A 记忆的作用 B 思维的作用 C 想象的作用 D 联想的作用 小明记住了家里沙发的松软的程度,这种记忆属于(C) A 情绪记忆 B 动作记忆 C 形象记忆 D 语词记忆 人们在看动画片的时候,能把原本是静止的图像看成是在运动的,这是因为存在 B A.幻觉 B.感觉记忆 C.静止运动 D.错觉
第二节记忆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暂时神经联系是记忆的生理机制。 记忆就是从脑对所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编码是指把外部刺激的物理特性转 化为不同的代码,即形成心理表征的过程。储存是将已经编码的信息保留在记忆中。提取是将 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恢复以便运用的过程。 心理学家提出了多种模型用心解释忙保持时间长短的差异,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记忆的三级加工 模型,其中,“组块”概念的提出者是米勒。

教育心理学讲义

教育心理学讲义

第十三讲教育心理学概述一、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具体来说,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教育心理学的核心),以及根据学习心理规律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围,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是围绕学习与教学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展开的,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四大部分内容。

1、教学系统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展开。

狭义的说,教学是指在学校情境中,师生以特定的文化为对象进行的互动过程,教师利用一定的方法和资源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发展。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图1-1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2、学习与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教学媒体、教学内容(1)学生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

以年龄差异为例,年龄差异主要体现在思维水平的差异。

中学和小学生就具有不同的思维水平,其教学过程也应相应采取不同的方式。

同一种教学方法,在五年级也许效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效果好,在一年级可能行不通。

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它们是任何学习和教学的重要内在条件。

(2)教师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处于指导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是教育活动的执行者。

(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知识、策略、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

《教育心理学讲义》word版

《教育心理学讲义》word版

第一编绪论第一章教育心理学的起源桑代克于1903出版《教育心理学》一书,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第二章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任务与方法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1.教师与教育心理学专家型教师和新手教师最明显的区别:〔1〕学科知识专长:所教学科的内容;组织良好、易于提取;〔2〕课堂管理专长:创设、维持良好课堂环境的知识;〔3〕教授专长:善教的知识;〔4〕诊断专长:有关学生群体和个体信息的知识.2. 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学习理论;学习的过程;影响学习的因素.3. 教育心理学主要的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实验、观察法、调查法第三章教育心理学与相关其他学科的关系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区别:各自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与任务的不同1.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__〔1〕都涉及教育领域,共同关注教学的要素、教育与认知的关系、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与地位以及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等方面的问题.〔2〕教育学经常需要运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因此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区别:教育学研究的是以教育事实为基础的一般问题;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并利用这些研究所得到的心理学规律来指导教育.2.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关系:个性与共性的关系3. 教育心理学与儿童发展心理学关系:互相交叉、相互补充第四章教育与心理发展影响身心发展的三大因素:〔1〕遗传和生理成熟〔营养〕:是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基础〔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了某种可能性〕;〔2〕社会环境:决定相应的心理内容,而且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速度、方向和个别差异;<3> 教育:在心理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第二编学习的基本理论第一章学习与学习理论概述第一节学习及其分类1. 学习的概念〔!〕〔广义〕:学习是个体在后天生活中经过练习或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内部心理的比较持久的变化的过程.学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现象;是个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表现为由于经验而发生的比较稳定的变化.人类的学习与动物学习的区别:①内容:人的学习比动物的学习更广阔;②方式:动物的学习主要是自发的过程,而人的学习是在社会传递下,以语言为中介实现的;③性质:人的学习是自觉的、有目的的、积极主动的过程.〔2〕〔狭义的〕学习:人类的学习.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在社会传递下,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过程.〔3〕人类的学习与学生学习之间是一种一般与特殊的关系.①学生的学习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因此与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有所不同;②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③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掌握系统知识和技能,发展各种能力,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的过程.2.学习的分类〔1〕按学习的内容划分: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道德品质与行为规X的学习.〔2〕按学习活动的性质或机制划分:①反射学习:掌握一定的刺激和反应间联系的学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②认知的学习:感性的学习,理性的学习〔概念的学习、思维的学习和技能的学习〕,是人所特有的.〔3〕奥苏伯尔的分类:接受学习、发现学习〔4〕按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之间的关系:机械学习、有意义的学习结合两个维度:机械的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发现学习.第二节学习理论的基本派别1. 学习理论研究的意义:⑴理论意义:个体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其心理形成、变化与发展的过程,因此对学习实质的研究,即关于学习理论的研究,能够充实心理学的基本理论.⑵实践意义:对学习理论的研究,有助于掌握学习的实质及其规律,改进自身的学习,更有效地通过学习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同时,还有助于学校教育工作者了解与掌握学生学习的规律,提高教学质量.2.理解不同学习理论的立足点:要把握好各种学习理论的基本倾向;要把握好各种学习理论的讨论X围.第二章联结派的学习理论——学习的行为主义观第一节经典条件作用1. 无条件反射与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刺激:任何时候,一旦被个体感知到,必然引发特定反应的刺激.〔而这种反应通常是无意的、情绪的、生理的,或者说是很难以个体的意志为转移的.〔2〕条件刺激:也称为"中性刺激".即最初不能引发特定反应,必须与无条件刺激多次结合以至于能够暂时代替无条件刺激的刺激.2. 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①前提:S→R ②过程:〔 + S1〕 S→R ③结果:S1→R ④维持条件:需要适时保持S’和S之间的结合.个体获得经验的过程〔即学习〕,就是建立起条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的过程.〔即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3. 泛化、辨别和消退第二节操作条件作用1.操作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个体在某一情境中可以自发地做出多种行为,如果其中某个行为得到了强化,该行为在这种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就会提高,不断强化的结果会形成在该情境中采用该行为的一种趋势,即个体在该情境中会倾向于只做出这种行为,这就形成了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系,也就是操作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个体的学习过程.2.操作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的比较3.强化和惩罚的形式4.不同强化程序对学生的影响第三节学习的行为主义观在课堂中的应用普雷马克原理:在学前教育中运用时,应如何调查幼儿在课堂上最喜欢的事物或事情?对幼儿应慎用惩罚.第四节学习的行为主义在课堂中的新近应用自我管理与自我教学〔纯粹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教学适合高年级的学习者〕代币管制:⑴确定靶行为:要改正或增强的行为;⑵基线评估:〔观察〕自然状态某单位时间内,靶行为出现的频率;⑶确定代币的种类及价值:以什么作为代币、靶行为增加〔减少〕到何种程度可以换取一枚代币、多少代币可以换取儿童喜欢的特定物品.〔4〕诊断评估,完善方案:一段时间之后,诊断代币管制运行的效果,听取各方意见,重新调整代币的种类、获取代币的难以程度及其价值.第三章认知派的学习理论第一节认知心理学概述1.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信息加工观点就是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将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认知心理学运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认知活动,其研究的X围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认知过程,以及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计算机模拟〕;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是阐述智力的本质和过程的,是关于智力的理论.2. 认知心理学的兴起3.与行为主义的比较4.信息加工系统信息的贮存、认知过程、元认知第二节格式塔的学习理论1.格式塔学习理论——顿悟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⑴学习并非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而是通过主动积极的组织作用形成与情境一致的新的完形;⑵学习中的问题解决,是学习者通过对情境中的事物关系的理解而构成的一种完行;⑶无论是运动的学习、感觉的学习和观念的学习,都在于形成一种完形顿悟:学习者领会到自己的动作和情境,特别是和目的物之间的关系,它是学习者重新组织或者重新建构有关事物的形式而实现的.2.顿悟产生的原因:学习情境的结构性与整体性;脑本身具有组织的功能,能够弥补缺陷格式塔学习理论的启示:⑴个体的学习直接源于其对问题的知觉,如果个体不能辨别出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他就不能学习;⑵学习通常是一种混沌状态转变为一种有意义的、有结构的状态,这就是知觉的重组过程;⑶知觉重组是学习的核心,学习并不是把以往所有的无意义的事情任意地联结在一起,而是要强调要认清事物的内在联系、结构和性质.4.发现学习:学生在学习情境中,经过自己的探索寻找,从而获得答案的一种方式.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是为了改进中、小学学校教育而建构的学习理论.因此,在一般教学原理上,也称发现学习理论为发现教学法,或者启发式教学法.第三节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1.核心观点:⑴直觉思维是发现学习的前奏;⑵学习情境的结构性是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⑶探索中发现的正误答案同样具有反馈价值.2.在教育上的应用与限制<1>在教育上的应用——教学设计的四大原那么:①教师应该首先非常清楚地解释学习情境及教材的性质,以便学生在学习情境中经过主动发现原那么而获取知识.②教师在教授知识时,必先充分考虑学生的经验,适当组织教材,以便使每位学生都学到知识.③教材的难度与逻辑上的先后顺序,必须针对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及认知表征方式,做适当的安排,以便使学生的知识经验前后衔接,从而产生学习的正向迁移.④在教材难度的安排方面,应注意适度,避免太难或者太容易,以维持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优点:①学生自己发现和组织的知识,有助于学后长期保持;②学生主动思维式的学习活动,有助于智力的发展与提升;③学生从主动发现过程中获得成就感的满足,不需外力维持学习动机;④学生养成自动自发的学习习惯以后,有助于以后的独立求知与研究.<2>限制⑴发现教学法的运用,要求学生具备相当的知识基础与技能.因此,对于普遍缺乏知识经验的小学中低年级及其之前的学生,不适用.⑵在发现教学法中,学生在自行探索问题答案时,往往会因为遭遇疑难求助教师又不得要领时感到气馁,以至于降低了学习动机.〔3〕团体中的个体差异,率先发现原那么的智优者的表现,往往对思维较为缓慢者造成极大的精神压力;因而对后者将来的学习,形成不利的影响;〔4〕发现教学法常采用团体讨论的方式.团体讨论时间常常被能言善道者所占据,其他儿童或因无机会发言,或因无能力发言,均无法获得学习的效益.但是如果教师建议轮流发言,又难免对不善言谈的学生构成压力.〔5〕发现法耗时多,不经济,不宜于需要在短时间内向学生传授一定数量的知识和技能的集体教学活动.〔6〕发现教学法对教师的知识素养和教学机智、技能、耐心等要求很高,一般教师很难掌握,反而可能弄巧成拙.第四节奥苏伯尔的同化学习理论——意义学习论〔意义接受学习理论〕1. 核心观点⑴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头脑中的已有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⑵意义学习过程的条件:①客观条件: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能够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建立联系〕.②主观条件: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必须主动地同化新知识,从而使认知结构得到改造,而新知识也就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观念〕,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2. 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同化同化:即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这种相互作用,认知结构得到改造或者重新组织,而新知识也就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3. 意义学习的基本种类:〔1〕代表性学习〔表征学习〕:符号和他们所代表的事物观念,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建立了相应的等值关系〔学习单个符号或者一组符号的意义〕〔2〕概念学习:即掌握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⑶命题学习:对以命题形式表达的观念的新意义进行学习.4. 意义学习与被动学习的区别:〔1〕意义学习绝非被动式的学习,然而其中也有赖于教师的教学水平;〔2〕意义学习尽管也称为接受学习,但是在接受的学习情境中,学生的求知心理活动,依然是主动的.〔3〕不过,学生由接受而产生有意义学习的过程,也并非全是主动的,需要教师以教学技巧来促成.5. 在教育上的应用与限制〔1〕在教育上的应用:①在教学中应用时,意义学习理论对应的是讲解式教学.②讲解式教学的步骤:呈现先行组织者、呈现学习材料、逐渐分化.优点:①意义学习的理念,为完善传统的讲授法提供了重要支持.②重视学生的已有经验,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表现,也是有效教学的前提.③正确使用先行组织者,可以较好地提高知识教学的效果.〔2〕局限:①教师需要足够的训练,否那么很难改变教学习惯以实现真正的意义学习.②学生的已有经验差异较大,故难以呈现适当的先行组织者.第五节学习的建构主义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解释人在社会环境中学习的理论1. 概念:观察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特点:〔1〕并不一定具有外显的行为反应;〔2〕并不依赖直接强化;〔3〕具有认知性.2.过程:〔1〕注意过程是受制于诸多因素,如观察者的特征、榜样的特征、人际关系的结构特征等;〔2〕保持过程是可以以视觉表象、也可以以言语进行编码.〔3〕运动复现过程是在视觉表象和言语编码的作用下,复现榜样示X的行为.〔4〕动机过程是新行为的习得与实际操作出来是有区别的,受制于强化引起的动机作用.3.功能:形成替代反应、替代消退、反应抑制、解除反应抑制4. 〔1〕相互作用理论;〔2〕自我调节理论班杜拉认为自我调节由三个过程组成:自我观察、自我判断、自我反应;〔3〕自我效能是对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第三篇认知与个性方面的学习第一章知识、学习策略、动作技能的学习一、知识的学习1.知识的概念狭义——能够贮存在语言文字符号或言语活动中的信息或意义,如各门学科的事实、概念、公式、定理等.广义——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一切信息及其组织.2. 知识的分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3. 知识学习的一般心理过程: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知识的运用二、学习策略及其培养1. 学习策略的定义:是具体的学习方法或技能;是学习的调节和控制技能;是二者的有机统一体.2. 学习策略:〔1〕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2〕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3〕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学习环境管理、努力管理、其他人的支持.〔4〕代币管制属于资源管理策略.三、学习策略的培养:1.有关的教学方式:发现法、观察法、教师专门外显教学式、讨论法、合作学习法、同伴介入法、日常教学渗透.2.策略教学的普遍规那么:①激发学习策略的认识需要;②选择有效的策略;③提供学习策略的具体详尽步骤;④以较多的恰当事例说明特定学习策略应用的多种可能性;⑤使学习者明确策略使用的前提条件;⑥要求学习者评价学习策略的有效性.四、动作技能的学习1. 动作技能的定义:在练习的基础上,由一系列实际动作以完善的、合理的程序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2. 动作技能的分类:〔1〕据动作序列的长短:连续性动作技能、非连续性动作技能;〔2〕据动作幅度的大小:精细动作技能、粗大动作技能;〔3〕据是否需要借助工具:工具性动作技能、非工具性动作技能.3.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认知阶段、联系形成阶段、自动化阶段4. 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意识调控减弱,动作自动化;能利用细微线索;动作反馈加强;动作技能一旦形成就不易遗忘,比言语知识能够保持更长的时间.5. 动作技能的保持与迁移:动作技能一旦形成就不易遗忘,比言语知识能够保持更长的时间.6. 促进动作技能学习的条件:内部条件是①相应的生理成熟水平;②智力正常;③丰富的知识经验;④相应的学习动机和良好的人格特征.外部条件是①恰当的讲解②示X③练习7. 解决途径:分解难点,改善教法、学法;提供具体的反馈,突破制约点;引发记忆恢复现象和"酝酿效应".第二章学习与迁移一、概念的学习:1.〔1〕概念的含义〔2〕概念的掌握:个体掌握概念的过程;掌握概念的途径①日常生活的途径;②学校教学的途径;〔3〕影响概念掌握的因素:感性经验、变式、下定义的关键词、在实践中运用.2.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1〕问题解决四阶段论:准备、孕育、明朗、验证;〔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知识经验、定势、感性材料的组织形式、原型启发、情感与动机状态、个体差异二、迁移概述1. 学习的迁移〔transfer of learning〕定义:观点1——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对新学习的影响.观点2——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形成的影响.观点3——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2. 迁移的分类:〔1〕据类型或领域——知识的迁移、动作技能的迁移、态度的迁移、情感的迁移等;〔2〕据方向——顺向迁移、逆向迁移;<3>据影响效果——积极迁移、消极迁移;〔4〕据方式——特殊迁移、非特殊迁移.3. 迁移在教育中的意义和作用:〔1〕迁移与培养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创造性密切相关;〔2〕认清迁移的实质和规律对教材的选择和编写、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组织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三、迁移的影响因素1.个体因素:智力、年龄、认知结构、对学习和学校的态度、学习的心向和定势2. 客观因素:学习内容的特性、教师的指导、学习情境的相似性、两类学习的中介物四、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那么确立明确、具体、现实的教学目标;注意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的编排;在进行教学时,应具体分析所要教授的内容适合何种迁移;在教学中应注意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有意识地教学生学会学习;通过反馈和归因控制等方式,使学生形成关于学习和学校的积极态度.第四章心理健康教育一、心理健康教育概述〔1〕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发展的心理状况,在此状况之下,个体能够良好地适应环境,充分发挥身心潜能,而不仅仅是无心理疾病.〔2〕心理健康的标准〔青少年、成人〕①现实地认识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②对现实合乎常理地认识和反应,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观念和行为;③行为方式与社会角色一致,符合常规;④正常健康的交往;⑤统一的人格,心理保持延续性.⑥对挫折具有较高的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⑦心理健康教育的原那么与策略;⑧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技术.〔3〕自我的防御机制:投射、否认、退行、固着、升华、置换、抵消、反向形成〔矫枉过正〕、合理化、补偿〔1〕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根据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心理咨询与辅导技术、心理治疗方法与手段等,培养教育对象良好的心理素质,防治心理疾患,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2> 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从内容来看——心理素质培养、心理健康维护;从性质来看——发展性教育、补救性教育.3.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是时代发展、社会变动的要求;有助于教育对象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有助于家庭的幸福;有助于社会的稳定.4. 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儿童个体的器质性障碍、突发事件、家庭病理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那么与策略1.心理健康教育的原那么: 教育性的原那么让儿童"学会做人";整体性的原那么:以整体的观点看待儿童的心理,系统考虑其心理的各种影响因素.2. 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发展优先,预防重于治疗;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按照性质分: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治疗按照形式分:团体发展性教育、团体补救性教育;个体发展性教育、个体补救性教育四、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1. 行为主义学派的治疗理论:人的行为,不管是适应性的〔正常的〕行为,还是非适应性的〔病态的〕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而且也是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的.行为学习受强化原理的支配.不适应的行为是心理症状的表现.心理治疗的目标便是消除不适应的行为、培养适应性的行为.2. 认知主义学派的治疗理论:不良的情绪、行为,易导致心理异常.积极的情绪、行为,能够维护心理健康.情绪、行为的产生依赖于个人对环境所作的评价,而评价又受其信念、假设观念等的影响.故认知过程是心理与行为的决定因素.不良情绪、行为的产生与错误认知有关.积极的情绪与行为源于积极的观念.认知疗法的目标是通过改变来访者的认知过程和由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观念来矫正其适应不良的情绪与行为.3. 森田疗法:〔1〕顺其自然——"停止一切无用的抗争",以思想的不抗争来实现症状的自然消失;不把躯体和心理症状当作自己内心的异物,对它不加排斥和压抑,采取"有,就让它有吧"的态度.〔2〕为所当为:承认症状、忍受症状所带来的痛苦,去做应该做的事.〔3〕森田疗法的目标不仅是消除神经症,而且要改变神经质的性格,使来访者在摆脱神经症之后以"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原那么生活.4.精神分析学派的治疗理论:〔1〕潜意识的心理冲突是产生神经症的根本原因.〔2〕分析来访者的经历〔主要是遗忘了的和早期经历〕及口误、笔误和梦,将其潜意识中的动机、情感和内容意识化,向其揭示冲突产生的潜在原因和过程.〔3〕一旦来访者领悟、明白自己得病的原因和过程,症状便有了合理的解释,其症状就会自然消失.〔4〕治疗目标不仅是消除症状、恢复到正常状态,而且要使来访者自我实现、人格走向成熟.五、心理健康教育的程序:确定心理问题、设立辅导目标制定、实施辅导方案、评估、结束辅导六、心理健康教育的技术:1. 行为疗法的技术〔1〕放松训练:特别适用于不能表达自己愤怒、苦闷,很难对他人说"不",很难表达自己积极情感的来访者.〔2〕系统脱敏:适用于来访者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下产生的超出一般紧X的焦虑或恐怖状态.〔3〕决断性训练:特别适用于不能表达自己愤怒、苦闷,很难对他人说"不",很难表达自己积极情感的来访者.〔4〕效率优化管理尤适合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模糊而导致的生活秩序紊乱、无所事事、碌碌无为的来访者.2. 认知疗法的技术〔1〕艾利斯治疗技术:第一步:诊断非理性观点的技术:ABC模型,第二步:与非理性观点进行辩论的技术,第三步:提供替代性的选择.〔2〕贝克治疗技术:帮助来访者识别自动化的思想和认知错误,从而建立理性的观念与认知方式.〔3〕借用行为疗法的多种技术.3.森田疗法的技术〔1〕住院治疗技术:〔2〕门诊治疗技术4.精神分析治疗的技术:自由联想、梦的解析、澄清、催眠、暗示、对峙第五章智力与创造力。

心理健康学科专业教师招聘考试讲义(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概述)

心理健康学科专业教师招聘考试讲义(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四部分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其基本任务就是揭示并研究学生如何有效学习、教师如何合理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获得高效学习结果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三个过程交织在一起。

(一)五要素1.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用。

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社会文化差异等。

年龄差异主要体现在思维水平的差异;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2.教师教师在教学中起关键作用。

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

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课程标准、教材、课程。

4.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如实物、文字、口头语言、图表、图像以及动画等。

教学媒体往往要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而实现,如书本、板书、投影仪、录像以及计算机等。

5.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等)。

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等。

(二)三过程1.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2.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

3.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精读讲义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精读讲义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精读讲义一.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 是一门中间(边缘)学科。

心理过程个性心理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认知过程——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倾向性一一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注意二. 神经系统(左逻言语右形空,枕视颗听额运动)大脑左半球是抽象逻辑思维和言语中枢的优势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运算和推理;大脑右半球是形象思维和空间知觉的优势半球,主要处理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情感、欣赏音乐和艺术等。

额叶运动区支配身体运动的神经中枢枕叶视觉区支配视觉的神经中枢融叶听觉区支配听觉的神经中枢顶叶感觉区支配身体各种感觉的神经中枢三.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先天的,无意识的本能行为。

如眨眼、吮吸、膝跳等。

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后天学习所形成,是有意识学习得来的知识、技能、经验等。

两种信号系统根据条件刺激的特点,巴普洛夫把大脑的功能分为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是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如“望梅生津”。

第二信号系统是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是人类独有的。

如“望梅止渴”、“谈虎色变”。

/对象刺激物例子第一信号系统人和动物具体事物望梅生津、杯弓蛇影、喊狗,狗过来了第二信号系统人独有语词符号望梅止渴、谈虎色变、人过马路看到红灯停四.西方主要的心理学流派第2页时间心理学流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19世纪末20世纪初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纳主张实验内省法,但忽视个体差异,脱离了社会生活。

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士、杜威、安吉尔强调心理学要研究意识的功能,提出“意识流”概念。

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斯金纳、桑代克、班杜拉西方心理学“第一势力”,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进行研究。

教育心理学讲义

教育心理学讲义

第一编心理学基础知识 (2)第一章心理学总论 (2)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方法 (2)第二节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的常识知识 (4)第二章心理过程与教学 (5)第一节注意与教学 (5)第二节感觉、知觉与教学 (8)第三节记忆与教学 (10)第四节思维与教学 (12)第五节想象与教学 (15)第二编教育心理学 (16)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 (16)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 (16)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6)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7)第二章学生和教师心理 (18)第一节学生心理 (18)第二节教师心理 (23)第三章一般心理学 (24)第一节学习心理导论 (26)第二节行为学习理论 (27)第三节认知学习理论 (32)第四节建构学习理论 (36)第五节人本学习理论 (37)第六节学习动机理论 (38)第四章分类学习心理 (43)第一节知识的学习 (43)第二节技能的学习 (45)第三节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 (47)第四节学习策略 (48)第五节品德的形成 (49)第五章教学心理 (53)第一节教学设计 (53)第二节课堂管理 (53)第三节学习评定 (53)第一编心理学基础知识第一章心理学总论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方法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的规律。

二、心理学研究对象划分标准之一——从人的心理的动态—稳态这个维度上来看,可以划分为心理过程、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一)心理过程1、概念:心理过程泛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包括心理事件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加工进程。

2、分类:通常把认识(认知)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统称为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2)情绪情感过程(情)——对外(客观事物) 或对内(自身的)产生的态度体验(3)意志过程(意)——从内到外3、解析:(1)认识过程。

也称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冀芳教育心理学基础精讲招教讲义

冀芳教育心理学基础精讲招教讲义

教育心理学在未来的展望
当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发展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方法改进
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心理机制
学习心理
PART THREE
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个人需求和情感,认为学习是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过程。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刺激-反应的联结,认为学习是通过不断强化和刺激形成的。
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的过程,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改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认为学习是知识的意义建构。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作用:激发学习行为,维持学习行为,并选择特定的学习行为。
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教学心理
PART SIX
教学目标与课程设计
评估与反馈:定期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成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技能方面的能力
课程设计: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全面发展
课程评价:对课程本身进行评价,不断完善和优化课程设计
教学方法与手段
反馈:将评估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和学生,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教学环境与心理氛围
教师的管理方式和态度对心理氛围的营造至关重要。
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积极的学习环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行为有重要影响。
良好的心理氛围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
PART SEVEN
观察法:通过观察受试者的行为表现和心理活动,记录并分析其特点,以揭示教育心理学规律。

(完整版)教师招考——心理学讲义大全

(完整版)教师招考——心理学讲义大全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心理学基本知识
亚里士多德《论灵魂》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心理现象的著作
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第二节心理学流派
第二章认知
第一节注意
二、★注意分类、品质
三、注意功能
加里倍林认为:
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最重要的功能)
第二节感觉
第三节知觉
一、知觉
知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四、观察
1、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又叫“思维的知觉”。

2、基本特性:目的性、客观性、精细性(在观察中善于区分事物细微而重要的特征品质)、敏锐性
第四节记忆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也可以说是头脑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过程。

第五节想象
第六节言语
第三章情绪、情感和意志第一节情绪与情感
第二节意志
第四章个性心理第一节个性
第二节能力
概念:直接影响个体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第三节气质与性格
第五章社会心理与行为第一节社会态度与社会知觉
第三节人际关系
第四节群体心理。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教育心理学)复习讲义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教育心理学)复习讲义

1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1)初创时期(20 世纪20 年代以前)(2)发展时期(20 世纪20 年代到50 年代末)这时的教育心理学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3)成熟时期(20 世纪60 年代到70 年代末)成果主要表现在这样四个方面:第一,主动性研究;第二,反思性研究;第三社会文化研究。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2、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1、心理发展: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2、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3、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5、关键期:这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概念作为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他把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 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思维也开始萌芽。

教育心理学讲义

教育心理学讲义

《教育心理学》讲义该教材主要阐述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原理及其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着眼于提高学员的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水平及实际应用能力,是一门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的课程.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第一,通过学习,使学员学会探索学校教育的心理规律,能够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为学员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提供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第二,通过学习,提高学员的教育心理学理论素养,形成现代教育心理观念,为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要求: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教育心理学概述、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学习理论、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知识获得的新观点、概念、原理学习与问题解决、技能的形成、学习的迁移、品德的形成、学习策略、学习动机、教学心理、课堂学习管理、教学评价和教师心理等内容。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发展观、学习观与教学观;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个别差异;掌握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并按其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评价。

本课程为教育管理专业必修课,共计4学分;72学时,其中面授37学时,辅导课15学时,上网学习7课时,小组活动6学时,媒体应用7学时。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与性质研究对象:是人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性质:从科学性质看兼有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双重性质;从学科性质看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2、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与范围包括七个方面(P5-7)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早期的教育心理学思想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的理论;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及理论;17-19世纪欧洲教育家,如夸美纽斯的理论等2、教育心理学的诞生心理学产生的标示是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的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从时间上分为三个阶段:初创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今)前苏联及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P12-14)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三个基本原则)2、教育心理学的主要方法量的研究方法有三种: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质的研究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深入访谈法、教育经验法、文件分析法第二章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教学要求第一节学生的心理发展1、心理发展概述(1)学生的认知发展包括注意、记忆、思维的发展(2)学生的情绪、情感的发展包括情绪和高级情感(3)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包括社会性认知及社会性交往的发展2、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P42—52)高尔顿和霍尔的先天遗传论、华生与斯金纳的后天环境论、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儿童发展观、维果斯基的社会—历史发展理论、朱智贤的儿童整体发展理论第二节学生的个别差异1、个性差异2、人格差异3、认知方式的差异第三章学习理论第一节学习的概述1、学习的一般概念及学生学习的特点2、学习的类型第二节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第三节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第四节学习理论的新发展第四章陈述性知识的获得第一节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观与知识的表征1、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观2、知识的表征第二节陈述性知识的获得概述1、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的一般过程2、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一般条件第三节概念与原理学习1、概念学习2、原理学习第五章程序性知识的获得第一节程序性知识的获得概述1、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2、促进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条件第二节动作技能的形成1、动作技能概述2、动作技能形成的理论3、动作技能的培养第三节智力技能的形成1、智力技能概述2、智力技能形成的理3、智力技能的培养第六章学习策略第一节学习策略概述1、学习策略的概念2、学习策略的分类3、学习策略与信息加工过程4、学习策略与自我调节学习第二节认知策略与元认知策略1、认知策略2、元认知策略第三节学习策略的教学1、学习策略教学的原则2、学习策略教学的措施第七章学习的迁移第一节学习迁移概述1、学习迁移的概念2、学习迁移的类型3、学习迁移的测量第二节学习迁移的理论1、形式训练说2、共同要素说3、概括说4、关系说5、认知结构说6、奥斯古德的三维迁移模式7、迁移的产生式理论第三节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和教学原则1、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2、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第八章问题解决与创造力第一节问题解决1、问题的心理学描述与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2、专家和新手在解决问题能力上的差异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第二节创造力1、什么是创造力2、创造力的有关研究3、创造力培养第九章学习动机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1、学习动机的概念2、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3、学习动机的分类第二节学习动机的理论1、行为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2、人本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3、成就动机理论与归因理论4、自我效能理论与习得性无力感理论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1、来动机的激发2、内在动机的激发4、成就动机的培养与归因训练5、消除无力感与增强效能感第十章品德的形成第一节品德心理概述1、品德及其心理结构2、品德的形成过程分析3、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第二节西方关于品德形成的理论1、皮亚杰的早期研究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3、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第三节品德的发展与培养1、道德认识的形成2、道德情感的丰富3、道德意志的锻炼4、道德行为的训练第十一章教学心理第一节教学的一般过程与教学设计1、教学的一般过程2、教学设计概述第二节教学目标及其陈述1、教学目标及其分类2、教学目标的明确化3、教学目标的陈述和设计方法第三节了解学习准备1、学习准备及其主要内容2、学习的最佳时期3、最近发展区与教学4、能力倾向与教学的相互作用第四节选择教学策略1、课堂教学的一般方法2、可供选择的教学策略第十二章教学评价第一节教学评价概述1、什么是教学评价2、教学评价的作用3、教学评价的类型第二节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技术1、课堂测验的问题类型与编制技术2、测验的准备与实施3、对测验分数的解释与报告4、质的评价方法第十三章教师心理第一节教师的角色1、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形象2、教师的主要角色第二节教师的威信1、教师威信的概念与作用2、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因素3、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第三节教师的教育能力1、教师的一般能力2、教师的教学能力思想教育与组织管理能力第四节教师的个性品质与心理健康1、教师应具备的个性品质2、教师的心理健康的问题与维护第十四章课堂教学管理与监控第一节课堂教学管理1、课堂教学和课堂教学管理2、课堂教学管理中的心理学3、课堂教学管理的策略第二节课堂教学监控1、课堂教学监控系统2、课堂教学监控的心理要求3、满足心理要求的课堂教学监控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命题聚焦:本章属于教育心理学的绪论,对教育心里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意义进行总体性的概进,帮助考生从整体上把握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本章命题侧重考察的知识点主要有: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2.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3.教育心理学产生和发展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4.区分量的研究方法和质的研究方法的差异5.列举说明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意义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国内对于教育心理学对象的理解有很大争议,概括起来分为广义教育心理学和狭义教育心理学。

广义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换言之,凡是教育领域一切心理与行为问题都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所以它既包括学校教育心理学也包括家庭教育心理学、社会教育心理学。

这种观点以潘菽和朱智贤为代表。

狭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具体地说,教育心理学要研究来自学生方面的心理问题,也要研究来自教师方面的心理问题,还有来自学校师生交往系统和教育教学环境以及其他方面的心理问题。

这种观点以邵瑞珍为代表。

现代教育心理学一般采用狭义的理解。

认为学校情景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

学校的一切育人活动都可以归为教的范畴,学生所接受的一切影响都可以归为学的范畴。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是从心理学观点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研究。

教育心理学属于心理学范畴。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是围绕学习与教学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展开的,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第 2 页共 45 页心理和教师心理四大部分内容。

整个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交织在一起。

二、教育心理学的意义(一)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意义教育心理学揭示的心理学规律,充实了普通心理学的一般理论。

教育心理学可以从教育过程这个角度,对许多一般的心理规律和心理现象进行探索,从中提出一些关于心理学一般理论的问题,或者试图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去回答这些问题,从而为心理学理论的发展作出贡献。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对教育学(特别是教学论、课程论和德语论)的理论发展起重要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人类学习过程的了解还将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

(二)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提供教—学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成果,帮助教师指导和评价自己的教学。

2.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帮助教师解决实际的课堂问题。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进程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就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相结合并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先秦时期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体现了对思维启发的重视。

西方柏拉图所主张的谋求身心的均衡发展,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最早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他所主张的顺应本性、培养习惯、启发心智等教育原则,都成为现代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理念。

文艺复兴之后,自然主义的教育运动对哲学心理学与教育实践的结合起了推动作用,主要代表人物有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和赫尔巴特。

夸美纽斯强调教育要顺应人的自然本性。

自然本性,是指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

他强调“人具有接受教育的巨大潜力”、“人心具有极大的可塑性”等思想。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思想。

德国教育家与心理学家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上,而这个科学基础就是心理学。

l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因此被誉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年,教育学和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世界上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l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13~1914年,此书又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

桑代克也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这一时期,学习理论一直是主要的研究领域。

20年代后,行为主义占主导地位,强调心理学的客观性,重视实验研究并形成了许多派别。

这些理论与派别之争也反映在教育心理学之中。

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的——第 3 页共 45 页发展与心理学研究路线相分离,缺乏独立的理论体系以及对人的高级心理活动的研究,内容庞杂,但核心基本显现。

20世纪30年代,苏联教育心理学在理论探索方面,贡献较大的是维果斯基、布隆斯基和鲁宾斯坦。

这些思想为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建国前主要是翻译西方的著作,介绍西方有关的学说和研究方法,没有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

到50年代,开始学习和介绍前苏联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和研究,做了一些有关教学改革和儿童入学年龄的实验研究。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60年代初,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由行为主义转向认知范畴。

西方教育心理学开始注重结合教育实际,为学校教育服务。

布鲁纳发起的课程改革运动促使美国教育心理学逐渐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的主张,认为教师只是一个“方便学习的人”,使美国教育心理学开始把学校和课堂看作是社会情境,重视研究其中影响教学的社会心理因素。

70年代,奥苏贝尔以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系统阐述了有意义学习的条件;而加涅则对人类的学习进行系统分类。

这两种学习理论为教育心理学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60年代到70年代末,我国教育心理学也有了相应的发展。

l962年中国成立了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领导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工作。

1963年,心理学家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讨论稿内部印行使用)出版,全国各师范院校相继开设“教育心理学”课程。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的心理学研究工作基本处于停滞阶段。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越来越注重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教学心理学得到了大发展。

各个理论派别相互吸收,体系愈加完善。

l994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主动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与学过程,并对自身的心理活动作出控制;二是反思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促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三是合作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使学生在一定背景下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学习;四是社会文化研究,即研究社会文化背景如何影响学习过程和结果。

此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教育应用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心理学在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迅速发展。

1980年,潘菽出版我国建国后第一部《教育心理学》。

l981年,冯忠良出版了《学习心理学》和《智育心理学》。

研究队伍不断扩大,研究课题日趋丰富。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是指通过证据、材料来证明某观点或设想,常用的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量的研究(一)实验法实验法是指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这种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

它主要包括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第 4 页共 45 页实验室实验是在实验室内借助于各种专门仪器设备进行教育心理实验的方法。

通过严格的人为条件的控制,可以获得较精确的实验结果,并可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反复验证。

实验室实验的缺点是,由于学生意识到正在接受实验,容易产生被试效应而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

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是在自然情境下,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一些条件,以引起学生某些心理活动的变化进行研究的方法。

自然实验的研究结果比较切合实际。

自然实验的不足之处是实验情境不易控制,因而难以得到精密的实验结果。

(二)测验法测验法又称心理测验,是运用测量工具衡量心理、行为特征的方法。

心理测验是个体行为量化的工具之一,它们是经过一系列严格的选择和加工的科学程序即标准化过程编制而成的。

心理测验主要有智力测验、成就测验、人格测验等多种。

心理测验法的主要优点是能对心理进行定量化的分析,可以同时分析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但缺点是难以从中推出因果性的结论。

二、质的研究主要有观察法和调查法。

(一)观察法所谓观察法,是指在教育过程中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收集相关的研究资料。

观察法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所采用的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

它的主要优点是保持了人的心理活动的自然性和客观性,获得的资料比较真实,具有逼真性。

不足之处就是观察者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带有被动性。

另外,观察法得到的结果有时可能是一种表面现象。

(二)调查法调查法是通过各种途径,间接了解被试者心理活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最常用的调查方法主要有问卷法、访谈法,个案法与教育经验总结法等。

1.问卷法问卷法是采用书面问答的方式,要求被试者回答研究者提出的问题,以获得被试心理和行为表现资料的方法。

2.访淡法访谈法是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的方式来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三)个案法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收集其相关资料,分析其心理特征,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四)教育经验总结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是教育心理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它是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和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为教育理论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

简单地说,就是教育工作者对自己日常工作中获得的关于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的感性认识进行总结,得出规律性的东西。

——第 5 页共 45 页第二章小学生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命题聚焦:心理发展是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变化。

学生的个别差异表现为学生的智力差异和认知方式差异等。

认识学生的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对做好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章命题侧重考察的知识点主要有:1.心理发展的概念和特征2.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最近发展区3.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4.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5.小学生性格差异特征表现6.小学生认知方式差异类型第一节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一、心理发展及影响因素个体心理发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