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高中语文选修沁园春·长沙教案4
高中沁园春长沙学案教案
高中《沁园春·长沙》学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沁园春·长沙》全文;(2)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3)了解毛泽东的生平和创作背景;(4)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加强记忆;(3)学会从历史、文化、艺术等多角度欣赏诗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毛泽东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2)领悟诗中“奋发向前,不畏艰难”的精神;(3)培养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含义;(2)诗歌的结构和韵律;(3)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记忆;(2)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3)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毛泽东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僻字词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主题思想;(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字词含义;(2)深入解读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5. 课堂练习:(1)进行诗歌字词的默写练习;(2)让学生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四、作业布置1. 背诵《沁园春·长沙》;2. 完成课后练习,包括字词理解和诗歌鉴赏;五、教学反思2.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3. 针对学生的反馈,优化下一步的教学计划和策略。
六、教学策略1. 互动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度,提高课堂氛围。
2. 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3. 鉴赏教学:引导学生从韵律、意象、情感等方面欣赏诗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高中沁园春长沙学案教案
高中《沁园春·长沙》学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沁园春·长沙》。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知识点。
(3)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沁园春·长沙》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毛泽东伟大的革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领悟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背诵《沁园春·长沙》。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掌握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古文知识点。
(2)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哲理的领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毛泽东及其诗词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沁园春·雪》诗歌,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沁园春·长沙》,理解诗歌内容。
(2)学生查找并学习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知识点。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2)教师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哲理。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诗歌的主题思想,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
(2)学生互相交流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沁园春·长沙》。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点。
3. 准备下一节课的预习内容。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等环节。
高中语文教案《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启发式导读教案设计毛泽东(课时教案设计,两个课时)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人论世”,了解《沁园春·长沙》的创作背景;②欣赏“湘江美景图”及其表现手法;③把握此词的主题思想。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会词人博大的胸怀和革命的凌云壮志;②理解“谁主沉浮”的哲理问题。
3、过程与方法:①自主、合作、探究。
②朗诵质疑问难法:朗诵,读出词的音乐节奏美感;质疑问难,在读懂词的基础上领悟词的哲理美感。
二、教学重难点:欣赏“湘江美景图”及其表现手法;把握此词的主题思想;理解“谁主沉浮”的哲理问题。
三、教学课时:两个个课时。
四、教学组织过程:第一课时(一)知识了解导入:1、词的基本常识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两汉,奠基于隋、唐,大盛于宋代。
它原本是配合燕乐曲调的歌辞,但在发展中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
最初称为“曲子”或“曲子词”,是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的形式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名称,叫“词牌”,如“沁园春”即是。
词牌与词的内容没有必然的关系。
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不同词牌规定的各种词调和词体,都有特定的字数、句数和格律。
词的结构多数是分段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
从上片过渡到下一片,叫“过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全词的关键所在。
有的词不分阙,称作“单调”;有的词分两阙,称作“双调”;还有分三阙、四阙的,称作“三叠”“四叠”。
前两类数量较多。
此外,按词的字数多少,一般可分为小令(约50字以下)、中调(约百字以下)、长调(百字以上),如《沁园春》共114字,属长调。
词的押韵,不同于诗,哪一句押韵,押平韵仄韵,是一韵到底还是要变韵,均由词牌要求决定。
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有女儿沁水公主园,后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因得此词牌名。
事见《后汉书·窦宪传》。
2、《沁园春·长沙》创作背景1911年,毛泽东18岁时到湖南长沙,在此从事革命活动13年。
沁园春长沙 高中语文课教案
沁园春·长沙高中语文课教案课题:沁园春·长沙一、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理解《沁园春·长沙》这首诗的背景和写作意图。
分析诗人林则徐对长沙的热爱与思考。
解读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探讨其表达效果。
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文学分析能力。
鼓励学生通过诗歌反思和思考自己对家乡的情感与认识。
二、教学材料:林则徐的《沁园春·长沙》原文。
相关的诗歌分析资料、文献或研究成果的摘录和介绍。
白板、彩色粉笔或马克笔。
三、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引用《沁园春·长沙》的开头部分,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引发学生对长沙的了解和认知,提出问题,如“你们对长沙有什么印象?为什么诗人会写长沙?”讨论学生对《沁园春·长沙》的期待和疑问,引入本课的主题。
《沁园春·长沙》的背景和写作意图(15分钟):介绍林则徐的背景和历史地位,解释他写作《沁园春·长沙》的动机和目的。
分析诗中对长沙的热爱和思考,探讨林则徐对家乡的情感和责任感。
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15分钟):解读《沁园春·长沙》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景物描写、对比和排比等。
分析这些手法对表达诗人情感和塑造形象的作用。
诗歌欣赏与文学分析(20分钟):分段解读《沁园春·长沙》,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验诗歌的美感和表达方式。
分组讨论和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从诗歌的结构、语言和情感等方面进行文学分析。
与个人经验的联系(10分钟):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家乡的情感和认识,与诗中的内容进行对比和联系。
引导学生思考家乡对个人成长和人生意义的影响。
总结与延伸(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鼓励学生表达对《沁园春·长沙》的喜爱和思考。
提供相关的延伸阅读和写作任务,让学生进一步探索诗歌和家乡的关系。
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选择一首与家乡相关的诗歌,进行阅读和分析,并撰写一份相关的读后感或文学评论。
《沁园春·长沙》教案3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沁园春·长沙》教案3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沁园春·长沙》教案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1知识目标: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能力目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教育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教学媒体:录音机课时安排:2教学过程一、题解与背景:毛泽东同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领导者,他的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被世人所公认,他的文学才华也同样被世人所称道,尤其是他的诗词更是表现出了很高的文学修养。
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
一次,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之后,写下了这首诗词。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上阕:描写北国雪景下阕: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三、研究下列问题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山舞银蛇,原驰蜡象……)4、哪几句是虚景?5、“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6、作者用一个惜字统领全文、评价历史人物,包含着什么样的感情?(惋惜、委婉批评不足)7、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四、反复朗诵课文并能达到熟练成诵五、作业:1、查找资料。
抄录一首毛泽东的诗词并谈谈你的理解2、背诵抄录《沁园春雪》教学课后记:学习中让学生分组讨论,理解较好。
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4篇
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朗读感受词的慷慨激昂的情感。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景、情的崇高美。
二、过程与方法1、感知作品内容、感情,建立整体认知。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对秋景的把握,感受词的崇高美。
三、德育目标通过对抒情主人公及少年形象的把握,感受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青年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命运、以国家振兴为己任的伟大情怀,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
【教学重、难点】1、把握诗词内容,学会赏析诗词。
2、感悟词人崇高的理想和开阔的胸襟。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毛泽东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课文1、词是一种具有音乐性的作品,很讲究节奏、韵律,所以,只有诵读出来才能感受词的艺术境界,下面听录音朗读,整体感知此词的艺术境界。
(教师)从朗读中,你们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生)慷慨激昂2、学生放开声音自由朗读,看看能否读出这种情感?3、学生朗读,边读边思考,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上片:写景下片:忆事三、鉴赏课文(一)赏析词的上片1、词的前三句给我们透露哪些信息?(学生朗读,个别回答,老师总结)交代观景的人物、时间、地点2、站在橘子洲头,毛泽东看到了哪些景物?(明确)山、林、水、船、鹰、鱼3、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色彩绚丽、生机勃勃4、面对这样的美景,你会想到什么?(学生可能回答)对祖国河山的赞美毛泽东又想到了什么?明确:毛泽东不仅仅是感慨祖国山河的广阔、壮观,尤为祖国命运担忧,从而有了深沉的思考—国家的命运由谁来主宰,抒发一种忧国忧民之情。
(二)赏析词的下片1、对于“谁主沉浮”的问题,作者在下片是否做出回答?(学生带着问题朗读下片)2、词的下片忆事,作者回忆了哪些事?(PPT展示毛泽东在长沙和同学们的一段经历。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理解《沁园春·长沙》的背景和意义。
1.1.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1.1.3 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追求。
1.1.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1.2.1 诗歌背景介绍:时代背景、作者简介。
1.2.2 诗歌逐句解析:意象分析、修辞手法、词语释义。
1.2.3 诗歌主题探讨:诗人的思想感情、审美追求。
1.2.4 诗歌创作实践:仿写、创作。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2.1.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逐句解析、主题探讨。
2.1.2 互动法:提问、讨论、回答。
2.1.3 实践法:诗歌创作实践。
2.2 教学手段2.2.1 投影仪:展示诗歌文本、图片、视频等。
2.2.2 网络资源:查找诗歌背景资料、相关评论。
2.2.3 纸质教材:提供诗歌原文、注释、译文等。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3.1.1 导入:介绍诗歌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5分钟)3.1.2 逐句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
(15分钟)3.1.3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追求。
(10分钟)3.1.4 诗歌创作实践:学生仿写、创作。
(10分钟)(5分钟)3.2 时间安排3.2.1 课时:1课时(40分钟)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2 诗歌创作:评估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想象力。
4.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巩固和运用。
第五章:教学拓展与延伸5.1 对比分析:与其他诗歌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艺术特色。
5.2 文学鉴赏:引导学生关注其他经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5.3 文化活动:组织诗歌朗诵、文学社团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文学生活。
第六章:教学资源与材料6.1 教学资源6.1.1 网络资源:利用教育平台,分享相关诗歌教学资源。
6.1.2 图书馆资源:提供相关诗歌、文学评论书籍。
高中沁园春长沙学案教案
高中《沁园春·长沙》学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沁园春·长沙》。
(2)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3)能够欣赏毛泽东的诗词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齐读、分组读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通过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式等,培养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毛泽东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2)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沁园春·长沙》的诗意和诗意。
2. 毛泽东的诗词风格。
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深层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毛泽东及其诗词。
(2)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关注。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2)学生查找诗歌中不理解的字词,教师解答。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诗歌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展示(1)学生朗读诗歌。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四、作业布置1. 背诵《沁园春·长沙》。
2. 写一篇关于《沁园春·长沙》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是否深刻,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等,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比较《沁园春·长沙》与毛泽东的其他诗词,如《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探讨其诗词风格的变化与发展。
2. 引导学生了解《沁园春·长沙》的写作背景,如毛泽东在湖南的经历、当时的社会环境等,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
七、课堂练习1. 选择一道关于《沁园春·长沙》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以检测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沁园春·长沙6篇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沁园春·长沙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沁园春·长沙精选6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毛泽东的诗歌创作背景和意义。
2. 分析诗歌的主题和结构。
3.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4.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感受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2. 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教学准备:1. 复印诗歌原文和习题。
2. 提前准备有关毛泽东和长沙的背景材料。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 划分诗歌的结构和内容,并通过与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对“沁园春·长沙”的主题产生思考。
2. 展示与“沁园春·长沙”有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长沙的兴趣。
第二步:阅读(15分钟)1. 让学生先默读诗歌原文,然后组织小组内学生互相讨论和解读诗歌的意思。
2. 选择几个小组进行分享和汇报。
3.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和分享,进行总结和澄清。
第三步: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10分钟)1. 分析诗歌的结构:探讨整首诗的结构、节奏和韵律对表达的影响。
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3.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如景物描写、情感抒发等。
第四步:写作训练(15分钟)1. 提问学生对长沙的感受和印象,引导学生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写一篇短文或诗歌,表达自己对长沙的情感和思考。
2. 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作品。
第五步:反思与总结(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2. 老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3.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下自主阅读和分析其他与长沙相关的文学作品,并写一篇读后感。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沁园春·长沙精选6篇(二)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荆轲刺秦王》这篇古文,了解秦朝的历史背景和秦始皇的统治;2.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3.通过解析古文中的词句,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沁园春长沙完整版教案
沁园春长沙完整版教案《沁园春·长沙》完整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包括词牌、词题、词的分类等。
2、理解并背诵《沁园春·长沙》,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
3、学习通过意象分析、语言品味等方法鉴赏诗词。
4、体会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中重要意象的含义和作用。
(2)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教学难点(1)分析词的艺术手法,如对比、情景交融等。
(2)引导学生理解毛泽东同志的革命胸怀和壮志豪情。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词的意境。
2、问题引导法: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深入理解词的内涵。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有关秋天的视频或展示一些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描述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然后引出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长沙》,看看他笔下的秋天有何不同。
(二)知识讲解1、介绍词的相关知识(1)词牌:“沁园春”是词牌名,规定了词的格律和字数等。
(2)词题:“长沙”是词的题目,表明了词的写作地点。
(3)词的分类:按字数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2、作者简介简要介绍毛泽东同志的生平、主要事迹以及他在文学上的成就。
(三)诵读感知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情感。
2、学生自由诵读,初步感受词的内容和情感。
3、指名学生诵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四)文本赏析1、上阕赏析(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引导学生思考:这三句交代了什么?营造了怎样的氛围?(2)“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提问:作者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体现了怎样的情感?2、下阕赏析(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回忆了怎样的往事?(2)“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沁园春·长沙》这首诗;(2)了解毛泽东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技巧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毛泽东的伟大抱负和革命热情;(2)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 《沁园春·长沙》的字词释义和诗句解析;2. 毛泽东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 古典诗词的基本技巧和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的把握;2.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应用;3.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沁园春·长沙》原文、译文、毛泽东生平简介、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等;2. 准备相关参考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3. 提前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诗歌内容和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毛泽东的生平和创作背景;1.2 提问学生对古典诗词的认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朗读《沁园春·长沙》,理解诗歌大意;2.2 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解决生字词和难句问题。
3. 合作探讨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鉴赏4.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4.2 学生结合诗歌背景,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5. 课堂小结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5.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6. 作业布置6.1 让学生背诵《沁园春·长沙》;6.2 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比较《沁园春·长沙》与毛泽东的其他诗词,如《七律·长征》、《沁园春·雪》等,探讨其创作风格和主题差异。
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范文
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沁园春·长沙》。
(2)理解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3)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从意象、情感等角度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家乡、祖国的热爱之情。
(2)领悟诗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3)诗人的情感变化和表达方式的把握。
2. 教学难点:(1)诗中某些生僻字词的释义和理解。
(2)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解读。
(3)诗人心境的变化及其时代背景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毛泽东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对家乡、祖国有哪些印象和感情?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字词和意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典故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讲解:(1)解析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2)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和表达方式。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情感体验。
(2)引导students感受诗人对家乡、祖国的热爱之情。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情感等分析方法。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沁园春·长沙》。
2. 写一篇关于诗中意象和情感的分析短文。
3. 搜集其他毛泽东的诗作,进行比较阅读。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学兴趣。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明确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感受毛泽东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2.反复诵读,抓住语,鉴赏这首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提炼出文章的主旨。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领会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
【教学难点】1.从意象的角度了解词中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和抒情性。
2.深刻领会“谁主沉浮”及“浪遏飞舟”的含义。
【教学方法】1.语言品读法:诵读──美读──成诵。
2.点拨法:抓住语,点拨理清词作脉络,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播放《沁园春·雪》的朗读录音,提问:这首词的作者同学们还记得是谁吗?(学生一起回答:毛泽东)对,这首词的作者就是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毛泽东的词常以丰富的想象,磅礴的气势,独特的景物描写等特点为人称道,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毛泽东的另外一首脍炙人口的词《沁园春·长沙》。
二、回顾有关词的文学常识1.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
它原是配乐的诗。
词的句式特征是长短句,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都有。
因此,词的别名有:曲子词、歌曲、乐章、乐府、长短句、诗余等等。
如《敦煌曲子词》、《东坡乐府》、《稼轩长短句》、《淮海居士长短句》、《草堂诗余》等等。
2.词牌:“词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
”常见的词牌名:沁园春、水调歌头、蝶恋花、菩萨蛮、念奴娇、采桑子、西江月、卜算子、虞美人、满江红、浪淘沙、浣溪沙、望江南、如梦令、钗头凤、点绛唇、木兰花、渔家傲、摸鱼儿……3.词的段数、字数:按段的多少分为单调(只一段,也叫一阕)、双调(两段,也叫上下阕,或叫上下片)、三叠(三段)、四叠等。
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沁园春长沙》教案(精选14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精选14篇)《沁园春长沙》教案篇1教学目的一、品尝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肤浅的意境,感受抒情仆人公的形象,培育诗词鉴赏力量。
二、背诵全词。
教学设想一、教时:1课时。
二、重点与难点:诗词观赏与评价。
三、学法指导:诵读入境,观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四、教具预备:1、PPT2、范读录音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爱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
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
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
学校我们学习了《雪》,今日我们要观赏的`是《长沙》。
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追寻伟人的闪光脚印,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二、诵读鉴赏1、整体感知,熟识内容①听范读正音:舸、寥廓、峥嵘、稠、遒、遏②生齐读,熟识内容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抒情仆人公“我”的形象。
读这首词就要从整体感受抒情形象入手,理清思路。
①默读圈点,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②理清思路:(见预习提示)明确:上阕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精神和抱负,暗答了上阕的提问。
③初步概括形象特征:(外观其行,内察其心)明确:独立深思,忆旧言志。
④自由朗读,试行背诵。
(记关键词顺着思路背)检查背诵,若不能背,说明缘由可能是没有进入意境;若能背,指出还要深化体会,详细把握情感特征。
3、鉴赏评价理清了思路,初步感受了抒情仆人公的形象后,我们还要深化体会,详细把握情感特征。
①联想设疑,制造悬念:前3句的正常语序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高中语文教案《沁园春·长沙》模板
高中语文教案《沁园春·长沙》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沁园春·长沙》。
(2)了解毛泽东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
(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与背诵。
(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的深层含义理解。
(2)如何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毛泽东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历史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让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情感,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2)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作业布置:1. 背诵《沁园春·长沙》。
2. 写一篇关于《沁园春·长沙》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1)利用多媒体展示长沙的自然风光和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通过音乐、图片等素材,营造有利于诗歌情感体验的氛围。
2. 启发式教学:(1)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园春·雪
教学目标及重点:
一、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二、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三、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四、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五、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
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
毛泽东同志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
(板书课题)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
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投影)
1.正音:分娆逊数汗
解词:惟余竞折腰红装素裹风骚
(二)整体感知
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齐读一遍。
3.教师讲解:这首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写景,实景有飞雪、冰封、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虚景有雪晴后的红装素裹,大气包举,气象雄伟。
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当代革命英雄,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
(三)重点学习与训练
1.学习上阕。
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解题思路:分三层。
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名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解题思路: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
“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
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解题思路: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
“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
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③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解题思路:“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
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
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
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3、学习下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解题思路:分三层。
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4.逐层理解下阕:
①问题: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解题思路:“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
“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
“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
“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
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我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
“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
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解题思路: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5.齐读这首词两遍(可放录音或范读,让学生小声跟读一遍,第二遍高声齐读)
(四)梳理、总结、扩展
1、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
(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写历史人物,最后深化开掘。
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
2、比较阅读。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投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
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后回答)
解题思路: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
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根据自己的印象,写一段雪景的文字。
字数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