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3单元复习教案
人教版(2024)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3 元素(教案)
课题3元素【基础主干落实】一、元素1.概念: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
3.在地壳中的含量:按质量分数,含量在前四位的元素:O、Si、Al、Fe。
4.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会改变。
二、元素符号1.书写:“一大二小”,由一个字母表示的要大写;由两个字母表示的,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必须小写。
2.意义(1)宏观:表示一种元素,如“N”表示氮元素。
(2)微观:表示这种元素的1个原子,如“C”表示1个碳原子。
3.物质的组成与构成(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如水是由氢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
(2)微观上,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1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三、元素周期表1.原子序数:元素周期表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了号。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1)元素周期表有7个周期,16个族。
(2)单元格信息【漫画辨析】元素种类由质子数决定,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与该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的离子属于同一种元素。
【妙法指引】(1)元素的原子核外有几个电子层,该元素就位于第几周期。
(2)每个周期开头是金属元素(第一周期除外),靠近尾部是非金属元素,结尾是稀有气体元素。
【重点案例探析】考点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典题1】(2023·绥化中考)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为元素周期表中部分元素的相关信息,利用下表回答相关问题。
(1)原子序数为7和15的两种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两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2)O2-核外电子排布与氖原子相同。
(3)铝、硅、磷三种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是因为三种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
【典题2】(2023·湘潭中考改编)2023全球6G技术大会3月22日在南京召开。
硅(Si)是制作芯片不可缺少的材料,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请结合图2回答下列问题。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复习教案
分子原子离子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的构成微粒及定义、区别与联系;(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及离子的形成过程,符号的意义;(3)能用微观知识解决宏观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微观模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分析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唯物世界观。
【教学重点】分子、原子、元素、离子等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用微观粒子的运动解释宏观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教学方法】引导启发、自主学习、训练与实践【教学用时】1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第三单元已经学完了,这节课我们对物质构成的奥秘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
【提问】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呢?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总结归纳】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构成物质。
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学生活动】根据物质的构成对下列物质进行分类,并描述物质的组成和构成。
水氧气氦气五氧化二磷金刚石氯化钠二氧化碳铁汞氢气硅氖气氯化氢展示微观示意图:【学生活动】1. 描述上述反应的微观实质; 2. 通过上述微观过程能得到哪些信息?3.描述过氧化氢、水分解的微观实质。
展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从结构示意图及符号两个角度分析原子和离子。
【学生活动】分别画出铝、硫原子和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并写出相应的符号【提问】决定元素的种类、周期数及化学性质的分别是什么?【学生活动】找出下列微粒中的原子和离子S H O2 F- Cl2Al3+He O2-Si H2Cu Li+【小结】物质的组成及构成【板书设计】物质构成的奥秘元素物质。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第三单元复习教案:分子和原子(含答案解析).docx
分子和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掌握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认识分子的主要性质。
4.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一.微观粒子的共性1.微观粒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水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中水分子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这么小,当然我们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的。
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
2.微观粒子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微观粒子运动越快。
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一些现象:湿衣服经过晾晒会变干、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变甜了、在花园经过会闻到花香、樟脑丸一段时间之后会消失。
面对这些现象我们是否思考过为什么?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哪些特点呢?实验: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 mL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图所示)。
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3.微观粒子间有间隔,一般来说,气体>液体>固体,分子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缩小。
“1+1=2吗?”那么5mL水与5mL酒精混合为什么小于等于10ml呢?二. 微观粒子的种类1.2.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三. 化学变化的本质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2. 化学变化的本质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
3. 运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有关问题和现象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②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和联系知识点一:微观粒子的共性例1.分子与原子的主要不同点是( )A.分子大,原子小B.分子能构成物质,原子不能构成物质C.分子间有间隔,而原子是连在一起的没间隔D.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分解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分子和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分子和原子间都有间隙。
初中化学第三章讲解教案
初中化学第三章讲解教案
主题:物质的化学组成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化学元素的概念和性质。
2.掌握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
3.了解化合物的概念和结构。
4.能够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物的成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难点:掌握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1.引入
通过展示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组成及其特点。
2.讲解
(1)化学元素:介绍元素的概念和性质,以及元素符号的表示方法。
(2)元素周期表:简要介绍元素周期表的组织结构和分类原则。
(3)化合物:介绍化合物的概念和结构,以及化学式的表示方法。
3.实践
让学生完成一些化学式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拓展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
5.总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实验,加深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四、作业
完成相关练习题,并思考一个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子。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物质的化学组成,通过讲解和实践引导学生掌握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初中化学的第三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的第三单元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理解化学反应的特征和规律
2. 掌握化学反应的符号表示法和反应方程式的写法
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验证化学反应的发生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反应方程式的写法和表示
3. 化学反应的实验验证和观察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介绍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并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有哪些特征?为
什么化学反应发生?
2. 学习化学反应的符号表示法
通过示范和讲解,教授化学反应的符号表示法和反应方程式的写法,帮助学生掌握并理解。
3. 进行实验验证化学反应
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结果,并记录实验现象和
结论。
4. 总结和复习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巩固学习成果,帮助学生提高记忆和理解能力。
四、教学资源
1. 实验器材和物质
2. PPT课件和教学板书
3. 实验教材和参考书籍
五、教学评价
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实验操作能力等方面,以期评价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做好个性化辅导和帮助学生消化掌握所学知识。
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为下次课的教学改进做好准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质的构成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
2.知道原子是非常微小且不可分割的基本单位。
3.能够通过电子结构模型和元素周期表来描述和区分不同元素。
4.理解物质的性质是由原子间的结构和相互作用决定的。
二、教学内容1.元素、原子和分子的概念复习。
2.原子的结构和电子排布的复习。
3.原子核的结构和质子、中子的复习。
4.元素周期表的复习。
5.元素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复习。
6.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的关系的复习。
三、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和阐述。
2.实验观察:通过实验展示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物质构成及其性质的相关知识。
3.探究式学习:通过提出问题和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知识。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元素、原子和分子的复习1.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复习元素、原子和分子的概念。
学生可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展示各自的理解。
2.观察实验:通过展示一些化学反应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反应前后物质的变化,引出分子的概念。
3.讲解:教师讲解分子的概念和组成原理,并通过实例巩固学生的理解。
4.小结: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复习元素、原子和分子的概念,澄清学生可能存在的疑惑。
第二课时:原子的结构和电子排布的复习1.导入:通过提问和展示模型,引导学生回忆原子的结构和电子排布的相关知识。
2.探究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搭建原子模型并观察电子排布的方式,加深对原子结构和电子排布的理解。
3.讲解:教师讲解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包括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4.练习:通过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原子结构和电子排布的理解和记忆。
第三课时:元素周期表的复习1.导入: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引导学生回忆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分类规则。
2.讲解:教师讲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分类的原则,并通过实例讲解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初中化学三单元复习教案
初中化学三单元复习教案
一、知识点概述:
第三单元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
1.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
2.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3. 元素的主要性质和变化规律
二、重点难点:
1.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
2.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3. 元素的主要性质和变化规律
三、复习方法:
1. 多做选择题和解答题,巩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2. 查漏补缺,将不熟悉的知识点进行逐一梳理复习。
3. 与同学组成小组,互相讨论、交流,共同提高。
四、复习计划:
第一天:复习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
第二天:复习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第三天:复习元素的主要性质和变化规律
第四天:做一次综合性的测试,查漏补缺
五、复习材料:
1. 《初中化学》教材第三单元课本
2. 《初中化学》教辅
3. 知识点整理笔记
六、复习内容:
1.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
- 元素周期表的排列顺序和组成
-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 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2. 元素的主要性质和变化规律
- 元素的化学性质
- 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规律
七、小结:
通过本次复习,我们可以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元素的周期性规律以及元素的主要性质和变化规律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希望同学们可以认真复习,取得好成绩。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的基本特征。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通过观察自然和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分子和原子的相似点、根本区别和联系。
【学习难点】能从分子和原子的角度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课前准备】《名师测控》:预习赠送的《考点必背》。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1.创设情境:“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你知道这其中蕴含的化学知识吗?2.明确学习目标,解读学习目标。
二、合作探究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提出问题1.走过花圃时为什么能闻到花香?2.湿衣服经晾晒就会变干,这是为什么?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这又是什么原因?讨论交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归纳。
探究实验【实验操作】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品红在水中逐渐扩散,最后整杯水都变红了。
【实验结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粒子在不断地运动。
投影:分子运动的实验。
归纳总结:现代科学已经证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够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够移动原子,如移走硅原子后构成的文字“中国”,这都充分证明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知识模块二分子的性质实验阅读P48~P49的内容,结合实验,总结分子的有关性质:提出问题1.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2.常见的混凝土水泥地板分成许多块,主要是为了美观吗?讨论交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归纳。
了解分子的性质。
探究实验投影:实验过程及现象。
(完整版)初三化学第三单元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考点梳理]考点1 原子的构成⒈构成原子的粒子③.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⒊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考点3 元素⒈元素的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⒉元素的种类决定于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
⒊ 地壳中含量列前四位的元素(质量分数):氧、硅、铝、铁,其中含量最多非金属元素是氧,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4.生物细胞中含量列前四位的元素:氧、碳、氢、氮。
期表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了号,叫做原子序数,原子序数与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元素名称 相对原子质量⑴周期表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有7个周期。
⑵周期表每一个纵行叫做一族,共有16个族(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
3.元素周期表的意义⑴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知识的重要工具; ⑵为寻找新元素提供了理论依据;⑶由于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越靠近的元素,性质越相似,可以启发人们在元素周期表的一定区域寻找新物质(如农药、催化剂、半导体材料等)。
考点6 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1、1~18号元素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的最外层电子一般为多少? 2.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分类、化学性质的关系 (注: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的结构称为稳定结构。
)3.原子结构示意图含义:(以钠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例)各部分的意义:圆圈表示原子核,圆圈内的数字表示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数字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
考点7 离子⒈定义: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元素的分类 最外层电子数 得失电子趋势 化学性质 结论 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稀有气体元素 8个(氦为2个) 相对稳定,不易得失电子稳定 金属元素 一般少于4个 易失去最外层电子 不稳定 非金属元素一般多于4个易得到电子不稳定⒉分类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如Na+、Mg2+离子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如Cl-、O2-⒊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离子(或一个离子),如:Mg2+——表示镁离子(一个镁离子)2Mg2+表示每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表示两个镁离子注:离子符号前面的化学计量数(系数)表示离子的个数;4.离子符号的表示方法——离子符号。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复习--教案设计
九年级化学新课型第三章第8课时,总第23课时主备人:课题:第三单元复习教学目标:1.区分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及它们分别构成什么物质;2.掌握30种元素符号的书写及意义,初步了解元素周期表并运用它;3.掌握原子的结构,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计算;4.能够书写22种离子符号,知道意义,能认识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5.教学生学会归纳与总结,理顺物质的宏观与微观的组成与构成。
重点: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粒子,物质的宏观组成-元素难点:微观概念的形成;物质的微观构成与宏观组成。
导学流程及学习内容方法指导或行为提示一、目标导学请学生在家复习三单元,找出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课前提问或与同学讨论。
让学生动手、动脑在课本中找到这些基础知识。
将三个课题的知识对应的点进行练习,教师讲评时,要给学生联系上二、自主梳理一、构成物质的粒子(一)分子1.由构成的物质,分子是。
分子由构成,分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2.微观粒子的共性:①②③④。
(二)原子1.原子是,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2.分子原子的本质区别是。
3.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纯净物由构成,混合物由构成。
4.原子的构成:()带电()带电()电性原子()带电原子中:核电荷数= = =原子序数5.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第一层最多排个;第二层最多排个;最外层最多排个。
6.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原子结构示意图练习:画出8、12、17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2Fe:6.元素化学性质决定于原子:元素种类最外层电子数稳定与否化学反应中得失电子情况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6.分子、原子、元素、物质间的关系:元素物质概念原子分子概念7.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共有个横行,每个横行叫一个,共周期;个纵列,每个纵列叫一个,共族。
三、典例剖析1.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其中合理的是()A.八月挂花飘香说明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B.水结成冰,是因为温度降低,分子停止运动C.酒精挥发说明酒精分子的体积增大D.碳单质在不同条件下燃烧可生成一氧化碳,也可生成二氧化碳,说明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2.下列有关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粒子B.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主要是因为物体中的粒子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C.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D.在化学反应中,任何离子都不能再分3.下列各图中,“白圈”和“黑点”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4.右图是某个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
初中化学复习专题教案
初中化学复习专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复习化学基础知识,加深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2.检验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找出薄弱环节并加以强化;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化学基本概念复习;
2.常见元素周期表元素复习;
3.化学反应类型及化学方程式复习;
4.化学量的计算;
5.化学实验基本知识。
三、教学步骤:
1.复习化学基本概念,包括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概念,并进行一些基本题目讲解。
2.复习常见元素周期表元素的性质及性质规律,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规律。
3.复习化学反应类型及化学方程式,让学生掌握各种化学反应类型及如何正确写化学方程式。
4.复习化学量的计算,包括摩尔、质量、体积等的相互转换,让学生掌握化学计算方法。
5.复习化学实验基本知识,包括实验操作方法、实验安全注意事项等,让学生了解实验基本知识。
6.进行化学复习专题的综合测试,检验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教学手段:
1.课堂教学;
2.小组讨论;
3.化学实验。
五、教学评价:
1.观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
2.通过综合测试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3.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测试结果给予评价及建议。
六、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2.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及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帮助;
3.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化学学习中来。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全册:第三单元 海水中的化学 复习教案设计
鲁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海水中的化学》教学设计乳山市府前路学校【附】:第三单元《海水中的化学》自主学习任务单【学习任务一】——海水制镁(课本61页) [问题1]:请在箭头上方添入相应的物质或方法。
海水或卤水 氢氧化镁 氯化镁 镁 写出上述海水制镁的有关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2]:海水中本身就含有氯化镁,经过上述转化过程提取的目的是什么? [问题3]:如何验证海水中的MgCl 2已完全转化为Mg(OH)2? [问题4]:通过学习,你都知道哪些海水之最? 【学习任务二】——海水“晒盐”(课本66—68页) 盐湖出产天然碱(主要成分为纯碱晶体),你能解释为什么冬季可以从湖中“捞”碱,夏季可以晒盐。
[问题3]: 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的实验步骤有哪些?每一步需要哪些仪器?每一步都用到了相同的玻璃仪器是什么?该仪器在每一步中的作用是什么?[问题4]:除去难溶性杂质后的食盐水中还含有哪些可溶性杂质?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杂质离子有哪几种?我们采用什么方法除去这些杂质离子?在除杂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学习任务三]——“海水淡化” (课本63—64页)[问题1]:我们学过的海水淡化的方法主要有哪些?蒸馏法和膜法淡化海水的原理是什么?[问题2]:蒸馏法淡化海水如何证明小试管中得到的水为淡水? [问题3]:为了使水蒸气冷凝的效果更好,可对实验装置做哪些改进?[问题4]:如图所示,对淡化膜右侧的海水加压后溶质质量______,溶剂质量_______,溶液质量________,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_。
(填写“变大”、“变小”、或“不变”)____________【问题归档】: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学习,你完成了上述三个学习任务了吗?你还有哪些疑惑问题,请写在下面。
初中第三单元化学教案
初中第三单元化学教案
主题:物质的性质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分类及其性质。
2. 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及其应用。
3.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物质的分类及其性质。
2. 常见物质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1. 探究不同物质的性质。
2. 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 教材《化学》第三单元相关内容。
2. 实验器材及化学药品。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5分钟)
老师通过讨论或提问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入本节课的话题。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 介绍物质的分类及其性质。
2. 讲解常见物质的性质及其应用。
3. 分析不同物质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三、实验探究(30分钟)
1. 进行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2.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不同物质的性质。
四、讨论分享(10分钟)
学生讨论并分享实验结果,探讨不同物质的性质及其应用。
五、拓展延伸(10分钟)
老师为学生提供一些拓展资料或思考题目,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物质的性质。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七、课堂总结(5分钟)
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分享,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了他们对物质性质的
理解。
但是需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提高实验操作的细致性和规范性。
中考化学总复习教学案 第三单元课题2 分子和原子
2011年中考化学总复习教学案知识·巧学·升华一、分子的存在在生活中,我们能够感知微粒的存在,例如,当你走近花园时会闻到花的香味,是由于构成花香的分子运动到我们鼻孔中去了;湿衣服晾干,是一个个的水分子不断地从湿衣服上扩散到空气中去了;在家里倒一杯开水,你细心观察会发觉水面上的“碱花”在不断地运动,这是许许多多的水分子运动的结果。
二、分子的性质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许多物质由分子构成,如水、氧气、二氧化碳等。
1.分子非常小,体积非常小,质量也非常小,我们看不见,摸不着,需要通过隧道显微镜等设备来观察。
2.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温度升高,分子获得能量,运动加快,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
3.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分子的间隔较大,而固体和液体分子之间的间隔较小,因而水变成水蒸气时,分子间的间隔变大,而不是分子本身的体积变大。
气体容易被压缩,而固体和液体不容易被压缩。
概念辨析从分子角度区别纯洁物和混合物:关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假如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确实是纯洁物,假如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确实是混合物。
例如,氧气只由一种氧分子构成,因而氧气是纯洁物;空气是由氧分子、氮分子等多种分子构成的,因而空气确实是混合物。
三、分子的构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一个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氢分子由两个氢原子构成。
[讨论探究]1.从分子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从分子的角度看,水蒸发从宏观上看水由液体变成气体,水分子并没有变成其他物质的分子,只是水分子的间隔发生了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水的分解,水分子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水分子通过变化,变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2.以氢气在氯气中燃烧为例,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是分子依然原子。
在氢气与氯气的反响过程中,氢分子和氯分子发生了分解,氢分子分解为氢原子,氯分子分解为氯原子,在此过程中,原子没有再分,而是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每一个氢原子和一个氯原子重新组合成一个氯化氢分子。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3 元素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元素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教案最新范文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教案最新范文在教学中,认真备课,认真阅读教科参考书,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编写好教案制定好教学计划。
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关心爱护学生,特别是差生,课堂密切注意他们,教育他们求学勿半途而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教案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元素的存在,能说出元素的概念,理解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总结表格信息,提高交流表达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元素,进一步认识物质的组成,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元素的概念,初步认识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规律。
【难点】理解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规律。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图片导入】课前展示几张图片,内容为“含氟牙膏”、“高钙牛奶”、“碘盐”、“加铁酱油”等,请同学在观看图片的同时说出图片中物品名称并思考这里的氟、钙、碘、铁表示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元素。
【教师引导】没错,经过上节课对原子构成的学习,相信大家对于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经过科学家们的不断探索,并利用化学方法分析众多的物质,发现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就是刚刚大家所说的元素,而元素其实有100多种。
那么元素到底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解开元素之谜。
环节二:新课讲授内容一:认识元素的概念【图片展示】在多媒体上展示鸡蛋壳、贝壳和石灰石的图片,并介绍它们的主要成分均为碳酸钙,而碳酸钙是由碳、氧、钙三中元素组成,同时请学生思考之前学习的哪些物质含有氧元素,它们与碳酸钙有哪些相同之处。
【学生回答】氧气、二氧化碳都含有氧元素。
【教师引导】氧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原子核内都含有8个质子,即核电荷数为8,化学上将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为8的所有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同样的,将质子数都为1的所有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将质子数为6的所有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
化学初中第三单元复习教案
化学初中第三单元复习教案
【学科】化学
【单元】第三单元:原子结构
【目标】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掌握原子核、电子云等概念和性质,能够描述原子的结构特征和变化过程
【时间】2课时
【教学内容】
1. 原子的结构
2. 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的性质
3. 元素的周期表及其结构
4. 原子的能级结构
【教学准备】
1. 课本、教辅材料
2. 实验设备(如需要)
3. 复习笔记、练习题目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复习上节课内容,概括原子的基本结构。
2. 讲解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的性质及作用。
3. 演示实验:用磁场分离正电荷和负电荷,引导学生思考电子在原子中的作用。
4. 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周期表的构造,让学生自己填写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基本信息。
第二课时
1. 复习第一节课的内容,澄清问题,加深印象。
2. 讲解原子的能级结构,引导学生理解原子能级和电子排布的规律。
3. 给学生一些练习题目,让他们在课后进一步巩固和复习。
4.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
【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堂练习题目。
2. 阅读相关课本内容,做好笔记并复习。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该能够对原子结构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相
关问题。
教师应该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进行引导和解答,帮助学生达到理解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复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水的组成;区分单质和化合物;根据实验现象推断水的组成。
2、让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理解、记忆分子、原子的概念。
3、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4、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学会珍惜水、爱护水;提高环保意识。
二、重点、难点:
1、区分单质和化合物;归纳出物质的分类,
2、根据实验现象推断水的组成。
3、物质的构成:分子和原子的特点
4、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三、教学策略:
本单元从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水为载体,将单质.化合物.物质的组成.、原子、分子等化学基本概念以及沉淀、过滤、蒸馏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贯穿其中, 力图为学生提供认识和探索周围事物的素材和线索.把化学基本概念贯穿在化学实验和社会生活实际中.本单元从日常生活实际的水出发,利用化学实验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通过水的组成引出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判断.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物质的分类。
四、复习要点:
1、理解电解水的实验现象和和结论,
2、氢气和氧气的检验方法
3、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分
4、物
质的构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性质和特点4、净化水的方法5、过滤的操作以及注意事项
6、水污染的原因和防止方法
典型例题:
1. 在高空中有一层臭氧层,它吸收太阳光中绝大部分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臭氧的符号为O3,它是一种( ) A.混合物 B.氧化物 C.化合物 D.单质
2. 一瓶气体中只含有一种元素,则该瓶气体是( )
A.一种单质
B.一种化合物
C.一种混合物
3. 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_,属于化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______。
①液态空气②二氧化碳③高锰酸钾④红磷⑤5%的过氧化氢溶液
4. 右图为我国新千年启用的“国家节水标志”同时也是节水型用水器的标识。
水危机日趋严重,节水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请你结合生活,提三条节水建议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水汽化 B.水结冰 C.水沸腾 D.水电解
2. 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洁净的空气
B.符合标准的饮用水
C.矿泉水
D.高锰酸钾
3. 从微观上看,电解水发生改变的是( )
A.水分子
B.氢原子、氧原子
C.氢元素、氧元素
D.氢分子、氧分子
4. 通电分解水生成的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是( )
A.8∶1
B.1∶8
C.1∶2
D.2∶1
5. 下列标志或徽记表示节水的是( )
6. 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
A.二氧化锰
B.高锰酸钾
C.过氧化氢
D.液态空气
D.既可能是一种单质,也可能是几种单质组成的混合物
7. 厨房里煤气管道泄露,造成卧室人员中毒,主要说明( )
A.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很小
D.分子比原子大
8.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将深颜色的衣服和浅颜色的衣服浸泡在一起,可能会使浅色的衣服染上深颜色。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深色染料中的( )
A.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
B.分子在不断运动
C.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D.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二、填空题
1. 分子是保持_________________。
原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 水、水蒸气和冰都是由______________构成的,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______。
3 . 水体污染的来源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4. 为了人类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_________________,另一方面要_________________。
5. 混合物是由_________________物质混合而成的,纯净物是由_________________物质组成的。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如果由__________分子构成的为纯净物,若由_________________分子构成,
则为混合物。
6. 将无色液体A与黑色粉末B混合,能产生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C。
若将淡黄色粉末D放入C 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生成一种刺激气味的气体E,推断并写出上述物质的名称或化学式。
A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 E___________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