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二次使秦考

合集下载

韩非子个人简介

韩非子个人简介

韩非子个人简介韩非,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被誉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两个人之一,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韩非子个人简介,希望对你有用!韩非子简介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人,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

韩王之子,荀子学生,李斯同学。

被誉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两个人之一,他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韩非深爱自己的祖国,但他并不被韩王所重视,而秦王却为了得到韩非而出兵攻打韩国。

韩非入秦后陈书秦王弱秦保韩之策,终不能为秦王所用。

韩非因弹劾上卿姚贾,而招致姚贾报复,遂入狱。

后李斯入狱毒之。

韩非人虽死,但是其法家思想却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奉《韩非子》为秦国治国经要。

帮助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

韩非的思想深邃而又超前,对后世影响深远,是毛主席最佩服的中国古代思想家。

毛主席曾经说过:中国古代有作为的政治家,基本都是法家。

韩非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

著有《韩非子》,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思想。

《史记》载: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得恨矣!”可知当时秦王的重视。

《韩非子》也是间接补遗史书对中国先秦时期史料不足的参考重要来源之一,著作中许多当代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也成为成语典故的出处。

韩非子生平经历韩非子是战国时期韩国贵族,出生于战国末期韩国的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郑韩故城) 。

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

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

韩非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

韩非将自己的学说,追本溯源于道家黄老之术,他对老子《道德经》有相当大的研究,《韩非子》中,著有《解老》、《喻老》等篇,集中表述了韩非的哲学观点。

阳谋其实比阴谋更可怕,历史上最著名的阳谋与阴谋

阳谋其实比阴谋更可怕,历史上最著名的阳谋与阴谋

阳谋其实⽐阴谋更可怕,历史上最著名的阳谋与阴谋李斯在齐国稷下学宫荀⼦门下留学时,有⼀个富⼆代的同学韩⾮,学成毕业以后,李斯和韩⾮⾛上了不同的⼈⽣道路。

当李斯还在吕不韦门下兢兢业业做⼀个⼩助理的时候,韩⾮已经回国潜⼼钻研学问去了——普通⼈需要⾯临的⽣存、发展问题,在他那⾥是根本不⽤考虑的。

⼏年以后,韩⾮发表了他的学术著作《韩⾮⼦》,⼀时间成了著名的国际学者,在法家学术界的地位,甚⾄可以和李悝、商鞅、慎道这些⼈⽐肩。

⽽秦王嬴政也是韩⾮的铁杆粉丝。

嬴政亲政以后,秦国吞灭六国的战略也已经进⾏到了最后阶段。

韩⾮所在的韩国,是六国⾥国⼒最弱的⼀个,这个国家恰恰⼜地处战略要冲。

很⾃然,韩国成了秦国的第⼀个⽬标。

在秦国备战的同时,嬴政给韩王下了通牒,要求把韩⾮送到秦国来,这就和拿着枪出去抢劫⼀样。

韩国⾃然不敢怠慢,赶紧把韩⾮送到秦国。

⽽韩⾮⼀到秦国,就被嬴政奉为上宾,成了秦王的⾼级顾问。

嬴政之所以在开战之前把⼀个敌国的王族⼦弟拉过来,可能有两层考虑。

从理想层⾯说,嬴政确实是惜才爱才,把韩⾮强⾏要过来就可以避免在后⾯的灭国⼤战中波及他,⽽且还不会给韩⾮制造道德压⼒,因为他是被韩王迫于压⼒送到秦国的,和他本⼈没关系。

从现实考虑是,当时嬴政⾝边确实缺⼈。

蒙恬、蒙毅兄弟虽然和嬴政关系很近,但毕竟是军⼈,不能⼲政。

廷尉李斯很⼤程度上其实就是占了⼀个先到先得的便宜,嬴政当时不⽤他也没有更合适的⼈了。

朝堂上⼀眼望去,基本就是吕不韦留下的⽼班底,这些⼈的政治诉求和吕不韦没什么不同,⽐如像丞相王绾,动不动就想着逼宫改制。

秦孝公有商鞅辅佐,秦惠⽂王有张仪辅佐,秦昭襄王有范雎,嬴政何尝不想⾝边有⼀个相才可⽤。

韩⾮是商鞅之后的⼜⼀个法家⼤才,处理实际事务的能⼒不好说,做⾼级顾问出谋划策是⾜够了。

⽽且他和此前的商鞅、张仪、范雎⼀样,都是外国⼈,和秦国内部的各派势⼒没什么利益⽠葛,可以让朝堂格局变得对嬴政有利,灭韩国,韩⾮也⽆须再背负道德压⼒,所以从理论上说,韩⾮确实可以为秦所⽤。

韩非子:冷酷的天才思想家

韩非子:冷酷的天才思想家

韩非子:冷酷的天才思想家 韩非(约前281年~前233年),战国时韩国人,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之为“韩子”、“韩非子”。

他博学多能、思维敏捷、善于著述,堪称当时的大手笔,但他不善言谈,这在游说之风盛行的时代是制约个人发展的阻力。

在群雄争霸、弱肉强食的战国时代,韩非忧国忧民,曾多次上书韩王请求变法图强,但都不被采用。

于是他发奋著书立说,写出了《孤愤》《说难》《五蠹》《内外储》《说林》等几十万字的文章。

文中,他比较了各国变法的得失,提出“以法为主”,法、术、势结合的理论。

韩非在研究著述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历史观,并且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韩非的思想理论经后人编辑整理,辑成《韩非子》一书,流传至今。

在《韩非子》一书中,寓言故事非常丰富,达340多个,风格幽默,语言浅近而意蕴深刻,一定程度上是当时社会众生相的展示,这也是韩非寓言的一大成就。

后来,秦王嬴政读到韩非的文章,非常赞赏。

为得到韩非,秦国发兵攻韩,韩王派韩非出使秦国。

在秦国,韩非不但向秦王讲解自己的学说,还劝秦国攻打赵国保存韩国。

这一观点为秦国李斯、姚贾等人陷害韩非提供了口实,使得很敬重韩非的秦王也产生了疑心,于是,将其下狱。

不久,韩非被毒死狱中。

一当今之世,学非所用已成为一种正常现象。

当年在大学里学的是计算机,毕业后却搞了行政,这算正常;学的法律,搞了新闻,学的金融,搞了教育,这也算正常。

然而如果学的是悲天悯人的医术,却做了剁肉剔骨的屠夫,这就有点让人吃惊了! 科幻片里,经常看到这样的情节:某极端主义的天才科学家创造了一个力量强大的机器人,要以此来统治世界,屠杀人类。

结果,自己反而被机器人杀死了。

机器人说:“您要清楚,机器人是绝对服从创造者的命令的。

所以,我首先要杀死您……”于是科学家惊慌失措地大喊着,被这个冷冰冰的机器毁灭了……好了,你应该已经明白,这两个故事,说的都是韩非子。

10韩非子二篇解析

10韩非子二篇解析

集法家之大成:
韓非继承了吴起商鞅 的法治思想、申不害的术 治思想、慎到的势治思想 以及荀子反对天命崇尚人 力的人定胜天思想。在政 治上他形成了法(法制)、 术(君主驾驭臣民的手 段)、势(君主的权力) 三者想结合而以法治为核 心的理论体系。
韩非批判继承了儒、道、墨各家思想, 又综合了“法”治、“术”治、“势”治, 建立了他的刑法术之学的理论体系,主张 严刑峻法,反对世袭等级制度,提倡任人 为贤。主张因时制宜,强调法治和君主集 权,提倡“耕战”,主张在发展农业的基 础上以武力统一中国。在历史观上他反对 复古,认为“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让长,礼让年长者。 东夷,居住在东方的少数民族。 陶者,制陶的工匠。 苦窳yǔ,粗劣。
苦:通“盬”,粗劣。《集韵》:“沽,略也。 或作苦,通作盬。” 《史记· 五帝本纪》:“河 滨器皆不苦窳。”张守节正义:“苦,读若盬, 音古。盬,麤(粗)也。” 窳:《古汉语常用字字源字典》:“窳,穴形瓜 瓜声。土室低下。” 土室低下——器物粗劣 舜其信仁乎 ? 信,的确。 躬藉:亲自耕田。 藉:践踏,实践。
《 韩 非 子 》 二篇
韩非子
生平:
約公元前 280- 前 233 年,战国末期朴素唯物 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與李斯同爲荀子弟子,李斯自以为不如。口吃, 不善言辭,善著書。韩非出身韩国贵族,曾屡 次上书韩王,主张变法图强,终不为韩王采纳, 于是发愤著书。他的书传到秦国,秦王(秦始 皇)读后非常赏识,于是发兵攻韩寻求韩非。 前234年,被任出使秦國,秦始皇留下他準備重 用,李斯妒忌他的才能,進讒陷害。韓非下獄, 服毒自殺, 死于狱中。
【原文】
或问儒者曰:“方此时也?尧安在?”
其人曰:“尧为天子。”

关于《韩非子》篇目真伪问题的一点看法

关于《韩非子》篇目真伪问题的一点看法

关于《韩非子》篇目真伪问题的一点看法关于《韩非子》篇目真伪问题的一点看法内容简介:《韩非子》篇目的真伪,是韩非子研究中的一个难点,近代以来,不少学者怀疑《韩非子》中多数篇目不是韩非所作,但却仅从思想和风格去推论,存在一定的缺陷。

从司马迁的记载和现传《韩非子》的实际情况来看,除《存韩》后半部、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韩非子》篇目的真伪,是韩非子研究中的一个难点,近代以来,不少学者怀疑《韩非子》中多数篇目不是韩非所作,但却仅从思想和风格去推论,存在一定的缺陷。

从司马迁的记载和现传《韩非子》的实际情况来看,除《存韩》后半部、《初见秦》篇外,在没有新的确凿证据前,都应认为是韩非的作品。

《韩非子》;真伪胡适认为:“《汉书・艺文志》载《韩非子》五十五篇,今本也有五十五篇。

但其中很多是不可靠的,如《初见秦》乃是张仪说秦王的话,所以劝秦王攻韩。

……第六篇《有度》说荆燕魏四国之亡。

韩非死时,六国都不曾亡。

齐亡最后,那是韩非已死十二年了。

……依我看来,《韩非子》十分之中,仅有一二分可靠,其余都是加入的。

那可靠的诸篇如下:《显学》、《五蠹》、《定法》、《难势》、《诡使》、《六反》、《问辨》。

此外如《孤愤》、《说林》、《说难》、《内外储》,虽是司马迁所举的文章,但司马迁的话是不很靠得住的。

”(4)容肇祖认为:《五蠹》、《显学》确为韩非所作,《难势》、《诡使》、《六反》、《问辨》、《难一》从学说上推证为韩非作,《解老》、《喻老》是黄老或道家学说混入,《初见秦》、《说难》、《内储说》两篇、《外储说》六篇为纵横家或游说家言混入,《有度》为他家言法确定非韩非所作,《存韩》、《问田》为与韩非有关的记载二混入,《孤愤》、《说林》上、下为司马迁指为韩非作却未可信者,《难言》为文著非名而未可信者,《奸劫弑臣》为似非作而后搀杂他人之文,《爱臣》、《二柄》、《八奸》、《十过》、《和氏》、《亡征》、《三守》、《备内》、《南面》、《饰邪》、《观行》、《安危》、《守道》、《用人》、《功名》、《大体》、《定法》、《说疑》、《八说》、《八经》、《忠孝》、《人主》、《饬令》、《制分》为是否为非作,疑未定,又无充分证据的。

韩非子难势全文及译文

韩非子难势全文及译文

韩非子难势全文及译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韩非子·难势》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哲学家韩非所著的著作之一,被誉为政治学经典之作。

这篇文章探讨了权力、政治、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阐述了统治者在处理政治事务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解读韩非子的《难势》全文及译文。

《韩非子·难势》全文及译文:原文:凡人君者,进善退过失,为人臣,奉法而不可,何也?市君言之。

今亦立法不审,小征抵,上谋父子以害信,臣臣以相怨。

罪也。

变法而不奉之,下以应上,臣臣之上,小臣之下,何人之罪,而百官之任不相错也?诛乱而兼之。

小臣谋曰: 信君信者不如,而逆君逆者不如,非为通者,不得相畜,变相之道也。

凡是人作为君主,推崇善行而丢弃过失,做为臣子,依法行事却不获信,这为什么?请君听从我分析。

如今虽设立法度,审判不公平,小人得以逃脱惩罚,统治者谋害其父子亲人,臣子间互相猜忌,这是大错。

如果变更法规却不遵守,下级应从上级,臣子从君主,小臣君主的身份曲解,百官的职责则不会相对应。

罪人混乱不清,反而相互帮助。

小臣们却企图谋害君主:相信君主的人反而不如,背叛君主的人反而得到尊重,不是因为背信弃义,就无法得到靠山,这是互相排挤的状况。

市君曰:小臣之言,剧若流水而厉若火。

市君之道,德以养之,若道存之。

威以辅之,不敬不听。

威之道,绝小恩,亲周给下,深利利己,忧以加锐,轻过以修,小礼详尊,大礼详闲。

事疑则绝,无怀则禁,不通言,则寡。

小臣能济,而况正大臣乎?译文:君主说:小臣的言辞犀利如流水,锐利如火。

君主的方式是以德养育他们,就像保持正道一样。

以威力来助益他们,不尊重就不会得到听从。

使用威力时,要绝对不让小恩小惠,亲近周围和下属,助长自己的利益,以忧患来增强力量,以处理过失来增强统治,小事小礼要细致周到,大事大礼应当庄重。

有疑虑就明确解决,没有心怀怀疑就禁止,不通言语就变得孤立。

如果小臣能够处理得当,那么大臣就更加了不起了。

韩非子文言文翻译

韩非子文言文翻译

韩非子文言文翻译韩非子文言文翻译《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我们看看下面的韩非子文言文翻译吧!韩非子文言文翻译《韩非子》【原文】臣闻:"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

为人臣不忠,当死;•言而不当,亦当死。

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唯大王裁其罪。

臣闻:天下阴燕阳魏,连荆固齐,收韩而成从,将西面以与秦强为难。

•臣窃笑之。

世有三亡,而天下得之,其此之谓乎!臣闻之曰:"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

今天下之府库不盈,囷仓空虚,悉其士民,张军数十百万,•其顿首戴羽为将军断死于前不至千人,皆以言死。

白刃在前,斧锧在后,•而却走不能死也,非其士民不能死也,上不能故也。

言赏则不与,言罚则不行,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

今秦出号令而行赏罚,有功无功相事也。

出其父母怀衽之中,生未尝见寇耳。

闻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炉炭,断死于前者皆是也。

夫断死与断生者不同,而民为之者,是贵奋死也。

夫一人奋死可以对十,十可以对百,百可以千,千可以对万,万可以克天下矣。

今秦地折长补短,方数千里,名师数十百万。

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若也。

以此与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

是故秦战未尝不克,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开地数千里,此其大功也。

然而兵甲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囷仓虚,四邻诸侯不服,霸王之名不成。

此无异故,其谋臣皆不尽其忠也。

臣敢言之:往者齐南破荆,东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韩、魏,•土地广而兵强,战克攻取,诏令天下。

齐之清济浊河,足以为限;长城巨防,足以为塞。

齐,五战之国也,一战不克而无齐。

由此观之,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

且闻之曰:"削迹无遗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

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湖、江南,荆王君臣亡走,东服于陈。

当此时也,随荆以兵,则荆可举;荆可举,则民足贪也,地足利也,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

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荆人为和。

中国古代哲学家:韩非子人物简介

中国古代哲学家:韩非子人物简介
• 提倡忠诚、孝顺等美德
• 强调礼义廉耻,以维护社会秩序
韩非子道德伦理观的影响与价值
韩非子道德伦理观的影响
韩非子道德伦理观的价值
• 对后世道德伦理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韩非子的道德伦理观为中国古代道德伦理体系的发展做
• 对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完善产生了积极作用
出了重要贡献
• 韩非子的道德伦理观对后世统治者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韩非子道德伦理观的现代意义
• 韩非子道德伦理观的现代意义
• 强调法治与道德伦理相结合,对现代社会治理具有一定的启示
作用
• 提倡忠诚、孝顺等美德,对现代家庭伦理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
意义
05
韩非子的文学成就与影响
韩非子的文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品与特点
韩非子的文学作品
• 《韩非子》是韩非子的主要著作,是法家学派的经典之作
• 韩非子对法家学说的发展和完善
• 法家学者强调法制的重要性,主张以法治国
• 历代封建统治者对法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韩非子的主要观点与理论
韩非子的主要观点
• 强调法制的重要性,主张以法治国
• 提倡权谋政治,主张君主专制
• 强调国家利益,主张功利主义
韩非子的主要理论
• “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理论
• “民本”思想与“重农抑商”的政策
• 韩非子的法家学说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
• 对秦朝的统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要贡献
• 对后世封建统治者产生了重要影响
• 韩非子的政治理论对后世统治者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04
韩非子的道德伦理观
韩非子的道德伦理观点
韩非子对道德伦理的看法
• 道德伦理是社会秩序的基础

《过秦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过秦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过秦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过秦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过秦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一、导言《过秦论》是中国古代史书《史记》中的一篇,作者为韩非,该篇是自由主义和唯实主义思想的代表之一。

它具有很强的警示作用,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无论在哪个历史时期,都必须用正确的观念、方法去对待和解决种种问题的重要性。

从史学的角度看,它也是中国古代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所阐述的理论和思想大部分仍然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并且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也有一定参考作用。

二、内容导读《过秦论》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分别为:第一部分:通论。

该部分主要论述了人性、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基本问题,有“圣人观”、“政治观”、“道德观”、“教育观”、“哲学观”等多重观点交织。

第二部分:批判秦政府的专制统治。

该部分是全文的核心,通过对秦政府种种罪恶行径的揭露和批判,揭示出专制统治所引发的社会危害和政治灾难。

它以攻击政治制度和反对特定人物为主。

第三部分:提出救亡思想。

该部分深入探讨了如何拯救秦国、拯救中国的方法论和策略性“建言”。

三、教学目标1. 了解《过秦论》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思想内容。

2. 理解和掌握韩非子的政治思想和人性观。

3. 掌握《过秦论》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4. 能够分析和评价《过秦论》对中国历史的启示和对现实社会的照耀。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什么是专制统治?它所带来的危害是什么?”“你认为中国古代最著名或有代表性的专制朝代是哪一朝?”这些问题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引导学生们逐渐进入《过秦论》的主题。

2. 阅读与解析请同学们先划分文本结构,并结合导学案提供的“内容导读”,逐段解析问题:a) 第一部分:通论1) 解释“圣人观”和“政治观”。

2) 对“万物皆备于天”的观点进行阐释。

3) 阐述韩非子的“道德观”。

4) 总结韩非子的“教育观”。

5)发掘韩非子的“哲学思想”中包含的一些思想。

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原文译文赏析

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原文译文赏析

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原文|译文|赏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

这是一篇关于先秦道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申子(申不害)和韩非子四人的合传。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原文作者:司马迁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適周,将问礼於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脩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

”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馀岁,或言二百馀岁,以其脩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於段干。

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於汉孝文帝。

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

“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

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其学无所不闚,然其要本归於老子之言。

故其著书十馀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

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浅析韩非 以法代德 的伦理思想

浅析韩非 以法代德 的伦理思想

浅析韩非以法代德的伦理思想论文关键词:自利自为以法代德论文摘要:韩非、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通过对当时社会各种矛盾现象的冷静观察,激烈抨击儒家学说,在继承并发展荀子人性论及早期法家“法”、“术”、“势”的基础上,建立了以法代德的完整的法治思想体系,为当时社会的统一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并对当今“以法治国”战略提供了借鉴价值。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人,新型地主阶级激进派的思想代表,先秦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史记》说他“喜刑名法术之学,其归木于黄老。

”(《史记·老庄中韩列传》)他目睹了当时社会的尖锐矛盾,亲历了韩国的政治斗争,数次书谏韩王建议变法,但均未见用,他因韩国变法不彻底,政治腐败,而自己又不能见用,于是“观往者得失之变”(《史记·老庄中韩列传》),总结以往变法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创立了一个法、术、势三者结合的法治理论,也正是这一理论,包含了韩非所特有的伦理思想。

一、韩非的法治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

韩非生活于战国末期,铁器的使用,牛耕的推广,标志着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己经有了很大发展,产生了新兴的地主阶级。

新兴地主阶级为保证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不断地运用自己的实力和权利,改革传统的社会制度、社会观念、经济制度,使封建生产关系日益巩固和发展。

政治上,西周时期周天子大一统的宗法统治开始动摇。

各诸候国、封建领主之间为扩大领土、掠夺财富和建立霸权而展开激烈的兼并战争,各自成为名副其实的独立王国。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己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所取代。

礼制己不能治理天下,法治观念逐渐兴起,并被各诸侯国所实行。

随着封建大一统局面的逐步形成,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最尖锐而集中的则是建立、巩固封建制同维护、复辟奴隶制的矛盾。

它在政治上集中表现为各国的变法改革和夺权斗争。

在这种急需加强君主集权,巩固封建制度的社会客观历史条件的呼唤下,韩非法治思想应运而生。

历史趣谈:韩非因妒才忌能进谗言 反被秦始皇下令诛杀

历史趣谈:韩非因妒才忌能进谗言 反被秦始皇下令诛杀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韩非因妒才忌能进谗言反被秦始皇下令诛杀
导语:最流行的说法是韩非死于李斯的谗言。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秦王得到韩非后很高兴,但还是没有重用他,秦国大臣李斯和姚贾出于对韩
最流行的说法是韩非死于李斯的谗言。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秦王得到韩非后很高兴,但还是没有重用他,秦国大臣李斯和姚贾出于对韩非才情的嫉妒,就在秦王面前诋毁韩非,那个秦王就像历史上的所有暴君一样,只做正确的事和不正确的事,在韩非问题上,恰恰做了不正确的事:下令将韩非关进监狱。

不久,满腹经纶的韩非在狱中服毒自杀,而送给他毒药的正是李斯。

此外《史记·秦始皇本纪》也记载“韩非使秦,秦用李斯谋,留非,非死云阳”。

按司马迁的意思,韩非是死于李斯的嫉妒陷害。

但是有人却对这种观点持有怀疑态度,理由是当秦王读到韩非的文章后,认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时,向他推荐韩非的正是他的同门李斯,如果李斯有妒贤嫉能之心,又何必多此一举?另外,韩信被囚禁进而被杀,不是在秦王重用他时,而是在还未信用的情况下发生的,根据当时的情形,韩非并未对李斯构成任何威胁,根本谈不上什么嫉妒他的才学。

李斯在秦二世继位之后,甚至被投放监狱的时候,还多次引用“韩非子言”,劝二世实行韩非之术,这足以证明李斯对韩非是一直敬重的,因此暗害之说是站不住脚的。

除此之外,西汉刘向在《战国策》中说:楚、燕、代等国想联合起来对付秦国,秦王与大臣商议,姚贾自愿出使四国,姚贾的出使瓦解了四国的联合行动,回秦后得到重赏。

韩非对此颇为不满,就到秦王面前说姚贾的坏话。

一开始攻击姚贾用秦国财宝贿赂四国君王,是“以王之权,国之宜,生活常识分享。

绝命之书:韩非使秦及《初见秦》相关问题考证

绝命之书:韩非使秦及《初见秦》相关问题考证

收稿日期:2022-12-29作者简介:陈彬彬(1990-),女,湖北黄冈人,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讲师,主要从事出土文献与先秦诸子研究。

基金项目: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研究项目“北京大学藏秦汉简牍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G1404)。

①《韩非子》“初见秦第一”后,顾广圻曰:“《战国策》作张仪说。

高诱注:‘秦惠王也。

’”吴师道补注云:“张仪,误,当作韩非。

非以韩王安五年使秦,始皇十三年也。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第1页。

②“韩非的死年,《始皇本纪》载在十四年(前二三三),《年表》同,《韩世家》又载:‘王安五年(前二三四),秦攻韩,韩急,使韩非使秦,秦留非,杀之。

’似乎相差一年,这因为秦攻韩是在始皇十三年(即王安五年),所以当时韩国打发韩非到秦国去。

”刘汝霖《周秦诸子考·韩非》,《民国时期哲学思想丛书》(第一编15),文听阁图书有限公司,第453页。

③“始皇十三年用兵于赵,十四年定平阳、武城、宜安,而后从事于韩,则非之使秦,当在韩王安六年。

《纪》《表》为是。

吴师道以非为韩王安五年使秦,据《世家》言之,不知作五年者,史驳文也。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第1页。

 第56卷 第2期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3月 Vol.56 No.2JOURNALOFZHENGZHOUUNIVERSITY Mar.2023 绝命之书:韩非使秦及《初见秦》相关问题考证陈彬彬(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北京100871)摘 要:韩非使秦之年,学术史上有秦始皇十三年(韩王安五年)、秦始皇十四年(韩王安六年)二说,一年之差主因《韩世家》和《秦始皇本纪》《六国年表》记载不同。

由记载的差异,我们可以看到秦火焚书历史事件的阴影,也可以看到战国诸国史官记载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角度。

《初见秦》是《韩非子》首篇,《韩非上秦王政书》是第二篇开端,此乃韩非绝命二书。

韩非子·定法原文与翻译

韩非子·定法原文与翻译

韩非子·定法原文与翻译韩非子·定法原文与翻译问者曰:“申不害、公孙鞅,此二家之言孰急于国?”问话的人说:“申不害和商鞅,这两家的学说哪一家对治理国家更急需?”应之曰:“是不可程也。

人不食,十日则死;大寒之隆,不衣亦死。

谓之衣食孰急于人,则是不可一无也,皆养生之具也。

今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

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

此人主之所执也。

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

此臣之所师也。

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韩非回答他说:“这是不能比较的。

人不吃饭,十天就会饿死;在极寒冷天气下,不穿衣服也会冻死。

若问衣和食哪一种对人更急需,则是缺一不可的,都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条件。

现在申不害提倡运用术而商鞅主张实行法。

所谓术,就是依据才能授予官职,按照名位责求实际功效,掌握生杀大权,考核群臣的能力。

这是君主应该掌握的。

所谓法,就是由官府明文公布,赏罚制度深入民心,对于谨慎守法的人给予奖赏,而对于触犯法令的人进行惩罚。

这是臣下应该遵循的。

君主没有术,就会在上面受蒙蔽;臣下没有法,就会在下面闹乱子;所以术和法缺一不可,都是称王天下必须具备的东西。

”问者曰:“徒术而无法,徒法而无术,其不可何哉?”问话的人说:“只用术而不用法,或只用法而不用术,这样都不行,情形究竟如何呢?”对曰:“申不害,韩昭侯之佐也。

韩者,晋之别国也。

晋之故法未息,而韩之新法又生;先君之令未收,而后君之令又下。

申不害不擅其法,不一其宪令,则奸多。

故利在故法前令则道之,利在新法后令则道之,利在故新相反,前后相勃,则申不害虽十使昭侯用术,而奸臣犹有所谲其辞矣。

故托万乘之劲韩,七十年而不至于霸王者,虽用术于上,法不勤饰于官之患也。

公孙鞅之治秦也,设告相坐而责其实,连什伍而同其罪,赏厚而信,刑重而必。

是以其民用力劳而不休,逐敌危而不却,故其国富而兵强;然而无术以知奸,则以其富强也资人臣而已矣。

韩非二次使秦考

韩非二次使秦考

韩非二次使秦考马世年提 要 “使秦”是韩非政治活动中很重要的方面,前人多认为韩非生平中仅一次出使秦国———也就是他客死秦国之行。

这种看法是值得讨论的。

综合《本传》以及《史记》、《韩非子》等材料,可以考证出韩非曾两度出使秦国。

第一次在公元前237年,《战国策》、李斯说秦王“先取韩以恐他国”,秦王使其谋虑下韩之策,韩王安深以为患,于是派韩非使秦以图“存韩”;第二次在公元前233年,即《本传》所载“秦因急攻韩。

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入秦后与秦廷重臣李斯、姚贾等有过激烈的斗争,终遇害。

韩非两次使秦的目的都是为了救亡图存,这一点对于理解其爱国思想与人格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韩非 《韩非子》 初次使秦 再次使秦韩非的政治活动,见于史料的并不多。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以下简称《本传》)所载除他屡上韩王书外,最为完整的便要算是出使秦国的经历了。

因此,韩非的“使秦”是研究其政治活动时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它不仅关系到对韩非生平事迹的辨析,同时也关系到对韩非人格与思想的评价。

然而,直至现在,此问题依然未能很好地解决。

研究者多根据《本传》的记载,认为韩非生平中仅一次出使秦国,也就是他客死秦国之行。

这种误解使得一些本需仔细辨析的历史事件被简单化了。

其实,韩非生平中曾两度出使秦国,第一次在公元前237年,第二次在公元前233年。

我们需要就此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以理清有关韩非使秦活动中的一些疑惑乃至误解。

一 “谋弱秦”与韩非的初次使秦先来看《本传》中有关韩非使秦的记载:人或传其书至秦。

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

”秦因急攻韩。

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

秦王悦之,未信用。

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

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

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

”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

《韩非子》的论证特点

《韩非子》的论证特点

《韩⾮⼦》的论证特点《韩⾮⼦》⼀书,虽然是阐述法家治国道理的,却并不长篇⼤论,⽽是以形象说理,通过众多的寓⾔故事和其他⼿法,展现了中国哲学家、思想家的特点。

《郑⼈有且买履者》这篇选⽂,有如下特点:1、寓⾔故事,⽣动形象,深⼊浅出,发⼈深省。

韩⾮⼦阐述道理,多⽤讲述寓⾔故事的⼿法,⽣动形象,使所阐述的深奥道理变得通俗易懂,具有深⼊浅出的特点。

如课本节选内容中,共有“守株待兔”“⼘⼦妻为裤”“郢书燕说”“郑⼈买履”“乐⽺⼦见疑”“秦西巴益信”“魏⼈嫁⼥”“武公袭胡”“智⼦疑邻”等共计9个故事。

这些故事中,有的有历史依据,如“郢书燕说”“乐⽺⼦见疑”“秦西巴益信”“武公袭胡”,但更多的是作者的创作,或当时流⾏的故事。

作者记录这些故事,是为了阐述道理,批评错误做法的。

如“守株待兔”,批评抱着古⼈僵化的教条不放的⼈。

阐述治理当今社会,要“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妻为裤”“郑⼈买履”批评的是抱着僵化的教条不放,盲⽬机械、不知变通的⼈。

⽽“武公袭胡”“智⼦疑邻”,阐述了“处知”之难:⼀个⼈再聪明,说话再有道理,但由于不了解君王的⽤⼼,不明确邻居富⼈的⼼态,都可能使⾃⼰陷⼊怀疑之中,甚⾄丢掉性命。

2、类⽐⼿法,层层推进,⽔到渠成,⽆可辩驳。

本篇中类⽐⼿法有总分式和分总式,前者先列举事实,再引出观点。

如《五蠹》节选,先⽤上古、中古和近古圣⼈们遇到不同的问题,采⽤了不同的⽅法加以解决,说明当今之世,不能再机械搬⽤古代圣贤的做法,⽽应该“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使阐述的道理⽔到渠成,具有不可辨驳的⼒量。

后者先总结归纳,再列举故事阐述。

如《外储说左上》节选,先直接亮出观点:“请许学者⽽⾏宛曼于先王,或者不宜今乎?”再配合着“⼘⼦妻为裤”“郢书燕说”“郑⼈买履”三个故事加以论述,使我们在嘲笑那些机械者⾏为的同时,获得正确的认识,也使道理⽔到渠成,⽆可辩驳。

3、主旨鲜明,冷峻深刻。

韩⾮⼦站在法家的⽴场上,对儒家“法先王”的观点进⾏了深刻的批判,指出在当今之世,死守“陈法”,不知变通,或对先贤的⾔论妄加猜测、穿凿附会等,都是阻碍社会进步,被⼈笑话的。

韩非子·存韩原文与翻译

韩非子·存韩原文与翻译

韩非子·存韩原文与翻译韩事秦三十余年,出那么为扞蔽,入那么为席荐。

秦特出锐师取地而韩随之,•怨悬于天下,功归于强秦。

且夫韩入贡职,与郡县无异也。

今日臣窃闻贵臣之计,举兵将伐韩。

夫赵氏聚士卒,养从徒,欲赘天下之兵,明秦不弱那么诸 •侯必灭宗庙,欲西面行其意,非一日之计也。

今释赵之患,而攘内臣之韩,•那么天下明赵氏之计矣。

韩国侍奉秦国三十多年了,出门就像常用的袖套和车帷,进屋就像常坐的席子和垫子。

秦国只要派出精兵攻取别国,韩国总是追随它,怨恨结于诸侯,利益归于强秦。

而且韩国进贡尽职,与秦国的郡县没有不同。

如今我听说陛下贵臣的计策,将要发兵伐韩。

赵国聚集士兵,收养主张合纵的人,准备联合各国军队,说明不削弱泰国那么诸侯必定灭亡,打算西向攻秦来实现它的意图,这已不是一朝一夕的方案了。

如今丢下赵国这个祸害,而要除掉像内臣一般的韩国,那么各国就明白赵国计策不错的了。

夫韩,小国也,而以应天下四击,主辱臣苦,上下相与同忧久矣。

•修守备,戎强敌,有蓄积,筑城池以守固。

今伐韩,未可一年而灭,拔一城而退,那么权轻于天下,天下摧我兵矣。

韩叛,那么魏应之,赵据齐以为原,如此,那么以韩、•魏资赵假齐以固其从,而以与争强,赵之福而秦之祸也。

夫进而击赵不能取,退而攻韩弗能拔,那么陷锐之卒勤于野战,负任之旅罢于内攻,•那么合群苦弱以敌而共二万乘,非所以亡赵之心也。

均如贵臣之计,那么秦必为天下兵质矣。

•陛下虽以金石相弊,那么兼天下之日未也。

韩是小国,而要对付四面八方的攻击,君主受辱、臣子受苦,上下相互同忧共患很久了。

修筑防御工事,警戒强大敌人,积极储藏物资,筑城墙,挖城河以便固守。

今假设伐韩,不能一年就灭国。

攻克一城便要退兵,力量就被各国看轻,各国就将打垮秦军。

韩国背叛,魏就会响应,赵靠齐作后盾,如果这样,就是用韩、魏助赵,赵再借齐来稳固合纵,从而与秦争强,这是赵国的福气,泰国的祸害。

进而击赵不能取胜,退而击韩不能攻克,那么冲锋陷阵的士兵疲于野战,运输队伍疲于军内消耗,那就是集合困苦疲劳的军队来对付赵、齐两个大国,这是不合灭韩本意的。

《韩非子》校诂商榷

《韩非子》校诂商榷

0035573毒●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说明(在口划“√”)·I}本人郑重声明:此处所提交的博士口硕士团论文《(韩非子)校诂商榷》,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口硕士回学位期间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论文中除注明部分外不包含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已明确的方式注明。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将完全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闻家新日期:劢肋。

生茹.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在口划“√")《(韩非子)校诂商榷》系本人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口硕士团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博士口硕士团学位论文。

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曲阜师范大学所有,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不得以其它单位的名义发表。

本人完全了解曲阜师范大学关于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部门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曲阜’师范大学,可以采用影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可以公开发表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作者签名:周冢教日期:劢/D.六勿.导师签名:多泛V专警三/>1、≯/日期伽(oI∑.?f摘要◆{韩非是战国末年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其代表作《韩非子》,具有丰富的思想、文学和史学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经过近两千年的辗转抄刻,书中积误甚多,经历代先贤学者辛勤考辨,已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

随着清代“朴学"的兴起,《韩非子》的校勘、训释等研究工作取得了进一步发展。

在此基础之上,有关韩非以及《韩非子》研究的著作便如雨后春笋般蓬勃而出,其中不乏象陈启天《韩非子校释》、陈奇猷《韩非子集释》等诸多大家的校注、校释之作,关于《韩非子》的研究可谓更加深入。

尽管如此,我们在研读诸今人校注本《韩非子》时,感觉某些篇章在词语校释、勘误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校释芜杂以及注解歧异之处,故我们尝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校诂是书,拾遗补缺、勘误正谬,以期有益于《韩非子》的进一步整理研究,为古汉语专书研究提供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韩非子》的教育思想

《韩非子》的教育思想

《韩非子》的教育思想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韩国人。

韩非出身贵族,推崇法家学说,曾劝韩王变法改革,不能见用。

于是发愤著书,作《孤愤》、《五蠹》等十余万言。

书传至秦,秦王政叹服其才,发兵急攻韩以求非。

韩国不能敌,不得已派韩非使秦。

非至秦未及与秦王见面,即遭李斯、姚贾诬陷,屈死狱中。

韩非是唯物主义思想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与李斯同受业于荀况,又"喜刑名法术之学,其归本于黄老。

" 韩非批判地吸收儒、法、道、墨、名各家学说,综合前期法家法、术、势三派观点,"观往者得失之变" ,建构起一个以法治为中心的君主集权和专制的政治理论体系。

他的学说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符合历史发展要求,实际上被秦国所接受,成为秦统一和建立封建专制帝国的思想理论基础。

韩非法治理论也有严重的局限性,它是以君主至上为内容、以"唯暴力论"为依据的。

由于这种理论的片面性,在其实行中必然加速阶级矛盾的激化,反过来危及封建制度的巩固。

从某种意义上说,秦王朝的迅速灭亡,同韩非为代表的法治理论的片面性是分不开的。

历代封建王朝无不惊惧秦的速亡,因而一致声讨韩非的法治理论;但在实行封建专制统治时,又不能完全离开法家思想。

这就形成2000年来我国封建政治的"外儒内法"、"王霸道杂用之"的模式。

秦亡以后,法家由显而隐,没有法家的法家思想从未断绝。

韩非有恶名,韩非思想则一直有很大影响。

韩非的著作,死后由其弟子集为《韩子》一书。

《四库提要》说:"疑非所著书本各自为篇,非没之后,其徒收拾编次以成一帙。

故在韩在秦之作均为收录,并其私记未完之稿亦收入书中,名为非撰,实非非所手定也。

"《提要》此说是正确的。

《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55篇。

《隋书•经籍志》著录20卷。

今本为25卷55篇。

《韩非子》本名《韩子》,以后改为《韩非子》。

文言文阅读训练:《韩非子-徐渠问田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韩非子-徐渠问田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韩非子·徐渠问田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徐渠问田鸠曰:“臣闻智士不袭下而遇君,圣人不见功而接上。

今阳城义渠,明将也,而措于屯长;公孙亶回,圣相也,而关乎州部,何哉?”田鸠曰:“此无他故,君主有度有术之故也,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且足下独不闻楚将宋觚而失其政,魏相冯离而亡其国乎?二君者驱于声词,眩乎辩说,不试于屯长,不关乎州部,故有失政亡国之患。

由是观之,夫无屯长之试,州部之关,岂明主之备哉!”堂溪公谓韩子曰:“臣闻服礼辞让,全.之术也;修行退智,遂之道也。

今先生立法术,设度数,臣窃以为危于身而殆.于躯。

何以效之?曾闻先生曰:‘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而富强。

二子之言已当矣,然而吴起支解而商君车裂者,不逢世遇主之患也。

’逢遇不可必也患祸不可斥也夫舍乎全遂之道而肆乎危殆之行窃为先生无取焉。

”韩子曰:“明先生之言矣。

夫治天下之柄,齐民氓之度,甚未易处也。

然所以废先王之教,而行贱臣之所取者,窃以为立法术,设度数,所以利民氓便众庶之道也。

故不惮乱主暗上之患祸,而必思以齐民氓之资利者,仁智之行也。

惮乱主暗上之患祸,而避乎死亡之害,知明而不见民氓之资利者,贪鄙之为也。

臣不忍向贪鄙之为,不敢伤仁智之行。

君有幸臣之意,然有大伤臣之实。

”(节选自《韩非子·问田》,有删改)材料二:孟献子聘于晋,宣子觞之,三徙,钟石之县不移而具矣。

献子曰:“富哉,家!”宣子曰:“子之家孰与我家富?”献子曰:“吾家甚贫,惟有二士,曰颜回、兹无灵者,使吾邦家安平,百姓和协,惟此二者耳!吾尽于此矣。

”客出,宣子曰:“彼君子也,以蓄贤为富。

我鄙.人也,以钟石金玉为富。

”孔子曰:“孟献子之富,可著于春秋。

”(节选自《刘向·新序》,有删改)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非二次使秦考马世年提 要 “使秦”是韩非政治活动中很重要的方面,前人多认为韩非生平中仅一次出使秦国———也就是他客死秦国之行。

这种看法是值得讨论的。

综合《本传》以及《史记》、《韩非子》等材料,可以考证出韩非曾两度出使秦国。

第一次在公元前237年,《战国策》、李斯说秦王“先取韩以恐他国”,秦王使其谋虑下韩之策,韩王安深以为患,于是派韩非使秦以图“存韩”;第二次在公元前233年,即《本传》所载“秦因急攻韩。

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入秦后与秦廷重臣李斯、姚贾等有过激烈的斗争,终遇害。

韩非两次使秦的目的都是为了救亡图存,这一点对于理解其爱国思想与人格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韩非 《韩非子》 初次使秦 再次使秦韩非的政治活动,见于史料的并不多。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以下简称《本传》)所载除他屡上韩王书外,最为完整的便要算是出使秦国的经历了。

因此,韩非的“使秦”是研究其政治活动时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它不仅关系到对韩非生平事迹的辨析,同时也关系到对韩非人格与思想的评价。

然而,直至现在,此问题依然未能很好地解决。

研究者多根据《本传》的记载,认为韩非生平中仅一次出使秦国,也就是他客死秦国之行。

这种误解使得一些本需仔细辨析的历史事件被简单化了。

其实,韩非生平中曾两度出使秦国,第一次在公元前237年,第二次在公元前233年。

我们需要就此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以理清有关韩非使秦活动中的一些疑惑乃至误解。

一 “谋弱秦”与韩非的初次使秦先来看《本传》中有关韩非使秦的记载:人或传其书至秦。

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

”秦因急攻韩。

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

秦王悦之,未信用。

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

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

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

”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

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

韩非欲自陈,不得见。

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

非已死矣。

①①[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155页。

因为《本传》所载韩非使秦仅此一次,且记之甚详,故历来学者在谈及韩非使秦的经历时只是指这一次。

①偶有不同于常者,却又因为太过简略而少有人注意。

②事实上,《本传》所载只是韩非的最后一次使秦(即始皇十四年,前233年,详本文第二部分)。

如果综合《本传》以及《史记》之《秦始皇本纪》《韩世家》《六国年表》《李斯列传》,《韩非子・存韩》与《初见秦》等材料,还可以考证出韩非的另一次使秦活动,这里将其称作“初次使秦”。

首先来分析《秦始皇本纪》中的一段文字:大索,逐客。

李斯上书说,乃止逐客令。

李斯因说秦王,请先取韩以恐他国,于是使斯下韩。

韩王患之,与韩非谋弱秦。

大梁人尉缭来,说秦王曰……卒用其计谋。

而李斯用事。

据《六国年表》秦栏:始皇十年,“相国吕不韦免……大索。

”《李斯列传》:“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使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

’李斯议亦在逐中。

斯乃上书曰:‘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张守节《正义》确定上书时间“在始皇十年。

”据上,秦“大索逐客”与李斯上书在始皇十年(前237年)。

李斯所上书即《谏逐客书》。

上面这段话有两处文字容易被人忽视:第一,“李斯因说秦王”之“因”。

从文意与语法来分析,此处的“因”字表示时间的先后承接,相当于现在的“于是”之意,与《战国策・齐策四》“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的用法一致。

这是指李斯说秦王止逐客令后,遂趁此机会,又说其“先取韩以恐他国”,这两件事应当前后相连,否则,“因”字便失去了承接的意义。

上引《秦始皇本纪》中的一段文字之前,所述乃始皇十年事,引文后又接始皇十一年事,中间所省略的部分是插叙有关大梁人尉缭的事迹。

故可以肯定,李斯“因说秦王”之事正在他谏逐客之后,时当始皇十年。

第二,“于是使斯下韩”之“下”。

有学者将“下”字解释成“去、到、出使”之意,因此有了“李斯请求取韩,而秦派李斯出使韩国”的说法。

③其实,“下”在这里为“攻陷、攻克、降服”。

其用法与《战国策・齐策六》“将军攻狄,不能下也”、“燕攻齐,取七十余城,唯莒、即墨不下”等大致相同。

《史记・项羽本纪》:“广陵人召平于是为陈王循广陵,未能下。

”张守节《正义》:“以兵服之曰下。

”同样,“下韩”之意也应作如此解释。

上文明言“李斯因说秦王,请先取韩以恐他国。

”取即攻取。

因此,此处“下韩”当为攻取韩国。

“某下某”这种用法在①②③如张觉《韩非子全译・存韩》题解所引,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又褚斌杰、谭家健主编《先秦文学史・附编》之《秦国文学史》亦作此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陈蒲清谓:“韩非曾两次使秦,企图挽救祖国的危亡。

公元前237年……韩非第一次使秦,上书驳李斯之议(书即《韩非子》中的《存韩》篇)。

公元前233年……韩非再次使秦。

”见其著《中国古代寓言史》(增订本),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73页。

如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容肇祖《韩非子年表》、陈千钧《韩非新传》、钱穆《先秦诸子系年・李斯韩非考》、蒋伯潜《诸子通考》、郭沫若《十批判书・韩非子的批判》、陈奇猷《韩非子集释》附《韩非年表》(该文在2000年出版的《韩非子新校注》中被删掉,不知何故),以及汝信《韩非评传》、郑良树《韩非之著述及思想》、张觉《韩非子全译・前言》、施觉怀《韩非评传》等著述,均持此论。

《吕氏春秋》中可得印证。

《介立篇》云:“郑人之下 也,①庄 之暴郢也,秦人之围长平也,韩、荆、赵,此三国者之将帅贵人皆多骄矣,其士卒众庶皆多壮矣,因相暴以相杀。

”将“下”与“暴、围”并列,则“郑人下 ”意即“郑人攻下韩之 ”。

这与“使斯下韩”之用法大体一致。

所不同者在于,“使斯下韩”是说让李斯谋虑下韩之策,并非已攻陷韩国。

周策纵先生说:“此所谓‘下韩’,义当为谋征韩使降伏。

”赵逵夫先生亦说:“此言‘下韩’,意谓欲攻而下之,非谓即已攻灭。

”说皆极是。

②《韩非子・存韩》中韩非上秦王书有“臣窃闻贵臣之计,举兵将伐韩”,正是对“下韩”的最好注释。

李斯谋虑下韩之事在《李斯列传》中亦有透露:“秦王乃除逐客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

”“计谋”,即指《本传》中所说的“先取韩以恐他国”,不过没有明说罢了。

③这方与下文“韩王患之”意义一致。

若不是李斯谋虑下韩之策,而只是出使韩国,韩王又如何会“患之”呢?辨明了以上两点后,“韩王患之,与韩非谋弱秦”这句话就显得意味深长了。

我以为,这实际上是韩非初次使秦的政治背景与直接原因。

韩非初次使秦,现所能见到的文献资料为《韩非子・存韩》一文,因为以前的学者对韩非使秦的事迹认识不清,多将此文作时定在秦始皇十四年(前233年),这是不合史实的,有必要予以澄清。

《存韩》一文很有意思。

文章共分为三部分:“韩非上秦王政书”、“李斯上秦王政书”与“李斯上韩王安书”,所谓“存韩”只能概括全文三分之一的内容。

由文中记录之辞“秦遂遣斯使韩”、“李斯往诏韩王,未得见,因上书曰”以及李斯上秦王书自称“臣斯”等句,可知后两章上书作者为李斯。

至于前一章上书,“李斯上秦王政书”云:“诏以韩客之所上书,书言韩之未可举,下臣斯,臣斯甚以为不然……非之来也,未必不以其能存韩也,为重于韩也……夫秦韩之交亲,则非重矣,此自便之计也。

”④其中明言“韩客”即韩非,故可肯定为韩非上秦王政书。

现在的问题在于对该文作时的判定上。

如果其作时早于前233年,那么它就不是韩非该年使秦时的上书,自然,韩非生平中仅一次使秦的说法也就不攻自破了。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能认定此文的作时,则韩非初次使秦的时间也就可以确定了。

本文之所以将此文作时定在前233年,一个直接的原因是将其与《本传》的有关记载合而读之,相互比附,认为《本传》李斯、姚贾诋毁韩非之语“非终为韩不为秦”,与“李斯上秦王政书”的论旨相符合,从而推断“韩非上秦王政书”为始皇十四年作,⑤这显然是一个①②③④⑤陈千钧《韩非新传》即持此论,见《学术世界》,1935(1);陈奇猷说:“据《史记・韩非传》,韩王安遣韩非使秦,目的是要保存韩,故韩非至秦即上秦王书言存韩,即后《存韩篇》。

后以李斯之谮,韩非入狱。

”(《韩非子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6、17页。

中华书局校点本《史记》点此句属上句,与谏逐客、复官同属一事,极是。

说并见周策纵为郑良树《韩非之著述及思想》所作《序》,台湾学生书局1993年版;赵逵夫师《屈原与他的时代》。

据赵逵夫师考证,“‘郑人 ’当即《史记・六国年表》及《郑世家》《韩世家》所载韩景侯元年(前407)‘郑人败韩于负黍之役’一事”。

“见《屈原与他的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07页。

误会,它掩盖了韩非生平中的一些重大事件,包括他的初次使秦。

我们需要对此作一分析。

《本传》载李斯、姚贾语:“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

”而“李斯上秦王政书”则云:“非之来也,未必不以其能存韩也,为重于韩也。

辩说属辞,饰非诈谋,以钓利于秦,而以韩利 陛下。

夫秦、韩之交亲,则非重,此自便之计也。

”前者强调“终为韩不为秦”,而后者则说韩非欲求重于韩而谋“自便之计”,这两者的区别是很明显的,绝不可混而为一。

所以,由《本传》而比附“韩非上秦王政书”的作时,其方法是不正确的。

此其一。

《存韩》中“韩非上秦王政书”,开篇即云:“韩事秦三十余年,出则为 蔽,入则为 荐。

”关于“韩事秦”一语之所指即韩 王二十三年(前273年)之事。

据《史记・韩世家》载,王二十三年,赵、魏合攻韩华阳,秦使穰侯救之,“败赵、魏于华阳之下。

”从此时起,韩国为形势所迫,进一步依附秦国,故而此处说“事秦”。

如果此文作于前233年,则上距前273年已是整整四十年,又怎么能说是“三十余年”呢?故知其不作于前233年。

此其二。

“韩非上秦王政书”云:“夫赵氏聚士卒,养从徒……欲西面行其意,非一日之计也。

”又云:“且赵与诸侯阴谋久矣。

”“李斯上秦王政书”亦云:“秦与赵为难……荆人不动,魏不足患也,则诸侯可蚕食而尽,赵氏可得与敌矣。

”“李斯上韩王安书”说得更明白:“秦王饮食不甘,游观不乐,意专在图赵。

”从中可以看出秦、赵关系剑拔弩张,一触即发。

而秦自从围邯郸后(秦昭王五十年,前257年),直到始皇十一年才伐赵。

回到前引《秦始皇本纪》“大索,逐客”上来。

引文后所接为:“十一年,王翦、桓 、杨端和攻邺,取九城。

”《六国年表》于此年赵栏中载:“秦拔我 典、邺,取九城。

”此前除始皇元年(前246年)秦拔赵之晋阳外,并无大规模战事,而此后则大战不断。

从大的社会背景来分析,李斯、韩非所说的形势正是始皇十年秦欲伐赵的情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