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诵读欣赏-蝉-孤雁-鹧鸪》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古诗蝉和孤雁和鹧鸪教学教案

古诗蝉和孤雁和鹧鸪教学教案

古诗《蝉》、《孤雁》、《鹧鸪》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蝉》、《孤雁》、《鹧鸪》这三首古诗;(2)理解古诗中的生僻字词和典故,翻译古诗的大意;(3)分析古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3)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尝试创作属于自己的古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3)培养学生勇于追求、坚定信念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蝉》、《孤雁》、《鹧鸪》;(2)理解古诗的大意和主题思想;(3)分析古诗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生僻字词的识别和翻译;(2)古诗意象和修辞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蝉》、《孤雁》、《鹧鸪》三首古诗的内容和背景;(2)收集相关的资料和案例,以便进行教学参考;(3)准备教学课件和道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蝉》、《孤雁》、《鹧鸪》三首古诗;(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3)准备课堂讨论和分享。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展示蝉、孤雁、鹧鸪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动物;(2)简要介绍古诗的背景和作者;(3)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2. 学习古诗(1)让学生自主翻译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2)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讲解古诗中的生僻字词和典故。

3. 对比分析(1)让学生对比分析《蝉》、《孤雁》、《鹧鸪》三首古诗的异同;(2)引导学生关注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4. 鉴赏与创作(1)让学生欣赏相关古诗的朗诵视频或音频,提高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尝试创作属于自己的古诗;(3)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和分享,鼓励大家展示自己的才华。

诵读欣赏 古诗《蝉》《孤雁》_七年级语文教案

诵读欣赏 古诗《蝉》《孤雁》_七年级语文教案

诵读欣赏古诗《蝉》《孤雁》_七年级语文教案.教案设计诵读欣赏古诗《蝉》《孤雁》(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新疆五家渠一中苏新华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三首古代咏物诗,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

2.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熟记诗歌。

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结构。

2、了解一般咏物诗的方法。

教学方法:1、反复吟咏诵读,读准字音、节奏。

2、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3、品析鉴赏、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导言: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了,这些诗歌可以说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给人享受,使人陶醉。

今天,我们再一起来欣赏三首古诗。

同学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这三首古诗安排到了一个单元,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以动物为题。

这些诗歌在内容上说,属于咏物诗。

诵读欣赏(一)蝉蝉虞世南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一、诵读1、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2、要正确读音、断句。

3、识别诗体。

二、诵读1、应用多种方式诵读2、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3、提出质疑,师生互助解答疑问。

4、提出问题:(1)这首诗写了蝉哪些特点?(2)作者针对“蝉”的特点发表了什么样的议论?三、诵读1、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诵读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下提示,然后提出问题:(1)你从“蝉”的哪些特点中可以看出它是指“品德高洁的人”?(学生各抒己见)(2)你知道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吗?(即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又体会了诗歌的深层含义。

)四、诵读1、采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情感的把握,朗读比赛。

2、让学生归纳咏物诗的一般特点。

(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教师小结:诵读欣赏咏物诗关键是要仔细推敲诗句背后深藏的寓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和志,知人论诗,这样才能达到诵读的目的。

诵读欣赏(二)灯蛾咏蛾物性自有僻,附炎岂我情。

宁投明处死,不向暗中生。

一、用诵读欣赏的方法多层次逐步诵读:1、读准字音,节奏,了解诗体。

古诗蝉和孤雁和鹧鸪教学教案

古诗蝉和孤雁和鹧鸪教学教案

古诗《蝉》、《孤雁》、《鹧鸪》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蝉》、《孤雁》、《鹧鸪》这三首古诗;(2)理解并掌握每首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古诗;(2)学会欣赏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提升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中所表现的作者情感和时代背景;(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2)理解每首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常识;(2)诗中的意象和情感的深入理解;(3)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诗的基本内容、主题思想和修辞手法;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课堂参与度;3. 欣赏法:通过朗读、背诵和情景模拟等方式,感受古诗的美感;4.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书写、鉴赏古诗,提高审美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古诗《蝉》、《孤雁》、《鹧鸪》;2. 参考资料:古诗译文、作者简介、古代文化常识等;3. 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音响设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及诗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 朗读感悟:让学生朗读古诗,感受节奏和韵律美;3. 讲解译文:分析古诗中的字词和句式,解释诗文内容;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诗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5. 修辞鉴赏: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升文学素养;6. 课堂练习:让学生动手书写、鉴赏古诗,巩固所学知识;8.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收获,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第1课时:《蝉》第2课时:《孤雁》第3课时:《鹧鸪》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2. 作业完成: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3. 朗读与背诵: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和背诵表现,检验学生对古诗的掌握程度;4. 写作与鉴赏:通过学生的写作和鉴赏练习,评价其对古诗理解和表达能力。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教案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教案
答:应是游子、佳人。
8.如何理解“相呼相应”?
答:既明写鹧鸪对啼的特性,又暗指游子、佳人的心灵呼唤。
9.这首诗通过对鹧鸪的描写,以物喻人,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绪?
答:鹧鸪啼声,极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鹧鸪啼声抒发逐客游子之情。此诗吟咏鹧鸪,重在表现鹧鸪啼声哀怨凄切,透出诗人那沉重的羁旅乡思之愁,抒写了一阕游子思妇的断肠曲。
2.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3.品析鉴赏、体会情感。




1.识记作家作品;
2.理解诗句的含义;
3.了解鹧鸪的形象;
4.了解文章主旨以及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作者简介】
郑谷(848~909),字守愚。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唐末著名诗人。郑谷7岁能诗,“自骑竹之年则有赋咏”。父史,开成中(公元838年左右)为永州刺史,与当时著名诗人、诗论家司空图同院,图“见而奇之,拊其背曰:当为一代风骚主”。及冠,应进士举,凡十六年不第。僖宗广明元年(880)黄巢入长安,谷奔西蜀。光启三年(887)登进士第。昭宗景福二年(893)授京兆鄂县尉。迁右拾遗补阙。乾宁四年,(897)为都官郎中,诗家因称郑都官。又曾经写过鹧鸪诗,广为流传,很出名,因此被人称为“郑鹧鸪”。官至都官郎中。天复三年(903)左右,归隐宜春仰山书屋。卒于北岩别墅。死后安葬在宜春城北7里的江北岭。北宋时期,袁州太守祖无择曾主持修缮其墓,如今已无迹可寻。今宜春市区东风大街南段,民国时期曾名鹧鸪路,以纪念郑谷而名。郑谷诗清婉明白,不俚而切,为薛能、李频所赏。与许棠、任涛、张嫔。李栖远、张乔、喻坦之、周繇、温宪、李昌符唱答往还,号“芳林十哲”。后谷尝从僖宗登三峰,朝谒之暇,寓于云阳道舍,编所作为云台编三卷。归,编宜阳集三卷,及撰国风正诀一卷。《全唐诗》收录郑谷诗327首。

古诗蝉和孤雁和鹧鸪教学教案

古诗蝉和孤雁和鹧鸪教学教案

古诗《蝉》、《孤雁》、《鹧鸪》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古诗《蝉》、《孤雁》、《鹧鸪》。

2. 使学生掌握古诗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

3.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背诵古诗《蝉》、《孤雁》、《鹧鸪》。

2. 掌握古诗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2. 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古诗《蝉》、《孤雁》、《鹧鸪》的全文、重点字词的解释和相关图片。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引入蝉、孤雁、鹧鸪三种动物,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习古诗《蝉》(1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教师讲解古诗《蝉》的内容,重点解释“垂緌饮清露”、“高飞Rn Cloud”等字词。

3. 学生跟读并背诵古诗《蝉》。

3. 学习古诗《孤雁》(1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教师讲解古诗《孤雁》的内容,重点解释“天寒白屋贫”、“单栖止息”等字词。

3. 学生跟读并背诵古诗《孤雁》。

4. 学习古诗《鹧鸪》(1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教师讲解古诗《鹧鸪》的内容,重点解释“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等字词。

3. 学生跟读并背诵古诗《鹧鸪》。

5. 课堂小结(5分钟)6. 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今天学习的古诗《蝉》、《孤雁》、《鹧鸪》。

2. 完成课后练习,对照课本注释,解释重点字词的含义。

3. 选背一首古诗,提高学生的背诵能力。

六、教学拓展(10分钟)1. 教师展示其他著名的关于蝉、孤雁、鹧鸪的古诗,如《秋蝉》、《雁》、《鹧鸪鸣》等,让学生欣赏并进行比较。

2. 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关于自然景物或动物的古诗,并简单介绍诗的内容和意境。

七、课堂互动(10分钟)1. 教师提出关于古诗《蝉》、《孤雁》、《鹧鸪》的问题,如诗中的画面描述、诗人的情感等,学生相互讨论并回答。

苏教版(2016)语文七下第四单元 诵读欣赏《蝉》教案设计

苏教版(2016)语文七下第四单元 诵读欣赏《蝉》教案设计

【学科:语文】课题: 《蝉》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学校赵文静教学目标:1、明确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2、学习本诗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教学重难点:通过两首诗歌的比读感受相同意象在不同诗人笔下的不同学情分析:蝉的形象对于初一学生来讲还是比较能理解,托物言志之前也是有过接触,本节课希望同学们能从两首诗歌的比读中明确相同的意象也有不同的含义,注意从诗词表面字里行间去挖掘文本深层次的情感。

教学步骤:一、导入: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蝉》,这首诗歌的作者是虞世南,上学期我们已经掌握了很多解读一首古诗的方法,那么今天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继续来深入探讨学习古诗词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让我们先来大声的朗读这首诗。

二、诵读明诗意1、我们朗读一首诗歌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停顿与韵脚,要重读,最重要的是还要加入自己的情感,自己揣摩朗读起来,读上两三遍,可以互相读。

推荐自己的同学来朗读学生互评,老师点评。

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情感一起来朗读这首诗歌2、请用优美的语言说说每句诗词的意思(疏通诗意)请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拿起笔试着写一写。

明确:蝉儿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舒朗的梧桐树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为蝉栖息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三、品读悟诗情1、这是一只怎样的蝉,用几个词语来概括一下蝉的形象。

(同学们)高洁、清高、悠闲、自在、无忧无虑、无拘无束、高高在上2、从哪里看出来蝉有这样的形象呢?形状、食性、居住环境。

诗人借蝉自比,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诗人的哪两句是言志的呢?后两句,那么再回到朗读部分,这两句的音调就应该更饱满,情感更深沉。

请同学们揣摩朗读。

3、诗人借蝉来抒发自己怎样的情感呢?请同学们在朗读当中体味情感,表面上实在咏蝉,实则在赞美高洁的人格,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四、比读晓诗蕴1、通过前面一首诗歌的学习,请同学们拿出李商隐的这首《蝉》,体味一下李商隐笔下的蝉和虞世南笔下的蝉有什么异同?(朗读、疏通文意)2、疏通诗意:明确:蝉栖息在高树餐风饮露,所以难以果腹,它自命清高,含恨哀鸣,但这些都是徒劳的,五更天的时候叫声稀疏断绝,可是一树的叶子依然是那样苍翠,并不为蝉的哀鸣而悲伤萧疏显的是那样冷酷,人在各地当幕僚,官职卑下,好像大水中的木偶到处漂流,故园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多劳你给我警告,我一家人生活虽和你一样清寒,但也要坚持操守,玉洁冰清。

古诗蝉和孤雁和鹧鸪教学教案

古诗蝉和孤雁和鹧鸪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古诗《蝉》、《孤雁》、《鹧鸪》的内容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蝉》、《孤雁》、《鹧鸪》三首古诗的字词和句式。

2. 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2. 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学习《蝉》:(1)学生自读古诗,理解字词和句式。

(2)教师讲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学生分享对诗人思想感情的领悟。

3. 学习《孤雁》:(1)学生自读古诗,理解字词和句式。

(2)教师讲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学生分享对诗人思想感情的领悟。

4. 学习《鹧鸪》:(1)学生自读古诗,理解字词和句式。

(2)教师讲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学生分享对诗人思想感情的领悟。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复习古诗,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对古诗感悟的文章。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古诗中的具体意象和修辞手法。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诗人思想感情的领悟。

七、评价方法: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作业评价:评估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八、教学时间:1. 课时安排: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

2. 课堂活动时间分配:导入10分钟,学习《蝉》20分钟,学习《孤雁》20分钟,学习《鹧鸪》20分钟,课堂小结10分钟,作业布置5分钟。

九、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艺术修养。

2. 开展古诗创作活动,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古诗,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古诗蝉和孤雁和鹧鸪教学教案

古诗蝉和孤雁和鹧鸪教学教案

古诗《蝉》、《孤雁》、《鹧鸪》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蝉》、《孤雁》、《鹧鸪》这三首古诗。

(2)理解三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学会通过诗中的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

(2)领会诗人对自然景物、人生境遇的感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子的理解。

(2)诗人情感的把握和诗歌意境的体会。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蝉》、《孤雁》、《鹧鸪》三首古诗的内容和背景。

(2)收集与古诗相关的资料和图片,制作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1)预习三首古诗,了解诗的基本内容。

(2)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的学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展示蝉、孤雁、鹧鸪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些自然景物。

(2)简介诗人白居易、杜甫、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及文学成就。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三首古诗,理解诗的基本内容。

(2)学生分享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和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点评、总结。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意境。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中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重要性和鉴赏方法。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蝉》、《孤雁》、《鹧鸪》三首古诗的感悟。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鉴赏分析,下周分享给同学。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教案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教案 苏教版

《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背诵、默写。

2、能力目标: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3、情感目标: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及其难点:1、教学重点: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三首诗深层次的含义。

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12-5-55)教学内容及其过程1、字词认读緌(ruí)藉(jiè)鹧鸪(zhēgū)2、赏析《蝉》(唐·虞世南)(1)整体感知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2)虞世南虞世南(558—638),唐初书法家、文学家。

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入。

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

人称虞永兴。

能文辞,工书法,亲承王羲之七代孙僧智永传授,继承了二王(羲之、献之)的书法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融遒丽,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书法家。

正书碑刻有《孔子庙堂碑》。

诗多应制之作,文辞典丽。

编有《北堂书钞》一百六十卷。

(3)分句讲解首句中,“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触须形状与此类似,暗指显宦身份;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写蝉是“贵”与“清”的统一。

次句中,桐为高挺清拔的树,“疏”显其高又与下文的“秋风”相应;“流响”写出了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出”则把蝉声传送形象化了,让人感觉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句让人感受到人格化了的蝉是那么的清朗高逸。

三四句是点睛之笔,是比兴之后的议论。

蝉声远播,一般人往往认为是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强调这是居高致远,暗指自身高洁的人不需要靠外在的权势地位、他人帮助,也能声名远扬。

“自”、“非”两字一正一反互相呼应,表达了诗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高雅风度,蝉成了诗人的自况。

(4)课堂练习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首句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含有象征意义。

诵读欣赏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教案教学设计

诵读欣赏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教案教学设计

诵读欣赏: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教案教学设计
2
诵读欣赏古诗三首
课题
诵读欣赏
古诗三首
课时
1 课时
(总第课时)
科任教师
授课教师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

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背诵三首诗。

过程与方法:诵读、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重难点
重点:背诵三首诗。

难点: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
导入
出示学习目标
1、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

2、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的写法。

3、背诵、默写前两首诗。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
自学提纲:
《蝉》
1、了解作者,读准字音、停顿。

2、理解古诗内容,概括诗意。

3、思考:文中的蝉带有什么样的喻意?你能读出诗中“高”字的几重含义?作者借本诗抒发何种议论?
《孤雁》。

古诗蝉和孤雁和鹧鸪教学教案

古诗蝉和孤雁和鹧鸪教学教案

古诗《蝉》、《孤雁》、《鹧鸪》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蝉》、《孤雁》、《鹧鸪》这三首古诗。

(2)理解三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分析古诗的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古诗的内涵。

(2)学会欣赏古诗的音韵美,培养审美能力。

(3)学会通过古诗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中的自然美,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学会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3)懂得珍惜友情,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难点:(1)分析古诗的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通过古诗抒发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的美。

2. 朗读感悟法:引导学生多次朗读,品味古诗的音韵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中思考、交流,提高解读古诗的能力。

4. 情感体验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感受古诗中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课件,包含三首古诗的文本、译文、图片、音乐等素材。

2. 教学资源:准备相关古诗的背景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3. 教学用具:录音机、音响等设备,用于播放音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2)教师简要介绍古诗《蝉》、《孤雁》、《鹧鸪》的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三首古诗,感受音韵美。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古诗的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分享对古诗中情感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情感体验。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动物世界诵读欣赏蝉教案苏教版解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动物世界诵读欣赏蝉教案苏教版解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动物世界诵读欣赏蝉教案苏教版解析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动物世界诵读欣赏蝉教案苏教版解析诵读欣赏蝉1、一、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感悟并理解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二、教学难点了解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三、教学过程【预习检查】背诵三首古诗【目标展示】感悟并理解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了解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新知研习】一、学习《蝉》.简介作者,背景。

虞世南(558——638),唐代诗人、书法家。

能文辞,工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书法家。

2.诵读、探讨(1)从“饮清露”、“出疏桐”中可以看出蝉具有什么品质?(生性高洁,栖高饮露)(2)“高”有哪些含义?(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3)本诗表达作者什么感情?(品格高尚者,不需要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3.背诵这首诗二、学习《孤雁》 1.简介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并讨论(1)“不饮啄”的原因是什么?(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执着的精神。

)(2)“谁怜”包含什么感情?由此体会诗人对孤雁的感情。

(诗人经历了安史之乱,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可他无时不渴望骨肉团聚,无日不梦想知友重逢,这孤零零的雁儿,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影子。

)(3)野鸦与孤雁的叫声有何不同?体会这两种鸟的象征意义。

(野鸭象征着一些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诗人以孤雁自比)3.感悟理解并背诵全诗三、学习《鹧鸪》 1.简介写作背景郑谷(约851——约910),唐代诗人。

少颖悟,7岁能诗,世称郑都官。

2.诵读探讨:(1)整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情绪?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鹧鸪的外形体貌和习性。

第二联借写鹧鸪开始刻意营造一个独特的意境,渲染一种惆怅凄切的气氛。

第三联借人情写物象,借助于佳人的身心感受,烘托了鹧鸪啼鸣的凄切。

尾联又进一步从环境的角度加以渲染,使全诗所营造的悲凉氛围和伤感情调达到了极点。

这首诗重在表现鹧鸪啼声哀怨凄切,借以抒写游子的乡愁旅思。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诵读欣赏《蝉》教案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诵读欣赏《蝉》教案

《蝉》教案教材分析: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关键要把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虞世南其人,识记诗歌内容。

能力目标:品位关键词语,体悟诗中描绘的形象,理解托物寓意的写作特点。

德育目标:学习虞世南正直高贵的人格品质。

教学重难点:1.学会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理解托物寓意的写作特点。

2.抓住关键词语品位诗歌内涵,理解“诗言志,诗缘情”的诗歌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比较法教具准备:一块小黑板蝉(实物依条件而定)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新课导入炎热的夏天,我们总忘不了那烦躁的蝉鸣(可模拟蝉声,引起联想)。

大家可知道,我们对蝉声有一种说法,说它叫的是“胡子胡子挂起”,什么意思呢?玉米成熟前要长一些胡须一样的东西,俗称“挂胡子”,它寄托着农民伯伯想要玉米大丰收的愿望。

其实,寄意于蝉的做法在古代文人的创作中也极具声名,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初唐诗人虞世南的《蝉》。

(板书诗题及作者)二、作者简介虞世南,字伯施。

南朝陈武帝二年(公元558年)——唐太宗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终年81岁。

越州余姚(今浙江)人。

他在陈、隋二代都做过官,入唐时已上年纪,唐太宗让他当了“参军”。

贞观七年封为永兴县子,又一年进封为县公,故后人也称虞永兴。

虞世南幼年学书于王羲之七世孙,著名书法家僧智永,受其亲传,妙得“二王”及智永笔法。

虞世南为人沉静寡欲,志性刚烈,议论正直,深得唐太宗器重。

他的书法,笔势圆融遒劲,外柔而内刚。

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号称初唐四大书家。

其诗文也多有佳作,《蝉》最为著名,诗人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寄托了自己的人生志趣,该诗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并称唐代“咏蝉”诗的三绝。

三、整体感知,诵读鉴赏1、整体感知,熟悉内容(1)难认字、节奏点拨,教师范读,学生正音。

诵读欣赏: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教案3

诵读欣赏: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教案3

诵读欣赏: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教案3导读:课题《古诗三首》课型新课时1整合时间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三首古代咏物诗,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

2.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熟记诗歌。

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重点了解古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难点了解一般咏物诗的方法。

突破策略1.反复吟咏诵读,读准字音、节奏。

2.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3.品析鉴赏、体会情感。

课前准备预习查阅资料多媒体教学设计详案集体交流意见教学过程:导言: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了,这些诗歌可以说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给人享受,使人陶醉。

今天,我们再一起来欣赏三首古诗。

同学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这三首古诗安排到了一个单元,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以动物为题。

这些诗歌在内容上说,属于咏物诗。

(一)赏析《蝉》这首诗1、第一句:垂緌饮清露(1)垂緌,帽带结在下巴下边的下垂部分。

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

(2)清露,纯洁的露水。

饮清露,暗示自己清廉的品质。

(3)该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

实际上是运用比兴的手法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2、第二句:流响出疏桐(1)流响,指接连不断的蝉鸣声。

(2)“疏”字写梧桐枝干高挺清拔,让人感到流响易于流传。

又与末句秋风相呼应。

(3)诗人以蝉自比,则其名声也就不同凡响。

3、三、四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1)“居高”的“高”有哪两层含义?明确: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2)三、四句借蝉抒怀: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诗人笔下的“蝉”带有自喻的意味。

4、小结:在众多的咏蝉诗中,李商隐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也很有名。

这三首诗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观察蝉的眼光、心情也就不同,因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被称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二)赏析《孤雁》这首诗1、首联: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一般咏物诗并不道破所咏之物,但杜甫此诗开篇就唤出“孤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赏析《蝉》这首诗
1、第一句:垂緌饮清露
(1)垂緌,帽带结在下巴下边的下垂部分。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
(2)清露,纯洁的露水。饮清露,暗示自己清廉的品质。
(3)该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的手法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2、第二句:流响出疏桐
(1)流响,指接连不断的蝉鸣声。
诗人笔下的“蝉”带有自况的意味。
4、小结:
在众多的咏蝉诗中,李商隐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也很有名。这三首诗由 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观察蝉的眼光、心情也就不同,因而构成富有个性 特征的艺术形象,被称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二)赏析《孤雁》这首诗
1、首联: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一般咏物诗并不道破所咏之物,但杜甫此诗开篇就唤出“孤雁”。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这是多么执著的精神啊!




尾联“相呼相应”明写鹧鸪雌雄对啼的特性,又暗指游 子佳人的心灵呼唤。
在那夕阳西下时分,从湘江两岸的苦竹丛中传来雌雄鹧鸪一呼一应,好象在叫“型不得也哥哥!”怎不引起游子浓重的乡愁旅思?
诗人着意表现鹧鸪的叫声给人的感受,因而更加传神。
赏析:作者借鹧鸪啼声抒写什么情怀?
(表现鹧鸪啼声哀怨凄切,借以抒写游子的乡愁旅思。)
2、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1)理解:以“谁怜”二字设问:夕日的都在云端里飞得很远了,谁会同情我这个形单影只的失群孤雁呢?
(2)孤雁在干什么?作者为何“怜”它?
明确: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
因为其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3、颈联: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写孤雁边追边望,望尽天际,似乎又望尽了同伴的身影;追飞不及,心中哀伤不已,好象又听到了同伴的呼喊声。
浦起龙评析说:“惟念故飞,望断矣而飞不止,似犹见其群而逐之者;惟念故鸣,哀多矣而鸣不绝,如更闻其群而呼之者。写生至此,天雨泣矣!”(《读杜心解》)
4、尾联: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作者为何在尾联提到野鸦?
明确:以野鸭反衬孤雁,表达诗人的爱憎之情。
孤雁念群之情是那样浓烈,心中是那样悲痛,追求是那样的迫切,但一群野鸭全然不懂,纷纷然鼓噪不停。
因此联,作者被称为“郑鹧鸪”。
3、颔联: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颔联承“啼”字。游子一听 到鹧鸪啼声,就禁不住以袖试泪;闺中少妇刚开始唱曲,就传来鹧鸪的啼声,难过得把眉眼也低下来。
“乍、才”两个虚词,极写鹧鸪的啼声感人。
“征袖湿,翠眉低”以人的感受烘托鹧鸪的啼声之悲。
4、尾联: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诗人以孤雁自比,野鸭象征一些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
5、赏析:诗中传递出作者什么样的情绪 ?
明确:传递出乱离漂泊中失群者的痛苦心情。
三、赏析《鹧鸪》 这首诗
1、首联: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首联描写鹧鸪的 习性和外貌特征。
这种鸟儿喜欢在温暖的荒野里嬉戏。羽毛鲜明美丽由整齐。这种鸟儿与哪一种鸟儿比较相似呢?在类别上应当与山鸡相似。
《古诗三首》
课题
《古诗三首》
课型
新Leabharlann 课时1整 合时间教学
目标
1.通过学习三首古代咏物诗,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
2.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熟记诗歌。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重点
了解古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难点
了解一般咏物诗的方法。
突破
策略
1、反复吟咏诵读,读准字音、节奏。
2、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2)“疏”字写梧桐枝干高挺清拔,让人感到流响易于流传。又与末句秋风相呼应。
(3)诗人以蝉自比,则其名声也就不同凡响。
3、三、四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居高”的“高”有哪两层含义?
明确: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2)三、四句借蝉抒怀: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从首联的描写中,读者已经看出是咏鹧鸪。
2、颈联: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颔联渲 染了什么样 的意境?为何提到“青草湖”和“黄帝陵”?
颈联中“雨昏”“花落”点染环境,形成凄迷意境、伤感氛围。“青草湖”“黄陵庙”引起读者对屈子怀沙、湘妃泣竹等历史传说的联想。
游子在“雨昏”“花落”之时、湖边古庙之中,闻鹧鸪之啼,定会倍感其声之哀怨凄恻。
3、品析鉴赏、体会情感。
课前
准备
预习 查阅资料多媒体
教学设计详案
集体交流意见
教学过程:
导言: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了,这些诗歌可以说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给人享受,使人陶醉。今天,我们再一起来欣赏三首古诗。同学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这三首古诗安排到了一个单元,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以动物为题。这些诗歌在内容上说,属于咏物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