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课件:文言虚词(所、为、焉、也、而)(共22张PPT)
合集下载
文言虚词(完整版)PPT课件
CHENLI
6
1.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2.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1.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CHENLI
7
1.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2.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3.若欲死而父。
1.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 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CHENLI
10
⑶而况:“何况”,更何况。 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
况石乎! 2.技经肯綮qìng之未尝,而况大軱gū乎! 3.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CHENLI
11
⑷既而:不久,一会儿。 1.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2.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
CHENLI
15
①却看妻子愁何在。 ② 豫州今欲何至? ③ 何由知吾可也。 ①子恃何而往?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CHENLI
16
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 今日之中国! ③作计何不量!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CHEN,何哉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③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④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⑤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CHENLI
26
1.孰为汝多知乎!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4.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5.而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 6.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HENLI
27
1.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 3.日食饮得无衰乎? 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 于此乎 ! 5.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6.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中考文言虚词归纳复习ppt课件
翁。 《示儿》
ppt课件完整
28
七、复习“则”
1.却,可是。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鱼我所欲也》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送东阳马生序》
2.那么,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3.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论语》六则
ppt课件完整
29
说一说 “为”的用法有哪些?
(一)“为”用作介词,读作“wèi”。 主要有 以下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 “向”“对” “给”等。如: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ppt课件完整
30
2.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可译作“为着”“为了”。如: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鱼我所欲也》)
ppt课件完整
31
3. 表示被动,译作“被”。 如:
①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②予独 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4. “之”用作语气助词,用于凑 足音节,无实意,不译。如:
①公将鼓之。②久之,目似瞑。
ppt课件完整
9
(三)“之”用作动词。译 为:“去”、“往”、“到”。 如:
送孟浩然之广陵
ppt课件完整
10
二、复习“其”
1.用作人称代词,代第三人称,译 为“他(她)”“他(她)的”“他 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 的”。如:
乃重修岳阳楼。 《岳阳楼记》
ppt课件完整
26
2、副词,表示出人意料,译作 “竟”“竟然”。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ppt课件完整
27
3、用于判断句中,相当于 “是”“就是”。如
ppt课件完整
28
七、复习“则”
1.却,可是。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鱼我所欲也》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送东阳马生序》
2.那么,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3.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论语》六则
ppt课件完整
29
说一说 “为”的用法有哪些?
(一)“为”用作介词,读作“wèi”。 主要有 以下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 “向”“对” “给”等。如: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ppt课件完整
30
2.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可译作“为着”“为了”。如: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鱼我所欲也》)
ppt课件完整
31
3. 表示被动,译作“被”。 如:
①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②予独 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4. “之”用作语气助词,用于凑 足音节,无实意,不译。如:
①公将鼓之。②久之,目似瞑。
ppt课件完整
9
(三)“之”用作动词。译 为:“去”、“往”、“到”。 如:
送孟浩然之广陵
ppt课件完整
10
二、复习“其”
1.用作人称代词,代第三人称,译 为“他(她)”“他(她)的”“他 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 的”。如:
乃重修岳阳楼。 《岳阳楼记》
ppt课件完整
26
2、副词,表示出人意料,译作 “竟”“竟然”。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ppt课件完整
27
3、用于判断句中,相当于 “是”“就是”。如
中考文言文常见虚词整理课件
文言文虚词讲解
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和虚 化而来的,许多词既可作虚词用也可 作实词用。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介词
动词
“替”、给” “作出”、“制定”
明辨词义和用法
虚词大多是多义的,要根据 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代词
副词
代上文的“君子” 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
通晓古今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与现代汉 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的古今变化,准确 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哪些词相当。
A、少数沿用下来 如:学不可以已 B、有的完全消失
如:发语词夫、盖,语气词矣、哉 C、有的用法产生了细微的变化
如: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表原因(现结果) D、有的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今异义)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用在句中,不译
常见文言虚词——也
四、表感 叹语气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常见文言虚词——也
五、表祈 使语气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常见文言虚词——虽
一、连词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译作“虽然”
常见文言虚词——虽
一、连词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2.译作“即使”
常见文言虚词——乎
连词
表并列:“和、 又”可不译
表承接:“就、 表转折:“但 然后”,或不译 是、却、然而”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夺而杀尉。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常见文言虚词——而
连词
表递进:“并 且” “而且”
表修饰:可译为 表因果:“因 “地”“着”, 而” 可不译
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和虚 化而来的,许多词既可作虚词用也可 作实词用。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介词
动词
“替”、给” “作出”、“制定”
明辨词义和用法
虚词大多是多义的,要根据 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代词
副词
代上文的“君子” 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
通晓古今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与现代汉 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的古今变化,准确 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哪些词相当。
A、少数沿用下来 如:学不可以已 B、有的完全消失
如:发语词夫、盖,语气词矣、哉 C、有的用法产生了细微的变化
如: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表原因(现结果) D、有的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今异义)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用在句中,不译
常见文言虚词——也
四、表感 叹语气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常见文言虚词——也
五、表祈 使语气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常见文言虚词——虽
一、连词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译作“虽然”
常见文言虚词——虽
一、连词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2.译作“即使”
常见文言虚词——乎
连词
表并列:“和、 又”可不译
表承接:“就、 表转折:“但 然后”,或不译 是、却、然而”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夺而杀尉。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常见文言虚词——而
连词
表递进:“并 且” “而且”
表修饰:可译为 表因果:“因 “地”“着”, 而” 可不译
中考文言虚词复习指导(二)PPT课件
②虽不能察 ,必以情。(《曹 刿论战》)
30
十三、复习“然”
1.“然”用作代词,起指示作 用,译作“这样”“如此”。如:
①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③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 宴游记》)
31
2.“然”用作连词,表转 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 等。如:
①然足下卜之鬼乎 ②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
7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 “地”“着”或不译。如: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 ③熙熙而乐 ④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 ⑤朝而往,暮而归
8
(二)用作副词。常依附在 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 一般不译。如:
①既而儿醒,大啼(《口技》) ②俄而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口 技》)。
9
典型例题
17
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 限制,可译为“才”“仅”等。 如:
①久而乃和 ②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18
(二)“乃”用作代词, 译为“你、你的” 。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 忘告乃翁。 (《示儿》)
19
(三)“乃”用于判断动 词,相当于“是”“就是”。 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
20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1.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副词,才) 2.乃大惊 (副词,竟然) 3.太祖乃悟,卒用其人(副词,才) 4.乃重修岳阳楼(副词,于是) 5.陈涉乃立为王 (副词,于是,就)
21
十、复习“若”
1.“若”用作代词。表示第 二人称,相当于“你”“你们”; 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如:
2.表并列关系,如:河汉清且浅 (《古诗十九首》);
30
十三、复习“然”
1.“然”用作代词,起指示作 用,译作“这样”“如此”。如:
①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③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 宴游记》)
31
2.“然”用作连词,表转 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 等。如:
①然足下卜之鬼乎 ②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
7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 “地”“着”或不译。如: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 ③熙熙而乐 ④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 ⑤朝而往,暮而归
8
(二)用作副词。常依附在 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 一般不译。如:
①既而儿醒,大啼(《口技》) ②俄而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口 技》)。
9
典型例题
17
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 限制,可译为“才”“仅”等。 如:
①久而乃和 ②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18
(二)“乃”用作代词, 译为“你、你的” 。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 忘告乃翁。 (《示儿》)
19
(三)“乃”用于判断动 词,相当于“是”“就是”。 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
20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1.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副词,才) 2.乃大惊 (副词,竟然) 3.太祖乃悟,卒用其人(副词,才) 4.乃重修岳阳楼(副词,于是) 5.陈涉乃立为王 (副词,于是,就)
21
十、复习“若”
1.“若”用作代词。表示第 二人称,相当于“你”“你们”; 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如:
2.表并列关系,如:河汉清且浅 (《古诗十九首》);
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 文言文——虚词 课件 (共22张PPT)
方法指导
三、复习“其”的用法
1.用作人称代词,代第三人称,译为“他(她 )”“他(她)的”“他们”“他们的”“ 它”“它们”“它们的”。如: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方法指导
2.“其”用作指示代词,译为“那”、“那个 ”、“那些”、“这”、“这种”等。如: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3 .“其”用作语气助词,译为“难道”“大概 ” 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实战演练
【2016•山东省潍坊卷】 2.下列句子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D )(2分) A. 自宋之齐,请其术 其真无马邪 B. 而不喻其为盗之道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C. 山泽之产育 宋何罪之有? D. 若之盗,私心也 义,亦我所欲也
方法指导
4. “之”用作音节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 意,不译。如: ①公将鼓之。②久之,目似瞑。 (三)“之”用作动词。译为:“去”、“往 ”、“到……去”。如: 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方法指导
二、复习“而”的用法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 译。 如: ①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②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 关系。
方法指导
四、复习“以”的用法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 为”“由于”。 如: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本句中前一个 “以”表原因,“因为”,后一个“以”表 目的,“用来”。)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公开课PPT课件
教学目标
了解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 正确理解初中常见文言虚
词的意思和用法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
之、于、也、而、焉、乎、 其、然、虽、为、以、且、 则、乃、夫、故、何、或、 既、哉、已、矣、若、所、 者
之
1、往,到......去。 2、他,她,它(们)。 3、我 4、这,此。 5、的。 6、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7、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8、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9、凑足音节,无实义。 10、向。
子乎 3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朝而往、暮而归 5(吾)迤迤而行,漫漫而
游 6、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
固十六七。
表顺接,并且
表转折,但是,却 表并列,而且,又 表修饰,不译
表修饰,地
表转折,但是,可是
7、太守归而宾客从
表顺接,并且
8、吾恂恂(小心的样子) 表修饰,地 而起
9、广起,夺而杀尉
表顺接,并且
实战练习:
解释句中“之”字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 者甚蕃。
2、鞭数十,驱之别院。
3、项燕为楚将……楚人 怜之
4、公输般为楚造云梯之 械
的 它 他
这(种)
5、辍耕之垄上
去、往
6、怅恨久之
凑足音节,无实意
7、何陋之有
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8、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9、马之千里者
可图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用 认为
因为 因为
认为 认为
以:把,为:作为
22、自以为大有所益 23、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24、此可以为援而不
可图也
其
1、他、她、她(们) 2、他、她、她(们)的 3、其中,其中的 4、自己的 5、表反问语气,译为“难道”、“怎么” 6、表揣测语气,“恐怕”、“大概” “可能” 7、表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8、这、 9、那 10、加强祈使语气,“可”、“可要”、“还是” 11、加强反问语气,可译为“又” 12、表假设关系:“如果”
了解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 正确理解初中常见文言虚
词的意思和用法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
之、于、也、而、焉、乎、 其、然、虽、为、以、且、 则、乃、夫、故、何、或、 既、哉、已、矣、若、所、 者
之
1、往,到......去。 2、他,她,它(们)。 3、我 4、这,此。 5、的。 6、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7、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8、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9、凑足音节,无实义。 10、向。
子乎 3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朝而往、暮而归 5(吾)迤迤而行,漫漫而
游 6、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
固十六七。
表顺接,并且
表转折,但是,却 表并列,而且,又 表修饰,不译
表修饰,地
表转折,但是,可是
7、太守归而宾客从
表顺接,并且
8、吾恂恂(小心的样子) 表修饰,地 而起
9、广起,夺而杀尉
表顺接,并且
实战练习:
解释句中“之”字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 者甚蕃。
2、鞭数十,驱之别院。
3、项燕为楚将……楚人 怜之
4、公输般为楚造云梯之 械
的 它 他
这(种)
5、辍耕之垄上
去、往
6、怅恨久之
凑足音节,无实意
7、何陋之有
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8、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9、马之千里者
可图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用 认为
因为 因为
认为 认为
以:把,为:作为
22、自以为大有所益 23、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24、此可以为援而不
可图也
其
1、他、她、她(们) 2、他、她、她(们)的 3、其中,其中的 4、自己的 5、表反问语气,译为“难道”、“怎么” 6、表揣测语气,“恐怕”、“大概” “可能” 7、表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8、这、 9、那 10、加强祈使语气,“可”、“可要”、“还是” 11、加强反问语气,可译为“又” 12、表假设关系:“如果”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21页PPT
D、作动词。相当于“到”,“往……去”。 ⑴吾欲之南海,何如?
E、作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⑴公将鼓之。
⑵久之,蛇竟死。
练习:
⑴子将安之?
(到)
⑵恢弘志士之气。
(的)
⑶田忌欲引兵之赵。 (到)
⑷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他们,指代董允等人)
⑸之虚所卖之。
(到)(他,指代区寄)
.
小结: 焉的用法:A.作兼词,相当于“于之”;B.疑问代词; C.语气助词。
①黔:贵州一带。②惴惴:zhuì,形容害怕不安的样子。 ③亲近而不庄重。 ④遽:jù,急忙。
1、“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驴之黔 B、放之山下 C、吾当敬之 D、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A( )
2、找出与“今子是之不察”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A项
()
A、食草者,何用之有? B、久之,驴啮草
C、稍出近之
浙江省青田县温溪一中 夏忠南
预备知识:(现代汉语中的代词和助词)
代词:人称代词(你、我、他等) 疑问代词(什么、谁、等) 指示代词(这个、那个、此等)
助词:结构助词(的、地、得) 语气助词(吗、呢、啊、呀等) 动态助词(着、过、了)
常见的文言虚词:
焉、以、而、其、之、 为、乃、则、所、且、 然、者、哉、于、乎、 也、夫、然、盖等。
以的用法:用作介词、连词、动词等。
而的用法:连词。表示并列、递进、承接、转折、
修饰等关系。
其的用法:A.人称代词。 B.指示代词。
C.句中语气词。 之的用法:A.代词。B.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C.结构助词,使宾语前置。D.动词。 E.语气助词 。
综合练习:
驴之黔①,无可用,放之山下。狗见之,庞然大 物也,以为神。蔽林间而觇。少时,驴一鸣,狗愕然, 曰:“此必神兽也,吾当敬之。”稍出近之,惴惴② 而前,然见其蹄类牛,疑焉,立而睨。久之,驴啮草。 狗不胜喜,曰:“食草者,何用之有?”乃荡冲不已, 甚狎③。驴不胜怒,蹄而伤其首。狗痛而走。他日, 复遇驴,遽④蔽林间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兼词。①于此,于之。积土成山,风
兴焉。
2、语气助词。②词尾。用于形容词或副词
后面(多为叠词),相当于“然”(…的样子);盘盘焉,
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③陈述语气,用于句末,不译;
④用于句中,表停顿;(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 遗。)
⑤疑问语气,句末,不译;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
①名词,原因。 ③介词,凭借。 ⑤连词,表并列。 ⑦连词,表修饰。 ⑨介词, 把。 ⑪连词,因为。 ⑭与“上”组合。
②动词,认为。 ④介词,把。 ⑥连词,表承接。 ⑧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⑩介词, 因为。 ⑫介词, 在。 ⒂动词,被重用。
①于是,就; ②根据,依靠;(因人成事) ③趁机; ④经由,通过; ⑤因为,由于;(因噎废食) ⑥沿袭,动词。
伤;否则,以③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以④书卷 为伴,弃险以⑤远则不敢至之怯,慕“拥火以⑥入深穴”之勇, 醉“木欣欣以⑦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 畅游书海பைடு நூலகம்⑧ 极夫天地之乐,如此,以⑨帝位予我,亦弃之也, 岂以⑩一冕 之故而弃心神之逸?以⑪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吾 虽以⑫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与⑬权贵交。以⑭上乃吾心之 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必用,忠不必以⒂”之叹。
③可是,却; ④是,就是。
“此则①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然 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则②天下如岳阳 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范希文若不应邀作赋,文播寰 宇,则③岳阳楼能名扬天下与?当世之风,位卑则④足 羞,官盛则⑤近谀,范氏则⑥不然,高唱“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之调。友人被贬,未别离去,及至河边,则 ⑦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
①“所以”,表原因, “……的原因”。
②与“为”构成固定结构“为……所……”,表被动。
③ “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表示“……的人(事
物、地方、情况)等”。
④ “所以”,表目的、手段,“用来……”。
⑤所字结构,同③。
⑥“所以”同④。
1、语气词。 ①位于句尾,表疑问,
译为“呢”。(前面一般有“何”照应)
①与“也”一起表判断。
② “的人” 。
③放在时间词之后,不译。
④放在数词之后,可译为 “个”“样”之类。
⑤定语后置标志。
因①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因②旧制,此乃
曹操成大业之因③。其常因④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 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因⑤乘势击破之,成官 渡大捷。此亦因⑥许攸之力而得。途经绍墓,因⑦守冢 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因⑧此其得众人之心,以 一天下。因⑨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
①介词,根据,依靠,凭借。 ②动词,沿袭。 ③名词,原因。 ④介词,趁。 ⑤副,于是,就。 ⑥介词,凭借 ⑦介词,经由,通过。 ⑧介词,因为。 ⑨连词,因为。
① “就是”,“是”。
②“那么”。
③那么。
④ ⑤ “就”。
⑥表转折, “却”。
⑦“就”。
①的人;②的事(要区别); ③定语后置的标志; ④……者……也:表判断; ⑤放在时间词语后面,不译; ⑥放在数词后边,“个,样”。
李白者①,诗仙也。为当国者②所拒,遂游于 此山。今者③,山中与幽人对酌,乃一浇其心中块 垒也。力士脱靴,国忠捧墨,诗讽杨妃,此数者④ 乃其得罪之源,亦其个性之抒扬,故虽仕途失意, 仍不辍伟志,发之于诗,其诗传于后世者⑤不可胜 计,遂就其万世英名。
也》)
3、代词。⑥之;(犹且从师而问焉。 《师说》)
⑦表疑问,哪里,什么。
秦军过崤山间,见峭峭焉①,狭狭焉②,未料 有伏焉③,将士虽全力以搏,无奈进退不能,少焉 ④,死之殆尽,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焉⑤,骄而 轻敌若此,焉⑥能不败?万军于之何加焉⑦?但以 其傲,斥焉⑧,则必无颜世上矣。
①②词尾, “……的样子”。 ③兼词, “于此”,在那里。 ④词尾。 ⑤句末语气助词,不译。 ⑥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⑦疑问语气,相当于“呢”。 ⑧代词,相当于“之”,他们。
2、动词: ②做,成为,担任,是,认 为……(用法相同,意义各不相同);
3、介词。
③表被动;④为了,因为;⑤替,给;⑥跟, 同,向,对。
“天行有常,不为①尧存,不为②桀亡。”此为 ③至理,当为④世人言之,切勿使之为⑤巫所惑。巫 者,以诡为⑥业,其所为⑦皆为⑧利也。故为⑨其来 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为⑩天下除残去秽, 乃吾辈本分,何辞为⑾ ? ①② “因为”。 ③是。 ④ “向,对”。 ⑤与“所”构成 “为……所……”,表被动。 ⑥动词,作为。 ⑦动词,做。 ⑧ “为了”。 ⑨介词,在……的时候。 ⑩介词,“给,替”。 ⑾句末语气助词,表示疑问,相当于“呢”。
(1)与,跟,同,和。介词(介宾结构作状语, 在谓语动词前面)。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2)与,跟,同,和。连词(表并列关系,组成 名词短语作主语或宾语)。 ③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④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朝过夕改,君子与①之,吾亦赞同。然今人与② 古人孰智,庙堂与③坊间之识,相去甚远。为国者, 与④清廉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身体力行,事乃成。 今恩足以及外夷,而功不至于比百姓者,独何与⑤? 吾等与⑥君建言,又恐君自与⑦吾复算耳。
亡。《六国论》); ⑬表原因,译为“因为”;
⑭连接上、下、东、西等字,表时间方位数量等界限(现在还在
用)。
3、 动词;⑮认为。(皆以美于徐公。) 4、 词组。 ⑯ “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 ⒄“以为”(有“认为”或“以之为”两种不同用法)长女选入掖
庭, 桓帝以为贵人。《后汉书·窦武传》
5、副词。⒅通“已”,已经。
1、介词。 ①用,拿; ②凭,依据; ③把; ④在,从;⑤因,因为; ⑥依照,按照。
⑦才;(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六国论》)
2、连词,相当于“而”。
⑧表并列; ⑨表顺承;(樊哙侧其盾以撞。)
⑩表修饰;(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⑪表目的或结果,译为“来,用来”;
⑫ 表结果,译“以致”(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
1、句末。 ①表判断语气; ②陈述、肯定语气; ③表感叹语气; ④表疑问语气; 2、句中。 ⑤表停顿,不译。
“师道之不传也①久矣,汝何以能复之 也②?”“吾将劝勉督责以行之也③。”“汝 之言,金玉也④。汝之心胸,吾辈何能及也哉 ⑤!”
①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②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 ③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肯定语气。 ④句末语气助词,表判断语气。 ⑤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语气。
1、介词。①与,跟,同,和;②给,
替;(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2、连词。③表并列,与,跟,同,和; 3、助词。④放到句尾,同“欤”,“吗”; 4、词组。⑤“孰与”,“跟…比,哪一个更…”。 4、动词。⑥给。(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乐
羊子妻》)⑦亲附,结交;⑦赞许,赞同。(吾与点
也。) … …
注意:(略、不讲)
注意:(不讲)
(1)因,由于。介词(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在谓语动 词前面)。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因为。连词(连接句子)。 ①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②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③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秉烛夜游,良有以①也。”若以②己美于潘安,则出无
文言虚词
所、为、焉、也、以
1、助词。
① “所字结构”:“所+动词”=名词性短语。 (所字结构里面的“所”字,在任何情况下的 意义和用法都相同。)
2、②……为……所:表被动;
3、词组。所以:③表示原因,…的原因;④表 示手段或目的,用来…。
4、名词。 ⑤地方,处所。
“吾所以①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所②钦。以其所③居位, 能如此,岂他人可及?察其言,观其行,知其非所以 ④沽名钓誉矣。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 广坐之中,不宜有所⑤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 人哉?此二人皆所以⑥教人向上者也。
①动词,赞许。 ②介词,和,跟,同。固定结构“与……孰……”, 相当于“跟……比较,哪一个……”。 ③连词,表并列,和,跟,同。 ④动词,结交,亲附。 ⑤通“欤”,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呢。 ⑥介词,给、替。 ⑦介词,和,跟,同。
①就,那么;(并力西向,则吾恐 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②如果,假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