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两极格局下的世界第39讲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苏联改革课件新人教版
2024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五单元经济与社会生活第39讲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学案新人教版
第39讲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课程标准热词聚焦 (1)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2)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缘由及影响(3)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居民村落的渐渐形成;集市贸易的发展;城市功能的不断增多;居住条件的不断改善;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学问排查教材深化一、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1.村落的产生(1)居住形式:经验了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的演化。
(2)村落的出现①缘由: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村落。
②表现: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
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
③特点:村落建有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等。
④影响: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供应了条件和保障,也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供应了便利。
2.集镇的出现(1)兴起①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与农业分别,手工业者起先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
②商人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快速旺盛,渐渐成为肯定地域内的经济中心。
③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爱护其财宝和人身平安,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集镇。
(2)中国古代的集镇①中国古代的镇主要是为军事目的而设的。
②两宋时期: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发展起来。
③元朝:运输河沿岸兴起了许多工商业集镇。
④明清时期: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
3.城市的产生(1)含义:是肯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卫、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2)西方古代的城市①产生: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出现了城市。
世界上主要的农业区域,都相继产生了一批早期城市。
②代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马方城市建设的标准欧洲中古时期出现了一些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3)中国古代的城市①布局:主要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
②商朝: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
2019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讲义:第十五单元 两极格局下
第38讲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一、布雷顿森林会议1.背景(1)二战后期,防止战争悲剧重演、规划战后世界秩序的问题提上议事日程。
(2)二战冲击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使原有的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亟待世界经济体系的重建。
(3)美国经济实力膨胀,企图按照自己的意志规划战后的“世界经济蓝图”,确立在世界经济中的霸权地位。
2.召开:1944年夏,美、英、中等44个战时盟国的代表,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
3.内容: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决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4.意义:《布雷顿森林协定》的签订是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标志。
二、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1.确立: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正式成立。
2.宗旨(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加强国际货币合作,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
(2)世界银行:向成员国提供贷款,以促进该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推动并促进国际贸易的均衡增长。
3.特征(1)根据成员国认缴资金的数额决定投票权的多少。
(2)成员国有义务实行固定的汇率制,各国的货币与美元的汇率基本固定,美元与黄金的比价固定,美元取得高于其他国家货币的地位。
4.影响(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
(2)美元成为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从而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左右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
(3)是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金融货币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三、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1.原因(1)贸易保护主义严重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也是1929年经济危机加深的重要原因之一,人们认识到加强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的必要。
(2)美国积极倡导建立国际贸易组织,以有利于其商品输出。
2.建立: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两极格局下的世界单元综合训练课件新人教版
C.争取国家提供的社会保障和服务的权利 √
D.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答案
10.(2018· 湖南高考考前演练,35)经济学家哈耶克认为,尽管“完美”的 竞争是不存在的,但 “ 竞争的优势不取决于它的 ‘ 完美 ’” , 甚至是 相对不完美的市场所产生的结果也要比任何所知的替代物要好。下列措 施与之相吻合的是 A.加强金融管制 C.减少财政支出 √ B.增加民众福利 D.扩充国有企业
国家
意大利
占国内生产总值比%
24.7
占全部就业比%
25.4
占全部投资比%
47.1
英国
联邦德国
11.1
12
8.1
10.5
20
12.7
法国
13.5
10.5
30
A.欧洲各国经济仍未走出“滞胀”状态 C.国有企业的数量在西欧各国普遍减少
1 2 3 4 5 6 7 8 9
B.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仍在推行 √ D.自由主义政策在欧洲成为历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答案
3.(2018· 泉州高考适应性练习,35)1969年7月,美国总统尼克松阐述了他
的新亚洲政策,美国支持亚洲国家的集体安全以遏制“极权政治”的扩
张,但不要“发号施令”。同时美国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同西欧、日本
的关系。这表明
A.资本主义阵营发生了深刻变化
解析
赫鲁晓夫根据苏联的经济发展实际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尤其是
第39讲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典例研析·立标杆
1.(2022·湖北高考·16)20世纪80年代,联邦德国政府调整社会保障
政策,推迟养老金随工资增长而提高的时间,同时严审申请养老金的条
件,增加个人交纳额度。上述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 )
A.减轻公共财政负担
B.减缓老龄化进程
C.提高劳动者积极性
D.缩小贫富间差距
[解析] 材料中联邦德国政府“推迟养老金随工资增长而提高的时 间,同时严审申请养老金的条件,增加个人交纳额度”,目的在于减少 社会福利,减轻社会福利带来的财政负担,A项正确;上述政策不能减 缓老龄化进程,排除B项;推迟养老金随工资增长而提高的时间,增加 个人交纳额度,不利于提高劳动者积极性,排除C项;增加社会福利有 利于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排除D项。故选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 行和完善一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调节 和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维护垄断资本利 益和统治的一种方法。
[拓展] 1.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背景、目的、结果 (1)背景:美国社会对黑人的歧视广泛存在。 (2)目的:为了争取自己的平等权利。 (3)结果:迫使美国国会通过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 非法。
(4)评价 ①有利于缓和___收__入__分__配___不平等,保持__社__会__稳__定____。 ②加重了___国__家__的__财__政____负担,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 极性。
2.二战后西方国家社会运动 (1)背景:二战后西方国家缓和矛盾的措施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的基本 矛盾。 (2)表现: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学生运动和反越战运动。
3.主要措施 (1)国内:加强对经济干预 ①加大_政__府___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__消__费__ 需求。 ②制订经济发展__计_划___,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③利用信贷、利率、__税__收__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 (2)国际:通过建立___国__际__货__币__基__金__组__织_______、世界银行、关贸总 协定等国际经济组织,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领域的国际协调。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板块十五第1讲两极格局的形成至瓦解
(3)影响
①加强了成员之间经济和政治的联系,促进了成员经济的发展,为欧洲统一奠定了较 好的政治基础。 ②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摆脱美国的控制,冲击了美国的霸权地位。 ③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战后日本的崛起 (1)原因 ①进行民主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奠定了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基础。 ②美国的扶植。 ③朝鲜战争使美国在日本进行大量军事订货,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第1讲 两极格局的形成至瓦解
考情备考分析 主干知识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教材连线
考情备考分析
考题角度
考题角度·备考分析
备考分析 1.高频考点:两极格局对世界的影响与表现,多极化趋 势出现的表现。 2.备考策略:(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主要掌 握“冷战”的内容,能够分析不同冷战措施的特点,能 够从政治、经济、军事等角度综合分析这些措施。(2) 美苏“冷战”对中国的外交有很大的影响,重视美苏 对峙中对中国有较大影响的事件,比如,朝鲜战争、越 南战争等。(3)对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的学习主要 掌握促进多极化发展的因素,欧洲共同体的建立和发 展是重中之重。(4)从综合的角度看,国际政治格局的 演变与国际经济格局的演变之间关系密切,学习中应 该能够认识多极化趋势背后的经济原因,理解国际格 局的演变是综合国力发展不平衡的产物,而经济发展 是综合国力的基础。
3.对峙表现
方面 美国
杜鲁门主义 (1)时间:1947年3月 (2)内容: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 指导思想 (3)实质:是美国在全球扩张势力的宣言书;干涉别国内政,反共反苏 (4)影响: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的 正式开始 马歇尔计划 (1)目的:扶持、控制西欧国家,将西欧纳入美对苏“冷战”的战略 轨道 (2)实质:以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称霸 世界 (3)影响:使西欧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发展,也加深了西欧对美国的经 济依赖
江苏省2021高考一轮教师用书 第十五单元 第39讲 近现代世界科技革命(含解析)
第十五单元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西方在科技、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线索1 近代以来,从经典力学的建立到相对论、量子论的提出,人类对世界变化的认识开始由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
生物学领域经历了由创世神话到生物进化的理论演变,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生命起源之谜。
三次科技革命分别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方式。
线索2 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名家辈出、杰作纷呈,出现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等各种流派;电影和电视艺术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第39讲近现代世界科技革命[考纲清单] 1。
近代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1)经典力学:伽利略、牛顿对经典力学所作的贡献;经典力学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生物进化论: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瓦特改良蒸汽机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2.现代科学技术:(1)相对论与量子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2)现代信息技术: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经典力学1.伽利略、牛顿对经典力学所作的贡献(1)伽利略的贡献①成就: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学定律。
②地位: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后来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牛顿的贡献①成就:1687年,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形成了一个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牛顿力学体系,即经典力学体系。
②应用: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发现了海王星。
2.经典力学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1)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意义。
(2)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3)为启蒙运动奠定了科学基础。
二、生物进化论的创立1.背景(1)思想基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有力地冲击了基督教神学。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近现代世界科技和文艺5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课件新人教版
二 1684 年牛顿以其高超的数学才能提出了万有 引力定律……②牛顿是第一个成功地运用公式清楚地表述 力学体系公理的人。如果说牛顿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那么 让他成功的站到巨人肩上的阶梯就是数学工具。
——《经典力学建立与数学模型关系之探究》 思考 1 史料一、二反映出牛顿力学有何特点? 试答 史料解读:由①可知注重实验,由②可知其特点是用数 学方法精确描述宇宙运行的自然规则。
(4)消极影响:工业革命后人们加大了对煤、铁、石油 等资源的开发,加剧了环境污染,使世界可持续发展面临 挑战。网络也给社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板块二 互动探究·分层突破
Step1 微考点——图文证史深化 微考点 1 经典力学的特征
一 物体的特征,若其程度既不能增加也不能减 少,①且在实验所及范围内为所有物体所共有,则应视为一 切物体的普遍属性。
必考部分
第十五单元 近现代世界科技和文艺
第51讲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单元宏观概览
近五年全国卷考情统计
课时名片 课标要求:(1)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 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2)知道相对论、量子 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意义。(3)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 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4)以 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 对社会发展的作用。(5)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 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考纲明示:(1)经典力学。(2)相对论和量子论。(3)进化 论。(4)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5)现代信息技术。
2.意义 (1)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是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 (2)牛顿力学体系对自然界的力学现象作了系统、合理 的说明,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第一次理论大综合, 使科学摆脱了神学束缚,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进一步解放。
北京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五两极格局下的世界__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第41讲第二次世界大
考点1
误区警示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发动的冷战,是东西方阵营之间和美 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除直接军事交战以外,一切敌对行动的总称,但这 并不意味着当时世界上没有发生战争,在美苏冷战的大背景下,局部地 区发生了“热战”。 巧思妙记 两极世界的形成可归纳为“一、二、三、四” 一个核心:“冷战”。 两大特征:以美苏对抗为标志;斗争形式以“冷战”为主,“热战”为 辅。 三个领域:政治上,“杜鲁门主义”与“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 上,马歇尔计划与经互会;军事上,北约与华约。 四大影响:德国分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
①“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②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③联合国成立 ④不结盟运动兴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考点1
答案 A 1943年正值美苏结盟进行反法西斯战争时期,此时的美国 电影以歌颂苏联为主;1948年后正值美苏“冷战”时期,这一时期美国 电影的主题以宣传苏联对美国的威胁为主。与这一时期电影主题转变 相关的政治背景是“冷战”开始,因此①②符合题意。联合国的宗旨是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与题目所述现象无关,排除③;④发生于1961年,与 题干所述时间不符,排除④。
栏目索引
考点1
术语必背 (1) 战后初期美国和苏联成为主宰世界的两大主要力量,国家利益和意 识形态的矛盾,导致美苏同盟关系破裂,美苏两极相互对峙,“冷战”局 面出现。 (2)马歇尔计划不是一项紧急援助计划,实际上是美国通过经济手段来 达到稳定资本主义秩序、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的目的。 (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冷 战”结束,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考点1
(2)过程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岳麓版2019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近代史课件:两极格局的形成
马歇尔计划
反对。
的而企图延长人类痛苦的政府、政党或集团,都将遭到美国政府的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如何理解材料中 的“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
的常态,没有它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
固的和平”这句话?
而帮助西欧恢复经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 西欧,进而遏制苏联。
重点知识精讲
正式形成。
基础知识回顾
3.两极格局形成的影响
(1)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 的局面。 ①欧洲: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支持下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 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②亚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制造了朝鲜分裂。美国阻挠 中国解放台湾。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后爆发朝鲜战争和越南 战争。 ③拉美:1962年,出现了古巴导弹危机事件,世界处于核战 争的边缘。 (2)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避免了新的世界 大战的爆发。
第三步 审读材料辨析选项 抗,而战后美苏对抗的主要
√
D.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 盾加剧
重点知识精讲
2.马歇尔计划
材料: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
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任何愿意协助完成恢复
工作的政府将得到美国政府的充分合作。任何图谋阻挠别国复兴的 西欧资本主义国家 政府,都不能指望得到我们的援助。此外,任何为了政治或其他目
历史纵向比较
1.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的关系
(1)概念解读:所谓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制),简而言之就是美、 英、苏三国首脑主要通过雅尔塔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 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而两极格局是以美、 苏为中心,以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 而“冷战”是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 (2)三者的关系: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 即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 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下两极格局对抗 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一般说来,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冷战”局面的结束、雅 尔塔体系的瓦解。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五两极格局下的世界__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第43讲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巧思妙记 布雷顿森林体系
2.关贸总协定 (1)原因 a.② 贸易保护 主义的危害,使各国开始认识到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 的必要性。 b.美国扩大对外贸易的需要。
(2)产生: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简称关贸总协定。 (3)宗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 际贸易自由化。 (4)性质:是有关关税和贸易政策的国际性③ 多边 协定。 (5)影响:形成了以④ 美国 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贸易体系。 3.认识 (1)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贸 关系的三大支柱。在此基础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2)美国在其中拥有特殊地位。 (3)它们的出现,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反映了二战后世界经济 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术语必背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是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会员国的货币 与美元挂钩,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 (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 展,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便利了美国对外经济 扩张和霸权地位的确立。 (3)《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 惠和非歧视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思维启迪 有评论说:“尽管形式上是多边的,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布雷 顿森林体系是高度集中的。”这里的“高度集中”指什么?对美国和 世界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含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 融体系,美元具有了高于各国货币的地位。影响:确立了美国经济霸主地 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稳定世界经济秩序。
(3)崩溃: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布雷顿森林体 系内在的不稳定性以及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衰落,美国无力稳定美元, 不得不宣布美元贬值,各国也纷纷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布 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典例1 (2016北京西城期末)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后,美元也被称为 “美金”,美国财政部长福勒说:“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围
【学海导航】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5讲 两极格局的形成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探究2
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有哪些异同?
【活学活用】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在华五十 年》中写道:“美国的强大及其在自由与安全事业中 的领导地位,使它成了自由国家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 领袖。” 20世纪 50年代,体现美国充当这一“领袖” C ( 的史实是 ) A.提出杜鲁门主义 B.抛出马歇尔计划 C.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D.在越南发动“特种战争”
关系: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 础,即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 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 “冷战”是雅尔塔体系下两极对抗的主要形式 (美苏关 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般来说,两极格局的瓦解,也 就意味着“冷战”局面的结束、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活学活用】二战后初期,有政治家认为,当时美国 在欧洲实施的某项战略措施“最初不过是一种经济手 段,现在却成了美国武器库里对付苏联的一种主要武 A( 器”。这一措施是 ) A.推行马歇尔计划 B.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倡议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解析】备选项中事件分别出现于 1947 年、 1947 年、 1955年、1965年,只有C项符合“20世纪50年代”这一 条件。答案C。
内化训练
1.(2013· 福建文综)“冷战”期间,美国政府的一 份秘密报告认为, ( 美国 ) 实力上的优势,正处于最严 重的危险之中 …… “冷战”事实上是一场维系着世界 D ( 的生死存亡的真正战争。该报告认为 ) A.全面热战不可避免 B.要用热战代替“冷战” C.“冷战”实际上是一场热战 D.“冷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北京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五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90
第43讲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A组基础过关题组一、选择题1.(2016北京东城期末)二战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建立,作为国际支付手段的货币是( )A.卢布B.英镑C.欧元D.美元2.(2016北京西城期末)20世纪90年代,国务院扶贫办向世界某机构申请长期贷款,成功实施了西南扶贫、山西扶贫、秦巴山扶贫等项目。
此机构应该是(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B.世界贸易组织C.世界银行D.亚太经合组织3.(2015北京通州模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稳定国际汇率,对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的国际金融组织是(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B.关贸总协定C.国际复兴开发银行D.世界贸易组织4.(2016北京怀柔期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标志是( )5.(2017清华附中期末)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曾向参议院建议,美国要建立一种世界体系,以便让“企业家们可以按照商业原则进行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
战争结束后,这一建议体现为( )A.两极世界的形成B.《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C.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D.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6.(2016北京东城期末)二战后,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是( )①联合国②世界银行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④关贸总协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二、非选择题7.(2017北京昌平二模)二战后,美国经济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但始终处于西方发达国家前列。
材料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发展处于增长速度较高的时期。
美国凭借经济优势输出资本、争夺国外市场,扩大商品出口,积极利用国际组织来维护自身利益。
政府和私人企业都认识到科技水平的重要意义,因此不惜耗巨资促进科技发展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另外,无论是民主党政府,还是共和党政府,都不得不顺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潮流。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8分)B组能力提升题组一、选择题1.(2017北京顺义期末)美国试图通过某项协定,用新型的金本位来达到贸易自由化,把国际金融的大权集中到华盛顿。
近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五两极格局下的世界——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教材补遗学案(20
(北京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五两极格局下的世界——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教材补遗学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北京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五两极格局下的世界——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教材补遗学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北京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五两极格局下的世界——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教材补遗学案的全部内容。
专题十五两极格局下的世界——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教材补遗1。
三环外交由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提出的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外交战略。
其主旨是企图通过英国在与美国、英联邦国家和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个环节中的特殊联系,充当三者的联结点和纽带,以维护英国的传统利益和大国地位。
丘吉尔的这一外交思想,就是试图以英美特殊关系为基础,希望法、德和解,恢复欧洲均势,并利用原有的殖民地体系,挽救和恢复在二战中被削弱的英国的国际地位,乃是一个国力日趋衰微的大国在外交战略上的一种无奈选择。
2.新东方政策新东方政策是指1969年联邦德国勃兰特政府上台后推行的旨在与苏联、东欧缓和的外交政策。
主要内容包括:(1)放弃主张东西方对立的哈尔斯坦主义,宣布在加强与西方合作的同时,争取达成与东方的谅解。
(2)承认战后欧洲各国的现有边界,改善与苏联、东欧的关系。
(3)承认民主德国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表示愿意实现两德关系的正常化,并表示愿意以和平方式谋求德国的统一。
新东方政策的提出反映了西欧要求独立发展的政治倾向,表明西欧对外政策已开始摆脱对美国外交政策的依附.3。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 第15讲 两极格局的形成 .doc
[考纲要求]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2.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第15讲 两极格局的形成一、美苏“冷战” 1.背景(1)基础框架:雅尔塔体系以美、苏为主导,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世界主要国家实力的变化①西欧和日本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②苏联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增大。
(3)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
2.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3.开始: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杜鲁门主义”。
4.表现5.影响(1)世界局势紧张,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交替。
(2)美苏未发生直接武装冲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概念辨析]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的关系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二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下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归纳总结]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
(2)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
(4)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5)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
二、“冷战”影响下的国际关系1.德国的分裂: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支持下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近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五两极格局下的世界——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闯关检测(2021
(北京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五两极格局下的世界——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闯关检测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北京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五两极格局下的世界——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闯关检测)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北京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五两极格局下的世界——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闯关检测的全部内容。
专题十五两极格局下的世界——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专题闯关检测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计48分)1.(2017北京海淀期中)1946年2月,美国驻苏联外交官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了一封电文,指出:“美国必须在政治舞台上把苏联当作对手,而不是伙伴”,苏联“对理智的逻辑无动于衷,但对武力的逻辑十分敏感”。
因此,美国若拥有足够的实力,并表明准备使用实力时,几乎用不着动武,便可遏制住苏联。
这一文件()A.使二战后美苏关系由战时盟友转为对手B。
形成了二战后美苏对峙的两极政治格局C.主张美国用战争手段与苏联全面对抗D。
为美国的“冷战”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2。
(2016北京朝阳期末联考)从1948年到1951年美国共向欧洲提供了大约131亿美元的援助;受援国被要求美援必须用以购买美国物品和技术,并确定以美元为结算单位;受援国家部分工业发展要接受美国监督;必须打破各国间贸易关税壁垒;等.该项援助( )A。
推动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诞生B。
是抗衡苏联的重要力量和工具C.标志着战后国际贸易体系形成D。
正式启动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3.“两极格局”就是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集团在世界权力结构中占据绝对主导位置,相互敌视、对峙,但是又不能击败对手的世界权力划分形势.下列不属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原因的是( )A.历史文化的差异B.国家利益的冲突C。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两极格局下的世界第39讲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苏联改革教案(含解析)人民版
第39讲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苏联改革一、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联邦政府的调节和管理职能深入到各主要经济部门。
图解历史战后资本主义出现新变化的原因(2)表现①政府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刺激生产和消费,干预资本主义的再生产。
②政府广泛补贴出口产品,维持高出口水平。
③政府大力投资科研和教育,推行福利主义政策。
(3)实质:经济体制仍然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4)影响①美国快速完成了从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的转变。
②从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2.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3.美国的“新经济”(1)背景:二战后,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2)概念提出:20世纪90年代初。
(3)含义:它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4)特征:经济增长伴随着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基本上实现零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
(5)影响: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
(6)本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改变,经济发展的周期性仍然存在。
特别提示“新经济”的实质是信息化与全球化,其推动了全球一体化进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4.英国的混合市场经济(1)凯恩斯主义特征(二战后)①私人企业与国有化相结合。
②国家计划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③国家干预与自由竞争相结合。
(2)货币主义(20世纪80年代):撒切尔夫人推出经济改革政策,调整经济运行机制。
(3)经济自由主义(20世纪90年代):向“多市场、少政府”转变。
5.法国的计划指导型经济(1)发展方针:企业国有化、经济计划化和建设福利国家。
(2)特征: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国有企业与私人企业共存。
(3)措施①提高国有企业比重和制定经济计划。
②利用财政、税收、价格等手段全面指导和调节社会经济。
(4)结果①法国的政府干预模式使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一 全面干预经济的新时代——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历史解释 1.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的表现
(1)生产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 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形态。 (2)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建立“福利国家”制度,国家干 预深入到分配领域,保障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水平。 (3)产业结构的调整:科技进步使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宽了经济活 动领域,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同时还产生了一大批新兴产业, 如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航空以及激光等。 (4)经济全球化:由于科技的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2.认识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1) 这些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 关系的自我调整。这些新变化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和问题。 这些新变化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经济“滞 胀”、财政危机等新问题。 (2) 资本主义之所以要不断调整政策,既是利润最大化的需要,也是与 社会主义制度接触中的借鉴。
②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社会生产力
(2)“新经济”的出现
①原因
a.美国努力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
b.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
②兴起: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
③特点: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 信息技术 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④意义: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10年的经济增长。
图示构史 美国的“新经济”
导性计划为主,政府计划与市场结合;而苏联的计划是指令性计划,
排斥市场调节。
答案
直通高考·学会审选择题 (2017· 课标全国Ⅲ,35)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 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 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 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 府试图 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a.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
b.给企业部分权利。
c.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 物质利益 。
(3) 结果: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由于对其弊端缺乏科学认
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背景:赫鲁晓夫改革造成苏联社会混乱。
(2)内容
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②扩大国营企业的 经营自主权 。
史料实证 分析材料,以法国为例找出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大力干预经济的体现。
材料
以政府开支或公共服务部门雇员人数来衡量,大多数西欧国家的公
共部门发展得很迅速。但只有在法国,国家计划的理论热情才真正转化为
实际事物。像英国一样,战后法国政府推行国有化,如航空运输、银行、
保险公司、公用事业、矿产、军火工业、飞机制造业等领域。法国总体生 它向来只设定目标,却不制定生产配额。在这一方面,它同苏联的计划大 严格地规定产品数字。 ——[美]托尼· 朱特《战后欧洲史:旧欧洲的终结(1945~1953)》
世界现代史
第十五单元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第39讲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苏联改革
内容索引
落实主干知识 突破核心考点 研析考情考向 课时作业
落实主干知识
国家干预
混合经济
易错易误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既不是指垄断资本日益排挤中小企业,也不是指 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而是指国家对经济的调控能力加强。
二、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源自②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
③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打破了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迷信。
(2)内容 ①农业 a.实行农产品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 b.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 自主权 。 c.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 ②工业
③运用 经济手段 ,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3)结果
①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
②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1975年以后,国民经济进入停滞时期。
3.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①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②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 (2)内容 ①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②以 指导性计划 指标代替指令性计划指标。 ③调整 所有制结构 。 ④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出现合资企业。 ⑤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2.建立“福利国家”
(1)目的:缩小 贫富差距 ,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2)实质:国家运用 社会保障 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
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 服务。 (3)历程: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渐完备; 70年代后受挫但是继续发展; 80年代以后,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4)内容: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 (5)评价 ①使穷人受惠不少,对 社会稳定 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3)结果: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把改革重点转向 政治 领域,
最终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易错提醒 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 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苏 联解体。
突破核心考点
弄清题意
本题考查二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切入点是20世
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面临“滞胀”的困境,题干材料内容实际上是美国 解决经济“滞胀”的举措。 技巧运用 材料中虽提到“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但这是为了解决政 府的财政危机,况且此时联邦政府“财政支出庞大”,扩大福利政策的 覆盖范围会加重联邦政府财政负担,这与尼克松政府的目的正好相反, 故C项错误;美国联邦政府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让各州和地方担 负更多的责任,实际上还是地方政府在干预经济,并非恢复自由放任的 传统,故D项排除。
产能力的 1/5在1946年属国家所有。……法国的计划从未超出 “指标式 ” :
不一样,后者的本质特点(也是主要缺陷)是坚持按部门、按商品来武断地、
主要信息: 材料显示二战后法国对经济干预的方式是:大力发展政府
公共服务部门,制定国家的计划,推行部分经济领域国有化。但是西
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计划与苏联的计划经济是不同的。法国的计划以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