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权到国有资本经营体系的创新p

合集下载

上海国资改革的改革方案

上海国资改革的改革方案

上海国资改革的改革方案1. 简介上海市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国有资产在上海市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推动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和优化配置,上海市制定了一系列的国资改革方案。

本文将介绍上海国资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具体的改革方案。

2. 国资改革的意义国资改革是指通过改革国有资本的所有权结构和经营机制,提高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国家对国有资本的正确管理和保值增值。

上海国资改革具有以下意义:•优化国有资产配置,提升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推动上海市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提高上海市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

3. 上海国资改革的主要内容上海国资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3.1 国有企业的分类和整合根据上海市国有资产的性质和业务类型,对国有企业进行分类,并实施整合。

上海市将重点整合同类型、同行业的国有企业,减少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3.2 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上海市将推进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引入民间资本,提高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通过股份制改革,上海市将引入专业化管理和市场化运作机制,实现国有资产增值。

3.3 国有资本的监管和运营模式改革上海市将改革国有资本的监管和运营模式,加强对国有资本的监管和内部控制。

通过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完善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提高国有资本的运营效率。

3.4 国有资产的市场化运作上海市将推动国有资产的市场化运作,采取多种方式对国有资产进行盘活。

通过市场化运作,上海市将优化国有资产配置,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

3.5 国有企业的改革激励机制为了激励国有企业的改革创新,上海市将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通过激励机制,上海市将吸引更多的人才进入国有企业,提高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4. 改革方案的实施步骤上海国资改革的实施步骤如下:4.1 制定改革方案上海市相关部门将制定针对上海国资改革的具体方案,明确改革目标、任务和措施。

4.2 阐述改革政策上海市将推出相关政策,明确国有企业的改革政策,提供改革的指导和支持。

资本经营形考作业答案(完整本)

资本经营形考作业答案(完整本)

《资本经营》形考作业答案《资本经营》形考作业1答案一、名词解释1、资本:是能够带来未来收益的价值,是资产的价值形态。

其涵义:可以用价值形式表示,能产生未来收益,是一种生产要素。

2、资本经营:是可以独立于商品经营而存在的,以价值化、证券化了的资本或可以按价值化、证券分操作的物化资本为基础,通过兼并收购战略联盟等各种途径来提高资本营运效率和效益的经营活动。

3、生产经营:是围绕产品生产进行经营管理,包括供应生产和销售各环节的管理及相应的筹资与投资管理。

其目标是追求供产销的衔接及商品的盈利性。

4、结构性资本:指资本结构的合理配置。

如:产品形态的资本,固定资产形态的资本、金融形态的资本,无形资本形态的资本,知识形态的资历本等的结构。

5、委托—代理关系:股东、债权人和经营者之间构成了企业最重要的经济关系。

即委托—代理关系。

6、资本市场:是融通长期资金的市场,可分为中长期信贷市场和证券市场。

7、直接融资市场: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通过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直接融通资金的场所,即为直接融资市场,也称证券市场。

8、并购:具指一家企业通过取得其他企业的部分或全部产权,从而实现对该企业控制的一种投资行为。

9、敌意并购:也称非善意并购,是指并购企业在目标公司管理层对其并购意图尚不知晓或持反对态度的情况下,对目标公司强行进行并购的行为。

10、资产专用性:是指资产(交易物)在用于特定用途后,很难再移作他用的性质。

包括:场地专用性、物质资产专用性、人力资产专用性、专项投资。

11、差别效率理论:也叫管理协同理法,即一家公司具有高效率的管理队伍。

其能力超过了公司日常的管理需求,该公司便可以通过并购一家管理效率较低的公司来使其额外的管理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并通过提高目标公司的效率而获得收益。

12、要约收购:指在证券交易所的交易中,当收购者持有目标公司股份达到法定比例时,若继续进行收购,必须依法通过向目标公司所有股东发出全面收购要约的方式进行收购。

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及其启示

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及其启示

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及其启示一、国有企业改革的概述国有企业改革是指对国家所有的企业实施改制、转制和深化改革的过程。

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目的是要解决国有企业运营不良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改革的方式和程度都在不断的加强和完善。

可以说,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总结1. 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管理强化对国有企业的监管和管理,成立对企业进行事后审查的机构,对企业的各项业务、决策和管理进行跟踪、监督和审计,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同时,要不断加强对企业的政策引导和服务,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形成更加稳定和健康的企业壮大态势。

2. 实行混合所有权制度混合所有权制度是指在保持国有股份的基础上,引进外部资本,实现国有资产的增值,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具体实施方式包括:引进战略投资者、股份制改造、员工持股等。

这些方式的实施不仅实现了对企业的全方位监管,而且可以利用市场机制有效地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从而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3. 建立市场导向机制建立市场导向机制,通过劳动力、物资、资本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推进企业的资源优化配置和管理,使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得到大幅提升。

在市场导向机制的框架下,要注重实施市场价格和信号传导机制,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和投资决策从传统计划经济转向市场化经济,开创了一条符合国情并具有可操作性的改革道路。

三、国有企业改革经验的启示1. 内涵扩展与为企服务的协同发展当前,国有企业的改革不仅应该夯实国有企业的产业优势,还应该通过协调相关方面的政策,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针对各类企业,应综合运用市场机制、政策支持、资金、人才等要素支持,通过政策鼓励和引导,促进企业自身的增长和外部环境的进一步优化。

2. 在改革中把握好效益与持续发展的平衡在国有企业改革中,需要注意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重在制度创新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重在制度创新

国有企业改革事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是一项 复 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最为核心和根本的是国有资产监督管 理 体制的改革,要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经营体制和方式,重 要 的是制度建设,要积极探 索基于 经营的 国有资 产监管 体制, 使监管建立在有效经营的基础之上。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 制 改革同时还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要深化国有资产管理 体 制改革重在制 度 创新,最 重要 的就 是激 励和 约束 机制 的 创 新,解决了激励与约束机制问题,也就在很大程度上解决 了 新体制下国资委与企业之间所有权利和经营权分 离这一核心 问题。
收稿日期:2005 - 1 1-1 8 作者简介:周建明,女,湖南益阳人,中南大学商学院 B A 硕士研究生。
56
更大规模国有经济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可见,设立国有控 股 公司是深化国企业改革,解决政企分开的重要途径。 在国有企业内部 真正建 立起符 合社会主 义市 场经 济 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十六大报告指出:国有企业是我国 国民经济的 支柱,要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 步探索公有制特别 是国有制的 各种 有效实现形式,大力推进企业的 体制、技术和管理 创新。按 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国有大中型企业继 续实行规范 的公 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放开搞 活国有中 小企 业。企业要建立“ 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 理科 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主要应该在 以下几个方 面进行制 度完 善和创新:一是完善企业法人制度;二是严格有限责任 制度; 三是制定科学的领导体制与组织管 理制度;四是建立合 理的 劳动人事工资制度;五是健全财务会计 制度;六是完善 民主 管理制度。企业经营层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实行民主管理。 总之,我们要进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现代 企 业制度,就是要在转换 政府职 能、实行政 企分 开的前 提下, 以理顺和重组产权为 基础,建 立起以法 人企业 制度为 核心、 以实现政企分开、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 束、自 我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国有企业制度,在企业内部要形成纵 向 授权的企业领导制度、科学管理制度、规范化的企业会计 财 务制度、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双向选择的劳动用工制度 等 制度。

浅析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风险及防范

浅析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风险及防范

浅析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风险及防范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制度创新的一种尝试,旨在通过市场化手段优化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提高其效益,增强其竞争力。

然而,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风险和挑战。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浅析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风险及防范。

一、产权划分风险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核心是引入民间资本,使得国有企业与民间资本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共同承担企业的经营风险。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的所有权不同,产权划分难以厘清。

如果产权划分不当,容易导致认识上的差异、利益上的矛盾,最终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经营。

如何规避这一风险呢?首先要明确产权划分的原则,即依法依规、公平合理、协商一致。

各方要通过充分协商和协调,划分出合理的产权份额和权益比例。

其次,要建立健全的治理机制,确保所有权和经营权相一致,保障各投资方的权益,避免出现利益冲突和纠纷。

二、企业文化冲突风险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和企业文化可能会出现不兼容的情况,产生一定的矛盾和冲突,进而威胁到企业的稳定性和发展。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企业文化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国有企业注重集体主义、稳定性和长期发展,而民营企业注重个人主义、灵活性和短期效益。

为避免产生文化冲突的风险,企业应该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前,加强融合和沟通,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通过共同认识和协商,制定出适合所有投资方的企业文化,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加强文化融合和管理,建立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和精神氛围。

三、市场风险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的是通过市场机制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高经营效益。

然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可能会面临市场风险,如市场需求变化、行业竞争加剧、技术创新不足等。

为规避市场风险,企业应该加强市场调研,了解市场需求变化和行业动态,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发展。

总之,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

在实践中,必须加强风险防范和管理,依据市场化原则,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实现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的良性互动与共同发展。

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国有资本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

国有资本作为国家的重要财富和战略资源,应当更加有效地进行运营和管理,以实现最大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而国有资本的经营预算制度,则是国有资本经营活动的重要管理工具,对于提高国有资本经营效率、保障国家利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势在必行。

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需要明确其基本内容和原则。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应当包括资本运营预算、资金运作预算、收入支出预算等内容,明确国有资本的投资方向、资金来源、收益规划等方面的安排和规定。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应当遵循公开、透明、公平、合法的原则,确保国有资本的使用和管理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

要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制度体系。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需要与国家财政预算制度相衔接,形成完整的财政管理制度体系。

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中,应当明确各级政府、国有企业等相关部门的职责和权利,加强对国有资本的统一管理和监督。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还应当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绩效评估制度等相互配合,提高国有资本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

要加强国有资本运营的监督和评估。

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对国有资本运营活动进行全程监督和评估。

政府应当加强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审核和审查,确保预算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要定期进行国有资本经营绩效评估,对国有资本的运营情况和效果进行全面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进行整改。

要加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信息化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提高管理效率和透明度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当加大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国有资本经营数据的全面、准确、及时共享。

要加强对员工的信息化培训和教育,提高其信息化管理水平,推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提升。

政府经济学

政府经济学

一、名词解释1.政府经济学:政府经济学就是经济学中专门研究政府经济行为、政府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政府经济活动特殊规律性的科学,“是论述各级政府部门和公共组织(如国有企事业)的存在意义和行为,回答政府必须做什么以及应该怎样做的学问”。

2.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存在于发达商品经济社会的经济运行方式,是一种以市场为中心的经济体制,以市场为中心来组织社会经济,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自动实现社会资源配置的经济运行方式。

(P16)3.市场失灵:所谓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

(P21)4.罗斯福新政5.公共物品:指在消费和使用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或劳务。

6.纯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是完全满足消费上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条件的物品。

(P74)7.准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是指一些物品,既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非竞争性和(或)非他性,又没有完全满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两个特征。

(P75)8.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是指一个经济主体(个人、家庭、企业或其他经济主体)的活动对其他经济主体所产生的收益或成本影响。

(P93)9.产权:财产权利,包括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等各类财产权。

10.庇古税:是指在存在外部成本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向有关企业或个人课以相当于他造成的边际外部成本的罚款或税收,外部成本就成了有关当事人的内部成本,他们在决策时就会考虑到这些成本,从而避免效率损失。

由于这一纠正外部成本的方法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首先提出的,所以又叫做庇古税。

11.垄断:所谓垄断,指的是市场竞争主体为了排挤其他竞争对手,获取超额利润,以单独或联合的方式,以及有关行政部门为了一定的社会、本地区或本部门利益而运用行政权力,阻碍、限制或支配他人的生产经营活动,在一定范围内排斥、限制或妨碍市场竞争的行为。

(P112)12.经济性垄断:经济性垄断实质上是企业等市场主体借助经济实力单独或合谋在市场、流通、服务等领域限制、排斥或控制经济活动的行为。

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体制创新路径研究——以A公司为例

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体制创新路径研究——以A公司为例

理论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体制创新路径研究——以A公司为例◎文/钟炳贤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产业边界逐渐模糊,企业价值创造活动也从传统的单一主体行为向价值网络群体作用转变。

如今,国有企业三年改革行动已全面开启,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国企通过体制创新建立协同共赢的企业价值网络,可以更好地发挥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的协作优势。

面对新形势,A公司抓住新机遇,直面新挑战,积极探索对全资子公司B公司进行体制改革,并实施多项措施,推动B公司高质量发展。

文章以A公司为例,对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的体制创新路径进行了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体制创新;内部控制0 引言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受限于体制的特殊性,部分国企拥有庞大的资源,经营效率却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无法发挥规模效益。

为更有效地发挥国有经济的资源优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以国有、非公有、集体资本交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通过引入民营企业更加科学的管理体系及更灵活的市场应对机制,激活国有企业竞争力,实现“国民共进”。

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最终是实现各所有制的多元混合,发挥不同性质所有者的激励约束作用,提高国有经济效能。

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国有企业体制创新,不仅是实现国企战略性调整、深化国企改革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也是推进非公资本进入基础性产业,扩充新市场增长发展空间,促进国企民企互补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1]。

1 混合所有制改革下国有企业体制创新的重要性1.1 有利于激发市场经济活力,发挥制度协同效应在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国有企业必须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

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企业可通过社会注资、民企入股、外资合作、员工持股、PPP模式等多方式发挥国有经济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带动作用,丰富国有企业体制创新途径,有利于国企汇集、发挥各所有制度优势,取长补短,实现宏观经济目标,既扩大国有资本功能,也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更大的发展平台,促使社会经济整体发展。

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制度

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制度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预算管理是重要手段。

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既是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按照市场原则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重要方式,也是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重要手段。

作为产权归属于国家的特殊资产,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制度的建立显得尤其重要。

这是因为国有资产也具有一般资产的产权要素: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处置权。

只有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才能真正落实国有资本收益收缴。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主要内容包括国有资产收益(如国有股利、国有资产产权转让净收入、承包租赁费、国有资产占用费和国家集中的税后利润等),以及国有企业的增资、注资等。

国有企业原先是统收统支的,所以不存在上缴收益的问题,后来由国资委作为国有资产出资人来监管,但目前国资委无法从企业获取收益,国企利润实际是以税收形式上缴给国家的,如国企税收是55%,集体企业是33%,外资企业是15%,国企同比多上缴的税收,实际就是国资收益的上缴部分。

国资委作为政府特设的相对独立机构,代表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负责国有资产、国有资本的财务管理,理应承担国有资产经营预算,以及国有资产的收益、分红、预算、分配等职能。

为此,应设立国有资产收益专户,建立健全国有资本预算体系,以监督管理国有资产收益的收缴、分配和使用。

凡是企业应上交的国有资产投资收益,要及时足额地上缴国有资产收益专户,并纳入国家的国有资本预算。

国有资产收益的分配、使用,则应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需要,一般应用于特定行业和企业的再投资,包括国有独资企业、独资公司的追加投资;国有控股公司的扩股、配股;购买其他企业股权;进行新的投资项目等。

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需要理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预算的关系。

公共预算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主要用于社会公共支出。

国有资本预算的收入是凭借国有资本取得的投资收益和资产转让收入,主要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准则和根据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及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的要求,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行业和重点领域,实现国有资本的增值。

《国有资产概述》课件

《国有资产概述》课件

两者在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评估可以为审计提供
参考依据,审计也可以为评估提供监督保障。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5
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与 优化配置
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定义
国有资产保值是指国有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合理经营,采取有效措施,使国有资产的实际价值不低于其取得成本 或评估价值;国有资产增值则是指国有资产的实际价值超过其取得有资产评估
国有资产评估的概念
是指通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对国有资产进行全面的分析和 评估,以确定其价值的过程。
国有资产评估的必要性
国有资产评估是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完整、保值和增值的重要手段 ,也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的重要依据。
国有资产评估的方法
包括重置成本法、收益现值法、市场比较法、清算价格法等,根据 不同的评估目的和对象选择合适的方法。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3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与模 式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定义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指国家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经营权 、处置权等权利进行管理和监督的组织体系和制度安排。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构成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由国有资产所有权、经营权、处置权等 权利构成,这些权利在不同的管理层次和管理机构之间进 行分配和协调。
国有资产广泛分布于各个行业和领域,其经营活 动和运作过程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因此,国有资产的运作和管理对于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交流与合作功能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政府配置资源方式的指导意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政府配置资源方式的指导意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政府配置资源方式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17•【文号】•【施行日期】2017•【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综合规定正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政府配置资源方式的指导意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增强,政府配置资源的范围和方式也在不断调整。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配置的资源主要是政府代表国家和全民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事业资源等公共资源。

为解决当前政府配置资源中存在的市场价格扭曲、配置效率较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突出问题,需要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创新配置方式,更多引入市场机制和市场化手段,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现就创新政府配置资源方式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对于适宜由市场化配置的公共资源,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切实遵循价值规律,建立市场竞争优胜劣汰机制,实现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对于不完全适宜由市场化配置的公共资源,要引入竞争规则,充分体现政府配置资源的引导作用,实现政府与市场作用有效结合。

对于需要通过行政方式配置的公共资源,要遵循规律,注重运用市场机制,实现更有效率的公平性和均等化。

第二章 国有资产管理体系 《国有资产管理》PPT课件

第二章  国有资产管理体系  《国有资产管理》PPT课件

第二章 国有资产管理体系
三、国有资产管理主体之间的关系
(一)国务院与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之间是授权与被授权 的关系。
(二)中央与地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之间是指导被指导 的关。系,实行分级管理原则。
(三)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与国有资产运营机构之间 是授权与被授权的关系。
(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与国家出资企业之间是企 业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占有使用权与经二、国有资产管理主体的构成——“四层次三元”主体结构 (一)国有资产管理的四个层次主体
第1层次:中央 人民政府,即
国务院;
第3层次:地级 市、区、自治 州人民政府;
第2层次:各省、 自治区、直辖 市、计划单列 市人民政府;
第4层次:县及 县级市人民政
府。
第二章 国有资产管理体系
第二章 国有资产管理体系
三、资源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职责
(三)水资源管理机构的职责 1.水资源配置管理 2.水资源保护管理 3.水资源调控管理 4.水务管理
第二章 国有资产管理体系
三、资源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职责 (四)森林资源管理机构的职责
1.拟定森林资源保护方针政策 2.监督全国林业资金的管理和使用 3.组织开展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的工作 4.森林资源产权管理 5.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管理 6.森林资源保护管理
第二章 国有资产管理体系
第一节 国有资产管理主体 第二节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职责 第三节 国有资产运营机构
和国家出资企业的职责
第二章 国有资产管理体系
第一节 国有资产管理主体
一、国有资产管理主体的概念
国有资产管理主体,又称为国有产权主体,是指享 有或者拥有国有资产财产权或具体享有国有资产财产 权某一项权能,以及享有与国有资产财产权有关的财产 权利的国家、组织、单位、法人和自然人。

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目前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主要有三种类型:国有制、集体制和个体制。

国有制指的是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为主导的经济组织,其所有权归于国家或国家授权机构,由国家或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出资经营管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国有制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得到优化和升级,目前已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国有企业集团。

这些企业领域广泛,包括能源、电信、交通、金融等。

随着国有企业的不断壮大和优化,其产能、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不断提升,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集体制是指集体所有制和股份制经济,其所有权属于农民、职工、军队、社会组织等集体所有者。

这种所有制形式在我国农村和城市的某些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农村的集体经济组织是指集体所有制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村企业等,其经营管理由合作组织或村委会等组织承担。

而在城市,职工持股企业则是典型的集体制经济。

此外,社会组织也能够成立股份制企业,实现所有者的集体持股。

个体制是指个体所有制或私人所有制企业,其所有权属于个人或家庭,由个人或家庭自主决策、自负盈亏。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体经济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这种所有制形式的优点在于能够快速反应市场需求,提高经济效益。

但是,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的麻烦也不容忽视,例如融资难、制度不完善等问题都在困扰着这些企业的发展。

总的来说,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呈现出“国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

不同所有制在各自的领域得到了充分发挥,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未来,我们需要继续完善所有制结构,加强国有企业的改革和优化,发挥集体和个体经济的创业创新作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论新形势新时期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

论新形势新时期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

论新形势新时期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深化发展背景下,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也在不断地深化和发展。

目前我国的经济市场因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影响而出现许多不平衡地发展,特别是在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体制方面,很多不符合新时期发展要求的经营管理体制和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本文就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模式的目标,提出新形势新时期下推进我国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新形势;新时期;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管理体制国有资本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对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有主导作用。

国有资产的经营和管理状况与我国经济发展有直接影响。

加入wto后,国有资产面对着外国资本进入中国的冲击,同时,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发展,民营的私有资本也对国有资产造成了一定的发展压力。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我国的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模式已经出现各种弊端和不足,改革的必要性日益突出。

所以,要保证国有资产在新形势新时期下能够健康发展,必须改善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

一、当前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模式的目标1.分化职能,明确权责党的十六大以后,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的职能就分开了,逐步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开。

国有资产的管理机构不能实行政府职能,政府机构不能作为国有资产的出资人身份履行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职责。

按照政资分离和政企分开的原则,我国建立起新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和监督体系。

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形成科学产权关系,对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作出了明确的界定,不仅要从经营管理上实现政企分开,而且要从产权上实现所有者的职能与经营者职能分离的制度。

因此,国有企业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国有企业所有者虚伪的问题。

2.分级管理,出资人分层履行职责为改变以往国家所有的经营管理体制,十六大以后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目标明确提出要由中央和地方共同履行职责,实现分级管理。

在市级及其以上的政府建立国资委,管理本级的国有资产,充分调动中央和当地的积极性。

国企改革的新探索——资本代理权股份制——《探寻新的模式——从所有权到国有资本经营体制的创新》评介

国企改革的新探索——资本代理权股份制——《探寻新的模式——从所有权到国有资本经营体制的创新》评介
的经营体制模式 。 本 书共有 5章 内容,李笠农博 士用 了前 4章为 创建 自己的理论 做了铺垫 。 作者通过对什么 是企业 、企 业的本质 、企 业 的类 型 等基本 理论 问 题 的 阐述 ,推 导 出他 的 另一 个 重要 新 观 点 :在社会 主义 的国有企业 里 ,资本是企业 的主人 。 在本书 中作者还对张维 迎博士关 于 国有 资本 的委托 代理关 系模 型和完全放 权合约进 行 r系统分析 ,李笠农 博 士不 同意 张维迎博 士关于 国有经 济低效 率的 主要 原 因 是 多环节的 国有资本委托 代理关 系的观点 ,并 认为完 全 放权合约是最优 的资本委托代理合约 。 低效率是 国有经 济 的顽 疾 ,能否 消除这个顽 疾 ,是 决定公有制 国有经济体制 改革成 功与否 的关键 ,也 是决 定社会主义公有制能否在现 代市场经 济条件下 生存 的决 定性 条件 。通过对过去关 于公有制 国有经济体 制改 革经
理合 同是法定文书 。李笠农博 士为 国有资本代 理合 同设 定 了 6项内容 ,包括 :代理 人应按规 定 ,按年 向 国家缴 纳 “ 责任股息” ;代理人所 得股 利不 足 以缴纳 “ 责任 股 息” ,则 以 自有财 产补 足等等 。4 .国管 部 的 日常工作 足 在代理权市 场组织 “ 代理权竞 争 ” :国管 部 以高于代 理 券现期责任股值一定 比率 ( 竞争率 ) 的竞 争价格挂牌竞 售 ,国管部可按代理合同 中规定 的条 件从原代 理人手 中 收 回同等数量的非 “ 竞争价格” 代理券转 售于按 “ 争 竞 价格” 购得 代理券 的竞 购人 ( 原代理人 为免于竞 争,亦 可主 动 将 其 所 持 代 理 券 的 责 任 股 值 提 高 到 “ 争价 竞 格” 。被转售 的代理券 的责任股值则 按 “ ) 竞争 价格 ”重 新确定 ,其持 有 人 向 国管 部缴 纳 的 责任 股息 也 相 应提 高 ,f 转售 的新 股值 代理券 的其他权 利不 变。当企业所 f l 有上市代理券 的责 任股值 都上 升到 “ 争价格 ” 水平 , 竞 国管部再按新的 “ 竞争价格” 重新组织挂 牌竞 购 。 .国 5 有 企业 与政 府脱 离一切行政 隶属关 系 ,足具有 完全 自主 经营 、自负 盈亏的法人 团体 。国管部 可依据掌 握 的国家 保 留股 ,向企业 索取盈利和 剩余财产 ,但 没有 决策参 与 权。6 企业发展需要 的资金 ,通过 向 国家 申请 留用部分 . 责任股 息或 国家拨款来解决 ,陔资 形成新 的国有资本 股份。新增 资金以已发行代理券 的加 权平均股 值为单 位 分股 ,代理 券按已发行代理券 的最高股 值发行 。 .困管 7 部根据社会 平均资本 收益率对 资本代 理券规定 统 一的 责 任 股息率 ,并随时根 据社会平均 资本 收益率 的变化调整 责任股息率 ,同时对代理券 的股 值做 反方 向同 比率 的调 整 ,保持原定的责任股息率不变 。 在作者 构建的资本代理权股 份制 的基本框 架里不 可 缺少的重要 一环是建 资本代理权市场 的均衡机制 。 从理论上讲 ,作者构建 的资本代理权股份制是可行的 , 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但这一- 理论实行起 来则 还是有许多 环节上的问题需要解决 的。例如 ,对 国有企业 的国有资产 的价值如何 进行 准确 的评估 ,责任股 息按什 么原则确定 , 每一个企业代理券 的竞争价格如何评定 ,要建 从 中央到 地 方的国有资产管理部 门及遍布全国各地的闰有资本代理 权市场需要 多大的投入等等 ,都 是值得深入研 究的问题。 而且从本书来看 , 作者构建 的资本代理权股份制还是非常 粗线条的,甚至有 许多 “ 漏洞” ,这一点 ,作者也有清醒地 认 识, 可惜 的是 由于作 者英年早逝 , 氏资本代理权股份 李 制理论无法得 以 尽善尽美 ,只能以现在的面貌展现给我们 , 应该说是我国经济学界的一大损失 。

国有企业国有资本

国有企业国有资本

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国有企业国有资本是指由国家或政府完全或者部分拥有并控制的企业资本。

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分析国有企业国有资本的概念、特点以及在我国经济中的作用和挑战,并探讨如何加强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创新,实现国有资本的优化配置。

一、国有企业国有资本的概念和特点国有企业国有资本是指由国家或政府直接或间接拥有和控制的企业资本。

它与私有企业的资本来源不同,来源于政府资金或国家财产的直接投入。

国有资本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国家所有权:国有企业的资本归国家所有,国家有权对其进行管理和决策。

这种所有权确保了国有企业与国家利益的直接关联,使其发展符合国家战略需求。

2. 政府控制权:国有企业由政府或国有资产监管机构控制,政府通过股权管理、董事会安排等手段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与管理。

3. 公共利益导向:国有企业的经营目标不仅仅是追求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服务于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公共利益和人民的利益。

国有资本注重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 优势产业支持:国有资本在经济战略性和基础性产业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如能源、交通、通信等。

国有企业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使其能够在关键领域发挥支撑和引领作用。

二、国有企业国有资本的作用和挑战1. 作用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在我国经济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国有企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对保障国家安全、稳定经济增长、提供就业机会和公共服务有着重要作用。

其次,国有企业是创新和改革的重要力量,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行业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

最后,国有企业具有优势资源,能够参与重大国家举措和国际竞争,在一带一路建设和产能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2. 挑战然而,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在发展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国有企业的效益和绩效问题亟待解决,部分国有企业面临资源闲置和不良经营,需要提高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

加快实现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

加快实现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

加快实现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国有资产是国家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存在着一些弊端,主要体现在对国有资产的监管主体过于强调对国有企业的管理,而忽视了对国有资本的监管。

这使得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处于被国有企业“绑架”的状态,导致了国有资产流失、浪费和效益低下等问题。

加快实现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成为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迫切需求。

一、深刻认识当前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国有资本的监管不足。

长期以来,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主要以国有企业为监管对象,忽视了对国有资本的监管。

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差、效益低下等问题,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国有资本的流失、浪费等原因所致。

必须重视对国有资本的监管,才能更好地发挥国有资产的效益。

2. 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体制不够完善。

当前我国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中存在着监管责任不清、监管手段不完善等问题。

这使得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监管效果大打折扣,导致了国有资产监管的失效。

二、加快实现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的必要性1. 提升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

通过加强对国有资本的监管,可以有效遏制国有资产的流失、浪费等现象,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

4. 推动国有企业改革。

通过加快实现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可以有效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5. 优化国有资产监管体制。

通过加强对国有资本的监管,可以优化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提高监管效果,实现国有资产监管的科学化、规范化。

1. 健全国有资产监管法律法规。

加强对国有资本的监管,需要建立健全的国有资产监管法律法规体系,从法律层面规范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分配权的关系,明确国有资产的管理责任和监督机制。

4. 推行国有资本经营管理现代化。

加强对国有资本的监管,需要推行国有资本经营管理的现代化,完善资产评估、监督抽查、风险预警等管理手段,提高国有资本的使用效率和经营效果。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历史回顾及分析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历史回顾及分析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历史回顾及分析一历史沿革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全过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资产管理基本特征:1、国有企业众多;2、指令性计划的资源配置方式;3、庞大的政府管理机构;4、企业不是独立的经济实体和市场主体;第二阶段: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对企业实行放权让利;从1979年开始,国务院发布了一系列有关“扩权”、“让利”的重要政策,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并于1983年和1984年分别实行了两步“利改税”,将企业实现利润的一部分以所得税和调节税的形式上交国家财政;第二步: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以及政企职责初步分离;从1984年开始,以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为标志,确认了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可以适当分离,政企职责可以分开;以“两权分离”和“政企分开”为特征的多种经济方式,如承包经营责任制、租赁经营责任制、资产经营责任制等应运而生;第三步:开始触及产权制度的改革;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股份公司、企业集团等企业组织形式的出现,1986年开始兴起企业转让、拍卖,以及企业之间的合并、兼并、收购等;为有效地进行国有资本所有权管理,1988年,国家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局,对国有资产管理进行了一系列新的探索;1. 1988年至1990年,国有资产管理局成立初期,主要是创建机构,配备队伍,开始专职进行国有资产管理,但并未明确区分国家作为社会管理者和国有资本所有者的双重身份;2. 1991年到1995年,初步形成了“两个系统”、“三个层次”、“四个体系”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构建思路,即:国有资产行政管理监督和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两个系统;各级政府下设专职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下设的中介性国有产权经营机构和接受国有资本投入的企业三个层次;国有资产基础管理工作、经营效益评价、产权转让市场以及立法监督四个体系;3. 1996年至2002年,以政府机构改革和转变职能为标志,围绕初步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权责明确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体系为目标,明确提出了大多数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政企分开;1998年,撤销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并对国有企业管理进行了分工企业主要经营者由人事部和企业工委负责,资产及其相关财务管理由财政部负责,企业重大决策由有关部门负责或报政府批准,同时实行向国有企业派出稽查特派员制度,2000年成立中央企业工委后,又将稽查特派员改为监事会;第三阶段:建立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分设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建立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2003年3月,全国人大十届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会表决通过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批准设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标志着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入了又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中的理论思考从放权让利到承包经营,从利改税到两权分离,再到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局专司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及其以后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进行的一系列探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果,但一直都没有形成科学统一的管理体系和明确有效的管理思路,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计划经济和单一国有企业为管理对象的管理模式,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出来;1. 出资人缺位与出资人越位现象并存且引发冲突;2. 企业外部干预过多与内部人控制并存且引发矛盾;3. 激励效率递减与监督约束成本递增并存且互为因果;在这些困惑中的反思主要有:1. 矛盾的根源在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2. 体制的深层次矛盾在于所有制;3. 产权制度改革是杠杆;三新一轮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建立国有资产组织与管理体系与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相提并论,意义重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体系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经济基础,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沿袭二十年来所遵循的渐变稳定、逐步发展市场经济的改革方法论的又一个创举;1. 坚持市场经济方向,搭建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的桥梁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前二十年重点解决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以及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问题;但是,宏观市场环境具备后,微观经济的运行载体如何构造就成为关键;1市场经济难以在一个所有者内部实现市场经济不可能在一个所有者内部完成交换,在一个以国有经济为主导、以中央为惟一主体集中国有经济产权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只能是一个所有者内部左兜与右兜的关系;在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在国有企业与政府之间,就出现了说不清的矛盾,理不顺的情结,我们始终被国有企业不能完成制度性脱困所困惑;因此,如何在坚定市场经济方向的条件下,从产权上去构造能够适应这个市场经济环境的运行载体就成为改革的关键;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变革,决定着我国市场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地位能否真正形成;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传统的公有制模式必须打破,另一方面,如何在公有制模式创新的前提下推进市场经济,又不能从国外照搬照抄;中国市场经济载体的构造是在公有制的背景下,这是中国的特殊国情;现行的公有制模式归根到底还是政府所有制,从法律上看,现有的政府所有制形态是惟一主体论,即中央政府作为惟一的法律主体,代表全国管理国有资产,但一个主体是不能构造出真正的市场经济的;2外部多元化的困惑现实当中又客观存在着地方的国有资产;省、市、区、县政府层层都有国有资产,但是在法律上不能保证,仅仅是一种中央所有、地方分级管理的模式;在这样的矛盾下,要发展市场经济,就面临一个选择:是一步到位搞国有经济的外部多元化,还是分步到位先搞公有制内部的多元化探索,然后逐步实现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没有西方经济学家能告诉我们怎样去做,也不能去简单重复西方100年前所走过的所谓市场化、私有化、民主化的道路,更不可能去借鉴进行“休克疗法”的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改革,只能考虑我们的经济发展速度、社会承受力度、社会安定程度的统一,去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市场化发展道路,通过创新赶超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3内部多元化的创举我们把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的建立当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样的构造形成了中国特色改革的创举;中国能不能在一个主体内部完成从一元到多元的构造呢这是近十年来中国的理论界和政界一直在探索的大问题;不这样做,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就无法建立;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在中央政府和省、市地两级地方政府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就国有资产的出资人主体来说,这必将完成从1到300的飞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规范的微观经济载体的多元化构造打下初步的基础;所谓从1到300的跨越,即从目前国有经济的中央惟一主体论,跨越到中央国有和地方两级政府国有并存的国有经济出资人的格局;届时,一个中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再加上250多个地区一级的地方政府,就形成了300个左右国有经济的出资人主体;这300个主体均要成立各自相对独立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在不同层面代表着三级政府,行使出资人职能;而它们下边又分别要成立若干家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这些资产经营公司从事国有资本的管理和运作,从出资人的角度去和下属的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和国有参股的实体企业相对接,完成国有经济内部多元化的构造;这是一支庞大且多元化的国有经济力量,它们将在贯彻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运行模式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归根到底,这一改革创举的目的是要在市场经济和创新的公有制模式之间搭建中国特色的资本经济桥梁;尽管像意大利、法国、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也有自己的国有企业和联邦经济,但中国这样的国有经济转轨过程这些国家都没有经历过;这一改革是无法简单地用私有化或民营化的提法所涵盖的;所以,用历史和发展的观点看,这一创举将会形成中国迈向市场经济,成功转制转轨改革的重要理论;这是我们必须要看到提出这项改革的大背景;2. 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是市场经济发展到资本经济时代的产物此次国有资产管理组织体系的建立是基于以下几个基本条件:1它是在中国经济市场化的进程中,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出现不同的商品生产者和交换者;2我国的市场经济从商品经济进入到资本经济时期,资本被普遍承认,资本收益的准则被共同遵守,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完全可以分开,股东已成为现代国有企业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3国有出资人仅以股东身份参与国有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显然,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是市场经济发展到资本经济时代的一个产物;这次十六大报告要建立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组织体系的思想,实际上是和近年来党中央对于国企改革的大思路一脉相承的;1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中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全国就是一个大工厂,政资不分,政企合一,企业的人财物、供产销,政府包办一切,国家资产和国有资产划等号,没有必要成立国资委;2从1978年12月到1988年十年间,中国的企业改革尽管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但仅仅是围绕国有企业从生产型转向经营型的放权让利的思路推进;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机制在向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迈进中,仅仅实现了从产品经济向实体经济为主的商品经济的过渡,资本的概念还不被人们承认,更谈不上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与国有经济的不同;国有企业作为独立法人的投资主体地位并没有确立,而其自身的所有者主体也没有到位,存在着严重的制度性缺陷;无论我们怎么强调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性,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不是处在放权让利不够、把企业管死,就是放权让利过大、导致企业内部人控制的失控状态的两难境地;3从1988年到1998年,随着股份制在中国的提出,产权改革和资本经济开始在中国出现,中国的国有资产管理局成立;但由于领导层和人们对这一巨大改革转型必要性的认识不足,加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一定会从旧的行业管理部门手中接管权力,因此,国资局的工作并没有按预计的方向发展,而是遇到了现实中巨大的阻力;认为中国国有企业的产权已经很清晰,只要抓好管理就能解决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理念占据上风,最终导致国有资产局未能按既定的方向发展,而是被撤销;4从1998年至2003年,全国只有上海、珠海、深圳等少数城市保留了完整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或者与后来成立的企业工委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变相存在并坚持运转;其他省市的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和国资管理都处于停滞状态;现实中普遍严重发生了国有企业的“婆婆”被撤销后,陷入了内部人控制的处境;国务院不得不又建立了稽查特派员制度和监事会制度;3.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战略举措1从产权入手进行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就是产权,一旦涉及到国有企业产权的改革,就必然会触及到国有企业的所有者——政府的改革;从产权入手进行政府的行政组织体制改革,这意味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启动;2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改革的结合部经济改革的深化直接引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即从政府的组织体制改革入手,改革改革者的大幕的拉开;过去二十年的国企改革基本上是政府改企业,但国企改革一旦改到产权,就真的要改革改革者了;因此,它又是政治体制改革的起点,这个起步是务实的;因为政府机构改革是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结合部;由于现有体制下国有企业的出资人是政府,就意味着国资体系的建立不仅是简单的企业产权制度创新,也是我国政府管理体制的创新;要实现这个创新,就要重新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资关系和政企关系;3市场经济背景下政府的角色构建与转换政府作为一般经济调控者职能,这是市场经济要求的,必须建立维护市场秩序、公平监管保证社会公共预算收入来源的间接管理部门;凡是搞市场经济的国家,都离不开这些部门,它是由市场经济政府管理的共性决定的;其财政收入主要体现为税收;对每一个纳税人来说,税收是刚性的;所以政府的一般经济调控者职能是裁判员的功能,它在维持着市场经济的运行,所有市场经济的微观载体都要遵守比赛的规则,所有竞争都应是公平竞争;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为主的基础之上;目前,我国的公有制形式还没有找到能取代政府所有制的组织形式;这决定了我国的政府目前还履行着所有者职能,这是中国的国情;国有企业产权变革的核心是实现所有者归位,让出资人以股东的身份成为企业的主体;如果出资人是三级政府及其派出机构的话,就必须对现有政府中对国有企业的直接管理部门进行从组织到职能的全新调整和设计,就要对国资管理体系进行全新的构造;这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能够把公有制和市场经济有效对接的一个创举,就好比“国家队的教练员”;这是中国市场经济的特殊性决定的;国有资产出资人的收益体现为投资收益;投资收益与税收的刚性是不一样的,只能是弹性的,投资收益率也不能像税率那样去事先约定;国有出资人在法律上与一般企业的股东并无二样;建立和完善“三合一”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要求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我国政府的政、资分离与资、企合一这两大问题;如果国资管理功能暂时还应保留在政府序列,实际上政府就包含着一般经济调控者和国有经济所有者两种职能;前者是政,后者是资,二者必须分离;而就国有经济所有者的职能来说,必须实现出资人和企业的结合,这次国资体系的改革就是要让所有者进人企业,让老板归位,让产权清晰,资企合一;综上所述,必须对长期困惑我们的“政企要分开,但现实中政企怎么也分不开”的现状进行反思;事实上,在我国公有制市场经济的现有模式下,政企从理论上就无法分开,只能通过政府职能的全新构造,先实现政资分开,再通过所有者进入企业,成为企业的股东,实现资企合一,建立国有企业的现代产权制度;在这个制度内,才谈得上企业内部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4. 国有企业从贵族到平民制度创新的历史性跨越国资体系的建立将改变传统的国有经济管理模式,实现从管理国有企业到经营国有资本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完成国有企业从贵族到平民的历史性跨越;从1978年以来,长达23年的国企改革始终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但在这个问题上,始终没有突破到产权这一环节;尽管在股市上给了国企上市一些指标,但其主体部分始终都没大动;国企改革的思路从放权让利到两权分离,再到后来的授权经营,都没有突破产权的大格局;新的国资体系的建立旨在通过企业产权结构的调整带动企业组织结构调整,进而实现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因此,这一结构调整不是小打小闹,而是一篇将发生在预算内和预算外的几百万家国有和集体企业,十几万亿国有经营性资产存量调整的大文章;建立国有资产体系的理论,是江泽民同志把握中国改革全局、建立国有企业现代产权制理论的重要内容;这一理论的建立可追溯到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报告,文件明确了在国有企业的改革中要建立现代企业法人财产权;1998年,当我们对国有企业的改革是强调管理问题还是产权问题的理论探讨时,现实中发生了国有企业的“婆婆”被取消后,又陷入了“内部人”控制的困惑,江泽民同志又先后在五大区召开国企改革座谈会,明确提出了要建立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显然,这次十六大报告要建立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组织体系的思想,实际上是和近年来党中央对于国企改革的大思路一脉相承的,其实际意义还在于把国有企业从贵族降到平民;国有企业是政府机构的附属物,企业家都是国家干部,国有企业的行为用国家行政法来调节,因此,国企在市场经济中是一个特殊的法人;所以,在国企和政府之间,国企与国企之间,无论是在产权上还是在债权上,都有一种说不清的血缘关系;这次国资体系的建立就意味着要把国有企业从过去的靠行政法调节的特殊法人,变成由公司法和民商法调节的一般企业法人,并和外资法人、私营企业法律地位相同,竞争关系平等;所以说,这是一个国有企业从贵族到平民的历史性跨越;值得指出的是,随着国资体系的建立,授权经营的提法也将作古;授权经营产生在两权高度分离的基础上,把能让的经营权都让了,而所有权又不能让,因此,就采取了建立在委托代理模式基础上的授让所有权的做法;但谁来代表出资人向下级授予所有权,授给谁,授什么,都是不清晰的;它是在没有触动产权实质性变革的前提下的一种过渡性选择;它发生在1989年,也许当时是合理的,在历史上发挥过重大作用,但不能局限于此;它是在旧体制下的模式下,行政性分权的一种临时变通;权宜之计的这种授权经营将随着国资体系的建立,被以所有者的身份建立在资本纽带基础上的股权管理所取代;5. 坚持渐变转轨的正确改革方法论的重要举措改革20年来,如果说中国改革的实践获得了成功,那么在理论上的总结是在这一时期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阶段性和长期性,坚持渐变转轨的改革方法论非常重要;洋教条并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比如在资本市场上,国家股的减持是美国和前苏联东欧国家所没有遇到过的,我们不能简单照搬照抄他们的休克疗法,也不能片面地把国退民进理解为私有化;中国未来改革的风险可以预见存在两个方面,一是所有制的改革,二是政治体制的改革;这两个环节把握不好,都会带来社会的不稳定;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上的所有制的变革方式决定了政治体制改革如何起步的基础;这一基础必须打好,其核心就是要运用正确的改革方法论,渐变稳定的朝既定方向发展,顺利通过改革的危险期;中国改革实践非常成功,中国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好,但此刻越发不能掉以轻心,成立国资体系正是面对这样的挑战;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还是要靠中国实事求是的方法论;“十六大”国资体系的提出将使中国在未来20年还能走出一个被世人赞叹的保持稳定中迅速发展的新路子;四我国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的基本框架及特点1. 基本框架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政府两个积极性;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这就从以下三个方面规定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一是国家所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二是设立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三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大型国有企业、基础设施和重要自然资源等,由中央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其他国有资产由地方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的职责;——国家所有,明确了国有资产管理主体及其地位;国有资产国家所有,由国家统一制定法律法规,必要时统一配置资源;——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明确了分级产权;明确各级政府管辖国有资产的边界和范围,各级政府对管辖范围内的国有资产拥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的权利;——设立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明确了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职权;政府设立国有资产管理的机构,按照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原则,将分散于各个政府部门的属于出资人职责的相关职责进行归并,统一对所管辖的国有资产行使出资人职责;——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大型国有企业、基础设施和重要自然资源等,由中央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其他国有资产由地方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的职责,明确了不同级次政府间国有资产投资和管理的事权;1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职能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的成立要对现有分别行使出资人职责的部门和机构进行归并整合,把分割行使的出资人职责转交国资委统一行使;国资委作为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对企业中的国有资产享有所有者的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国资委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的原则是“管资产、管人、管事”相结合,其主要职责是:制订国有资产营运战略方针、结构调整方向和投资发展规划,编制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当代经济学前沿科学文库2000卷探寻新的模式——从所有权到国有资本经营体制的创新李笠农东北财经大学经济系目录前言第一章论所有权1.1 所有权的本质1.1?1 财富与财产1?1?2 占有与所有权1?1?3 所有权的本质1?1?4 所有权:法学的视角1?1?5 所有权:经济学的视角1?2 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1.2?1 从古典所有权到现代所有权:所有权的裸体化1.2??法学的困境1.2??所有权不动定理1.2??重新定义所有权1.2??虚拟所有权第二章论公有制2?1 公有制的本质2.1?1 什么是所有制?2.1?2 什么是公有制?2?2 公有制的理由2?2?1 公有制与“计划经济”2?2?2 公有制与平等2?2?3 公有制与社会总福利2?3 国家所有制2?3?1 国家所有制的本质2?3?2 生产性国家所有制与分配性国家所有制2?4 集体所有制2?4?1 集体所有制:公有制还是私有制?2?4?2 集体所有制与效率的矛盾2?4?3 股份合作制: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一种过渡性怪胎2.5 本章小结第三章论企业3?1 什么是企业?3?1?1 风险论:奈特的解释3?1?2 交易费用论:科斯的解释3?1?3 监督论: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的解释3?1?4 一种更全面的解释3?2 为什么资本统治企业?3?2?1 企业的基本结构:联合与雇佣3?2?2 为什么一种生产要素统治企业?3?2?3 为什么资本统治企业?3?2?4 统治与剥削3?2?5 谁是国有企业的主人?3?3 非资本所有者管理的企业3?3?1 两权分离与代理成本3?3?2 股权分散化与资本所有者的监督激励3?3?3 股权分散化与企业的监督资源供给3?3?4 代理人的经营激励与企业的监督资源需求3?3?5 企业的外部监督第四章论国有资本4.1 张维迎模型与完全放权合约4?1?1 张维迎博士的图画与论点4?1?2 评论与补充4?2 完全放权合约:分配机制4?2?1 完全放权合约与国有资本收益4?2?2 完全放权合约与国有资本价值4?2?3 完全放权合约:权利结构的非对称性4?3 完全放权合约:政府体制4.3?1 委托人对代理人的约束力假定4.3?2 产权代理职能与公共服务职能的分离第五章资本代理权股份制:一个全新的设计5?1 前车之鉴5?1?1 承包制5?1?2 里斯卡模式5?1?3 左大培的“公有财产代管人制度”5?1?4 重要结论5?2 资本代理权股份制的基本框架5?3 资本代理权市场的均衡机制5.3-1 资本代理权市场的静态均衡5.3-2 资本代理权市场均衡的变动5.3-3 资本代理权市场均衡与“搭便车”5.3-4 竞争率与国有资本收益漏损5.4 资本代理权股份制与国有资本价值5.4-1 “资本增值奖”5.4-2 国有资本的抗侵蚀机制5.4-3 国有资本价值与责任股息率5.5 资本代理权股份制与企业自主权5.6 国有资本代理券的供给与需求5.7 资本代理权股份制与人的权利结束语参考文献后记前言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进程的不断向前推进,竞争性生产领域的国有企业的效率问题已经逐渐上升到了整个市场化改革的瓶颈的地位。

这样说可能并不过分:我们到底能不能为国有企业找到一条可行的出路,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市场化改革能否成功的最后一次“射门”。

如果不能破门,那么我们恐怕就得要通过掷硬币选择要公有制还是要市场经济来决定我们的前途了。

国有企业至今未能找到一条可行的出路,这究竟是因为国有企业本来就没有出路,还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那条实际上存在的可行之路呢?我之所以打算就这一题目写一篇论文,自然表明我至今还愿意相信这后一判断,相信国有企业的问题还是有可能通过某种制度设计方面的突破而获得解决。

我之所以愿意相信这后一判断,是因为至今还没有人能在理论上用令人绝对信服的理由象证明永动机的不可能性那样证明国有制和高效率是不可能相容的,而我的研究结论则恰恰与此相反。

资本由非资本所有者经营,并非社会主义国有企业之独有特点,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亦然,而且资格更老。

但它却并没有在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中导致严重的效率问题。

因此,资本由非资本所有者经营,并非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原因。

以我的看法,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原因,在于其资本委托代理关系的失效,或者更确切地说,在于其资本委托代理关系的“半身不遂”。

并且,这“不遂”的“半身”还不在最终代理人(资本的直接经营者)一方。

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代理经营者与资本主义企业的代理经营者并无区别,他们都是为他人经营资本的“雇佣劳动者”,只要前有可观的利益,后有严格的监督,他们都同样有把受托资本“炼石成金”的能力。

因此,国有资本效率低下的原因就出在委托代理关系的委托人(中间代理人)一方,那就是:在目前的尚不完善的政治体制下,国有资本(其实质是全民资本)不可能有一个能象真正的所有者一样行事的所有者代表(中间代理人),因此国有资本所有者(初始委托人)追求资本安全和赢利的动机,根本无法通过其代表而顺畅地传导给国有资本的经营者(最终代理人)。

有此一点,国有资本的整个委托代理关系链条就成了一条没有电源或电压不足的电路,从而这条线路上的“终端设备”最终代理人缺乏为初始委托人的利益而工作的激励,也就不足为奇了。

至于国有资本的所有者代表为什么不可能有符合初始委托人利益的行为,以及应当如何对不完善的政治体制进行改革才能使中间代理人具有为初始委托人利益而工作的动机,则不是经济学家们所能够解释和解决的了。

经济学家们所能够做的,只能是在尽可能正确地估计国有资本委托代理关系线路中所给定的电压的基础上,来设计一套尽可能使最终代理人为国有资本的利益而工作的激励最大化的刺激装置。

但可惜在这个方面,我们以往所曾经进行过的各种探索都已经被证明是不成功的。

其之所以不成功,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们都犯一个通病,那就是:过高地估计国有资本委托代理关系线路中的电压,或者说,过高地估计中间代理人的激励水平;或再换言之,它们总是假定政府或政府的官员们有追求国有资本安全与收益的动机。

而由这种错误假定所导致的通行做法则是:由政府的官员来与国有资本的最终代理人谈判和签定委托代理合约,用政府的官员(如政府派出的国有资本所有权代表或董事)来监督国有资本最终代理人的经营行为等。

因此,其效果会如何,自然不言可知。

在本文中,作者企图把对国有资本经营体制的研究转移到一个全新的角度上来,那就是:假定国有资本委托代理关系电路中的电压为零,即假定国有资本的中间代理人的监督激励以及他对最终代理人的监督能力为零,然后在此前提条件下,构建一个能够使最终代理人具有为国有资本利益而工作的充足激励的国有资本经营体制模型。

遵循这样的原则,本文试着为竞争性生产领域的国有资本设计了一个全新的经营体制模型——“资本代理权股份制”。

该模型的主要特点是,用一个不受人为因素左右的竞争性的“国有资本代理权交易市场”来取代中间代理人的角色,从而使国有资本的有效运营和国有资本收益的合理分配,不再依赖于中间代理人的行为动机。

当然,一个国有资本的经营体制模型不可能在没有任何基本理论支持的基础上凭空创造出来,因此,本文在构建模型前,对与模型有关的一些经济学以至法学方面基本理论问题,也作了一些广泛而必要的探讨。

这些内容构成了本文的前三章。

至于第四章,则是为构建模型所作的一些更具体的理论铺垫,其目的是提出一些构建模型时所应当遵循的更具体的原则。

第五章是模型的基本框架及其运行原理。

不过,的确象有些朋友所批评的那样,全文的基础理论部分和主题部分的文字比例结构似乎有点不佳,前大后小,象个大头卡通。

由于眼下我暂没有时间再对其作过大的加工,因此我只好这样来为自己辩解,那就是:“十月怀胎,一朝分娩。

”哈哈!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新生儿的特点,只好麻烦读者在看到新生儿之前,先随我一起耐着性子走一段通向产房的道路吧。

第一章论所有权如果要从全部社会科学名词中推选一个含义最模糊、争议最多并且因此而给社会科学研究者所带来的麻烦也最大的名词,那么我绝对推荐“所有权”一词。

然而本文的论题却又要求我的征程必须从这个着名的迷宫出发。

1.1 所有权的本质1.1 1 财富与财产“所有权”是“财产所有权”一词的简称。

因此,在对所有权的本质进行探讨之前,我们必须首先考察一下什么是“财产(property)”。

财产是一种特殊的财富(wealth)。

那么,什么是财富呢?经济学对于财富概念的认识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1.物质财富观阶段。

这个阶段从经济学的产生之日起,一直延续到19世纪。

在这个阶段,人们把财富的概念仅仅限制在有形物的范围内,即认为财富就是对人有用的物。

任何不表现为有形物的东西,都不能被称为财富。

这种财富观不仅没有能揭示财富的本质,而且还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产生过许多误导作用。

所谓“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理论”就是其中的一例。

这种理论认为只有创造物质产品的劳动才能够创造效用和价值,因而也才具有生产性;而任何劳动成果不表现为有形物的劳动(例如科研、教育、服务、流通等领域的劳动)都不具有生产性,都是所谓“非生产劳动”,既不能创造效用,也不能创造价值。

这种理论曾导致了对第三产业的不应有的歧视和对第三产业发展的不利影响。

2.效用财富观阶段。

法国经济学家萨伊(Jean-Baptiste Say)在他1803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对财富的概念进行了一个划时代的修正。

他指出:“物质不是人力所能创造的,……人力所创造的不是物质而是效用。

这种创造我们叫做财富的创造。

……所谓生产,不是创造物质,而是创造效用。

生产的数量不是以产品的长短、大小或轻重估计,而是以产品所提供的效用估计。

”①[①]萨伊虽然区别了物质和效用,并且把财富的本质定义为效用,但是他并没有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效用甚至还是可以与物质相分离的,即没有注意到非物质性效用(如服务、知识、信息、信誉、知名度等)的存在。

对非物质性财富的认识,是由更后来的经济学家们——如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等——完成的。

在今天,这种效用财富观已经取代物质财富观而成为了绝大多数经济学者的共识。

不过,无论是物质财富观还是效用财富观,它们都同意赋予财富概念以这样一个限定条件,那就是:财富还应当具有稀缺性(相对于人的需要)。

不具有稀缺性的东西,无论它多么有用,人们习惯上都不视其为财富。

空气对于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其有用的东西,但至少在目前看来,它并不稀缺,人们可以随意地以任何数量来使用它,而并不会影响到其他人对空气的使用。

因此,自古以来谁也没有把空气视为是一种财富。

而土地则不然,至少在近现代(或许不包括远古时①[①]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59页。

代),相对于人的需要来说,它的数量是不充足的,一个人占用较多的土地,可能要以其他人占用较少的土地为条件,因此,土地通常总是被人们视为是一种财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