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可比性
第一章 比较文学总论(第四节)
将全世界文学看作一个整体
东西方文学的可比性在于共同性
2.类同性:
• 类同性还涉及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即跨学科比较。
•
包括文学与艺术、哲学、历史、宗教、自然科学等之间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揭
示出人类文化体系、科学知识与文学的类同性、共通性及文学的独特性,把文学和
其他学科进行的比较置于系统性之中,即从文学以外的学科领域来与文学进行类同
1.影响关系研究方法 2.平行类同研究方法 3.变异研究方法
1.影响关系研究方法的研究特点
1
认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分支,其重心在于探讨不 同国家、民族、地区的文学之间的国际关系史。
2 注重事实性的关联和渊源性的影响。
3
反对将比较文学视为一种文学理论或文学批评,反 对涉及文学作品的美学内涵和艺术价值。
精确 机械
2. 平行类同研究方法的特点
1
• 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纳入 比较文学研究之中,注重对 作品的文学意蕴的挖掘,试 图揭示文学文本背后类同的、 共通的美学精神和艺术规律。
• 不回避对文学作品的美学意 义的探讨 ,认为“文学性” 比对具体事实材料的罗列和 整理更为关键。
2. 平行类同研究方法的特点
4.变异性:
• (1)变异性首先指涉的是一种文学影响与交流之间的变异性。较为典型的
是在译介、传播、接受中所发生的各种情况的变异现象,如文化过滤和文化误读、 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异域文学的形象变异、文学的他国化等。 如:印度佛教——因明学——逻辑——文字——辞藻
禅宗——中国佛教——非逻辑——妙悟——以心传心
• 中国学者的目标是试图建构一种杂语共生与范畴交错的多元互补的世界文学格局,这是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独创性,极大地丰富了当代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方法,代表 了当前比较文学方法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一、多选:1、比较文学学科形成标志:(1)名称提出;(2)讲座、课程开设;(3)创办杂志;(4)出版专著2、比较文学法国学派成员:代表人物(三位奠基人:维尔曼“比较文学之父”、安培“创建比较文学史”、圣伯夫“理论上的肯定”);三个第一(第一位比文化成因较文学教授(戴克斯特)、第一本比较文学刊物(梅茨尔)、第一本理论专著(波斯奈特));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
3、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与互补性4、媒介学的个体媒介包括方面:作家、学者、翻译家、外交人员、文化使者等。
5、文类学:文体学、二、单选1、影响郭沫若的美国诗人:朗费洛2、比较文学的作用: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和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3、法国学派的特点:比较文学是国际关系史,不主张比较“影响研究”。
4、文类学研究的问题:文类的历时研究和文类的共时比较、缺类研究5、文化翻译中文化意义增加的情况:6、宗教对文化的影响:加速了各文明之间的文化融合和发展。
三、填空1、中国的第一部比较文学著作卢康华、孙景尧《比较文学导论》2、钱钟书的比较文学著作《谈艺录》、《管锥编》3、中国的狄更斯:老舍4、对卡夫卡产生影响的俄国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5、鲁迅的长篇论文《摩罗诗力说》是比较文学的重要论文6、每一篇艺术作品都有主题,但都不一定纳入母题之中。
四、名词解释1、比较文学: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征,加强文学的相互了解和相互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译介学:是研究语言层面的变异的学科,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过程中的种种变异现象,探讨产生这种变异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根源。
比较文学的研究之道可比性重读比较文学理论名著的札记
3、比较文学可比性研究的方法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研究需要运用多种方法,包括文本分析、文化批评、历史 研究等。文本分析是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手段,它的是作品的形式、 语言、意象、象征等元素,以及这些元素所表达的意义和价值。文化批评是对文 学作品进行跨文化比较的重要方法,它的是作品所处的文化环境和社会背景,以 及这些因素对作品的影响和作用。
3.《比较文学:理论、实践与文 化批评》
这本书由法国比较文学学者亨利·马尔蒂诺撰写,系统地介绍了比较文学的 理论、实践与文化批评。亨利·马尔蒂诺认为,比较文学的研究应该不同文化之 间的对话与交流,通过文本分析、文化批评和历史研究等多种方法来深入探究文 学作品所处的文化语境。此外,书中还涉及了一系列重要的比较文学议题,例如 跨文化改编、翻译研究、形象学等,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的参考和指导。
2、《中国比较文学献彪所著,是中国比较文学领域的代表 性著作之一。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并提出了中国比较文 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
3、《跨文化比较文学研究》
这本书是由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斯皮瓦克所著,是一本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 力的比较文学理论著作。本书强调跨文化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性,并指出跨文化 比较文学研究需要文化差异和文化相似性的平衡。
参考内容
标题:比较文学的研究之道:可比性重读比较文学理论名著的札记
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语言文学之间相互关系和相 互影响的学科。在本次演示中,我们将探讨比较文学的研究之道,尤其是通过重 读比较文学理论名著的方式,来深入理解和把握比较文学的内涵和特点。
一、可比性:比较文学的核心概 念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具有以下特点:
(1)跨越性:比较文学的可比性超越了语言和文化的界限,它的是不同国 家和地区的文学作品,旨在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张铁夫 1. 文学范围 2. 可行性体现在“同源性”、“同类性”、
“对比性”
3. 并非比较文学的基本问题 4. 可比性的生成性、变易性
如何对待可比性问题:
可比性既是比较文学学科赖以存在的理论根基, 又是一个文学研究当中客观存在的文学现象。 如何认识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各种文学关系
1)社会和文化的整体性、统一性
人类及其社会的发展,人类对于自然、社会、 世界和宇宙的认识既具有其整体性和统一性, 又由于环境、条件、经历、种族的不同而形成 了各种差异。文化(包括文学)、社会及其历 史发展过程同中有异的现象构成了各种比较学 科(比较文化/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文学) 研 究的基础。
价值关系的研究路径
类型学研究 主题学 形象学 比较诗学
3. 交叉关系
文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包括文学与 其它艺术门类之间的关系研究,文学与社会科学、人 文科学之间的关系研究以及文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 系研究。(北师大版 P.256)
姊妹艺术:文学与绘画、雕塑、音乐 文学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
2.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定义:
可比性指比较文学研究对象,即跨界限的各种 文学现象之间进行比较研究的可能性(可行性) 和价值。
教材定义:P36-37 (文学性、跨越性、相容性)
国内学者关于可比性的几种观点
卢康华、孙景尧 把问题提到一定的范围之内,也就是提出一个
特定的标准,使不同类的ຫໍສະໝຸດ 象之间具有可比性, 从而进行比较。
神秘的何烈山头,或西奈的峰巅 点化过那个牧羊人,最初向你的选民 宣讲太初天和地怎样从混沌中生出; 那郇山似乎更加蒙您的喜悦, 下有西罗亚溪水在神殿旁奔流; 因此我向那儿求您助我吟成这篇 大胆冒险的诗歌,追踪一段事迹——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整理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整理比较文学概论复习整理一、总论1、诞生时间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2、三个学派填空法国学派、美国学派、中国学派比较文学的三大学派及其基本特征法国学派,主张影响研究。
影响研究包括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形象学等研究。
美国学派,主张平行研究,指研究那些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
平行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宗教、心理学等之间的比较研究。
中国学派:以跨异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主张双向阐发研究。
3、可比性名词解释可比性就是比较研究对象中存在的一种研究文学规律的内在价值,是提供比较研究的可能,并保证比较研究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指的是在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寻求同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
在比较文学发展的不同时期,这种学理依据是不断拓展的。
4、基本特征跨越性(跨国、跨学科、跨文明)5、四大研究领域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语言、民族国家形象、文学文本、文化)、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二、文学关系与相互影响1、辩证关系科学性与审美性,实证性与非实证性,同源性与变异性2、流传学(起点到终点):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
流传学是站在“放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甚至是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
其研究的重点往往是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3、渊源学(终点到起点,实证性、渊源性与文本性):渊源学是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
研究者追根溯源,精心考证,探求它们的放送者,揭示其间的因果关系。
4、媒介学(路线与途径,可见性、实证性、流动性)不同国家之间所发生文学关系的中介过程的研究。
三、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1、比较文学视野中的翻译名词解释是比较文学变异学中研究语言层面的变异的分支学科,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过程中发生的种种语言变异现象,并探讨产生这些变异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根源。
2-第二章比较文学研究的可比性问题
第二章比较文学研究的可比性问题在比较文学研究中,不是任何文学现象相互之间都是可以拿来比较的。
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可以比较研究的,什么是可比性,决定可比性有什么标准。
一、何谓可比性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既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比较文学研究实践的一个关键环节。
从学科理论的层面讲,‚将来自不同文化体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其理由何在?’这个问题不从理论上阐释清楚,人们就会感到‘比较研究的虚妄,至少是误入歧途’,从而怀疑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存在的合理性,比较文学的危机也就由此产生了。
‛(查明建《是什么使比较成为可能?》,《中国比较文学》1987第3期)从研究实践的层面讲,可比性的把握,关涉到研究课题的价值、意义和研究深度。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指:在跨文化的文学比较研究中研究对象间的同一关系。
它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是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基本属性中最核心的,决定了文学现象与文学问题能否成为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关键,也决定研究成果的价值。
简单地说,就是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用来比较的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种内在联系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基础,是保证比较文学研究科学性的重要依据。
可比性一般应符合如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对象之间应具有同一关系;这里的‚同一关系‛,在逻辑学中指对象之间外延相同内涵不相同的关系。
客观存在的两个对象其外延不相同,只能限定在外延相同的范围内进行的比较,确定其同一的关系;2、应是对象之间具有的与文学相关的客观联系;3、是相对内在的联系而不是浮表的联系;4、在一次比较中,这种联系应该是始终明确、一致的。
确定这种研究对象同一关系的学理论据有二,即同源性和同类性。
例一:西方、日本的一些学者以西方文学史的分期比较中国史的分期,得出相应结论:西方:古典——中世纪——文艺复兴——近现代文学的繁荣中国:先秦——秦汉魏南北朝——唐代古文运动——元杂剧和明清小说繁荣这样的比较没有找到两者的可比性,其结论没有反映文学发展的客观实际,缺乏科学的意义。
比较文学第二章
语言转换过程中原文化信息的增添、失 落和变形问题
例3.即使是对于同一动物,汉英民族也有着不同的情感与象 征意义。如对待 “鼠”:汉语:鼠辈、抱头鼠窜、鼠目 寸光、鼠肚鸡肠、过 街老鼠、鼠窃狗偷 英语:mouse and man(众生)、as quiet as a mouse “龙”:汉语:龙-高贵、神圣、威严、威武、权力的象征 英语:龙-凶残肆虐、令人恐惧的怪物 “狗”:汉语:狗胆包天、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狗眼看人 低、走狗等 英语:you are a lucky dog; Love me,Love my dog; Every dog has his day( 人人皆有得意时)
• 中西文化的差异远远不只这些。拿思维方式来说 起码存在四种差异: • 一是整体与个别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集体, 无视自我、个性,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意识、个人 价值。 • 二是情感与法制的差异。中国文化考虑的顺序首 先是情感、仁义、道德、伦理、习惯,其次才是 规则、法律。西方的顺序首先是法律、规则,然 后是伦理、习惯、传统、情感、仁义、道德。
在比较文学发展的不同时期这种学理依据不断拓展的不同时期这种学理依据不断拓33文学性跨越性相容文学性跨越性相容同源性同源性类同性类同性异质性与互补性异质性与互补性有事实上的联系或有事实上的联系或关系关系两部没有必然关联两部没有必然关联的作品之间在风格的作品之间在风格结构语气或观念结构语气或观念上所表现出的类同上所表现出的类同现象现象异质文化与文学互异质文化与文学互补互证互论补互证互论第一阶段
语言转换过程中原文化信息的增添、失 落和变形问题
• 例2.汉英民族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使汉英的比喻用语存在 更多的不对应。 • 形容力气大:汉语:力大如牛 英语:as strong as a horse 形容蠢笨:汉语:蠢得如猪 英语:as stupid as a goose 形容胆小:汉语:胆小如鼠 英语:as timid as rabbit/pigeon-hearted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PPT
在线路的清理中,其源头是相同的,换句话说,影 响研究的可比性就是同源性。
2、类同性 到美国学派时类同性和综合性作为平行研究可比性的特征凸现
出来。 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在风格、
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 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而综 合性则是立足于文学,以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比较的一种 交叉关系。
• 3、异质性与互补性:
跨文化研究中对文化、文明的原生性 和独立性的重视,其目标是达到多元互补, 从浅层次的同异比较向深层次的文化探源 发展,为实现交互性和总体性奠定基础。
• 4、变异性
文化过滤与文化误读、译介学、形象学、 接受学、文学的他国化研究等。
1、同源性。
这是影响研究赖以存在的基础。 在法国学派的理论体系里,影响研究的对象是存在着 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文学,其理论支柱是媒介学、流 传学和渊源学。
但“异质性”必须与“互补性”相联系起来,研究异 质性是为了达到互补性。
异质性的内容包括文化原生性、独立性、并存性和 对话性,只有明确意识到这种特征的存在,东西方对话 才能得以进行,东西方文学才能实现互补。
由于多元性是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观念,由 此才能在中西比较文学研究中使被比较的对象互为参照, 从浅层次的同异比较向深层次的文化探源发展,为实现 交互性和总体性奠定基础。
But O as to embrace me she enclined I wak'd, she fled, and day brought back my night.
她一身洁白地走来,洁白 得像她的思想 笼着面纱,但我却能依 稀看见 她周身闪现着的爱意、 温柔和善良 如此清晰,别的脸上再 也找寻不到这般畅朗
比较文学教程考试资料
3.什么是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文化转向”是翻译研究两大主将勒菲弗尔和巴斯内特共同提出的,即翻译研究所要关注的就不仅仅是语言问题,它必须在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视野中展开自己的讨论。而作为比较文学分支的译介学则更自觉地践行着转向文化的理念。换句话说,译介学的前景正在于如何通过对文学翻译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思考异质文化之间交流的深层问题。勒菲弗尔和巴斯内特所提倡的“文化转向”特指转向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他们还明确提出“转向文化”的方法就是要去研究翻译过程中复杂的文本操控是如何发生的。文化研究的介入为译介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4、什么是题材研究
就是研究不同作家对相同或相似题材的不同处理,以及产生不同题材的文化根源。
5、什么是文学误读?
文学误读本来是阅读学中的概念,指偏离阅读对象本身的意思和内容的阅读。过去常用来指称不正确的阅读,误差性阅读或阅读理解错误。比较文学中指文学作品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发送者文化的损耗和接受者文化的渗透而形成的误差。
2.文学变异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它与文化过滤之间的关系如何?
文学变异性作为一种研究范式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之中, 其主要内容有:
(1)语言层面变异学,(2)是民族国家形象的文学变异研究。(3)文学文本变异学研究重视可比性结构的整体和综合研究(4)文化变异学研究。
那么,文学变异学研究与文化过滤之间的关系概括起来就是:文化“模子”的不同造成接受屏幕的限隔,透过屏幕的接受必然是一种文化过滤,而过滤就意味着接受的过程必然要留下什么或扬弃什么,它既不是简单的原文学文本主体的被动接受,也不是本我文化主体的简单归化接受。总之,文化过滤是跨文明语境下贯穿于文学交流和对话过程中的制约机制,也是决定对话和交流之结果和表现的前提条件,而变异性则是文化过滤的显性表现和具体体现。
比较文学-02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在比较之中来说明文学与其他艺术、 在比较之中来说明文学与其他艺术、其他知 识领域的关系 :
刘勰《文心雕龙》 诗为乐心,声为乐体” 刘勰《文心雕龙》:“诗为乐心,声为乐体”; 莱辛: 拉奥孔——论绘画和诗歌的界限》, 论绘画和诗歌的界限》 莱辛:《拉奥孔 论绘画和诗歌的界限 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 “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古希腊诗人西 蒙尼德斯); 蒙尼德斯);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中国北宋张舜 民) 20世纪,人们把这种研究类型叫做“跨学科研 世纪, 世纪 人们把这种研究类型叫做“ 究”。
Heard melodies are sweet, but those unheard Are sweeter; therefore, ye soft pipes, play on; Not to the sensual ear, but, more endear'd, Pipe to the spirit ditties of no tone:
思考: 思考:无影响关系和因果联系的文学现象之间 为什么同样存在可比性? 为什么同样存在可比性?
第一、宇宙、世界和人类的整体性, 第一、宇宙、世界和人类的整体性,是比较研究的 客观基础。 客观基础。 “人类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共同过程具有一致性 和规律性的思想, 和规律性的思想,是历史比较研究各民族文学的 基本前提” 日尔蒙斯基) 基本前提”(日尔蒙斯基 (神话、传说、历史等的相似性······) 第二,文学本身内在的品质, 第二,文学本身内在的品质,决定了人心与文心有 相通之处。 相通之处。 都有诗歌、散文、小说、 都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几大类 一般都有主题、母题、形象、情节、布局等等 一般都有主题、母题、形象、情节、
2、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三)分析与综合:
• 分析: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分别加以研究 是分析; • 综合法:从整体上去把握研究对象的一种 思维方法。 • 分析是以整体为基础,分析不是目的,分 析是为了综合;综合建立在分析的基础上。
• 分析与综合可以相互转化:认识事物总是从 分析走上综合,进而在综合的基础上进行新 的分析; • 在一定条件下的分析可以看作为一种条件下 的综合,一定条件下的综合又可看作另一条 件下的分析。 • 研究当中必须严格、自觉的运用科学的思维 方法。
比较文学的比较法之历史独特性
• “比较”在本学科的多角度运用、实践上的侧 重点不同致使产生诸多“学派”——影响研 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接受研究、阐 法研究等,这是学科历史演变的客观结果。
• 各个学派对比较文学学科各有贡献,不可互 相取而代之,只能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 同形成本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
(二)比较法:“同中见异、异中见同”
• “异中之同”,就是在表面上差异极大的事物 之间,比较出它们的本质上的相同点,以便获 得科学的认知; • “同中之异”,在表面上看来相同或者相似的 事物之间,通过比较,看出它们本质上的差异 点。
(二)比较法:“同中见异、异中见同”
• 就思维方法而言,只有在现存的差别的前提 下,比较两个事物以求其共性才有意义,而 不是重复的指出其差异; • 也只有在现存相同的前提之下,比较差别才 有意义。
人类的一般思维方法的基本内容:
• 一、科学抽象
• 二、逻辑思维 • 二者是同一认识过程的两个方面。
一、科学抽象的思维方法:
• 1、感性的具体——抽象的规定——思维中的 具体; • 2、理想化的思维方法: • 建立理想化客体,代替客观研究对象,是人们 在思维中运用理想模型,塑造理想过程,进行 逻辑推理的思维活动的过程。 • 可超越客观实验条件,揭示内在规律,甚至导 致新的科学假说。
比较文学重点知识整理
可比性:之跨越性文学现象中,由于实际存在的各种内在联系,而具有的比较研究的可能和价值,是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根基,是客观存在而又有待我们发掘的。
文类学:对于文学形式的各个种类和类型以及文学风格的比较研究,通过历时的和共识的方法,了解文类发展的历史和基本特征,认识作家的独创和文学的民族传统、民族特征。
比较文学中的“文类学”,一方面是之在平行研究层面对文类的各种问题(包括“缺类”现象)进行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甚至学科的理论整合,以寻求不同文类之间的相通性和相异性;另一方面指在影响研究层面对某些文类的跨国界流传,变异以及文类之间的相互影响的事实进行研究。
社会总体想象物: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因为想象主体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他们的思想必然受到其他所属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他们被其自身所属的文化烙上了强烈的特征。
当他们对另一个文化进行审视时,必然带有其社会整体想象的浓厚印记。
媒介学:比较文学研究中对文学交流过程中起传递作用并实现文学交流的人和事物,它指一国文学对另一国文学,一个作家对另一个民族、国家文学产生影响这一事实的途径、方法和手段以及因果关系的研究。
这些媒介可以是翻译、评论,也可以是人员往来、国际会议。
比较诗学:是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之一,它从跨文化角度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进行的比较研究,用更广阔的研究视野和国际角度,以自觉地比较意识,超脱本民族的文化体系的“模子”站在更高层次上探求人类文学的“共同规律”。
情境研究:在比较文学中,情境指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常见的一种典型格局,情景研究即对这些典型格局进行研究,特别似乎着力探讨这些情境怎样从一个国家民族传到另一个国家民族,从一个作家笔下传到另一个作家笔下,目的都是要揭示出这些情境中的具体变异及其过程,寻觅到这些情境的鲜明的时代色彩、民族特征和个人风格。
缺类研究:指一种文类在这个国家或民族文学中有,而在别的国家或民族文学中没有,或者一种文类在两个国家或民族都存在,在差异较大的现象,通过对两个缺类现象的探讨、分析来挖掘缺类现象背后的文化差异,以从一个更广阔的角度来审视,深入研究该文学的本质、源流以及各自的特点。
比较文学笔记知识点期末必背干货
1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一种世界性的胸怀和国际化的视野,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性文学比较争辩。
它将各种具有跨越意义的文学现象之间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作为可比性的依据,以影响争辩、平行争辩、变异争辩为根本方法,提倡建立一种全球性公平多元、相互包涵的文学沟通与比较的对话平台和机制,从而最终推动各民族文学及世界文学走向一条和谐共生的进展之路。
〔名词解释可以自己整合〕2法国学者〔卡雷〕提出的“比较文学是不比较的”这个口号。
3为什么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定义会走上自我设限的偏狭道路?第一个缘由是当时学术界比照较文学学科合理性的猛烈质疑和挑战。
其次个缘由,是法国学者比照较文学学科科学性的理性反思与寻找。
第三个缘由,是法国中心主义,或者说是法国文化沙文主义导致了法国学派的学科理论特征。
〔第三个缘由重点〕4 美国学派代表人物:雷马克,韦勒克。
5《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一文。
在该文中雷马克言简意赅地提出了美国学派的根本定义:“比较文学争辩超越一国范围的文学,并争辩文学跟其它学问和信仰领域,诸如艺术〔如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其它科学、宗教等之间的关系。
简而言之,它把一国文学同另一国文学或几国文学进展比较,把文学和人类所表达的其它领域相比较。
”〔推断跨学科雷马克〕6实际的比较文学争辩中美国学者也同样总是流露出的民族主义倾向和西方中心主义倾向。
7比较文学经受了三个重要的学科理论阶段,即:一、欧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成形期;二、美洲阶段,比较文学的转型期;三、亚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拓展期。
8 法国学派代表人物:有巴登斯贝格、梵第根、布吕奈尔、基亚、卡雷。
9梵第根《比较文学论》〔1931〕一书在欧美比较文学理论进展史上具有不行无视的重要地位。
10把比较文学分为实证性影响争辩、类同性平行争辩〔含跨学科争辩〕、异质性变异争辩三大争辩领域。
11比较文学可比性:所谓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指在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争辩中寻求同与异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争辩的最根本立足点和动身点。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钱钟书(《诗可以怨》):
人文科学的各个对象彼此系连,交互渗透,不 但跨越国界,衔接时代,而且贯串着不同的学 科。
罗兰·巴特《法兰西学院就职讲演》1977
文学包含很多科学知识。在像《鲁滨逊漂流记》 这样的小说里包含了以下各种知识:历史、地 理、社会(殖民地)、技术、植物学、人类学 (鲁滨逊从自然向文化过渡)。如果由于社 会..或野蛮政策的难以想像的过激措施,我们 的全部学科,除了一门以外,都从教学系统中 排除了的话,那么这唯一幸免的学科就会是文 学,因为一切学科都出现在文学珍品之中。 《写作的零度》P.185
2)文学即人学
高尔基:文学是人学 艾田伯:比较文学就是人文主义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文学和文学性
日尔蒙斯基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具有共同性和规律性 的思想,是对各民族文学进行历史比较研究的 基本前提。历史类型学的相似和契合,原因在 于各民族在同一历史时期发展各别文学具有相 同的文学的可比性。
事实联系 价值关系 交叉关系
1. 事实联系
自古至今,与各种文化现象相互交流、碰撞, 相互影响、吸收一样,世界各国(民族)文学 也始终处于相互交流、影响和发展的动态过程 中。在不同文学之间的确存在着你中有我、我 中有你的亲缘关系和因果关系。
弥尔顿《失乐园》
关于人类最初违反天神命令 偷尝禁果,把死亡和其它 各种灾祸带来人间,并失去 伊甸乐园,直等到一个更伟大的人类, 才为我们恢复乐土的事, 请歌咏吧,天庭的诗神缪斯呀!您当年曾在那
张铁夫 1. 文学范围 2. 可行性体现在“同源性”、“同类性”、
“对比性”
3. 并非比较文学的基本问题 4. 可比性的生成性、变易性
论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99JXSHKX论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徐扬尚比较文学作为致力于无用之用的语际、族际、国际、科际文学关系会通研究的边缘学科,并不是无限可比的。
因为基于孕育比较文学的西方文化一元暨中心、二元对立统一的哲学理念,非类不比、相同不比、异质难比,完全异质或完全相同无以比。
这就要求比较文学必须立足同一平台、同一标准、同一目标的“三原则”,开展异类求同质、异质求同类、同质求异类、同类求异质的求同存异、互证互释、彼此发明;进而令其会通“四际文学关系”的传受变异研究、异同比类研究、阐释发明研究,具有以同源类同性、另类异质性、证释发明性“三元素”为内涵的可比性。
[关键词]比较文学;可比性;三原则;三元素[中图分类号]I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 (2010)06-0099-05徐扬尚(1962—),四川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研究生,绍兴文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中国文学批评史。
(四川成都610064)源于歌德“世界文学”观念的比较文学,经由达尔文的自然人类进化论,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英国比较文学家波斯奈特、法国比较文学家布吕纳介的文学进化论的发展后,形成了具有“跨越性”的比较文学。
它不得不面对非类不比、相同不比、异质难比、完全异质或完全相同无以比的“原罪”性问题。
由于比较文学比什么?如何比?为什么比?长期陷入对象不明、概念模糊、范围宽泛、方法通用的境地。
以致法国巴登斯贝格声色俱厉地谴责:“有人说:‘比较文学!’文学比较!这是毫无意义又毫无价值的吵闹!我们懂得,它只不过是在那些隐约相似的作品或人物之间进行对比的故弄玄虚的游戏罢了。
”“十分清楚,真实性不在那里。
仅仅对两个不同的对象同时看上一眼就作比较,仅仅靠记忆和印象的拼凑,靠一些主观臆想把可能游移不定的东西扯在一起来找类似点,这样的比较决不可能产生论证的明晰性。
”[1](P32-33)伽列在基亚《比较文学》第一版“序言”中也表达了他的担心与忠告:“比较文学的定义有必要再一次加以廓清”,“并非随便什么事物,随便什么时间地点都可以拿来比较”。
比较文学笔记知识点 期末必背干货
1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一种世界性的胸怀和国际化的视野,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性文学比较研究。
它将各种具有跨越意义的文学现象之间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作为可比性的依据,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变异研究为基本方法,倡导建立一种全球性平等多元、相互包容的文学交流与比较的对话平台和机制,从而最终推动各民族文学及世界文学走向一条和谐共生的发展之路。
(名词解释可以自己整合)2法国学者(卡雷)提出的“比较文学是不比较的”这个口号。
3为什么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定义会走上自我设限的偏狭道路?第一个原因是当时学术界对比较文学学科合理性的强烈质疑和挑战。
第二个原因,是法国学者对比较文学学科科学性的理性反思与追寻。
第三个原因,是法国中心主义,或者说是法国文化沙文主义导致了法国学派的学科理论特征。
(第三个原因重点)4美国学派代表人物:雷马克,韦勒克。
5《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一文。
在该文中雷马克言简意赅地提出了美国学派的基本定义:“比较文学研究超越一国范围的文学,并研究文学跟其它知识和信仰领域,诸如艺术(如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其它科学、宗教等之间的关系。
简而言之,它把一国文学同另一国文学或几国文学进行比较,把文学和人类所表达的其它领域相比较。
”(判断跨学科雷马克)6实际的比较文学研究中美国学者也同样总是流露出的民族主义倾向和西方中心主义倾向。
7比较文学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学科理论阶段,即:一、欧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成形期;二、美洲阶段,比较文学的转型期;三、亚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拓展期。
8法国学派代表人物:有巴登斯贝格、梵第根、布吕奈尔、基亚、卡雷。
9梵第根《比较文学论》(1931)一书在欧美比较文学理论发展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10把比较文学分为实证性影响研究、类同性平行研究(含跨学科研究)、异质性变异研究三大研究领域。
11比较文学可比性:所谓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指在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寻求同与异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的最基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比较文学可比性
07中师1班廖丽葵 2007014143025
老师说,比较文学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学的比较,然而这种说法还是很模糊,很容易让人产生歧义的。
因为国家和民族两个概念有交叉的地方,同一个国家可能包含了不同的民族文化,而相同的民族也可能分布在不同的国家。
因此,我们似乎应该寻找一个能更清楚地说明问题的概念出来,以期使比较双方的界限清楚分明。
在这一方面,我比较认同北师大王向远教授的看法。
他将比较文学定义为:一种以寻求人类文学共通规律和民族特色为宗旨的文学研究。
它是以世界文学的眼光,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各种文学关系进行的跨文化的研究。
突出了“跨文化”,尤其是跨“民族文化”。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体系,不管这个民族流落何方,只要他的脐带还连着这个体系,他就属于这个民族文化的范围;相反,哪怕是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只要都认同并接受同一个民族文化,并且在这种文化影响下在创作上有所成就,那么,他们都属于一个文化体系,是一类人。
因此,我认为,比较文学,首先是要在不同文化体系的标准下进行。
在这个标准下,我们可以对文学创作本身,从多个角度进行比较研究:关于文体的研究,关于文学创作过程本身的研究,关于文学理论的研究,等等,从而探寻文学共同规律。
其次,比较文学里的比较也不是单纯的异同比较。
如果我们要明确,谁跟谁可比,谁跟谁不可比,那么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他们究竟是为何而比。
也就是说,比较的目的是什么。
没有目的,没有意义的比较,是不可取的。
例如,将潘金莲与简爱相比,恐怕连作者也说不明白究竟在比个什么劲吧,难道是单纯证明简爱比潘金莲有自尊有人格?对于探寻文学的特征和规律来说,这是没有意义的,所以不可比。
有一篇著名的比较文学论文《王熙凤和福斯塔夫——谈“美”的个性和“道德化思考”》,证明了即使貌美的王熙凤和肥的流油的福斯塔夫之间差异很大,然而因为有一个明确的研究方向,即对小人物如何在巨著中发光发热的文学技巧有所发掘,符合“寻求人类文学共通规律和民族特色为宗旨”的要求,因此,他们是可比的。
总之,比较文学的比较,归根到底是为了促进世界文学的发展。
违背这一条,比了也是没有意义的。
比较文学根据研究角度的不同,分为四种: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和平行研究。
流传学和渊源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简单点说,比如我国(汉民族文化体系下的文学)文学作品流传到外国,从我国学者的角度去研究我国作品在国外的流传情况,就属于“流传学”;而我们的作品流传到国外,被接受,使国外的作家受到启发、影响并有所创作,此时,他们的学者去研究他们的作家受到我们的作品的影响的情况,就是“渊源学”。
流传学和渊源学包括了对涉外文学和区域文学史、世界文学史的研究。
媒介学,主要包括促成文学流传的个人、环境和文字材料的研究,尤其是对翻译文本的研究。
而平行研究,是两个互不影响的文化体系之间的比较研究,这种比较最能体现一些人类共通的规律。
假如我们能够在两个毫不相关的文化环境中,发现相同之处,说明了这相同之处很可能是人类所共有的,是自然而然就会发生的。
而在具体的平行比较当中,比较又分为三个方面:类同研究、反比式研究、互衬式研究。
也就是说,在不同文化体系的前提下,发现双方的相互之间的三种关系,或者是类同的,相像的;或者是相反的,对立的;或者是各有特色而互相映衬,相映成趣的。
比较类同点和不同点是比较常见的,例如文学母题,不管是差异多大的文化体系,都会有一些母题跟别人的相类同,仿佛是不约而同那样;又如中国的反侵略文学和日本的侵略文学形成鲜明的对立关系。
这些,都很容易可以发现并找到可以轻易找到比较的立足点。
而互衬式比较,不是为了
求同,也不为了辩异,而是要使两者并立,双珠合璧,使人能把握全貌,了解一些独特的有趣的文学现象,例如钱钟书的《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指出中西诗各自的优胜处,介绍现象,说明原因,并不比较两者优劣。
总之,只有拥有世界眼光,为了探寻人类文学共同规律和民族特色而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属于不同文化体系的两种文学的研究,才能算是真正的比较文学研究;也只有在这个大前提之下,挑选出来的两个比较对象,才具有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可比性。
而这两个可比对象,又应该具备或往来交叉互相影响,或两两相望相映成趣的事实上的联系,才能成为比较文学的比较对象,因为比较不是空口无凭的瞎猜测,而是需要一定的论据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王向远著.比较文学学科新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