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复班数学教案
初三复读班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初三复读班上册数学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本教学计划旨在帮助初三复读班学生掌握上册数学内容,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和解题技巧,奠定扎实的数学基础。
具体目标如下:1. 熟练掌握上册数学知识点和概念;2. 加强数学思维能力,提高数学应用能力;3. 强化数学解题技巧,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4. 培养良好的数学研究惯和学科兴趣。
二、教学内容本教学计划将涵盖上册数学中的核心知识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 实数与代数初步2. 线性方程组与不等式3. 函数初步4. 平面向量初步5. 三角学初步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1. 知识讲授:通过课堂讲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和概念,注重理论与应用的结合。
2. 实例演练:通过大量的实例演练,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增强合作研究的氛围。
4. 小组合作:安排适当的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5.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数学问题,进行案例分析和解读,拓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四、教学计划注:以下为初三复读班数学课程的教学计划大纲,具体课时安排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第一周- 课时1:引入课程内容,概述上册数学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2-3:实数与代数初步,包括实数的分类和运算规则;- 课时4-5:线性方程组与不等式,包括一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不等式。
第二周- 课时6-7:函数初步,包括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课时8-9:平面向量初步,包括向量的定义、运算和性质。
第三周- 课时10-11:三角学初步,包括三角函数的概念、基本性质和应用;- 课时12:综合演练和复,巩固上述知识点。
五、教学评估为了确保学生对上述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我们将进行以下形式的教学评估:1. 课堂练:在每个知识点的讲解后,安排练题让学生进行巩固;2. 作业布置:每周布置适量的作业,包括课后题和解答题,以检验学生的研究效果;3. 测试考试:定期安排测试和考试,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考核,及时调整教学进度。
高三数学教案设计(通用8篇)
高三数学教案设计(通用8篇)高三数学教案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包括正角、负角、零角)与区间角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会建立直角坐标系讨论任意角,能判断象限角,会书写终边相同角的集合;掌握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2、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难点:终边相同角的集合的表示;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回顾角的定义①角的第一种定义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②角的第二种定义是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二)教学新课1、角的有关概念:①角的定义: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②角的名称:注意:⑴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角α”或“∠α”可以简化成“α”;⑵零角的终边与始边重合,如果α是零角α=0°;⑶角的概念经过推广后,已包括正角、负角和零角。
请说出角α、β、γ各是多少度?2、象限角的概念:定义:若将角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那么角的终边(端点除外)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
高三数学教案设计篇2一、指导思想今年是我省使用新教材的第八年,即进入了新课程标准下高考的第六年。
高三数学教学要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仍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近年来的高考数学试题逐步做到科学化、规范化,坚持了稳中求改、稳中创新的原则。
高考试题不但坚持了考查全面,比例适当,布局合理的特点,也突出体现了变知识立意为能力立意这一举措。
更加注重考查考生进入高校学习所需的基本素养,这些问题应引起我们在教学中的关注和重视。
二、注意事项1、高度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复习。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是高考复习的重点。
数学高三复习优秀教案
数学高三复习优秀教案作为一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教案应当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作者整理的数学高三复习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期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高三复习优秀教案1一、指导思想。
研究新教材,了解新的信息,更新观念,探求新的教学模式,加强教改力度,重视团结协作,面向全部学生,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爱好,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全力增进教学成效的提高。
二、学生基本情形。
新的学期里,本人任教高三10、11班两个文科班的数学课,这些学生大部分基础知识薄弱,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自制能力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课后独立完成作业能力差,怠惰思想严重,因此全部高三的复习任务相当艰巨。
三、工作措施。
1、认真学习《考试说明》,研究高考试题,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考试说明》是命题的根据,备考的根据。
高考试题是《考试说明》的具体体现。
因此要认真研究近年来的考试试题,从而加深对《考试说明》的知道,及时掌控高考新动向,知道高考对教学的导向,以利于我们准确地掌控教学的重、难点,有针对性地选配例题,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我们的复习质量。
2、教学进度。
依照高三数学组学年教学计划进行,结合本班实际情形,进行第一轮高三总复习,估计在2月底3月初完成。
配合学校举行的月考,并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3、了解学生。
通过课堂展现、学生交换互动、批改作业、评阅试卷、课堂板书以及课堂上学生情态的变化等途径,深入的了解学生的情形,及时的视察、发觉、捕捉有关学生的信息调解教法,让教师的教程度上服务于学生。
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应多鼓励、多指导学法,增强他们学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4、精心备课。
精心的备好每一节课,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平常多去听同科教师的课,向老教师学习体会和好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任教能力。
5、优化练习。
提高练习的有效性:知识的巩固,技能的熟练,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通过适当而有效的练习才能实现。
合肥星火高复学校数学教学方案修改版
合肥星火高复学校数学教学方案(文、理科)一、指导思想:高考命题是以《考试说明》为依据的,高考数学复习是要以《考试说明》为指导的,要求我们各位授课教师结合近5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和安徽各地市的高考模拟试题、对照题型示例,仔细揣摩,去研究“课程标准”中的各项要求的具体落脚点,把握试题改革的新趋势。
为了使本届高复数学的复习工作更加有效,在内容取舍上,应以考试内容为准,不随意扩充、拓宽和加深;注意各知识点的难度控制。
对于基础知识复习,应以课本为依托,按照《考试说明》做好考点知识的梳理,夯实基础,以章节为单位,将零碎与散乱的知识点串起来,并将它们系统化,加强知识的纵向与横向联系,重点在于将各知识点的网络化及融会贯通,在平时教学中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
二、基本策略:1、抓好集体备课。
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必须抓落实,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研究数学高考的动向,学习与研究《考试说明》、《考试大纲》,比较新、旧《考试说明》的差异,注意哪些内容降低要求,哪些内容成为新的高考热点。
明确高考“考什么”,“怎样考”,讲课讲透,讲练到位。
2、抓好基础知识,精讲多练。
课本是高考试题的源头,基础知识是能力提高的根本。
高考除重视教材的作用外,还注重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体现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的考查。
在当前减负增效形势下,更应少走弯路。
针对这种情况,要求教师要有目标的精讲。
基本做到三讲、三不讲。
三讲: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要讲;容易解错的知识点要讲;容易遗漏的知识点要讲。
三不讲: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老师看了答案才勉强会做的不讲。
提倡教师要勇于抛弃一些学生难以掌握的非常规解法,将课本中的通性通法实实在在讲好讲透,让学生扎扎实实掌握这一类问题的解法。
3、复习要稳扎稳打,注重反思。
数学复习要稳扎稳打,不要盲目的去做题,每次练习后都必须及时进行反思总结。
反思总结解题过程的来龙去脉;反思总结此题和哪些题类似或有联系及解决这类问题有何规律可循;反思总结此题还有无其它解法,养成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习惯;反思总结做错题的原因:是知识掌握不准确,还是解题方法上的原因,是审题不清还是计算错误等等。
补习班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第19讲教案 等差数列 教案
沙城中学补习班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 第十九讲 3.3 等差数列一.知识网络 1.定义:)()(1•+∈=-N n d a a n n 常数2.通项公式:dn a a n )1(1-+=,推广:dm n a a m n )(-+=d=11--n a a n ,d=m n a a mn --是点列(n ,an )所在直线的斜率.3.前n 项的和:d n n na a a n S n n 2)1(2)(11-+=+=21()22d d n a n =+-变式:1n 2nn a a S +=4.等差中项:若a 、b 、c 成等差数列,则b 为a 与c 的等差中项:2b=a+c 5.性质:设{an}是等差数列,公差为d, (1)若m+n=p+q,则am+an=ap+aq(2) an,an+m,an+2m ……组成公差为md 的等差数列. (3) Sn, S2n-Sn, S3n-S2n ……组成公差为n2d 的等差数列. (4)当n=2k-1为奇数时,nS =nak ;6.等差数列的判定方法(n ∈N*)(1)定义法: an+1-an=d 是常数 (2)等差中项法:212+++=n n n a a a(3)通项法:dn a a n )1(1-+= (4)前n 项和法:BnAn S n +=27.nn S a n d a ,,,,1知三求二, 可考虑统一转化为两个基本量;或利用数列性质,三数:d a a d a +-,,, 四数d a d a d a d a 3,,,3-+-- 8.会从函数角度理解和处理数列问题. 二、经典例题【例1】(1)若一个等差数列前3项和为34,后3项和为146,且所有项的和为390, 求这个数列项数. (2)等差数列{}n a 的前10项的和,10010=S 前100项的和10100=S ,求前110项的和.110S解(1)1231234,146n n n a a a a a a --++=++=又12132n n n a a a a a a --+=+=+11:3()180,60n n a a a a +=+=两式相加得,13,3902)(1==+=n a a n S n n 得由(2)分析一:方程的思想,将题目条件应用公式表示成关于首项1a 与公差d 的两个方程.解法一:设{}n a 的首项为1a ,公差d ,则11111110109100502:1109910010099102100d a d a d a ⎧⎧=-+⨯⨯=⎪⎪⎪⎪⎨⎨⎪⎪+⨯⨯==⎪⎪⎩⎩解得110109110211101110-=⨯⨯+=∴d a S分析二:运用前n 项和变式:BnAn S n +=2解法二: {}n a 为等差数列,故可设BnAn S n+=2,则1110101001000010010100-=+⎩⎨⎧=+=+B A B A B A 解得110)110(1101101102110-=+=+=∴B A B A S解法三:290290)(100111001110100-=+∴-=⨯+=-a a a a S S1102110)(2)(110100*********-=⨯+=+=∴a a a a S方法提炼:本题是等差数列的基本计算,要求熟练准确.题(1)利用了等差数列的性质和前Sn 公式的特点;题(2)法一:转化为两个基本量,是重要的方法;法二利用了前n 项和公式的函数式特征.【例2】数列{an}的前n 项和为Sn=npan (n ∈N*)且a1≠a2, (1)求常数p 的值; (2)证明:数列{an}是等差数列. 分析:(1)注意讨论p 的所有可能值.(2)运用公式an=⎩⎨⎧--11n n S S S .2,1≥=n n 求an.解:(1)当n=1时,a1=pa1,若p=1时,a1+a2=2pa2=2a2,∴a1=a2,与已知矛盾,故p ≠1.则a1=0.当n=2时,a1+a2=2pa2,∴(2p -1)a2=0. ∵a1≠a2,故p=21. (2)由已知Sn=21nan ,a1=0.n ≥2时,an=Sn -Sn -1=21nan -21(n -1)an -1. ∴1-n n a a =21--n n .则21--n n a a =32--n n ,…,23a a =12.(n ≥3) ∴2a a n =n -1.∴an=(n -1)a2, an -an -1=a2. (n ≥3)又a2-a1=a2,所以从第二项起每项减去前项的差是同一常数. 故{an}是以a2为公差,以a1为首项的等差数列.提炼拓展: 证明等差数列的方法:1.由定义an-an-1=d, 2.等差中项,3.通项公式an=pn+q,4.Sn=Pn2=qn例3.已知两个等差数列5,8,11,…和3,7,11…都有100项,问它们有多少相同的项?并求出所相同项的和。
高三数学复习教案
高三数学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数学复习,学生应掌握高三数学的基础知识、方法和思想,能够成功地应对高考数学试题。
二、教学重点1.确定考试重点和难点;2.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3.练习数学题目,提高解题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数学思想和概念;2.能够灵活运用数学方法;3.解决数学难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1. 数学基础知识1.集合论与函数集合论和函数是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在复习中需要掌握以下内容:•集合与集合的运算;•常见的数学函数,如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
2.三角函数三角函数是高考数学特别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掌握以下内容:•角度制和弧度制的换算;•常用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三角函数图像及其变换;•三角函数的应用。
2. 数学思想和方法1.解决数学难题的方法数学是一门需要思考和动脑的学科,在复习过程中需要掌握以下方法:•利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运用创新思维方法;•多角度思考问题,掌握多种解题方法。
2.数学的建模思想数学是实际问题的抽象和简化,需要掌握以下内容:•学习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方法;•运用数学建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数学题目练习1.高考复习题通过对历年高考试题的分析和总结,找出高考数学试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
2.模拟考试模拟高考数学试题的考试过程,培养考试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
五、教学策略1.打基础在复习开始时,需要先打好数学知识的基础,确保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扎实。
2.抽象问题的实际化数学问题是一个个抽象的符号和公式,需要培养学生把抽象问题转化为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引导和鼓励,激发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锻炼解题能力在练习过程中,需要注重解题思路和方法的培养,让学生逐渐提高解题能力,从而成功应对高考数学试题。
六、教学建议1.制定合适的学习计划在复习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按部就班地进行复习。
高三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5篇
高三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5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三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高三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1一、指导思想:以《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高考考试说明》为本,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争取20__年高考获取全面胜利。
二、学情分析:7班全班现有41人,经过两年多的高中学习,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一定语文学习能力,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不够好,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更有不少同学缺乏应试能力,还有一些同学对语文科学习不够重视,书写潦草,答题不规范。
8班全班现有40余人,多数同学语文基础较差,语文应试能力不高,语文学习积极性不是太高,同学之间语文成绩不平衡,甚至差别很大。
但职高语文考试能力要求不是太高,只要努力,明年高考一定会有好成绩的。
三、考点分析: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字音字形,实词虚词,熟语,病句,标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八种修辞方法,名言名句,鉴赏古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文言实词的含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句式,文言翻译,文言文分析综合,现代文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重要句子的含义,筛选文中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文学类实用类的阅读要具备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能力,写作能力。
四、具体措施:1. 制定长远的计划及详细的短期计划,做到心中有数,忙而不乱。
2.向45分钟语文课堂教学要质量。
高三学生多数同学把课外时间都给了理化和数学,如何提高语文成绩,只能是向45分钟的语文课堂要效率,在备课时要大量参考多种资料,力求知识的新、全、准。
高三复习数学教案5篇
高三复习数学教案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三复习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三复习数学教案1教学准备教学目标解三角形及应用举例教学重难点解三角形及应用举例教学过程一.基础知识精讲掌握三角形有关的定理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1)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他两边和一角;(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从而进一步求出其他的边和角);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1)已知三边,求三角;(2)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
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其变形形式,利用三角公式解一些有关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数问题.二.问题讨论思维点拨: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问题,用正弦定理解,但需注意解的情况的讨论.思维点拨::三角形中的三角变换,应灵活运用正、余弦定理.在求值时,要利用三角函数的有关性质.例6:在某海滨城市附近海面有一台风,据检测,当前台风中心位于城市O(如图)的东偏南方向300km的海面P处,并以20km/h的速度向西偏北的方向移动,台风侵袭的范围为圆形区域,当前半径为60km,并以10km/h的速度不断增加,问几小时后该城市开始受到台风的侵袭。
一.小结:1.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1)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他两边和一角;(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从而进一步求出其他的边和角);2。
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1)已知三边,求三角;(2)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
3.边角互化是解三角形问题常用的手段.三.作业:P80闯关训练高三复习数学教案2排列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排列的意义。
能利用树形图写出简单问题的所有排列;(2)了解排列和排列数的意义,能根据具体的问题,写出符合要求的排列;(3)掌握排列数公式,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写出符合要求的排列数;(4)会分析与数字有关的排列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5)通过对排列应用问题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对具体事例的观察、归纳中找出规律,得出结论,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数学复课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材简析本次复课教案针对的是高中数学课程,主要复习内容包括:函数的基本性质、三角函数、数列、概率统计等。
这些内容是高中数学的基础,对于学生后续学习其他数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生分析本次复课的学生为高一新生,他们在暑假期间已经接触过一些高中数学知识,但尚未系统学习。
因此,在本次复课中,要注重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函数的基本性质,包括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2)熟练运用三角函数进行计算和证明;(3)掌握数列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包括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4)了解概率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复习,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数学、追求真理的精神;(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3)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面对困难的勇气。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函数的基本性质;(2)三角函数的计算和证明;(3)数列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教学难点:(1)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2)数列的求和公式;(3)概率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PPT课件;(2)复习资料;(3)教学用具。
2. 学生准备:(1)复习教材相关内容;(2)准备好笔记本和笔。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或讨论,回顾暑假期间学习过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授课程(1)函数的基本性质:- 讲解函数的定义、性质、图像等基本概念;- 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性质;- 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三角函数:- 讲解三角函数的定义、图像、性质等基本概念;- 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三角函数的求值、计算和证明方法;- 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数学辅导班教案
高中数学辅导班教案
目标:通过本次课程,学生能够掌握高中数学中的基础概念和解题方法,提升数学学习能力。
教学内容:
1. 数列与数学归纳法
2. 函数与方程
3. 三角函数与向量
教学步骤:
1. 导入环节(5分钟)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并让学生展示对该主题的基本认识。
2. 知识讲解(30分钟)
1)数列与数学归纳法:讲解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性质以及数学归纳法的应用。
2)函数与方程:介绍函数的定义和性质,以及解方程的基本方法。
3)三角函数与向量:解释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介绍向量的基本概念。
3. 练习训练(20分钟)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尝试解答,老师适时进行指导和点评。
4. 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布置相关作业,鼓励学生在家继续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后辅导(10分钟)
老师为学生答疑解惑,提供额外的辅导和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扩展活动:
1. 定期组织模拟测试,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2. 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激发学习兴趣和争强好胜的精神。
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寒假数学辅导班教案
高中寒假数学辅导班教案一、教学目标本次数学辅导班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在寒假期间加强数学学习,并在学期开始时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
具体目标如下:1. 复习和巩固学过的数学知识,弄清重点和难点。
2. 解答学生疑惑,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 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训练和启发,提高解题能力。
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次寒假数学辅导班的教学内容将涵盖以下数学知识点:1. 一次函数与方程2. 二次函数与方程3. 立体几何4. 概率与统计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需求,还可以相应地增加或调整教学内容。
三、教学方法1. 讲授与演示结合:教师通过讲解理论知识,结合例题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和解题方法。
2. 互动参与:教师提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题能力。
3. 错题分析:教师针对学生经常犯错的题型和难点进行分析和解答,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加强对知识点的掌握。
4. 解决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解题能力。
5. 练习与巩固:教师布置相关习题,鼓励学生自主练习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流程1. 导入:通过提出一个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导入本次课的教学内容。
2. 掌握基本知识:讲解和演示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 深化理解与拓展:通过挖掘问题本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扩展知识应用。
4. 解答疑惑与讨论: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逐一解答,并引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
5. 练习与巩固: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习题,鼓励学生独立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与归纳: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五、教学评价1. 日常表现: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问题解答及参与度的评价,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
2. 作业评价:教师对学生布置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
3. 小测验:定期进行小测验,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解题能力。
高中数学复课准备教案
高中数学复课准备教案
教学科目:数学
适用年级:高中
课时数:1课时
教学目标:
1. 复习学生之前学过的数学知识,巩固基础概念;
2. 引导学生重新熟悉数学解题方法和思路;
3.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内容和方法:
1. 复习基础知识:教师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复习学生之前学过的数学基础知识,如代数、几何、函数等内容;
2. 解题方法指导:教师通过举例和讲解的方式引导学生重新熟悉数学解题的方法和思路,
例如分步骤解题、推理论证等;
3. 练习题目讲解:教师选择一些典型的数学题目进行讲解和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自动
手解题,巩固知识;
4.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出问题、讨论解题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
1. 开场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入数学复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复习基础知识:快速复习代数、几何、函数等基础知识,让学生快速回忆起以前学过的
内容;
3. 解题方法指导:讲解数学解题的基本方法和思路,引导学生重新掌握解题技巧;
4. 练习题目讲解:选择几个典型的数学题目进行讲解,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解题;
5.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互相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评估:
通过课堂练习和讨论,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学生的问题和
困惑,及时进行指导和帮助。
教学反思: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让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是本次高中数学复课准备教案范本,希服对您有所帮助。
高三复习数学教案
高三复习数学教案一、教案背景在高三阶段的数学学习中,复习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通过系统的复习教案,学生可以巩固已学知识,弥补薄弱环节,并提高数学解题能力。
本教案将围绕高三数学知识进行复习,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目标1. 确立数学复习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梳理复习思路;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数学的自信心;3. 注重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特别是在考试中的应用题;4. 强化学生对数学常用公式和解题思路的掌握,减少失分情况。
三、教学内容1. 高中数学基础知识回顾a. 线性方程与不等式b.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c. 几何与三角函数d. 概率与统计2. 高中数学常用公式与解题技巧复习a. 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b. 函数图像的变换c. 几何图形的面积和体积计算d. 概率统计问题的解题思路3. 解答高考数学常见题型a. 解析几何题型的解题方法b. 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题型c. 微积分与导数运算四、教学步骤1. 第一轮复习a. 整理重点知识点:线性方程与不等式,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几何与三角函数,概率与统计;b. 针对每个知识点,梳理基础公式、定理和解题思路;c. 提供大量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2. 第二轮复习a. 针对高考常见题型,如解析几何题型、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题型等,进行归纳总结,并提供典型题目进行讲解;b. 强调解题思路和方法,并提供大量类似题目进行练习。
3. 第三轮复习a.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巩固;b. 定期进行模拟考试,进行能力检测和错题分析;c. 引导学生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介绍知识点、公式和解题思路,解答学生的问题。
2. 演示法通过具体的例子,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练习法提供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熟悉题型,增加解题经验。
4. 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学习、讨论问题,提高解题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高中数学补课班教案
高中数学补课班教案时间:X月X日
教学内容: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函数的概念,能够区分自变量和因变量;
2. 掌握函数的性质,包括奇函数、偶函数、周期函数等;
3. 能够用数学语言描述函数的特点;
4. 能够解决简单的函数题目。
二、教学重点:
1. 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2. 函数的图像及特点;
3. 奇偶性和周期性的判断。
三、教学内容:
1. 函数的概念介绍及示例分析;
2. 函数的性质:奇函数、偶函数、周期函数等;
3. 函数的图像及特点;
4. 习题讲解及课堂练习。
四、教学方法:
1. 理论讲解结合示例分析;
2. 利用教学资源进行互动教学;
3. 师生互动讨论解题思路;
4. 课堂练习,巩固学习成果。
五、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举例讲解函数的概念;
2. 理论讲解:介绍函数的性质及特点;
3. 讲解示例:展示几个典型函数的图像及特点;
4. 课堂练习:让学生自行解决几道函数题目;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梳理学习内容。
六、作业安排:
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学习成果;
2. 预习下节课内容。
七、教学反馈:
1. 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函数概念及性质的掌握情况;
3. 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建议。
八、教学资源:
1. 课本资料;
2. 多媒体教学资源;
3. 习题集。
以上为本次高中数学补课班教案范本,仅供参考。
高中数学补习教案
高中数学补习教案
教学内容:数列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数列的定义,能够区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能够求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
教学重难点:区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掌握求解数列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材《高中数学》,黑板、彩色粉笔、数学练习题。
教学步骤:
1. 引入:通过提出一个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比如“小明每天存入100元钱,第n天一共存了多少钱?”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涉及到什么数学知识。
2. 介绍数列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让学生举例说明这些数据是如何有规律地排列的,引出数列的定义。
3. 分别介绍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概念和性质。
通过举例比较两者之间的区别,并让学生总结规律。
4. 完成练习题,巩固数列的相关知识。
让学生尝试求解一些简单的数列问题,锻炼他们应用公式的能力。
5. 总结:让学生回答数列的定义、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区别、如何求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等问题,巩固学习成果。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家继续巩固数列的相关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补习课程,学生对数列的概念和性质有了深入的了解,掌握了求解数列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
补课班高中数学教案模板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包括公式法、配方法、因式分解法等;2.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1.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2. 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1. 一元二次方程的配方法;2. 实际问题的抽象和建模。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回顾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和性质;2. 提出问题:如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二、新课讲解1. 公式法: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并举例说明;2. 配方法: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配方法,并举例说明;3. 因式分解法: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因式分解法,并举例说明。
三、课堂练习1. 基本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提高练习: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应用能力。
四、课堂小结1. 总结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2. 强调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2. 提出问题:如何解决实际问题?二、新课讲解1. 实际问题抽象:讲解如何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一元二次方程;2. 实际问题建模:讲解如何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模型;3. 实际问题求解:讲解如何求解实际问题。
三、课堂练习1. 基本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提高练习: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应用能力。
四、课堂小结1. 总结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2. 强调实际问题解决方法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2.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表现;3. 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掌握程度。
关于高三总复习数学教案范文
关于高三总复习数学教案范文与高一高二不同之处在于,此时复习力学部分知识是为了更好的与高考考纲相结合,特别水平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学生,此时需要进行查漏补缺,但也需要同时提升能力,弥补知识、技能的空白。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三总复习数学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关于高三总复习数学教案范文篇1一、教学进程1.复习。
反函数的概念、反函数求法、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定义域值域的关系。
求出函数y=x3的反函数。
2.新课。
先让学生用几何画板画出y=x3的图象,学生纷纭动手,很快画出了函数的图象。
有部分学生发出了“咦”的一声,由于他们得到了以下的图象(图1):教师在画出上述图象的学生中选定生1,将他的屏幕内容通过教学系统放到其他同学的屏幕上,很快有学生作出反应。
生2:这是y=x3的反函数y=的图象。
师:对,但是怎么会得到这个图象,请大家讨论。
(学生展开讨论,但找不出原因。
)师:我们请生1再给大家演示一下,大家帮他找找原因。
(生1将他的制作进程重新重复了一次。
)生3:问题出在他挑选的次序不对。
师:哪个次序?生3:作点B前,挑选xA和xA3为B的坐标时,他先挑选xA3,后挑选xA,作出来的点的坐标为(xA3,xA),而不是(xA,xA3)。
师:是这样吗?我们请生1再做一次。
(这次生1在做的进程当中,按xA、xA3的次序挑选,果然得到函数y=x3的图象。
)师:看来问题确切是出在这个地方,那么请同学再想想,为何他采取了毛病的次序后,恰好得到了y=x3的反函数y=的图象呢?(学生再次陷入摸索,一会儿有学生举手。
)师:我们请生4来告知大家。
生4:由于他这样做,正好是将y=x3上的点B(x,y)的横坐标x与纵坐标y交换,而y=x3的反函数也正好是将x与y交换。
师:完全正确。
下面我们进一步研究y=x3的图象及其反函数y=的图象的.关系,同学们能不能看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有什么样的关系?(多数学生回答可由y=x3的图象得到y=的图象,于是教师进一步追问。
数学高考复习教案
数学高考复习教案数学高考复习教案数学高考复习教案都有哪些?如果你家宝贝经常犯基础错误如算错、写错、抄错,一定要追根溯源到最基本的加减乘除上。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数学高考复习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数学高考复习教案(篇1)教学目标与解析1、教学目标(1)理解函数的概念;(2)了解区间的概念;2、目标解析(1)理解函数的概念就是指能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2)了解区间的概念就是指能够体会用区间表示数集的意义和作用;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函数的概念及符号的理解,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函数本身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对学生来说一个难点。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在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况函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概况能力,其中关键是理论联系实际,把抽象转化为具体。
教学过程问题1:一枚炮弹发射后,经过26s落到地面击中目标.炮弹的射高为845m,且炮弹距离地面的高度h(单位:m)随时间t(单位:s)变化的规律是:h=130t-5t2.1.1这里的变量t的变化范围是什么变量h的变化范围是什么试用集合表示 1.2高度变量h与时间变量t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否为函数若是,其自变量是什么设计意图:通过以上问题,让学生正确理解让学生体会用解析式或图象刻画两个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从问题的实际意义可知,在t的变化范围内任给一个t,按照给定的对应关系,都有的一个高度h与之对应。
问题2:分析教科书中的实例(2),引导学生看图并启发:在t的变化t按照给定的图象,都有的一个臭氧层空洞面积S与之相对应。
问题3:要求学生仿照实例(1)、(2),描述实例(3)中恩格尔系数和时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理解得到函数的定义,培养学生的归纳、概况的能力。
问题4:上述三个实例中变量之间的关系都是函数,那么从集合与对应的观点分析,函数还可以怎样定义4.1在一个函数中,自变量x和函数值y的变化范围都是集合,这两个集合分别叫什么名称4.2在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f:A→B中,集合A是函数的定义域,集合B是函数的值域吗怎样理解f(x)=1,x∈R4.3一个函数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如果给定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那么函数的值域确定吗两个函数相等的条件是什么数学高考复习教案(篇2)一、说课内容:苏教版高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二次函数的概念及相关习题二、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基础上,来学习二次函数的概念。
高考补习班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2020-2021)
高考补习班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2020-2021)第61练:空间向量及其运算1.已知点O 、A 、B 、C 为空间不共面的四点,且向量a=OA +OB +OC ,向量b=OA +OB -OC ,则与a,b 不能构成空间基底的向量是( ) A.OAB.OBC.OCD.OA 或OB2.已知向量a=⎪⎭⎫ ⎝⎛x x ,,218,b=(x ,1,2),其中x >0.若a ∥b ,则x 的值为 ( ) A.8 B.4C.2D.03.(2021·东莞模拟)已知向量a,b 满足|a|=2,|b|=3,|2a+b|=37,则a 与b 的夹角为( ) A.30°B.45°C.60°D.90°4.已知空间四边形ABCD 的每条边和对角线的长都等于a,点E 、F 分别是BC 、AD 的中点,则AE ·AF 的值为( ) A.a 2B.21a 2C.`41a 2D.43a 25.已知A (4,1,3),B (2,-5,1),C 为线段AB 上一点,且31=ABAC,则C 点的坐标为( )A.⎪⎭⎫⎝⎛-25,21,27B.⎪⎭⎫⎝⎛-2,3,38C.⎪⎭⎫ ⎝⎛-37,1,310D.⎪⎭⎫⎝⎛-23,27,25 6.A 、B 、C 、D 是空间不共面的四点,且满足0·,0·,0·===AD AB AD AC AC AB ,则△BCD 是 ( )A.钝角三角形B.锐角三角形C.直角三角形D.不确定7.设平面α的法向量为(1,2,-2),平面β的法向量为(-2,-4,k),若α∥β,则k等于() A.2 B.-4C.4D.-28.已知直线l的方向向量为v,平面α的法向量为u,则v·u=0,l与α的关系是()A.l⊥αB.l∥αC.l⊂αD.l∥α或l⊂α9.向量a=(-2,-3,1),b=(2,0,4),c=(-4,-6,2),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a∥b,b⊥cB.a∥b,a⊥cC.a∥c,a⊥bD.以上都不对10.(2021·西安模拟)已知a=(1,1,1),b=(0,2,-1),c=ma+nb+(4,-4,1).若c与a及b都垂直,则m,n的值分别为()A.-1,2B.1,-2C.1,2D.-1,-211.下列命题中不正确的命题个数是①若A、B、C、D是空间任意四点,则有0+++=②|a|-|b|=|a+b|是a、b共线的充要条件③AB BC CD DA若a、b共线,则a与b所在直线平行④对空间任意点O与不共线的三点A、B、C,若OP=x OA+y OB+z OC(其中x、y、z∈R),则P、A、B、C 四点共面()A.1B.2C.3D.412.若平面βα,的法向量分别为n1=(2,3,5),n2=(-3,1,-4),则()A.α∥βB. α⊥βC. α、β相交但不垂直D.以上均不正确13.如图所示,已知空间四边形ABCD ,F 为BC 的中点,E 为AD 的中点, 若EF =)(DC AB +λ,则λ= .14.如图所示,正方体ABCD-A 1B 1C 1D 1,M 为AA 1的中点,N 为A 1B 1上的点,且满足A 1N=31NB 1,P 为底面正方形A 1B 1C 1D 1的中心.求证:MN ⊥MC ,MP⊥B 1C..15.如图所示,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BC=2,原点O 是BC 的中点,点A 的坐标是()3122,,0,点D 在平面yOz 内, 且∠BDC=90°,∠DCB=30°.(1)求OD 的坐标;(2)设AD 和BC 的夹角为θ,求cos θ的值.16.如图所示,已知四棱锥P—ABCD的底面是直角梯形,∠ABC=∠BCD=90°,AB=BC=PB=PC=2CD,侧面PBC⊥底面ABCD.证明:(1)PA⊥BD;(2)平面PAD⊥平面PAB.17.已知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C⊥BC,D为AB的中点,AC=BC=BB1.求证:(1)BC1⊥AB1;(2)BC1∥平面CA1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篇基础知识第1课时教学目的:总体了解高中数学总体结构和历年高考数学考刚。
教学过程:一、知识结构1、集合与数理逻辑用语2、不等式代数 3、函数4、数列和数学归纳法5、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6、平面向量1、概念2、变换三角 3、图象与性质4、解三角形1、直线解析几何2、圆锥曲线1、直线与平面立体几何2、几何体二、内容比例代数45% 三角20% 解析几何25% 立体几何10%三、题型比例单选题 3*15=45填空题 5*6=30解答题9题共75四、难度比例容易题60% 中难题 30% 较难题10% 五、去年数学高考考纲第一部分 代数 第一章 集合教学目的:1、了解集合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2、了解空集、全集、子集、的概念3、了解符号:,,,,,,,∉∈⊃⊇=⊂⊆的含义,并能运用这些符号表示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的关系4、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概念。
1.1集合的概念教学重点:了解集合的定义,理解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的关系,提高学生验证性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本概念:1、集合的定义:由一些确定事物组成的整体叫集合。
集合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集合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互异的,无序的。
例1、下列对象可构成一个集合的是 A )某班的高个子同学 B )年轻人C )其倒数很大的数D )绝对值等于它本身的实数 2、集合的表示方法:1)列举法:把元素一个一个地列举在大括号内,先后两个元素用逗号分开。
2)描述法:指用特定的条件来元素的共性的一种表示方法。
格式为:{x| P (x )},其中 x 表示元素的一般形式,P (x )表示元素满足的特定的条件。
3)文氏图法例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轴上的点集可表示为( ) A ){x=0,y=0} B ){0 , 0} C){(x,y)| x 2+y 2=0} D){(x,y)| xy = 0}3、常用的数集有:自然数集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正整数数集N +(或N *或Z +)。
3、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的关系: (1)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2)子集与真子集:BA⊆⇔对任意x∈A,都有x∈B。
A⊂⇔对任意x∈A,都有x∈B,且至少存在一个x∈B,B且x∉AA⊆且A⊇B⇔A=BB例3、用适当符号填空:(=,,,,∈,,,)⊇⊄⊆⊃⊂∉1、1 N2、0 N+3、R Z4、{1} {1、2、3}5、0 {0}6、{0} φ7、{1、2、3} {3、1、2} 8、{a、b} {b、c}9、{x|x2-1=0} {-1、1} 10、0 φ例4、若M={x|x>3},m=35- ,下列关系正确的是()A){m}⊂M B)m∉M C){m}⊂M D){m }⊆ M思考题、已知A={1,x2},B={1,3, x}且A⊂B,求x的值。
解: A⊂B , ∴x2=3或x2=x当 x2=3时, x =3±当x2=x时 , x=1或x=0经检验得:x=0或x =3±满足题意。
二、自测试题:1、用列举法表示方程x+y = 4的在自然数内的解集。
2、下列集合不能用列举法表示的是()A)不等式 | x | <1 的解集 B){x| x< 10且x∈N }C){(x,y)|x+2y=10且x、y∈N } D) R3、下列集合,其中一个不同于其它三个的是()A ){1}B ){x=1}C ){x|(x-1)2=0}D ){x| | x-1|=0}4、已知A={x ,xy},B={0,2x ,y 2 },若B A ⊂,求x ,y 的值。
思考题: 已知集合A={a 1,a 2,…,a n },集合A 有多少个子集?分析:当n=0时,子集有:12000==C 个。
当n=1时,子集有: 2211101==+C C 个当n=2时,子集有: 422221202==++C C C 个当n=3时,子集有: 82333231303==+++C C C C 个,如此类推。
当集合A 中有n 个元素时,子集有:n nn n n n C C C C 2210=++++ 个第2课时教学重点:集合的运算 教学过程: 一、集合运算:1、 交集A ⋂B={ x| x ∈A 且x ∈B}---公共部分2、 并集A ⋃B={ x| x ∈A 或x ∈B}---所有部分3、 补集=A C U { x| x ∈全集I 且x ∉A}---剩余部分例1、 设全集U={-2、-1、0、1、2} A={-1、0},B={0、1、2}:求.,,,,,A C A C B C A C B C A C B A B A U U U U U U ⋃⋂⋃⋂。
例2、 设集合}21|{≤≤-=x x A ,B={x >0或x <1 =求,,,A C B A B A U 。
例3、已知A={(x,y)|x+y=8},B={(x,y)|xy=13},求A B。
三、自测试题:1、已知A={(x,y)| 4x+y=6},B={(x,y)|3x+2y=7}求A⋂B。
2、已知全集I={x|x<2},A={x| -1<x<1},求ACU3、设集合M={x| f(x)=0},N={x| g(x)=0}, 则方程f(x).g(x)=0的解集为A)M B) N C)M⋂N D) M∪N4、已知A={x | x2-4>0},B={x | x2-x-6<0},且全集I=R,求B,。
ABA5、已知集合A={a,a+1,-3},B={a-3,2a-1,a2+1},若A ⋂B={-3},求a的值。
思考题:设A={x| x2+4x+P <0},B={x| x2- x - 2 > 0}, 若A⋂B=A,求实数P的取值范围。
第3课时1.2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教学重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教学过程:一、充分必要条件:1、如果p⇒q则p是q的充分非必要条件2、如果p⇔q则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例1 选择题A、充分非必要条件B、必要非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非充分非必要条件1、x>2是x>5的。
2、ab=0是a2+b2=0的。
3、x=1是x2-3x+2=0的。
4、a≠0且b≠0是ab≠0的。
5、x、y是实数,cosx=cosy是x=y的。
6、b=0是直线y=kx+b过原点的。
7、b=0是函数y=ax2+bx+c过原点的。
8、b2=ac是a、b、c成等比的。
思考题:求方程x2+ ax -2 = 0的两根分别在(-2,0),(1,3)之间,a∈Z 的充要条件。
三、自测试题<0的1、o<a<1是log2aA)充分条件 B)必要条件C)充要条件 D)不是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第二章不等式教学目的教学重点:理解不等式的定义,掌握不等式的性质。
教学过程:一、不等式的定义:定义1、用不等号连接两个代数式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如:1) a > 2 2) a+2 > a+1 3) a≤a-1由实数的性质得:a-b>0 ⇔ a>b ,a-b=0 ⇔ a=ba-b<0 ⇔ a<b方法指导:要比较两个代数式或数的大小,只要判断它们的差是否大于0则可,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求差比较法。
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对称性:a>b⇔b<a,b<a⇔a>b。
2、传递性:a>b>c⇒a>c;3、加法法则:a>b⇔a+c>b+c。
推论1、已知a+b>c,求证a>c-b(称为移项法则)。
推论2、a>b,c>d ⇒a+c>b+d 。
4、乘法法则:a>b,c>0⇒ac>bc;a>b,c<0⇒ac<bc 。
推论1、a>b>0,c>d>0⇒ac>bd 。
推论2、a>b>0,n ∈N,N>1⇒a n >b n 。
推论3、a>b>0,n ∈N,N>1⇒n n b a >例1、已知a>b,求证:c-a < c-b 。
(用两种方法证明) 证明:例2、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A )如果|a|>|b|,则有a>bB )如果ba<1,则有a<bC )如果a+c<b+c ,则a<bD )如果ac>bc ,则a>b 2)已知0<a<1,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A) alog 2a <log 2a B) alog 2a >log 2aC) |alog 2a |<|log 2a | D) a|log 2a |>|log 2a | 3)已知关于x 的不等式(1-2a )x>1-4a 2的解为x>2a+1,试求a 的取值范围。
解:例3、已知30<x<42,16<y<24,求x+y,x-y, yx 的取值范围。
解:三、自测试题:1、如果a>b ,c<d,能否断定a-2c 与b-2d 谁大谁小?举例说明。
2、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并说明理由: 1)如果a>b ,那么a-c>b-c. 2)如果a>b ,那么ca > cb 。
3)如果ac<bc ,那么a<b 4)如果ac 2<bc 2,那么a<b 5)如果a>b,c>d ,那么ac>bd 6)如果a>b,n ∈N,N>1,那么a n >b n 3、已知a>b>0,c<d<0,求证:ac<bd. 4、已知a>b>0,c<0,求证:ac > bc 。
5、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A )如果a>b,则有ba 11< B )如果a 2>b 2,则有a>bC )如果a>b ,c>d,则a>b+d-cD )如果c-a>c-b ,则a>b 2)已知0<x<π,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 xsinx<πcosx B) xcosx>πcosx C) xsinx>πsinx D) xsinx<πsinx 3)已知关于x 的不等式(1-a )x>1的解为x<a-11,试求a 的取值范围。
6、已知a<x<b ,c<y<d,求x+y,x-y,2x-y 的取值范围。
7、思考题:1)如果a>b>0,c>d>0,求证:d a >cb . 2)若a>b ,试比较a 3与b 3的大小。
3)已知x ∈R ,证明:2x 4+1≥2x 3+x 2 证明:(2x 4+1)-(2x 3+x 2)=2x 3 (x-1)-(x 2-1)=(x-1)(2x 3-x-1)= (x-1)[(2x 3-2x 2)+(2x 2-x-1)] =……注:证明不等式通常可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推理,也可用比较法证明不等式,其解题过程是作差—变形—判断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