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扶历史的苦行僧
历代高僧喜饶嘉措学富五明的铁骨铮铮爱国高僧
历代高僧:喜饶嘉措学富五明的铁骨铮铮爱国高僧2012年10月06日 09:25来源:中国西藏网1954年,喜饶嘉措大师与毛主席亲切交谈。
(图片来源:资料图)喜饶嘉措大师是我国佛教界一位卓越的领导人,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也是一位杰出的学者。
他为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反对西藏上层反动集团的分裂活动,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加强民族团结,为继承和弘扬佛教,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保护和发展藏族文化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苦难的童年喜饶嘉措1884年诞生于青海省循化县道帖乡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
循化县在青海省东部,位于黄河之滨,自古以来是多民族、多宗教的一个地方。
那里的居民以撒拉、回、汉和藏族为主,分别信奉伊斯兰教、佛教、道教,还有信奉民间宗教的,后来喜饶嘉措大师多次说过:循化这个地方,是个多民族、多宗教地区,但各个民族、各种宗教亲密团结,友好相处,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一个民族针对另一个民族、一种教派针对另一种教派的民族之间的武装械斗、民族仇杀和宗教战争。
这种情况在其它地方还不多见。
各民族同胞、各种教派亲密团结、友好相处的优良传统,使喜饶嘉措从小受到熏陶,在他幼小的心灵撒播了相亲相爱、和谐相处的种子。
这对他后来的成长与发展以深刻的影响。
道帏乡有座寺院,叫古雷寺,喜饶嘉措从小被父母送到该寺当喇嘛,当地藏语叫“阿卡”。
“喜饶嘉措”是他入寺后师傅给他取的法名,原名已被人遗忘。
按当地习俗,小孩被送进寺院后,主要应由家庭提供生活费用,其次靠施主发放布施。
可是喜饶嘉措家很穷,养不起。
他只好给寺院擦拭法器、点酥油灯、添加净水、打扫卫生,用这样一些劳务来换取食物。
古雷寺是座小寺院,又地处偏僻,布施的人不多。
所以喜饶嘉措从小过着十分贫穷的生活,常常是有一顿,没一顿;饱一顿,饿一顿。
恽代英:中国革命的“苦行僧”
恽代英:中国革命的“苦行僧”作者:震江来源:《领导文萃》2018年第13期学堂里的“奇男儿”恽代英是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成长的,从小就勤奋好学,文才出众,被国文老师誉为“奇男儿”。
但其时,中国正一步步走向灾难的深渊,内忧外患相互交织,社会危机日益深重。
残酷的社会现实大大激发了少年恽代英的爱国热情。
他勤奋好学、奋发刻苦、积极进取,14岁时便阅读了《纲鉴易知录》《饮冰室文集》等书,深为谭嗣同、梁启超的爱国情怀所感动,并经常以谭嗣同的狱中遗诗“我自横刀向天笑”自勉。
1913年,恽代英进入武昌中华大学学习。
在这期间,恽代英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经常阅读《新青年》等进步刊物。
他还先后主编并指导《光华学报》《学生周刊》《新声》《星期评论》《中国青年》《新建设》等十多种有影响的报刊,宣传新思想和新文化。
随着视野的开阔,知识的积累,恽代英开始对传统的习俗、信仰和社会规范表示怀疑。
1917年,恽代英在《我之人生观》中提出,人生之目的在于“利社会、利国家、利天下”。
恽代英不是一个空谈家,他组织了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的进步团体“互助社”。
这是一个注重个人修养的小团体,其章程规定了“不谈个人得失”的道德规范。
1920年初,恽代英又发起组织利群书社作为试验新生活的基地。
寻求“光明之灯”恽代英认为,正确的信仰是“引人向上”、催人奋发的动力,是人们前进道路上的“光明之灯”。
1922年,他对一位社会主义青年团员说:“目前,摆在青年面前的中心问题是,青年向何处去?孙中山有孙中山的道路。
无政府主义者有无政府主义的道路,胡适派、国学派有他们的道路,共产主义派也有自己的道路。
议论纷纭,主张繁多,大约总有二十多种吧。
一个青年要找一条正确的道路不是简单的事。
你们认为社会主义比较好,自己又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你们这就找到了一条光明的道路。
希望你们坚定信念,毫不动摇地走下去。
”而他自己就是在走了一段弯路后,通过反复比较、反复辨析,才做出了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选择。
苦行僧思想与佛教禅宗的发展
苦行僧思想与佛教禅宗的发展在佛教中,苦行僧思想和禅宗一直都是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
苦行僧是佛教中最早的一种修道者,可以追溯至佛陀时代。
而禅宗则是在佛教传入东亚以后形成的一种修行方式。
本文将就苦行僧思想和禅宗的发展进行探讨。
苦行僧思想的来源苦行包括自我苦行和行荣利他两种形式。
自我苦行是指修行者通过自我否定以达到超越俗世的目的,而行荣利他则是指通过自己的苦行,为别人带来福报。
苦行僧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至佛陀时期。
佛陀认为,离苦得乐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而苦行则是达到这个目标的必经之路。
因此,佛教中一些修行者便选择放弃一切世俗生活,成为苦行僧。
苦行僧作为一种修行方式,主要是通过自我否定来达到心灵纯净的目的。
比如,苦行僧可以选择独自在森林或荒野生存,断绝与外界的联系,以此来净化自己的心灵。
通过这样的修行,苦行僧可以获得超人的灵性力量,从而达到超越生死的目的。
禅宗的发展禅宗是指以座禅为主要修行方式的一种佛教流派。
禅宗起源于唐朝时期,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专注于禅定,来实现自我超越,从而达到悟道的目的。
禅宗的核心思想是“顿悟”,即通过专注于禅定来实现一瞬间的超脱。
禅宗主张禅定和智慧并行,前者通过训练修行者的专注力,后者则通过破除修行者的妄想来实现。
禅定和智慧的结合,使得禅宗在东亚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影响。
禅宗的著名代表人物包括南泉和慧能等,他们通过不同的修行方式,来诠释了禅宗的核心思想。
南泉主张通过语言来表达深奥的禅宗思想,慧能则主张通过禅定来实现超脱。
禅宗在东亚地区也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
比如,南宗禅主张的是语言理解、理性论证。
而北宗禅则主张的是经验靠谱、悟性唯一。
结论苦行僧思想和禅宗的发展,概括起来可以归结为一句话:通过苦行和禅修来达到心灵的超越,实现生死解脱的目标。
在这个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不同的人可以选择不同的修行方式,但是他们的目标始终如一。
忧国忧民的一代宗师袁嘉谷
不派 兵 援 助 又 不 发 给 粮 食 忍 心 置 他 们 于 死 地
。
他们 不 得 已 求 救 于 满 清 政 府 得 到 的 是 无
。
年 云 南 发 生 大旱 袁 嘉谷 在 北 京 进 行
+
,
情 拒绝
,
募 捐 共 得 一 万 七千 余两 白 银 如 数 汇 回 云 南 贩
,
台 湾 经 过多 年 苦 战 终 于 给 日 本 强 盗 霸 占 去 了 诗人 痛不 欲 生 把 血 泪 化成 了 感人 肺 腑 的
,
,
扬 从 者 人如 市
,
今 日何 寂 寂 官 一 从 者 二 人
。
,
,
为 提 学 使 一 定 支 持 他 他 将 获得 胜 利
“ ”
, , 、
,
。
哪 里想
,
境 无 送 迎 戒 途 无声 势
岂 谓大 水灾 宁 俭 不 中
,
, , ,
,
到 小 学 台 袁 嘉谷 顺应 潮 流 遵 循 民 意 毫 不询
礼
民 国三 十 二 年 ! ∀ ∋ 八 月 一 日 国 民 政府 & ∃
,
口 张道藩
”
,
处 在 我的 地 位 你 肯 不 肯接 受
, ,
,
主 席林 森 先 生 逝 世 安 葬 在 距 离 重 庆 十 余 公 里
% ∀
袁 嘉 谷 与他 们 不 愧 为 中 国 知 识
, , ,
者 不 及 半焉 保
息
。 。
,
其他 则 强 有 力 者 散 四 方 为人佣
,
,
,
分 子 的 榜样
,
。
令人尊敬的僧团-苦行僧
令人尊敬的僧团这是一个令人尊敬的僧团,这是一个严持戒律的僧团,佛陀戒律在此得以充分体现,故事感动着人们!•辽宁海城地区的“大悲寺”,不设立功德箱的佛寺院之一,全体僧人持金钱戒律,日中一食。
每年在4月8日,7月15日两次皈依。
皈依居士必须背会《心经》《大悲咒》,才发给皈依证书•。
僧人每天早上2点钟起床,10遍楞严咒,下午2个小时读诵戒律,每天休息时间4个小时。
保持佛陀制度,每年8月15开始行脚。
行脚途中托钵乞食。
寺院里戒律严谨,僧人威仪具足!佛陀戒律在此得以充分体现!•僧人每天早上2点钟起床,10遍楞严咒,下午2个小时读诵戒律,每天休息时间4个小时。
保持佛陀制度,每年8月15开始行脚。
行脚途中托钵乞食。
寺院里戒律严谨,僧人威仪具足!佛陀戒律在此得以充分体现!•大悲寺常住要求:1、不捉金钱戒2、日中一食3、行脚。
4、乞食。
(度化众生)5、不接客僧礼。
6、一切供养归常住。
7、三衣钵不离身(十八种物齐备)。
8、不化缘、不求人。
(有求皆苦,无求苦才逐渐息减。
心不攀援方能人心死道心生)•佛陀弃太子位,出离皇宫,衣尸布,食乞食,卧草铺,建立比丘僧团,制定四众弟子清净戒律。
律定僧人吃乞食,一日一餐,穿粗布坏色打上补丁的百衲衣,不准手触金银,不准听歌观舞,不准戴金银珠宝首饰,不准戴花涂香,不准坐高垫大床,不准住超过一方丈的大房等等。
上述佛陀的生活方式和对出家僧人的要求都充分体现了一个离贪离欲的高尚道德原则!•不由的使我想起了经典所记载的,世尊曾力辩外道使其一一折服,外教一婆罗门对世尊言道“此时我无奈何于你,但千年之后我的徒子魔孙将会穿上你们的衣服拿上你们的经典、衣钵,混入你们的队伍来将佛教彻底摧毁。
”世尊听罢,默不作声,黯然垂泪。
(大悲寺僧众行脚途中)•关于大悲寺的一些事情:1. 一位僧人从五台山行脚回辽宁,2个多月时间。
为遵守戒律不住旅店,(他们也没有钱,都是持金钱戒律)在乡下柴草垛、树林、桥洞过夜。
中午托钵乞食。
敦煌曾路过一个书生●赵行德
敦煌曾路过一个书生●赵行德1988年为庆祝中日建交十周年,日本人拍摄了电影《敦煌》,动用了两个驻地解放军部队、两亿人民币和八百匹战马。
由于拍摄者对中国文化的不很了解,电影中瑕疵很多,但即使这样我仍然觉得这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
简言之电影讲述的是一个人的一段人生。
那个人叫赵行德,是宋朝真实存在过的一个落第文人。
过五关斩六将后赵行德杀到了科举的最后一道门前,但面对如何御敌的灵活问题他答的一踏糊涂。
像他这样死读书有很多,所以落第的人也很多。
由于当时宋朝内忧外患且冗官也教多,所以很多落第书生都决定放弃科举。
赵行德和另外几个书生决定去漫天黄沙的敦煌去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出发了的赵行德目的并不明确,他只是想找一件值得自己豁出命干的事。
与赵行德同样落第的的一位精通画艺的书生罗志敏,他听说敦煌太守曹延慧在建造石窟所以想去把自己的画就在石窟中标秉千古。
可是造化弄人,在与商人尉迟光的商队前往敦煌的途中他们被沙漠里西夏的汉人部队虏了去当士兵。
没有想象中的礼遇亦没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惺惺相惜。
沙漠里只有弱肉强食,胜者为王!没经历多少战役,同去的书生就剩赵行德和罗志敏两人了,赵行德还亲手杀死了一位因伤被弃的朋友。
这无疑给活着的两个人都留下了巨大的阴影。
汉人部队的首领叫朱王礼,因赵行德能识文断字也会打仗而得到他的尊重。
为了不做无名死尸,赵行德把名字写在衣襟上的做法得到大家的推崇。
书生的宽爱仁厚未泯,在战役中赵行德救了回鹄的公主,二人陷入了爱河并曾冒死私奔。
在赵行德前往西夏学习西夏文的三年中:大宋朝的边陲敦煌太守曹延慧带敦煌版图背叛了大宋朝;他心爱的公主被朱王礼暗恋并偷走了他俩的定情信物---一串珠宝;西夏太子李元昊抢走了公主。
二人再见时已是公主与李元昊的大婚之日。
公主行刺李元昊失败在赵行德和朱王礼的面前跳下了城楼。
为报心爱之人的愁,朱王礼选择造反。
与此同时赵行德开始在战争中杀很多很多人以求快点被杀死。
扫清其他障碍后,李元昊开始一心一意侵略宋国,他撕毁了与敦煌太守的协议使得太守接近疯狂。
4.苦行老僧
清官轶事录:“苦行老僧”——历史故事陈瑸(公元1665年-1718年)字文焕,号眉川,广东雷州南田村东湖人。
他于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考取进士,历任福建古田知县、台湾知县,刑部主事、兵部郎中、四川提学道、台湾厦门道、偏沅巡抚、福建巡抚等职,并曾兼摄闽浙总督。
尤在台湾任职最长,对台湾的开发卓有贡献。
陈瑸乃清代岭南三大清官之一,与海南的海瑞、丘浚齐名。
他为官清廉,勤于政事,向以清廉正直、爱民如子著称,所到之处,都深得当地黎民百姓的拥护和爱戴,康熙皇帝对他也十分赏识和器重。
据说,陈瑸初到台湾任知县时,经过明察暗访,发现当时监狱里拘押的全是无辜受冤的老百姓。
时值年关,陈瑸令开监放犯,让这些人回家过年,与家人团聚。
不料,陈瑸因此事反被诬为勾结奸民作乱而上报朝廷,康熙皇帝遂派钦差前来查案。
那些被放的犯人闻知此事,深怕连累好官陈瑸,互相奔走相告并连夜返回监狱,听候核查。
结果,钦差点犯时,犯人不但不少,反而多出两个。
此事真相大白后,康熙皇帝以陈瑸为官清廉正直,德化于民,调他到刑部任主事,委以重用。
台湾百姓也十分感念陈瑸爱民如子之心,为他塑像于文昌阁,以作纪念。
陈瑸一生廉洁奉公,一尘不染。
从知县历任至巡抚这数十年的居官生涯中,他从不追求个人享受,从不贪占国家一分一毫,平时生活也极其俭朴。
他曾说:“官吏妄取一钱,即与百千万金无异。
” 他在外当官数十年,从不带妻室,也从未回家探望一次,儿子想去探望他,竟因缺路费难以成行。
他安于清贫,终生不变,受到百姓称赞。
康熙皇帝在召见他时,称赞他为“苦行老僧”,“诚清廉中之卓绝者”,“真国家之祥瑞”。
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十月,一代清官陈瑸逝世于福建巡抚任内。
死前,他立下遗嘱,将他在任内应得的俸银14000余两,全部上交国库。
陈瑸逝后,康熙皇帝感其生前功德,追授他为礼部尚书,并赐谥号“清端”,由福建归葬雷州。
雷州府的百姓在陈的家乡也建有“陈清端公祠”供奉陈瑸。
扶危济困: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家风故事
扶危济困: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家风故事作者:来源:《科教新报》2019年第25期[成语] 扶危济困[释义] 扶,帮助;济,搭救、拯救。
扶助有危难的人,救济困苦的人。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五十五回:“素知将军仗义行仁,扶危济困,不想果然如此义气。
”[大意] 早就听说您以行侠仗义,于危险之中救人而闻名于江湖,没想到还果真如此。
[家风故事] 历史上有这样一位人物,不仅自己做了许多扶危济困的好事,还将其化为家风,开创了一个古代的“慈善基金会”,存在了数百年,所造之福,从宋朝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成为一大奇迹。
他叫范仲淹。
他有一名句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绝非空言,而是其家风的一种反映。
范家是书香门第,自唐朝开始兴盛,历代都有學而优则仕的人物,同时也早就形成了清廉刚正、仁善好施的家风。
只不过到了范仲淹时,家道没落,父亲在他两岁时便匆匆离世。
孤儿寡母只得依附一朱姓人家,范仲淹也因此改名为朱说。
朱家对待这外来户十分刻薄,以至于范仲淹幼年读书时曾寄居于寺庙之中,缺衣少食。
故而他考取功名之后,便毅然将母亲从朱家接出,并恢复“范”姓。
按照寻常人的心理,范仲淹在做官发达之后,似乎应该采取一些报复措施,可是他没有,反而在恢复姓氏、分家而居后,还时常对朱家进行一些帮助,仁善之心可见一斑。
范仲淹是北宋初年名臣,曾掀起一场改革风暴,还曾领兵抵御西夏侵袭,学问上的造诣更是精深,属于文武双全之人。
但他却过着贫寒的生活,官都当到宰相级别了,还住在简陋破屋之中,没有买田买地。
皇帝曾封赏他百两黄金,他用来周济穷人,买地办学,兴建起一座苏州府学。
教化之功,极为出色,引起朝廷注意,下令天下效仿,苏州一地更是从此文教大兴,状元辈出。
到了晚年,他将自己的余财都拿来在家乡买了一千多亩良田,成立了一个“范氏义庄”,由范氏族人共有共管,救济穷困族人,避免自己当年孤儿寡母的事情再度发生,同时也会周济附近其他穷人。
“范氏义庄”堪称古代的“基金会”。
“文坛苦行僧”胡怀琛
他是一位安贫乐道的学者,自幼聪颖,12岁能诗,20岁发表处女作,出版百余种书籍、达500余万字,著作等身;他是一位从不盲从、标新立异的作家,曾在文坛发起两场笔战,与胡适论争不分伯仲;他是一位诱掖青年的报人,历任《神州日报》校对、《太平洋报》编辑和《小说世界》主编;他是一位孜孜不倦的教授,虽仅有中学学历,却在多所大学执教,桃李满天下。
他就是素有“文坛苦行僧”之誉的胡怀琛。
母兄教诲能诗会文胡怀琛(1886—1938),原名有忭,字季仁,后改寄尘,别署教书匠、默僧、皖之泾县人等。
安徽泾县溪头村人,父亲为私塾教员,母亲出身名门。
兄弟姐妹6人,胡怀琛最小。
胡怀琛在1923年第2卷第10期《红杂志》的《我之儿时》和同年第3卷第4期《半月》的《我之处女作》两文中,较为详细地介绍了他的生平。
胡怀琛的童年时代有四大特性:一是好静,经常十来天不出门,邻家孩童来他家玩时,他总是躲避一旁;二是爱哭,尽管母亲非常疼爱他,从不说他一句不是,但遇到略不如意之事,他总会背着人哭;三是不爱吃米饭,爱吃面食,因此,每天母亲都为他特制面食;四是不喜欢修饰,不爱穿新衣服,尚未剪掉辫子之时,别人每日一梳头,他则是十多天才梳一次。
这四大特性在他工作后大都改变。
母亲是大家闺秀,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准。
胡怀琛从5岁就开始随母识字、背唐诗、听小说。
《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聊斋志异》《七侠五义》等书,在未读前,胡怀琛就已听母亲讲过了。
家里曾雇了两名木匠修理旧用具,胡“文坛苦行僧”胡怀琛王志娟周利成1914年第2期《新剧杂志》中的胡寄尘怀琛凑过来看,一个老木匠对另一个年轻木匠说:“你不要看轻了他,他虽然只有5岁,可已认得1000多字哩!”这是胡怀琛第一次听到外人称赞他,感到非常荣耀,铭记一生。
有一天,父亲清理书橱,寻出一部袁枚的《随园诗话》。
胡怀琛翻开一页,很能领会内容,便请求父亲给他看。
在得到允许后,他便无日无夜地读,觉得世上一切的书只有这部最好。
“仗剑扫烟尘,忠贞掩昆仑”
新纪实·读书论道642021.07一穿越百年的时间隧道,踏着历史的烟云,本书主人公从木兰山麓的偏僻乡村走来,从私立武昌中华大学的象牙塔里脱颖而出,铁血铸就正义剑魂!裴高才、肖咸焱合著的《“铸剑”先驱·蔡以忱》(修订本)一书,是第一部倾情描写蔡以忱这位“铸剑”精禽、御赐清官裔孙、程朱理学世家的长篇非虚构文学作品,也是一部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投身第一次国共合作,勇立潮头,铸剑武汉、亮剑安源,探寻救国之道的真史。
是作披露,五四运动爆发后,作为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学运领袖,蔡以忱会同恽代英、林育南等武汉学运旗手共襄盛举,掀起了武汉五四爱国运动热潮;作为中国国民党“二大”代表及中国共产党“五大”代表,他推动了大革命“赤都”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身为首任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他是创建中共纪检监察制度的理论构建者和率先践行者之一;大革命失败后,他临危受命,南下安源,仗剑行义,成为组织、发动与指挥秋收起义的风云人物。
二作者秉持真实性的审美原则,将历史的真实性(时间、地点、事件、历史人物)视为《“铸剑”先驱·蔡以忱》(修订本)的灵魂与立传根基。
也许是传主过早牺牲、史料散失之故,此前的公开出版物竟将传主的出生年月与牺牲地点张冠李戴,这是对烈士的不尊重与伤害。
为了告慰烈士英灵,对历史和社会负责,作者会同烈士后裔一道,通过历时数年“重走烈士路,致敬不朽精魂”活动,在海峡两岸六省市搜寻史料,甚至远赴俄罗斯查阅苏联解密档案,深入民间寻访谱牒与知情人士,终于弄清了史实真相。
针对传主的出生年月说法不一的问题,作者首先从蔡氏家谱中求证。
作者会同传主亲属一道,四处寻访谱牒,终于在湖北省孝感市杨店镇蔡氏宗亲蔡柏青那里,寻访到传主编纂、作序、于1921年印行的黄陂《蔡氏宗谱》全卷。
在蔡以忱“世系”,清楚记述了传主的清官家世与生辰,还有烈士所作序言,并在款识中标明身份“湖北省立第一师范毕业、中华大学教员”,以及“蔡滨”“以忱”两个篆书印章。
西游记读书心得2500字(通用7篇)
西游记读书心得2500字(通用7篇)西游记读书心得2500字篇1“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大家对这首歌是不是很熟悉呢?没错,它就是西游记的主题曲!西游记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作家吴承恩著作,主要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经历千辛万苦,去往西天求取真经的故事,他们不惧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让我十分敬佩。
作者把每一个人物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情节曲折动人,看完之后让人回味无穷。
师父唐僧是一个心地善良,以慈悲为怀的和尚,也是一个意志非常坚定的人,任何困难和诱惑都不能动摇他去西天取经的决心。
可是我觉得他对孙悟空太严格了,好几次都错怪孙悟空,还狠心把他赶走,直到自己被妖怪抓走才恍然大悟,不过最后他还是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二师兄猪八戒好吃懒做,看起来呆头呆脑的样子,他喜欢漂亮的小姐姐,看见美女就呵呵傻笑,所以经常被人捉弄。
三师弟沙悟净忠厚老实,总是默默付出、任劳任怨,他不仅对师父忠心耿耿,还经常当和事佬化解大家之间的矛盾。
要说到我最喜欢的人物,当然就是齐天大圣孙悟空啦,他本领高强,会七十二变,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他向往自由,却也意志坚定,忠心耿耿,即使好几次被师傅错怪,也没有因此记恨,还仍然惦记着师傅的安危;他乐观可爱,不畏困难,一路降妖除魔,向着目标勇往直前。
在西游记中,从孙悟空横空出世、学成本领到扫除各种妖魔鬼怪,无不体现了他这些难能可贵的特点。
回到我现在的生活中,学海无涯,我也要学习他们师徒积极向上,锲而不舍的精神,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踏平坎坷成大道,取得我心目中向往的“真经”!西游记读书心得2500字篇2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是吴承恩呕心沥血创作的一部小说,吴承恩(1500-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明代著名小说家。
他出生于一个由下级官吏沦落为小商人的家庭,从小就勤奋好学,少年已名冠乡里,尤爱神仙鬼怪、狐妖猴精类的书籍,这对他创作《西游记》产生极大影响。
【高一作文】玄奘半生的信仰之路
【高一作文】玄奘半生的信仰之路玄奘,一个名字在中国历史长河中闪烁着璀璨的光芒。
他是唐代大文学家,大思想家,也是佛教大传播家。
他半生都在带着自己的信仰之路上。
他的信仰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其中有无数的坎坷和波折,但正是这些坎坷和波折,磨练出了他坚定的信仰和无比的宽容。
青年的玄奘不满足于凡俗之生活,他想深入长安学习一代名师玄武老师三年之久,这证明了他对佛学的执着追求和学习方法的纯熟。
一个成年人的信仰已经开始深深的存入了心中。
后来,玄奘读了次诸国和剖心决定要去天竺道场求佛求法。
唐玄宗将他嘱咐,说五百里以外往东,是地狱十八,唯有少林山,方可以登船;在少林习武、修禅后再离航、凌大洋,中国僧人,从未留到四方,在没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准确地指挥他在岛屿来越的斯里兰卡,而不至迷失。
这次出国功德是巨大的,多得信仰的成熟支持。
玄奘在八年后返回长安,领导翻译佛经的工作。
将从天竺带回的佛经翻译成汉语,并将佛教论做了规整的整理,成为中国古代的佛经完善的体系。
光这些工作耗去了十几年的时候。
玄奘极力普及佛教,创立玄奘传一系,弘扬佛教的基础,成为了欢迎信奉佛教的人民团体。
玄奘信仰之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
一路上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
但是他的信仰之路也正是因为这些坎坷和波折,在信仰之路上得以磨炼。
他坚持不懈地追求理想,坚守信仰,最终成为佛教的伟大传播者。
玄奘生命的成功,最迷人就在创业而批评的精神脑劳动。
通过十多年来翻译文艺作品。
他信仰的坚韧追求使中国文化的古代文化得到了丰富的发展。
最可贵的是佛学的思想使他足以慰籍所有的痛苦,驯服他的好强心。
使他得以战胜所有的困难波折。
玄奘半生都在带着自己的信仰之路上。
这条信仰之路充满了艰辛和困难,但正是这些经历锻炼了他的信仰和宽容。
直至今日,玄奘的精神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他不仅是一个伟大的佛教传播者,更是一位精神丰富的文化巨匠。
希望我们都能像玄奘一样,在信仰之路上坚持不懈,勇往直前,最终成就自己,成就信仰。
一代儒僧李叔同_作文素材
一代儒僧李叔同本文是关于作文素材的一代儒僧李叔同,感谢您的阅读!当和尚的情况并不一样,有因触犯刑律出家免祸的,如水浒传中的鲁智深;有因家境贫寒被家人舍身为僧的,如一般寺庙中的小沙弥;有参透人生,悟道为僧的,原本有一定学术根底,又精研经律轮三藏的,则是由儒而僧的儒僧。
和尚中被称为高僧的,有不少人出身于儒,但在儒佛两道都有成就的却为数不多。
在这一点上,我很景仰的有两位:前有屈大均,后有李叔同。
屈大均生活于明清之际,他在明朝(包括南明)生活了21年,仅仅是个秀才,算不上明朝的遗老;在清朝生活了50年,但一直采取不合作态度。
始而以儒者面目出现,传播儒家传统文化;继而又遁迹方外,以传统的逃禅方式来对抗新政权。
我看屈大均当和尚似乎不存在“忠明”的问题,主要原因是他深受儒家“华夷之辩”的影响,视清朝为异族,既不肯臣服,又无力反抗,于是就利用逃禅的身份,以语言文字来保存和宣传华夏文化,这种行为当然不容于现政权,但在屈大均生前,清政府还忙于平叛定乱的重大问题,遂使屈大均逃脱了灾难,可在身后,仍然遭到乾隆的明令挞伐,上谕中曾痛斥逃禅的金堡和屈大均“诡托缁流,均属丧心无耻”。
屈大均虽遭乾隆的冥诛,但仍能以他的名著《广东新语》和《屈沱五书》等传世,而成为岭南儒家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李叔同学名文涛,叔同为其字。
出生在清光绪六年(1880年),处于清末民初,上距屈大均的出生整整250年(1630-1880年)。
他们有若干相似处,如同处于改朝换代的社会转型期,一个由明到清,一个由清到民国;他们自幼饱受儒家经典教育,都有较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蕴和名著传世,屈有《广东新语》,李有《前尘影事集》;他们的周围都有一批博学多识的精英,屈与著名学者顾炎武、朱彝尊、阎若璩和毛奇龄等多有往还,相互切磋求真求实之学。
李则与王仁安、游京师,周览辽东,西涉山陕;李则以北人旅居沪滨,东渡扶桑,布道浙东南闽。
综观他们的一生,都无愧于儒僧之称。
但是,他们在相似中也还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王小楼:一路坚守苦行僧
王小楼:一路坚守苦行僧
郇岩;菅典领
【期刊名称】《魅力中国》
【年(卷),期】2008(000)013
【摘要】【人物简介】王小楼,名月仙,1951年出生于河南省永城市。
自幼学习书法,五十几个春秋临池不辍,犹善隶书。
其书法作品参加了第五届、第六届、第八届
全国中青展;第七届国展;第一届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第一届扇面书法展;第一届全国隶书展;"杏花村"杯全国电视书法大赛展。
获得了建国55周年全国楹联书法大赛创作一等奖;林散之奖·南京书法传媒三年展佳作奖。
其作品入选第二届流行书风展,入围第九届全国书展。
2007年进修于中国美院花鸟画专业。
1993年加入中国
书法家协会。
出版有《王小楼书法作品集》,系河南省书法千百工程百名书家之一。
河南省第四届、第五届文代会代表,河南省第二届、第三届书代会代表。
现为中国
书法家协会会员,商丘市政协委员,商丘市政协书画院副院长。
【总页数】2页(P)
【作者】郇岩;菅典领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5.7
【相关文献】
1.王娜娜的“10分钟生活圈”一路走来15年还会继续坚守下去 [J], 吴佩锷
2.王小楼:一路坚守苦行僧 [J], 郇岩;菅典领
3.王克礼在“冰川期”一路风尘一路歌——访安徽省蚌埠市物资局长王克礼 [J], 杨彤彬;戚树国
4.“苦行僧”励精图治话担当——记河北省邯郸市鸡泽县“全国自强模范”王永刚[J], 刘静[1]
5.黄河沉沙池区王小楼村景观规划探析 [J], 崔闺萌;翟付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恽代英中国革命的“苦行僧”
恽代英中国革命的“苦行僧”
震江
【期刊名称】《领导文萃》
【年(卷),期】2018(000)013
【摘要】学堂里的“奇男儿”恽代英是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成长的,从小就勤奋好学,文才出众,被国文老师誉为“奇男儿”。
但其时,中国正-步步走向灾难的深渊,内忧外患相互交织,社会危机日益深重。
残酷的社会现实大大激发了少年恽代英的爱国热情。
他勤奋好学、奋发刻苦、积极进取,14岁时便阅读了《纲鉴易知录》《饮冰室文集》等书,深为谭嗣同、梁启超的爱国情怀所感动,并经常以谭嗣同的狱中遗诗“我自横刀向天笑”自勉。
【总页数】4页(P60-63)
【作者】震江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59.1
【相关文献】
1.恽代英中国革命的“苦行僧” [J], 震江;
2.中国共产党人对农民与中国革命关系的认识演进
——基于恽代英《四川合江县农民状况》与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比较研究 [J], 张丽琴
3.恽代英对中国革命问题的探索及贡献 [J], 陆巧玲;王智
4.恽代英:中国革命青年的楷模 [J], 白光迪
5.恽代英:中国革命青年的楷模 [J], 白光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书生救国
书生救国2012-09-23 11:18:18在无锡东林书院,大门口上至今挂着一副对联,被历代读书人吟诵: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副对联,是明朝东林党首领顾宪成所写。
公元1594年,也即万历22年,被革职还乡的顾宪成回到故乡无锡,和弟弟顾允成一起修复了城东的书院。
重修时,因为常州知府欧阳东风和无锡知县林宰帮了大忙,便取其名字中的“东”和“林”缀成,名为东林书院。
在东林书院,顾宪成一时博得天下名望。
讲学之余,这里聚集起不少人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每年一大会,每月一小会,会期各3天,影响天下舆论。
一时间三吴士绅、朝野人物、东南名望等都以此为据,渐成“东林党”。
在此后的50多年里,他们反对王公贵戚、权臣宦官,以儒救国,从学术而政治而道德,终在与阉党一决生死后登上神坛。
在历史上,东林党人以清议和气节博取盛名,而其实明朝之亡和宋朝一样,都亡于党争,宋朝的党争始与司马光,明朝的党争则始于东林党。
东林党和当时诸党一样,都是为了权力钱财,只不过他们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日后又被岁月神圣化了。
夏允彝当年就说:“平心而论,东林中亦多败类,攻东林者间亦有清操独立之人,然其领袖之人殆天渊也。
东林之持论甚高,而于筹虏制寇卒无实着。
攻东林者自谓孤立任怨,然未尝为朝廷振一法纪,徒以忮刻胜耳。
特可谓之聚怨哉?无济国事殆同矣。
”实话说,东林党里虽然有左光斗、杨涟这样的铁骨忠臣,也有袁崇焕这样的儒将,但是更有名为君子、实为小人的卑劣言官,他们甚至把私益摆在公利之上。
明朝的灭亡,首因当推这群既愚且贪的江南士子,在富可敌国的江南他们偷税漏税,甚至要废工商税而增收农税——魏忠贤是要其交税,所以才激起东林党人的杀却之心。
但是,崇祯只免了魏忠贤的职,令其守陵,终至他忧愤而死。
魏一死,东林党人就把持了朝政,而其害要大更多,魏忠贤只是名声不好,坏处被无限放大了而已。
东林党人很聪明,利用朝野对阉党的厌恶,以清流自居,对其为破而破,自己却不能自立,提出着力国计民生的良策,同时不与清和谈,终于在口舌中丢了江山亡了国。
杜荀鹤代表作品
杜荀鹤代表作品杜荀鹤(846~904),唐朝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
出身寒微。
曾数次上长安应考,不第还山。
当黄巢起义军席卷山东、河南一带时,他又从长安回家。
从此“一入烟萝十五年”(《乱后出山逢高员外》),过着“文章甘世薄,耕种喜山肥”(《乱后山中作》)的生活。
后游大梁(今河南开封),献《时世行》10首于朱温,希望他省徭役,薄赋敛,不合温意。
他旅寄僧寺中,朱温部下敬翔,劝说他“稍削古风,即可进身”,因此上颂德诗三十章取悦于温。
杜荀鹤相传为杜牧出妾之子。
出身寒微。
曾数次上长安应考,不第还山。
当黄巢起义军席卷山东、河南一带时,他又从长安回家。
从此“一入烟萝十五年”(《乱后出山逢高员外》),过着“文章甘世薄,耕种喜山肥”(《乱后山中作》)的生活。
杜荀鹤才华横溢,仕途坎柯,终未酬志,而在诗坛却享有盛名,自成一家,善长于宫词。
因长期置身于九华山怀抱,吟咏九华山面貌的诗篇甚多,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客居他乡写的《秋日怀九华旧居》流露出弃官归隐九华的心情和身在异地恋乡之苦。
在《自江西归九华有感》、《题所居村舍》和《山中寡妇》等诗篇中揭露了社会政治昏暗,酷吏残忍、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反映了人民的疾苦与呼声,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杜荀鹤一生以诗为业,他脍炙人口的诗《春gong怨》,用宫女的不幸身世象征自己怀才不遇的比兴手法,显示了作者艺术手段的`高超。
然而杜荀鹤的诗的主要成就,还在于为数不多的一些同情人民苦难的作品。
《时世行》2首,一题作《山中寡妇》、《乱后逢村叟》,深刻地描绘了战乱使农村人民遭受沉重苦难的画面。
《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揭露了地方藩镇趁火打劫的罪行。
在诗人笔下再现了黄巢起义被镇压后,藩镇混战的年月里人民的痛苦生活。
这类诗篇运用律诗和绝句的形式而又不为声律所束缚,语言清新通俗,爽健有力。
有影印宋蜀刻本《杜荀鹤文集》3卷行世。
杜荀鹤代表作品:《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杜荀鹤诗集
杜荀鹤诗集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
字彦之,号九华山人。
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
出身寒微。
曾数次上长安应考,不第还山。
当黄巢起义军席卷山东、河南一带时,他又从长安回家。
从此“一入烟萝十五年”(《乱后出山逢高员外》),过着“文章甘世薄,耕种喜山肥”(《乱后山中作》)的生活。
后游大梁(今河南开封),献《时世行》10首于朱温,希望他省徭役,薄赋敛,不合温意。
他旅寄僧寺中,朱温部下敬翔,劝说他“稍削古风,即可进身”,因此上颂德诗三十章取悦于温。
温为他送名礼部,得中大顺二年(891)第八名进士(《鉴诫录》)。
得第后次年,因政局动乱,复还旧山,田□在宣州,很重视他,用为从事。
天复三年(903),田□起兵叛杨行密,派他到大梁与朱温联络。
田□败死,朱温表荐他,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遘重疾,旬日而卒。
《唐风集》通行有明汲古阁刊本。
近人刘世珩辑《贵池先哲遗书》本,有补遗1卷。
1959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即以刘刻本为底本,并据《全唐诗》加以补录、校勘,编成《杜荀鹤诗》,与《聂夷中诗》合刊印行。
又有清初席刻《唐诗百名家全集》本,题为《杜荀鹤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宋蜀刻本《杜荀鹤文集》3卷。
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春宫怨(一作周朴诗)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访道者不遇寂寂白云门,寻真不遇真。
只应松上鹤,便是洞中人。
药圃花香异,沙泉鹿迹新。
题诗留姓字,他日此相亲。
送人游吴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送陈昈归麻川麻川清见底,似入武陵溪。
两岸山相向,三春鸟乱啼。
酒旗和柳动,僧屋与云齐。
即此吾乡路,怀君梦不迷。
出山病眼看春榜,文场公道开。
朋人登第尽,白发出山来。
处世曾无过,惟天合是媒。
长安不觉远,期遂一名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匡扶历史的苦行僧
作者:张琦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9期
摘要:寓言作为独特的文学体裁在我国已经存在数千年。
寓言与历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寓言数量繁多。
中国作为“寓言”这种文学形式的三大发祥地之一,对我国的文学环境与文学基调有重要意义,本文意在从历史关照的角度出,浅析寓言这种文学形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以期得到更深入的时代反思。
关键词:历史;寓言;先秦;两汉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2013)-19-0-01
寓言以鲜明突出的形象与犀利简明的说理同时作用于人的感情和理智,其客观意义能够穿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历久弥新。
中国寓言在古典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富有文学意义与时代意义,作为以历史为主要内容的寓言更是如此,关于“历史寓言”在我国文学上的重要意义的讨论,我们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
一、以独特形式带来的文学思考
纵观我国先秦两汉时期各家的历史寓言,都具有独特的文学形式与表现手法。
历史寓言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其特有的功能,对整个文学体系产生影响。
第一,转换文学思维,使得文学形象化代替理论化。
先秦两汉诸子的历史寓言最初是用来游说各国诸侯,各家说客必须要在不忤逆各国诸侯的同时宣传思想,于是运用借用历史故事与民间故事,并巧妙使用譬喻来表达自己见解的寓言形式进行劝说。
《庄子》中有一篇名为《轮扁》的寓言,正是借助历史故事改编,用来教化君王不要盲目迷信圣人之言,表达其“言不尽意”的思想主张。
这种文学形式转变了原始的以理论叠加和直言讽谏的思维,转而采取形象化的表达和生动的语言为主的寓言故事之手法,使说理摆脱理论化的枯燥,更容易使听者接受。
这种新文学思维的出现对春秋后世的文学家产生了影响,正是由于这种形象化创作思维的出现,使人生追求,政治理念,乃至社会间接及人生哲理通过看似不经意,实则深入人心的小故事表现出来。
第二,历史语言的出现促进了写作手法的丰富,使我国文学表现手段多样化。
我国古代寓言创造了多种表现手法,最突出的是拟人、夸张和对比。
拟人手法出现在我国起源很早,最早出现于古代神话故事中,通过把人的性格、特点等加于外界事物,使之人格化,并让人格化的事物充当艺术作品中的角色,表达一些不便直述的内容,例如《庄子·秋水》中的《坎井之蛙》,将动物拟人化来表现其深刻含义。
在历史寓言中运用较多的则是夸张与对比手法运用。
中国古代寓言一直以丰富的想象与大胆的夸张闻名。
在《列子·说符》的《齐人攫金》这则寓言中,用“只见金不见人”的夸张行为表现了攫金者财迷心窍失去理智的心理状态。
而对比手法的运用在我国历史寓言中同样很多,《孟子·梁惠王上》的“五十步笑百步”,讽刺了没有自知之明,指出他人过错而不反思的行为。
寓言的出现丰富了我国文学的写作手法与表现手段,使文学创作从的描写、叙事、抒情中解放出来,促进文学作品艺术表现的多元化。
二、寓意深刻,通俗易懂的人文关怀
时代背景影响着文学的走向,在明确历史寓言所带来的文学思考之后,我们还要重新审视历史语言的出现其背后的时代特征,以及历史寓言出现与发展所带来的人文关怀。
第一,从个体角度讲,历史寓言对人民的教化作用是不置可否的。
从寓言产生的起源开始探讨就会发现,寓言产生本就是为了顺应先秦诸子百家形象说理的需要,教化人民。
寓言能自觉地寓教于形象之中,把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紧密结合起来,既以形象感人,又以理服人,从而达到游说的目的。
例如:“自相矛盾”,告诫人们说话行动要言行一致,不要相互抵触;“东施效颦”则是告诉人们不要盲目模仿,模仿不好,反而会更加出丑。
历史寓言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将抽象的道理借助形象性的载体表现出来,变劝说者一味的强行说理为受众者独立思考,发现隐藏在故事背后的深刻哲理,对于当时人民被动接受思想灌输的情况有深刻意义。
第二,从社会群体的角度讲,历史寓言还原历史真相的基础上加以渲染夸张,塑造民族精神。
寓言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必然要依靠现实的依托来发挥想象,历史寓言也是如此。
加之以历史寓言是以真实的历史故事加以烘托描写,代表着在我国古代就有了深刻的反思意识,对于日常生活持有批判怀疑态度,能够根据日常生活获得哲理性的反思,具有宣传说教,教化人民的自主意识,传播广泛过程迅速的优点,在劝诫说教的过程中传播宽以待人、和谐友好的传统美德。
历史寓言在以它自己独有的方式塑造民族精神——沉静内敛、反思自我、宽容和谐,使得在社会中的整个寓言受众群体的思想道德意识得到陶冶与提高。
三、历史寓言即历史的自我反思
通过以上各种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文学、历史、社会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那么历史语言的实质与根本究竟为何?
历史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文学因历史而生,历史寓言更是来自历史,是借助真实的历史故事与民间传说进行的对历史的还原与重塑。
寓言通过还原历史,渲染夸张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来达到对君主的讽喻劝诫、对人民的教化培养之效,重塑民族精神,树立社会意识形态。
在此看来,文学又影响了社会生活以及人民思维意识。
随着历史寓言对人民与社会的影响逐渐加大,这种作用又会回归到文学最初的来源——历史上,当文学达到了教化人民,规范社会意识形态的作用时,势必会对文学以及社会的走向带来了影响,一定程度上,历史寓言这种文学形式对于历史的发展带有了指向作用,具有匡扶历史的功能,历史寓言因历史而出现,又以历史作为其思想作用的终点,充当了某种社会工具的角色。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历史本身就
是一个寓言,他通过自己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指引自己,使之向前不断发展。
与此同时,不可避免的是历史在通过其自身的审视获得历史进步的同时,文学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下,历史与文化就像基因序列的两列一样,相互间起到互促作用,不断向上攀登。
参考文献:
[1] 陈蒲清.中国古代寓言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11月.第一版.
[2] 白本松.先秦寓言史.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版.
[3] 欧阳文风.中国古代寓言的历史功用.衡阳师专学报.1998年8月.第19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