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笔记十一五教材版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中医妇科学笔记十一五教材版

(完整word版)中医妇科学笔记十一五教材版

中医妇科学(十一五教材)月经病一、月经先期1. 气虚证1)脾气虚证:补脾益气、固冲调经-补中益气汤2)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固冲调经-固阴煎2. 血热型1)阴虚血热型:养阴清热、凉血调经-两地汤2)阳盛血热型:清热降火、凉血调经-清经散3)肝郁化热证:清肝解郁、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二、月经后期1)肾虚型:补益肾气、养血调经-大补元煎2)血虚型:补血养营、益气调经-人参养荣汤3)虚寒型:温经扶阳、养血调经-大营煎4)实寒型: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温经汤5)气滞型:理气行滞、活血调经-乌药汤6)痰湿型:燥湿化痰、活血调经-芎归二陈汤三、月经先后无定期1)肾虚型:补益肾气、养血调经-固阴煎2)脾虚型:补脾益气、养血调经-归脾汤3)肝郁型:疏肝解郁、和血调经-逍遥散四、月经过多1)气虚型:补气升提、固冲止血-安冲汤2)血热型: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3)血瘀型:活血化瘀、固冲止血-桃红四物汤五、月经过少1)肾虚型: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饮2)血虚型:补血益气调经-滋血汤3)血寒型: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温经汤4)血瘀型:活血化瘀、理气调经-通瘀煎六、经期延长1)气虚型:补气升提、固冲调经-举元煎2)虚热型:养阴清热、凉血调经-清血养阴汤3)血瘀型:活血祛瘀、固冲调经-棕蒲散七、经间期出血1)肾阴虚型:滋肾益阴、固冲止血-一阴煎2)脾气虚型:健脾益气、固冲摄血-归脾汤3)湿热型:清热除湿、凉血止血-清肝止淋汤4)血瘀型:活血化瘀、理血归经-逐瘀止血汤八、崩漏1)肾阴虚证:滋水益肾、止血调经-左归丸合二至丸2)肾阳虚证:温肾固冲、止血调经-右归丸3)脾虚:补气摄血、养血调经-固本止崩汤4)实热证:清热凉血、止血调经-清热固经汤5)虚热证:滋阴清热、止血调经-保阴煎6)血瘀:活血化瘀、止血调经-四物汤合失笑散九、闭经1)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养血调经-大补元煎2)肾阴虚证:滋肾益阴、养血调经-左归丸3)肾阳虚证:温肾助阳、养血调经-十补丸4)脾虚型:健脾益气、养血调经-苓参白术散5)血虚型:补血养血、活血调经-小营煎6)气滞血瘀型:行气活血、祛瘀通经-膈下逐瘀汤7)寒凝血瘀:温经散寒,活血通经-温经汤8)痰湿阻滞:豁痰除湿、活血通经-苍附导痰丸合佛手散丹溪治湿痰方十、痛经1)肾气亏损型:补肾填精、养血止痛-调肝汤2)气血虚弱型:补气养血、和中止痛-黄芪建中汤3)气滞血瘀型:行气活血、祛瘀止痛-膈下逐瘀汤4)寒凝血瘀型:温经散寒、祛瘀止痛-温经汤5)湿热蕴结型: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十一、经行发热1)阴虚型:滋阴清热、养血调经-加味地骨皮饮去川芎加青蒿、白薇2)肝郁型:疏肝解郁,清热调经-丹栀逍遥散3)血瘀型:活血化瘀、清热调经-血府逐瘀汤加丹皮、栀子十二、经行头痛1)气血虚弱型:益气养血、活络止痛-八珍汤加蔓荆子、鸡血藤2)阴虚阳亢型:滋阴潜阳、疏风止痛-杞菊地黄丸加钩藤、石决明3) 淤血阻滞型:活血化瘀、通窍止痛-通窍活血汤4)痰湿中阻型:燥湿化痰、通络止痛-半夏白术天麻汤加葛根、丹参十三、经行眩晕1)气血虚弱型:益气养血、调经止晕-补中益气汤加熟地、制首乌、枸杞子2)阴虚阳亢型:育阴潜阳、熄风止晕-杞菊地黄丸加钩藤、石决明、白芍药3)痰浊上扰型:燥湿化痰、熄风止晕-半夏白术天麻汤加胆南星、白蒺藜十四、经行身痛1)气血虚弱型:补气养血、通痹止痛-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当归、鸡血藤2) 淤血阻滞型: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身痛逐瘀汤十五、经行吐衄1)阴虚肺燥:滋肾润肺、降火止血-顺经汤加知母、麦冬、墨旱莲2)肝经郁火:疏肝泻火、降逆止血-清肝引经汤/丹栀逍遥散加牛膝、代赭石、黒芥穗、白茅根十六、经行泄泻1)脾气虚:健脾益气、化湿调经-参苓白术散2)肾阳虚:温肾扶阳、暖土固肠-健固汤合四神丸十七、经行浮肿1)脾肾阳虚型:温肾健脾、化气行水-苓桂术甘汤2)气滞湿郁型:理气行滞、化湿消肿-八珍汤去熟地加茯苓皮、泽兰十八、经行乳房胀痛1)肝郁气滞型:疏肝理气、通络止痛-柴胡疏肝散加王不留行、川楝子2)胃虚痰滞型:健胃祛痰、活血止痛-四物汤合二陈汤去甘草十九、经行情志异常1)心血不足:补血养心、安神定志-甘麦大枣汤合养心汤去川芎、半夏曲2)肝经郁热型:清肝泄热、解郁安神-丹栀逍遥散加夏枯草、郁金、牡蛎3)痰火上扰:化痰开窍、清热安神-温胆汤加胆南星、石菖蒲、橘红、黄芩二十、经行口糜1)阴虚火旺型:滋阴清热、凉血泻火-知柏地黄丸2)胃中积热型:清胃泻火-凉膈散二十一、经行风疹块1) 血虚型:养血祛风、润燥止痒-当归饮子2)疏风清热、调经之痒-消风散二十二、绝经前后诸症1)肾阴虚:滋肾益阴、育阴潜阳-六味地黄丸/一贯煎2)肾阳虚:温肾壮阳、填精养血-右归丸二十三、经断复来1)气虚型:补气养血、固冲止血-安老汤2)阴虚型:滋阴养血、固冲止血-清血养阴汤3)血热型:清热养血、固冲止血-益阴煎加牡蛎、茜根、地榆4)血瘀型:活血化瘀、固冲止血-当归丸带下病1)脾阳虚: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2)肾阳虚: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3)阴虚夹湿:滋阴益肾、清热祛湿-知柏地黄丸4)湿热下注:清利湿热-止带方5)湿毒蕴结:清热解毒除湿-五味消毒饮妊娠病一、妊娠恶阻1)胃虚: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2)肝热:清肝和胃、降逆止呕-加味温胆汤3)痰湿:化痰除湿、降逆止呕-青竹茹汤二、妊娠腹痛1)血虚:补血养血、止痛安胎-当归芍药散2)虚寒:暖宫之痛、养血安胎-胶艾汤3)气郁:疏肝解郁、止痛安胎-逍遥散三、胎漏1)肾虚:补肾固冲、止血安胎-寿胎丸2)气虚:益气养血、固冲止血-固下益气汤3)血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加味阿胶汤四、胎动不安1)肾虚:补肾益气、固冲安胎-寿胎丸2)气虚:益气、固冲、安胎-举元煎3)血虚:补血、固冲、安胎-苎根汤4)血热:清热凉血、固冲安胎-保阴煎5)外伤:益气养血、固肾安胎-加味圣愈汤6)徵瘕伤胎:祛瘀消徵、固冲安胎-桂枝茯苓丸五、滑胎1)肾气亏损:补肾固冲安胎-补肾固冲丸2)气血两虚:益气养血安胎-泰山盘石散六、堕胎、小产1)胎陨难留:祛瘀下胎-脱花煎加益母草2)堕胎不全:益气祛瘀-脱花煎加人参、益母草、炒蒲黄七、胎死不下1)气血虚弱:益气养血、活血下胎-救母丹2)淤血阻滞:行气活血、祛瘀下胎-脱花煎加芒硝3)湿阻气机:健脾除湿、祛瘀下胎-平胃散加芒硝、枳实八、异位妊娠1)未破损期:杀胚消癥、化瘀止痛-新宫外孕1号方2)已破损期:化瘀止血、杀胚消癥-新宫外孕2号方3)包块期:活血化瘀、消癥散结-新宫外孕3号方1)气血虚弱:益气养血、活血下胎-救母丹加枳壳、牛膝2)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下胎-荡鬼汤3)寒湿郁结:散寒除湿、逐水下胎-芫花散4)痰浊凝滞:化痰除湿、行气下胎-平胃散加芒硝、枳壳十、胎萎不长1) 肾气亏损:补肾益气、填精养胎-寿胎丸加党参、覆盆子、桑葚子2)气血虚弱:补气养血育胎-胎元饮加续断、枸杞子3)阴虚血热:滋阴清热、养血育胎-保阴煎加枸杞、桑葚子十一、妊娠小便淋痛1)阴虚津亏:滋阴清热、润燥通淋-知柏地黄丸2)心火偏亢:清心泻火、润燥通淋-导赤清心散3)下焦湿热:清热利湿、润燥通淋-加味五淋散十二、胎气上逆1)肝气犯脾:疏肝健脾、理气行滞-紫苏饮2)脾胃湿热:清肺胃热、降逆化痰-苓白汤十三、胎水肿满1)脾气虚弱:健脾渗湿、养血安胎-鲤鱼汤2)气滞湿阻:理气行滞、利水除湿-茯苓导水汤去槟榔十四、妊娠肿胀1)脾虚:健脾除湿、利水消肿-白术散2)肾虚:补肾温阳、化气行水-五苓散3)气滞:理气行水-天仙藤散十五、妊娠心烦1)阴虚火旺:养阴清热除烦-人参麦冬汤2)痰火内蕴:清热涤痰除烦-竹沥汤3)肝经郁火:疏肝清热除烦-丹栀逍遥散十六、妊娠眩晕1)肝肾阴虚:滋阴补肾、平肝潜阳-杞菊地黄丸2)气郁痰滞:健脾理气、化痰熄风-半夏白术天麻汤3)气血虚弱:益气养血-八珍汤十七、妊娠痫证1)肝风内动:养阴清热、平息肝风-羚角钩藤汤2)痰火上扰:清热开窍、豁痰熄风-半夏白术天麻汤合安宫牛1)阴虚:养阴润肺、止嗽安胎-百合固经汤2)痰饮:健脾除湿、化痰止咳-六君子汤3)外感:祛风散寒、宣肺止咳-桔梗散十九、妊娠失音1)肾阴不足:滋肾养阴、清热润肺-麦味地黄丸2)肺阴亏虚:养阴润燥、清肺开音-养金汤二十、胎位不正1) 气虚:益气养血、安胎转胎-八珍汤2)气滞:理气行滞、安胎转胎-保产神效方二十一、过期不产1)气血虚弱:益气养血、活血送胎-八珍汤2)气滞血瘀:行气活血、促胎产出-催生安胎救命散临产病一、难产1)肾气虚弱:补肾降气、开窍催产-神效催生丹2)气血虚弱:补气养血、润胎生产-送子丹3)气滞血瘀:行气化瘀、滑胎催产-催生立应散4)气滞湿阻:理气化湿、滑胎催产-神效达生散二、胞衣先破1)气血虚弱:补气养血、润胎生产-蔡松汀难产方2)气滞血瘀:行气化瘀、滑胎催产-济生汤三、胞衣不下1)气虚:补气养血、理气下胞-生化加参汤2)血瘀:活血化瘀、通利下胞-牛膝汤3)寒凝:温经行滞、活血下胞-八味黑神散四、子死腹中1)气血虚弱:益气养血、活血下胎-救母丹2)气滞血瘀:行气活血、祛瘀下胎-脱花煎产后病一、产后血晕1)血虚气脱:益气固脱-清魂散、独参汤2)血瘀气逆:活血逐瘀-夺命散二、产后血崩1)气虚:补气固冲、摄血止血-升举大补汤去黄连加地榆炭、乌贼骨2)血瘀:活血化瘀、理血归经-化瘀止崩汤3)产伤:益气养血、生肌固经-牡蛎散三、产后腹痛1)血虚:补血益气-肠宁汤2)血瘀:活血祛瘀、散寒止痛-生化汤3)热结:泻热逐瘀、活血止痛-大黄牡丹汤四、产后痉证1)阴血亏虚:滋阴养血、柔肝息风-三甲复脉汤2)邪毒感染:解毒镇痉、理血祛风-五虎追风散五、产后发热1)血虚:养血益气、和营退热-八珍汤2)感染邪毒:清热解毒、凉血化瘀-解毒活血汤3)外感:养血祛风、散寒解表-荆防四物汤4)血瘀:活血祛瘀、和营除热-血府逐瘀汤六、产后身痛1)血虚:补血益气、通络止痛-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当归、鸡血藤2)血瘀:养血活络、行瘀止痛-生化汤3)外感:养血祛风、散寒除湿-独活寄生汤七、产后恶露不绝1)气虚:益气摄血-补中益气汤2)血热:养阴清热、凉血止血-保阴煎3)血瘀:活血化瘀、理血归经-生化汤八、产后小便不通1)气虚:益气生津、宣肺利水-补气通莩饮2)肾虚:补肾固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3)气滞:理气行滞、行水利尿-木通散4)血瘀:养血活血、祛瘀利尿-加味四物汤九、产后小便频数与失禁1)气虚:益气固摄-黄芪当归散加山茱萸、益智仁2)肾虚:温阳化气、补肾固莩-金贵肾气丸加益智仁、桑螵蛸3)产伤:益气养血、生肌补莩-完胞饮十、产后大便难1)血虚津亏:滋阴养血、润肠通便-四物汤2)脾肺气虚:补脾益肺、润肠通便-润燥汤1)气血虚弱:补气养血、佐以通乳-通乳丹2)肝气郁滞:疏肝解郁、活络通乳-下乳涌泉散十二、乳汁自出1)气虚失摄:益气固摄-补中益气汤加芡实、五味子2)肝经郁热:疏肝解郁、清热敛乳-丹栀逍遥散加生牡蛎、夏枯草妇科杂病一、不孕症1)肾虚: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填精益髓-毓麟归肾阳虚证:温肾助阳、化湿固精-温胞饮肾阴虚证:滋肾养血、调补冲任-养精种玉汤2)肝郁:疏肝解郁、理血调经-百灵调肝汤、开郁种玉汤3)痰湿:燥湿化痰、理气调经-启宫丸4)血瘀:活血化瘀、温经通络-少腹逐瘀汤二、妇人腹痛1)肾阳虚衰:温肾助阳、暖宫止痛-温胞饮2)血虚失荣:补血养营、和中止痛-当归建中汤3)湿热郁结: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加败酱草、薏苡仁、土茯苓4)气滞血瘀:行气活血、化瘀止痛-牡丹散5)寒湿凝滞:散寒除湿、化瘀止痛-少腹逐瘀汤三、徵瘕1)气滞:疏肝解郁、行气散结-香棱丸2)血瘀:活血破瘀、散结消徵-桂枝茯苓丸、大黄庶虫丸3)痰湿:除湿化痰、散结消徵-散聚汤4)热毒:解毒除湿、破瘀消徵-银花蕺菜饮四、子宫脱垂1)气虚:补气升提-补中益气汤加枳壳2)肾虚:补肾固脱-大补元煎五、脏燥1)心气不足:养心安神、和中缓急-甘麦大枣汤2)心肾不交:滋阴清热、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前阴病一、阴痒1)肝肾阴虚:调补肝肾、滋阴降火-知柏地黄丸2)肝经湿热:泻肝清热、除湿止痒-龙胆泻肝汤3)湿虫滋生:清热利湿、解毒杀虫-萆藓渗湿汤1)肝经湿热:清肝利湿、消肿止痛-龙胆泻肝汤加蒲公英、紫花地丁2)痰湿凝滞:温经化痰、活血消肿-阳和汤加半夏、皂角刺3)外伤: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血府逐瘀汤加三七三、阴疮1)湿热型:清肝泄热、解毒除湿-龙胆泻肝汤加蒲公英、土茯苓2)寒湿型:温经化湿、活血散结-阳和汤加苍术、茯苓、莪术、皂角刺四、阴痛1)肝肾亏损:滋养肝肾、缓急止痛-当归地黄饮加牡蛎、白芍、延胡索2)寒滞肝脉:温经散寒、行气止痛-川楝汤去槟榔、泽泻五、阴吹1)气虚:健脾益气、升清降浊-补中益气汤加枳壳2)胃燥:泻热润燥、理气导滞-麻子仁丸3)气郁:疏肝理气、开郁行气-逍遥散加枳壳4)痰湿:健脾温中、燥湿化痰-橘半桂苓枳姜汤加白术子肿1)脾虚:健脾行气-白术散2)肾虚:化气行水-真武汤3)气滞:理气行滞、健脾化湿-天仙藤散子淋1)阴虚津亏:滋阴润燥通淋-知柏地黄汤2)心火偏亢:清心泻火、润燥通淋-导赤清心汤3)下焦湿热:清热利湿、润燥通淋-加味五淋散方剂索引:1. 清经散:丹皮.地骨皮. 白芍. 熟地. 青蒿. 黄柏. 茯苓2. 两地汤:生地. 地骨皮. 玄参. 麦冬. 阿胶. 白芍3. 清热调血汤:牡丹皮. 黄连. 生地. 当归. 白芍. 川芎. 红花.桃仁. 莪术. 香附. 延胡索4. 清热固经汤:生地. 地骨皮. 炙龟板. 牡蛎粉. 阿胶. 黄芩.藕节. 陈棕炭. 焦栀子. 地榆. 甘草5. 固本止崩汤:人参.黄芪.白术.熟地.当归.黑姜6. 顺经汤:当归.熟地.沙参.白芍.茯苓.黑荆芥.丹皮7. 完带汤:白术. 山药. 人参. 白芍. 苍术. 甘草. 陈皮. 柴胡.车前子. 黑芥穗8. 止带方:猪苓. 茯苓. 车前子. 泽泻. 茵陈. 赤芍. 丹皮.黄柏. 栀子. 牛膝9. 寿胎丸:菟丝子. 桑寄生. 川断. 黄芩. 黄柏. 甘草10. 天仙藤散:天仙藤. 香附. 陈皮. 甘草. 乌药. 生姜. 木瓜. 苏叶.茯苓. 猪苓. 白术. 泽泻11. 生化汤:当归. 川芎. 桃仁. 炮姜. 炙甘草12. 解毒活血汤:连翘. 葛根. 柴胡. 枳壳. 当归. 赤芍. 生地. 红花. 桃仁. 甘草13. 毓麟珠:人参.白术.茯苓.芍药.川芎.炙草.当归.熟地.菟丝子. 鹿角霜. 杜仲. 川椒14. 启宫丸:制半夏. 苍术. 香附. 茯苓. 神曲. 陈皮. 川芎.15. 阴痒外治法:1)塌痒汤:鹤虱. 苦参. 威灵仙. 归尾. 蛇床子. 狼毒.2)蛇床子散:蛇床子. 花椒. 明矾. 苦参. 百部.。

中医妇科学笔记 (9)

中医妇科学笔记 (9)

女性生殖功能的调节与周期性变化卵巢的功能及周期性变化大纲要求:1.卵巢功能的周期性变化2.卵巢分泌的激素及其功能一、卵巢功能的周期性变化1.卵泡的发育及成熟:卵泡发育成熟,并移行至卵巢表面,呈透明的小泡状,称成熟卵泡。

成熟卵泡B 超仪显示直径约为18~25mm左右。

2.排卵:排卵一般发生在28天的月经周期中间,或下次月经前14天左右。

排卵可由两侧卵巢轮流发生,或持续见于某一侧卵巢。

3.黄体的形成和萎缩:若卵子受精,则黄体继续发育为妊娠黄体,到妊娠10周后其功能被胎盘取代。

若卵子未受精,黄体于排卵后9~10天(即月经周期第24~25天)开始萎缩,黄体消退,细胞变性,性激素的分泌量也减退,约至周期的28天子宫内膜不能维持而脱落,形成月经来潮。

二、卵巢分泌的激素及其功能卵巢主要合成及分泌两种性激素,即雌激素和孕激素,也分泌少量的雄激素。

1.雌激素主要生理作用为:(1)能促进卵泡的发育。

如:不足,将致卵泡发育停止而闭锁。

(2)能促使子宫发育,子宫内膜增生,肌层增厚;能增加子宫平滑肌对催产素的敏感性和收缩力;能使子宫颈管黏液分泌量增多,质变稀薄,易拉成丝状,以利精子通过。

(3)能促进输卵管发育,并加强输卵管节律性收缩,有利于孕卵的输送。

(4)使阴道上皮细胞增生和角化,细胞内糖原增多,保持阴道呈弱酸性。

(5)促进乳腺腺管细胞增生,乳头、乳晕着色,乳房组织中脂肪积聚,通过对催乳素分泌的抑制而抑制乳汁分泌。

(6)对丘脑下部和垂体的反馈调节,有抑制性负反馈,也有促进性正反馈作用,即抑制脑垂体促卵泡素的分泌,促进脑垂体产生黄体生成素,因而间接对卵巢功能产生凋节作用。

(7)促进水与钠的潴留。

(8)促进骨中钙的沉积,加速骨骺闭合。

2.孕激素为雄激素和雌激素合成的中间体,故卵巢、睾丸、肾上腺皮质和胎盘内均有孕激素存在,孕激素分泌量至排卵后7~8天黄体成熟时达高峰,每24小时分泌量可达30mg,以后逐渐下降,黄体的后半期急剧下降,月经来潮前达最低水平。

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笔记

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笔记

中医内科学笔记一、感冒1. 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2. 风热束表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3. 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体虚感冒1.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2.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二咳嗽外感咳嗽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咳散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内伤咳嗽1.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2.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清金化痰汤3.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4.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5.(肺气虚寒证:补气温肺,止咳化痰——温肺汤加减)三哮证1. 发作期1)冷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俾加半夏汤3)痰哮:涤痰除壅、降气平喘—二陈汤合三字养亲汤4)风哮证:疏风宣肺,化痰平喘—华盖散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加减2. 缓解期1)肺虚:补费固卫-玉屏风散2)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3)肾虚:补肾摄纳-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四喘证1.实喘1)风寒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2)表寒里热:宣肺泻热-麻杏石甘汤加减3)痰热遏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化痰降逆-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 肝气乘脾: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6)水凌心肺:温阳利水,泄壅平喘-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2.虚喘1)肺气虚:补肺益气-补肺汤合玉屏风散2)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参蛤散3)正虚喘脱证:扶阳固脱,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五、肺痈1)初期:清肺解表-银翘散2)成痈期:清热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3)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4)恢复期:益气养阴清肺-沙参清肺汤合竹叶石膏汤六、肺痨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清热杀虫-月华丸2)阴虚火旺:补益肺肾,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3)气阴耗伤:养阴润肺、益气健脾-保真汤4)阴阳两虚:温补脾肾,滋阴养血-补天大造丸七、肺胀1)外寒里饮:温肺散寒,涤痰降逆-小青龙汤2)痰浊阻肺:化痰降逆-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3)痰热郁肺: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4)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安共牛黄丸,至宝丹5)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补虚汤合、补肺汤参蛤散6)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八、痰饮1)饮停于胃:和中蠲饮-小半夏加茯苓汤2)饮邪化热:清热逐饮-甘遂半夏汤3)饮留于肠:攻逐水饮-己椒苈黄丸悬饮1)邪犯胸肺:和解少阳,宣利枢机-柴枳半夏汤2)饮停胸胁:攻逐水饮-十枣汤,葶苈大枣泻肺汤3)气滞络痹:理气和络-香附旋复花汤4)阴虚内热:滋阴清热-泄白散或沙参麦冬汤支饮寒饮伏肺:温肺化饮-小青龙汤溢饮:解表化饮-小青龙汤九、心悸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2)心脾两虚: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3)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4)心阳不振:温补心阳-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5)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行水-苓桂朮甘汤6)心血瘀阻: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7)痰浊阻滞:理气化痰,宁心安神-导痰汤8)邪毒侵心:辛凉解表,清热解毒-银翘散十、心痛(胸痹)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2)痰浊内阻:通阳泻浊、豁痰开结-瓜萎薤白半夏汤3)阴寒凝滞:辛温通阳、开痹散寒-瓜蒌薤白白酒汤4)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5)心肾阴虚:滋阴益肾、养心安神-六味地黄丸加减6)心肾阳虚:益气温阳、通络止痛-参附汤合金匮肾气丸十一、不寐虚证1)心脾两虚:补养心脾、以生气血-归脾汤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养心安神-黄莲阿胶汤、朱砂安神丸3)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实证1)肝郁化火:疏肝泻热、佐以安神-龙胆泻肝汤2)痰热内扰:化痰清热、和中安神-温胆汤十二、汗证自汗1)营卫不和:调和营卫-桂枝汤2)肺气虚弱:益气固表-玉屏风散3)心肾亏虚:益气温阳-芪附汤4)热郁于内:清泄里热-竹叶石膏汤盗汗1)心血不足:补血养心-归脾汤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当归六黄汤脱汗;益气回阳固脱-参附汤战汗:扶正祛邪-针对原发病进行辨证论治黄汗:清热化湿-龙胆泻肝汤十三、血证鼻血1)热邪犯肺:清肺泻热,凉血止血-桑菊饮2)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3)胃热zhi 盛:清胃养阴,凉血止血-玉女煎4)气血亏虚:益气摄血-归脾汤齿血1)胃火内zhi :清胃泻火,凉血止血-加味清胃散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合茜根散咳血1)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2)肝火犯肺: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3)阴虚肺热: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汤吐血1)胃热壅盛: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2)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3)瘀阻胃络:化瘀止血-失笑散4)气虚血溢: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3.便血1)肠道湿热: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2)脾胃虚寒: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4.尿血1)下焦热盛: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小蓟饮子2)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3)脾不统血:补中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4)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紫斑热盛迫血: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清营汤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宁络止血-茜根散气不摄血:补脾摄血-归脾汤十四、痴呆(十一五教材)1)髓海不足:补肾益髓,填精阳神-七福饮2)气血亏虚:益气养血,安神宁志-归脾汤3)痰浊蒙窍:健脾化浊,豁痰开窍-洗心汤4)瘀血内阻:活血化瘀,通络开窍-通窍活血汤5)心肝火旺;清热泻火,安神定志-黄连解毒汤十五、厥证1.气厥1)实证:顺气开郁-五磨饮子2)虚证:补气回阳-四味回阳饮2.血厥1)实证:活血顺气-通瘀煎2)虚证:补养气血-急用独参汤,继用人参养营汤痰厥:行气豁痰-导痰汤食厥:消食和中-食后不久,盐汤探吐,继以神术散和保和丸暑厥:开窍醒神,清暑益气-昏厥时牛黄清心丸或紫雪丹,继用白虎加人参汤或清暑益气汤十六、痫病发作期1)阳痫:急以开窍醒神,继以泻热涤痰熄风-黄连解毒汤合定痫丸2)阴痫:温阳除痰,顺气定痫-五生饮合二陈汤休止期1)脾虚痰盛:健脾化痰,熄风止痉-六君子汤2)肝火痰热:清汗泻火、化痰宁心-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3)肝肾阴虚:滋养肝肾-大补元煎十七、癫狂癫证1)痰气郁结:理气解郁、化痰开窍-顺气导痰汤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安神-养心汤狂证1)痰火上扰:镇心涤痰、泻肝清火-生铁落饮2)火盛伤阴:滋阴降火、安神定志-二阴煎加减送服定志丸3)瘀血内阻:化瘀通窍,调畅气血-癫狂梦醒汤加减,送服用尿感服大黄蛰虫丸十八、胃痛1)寒邪客胃:温胃散寒、行气止痛-良附丸2)饮食伤胃: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3)肝气犯胃: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4)湿热中阻: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胃中蕴热:清胃泻热,和中止痛-泻心汤和金铃子散5)瘀血停胃: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失笑散合丹参饮6)胃阴亏耗: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7)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十九、痞满实痞1)湿热蕴胃-清化湿热-黄连温胆汤2)寒热错杂-平调寒热-半夏泻心汤3)饮食停滞-消食和胃-保和丸4)痰湿中阻-燥湿化痰-二术二陈汤5)肝胃郁热-疏肝清热和胃-越鞠丸虚痞1)脾胃虚弱:补脾和胃-六君子汤2)胃阴不足:养阴益胃-益胃汤二十、呕吐实证1)外邪犯胃:疏邪解表、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2)饮食停滞: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3)痰饮内阻:温化痰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4)肝气犯胃:疏肝和胃、降逆止呕-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虚证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丸胃阴不足: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二十一、呃逆1)胃中寒冷:温中散寒、降逆止呃-丁香散2)胃火上逆:清热和胃、降逆止呃-竹叶石膏汤3)气滞痰阻:理气化痰,降逆止呃-旋复代赭石汤4)脾胃阳虚:温补脾胃、和中降逆-理中汤5)胃阴不足:益胃养阴、顺气止呃-益胃汤二十二、噎膈1)痰气交阻:开郁、化痰、润燥-启膈散2)津亏热结:滋养津液、泻热散结-五汁安中饮3)瘀血内阻:破结行瘀、滋阴养血-通幽汤4)气虚阳微:温补脾肾,益气回阳-温脾:补气运脾汤温肾:右归丸二十三、腹痛1)寒邪内阻:温里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2)湿热壅滞:通腑泄热-大承气汤3)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4)饮食停滞:消食导滞-轻(保和丸);重(枳实导滞丸)5)气机郁滞: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6)瘀血阻滞:活血化瘀-少腹逐瘀汤7)虫扰腹痛:驱除蛔虫、调理脾胃-乌梅丸二十四、泄泻1)寒湿内盛:芳香化湿、解表散寒-藿香正气散2)湿热伤中:清热燥湿、分利止泻-葛根黄芩黄连汤3)食滞肠胃:消食导滞、和中止泻-保和丸4)暑湿泄泻:清暑化湿:黄连香薷饮5)肝气乘脾:抑肝扶脾-痛泻要方6)脾胃虚弱: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参苓白术散7)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二十五、痢疾1)湿热痢:清热解毒、调气行血-芍药汤2)疫毒痢:清热凉血解毒-白头翁汤3)寒湿痢:温化寒湿-胃苓汤4)阴虚痢:养阴清热-驻车丸5)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真人养脏汤6)休息痢:发作期:温中清肠、调气化滞-连理汤缓解期:1)脾气虚弱:补中益气,健脾升阳-补中益气汤2)寒热错杂:温中补虚,清热燥湿-乌梅丸3)瘀血内阻:活血祛瘀,行气止痛-膈下逐瘀汤二十六、便秘实秘:1)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2)气秘:顺气导滞-六磨汤3)阴寒积滞:温里散寒、通便止痛-大黄附子汤虚秘气虚秘:益气润肠-黄芪汤血虚秘:养血润燥-润肠丸阳虚秘:温阳通便-济川煎二十七、胁痛1)肝郁气滞: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2)肝胆湿热:清利湿热-龙胆泻肝汤3)瘀血阻络:化瘀通络-膈下逐瘀汤4)胆腑郁热:清解郁热,利胆通腑-清胆汤5)肝阴不足:滋阴柔肝、养血通络-一贯煎二十八、黄疸1.阳黄:1)热重于湿:清热利湿、佐以通腑-茵陈蒿汤2)湿重于热:利湿化浊、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3)胆腑郁热:疏肝泄热,利胆退黄-大柴胡汤加减4)疫毒zhi 盛(急黄):清热解毒、凉血开窍-千金犀角散2阴黄:1)寒湿阻遏:温中化湿、健脾和胄-茵陈术附汤2)血瘀肝郁:活血化瘀,疏肝解郁-鳖甲煎丸3)脾虚血亏:健脾养血、祛湿退黄-黄芪建中汤二十九、积聚聚证1)肝气郁滞:疏肝解郁、行气消聚-逍遥散或木香顺气散2)食滞痰阻:导滞通便、理气化痰-六磨汤积证1)气滞血阻:理气活血、通络消积-金铃子散合失笑散2)瘀血内结:祛瘀软坚、兼调脾胃-膈下逐瘀汤3)正虚瘀结:益气养血、活血化瘀-八珍汤合化积丸三十、鼓胀(出入较大,未登)1)气滞湿阻:疏理肝气、行湿散满-柴胡疏肝散、胃苓汤2)寒湿困脾:温阳健脾、行气利水-实脾饮3)湿热蕴结: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4)肝脾血瘀:活血化瘀、行气利水-调营饮5)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化气行水-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济生肾气丸6)肝肾阴虚:滋养肝肾、活血化瘀-六味地黄丸或一贯煎合膈下逐瘀汤三十一、头痛外感头痛1)风寒头痛:疏散风寒止痛-川芎茶调散2)风热头痛:疏风清热和络-芎芷石膏汤3)风湿头痛:祛风胜湿止痛-羌活胜湿汤内伤头痛1)肝阳头痛:平肝潜阳息风-天麻钩藤饮2)气虚头痛;益气升阳-顺气和中汤3)血虚头痛:养血和络止痛-加味四物汤4)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填精-大补元煎5)痰浊头痛:燥湿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6)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通窍活血汤三十二、眩晕1)痰浊中阻:燥湿祛痰、健脾和胃-半夏天麻白术汤2)瘀血阻窍:祛瘀生新,通窍活络-通窍活血汤3)(风阳上扰)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滋养肝肾-天麻钩藤饮4)气血亏虚:补养气血、健运脾胃-归脾汤5)肝肾阴虚:滋补肝肾,养阴填精-左归丸三十三、中风(出入较大,未登)1)络脉空虚、风邪入中:祛风、养血、通络-大秦艽汤2)肝肾阴虚、风阳上扰:滋阴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2.中脏腑1)阳闭:清肝熄风、辛凉开窍-局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2)阴闭:豁痰熄风、辛温开窍-苏合香丸3.脱证:益气回阳、救阴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4.后遗症1)半身不遂:①气虚血滞、脉络瘀阻:补气活血、通经活络-补阳还五汤②肝阳上亢、脉络瘀阻:平肝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2)语言不利:①风痰阻络、舌强语謇:祛风除痰、宣窍通络-解语丹,②肾虚精亏、音暗失语、心悸:滋阴补肾利窍-地黄饮子3)口眼涡斜:祛风、除痰、通络-牵正散三十四、郁病1)肝气郁结:疏肝理气解郁-柴胡疏肝散2)气郁化火:清肝泻火、解郁疏肝-丹栀逍遥散或龙胆泻肝汤3)血行郁滞:理气解郁,活血化瘀-血腑逐瘀汤4)痰气郁结: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厦厚朴汤5)心阴亏虚;滋阴养血,补心安神-天王补心丹6)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7)肝肾阴虚:滋养阴精,补益肝肾-滋水清肝饮8)心神惑乱:甘润缓急,养心安神-甘麦大枣汤三十五、瘿病气郁痰阻;理气舒郁,化痰消瘿-四海舒郁丸痰结瘀血:理气活血,化痰消瘿-海藻玉壶汤肝火旺盛:清肝泻火,消瘿散结-栀子清肝汤合消瘤丸心肝阴虚:滋阴降火,宁心柔肝-天王补心丹三十六、痉证1)邪壅经络:祛风散寒、和营燥湿-羌活胜湿汤2)热甚发痉:泄热存津、养阴增液-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3)痰瘀阻络:活血化痰,通络止痉-通窍活血汤合导痰汤4)阴血亏虚:滋阴补血,缓急止痉-四物汤合大定风珠(刚痉:解肌发汗、益阴养津-葛根汤柔痉:疏风解表、和营养津-瓜蒌桂枝汤)三十七、颤震(十一五教材)1)风阳内动:育阴潜阳,熄风止颤-六味地黄丸合天麻钩藤饮2)痰热动风:清热化痰,平肝熄风-导痰汤3)血瘀风动:活血化瘀、熄风定颤-通窍活学汤4)髓海不足:填精益髓,育阴熄风-龟路二仙膏5)气血亏虚:补益气血,濡养筋脉-八珍汤三十八、水肿阳水1)风水相搏: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2)湿毒浸淫: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3)水湿浸渍: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4)湿热壅盛:分利湿热-疏凿饮子阴水1)脾阳虚衰:健脾温阳利水-实脾饮2)肾阳衰微: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三十九、淋证1)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2)石淋:清热利湿,排石通淋-石韦散3)血淋: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实证小蓟饮子,虚证知柏地黄丸4)气淋:理气疏导、通淋利尿-实证沉香散,虚证补中益气汤5)膏淋:清热利湿、分清泄浊-实证程氏萆薢分清饮,虚证膏淋汤6)劳淋:补肾固涩-无比山药丸四十、癃闭实证1)膀胱湿热:清热利湿、通利小便-八正散2)肺热壅盛:清肺热、利水道-清肺饮3)肝郁气滞:疏调气机、通利小便-沉香散4)尿路阻塞:行瘀散结、通利水道-代抵挡丸虚证1)脾气不升:升清降浊、化气利尿-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2)肾阳衰惫:温补肾阳,化气利尿-济生肾气丸四十一、消渴1)上消:肺热津伤证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2)中消:胃热炽盛证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气阴亏虚证益气健脾、生津止渴-七味白术散3)下消:肾阴亏虚证: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阴阳两虚证:滋阴温阳、补肾固阳-金匮肾气丸四十二、腰痛1)寒湿腰痛:散寒行湿、温经通络-甘姜苓术汤2)湿热腰痛:清热利湿,舒筋止痛-四妙丸3)瘀血腰痛: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身痛逐瘀汤4)肾虚腰痛:偏阳虚:温补肾阳-右归丸偏阴虚:滋补肾阴-左归丸四十三、关格1)脾肾阳虚:温肾健脾,化湿降浊-温脾汤合相砂六君子汤2)肝肾阴虚:滋补肝肾,熄风降浊-杞菊地黄丸合天麻钩藤饮3)邪陷心包:惑痰降浊,芳香开窍-静脉滴注醒脑静,继用涤痰汤4)肾阳衰竭:回阳固脱-参附注射液四十四、遗精1)心肾不交:清心安神,交通心肾-黄连清心饮2)湿热下注:清热利湿-程氏萆薢分清饮3)劳伤心脾:调补心脾,益气摄精-妙香散4)肾虚不固:补益肾精,固涩止遗-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右归丸等四十五、虚劳1.气虚1)肺气虚-补益肺气、益卫固表-补肺汤2)心气虚—益气养心、宁心安神—七福饮3)脾气虚-健脾益气、化湿除满—加味四君子汤4)肾气虚—温阳益气、补肾养精—大补元煎2.血虚1)心血虚-养心宁心、安神定志—养心汤2)肝血虚-补血养肝、柔筋明目—四物汤3)脾血虚—益气健脾、养血安神—归脾汤3.阴虚1)肺阴虚-润肺止咳、清热养阴—沙参麦门冬汤2)心阴虚-滋阴清热、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3)脾胃阴虚-滋阴养液、调胃和中—益胃汤4)肝阴虚-滋养肝阴、养血柔肝—补肝汤5)肾阴虚-滋补肾阴、强壮腰膝—左归丸4.阳虚1)心阳虚-温通心阳、健脾益气—保元汤2)脾阳虚-益气健脾、温阳祛寒—附子理中丸3)肾阳虚-补肾助阳、滋养精血—右归丸或(十一五教材)1)肺肾气阴两虚:补肺益肾,培元摄纳-生脉散合大补元煎2)心脾气血不足: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3)肝肾精血亏虚:补益肝肾,养血填精-河车大造丸4)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化气利水-附子理中丸合金匮肾气丸5)心肾阳虚:温补心肾,通阳化气-拯阳理劳汤合右归丸6)肾阴阳两虚:肾阳虚—右归丸,肾阴虚—左归丸四十六、内伤发热1)气郁发热—疏肝解郁、清肝泻热-丹桅逍遥散2)血瘀发热—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3)湿郁发热—利湿清热—三仁汤4)气虚发热—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5)血虚发热—益气养血-当归补血汤或归脾汤6)阴虚发热—滋阴清热-清骨散7)阳虚发热—温补肾阳、引火归元—金匮肾气丸四十七、疟疾1)正疟:祛邪截疟、和解表里-柴胡截疟饮2)温疟:清热解表、和解祛邪-白虎加桂枝汤3)寒疟:和解表里,温阳达邪-柴胡桂枝干姜汤4)热瘴:除瘴解毒,清热保津-清瘴汤5)冷瘴:解毒除瘴,芳化湿浊-不换金正气散6)劳疟:益气养血,扶正祛邪-何人饮7)疟母:软坚散结,祛瘀化痰-鳖甲煎丸四十八、痹病风寒湿痹1)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2)痛痹: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乌头汤3)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桂枝汤痰瘀痹阻:化痰祛瘀,搜风通络-双合汤久痹正虚:培补肝肾,通络止痛-独活寄生汤四十九、痿证1)肺热津伤:清热润燥、养肺生津-清燥救肺汤2)湿热浸淫、气血不运:清热利湿、通利筋脉-加味二妙散3)脾胃亏虚、精微不运:补脾益气、健运升清-参苓白术散4)肝肾亏损、髓枯筋痿: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虎潜丸5)痰瘀阻络:豁痰祛瘀,益气养营-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五十、癌病(十一五教材)肺癌1)瘀毒阻肺:行气活血、解毒消积-血腑逐瘀汤2)痰湿蕴肺:健脾燥湿、行气化痰-二陈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3)阴虚毒热:养阴清热、解毒散结-沙参麦冬汤合五味消毒饮4)气阴两虚:益气养阴,佐以解毒-生脉散加味肝癌1)气滞血瘀:行气活血,解毒散结-逍遥散和大黄蛰虫丸2)肝胆热毒:清热利湿,解毒退黄-茵陈蒿汤3)肝肾阴虚:滋养肝肾,化痰软坚-一贯煎大肠癌:1)湿热蕴毒:清热燥湿,化瘀解毒-白头翁汤2)瘀毒内阻: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膈下逐瘀汤3)脾胃虚寒:温中散寒,益气健脾-理中汤。

中医妇科学重点复习笔记

中医妇科学重点复习笔记

诸论1、春秋战国时代,扁鹊专门从事妇产科的医疗工作,称为“带下医”2、汉代“女医”(或“乳医”),师古称之为“视产乳之疾者”3、现存最早的产科专著《胎产书》4、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中的妇人3篇,提出阴道冲洗和纳药的外治法5、唐代妇产科发展的重要特征,是出现了我国现存理论较完备的产科专著,即昝殷的《产宝》6、宋代发展为独立专科,九科之中有产科7、清代傅山著《傅青主女科》,吴谦《医宗金鉴》内有“妇科心法要诀”女性的生理特点 一、 阴户,又名“四边”——女性阴蒂、大小阴唇、阴唇系带及阴道前庭的部位。

玉门,又名“龙门”“胞门”——外生殖器的阴道口及处女摸的部位。

生育胎儿 、排出月经、带下、恶露的关口也是“合阴阳”的入口 防止外邪入侵的关口(第一道门户) 阴道,又名子肠。

是娩出胎儿、排出月经、带下、恶露的通道,是合阴阳、禁闭子精、防御外邪的处所子门,又名子户。

——子宫颈口部位。

主持排出月经、分泌带液、娩出胎儿的关口胞宫,又称女子胞、子处、子宫、子脏、血室、胞室等,是女性的重要内生殖脏 器。

记载最早见于《内径》 排出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功能二、月经,称它为“月事”“月信”“月水”初潮:14岁左右,早至11周岁,迟至18周岁健康女子一般到49岁左右月经闭止,称为“绝经”“断经”,女子46~52岁绝经 一般为28日左右,但在21-35日也属正常,正常者为3-7日,多 数为4-5日,一般行经总量50-80ml经色:正常多为暗红色, 较淡 加深 淡红 经质:正常是不稀不稠,不凝结,无血块,无特殊气味。

(有部分女性经前和经期有轻微的腰酸、小腹发胀、情绪变化)“并月”2个月一至“居经”“季经”3个月一至“避年”一年一行“暗经”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月经周期 机制:“肾气—天癸—冲任—胞宫”“激经”“盛胎”“垢胎”受孕之初,按月行经而无损于胎儿的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的多少:督脉的调节、带脉的束约月经的产生:“血海满盈、满而自溢”三、1、量:生理性带下量不多,润滑如膏,不致外渗带下2、色:无色透明的,有的略带白色3、质地:黏而不稠,滑润如膏,无异臭气味4、功能:肾精下润之液,具有濡润、补益的作用,充养和濡润前阴空四、产育(一)分娩:怀孕末期,即孕280日左右,胎儿及胎衣自母体产出1、计算方法按末次月经第一日算起,月份数加9(或减3),日数加7,月数算同上,日数加14(围产期:孕期28周到生后1周)2、分娩先兆胎位下降,小腹坠胀,有便意感,或“见红”等,“试胎”妊娠八九个月时,或腹中痛,痛定仍然如常者。

中医妇科学口诀心法+经典笔记

中医妇科学口诀心法+经典笔记

中医妇科学口诀心法+经典笔记中医妇科学口诀心法中医妇科口诀心法(以本科教材原创),熟记考试无忧。

可参考总结的笔记同背,事半功倍。

月经病月经病,多违期,量色质,变常序。

致病因,主次理:寒热湿,外邪欺;忧思怒,内伤里,房室累,劳倦疲。

经早至;多属热;渐迟至,多寒邪;错杂至,肝郁结。

实量多,虚淡色,热紫红,寒纯黑;瘀为患,血块泻。

1.经期异常经先期,热与虚。

补中汤,气虚与。

阳盛热,清经散;肝郁热,黑逍遥;阴虚热,两地汤。

经后期,寒虚滞。

温经汤,实寒休;暖宫丸,虚寒求;补元煎,血虚救;乌药汤,气滞疏。

经愆期,气血伤。

逍遥散,肝郁畅,固阴煎,肾虚商。

期延长,瘀虚热。

桃四物,合失笑,祛血瘀,能活血;两地汤,二至丸,养阴液,退虚热。

2.经量异常经量多,虚与热。

气虚者,淡清测;举元煎,升固摄。

血热者,红紫色;保阴煎,清凉折。

若血瘀,紫黑色;失笑散,化活血。

经量少,虚与痰。

滋血汤,血虚予。

桃四物,血瘀逐。

归肾丸,肾虚补;苍导痰,湿痰除。

3.经行异症经行衄,称逆经;气血逆,热为病。

肝郁火,胁胀疼;引经汤,血下行。

肺阴虚,潮热咳;滋肺肾,顺经汤。

经行泻,脾肾虚,治求本,调经辅。

谷不化,参苓术。

五更作,宜温补;四神丸,合健固。

间期血,精元充,气滞者,时聚散,无定处,香棱丸。

血瘀者,痛拒按;桂苓先,縻虫丸。

痰湿者,脘痞闷;二陈汤,开郁良。

2.不孕不孕症,责肝肾,气血乖,冲任寻。

因肾阳,小便清,腰腿软,毓麟温。

因肾阴,面萎黄,经量少,养精汤。

因肝郁,乳房胀,经愆期,开郁汤。

因痰湿,形肥胖,白带多,启宫方。

因瘀血,经后期;小腹痛,腹逐汤。

3.阴痒阴痒者,甚或痛,出黄水,白带凶;湿热蕴,染病虫;渗湿汤,龙胆从;肝肾阴,虚为痒;柏地黄;滋止痊。

外熏洗,效更宏;蛇床方,损痒宗。

总结的笔记中医妇科学月经病一、月经先期1. 气虚证:补脾益气、固冲调经-补中益气汤2. 血热型1)阳盛血热型:清热凉血调经-清经散2)肝郁化热证:清肝解郁调经-丹栀逍遥散3)阴虚血热型:养阴清热调经-两地汤二、月经后期1)血寒型: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温经汤2)虚寒型:温经扶阳、养血调经-艾附暖宫丸3)血虚型:补血养营、益气调经-大补元煎4)气滞型:理气行滞、活血调经-乌药汤三、月经先后无定期1)肝郁型:疏肝解郁、和血调经-逍遥散2)肾虚型:补益肾气、养血调经-固阴煎四、月经过多1)气虚型:补气摄血、固冲止血-举元煎2)血热型: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地榆、槐花3)血瘀型:活血化瘀、固冲止血-失笑散五、月经过少1)血虚型:补血益气调经-滋血汤2)肾虚型:补肾养血调经-归肾丸3)血瘀型:活血化瘀调经-桃红四物汤4)痰湿型:化痰燥湿调经-苍附导痰丸六、经期延长1)血瘀型:活血祛瘀、固冲调经-桃红四物汤+失笑散2)阴虚血热型:养阴清热、凉血调经-两地汤+二至丸七、经间期出血1)肾阴虚型:滋肾益阴、固冲止血-两地汤+二至丸2)湿热型:清热除湿、凉血止血-清肝止淋汤3)血瘀型:化瘀止血-逐瘀止血汤八、痛经1)气滞血瘀型:行气活血、祛瘀止痛-膈下逐瘀汤2)寒凝胞中阴虚内寒证:温经散寒、祛瘀止痛-温经汤寒湿凝滞证:温经除湿、化瘀止痛-少腹逐瘀汤+苍术茯苓3)湿热下注型: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4)气血虚弱型:补气养血、和中止痛-圣愈汤5)肾气虚损型:补肾填精、养血止痛-调肝汤九、闭经1)肝肾不足:补肾养肝调经-归肾丸+鸡血藤、首乌2)气血虚弱:补气养血调经-人参养荣汤3)阴虚血燥:养阴清热调经-一阴煎+4)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调经-血府逐瘀汤5)痰湿阻滞:豁痰除湿、调气活血通经-苍附导痰丸合佛手散十、崩漏1)虚热证:滋阴清热、止血调经-保阴煎2)实热证:清热凉血、止血调经-清热固经汤+沙参3)肾阳虚证:温肾固冲、止血调经-右归丸4)肾阴虚证:滋水益肾、止血调经-左归丸合二至丸5)脾虚:补气摄血、养血调经-固本止崩汤6)血瘀:活血化瘀、止血调经-四物汤合失笑散十一、经行泄泻1)脾虚:健脾益气、化湿调经-参苓白术散2)肾虚:温肾扶阳、暖土固肠-健固汤合四神丸十二、经行吐衄1)肝经郁火:疏肝清热、引血下行-清肝引经汤2)肺肾阴虚:滋肾润肺、引血下行-顺经汤十三、绝经前后诸症1)肾阴虚:滋肾益阴、育阴潜阳-左归丸2)肾阳虚:温肾壮阳、填精养血-右归丸+理中丸带下病1)脾虚: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2)肾虚: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3)湿热下注:清利湿热-止带方4)湿毒蕴结:清热解毒除湿-五味消毒饮5)阴虚夹湿:滋阴益肾、清热祛湿-知柏地黄丸产后病一、产后血晕1)血虚气脱:益气固脱-清魂散、独参汤2)瘀阻气闭:行血逐瘀-夺命散二、产后腹痛1)血虚:补血益气-肠宁汤2)血瘀:活血祛瘀、散寒止痛-生化汤三、恶露不绝1)气虚:益气摄血-补中益气汤2)血热:养阴清热、凉血止血-保阴煎3)血瘀:活血化瘀、理血归经-生化汤四、产后身痛1)血虚:补血益气、宣络止痛-黄芪桂枝五物汤2)风寒:养血祛风、散寒除湿-独活寄生汤3)肾虚:补肾强腰壮筋骨-养荣壮骨汤五、产后发热1)感染邪毒:清热解毒、凉血化瘀-解毒活血汤2)外感:养血祛风、散寒解表-荆防四物汤3)血虚:养血益气、和营退热-八珍汤4)血瘀:活血祛瘀、和营除热-生化汤妊娠病一、妊娠恶阻1)胃虚: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2)肝胃不和:抑肝和胃、降逆止呕-苏叶胡黄连汤3)痰湿:化痰除湿、降逆止呕-小半夏+茯苓汤二、胎漏1)肾虚:补肾固冲、止血安胎-寿胎丸2)气虚:益气养血、固冲止血-固下益气汤3)血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加味阿胶汤三、胎动不安1)肾虚:补肾益气、固冲安胎-寿胎丸2)气虚:益气、固冲、安胎-举元煎3)血虚:补血、固冲、安胎-苎根汤4)血热:清热凉血、固冲安胎-保阴煎5)外伤:益气养血、固肾安胎-加味圣愈汤6)徵瘕伤胎:祛瘀消徵、固冲安胎-桂枝茯苓丸四、滑胎1)肾气亏损:补肾固冲安胎-补肾固冲丸2)气血两虚:益气养血安胎-泰山盘石散五、子肿1)脾虚:健脾行气-白术散2)肾虚:化气行水-真武汤3)气滞:理气行滞、健脾化湿-天仙藤散+四物汤六、子淋1)阴虚津亏:滋阴润燥通淋-知柏地黄汤2)心火偏亢:清心泻火、润燥通淋-导赤散3)下焦湿热:清热利湿、润燥通淋-加味五淋散七、难产1)气血虚弱:大补气血-蔡松汀难产方2)气滞血瘀:活血理气、化瘀催产-催生饮妇科杂病一、徵瘕1)气滞:疏肝解郁、行气散结-香棱丸2)血瘀:活血破瘀、散结消徵-桂枝茯苓丸、大黄庶虫丸3)痰湿:除湿化痰、散结消徵-开郁二陈汤二、阴痒1)肝肾阴虚:调补肝肾、滋阴降火-知柏地黄丸2)肝经湿热:泻肝清热、除湿止痒-龙胆泻肝汤3)湿虫滋生:清热利湿、解毒杀虫-萆藓渗湿汤三、不孕症1)肾虚:肾阳虚证:温肾助阳、调补冲任-毓麟归肾阴虚证:滋肾养血、调补冲任-养精种玉汤2)肝郁:疏肝解郁、理血调经-开郁种玉汤3)痰湿:燥湿化痰、理气调经-启宫丸4)血瘀:活血化瘀、温经通络-少腹逐瘀汤。

《中医妇科学 实用中医学系列教材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中医妇科学 实用中医学系列教材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第一节 癥瘕 第二节 盆腔炎
第三节 不孕症 第四节 阴冷
第五节 阴痒 第六节 阴疮
第七节 阴挺 第八节 妇人脏躁
附篇
附录1 主要 参考文献
附录2 妇科 常用方剂
读书笔记
谢谢观看
06
第十节 痛 经
03
附:功能失 调性子宫出 血
05
附:多囊卵 巢综合征
附:子宫内膜 1
异位症(内异 症)
2
第十一节 月 经前后诸证
3
第十二节 绝 经前后诸证
4
附:经断复来
5 附:绝经妇女
骨质疏松症
第一节 带下 过多
第二节 带下 过少
01
第一节 恶 阻
02
第二节 妊 娠腹痛
03
第三节 异 位妊娠
第三节 辨病与 辨证
第二节 常用外 治法
第一节 常用内 治法
第三节 中医妇 科急证治疗
01
第一节 青 春期与月经 期卫生保健
02
第二节 新 婚期卫生保 健
03
第三节 围 生期卫生保 健
04
第四节 中 年期卫生保 健
06
第六节 妇 女心理卫生 保健
05
第五节 围 绝经期与老 年期卫生保 健
临床篇
第六章 妇科疾 病的治疗
第五章 妇科疾 病的诊断与辨证
第七章 预防与 保健
第一节 中医 妇科学的定 义、范围与 特点
第二节 中医 妇科学的发 展简史
第一节 外生 殖器官
第二节 内生 殖器官
第一节 女性 一生各期的 生理特点
第二节 女性 生理特点
第一节 病因
第二节 病机
第二节 辨证
第一节 四诊

中医妇科脉学总论笔记

中医妇科脉学总论笔记

中医妇科脉学总论笔记内容提要: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医妇科学的定义、范围与特点一、定义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基础理论与方法,认识和研究妇女的解剖、生理、病因病机、诊治规律,以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它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主干课程之一。

二、范围1.女性生殖器官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医妇科学的定义、范围与特点一、定义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基础理论与方法,认识和研究妇女的解剖、生理、病因病机、诊治规律,以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它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主干课程之一。

二、范围1.女性生殖器官解剖、生理、病因病机特点,妇科病的诊断辨证、治法、预防;2.常见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妇科杂病的诊断、辨证论治与预防;3.西医妇产科基础理论,现代检查和诊断方法、产科生理;4.计划生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三、中医妇科学的学术特点生殖健康为中心四、中医妇科学具有特色和优势:1.理论特色:重视肾、肝、脾、天癸、气血、冲任、胞宫。

2.病种特有:经、带、胎、产、乳,尤其在调经、助孕、安胎方面有优势和特色。

3.关注母亲健康。

张景岳称“基址”,“求子者必先求母”,保障母子健康。

“母子医学”第二节中医妇科学的发展史——10 个历史时期一、夏、商、周时期——萌芽阶段1.甲骨文中所载21种病中有“疾育”(妇产科病)2. “坼剖而产”(剖腹产)——《史记》3.最早记载不孕不育症,“妇孕不育”,“妇三岁不孕” ——《周易》4.“种子”和避孕的药物——《诗经》、《山海经》5.原始的优生观点——《列女传》最早记载“胎教”《曲礼》“男女同姓,其生不藩”二、春秋战国时期——奠基时期1.出现了妇科医生“带下医”2.《胎产书》最早记载胚胎发育,也是最早以胎产命名的产科专著3.《黄帝内经》:基础理论(生殖器官解剖、生理、病因病机、诊法、治则);临床病证(经闭、崩、带下、子瘖、死胎、胎病、产后大出血、产后发热、癥瘕、不孕);记载首张妇科药方(四乌贼骨一芦茹丸——通涩兼用、补肾活血、通补奇经,也是妇科病食疗第一方。

中医妇科学笔记

中医妇科学笔记

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十余天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

月经后期:月经周期延后7日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

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周期时或提前时或延后7天以上,连续三个周期以上者。

月经过多:月经量较正常明显增多,而周期基本正常者。

以30~50ml为适宜,超过80ml 为月经过多。

月经过少:月经量明显减少,或行经时间不足两天,甚至点滴即净者。

经期延长: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行经时间超过7天以上,甚至淋漓半月方尽者。

经间期出血:两次月经中间,即氤氲之时,出现周期性的少量阴道出血。

崩漏: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证,指经血非时爆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

闭经:女子年逾16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周期以建立后又中断六个月以上或月经停闭超过了3个月经周期者。

痛经: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

带下病:指带下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

带下过多: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全身及局部症状者。

带下过少:指带下量明显减少,导致阴中干涩痒痛,甚至阴部萎缩者。

恶阻: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倦怠,甚至食入即吐者。

妊娠腹痛:妊娠期,因胞脉阻滞或失养,发生小腹疼痛者。

异位妊娠:凡孕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发育。

胎漏:妊娠期间有少量阴道出血,时出时至,或淋漓不断,而无腰痛,腹痛,小腹下坠者。

胎动不安:妊娠期间出现腰痛,腹痛,小腹下坠,或伴有少量阴道出现者。

胎萎不长:妊娠四五个月后,孕妇腹形与宫体增大明显小于正常妊娠月份,胎儿存活而生长迟缓者。

胎死不下:胎死腹中,历时过久,不能自行产出者。

子满:妊娠5~6个月后出现腹大异常,胸膈满闷,甚则全身俱肿,喘息不得卧者。

子肿:妊娠中晚期,孕妇出现肢体面目肿胀者。

子晕:妊娠期出现以头晕目眩,状若眩冒为主症,甚至眩晕欲厥。

子嗽:妊娠期间,咳嗽不已。

产后血晕:产妇分娩后突然头晕眼花,不能起坐,或心胸满闷,恶心呕吐,痰涌气急,心烦不安,甚则神昏口噤,不省人事。

中医妇科学考试笔记.doc

中医妇科学考试笔记.doc

中医妇科学考试笔记一、月经前期1.脾气虚:补脾益气,摄血调经一一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2•肾气虚:补益肾气,固冲调经一一归肾汤或固阴煎3.阳盛血热:清热凉血调经一一清经散4.阴虚血热:养阴清热调经一一两地汤5.肝郁血热:疏肝泄热,凉血调经一一丹梔逍遥丸二、月经后期1.肾虚:补肾养血调经一一当归地黄饮2.血虚:补血益气调经一一大补元煎3.血寒-实寒:温经散寒调经一一温经汤(妇人)4.血寒-虚寒:扶阳祛寒调经一一温经汤(金匮)或艾附暖宫汤5.气滞:理气行滞调经一一乌药汤6.痰湿:燥湿化痰,活血调经一一茸归二陈汤三、月经先后无定期1.肝郁:疏肝理气调经一一逍遥丸2.肾虚:补肾调经一一固阴煎3.脾虚:健脾益气,养血调经一一归脾汤四、月经过多1.气虚:补气摄血固冲 -- 举元煎或安冲汤2.血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 保阴煎3.血瘀:活血化瘀止血——失笑散五、月经过少1 •肾虚:补肾益精,养血调经一一当归地黄饮或归肾丸2.血虚:养血益气调经 -- 小营煎或滋血汤3.血瘀:活血化瘀调经——桃红四物煎或通瘀煎4.痰湿:燥湿化痰调经一一苍附导痰汤或二陈加苇归汤六、月经延长1.气虚:补气摄血,固冲调经一一举元煎2.虚热:养阴清热止血一一两地汤合二至丸、固经丸3.血瘀:活血化瘀止血一一桃红四物合失笑散或桂枝茯苓丸七、经间期出血1.肾阴虚:滋肾补阴,固冲止血一一两地汤合二至丸或一阴煎2.脾气虚:补脾益气,固冲摄血一一归脾丸3.湿热:清热利湿,固中止血——清肝止淋汤4.血瘀:化瘀止血 -- 逐瘀止血汤八、崩漏1.脾虚:补气摄血,固冲止崩——固本止崩汤或固冲汤2•肾虚-肾气虚:补肾益气,固冲止血一一次蓉菟丝子汤3.肾虚-肾阴虚:滋阴补肾,固冲止血一一左归丸或二至丸4.肾虚-肾阳虚:补肾壮阳,固冲止血一一右归丸5.血热-实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清热固冲汤(血热月经过多)6.血热-虚热:养阴清热,固冲止血一一上下相资汤九、闭经1.气血虚弱:养血益气调经一一人参养荣汤2.肾气亏损:补肾益气,调理冲任一一欢蓉菟丝子汤3.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通经一一血府逐瘀汤或阁下逐瘀汤4.寒凝血瘀:温经散寒,活血调经一一温经汤(妇人)5.阴虚血燥:养阴清热调经一一加减一阴煎6.痰湿阻滞:健脾燥湿化痰,活血调经一一四君了合苍附导痰汤十、痛经1.气滞血瘀:理气行滞,化瘀止痛一一阁下逐瘀汤2.寒凝血瘀:温经散寒,化瘀止痛一一少腹逐瘀汤或温经散寒汤阳虚内寒:温经扶阳,暖宫止痛 温经汤(金匮) 逍遥散 一贯煎或滋水清肝饮 四物汤合二陈汤十三、经行感6.3.气血虚弱:益气养血,调经止痛 ----------- 圣4. 肾气亏损:补肾益精,养血止痛一一益肾调经汤或调肝汤5. 湿热瘀阻:清热利湿,化瘀止痛一一清热调血汤十一、经行乳房胀痛1. 肝气郁结:疏肝理气,和胃通络2. 肝肾阴虚:滋肾养肝,和胃通络3.胃虚痰滞:健胃祛痰,活血止痛十二、经行头痛1.肝阳:清热平肝熄风一一羚角钩藤汤2.血虚:养血益气---- 八珍汤3.痰湿:健脾祛湿,通络止痛——半夏白术天麻汤4.血瘀:化瘀通络——通窍活血汤1.风寒:解表散寒,和血调经一一芥蕙四物汤2.风热:清风清热,和血调经一一桑菊饮3.邪入少阳:和解表里一一小柴胡汤十四、经行身痛1.血虚:养血益气,柔筋止痛一一当归补血汤2.血瘀:活血通络,益气散寒止痛一一趋痛散十五、经行泄泻1 •肾阳虚:温阳补肾,健脾利水一一健固汤合四神丸2.脾阳虚:健脾渗湿,理气调经一一参苓白术散十六、经行浮肿1.脾肾阳虚:温肾健脾,化饮利水一一肾气丸合令桂术甘汤2.气滞血瘀:理气行滞,养血调经一一八物汤十七、经行吐妞1.肝经郁火:清肝调经一一清肝引经汤2.肺肾阴虚:滋阴养肺一一顺经汤或加味麦门冬汤十八、经行口糜1.阴虚火旺:滋阴降火一一知柏地黄丸2.胃热熏蒸:清胃泄火一一凉膈散十九、经行风疹块1.血虚:养血祛风——当归饮子2.血热:疏风清热一一消风散二十、经行发热1.肝肾阴虚:滋补肝肾,育阴清热一一蒿苓地丹四物汤2.气血虚弱:补益气血,甘温除热一一补中益气汤3.瘀热壅阻:化瘀清热一一血府逐瘀汤二十一、经行情志异常1.心血不足:补血养心,安神定志---- 甘麦大枣汤2.肝经郁热:疏肝泄热,解郁安神一一丹梔逍遥丸3.痰火扰心:清热化痰,宁心安神——生铁落饮二十二、经行前后诸证1.肾阴虚:滋阴补肾,佐以潜阳一一左归丸合二至丸2.肾阳虚:温肾扶阳一一右归丸3.肾阴阳虚:阴阳双剂--- 二仙汤合二至丸二十三、经断复来1.脾虚肝郁:健脾调肝,安冲止血一一安老汤2.肾阴虚:滋阴清热,安冲止血一一知柏地黄丸丸3.湿热下注:清热利湿,止血凉血一一易黄汤4.血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益阴煎5.湿毒瘀结:利湿解毒,化瘀散结一一箪瀟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二十四、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1.肾精不足:补肾益精填髓一一左归丸2.阴虚内热:滋阴清热,补肾强筋一一知柏地黄丸3.阴阳两虚:补肾壮阳,益髓健骨一一二仙汤4.脾肾两虚:益肾健脾一一大补元煎。

中医妇科学全套教学及学习资料(珍藏版)

中医妇科学全套教学及学习资料(珍藏版)

中医妇科学全套教学及学习资料(珍藏版)目录中医妇科学知识点第一单绪论妇产科学是专门研究妇女特有的生理和病理的一门学科,包括产科学与妇科学两大部分。

⏹产科学:是研究妇女从妊娠、分娩、产褥全过程,并对该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生理、心理、病理改变进行诊断处理的医学科学。

⏹妇科学:是研究妇女在非妊娠期生殖系统的一切生理和病理改变,对其进行诊断、处理的医学科学。

⏹在我国,妇产科学还包括计划生育。

第二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第一节外生殖器亦称外阴,为女性生殖器外露部分,位于两股之间,前方以耻骨联合,后方以会阴为界。

包括阴阜、大阴唇、小阴唇、阴蒂、阴道前庭(前庭球、前庭大腺、尿道口、阴道口、处女膜及会阴等)。

外生殖器:⏹阴阜:位于耻骨联合前方,为一隆起的脂肪垫。

⏹大阴唇:外阴两侧的一对皮肤皱壁,前接阴阜,后端于会阴处互相融合。

⏹小阴唇:大阴唇内侧,一对薄的扁平皮肤皱襞。

⏹阴蒂:外阴的前方,两侧小阴唇顶端的联合出,与男性的阴茎海绵体相似,分为三部分:前端为阴蒂头,中为体,后为脚。

⏹阴道前庭:两侧小阴唇之间,处女膜之外的菱形间隙,前为阴蒂,后止于阴唇系带。

1.阴道前庭包括:(1)前庭球:前庭两侧,并与阴蒂相接,后与前庭大腺相邻。

(2)前庭大腺:又称巴氏腺,两侧大阴唇后部内方,是阴道口两侧的腺体,开口于小阴唇与处女膜之间中下1/3交界的沟内。

(3)尿道口:为一不甚规则的卵圆形小孔,位于阴道前庭的前部,阴蒂头的后方,较为隐蔽。

女性尿道短而直,长约2.5~4CM,易发生感染。

(4)阴道口及处女膜:阴道口位于前庭后半部,周围有一环形薄膜,为处女膜。

(5)会阴为阴唇后联合至肛门之间的软组织,由皮肤、肌肉及筋膜形成,构成骨盆底的一部分。

分娩时会阴承受压力最大,很易撕伤,故接生时应适当保护会阴。

第二节内生殖器包括:阴道、子宫、输卵管及卵巢,后两者合称为子宫附件.一、阴道⏹系性交器官、经血排出及胎儿娩出的通道。

⏹解剖特点:其上端呈顶棚环绕宫颈,称为穹隆。

中医妇科学重点笔记

中医妇科学重点笔记

1.《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该书最早描述了妇女特有的生殖脏器并记载闭第一首妇科方剂是四乌贼骨—芦茹丸。

2.《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3.《达生篇》中提出的临产六字真言是睡,忍痛,慢临盆。

4.《金匮要略》开创了妇产科辨证论治和外治法治疗妇科病的先河。

5.宋代:妇产科开始独立分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为历史上第一部妇科与产科合论的妇产科专著“妇人血为根本”。

第一章女性解剖生理特点1、子宫,又名女子胞、胞宫、胞脏、子脏、子处、胞室、血室。

2、子宫的功能是:排出月经,孕育胎儿(分泌带液,排出恶露),特点是亦藏亦泻,藏泻定时。

3、阴道是连接子宫与阴户的通道,也是胎儿娩出的通道,故又称产道、子肠。

4、阴户:又称四边、产户,指女性外阴,包括阴道前庭及其两侧的大小阴唇,前面的阴蒂和后面的阴唇系带,会阴。

5、《诸病源候论》“已产属胞门,未产属龙门;未嫁属玉门。

”6、月经,是子宫定期出血的生理现象;月经来潮标志女性发育成熟;月经周期一般28~30天;每次月经持续的时间称经期,正常为3~7天。

定期两月一至者为“并月”;三月一至者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至者为“避年”;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者为“暗经”;妊娠早期,个别妇女仍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胎儿者称为“激经”。

7、月经产生机理:月经的产生是肾—天葵—冲任—子宫相互调节,并在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协调作用下,子宫定期藏泻的结果。

《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人脉虚,太冲脉衰少,天葵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中医妇科学口诀心法+经典笔记

中医妇科学口诀心法+经典笔记

中医妇科学口诀心法中医妇科口诀心法(以本科教材原创),熟记考试无忧。

可参考总结的笔记同背,事半功倍。

月经病月经病,多违期,量色质,变常序。

致病因,主次理:寒热湿,外邪欺;忧思怒,内伤里,房室累,劳倦疲。

经早至;多属热;渐迟至,多寒邪;错杂至,肝郁结。

实量多,虚淡色,热紫红,寒纯黑;瘀为患,血块泻。

1.经期异常经先期,热与虚。

补中汤,气虚与。

阳盛热,清经散;肝郁热,黑逍遥;阴虚热,两地汤。

经后期,寒虚滞。

温经汤,实寒休;暖宫丸,虚寒求;补元煎,血虚救;乌药汤,气滞疏。

经愆期,气血伤。

逍遥散,肝郁畅,固阴煎,肾虚商。

期延长,瘀虚热。

桃四物,合失笑,祛血瘀,能活血;两地汤,二至丸,养阴液,退虚热。

2.经量异常经量多,虚与热。

气虚者,淡清测;举元煎,升固摄。

血热者,红紫色;保阴煎,清凉折。

若血瘀,紫黑色;失笑散,化活血。

经量少,虚与痰。

滋血汤,血虚予。

桃四物,血瘀逐。

归肾丸,肾虚补;苍导痰,湿痰除。

3.经行异症经行衄,称逆经;气血逆,热为病。

肝郁火,胁胀疼;引经汤,血下行。

肺阴虚,潮热咳;滋肺肾,顺经汤。

经行泻,脾肾虚,治求本,调经辅。

谷不化,参苓术。

五更作,宜温补;四神丸,合健固。

间期血,精元充,阳内动,血妄动;肾阴虚,滋阴血,二至丸,两地合;湿热蕴,清湿热,清肝淋,加减成;瘀血留,化淤血,逐瘀汤,止血良。

4.痛经经行痛,称痛经;腹与身,两处分;经前发,为实证;经后作,虚证明。

气血滞,胸胁胀;宜运行,膈逐汤。

阴虚寒,热痛减,便清长,温经商。

寒湿凝,冷痛凉;经色暗,腹逐汤。

湿热注,腹灼痛,连腰骶,清调尝。

气血虚,疠痛长;调补养,圣愈良。

肝肾亏,腰狻胀,脉沉细,凋肝场。

5.经闭经闭症,分虚实;虚血枯,实邪隔;妊亦闭,细辩之。

肝肾亏,腰腿酸;归肾丸,细调养。

气血虚,面色苍;养荣汤,甚堪尝。

虚血燥,五烦潮;一阴煎,养阴调。

气血瘀,胁腹胀;府逐瘀,气滞商。

痰湿阻,胁满闷;导痰丸,合佛手。

6.崩漏崩漏病,本一症;淋沥漏,注下崩;热虚瘀,冲任损;急治标,缓图本;漏养血,崩固升。

中医妇科学重点笔记

中医妇科学重点笔记

1.《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该书最早描述了妇女特有的生殖脏器并记载闭第一首妇科方剂是四乌贼骨—芦茹丸。

2.《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3.《达生篇》中提出的临产六字真言是睡,忍痛,慢临盆。

4.《金匮要略》开创了妇产科辨证论治和外治法治疗妇科病的先河。

5.宋代:妇产科开始独立分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为历史上第一部妇科与产科合论的妇产科专著“妇人血为根本”。

第一章女性解剖生理特点1、子宫,又名女子胞、胞宫、胞脏、子脏、子处、胞室、血室。

2、子宫的功能是:排出月经,孕育胎儿(分泌带液,排出恶露),特点是亦藏亦泻,藏泻定时。

3、阴道是连接子宫与阴户的通道,也是胎儿娩出的通道,故又称产道、子肠。

4、阴户:又称四边、产户,指女性外阴,包括阴道前庭及其两侧的大小阴唇,前面的阴蒂和后面的阴唇系带,会阴。

5、《诸病源候论》“已产属胞门,未产属龙门;未嫁属玉门。

”6、月经,是子宫定期出血的生理现象;月经来潮标志女性发育成熟;月经周期一般28~30天;每次月经持续的时间称经期,正常为3~7天。

定期两月一至者为“并月”;三月一至者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至者为“避年”;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者为“暗经”;妊娠早期,个别妇女仍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胎儿者称为“激经”。

7、月经产生机理:月经的产生是肾—天葵—冲任—子宫相互调节,并在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协调作用下,子宫定期藏泻的结果。

《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人脉虚,太冲脉衰少,天葵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中医妇科学笔记

中医妇科学笔记

中医妇科学笔记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月经病一、月经先期(一)气虚证1、脾气虚证:补脾益气,摄血调经—补中益气汤2、肾气虚证:补益肾气,固冲调经—固阴煎(二)血热证:1、阳盛血热:清热凉血调经—清经散2、阴虚血热:养阴清热调经—两地汤3、肝郁化热:疏肝清热,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清经散:丹皮、地骨皮、白芍、熟地、青蒿、黄柏、茯苓两地汤:生地、地骨皮、玄参、麦冬、阿胶、白芍丹栀逍遥散:丹皮、栀子、当归、白芍、柴胡、白术、茯苓、煨姜、薄荷、炙甘草二、月经后期1、肾虚证:补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汤2、血虚证:补血益气调经—大补元煎3、血寒证:虚寒:扶阳祛寒调经—温经汤(金匮要略)实寒:温经散寒调经—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4、气滞证:理气行滞调经—乌药汤大补元煎:人参、山药、熟地、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炙甘草温经汤(金匮要略):当归、吴茱萸、桂枝、白芍、川芎、生姜、丹皮、法半夏、麦冬、人参、阿胶、甘草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当归、川芎、芍药、桂心、丹皮、莪术、人参、甘草、牛膝三、月经先后无定期1、肝郁证:疏肝理气调经—逍遥散2、肾虚证:补肾调经—固阴煎四、月经过多1、气虚证:补气摄血固冲—举元煎2、血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3、血瘀证:活血化瘀止血—失笑散举元煎:人参、黄芪、白术、升麻、炙甘草保阴煎:生地、熟地、黄芩、黄柏、白芍、山药、续断、甘草失笑散:蒲黄、五灵脂五、月经过少1、肾虚证: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归肾丸2、血虚证:养血益气调经—滋血汤3、血瘀证:活血化瘀调经—桃红四物汤4、痰湿证:化痰燥湿调经—苍附导痰丸归肾丸:菟丝子、杜仲、枸杞、山茱萸、当归、熟地、山药、茯苓苍附导痰丸:茯苓、法半夏、陈皮、甘草、苍术、香附、胆南星、枳壳、生神曲六、经期延长1、气虚证:补气摄血,固冲调经—举元煎2、虚热证:养阴清热止血—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藘茹丸3、血瘀证:活血祛瘀止血—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白芍、熟地七、经间期出血1、肾阴虚:滋肾养阴,固冲止血—两地汤合二至丸2、湿热证:清利湿热,固冲止血—清肝止淋汤3、血瘀证:化瘀止血—逐瘀止血汤八、崩漏出血期(塞流、澄源为主)1、脾虚证:补气摄血,固冲止崩—固本止崩汤2、肾虚证肾气虚:补肾益气,固冲止血—加减苁蓉菟丝子丸肾阳虚:温肾益气,固冲止血—右归丸肾阴虚:滋肾益阴,固冲止血—左归丸合二至丸3、血热证虚热:养阴清热,固冲止血—上下相资汤实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清热固经汤4、血瘀证:活血化瘀,固冲止血—逐瘀止血汤固本止崩汤:人参、黄芪、白术、熟地、当归、黑姜右归丸: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鹿角胶、菟丝子、杜仲、当归、肉桂、制附子左归丸: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川牛膝、菟丝子、鹿角胶、龟甲胶清热固经汤:黄芩、焦栀子、生地、地骨皮、地榆、生藕节、阿胶、陈榈炭、龟甲、牡蛎、生甘草九、闭经1、气血虚弱:益气补血调经—人参养荣汤2、肾气亏损:补肾益气,调理冲任—加减苁蓉莵丝子丸3、阴虚血燥:养阴清热调经—加减一阴煎4、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通经—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5、痰湿阴滞:健脾燥湿化痰,活血调经—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十、痛经1、气滞血瘀:理气行滞,化瘀止痛—膈下逐瘀汤2、寒凝血瘀证:温经散寒,化瘀止痛—少腹逐瘀汤3、湿热瘀阻证: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4、气血虚弱:益气养血,调经止痛—圣愈汤5、肾气亏损:补肾益经,养血止痛—益肾调经汤膈下逐瘀汤:当归、川芎、赤芍、桃仁、枳壳、延胡索、五灵脂、丹皮、乌药、香附、甘草少腹逐瘀汤: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官桂、赤芍、蒲黄、五灵脂清热调血汤:牡丹皮、黄连、生地、当归、白芍、川芎、红花、桃仁、延胡索、莪术、香附十一、经行乳房胀痛1、肝气郁结:舒肝理气,和胃通络—逍遥散2、肝肾亏虚:滋肾养肝,和胃通络—一贯煎或滋水清肝饮十二、经行头痛1、肝火证:清热平肝熄风—羚角钩藤汤2、血瘀证:化瘀通络—通窍活血汤3、血虚证:养血益气—八珍汤十三、经行感冒1、风寒证:解表散寒,和血调经—荆穗四物汤2、风热证:疏风清热,和血调经—桑菊饮3、邪入少阳:和解表里—小柴胡汤十四、经行身痛1、血虚证:养血益气,柔筋止痛—当归补血汤2、血瘀证:活血通络,益气散寒止痛—趁痛散十五、经行泄泻1、脾虚证:健脾渗湿,理气调经—参苓白术散2、肾虚证:温阳补肾,健脾止泻—健固汤十六、经行浮肿1、脾肾阳虚:温肾化气,健脾利水—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2、气滞血瘀:理气行滞,养血调经—八珍汤十七、经行吐衄1、肝经郁火证:清肝调经—清肝引经汤2、肺肾阴虚证:滋阴养肺—顺经汤顺经汤:当归、熟地、沙参、白芍、茯苓、黑荆芥、丹皮十八、绝经前后诸证1、肾阴虚:滋养肾阴,佐以潜阳—左归丸合二至丸2、肾阳虚:温肾扶阳—右归丸3、肾阴阳俱虚:阴阳双补—二仙汤合二至丸二仙汤:仙茅、仙灵脾、巴戟天、当归、盐知母、盐黄柏十九、经断复来1、脾虚肝郁:健脾调肝,安冲止血—安老汤2、肾阴虚证:滋阴清热,安冲止血—知柏地黄丸3、湿热下注:清热利湿,止血凉血—易黄汤4、湿毒瘀结:利湿解毒,化瘀散解—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带下病一、带下过多1、脾虚证: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滞汤2、肾阳虚: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3、阴虚夹湿证:滋肾益阳,清热利湿—知柏地黄汤4、、湿热下注证:清利湿热,佐以解毒杀虫—止带方5、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完带汤:人参、白术、白芍、淮山药、苍术、陈皮、柴胡、黑荆芥、车前子、甘草止带方: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茵陈、赤芍、丹皮、黄柏、栀子、牛膝二、带下量少1、肝肾亏损证:滋补肝肾,养精益血—左归丸2、血枯瘀阻证:补血益精,活血化瘀—小营煎妊娠病一、妊娠恶阻1、脾胃虚弱: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2、肝胃不和:清肝和胃,降逆止呕—橘皮竹茹汤二、妊娠腹痛1、血虚证:养血安胎止痛—当归芍药散2、气滞证:疏肝解郁,养血安胎—逍遥散3、虚寒证:暖宫止痛,养血安胎—胶艾汤4、血瘀证:养血活血,补肾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三、异位妊娠1、未破损期:活血化瘀,消症杀胎—宫外孕II号方加蜈蚣、全蝎、紫草2、已破损期:(1)休克型:益气固脱,活血祛瘀—生脉散和宫外孕I号方(2)不稳定型:活血化瘀,佐以益气—宫外孕I号方加党参、黄芪(3)包块型:活血祛瘀消症—宫外孕II号方四、胎漏、胎动不安1、肾虚证:补肾健脾,益气安胎—寿胎丸2、血热证:清热凉血,养血活胎—保阴煎3、气血虚弱证:补气养血,固肾安胎—胎元饮4、血瘀证:活血消症,补肾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寿胎丸:菟丝子、桑寄生、续断、阿胶胎元饮: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白芍、熟地、杜仲、陈皮五、堕胎、小产凡妊娠12周内,胚胎自然殒堕者,称堕胎。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复习笔记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复习笔记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复习笔记2017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复习笔记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提供的2017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复习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月经病细目一:概述一、定义月经病是以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经色、经质等发生异常,或伴随月经周期,或于经断前后出现明显症状为特征的疾病,是妇科临床的多发病。

二、范围常见的月经病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崩漏、闭经、痛经等。

三、病因病机月经病的病因病机:主要病因是寒热湿邪侵袭、内伤七情、房劳多产、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和体质因素。

主要病机是脏腑功能失常,血气不和,冲任二脉损伤以及肾-天癸-冲任-胞宫轴失调。

四、治疗原则一是重在治本调经,采用补肾、扶脾、疏肝、调理气血、调理冲任等法以调治。

二是分清先病和后病的论治原则。

三应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如痛经剧烈,应以止痛为主;若经血暴下,当以止血为先。

症状缓解后,则审证求因治其本,使经病得以彻底治疗。

五、施治中应注意的问题治疗月经病要顺应和掌握规律:1.顺应月经周期中阴阳气血的变化规律2.顺应不同年龄阶段论治的规律古代医家强调青春期少年重治肾,生育期中年重治肝,更年期或老年重治脾。

3.掌握虚实补泻规律月经病虽然复杂,但可分虚实两大类论治。

治疗虚证月经病多以补肾扶脾养血为主,治疗实证月经病多以疏肝理气活血为主。

带下病重点:带下病的定义及带下过多、带下过少的辨证论治。

带下病的定义: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

带下明显增多者称为“带下过多”,带下明显减少者称为“带下过少”。

妊娠病细目一:概论一、定义妊娠:从受孕一分娩阶段胎儿在母体的生长发育过程。

妊娠病: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有关的.疾病。

二、范围恶阻、妊娠腹痛、异位妊娠、胎漏、小产、滑胎、胎萎不长、胎死不下、子满、子肿、子晕、子痫、子嗽、妊娠小便淋痛、妊娠小便不通、妊娠瘙痒症、妊娠贫血、难产等。

《中医妇科学习题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配》读书笔记模板

《中医妇科学习题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配》读书笔记模板

第二节妇科疾病的辨证方法
一单项选择题 二多项选择题 三填空题 四名词解释 五简答题 六论述题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二多项选择题 三填空题 四名词解释 五简答题 六问答题
一单项选择题 二多项选择题
三填空题 四名词解释
六论述题
五简答题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二多项选择题 三填空题 四名词解释 五简答题 六论述题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二多项选择题 三填空题 四名词解释 五简答题 六论述题 七病案分析题
第十一节经行前后诸病(一)
概述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经行乳房胀痛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经行头痛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经行眩晕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第十一节经行前后诸病(二)
经行浮肿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经行泄泻
中医妇科学习题集(全国中医 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
划教材配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读书笔记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习题
论述题
全国
内容
分析题
中医
病案
中医药
学生
教材
单项选择 题
参考答案
行业
填空题
多项选择 题
名词解释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二多项选择题 三填空题 四名词解释 五简答题 六论述题 七病案分析题
第七节经间期出血
一单项选择题 二多项选择题 三填空题 四名词解释 五简答题 六论述题 七病案分析题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二多项选择题 三填空题 四名词解释 五简答题 六论述题 七病案分析题

中医妇科学(中级)-中药学绪论笔记

中医妇科学(中级)-中药学绪论笔记

第一单元中药产地道地药材:青海的大黄甘肃的当归宁夏的枸杞内蒙的黄芪山西的党参山东的阿胶浙江的贝母江苏的薄荷广东的陈皮、砂仁东北的人参、细辛、五味子河南的地黄、山药、菊花、牛膝四川的黄连、川芎、贝母、乌头第二单元中药炮制常用的炮制方法:修治:纯净药材、粉碎药材、切制药材;水制:漂洗、闷润、浸泡、喷洒、水飞;火制:炒、炙、烫、煅、煨、炮、燎、烘等八种;水火共制:蒸、煮、炖、潬、淬等;其他:制霜、发酵、精制、药拌。

第三单元药性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及有毒无毒等。

第四单元中药配伍与用药禁忌一、配伍: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等。

二、用药禁忌:1、十八反: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2、十九畏: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尚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3、妊娠用药禁忌:慎用药包括通经祛瘀、行气破瘀及辛热滑利之品,如桃仁、红花、牛膝、大黄、枳实、附子、干姜、肉桂、木通、冬葵子、瞿麦等。

禁用药包括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牵牛子、大戟、商陆、麝香、三棱、莪术、水蛭、斑蝥、雄黄及砒霜等。

第五单元中药的剂量与用法用法:1、先煎:难溶于水的金石、矿物及介壳类药物,如磁石、赭石、寒水石、生铁落、生石膏、紫石英、龙骨、牡蛎、海蛤壳、瓦楞子、珍珠母、石决明、紫贝齿、龟甲、鳖甲等,零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如附子、乌头等。

2、后下:气味芳香之品,如薄荷、青蒿、香薷、木香、砂仁、沉香、白豆蔻、草豆蔻等,另久煎可破坏有效成分的,如钩藤、大黄、番泻叶等。

3、包煎:粘性强、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的药物,如蛤粉、滑石、青黛、旋覆花、车前子、蒲黄及灶心土等。

4、另煎:贵重药材,如人参、西洋参、羚羊角及鹿茸等。

5、熔(烊)化:某些胶类药物及黏性大而易溶的药物,如阿胶、鹿角胶、龟甲胶、鳖甲胶、蜂蜜及饴糖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妇科学第一章月经病一、月经先期1. 气虚证1)脾气虚证:补脾益气、固冲调经-补中益气汤2)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固冲调经-固阴煎2. 血热型1)阴虚血热型:养阴清热、凉血调经-两地汤2)阳盛血热型:清热降火、凉血调经-清经散3)肝郁化热证:清肝解郁、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二、月经后期1)肾虚型:补益肾气、养血调经-大补元煎2)血虚型:补血养营、益气调经-人参养荣汤3)虚寒型:温经扶阳、养血调经-大营煎4)实寒型: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温经汤5)气滞型:理气行滞、活血调经-乌药汤6)痰湿型:燥湿化痰、活血调经-芎归二陈汤三、月经先后无定期1)肾虚型:补益肾气、养血调经-固阴煎2)脾虚型:补脾益气、养血调经-归脾汤3)肝郁型:疏肝解郁、和血调经-逍遥散四、月经过多1)气虚型:补气升提、固冲止血-安冲汤2)血热型: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3)血瘀型:活血化瘀、固冲止血-桃红四物汤五、月经过少1)肾虚型: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饮2)血虚型:补血益气调经-滋血汤3)血寒型: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温经汤4)血瘀型:活血化瘀、理气调经-通瘀煎六、经期延长1)气虚型:补气升提、固冲调经-举元煎2)虚热型:养阴清热、凉血调经-清血养阴汤3)血瘀型:活血祛瘀、固冲调经-棕蒲散七、经间期出血1)肾阴虚型:滋肾益阴、固冲止血-一阴煎2)脾气虚型:健脾益气、固冲摄血-归脾汤3)湿热型:清热除湿、凉血止血-清肝止淋汤4)血瘀型:活血化瘀、理血归经-逐瘀止血汤八、崩漏1)肾阴虚证:滋水益肾、止血调经-左归丸合二至丸2)肾阳虚证:温肾固冲、止血调经-右归丸3)脾虚:补气摄血、养血调经-固本止崩汤4)实热证:清热凉血、止血调经-清热固经汤5)虚热证:滋阴清热、止血调经-保阴煎6)血瘀:活血化瘀、止血调经-四物汤合失笑散九、闭经1)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养血调经-大补元煎2)肾阴虚证:滋肾益阴、养血调经-左归丸3)肾阳虚证:温肾助阳、养血调经-十补丸4)脾虚型:健脾益气、养血调经-苓参白术散5)血虚型:补血养血、活血调经-小营煎6)气滞血瘀型:行气活血、祛瘀通经-膈下逐瘀汤7)寒凝血瘀:温经散寒,活血通经-温经汤8)痰湿阻滞:豁痰除湿、活血通经-苍附导痰丸合佛手散丹溪治湿痰方十、痛经1)肾气亏损型:补肾填精、养血止痛-调肝汤2)气血虚弱型:补气养血、和中止痛-黄芪建中汤3)气滞血瘀型:行气活血、祛瘀止痛-膈下逐瘀汤4)寒凝血瘀型:温经散寒、祛瘀止痛-温经汤5)湿热蕴结型: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十一、经行发热1)阴虚型:滋阴清热、养血调经-加味地骨皮饮去川芎加青蒿、白薇2)肝郁型:疏肝解郁,清热调经-丹栀逍遥散3)血瘀型:活血化瘀、清热调经-血府逐瘀汤加丹皮、栀子十二、经行头痛1)气血虚弱型:益气养血、活络止痛-八珍汤加蔓荆子、鸡血藤2)阴虚阳亢型:滋阴潜阳、疏风止痛-杞菊地黄丸加钩藤、石决明3) 淤血阻滞型:活血化瘀、通窍止痛-通窍活血汤4)痰湿中阻型:燥湿化痰、通络止痛-半夏白术天麻汤加葛根、丹参十三、经行眩晕1)气血虚弱型:益气养血、调经止晕-补中益气汤加熟地、制首乌、枸杞子2)阴虚阳亢型:育阴潜阳、熄风止晕-杞菊地黄丸加钩藤、石决明、白芍药3)痰浊上扰型:燥湿化痰、熄风止晕-半夏白术天麻汤加胆南星、白蒺藜十四、经行身痛1)气血虚弱型:补气养血、通痹止痛-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当归、鸡血藤2) 淤血阻滞型: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身痛逐瘀汤十五、经行吐衄1)阴虚肺燥:滋肾润肺、降火止血-顺经汤加知母、麦冬、墨旱莲2)肝经郁火:疏肝泻火、降逆止血-清肝引经汤/丹栀逍遥散加牛膝、代赭石、黒芥穗、白茅根十六、经行泄泻1)脾气虚:健脾益气、化湿调经-参苓白术散2)肾阳虚:温肾扶阳、暖土固肠-健固汤合四神丸十七、经行浮肿1)脾肾阳虚型:温肾健脾、化气行水-苓桂术甘汤2)气滞湿郁型:理气行滞、化湿消肿-八珍汤去熟地加茯苓皮、泽兰十八、经行乳房胀痛1)肝郁气滞型:疏肝理气、通络止痛-柴胡疏肝散加王不留行、川楝子2)胃虚痰滞型:健胃祛痰、活血止痛-四物汤合二陈汤去甘草十九、经行情志异常1)心血不足:补血养心、安神定志-甘麦大枣汤合养心汤去川芎、半夏曲2)肝经郁热型:清肝泄热、解郁安神-丹栀逍遥散加夏枯草、郁金、牡蛎3)痰火上扰:化痰开窍、清热安神-温胆汤加胆南星、石菖蒲、橘红、黄芩二十、经行口糜1)阴虚火旺型:滋阴清热、凉血泻火-知柏地黄丸2)胃中积热型:清胃泻火-凉膈散二十一、经行风疹块1) 血虚型:养血祛风、润燥止痒-当归饮子2)疏风清热、调经之痒-消风散二十二、绝经前后诸症1)肾阴虚:滋肾益阴、育阴潜阳-六味地黄丸/一贯煎2)肾阳虚:温肾壮阳、填精养血-右归丸二十三、经断复来1)气虚型:补气养血、固冲止血-安老汤2)阴虚型:滋阴养血、固冲止血-清血养阴汤3)血热型:清热养血、固冲止血-益阴煎加牡蛎、茜根、地榆4)血瘀型:活血化瘀、固冲止血-当归丸第二章带下病1)脾阳虚: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2)肾阳虚: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3)阴虚夹湿:滋阴益肾、清热祛湿-知柏地黄丸4)湿热下注:清利湿热-止带方5)湿毒蕴结:清热解毒除湿-五味消毒饮第三章妊娠病一、妊娠恶阻1)胃虚: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2)肝热:清肝和胃、降逆止呕-加味温胆汤3)痰湿:化痰除湿、降逆止呕-青竹茹汤二、妊娠腹痛1)血虚:补血养血、止痛安胎-当归芍药散2)虚寒:暖宫之痛、养血安胎-胶艾汤3)气郁:疏肝解郁、止痛安胎-逍遥散三、胎漏1)肾虚:补肾固冲、止血安胎-寿胎丸2)气虚:益气养血、固冲止血-固下益气汤3)血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加味阿胶汤四、胎动不安1)肾虚:补肾益气、固冲安胎-寿胎丸2)气虚:益气、固冲、安胎-举元煎3)血虚:补血、固冲、安胎-苎根汤4)血热:清热凉血、固冲安胎-保阴煎5)外伤:益气养血、固肾安胎-加味圣愈汤6)徵瘕伤胎:祛瘀消徵、固冲安胎-桂枝茯苓丸五、滑胎1)肾气亏损:补肾固冲安胎-补肾固冲丸2)气血两虚:益气养血安胎-泰山盘石散六、堕胎、小产1)胎陨难留:祛瘀下胎-脱花煎加益母草2)堕胎不全:益气祛瘀-脱花煎加人参、益母草、炒蒲黄1)气血虚弱:益气养血、活血下胎-救母丹2)淤血阻滞:行气活血、祛瘀下胎-脱花煎加芒硝3)湿阻气机:健脾除湿、祛瘀下胎-平胃散加芒硝、枳实八、异位妊娠1)未破损期:杀胚消癥、化瘀止痛-新宫外孕1号方2)已破损期:化瘀止血、杀胚消癥-新宫外孕2号方3)包块期:活血化瘀、消癥散结-新宫外孕3号方九、鬼胎1)气血虚弱:益气养血、活血下胎-救母丹加枳壳、牛膝2)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下胎-荡鬼汤3)寒湿郁结:散寒除湿、逐水下胎-芫花散4)痰浊凝滞:化痰除湿、行气下胎-平胃散加芒硝、枳壳十、胎萎不长1) 肾气亏损:补肾益气、填精养胎-寿胎丸加党参、覆盆子、桑葚子2)气血虚弱:补气养血育胎-胎元饮加续断、枸杞子3)阴虚血热:滋阴清热、养血育胎-保阴煎加枸杞、桑葚子十一、妊娠小便淋痛1)阴虚津亏:滋阴清热、润燥通淋-知柏地黄丸2)心火偏亢:清心泻火、润燥通淋-导赤清心散3)下焦湿热:清热利湿、润燥通淋-加味五淋散十二、胎气上逆1)肝气犯脾:疏肝健脾、理气行滞-紫苏饮2)脾胃湿热:清肺胃热、降逆化痰-苓白汤十三、胎水肿满1)脾气虚弱:健脾渗湿、养血安胎-鲤鱼汤2)气滞湿阻:理气行滞、利水除湿-茯苓导水汤去槟榔十四、妊娠肿胀1)脾虚:健脾除湿、利水消肿-白术散2)肾虚:补肾温阳、化气行水-五苓散3)气滞:理气行水-天仙藤散1)阴虚火旺:养阴清热除烦-人参麦冬汤2)痰火内蕴:清热涤痰除烦-竹沥汤3)肝经郁火:疏肝清热除烦-丹栀逍遥散十六、妊娠眩晕1)肝肾阴虚:滋阴补肾、平肝潜阳-杞菊地黄丸2)气郁痰滞:健脾理气、化痰熄风-半夏白术天麻汤3)气血虚弱:益气养血-八珍汤十七、妊娠痫证1)肝风内动:养阴清热、平息肝风-羚角钩藤汤2)痰火上扰:清热开窍、豁痰熄风-半夏白术天麻汤合安宫牛十八、妊娠咳嗽1)阴虚:养阴润肺、止嗽安胎-百合固经汤2)痰饮:健脾除湿、化痰止咳-六君子汤3)外感:祛风散寒、宣肺止咳-桔梗散十九、妊娠失音1)肾阴不足:滋肾养阴、清热润肺-麦味地黄丸2)肺阴亏虚:养阴润燥、清肺开音-养金汤二十、胎位不正1) 气虚:益气养血、安胎转胎-八珍汤2)气滞:理气行滞、安胎转胎-保产神效方二十一、过期不产1)气血虚弱:益气养血、活血送胎-八珍汤2)气滞血瘀:行气活血、促胎产出-催生安胎救命散第四章临产病一、难产1)肾气虚弱:补肾降气、开窍催产-神效催生丹2)气血虚弱:补气养血、润胎生产-送子丹3)气滞血瘀:行气化瘀、滑胎催产-催生立应散4)气滞湿阻:理气化湿、滑胎催产-神效达生散1)气血虚弱:补气养血、润胎生产-蔡松汀难产方2)气滞血瘀:行气化瘀、滑胎催产-济生汤三、胞衣不下1)气虚:补气养血、理气下胞-生化加参汤2)血瘀:活血化瘀、通利下胞-牛膝汤3)寒凝:温经行滞、活血下胞-八味黑神散四、子死腹中1)气血虚弱:益气养血、活血下胎-救母丹2)气滞血瘀:行气活血、祛瘀下胎-脱花煎第五章产后病一、产后血晕1)血虚气脱:益气固脱-清魂散、独参汤2)血瘀气逆:活血逐瘀-夺命散二、产后血崩1)气虚:补气固冲、摄血止血-升举大补汤去黄连加地榆炭、乌贼骨2)血瘀:活血化瘀、理血归经-化瘀止崩汤3)产伤:益气养血、生肌固经-牡蛎散三、产后腹痛1)血虚:补血益气-肠宁汤2)血瘀:活血祛瘀、散寒止痛-生化汤3)热结:泻热逐瘀、活血止痛-大黄牡丹汤四、产后痉证1)阴血亏虚:滋阴养血、柔肝息风-三甲复脉汤2)邪毒感染:解毒镇痉、理血祛风-五虎追风散五、产后发热1)血虚:养血益气、和营退热-八珍汤2)感染邪毒:清热解毒、凉血化瘀-解毒活血汤3)外感:养血祛风、散寒解表-荆防四物汤4)血瘀:活血祛瘀、和营除热-血府逐瘀汤六、产后身痛1)血虚:补血益气、通络止痛-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当归、鸡血藤2)血瘀:养血活络、行瘀止痛-生化汤3)外感:养血祛风、散寒除湿-独活寄生汤七、产后恶露不绝1)气虚:益气摄血-补中益气汤2)血热:养阴清热、凉血止血-保阴煎3)血瘀:活血化瘀、理血归经-生化汤八、产后小便不通1)气虚:益气生津、宣肺利水-补气通莩饮2)肾虚:补肾固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3)气滞:理气行滞、行水利尿-木通散4)血瘀:养血活血、祛瘀利尿-加味四物汤九、产后小便频数与失禁1)气虚:益气固摄-黄芪当归散加山茱萸、益智仁2)肾虚:温阳化气、补肾固莩-金贵肾气丸加益智仁、桑螵蛸3)产伤:益气养血、生肌补莩-完胞饮十、产后大便难1)血虚津亏:滋阴养血、润肠通便-四物汤2)脾肺气虚:补脾益肺、润肠通便-润燥汤十一、缺乳1)气血虚弱:补气养血、佐以通乳-通乳丹2)肝气郁滞:疏肝解郁、活络通乳-下乳涌泉散十二、乳汁自出1)气虚失摄:益气固摄-补中益气汤加芡实、五味子2)肝经郁热:疏肝解郁、清热敛乳-丹栀逍遥散加生牡蛎、夏枯草第六章妇科杂病一、不孕症1)肾虚: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填精益髓-毓麟归肾阳虚证:温肾助阳、化湿固精-温胞饮肾阴虚证:滋肾养血、调补冲任-养精种玉汤2)肝郁:疏肝解郁、理血调经-百灵调肝汤、开郁种玉汤3)痰湿:燥湿化痰、理气调经-启宫丸4)血瘀:活血化瘀、温经通络-少腹逐瘀汤二、妇人腹痛1)肾阳虚衰:温肾助阳、暖宫止痛-温胞饮2)血虚失荣:补血养营、和中止痛-当归建中汤3)湿热郁结: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加败酱草、薏苡仁、土茯苓4)气滞血瘀:行气活血、化瘀止痛-牡丹散5)寒湿凝滞:散寒除湿、化瘀止痛-少腹逐瘀汤三、徵瘕1)气滞:疏肝解郁、行气散结-香棱丸2)血瘀:活血破瘀、散结消徵-桂枝茯苓丸、大黄庶虫丸3)痰湿:除湿化痰、散结消徵-散聚汤4)热毒:解毒除湿、破瘀消徵-银花蕺菜饮四、子宫脱垂1)气虚:补气升提-补中益气汤加枳壳2)肾虚:补肾固脱-大补元煎五、脏燥1)心气不足:养心安神、和中缓急-甘麦大枣汤2)心肾不交:滋阴清热、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第七章前阴病一、阴痒1)肝肾阴虚:调补肝肾、滋阴降火-知柏地黄丸2)肝经湿热:泻肝清热、除湿止痒-龙胆泻肝汤3)湿虫滋生:清热利湿、解毒杀虫-萆藓渗湿汤二、阴肿1)肝经湿热:清肝利湿、消肿止痛-龙胆泻肝汤加蒲公英、紫花地丁2)痰湿凝滞:温经化痰、活血消肿-阳和汤加半夏、皂角刺3)外伤: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血府逐瘀汤加三七三、阴疮1)湿热型:清肝泄热、解毒除湿-龙胆泻肝汤加蒲公英、土茯苓2)寒湿型:温经化湿、活血散结-阳和汤加苍术、茯苓、莪术、皂角刺四、阴痛1)肝肾亏损:滋养肝肾、缓急止痛-当归地黄饮加牡蛎、白芍、延胡索2)寒滞肝脉:温经散寒、行气止痛-川楝汤去槟榔、泽泻五、阴吹1)气虚:健脾益气、升清降浊-补中益气汤加枳壳2)胃燥:泻热润燥、理气导滞-麻子仁丸3)气郁:疏肝理气、开郁行气-逍遥散加枳壳4)痰湿:健脾温中、燥湿化痰-橘半桂苓枳姜汤加白术子肿1)脾虚:健脾行气-白术散2)肾虚:化气行水-真武汤3)气滞:理气行滞、健脾化湿-天仙藤散子淋1)阴虚津亏:滋阴润燥通淋-知柏地黄汤2)心火偏亢:清心泻火、润燥通淋-导赤清心汤3)下焦湿热:清热利湿、润燥通淋-加味五淋散方剂索引:1. 清经散:丹皮.地骨皮. 白芍. 熟地. 青蒿. 黄柏. 茯苓2. 两地汤:生地. 地骨皮. 玄参. 麦冬. 阿胶. 白芍3. 清热调血汤:牡丹皮. 黄连. 生地. 当归. 白芍. 川芎. 红花. 桃仁. 莪术. 香附. 延胡索4. 清热固经汤:生地. 地骨皮. 炙龟板. 牡蛎粉. 阿胶. 黄芩. 藕节. 陈棕炭. 焦栀子. 地榆. 甘草5. 固本止崩汤:人参.黄芪.白术.熟地.当归.黑姜6. 顺经汤:当归.熟地.沙参.白芍.茯苓.黑荆芥.丹皮7. 完带汤:白术. 山药. 人参. 白芍. 苍术. 甘草. 陈皮. 柴胡. 车前子. 黑芥穗8. 止带方:猪苓. 茯苓. 车前子. 泽泻. 茵陈. 赤芍. 丹皮.黄柏. 栀子. 牛膝9. 寿胎丸:菟丝子. 桑寄生. 川断. 黄芩. 黄柏. 甘草10. 天仙藤散:天仙藤. 香附. 陈皮. 甘草. 乌药. 生姜. 木瓜. 苏叶.茯苓. 猪苓. 白术. 泽泻11. 生化汤:当归. 川芎. 桃仁. 炮姜. 炙甘草12. 解毒活血汤:连翘. 葛根. 柴胡. 枳壳. 当归. 赤芍. 生地. 红花. 桃仁. 甘草13. 毓麟珠:人参.白术.茯苓.芍药.川芎.炙草.当归.熟地.菟丝子. 鹿角霜. 杜仲. 川椒14. 启宫丸:制半夏. 苍术. 香附. 茯苓. 神曲. 陈皮. 川芎.15. 阴痒外治法:1)塌痒汤:鹤虱. 苦参. 威灵仙. 归尾. 蛇床子. 狼毒.2)蛇床子散:蛇床子. 花椒. 明矾. 苦参. 百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