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20讲-第十一讲-题咏(1.诗人和他们钟爱的英雄)
《古代诗歌四首》近年中考考题链接
《古代诗歌四首》近年中考考题链接《古代诗歌四首》近年中考考题链接1.(2011年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7)默写(5分)(1)孤山寺北贾亭西,。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1分)【参考答案】(1)水面初平云脚低2.(2011年黑龙江哈尔滨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7)(7分)按课文原文填空。
(1) ,百草丰茂。
(曹操《观沧海》)【参考答案】(1)树木丛生3.(2011年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7)古诗文名句默写(选作6题,其中⑺⑻必作1题)(6分)⑹攀登高峰望故乡,风沙万里长。
多少文人墨客将自己对故乡的那份依恋之情寄托在字里行间,如王湾在《次北固山下》用“乡书何处达?”来表达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参考答案】⑹归雁洛阳边(1分)4.(2011年江苏省盐城市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统一考试1)古诗文名句默写。
(10分)(3)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参考答案】(3)浅草才能没马蹄5.(2011年浙江省台州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5)古诗文填空。
(8分)⑵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参考答案】(2)小桥流水人家6.(2011年甘肃省兰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卷7)7.默写(8分)(2)树木丛生,。
(曹操《观沧海》)【参考答案】(8分)(2)百草丰茂7.(2011年湖北潜江市、天门市、仙桃市江汉油田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3.古诗文默写。
(6分)(1)潮平两岸阔,。
(王湾《次北固山下》)【参考答案】(1)风正一帆悬8.(2011年内蒙古赤峰市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试题5)补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任意选做6题)(6分)(1)乱花渐欲迷人眼,。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参考答案】(1)浅草才能没马蹄9.(2011年陕西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4)经典诗文默写(第(1)-(6)题,任选五题....;第(7)-(10)题,任选一题....)。
《唐诗》选读48首(含解析)
《唐诗》选读48首(含解析)1、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首联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点送别之地。
第二句的“五津”指岷江五大渡口,点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
已摄下文“离别”、“天涯”之魂。
颔联首句承首联写惜别之感,欲吐还吞。
我和你同样远离故土,宦游他乡;这次离别,只不过是客中之别,又何必感伤!颈联高度概括,成千古名句。
尾联紧接三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
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那么即使一在天涯,一在海角,远隔千山万水,而情感交流,不就是如比邻一样近吗?打开今日头条,查看更多精彩图片2、春雪东方虬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
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
真正的春天虽然还未来到,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纷纷扬扬,自己妆点出一派春色。
真正的春色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诗人久盼春天的烦恼顿时化成一片欣喜。
全诗构思精巧,于常景中翻出新意,工巧奇警,别开生面。
3、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
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
按常情,这两句似乎应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作者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
因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音讯,一方面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由于自己的牵累。
“音书断”的时间越长,这种思念和担心也越向两极发展,形成既切盼音书,又怕音书到来的矛盾心理状态。
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
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
4、山中留客张旭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诗中既句句留客,又句句写景,通过山间景色而留客,更通过留客方式而写景。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咏史怀古类古代诗歌阅读分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咏史怀古类古代诗歌阅读分类练习题汇编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筹笔驿①李商隐猿鸟犹疑畏简书②,风云常为护储胥③。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注)①筹笔驿:古地名,旧址在今四川省广元市北。
相传三国时蜀汉诸葛亮出兵伐魏,曾驻此筹划军事。
很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凭吊诸葛亮的怀古之作。
大中九年(公元855年)李商隐罢梓州幕随柳仲郢回长安,途经此驿,写下这首咏怀古迹的诗篇。
①简书:指军令。
古人将文字写在竹简上。
①储胥:军用的篱栅。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运用衬托手法,通过对“猿鸟”和“风云”的描写,突出诸葛亮的威严。
B.颔联肯定诸葛亮运筹谋划的军事才能,敌人最终乘坐驿车投降。
C.本诗打破时空界限,既凸显诸葛亮才能堪比管仲、乐毅,又交代蜀国败亡的原因。
D.尾联交代写作缘由,作者往年经过锦里诸葛武侯庙时,触景生情,吟诵起诸葛亮的《梁父吟》,顿时觉得遗恨无穷。
2.清何焯评价此诗“议论固高,尤在抑扬顿挫处,使人一唱三叹,转有余味”。
结合全诗,分析本诗如何运用抑扬手法及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游凤凰台刘一止二水中分,三山半落①,风云气象通寥廓。
少年怀古有新诗,清愁不是伤春作。
六代豪华,一时燕乐,从教雨打风吹却②。
与君携酒近阑干,月明满地天无幕。
【注】①“二水”两句化用自唐代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两句。
②从:听任。
教:使。
却:助词。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开头两句由远景入题,化用李白的诗句,写出了在凤凰台上所看到的金陵景象。
B.“风云气象”紧承上句,其中“寥廓”一词为旷远辽阔之意,是词人对所见之景的感受。
C.下片前两句极写六朝古都金陵过去无比繁华,与下句“从教雨打风吹却”形成对比。
D.首尾的景物描写富有特色,先从大处着眼,境界宏大,又有对细节的刻画,格外动人。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下册必背古诗13首详细讲解及欣赏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必背古诗13首一年级上册(6首) (1)1、咏鹅 (1)2、江南 (2)3、画 (3)4、古朗月行(节选) (3)5、风 (4)6、悯农(其二) (4)一年级下册(7首) (5)1、春晓 (5)2、赠汪伦 (6)3、静夜思 (7)4、寻隐者不遇 (8)5、小池 (8)6、池上 (9)7、画鸡 (10)一年级上册(6首)1、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注释】1.咏: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
《咏鹅》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诗。
2.项:颈的后部。
3.掌:诗中指鹅的脚掌。
【简析】这首诗从一个七岁儿童的眼光看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得极为生动活泼。
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
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
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
“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
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
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
“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
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
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被称为“初唐四杰”。
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时,骆宾王代他写《讨武檄》。
檄文罗列了武后的罪状,写得极感人。
当武后读到“一抔土之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两句时,极为震动,责问宰相为何不早重用此人。
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有被杀、自杀、逃匿不知所终等传说。
2、江南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注释】汉乐府:原是汉初采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
汉惠帝时,有乐府令一官,可能当时已设有乐府。
诗歌鉴赏题答题步骤
诗歌鉴赏题答题步骤第一篇:诗歌鉴赏题答题步骤诗歌鉴赏题答题步骤1、第一步:读懂内容:看题目、看作者、看诗句、看注解。
看作者:定诗风、明情感。
看诗句:意象选择、情感表达、字词锤炼、画面描述。
看注解:背景材料、特殊提醒。
2、第二步:看题目:定诗歌类型、定题材。
分类标准:①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②按格律,可分为古风(古体诗)、格律诗(近代诗);③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④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持、咏史诗、闺怨诗、赠别诗等;⑤词按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婉约派等。
划定类型的目的是确定诗歌的题材、形象、情感、风格、手法。
定题材:咏怀诗、咏物诗、咏史诗、山水田园诗、赠别诗、边塞诗、闺怨诗。
定情感:忧国伤时、人生感怀、思乡怀人、羁旅行役、长亭送别、怀古伤今、寄情山水、田园逸趣。
(包括诗歌的主题)定形象:洒脱豪放的形象、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爱恨情长的形象。
定风格:语言风格,平淡、工丽、直率、含蓄、自然、清幽、雄奇、奔放、洗练、清新、沉郁。
定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抒情手法。
3、第三步,审题干,答题目。
诗歌常见题材基础知识赠友送别诗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
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关于送别诗的作法,《诗法家数》曾作过如下归纳:“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说情景,或带思慕之情;第四联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
”1、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谋生、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
2、诗人被迫背井离乡,思乡、思亲情结郁积不解,便发而为诗,以此寄托乡思或羁旅行役之情。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基本主题:第一,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等。
第二,借诗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的。
2024诗词大会题目
2024诗词大会题目一、题目。
1.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出自哪首诗?()A.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B.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C.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解析:B选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人将明月当作使者,把自己的愁心寄给明月,让明月带着自己的关怀一直陪伴友人到夜郎西,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
A选项只是交代了事情的缘由,C选项是李白送别的另一个名句,表达的是送别友人后的怅惘之情。
所以答案为B。
A. 首联以设问统领下文。
以一望无际的青翠之色烘托泰山的绵延不尽、高耸入云。
B. 颔联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
上句用虚笔写泰山的神奇秀丽,下句实写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
C. 颈联写细望所见。
“决眦”二字将诗人极目仰望时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
D. 尾联写诗人登泰山极顶的感受,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解析:D选项错误。
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诗人的想象,并不是登泰山极顶后的感受,而是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愿望,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所以这题答案为D。
A.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B.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C.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解析:B选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传达出幽微难言的情感。
A选项只是叙述出使的事由和路线,C选项是描写塞外的壮丽景色。
所以答案为B。
A.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B.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C.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解析:B选项“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通过“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描绘出了一幅莺歌燕舞的初春美景图。
A选项是描写钱塘湖的位置和春水初涨的景象,C选项描写的是春花初放、春草初生的景象,但重点不是莺燕。
初中语文名著《唐诗三百首》名著导读+知识点汇编+中考真题+读后感
【作者简介】《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蘅塘退士(1711~1778),原名孙洙,字临西,江苏无锡人,祖籍安徽休宁。
主要作品:选编《唐诗三百首》,亦有《蘅塘漫稿》、《排闷录》、《异闻录》等著作传世。
乾隆二十八年春,孙洙与他的继室夫人徐兰英相互商榷,开始编选《唐诗三百首》。
编选这》他自幼家贫,性敏好学,寒冬腊月读书时,常握一木,谓木能生火可敌寒。
乾隆九年(1744)他考中顺天举人,授景山官学教习,出任上元县教谕。
乾隆十六年(1751)他得中进士,历任卢龙、大城知县。
后遭人谗陷罢官,平复后任山东邹平知县。
乾隆二十五年(1760)、二十七年(1762)两次主持乡试,推掖名士。
他为官清廉如水,爱民如子,又勤勉好学,书似欧阳询,诗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
乾隆二十八年春,孙洙与他的继室夫人徐兰英相互商榷,开始编选《唐诗三百首》。
编选这本书是有感于《千家诗》选诗标准不严,体裁不备,体例不一,希望以新的选本取而代之,成为合适的、流传不废的家塾课本。
他们的选诗标准是“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
既好又易诵,以体裁为经,以时间为纬。
《唐诗三百首》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编辑完成,书的题目有的说脱胎于民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有的说取自“诗三百”,说法各不相同。
《唐诗三百首》被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流传最广的诗词选集。
【名著导读】中国是诗的国度,唐朝是中国诗歌的巅峰,巅峰时期的那个黄金时代令人神往。
诗歌是当时文学的最高代表,成为中国传统文学坚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靓丽的风景线。
唐诗与宋词、元曲并称,题材宽泛,众体兼备,格调高雅,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奇迹。
唐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在唐代以后众多选本中以《唐诗三百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风行海内,老幼皆宜,雅俗共赏,成为屡印不止的最经典的选本之一。
人们都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可见《唐诗三百首》影响之大。
一、体裁分类《唐诗三百首》共选入唐代诗人77位,计311首诗,在数量以杜甫诗最多,有38首、王维诗29首、李白诗27首、李商隐诗22首。
高中语文每日一题古代诗歌阅读专题一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高一必修220190304114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一)【山西省太原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独酌杜甫步屦深林晚,开樽独酌迟。
仰蜂黏落絮,行蚁上枯梨。
薄劣惭真隐,幽偏得自怡。
本无轩冕意,不是傲当时。
注释:本诗写于上元二年(761年),杜甫正居于草堂,生活相对安定。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杜甫创作古近体兼备。
本诗为五言律诗颔联、颈联对仗工整。
B.首联写作者散步归来独酌,奠定了全诗孤独、苦闷的感情基调。
C.诗歌前两联为独酌之景,后两联为独酌之情,情景交融,自然无痕。
D.尾联“轩冕”借代为官生活,全诗透着沧桑后的平静,略带感伤。
2.颔联写景精妙,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1.B2.颔联用白描(寓情于景)的手法,写出诗人独酌之时的所见:蜜蜂黏着于飞絮,蚂蚁爬上枯梨。
表达了诗人在闲适中隐透着的孤独。
【试题分析】了哪些手法。
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B项,“散步归来独酌,奠定了全诗孤独、苦闷的感情基调”,理解有误。
散步独自归来,并非苦闷,孤独苦闷也不是全诗人感情基调。
第三联“得自怡”就能证明。
一、阅读下面这唐诗,完成小题。
秋风(其二)杜甫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二句从题目切入,描述了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以“衣”和“日”为依托,结合秋风和滚滚东逝水的特征,表达出桑榆晚景般的感伤,为全诗奠定基调。
B.第三四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
C.诗的后四句重在写情,诗人的所思、所想、所念尽皆是归途,特别是最后一句,直接表达出自己强烈的思归之情。
D.秋风起而动归思,对着眼前的风中衰景,诗人期待有一日回归故里,安慰家中倚树盼归白发苍苍的老人。
2.有人说,这首诗歌“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请结合这句话分析诗歌的情感。
高中古诗词鉴赏典型题及答案
古诗文鉴赏专题训练示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第一句选取了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2.第二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答案】1.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的作用是:点明时令,点明主旨,营造基调气氛。
杨花象征离别与漂泊,子规啼声悲哀。
2.第二联把明月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与同情。
3.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一、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题。
山寺夜起江湜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参考答案】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二是具有动态。
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
2.诗人不眠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元中丞①刘长卿②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吹寒角,独戍临江夜泊寒。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长沙过贾谊宅③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④,万古唯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唐肃宗至德年间任鄂岳转运使后,出巡到夏口(今湖北武昌)一带时所作。
元中丞为诗人友人,当时被贬到岳阳。
②刘长卿(约7②-约786 ),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74 2-756)进士,曾因事下狱,两遭迁谪。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杜牧)(含解析)
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杜牧)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杜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青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本诗作于开成4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
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
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可谓“春郊送别图”。
B.颔联“云遮寺”是诗人想象友人路上情景,“柳拂桥”为眼前送别场景。
C.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写出了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相同的心境。
D.这首诗歌语言平实质朴,明白晓畅,颇能体现杜牧诗歌清健俊爽的风格。
2.诗人的情感体现在“寂寥”词上,请结合全诗分析“寂寥”之情是如何表现的。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早雁①杜牧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②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注】①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八月,北方回鹘率兵南侵,边民纷纷逃亡。
杜牧时任黄州刺史,闻此而忧之,因写下此诗。
②汉武帝在建章宫神明台设金铜仙人舒掌托承露盘以求仙。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中以“金河”代指北方地区,“长门”代指皇宫,对应着大雁的行踪。
B.“惊”“散”“哀”三字,以视听结合的方式描绘出雁四处逃散的场景。
C.诗人目睹胡骑都在的现实,联想到大雁来年能否北归的命运,由实入虚。
D.诗人最后对话大雁,以“菰米”和“莓苔”劝慰征雁不妨暂时安居潇湘。
4.李清照《声声慢》中也借“雁”的意象抒发了情感,但与本诗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十二日得替后,移居霅溪馆,因题长句四韵①杜牧万家相庆喜秋成,处处楼台歌板声。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十一)》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十一)》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永王①东巡歌十一首(其十一)李白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注】①永王:唐玄宗十六子李璘。
李白第二次从政,应邀入永王幕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根据诗作分析,《永王东巡歌》写作时间晚于《蜀道难》。
B.第二句想象了自己轻而易举扫平敌寇,把酒庆功的场景。
C.末句写战争胜利后唐军班师回朝,其中“日”是指皇帝。
D.此诗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塑造了盖世英雄式的自我形象。
16.同是写战争,此诗“指挥戎虏坐琼筵”句与《念奴娇·赤壁怀古》“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句有异曲同工之处,试分析二者异同。
(6分)【答案】15.B16.同:①二者笔下的战争都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虚写,李白想象自己高坐筵席之上,于觥筹交错之间指挥作战的场景,苏轼是想象赤壁大战时周瑜羽扇轻摇轻松取胜的画面。
②二者笔下的战争都异于传统战争的血雨腥风,而是轻松甚至诗意化的。
③通过战争的场景都表现出了统帅的高明,“琼筵”、“谈笑”都表现出了统帅的对从容自信。
异:①李诗中想象的指挥作战的人是自己,从而表现出二次从政的饱满信心,苏词中战争的统帅是周瑜,以周郎的功业早成来抒发自己的时光流逝、怀才不遇之情。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
B.“把酒庆功的场景”理解有误。
第二句不是把酒庆功,而是描绘自己高坐筵席之上,于觥筹交错之间指挥作战的场景。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同:二者笔下的战争都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虚写,“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李白想象自己高坐筵席之上,于觥筹交错之间指挥作战的场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是想象赤壁大战时周瑜羽扇轻摇轻松取胜的画面。
二者笔下的战争都异于传统战争的血雨腥风,而是轻松甚至诗意化的。
李白写于觥筹交错之间“指挥戎虏”,赢得一场战争。
题(咏)画抒怀诗、干谒应和诗—2023高考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第6课时
题(咏)画抒怀诗、干谒应和诗—2023高考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第6课时诗歌专题复习安排第1讲如何读懂诗歌第2讲诗歌的十大题材第3讲诗歌的三大形象第4讲诗歌的典型意象第5讲诗歌的语言第6讲诗歌的表达技巧第7讲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本节是第2讲诗歌的十大题材第6课时题(咏)画抒怀诗、干谒应和诗内容要点如下:题材八题(咏)画抒怀诗——万里意寓一窗间一、题(咏)画抒怀常见意象根据画作内容而定,属于诗画互补的审美意象。
山水画题画诗中所绘之景。
人物画题画诗中所画之人。
花鸟画题画诗中所状之物。
二、题(咏)画抒怀常见情感1.睹画生感,赞美丹青。
2.就画言艺,探讨画法。
3.谈论艺术,咏叹意境。
4.言此及彼,激励勉志。
5.借画发挥,讽刺现实。
6.缅怀凭吊,即兴抒怀。
7.画联实际,爱国爱民。
三、题(咏)画抒怀诗常用技法1.描写手法:化静为动、动静结合,化虚为实、虚实结合;正侧结合,多感官结合2.抒情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物抒怀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设问,反问,用典4.其他:联想,想象题材十干谒应和诗——献赋十年冀有遇一、干谒诗常见情感1.对自己才华的昂扬自信。
2.积极入仕的急切心情。
3.对推荐者的赞美之情。
4.潇洒豁达,蔑视权贵的心情。
5.贫贱骄人,悲愤难鸣的心情。
6.命运多舛、出身寒微、无所依托的苦闷。
二、干谒诗常用手法1.比喻(象征)。
“登龙门”“折桂”喻登第,“落羽”比喻落第,“飞鸟”“良马”喻己。
2.对比。
孤鸿与燕雀相比,衬托高洁之志;凤凰与蚂蚁相比,显示双方地位悬殊。
3.双关。
干谒诗大都具有表里双层意蕴,其表层意蕴常取自比喻性的意象或描述性的意象;而里层意蕴则取自象征性的意象。
4.借景抒情。
借四海升平之景表达对显贵的赞美。
三、应和诗常见情感或表深情(劝勉、关切等),或表心志,或表谢意(含婉拒),表干谒等。
四、应和诗的鉴赏方法鉴赏要点一:要知人论世,熟悉写作背景。
鉴赏要点二:运用联想和想象,能研读出比兴之外的深意(写作动机)。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岑参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①,岂能愁见轮台月②。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①祁连城:在今甘肃张掖南。
②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李副使赴磧西经过此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即点明时令,以“火山"“赤亭"起笔,暗含一路珍重的送別之意。
B.诗人劝说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悲伤的惜别之情感人至深。
C.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功名只向马上取”语气坚决,这是诗人对李副使的勉励。
D.诗歌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并且有别于其他送别诗,令人耳目一新。
(2)诗歌从哪些方面写李副使“英雄—丈夫"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寒食还陆浑别业①宋之问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②。
【注】①陆浑别业:宋之问早年在洛阳为官期间,公务之暇,常前往此地消闲度假。
②典出《帝王世纪》,帝尧之世,天下太平,百姓无事。
有八九十老人,击壤(古代一种木制的玩具)而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比作雪,形象地写出洛阳满城飞花、缤纷如雪的美景。
B.诗歌第二句与首句形成对比,说明山中景色与洛阳城的不同,花朵才刚刚绽放,可尽情欣赏。
C.颔联紧扣标题中的“还”字,诗人早上告別洛阳城中的美景,晚上就看到了陆浑别业的美景。
D.诗人在寒食节回到陆浑别业,山中不但春景迷人,而且春酒醉人,让诗人不禁生出归隐之情。
2.尾联中的“野老”,有人认为是诗人自己,有人认为是山野中的寻常老人。
你怎么看?请阐述理由。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自金陵如丹阳道中有感王安石数百年来王气消,难将前事问渔樵。
苑方秦地皆芜没,山借扬州更寂寥。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梳理-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一、《秋词(其一)》(一)作者简介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
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
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
失败后,被贬官。
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
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
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
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二)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郎州时写的,当时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
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
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那时他三十四岁。
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
从诗中可以看到,刘禹锡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一反常态,赞美秋天,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信心。
这与他多次被贬,多次抗争的性格是一致的。
而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干什么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三)课文分析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
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首句,从自古诗家词人逢秋而悲落笔,道出了诗人们对秋天的悲凉心绪,倾诉悲凉寂寞之感。
一个“悲”字写尽历代诗人逢秋之心境,为下文诗人写出与众不同之笔尽其所能。
第二句,诗人直率坦言,喻“秋日似春朝”,一个“春”字点出富有朝气,充满生机与活页纸力,恰与前句的“寂寥”形成鲜明比照,一下子放射出诗人乐观向上的心态,不因秋景之衰而气竭,也不因仕途的不顺而自馁。
第三句,借景抒情,以秋日晴空为背景,用“一鹤”正振翅冲破云层,翱翔天空来托物言志,借鹤而写离开“樊笼”复返自然,摆脱羁绊的欣喜跃然纸上。
写景开阔明丽,令人精神爽朗,耳目为之一新,这是一只多么洒脱自在,奋发向上的鹤啊!尾句,“引”字不仅有独树一帜,标新立新之效,还具有矢志不移的傲骨,更有“鲲鹏展翅九万里”的远大志向。
全诗落笔恢弘,从遥远的时空下笔,一幅“秋日晴空”既给悲秋者以肯定,又不落俗套地点化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写景为言志作铺陈,在一片开阔美丽的景色之中吐露自己的意图,这种大开大阖之作在唐诗之中也不多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讲题咏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咏史诗是一种以历史事件与人物为感情寄托的诗歌类型。
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它包括述史和咏怀两部分,它是两者的有机统一。
它是诗,又是诗化的史论。
真实的感情表露与大胆的诗意想象,比起官方史学家的评点,或许更有识见,更具个性,更含韵味,更藏机趣。
文学的语言,史论的笔法;感人的形象,动人的议论;富于情韵的艺术境界,耐人寻味的哲理意绪在我国古典诗歌宝库中,咏史诗歌自有其不可取代的独特价值。
古代咏史诗歌往往题为“咏史”、“怀古”、“览古”、“××古”,有的干脆以历史地域或人物为题。
在大唐诗国,几乎每位诗人都涉足咏史诗苑。
杜甫、刘禹锡、李商隐、杜牧、温庭筠皆是咏史名家。
值得重视的是,唐代后期出现了一批专门写历史题材的诗人。
计算《全唐诗》,汪遵有咏史诗61首,胡曾有152首,周昙有193首。
杜牧之后,以七绝形式创作咏史诗遂成风气。
由此可见古代咏史诗歌丰富情状之一斑。
1.诗人和他们钟爱的英雄
咏史的目的在于寄托感情,有所寄予的原因又是不可说,不可明说又不得不说,所以借历史事件与人物为其说。
这样,英雄人物和他们的遭遇就很自然的成为了吟咏的题材。
这种历史的再现往往是以现实的失落为背景的。
英雄行迹自然应该以盛唐奔腾矫健的笔力相配合。
初唐四杰的咏史篇什甚为寥寥,张自新认为:在他们的行旅记游和送别之作中往往将写山水、记名胜与咏史怀古结合起来,将思古之情与现实离别之感结合起来,进一步开拓了咏史怀古诗的题材范围,丰富深化了咏史怀古之作诗境的表现方法。
比如卢照邻在《咏史四首》中,赞颂了“处身孤且直”、“唯唯何足荣”的季布,“诸侯不得友,天子不得臣”的郭泰,“愿得斩马剑,先断佞臣头”的朱云,屡以创建英雄勋绩自许,“勒功思比宪,决策暗欺陈。
若不犯霜雪,虚掷玉京春”1;表现出匡时济世、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和热情,为诗歌注入了高情壮思和倜傥意气。
陈子昂2咏史怀古之作约20首,主题基本集中在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上。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和《登幽州台歌》是其代表作。
诗人往往借积淀着君臣遇合历史佳话的古遗址作触动诗情的媒介,或钦羡“逢时独为贵”的郭隗,或歌颂“仗义下齐城”的乐毅。
他面对着“应龙已不见,牧马空黄埃”、“遗迹白云隗”的轩辕台,呐喊“(燕)昭王安在哉”!指斥“骄荣贵工巧,势利迭相干”的现实,体悟着天地悠悠杳渺无穷,感慨自身遭遇,为个人价值的埋没和个体生命的短暂而怆然涕下。
1《咏怀古意上裴侍郎》
2陈子昂是在统一的唐帝国建立以后成长起来的一个知识分子,他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
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擅长写作。
同时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
胸怀大志,才情四溢,梦想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二十四岁中进士,擢为麟台正字。
此后屡次上书指论时政,提出许多颇有见识的主张。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
我们想象一下诗人的形象,他像一座石雕孤零零地矗立在幽州台上。
那气概,那神情,有点像屈原,又有点象李白。
风雅中透出几分豪情,愤激中渗出一丝悲哀。
他的眼睛深沉而又怅惘,正凝视着无尽的远方。
他为自己的不幸而苦恼着,也为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问题而困惑着。
这,就是陈子昂。
于是,在我耳边响起了他的喊声: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袁行霈认为这是一个苦闷灵魂的呐喊,是理想幻灭的悲歌,也是对武周政权的控诉。
这灵魂就是千古以来正直却遭排斥知识分子孤独苦闷的共性形象,这苦闷就是一种千古以来息息相通的怀才不遇的激愤与沉思。
诗之取胜,途径非一。
有以词藻胜的,有以神韵胜的,有以意境胜的,有以气势胜的,……取胜之途不同,欣赏的角度也就不一样。
这首诗纯以气势取胜,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诗里有一股郁勃回荡之气,这股气挟着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博大的历史情怀,这是一种英雄气,以不可阻遏之势喷放出来,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陈子昂咏史怀古诗作不仅有强烈的情感色彩,而且还有鲜明的人物形象,显现出咏史怀古诗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而质朴苍劲的语言,忧愤深沉的格调,洗净六朝脂粉,奏出了盛唐之音的序曲。
李白的咏史怀古之作有30余首,其中抒写怀才不遇的几近半数,“常欲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彼渐陆迁乔,皆不能也。
”他尚武轻儒,脱略小节,轻财好施,豪荡使气。
《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读诸葛武侯传书怀》等是其代表作。
《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
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
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
惟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
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这些诗以古遗迹或读史作为触发情怀的媒介,或通过对张良、诸葛亮这样既有经天纬地之才,又建青史永存之功的历史人物的歌咏,抒写自己“颇怀拯物情”的志向;或选取像谢安、弥衡这样才高命乖的咏叹对象,渲泄其“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古风十四》)的怨愤。
《古风》这些诗作,材料选择很宽,但主题却单纯集中,感情激烈明朗。
李白受儒、道、墨影响,又生逢盛世,虽未能入仕参政,但亦无太大的人生坎坷,面对追求不遂的现实,把“特高妙”的鲁仲连、“心旨浮云闲,长揖不乘君”的严子陵(《古风》)、“功成身不居,舒卷在胸脑”的商山四皓(《商山四皓》)引为同调,显现出诗人的豪侠之气、淡荡情怀和进退自如的理想,较陈子昂要超脱得多。
李白还有一部分咏史诗《古风》总结了历史兴亡的教训,涉及到了遗贤、奢侈、严刑、迷信、亡国各个方面。
比如:《古风五十一》“殷后乱天纪”、“比干谏而死”、“楚怀亦巳昏”、“屈平窜湘源”,是写拒谏遗贤而国亡;《古风》之三、之四十六批评了秦始皇的劳民、严刑、迷信。
杜甫咏史怀古诗作亦有30余首,以自悼不遇于时的命运为主。
从选材和表现上看有两
个特点:一是表达存君兴国愿望,如《谒先主庙》、《蜀相》、《诸葛庙》、《武侯庙》诸作,用刘备、诸葛亮之事,集中表现对“三顾频烦无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君臣已于时际会”的企羡;二是借不遇于时的历史人物,如庾信、宋玉、王昭君等表现自已“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词客哀时且未还”的悲哀。
这些诗带有时代和牡甫个人经历的特有印记。
诗人往往用五古长制或连章组诗的形式,把历史的、社会的、个人的感慨融为一体,内涵丰富,感情沉郁,如《咏怀古迹五首》诸作:
《咏怀古迹·其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咏怀古迹·其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作者于代宗大历元年(766),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沉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
诗中的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词客哀时,舟人指点的情景,都是诗人触景生情,所抒发出来的感慨。
它把历史陈迹和诗人哀伤交融在一起,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全诗铸词溶典,精警切实。
有人认为,杜甫之“怀宋玉,所以悼屈原;悼屈原者,所以自悼也。
”这种说法自有见地。
杜甫对社会盛衰的思考,从反面找教训的少,而多以回忆的方式,或赞开元盛世的安定富足,或标榜“文物多师古,朝廷半老儒。
直辞宁戮辱,贤路不崎岖。
往者灾犹降,苍生喘未苏”3的治世经验.这样的诗作,充满了浓重的怀旧伤今情绪,直接开启了大历诗人集中抒写极盛而衰的变迁感的怀古创作。
3《行次昭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