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

合集下载

部编四上第24课《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

部编四上第24课《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

部编四上第24课《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认识“延、昔、茅”等6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能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句子。

3.通过学习,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能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地方。

【教学难点】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介绍写作背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

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

但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

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2.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首新体诗《延安,我把你追寻》,齐读课题。

(板书:延安,我把你追寻)设计意图:课外资料的补充,让学生对延安更加了解。

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也为课文的学习以及精神的感悟做好铺垫。

二、整体感知自读任务(1)出示自读要求: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用着重号画出诗的韵脚。

(2)学生自读时,师相机巡视纠正学生坐姿和读音。

三、问题探究(一)自主探究1.探究任务思考:诗中多次出现“追寻”,是在追寻什么?2.探究活动(1)诗中多次出现“追寻”,是在追寻什么?资料补充: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它流经延安,是延安的象征。

当年许多革命者常在延河边上漫步,讨论革命的道理。

南泥湾开荒: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的封锁和边区的灾荒,给边区带来极大的经济困难。

南泥湾在延安的东南,距延安约45公里。

这里虽然人烟稀少,满目荒凉,但土地肥沃,水源丰富,适于耕种。

1940年秋,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

是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一面旗帜。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通过描绘延安的自然风光和革命历史,表达了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以及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语句。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但对于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询问长辈来了解延安的历史,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延安的自然风光和革命历史。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或询问长辈,了解课文中提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怀念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延安的自然风光和革命历史。

2.难点:体会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语句。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中描述的场景,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教案: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教学环节。

2.相关资料:包括延安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等,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教学工具:如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图片展示延安的自然风光和革命历史,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延安有什么了解?作者为什么会怀念延安?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描绘了延安的哪些景色?作者是如何表达对延安的怀念之情的?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模仿课文中的人物语气和情感。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内容:本课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4课《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一首现代诗,作者是我国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贺敬之。

本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怀念之情,通过对延安的追寻,表达了作者对延安精神、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挚爱。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运用查阅资料、小组合作等方式,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中国革命历史的兴趣,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一些较为抽象的词语和句子。

2. 体会作者对延安的深厚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延安吗?你对延安有什么了解?2. 出示延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简单介绍延安。

3.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音,找出新词,对不懂的词句借助工具书或与同桌交流。

2. 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3. 教师总结反馈,指导学生理解词语。

三、精读课文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3.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说为什么。

4.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和韵律美。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延安,我把你追寻》,通过朗读和交流,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希望大家课后能够继续深入学习课文,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进一步体会诗歌的魅力。

板书设计:延安,我把你追寻贺敬之热爱、怀念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初步理解了诗歌内容。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4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4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南泥湾开荒: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 , 国民党的封锁和边区的灾荒 , 给边区带来极 大的经济困难。南泥湾在延安的东南 , 距延安约 45 公里。这里虽然人烟稀少 , 满目荒凉 ,
但土地肥沃 , 水源丰富 , 适于耕种。 1940 年秋,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开展大生产 运动。
杨家岭讲话: 1942 年 5 月 23 日 ,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杨家岭发 表, 使延安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源头 ,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号召下 , 延安鲁艺及文化
3.教师小结:诗的第 5~ 6 小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性。第 5 小节主要从反面 说,即: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如果我们丧失了延安精神,就好像没有了灵 魂,当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第 6 小节主要从正面说,即:为什么要追寻延 安精神。开头一句“啊!延安,我把你追寻”点了题目。接下去的三句,每句都有两个 “追寻”,后面一个“追寻”是对前面一个“追寻”的进一步说明。追寻延安,就是追 寻信念、温暖、光明。
1. 字词教学 本课的“延、昔、笋”等 7 个生字都是要求会认的字。其中“炕”是后鼻音,
“笋”是平舌音,教学中要注意发音。 2. 阅读理解
这首诗歌语句优美,层次清晰,教学时,教师要通过范读,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 体认识,然后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理解文中“追寻”的到底是什么。其次对于 诗歌中提到的“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几个地方,可以采用图片或视 频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提到的这几个有代表性、有象征意义的地 点。诗歌中的“老牛破车”“宝塔山”需要配上图片及说明性文字,让学生理解其内在 的含义。 3. 表达运用
二、初读课文,理解词语,整体感知
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词语。 课件出示: 翩翩归来:轻快地来临。 昔日:往日。 满目琳琅: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 明媚:(景物)鲜明可爱。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教学内容《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一首描绘了革命圣地延安的历史、文化与精神面貌的现代诗歌。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义;分析诗歌中的形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学习诗歌,激发学生对革命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义,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诗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革命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尤其是对延安精神的把握。

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教具学具准备1. 课件:包含诗歌内容、背景介绍、图片等。

2. 影音资料:关于延安的历史纪录片。

3. 学生用书和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延安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延安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延安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3. 诗歌解读:引导学生逐句解读诗歌,分析诗歌中的形象和修辞手法。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意义,分享彼此的理解和感受。

5. 视频观看:观看关于延安的历史纪录片,加深对诗歌背景的理解。

6.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

板书设计1. 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2. 诗歌作者:XXX3. 诗歌内容:分行展示诗歌的全文4. 重点词汇:标注诗歌中的生词和难词5. 修辞手法:列举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作业设计1. 背诵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2. 写一篇关于诗歌意义的短文,不少于300字。

3. 绘制一幅与诗歌内容相关的画作,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课后反思本课通过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的学习,旨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4课《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4课《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我国著名诗人贺敬之。

本课以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延安精神的追寻和怀念。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感悟延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感悟延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抽象词语,如“信念”、“理想”、“奋斗”等。

2. 感悟延安精神,将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延安的美丽风光和革命历史,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延安精神的感悟。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延安,我把你追寻》2. 课文结构:描绘延安美景——表达追寻信念——感悟延安精神3. 重点词语:信念、理想、奋斗4.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抽象词语,感悟延安精神七、作业设计1. 朗读课文,熟记生字新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延安精神的感悟。

3. 搜集有关延安的历史资料,进行深入了解。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延安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使他们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不断提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一. 教材分析《延安,我把你追寻》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描绘延安的自然风光、革命历史和现代化建设,展现了延安的崭新面貌。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诗意,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对诗歌和散文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延安的历史和现实了解有限,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延安的革命历史和现代化建设。

同时,学生对情感抒发和审美体验的需求也逐渐增强,可以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延安的历史和现实,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延安的自然风光和革命历史,培养爱国情怀,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掌握。

2.理解课文中对延安自然风光和革命历史的描绘。

3.体会课文中的情感抒发,培养审美情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手段,营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3.查阅资料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拓宽知识面。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乐、视频等。

2.资料:准备关于延安的历史和现实的资料,以便学生在课堂上查阅。

3.生字词卡片:制作生字词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延安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延安的自然风光。

同时,播放《东方红》这首歌曲,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课堂。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点评,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表达课文中的情感。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和基本情况。

2.理解文章所传达的情感和主题。

3.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提高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延安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地位。

2.文章主题和情感表达。

3.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准备1.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

2.教案、教学PPT等教辅资料。

3.板书、图片等教学辅助工具。

四、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延安的历史风貌,引发学生兴趣。

2.询问学生对于延安的印象,引导他们进入话题。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1.让学生自主阅读《延安我把你追寻》一文。

2.分组讨论,回答问题:文章讲述了什么故事?作者对延安的情感如何?3.教师带领全班共同探讨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情感表达。

第三部分:创设情境1.小组活动:请学生以小组形式创作一段关于延安的短小说或诗歌,展示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情感表达。

2.学生展示作品,互相欣赏和评议。

第四部分:归纳总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强化理解和表达能力。

2.带领学生反思自己对于历史和传统的情感和态度。

五、课堂延伸1.邀请历史或文学爱好者到班级分享关于延安的知识。

2.组织班级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延安的文化和风貌。

六、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延安的情感和理解。

2.布置相关阅读任务,拓展学生对于历史和文学的视野。

七、教学反思1.总结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和表达,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2.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和改进方向。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延安的历史和文化,同时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情感表达,培养学生对于历史和传统的热爱和尊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一. 教材分析《延安我把你追寻》是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的一篇课文。

课文通过作者对延安的追寻,表达了对延安精神的敬仰和对革命先烈的缅怀。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语句,以及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但是,对于一些深层次的含义和情感,可能还需要引导和启发。

学生对于革命历史和延安精神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需要进一步的加深和拓展。

在表达和朗读方面,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要因材施教,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潜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生能够理解延安精神的重要性和价值,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产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佩之情,对延安精神的尊崇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延安精神的重要性和价值,以及课文中的优美语句。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的情感,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2.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课文中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3.朗读教学法: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技巧。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朗读示范。

2.相关图片和资料:用于创设情境和辅助教学。

3.教学课件:用于呈现课文内容和教学环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相关图片和资料,创设延安的情境,引导学生对延安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追寻延安,延安对于中国历史的重要性。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一、教学内容《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4课。

这是一首新体诗,作者以追寻延安精神为主旨,通过对延安的描绘,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延安颂》歌曲,引导学生感受延安的精神风貌。

(2)简介延安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2)查字典,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2)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5. 朗读感悟(1)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情感。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延安,我把你追寻》1. 课文内容2. 诗歌意境3. 作者情感4. 诗歌鉴赏七、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新词。

2. 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情感。

3. �搜索关于延安的历史资料,了解延安精神。

4. 以《我心中的延安》为题,写一篇短文。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诗歌的美。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以《延安,我把你追寻》为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此篇文章,让学生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感受延安的风土人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历史的尊重意识。

同时,通过此篇文章的学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延安,我把你追寻》的相关背景知识,理解文章大意。

2.能够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背诵部分篇章。

3.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文章内容,表达对延安的理解和感受。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想象力,创作相关延安主题的内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1. 理解文章内容,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子。

2. 背诵部分篇章,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1. 深入理解文章中所包含的爱国情怀、历史感和对延安的认知。

2. 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展开想象和创作。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展示延安的风土人情,引导学生了解《延安,我把你追寻》的背景。

二、学习篇章1.教师朗读文章,让学生跟读,并解释生词和难句。

2.学生课文默写,巩固学习成果。

三、讨论与思考1.引导学生讨论文章中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对延安的理解。

2.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感想和想法。

四、创作1.分组或个人活动,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所学知识和想象力,创作关于延安的内容。

2.学生展示作品,并相互评价。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包括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参与度等。

2.作业评价:考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

六、拓展延伸1.带领学生到历史馆、博物馆等实地参观,加深对延安的感受。

2.邀请家长或长辈分享关于延安的故事和经历。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延安,我把你追寻》这篇文章,激发学生对历史和国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名师精品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名师精品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名师精品教案一、教案背景教材内容概述:本节课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4课,《延安,我把你追寻》。

本课讲述了作者对延安的探索和热爱,通过描写延安的美丽景色、热情的人民和悠久的历史,引导学生了解延安这座历史名城。

教学目标:1.了解延安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2.通过课文了解延安的风土人情;3.提高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历史的认识;4.培养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子;2.了解延安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概念,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2.对延安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延安的景色和历史照片,引导学生了解延安的特点和地理环境。

二、学习1. 第一轮阅读让学生先独立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子。

2. 第二轮阅读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注重语音语调的准确性,并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难句。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课文中的问题或思考题,激发他们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三、总结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课文内容,表达对延安的理解和感受。

四、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课文内容;2.自行查找资料,了解延安的历史和文化。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延安这座城市的特点和历史背景,通过课文的阅读和讨论,引导学生在情感和认知上对延安有更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和表达,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语文素养。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引起学生对延安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关注。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课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课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一首描绘作者对延安这个革命圣地的热爱和追寻的诗歌。

课文通过描绘延安的自然风光和革命历史,表达了作者对延安的深情厚意和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

这首诗歌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富有诗意,适合四年级的学生阅读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和感受到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

他们对革命历史和英雄人物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延安这个革命圣地的历史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进一步了解延安的历史和意义,激发他们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诗歌的内容。

2.能够通过阅读和讨论,了解延安的历史和意义。

3.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追寻的情感。

4.能够运用诗歌中的语言和意境,进行创意写作。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诗歌的内容。

2.难点:能够通过阅读和讨论,了解延安的历史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和情感。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了解延安的历史和意义。

3.讲解法: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诗歌的内容。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的文本。

2.与延安革命历史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向学生介绍延安的革命历史和自然风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

2.呈现(5分钟)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语言和情感。

教师在旁边指导,帮助学生正确地朗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讨论延安的历史和意义,引导学生了解延安的革命历史和作者的情感。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学生回答,教师给予反馈和指导。

5.拓展(10分钟)学生进行创意写作,运用诗歌中的语言和意境,写一写自己对某个地方的情感和追寻。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延安,我把你追寻》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第24课,主要介绍了中国革命先驱延安的情况,描绘了延安的自然风光和人民的奋斗精神。

2. 教学目标•了解延安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对中国革命历史的兴趣和认识。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珍惜和热爱祖国的情感,激励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学习。

二、教学内容及方法1. 教学内容本课主要内容包括延安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历史沿革,以及人民在延安中的英勇奋斗。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延安的历史和文化知识。

2. 教学方法•阅读教学法: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带领学生理解文字的内容和含义。

•讨论交流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延安的看法和感受。

•图像呈现法: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形式,呈现延安的场景,增强学生的感知和理解。

•创设情境法:通过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延安的历史。

三、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教师播放有关延安的视频素材,引发学生对延安的好奇和向往,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阅读教学1.教师带领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解释生字词,确保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分组讨论,学生互相交流对延安的印象和感受,分享自己的观点。

3. 深化认识1.教师以图片展示延安的风景和人物,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延安。

2.学生分组进行小报告,汇总关于延安的相关知识,展示给全班同学。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活动,扮演延安中的不同人物,体验当时的生活场景。

2.学生通过朗诵延安相关诗歌或文章,表达对延安的热爱和敬意。

5. 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展示学生的表现和心得体会,鼓励学生继续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

四、教学反思和展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延安的历史和文化有了初步认识,增强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向往。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延安的故事,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24.延安我把你追寻》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本课以追寻延安精神为主题,通过描绘延安的自然风光和革命历史,表达了对延安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本课是学生学习延安精神,了解革命历史,培养爱国情感的重要素材。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但是,对于延安精神这样的抽象概念,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对于革命历史的了解程度不同,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差异化处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延安的自然风光和革命历史。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延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对革命历史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延安的自然风光和革命历史。

2.难点:对于延安精神这样的抽象概念的理解,以及对于革命历史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手段,营造延安的历史氛围,引导学生感受延安精神。

2.互动教学法: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教学法:通过课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乐、视频等。

2.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计划。

3.课文:准备好课文文本,以便学生阅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延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延安的自然风光。

然后,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延安的精神氛围。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逐段理解课文,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课文中的关键信息。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4课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2021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4课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2021

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4课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内容:本课为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4课《延安,我把你追寻》,选自毛泽东的诗歌《七律·长征》。

本课主要教学学生对这首诗歌的理解、背诵、默写,以及通过诗歌学习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默写《延安,我把你追寻》这首诗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诗歌学习长征精神,引导学生了解长征历史,感受革命先辈的英勇顽强,传承红色基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如“延、安、寻、追”等。

2. 诗歌所蕴含的长征精神的传承。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延安,我把你追寻》诗歌文本、PPT课件、长征相关图片及视频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毛泽东及长征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主题。

2. 诗歌学习: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讲解生僻字词,分析诗歌结构及意义。

3. 长征精神传承: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讲述长征故事,引导学生感受革命先辈的英勇顽强,传承长征精神。

4. 诗歌背诵与默写:学生分组进行诗歌背诵与默写,教师巡回指导。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长征精神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1. 课题:《延安,我把你追寻》2. 诗歌结构:起、承、转、合3. 长征精神:英勇顽强、团结互助、艰苦奋斗、信仰坚定作业设计:1. 背诵并默写《延安,我把你追寻》。

2. 结合诗歌内容及长征精神,写一篇心得体会。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延安,我把你追寻》这首诗歌,让学生了解长征历史,感受革命先辈的英勇顽强,传承红色基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诗歌为载体,引导学生关注长征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在诗歌学习中,教师注重讲解生僻字词,分析诗歌结构及意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延安,我把你追寻》精品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延安,我把你追寻》精品教案

24*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通过学习这首诗,联系相关资料,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3.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点: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这首诗,联系相关资料,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了解背景1.检查自学,导入新课。

(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有关延安的内容。

)2.介绍作者,揭示课题。

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我们共同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全诗。

(也可以播放录音)2.学生初读全诗。

(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扫除朗读障碍,把诗句读准、读通。

)3.组内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通过学生之间的资料交流,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4.再读全诗,质疑。

5.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三、理解诗句,突破难点1.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句内容。

(组内交流时,要求组长把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上记号。

)2.集体交流,教师点拨。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

“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延安精神。

“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意思是说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伟大的延安精神。

3.揭示课题,感悟中心。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理解、感悟这首诗所抒发的追寻延安的迫切心情。

(1)诗的第二小节中所讲到的几个地方分别代表了当年延安的哪些精神?(2)第三小节中“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指什么?第四小节中“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又指什么?(3)你怎样理解“追寻延安”?四、指导朗读,引起共鸣在学生理解了诗的内容、感悟到全诗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采用指读、组内互读、班内朗读比赛等形式,在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使学生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受到感染。

五、总结1.教师小结: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

部编版2019年秋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七单元第24课《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部编版2019年秋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七单元第24课《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教学目的:1.认识本课“延、昔、笋、茅”等9个生字,能正确理解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3.了解全诗的结构,理解诗句内容。

4.了解、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教学重难点: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正确理解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3.了解全诗的结构,理解诗句内容。

4.了解、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教具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日期: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自学一首新体诗《延安,我把你追寻》,作者是祁念曾。

读了这首诗,同学们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师:齐读课题。

(板书课题)二、初读全诗,读通读顺。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

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

(1)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延、昔、笋、茅、炕、煌、旦、媚”的读音,并组词语。

字音难点:“延”在本课读(yán),避免读成(tínɡ),“媚”读(mèi)“笋”为平舌音,注意读准确。

(2)用着重号画出诗的韵脚来,并说说全诗押的是什么韵。

(全诗押的是ang韵,每节诗二、四句末尾的一个字都有ang,韵脚是:光、阳、香、场、琅、炕、响、梁、煌、翔、想、阳。

)3.再读全诗,想想诗中所说的追寻延安是什么意思?(追寻延安精神)三、指导自学,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节。

自读,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三、指导自学,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节。

自读,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延安精神的追寻。

作者追寻延安精神,就像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

)2.学习第二节。

(1)自读第二节。

(板书:延河叮咚的流水枣园梨花的清香南泥湾开荒的镢头杨家岭讲话的会场)思考: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作者是在追寻什么?分组讨论、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
第24课《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本文是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的心情。

诗的一、二两节写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三、四两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五、六两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

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是本课主要表达特点。

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意义和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教学重点。

选编这首诗,一是引导学生接受延安精神的陶冶,二是感性认识新体诗,接受语言美的熏陶。

【作者介绍】
祁念曾,出生于1946年12月,民族,汉族,河南洛阳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共党员。

曾任《红旗》杂志社记者,陕西某高校中文系副教授,《惠州晚报》总编辑,现任深圳商报社新闻研究室主任、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在学生时代,曾以《大学生进行曲》《校园的路》等诗歌作品传诵一时。

近年来,出版诗集《人生之恋》《春天的歌》《站立的河流》,散文集《红烛之歌》《艺术家的脚步》。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延、昔、笋、茅”等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3.了解全诗的结构,理解诗句内容。

4.了解、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正确理解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难点】
1.了解全诗的结构,理解诗句内容。

2.了解、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教学准备】
1.师生收集关于延安的资料图片。

2.南泥湾的歌曲。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它记载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本真实的教科书。

它凝聚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

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学习,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一)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二)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词语。

(三)集体讨论重点词语。

教师可将学生小组讨论后仍不理解的词语投影出来,指导全班同学共同理解。

三、理清全诗结构。

(一)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用笔标出来。

(二)学生通过认真朗读,可以说出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节),讲了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第二部分(3、4节),讲了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

第三部分(5、6节),讲了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

(三)分三部分指名朗读全诗,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四、学习第一部分。

(一)自由朗读第一部分,边读边思考,诗人追寻枣园、延河、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是在追寻什么?
(二)接着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分小组讨论。

(三)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理解。

学生能够说出诗人实际上是在追寻延安精神,那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是蓬勃向上的精神。

(四)在理解了诗句之后,教师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五、学习第二部分。

(一)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思考“我们毫不犹豫地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二)接着,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两句诗。

学生结合前两句“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

可以说出“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这种落后的生产条件没有什么可留恋的,应该“毫不犹豫地丢掉”。

“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从字面上看是说延安的宝塔山高耸入云,恰如脊梁一般。

从深一层看,宝塔山代表延安,也代表延安精神,它是我们民族的支柱、精神脊梁,是我们绝对“不能丢”的。

(三)理解了这两句话,教师可进一步提问这一部分中还有哪些诗句也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学生可以很快找出另外一句话:“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四)教师可进一步引导:“破旧的茅屋”指什么?“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又指什么?
学生可以理解出“破旧的茅屋”是过去贫穷的生活条件,今天,生活富裕了,经济发展了,这种贫穷的生活也一去不复返了。

当年在“温热的土炕”上,共产党人、革命战士同老百姓同吃同住,聊家常,那种在革命战争中亲密的军民关系,火热的斗争生活,是我们忘不了,也是我们不应该忘记的。

(五)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这两句话的同时,还应该通过自己的范读和导读来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六、学习第三部分。

(一)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三部分,边读边想:“延安”指什么?学生可以说出延安指的是延安精神。

教师可让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样?请学生画出有关句子。

(二)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学生通过刚才的朗读,可以找到这句话:“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教师可将这句话用投影展示出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灵魂”指什么?“展翅飞翔”指什么?然后让学生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学生可以说出,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就如同一个人没有了思想,于是便不能去创造光明美好的未来,以此来领会延安精神的重要。

七、总结全文。

教师可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思考:延安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
学生可以说出延安精神指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等。

八、指导朗读。

这首诗节奏明快,格律严谨,韵律清晰,是练习朗读的好材料。

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此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提高朗读能力。

朗读时,可以这样停顿:
延安,/我把你/追寻
像/翩翩/归来的/燕子,
在/追寻/昔日的/春光;
像/茁壮成长的/小树,
在/追寻/雨露和太阳。

追寻你,/延安/叮咚的/流水,
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
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
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
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
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
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
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啊!/延安,/我把你/追寻,
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
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
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


【板书设计】
24 延安,我把你追寻
延河叮咚的流水
枣园梨花的清香
南泥湾开荒的镢头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正本清源”教好诗歌上下了一番功夫,在三个。

一、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诗歌教学常常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写作特点、修辞手法,不厌其烦,但学生听得糊里糊涂。

一节课下来,收效微乎其微。

这节课则了让学生“问题(勇于质疑问难)——解决问题(敢于释疑解难)——归纳总结(善于总结获取知识的方法)”,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

例如,“我”到延安追寻?为何要追寻?课文中这两个关键问题让学生找出,并在教师启发下解决的。

整堂课既有学生个人的读、思活动,又有的、交流;既有学生代表的发言,也有教师画龙点睛的小结。

学生了学习上的和乐趣,了“自学,靠学”的思想。

二、抓住,教出特点,交给学生一片自学的金钥匙。

这节课从二类教材的特点,“有扶有放,半扶半放;扶得自如,放得洒脱”,着力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交给学生的是一片打开自学诗歌大门的金钥匙。

如,这节课把解答学生的个问题“追寻”“扶”的,恰当地运用录像化解难点,让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地方的画面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了对诗句的理解,学生对“延安精神”深切的体会。

在学生弄清个问题后,教师不失时机地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学生获得了一片自学的金钥匙。

对个问题“为追寻”,学生学得。

三、着眼于练习,一练到底,把课后的“思考·练习”融于教学之中。

教师的教学,常常讲练脱节,讲是课堂上的事,练是回家的事,不理想。

这首诗写的是延安时期的事,距今已半个多世纪,且语意含蓄,小学生学起来确实有难度。

这节课把“练”贯串于课堂教学的,将课后三个思考练习题恰当地安排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环节,巧妙地把讲与练起来,融为一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