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PPT课件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部编版)第21课《孟子二章》ppt课件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部编版)第21课《孟子二章》ppt课件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句意
威胁暴力。 动词使动用法,使… …改变。
富贵不能使其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其 改变节操,威武不能使其屈服意志。这 就是人们所说的大丈夫(或这样才叫做 大丈夫)!
译文
•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 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 无事。” •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 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 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 “‘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 一定要谨慎,不 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 道。” 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 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 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 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 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其骄奢淫逸,贫贱不 能使其改变节操,威武不能使其屈服意志。这就是人们 所说的大丈夫(或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训导,告诫。 介词,把。
留神,当心。
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
道理。
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正理。
句意
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 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 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动词,居住。 名词,居所。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道路。
行天下之大道。 句意
你情愿 我操大 心永丈 间远夫 流的 淌高 在尚
你音愿 我韵大 耳永丈 畔远夫 萦的 绕铿 在锵
• 青蛙在开水里逃生
• 青蛙在温水里死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自读课文,说出蓝字的意思
1、 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 2、傅说(yuè )举于版筑之间, 3、胶鬲(gé )举于鱼盐之中, 4、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6、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7、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8、行拂(fú )乱其所为, 9、所以动心忍(rè n)性, 10、曾(zēng)益其所不能。 11、人恒过,然后能改, 1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1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4、入则无法家拂(bì )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孟子二章课件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孟子二章课件新人教版
② 根据自己预习时理解过的逻辑结构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讲课在多数情况下是根据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展开的,若把自己预习时所理解过的知 识逻辑结构与老师的讲解过程进行比较,便可以抓住老师的思路。
③ 根据老师的提示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教学中经常有一些提示用语,如“请注意”、“我再重复一遍”、“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等 等,这些用语往往体现了老师的思路。来自:学习方法网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 的责任给这个人的时候,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一定先要使他内心痛苦,使 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而 体肤消瘦,使他深受贫穷之苦, 让他做事不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这些来使他的心 惊动,使他的性格坚 韧起来,增长他原来 没有的才能。
训导
怎么
去,到
居住
住所
谨慎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 的
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
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
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
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 Nhomakorabea丈夫。” 改变
实现
指有志气、有作 为的青年男子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 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 无事。”
理解课文
舜 傅说 胶鬲 管夷吾 孙叔敖 百里奚

畎亩 版筑 鱼盐 士 海 市

君主 相 辅佐武王 相 令尹 大夫
举例论 证人才 必须在 艰苦的 环境中 造就的 道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像这样能够担任大任的人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八年级语文上册 21 孟子两章《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课件

八年级语文上册 21 孟子两章《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课件
这两篇短文都采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第 一则以战争(zhànzhēng)中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天 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到治国 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最后归结到统
治者治国上。
第二十四页,共三十五页。
它们分别采用(cǎiyòng)了哪些论证 方法?
第一(dìyī)则:
类比论证(lùnzhèng)、举例论证(lùnzhèng)、对比 论证(lùnzhèng)
2、困难越大,战胜(zhànshèng)困难就越荣耀.—莫里哀
3、天空黑暗到一定程度,星辰就会熠熠生辉.
—查尔斯·比亚德 4、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第二十七页,共三十五页。
5、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6、忧劳可以(kěyǐ)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欧阳修 7、在获得无比丰富的生命体验的过程 中,如果一帆风顺,那我们将失去一些发
性格坚强起来(qǐ lái),增加他不具备的能力。
第六页,共三十五页。
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 无敌(wúdí)国外患者,国恒亡.
恒:常常. 过:犯错误 衡:通“横”,梗塞,不顺. 作:有所作为. 征:表现。于:在。喻:通晓(tōngxiǎo)。入:国内。出:国外。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通“弼”,辅佐
性。
第二十一页,共三十五页。
读课文(kèwén),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两篇短文(duǎn wén)的论点分别是什么?
2、它们提出、阐述论点的方式有什么相 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3、它们分别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4、短文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第二十二页,共三十五页。
两篇短文(duǎn wén)的中心论点:

八年级语文孟子两章PPT教学课件

八年级语文孟子两章PPT教学课件

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心论点提出来后作者是 怎样进行论证的?使用什么论 证方法?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 证,为什么还要写第四段?
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
不如
地利
城 :




守方
塞翁失马
选自《淮南子》
•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 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 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 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 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 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 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 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 互包含,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 吃一堑长一智,失败是成功之母
居安思危、乐极生悲、过犹不及。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 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 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巴尔扎克
塞 翁 失 马 焉 知 非 福
结构助词:的
亲戚畔之
代词:他,指代寡助之君
2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代词:它,指代驴子
寡助之至 3 辍耕之垄上
动词:到、去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虽我之死
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 独立性,无义
5 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标志,无义
6 久之,目似瞑 语气助词,无义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翻译:(一座)周围三里(那样小)的城,只有方圆七里的 外城。

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PPT

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PPT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已经 武既 至海上 _______ .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
天下雪,苏武躺着吃雪,把雪和毡毛一起吞下肚去。
3、你认为苏武是大丈夫吗? 请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我认为苏武是大丈夫。 •苏武不因匈奴的胁迫而投降,牧羊、睡 觉时都拿着“汉节”,这符合课文中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的大丈夫的标准。
•住在天下最宽敞的住宅“仁”里,站 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在 天下最光明的大路“义”上。得志的 时候,与老百姓一同遵循正道前进; 不得志的时候,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 苏武牧羊 • 【乙】律①知武②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 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 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 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③。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 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 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问题探究(小组讨论)
一、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二、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这些 事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三、这篇文章的论证方式是立论还是驳论,下面这句话用了那一种 论证方法。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 喻。) 四、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 件?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故苦其
使…痛苦
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内心 使…劳累 使…饥饿 肌肤 财资缺乏
行拂
违背
乱其所为,所以
扰乱 用来

使…震撼
心忍性,
使…坚忍
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课堂PPT)

《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课堂PPT)

天 时 不 如 地 利 , 地 利 不 如 人 和 。
( 孟 子
尽 心 上 )
穷 则 独 善 其 身 , 达 则 兼 济 天 下 。
( 孟 子
离 娄 下
人 有 不 为 也 , 而 后 可 以 有 为 。
( 孟 子
尽 心 上 )
民 为 贵 , 社 稷 次 之 , 君 为 轻 。
得 道 多 助 , 失 道 寡 助
据 —— 中心论点。
28
关于“人和”的名言警句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先秦·孟子 2、团结就是力量。——谚语 3、人心齐,泰山移。——中国谚语 4、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俗语 5、二人同心,其力断金。——《易经》 6、民齐者强。——荀况
29
关于“忧患意识”的名言警句
• 1、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王安石 • 2、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易经》 • 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 • 4、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欧阳修 • 5、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 6、安不忘危,盛必虑衰。——《汉书》 • 7、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 8、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北宋文学家张载 • 9、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孟子 离
• 任:责任,使命
是人:这个人
• 苦:使动用法,使……痛苦 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 饿:使动用法,使……饥饿
• 拂:违背 乱:使动用法,使……混乱,扰乱
• 所以:通过……的途径,用……方法
• 动:使……震撼 忍:使……坚忍 增益:增加, 曾:同“增”
译: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 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 苦),使他资财缺乏,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

《孟子》二章 (共33张PPT)

《孟子》二章  (共33张PPT)
21《孟子》二章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重点) 2.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思路。(重点) 3.理解“大丈夫”的含义;懂得困境中造就人才、国无忧 患意识易遭灭亡的道理。(难点)
孟子
•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城(今山东邹城 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 派的代表人物,尊称为“亚圣”,与孔子 并称“孔孟”。 • 主要思想: • 性本善 施仁政 • 行王道而死于安乐也。
主旨探究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对大量关
于人的成败、国家兴衰的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
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这种“忧患意识”是国家 长盛不衰的法宝,特别在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 就,人民基本安居乐业的今天,尤其要具有忧患 意识,才能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继续推向

习:
阅读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 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1、“是人”怎么解释?是指哪些人?
• 2.下面是上文中所写对“是人”进行磨练的几个方面,用原文填写几 • 方面的具体内容。 • ①思想方面: • ②生活方面: • ③行为方面: 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通“横”,梗塞,不顺 常常犯错误 被难住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了解,明白 同“弼”,辅佐 往往 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 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 塞,然后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 气发于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 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势力、地 位相等的国家和外患的忧惧,这个国家时常有灭亡的危险, 这以后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孟子两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省赛课获奖课件

孟子两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省赛课获奖课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题目解说
•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思是:忧
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 亡。成语“多难兴邦”“玩物丧志”就 概括了这种思想。 • 题目是文章的主旨、全文的结论。
背景资料
• 孟子的一生是坎坷不平的,他虽有 宏伟的政治抱负,但始终不得志。 最后只得走孔子的老路:从事教育、 著书立说。另外,孟子的一生又是 战斗的一生,当时的社会是“诸侯 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 盈天下”,因而孔子之道不著。
• 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词类活用
• 必将苦其心志(苦:形容词的使动使用 方法,使……痛苦)
• 劳其筋骨(劳:形容词的使动使用方法, 使……劳累)
• 饿其体肤(饿:形容词的使动使用方法, 使……饥饿)
• 空乏其身(空乏:形容词的使动使用方 法,在文中意思是“使……受到贫困之 苦”)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 入:指在国内。则:就。 • 拂:通“弼”,辅佐。 • 出:指在国外。 • 者:代词,指这样一种状况。 • 恒:经常。 • 翻译:而一种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
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 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造成灭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乱。 • 翻译: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
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妨碍、干扰他的 事业。
因此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因此:用来……的办法。 • 动:使动使用方法,使……惊动。 • 忍:使动使用方法,使……坚强。 • 曾:通“增”,增加。 • 翻译: (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语文课件PPT模板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语文课件PPT模板

语段精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景春认为大丈夫应该是那种叱咤风云、声震宇内的如公孙衍、张仪一样的英 雄人物。
B.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所为不过是“妾妇之道”,只知道摇唇鼓舌、曲意 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
C.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应该居于仁,立于礼,行于义,而不应该只知道 顺从君命。可见孟子反对臣子对君王的顺从。


二章
老师:
核心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惧、熄、是、淫、移、得、居、戒、屈、苦、 固、去、恒、过、作、喻、发”等。
2.理解“大丈夫”的人格意义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 理。
知识储备
儒家经典书籍:儒家经典主要指儒学十三经。《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 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 《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这十三种 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 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语段精练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 B.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 C.第二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
(2)安居而天下熄( 平息 ) (4)富贵不能淫( 使……扰乱,迷惑 ) (6)得志,与民由之( 实现 ) (8)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 ) (10)曾益其所不能( 增加 ) (12)人恒过( 犯过错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进攻——天时不如地利 论据
防御——地利不如人和
域民 类推 固国
威天下 得道多助——顺之 结论 失道寡助——畔之
战争中需要“人 和”
治国需要“人和”
课堂反馈练习:
一、解释一词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凭
以天下之所顺 三里之城 环而攻之而不胜
以:用 之:的 之:代词,它
课文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 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 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 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 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
朗读课文,并思考: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展 开论证的?
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 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 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 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 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 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 战必胜矣。”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叛,故君子有不战,战 必胜矣。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 之君,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拓展延伸:
“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学习文言文, 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 时代意义。对于“人和”、“得道”,你是如 何认识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 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 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 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 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 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 天下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亲戚都反 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 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 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让他的心受到惊动,使他 的性格坚强起来,以增长他的才干。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 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 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 所了解。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 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 沉迷安乐而衰亡。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从哪两 个方面论证的?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 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练而终于身负 “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 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 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 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 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 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 提出论点。
《孟子》两章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
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
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
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
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
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
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 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 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 政治的根本。
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整理课堂发言,写一篇读后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朗读课文,并解释划线字词:
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
起,被任用
被选拔
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
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此,这
使…受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使…劳累 使…饥饿 使…贫困
行拂(fú)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rèn)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违背
使…惊动 使…坚韧 通“增” 增加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常常
通“横”,梗塞 有所作为
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地利不如人和
之:到 利:有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
利:锐利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 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 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了解 在国内 通“弼”,辅佐在国外
往往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舜从田野中被任用, 傅说从筑墙的泥
水匠中被起用,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
管夷吾举于士,
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 被任用,
孙叔敖举于海,
孙叔敖从隐居 的海边被举用,
百里奚举于 市。
百里奚从集 市中被任用。
作品简介
《孟子》是记载孟子 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孟子》是以记言为 主的语录体散文,其中有 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 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 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 深刻的影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朗读课文、试译课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 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 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 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