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史观视角

合集下载

多元史观

多元史观

多元史观最近几年的高考题,多涉及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和社会史观。

目前,明确把唯物史观作为核心素养。

一、概念历史观也简称为史观,指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简言之,从什么宏观角度、视角看待历史。

二、分类介绍(一)全球史观:1、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发展线索:(1)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初具雏形。

(2)19世纪中后期,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4)当今,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这是整体世界的深入发展。

3、高屋建瓴:(一)树立一种全球意识,构建全球命运共同体。

(二)人类文明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

(三)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

4、常见误谬:欧洲为中心史观;中国天朝上国观念;(二)文明史观1、概念: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2、内涵:※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分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细分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3、高屋建瓴:①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②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③文明交往是人类历史发展动力,是人类变革和社会进步的标尺。

(三)近现代化史观1、概念:现代化也称近代化,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

2、具体内涵:※政治上: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工业化、市场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科学化、大众化,即从迷信、愚昧到理性、科学和大众等;※社会生活:城市化和文明化。

九种历史史观简介

九种历史史观简介

九种历史史观简介历史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和展望未来都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史观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识和解释方式,不同的历史史观会影响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和评价。

本文将简要介绍九种常见的历史史观,分别为线性史观、循环史观、发展史观、进步史观、激进史观、相对史观、依赖史观、多元史观和地域史观。

线性史观是最常见的历史史观之一。

它认为历史是按照一条线性的轨迹前进的,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

线性史观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和进步性,认为人类社会在历史进程中逐渐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实现了社会形态的逐步演进。

循环史观则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重复的循环过程。

它认为历史事件会不断重演,人类社会会经历相似的循环周期。

循环史观强调历史的重复性和周期性,认为历史总是不断重复相似的模式,而人类社会的改变只是表面的,本质上并没有真正进步。

发展史观强调历史的发展性和变革性。

它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演进的过程,各个历史时期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发展规律。

发展史观关注历史的演进和社会变革,强调历史的不断前进和进步。

进步史观则是强调历史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提升。

它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的过程,人类社会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克服困难和挑战,实现着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

激进史观是一种强调革命和变革的历史史观。

它认为历史的发展是通过革命和激进行动实现的,改变社会现状需要通过暴力和动荡的手段。

激进史观关注社会的革命和变革,认为只有通过激进的手段才能推动历史的进步。

相对史观则认为历史是相对的和主观的。

它强调历史的多样性和多维度的解释。

相对史观认为历史是由不同人群、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书写的,每个人对历史的看法都是主观的,并且受到自身背景和价值观的影响。

依赖史观则强调历史的依赖性和互动性。

它认为历史的发展是在相互依赖和互动中实现的,不同的事件和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历史的进程和方向。

史观解读:一样的历史,不一样的解读

史观解读:一样的历史,不一样的解读
—据钱乘旦《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现代史新的学科体系》
(2)“在现代化准备或酝酿阶段,西欧出现的一系列事件导致一 个共同的指向,即不断瓦解农业文明。”列举当时“瓦解农业文 明”的事件。 新航路开辟、“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圈地运动等
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表明
根据材料,指出毛泽东是运用什么史观来观察通商口岸的影 响?(1分) 并运用全球史观来评价通商口岸(2分)
革命史观 通商口岸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 世界市场
小明今年暑假到北京旅游,他在某一景点看到了下列一段文 字:……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抗内外 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 英雄们永垂不朽!你知道他最可能参观的景点是
(2008年广东卷)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总体评价, 代表中国共产党观点的是
A.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B.五四运动破坏了了中国传统文化 C.五四运动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 D.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答案:D
历史是包罗万象的,也是丰富多彩的,人们可以从不同视角对历史加以解 读。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形 态更替的根本原因,在阶级社会里,这种矛盾运动表现为阶级斗争,不同 利益的集团通过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斗争形式为社会发展开辟道路,阶级 斗争就成为了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论毛泽东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逻辑环节》 (1)按照材料一的观点研究世界近现代史,应该对哪些重要历史事件评价 较高?
革命史观亦称“阶级斗争史观”
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就 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 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它既是 毛泽东对历史唯物主义具体化或中国化的一种理论表达形式, 又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课程必修一教材中, 反映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主题中,农民阶级、资产阶 级和无产阶级先后领导了革命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中国最 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就渗透了革命史观。革命史观推动社会 的演进,中国近代史可以看作是一部中国人民的革命史。 比如,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推动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其蕴含的革命史 观其实也是渗透了文明史的演进。 关键词:

多元化解读历史

多元化解读历史

这一过程是: 开始: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 基本完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 体系的形成; 深入阶段: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 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从横向看,人 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 文明;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 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 承认文明的多元化,关注不同类型文明之间 的关系。
四、社会史观 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其研究领域主要 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 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 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 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 例:传统史学的研究对象侧重于帝王将相、才子佳 人等,而现行教材把衣食住行等内容纳入了史学研 究的范畴,这一视角的转换体现 B A 唯物史观 B 社会史观 C 全球史观 D 革命史观
三、现代化史观(近代化史观) 它是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 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思想文化上 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现代化是一场全 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中国近代的近代化: 洋务运动——启动 中国近代化(经济工 业化) 戊戌变法、辛亥革 命——政治民主化 新文化运动——思 想科学化
五、生态史观 研究历史流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 关系。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
多元史观运用——典例分析
1、它是中国工业基地、技术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 中心,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挥带头作用。 2、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 义世界殖民体系。 整体史观 3、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的窗口, 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 文明史观 地方。 4、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 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 社会史观 大变化。

多元史观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多元史观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多元史观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革命史观: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走上了殖民扩张与掠夺的道路,给亚非拉地区的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亚非拉地区的人民反抗其殖民扩张与掠夺具有正义性;
全球史观:新航路开辟后,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促使世界各大洲的联系加强;促使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与扩展;
文明史观: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使世界各于的文明相互碰撞与交融,是人类文明交流融合之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现代化史观:新航路开辟之后,西欧国家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大量资本,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成长与资产阶级的壮大,推动了近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到来;客观上促进了世界落后地区的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成为人类逐步走向近代化的最初起步;
社会史观: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商业交流加强,各种物品交流、交换,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们的伙食结构和生活习惯;。

从多元史观角度看 新航路的开辟

从多元史观角度看 新航路的开辟

市1
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15C中—17C中) (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BG
2
一、研究高考 把握考情
2015、2016、2017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 考试范围(节选):
近代世界 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 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新航路的开辟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3) 工业革命
经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根本)
社会:追寻黄金

航 背景 路

原因
直接:商路受阻 宗教:传播天主教
思想:人文主义精神
其他 条件
客观:科技进步;地圆学说 主观:西葡王室支持
必要性 可能性
开 经过:

欧洲
影响 亚非拉
世界:
BG
7
新航路的开辟
哥伦布航线 达•伽玛航线
1492
麦哲伦航线
迪亚士航线
1487--1488 1497--1498
1519--1522
好望角
BG
8
一、开辟新航路 ——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三)开辟经过:(时间、人物、国别、线路、支持者)
第一个
迪亚士 葡萄牙 西欧-好望角
葡萄牙 王室
发现新大陆 东方航路
哥伦布 意大利 西欧-美洲
达伽马 葡萄牙
西欧-好望 角-印度
实现环球航行 麦哲伦 葡萄牙 环球航行
西班牙 王室
葡萄牙 王室 西班牙 王室
BG
9
(考或1考)东新方你航)眼路的力方向不是通往“东非”,而温是通故向知亚新洲
而葡传1大达345小 达是 萄 播2))胡小 ·世迦)明·迦寻牙达不子明纪马新:马找是·交的的,航达:黄为迦谈老欧而路·迦 当金了马起师洲是的马 然“不来发。一开先 可伊是,明在名辟生以斯“但了街骗不,,兰为小一道子是你像教西明台上。“能其的班很“,为告他传牙快时小欧诉伟播开发间明洲我大”辟现倒与人远的,新这流一寻航航而的个机个找的海是土人”自更原 家为地不,称多因 一了”是让是的吗 样,天真小达黑? ,而主正·明迦奴我是教的回马”希为的到的, 望通过我的航行来证明地球是圆的,并寻找通往东非的 新航路,为欧洲人寻找更多的黑奴。此外,我还希望为 我的祖国——西班牙开辟新的土地。当然,还有一个更 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把伊斯兰教传播到新的国度。

多元史观解读历史

多元史观解读历史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①新中国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
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基本胜利。
②新中国成立是马克思普遍原理与
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多元史观解读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革命史观: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标志着半 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现代化史观: 为国家的政治民主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 定了基石。 文明史史观: 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进一 步推动中国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
★多元史观解读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全球史观: 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 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 放的斗争。 社会史观: 带来婚葬礼俗的改革,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和社会风气的转变。
试着从
用文明史观整合 中国近代史
文明的差异
文明的冲突
文明的融合
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文明发展 的不同程度。
多元史观解读: 近代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 • 社会史观:
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 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 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并影响了其 它地区。
中国:
西方:
把近代史上的各次侵华战争放 置在文明冲突的角度来认识。
19世纪末,欧洲诗人吉卜林写道:承担起白人的责任, 将你们培育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来,让你们的子孙离家 远去,去满足你们的俘虏的需要。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法战争 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资本主义文明在中国 人面前表现出既野蛮 又先进的双重性格
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 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
3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

关于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多元史观是指在历史研究和教学中,充分考虑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互动,避免单一视角,从而形成一个更加完整和多元的历史观。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元史观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本文将从多元史观的概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和运用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多元史观的概念多元史观的概念源于西方历史学界,并逐渐受到世界各地历史教学界的认可和应用。

它主张通过比较历史现象,研究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多元史观中,历史不再是单一的、孤立的,而是被多个元素交织在一起的,因此能更加全面地反映出历史的真实面貌。

多元史观强调历史的相对性和包容性,认为历史不能被单一的标准和观念所规范,而应该以多种视角和层面来理解和看待历史事件。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元史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多元史观能够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历史。

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以国内史为主,忽视了世界各地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通过多元史观,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从而形成一个更加丰富和全面的历史认知。

多元史观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比较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历史事件,学生可以学会从多个角度来看待历史问题,增强历史认知和分析能力,培养历史思维和历史批判能力。

多元史观还能够促进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理解,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社会环境。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入和运用多元史观。

可以选择世界历史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或者人物来展开教学。

在教学《法国大革命》时,可以穿插介绍其他国家的革命运动,比如美国独立战争、俄国十月革命等,从而帮助学生了解到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之间的历史联系和影响。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多种史料和文献来了解历史。

关于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摘要】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已经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本文首先从多元史观的定义和重要性入手,探讨了在课程设置中如何体现多元史观,在教学方法中如何应用多元史观,以及多元史观在学生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文章还重点讨论了多元史观与思辨能力的培养以及与学生的历史观念的关系。

结合实际效果评估和未来发展方向,呼吁更多的教育资源投入到多元史观的研究和实践中,以提升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水平。

通过多元史观的运用,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多元史观、高中历史教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生能力培养、思辨能力、历史观念、实际效果评估、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多元史观的定义多元史观是指在历史研究和教学中,认识到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避免将历史简化为单一的解释或观点。

多元史观强调历史事件背后的多种原因和影响,关注不同群体、文化、思想角度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解释。

通过多元史观,我们可以更全面、客观地看待历史,避免片面或偏颇的观点,增强历史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多元史观的定义不仅包括多种历史解释的并存,还包括对不同历史观点之间的互相对话和辩证。

多元史观促使我们拓展视野,尊重多样性,发展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开放心态和批判意识的历史思考者。

多元史观的引入对历史教育和学生的成长具有积极意义,是一种现代教育理念的体现,有助于提升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1.2 多元史观的重要性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对于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多元史观的重要性在于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历史。

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只强调某一特定视角或叙述,导致学生只能获得片面的历史知识。

而多元史观强调多视角、多维度的历史叙述,让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背后的因果关系,从而使他们建立起更为完整和深刻的历史认知。

关于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在通过背景介绍和意义分析引出了文章的主题。

在首先对多元史观的概念进行了解析,然后探讨了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以及教学方法。

接着通过案例分析和跨学科教学与多元史观的结合来展示多元史观的具体运用。

在阐述了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意义,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看到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全面和多样化的历史认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跨学科能力。

希望这一教学理念能够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多元史观、高中历史教学、概念解析、作用、教学方法、案例分析、跨学科教学、意义、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碰撞,人们对历史的理解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包容性。

多元史观强调不同历史观念之间的互补和共生关系,希望通过多方面的观点和解读来呈现历史的真实面貌。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多元史观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拓宽历史视野,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探讨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1.2 意义分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元史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多元史观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只强调一种视角,导致学生容易陷入片面化的理解。

而多元史观则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历史问题,促使他们形成更为立体和丰富的认识。

多元史观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比较不同的历史观点和解释,学生可以学会分析和评价不同观点的合理性和局限性,进而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多元史观还可以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使他们了解更广泛的历史资料和研究成果,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思维能力。

2. 正文2.1 多元史观概念解析多元史观是一种历史观念,强调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局限于一种单一的解释或观点。

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现象

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现象

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现象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现象一、从多元史观看鸦片战争1.革命史观:它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现代化史观:它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

3.整体史观:它使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

4.社会史观: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生活方式等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社会习俗。

二、从多元史观看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的开放1.革命史观: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2.近代化史观: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经济的现代化。

3.整体史观: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却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文明史观: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转向工业文明的地方。

5 社会史观: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

……七、多种史观评价新航路开辟1.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紧密联系的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2.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新航路的开辟是新旧两个世界,亚洲、非洲、美洲和欧洲文明的交汇融合。

3.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看,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活动的舞台由大陆转向海洋,改变了世界各区域文明之间的政治、经济、贸易、文化等联系的规模和性质,是人类社会走向近代化的最初起步。

4.从社会史观的角度看,新航路的开辟给西欧社会带来了发展机遇,促进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但是也给非洲黑人、亚洲人民和美洲印第安人带去了殖民灾难。

多元史观解读

多元史观解读

多元史观解读由于研究者的立场不同;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时代的局限性等,导致产生了不同的史学观念。

用来对史实进行意义建构的理论和观点就是史观。

20世纪20年代,李大钊在北京大学为学生讲授《史学思想史》,其中第一讲就是《史观》。

他把史观看作是做人的必需,“故历史观者,实为人生的准据,欲得一正确的人生观,必先得一正确的历史观。

”什么是“史观”?李大钊说,史观就是关于历史的法则性解释或概念。

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有机集合体。

高中新课标程式下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或称革命史范式),发展为全球史范式(亦称整体史范式)、文明史范式、现代化范式等史学范式。

这些新的史学范式,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框架性认识.(一)全球史观全球史观是第二次大战后在欧美兴起的并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影响我国史学界的全新的史学理念。

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同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形成。

它主张超越国别、民族和地区的界限,以宏观的整体的眼光来考察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历史演进,反对“欧洲中心论”,反对将世界历史当成国别史的汇编,强调世界各地区各国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以及世界各地区由分散到聚合的整体化趋势。

全球史观或整体史观将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史的过程归纳为纵向的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以及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替和横向的世界各地区由彼此分散到联系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两个基本方面。

世界近代史就是从1500年地理大发现,到1900年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世界从地区隔绝向形成统一整体过渡的历史。

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横向、整体发展的历史,要重视交往、强调友好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多元化史观

多元化史观

多元化史观(一)唯物史观:(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全面的、辩证的、一分为二的看问题(二)现代化(近代化)史观:1.含义: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城市化;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2.在认识近代化(现代化)史观时要防止几种偏差:(1)把现代化看成人类理想目标的实现。

因为现代化(近代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

如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生活恶化,女工、童工问题等,后来西方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了纠正,现在的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已成为人的权利。

还有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等。

(2)现代化与西化的关系。

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

正确的心态是既保持民族独立、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

3.知识要点:(1)xx近现代史经济上近代化进程: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原因、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过程、一五计划、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思想上近代化方案:农民阶级《资政新篇》、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新中国成立后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政治上近代化的努力: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2)世界近代史经济上近代化进程: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运行机制调整。

政治民主化进程: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发展和完善。

思想理性化科学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即人文精神的兴起与发展。

(三)全球史观。

关注人类走向整体的历史进程。

1.含义: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2.知识要点:(1)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开始殖民扩张与掠夺,世界市场雏形出现;19世纪中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市场完全形成。

关于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多元史观是指从多种角度和视角来看待历史,承认历史是一个多元、复杂的过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历史记忆和历史体验。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元史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使他们能够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意识。

本文将探讨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及其意义。

多元史观可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历史事件。

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只从一个角度呈现历史事件,忽略了其他可能的解释和理解。

而多元史观则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和角度来解读历史事件,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历史。

在探讨中国近现代史时,可以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去分析历史事件,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个时期的社会、政治和人们的生活状况。

多元史观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只灌输学生某种特定的历史观念,缺乏对历史事件的多角度思考和评价能力。

而多元史观则要求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历史事件,理解每一种历史观点背后的逻辑和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多元史观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本质及其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多元史观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

历史是一个复杂的过去,它不仅是一些事件的简单堆砌,更是一段人类文明的成长历程。

运用多元史观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地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使他们能够深刻地理解历史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通过多元史观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历史意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渊源。

多元史观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只传授给学生一种特定的历史观念,使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局限,只相信自己所接受的历史观点。

而多元史观则要求学生能够接受和尊重不同的历史观点,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通过多元史观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加宽容和理解历史的多样性,帮助他们摆脱狭隘的历史观念,拥有更加全面和正确的历史认知。

多元化史观

多元化史观

多元化史观(一)唯物史观:(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全面的、辩证的、一分为二的看问题(二)现代化(近代化)史观:1.含义: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城市化;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2.在认识近代化(现代化)史观时要防止几种偏差:(1)把现代化看成人类理想目标的实现。

因为现代化(近代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

如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生活恶化,女工、童工问题等,后来西方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了纠正,现在的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已成为人的权利。

还有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等。

(2)现代化与西化的关系。

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

正确的心态是既保持民族独立、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

3.知识要点:(1)中国近现代史经济上近代化进程: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原因、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过程、一五计划、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思想上近代化方案:农民阶级《资政新篇》、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新中国成立后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政治上近代化的努力: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2)世界近代史经济上近代化进程: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运行机制调整。

政治民主化进程: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发展和完善。

思想理性化科学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即人文精神的兴起与发展。

(三)全球史观。

关注人类走向整体的历史进程。

1.含义: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2.知识要点:(1)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开始殖民扩张与掠夺,世界市场雏形出现;19世纪中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市场完全形成。

多元史观

多元史观

对于伟人孙中山,站在不同的史学角度,会 有不同的评价: 甲说:“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乙说:“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 丙说:“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 丁说:“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
……
甲.乙.丙.丁分别主要是站在哪种史观上对孙中山作出评价的?
多元史观分析“历史人物”
甲说: “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乙说: “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 丙说: “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
(2007全国文综Ⅱ)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 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 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 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 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 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 东西.”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A.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识 B.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 C.史学无需穷尽人类文明的历史 D.从文明传承的角度阐释历史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革命史观
现代化(近代化)史观
丁说: “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
社会史观
近代化史观
A、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 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B、人类社会是由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阶级斗争推动,由低级 向高级发展的历史
文明史观
全球史观
C、人类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 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 D、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 文明演进的历史。
多元史观解读“洋务运动”
从革命史观看, 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 制度和纲常名教。地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的一场自救 从现代化史观看, 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 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和外交现代化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从全球史观看, 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总理衙门的设 立使中国跟世界的联系更强了 从文明史观看, 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一次碰撞,提出的“中体西用”思想反映 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 文明既欣赏又排拒的矛盾心态 从社会史观看, 买办、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在作息方式 、衣着服饰 、 饮食习惯 等方面表现出个性化、大众化和西洋化的特征

世界历史的多元视角与全球化的影响

世界历史的多元视角与全球化的影响

世界历史的多元视角与全球化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世界历史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人类社会也变得更加多元化。

多元视角的出现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历史事件,并深刻认识到全球化对世界历史的巨大影响。

首先,全球化让不同文明互相交融,形成了更加多元化的历史观。

在过去,我们往往只了解到自己所在文明的历史,对其他文明的认知则相对薄弱。

然而,在全球化进程中,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变得更加频繁,文明的交融和碰撞也越来越明显。

这使得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世界不同地方的历史,从而形成更加多元的历史视角。

其次,多元视角带来的是对历史事件的多重解读和理解。

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人们对于同一个历史事件往往会有不同的解读和认知。

比如,对于二战这个重大历史事件,中国人饱受侵略之苦,往往会以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为主角的角度来解读;而对于德国人来说,他们可能会从自己国家的崛起和法西斯主义的兴起等角度来解读。

正是这样的多元视角,丰富了我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叙述,使得历史更加丰富多彩。

然而,全球化也给世界历史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其中之一是历史扭曲和历史争议的增加。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各种信息和观点交错涌入,有些国家和地区利用历史来加强自身国家认同感,导致历史事件被刻意扭曲或歪曲。

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更加警惕,通过多方校正和比较,去寻找真实的历史。

此外,全球化还导致了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历史观上的一体化倾向。

为了适应全球化带来的改变,某些国家和地区往往采取一种折中的历史观,即放弃一些传统观点,接受全球化所强调的一些普世价值观。

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各国的历史特色,使得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更加趋同。

总的来说,世界历史的多元视角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得以展现。

这种多元视角让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世界各地的历史,同时也让我们面临更多的历史解读和历史争议。

全球化给世界历史带来了诸多变革和挑战,我们需要在多元视角中保持开放和多样性,以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和解读世界历史。

运用多元史观评价洋务运动

运用多元史观评价洋务运动

运用多元史观评价洋务运动周龙飞摘要:从现代化史观看,洋务运动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外交现代化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从文明史观看,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一次碰撞,提出的“中体西用”思想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拒的矛盾心态。

从社会史观看,买办、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在作息方式、衣着服饰、饮食习惯等方面表现出个性化、大众化和西洋化的特征。

从全球史观看,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

总理衙门的设立使中国跟世界的联系更强了。

从革命史观看,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

地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的一场自救。

关键词:多元史观,洋务运动,历史评价史学范式(史观)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有机集合体。

什么是历史史观?史观是对历史的看法和态度,即以什么立场、何种意识、怎样的价值取向认识历史。

同一史实,史观不同,得出的理解或判断会差异,甚至对立。

近年来,历史高考的学术味日益浓厚,探究性、思辨性很强。

以全国高考新课程卷为例,2011 年第41 题“西欧崛起”题,可从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多个角度评论材料中的观点。

高中新课标程式下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在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或称革命史范式)基础上,又出现了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现代化范式、社会史范式、生态史范式等新史学范式。

这些新的史学范式,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框架性认识。

这一趋势和特征提示我们,在高考复习中,要依托教材,结合史学研究动态,重视对重大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立体透视和全方位认识,善于深究、质疑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反思探究意识。

下面以洋务运动为例,运用多元史观来进行评价。

现代化史观,现代化也称近代化。

一样的历史、不一样的解读--以中国近代史为例解读高考中多元史观的运用

一样的历史、不一样的解读--以中国近代史为例解读高考中多元史观的运用

一样的历史、不一样的解读——以中国近代史为例解读高考中多元史观的运用一、主题和教学内容分析(一)主题:一样的历史,不一样的解读(二)确定依据:《课标》关于高中历史课程性质的阐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

新课程高考文综历史部分《考试说明》的要求:考核目标要求考生必须掌握的四种能力都涉及到多元史观的正确运用(三)备考目标1.知识与能力:初步理解五种基本的历史观点,了解其在历史研究和学习中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运用五种基本的史观概括分析中国近代史的阶段特点及重大史实。

运用五种基本的史观解读材料、评价历史、讨论问题,阐述观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逐步培养学生正确对待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引领学生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评析历史事物。

(四)备考的重点与难点1.备考重点:五种史观的基本态度运用五种史观概括分析中国近代史的阶段特点及重大史实2.备考难点:正确运用恰当的史观解读材料,评价历史,阐述观点。

(五)主要教学方式:讲授法、范例教学法二、教学过程(一)史观Array(三)高考试卷中的“多元史观解读中国近代史”(四)课后探究及复习作业导入: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

——[法国]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史学原论》【解读与回顾】(此材料来自2009年高考宁夏文综卷35题的题干材料。

)1.是否还记得这道题目考察的是什么?(考察的是史料的特点)2.这段文字在告诉我们什么?(任何历史记述都带有记述者个人的主观因素,这是不可避免的)3.那么前人的记述都是带着怎样的主观判断来完成的呢?既然主观因素不可避免,我们又该用怎样的态度来对待和判断摆在我们面前的诸多史实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谈谈史观的问题。

【屏幕打出史观二字】教学重难点突破:(一)史观1.概念:史观是对历史的看法和态度,即以什么立场、何种意识、怎样的价值取向认识历史,它是史学的灵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 (1)特点:国内市场区域性特征明显;海外市场 拓展;对外贸易出超。 影响:冲击贱商传统;倭寇、“洋禁”与海外贸易 发展冲突;白银流入与货币化。 (2)观点:工商立国;与列强展开以工业为基础 的商战;破除传统,培养和尊重工商技术人才。 背景:重农抑商、闭关锁国,落后于西方工业化国 家;列强入侵与对华商品和资本输出;洋务运动。 (3)变化:多中心的区域市场向世界市场转变; 工业产品成为世界市场的主导。 影响:促使传统经济趋于破产,客观上有利于社会 转型;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成为世界市场的原 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半殖民地化。
文明史观的几个特点: 从现实人类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去追溯历史,说明现代 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而来的,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在一 起; 从长时段考察历史,重点考察那些历史当中比较稳定、长 期发挥作用的因素,例如政治经济制度、民族文化、社会 心理等等,这其中也包括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 以生产力作为划分文明史发展阶段的标准,把人类文 明的历程划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阶段,而从农业 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现代化; 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勾勒出人类文明 总体演进的脉络,总结人类文明的成果,在充分肯定人类 社会取得的进步的同时,揭示存在的问题;
(2010全国Ⅱ卷)21.法国人克雷夫克夫在18世 纪70年代写道:“我可以给你之初一个家庭…… 他的妻子是荷兰人,儿子和法国人结婚,生了四 个孩子,都娶了不用国籍的妻子……这是把所有 国家的各个个人熔化成一个新的民族。”他所描 绘的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
A.英属北美殖民地 B.法属美洲殖民地 C.西属美洲殖民地 D.荷属美洲殖民地
文明史观(文明史研究范式)
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包括两个层次, 即整个人类的文明和不同类型的文明。
人类文明发展的纵向主线是:野蛮蒙昧时代 →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工场手 工业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等)。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 构成,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物质文明包括物 质生产、物质交流、物质生活等;政治文明包括 政治观念、政治制度、政治组织、政治行为等; 精神文明包括科技文明、学术思想、文学意识和 宗教文明等。 与此同时,各个时期的文明又因地域、民族 的不同,形成不同类型
现代化史观(现代化研究范式)
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由农业文 明向工业文明演进的历史 其内容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经济 上的工业化进程;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大众化进程。 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化进程是其核心,重 点是把握人类历史纵向发展的历程。 从18世纪到21世纪,世界现代化过程可以分为两 大阶段: 第一次现代化指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 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 业文明的转变过程, 第二次现代化指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 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 识文明的转变过程。
材料三 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的雇 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 存了几百年。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 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恩格斯:《反杜林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 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l9世纪中期以前 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及阶段性特征。(1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 史前提”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恃 商为用,则工实尚居商之先;士研其理,工致其功, 则工又必兼士之事……夫泰西百工开物成务,所以 可富可强,可大可久者,以朝野上下敬之慕之,扶 之翼之,有以激厉之之故也……中国果欲发愤自强, 则振百工以前民用,其要端矣。欲劝百工,必先破 去千年以来科举之学之畦畛,朝野上下,皆渐化其 贱工贵士之心。 ——薛福成:《振百工说》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薛福成 等早期维新思想家关于工商业的主要观点,并分析 其产生的历史背景。(12分)
材料三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 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 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 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 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 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 赖所代替了。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后期商 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薛福成等早 期维新思想家关于工商业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产生的 历史背景。(12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世界市场 格局的主要变化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12分)
(1)官营手工业衰落;家庭手工业开始涌向市场; 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产 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2)阶段:“原工业化”;工业革命(工业化)。 (4分) 阶段性特征:“原工业化”阶段:手工工场快速发 展;商人参与;使用雇佣劳动。 工业革命阶段:大机器生产;需要大量资本;形成 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阶级。(12分)
(2)自1500年起,人类开始走出分散状态,到20 世纪初世界已连成一体。叙述这一过程中的重大历 史事件及其影响。(13分) 15-16世纪,西欧国家开辟了新航路,进行早期 海外殖民扩张,人类社会开始从分散的古代世界向 整体的现代世界转折。17-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 法、美相继爆发革命,工业革命标志着工业社会的 来临。政治与经济革命巩固并发展了资本主义制度, 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19世纪,资本主 义工业化浪潮从西欧推向其他地区;第二次工业革 命推动了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列强掀 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 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整体史观(或全球化史观)
从“世界史”的角度观察人类文明的发展, 可以看出它经历着“从分散到整体”的过程。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横向、整体 发展的历史,要重视交往、强调友好交往在人类 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由点到面、由面到片、 由片到圈、最终组合成世界文明的过程。 全球化史观考察人类文明整体之间的联系。
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 性,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统一,既看到人类社会发 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看到不同文明有自己独特 的具体发展道路。同时文明史观还关注不同类型文明 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工业社会以来的相互关系, 考察国际社会中和全球化过程中人类文明的演进; 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当中进行综合全面地 考察研究,由此确定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 在和其他文明的比较中探讨中华文明的特点,同时丰 富世界文明的内涵。 显然,由于文明史观在很大程度上涵盖了现代化史 观和全球化史观,因而是一种更为宏观的历史观。
高考探微
(全国新课程卷) 31、1902~1906年,京师大学 堂师范馆共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 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2010江苏卷) 19.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 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亚太经济合作组 织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相继问世。二者的共同之处 在于 ①在欧洲经济一体化加快的背景下建立 ②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 ③成员国具有相同的社会政治制度 ④美国是这两个经济组织的重要成员国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10上海卷)从分散到整体(第4分册) 世界历史不是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历史的堆积, 而是人类自孤立和分散的状态,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密 切联系的整体的过程。 问题:(15分) 写出地图上A、B两处所代表的古代文明。(2分)
(1)答案1:A一两河流域或美索不达米亚; B一美洲印第安文明或玛雅文明。(2分)
材料二 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 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材料, 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 被称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 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l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 “工厂”雇用了l l40名工人,其中近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 童。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地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 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l700年毛 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兴行业 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 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 等
——杨宁一《文明史观与中学历史教育》
文明史观认为,一切文明都是整个人类 文明的组成部分,并相互交织、渗透和转化, 共同推动着人类文明从低级走向高级,均应 得到承认和尊重。世界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从 来就是多元的、多线的。
(全国大纲Ⅰ卷)37、(3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 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明中后期,徽州“贾人几遍天下”,“不知 贸迁”而贫困者受到鄙视。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 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桔,“下吴越如流水”。景德 镇的瓷器、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 州所产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以至于有“大抵日本 所须,皆产自中国”之说。明后期付元初在《论开洋禁 书》中说:“西洋”(今泰国、柬埔寨等地)的苏木、 胡椒、犀角、象牙,“皆中国所需要”;占有吕宋(今 菲律宾)的葡萄牙、西班牙人,“好中国绫缎杂缯”, 湖州丝在原产地一斤值白银一两,运至其地则“得价二 倍”。直至十九世纪初,中国手工产品在东南亚与东亚 地区都保持其影响力。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等
(全国新课程卷)40.(3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科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 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 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 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 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 工2 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l70张,机匠补充困难, 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