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缓释混悬剂新技术_邢静娴

合集下载

副本吉林大学药学院导师名单

副本吉林大学药学院导师名单

所在专业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药物化学 药物化学 药物化学 药物化学 药物化学 药物化学 药物化学 药物化学 药物化学 药物化学 药物化学 药物化学 药物化学 药物化学 药物化学 药物化学 药物化学 药物化学 药物化学 药物化学 药物化学 药物化学 药物化学 药物化学 药物分析学
研究方向 缓控释制剂研究 生物分子库与新药筛选 基因治疗与基因表达调控 癌基因表达 生物技术制药;基因表达与调控 脂肪细胞分化及再生医学 代谢性疾病药物的设计与合成 多能干细胞研究 基因工程;分子细菌学 代谢性骨病学 糖尿病并发症及肾脏病分子病理 代谢性骨病的分子机制研究 糖尿病并发症分子病理学 多样化合成与创新药物研究 天然药物结构鉴定及构效关系研究 天然药物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 新药开发及新剂型的研究 天然药物分子结构优化及药物质量控制 药物设计与合成 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的研究 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研究 天然产物及药物剂型的研究 中药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 心血管药物 靶向药物系统研究 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及新剂型的研究 中草药成分化学与有机合成研究 药物剂型的研究 中药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研究 新药开发 新药的设计、合成及活性研究 生物催化和生物合成 药物化学研究 天然产物的研究与开发 中药有效成分与应用开发研究 药物分子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研究
关铭 赵春芳 胡秀丽 周秋丽 赵丽纯 睢大筼 任立群 洪铁 刘宏雁 曹霞 武毅 于晓风 颜炜群 孙非 孙德军 王毅 周余来 袁文锴 顾国贞 侯宜 张绍轩 周庆伟 陈月 耿学军 宿晓云 张馨木

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缓控释制剂是应临床治疗需要而产生的 临床 实践发现 一些慢性病患者在用普通制剂进行治 疗时顺应性差 而缓控释制剂缓慢释放药物的特 点 能够 1 使血药浓度平稳 避免峰谷现象 有利于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特别是对于治疗窗 窄的药物 可保证其安全性及有效性 2 使血药
浓度在较长时间内维持在有效治疗浓度范围内 对于半衰期短的药物 可降低给药频率 使用更方 便[2] 因此 缓控释制剂可提高患者用药的顺应性 特别适用于需长期用药的慢性疾病患者 如心血 管疾病 哮喘 风湿性疾病等
缓控释制剂的服用间隔一般为 12 或 24 小时 为维持有效血药浓度 避免不良反应 患者应注意 不要漏服 以免血药浓度过低不能控制症状 也不 要随意增加剂量 否则血药浓度太高 会增加毒性 反应 服用时间必须间隔一致 3.3 整吃整排 问题
需注意的是 某些缓控释制剂的部分结构在胃 肠道中不会破坏 最后随粪便排出体外 例如微孔 膜包衣片的包衣膜 不溶性骨架片的骨架及渗透 泵片的生物学惰性组分 后两者形似完整的药片 因此须提前告知患者 以免其产生误解 3.4 中毒救治
Glumetza
3 缓控释制剂临床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3.1 剂量突释 Dose Dumping
剂量突释是指缓控释制剂在释放初期出现的药 物大剂量释放现象 有几种情况可导致剂量突释
54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Vol.20.No.28
技能篇
一是制剂工艺不合格 没有达到规定的释放速率 标准 为防止这种情况发生 中国药典自 1995 年 版开始增加了体外释放检查 规定在释放实验开 始后 0.5 2 小时取样测定 以考察是否有突释 第 二种情况是服药方法不当 比如在咀嚼或辗碎后 服用 由缓控释制剂的工艺和释药原理可知 这种 服药方式将破坏用于控制药物释放的包衣膜 骨 架或渗透泵结构 从而造成药物快速释放 由于缓 控释制剂的剂量通常是普通制剂的 2 倍以上 因此 突释造成的血药浓度升高有可能导致患者中毒 据文献报道 一名 31 岁的男子在咀嚼服用一片缓 释吗啡后发生了重度中毒[7] 因此 必须向患者反 复强调正确的服药方法 多种缓控释药品的说明 书显示 片剂多要求整片吞服 切勿咀嚼或辗碎 一般也不能将药片分成两半 但假如片剂面有划 痕 则可按照说明书从划痕处掰开后服用 小丸胶 囊剂可打开胶囊直接服用小丸 然而也应强调勿 辗碎 以免破坏小丸的缓释结构

一种含索马鲁肽的口服缓释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含索马鲁肽的口服缓释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611150925.X(22)申请日 2016.12.13(71)申请人 南京星银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地址 211200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经济开发区机场路28号(72)发明人 刘铠豪 赵文华 (51)Int.Cl.A61K 9/26(2006.01)A61K 47/38(2006.01)A61K 47/32(2006.01)A61K 47/06(2006.01)A61K 47/18(2006.01)A61K 38/26(2006.01)A61P 3/10(2006.01)A61K 31/425(2006.01)A61K 31/4439(2006.01)A61K 31/155(2006.01) (54)发明名称一种含索马鲁肽的口服缓释制剂及其制备方法(57)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含索玛鲁肽的药物组合物口服缓释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活性成分为GLP-1类似物索马鲁肽,另外还包括与索马鲁肽具有协同作用的磺脲类、双胍类或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物,将此药物活性成分包裹到缓释载体材料中,制备成缓释微球,然后与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混合压制成具有一定形状的药片,供口服使用,从而起到长效缓释作用。

本发明制备的口服缓释制剂不仅改变了多肽类药物的常规给药途径,而且延长了多肽类药物的作用时间,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用药的顺应性,提高治疗效果。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10页 附图1页CN 108606957 A 2018.10.02C N 108606957A1.一种含索马鲁肽的口服缓释制剂,其特征在于,它主要由含索马鲁肽药物活性成分的缓释微球和药学上可接受的其他辅料直接压制成具有一定形状的药片而成,其中,所述的缓释微球包括含索马鲁肽的药物活性成分、缓释载体材料、药学上可接受的其他辅料;其中:①按质量百分比计,含索马鲁肽的药物活性成分为1.2%~10%,缓释载体材料为60%~90%,药学上可接受的其他辅料为5%~30%。

口服缓释制剂综述

口服缓释制剂综述

口服缓释制剂综述口服缓释制剂系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的制剂。

缓释制剂中的药物按适当的速度缓慢释放,血药浓度“峰谷”波动较小,可避免超过治疗血药浓度范围的毒副作用,又能较长时间保持在有效浓度范围之内以维持疗效。

与普通制剂比较,缓释制剂可延长治疗作用持续时间,降低毒副作用,减少用药次数,改善用药的依从性。

【1】1 缓释制剂的作用特点【2】1.1 减少给药次数,提高病人的依从性:缓释制剂给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维持一定的血药浓度,可以每日1次或数日1次给药,大大地方便了病人,提高了病人的依从性而保证了治疗效果。

1.2 缓释制剂的组成:缓释制剂处方组成中,一般包括速释和缓释两部分药物。

速释部分能很快地释药而迅速达到有效血药浓度;缓释部分能在长时间内缓缓释放,维持有效的血药溶度。

1.3 保持平稳而有效的血药浓度:常规制剂多次给药的方式易产生较大的峰谷波动现象,缓释制剂则可以克服这种峰谷现象,提高了药品使用的安全性。

1.4 降低药品对肠胃道的不良反应:普通制剂由于口服后在肠胃道中迅速崩解溢出,对肠胃产生较大的刺激作用,若制成缓释制剂则可减少不良反应。

2缓释制剂的种类2.1骨架型缓释制剂骨架型是缓释制剂中最为多见的一种剂型,骨架片是药物与一种或多种骨架材料及其他辅料制成的片状固体制剂。

骨架呈多孔型或无孔型。

多孔型骨架片药物溶液通过微孔扩散而释放,无孔型骨架片的释药是通过外层表面的磨蚀-分散-溶出而释放。

常用的缓释辅料分为纤维素衍生物、丙烯酸树脂,乙烯基聚合物,天然产物及简单提取物。

纤维素衍生物包括羟丙基纤维素、羟丙甲纤维素(HPMC)、羧甲基纤维素和羧甲基纤维素钠等。

丙烯酸树脂包括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酯等。

乙烯基聚合物包括聚乙烯吡咯烷酮、邻苯二甲酸乙酸乙烯酯和聚羧乙烯等。

天然产物及其简单提取物包括巴西棕榈蜡、海藻酸钠和果胶等。

缓释骨架片主要以亲水凝胶型骨架片和不溶性骨架片为主【3】。

托吡酯缓释混悬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

托吡酯缓释混悬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610503261.4(22)申请日 2016.07.01(71)申请人 北京万全德众医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地址 102206 北京市昌平区生命科学园博达大厦南楼(72)发明人 刘冲 马莉 (51)Int.Cl.A61K 9/10(2006.01)A61K 31/7048(2006.01)A61K 9/50(2006.01)A61K 47/32(2006.01)A61K 47/38(2006.01)A61P 25/08(2006.01)(54)发明名称托吡酯缓释混悬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托吡酯的缓释混悬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制剂包括托吡酯、离子交换树脂、包衣材料、助悬剂、增塑剂、防腐剂、矫味剂等成分。

制备工艺包括制备药物树脂复合物,将含药树脂复合物与其他附加剂混合制备得到缓释混悬液。

本发明提供的托吡酯缓释制剂采用离子交换技术,可以掩盖托吡酯的不良口感,同时制成液体制剂,便于吞咽困难的患者服用,显著改善了患者的顺应性。

本发明提供的托吡酯缓释制剂,服用后血药浓度平稳,血药浓度介于速释制剂峰浓度与峰谷浓度之间,可有效控制癫痫的发作,降低副反应发生率。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CN 106109408 A 2016.11.16C N 106109408A1.一种托吡酯缓释混悬液,有效成分为托吡酯,还包括离子交换树脂、包衣材料、助悬剂、增塑剂、防腐剂、矫味剂在内的原料组分,其特征在于所述托吡酯与离子交换树脂形成复合微粒,且托吡酯与离子交换树脂的重量比为1:4~1:8。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吡酯缓释混悬液,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复合微粒的粒径为10~40 目。

3.如权利要求1 所述的托吡酯缓释混悬液,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离子交换树脂包括苯乙烯强酸性阳离子树脂、苯乙烯弱酸性阳离子树脂、聚磺苯乙烯钠离子树脂、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弱酸性阳离子树脂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

一种延胡索乙素口服缓释制剂[发明专利]

一种延胡索乙素口服缓释制剂[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延胡索乙素口服缓释制剂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朱瑞芳,田福荣,沈烽,张静涵,戎昱欣,戚贝贝,姜义娜申请号:CN201510783620.1
申请日:20151110
公开号:CN105380910A
公开日:
20160309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延胡索乙素的新型口服缓释制剂。

该制剂以延胡索乙素为主要成分,结合多重原理,即,人体的胃小凹“捕获”原理、中空构造漂浮原理、高分子的溶胀及粘附原理及胃的排空作用原理设计得到的一种可被胃粘膜表面的胃小凹结构所截留的粒径范围为10~80μm的胃滞留长达10h的中空缓释微球。

其组成材料可以是药剂学上可接受的胃溶性或肠溶性或难溶性材料的一种或多种组合。

其制备方法可以采用乳化扩散-挥发法、模板法、喷雾冷冻干燥法、复凝聚法、自组装法或悬浮法。

该制剂可作为慢性、持续性、非重度疼痛的长效镇痛制剂,克服了已上市的延胡索乙素片剂、注射剂的作用时间短、需频繁用药及易催眠的缺陷,且无依赖成瘾性,具有良好市场前景。

申请人:温州医科大学
地址:325035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茶山镇高教园区温州医科大学
国籍:CN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苯妥英钠缓释混悬剂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

苯妥英钠缓释混悬剂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711275308.7(22)申请日 2017.12.06(71)申请人 江苏大学地址 212013 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学府路301号(72)发明人 刘宏飞 朱飞琴 阮秀清 许颖 屈阳 辛渊蓉 刘玉杰 (51)Int.Cl.A61K 9/10(2006.01)A61K 47/38(2006.01)A61K 47/32(2006.01)A61K 31/4166(2006.01)A61P 25/08(2006.01)(54)发明名称苯妥英钠缓释混悬剂及其制备方法(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苯妥英钠缓释混悬剂及其制备方法,属于药物制剂技术领域。

该制剂含有苯妥英钠和药学上可接受的聚合物。

按重量百分比该制剂含苯妥英钠10-50份,辅料为20-60份。

起缓释作用的辅料为阴离子交换树脂和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丙烯酸树脂,羟丙甲基纤维素其中的一种或几种。

与普通片剂相比,本发明缓释制剂服药后体内血药浓度波动幅度明显降低,可以有效的避免其毒副作用的产生,另外,本发明缓释制剂与美国药典对于美国上市产品苯妥英钠缓释胶囊的溶出度要求相符合;可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且服用、携带方便,并减少服用次数。

本发明控释制剂将在临床上作为抗癫痫药使用。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6页 附图1页CN 108186563 A 2018.06.22C N 108186563A1.苯妥英钠缓释混悬制剂,其特征在于按重量比该制剂含有如下成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苯妥英钠缓释混悬制剂,其特征在于缓释材料为阴离子交换树脂和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丙烯酸树脂(Eudragit RL100,尤特奇RL100),丙烯酸树脂(Eudragit RS100,尤特奇RS100),羟丙甲基纤维素其中的一种或几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苯妥英钠缓释混悬制剂,其特征在于增塑剂为邻苯二甲酸二乙酯、癸二酸二丁酯、聚乙二醇400等中的一种或几种。

帕利哌酮缓释混悬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

帕利哌酮缓释混悬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帕利哌酮缓释混悬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浦洁,张庭
申请号:CN201510647361.X
申请日:20151009
公开号:CN105310980A
公开日:
20160210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帕利哌酮的缓释混悬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制剂包括帕利哌酮、离子交换树脂、包衣材料、增塑剂、助悬剂、防腐剂、矫味剂、着色剂等成分。

制备工艺包括制备药物树脂复合物,将含药树脂包衣,再将包衣的药物树脂复合物与其他附加剂混合制备得到缓释混悬液。

本发明工艺简单,易于生产操作,剂量准确,作用持久,疗效稳定,口感良好,提高了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顺应性。

申请人:北京万全德众医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102206 北京市昌平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博达大厦万全(北京)创新基地
国籍:CN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word】国内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

【word】国内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

国内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第24卷第2期河北医科大学V o1.24No.22003年3月JOURNALOFHEBEIMEDICALUNIVERSITYMar.2003?127?国内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综述?石秀芝,李延昌,王焱(综述)(1.河北医科大学药学院药剂学教研室,河北石家庄050017;2.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河北石家庄050031)【主题词】迟效制剂;剂型;投药,口服【中图分类号】R944.9【文献标识码】A口服缓(控)释制剂能够降低血药浓度波动,减少给药次数,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而且使用方便,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其理论与技术发展日趋成熟,所研究的药物品种和制剂类型都不断增加和扩大,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现将国内该制剂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缓释制剂裴元英等[1对对乙酰氨基酚——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ydroxypropylmethylcellulose,HPMC)骨架片体外释药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湿法制片的释药比干法制片慢,对乙酰氨基酚的释药速率随HPMC粒度的减小和片子的增大而减慢,骨架片的硬度范围不同时,影响也有所不同.诸如同类的研究还有阿司匹林,格列吡嗪,硫酸奎尼丁,双氯芬酸钠HPMC骨架片等.牟晓红等[2考察了乙基纤维素(ethylcellulose,EC)与丙烯酸树脂不同的配比对布洛芬缓释片体外释药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EC用量不变的情况下,调节丙烯酸树脂Ⅱ号与Ⅲ号的用量可得到不同释药速度的缓释片.当处方中单独采用Ⅱ号树脂与EC混合使用时,二者比例在3:1时,缓释效果较差,当比例达6:1时,可得到较好的缓释效果.当Ⅲ号树脂与EC混合使用时,比例在3:1时即可达到满意的体外释药效果.蔡曙光等[3研究了布洛芬和盐酸伪麻黄碱组成的复方骨架型缓释片,并探讨了药物从缓释系统中的释药机理,同时选用了12名受试者采用交叉设计,比较了缓释片与进口普通片的生物利用度和体内药动学特征.结果表明,缓释片体外释药可用Korsme,yer/Pappas方程描述,药物显示出良好的缓释效果.体内结果显示,缓释片与进口普通片相比,【文苹编号】1007-3205(2003)02—0127—03二者生物利用度相等,而缓释片的药物吸收速度较慢,血药浓度较为平缓持久.张淑秋等[4对卡托普利缓释骨架片进行了研究,处方组成为硬脂酸——丙烯酸树脂Ⅱ号2:1和硬脂酸——EC5:1,用湿法制粒得到的骨架片缓释效果最佳.李可欣等[5在茶碱缓释片体内外相关性研究中发现,茶碱缓释片在人工胃液及人工肠液中均能有效地缓慢释药;体内血药浓度测定结果表明,缓释片有效血药浓度维持时间长,作用平稳持久,半衰期为10h;其体外溶出量与体内吸收量之间呈现良好的相关性.蒋新国等[6以盐酸普罗帕酮为模型药物,比较了海藻酸钠, 脱乙酰壳多糖以及两者混合骨架片的缓释作用和释药特性.结果表明,海藻酸钠与脱乙酰壳多糖混合物的缓释作用最好,释药速度受介质pH的影响较小,当两者比例为1:1或3:2时,缓释片在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的释药效果相近.齐美玲等【7进行了盐酸尼卡地平缓释片的研究,利用2.析因设计对盐酸尼卡地平缓释片处方进行优化,采用8种数学模型对其药物释放行为进行了拟合,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 HPLC)法对9名志愿者的药物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EC,羟丙基纤维素(hydroxypropylcellulose,HPC)和泊洛沙姆等因素对药物释放有显着影响.但是,这三种因素间不存在相互作用.扩散——溶蚀模型是描述盐酸尼卡地平缓释片中药物释放的最佳模型;缓释片缓释作用显着,与进口缓释胶囊相比,其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9.1.孔晓龙等[8]以明胶——邻苯二甲酸醋酸酰维素为囊材,用复凝聚法制备了卡托普利缓释微囊,包封率为76.8,载药量为86.6mg/g,微囊中药物溶出率与溶出时间的平方根为一线性方程,说明卡托普利微囊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三修20音02-03.一2,0+2胃内滞留型给药系统195[作者简介]石秀芝(3一),女,河北肃宁人,河北医科大学药一一’一.学院副教授’从事药剂学研究.由药物,赋形剂及1种或1种以上的亲水胶体128?河北医科大学第24卷第2期或高级脂肪醇等均匀混合,制成颗粒或压制成片或制成胶囊剂等.该制剂的控释特性使得某些药物可以其特有的方式获得最佳的药理效应,所以也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一类制剂.如朱金屏等]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oJyvinyJpyrroJidone,PVP),聚乙烯醇(ployvinylalcohol,PV A)为辅料进行了核黄素胃漂浮缓释片的体外溶出及人尿排药量试验.结果表明,核黄素胃漂浮缓释片能漂浮于人工胃液中,较恒定地释药达4h之久,释药模式接近零级动力学,而且在胃内滞留时间较长,释药缓慢,溶解的药物有足够的时间被十二指肠吸收.袁今才等l_】在阿司匹林胃漂浮片的实验研究中报告了阿司匹林胃漂浮型控释片的制备,体外溶出及动物体内药动学参数.胃漂浮片体外溶出的T.为0.87h,T为1.22h,m为1.08;在兔体内,普通片与漂浮片的T,C及AUC0一均无显着差异,T有显着差异(P<0.05),维持有效血药浓度时间差异非常显着(P<0.01).林宁等”研制了阿司匹林胃漂浮型控释胶囊,其体外溶出属零级动力学过程,K?一9.21/h;体内0~8h的吸收速度符合表现零级动力学过程, K一10.5/h;且体内外数据有显着的相关性(r一0.9917,P<0.01).周建平等l_】采用甲醛蒸汽交联明胶胶囊的方法,制备了胃内滞留型对乙酰氨基酚控释胶囊,该胶囊在人工胃液中的释药曲线符合零级动力学模型;家兔在体实验表明,该胶囊的胃内滞留时间达6h以上.杜青等l_l以EC为阻滞剂制备了氨茶碱多剂量胃漂浮颗粒,并考察了影响其漂浮性能和释药速度的各种因素,结果表明,增加16醇和18醇用量,可以增加颗粒的漂浮性;增加EC溶液浓度,减少MC用量或增大颗粒粒度均可以延缓药物从颗粒中的释药速度.娄晟等__I以EC 和丙烯酸树脂为囊材制备了甲硝唑微囊,并对不同制备条件下微囊的形态,释药率,漂浮能力及包封率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该微囊具有缓释性,能稳定漂浮于人工胃液中6h以上,8h累积释药达90,并有较好的重现性.3缓(控)释微丸缓(控)释微丸是将药物与阻滞剂混合制丸或先制成普通丸芯后包控释衣膜而制成的小型丸剂,其粒径通常<2.5mm.缓(控)释微丸装于胶囊中,成为缓(控)释微丸胶囊.近年来大量新辅料的出现,使缓(控)释微丸胶囊显示出了独特的优越性,一直被公认为是较理想的缓(控)释剂型之一.如汪新夏等ll采用膜控法制备了硫酸沙丁胺醇控释微丸,体外释放实验表明,其释药速度符合零级动力学过程, 在一定膜厚范围内,释药速度常数与衣膜增重水平的倒数呈线性关系,在40CRH75的环境中,贮存3个月,质量稳定.健康志愿者服用后,血药浓度较为平稳,达峰时间,半衰期明显延长,其平均相对生物利用度为普通片的96.2.尤孝庆等Il将强亲水性的硫酸锌制成了硫酸锌微丸,并以不同的阻滞剂材料包衣,使硫酸锌可在24h内恒速释放.汤真等采用丙烯酸树脂Ⅱ号和Ⅲ号为包衣材料,将双氯灭痛制成肠溶性缓释微丸,体外溶出测定结果表明,该肠溶性缓释微丸在人工胃液中12h无药物释放,在人工肠液中12h累积释药为84.5,释药75的时间为6h,达到了缓释效果.钱方等口对右美沙芬缓释微丸在人体内,外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右美沙芬缓释微丸口服后体内血药浓度波动小,作用平稳持久,根据体内外相关方程, 可推测该药在体内的吸收量,因此,体外释放度可作为筛选缓释微丸处方的依据.刘纪萍等『L】采用包衣法制备了含有速释和缓释两部分的地尔硫革控释微丸,体外溶出实验表明,微丸在最初1h溶出20之后,以缓慢平稳的速度持续释药,零级释药速度常数为7.25/h,其释药速率受介质pH的影响,但受转速影响较小.张淑秋等..采用EC,丙烯酸树脂II号及硬脂醇为缓释材料,研究了卡托普利控释微丸的处方和工艺,体外释放实验表明,制得的微丸能明显延缓药物释放,释放过程符合零级动力学.唐翠等口采用熔融法制备了对乙酰氨基酚缓释微丸,分别用正交设计和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考察了影响药物释放的工艺因素和处方因素.通过改变制丸次数和处方中固体石蜡,单硬脂酸甘油酯,预胶化淀粉的用量等,可得到体外具较理想释药行为的对乙酰氨基酚缓释微丸.杨今祥等采用薄膜包衣制成阿西美辛控释微丸,用此微丸制成含阿西美辛30mg的胶囊,体外释药结果表明,该微丸达到了预期的控释效果.4脉冲控释制剂近年来在药剂学领域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控释制剂——脉冲控释制剂.这种控释制剂不同于按零级释药的控释制剂,其目的也不是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而是按照生物节律的需要,间隔特定的时间, 血中出现脉冲式药物峰,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如陈燕忠等采用微丸技术制备了法莫替丁脉冲控释胶囊剂.结果表明,释放度试验中,0~lh和l0~(下转封三)石秀芝等国内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上接第128页)12h有二次脉冲释药;3名健康志愿者口服法莫替丁脉冲控释胶囊后,血药浓度经时曲线均呈双峰现象,第一峰在服药后1~2h,第二峰在服药后13~15h.这样在一天口服一次药的情况下,使药物在体内有2个释药峰,从而也能有效抑制晚问的胃酸分泌(人体胃酸分泌在晚上10:O0左右有一高峰). 杨正管等[2选择茶碱作模型药物,研制了双层脉冲控释片.它包括两部分:一是外部由具疏水和亲水性高分子材料混合组成的干衣层,二是内含高效崩解剂和原料药的片芯.试验结果显示,茶碱脉冲控释片在4~6h时滞后于体内形成脉冲释药峰.而且,片芯外干衣层越厚,时滞越长.郝钦等]以硝酸异山梨酯为模型药物,采用微丸多层包衣的方法制备了脉冲控释微丸.体外试验表明,所制备的脉冲控释微丸有典型的S型释药曲线,初步达到了脉冲控释的效果.虽然脉冲控释制剂在国内刚刚起步,但是在医药学迅猛发展的今天,这一符合生物节律需要的口服脉冲控释制剂将会是新剂型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综上所述,口服缓(控)释制剂作为一种特殊的释药系统,近年来已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会有更多,更理想的缓(控)释制剂在国内上市.【参考文献】裴元英,陈御石,郑玲妹,等.对乙酰氨基酚HPMC骨架片药物释放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1997,32(5):281—284.牟晓红,张汝华.李迎春.布洛芬缓释片的制备及工艺研究EJ3.沈阳药科大学,1996,13(1):5-8.蔡曙光,屠锡德,谭力,等.复方布洛芬缓释片研究EJ].中国药科大学.1998,29(6):422—426.张淑秋,谢茵,郝正华,等.卡托普利缓释骨架片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1996,31(11):668—669.李可欣,胡欣,孙春华,等.茶碱缓释片体内外相关性的研究EJ3.中国药学杂志,1991,26(12):728—731.蒋新国,何继红,奚念朱.海藻酸钠和脱乙酰壳多糖混合骨架[7]Es]E9][1o][H][12][13][143[15][i7][18][19]Ezo][2i][22][23]Ez4]Ezs]片剂的缓释特性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1994,29(1O);6lO 612.齐美玲,郑俊民,张汝华.盐酸尼卡地平缓释片的研究EJ3.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0,31(6):260262.孙晓龙,黄振光.卡托普利缓释微囊的制备及其溶出度的测定[J].广西医科大学,1998,15(1):50—51.朱金屏,余勇,侯惠民.核黄素胃漂浮缓释片E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6,26(6):249—251.袁今才,朱时潮,张占达.阿司匹林胃漂浮片的实验研究EJ3. 中国药学杂志,1992,27(8):479—480.林宁,肖学成,王汉文.阿司匹林胃漂浮型缓释胶囊的制备及药物动力学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4,14(6):243周建平,戴丽.胃内滞留型控释胶囊的研究E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0,31(9):397—399.杜青,范春,孙玉玲.氨茶碱多剂量型胃漂浮颗粒的制备及影响因素EJ3.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6,16(2):54—56.娄晟,肖大伟.胃漂浮型缓释甲硝唑微囊的研制EJ3.江苏药学与临床研究,1999,7(1):13-15.江新夏,徐惠南.硫酸沙丁胺醇控释微丸研究El3.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9,30(2):62—65.尤孝庆,卢丹,许美蓉.缓释微丸工艺研究[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6,27(4):163—165.汤真,张振家,李丽,等.双氯灭痛缓释微丸的制备及体外溶出度测定EJ3.药学实践杂志,1997,15(1);15-17.钱方,蒋雪涛,王安文.右美沙芬缓释微丸人体内外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6,16(3);1O1—102.刘纪萍,徐惠南.盐酸地尔硫革控释微丸的研究EJ3.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6,27(9):397—400.张淑秋,冷光,谢茵,等.卡托普利控释微丸的研制及其体外释放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1997,28(1):16-18.唐翠,王洪光,张汝华.熔融法制备对乙酰氨基酚缓释微丸[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0,31(1):12-14.杨今祥,贺国芳,李玲.阿西美辛控释微丸的研制及释放度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8,18(1):20—21.陈燕忠,岗艳云,金志忠,等.法莫替丁脉冲控释胶囊剂的研究EJ3.中国药科大学,1997,28(3):150—153.杨正管,朱家壁,刘锡均.茶碱脉冲控释片的研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8,18(11):483—485.郝钦,岗艳云,朱家壁.硝酸异山梨酯脉冲控释微丸的研制[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9,30(3):109—112.《河北医科大学》启事本刊热忱欢迎广大医务工作者和高等医药学院校教师踊跃投稿,对国内先进水平的论着将以最短的时效刊发,并根据作者意愿免费赠阋当期本刊若干(一般文稿一经刊用,赠阅当期本刊2册).__.一一_.一一…t,I…一…一’I—T—一阿Ⅲ嘲嘲。

药剂学会

药剂学会

靶向性
可以通过改变粒径实现药物的缓释或速释,达到不同的治疗目的。
市场前景好
纳米混悬液没有任何载体,不涉及包封率问题,简化了制剂制备工艺, 降低了生产成本;易于工业生产,自该项技术问世以来,短短十几年 间已经有多项专利,近20种产品已被开发上市或在进行临床研究。
制备方法
沉淀法
湿磨法
高压均 质法
沉淀法
政策的不连续性
口服缓释剂的特点及应用
口服缓释制剂系指用药后能在较长 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的制剂。 定义 缓释制剂中的药物按适当的速度缓 临床应用特点 慢释放,血药浓度“峰谷”波动较 小,可避免超过治疗血药浓度范围 适用的范围 从治疗学方面,毒性极大、治疗窗很窄、血药浓度 与药效没有相关性的药物不宜制成缓释制剂。某些 的毒副作用,又能较长时间保持在 浓度依赖型抗生素,原则上不适宜制成缓释制剂。 有效浓度范围之内以维持疗效。与 从药物理化性质和生物药剂学性质方面,溶解度差、 普通制剂比较,缓释制剂可延长治 剂量很大、半衰期很短或很长、吸收不规则或吸收 疗作用持续时间,降低毒副作用, 差、体内吸收部位受限的药物制成口服缓释制剂应 减少用药次数,改善用药的依从性。 特别慎重,必需充分考虑制成缓释制剂后对释放、
纳米结晶混悬液制剂 聚合物胶束制剂 微乳与自微乳制剂 纳米粒 脂质体制剂 固体分散体与包合物
纳n)
简称纳米混悬剂,是指不借任何载体,由纯的药物粒子在 少量的稳定剂的作用下高度分散在介质中形成的亚微粒胶 体分散系统,微粒一般在10-1000nm范围。 该技术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虽然起步较晚,但应用较快, 已上市产品有5种。
优点
适用范围广
纳米混悬技术可以适用于所有的难溶性药物,可以解决水溶性和 脂溶性都很差的药物的制剂问题,通过选择适当的溶剂,一些水 溶性特别好的药物也可以制成纳米混悬液,达到缓释的效果。

药物新剂型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进展

药物新剂型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进展

药物新剂型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进展1缓释注射剂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进展1、阿倍瑞克混悬型注射液临床上主要用于(E )A、避孕B、精神分裂症C、过敏性疾病D、皮质功能减退E、前列腺癌2、多数缓释注射剂一般不宜采用哪种途径给药(C )A、肌肉注射B、皮下注射C、静脉注射D、皮下植入E、静脉滴注3、具有一定靶向作用的缓释注射剂类型是( B)A、混悬型注射剂B、注射用乳剂C、油溶液型注射剂D、微球注射剂E、微囊注射剂4、注射用乳剂除了具有一定缓释作用外,还具有哪种特性(B )A、起效快B、靶向性C、分布广D、缓释长效E、副作用小5、缓释注射剂的特点不包括哪项(B )A、可保持药物药理活性,提高其生物利用度B、制备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与价格较低C、可提供平稳持久有效血药浓度,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提高安全性、有效性D、可减少给药次数,提高病人的依从性E、可直接向病变部位给药,降低系统毒性,增加治疗效果6、注射用乳剂的粒径一般应小于( D)A、0.5微米B、2微米C、0.6微米D、1微米缓释注射剂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进展(二)1、缓释注射剂的局限性和不足不包括(B )A 、体内滞留时间 长,可能会增强毒性B 、制备工艺简单,易实现规模化生产C 、注射部位可能会引起突释效应D 、注射部位残存药物可能存在弥散E 、容易残留有机溶 剂,影响其安全性2、国外最早上市的脂质体注射剂是哪种药物(D )A 、紫杉醇B 、阿糖胞苷C 、多柔比星D 、两性霉素BE 、硫酸吗啡3、已上市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纳米粒制剂临床输注时,应使用的溶媒是( D )A 、5%葡萄糖注射液B 、10%葡萄糖注射液C 、注射用水D 、0.9%氯化钠注射液E 、复方氯化钠注射液E 、1.5微米4、构成脂质体双分子层的主要成分是(E)A、多糖B、多肽C、蛋白质D、脂肪酸E、磷脂与胆固醇5、作为注射剂的重要载体,脂质体主要适用于下列哪类药物(C )A、心血管药物B、抗菌药物C、抗肿瘤药物D、疫苗E、核酸类药物6、对进口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剂外观描述正确的是(A )A、红色混悬液B、粉色混悬液C、无色溶液D、红色溶液E、白色粉末3.口服缓控释制剂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进展(一)1、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特点不包括(D )A、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药物毒副作用B、减少用药频率,提高用药依从性C、减少服药总剂量D、处方组成及制备工艺简单,价格较低E、减少某些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性2、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时间一般为(B )A、7-9hB、9-12hC、4-6hD、24hE、2-3h3、口服缓控释片剂最常见的释药机制是( B)A、溶出控释B、骨架控释C、膜控释D、离子交换控释E、渗透压控释4、口服缓控释制剂的局限性不包括(D )A、剂量调节的灵活性下降B、当疾病状态时,药物体内动力学特征有所改变时,不能灵活调整给药方案C、制造过程复杂,易出现质量问题D、剂量调节较方便E、服药体积普遍偏大,价格偏高5、口服控释制剂其体外释放度取样时间点一般不应少于(E )个A、3B、4C、2D、7E、56、口服控释制剂优于口服缓释制剂的主要方面是(C )A、给药次数更少B、用药依从性更好C、血药浓度更平稳D、给药间隔更长E、给药剂量更小4.口服缓控释制剂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进展(二)1、双层缓释片与普通缓释片的体内药动学主要区别是( B)A、双层缓释片起效慢B、双层缓释片起效快C、普通缓释片起效快D、双层缓释片药效持久E、普通缓释片药效持久2、临床上最常见的口服缓释片的类型是(C )A、不溶性骨架片B、溶蚀性骨架片C、亲水凝胶骨架片D、渗透泵片E、膜控缓释片3、氯化钾普通片的规格为0.25g/片,服用方法为:2片/次,4次/日,如设计为2片/次,2次/日的缓释片,其规格一般应为(A )A、0.5gB、0.25gC、0.125gD、0.75gE、0.2g4、评价口服缓控释制剂生物等效性的主要药动学参数不包括(D )A、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B、峰浓度(Cmax)C、达峰时间(Tmax)D、吸收速率常数(Ka)E、相对生物利用度(Fr)5、口服缓控释制剂使用中,应注意的事项不含(E )A、给药间隔必须一致,不要漏服或增加服用次数B、可能有制剂整排的问题C、应保持整片或整粒吞服D、中毒抢救时间比普通制剂延长E、无需关注进食的影响6、评价口服缓控释制剂体内质量的主要药动学指标是( E)A、峰浓度(Cmax)B、达峰时间(Tmax)C、半衰期(t1/2)D、吸收速率常数(Ka)E、血药峰/谷浓度比5.透皮给药制剂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进展1、东莨菪碱透皮贴片的最佳用药部位是(C )A、胸前皮肤B、腹部皮肤C、耳后皮肤D、臀部皮肤E、上臂外侧2、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生理因素通常不含(E )A、皮肤水合作用B、角质层厚度C、皮肤病理生理条件D、皮肤结合和代谢作用E、皮肤面积3、药物哪种性质,不适合透皮给药( D)A、药理作用强和剂量小的药物B、消除半衰期短、需较长时间连续给药的药物C、肝首过效应大或在胃肠道易失活的药物D、分子量较大、熔点大于200℃的药物E、对皮肤无刺激、无过敏性反应的药物4、规格最多的上市国产透皮给药制剂是哪种药(A )A、芬太尼B、可乐定C、睾酮D、硝酸甘油E、高乌甲素5、常见透皮给药制剂产品其结构一般不超过(B )A、3层B、5层C、4层D、2层E、6层6、20世纪(C )年代,透皮给药制剂进入实验和发明时期。

口服缓控释制剂设计与应用

口服缓控释制剂设计与应用

4
Hale Waihona Puke 新型药物制剂DDS有别于传统的片剂、胶囊剂、注射剂 药物在体内能定时、定量、定位,甚至按需释放 大大降低了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了病人的顺应性
DDS的出现缘于
新型药用材料 新型制备技术 物理学等其他学科在药剂学中的应用
编辑ppt
5
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口服速释片
近年来,速释制剂发展较快,例如: 速溶片、速液化咀嚼片
编辑ppt
23
中国药典 2005版
缓释制剂
sustained-release preparations
系指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非 恒速释放药物,与其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 给药频率减少一半或有所减少,且能显著 增加患者顺应性的制剂。
编辑ppt
24
中国药典 2005版
控释制剂
controlled-release preparations
21
开发缓/控释制剂的目的
提高药效,减少副作用,平稳血药浓度,提高 依从性。
依从性与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有密切关系。
WHO将用药依从性列入合理用药条件之一 每天服药1次依从性67%~73% 每天服药2次依从性50%~70% 每天服药4次依从性22%~40%
编辑ppt
22
二、临床常用缓/控释制剂 的类型及其特点
(quick- liquifying chewable tablet) 水分散片和自乳化释药系统
(self- 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s, SEDDS)
自微乳化释药系统
(self- micro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s,SMEDDS)

国内口服缓释控释制剂研究进展

国内口服缓释控释制剂研究进展

国内口服缓释控释制剂研究进展
黄胜炎
【期刊名称】《医药情报》
【年(卷),期】1990(000)006
【总页数】5页(P14-18)
【作者】黄胜炎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42
【相关文献】
1.口服缓释、控释制剂体外释放度的研究进展 [J], 刘忠庆;许小红;彭静
2.对口服缓释制剂或控释制剂患者用药误区的调查及对其进行健康教育的效果研究[J], 安乐
3.浅谈口服缓释制剂和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与服用要点 [J], 黄坚候
4.口服中药缓释制剂和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 [J], 姚磊;刘乐乐;毕小杰
5.口服缓释、控释制剂的常用技术及临床应用 [J], 伦冠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硫酸沙丁胺醇树脂缓释混悬剂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硫酸沙丁胺醇树脂缓释混悬剂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硫酸沙丁胺醇树脂缓释混悬剂的研究的开题报告【摘要】本文将介绍对硫酸沙丁胺醇树脂缓释混悬剂的研究。

硫酸沙丁胺醇是一种用于预防和治疗哮喘及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药物,但其治疗效果易受剂量、服药规律等因素影响。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制备一种缓释剂型,实现硫酸沙丁胺醇的持续释放,提高药效稳定性。

【关键词】硫酸沙丁胺醇;树脂缓释混悬剂;持续释放;药效稳定性【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制备一种硫酸沙丁胺醇树脂缓释混悬剂,实现该药物的持续释放,提高药效稳定性。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 选取合适的树脂;2. 设计合理的药物控释模型;3. 优化制备工艺;4. 对所制备的样品进行质量评价。

【文献综述】硫酸沙丁胺醇是一种β2受体激动剂,常用于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

传统的硫酸沙丁胺醇剂型是口服片剂或吸入剂,但由于其吸收、代谢等因素的影响,其药效不够稳定。

因此,目前研究者多将硫酸沙丁胺醇制备成缓释剂型,以提高药效持续性和稳定性。

树脂缓释混悬剂是一种常用的缓释剂型,可以通过控制树脂的种类和用量,实现药物控释。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选取合适的树脂,设计合理的药物控释模型,以硫酸沙丁胺醇为原料,制备一种树脂缓释混悬剂。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 树脂选择:对几种常用树脂进行筛选,选取最适合硫酸沙丁胺醇控释的树脂。

2. 药物控释模型设计:根据硫酸沙丁胺醇的药代动力学特征,设计合理的药物控释模型。

3. 制备工艺优化:在选定的树脂和药物控释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工艺的优化,包括混悬液的制备、成型和干燥等过程。

4. 质量评价:对所制备的样品进行质量评价,包括外观、溶解度、释放度等指标的测定。

【研究意义】通过本研究可以制备出一种硫酸沙丁胺醇树脂缓释混悬剂,实现该药物的持续释放,提高药效稳定性。

这有利于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减少药物使用频率和剂量波动,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缓释剂型的应用还可以减轻药物在体内的毒副作用,降低药物治疗成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9]
光度检测证实 92% 的药物分子被包含在囊内。在体外 吗啡能够持续释药达 24 h。这种新制剂 溶出实验证明, 为制备长效缓释吗啡混悬剂提供了更便捷的途径。 1. 4 利用固体分散体制备缓释混悬剂 用固体分散体技术制备缓控释制剂,按制备工艺 可分为 2 种类型,一类是将缓控释型固体分散制成混 悬剂; 另一类则将速释型固体分散体用缓控释材料制 成混悬剂
[ 13 ]
悬剂。以地尔硫卓果胶盐复合物的形式, 以醋酸纤维 素为载体, 使用溶剂 - 非溶剂法自发形成微囊。 最后 糖浆剂、 甲基纤维素制成口服缓释干混悬 加入山梨醇、 剂。其释药速率可由亲水性聚合物的使用及药物含量 且不受溶解介质离子强度的影响。 释药曲线 来调节, 遵循双指数方程。 该制剂的再分散性良好, 并且在室 温下能长期保持稳定。该技术首次提出并成功使用微 溶性盐来制备口服缓释干混悬剂, 为干混悬剂的制备 提供了新的方法。
卓 - 树脂复合物并进行研究发现: 树脂复合物的药物 说明该复合物不受溶出介质的影 释放呈 pH 非依赖型,
+ [ 6] 响, 且药物和 Dowex 50 W × 4 H 离子交换树脂 形成

可延缓药物在胃肠道内的水解, 从而提高药 药物树脂, 物的稳定性。 对药物树脂复合物进行微囊包衣处理, 使用溶剂乳化法来制备药物树脂复合物微囊, 并加入 防腐剂等制成缓释混悬剂。 对该混悬剂进行 了辅料、 持续释放溶出考察, 与市售药物相比较, 两者差异性 其体外释放研究表明缓释效果明显; 对该混悬剂黏 小, 度、 沉降容积、 再分散性及稳定性进行了检测, 表明各 《美国药典》 项指标均达到 第 24 版标准要求, 其中化学 120 d 的高温试验和长期试 稳定性和释药曲线在 45℃ , 验后 f2 > 50 , 相似性良好。 吴静
[ 12 ]

19] Osamuike [ 利用固体分散技术中的溶剂蒸发法, 将
水不溶性辅料乙基纤维素及硬脂酸以 1∶ 10∶ 5 的比 顺铂、 例制备顺铂缓释固体分散体。将固体分散体粉末制成干 混悬剂。其中加入硬脂酸可以有效地调节释药行为。药 动学实验研究表明, 顺铂在小鼠体内的平均滞留时间在 10 h 以上; 病理学检查表明这种新的缓释口服制剂对小 鼠胃肠道没有副作用, 并且有助于治疗肺癌。
12
·2010 年 6 月第 20 卷第 6 期· 今日药学
溶液中, 置于恒温水浴, 在一定温度下搅拌 8 h, 取出滤 过洗涤。 干燥后即得将双氯芬酸钠制备 成 树 脂 复 合 物, 再将该复合物采用 Eudragit RS100
[ 8]

[ 16 ]
。将乙基纤维素溶解于乙醇和苯的混合溶剂, 加
+ H+、 K + 等内源性阳离子进行交 在胃肠道中与体内 Na 、 + 通过包衣膜缓慢释放药物。由于胃液 H 浓度较 换后, + 高, 药物树脂在胃中与 H 进行离子交换, 缓慢释放出药 + K + 交换并释放药 继续与肠液中的 Na 、 物; 进入肠道后, [ 2, 3] 。 物, 因此药物树脂在胃肠道中可持续释药 4] [ 5] Varaporn 等人 [ 利用分批处理法 制备了地尔硫
Pharmacy Today ·2010 6Vol. 20 No. 6 ·


口服缓释混悬剂新技术
昕, 刘燕鹏, 吴传斌 ( 中山大学药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6 )
摘要: 口服缓释混悬剂是近年来国内外医药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离子交换树脂、 缓释微球、 水分散体等新制剂技术已经成功 用于制备缓释干混悬剂 。随着各种类型缓释混悬剂品种的不断开发, 其市场前景也趋于广阔 。本文综述了近期国内外有关该制剂的 研究和应用情况。 关键词: 口服缓释混悬剂; 离子交换树脂; 缓释微球; 水分散体 中图分类号: R9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4610 ( 2010 ) 06 - 0012 - 04
入十二烷基硫酸钠, 在不断搅拌下进行乳化过程, 利用 得到 旋转蒸发仪和水透析法除去有机溶剂和聚合物, 伪胶乳。在伪胶乳水溶液中的加入处方量盐酸吗啡, 利用聚合物的自组装现象, 乙基纤维素伪乳胶自发地
[ 17] 包裹药物分子并形成膜, 制成混悬剂 。通过紫外分光
进行微囊包衣,
得到的树脂微囊粒径分布一致, 缓释效果长达 25 h, 批次 甜 间的重现性良好。 在树脂微囊颗粒中加入混悬剂、 味剂和防腐剂使其混合均匀, 即得双氯芬酸钠树脂缓 释混悬剂。比格犬药代动力学实验证明该缓释混悬剂 和市售缓释片具有生物等效性。 1. 2 微球制备缓释混悬剂 微型包囊与微型成球技术简称微囊化, 以缓释高 分子材料为囊材, 将固体或液体药物作为囊心物包裹 而成缓释药库型微囊, 或使药物溶解或分散在肠溶高 形成控释型微球。 胡连栋 分子材料基质中,
20 ] Ketan 等人 [ 使用略溶性盐来制备口服缓释干混
: 自制干混悬剂和参比干混悬剂的药 - 时
曲线形状相似性好, 相对生物利用度无显著性差异,吸 收程度相当。 1. 3 利用水分散体技术制备缓释混悬剂 水不溶性聚合物可制成水性系统, 广泛应用于控 缓释的薄膜包衣领域。根据制备方法差异分为真胶乳 ( Latexes) 和伪胶乳 ( Pseudolatexes ) 两类。 在物理学上 胶乳是用液态单体通过乳 真胶乳和伪胶乳没有区别, 化聚合作用而制得的合成聚合物的水分散体; 而伪胶 乳是将聚合物溶解在适合的溶剂 ( 与水不相混溶的有 机溶剂) , 然后在乳化剂和稳定剂存在下在水中乳化, 初乳匀化后产生微乳滴, 真空蒸去有机溶剂而成, 如乙 基纤维素水分散体系 Aquacoat。 利用这种乳剂蒸发法 形成的多聚物水分散体直径均小于 0. 5 μm。此类乳胶 适宜的粒度大小及 聚合物因为其优良的胶体稳定性, 聚合均一性广泛应用于缓释制剂中 。 Morales 等人
Pharmacy Today ·2010 6Vol. 20 No. 6 ·
制剂 ( 速崩片 、 缓释胶囊和缓释干混悬剂 ) 在美国的总 销量更是达到 33. 28 亿美元 。 兰索拉唑在国内有 原 料、 片剂和胶囊上市 , 但未见有缓释混悬剂上市 。 此 外, 兰索拉唑缓释干混悬剂无专利和行政保护问题 。 因此 , 开发兰索拉唑缓释干混悬剂的国内市场状况非 常良好 。 虽然缓释混悬剂的开发在近年来成为国内外研究 的热点, 真正研究成功的大部分产品的生产技术主要 表现在缓释包衣方面。缓释包衣技术在缓释混悬技术 的应用中发展较早也较为成熟, 将药物与缓释辅料, 如 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苏丽丝 所配置的包衣液均匀混 合、 干燥并加入相应的其他辅料可得。 该技术具有提
[ 18 ]
将阿奇
霉素加入到乙酸乙酯中溶解制成溶液, 按处方量加入 乙基纤维素, 搅拌溶解后作为油相。 室温下将油相滴 搅 加到 0. 5% 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或泊洛沙姆水溶液中 , 拌制成 o / w 型初乳, 固化干燥即得阿奇霉素微球。 将 矫味剂、 助悬剂等按处方比例 阿奇霉素微球与填充剂、 混合即得阿奇霉素缓释混悬剂。 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 ( n = 12 )
开发公司 Wyeth Pharmaceuticals AstraZeneca Pharmaceuticals Wolters Kluwer Health. Inc Pfizer Inc
上市时间 2007 2008
适应症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 治疗和预防胃肠道溃疡, 糜烂性食管炎 咳嗽, 呼吸道症候 急性细菌性鼻窦炎, 后天免疫性肺炎 治疗和预防胃及肠道溃疡, 糜烂性食管炎 解热, 镇痛及抗炎作用 用于伴有干咳的感冒、 咽喉炎 以及其他上呼吸道对症治疗
将处方量的离子树脂加入一定浓度的药物
Tel: 13760720810 , Emalil: wenchangmei@ yahoo. com. cn 作者简介: 邢静娴, 硕士研究生, Tel: 02039943117 , Email: cbwu2000@ yahoo. com 作者简介: 吴传斌,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 1]
在大分子链上的固定基团 ( 亦称活性基团 ) , 另一种是 以离子键与固定基团结合的反离子 ( 亦称平衡离子, 即 可交换离子) 。药物树脂复合物的制备依据离子交换 机理进行, 在固态的树脂与液态的药物溶液接触的界 面间( 两相体系) 发生可逆性离子交换反应。 离子交换树脂缓释混悬剂控释原理: 将药物树脂进 行控释材料包衣处理, 混悬于去离子水介质中, 口服后,
邢静娴, 潘
口服液体给药系统属多相复合体系, 是一种通过 液体混悬或乳剂形式供口服药物的剂型。 这种剂型可 直接以液体形式服用, 也可以临时调配成液体形式服 微球或乳滴; 分散介质可 用。分散的微粒可以是微囊、 以是水、 糖浆或其他可供服用的油性液体。 其中缓释 混悬剂制剂更由于其所具有的独特优点成为国内外研 究的热点领域。 缓释混悬剂与其他给药系统相比有如下优点: 适 合将大剂量药物制成液体制剂, 流动性好, 可根据个体 对剂量的不同需求进行剂量分割; 在胃肠道分布面积 大、 吸收快、 血药浓度 平 稳、 作 用 时 间 长、 生物利用度 高; 释药系统以多单位颗粒剂型给药, 可减少对胃肠道 的刺激; 个别颗粒或部分粉末制备上的缺陷不致于对 因此其释药规律 整个制剂的释药行为产生严重影响, 具有重现性; 释药系统体内行为很少受胃排空速率影 响, 个体差异小, 重现性好; 流质状药物易于吞咽, 适合 幼儿、 老人和吞咽困难患者服用 较迅速的发展。
表1 商品名 Protonix Prilosec 主成分 泮托拉唑钠 奥美拉唑镁 氢可酮磺化二乙 烯苯 - 氯苯那敏 阿奇霉素 制备技术 缓释包衣 缓释包衣 缓释乳剂 水化技术 缓释微球技术

高患者顺应性和延长药效等优点。 而开发缓释混悬制 剂的新工艺如控释微囊化及离子交换树脂除了上述优 还拥有减少食物对药物的影响、 提高药物稳定 点外, 性、 以恒定速率在体内缓慢释药等新特点 。 由于工艺较为复杂, 缓释混悬制剂新技术还未实 现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生产。 因此, 成功将实验室阶 是我国缓 段的缓释混悬剂新技术实现其工业化价值, 释混悬剂的主要发展方向。 绝大多数缓释混悬剂新技 术的开发公司为国外大型制药企业, 他们既有雄厚的 资金和技术支持, 又有相应的专利技术。 近年来我国 也取得了一 在借鉴国外药业公司的成功经验的同时, 些制备缓释混悬剂的研究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