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区别联系
应用文-浅论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内在联系
浅论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内在联系' 市场条件下,经济学家对每一种经济现象和经济理论都有不同的见解。
本文从对价值论的定义、财富观、价值表现、价格形成方面着手,比较分析了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内在,并提出启示。
价值论是指经济学家对商品价值的形成的观点。
价值论是经济理论的基础,没有正确的价值论,经济学其他的理论就很难说明经济现象。
价值论是一个历史范畴。
在不同的形态下,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对价值有不同的认识,形成不同的价值观。
马克思认为:“什么东西你们认为是公道和公平的,这与问题毫无关系。
问题在于在一定的生产制度写什么东西是必要和不可避免的。
”作为一个历史范畴,价值论必然会因为经济制度的不同而被划分为不同的观点。
资本主义价值论与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密切联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逼迫被雇用阶级为其创造剩余价值。
资本阶级为了证明其占有剩余价值的合理性,把剩余价值说成是企业利润,并由资本本身带来。
于是在资本主义主导的意识形态下,效用价值论自然被提出。
效用价值论认为商品价值由商品满足消费者能力决定,而不是由劳动创造,进而否定劳动价值论。
因为劳动价值论从商品交换入手,通过描述物物交换的关系揭示了其背后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即否定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从而动摇了资本主义的统治地位。
与之相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价段价值论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价值的认识上的。
科学观告诉我们必须要以人为本进行社会建设,发展成果必须由人民共享。
因此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意识形态下,劳动价值论成为人民进行按劳分配的依据。
马克思通过劳动价值论,区分出必要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
这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不愿承认和企图回避、否认的。
因为一旦承认了劳动价值论,就必须承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整个体系。
现实中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是不断开放的,因此在思想领域,我国主导的马克思主义本身也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不惧怕任何批评和挑战,也随时准备吸纳新的科学思想以充实发展自己。
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产生的历史背景的比较分析,经济学理论论文_3017
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产生的历史背景的比较分析,经济学理论论文摘要:在经济学界,有关劳动价值理论和效用价值理论的争论从未停息过。
将从两者产生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著作、主要理论以及历史观、人性观和阶级观等角度对两者做出相应的比较分析。
关键词:劳动价值理论;效用价值理论;发展历史;比较1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产生的历史背景的比较分析1.1劳动价值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在英国15世纪末开始的“圈地运动”中,大量失去土地和生产资料的农民进入城市工厂,也促进了城市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随着生产和商业一体化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过去那种仅仅根据商品价格差来理解利润的方法存在着很多困难。
人们开始从现实经济现象出发去寻求一种解释价格和利润的新方法、新理论。
同时,随着资本主义劳动分工的不断深化,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一些经济思想家对劳动与价格和利润的关系进行了思考。
他们认为,商品交换时的价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的,从而利润的源泉也必然是劳动。
1662年,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在其著作《赋税论》中首次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后来经过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马克思在对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的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对劳动价值论作出了完善和发展,最后形成了完整、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1.2效用价值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19世纪4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早期,欧洲大陆的工业化使得欧洲大部分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其中尤其以英国的工业化增长最为突出。
为了摆脱由劳动价值论所带来的的阶级冲突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和谐,萨伊、西尼尔等人开始从主观心理和物品效用角度来解释价值及其形成过程,构建了效用价值论的基本框架,到了19世纪70年代,杰文斯、门格尔、瓦尔拉斯各自同时建立了边际效用价值理论,标志着作为新古典主义核心的效用价值理论的形成。
2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的代表人物及著作2.1劳动价值论的代表人物及著作。
浅论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内在联系
浅论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内在联系引言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两个重要概念。
劳动价值论强调商品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而效用价值论则强调商品价值是由商品的使用价值决定的。
虽然两个理论看似有一定的对立关系,但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内在联系。
本文将浅论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是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根据劳动价值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
劳动时间越长,商品的价值越高。
二、效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效用价值论强调商品价值是由商品的使用价值决定的。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欲望的能力。
根据效用价值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它对人们的需求和欲望的满足程度。
需求越大,欲望越强烈,商品的价值越高。
三、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内在联系尽管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在强调的因素上有所不同,但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内在联系。
1. 劳动与使用之间的关系劳动价值论强调商品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而效用价值论强调商品价值是由其使用价值决定的。
然而,劳动和使用之间是相互关联的。
劳动是创造使用价值的手段,而使用价值是劳动的结果。
没有劳动的投入,商品就不会有使用价值,同样地,没有使用价值,劳动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性。
因此,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实际上是对同一过程的不同侧重。
2. 劳动价值论对效用价值的补充劳动价值论可以被视为对效用价值论的一种补充。
虽然效用价值确实是决定商品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它并不能完全解释商品价值的形成。
劳动价值论提供了一个更全面的解释,它考虑了商品生产所需的劳动时间,从而更好地解释了商品价值的形成机制。
3.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满足需求的关系劳动价值论强调商品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以社会平均水平的技术水平和劳动力素质来衡量的生产一定数量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
简析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差异及其哲学背景
简析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差异及其哲学背景作者:周博来源:《商业时代》2014年第28期内容摘要:西方经济学中的效用价值论认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非科学的理论,其原因在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本身就是独断的观点,而效用价值论认为正确的价值规定来自于人对商品的主观效用;而从马克思的观点来看,西方经济学中对价值的规定则是典型的庸俗经济学。
这两种价值理论之所以存在着巨大分歧,其原因就在于其研究目的与研究指导思想分别来自于西方哲学界的两大研究科学方法论传统—欧陆理性主义与英国经验主义,正是由于两种哲学传统的科学方法论的对立,才导致了两种价值理论在对价值的规定上产生了差异和对立。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理性主义经验主义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大厦的理论基础就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正是因为马克思所做的努力,才使得源自于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成为分析资本主义内在生产关系的科学理论。
所以,后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学为了在理论上推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经济未来终将灭亡的预言,就不断地以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名义构建种种理论体系来攻击和驳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体系中,最为深刻地揭露资本主义经济剥削本质的是马克思所独创的剩余价值理论,而剩余价值理论建立的基础则是经过马克思科学发展的劳动价值论。
欲推翻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体系,则攻击劳动价值论,不失为一种直接有效的手段。
由此,在后世的资本主义西方经济学所建立的种种体系之中,它们都纷纷提出了自己有别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价值理论,试图为资本主义体系的稳定运行提供辩护,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分别是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学中均衡价值理论与奥地利学派的边际效用价值论。
马歇尔认为商品的市场价格决定于供需双方的力量均衡,是供给与需求同时起作用的,从而按照这种思路建立起均衡价值论,均衡价格是指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需求价格是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商品所愿支付的价格;供给价格是生产者为提供一定数量商品所愿接受的价格),而实现了市场均衡的价格就是商品价值的体现。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摘要: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与西方经济的效用价值论是对立的两种价值论,一直以来备受争论。
本文试图浅析这两种价值论的不同以及相同点,同时在研究中也看到了一些效用价值论的不足。
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建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不能被效用价值论取代的。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比较一、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简介1.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强调的是价值由劳动决定,其区别于将商品效用看作价值形成的决定性要素的效用价值论。
其核心是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
马克思创造了劳动二重性学说,认为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劳动是价值的实体,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从而完成了劳动价值论。
2.效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以物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人对物品效用的主观心理评价解释价值及其形成过程的经济理论。
它同劳动价值论相对立。
在19世纪60年代前主要表现为一般效用论,自19世纪70年代后主要表现为边际效用论。
二、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不同1.来源与发展历程在16到17世纪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学者逐渐发现商品交换时价格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17世纪下半叶,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最早提出劳动价值论,他在其著作《赋税论》中首次阐述了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思想。
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来源》一书中进一步提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著名论断。
大卫·李嘉图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和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并对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原理作了比较透彻的分析。
马克思在对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的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突破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局限,提出了“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学说,最终形成了完整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
早在17~18世纪,资产阶级经济学著作中就有了效用价值论思想的初步表述。
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的殊途同归
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的殊途同归——供求价值论
效用价值论以商品的边际效用与货币的边际效用确定价值(价格)的大小,数学公式是:P=MU/MUm。
MU商品边际效用,MUm货币边际效用。
一般假设货币的边际效用MUm不变,上述公式表面上可以理解为:价格P与商品边际效用MU成正比(边际效用越大愿意付出的价格越高,实际是商品数量越少愿意付出的价格越高)。
劳动价值论以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劳动时间货币的多少确定价值的大小,数学公式是W=w/Lp。
w单位劳动时间货币的多少,w=m/T;
Lp劳动生产率,Lp=Q/T,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T/Q的倒数;
m货币,Q总产量,T总劳动时间。
假设单位劳动时间货币的多少w不变,有:
价值W与劳动生产率Lp成反比(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T/Q 成正比)。
注:以上劳动价值论的价值公式是本人根据劳动价值论基本原理得出,欢迎质疑。
笔者推出MU/MUm=m/Q,即P=m/Q。
而W=w/Lp=(m/T)/(Q/T)=m/Q
根据效用价值论推出的价格P公式是:
P=m/Q
根据劳动价值论推出的价值W公式是:
W=m/Q
价格(价值)均是与购买商品的货币量成正比与商品的供给量成反比。
显然,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殊途同归,同为供求价值论。
应该说明的是:
本文中的商品特指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不包括自然产品。
本文假设商品生产产量等于销售产量(市场出清)。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对立与统一
一定帮助。另外,边际效用价值论还曾指出:商品的效用价值会随着商品 数量的增多而降低。解释了一些商品价格变动的具体原格的变动 情况 [2]。
2.4 边际效用价值论的不足与矛盾 在当代社会中,边际效用价值存在一定缺陷。首先,边际效用价值以 个人的主观意愿为主,通过人们对商品实用性的看法来决定商品价值,忽 视了商品的制造过程,不能反映出社会经济结构,在效用价值论下,商品 生产需要根据人们需求来进行,商品价格无法得到有效控制,由于人们对 商品的需求不同,导致商品价值也会出现争议,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而劳动价值论以商品为主体,用劳动力来决定商品价值,对商品市场价格 的调动无法解释。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科学性,又存在一定缺陷。 其次,效用价值论是以人为主体,太过重视消费者的主观意愿,忽视 了商品的生产过程,毕竟社会生产力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最后,由 于人们对商品的评价不同,导致商品价格无法固定,不利于对商品市场进 行宏观调控。 3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统一与互补 3.1 使用价值和效用价值的相通之处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一方面与劳动力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人们的 主观意愿决定。在商品形成后,能被人们所接受才是其真正价值体现。因 此,马克思所认为的劳动价值论是具有一定科学的,同时也是现代商品价 值形成的基础。相对于西方的效用价值论而言,其认为商品价值与用途是 对等的,对人们有用的商品才是商品价值的体现,这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 论存在统一与互补。 3.2 两种价值理论的统一 在现代社会中,劳动力是社会生产的主要前提,也是商品价值的主 要体现形式之一。相对于西方的效用价值而言,其将商品价值与消费者需 求联系在一起,太过于重视个体主观意愿,忽视了商品的行程过程。在效 用价值论下,无法对面包与房屋的价值做出解释,在一个非常饥饿的人面 前,显然对面包的需求更多,但实际情况下,房屋的价值要远远高于面包 的价值。人们对商品的需求存在差异,不能以此来决定商品的价值。 因此,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力与人们的需求共同来决定的,一方面, 劳动力可满足人们对商品数量的需求。另一方面,足够的劳动力还可提高 商品的质量,实现商品的效用价值,两者共同存在于商品价值内 [3]。 4 结语 从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进行分析,两者之间共同控制商品价值, 在满足人们对商品数量需求时,也满足了人们对商品实用价值的需求,确 保商品市场稳定的运行。 参考文献 [1] 孙宗伟 . 效用价值论 , 还是劳动价值论 ?——评经济思想史上关 于价值源泉的争论 [J].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16(3):29-39. [2] 葛浩阳 . 劳动价值论与要素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及供求价值论的 比较研究 [J]. 改革与战略 ,2015(7):19-24. [3] 戴真真 . 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以及要素价值论的内在统一尺 度及其合理性——以“时间价值论”为视角 [J]. 商业文化 ,2015(9):194197.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发展历程的比较研究
供求价值论
供求价值论主要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对商品价格的影响。该理论认为,商品的 价值是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当供大于求时,商品价格下降;当供小于求 时,商品价格上升。供求价值论在经济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特别是在市场机制 和价格形成的分析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供求价值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主要在于其忽略了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劳动价值,可能导致价值的低估或高估。
参考内容
引言
价值论是经济学中一个基本而又重要的问题,对于理解经济现象和制定经济 政策具有关键作用。在价值论的各种流派中,劳动价值论、要素价值论、效用价 值论和供求价值论是影响最为深远的。本次演示旨在比较这四种价值论的基本原 理、概念及其在经济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其异同点和优缺点,以期为深入理 解价值论提供参考。
谢谢观看
效用价值论
效用价值论主要商品对消费者的满足程度,即效用。该理论认为,商品的价 值在于它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感或效用程度。效用价值论在经济学中占据了 重要地位,特别是在市场定价和消费者行为分析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效 用价值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主要在于其主观性和不可测量性可能导致价值的不 确定性和波动性。
在现代经济学中,劳动价值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其中,斯拉法提 出了“标准商品”的概念,解决了劳动价值论中的计量难题。此外,约翰·斯图 亚特·穆勒和卡尔·马克思等也进一步发展了劳动价值论,提出了边际生产力理 论、分配理论等新的概念和观点。
二、效用价值论的发展历程
效用价值论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边际革命时期,以奥地利学派和洛桑学派为 代表。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卡尔·门格尔,他提出了“边际效用”的概念, 认为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效用水平是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的。 在此基础上,洛桑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和莱昂内尔·罗宾 斯,他们进一步发展了效用价值论,提出了“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两个概 念。
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的比较分析
值 ,另一方 面 转 移 旧价 值 ,即将 生 产 商 品 时所 耗 费 的 生产 资 料 的价 值 转移 到新 产 品 中 ;劳 动者 的抽 象 劳动 创造 商 品 的新 价值 ,这个 新 价 值分 成 两部 分 :一部 分 等 于劳 动力 的 价值 ,另一 部 分 是被 资本 家 无偿 占有 的 剩 余 价值 。因 而 ,剩余 价 值 论 是马 克 思 的劳 动价 值 论
析。
类 劳动 力在 生理 学 意 义 上 的耗 费 ,其 共 同 内容 是脑 力
和体 力 的一 定 支 出 ,即 为抽 象 劳动 。具 体 劳 动 和抽 象 劳 动是 劳动 的两 个 方 面 ,而 不 是两 次 劳 动 ,马 克思 非
劳 动 价 值 论并 不 是 马 克 思 的 首 刨 :古 典 经济 学 家 威廉 -配 第 、亚 当 ・斯 密 、六 ・ 嘉 圈等 人 已 经 不 季 同程 度 地提 出 了劳 动 价值 论 马 克 思 发展 和 深化 了古 典 派 的 劳动 价 值 论 批 判地 继 承 了 其科 学 成 分 , 剔 昧 了其 错 误成 分 .创 立 了科 学 的 劳 动价 值 论 。 马克 思 在 对 商 品 的性 质 的 分析 ,从 商 品的使 用价 值 分析 凡 手 , 抽 象 出价 值 这 个 经 济 范畴 ,指 出商 品价 值是 “ 差 别 无
的单 纯 凝结 ,因 而 ,商品 的 价 值 就 可 以计量 ,而 且 是 “ 它 所 包 含 的 形 成 价 值 的 宴 体 ,即 劳 动 的 量 来 计 用 量 。 ” ” 劳 动 本 身 的量 由 劳动 时 问来 计 量 。马 克 思
品 的过 程 中 ,劳 动 者 的具 体 劳 动 一 方 面生 产 使 用 价
维普资讯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对立与统一
为 马克 思 的劳动 价值 论 “完 全 是一堆 空 洞无 物 的废话 ” ,这 既不 公
第二 ,边 际效 用 论 把 人 们 仅 看 作 消 费者 ,从 消 费 出发 ,抽 象
正 ,也是 对马 克思理 论方 法 的不理解 。
掉 了对劳 动 的分 析 。事实 上 ,物 质资 料 的生 产是 人类 社会 生 活 的基
Macroscopic economLj I宏 观 经 济
劳动价值论 与效用价值论 的对立 与统 一
杨 一 鸣 上 海 大 学 马克 思 主 义 学 院 200444
摘要 :在 商品价 值 问题 上 ,理 论界一 直存 在着 马克思 的劳 动价值论 与 西方效 用价值论 的对立 。 本文从 两种价 值理
人 对 物品 效用 的 主观 心理 评价 ,把 商 品交 换的基 础 归结 为 效用 。两 少 。于是 传统劳 动价值 论面 临挑 战 。
种价 值理 论的 对 立 ,在马 克思 的 时代 并不 明显 ,到了 十九 世纪 末 , (三)边际效用价值论在解释经济现象方面的科学性
以庞 巴维克 为代表 的效 用价值 论 ,对 劳动 价值 论形成 了 巨大冲 击 。
抽去 和种 类表现 的特 殊形 式的抽 去” ,是不 科学 的 。
品的使 用价值 随着 商 品数量 的增多 而论 并 不 解释 一切 条 件 下 的价 格 现 象 ,马 (四 )边际效用价值 论的不足 与矛盾
克 思知道 价 格 并不必 然 与价值 一 致 ,他 的 目的是 要解 释供 求 引起 价
础 ,离开 了生产 与社会 生产 关系就 无法 谈消 费 。 第三 ,在边 际效 用论 下 ,价 值具 有不 确 定性 。 因为各 人 对 同一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之比较研究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之比较研究
闫联飞
【期刊名称】《中外企业家》
【年(卷),期】2012(000)016
【摘要】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是价值理论中最有影响力的两种理论,但是,二者并不能完全取代对方,原因在于二者各有侧重、各有建树又各有缺陷.本文从分析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的演变历程入手,进而深入的分析了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科学的价值理论,但只有借鉴效用价值论的有益成果,才能对价值作出更科学、全面的解释.
【总页数】2页(P100-101)
【作者】闫联飞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400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1
【相关文献】
1.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兼论劳动价值论的发展 [J], 刘骏民;李宝伟
2.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比较研究 [J], 许有伦
3.把马恩的价值理论归结为劳动价值论并不准确——论马恩主张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相综合的思路 [J], 胡义成
4.边际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的统一——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100年的弯路 [J],
白暴力;张栋
5.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发展历程的比较研究 [J], 于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异同
浅析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异同作者:卜凡增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0年第12期【摘要】本文从价值的概念、价值来源、价值论研究问题的本质、价值论主张的分配制度四个方面分析了两种价值体系的区别,从理论渊源与研究客体、使用价值与效用、价格形成过程三个方面研究了两种价值体系的相同点。
认为我国必须在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借鉴效用价值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价值;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我国分配制度由“按劳分配”转向“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变迁,引发了劳动价值论的分歧和争论。
这场争论到目前为止尚无定论,虽然在坚持劳动价值论的前提下发展劳动价值论成为主流观点,但在如何发展的问题上,经济学界分歧较大。
本文暂且不对这种理论分歧做出评论,而是从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基本概念、基本逻辑思路出发来分析比较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异同。
为劳动价值论的进一步创新提供理论基础支持。
一、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区别1、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概念界定不同马克思把价值定义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二重性。
商品的二因素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即人类无差别的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价值的实质是抽象劳动的凝结。
商品价值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有量的规定性。
商品的价值实体是处于凝结状态的抽象劳动。
商品交换表面上是物与物的交换,但背后体现了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利益关系的交换,而交换必然要求量和质的等同。
劳动的天然尺度是劳动时间,而决定商品劳动价值量的劳动时间又必须是社会范围内一定阶段的平均劳动时间,而不是个别劳动时间。
效用价值论将商品的价值归因于该商品的效用。
效用是指物品能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
边际效用则是指每增加购买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总效用的变化量。
价值无非是表示人的欲望同物品满足这种欲望的能力之间的关系,即人对物品效用的“感觉与评价”。
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的比较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直接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
传统 , 把商品交换的依据——价值归结为劳动 ,把 价值量归结为商品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社会必要 劳动量 ,认为价格围绕着价值运转并最终受价值的
制约。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所 阐述 的基本思想如下 :
()劳 动 具 有 二 重 性 ,即 抽 象 劳 动 和 具 体 劳 1
的解释 。
关键 词 :劳动价值 论 ;效用价值 论 ;借鉴
中图分类号 :A 1 文献标识码 : 81 A 文章编号 :17 — 8X (06 1 04 — 6 6 1 30 20 )0 — 01 0 在经济学的发展史上 , 以亚当・ 斯密和大卫 ・ 李 嘉图为代表的古典劳动价值论瓦解以后 ,关于价值 的理论 主要 有两种 ,即马 克思 劳动价 值论 和西 方 经济学的效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 值论 ,虽然在历史上表现为两种对立的价值理论 , 但这两种价值理论 ,并不能完全取代对方而成为唯
维普资讯
第 2卷 第 1 8 期 20 年 2月 06
宜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Jt l o Yct n e i (oi c ne oma f i m U i rt s a si c ) t h v sy c l e
Vo . 8 No 1 12 . . F b2 o e .0 6
宜 春学 院学报 ( 社会经济 中所能生产的一切最终产品中具有 最小边际效用的那个产品的边际效用决定的,亦即 “ 生产 成本 归结 为满 足 的程 度” [ 把 。J
但是 ,效用价值论 并非 是单 纯主观的价值 理 论 ,这是必须引起我们重视的。第一 ,效用 以物的 有用性 为基础——物的有用性是一种客观存在 ,即 物质所 固有 的属 性 和功能 ,因此 ,效用 的产 生有着
【 标 题】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
【原文出处】南开经济研究【原刊地名】津【原刊期号】200105【原刊页号】33~36,41【分类号】F11【分类名】理论经济学【复印期号】200202【标题】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兼论劳动价值论的发展【作者】刘骏民/李宝伟【作者简介】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内容提要】劳动价值论是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抽象出来的理论,效用价值论是从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中抽象出来的理论;劳动价值论的价值决定过程是一个寻找社会关系调节中心的社会过程,而效用价值的决定过程实际是对物的有用性的评价,从而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如果物质财富是经济过程的目的,那么在物质财富的创造上,马克思本人的观点就与西方主流经济学家的观点完全一致,财富是土地、劳动、资本物共同创造的。
如果经济的目的不是物质的,而是价值的,那么迄今为止所有的价值理论都要重新考虑。
【关键词】价值/财富/经济/Value/Wealth/Economy【正文】在我国经济正在迅速市场化的时候,到底产业工人以外的劳动创造不创造价值,非劳动收入,如利息收入、租金收入以及股息等收入究竟有没有合理性;财富究竟仅仅是人类劳动创造的还是土地、劳动和资本共同创造的?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究竟哪一个是与市场经济相一致的等等。
这些经济学中最基本的问题不仅涉及对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合理性的解释,更重要的是涉及我国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主要依靠什么的大问题。
比较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效用价值论”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将对我们了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必然存在什么样的价值观,什么样的价值理论能够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两种价值理论的比较1.使用价值与效用的创造马克思认为,价值的唯一源泉是人类劳动,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源泉却不仅仅是劳动,他说:“劳动并不是它所以产生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比较
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商品价值论论文摘要: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是两种不同(de)价值理论.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有合理性,又有局限性.(de)研究方法是吸收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de)有益成果,重建商品价值理论.一、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de)来源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de)理论来源,要追溯到英国古典学家亚当·斯密,他在自己(de)代表作国富论中提出劳动创造商品价值(de)观点,同时,区分了商品(de)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他指出:“应该注意,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de)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de)效用,有时又表示占有某物而取得(de)对他种货物(de)购买力.前者可以叫作使用价值,后者可以叫作交换价值.”他认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de)真正尺度.”他又说,价值由劳动决定(de)原理只适用于“初期野蛮社会”,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制(de)生产,商品(de)价值不再由劳动决定,而是由工资、利润、地租三种收人决定.他说:“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收人和一切可以交换价值(de)三个根本源泉.”等等.斯密(de)价值概念不够明确,引起后来学者(de)争论.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在经济学概论中研究了商品价值问题.他批评斯密“只有人(de)劳动才创造价值”不符合事实,更加严密(de)分析表明,“一切价值都来自人(de)劳动加上力与资本(de)作用.”他提出生产三要素(劳动、资本、土地)共同创造商品(de)价值.萨伊所讲(de)价值不是凝结在商品中(de)抽象劳动,而是物品或财富(de)效用.他说:“物品效用就是物品价值(de)基础,物品(de)价值就是由财富所构成(de).”萨伊(de)价值论被人称为“生产要素价值论”或“效用价值论”.后来,边际学派又了效用价值论,创立了边际效用价值论.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古典经济学(de)劳动价值论.他肯定劳动创造价值(de)基本观点,批评斯密(de)价值概念自相矛盾.他在其代表作资本论中提出“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学说,说明具体劳动创造商品(de)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de)价值;商品(de)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de)人类抽象劳动;商品(de)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格是价值(de)货币表现等等.马克思还批评萨伊(de)“生产要素价值论”和“三位一体”(de)分配公式,是为资本主义剥削辩护.马克思(de)劳动价值论和萨伊(de)效用价值论都来源于斯密(de)价值论,两种不同(de)价值理论演变关系如下:商品价间二、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de)区别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de)区别有以下三点:(一)劳动价值论认为,生产劳动创造商品(de)价值;具体劳动创造商品(de)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de)价值.效用价值论认为,生产要素共同创造商品(de)价值.劳动只是要素之一,不能单独创造价值.争论(de)焦点是对“创造”(de)理解问题.汉语词典(修订本)(de)解释是:“创造”就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de)成绩或东西.”“创造性”就是“努力创新(de)思想和表现,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在劳动中(de)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这种涵义上讲,劳动创造价值(de)观点是正确(de).因为在生产三要素中,人是劳动(de)主体,只有人(de)劳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其他生产要素(土地、资本等)都是被动(de)要素,本身并不具有创造性;在生产要素中,只有人(de)劳动是不可缺少(de),其他生产要素并非绝对不可缺少.例如,非农业生产就不一定需要土地,小生产就不一定需要资本.“劳动创造价值”不仅是马克思主义(de)价值观,同时也是广大劳动人民(de)价值观.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是西方经济学(de)价值观.(二)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de)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de)人类抽象劳动,因此得出结论:劳动是价值(de)唯一源泉.效用价值论认为,商品(de)价值就是财富(de)效用(使用价值),因此得出结论:生产三要素是商品价值(de)源泉.争论(de)焦点是对“价值”和“源泉”(de)理解问题.由于对价值概念理解不同,对价值源泉(de)看法就必然不同.众所周知,商品是用来交换(de)劳动产品.作为劳动产品,商品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来(de).生产力二因素(人力和物力)决定商品二因素:一是物(de)因素,来源于自然界;二是人(de)因素,来源于人(de)劳动.自然资源与人(de)劳动是商品使用价值(de)源泉,而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de)源泉.“创造”与“源泉”是两个不同(de)概念,不能混为一谈.“劳动创造价值”不等于“劳动是价值(de)唯一源泉”.自然资源与劳动一样,也是商品价值(de)源泉.因为自然资源对人类有使用价值,稀缺(de)自然资源(石油、煤炭、天然气、金、银、铜、铁矿等)有交换价值,这是不能否认(de)事实.商品交换不仅是劳动交换,同时也是资源交换.资源、劳动、商品、价值关系如下:自然资源+人(de)劳动=产品~使用价值~商品~交换价值.(三)马克思(de)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创造商品(de)价值,资本、土地并不创造价值.因此得出结论:资本带来利润,土地带来地租,都是对雇佣劳动者(de)剥削.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批判资本主义剥削.萨伊(de)效用价值论认为,生产三要素共同创造商品(de)价值,因此得出结论:劳动获得工资,资本获得利润,土地获得地租,并不存在剥削.这就是政治经济学(de)阶级性.这个问题(de)关键是对“剥削”(de)理解问题.有人认为,价值论是分配论(de)基础.劳动价值论是按劳分配(de)理论基础,生产要素价值论是按生产要素分配(de)理论基础.有人认为,价值论与分配论无关,劳动价值论不是按劳分配(de)理论基础,按生产要素分配也不能证明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事实证明,没有价值创造,就没有价值分配.劳动创造价值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de)理论基础,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de)基本分配原则.深化劳动价值理论研究,是为了完善按劳分配制度.同时,应该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资本、土地是稀缺资源,参与价值形成,不能无偿使用,因此也要参与分配.如果分配公平(合情、合理、合法),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de)不断提高,就不必谈论剥削问题;如果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甚至两极分化,就肯定有剥削问题.剥削就是利用经济、政治特权,侵犯劳动人民(de)利益,为个人或小集团谋私利.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应该结合实际具体分析,在此不多谈.三、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de)联系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不仅有区别,而且有联系,主要有以下三点:(一)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de)研究对象都是商品(de)价值,只是由于研究(de)重点和方法不同,产生了不同(de)认识.效用价值论研究(de)重点是商品(de)使用价值,采用定量分析(de)方法,从财富(de)效用到边际效用,从基数效用到序数效用等;劳动价值论研究(de)重点是商品(de)交换价值,采用定性分析(de)方法,从交换价值中抽象出价值,从价值讲到价格等.科学(de)研究方法应该是:全面分析,系统研究,不仅要进行定性分析,而且要进行定量分析;不仅要研究使用价值,而且要研究交换价值;还要研究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de)联系,研究交换价值和价格(de)区别,才能得出科学(de)结论.(二)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对商品使用价值(de)源泉认识是相同(de).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说过:“劳动不是一切财富(de)源泉,自然资源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本来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de))(de)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de)表现.”“只有一个人事先就以所有者(de)身份来对待自然界这个一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de)第一源泉,把自然界当作隶属于他(de)东西来处置,他(de)劳动才成为使用价值(de)源泉,因而也成为财富(de)源泉.”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说过:“政治经济学家说:劳动是一切财富(de)源泉.其实劳动和自然界才是一切财富(de)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效用价值论认为,生产三要素是财富和价值(de)源泉.(三)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对商品价格(de)认识也有某些相同之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de)价格是由价值决定(de),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de).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浮动是商品经济(de)价值.效用价值论认为,商品(de)原始价格是由生产费用决定(de),市场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de),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决定商品(de)均衡价格.马克思在雇佣劳动和资本中也说过,商品(de)价格是由什么决定(de)“它是由买主和卖主之间(de)竞争即供求关系决定(de).”他还指出,“商品价格是由生产费用决定(de)”.其实,商品价格与货币密切相关,离开货币就谈不上价格.四、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de)统一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长期争论不休,说明两种不同(de)价值理论都有自己(de)一定道理,需要继续研究.形而上学(de)思维方式是:“非A即B-.辩证法(de)思维方式是“亦A亦B".正确(de)研究方法应是求同存异,发展创新,吸收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de)有益成果,创立新(de)商品价值论.商品(de)价值是什么这不是单纯(de)经济学间题,而是经济问题.从哲学上讲,价值是客体对主体(de)意义以及主体对客体(de)评价,它反映了客体和主体(de)关系.马克思说过:“‘价值’这个普遍(de)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de)外界物(de)关系中产生(de)”.商品(de)价值就是商品对人所具有(de)意义以及人对商品所作(de)评价,它反映了商品(客体)和人(主体)之间(de)关系.换句话说,我们讲商品(de)价值,就是指商品对人有何价值人对商品作何评价(买不买,值不值)离开人这个价值主体,商品无人问津,价值就无从谈起.这是认识商品价值(de)关键所在,也是发展商品经济(de)意义所在.我们为什么要发展商品经济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de)消费需要.在商品社会中,人从整体上(不要理解为个人)讲具有二重性: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商品是用来出卖(de)劳动产品,生产(de)最终目(de)是为了满足消费(de)需要,因此就决定商品(de)价值也具有二重性:对消费者具有使用价值,对生产者具有交换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de)物质内容,交换价值是商品价值(de)表现形式.内容决定形式,有使用价值(de)商品才有交换价值,没有使用价值(如伪劣商品)就没有交换价值;使用价值降低(如旧车),交换价值降低;使用价值消失(如过期失效药品),交换价值消失.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de)关系是辩证统一关系,统一于商品(de)价值.研究商品价值问题,必须首先研究使用价值,只有弄清使用价值,才能弄清交换价值.商品(de)使用价值是商品(de)社会价值,即满足社会消费者(de)需要.任何社会(de)商品生产,最终目(de)都是为了满足消费需要.生产是手段,消费是目(de);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决定再生产.生产和消费(de)关系决定商品与货币、供给与需求、总供给与总需求(de)关系,从而决定整个国民经济(de)运行.商品(de)使用价值包括三要素:品种、数量、质量.不同品种、数量、质量(de)商品,具有不同(de)使用价值,同一商品也可能有不同(de)用途,这些都是不言而喻(de).商品使用价值(de)大小是可以分析比较(de),根据使用价值三要素对消费者(de)效用就可以比较出来.品种(序数效用):商品类别品种很多,使用价值大小不同,可以进行定性分析,按序数排列,排在前三位(de)应该是:食品、衣服、住房……食、衣、住是人民基本(de)生活需要,解决(de)是温饱间题.我国经济战略第一步就是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是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是实现共同富裕.现在已经走过第二步,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但是还没有全面达到小康水平.数量(基数效用):商品数量有多少,决定使用价值(de)大小,可以进行定量分析,用基数计量.例如,我国现在有13亿人口,每年需要消费多少粮食根据统计,得出基数.满足需要,效用最大.粮食生产就是要根据这个基数来安排.国家实行最严格(de)耕地保护制度,保护粮食生产基地;同时建立粮食储备制度,以丰补歉,保证粮食安全.此外,国家还给种粮农民财政补贴,以调动农民(de)生产积极性. 质量(时间效用):商品质量要合格,而且要有保质期,过期则失效.特别是食品、药品,关系人民生命健康,质量尤其重要.现在市场上假冒伪劣商品泛滥成灾,过期食品、药品也拿去出卖,广大消费者深受其害(有些人被伪劣食品、药品毒害致死).国家必须制定商品质量标准,建立质量检查监督机构,加强质量检查监督工作,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行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护消费者(de)合法权益.商品(de)交换价值是商品(de)经济价值,即能够给商品生产者带来经济利益.盈利或赚钱是商品生产(de)直接目(de),它决定商品生产和流通(de)全过程,促进商品经济(de)发展和繁荣.在商品经济(de)发展过程中,商品(de)交换价值形式也发展变化:从简单(de)价值形式到扩大(de)价值形式,从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从金属货币流通到纸币产生,如今又发展到货币“一卡通”.在货币产生以前,没有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商品(de)交换价值形式是不明确(de),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互通有无(de)性质,交换双方获得(de)都是使用价值(货物).在货币产生以后,有了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单位商品(de)交换价值就明确地表现为价格.商品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与价格(de)逻辑关系是:商品价值商品(de)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de)物质承担者,这个“物质”就是商品(de)数量和质量.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没有质量(如食品腐烂变质),数量再多也不顶用,等于零. 商品(de)交换价值与价格、数量成正比.商品(de)价格与质量成正比(优质优价),与数量成反比例方向变化(薄利多销).劳动生产率(de)提高可以增加商品(de)产量,与交换价值成正比;同时又降低生产成本,与价格成反比.消费者购买商品考虑(de)是买什么(品种)买多少(数量)好不好(质量)贵不贵(价格)这是经济生活(de)基本常识.商品(de)价格就是货币与商品相交换(de)比例关系,即单位商品交换价值(de)货币表现(亦称单价).用公式表示:商品价格=这个公式不仅包括各种商品(de)各种价格,而且反映了价格变化,即供求规律:在自由竞争(de)市场上,个别商品(de)市场价格是由生产成本和供求关系决定(de).生产成本是决定商品价格(de)内因,市场价格只有高于成本价格,生产者有利可图,才会继续生产;否则就会停产或转产.供求关系是决定商品价格(de)外因: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供求平衡,价格相对稳定,市场价格等于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即生产价格.市场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浮动,是市场经济(de)价格规律.价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和流通.整个社会(de)商品价格水平是由货币发行量决定(de).国家制定货币政策,控制货币发行量,可以保持商品价格水平(de)基本稳定,防止通货紧缩或通货膨胀,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发展.。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摘要: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与西方经济的效用价值论是对立的两种价值论,一直以来备受争论。
本文试图浅析这两种价值论的不同以及相同点,同时在研究中也看到了一些效用价值论的不足。
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建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不能被效用价值论取代的。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比较一、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简介1.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强调的是价值由劳动决定,其区别于将商品效用看作价值形成的决定性要素的效用价值论。
其核心是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
马克思创造了劳动二重性学说,认为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劳动是价值的实体,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从而完成了劳动价值论。
2.效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以物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人对物品效用的主观心理评价解释价值及其形成过程的经济理论。
它同劳动价值论相对立。
在19世纪60年代前主要表现为一般效用论,自19世纪70年代后主要表现为边际效用论。
二、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不同1.来源与发展历程在16到17世纪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学者逐渐发现商品交换时价格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17世纪下半叶,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最早提出劳动价值论,他在其著作《赋税论》中首次阐述了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思想。
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来源》一书中进一步提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著名论断。
大卫·李嘉图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和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并对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原理作了比较透彻的分析。
马克思在对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的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突破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局限,提出了“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学说,最终形成了完整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
早在17~18世纪,资产阶级经济学著作中就有了效用价值论思想的初步表述。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分析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分析陶善信【摘要】劳动价值论是通过抽象商品的产生源泉——劳动的实际消耗量来定义价值的,强调不同商品生产劳动间的平等性,即等量劳动耗费应得等量补偿;而效用价值论是通过直接抽象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的最终有用性来定义价值的,强调不同商品生产劳动间的竞争性,即每一劳动量应产生最大的效用.两种价值论从定义上看并不存在必然的冲突,还存在互补性.历史上受权力干扰和资源流动不畅的影响,在商品分配中不同商品生产劳动间常常出现不公平竞争,导致等量劳动耗费不能得到等量补偿,而过度强调平等性,又可能牺牲竞争性,降低劳动的有用性.【期刊名称】《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34)003【总页数】3页(P10-12)【关键词】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平等性;竞争性【作者】陶善信【作者单位】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安徽马鞍山243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14.3商品经济中,每个人都是社会分工的一环,每个人能分配多少产品,取决于社会对每个人在商品生产中所作贡献的评价,社会对每个人贡献的评价最终转化为对其所生产的商品价值的评价,或者说商品的价值就是附着在商品上的生产者的贡献。
评价有两个维度:一是对每人在社会大生产中付出多少(劳动)进行比较,二是对每人产出多少进行比较。
在经济学发展中,分别从这两个维度产生了两种评价体系,也就对应着两种价值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和西方正统经济学的效用价值论。
一、劳动价值论剖析(一)基本内容马克思是从商品开始认识价值的。
只有商品才有价值,价值是商品的特有属性。
价值附着在商品上,是一定的经济历史发展阶段的特殊产物。
1.价值本质马克思认为商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商品中凝结着人类劳动;商品是用来交换的。
由于交换的目的,商品具有了交换价值。
而决定交换价值的正是价值。
可见,有了商品交换,才有了价值的存在。
那么,价值构成是商品具有的使用价值还是商品中凝结的人类劳动呢?马克思是从价值形成的源头即物物交换开始分析。
试析自然资源价值理论比较分析—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
试析自然资源价值理论比较分析—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一、引言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基础。
它们不仅提供了各种生产和生活的条件,而且还包含了许多重要成分,如能源、材料等。
自然资源的价值问题因此就成为了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自然资源的价值理论涉及多种观点,本文将对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这两种流行的自然资源价值理论进行比较分析。
二、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的概念1. 效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是指以某个物品或服务对个体产生的满足程度来衡量其价值,其基本观点是价值在于使用。
效用价值论的理论核心是效用理论,在这个理论中,效用是指个体通过某个物品或行为获得的心理满足感,效用是一种非物质性的感受。
效用价值论认为自然资源的价值是由人类对其使用后获得的实际效用所决定的,美丽的自然风光、清澈的水源、良好的空气环境等等,都是具有高价值的自然资源。
2. 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指以人类对自然资源所进行的劳动量来衡量其价值,其基本观点是价值在于生产。
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核心是劳动价值理论,在这个理论中,劳动是生产过程中所用的物质和非物质要素之一,是生产资料与人的结合物,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必然消耗一定量的劳动。
劳动价值论认为,自然资源的价值是由人类进行生产活动所消耗的劳动量所决定的,自然资源的价值是与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相关的。
三、效用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的比较1. 理论起源不同效用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在理论起源上具有很大的差异。
效用价值论的起源要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它将人的感受作为价值的核心,主张价值的基础在于使用价值。
而劳动价值论的源头则要追溯到古代东方的一些哲学思想中,如道家哲学中有“世界初分为有无,静而无为,动而有为”的思想,这种思想中就倾向于将物品的价值看做是人类经过了某些变动过程之后,付出了某些劳动产生的结果。
2. 理论侧重点不同效用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在理论侧重点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效用价值论在宏观层面上主要关注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劳动价值论则主要关注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劳动力和物力。
论劳动价值与效用价值
论劳动价值与效用价值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孰对孰错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两种制度即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优劣. 劳动价值论是指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 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抽象的人类劳动. 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产品的社会关系. 价值通过商品交换的量的比例即交换价值表现出来. 而效用价值论是指商品的交换价值由商品的效用决定.劳动价值理论起源于英国的亚当·斯密,中经英国的李嘉图及威廉·汤普逊的发展,终于德国的马克思。
亚当·斯密作为经济学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在《国富论》中提及了商品拥有使用价值及交换价值。
他认为不同的要素收入拥有一个受社会情况影响的自然率,这个自然率构成了自然价格,也被称为商品真实的价格。
亚当·斯密认为自然价格代表所生产的就是制成品的交换价值,因应市场的供求情况有所增减成为市场价格。
商品的交换价值需要一个明确的尺度以量度要素收入的多少。
他提出谷物或者工人的劳动量都适合作为这尺度。
他认为一般商品价值的多少取决于生产者投入的劳动量,两者必须成正比. 但亚当.斯密的理论缺陷在于把劳动量或者劳动这行为不加区别地使用,某时候劳动量被认定为新增商品价值的来源,某时候则称他们能够量度价值,一物既证明另一物的存在,也是那一物的计量标准,理论上显然存在一种论证的缺陷。
关于劳动量如何量度,斯密也没有清晰的说明。
李嘉图把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大加推广,他首先肯定亚当·斯密的理论. 他随后察觉到亚当·斯密间断地使用两种价值尺度:谷物和劳动。
李嘉图加以补充亚当·斯密理论内的那种劳动不是生产的劳动量,而是透过商品交换得到的劳动量. 嘉图指出不论谷物还是劳动,甚至金银,这些量度媒介同样是“可变”,其价值会发生波动。
他列举出亚当·斯密前后矛盾的言论以论证只有生产的劳动才能决定商品的相对价值.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大多继承自李嘉图的理论,由此可见,所谓“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并不是马克思一人独创,马克思只是结合和整理了1820年代至184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们的理论成果,并且提出一些新的概念名词用作分析,重新解释整个劳动价值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关键词】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分析【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主要观点、理论目的和适用性等分析和对比,从而得出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得出效用价值论比劳动价值论更有适用性,同时两者在许多方面又有相通性等结论。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是经济思想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两种价值论。
关于两者的争论一直是人们的话题。
目前经济学界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两者是对立的互相排斥的;犯种观点认为两者尽管表面上对立,实际上相互联系,辩证统一严本文意图通过分析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理论目的作用和适用性等,说明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一、两种价值论的主要观点和理论目的、作用(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和理论目的作用劳动价值论的代表人物是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卡尔?马克思。
马克思是劳动价值论史上最富盛名的人物,马克思在继承前人劳动价值论思想上大大发展了劳动价值论。
他提出了劳动二重性学说,并从作为价值形式的交换价值的分析中,证明了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结论,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并且提出,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因此并不能说生产价格理论违背了劳动价值理论,它只不过是劳动价值论的发展。
这样,马克思把劳动价值论发展成为一个逻辑严整的体系,是劳动价值论的集大成者和最主要代表人物。
因此,文章主要分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观点从而对劳动价值论进行分析。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包括: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劳动具有二重性,具体劳动创造实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只有劳动创造价值,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无产阶级阶级立场是鲜明的。
工人的劳动创造了一切价值,他们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了,因此无产阶级应该起来反抗,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一个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
因此可以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他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哲学的理论目的是统一的,都是为着推翻资本主义服务的。
(二)效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和理论作用效用价值论也就是边际效用价值论。
主要代表人物有门格尔、维赛尔、庞巴维克、杰文斯、瓦尔拉、马歇尔和萨缪尔森。
效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是:商品之所以有价值或价格,因为对消费者有效用。
效用就是消费者从消费商品中感到的满足程度,是消费者的一种主观评价。
消费者从消费商品中得到的效用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而递减的,边际效用决定价格。
边际效用大的价格高,边际效用低的价格低。
消费者为了获得最大效用,根据花费在每一商品上的最后一元钱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决定在每一种商品上的购买量。
从效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来看,它能够维护资本主义的统治的作用。
二、从两种价值论的主要观点和分析过程看其适用性(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适用性分析马克思在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基础上,从分析简单商品经济中小生产之间市场交换行为的交换价值(价格)人手,得出只有抽象劳动创造的价值才决定交换价值。
再以现有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的劳动耗费时间作为价值量的标准,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商品的价值标准,认为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笔者以为,马克思认为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实际上隐含三个假设:W交换者必须彼此了解对方和自己交换物所包含的价值。
即了解一般生产情况下对方物品生产出来需要多少时间,所需劳动与自己物品生产所需劳动的复杂程度对比。
这样商品的卖者最好是小生产者本人,小生产者更了解自己生产商品的价值,而在一个生产发展缓慢相对封闭静止的环境下,而其他商品的价值也可通过间接经验等方式获得。
(2)交换媒介最好是贵金属,其价值一般保持不变,从而有利于交换。
(3)卖者必须是小生产者,只有这样他才会关心所卖商品的“凝结的体力和脑力的耗费量”并以其作为成本。
因为小生产者生产和销售的商品最主要的成本就是商品中“凝结的体力和脑力的耗费量”。
个别劳动的时间的不同,个别劳动耗费的不同使得为了公平起见,成本计量只好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标准。
如果管理工厂的资本家是商品的售卖者,对于他而言,劳动耗费就不是成本,他给工人所发的工资才是成本,而工资并不等于工人的劳动耗费。
在一个小生产者为主的社会生产中,各行各业中存在着大量的小生产者,他们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交换。
当他们的产量总和在行业中处于主要和优势地位时,该行业产品的价值由生产这一产品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决定。
劳动价值论适用于这些行业中小生产者之问的交换。
但实际上在封建社会,能够交换小生产者占主要地位行业的产品的,并不仅仅是生产者本人,其他人例如从农民那里获得实物地租的地主等不劳而获阶层,也是交换者。
其他交换者遵循利己性假设,虽想交换到更多的商品和货币,但最终由于交换双方对自身利益的重视,只能以小生产者确定的成本为基础即按价值交换。
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销售者从小生产者变成资本家,生产过程的复杂分工和生产产品的多样性,买卖商品的频繁和复杂多样性,纸币价值的多变性都使得劳动价值论不再适用。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等量资本追求等量利润,劳动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马克思认为,此时商品是按照他们的生产价格出售的,而生产价格只不过是价值的转化形式,为了说明这种转化,在资本论中给出了一个由价值到生产价格的转化程序,这个程序可以概括如下:(1)根据各部门的剩余价值( M;),求出全社会的总剩余价值下同;(2)根据各部门的成本价格(C;+V; ),求出全社会的总成本价格艺; ( 3)根据各部门的剩余价值和总成本价格,求出全社会的平均利润率; ( 4}根据各部门的成本价格和平均利润率,求出各部门的生产价格。
容易看出,根据马克思的转化程序,在转化之后,“一切生产部门的利润总和必然等于剩余价值的总和,社会总产品的生产价格总和必然等于它价值的总和”。
所以,尽管各部门产品生产价格之和不等于它们价值之和,但就整个社会来说,劳动价值论还是正确的。
笔者以为此时不能认为剩余价值总和等于利润总和,所有商品的生产价格的总和等于其价值的总和,价值论转化为生产价格。
原因在于:(1)资本家考虑的是利润,消费者考虑的是从商品中得到的效用。
在这个过程中,买方和卖方都不关心所谓的价值。
没有理由认为“社会总产品的生产价格的总和必然等于它价值的总和”。
(2)生产中的分工深化更进一步加深,已经很难对比金银的价值和所欲购买商品的价值,金银在有的国家已不是货币,以一定含金量的纸币代替,已经不如金银价值稳定。
(3)鲍尔特斯基维茨等人认为,在马克思的转化程序中,作为生产结果的产品是按照他们的生产价格出售,而作为生产前提的那些相同的产品却是按照他们的价值出售的。
这在逻辑上是不允许的。
如果作为生产前提的那些相同的产品也按生产价格出售,生产价格的总和将不会等于价值的总和。
尽管此后很多学者都对此做过解释,但并未解决这一问题。
基于以上三点原因,笔者认为马克思的这一转化是失败的。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马克思的分析受到了他的理论目的的限制。
总结一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适用于简单商品经济下的小生产者为主行业的市场交换,不适用除此以外的状况。
同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但是商品不仅包括劳动产品,也包括自然资源等。
因此可以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其适用范围也是不包括自然资源等非劳动产品的。
(二)效用价值论的适用性分析从效用价值论主要观点可以看出,它认为效用是一种主观心理评价,假定物品可以无限细分时,认为人能够清楚了解花费每一元钱能够消费的不同种类和数量的物品效用,最终按照最后一元钱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决定不同商品的购买量,从而实现消费者总效用最大化实现消费者均衡。
任何价格时购买者从商品中获得的边际效用对于货币的边际效用之比等于价格。
假定消费者的货币因素不变,从而货币的边际效用在某一消费时刻不变,因此可以说,任何价格状态时,边际效用决定价格。
从表面上是认为价值或价格仅仅是一种主观心理评价,没有客观上的标准。
仔细研究它的价值理论就会发现,这种价值论实际上是假定人是理性的掌握充分信息的,有能力区分消费不同物品给人带来的不同效用,认为人当然能够对比花费相同货币消费不同种类和数量的物品的效用大小,这些假定显然过高估计了人的理性,过高估计了消费者所掌握的关于商品的信息的充分性,假定商品可以无限细分也是不符合实际的。
但是在它的假定下,它的结论是成立的。
面包和水的总效用很大,但消费者能够得到它的最后一单位的效用并不是不可或缺、决定生命能否继续,而是享受食物和水能够给人带来的快乐或者解决轻微的饥渴等,效用是很小的。
消费者对最后一单位水或食物的效用和最后一单位的水或食物所需货币对他的效用,决定是否购买。
如果最后他能够得到最后一单位的商品的效用大于所需货币的效用,他会继续购买,直到两者相等。
假定商品可以无限细分,他会分配他的货币到所消费的商品中,使得最后一元钱获得的最后一单位的效用及边际效用相等,也和最后一元钱的效用相等。
这样他实现了效用最大化,实现了从消费中获得的最大满足。
对于较为贫穷的人来说,他拥有的货币较少,每一元钱对他的效用都是比较大的,因此他往往会用他的最后一元钱用于满足消费食物等较为重要的欲望。
而对于非常富裕的人来说,他拥有的货币很多,每一元钱对他的效用较小,他可能用最后一元去满足较为次要的欲望,如用于购买奢侈的消费品,如钻石、宠物的衣服等。
但是假定较为富裕的人突然变得较为贫穷,他绝不会继续原来的消费模式,而会按照较为贫穷的人的消费方式生存。
钻石自然是那些钱多的,货币对他们边际效用小的人消费的,从消费的角度而言,贫穷的消费者是不会问津钻石的。
并不是钻石的效用大于穷人的延续生命的面包的效用,而是对于富人,钻石的边际效用与富人的货币的边际效用之比大于对于穷人面包的边际效用和货币的边际效用之比。
因此钻石的价格高于面包,拥有不同数量货币的人的货币效用是无法比较的。
但是所有的消费者无论贫富,在消费中都尽力通过使用分配自己的货币从而获得最大效用。
消费者尽管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掌握完全信息,但是消费者还是比较理性的,他们肯定明白自己不同的欲望的重要程度,大致能够判断出消费不同物品能够获得的效用。
因此消费者的理性程度尽管和完全理性的假定有差别,但基本是吻合的。
尽管商品并不能无限细分,消费者也不是完全理性,但消费者总在自身的理性范围内,尽可能地去调整货币在不同商品的分配,从消费中获得最大满足,这却是毋庸置疑的。
每一种物品的消费量都是它在当前价格下所有愿意而且能够的购买量之和。
若这时需求大于供给,价格提高,迫使愿意消费它的人重新对比消费它的边际效用和货币的边际效用,边际效用不变,而货币需求量增加,消费该种商品的最后一元钱效用降低,从而有一部分消费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