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意境英译初探
古诗词英译中意境的处理与研究
CONTENTSAbstract (1)Introduction (3)Chapter 1 An Overview of Artistic Conception (4)1.1 Studies of Artistic Conception (4)1.2 Features of Artistic Conception (6)1.3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Imagery (7)Chapter 2 Main Difficulties of Manipulating Artistic Conception (9)2.1 Language Element (9)2.2 Cultural Element (13)Chapter 3 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of Manipulating Artistic Conception (17)3.1 Principles of Manipulating Artistic Conception (17)3.2 Strategies of Manipulating Artistic Conception (19)Conclusion (31)Notes (33)Bibliography (34)Acknowledgements (35)On Manipulation of Artistic Conception in C-E Poetry TranslationAbstract: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is the essence and treasure of Chinese language with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is one of its main attractions and it is vital in poetry creation and appreciation. Also, as the soul of poetry, it concretizes poets' subjective emotion and thought which is abstract and hard to grasp, achieving the aesthetic effect of unlimited meaning with limited words. And owing to its abstraction, artistic conception is one of the primary difficulties in poetry translation. Many scholars from home and abroad such as Witter Bynner, Xu Yuanchong have made some studies on Chinese poetry translation issues. However, systematic studies on artistic conception manipulation are few. So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of artistic conception manipulation in C-E poetry translation has great significance.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find some useful strategies by analyzing and studying some examples with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research method. This thesis firstly gives an overall view of artistic conception. Then, some difficulties when manipulating artistic conception are presented. At last, the thesis discusses the 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of manipulating artistic conception in detail.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we can handle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flexibly in translating the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Thus, the original taste can be well transferred.Key Words: artistic conception; difficulties; principles; strategies摘要: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精粹,凝聚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在英译中的体现
sp; 有时古典诗词的意象是包含在一个很抽象的词语里,在英译时却可以用一个生动、形象的词汇加以表达,不仅能增强诗词语言的感染力,所达到的艺术效果甚至会比原文更加传神。如林语堂先生所译的杜甫《石壕吏》中的两句:
老妪力虽衰, Although my strength is ebbing weak and low,
中文摘要
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是一门艺术,是意境美、音韵美和形式美的和谐统一。这些美感在其英译中不但不能丧失,而且还要尽量体现。翻译难,译文学作品尤难,译诗更是难上加难。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尤其是在再现原文“三美”这方面,其困境早已是译界的共识,尽管如此,译界依然不乏具有研究价值的古典诗词英译的上乘作品。本文就精选一些出自大家手笔的中国古典诗词的译作,并联系一些理论,从多个角度分析原作的意美、音美、形美是如何在其英译中体现的,并结合自己的启迪,将北朝民歌《木兰辞》在原译者的基础上改译,以求进一步体现原作的美感。
Key words: Chinese classic poetry; beauty; English translation; reappearance
一、引言
诗歌美学认为,诗歌美是由三维组成的复合艺术系统,三维是指意象美、音乐美、绘画美 [1](P65)。中国古典诗词更是如此,它形象生动,音调和谐,节奏鲜明,含蓄婉约,耐人寻味,是中华民族文学艺术宝库的精品。而在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方面,林语堂先生在《论翻译》一文中,除了提出翻译的忠实标准和通顺标准外,还着重强调了美的标准。他认为翻译家应当将翻译视为一种艺术,必须兼顾到美感这一方面。笔者十分认同林先生的观点,因为诗的首要条件就是美感。所谓“美感”,就是原文所体现的意境之美、音韵之美和形式之美。也就是许渊冲先生所说的诗词“三美”——意美、音美、形美[2](P68)。而从文艺美学和诗美艺术的角度来看,诗词翻译就是原文审美特质和艺术魅力的再现。本文分别从意美、音美和形美三方面分析和阐述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如何在英译中体现。
中国古诗的意境及其英译策略
中国古诗的意境及其英译策略摘要:中国古诗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将魅力无穷的古诗作品转换成魅力无穷的英语译文,才能更好地被全世界的人民一同欣赏。
文章梳理了中国古诗的意境与西方移情异处,提出古诗意境的英译策略。
此研究有助于译者更准确地英译古诗意境美,外国友人更深层次地领略中华名族的文化内涵,也助于中国古诗的对外传播。
关键词:中国古诗意境西方移情翻译策略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s Artistic Conception into EnglishAbstract: Since ancient Chinese poetry is the common treasure of the mankind, it will be better appreciated together by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if the enchanting ancient poetry can be translated into the enchanting English translation.The paper organiz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and empathy of the West, and suggest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s artistic conception. The study will help translators more accurately translate the beauty of ancient poetry’s artistic conception into English and foreign friends appreciate the connotations in the Chinese culture in a deeper level, and also realize the spreading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to other countries.Keywords: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empathy of the West; translation strategies中国古诗中,意境是一切艺术作品的审美中心,它的最大功能是内足以抒写怀抱,外足以感染读者;也是文学典型化原则在诗歌创作中具体运用的审美结晶,它能使读者在品味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获得更为广阔的艺术天地。
浅谈中国古诗英译过程中对意境的把握
浅谈中国古诗英译过程中对意境的把握本文通过对唐诗《江雪》及其四个英译本逐字逐句的深入解读,比较分析了四个译本分别采用的翻译策略和其对原诗意境的传达程度。
以该诗与译文解析为例,归纳得出在汉诗英译过程中对意境把握的三个层次,总结出诗歌译者的责任与诗歌翻译的规范。
标签:古诗翻译意境一、引言中国古诗文化源远流长,历来被视为传统文化之宝藏。
随着文化浪潮席卷全球,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流传国外,其中必然少不了中华文化瑰宝之一的古诗。
帮助世界揭开中国古诗优雅而神秘的面纱,也是翻译界不懈奋斗的目标。
在翻译古诗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意美,因为意境是一首诗的灵魂(许渊冲,1983)。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道:“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何谓有境界?王国维认为,“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如耳目”;诗歌的意境是作者心境与情感的传达,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互交融而孕育出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古代文人骚客历来以“境界”论诗。
意境的创造是中国古代诗歌最高层次的表达,这是一种情景交炼、意与境浑的文学形象和美学境界。
(林晓芝,2012)这也使得中国古诗“言有尽而意无穷”。
译诗的真谛,在于忠实地传达原诗。
正如同钱钟书所说:“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资质依然故我”。
二、《江雪》及其译本诗词中的意境也并非难以把握,可以结合诗人所处的历史背景、个人经历,还可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意象来找到线索。
意象即古诗中借助客观景物表现主观情感的形象,“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就是典型的意中之象。
诗人选用的意象透露了主观情感。
很多诗歌中包含多个意象。
翻译过程中应充分挖掘不同意象之间以及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之间的交融,尽量做到以意象衬意境。
唐代柳宗元《江雪》一诗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中的“千山”和“万径”两个意象相互照应衬托,塑造了广阔无边、万籁俱寂的背景:远处峰峦叠嶂却无飞鸟,万径纵横交错却不见人踪。
对这两句诗的翻译,有如下几个颇具代表性的版本:版本1:No bird appears in hills,no trace of human on all trails.版本2:A hundred mountains and no bird;a thousand paths without a footprint.(文殊,1989)版本3:Birds in mountains fly and hide in places unknown,there are no human footmarks on any road I note.(孫大雨,1997)版本4: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许渊冲,1988)版本1采用了直译法,使用并列结构,诗句的原意能够一目了然地表达出来,但由于没有把“千”和“万”这两个数词所要表达的“山”和“径”之多义翻译出来,因而缺乏一种气势,未达“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效。
浅谈中国古诗中意象的英译
浅谈中国古诗中意象的英译作者:赵彦华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33期摘要: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作者表达感情的载体。
因此意象的翻译对于成功地翻译诗歌至关重要。
本文以唐诗《枫桥夜泊》的两个译本为例,通过分析不同译者对诗歌意象的解读,以总结出诗歌意象翻译的一般性原则。
关键词:中国古诗;意象;翻译[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3--01一、引言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对意象的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古诗的关键。
本文从译者角度入手,以期通过对比不同译本,探讨典籍英译的规律和策略。
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意象的内涵及特点;第二部分选取了《枫桥夜泊》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总结了意象翻译的策略。
二、意象的定义及中国古诗歌中意象的特点庞德认为意象是在一瞬间呈现出理智和感情的综合体。
诗人余光中说:“所谓意象是诗人内在之意诉之于外在之象,读者再根据这外在之象试图还原诗人的内在之意”。
意是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内容,象则是表达内容的载体,是一种形式。
作者的主观情感借助于客观的外界事物表达出来。
中国意象多种多样,粗略地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中国古诗中意象大多为静态意象,比起流动的意象,静态的事物给人的画面感更强,更适合抒发感慨思想。
静态的意象更注重瞬间的体验和感受。
像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就是一幅典型的静态意象。
其次,古诗中一些意象被赋予了特定的感情基调和内涵意义。
像菊花代表高洁,竹子代表气节。
这些约定俗成的意象已有了特定的意义。
翻译时译者要对意象的内涵意义有所了解。
三、《枫桥夜泊》译本对比研究“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全诗共28个字,其中有17个是对景物的描写,共出现7个意象,据统计目前该诗已有40多个英文版本,本论文选取了许渊冲,王守义的两个译本加以对比分析。
从_中国古诗精品三百首_看古诗英译中意境的传达
2007年2月皖西学院学报Feb.,2007第23卷第1期Journal of West Anhui U niversity Vol.23 NO.1从《中国古诗精品三百首》看古诗英译中意境的传达王小卫(淮北师范学院大学外语部,安徽淮北235000)摘 要: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诗歌翻译的关键就在于其艺术意境的传达。
本文结合许渊冲先生翻译的《中国古诗精品三百首》,对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通过情感、韵律以及形象来传达意境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意境;情感;韵律;形象中图分类号:H08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735(2007)01-0118-03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也是古诗的审美评价标准。
“意境”(Artistic mood)作为文论术语始于唐代。
盛唐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张于意而思之于心”、“搜求于象,心入于境。
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的主张,指出诗歌艺术形象所表现的内心感受、体会和认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意境”的定义为,“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他认为意境是在文学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可感可信,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翻译是一门艺术,是语言艺术的再创作。
它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
作为文学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的翻译难度更大,要求更高。
茅盾认为,“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象读原作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诗歌翻译中的难点就在于其意境的传达。
一、意境与情感诗歌是情感世界的象征。
艺术意境则是情与景的交融,形与神的统一,同时也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中国古典诗歌大都是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十分含蓄。
这些清新明快含蓄之作,大多借助有关物象去抒发感情,去托物言志。
由于处于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具有不同的心理结构,诗人通过以有形表现无形,以实境表现虚境,以有限表现无限,使得诗歌的艺术意境韵味无穷。
古典诗词英译中意境的不可译性及对策浅析
古典诗词英译中意境的不可译性及对策浅析摘要:本文从诗歌特殊性和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出发,探讨了意象与意义层面上意境的不可译性及其原因和相应的对策,突出了采用模糊处理和增加言外之意等策略对原诗意境的翻译作用。
关键词:意境不可译性汉诗英译模糊处理一、古诗英译中意境的不可译性“意境本质上是古代汉语的产物,它特别适宜在古代汉语语境中生长,也只有在古代汉语语境中才能够被广泛地理解和接受,正因为意境与古代汉语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意境是不能用现代语言来翻译的” [1]。
既然连同一语系内都有如此大反差,那“意境”能否翻译成英文就更讳莫如深了。
要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境翻译成英文,且有同样的艺术效果可以说是不可能的,尽管一些学者如英国剑桥大学教授Herbert A.Giles和我国的翻译家许渊冲先生都对此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无论从中英诗歌语言的差异还是意象的生成条件来看,意境皆具有不可译性。
1.中英诗歌之别的不可译性诗歌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大量运用意象。
所谓意象,简言之,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意义是以意象为主要单位出现的。
中国诗歌“注重写意传神的粗线条勾勒,是一种仰观俯察、远望近看的空间性结构,客观物象在中国诗歌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西方诗歌“注重写实性的描写刻画,精致细腻,叙事性的时间链条较为分明突出,主体的议论抒情等介人诗歌是其特别之处”。
这些不同可以归结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诗歌重感性的直观把握,以微妙、委婉、简洁胜;西方诗歌重理性的逻辑分析,以直率、深刻和铺陈胜。
“中国诗歌中众多的意象群落所具备的发散力和审美的不确定性内涵,使其具有较强的韵味并且意象之间相互渗透交融,浑然一体”。
[2]英汉两种思维方式及诗歌语言的差异造成了古典诗词英译时在一定程度上的意境的不可译性。
2. 生成意境的条件的不可译性综合古今有关意境的探讨,“意境指的是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能够把读者引入到一个想象的空间的艺术境界。
从汉英两方面赏析英译古诗词
英语·“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意。
”诗有咏景,有抒情,有托物言志,有情景交融,情意一体。
就中国的古诗词而言,其结构严谨,而意群模糊,重在写意。
而英语诗歌在结构上收放自如,在意群上富于层次,重在形体。
要充分理解英译古诗词,就得从汉英两方面着手去把握古诗词朦胧、含蓄、蕴籍的文化内涵。
现以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为例展开赏析,旨在帮助同学们学习英译古诗词,领略语言之美。
归去来辞陶渊明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Going Home%罗经国译Going home!The land will soon lie in waste①.Why shouldn’t I go home?Since I willingly let my mind be enslaved②bymy worldly desires,Why should I feel remorseful③and sadKnowing that what I did in the past cannot beredressed④,I can still retrieve⑤my mistakes in the future;I have not gone too far on the wrong path,And now I am on the right path of today,notthe wrong one of yesterday.The boat is moving swiftly⑥ahead with the windblowing on my garment,I ask the way from a passer-by and feel sadthat there is yet only a gleam of early dawn⑦.The shabby house is in view in the distance,I run happily towards it.The boy servant comes forward to welcome me,My youngest son is also waiting for me at the gate.Though the paths in the garden have nearlybeen decimated⑧,The pine trees and the chrysanthemums⑨arestill there.Holding the hand of my child,I walk into thehouse,There on the table is wine prepared.I take up the wine vessel and drink alone,Enjoying the view of the trees in the garden.I lean against the south window to indulge inmy lofty meditations⑩,Contented with the ease of living in a smallhouse.I find pleasure in walking in the garden every day,Though there is a gate,it is closed all day.With a staff I roam around輥輯訛,and rest wheneverI feel the need,And at times raise my head to look at thingsin the distance.Clouds drift out aimlessly輥輰訛from behind themountains,Birds will return to their nests when tired.从汉英两方面赏析英译□王贵学特别策划古诗词44英语·It grows dim as the sun sets ,I linger ,stroking the trunk of the solitarypine tree 輥輱訛.Going home !I will cut off all human relations.Since the world is at odds with 輥輲訛me ,What should I seek by driving out in a carriage I will have intimate talks with my kinsmen 輥輳訛,And forget my miseries by playing on the harp and reading books.Country folks 輥輴訛will come to tell me that springhas come ,And that farm work will begin in the western field.I would either ride on a cart ,or row a smallboat 輥輵訛,Sometimes following a clear and deep stream that leads me to a valley ,Sometimes walking along a rugged and bumpypath 輥輶訛that takes me over a hill.Trees are growing boisterously 輥輷訛,Spring water is flowing smoothly.I envy all things that enjoy the blessings of nature ,And feel miserable that my life will soon be over.Alas 輦輮訛!How many more days can I live on thisearth ?Why not take life as it isWhy do I worry What am I aspiring to 輦輯訛I do not seek wealth and position ,Nor do I desire to live with fairies and gods 輦輰訛.I would go out alone on a fine day ,To cultivate farmland with my staff laidaside 輦輱訛.I would shout aloud on the top of the eastern hill ,And compose poems by clear streams.Welcoming death as part of the vicissitudes 輦輲訛oflife ,I would be contented with what is willed by Heaven.What else do I want一、从汉语角度把握诗歌的原味《归去来辞》是东晋陶渊明的著名辞赋,作于作者辞官归田之初,是一篇述志的作品。
英译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翻译研究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英译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翻译研究姓名:许敏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英语语言文学指导教师:姜治文20050401摘要诗歌是语言的精华,而意象是诗歌的灵魂。
意象的传译是古诗英译中传达“意美”的关键。
本论文立足中国传统的意象理论,结合中外学者从意象角度研究诗歌翻译的成果,对英译中国古典诗词中意象的可译性, 翻译原则和策略进行了初步的系统研究。
第一章为引言。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在此实践基础上诗歌翻译研究者们主要从三种途径对诗歌翻译进行了研究,即语言学途径,文化途径和诗学途径。
本文立足诗学中的意象研究成果,结合语言和文化因素对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的意象翻译进行研究。
第二章是文献综述。
分别回顾了中国和西方传统文论中对意象概念的阐释和论述,接着就中国学者对诗歌中的意象翻译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在此基础上作者分析了现有研究存在的有待解决的课题以及本文所采用的研究视角。
第三章全面描述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
在总结中外学者有关意象概念的论述的基础上,作者对本文提到的意象概念进行了界定,强调本文主要讨论的意象概念是已经物化成语言符号的饱含诗人思想感情的诗歌形象,而非诗人创作构思时出现在头脑中的“意中之象”。
后者与诗人的形象思维密切相关,但只是作为本研究立论的基础,而非讨论的重点所在。
为使读者对意象概念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文章对其分类和功能进行了阐释。
第四章讨论意象的可译性及其限度。
意象从总体上说是可译的,中英诗歌中运用意象的共同传统构成了意象可译性的实践基础。
本文文献综述中所提双方对意象的重要论述则是其理论基础。
本世纪二十年代兴起的英美意象派对中英诗人产生的巨大影响同样证明了双方在意象层面上进行交流的可能性。
但由于中英文化差异,其可译性又是具有一定限度的。
文章从文化角度讨论了难译或不可译的意象。
第五章探讨意象翻译的原则和策略。
许钧教授提出了翻译可以分为思维,语义和审美三层次的观点。
诗人和读者头脑中形成的意象是诗歌创作和欣赏的思维单位,而物化成语言符号的意象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意义单位和审美单位,在翻译意象应当遵循意义对等和意象审美功能对等的原则。
汉诗英译意境传达问题的探讨
汉诗英译意境传达问题的探讨[摘要]意境的传达是古诗英译工作者历来所追求的。
本文试图通过对《枫桥夜泊》一诗两种英译文的比较分析,探讨古诗英译意境的传达问题,认为意境的传达应该是使原诗的美学价值得到较全面的再现,做到形神兼似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 意境诗化古诗英译我们都知道,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结合比其它文学样式更加紧密,有些诗歌甚至把诗的形式作为表现意象的重要手段。
因此,诗歌的翻译必须兼顾内容与形式,做到形神兼似。
那么,如何保持或再现原诗的美学价值,仅仅以英文散文或无韵诗的形式翻译中国的古典诗词显然是不够理想的。
勿庸置疑,汉诗英译首先要传达原诗的“意美”,也可以说是的诗的诗意、诗境。
意境传译是一个原则,不容忽视。
中国古典诗歌文字简隽,蕴涵丰富,意境深远。
它常常超越语法关系的严格限制,在时空关系上拓展无限的境界,给人以超乎时空的艺术魅力。
叶维廉先生认为,许多中国古诗好象电影中的“蒙太奇”,“把意义单一、内容中立的画面镜头组合成意念性的脉络和系列”。
现以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为例,原诗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人通过观察时空间的移动,捕捉住若干画面,以白描的手法抒发自己的旅思。
镜头从上到下,先是“月落”、“乌啼”、“霜天”,然后是“江枫,”、“渔火”。
接着变换镜头,由近及远,从“江枫”、“渔火”到“城外寒山寺”,又由远及近,从“寒山寺”到“客船”。
这种电影式的传意方式,实景实写,没有文字说明和解释,但字里行间却隐孕着张力,暗含着可感但又不可言明的朦胧和诗人霜夜愁思的意境。
根据英语语法要求,汉诗英译就是由不定位向定位,由不定关系向定关系的转换。
在此过程中,必须适当增添代词、冠词、介词、连词等功能词,确定时态、格、数的一定形式。
从语义内容上说,则是由隐向显,由含蓄向明露的转化,于是那种“意在言外”的含蓄美犹如古诗今译,在英译中是难以传译的。
如果过度强调译文与原诗形式上的一致,反而会“因韵害义”。
唐诗英译中意境再现--以《鹿柴》三种英译本为例
2018年13期总第401期翻译研究ENGLISH ON CAMPUS唐诗英译中意境再现——以《鹿柴》三种英译本为例文/王向瑜【摘要】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意象创造意境,使其具有巨大的审美效应。
意境是诗的精华,诗歌翻译的主旨在于意境的表达,本文通过唐诗《鹿柴》三种英译文的对比分析,说明在译诗中再现原诗意境是评价译诗好与不好的因素之一。
【关键词】意境; 《鹿柴》; 英译本【Abstract】The poetry is one kind of language art. It creates artistic conception by using a variety of figures of speech and many images, resulting in making the poems have huge aesthetic effect. Artistic conception is the essence of poetry and the main idea of poetry translation is the expression of artistic conception. This article aims to state that one factor of evaluating poetry translation is reappearance of artistic conception in the original poem in poetry translation.【Key words】artistic conception; Luzhai; English version of Luzhai【作者简介】王向瑜(1985.11- ),女,汉族,河南洛阳人,四川大学锦江学院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英语翻译和教学。
一、意境概念及其在诗歌中的重要性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说道:“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中国古典诗词英文翻译探析——意、韵、形之完美结合
个 片断 的描写 : 床前 一片 皎洁月 光 , 仿佛 地上铺 了 层 白霜 。抬头 仰 望夜 空 的 明月 , 头 思念 远 方 的 低
一
故乡 。唐诗 的朦 胧 之处 是 : 诗从 头 到 尾 没有 一 个 全
主语 。谁 的床前 ?谁在 望月 ?谁 在思故 乡 ?对 比英
(95 、 元明清诗一百五十首》 19 ) 《 19 ) 《 ( 97 、 唐诗三
L o i g u Ifn e mo n brg t o k n p, d t o ih ; i h
Bo n i o sc ne sI m r wn d wi g,n h me i k s ’ d o e .
( 渊 冲译 ) 许
汉 诗整齐 、 简练 , 虚词 很 少 , 续 几个 词 造 成 的 连
一
2 0 赵甄 陶 :9 6 。以 中外 名 家 的英 译作 为 分 析 0 0; 18 ) 对象 , 形式 和内容两个方 面着手 , 从 来考察 这些译例
个 最 终 说 法 : 同一 作 品 , 者见 仁 , 者 见 智 。 对 仁 智
在意境传 达方 面的得与失 。我们来 比较两 种不 同的
百首 》 20 ) , 长期 的 翻译 实 践 和 翻译 研 究 基 (0 0 等 在
础上 形成 了 自己独 到 的 翻译 见 解 和 理 论 。他 认 为
[ 收稿 日期 ]0 0— 7—1 21 0 6
语, 英语 的句 子 中主语是 不可 以省略 的 , 英译 时必 须
补出主语 , 这就构成 了翻译 的困难 。要想把文章的 意境表 达 出来 , 要求 译 者 对诗 中的 情感 有 深 刻 了 就
[ 作者简介 ] 马铁威 (9 2一) 女 , 17 , 齐齐哈 尔大学外国语 学院副教授 , 士, 硕 主要 从事英语 语言与文化研 究。
苏东坡诗词英译初探——以《蝶恋花·春景》为例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苏东坡诗词英译初探——以《蝶恋花•春景》为例潘艺 西华大学摘 要:中国古典诗词凝聚了古人的智慧与思想精髓,其特点为篇幅短小,语言凝练,意韵丰富。
诗词是最深奥的一种文学体裁,甚至有学者认为诗词是不可译的。
然而诗词并非不可译,只是难译罢了。
本文以许渊冲先生的英译版本为例,主要就形美、意美、音美和意义的对等几方面,对苏东坡的经典诗词《蝶恋花•春景》进行英译探究。
关键词:诗词;苏东坡;英译;《蝶恋花•春景》作者简介:潘艺(1992-),女,汉族,四川眉山人,西华大学在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1-066-01一.苏东坡诗词英译研究现状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唐宋是诗词发展的鼎盛时期,给世代中华儿女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使世界各族人民领略到诗意的中国文化。
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他所创作的诗词为世代中华儿女千古传诵。
然而,其英译版本却十分罕见,唯有英译的个别作品在国外广泛传播,而其他不计其数的经典诗词,英译研究者甚寡或暂未取得显著成效。
就市场而言,这与当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将关注焦点转向了电子科技产品有一定关联,导致包括诗词在内的文学作品明显遭受读者的冷落。
此外,由于宣传力度和时空的局限性,使国外译者难以获取苏东坡的诗词,对其阅读和了解也就受到很大限制。
二.《蝶恋花•春景》简析人生在世,很多时候正因为一些苦难,人的潜能和斗志才得以激发,在绝境中毅然崛起,涅槃重生。
诗词《蝶恋花•春景》是苏东坡被贬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时所作,展现了苏东坡少有的清新婉约的一面。
这首诗词中“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千百年来世代流传,妇孺皆知,在当代通常用于宽慰失恋之人的话。
实际上,古时候的“芳草”常用来写忧伤愁情,该诗词中,诗人借惜春的伤感情怀,表达了远行在外的失意心境。
三.译文研究Red Flowers FadeRed flowers fade, green apricots appear still small,When swallows passOver blue water that surrounds the garden wall.Most willow catkins have been blown away, alas!But there is no place where grows no sweet grass.Without the wall there is a pass within a swing.A passer-byHears a fair maiden’s laughter in the garden ring.The ringing laughter fades to silence by and by;For the enchantress the enchanted can only sign.上述译文摘自许渊冲先生。
探究《咏柳》英译中的意境体现
一一一一一一一翻译研究本栏目责任编辑:梁书探究《咏柳》英译中的意境体现王向旭(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郑州450064)摘要:意境美是诗歌美的最高境界,诗歌翻译最难在于意境的体现,使英语读者体会到我国诗歌的意境之美,是翻译的最终目的。
而诗歌中的意境体现往往离不开“意象”这个载体,而意象因文化而异,在具体的翻译中就要用到“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
通过对《咏柳》的三种译文的比较,分析了《咏柳》英译本中“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的运用,及其在体现原诗歌意境中的作用。
关键词:《咏柳》;意境;英译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6)17-0115-02在文学作品中,诗歌无疑是最具审美性的。
诗歌之美,美在语言,美在韵律,美在感情,美在意境,这些美感中,意境美是诗歌美的最高境界。
意境给读者一种遐想,让读者身临其境获得美的体验。
而诗歌中的意境往往通过绝妙语句来体现。
本国读者能读懂本国诗歌的绝妙语句,体会到诗歌所呈现的意境,但想让国外读者获得相似的体验,不是件容易的事。
使英语读者体会到我国诗歌的意境之美,是诗歌翻译的最终目的。
1诗歌中意境的界定诗歌中“意境”最早由盛唐边塞诗人王昌龄提出,他在其论著《诗格》中把诗的境界分为三种:物境、情境和意境。
“物境”指自然景物;“情景”即人生经历和生活感受;“意境”指想象与幻想的事物【1】(p20)。
唐末诗人、诗论家司空图,提出“思与境偕”,“思”指作者的情志意趣活动,“境”指作者所创作的客体境象,“境”与“思”相互融汇,从而产生了诗歌的意境;宋代苏轼提出“境与意会”;明代王世贞是“神与境会”。
明代朱承爵在《存余堂诗话》中论述:“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声音之外,乃得真味。
”王国维在对前人成就总结的基础上,建立了比较系统的意境说。
他在《人间词话》中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已,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
上焉者意与境浑。
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
古诗歌“意境”翻译的可证性研究
古诗歌“意境”翻译的可证性研究古诗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意境”则是古诗歌的核心概念之一。
然而,在将古诗歌翻译成其他语言的过程中,如何准确地传达其“意境”却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
本文将从可证性的角度出发,对古诗歌“意境”翻译进行深入研究。
“意境”是指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统一体,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的有机结合。
在古诗歌中,“意境”既包括诗人所见所闻的自然景象,也涵盖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感受和认知。
可证性是指翻译过程中,通过多种手段和渠道来证实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古诗歌“意境”翻译中,可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语篇分析法是通过对原文和译文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和规律,以确定原文中的“意境”是否可以在译文中得到准确再现。
具体来说,通过对比分析古诗歌的原文和译文,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在语言层次、修辞手法、意象塑造等方面的异同,从而验证译文中是否成功地传达了原文中的“意境”。
平行语料库是由原文和对应译文组成的语料库,可以用来研究翻译语言的特征和翻译策略。
在古诗歌“意境”翻译的研究中,可以利用平行语料库来统计和分析古诗歌中常见的意象、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以及它们在译文中是否得到了准确再现。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验证译文中是否成功地传达了原文中的“意境”。
诠释学方法是一种研究文本意义和理解的哲学方法。
在古诗歌“意境”翻译中,诠释学方法可以被用来研究原文和译文中的意义和理解的对应关系。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通过对原文和译文的深入分析和解读,理解原文中的“意境”以及译文中对其的传达情况,从而验证译文中是否成功地传达了原文中的“意境”。
古诗歌“意境”翻译的可证性研究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通过对古诗歌“意境”翻译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原文中的“意境”,并通过多种手段和渠道来证实其与译文之间的对应关系。
这些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歌的“意境”,也有助于提高古诗歌翻译的质量和水平。
浅谈中国宋词翻译中的“意境”
浅谈中国宋词翻译中的“意境美”——李清照《声声慢》两种英译本对比研究姓名:冯莹班级:13届英语言文学研究生班学号:01339010061摘要:中国古诗词英译一直是翻译的最难点,是对文学翻译标准“信达雅”的最大挑战。
由于汉语是意合的语言,英语是形合的语言,而古诗词又是一种抒发情感的载体,有很强的抒情性和韵律感。
它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它对韵律、平仄、句数有严格要求,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如何准确地用英语展现作者想表现出的意境、如何让所受文化截然不同的西方读者感悟到古典汉语的古典之美、以及体会到作者纯粹的思想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本文旨在对比赏析及分析研究两位翻译大家许渊冲和林语堂对李清照《声声慢》的英译,学习诗词翻译的技巧,体会其营造的“意境美“,感悟其艺术内涵和艺术张力。
2本选题的意义:中文是文化内涵极丰富的一种语言。
莫言曾说:“文学翻译不能脱离原作者的个人风格。
如果译者只翻译了故事本身,没有表现出作者的个人语言风格,那这样的翻译是不成功的。
”古诗词短小精悍,涵义丰富,诗词人的情感表现内敛含蓄,因此,“意境”就成了把握诗歌灵魂的关键;“意境美”也就成了翻译诗歌成败的关键。
3《声声慢》和它的两个译本3.1作者和《声声慢》宋词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
宋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与短,便于歌唱。
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光辉夺目的一颗明珠。
宋词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委婉缠绵。
结构缜密,音律谐婉,感情细腻,语言圆润,笔调柔婉,韵味深远。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
《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作于南渡以后,具体写作时间待考,多数学者认为是作者晚年时期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作者中年时期所作。
李清照经历了藏书尽焚之哀,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悲,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哀伤忧愁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
以模糊译模糊--古典诗歌英译探索
以模糊译模糊———古典诗歌英译探索任 莺摘要:制造模糊美是中国古典诗歌意境形成的重要手法。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汉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促成了古典诗歌对模糊美的追求。
生成模糊美的关键在于留给读者以联想空间,为避免模糊美在英译过程中所遭受的损失,借助译语的模糊表达传译古诗模糊美是一种可行的办法。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模糊美;意境作者简介:任莺,1973年生,女,讲师,硕士。
(丽水学院 英语系,浙江 丽水,323000)中图分类号:H315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008-6552(2007)05-0080-04 模糊是指人类认识过程中关于对象类属边界和形态的不确定性。
较之注重逻辑和理性思维的科学,模糊更具动态性和感性的特点。
语言的模糊使之具有更多的暗示性、蕴涵性、妥帖性、间接性和音乐性,从而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
表现文学美的意境、意象、情感、风格等都是可感知又无法计量的,所以用模糊语言来表情达意是文学艺术必然的选择。
中国古典诗歌恰好立足于以表义功能胜出的古汉语上,追求或隐约含蓄的情致,或空阔浩大的时空,创造了许多韵味隽永的模糊美,使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成就达到后人与西方无法企及的高度。
本篇意在陈述和分析古诗模糊美的表现及其在英译过程中的得失,从而探求模糊美传译的方法。
一、古典诗歌的模糊美(一)模糊美的表现清代著名诗论家叶燮曾说过:“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
”他所描述的优秀诗歌正是足具模糊美。
都说“诗无达诂”,也就是指读者对诗意诗境的理解不能穷尽,要达到这样余音袅袅、含蓄无垠的效果,创造模糊美就是最好的办法。
如白居易的《花非花》是最明显的模糊的例子:“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来。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显得朦胧隐约、迷离扑朔。
除却明显具有模糊美的诗作,古诗中潜藏着模糊美的诗句也俯拾皆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意境英译初探杨晓梅(青岛科技大学)摘要:古诗词的翻译之难人人皆知.尤其是语言之凝练和其意境之深远。
本文从翻译的基本理论出发.对如何在英译过程中表达古诗词的里层意境做初步探讨。
关键词:古诗词;意境;英译古典诗歌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占据了其它体裁的文学无可比拟的主导地位。
其艺术成就之辉煌是毫无疑义的。
要让如此璀璨迷人的文学瑰宝提高其国际知名度.其传神的翻译尤为重要。
但诗歌的翻译之难众人皆知,特别是其语言之美和意境之深远。
本文就诗歌的意境英译技巧做出初步探讨。
一、中国古诗词的意境古诗词的意境是指诗人的思想感情与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它是衡量诗歌艺术成败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志。
翁显良(1994:47)曾经说过“中国古典诗歌的本色在寓意像”。
其它如音韵、格律不可谓不重要。
不可谓不是特色。
不可不尽力传达。
但如果仅仅做好形式、内容、文字、音韵格律的翻译只能算是合格之作.唯有在此基础上把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准确而丰富地传达出去.才能算是一首成功的译诗。
诗歌的意境是主观和客观和谐统一的产物.通常是以情与景的相互交融的方式出现的。
诗歌的意境可分为表层意境和里层意境。
里层意境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题外意.弦外音。
里层意境大致分为象征和曲径通幽。
象征就是比附兴喻。
它的手法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常具有双重意境和双层意蕴。
象征手法是由象征体和本体两部分构成的。
所谓曲径通幽就是旁敲侧击,委婉地衬托或显示本意。
本文主要探讨这两种意境的英译方法。
二、古诗词里层意境的英译1.借助目的语引起同感在古诗词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在译文重构过程中对接受者的艺术感受力和想象力做出预测.考虑到由于语言变化的差异.原文常规的翻译可能无法引起读者积极的响应和深入的理解。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就要做出种种变通。
增加译词或者填补空白给读者以必要的提示.否则。
译文不但不能形成有效的“言内意”.而且译文读者有可能无法理解作品的真意。
以自居易的<常相思>为例:汴水流,泅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
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这首<长相思),写一位女子倚楼怀人。
在朦胧的月色下,映入她眼帘的山容水态.都充满了哀愁。
前三句用三个“流”字,写出水的蜿蜒曲折。
也酿造成低徊缠绵的情韵。
下面用两个“悠悠”,更增添了愁恩的绵长。
全词以“恨”写“爱”,用浅易流畅的语言,和谐的音律,表现人物的复杂感情。
特别是那流138泻的月光.更烘托出哀怨忧伤的气氛。
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显示出这首小词言简意富、词浅昧深的特点。
其中汴水、泗水汇流至江。
心随波流,愈行愈远,直到天末吴山,仍是愁痕点点。
以下是此词的英译:E ve r l ast i ng Lo ngi ngSee N or t her n R i ve r f l ow,A n d W es t er n R i ver f l o w!B y M el on I sl et,m i ngl i ng w aves t he y go.T he Sout her n hil ls dot t ed w i t h w o e.O how c a n I f or get?H ow c a n I not r egr et?M y deeD90r r o w w i ll l as t t i l l w i t h you I have m etW ai t i ng f r o m m oonl i ght t o m oonset.浒渊冲,1991)在这个翻译版本中,汴水(B i an R i ver)和洒水(Si R i ver)分别改为“北水”(N oahevi l Ri ve r)和“西水”(W es t ern Ri ver)。
原文的“汴水”和“泗水”带给中国人的联想是西方人所体会不到的。
如采用音译,丝毫不能让译文读者获得言外之意,而且还会引起理解上的困难。
此译文许渊冲对这些专有名词作了浅化处理,虽不能传达原文的韵味,但使用了能够引起译文读者联想的名称:西水月E水。
另一处是原文中的“吴山点点愁”.如果直白的译成言外之意(The Sout hem hil ls r ef l ect m y w oe)。
其表达就会过于透明,不能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
此译文采用了直译的手法.译为“T he Sout hem hi ll s dot t ed w i t h W O e”。
无疑保留了原文的意义潜势,将解释权还给了读者。
2.象征体与本体搭桥中国古诗人喜欢“以物言志”、“借景抒情”。
在诗中巧妙地联系象征体与本体。
但如果读者认为他们是毫不相干的,也就无法欣赏到这种诗歌技巧的魅力了。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应尽量使本体和象征体相联系.让读者体会到象征体和本体的奥妙联系。
以曹植的<七步诗>为例: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译文:A kett l e ha s bea ns ins ide,A nd s t al ks o t he beans m ade a fi re.W he n t he beans t o t he br ot her--st al ks cr ie d,“W esp r an gf r omone r o ot,w h ys uch fi re?”译文将“豆在釜中泣”译为“山e beans t o t l l e br ot her-st al ks cr i ed”,在豆箕前加限定修饰语br ot her’启动了读者的想象力.使他们走上连接象征体与本体的便桥,引起他们对西方历史上皇室兄弟们争权夺利、相互残杀的联想。
虽然达不到传神的效果,但得到的审美感受大体是一致的。
3.解释法国诗人马拉美认为。
诗只要说到七分,其余三分,让读清中叶岭南四家得名考张琼(广东商学院中文系)摘要:清中叶清中叶岭南四家,是指张锦芳、黄丹书、黎筒、吕坚四人。
关于四家的提法.前人一致认为是始于山东益都人李南涧,早在乾隆中期提出。
通过考证相关资料。
我们认为。
是刘彬华首次提出了“岭南四家”这个概念。
时间为嘉庆初期。
关键词:岭南四家;刘彬华;嘉庚一、关于清中叶岭南四家清中叶岭南四家,是指张锦芳、黄丹书、黎简、吕坚四人。
四家是岭南诗坛的中坚。
个别诗人甚至在全国都产生过极大的影响,如张锦芳、黎简。
前者被称为舒位在<乾嘉诗坛点将录》中,将张锦芳喻为“步军协理头领二十六员中弟十位双尾蝎”,后者“足不逾岭而名动海内”。
黄丹书被认为“抗风轩之不坠,其在虚舟诸子乎。
”((岭南四家诗钞序>)l皆获得诸多好评,时人更将四人相提并论。
并称为“岭南四家”.这种提法为大家所接受。
如张维屏言:“(张锦芳)又与同邑黎简、黄丹书,番禺吕坚。
号岭南四家。
Ⅷ温汝能说:“二樵与张药房、黄虚舟、吕石帆.世称岭南四子。
”田二、前人所论岭南四家的提出人及提出时间关于四家最初由何人提出.前人一致认为是始于山东益都人李南涧。
如周肃斋在为吕坚(迟删集)作序时写道:“李南涧<峡山诗》云:‘张黄黎吕各云树,松门徒倚悲转增’。
”黎简在<寄黄五廷受>中写道:“行藏自抚双龙剑,才力君开五风楼。
贫贱咏歌疑过信,江天花鸟可仍愁。
故人人梦新年泪。
公府论诗隔岁秋。
也得卢王前后列,当时风格动诸侯。
t t注:张黄黎吕各云树。
李南涧句。
粤俗遂以为品次焉。
”温汝能认为。
“……其始品题于蜀中(按:此说误,应为山东益都。
将“益都”混同于“益州”之故。
)李南涧,数十年来咸无异议。
”咧彬华提到:“(张锦芳)既又与黄虚舟(丹书)、黎二樵、吕石帆(坚)号称‘岭南四家’。
其推许皆自益都李南涧始也。
”pI罗嘉蓉<过佛沼乡访黎二樵先生故居》云:“世称张黄黎吕四家,盖自李南涧司马始.”14三、笔者的反驳笔者认为,“岭南四家”的提法并非出自李南涧之口.时间也不是在乾隆四十二年丁酉(1777)。
是刘彬华首次提出了“岭南四家”这个概念,时间是在<岭南四家诗钞》行世的嘉庆年间。
细考李南涧<岭南集》并无《峡山诗》。
他在乾隆三十七年壬辰(1772)写有《岭南三子诗示胡生亦常》一诗嘲。
其中,冯子指冯敏昌。
二张则系张锦芳与其弟张锦麟,大张则指张锦芳,胡生则是胡亦常。
“三子(冯敏昌、张锦芳、胡亦常)”之说遂成定论。
如邵晋涵为张锦芳所撰行状言提及:“李君官潮阳知者自己去体会,分享创作的愉悦,才能了解诗的原味。
以元稹的<行官》为例: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
,在这首诗中。
作者通过白头宫女在寂寞中回忆往昔的繁华,来慨叹昔盛今衰,世事沧桑。
同时也寄托了对自己身世变迁的感慨。
翻译时我们既要让读者理解原文的意图.又要有所保留原文的曲折。
译文:Pal ace of a f e w da ys’v i si t,l on g year s c rum bH ng,The gar de n bl os som r ed i n t o t he8il enc e.A nd her e a pal ace m a i den.w hi t e hai r ed now,T a ke s her eas e a nd t e l l s he r t ales of t he em per or.译文将“玄宗”译为“t e l l her t ales of t he em pe rot"”f皇上的风流逸事),比译成“成败”更符合宫女的身份及其想法.能使读者想象到作者对世道沧桑、个人身世变迁的感慨。
三、结语要在英文中准确地传达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并引起读者的共鸣,非单纯的字词对译所能达到,因为这要求译者必须要具有对东西方文化传统、底蕴相当熟悉深知的功底.然后再在感同身受的基础上。
把这种感受用符合英语语言文字风格的传神之笔尽量充分地再造出来。
这两者缺一不可。
否则,则会出现译文与原文不和谐的因素。
例如: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
缸I si ng,t h e m oon l i nger s on.1i s t eni ng agape;血I danc c.m y s hadow ev e r cha ngi ng i t s m onst rous s h a pe.这两句诗表面上写醉酒后的狂歌曼舞.实际上是内心孤独困惑的一种宣泄。
而译文”m onst r ous s hap e”却把本来多层意义的“零乱”变得单一化,缩小了原诗的内涵,把读者的想象力禁锢于译者所设置的狭小天地里。
意境美的障碍,从理论上看本不应成为障碍,但在现实中因为译者所学有限的客观因素却不可避免的成为大多数人的障碍。
在古诗词翻译方面,意境的探讨和语言的精炼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1】许渊冲.唐诗宋词一百[M I.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