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2010秋-教案01-1

合集下载

化学化工学院2010版教学大纲

化学化工学院2010版教学大纲

化学化工学院2010版教学大纲环境科学专业二O一O年十二月目录1.《环境科学导论》教学大纲 (1)2.《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4)3.《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14)4.《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24)5.《现代仪器分析技术》教学大纲 (35)6.《化工原理》教学大纲 (45)7.《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 (54)8.《环境生态学》教学大纲 (64)9.《环境生物学》教学大纲 (69)10.《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教学大纲 (76)11.《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81)12.《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84)13.《环境化学》教学大纲 (95)14.《环境工程学》教学大纲·································错误!未定义书签。

15.《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108)16.《环境法学》教学大纲 (114)17.《环境影响评价》教学大纲 (121)18.《环境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大纲···············错误!未定义书签。

19.《室内空气污染与防治》教学大纲 (133)20.《高分子化学》教学大纲 (138)21.《城市给水排水》教学大纲 (143)22.《环境经济学》教学大纲 (153)23.《环境数学分析》教学大纲 (160)24.《环境影响评价案例研究》教学大纲··················错误!未定义书签。

大学化工教案设计与实施

大学化工教案设计与实施

1. 知识目标:- 掌握合成三草酸合铁(III)酸钾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术;- 理解Fe(III)和Fe(II)配合物的性质;- 熟悉溶解、沉淀、过滤、蒸发、浓缩等基本操作。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增强团队协作精神。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1. 实验原理:- Fe(II)在氧化剂的作用下被氧化为Fe(III),然后与草酸反应生成三草酸合铁(III)酸钾;- Fe(III)草酸配合物的合成过程涉及沉淀溶解、配合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草酸电离诸平衡。

2. 实验步骤:- 溶解:将FeSO4·7H2O溶解于适量水中;- 氧化: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的氧化剂,观察颜色变化;- 配合:向氧化后的溶液中加入草酸钾溶液,观察沉淀的形成;- 过滤:过滤沉淀,洗涤并收集;- 蒸发、浓缩:将滤液蒸发浓缩,观察结晶现象;- 干燥:将晶体进行干燥,称量并计算产率。

1. 实验前准备:- 教师讲解实验原理、步骤及注意事项;- 学生预习实验内容,了解实验操作流程。

2. 实验操作:-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实验总结:-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现象;- 教师点评实验结果,指出实验中的不足之处和改进方法;- 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

四、教学评价1. 实验操作技能:观察学生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是否规范,是否掌握基本操作技能。

2. 实验结果:检查学生实验结果是否与预期相符,计算产率是否符合要求。

3.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实验报告的撰写质量,包括实验原理、步骤、结果分析、结论等。

4. 团队协作精神: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团队协作情况,包括分工、沟通、合作等。

大学化学课件第一章

大学化学课件第一章
化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化学的内容
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分支学科,以及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等应用领域。
化学发展简史及趋势
化学发展简史
从炼金术到近代化学的演变,以及元 素周期表的发现等关键事件。
化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展趋势
向着更加微观、精确和绿色的方向发展, 如纳米化学、生物化学、绿色化学等。
数据处理及结果表达
数据处理
包括数据整理、异常值剔除、平均值计算、标准偏差计算等步骤。
结果表达
将处理后的数据以表格、图形等形式呈现出来,便于分析和比较。
结果分析
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或推论,为后续研究提供 参考。
2023-2026
END
THANKS
感谢观看
KEEP VIEW
REPORTING
影响因素
电极电势、电解质浓度、温度等 均可影响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 过程。
PART 05
物质结构基础与化学键理 论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原子结构模型
包括卢瑟福模型、玻尔模 型以及量子力学模型等, 描述原子内部结构和电子 排布。
元素周期律
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递增 呈现周期性变化,包括原 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 和能等。
大学化学课程的任务和要求
大学化学课程的任务
培养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科学思维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 和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大学化学课程的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技能,具备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 力,以及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实验习惯。
PART 02
物质的聚集状态与分散系 统

山东大学生物化学精品课程 01-1 Carbohydrate

山东大学生物化学精品课程 01-1 Carbohydrate

第一章糖类Carbohydrate Saccharide一、糖类是地球上最多的化合物糖是世界上存在最多的一类有机化合物,也是人类所需要的最基础的物质。

最简单的定义:多羟基的醛类或酮类化合物,以及它们的衍生物或聚合物。

元素组成:CH 2O ,可以写成C n (H 2O)n二、糖的化学本质z由通式看好象糖是由Carbon+Hydrate组成的,所以起初人们认为糖是碳的“水化物”,所以把糖又称为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现在一般不应样称呼。

糖的实质是多羟基醛酮。

z有些糖并不附合上面的通式,如有的糖的氢原子个数多了,或氧原子数少了,或者不同醛酮,而是醇或酸。

z扩大的定义:糖是多羟基的醛、酮、醇、酸。

z在生化研究中,糖的衍生物也属于研究范围。

如:氨基糖、磷酸糖等。

(淀粉颗粒)(糖原颗粒)三、糖的生理功能5、某些复合糖类在细胞的通讯与识别中有 重要地位。

参与细胞与细胞的识别(分子识别), 病毒的吸附及抗原抗体的反应。

与膜蛋白和膜脂相连的糖——通信天线四、 糖的分类一般是按照糖的复杂程度进行分类。

1、单糖(monose): 不能被水解变成更简单的糖的糖类(更小分子的糖)。

四、 糖的分类a 、按照所带官能团的性质可以将单糖分为 醛糖(aldose 如:葡萄糖 glucose) 酮糖(Ketose 如:果 糖 fructose)b、按照糖分子的含碳原子的数目来分, 可以将糖分为三、四、五、六、七等糖类,一般 称为丙、丁、戊、已、庚糖。

戊糖中最重要的是核糖(ribose),核酮糖 已糖中最重要的是glucose, fructose.葡萄糖 醛糖果糖 酮糖四、 糖的分类2、寡糖(oligose):oligo来自希腊文,意为少。

可以被水解的,产生少数的几个单糖的聚合物,一般 含有2-6个单糖分子,单糖之间以糖苷键连接。

最常见的是双糖, 如: 麦芽糖(maltose),乳糖(lactose),蔗糖(sucrose)。

大学化学01第一章 气体和溶液

大学化学01第一章 气体和溶液

第一章 气体和溶液学习要求1. 了解分散系的分类及主要特征。

2. 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气体分压定律。

3. 掌握稀溶液的通性及其应用。

4. 掌握胶体的基本概念、结构及其性质等。

5. 了解高分子溶液、乳状液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1.1 气体1.1.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态,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能自发地充满任何容器。

气体的基本特征是它的扩散性和可压缩性。

一定温度下的气体常用其压力或体积进行计量。

在压力不太高(小于101.325 kPa)、温度不太低(大于0 ℃)的情况下,气体分子本身的体积和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可以忽略,气体的体积、压力和温度之间具有以下关系式:V=RT p n (1-1)式中p 为气体的压力,SI 单位为 Pa ;V 为气体的体积,SI 单位为m 3;n 为物质的量,SI 单位为mol ;T 为气体的热力学温度,SI 单位为K ;R 为摩尔气体常数。

式(1-1)称为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在标准状况(p = 101.325 Pa ,T = 273.15 K)下,1 mol 气体的体积为 22.414 m 3,代入式(1-1)可以确定R 的数值及单位:333V 101.32510 Pa 22.41410 m R T1 mol 27315 Kp n .-⨯⨯⨯==⨯3118.314 Pa m mol K --=⋅⋅⋅11= 8.314 J mol K --⋅⋅ (31 Pa m = 1 J ⋅)例1-1 某氮气钢瓶容积为40.0 L ,25 ℃时,压力为250 kPa ,计算钢瓶中氮气的质量。

解:根据式(1-1)333311V 25010Pa 4010m RT8.314Pa m mol K 298.15Kp n ---⨯⨯⨯==⋅⋅⋅⨯4.0mol =N 2的摩尔质量为28.0 g · mol -1,钢瓶中N 2的质量为:4.0 mol × 28.0 g · mol -1 = 112 g 。

大学化学基础教学教案设计

大学化学基础教学教案设计

大学化学基础教学教案设计摘要:本文旨在设计一份完整的大学化学基础课程教学教案,以帮助教师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

本教案设计将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安排、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内容,以确保教学过程能够顺利进行,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技能。

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基础知识体系,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能够应用化学知识进行实验操作和问题解决。

3. 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析问题和分析化学实验数据。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能够与他人有效地合作完成化学实验和研究项目。

二、教学内容:1. 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化学键合、化学平衡等。

2. 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酸碱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还原剂和氧化剂的概念等。

3. 化学实验技术和方法:实验室安全、常用实验仪器的使用、化学实验数据分析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授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化学的概念和原理。

2. 实验教学法:通过化学实验,帮助学生巩固和应用化学知识,培养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

3. 讨论与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过程安排:第一节: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 引入化学学科的意义和作用2.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讲解3. 化学键合和化学平衡的概念介绍第二节: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1. 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和实验2. 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和实验3. 还原剂和氧化剂的概念和实验第三节:化学实验技术和方法1. 实验室安全和实验室常用仪器的介绍2. 化学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五、教学评价:1. 课堂小测验:通过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价: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实验数据分析能力。

3. 课程作业评价:通过作业评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准备:1. 教学课件和教学视频:包含化学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实验操作演示等内容。

《大学化学》第25卷(2010年)总目次

《大学化学》第25卷(2010年)总目次
《 大学化学》 2 第 5卷 (0 0年 ) 目次 21 总
今 日 化 学
微流控芯片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 中的应用 ………………………………………………………… 骆 亦奇 ( —1 1 )
磁性纳米材料 的化学合成 、 功能化及其生物 医学应用 ………………………………… ………………………… 侯仰龙 ( ・1 2 ) 储氢材料 的新载体——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 ……………………………………… 赖文忠 戈芳 李星国 ( -1 3 ) 取 代 酞菁 光 敏 剂 的 光 动 力疗 法 研究 进 展 … … … … … … … …… … … … … … … … …… … …… … 吴 丽 荣 黄 丽 英 许 慧 ( 一1 4 ) 聚丙烯腈分离膜表面的酶固定化研究进展 ……………… …………………………………… 吴青芸 万灵 书 徐志康 ( -1 5 ) 构建复杂有机分子的有力工具——2 1 00年诺 贝尔化学奖简述 ……………………………………… 张韶光 张文雄 ( ・1 6 )
分析化学教学 中知识点的树结构设计 …………………………………………………………………………… 王 园朝 ( - ) 3l 6 熵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 ……………………………………………………… 吴振玉 朱维菊 裘灵光 等 ( - ) 3 0 2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 姚思童 张进 ( -3 32 )
设 置有 机 化 学 实 验 周 的 改 革 与实 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李 桂 芬 唐 荣 辉 ( -7 32 ) 绿 色化 学 在 我 国 化 学 实验 教 学改 革 中的 应 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张 凤 秀 叶 霞 ( -9 32 )

大学化学教育教师教案

大学化学教育教师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化学教育授课班级:化学专业本科一年级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醇、酚、醚的结构特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了解醇、酚、醚的制备方法、用途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撰写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关注化学物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醇、酚、醚的结构特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醇、酚、醚的制备方法、用途和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1. 醇、酚、醚的化学性质的对比分析。

2. 醇、酚、醚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大家平时生活中都接触过哪些有机化合物?2. 回答:如酒精、酱油、醋等。

3.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将学习醇、酚、醚的性质与应用。

二、新课讲授1. 醇、酚、醚的结构特点(1)醇:羟基(-OH)直接连接在烷基上。

(2)酚:羟基(-OH)直接连接在芳香环上。

(3)醚:氧原子连接两个烷基或芳香基。

2. 醇、酚、醚的物理性质(1)醇:无色液体,具有特殊的气味,沸点随分子量增大而升高。

(2)酚:白色固体,具有特殊的气味,沸点较低。

(3)醚:无色液体,具有特殊的气味,沸点随分子量增大而升高。

3. 醇、酚、醚的化学性质(1)醇:可发生酯化反应、消去反应、氧化反应等。

(2)酚:可发生取代反应、氧化反应等。

(3)醚:可发生取代反应、氧化反应等。

4. 醇、酚、醚的制备方法(1)醇:醇可以通过醇羟基的取代反应、醇的脱水反应等制备。

(2)酚:酚可以通过苯的硝化反应、苯的磺化反应等制备。

(3)醚:醚可以通过醇的缩合反应、醇的脱水反应等制备。

5. 醇、酚、醚的用途(1)醇:用作溶剂、消毒剂、燃料等。

(2)酚:用作消毒剂、防腐剂、抗氧剂等。

(3)醚:用作溶剂、灭火剂、制冷剂等。

三、课堂小结1. 回顾醇、酚、醚的结构特点、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备方法、用途。

大学化学教案word

大学化学教案word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概念,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元素周期律的规律性变化。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概念2.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3. 元素周期律的规律性变化教学难点:1.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2. 元素周期律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元素周期表3. 元素性质相关实验器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顾学生已学过的元素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元素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规律性变化。

2. 引出元素周期律的概念,说明元素周期律是化学学科中的重要规律。

二、讲授新课1. 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概念- 解释元素周期律的定义,即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 举例说明元素周期律在自然界和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介绍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包括周期、族、区等。

- 讲解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排列的规律,如周期性、周期性变化等。

3. 元素周期律的规律性变化- 分析元素周期律在元素性质方面的体现,如原子半径、电负性、离子化能等。

- 举例说明元素周期律在化学变化中的应用,如氧化还原反应、酸碱反应等。

三、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元素周期表,找出具有相似性质的元素,并说明原因。

2. 分析一个化学反应,判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元素周期性变化。

四、实验操作1. 实验目的:验证元素周期律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2. 实验原理:通过实验观察不同元素在反应中的表现,分析元素周期律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3. 实验步骤:- 准备实验器材,包括试管、滴管、石蕊试液、氢氧化钠溶液等。

- 分别将不同元素的溶液滴入试管中,观察颜色变化。

- 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元素周期律在反应中的应用。

五、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元素周期律及其应用。

大学化学教案

大学化学教案

教案标题:大学化学导论教学目标:1. 了解大学化学的基本概念、学科范畴和研究方法。

2. 掌握化学键的类型和性质。

3. 熟悉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类型。

4. 理解化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应用。

教学内容:1. 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范畴2. 化学键的类型和性质3.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类型4. 化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2. 投影仪或白板3. 教学PPT或幻灯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引入问题或现实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引起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介绍大学化学的课程目标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

二、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范畴(15分钟)1. 介绍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解释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和能量守恒的科学。

2. 阐述化学的学科范畴,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和应用化学等。

3. 解释化学的基本原理,如原子论、分子论、化学反应原理、化学平衡等。

三、化学键的类型和性质(15分钟)1. 介绍化学键的定义和作用,解释化学键是物质中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2. 阐述不同类型的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和氢键等。

3. 分析化学键的性质,如键的强度、极性和键能等。

四、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类型(15分钟)1. 介绍化学反应的定义和基本原理,如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和能量变化等。

2. 阐述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等。

3. 分析化学反应的驱动力和限制因素,如活化能、反应物和产物浓度、温度等。

五、化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15分钟)1. 介绍化学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如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等。

2. 阐述化学在生物化学和医学中的应用,如药物设计、酶催化等。

3. 分析化学在环境科学和能源领域的应用,如环境保护、能源转换等。

4. 探讨化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如化学工业、食品安全等。

大学化学教案

大学化学教案

大学化学教案大学化学教案「篇一」篇一:大学有机化学教案第一章绪论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了解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及有机化学的产生与发展历史,认识有机化学与生产和生活的密切关系。

同时,通过对共价键理论及其本质的学习,达到掌握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基本理论的目的。

掌握碳原子正四面体概念,掌握共价键属性,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步骤。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的重点是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组成和性质的特点。

难点是利用价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对共价键的理论解释。

第一节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一、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1、有机化合物是指碳氢化合物以及从碳氢化合物衍生而得的化合物。

2、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合物及其衍生物的结构特征.合成方法和理化性质等的化学。

一、有机化合物的特点1、分子组成复杂组成元素不多,但数目庞大,结构相当复杂。

2、同分异构现象例如:乙醇和甲醚分子式为:C2H6O 但化学结构不同。

乙醇 CH3CH2OH 甲醚CH3OCH33、容易燃烧绝大多数有机物都是可燃的。

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4、难溶于水(特殊例外)很多有机物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原理依据,相似相溶原理,与水形成氢键的能力差。

5、熔、沸点低许多有机物在室温时呈气态和液态,常温下呈固态的有机物其熔点一般也很低。

例如:尿素132.7°C 葡萄糖146°C。

6、反应速率较慢经常需要几小时、几天才能完成,为了加速反应,往往需加热、光照或使用催化剂等。

37、反应复杂,副反应多往往同一反应物在同一条件下会得到许多不同的产物。

所以就降低了主要产物产率。

特殊例外:乙醇易溶于水、四氯化碳可灭火等。

三、有机化学的重要性有机化学是有机化学工业的理论基础;研究天然有机化合物、发展染料、合成药物、香料、生产乙炔、石油化工产品的开发利用;生物学、医学等等都需要有坚实的有机化学知识。

第二节共价键的一些基本概念一、共价键理论1、价键理论1(1)原子轨道重叠或电子配对基本理论在无机化学中已经介绍了,由一对电子形成的共价键叫做单键,用一条短直线表示,如果俩个原子各有二个或三个未成键的电子,构成的共价键则为双键或叁键。

大学化学课程教案

大学化学课程教案

大学化学课程教案化学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掌握常见化学实验操作技巧,并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与数据处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1.化学基本概念- 元素与化合物的概念- 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 常见元素周期表及其特点- 常见物质的性质与分类- 原子结构与化学键2.化学实验技巧- 常见实验操作器材与使用方法- 化学实验室安全注意事项- 常见化学实验的操作步骤与结果观察3.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常见化学实验数据的记录与整理- 数据分析与结果推导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与应用2.实验操作技巧的掌握与实践能力培养3.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的能力培养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化学基本概念与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对化学现象进行理性思考。

2.示范法:通过展示常见化学实验操作步骤与结果观察,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技巧。

3.探究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并进行分析与讨论。

4.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验,培养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引起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与思考。

2.知识讲解:逐个介绍化学基本概念与实验技巧,辅以示例分析。

3.实验操作: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按照教师指导完成实验操作,并记录相关数据。

4.结果展示与讨论:学生向全班展示实验结果,并根据数据进行分析与讨论。

5.知识总结:归纳总结化学基本概念与实验技巧,并强调数据处理的重要性。

6.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化学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操作步骤、数据记录与结果分析等内容。

六、教学评价1.实验报告评价:根据实验报告的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与分析的合理性进行评分。

2.小组讨论评价:根据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与贡献度进行评分。

3.笔试评价:通过定期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操作的测试,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掌握程度。

七、教学扩展1.化学实验展示:邀请相关专业人士进行化学实验展示,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大学一年级化学教案

大学一年级化学教案

大学一年级化学教案课程名称:大学化学基础适用对象:大学一年级学生教案内容: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为大学一年级学生提供基础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

通过对化学理论的介绍和实验操作的实践,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掌握化学实践技能。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基本概念和常用化学术语;2. 熟悉元素周期表,掌握元素符号、原子序数和相对原子质量的基本知识;3. 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方程式的写法;4. 理解气体、溶液和固体的性质及相关计算方法;5. 能够使用实验仪器和化学试剂进行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6. 培养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和实验报告撰写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1. 成分、质量与物质的量- 介绍物质的成分和性质;- 解释质量、物质的量以及原子质量的定义;- 引导学生进行质量及物质的量的转化计算;- 开展相关实验操作,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

2. 元素与化合物- 解释元素、化合物的概念;- 讲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与元素符号的含义;- 引导学生进行元素符号与元素名称的匹配练习;- 开展化合物的命名与写式的教学,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相关技巧。

3. 化学反应- 介绍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讲解化学方程式的写法与平衡原理;- 引导学生进行化学方程式的平衡计算与练习;- 进行相关实验实践,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与原理。

4. 气体与溶液- 介绍气体和溶液的性质及相关计算方法;- 讲解气体定律和溶液的浓度表达;- 引导学生进行气体和溶液计算题的练习;- 开展液体挥发实验和气体性质实验,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5. 固体- 介绍固体的结构和性质;- 讲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引导学生进行固体的性质计算与实验操作;- 开展晶体生长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晶体的制备过程。

四、教学手段1. 讲授法:通过简明扼要的讲解,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2.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3.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参与实验操作,培养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

大学化学定义讲解教案

大学化学定义讲解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化学授课班级:化学专业本科一年级授课教师:[教师姓名]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大学化学的定义及其在化学学科中的地位。

2. 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大学化学的研究内容和应用领域。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重点:1. 大学化学的定义2. 大学化学的研究内容和应用领域教学难点:1. 大学化学与其他化学分支的区别2. 大学化学在化学学科中的重要性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相关化学实验教材3. 实验室安全操作视频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高中化学知识,让学生思考化学的本质和化学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

2. 提问:什么是化学?化学有哪些分支?二、讲解大学化学的定义1. 大学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其应用规律的学科。

2. 强调大学化学与高中化学的区别,大学化学更注重理论知识的深入和实验技能的培养。

三、分析大学化学的研究内容和应用领域1. 物质的组成: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粒子及其相互关系。

2. 物质的结构:晶体结构、分子结构、化学键等。

3.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性质等。

4. 物质的变化:化学反应、物理变化、生物变化等。

5. 应用领域: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境保护、医药卫生等。

四、举例说明大学化学的应用1. 介绍材料科学中的新型材料研发,如纳米材料、超导材料等。

2. 讲解能源科学中的新能源技术,如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等。

3. 分析环境保护中的化学原理,如废水处理、大气污染治理等。

4. 介绍医药卫生中的药物研发、疾病诊断等。

五、讨论与总结1. 让学生讨论大学化学在化学学科中的重要性。

2. 总结大学化学的研究内容和应用领域,强调大学化学在推动科技进步和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

六、课后作业1. 阅读教材中关于大学化学的章节,加深对大学化学定义的理解。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大学化学在某个应用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讲解大学化学的定义,使学生明确了大学化学的研究内容和应用领域。

新大学化学教案设计说明

新大学化学教案设计说明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使学生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了解化学在科学、技术、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数据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

(2)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的科学道德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以新大学化学课程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化学基本概念:原子、分子、离子、元素、化合物等。

2. 化学基本原理:化学键、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等。

3. 化学实验技术:基本实验操作、实验数据处理、实验安全等。

4. 化学在科学、技术、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化学实验技能和实验数据分析方法。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5. 翻转课堂法: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课堂上进行讨论和答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结合实际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讲解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化学实验技能和实验数据分析方法。

5. 讨论与答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知识,引导学生关注化学在科学、技术、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大学一年级化学课程教案

大学一年级化学课程教案

大学一年级化学课程教案教案:大学一年级化学课程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提高学生的实验观察和实验技能。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介绍a. 原子结构与化学键的形成b.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化学性质c. 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d. 酸碱中和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2. 化学实验与实践a. 定性分析实验b. 酸碱中和实验c. 氧化还原实验d. 实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教学方法:1. 讲述法:通过理论讲解和示意图展示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展示化学现象和实验操作。

3. 课堂讨论法:通过提问和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实践激发学生合作学习和实践能力。

教学步骤:1. 引入:介绍大学一年级化学课程的重要性和学习目标。

2. 理论讲解:逐步介绍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建立起相关知识框架。

3. 实验演示:根据课程内容进行实验演示,引发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4. 学生参与: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已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讨论和分析。

5. 综合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实验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6. 问题解答: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7. 总结归纳:对本次课程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8.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化学领域的相关知识。

教学评价:1. 实验报告:学生根据实验结果编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操作过程、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2. 课堂讨论:学生课堂参与和讨论的活跃程度。

3. 平时作业:布置针对课程内容的作业,检验学生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

4. 小组合作: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和贡献。

5. 考试评测:通过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化学课程的整体掌握情况。

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经典化学教材,提供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指导。

01-01理想气体方程

01-01理想气体方程

Physical Chemistry (Ⅰ)绪论第一章气体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三章热力学第二定律第四章多组分系统热力学第五章化学平衡第六章相平衡物理化学(上)物理化学(上)Array第一章气体The properties of gases §1-!本章基本要求§1-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与理想气体§1-2真实气体的性质§1-3真实气体状态方程§1-$本章小结第一章气体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掌握理想气体的宏观定义及微观模型掌握分压、分体积定律及计算理解真实气体与理想气体的偏差、临界现象掌握饱和蒸气压概念理解范德华状态方程、对应状态原理和压缩因子图了解对比状态方程及其它真实气体方程第一章气体一、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二、理想气体定义及微观模型三、理想气体p、V、T性质计算四、气体混合物的组成表示五、道尔顿分压定律六、阿马格分体积定律1.三个低压定律 波义尔定律:n、TV∝1/p pV =常数盖—吕萨克定律:n 、p V∝T V/T =常数阿费加德罗定律:T 、p V∝n V/n =常数且T =273.15K p =101.325kPa 时1mol气体V m =22.4×10-3m 3说明:把某个物理量用〇圈上,表示恒定一、理想气体状态方程§1-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与理想气体2.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由三个低压定律可导出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 =n R T 或pV m =R T单位:p —Pa V —m 3T —K n —mol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由三个低压定律导出,因此只适用于低压气体。

一、理想气体状态方程§1-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与理想气体§1-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与理想气体二、理想气体定义及微观模型真实气体低压气体才符合pV=n R T,为研究方便定义理想气体。

宏观定义:在任何温度、任何压力均符合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 R T)的气体,称为理想气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lanet Model (1911)

Rutherford的行星模型

原子的主要质量集中在一个很小 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上,带负 电荷的电子绕核运动。就像行星 围绕恒星运动一样。
原子的直径:~ 1-5 Å 原子核的直径:~ 10-4 Å 原子核集中了几乎全部原子质量, 其密度高达1013 ~ 1014 g/cm3
Page 16
Plum Pudding Model(1897)
“葡萄干面包”模型
汤姆生 Sir Joseph John Thomson 1856-1940 英国物理学家 获1906年Nobel物理奖
Jiang Bian; ZuQiang Bian
北京大学理科平台课
大学化学 (2010秋) / 第一章 原子结构(1)
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384-322, B.C. 古希腊哲学家
北京大学理科平台课 大学化学 (2010秋) / 第一章 原子结构(1) Jiang Bian; ZuQiang Bian
Page 6
The Sceptical Chemist(1661)
Robert Boyle (1627-1691, England) 英国化学家
Page 18


考察粒子在金箔上的散射。 发现大多数粒子未偏转。 一部分粒子偏转。
reflected
deflected

source
undeflected
结论:原子中的正电荷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其余 大部分是空的。由此提出了原子的有核模型。
北京大学理科平台课 大学化学 (2010秋) / 第一章 原子结构(1) Jiang Bian; ZuQiang Bian
北京大学理科平台课
《怀疑的化学家》强烈质疑统治 欧洲达2000年之久的亚里士多德 学说,指出世界万物是由一些基 本元素组成的。
大学化学 (2010秋) / 第一章 原子结构(1) Jiang Bian; ZuQiang Bian
Page 7
Dalton’s Atomic Theory (1803)
大学化学 (2010秋) / 第一章 原子结构(1) Jiang Bian; ZuQiang Bian
Page 8
The Comment on Dalton’s Theory

Dalton原子论的实验基础
定比定律(Proust, 法国, 1797) “某一特定化合物中各个元素的比例是一定的。” 物质守恒定律 “反应前后各个元素的含量不变。” 倍比定律 (Dalton,英国, 1803) “若两元素可以生成一种以上化合物时,当一元素的 质量固定,则另一元素的质量互成简单整数比。”
爱因斯坦说:
“她一生中最伟大的功绩:正面放射性元素的
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够取得,不仅仅是
靠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难以想像的和极端困难
的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
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
忱,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
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北京大学理科平台课
强 度
大学化学 (2010秋) / 第一章 原子结构(1) Jiang Bian; ZuQiang Bian
波长
Page 24
A Daring Assumption

经典物理理论在解释黑体辐射光谱数据方 面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困难(紫外灾难)。 1900年12月14日,Planck大胆地引入能量 量子化假设,从而完美地拟合了黑体辐射 光谱。 能量量子化假设:辐射能量是一份一份的 E = h 上式中,E为辐射能量,h为Planck常数, 为辐射频率。Planck常数的数值为: h = 6.62610-34 Js
大学化学 (2010秋) / 第一章 原子结构(1)
Mass(amu) 1.0 1.0 0.00055
Jiang Bian; ZuQiang Bian
Page 3
Overview

The Atomic Theory of Matter The Nuclear Atomic Structure


20世纪最初的20至30年里,物理学家(以及数学家 和化学家)对于以上三个问题的探索和阐释,建立 了现代原子结构理论以及一个重要的基础理论 – 量 子论。
大学化学 (2010秋) / 第一章 原子结构(1) Jiang Bian; ZuQiang Bian
北京大学理科平台课
Page 22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电磁辐射

电磁波谱(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电磁波在真空中的运 动速率都为光速c,即 3.00108 m/s。电磁波 的波长为两个相邻波 峰(或波谷)的间距, 记为。每秒钟通过某 一点处的周期数为频 率,记为(s-1,Hz)。 c = Jiang Bian; ZuQiang Bian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首先发现铀的放射性
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 元素-钋和镭(1898)
北京大学理科平台课
“在所有的著名人物当中,玛丽 亚· 居里的名字是永远也不会褪色的一 个。”
爱因斯坦
大学化学 (2010秋) / 第一章 原子结构(1) Jiang Bian; ZuQiang Bian
Page 11

Avogadro假说:
在一定温度T和压力P下,相同 体积的气体具有相同的分子个 数。 V = a × NA

Avogadro的分子假说可以
完美地解释气体化合体积定律。
阿伏加德罗(Avogadro)
(1776-1856, 意大利)
北京大学理科平台课

Avogadro Number
NA = 6.0221023
Jiang Bian; ZuQiang Bian

关于原子的一些数据

原子的行星模型
北京大学理科平台课

大学化学 (2010秋) / 第一章 原子结构(1)
Page 20
The defects of Rutherford’s Planet Model
• 其一,电子以极大的速度绕核运动,辐射能量(电


北京大学理科平台课
大学化学 (2010秋) / 第一章 原子结构(1)
Jiang Bian; ZuQiang Bian
Page 14
Thomson Experiment (1897)
e/m = 1.76 108 C/g
北京大学理科平台课
大学化学 (2010秋) / 第一章 原子结构(1)
Jiang Bian; ZuQiang Bian
Page 17
Rutherford: -particle Dispersion Experiment (1906)
卢瑟福 Ernest Rutherford 1871-1937 新西兰裔英国化学家 获1908年Nobel化学奖
北京大学理科平台课 大学化学 (2010秋) / 第一章 原子结构(1) Jiang Bian; ZuQiang Bian


Dalton理论的局限

不能解释气体化合体积定律(Gay-Lussac,法国, 1808): “在恒温恒压下,气体反应中各气体的体积 互成简单整数比。”
大学化学 (2010秋) / 第一章 原子结构(1) Jiang Bian; ZuQiang Bian
北京大学理科平台课
Page 9
Avogadro’s Hypothesis (1811)
Page 21
3. The Introduction of Quantum Theory

19世纪末,物理学领域里面还有若干问题尚未解决, 而且它们都与光或电磁辐射有关。即

黑体辐射(black-body radiation) 光电效应(photoelectric effect) 原子线状光谱(linear spectra of atoms)
原子概念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哲 学家的朴素思想。 “(原子是)看不见的、单独的 粒子,只有形状和位置的差别。” Leucippus(留西波)
“世界万物(包括物质和灵魂)是由 原子和真空组成的。”
Democritus(德谟克利特) Democritus, 460-370, B.C. 古希腊哲学家
Jiang Bian; ZuQiang Bian
北京大学理科平台课 大学化学 (2010秋) / 第一章 原子结构(1) Jiang Bian; ZuQiang Bian
Page 12
“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20年崇高 而真挚的友谊。我对她的人格的 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她的坚强 ,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 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 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
Page 15
Millikan’s Oil Drop Experiment (1909)
e = 1.602 10-19 C me = 9.10 10-28 g
密里根 Robert Andrews Millikan, 1869-1953 美国物理学家 获1923年Nobel物理奖
北京大学理科平台课 大学化学 (2010秋) / 第一章 原子结构(1) Jiang Bian; ZuQiang Bian
北京大学理科平台课
大学化学 (2010秋) / 第一章 原子结构(1)
Page 5
Opponents:Matter is continuous
然而,当时占有统治地位的
思想是Plato和Aristotle的观点:
“… (物质)不是由不可再分 的粒子组成的。每两个部分的 交界处与这两个部分是一样 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