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4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烦恼:忠奸难辨、后宫争宠、贪污腐败、地方造反解决:皇权VS相权、中央集权VS地方分权、选官制度、监察制度一、君主专制的强化(1)秦——汉初:三公九卿制(2)汉武帝:中外朝(3)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制(4)隋唐:三省六部制特点:(1)分工明确,提高工作效率。
(2)“三省”分层决策,互相制衡。
(3)分散相权,集中皇权,但又制约皇权。
评价:积极:①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共同议政可减少决策失误。
③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消极:三省分职,在一些问题上争执不下,一定程度上又会影响行政效率。
(5)二府三司制评价: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却减弱了对皇权的约束力;职权过于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出现冗官局面;(6)一省二院制(相权的反弹)(7)明:废丞相(明太祖),设内阁(明成祖)1)废除丞相的原因:1.明朝进行地方体制改革后,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宰相职权随之扩大,威胁皇权(根本原因);2.丞相胡惟庸擅权专恣(直接因素)。
2)废除丞相的结果:积极: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定程度上加强和巩固了专制统治;消极:导致繁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
3)内阁的形成和发展:1、明太祖:奠定基础——侍从顾问;2、明成祖:正式确立——参与机务;3、明宣宗:发展——票拟权;4、明神宗:全盛——部权尽归内阁;4)内阁的影响:(1)有利于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2)宦官参政导致明朝中后期宦官专权,政治黑暗局面。
(8)清:军机处1、起因: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密2、职能转变:由单纯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总揽军国大事。
3、地位职权: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最重要中枢机构。
上传下达,跪受笔录。
4、特点:①简: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②速:办事效率高③密:保密性强5、影响:①提高了行政效率;②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达到顶峰;③标志着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2014届人民版历史一轮必修复习课件:第2课时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 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知识整合
聚焦重点
对接高加强→明清
强化。 五种方式:加强君主权力、加强思想控制、变革中央和地方结 构、注重选拔和任免官吏、加强监察机制。
知识整合
聚焦重点
对接高考
1.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
(1)三公九卿制确立于秦,盛行于汉,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 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
知识整合
聚焦重点
对接高考
(2)地方
①雍正帝命令地方大员密折奏事,以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 a.基本原则: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 上层分子,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 ②清朝边疆政策b.主管机构:设立理藩院管理蒙古、新疆和西藏地区的事务。 c.“改土归流”:雍正帝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 强化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统治。
(4)元代:地方推行行省制,属于中央派出机构;长官由皇帝
任免,管理辖区内军政事务;不可世袭,加强了中央集权,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如图d)
知识整合 聚焦重点 对接高考
图a
图b
图c
图d
知识整合
聚焦重点
对接高考
3.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特点与影响
(1)特点:①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 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 终存在。 ②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 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 ③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
知识整合
聚焦重点
对接高考
3.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 (1)积极影响: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
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促进文化繁荣、防止分裂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法国
俄罗斯
法国是近代早期君主专制政体的典型 代表。路易十四时期(1643-1715年 ),法国王权达到顶峰,形成了绝对 主义王权。路易十四自称为“太阳王 ”,独揽大权,对法国进行高度集权 的统治。
俄罗斯在彼得一世(1682-1725年在 位)和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 年在位)时期,君主专制政体得到强 化。彼得一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加 强了中央集权,使俄罗斯成为一个强 大的军事帝国。叶卡捷琳娜二世则进 一步巩固了君主专制政体,使俄罗斯 成为欧洲第一流的强国。
封建制度的形成与
发展
中世纪初期,封建制度逐渐形成 ,封臣对封君承担义务,封君则 保护封臣,这种制度为君主专制 政体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基督教教会的影响
基督教会在中世纪欧洲具有极高 的权威和影响力,教会通过教义 、仪式等手段加强了对人们的思 想控制,也间接加强了君主的权 力。
商业与城市的兴起
中世纪中后期,商业和城市的兴 起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 也为君主提供了更多的财政来源 和支持力量,有利于君主专制政 体的巩固。
衰落过程与特点
君主权力的削弱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君主的实际权力 逐渐被削弱,议会等机构的权力得到增强。
01
政治制度的变革
许多国家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 建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如英国的光 荣革命、法国的大革命等。
02
03
君主立宪制的出现
一些国家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 过宪法限制君主的权力,实行君主立 宪制,如英国、日本等。
奥地利
奥地利在哈布斯堡王朝时期(15261700年),君主专制政体得到发展。 该王朝通过联姻和继承关系,在欧洲 建立了广泛的政治联系和影响力,使 奥地利成为欧洲重要的政治力量之一 。同时,奥地利也加强了中央集权和 对地方的控制,维护了君主专制政体 的稳定。
历史必修一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强化民族认同
君主专制政体在民族地区实行因俗而治, 促进了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培养。
实行民族压迫
在某些情况下,君主专制政体会对少 数民族实行压迫政策,导致民族矛制政体的推动下,各民族之 间的融合进程加速,形成了更为紧密 的民族关系。
宋朝时期实行二府三司制,将行政、军事 和财政大权分别由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 司掌握,加强了君主的集权统治。
明朝时期设立内阁制度,作为皇帝的咨询 机构,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进一步加强了 君主专制。
君主专制政体的思想控制
君主专制政体的思想控制
01
通过教育和文化手段,控制人民的思想和价值观,维护君主的
权威。
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但容 易滋生腐败和暴政。
高度集权、君权神授、等级森严、思 想控制等。
君主专制政体的出现背景
经济基础
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要求强有 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国家统一和
社会安定。
阶级基础
新兴地主阶级需要强有力的政权来 巩固其经济和政治地位。
政治基础
随着中央集权官僚制度的形成,地 方割据势力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矛盾 日益尖锐,需要强化君权来维护国 家统一。
皇帝制度的建立
秦始皇自称“始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严格的皇位继 承制度,确保了君主专制的稳定性。
三公九卿与郡县制度
秦朝设立了三公九卿等高级官员,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推 行郡县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君主专制政体的成熟阶段
汉朝的巩固
汉朝继承并发展了秦朝的制度, 通过削藩、推恩令等措施进一步 巩固了中央集权,使君主专制政
秦朝的焚书坑儒
02
秦始皇焚烧儒家经典,坑杀儒生,以实现思想的统一和强化君
高三历史总复习必修1课件:1-1-2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52张
必修一
专题1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2)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设中门、门下和尚书三 省,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并在门下省设政事堂,凡参加 政事堂会议的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有所分散。三省 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________的独尊。 (3)宋代:设中书门下、________(副宰相)。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开始,到1840年鸦片
战争为止,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也是中 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这期间,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 流,即使出现分裂也能够重新走向更高度的统一,统一多民族 国家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必修一
专题1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参考答案: 一、1.明太祖 二、1.雍正 易错易混提示 明朝的内阁首辅负责的事务与丞相相似,但丞相的权力更 大,有决策权,而内阁首辅对重大国家事务仅仅有参政的权 力,其意义只备皇帝顾问,无决策权,因此,内阁首辅不是丞 相。 封建君主专制 2.内阁制 (2)职权范围
必修一
专题1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答案】B
必修一
专题1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必修一
专题1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必修一
专题1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课堂巩固
必修一
专题1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1.(2011· 江苏省单科历史· 2)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 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
【解析】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是对秦朝郡县制的消极反 思,造成了王国问题。
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与强化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梳理 条目解析
-28-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梳理 条目解析
-29-
二、清朝军机处(c) 1.设立: 雍正 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 2.职能演变:由单纯处理军务到处理军政要务。 3.职权:军机大臣由皇帝钦定,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4.特点: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政治决策的 封闭性 特 征明显。 5.影响: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 效率。
四、元朝行省制度(b) 1.历代行政区划:秦汉(主要为郡、县),唐代(道、州、县),宋代(路、 州、县),元代(省、路、府、州、县)。 2.地方管理机构的设置:元朝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 全国分设十个行省;另设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即中央机构中书省 直辖的“ 腹里 ”和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考点梳理 条目解析
-21-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六、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c) 1.历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梳理 条目解析
-22-
朝代 秦朝
汉朝 唐朝 北宋 元朝
监察机构或官职 (中央)御史大夫 (郡)监御史 (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刺史 御史台 提点刑狱司 监察御史
职责 监察百官 监察郡县官员 监察和弹劾百官 监督郡国长官和诸侯王 定期到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专职监察刑狱 负责纠察百官
考点梳理
-7-
条目解析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2.内容 (1)行政区划:“郡”是直属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县”隶属于郡。 与“县”同级的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行政机构称为“道”。县级 以下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并 兼管公文传递的“亭”。 (2)职能:郡守(掌管行政),郡尉(掌管兵事),监御史(掌管监察)。
高考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考点一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汉朝州刺史的设置——(b)1.内容:汉武帝把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称13州部,长官叫刺史。
(后来州演化为地方行政单位)2.目的: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二、唐朝三省六部制——(b)1.内容: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发展:唐初,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
后来,凡是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实际上有所分散。
隋唐时期确立的三省体制,使相权一分为三,皇权得以加强,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成熟。
三、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b)分割相权行政权军事权财政权机构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长官同平章事枢密使三司使参知政事防范宰相专权;力求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弥补宰相才干不足。
四、元朝行省制度——(b)1.设立:元代确立了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
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路、府、州、县。
2.职能(1)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各行省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呈报枢密院;行省官员不得随意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
(2)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
(3)监察机构监督行省官员。
(4)省官互迁等。
3.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开创了省制,为后世沿用。
(1)在古代,中书省的职权并不完全相同。
唐朝的中书省是三省中的一省,是决策机构,元代的中书省则为最高行政机构。
(2)元代并不是所有地区都由行省管辖,如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直辖(中书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西藏由宣政院管理。
五、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d)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的权力不断加强,地方的权力不断削弱。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课件 人民版必修1课件 人民版必修1
2.(2010· 北京卷)右图是一幅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 图。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 )
A.西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西汉的地方行政制度。汉武帝将全
国划分为13个州郡,各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督地方。所以
州作为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应该是在汉朝,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 项。 答案:C
参知政事 “ ________”,作为副宰相。 ♨温馨提示:唐代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与汉朝相比 最大的变化在于唐朝中央机构中的三省主管都在行使宰相权, 这样唐朝中央机构就有三个宰相,而汉朝时只有一个宰相。 可见唐代相权一分为三,宰相的权力被大大削弱;三省既相 互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最终扩大了皇权,保证了封建
君主专制中心地位。
1.(2010· 广东卷)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
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
相是非。这说明( )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解析:唐代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到宋代主要评议宰 相是非,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即从某个侧面说明了宋
5.选官制度的演进 贵族 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 (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________ 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察举制:是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 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汉武帝即位后,诏令中央和地方 的主要行政长官向朝廷举荐人才;魏晋南北朝时期,以 九品官人法 为基础选拔官吏。该制度体现出封闭的特征,民 ____________ 意无从体现。 考试 选拔官员的制度。隋唐以后,科 (3)科举制:通过________ 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该制度一方面保证了专制政府 行政 人员的来源,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另一方 ________ 面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2012届高考一轮复习学案(人民版)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与强化课标要求考点梳理一、中央官制的演变1. 汉朝(1)沿袭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2)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3)设中朝(内朝),由皇帝亲信近臣(侍从、秘书)构成(这些人身份低微,被皇帝破格使用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决策,导致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成了‚外朝‛,被拒于政治决策之外,相权削弱,君权加强。
2.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1)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之间既合作,又互相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2)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3. 北宋(1)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2)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3)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4)设枢密院掌军政,长官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
4. 元朝(1)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替代三省,直接统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2)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3)宣政院:统领宗教及西藏事务。
5. 明朝(1)丞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正式下令罢除丞相职位,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丞相制度被永远废弃。
(2)设内阁①背景:朱元璋废除丞相职位,达到了高度集权的目的,却导致丛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
②过程: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内阁起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
③地位: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然而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④影响:皇帝虽然离不开内阁,但是仍然担心内阁地位的上升可能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
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是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PPT实用课件
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 )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到宋代得到发展,录取
的名额有所增加,为各阶层的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
路。D符合题意。 答案:D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彻底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皇帝“躬览庶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明朝设 立的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形不成对皇 权的制约;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以后,军国大事全凭皇帝 裁决,军机大臣只能唯命是从,“跪受笔录”,然后负 责上传下达。从中央各部到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都直 接听从皇帝的指挥,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一、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初郡国并行制; 2.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 3.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4.元朝的行省制度。
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 2.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三、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历史 特点。
2.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
3.人治高于法治。人治的实质是权治、官治,是独裁统治。 4.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中国古代政治机构的设置是相
当完备的,从君主到官僚,从中央到地方,上下相依,交 叉相连,统治网络严密周全。
5.宗法关系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 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
6.在漫长的政治制度的发展过程,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 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
一、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法令出一 (1)确立:秦始皇确立的“皇帝 ”制度为历代王朝所继承。 (2)特点:皇帝天下独尊,集行政权、司法权 和军事指 挥权于一身。
(3)影响: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君主理念,往往影响 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
1-1-2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1-1-2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一、选择题1.(2011·潍坊模拟)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
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
”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A.公平竞争 B.以文治国C.分科考试D.学而优则仕【解析】科举考试以学识的不同取代了出身、地位的不同,打破了贵族世代垄断政治的特权,体现了公平竞争的原则,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答案】A2.(2011·广东增城三模)“每岁得第之人……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材料中的“是”指()A.世卿世禄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并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注意题干中“得第之人……咸出于是”。
由此可知是科举制。
【答案】D3.(2011·河南息县)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与这一论断无关的历史事件是() A.创立郡县制 B.确立三省六部制C.开创科举制D.确立王位世袭制度【解析】A、B两项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刚性;C项体现了官僚流动的柔性。
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4.(2011·河南息县)“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其故在擅专威福……使为宰相者,居然以天下之治乱为己任,目无其君,此犹大不可也。
”最有可能说此言论的帝王是()A.嬴政B.李世民C.赵匡胤 D.朱元璋【解析】解题时抓住“秦设相之患”“病及于国君”“擅专威福”“目无其君,此犹大不可也”等信息,可知是明朝朱元璋。
【答案】D5.(2011·重庆南开中学模拟)“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
”(议政处指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办公处所)上述材料叙述的现象出现在()A.明朝初期B.清朝顺治年间C.清朝雍正时期D.宋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图文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图文引言君主专制政体在历史上曾经是最为常见的政治形式之一,也曾在一些地区和国家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这种政治方式的演进和强化在历史上也产生了很多的变化和影响。
本文将会从历史的角度出发,阐述这种政治方式的演进和强化,以及对世界的影响。
一、君主专制政体的起源君主专制政体源于古代国家的君主制度。
君主制度是古代国家政治制度的一种形式,其核心是一个国家旗帜鲜明的君主。
在君主制度中,国家的权力由君主行使,君主对国家事务有最终决定权。
在这种制度中,君主的权威是无可置疑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君主制度的性质和形式也有所不同。
由于君主制度的核心是君主的权力,因此,在一些地方和时期,由君主行使权力的范围和力度非常大,形成了君主专制政体。
君主专制政体是一种极度集中的政治制度,其核心是君主的权力和权威。
在这种政治制度下,君主的权力是无限的,完全不受其他政治力量的制约。
二、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君主专制政体随着历史的演进和不同地区的发展呈现出了较大的差异。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君主专制政体的形式和特征都有所不同。
1. 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中国的君主专制政体是世界历史上最为悠久和具有特色的君主专制政体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君主专制政体一直盛行不衰,具有悠久和庞大的历史传统。
中国的君主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而“王权神授”的思想在中国的思想传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 欧洲君主专制政体欧洲的君主专制政体在中世纪时期开始出现,主要是为了应对当时的战争和政治动荡。
在欧洲的君主专制政体中,君主是国家的最高元首,其权力极大,绝对的权威是世袭的。
这种政治制度在欧洲历史上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在近代以后逐渐式微。
3. 俄罗斯君主专制政体俄罗斯的君主专制政体在历史上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并且具有鲜明的特点。
在俄罗斯历史上,斯柯比什泰特制度是一种很独特的政治制度,其核心在于政治权力的集中。
斯柯比什泰特制度可以被视为俄罗斯版的君主专制政体,是俄罗斯历史上的重要政治制度。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教师用书
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考点1|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君主专制的强化1.西汉:中枢权力开始分散。
(1)布衣将相局面的出现:刘邦是历史上第一个庶民皇帝,他手下大臣大多为布衣平民,被称为“布衣将相”。
汉武帝时更是有意提拔平民出身的人当丞相,这就降低了当丞相的门槛,降低了丞相的地位。
(2)汉武帝设中朝(内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担任尚书令、侍中等,以削弱相权,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变成单纯的执行机关。
2.东汉至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体制。
3.隋唐:三省六部制,相权被一分为三。
(1)分工:①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政令。
②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③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运作程序: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3)特点:①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了完整严密的体系,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②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③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宋朝:二府三司,继续分割宰相权力。
宋初以“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为最高行政机构,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的正式官名,简称“同平章事”。
同时,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枢密使有调兵权但无领兵权);设三司使(户部司、盐铁司、度支司)分割宰相的财权。
行政、军事、财政相互平行,分别由皇帝直接统属,军权、财权被完全从相权中分割出来。
5.元朝:一省二院,相权反弹。
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其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六部归入中书省;枢密院掌全国军事;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元朝后期,宰相权力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威胁皇权。
二、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中央集权的加强1.汉朝(1)郡国并存:汉高祖平定天下后,吸取周朝和秦朝的教训,实行郡国并行的地方行政体制。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一、选择题1.古代中国皇帝“惧宰官之不修,立监牧以董之;畏监督之容曲,设司查以纠之”,为此建立一套由皇帝直接控制的官僚系统。
以下符合此体系的是()A.秦朝御史大夫、唐朝中书省B.唐朝御史台、明朝内阁C.宋朝参知政事、清朝军机大臣D.秦朝御史大夫、汉朝刺史2.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
“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
”由此可见,尚书省()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3.史料记载宋太宗时,“初议兴兵,上独与枢密院计议,中书(宰相)不预闻”。
这反映出() A.中央机构存在事权划分B.政出多门,官制混乱C.集体议政保证决策高效D.三省六部制日趋完善4.古文献《至正集》中记载:“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其中“都省”的职责是() ①都察六部百司②执掌全国民政③负责全国军政④直辖腹里地区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②④5.(2020·温州十五校联合体期中)元世祖忽必烈设立了某一机构,因蒙古人信奉藏传佛教,所以该机构的地位相当高。
刚开始以国师八思巴为其长官,后来该职一般由朝廷大臣担任,官员为僧俗并用。
这一机构是()A.枢密院B.中书省C.宣政院D.政事堂6.(2020·金华检测)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7.汉武帝设刺史,宋太祖设置通判。
这些举措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在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过程中重视()A.分割地方权力B.对地方官的监督C.发挥文官的作用D.利用地方矛盾相互制约8.(2020·浙江高考抽测)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大体经过了“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自制
对现代政治的启示
重视民主价值
君主专制政体的终结告诉我们,民主是现代政治的核心价值,应该 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
改革政治体制
对于不合理的政治体制,应该勇于改革和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 需要,满足人民的基本权利和需求。
促进政治文明
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应该通过民主制度的建设 和发展,促进政治文明的进步。
强化社会等级
君主专制政体下,社会等级制度得到强化,不同 阶层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界限分明,影响社会流动 和公平。
限制科技创新
君主专制政体往往对科技创新进行限制,以维护 既得利益和统治稳定,阻碍了社会的技术进步。
对政治稳定的影响
维护政治统一
01
君主专制政体有助于维护政治统一,强化中央集权,防止分裂
势力的干扰。
虽然存在封建割据,但随着王权 的逐渐加强,形成以国王为核心 的君主专制政体。
80%
中国封建社会中期
宋、元、明时期,皇权进一步加 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
近代君主专制政体的兴起
法国绝对主义时期
路易十四时期,法国绝对主义 达到顶峰,国王成为国家主权 的代表。
英国乔治王朝时期
英王乔治一世和乔治二世在位 期间,英国实行君主专制政体 ,加强中央集权。
阻碍国际贸易
君主专制政体可能采取封闭的外贸政策,限制国际贸易的发展, 影响经济的开放性和竞争力。
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推崇传统文化
君主专制政体往往推崇传统文,强化民族认同 和文化传承。
限制思想自由
君主专制政体对思想自由进行限制,压制异见和 反对声音,影响文化多样性和创新。
推动文化统一
君主专制政体通过教育和文化宣传手段,推动文 化统一和标准化,强化统治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
②唐太宗时期: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 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
③唐玄宗后:中书门下体制逐渐取代三省体制,成为新的 中枢体制。中书门下体制建立后,使职差遣体制逐渐定型,形 成了不同于三省六部制的使职差遣体制。 ④宋代:唐中期以来形成的中书门下体制逐渐形成中书门 下与枢密院对掌文武的二府体制,在二府体制下,户部、盐 铁、度支在唐代财政使职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
的流动和转化 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促进了传统 儒学文化的传承与普及,带动了民间崇尚人 文、教育的社会风气
化发展
返回 项目 积 极 影 响 阐释
巩固 国家 统一
推动 世界 文明 重才 轻品 官本 位思 想
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适应 了“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加强了中央集权, 巩固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握有实权的先是 尚书省 形成三省体制。
2.门阀政治的形成
(1)含义:
返回
,后有中书省和门下省,逐步
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的集团,形 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士族享 有特权,把持政权,世代为官,等级严格,标榜门第,构成了强 大的社会政治势力。门阀政治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 而门阀之外的地主阶层通称庶族,他们政治社会地位低下,只能 任低级小官,被排挤在士族上层社会之外。东晋末至南朝,门阀 士族衰落,庶族兴起,逐步执掌军政大权。
返回
四、宋元政治
(一)中央
返回
1.宋朝
(1)二府三司制形成:
①宋初设立 中书门下 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 宰相职权。
②增设 参知政事 、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军权和 财权 。
(2)唐宋时期中央行政体制变迁:
①唐前期:沿用三省六部制,在三省制下,尚书省成为最 高行政机构。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三省议政场所 叫政事堂。
返回
2.元朝:行省制度。
பைடு நூலகம்
(1)内容:
①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 中央 直接管理外,地方 设行中书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②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 慰司进行管理。
③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中央 节制。
(7)明朝内阁制、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和密折制的推行是中国专制 时代晚期政治形态新变化,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8)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中国 在此时与西方的差距拉大。清朝的边疆政策巩固了统一多民 族国家,加强了统治。
返回
知 能 强 化课Ⅰ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返回
[史学者说]
郡国并行制 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 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 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返回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1.中央官制:出现三省体制
(4)中国古代王朝设置监察机构,目的是使官员互相监督,以便 于皇帝控制官僚机构。而实际效果是有限的。
返回
(5)从汉代察举制到魏晋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科举制,选官方式趋 向严密科学,选官标准趋向公开公平,选官制度日趋完善。
(6)行省制度是对郡县制度的继承与发展,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 家发展的需要,为以后地方行政区划奠定了基础。
(1)汉承秦制,丞相作为皇帝的高级助手,位高权重,实际上是掌 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汉武帝让平民出身的人参议要政,确 立内外朝制度,皇权加强。 (2)唐朝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
基本沿袭。
(3)宋朝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 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设枢密使,分 割宰相的军权。
返回
(3)评价:
①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 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 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 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 权制度更加完善,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
③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恶性的发展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 制约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
重视母 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西汉出现 族亲属 了吕后暴政和窦太后的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 关系 的局面,这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 汉初,重视“黄老之学”,但并不排挤儒学。汉武 儒士受 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士受到了重用, 到重用 几乎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 汉初,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王国问题解决 地方势 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 力强大 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和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
上
返回
②表现: 宋初最高统治者将兵权、行政权、财权集于中央,各路 监司、各州的长官,大多重用文人,并以文人掌兵权,根除 藩镇跋扈之祸。同时,宋初统治者又提倡文教,复兴儒学, 扭转五代颓风,激励士大夫的忠义节气,养好士风。“兴文 教,抑武事”,崇尚文治,奖励儒术是宋代基本国策。
返回
③评价:
宋代文官制度使传统的“贵族政治、武人政治从此 积极 性 基本上退出了封建中国的历史舞台”;宋代文官制
3.选官制度
实行 察举制 ,令天下郡国每年举荐人才, 孝廉 成为士 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返回
4.政治特点 “汉承秦制”,汉朝基本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是,也 有自己独特一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政治制度或者政治环境。
返回 布衣 将相 是指西汉开国诸臣中,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 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称之为“布衣将相”。这 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弱贵族势 力的必然产物
③财政:中央掌控地方大部分财政。
返回
(3)特点及影响:
特点 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影响 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却造成
军队的战斗力低下
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边防空
分割权力,相互制约, 有利于巩固政权,但却导致行政
皇权高度集中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 的重要原因
返回
(2)特点:
相权
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 审核政令 ,尚书省执行政 令,这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 行政效率
三分
职权 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 分明 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 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 加强 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 割据势力 的产生 皇权 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 节制 皇帝所颁政令,未经 政事堂 通过,不能施行,以 君权 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
返回
3.唐代中期门阀政治衰落的原因
经
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松
济
上 文
弛了宗族的血缘纽带,聚族而居走向分户析产,宗族成
员不断迁徙,这使得士族经济不再像以前那样相对稳定 文化的发展和普及使士族失去了以往的文化优势,在一 定程度上缩小了士族与平民之间的差距 隋唐时期用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将选人、用人大
返回
3.选官制度 采取 九品中正制 ,世家大族依靠门第步入仕途,朝廷要 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
返回
三、隋唐政治
返回
1.地方制度:唐朝中期设 节度使 ,“安史之乱”后形 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2.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
(1)措施:推行三省六部制,中央设置中书、门下、尚书 三省,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工具体。
返回
NO.1 历史认知拓广度
——比“教材”多一点
返回
一、汉代政治
1.地方管理
返回
(1)问题:汉初 郡县 、封国并存,导致出现王国问题。
(2)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 推恩令 ”,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加强君权
(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汉武帝时让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担任尚书令、 侍中等,削弱 相权 。
选才方式在唐朝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 并成为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被西方 国家吸收并改造成为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 选拔人才有时过于重视才学标准,忽视品德,造 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
消 极 影 响
直接促进了中国古代官本位社会的发育;科举文 化所孕育而成的官场文化,至今仍有消极影响 强化儒家的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发展; 抑制了科技进步和新知识、新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化
上 政 治 上
权收归中央,剥夺了门阀士族垄断官吏选举的政治特权
4.选官制度:科举制
返回
(1)内容: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 炀帝时设 进士科 ,科举制形成。
(2)影响:
项目
社会整 积极 影响 合功能 推动文
阐释
否定特权制度,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
优的合理内核和价值观念,促进了社会阶层
(2)门阀政治的形成与发展:
返回
(1)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2)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 原因 士族的支持 (3)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成为 世家大族培植私家势力,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 (1)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2)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 特点 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3)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4)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门阀政治虽在一定的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的稳定,但这 种制度具有很大消极因素。首先门阀士族长期把持朝 廷要职,缩小了选官的范围,出现了“上车不落则著 评价 作,体中何如则秘书”的怪现象,降低了统治集团的 素质;其次,门阀士族争高官、抢要职,以致出现 “因人设官”的现象,造成大量的冗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