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成长的脚印

合集下载

小学五年级数学《成长的脚印》教案模板三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成长的脚印》教案模板三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成长的脚印》教案模板三篇【教学目标】1、能正确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大小。

2、能用数格子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重点难点】能用数格子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将接触到大量的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问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估计、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二、探索新知本探索活动分为三个部分,前两个部分主要是呈现了小华出生时与2岁时两个不同年龄段脚印面积的大小,第三个部分是让学生运用自己探究出的方法,估计自己的脚印面积。

在开展实践活动时,可以按照教材前后呈现的内容,先讨论估计小华两个年龄段脚印面积的大小,然后采用数格子的方法(不满一格的可以按半格来数)来验证前面的估计值。

通过两个年龄段脚印大小的估计,要让学生理解成长期中脚印面积的大小与年龄的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估计自己脚印的面积可以回家完成,然后将所描好的脚印图带到学校进行交流。

教学时,教师还可以找一幅公园或某个活动场所的平面图,利用方格纸估算这幅平面图形的面积,再组织同学交流。

如果有些班级的学生能力较强,也可以补充一些没有方格背景的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计与计算。

学生在估计与计算这些图形的面积时,首先要会把这个图形看作近似的基本图,并围一围,随后用尺量一量基本图的相关条件的尺寸,并计算面积。

板书设计:成长的脚印小学五年级数学《成长的脚印》教案模板二教学目标:1、会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2、掌握几种估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一、新知:1、教师出示课件与问题:小华出生时,脚印的面积约是多少?2、学生自己先独立进行估计,然后小组内进行交流。

3、小组推荐人员进行全班交流。

小组1:我们是用数格子的方法来进行计算的,我先数了数整个格子的大约是11个,其他不够一个格子的我进行了拼补,这样大约是17cm2。

小组2:我们的方法也是这样的,我们把不满一格的按照一格进行计算,这样大约是18cm2。

北师大版五年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成长的脚印》说课稿

北师大版五年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成长的脚印》说课稿

北师大版五年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成长的脚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成长的脚印》是北师大版五年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的主题,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探究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用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二是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不能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

此外,学生在测量物体长度方面,可能存在方法不灵活、测量不准确等问题,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正方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提高测量准确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正方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

2.教学难点: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运用正方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测量工具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成长脚印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脚印的大小不同,引发学生对长度和面积的兴趣。

2.探究正方形面积公式:引导学生观察脚印的形状,发现脚印可以看作是一个正方形,进而引导学生探究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运用正方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正方形面积公式进行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5-6-2.成长的脚印(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5-6-2.成长的脚印(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成长的脚印教材版本:北师大版年级:五年级科目:数学学期:上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位置与方向的概念,能够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方向。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积极参与的意识。

教学重点:1. 位置与方向的概念。

2. 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方向。

教学难点:1. 位置与方向的概念的理解。

2. 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方向的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教学模型。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位置与方向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位置与方向的知识吗?谁能来说一说?二、新课学习1. 讲解位置与方向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2. 讲解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方向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

3. 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堂小结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 老师点评并总结。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例讲解、课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了位置与方向的概念,学会了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方向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教学效果。

附:教学课件和教学模型。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案中的核心部分,它详细描述了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如何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巩固学生的理解,以及如何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以下是对教学过程的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导入在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回顾已学知识,为学生搭建起与新知识联系的桥梁。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第6单元 第2课时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第6单元 第2课时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第6单元第2课时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课程简介这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第二课时的课程。

本节课探索活动的主题是成长的脚印。

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是通过活动中的操作,让学生了解如何用图形来表示增长和变化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对数学的乐趣与实践创新精神。

学习内容与教学目标1. 探索活动探索活动的主题为成长的脚印,让学生了解如何用图形来表示增长和变化过程。

学生能通过活动的操作,找到成长的规律,并用图形直观地表示出来。

这样一来,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也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作品,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实践创新精神。

2. 学习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了解用图形来表示增长和变化过程的方法;•通过活动的操作找到成长的规律;•用图形直观地表达出这些规律;•培养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1. 热身阶段首先,我将会用生动的语言给学生描述一下生活中成长的脚印,让学生感受到成长的意义。

接着,我会向学生展示一些图形,让他们猜测这些图形代表着什么,同时让学生自己对一些物品的变化过程表示出来,并用图形表示出来。

2. 学习阶段教师授课时要尽量地让学生感受到活动实际的挑战。

在活动中,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要积极尝试,不怕犯错误。

教师应该让学生按照如下步骤完成任务:•找出成长的规律;•用图形表示出来;•一组学生用过程图解表达其所完成的任务;•整个小组进行汇报。

3. 总结与巩固阶段在完成任务之后,我会引导并要求每位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探讨自己在活动中的体验,分享自己对数学的新认识和启迪。

同时让每个小组把自己的成果放在教室的墙上。

学生可以在课后回到墙上看自己和其他小组的成果。

教学效果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案,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创造力,以及实践创新精神。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实际水平的目的,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的数学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也能增强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造精神。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6.2成长的脚印》说课稿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6.2成长的脚印》说课稿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6.2 成长的脚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6.2 成长的脚印》这一节的内容,主要围绕着“正”和“负”的初步认识展开。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正”和“负”的相对性,掌握正负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帮助学生建立正负数的初步概念,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的加减法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正”和“负”的相对性,以及正负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例题和实际的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同时,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和讨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进行任务驱动和问题引导的学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正”和“负”的相对性,掌握正负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正”和“负”的相对性,掌握正负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

2.教学难点:理解“正”和“负”的相对性,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正负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问题引导、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练习题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正”和“负”的相对性,以及正负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正”和“负”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生动地展示“正”和“负”的相对性,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 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 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 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教学内容本节内容为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6.2节“成长的脚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和应用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掌握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如尺子、卷尺等,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准确记录数据。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会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并能运用换算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测量活动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解决问题的欲望。

教学难点长度单位间的换算,特别是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转换,以及在实际测量中如何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具学具准备每位学生准备一把直尺,教师准备卷尺、米尺和一些待测物体,如书本、铅笔、桌子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测量工具,引发学生对长度测量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长度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换算过程。

3.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使用直尺测量教师准备的物体,记录数据,并进行单位换算。

4. 小组讨论:学生分享测量结果,讨论在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5. 总结讲解: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正确的测量方法和单位换算的重要性。

6. 应用练习:布置一些实际测量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板书将包含以下内容:- 长度的基本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 单位间的换算关系: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测量方法:如何正确使用直尺进行测量- 实际应用: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进行单位换算作业设计作业将包括:- 测量家中物品的长度,并记录数据- 完成两道长度单位换算的题目- 写一篇关于测量活动的日记,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课后反思课后反思将重点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以及他们在单位换算和实际测量中的应用能力。

同时,反思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成长的脚印》优质课件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成长的脚印》优质课件
2.讨论“添补法” A.为什么要补上一块? B.补上一块后计算的方法是怎样的?
小华出生时,脚印的面积约是多少? (每个小方格的面积表示1cm2)
小华出生时脚印的面积约是
( 16 ) cm 2
11、即使是普通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12、首先是教师品格的陶冶,行为的教育,然后才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13、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 14、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 15、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6、当在学校所学的一切全都忘记之后,还剩下来的才是教育。2021年10月21日星期四2021/10/212021/10/212021/10/21 17、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2021年10月 2021/10/212021/10/212021/10/2110/21/2021 18、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2021/10/212021/10/21October 21, 2021 19、人自身有一种力量,用许多方式按照本人意愿控制和影响这种力量,一旦他这样做,就会影响到对他的教育和对他发生作用的环境。 2021/10/212021/10/212021/10/212021/10/21
为了更准确,选择5片树叶, 分别估测后求平均值。
估测面积 将树叶描在白纸上。
估测面积
如果一棵树有 10000片树叶,估算这棵 树所有树叶的总面积。
在有阳光时,大约每25m2 的树叶能在一天里释放足够一个 人呼吸所需的氧气。这棵树在有 阳光时,一天里释放的氧气能满 足多少人呼吸的需要?
将你在这项实践活动中的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6.2_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3)-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6.2_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3)-北师大版

《6.2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五年级数学教师,今天我要说课的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6.2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

一、教材分析《6.2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直线、射线、线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角的概念,同时能够运用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理解角的概念,学会用三角板画各种类型的角。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理解角的概念,学会用三角板画各种类型的角。

难点:理解角的概念,能够用三角板准确地画出各种类型的角。

四、教学方法采用情景导入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实践操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交流,从而理解角的概念,掌握用三角板画角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导入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场景,如学校操场,让学生观察操场上的一些角,如篮球架的角、旗杆的角等,引导学生发现角无处不在。

2. 自主探究让学生拿出一张纸,折出一个个角,观察并描述角的特征。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围成的图形。

3. 合作交流让学生分组合作,用三角板画出各种类型的角,如锐角、直角、钝角等。

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角的概念,学会用三角板画角。

4. 实践操作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角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房间的布局,使房间内的角最大化利用。

5. 总结提升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教师进行点评,强调角的概念及画角的方法。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掌握角的概念和画角的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成长的脚印》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小数乘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小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材中,通过“探索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小数乘法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乘法的运算方法,对乘法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在运算规则上有所不同,需要学生进行一定的适应和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小数的概念和运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小数乘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2.能够运用小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

4.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小数乘法的运算规则。

2.小数乘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发现法:通过探索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小数乘法的规律。

2.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进行小数乘法的运算,加深对运算方法的理解。

3.实例讲解法:通过具体例子,讲解小数乘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括小数乘法的运算规则、实例讲解等内容。

2.练习题:包括不同难度的小数乘法题目,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3.教学素材:包括小数乘法的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如购物、做饭等,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图片中存在小数乘法的问题。

让学生举例说明,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小数乘法。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小数乘法的运算规则,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同时,给出一些小数乘法的例子,让学生自主进行运算,并解释运算过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动手进行小数乘法的运算,可以选择练习题或者PPT中的例子。

在学生运算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含反思,同步习题)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含反思,同步习题)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含反思,同步习题)教材版本:北师大版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探索活动,理解掌握图形的平移、旋转等基本变换,并能运用这些变换进行图形创作。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空间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精神。

教学内容:1. 图形的平移、旋转2.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3. 同步习题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老师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图形的名称。

2. 学生尝试对这些图形进行平移、旋转,观察图形的变化。

二、新课1. 老师讲解图形的平移、旋转的定义和性质。

2. 学生通过操作学具,亲身体验图形的平移、旋转。

3.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图形平移、旋转的特征。

三、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1. 老师出示一些脚印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脚印是如何形成的?2. 学生分组讨论,猜测脚印形成的原因。

3. 每组派代表分享猜测结果,其他组进行评价。

4. 老师揭晓答案,讲解脚印形成的原因。

四、巩固练习1. 老师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进行平移、旋转练习。

2. 学生独立完成同步习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1. 老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 学生回答:图形的平移、旋转。

二、新课1. 老师讲解图形的对称轴,引导学生找出图形的对称轴。

2. 学生通过操作学具,亲身体验图形的对称轴。

3.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图形对称轴的特征。

三、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1. 老师出示一些脚印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脚印是如何形成的?2. 学生分组讨论,猜测脚印形成的原因。

3. 每组派代表分享猜测结果,其他组进行评价。

4. 老师揭晓答案,讲解脚印形成的原因。

四、巩固练习1. 老师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进行平移、旋转、对称练习。

2. 学生独立完成同步习题。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图形的平移、旋转方面掌握较好,但在对称轴的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6.2 成长的脚印 》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6.2 成长的脚印 》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6.2 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6.2 成长的脚印》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成长的过程,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看到成长的过程中的努力、收获和快乐。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成长不仅仅是身体的变化,更是心理和能力的提升。

同时,让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学会珍惜每一次的成长机会。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自我认知,他们能够通过图片和情境理解成长的过程,并通过自己的经历来反思成长的意义。

但是,他们对于成长的深层次含义可能还不太理解,需要通过教师的具体引导和情境体验来深化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成长不仅仅是身体的变化,更是心理和能力的提升。

2.引导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学会珍惜每一次的成长机会。

3.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反思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成长的过程和意义。

难点:通过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深化对成长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体验法、引导法和小组合作法。

情境体验法通过图片和情境让学生感受成长的过程;引导法通过教师的问题和引导让学生深入理解成长的含义;小组合作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互相学习和成长。

六.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的图片和情境材料,准备小组讨论的引导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学生的成长脚印图片,让学生看到成长的过程。

同时,让学生分享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2.呈现(10分钟)通过情境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成长的过程。

可以设置一些情境,让学生在其中体验成长的快乐和挑战。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成长的过程和意义。

可以设置一些引导问题,帮助学生深入思考。

4.巩固(5分钟)通过小组分享和全班交流,让学生巩固对成长的理解。

教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引导和总结。

5.拓展(5分钟)让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发现和珍惜每一次的成长机会。

可以设置一些引导问题,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小学五年级数学《成长的脚印》教学教案:寻找方格图中的秘密

小学五年级数学《成长的脚印》教学教案:寻找方格图中的秘密

小学五年级数学《成长的脚印》教学教案:寻找方格图中的秘密一、教学目标1. 能够将方格图转化为小车的路径图。

2. 能够对小车的路径图进行分析并解决问题。

3. 能够用图解法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1. 方格图转化为小车的路径图。

2. 小车的路径图分析。

3. 图解法解决问题。

三、教学步骤1. 热身(1)利用题目“寻找方格图中的秘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请学生来完成一道类似的手抄板题(如下图所示),让学生思考如何表示方格图中的路径。

2. 导入(1)学生将手抄板上的方格图转化为小车的路径图(如下图所示)。

引出本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

(2)学生通过分析小车的行走路径,并带着问题一步步深入探讨。

3. 学习(1)第一步:分析小车运动路径1. 探究小车每个位置的方向,找出规律。

2. 按照规律填写小车的路径。

(2)第二步:小车的路径分析1. 教师介绍“图片、语言、数学符号”的图解法。

2. 分析小车路径图需要解决的问题。

3. 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3)第三步:用图解法解决问题1.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分享给全班同学。

2.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总结出具有代表性的方法(如下图所示)。

3. 用所学的图解法,解决小车路径图能够出现的问题。

4. 教师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发掘和归纳问题的解决方法。

四、教学实施1. 教师用PPT呈现相关内容,使学生理解方格图的转化和小车路径的分析。

2.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小车路径图分析的练习。

3. 学生小组讨论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分享给全班。

4. 老师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指导。

5. 学生分角色归纳解题基本方法,老师进一步点拨,达到深度掌握。

五、教学反思本课为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名为《成长的脚印》,以方格图为主题,基础上通过分析小车的路径图,引导学生运用图解法解决问题。

难度适中,内容丰富,综合性较强,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发现规律、总结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自主思考的能力。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来自XX学校的教师,今天我将为大家说课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

首先,我要感谢评委和老师们给我这个机会,让我有机会向大家展示我的教学设计和思路。

在这节课中,我将努力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教材分析《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节探索活动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探索图形的长度和宽度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图形的特征。

教材通过生动的脚印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图形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知能力和观察能力,他们对于图形的特征和规律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学生在这个年龄段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对于生动有趣的探索活动充满兴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设计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探索图形的长度和宽度的关系,理解图形的特征。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探索图形的长度和宽度的关系,理解图形的特征。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图形的规律,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图形的规律。

2.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实践操作:设计富有启发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2课时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2课时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2课时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一、活动目的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自己身高的变化趋势,探索身高变化与年龄、性别、生长环境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学会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二、活动准备1. 物品准备测量身高的工具(如卷尺等)、笔、纸以及计算器。

2. 学生准备鼓励学生在课前思考一些问题,如:•根据个人印象,自己从小到大身高有没有变化?有变化是怎样的?•一个人的身高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班内同学之间的身高差异大吗?会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趋于平缓?三、活动流程1. 导入活动通过提问,激活学生的思考:你的身高有变化吗?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使你的身高发生变化的?2. 实施活动2.1 数据的收集给每个学生配备测量身高的工具,让他们分别测量自己的身高,并将结果记录在纸上。

2.2 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将学生测量得到的身高数据整理成表格,可按照年龄、性别、生长环境等分类。

学生们可以利用自己的电脑或手机,使用Excel或其他工具将数据整理成表格,并对数据进行初步的分析。

2.3 分析数据将表格分析出的结果呈现给学生,引导他们发现身高变化与年龄、性别、生长环境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同时让学生模拟出不同年龄段的身高变化趋势,呈现给同学。

3. 活动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如:学会了如何收集数据、如何整理数据、如何使用数据分析工具,掌握了发现身高变化与年龄、性别、生长环境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的方法等。

四、活动扩展让学生分组,根据自己收集到的数据,制作一张关于身高变化趋势的图表,并在班内进行展示。

同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一个问题,如“身高高的学生智力更强吗?”等,并给出自己的分析结论。

小学五年级数学《成长的脚印》教学教案:发现数字的规律,培养逻辑思维

小学五年级数学《成长的脚印》教学教案:发现数字的规律,培养逻辑思维

小学五年级数学《成长的脚印》教学教案:发现数字的规律,培养逻辑思维一、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1. 认识数字规律,培养发现数字规律的能力;2. 掌握组成数字规律的方法;3. 建立逻辑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 如何发现数字规律;2. 如何组成数字规律;3. 如何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1. 对于不同的数字规律该如何组成;2. 逻辑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备课资料;2. 注重小学生的教学过程,应该具有趣味性,为此需准备有趣的数学游戏;3. 课堂应该有电子屏幕,教学板书等工具;4. 编写一些能够测试学生掌握情况的习题。

四、教学内容:1. 数字规律的发现数字的规律是数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孩子们在学习数学时,应该认识到数字的规律并运用它们。

教师通过Mathematics Awareness Month(数学意识月)提供的掌握成长的脚印手册中介绍孩子们环境中的数字规律。

通过观察和思考,学生们可以发现数字的规律,进而掌握一些数字规律的组合方式。

2. 数字规律组成掌握数字规律之后,就应该在实践中,灵活地使用这些规律。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数学游戏,向学生们介绍如何组成数字规律。

例如,让学生们自己构思数字规律,或者通过寻找数字规律的方法,同学们彼此竞争的游戏等等。

3. 逻辑思维的培养逻辑思维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是很重要的。

教师可以给学生们介绍一些将数字规律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学生们可以通过在实际应用中应用逻辑思维,例如物品的组成方式,还可以用逻辑思维来解决一些重要的问题,例如规划道路的建设等。

五、教学步骤:1. 学习数字规律:给学生们介绍数字规律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师可以选择手工制作数字绘图,来介绍各种各样的数字规律,这样可以使讨论更加亲切和具体。

2. 组成数字规律:教师从实际生活中选择合适的问题,让学生们自己考虑,通过讨论确定数字规律的组成方式。

学生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熟悉数字规律的组成方式。

五年级数学教案——成长的脚印

五年级数学教案——成长的脚印

学校:XXX小学教师:XXX年级:五年级学科:数学教时:2课时教材: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成长的脚印的概念和含义;(2)学会用坐标表示成长的脚印;(3)掌握成长的脚印的图形特征,如对称性、形状等。

2.过程与方法:(1)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成长的脚印的概念和图形特征。

2.难点:用坐标表示成长的脚印。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成长的脚印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谈谈自己的看法,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2.学习成长的脚印(15分钟):(1)讲解成长的脚印的概念和含义。

(2)让学生观察并分析成长的脚印的特征,如对称性、形状等。

(3)教师通过示范,让学生用纸板模拟成长的脚印的形状。

3.用坐标表示成长的脚印(2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坐标平面,了解横纵坐标的意义。

(2)让学生体验用坐标表示成长的脚印,画出成长的脚印的形状。

4.小组讨论和展示(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如何用坐标表示成长的脚印。

(2)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分享自己的解决方案。

5.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成长的脚印的特征和用坐标表示的方法。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成长的脚印这个生活中常见的话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和展示,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协作意识。

然而,本节课的时间安排略显仓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但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习惯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小学五年级数学《成长的脚印》精选

小学五年级数学《成长的脚印》精选

小学五年级数学《成长的脚印》精选教学教案《成长的脚印》以往的小学数学几何图形面积计算的内容,仅局限于计算规则图形的面积,但实际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算问题。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数学《成长的脚印》精选教学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第九册教科书第77-78页内容。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估计不规则的图形面积的大小,能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一些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掌握数方格的顺序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能借助方格图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在估算面积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初步的估算意识和估算习惯,体验估算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利用方格图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

教学难点:估算的习惯和方法的选择。

教学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将接触到大量的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问题,根据标准的要求,让学生掌握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方面,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方面。

本课时的教学正是为学生顺利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而展开的。

教具准备:树叶若干片,方格纸一张,写有“你知道吗”的小黑板。

教学流程:一、情境引题,揭示新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个有特殊意义的脚印图片。

(出示月球上的第一个脚印)也许若干年后的一天,在月球上留下第一个中国人的脚印的人就是在座的某一位了。

再请看第二个脚印:(出示‚小华的脚印)这是一张千年之际出生的婴儿脚印的图片,怎样才能知道这个脚印的面积有多少呢?二、参与探索,经历新知1、自己先独立进行估计,然后小组内进行交流。

2、全班交流:(1)说明估计的结果及过程(2)数方格的方法验证估计值(3)师:大家都是用数方格的方法估计的,还有没有其他的估算法呢?引导学生把图形看成了近似的已学图形,根据图形的面积公式,算出面积3、出示小华两岁时的脚印,学生估计面积:三、小结方法,实践新知:(1)师:刚才大家对像脚印这样的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进行了估算,想想刚才大家用什么方法进行估算的?师板书:1、借助方格图数一数所占的格数。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探究,了解和掌握图形的特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的教材在这一节中,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的特征,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图形。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对图形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这一节内容中,学生需要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图形的特征,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挑战。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探究,了解和掌握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图形的特征。

2.难点:对一些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探究来发现图形的特征。

2.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图形。

3.采用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形材料。

3.分组讨论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图形的共同特点,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的特征。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和帮助,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图形的特征。

3.操练(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对图形特征的理解和掌握。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有阳光时,大约每 25m2的树叶能在一天里释放足够 一个人呼吸所需的氧气。这棵树 在有阳光时,一天里释放的氧气 能满足多少人呼吸的需要?
将你在这项实践活动中的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
课外作业: 完成课本77页中问 题(3)。
22
24
27 42
小华2岁时,脚印的面积约是多少? (每个小方格的面积表示1cm2)
估计脚印的面积约 12×4=48 平方厘米
小华现在11岁,估计他的脚印面 积约是多少? 小华的脚印面积是多
可用自己的脚印进行验证
少呢?用什么方法验证自 己的估计是否正确呢?
课堂小结
估计或计算不规则图形面 积的方法: 1、数格子法。 2、通过割补把不规则 图形看作近似的基本图 形。
自学指导:
认真看 “成长的脚印” 情景图(1),思考:
小华刚出生时脚印面积大约是多 少?先估一估,再想一想采用什么 方法来计算?(自学完与同桌交流)
(5分钟后比谁的方法好)
小华出生时的脚印
(每个小方格的面积表示1cm2)
可以用数 一数的方 法。
可以把它看 成近似图形来 计算。
小华出生时脚印的面积约是 2 ( ) cm
cm2
圆的面积约是( 10×8=80 )㎝2
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约是( 9×8-3×3=63 )㎝2
树叶的大小要有代表性,不 能太大或太小。 为了更准确,选择5片树叶, 分别估测后求平均值。
估测面积 将树叶描在白纸上。
估测面积
再把透明方格纸放在上面。
如果一棵树有 10000片树叶,估算这棵 树所有树叶的总面积。
小华出生时,脚印的面积约是多少? (每个小方格的面积表示1cm2)
21 22 1 2 3 4 1 5 6 7 8 9 10 12 15 17 23 13 3 2 18 4 19 24 25 26
11 14 16 20
若每格是一平方厘米,则它的面积 是 4 + 26 ÷ 2 = 17(平方厘米) . (不满一格的,按半格计算)
小华出生时,脚印的面积约是多少? (每个小方格的面积表示1cm2)
估计脚印的面积约 8×2=16 平方厘米
脚板估计: 2×7=14cm2 五个脚指头:2个半。大约共17cm2
小华2岁时,脚印的面积约是多少? (每个小方格的面积表示1cm2)
33 4
1 2 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34
35 36 37 38 39
6
9
当堂训练: 完成课本78页“练一 练”
估计下列图形的面积。(每个小方格的面积表示1cm2)
面积约为
cm2
面积约为
cm2
说一说你是怎 样想的,怎么 计算。
练一练
面积约为 64
cm2
练一练
面积约为 47 cm2
估一估方格纸上圆和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每个小方格的面积表示1cm2)
面积约为
cm2
面积约为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学习目标 1.我能正确估计不规则 图形面积的大小。 2. 我能通过估计不规则 图形面积的大小来解决 身边的实际问题。
回忆旧知识
“分割法”和“添补法”
1.讨论“分割法” A.对于“分割法”分割的图形越简洁,其 解题的方法也将越简单。 B.要考虑分割的图形与所给条件的关系。 有些图形分割后找不到相关的条件就是失 败的。 2.讨论“添补法” A.为什么要补上一块? B.补上一块后计算的方法是怎样的?
18 13 15
21
23 25
28
1 2
5
3 4
7 8
5 11 6
7
19
17 21 25 29
8
9
10 12 14 18 22 26 30
11 13 15 19 23 27 31 40
14
16 16 20 24 26 17 20 32 41
10 12
若每格是一平方厘米,则它的面积 是 26 + 44 ÷ 2 = 48 . (不满一格的,按半格计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