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B)(新版)人教版
2019届高三上学期历史期中联考试卷
2019届高三上学期历史期中联考试卷怀化市2018-2019学年度期中新博览联考试卷高三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须做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生在答题卡上按答题卡中注意事项的要求答题。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4.本试题卷共6页,如有缺页,考生须声明,否则后果自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共24题,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的要求。
)1.从维护统治的角度看,宗法分封的制度设计有其巧妙之处,但也有先天弊病。
据下图,“先天弊病”是指A.代远情疏 B.贵族专权.等级森严 D.尊卑有秩2.《汉书》记载:“卜式,河南人也……式入山牧,羊致千余头,买田宅。
”《史记》记载:“言陂泽养鱼,一岁收得千石卖也……安矣千树枣……渭川千亩竹。
”这反映汉代A.传统农牧业十分发达 B.私营畜牧业规模大.土地经营方式多样化 D.边患影响生产方式3.唐太宗时期往往给一些品级较低的官员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让他们参加政事堂会议,执行相职。
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事”等宰相名号。
这说明唐代A.官员众多效率低下 B.皇权进一步加强.监察体系日益完备 D.三省制名存实亡4.宋初,地方监司、通判等兼职监察官“多不守职,至有岁终不按一人,终任而不劾一吏者,上下相蒙,孰视不问”。
对此,宋太祖规定,凡“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治状尤异,大有殊绩者为上”,朝廷以此“厉行赏罚”。
此规定A.反映了宋代的冗官现象 B.说明中央集权加强.反映了分权的治国理念 D.意在强化监察职能5.羁縻政策自战国时期,唐高祖时正式确立“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民族政策,宋朝进一步完善,为笼络少数民族首领,对“其有力者,还更赐以疆土”。
羁縻政策的实施A.有利于扩大中原王朝的统治区 B.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缓和边地与中央的矛盾 D.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6.明代商人并不完全以逐利为终极目的,他们也以读书做官、富贵双赢为人生终极目标。
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练习历史2018.11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8分)本部分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o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商代青铜礼器以酒器组合为主,西周时期则以食器为重,大盂鼎铭文记周康王所言“我闻殷坠命(殷商亡国)",是由于贵族官员“率肆于酒”。
这表明周代A.青铜器成为日常用具 B.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C.青铜冶铸业已经衰落 D.粮食的产量大幅提高2.据史书记载,太公吕尚被封于齐,征服了当地土著人“莱夷”。
于是“太公修政,因其俗,简其礼”。
周公长子伯禽受封于鲁,亦“变其俗、革其礼”。
这表明分封制A.扩大了地方权力 B.推动了经济发展C.强化了中央权力 D.促进了文化整合3.春秋时期,很多诸侯国都进行了赋税制度改革。
楚国下令“书土田”,“量人修赋”,即进行土地登记,农夫按照土地收成多少缴纳赋税。
郑国“作丘赋”,以“丘’’为单位征收兵赋。
这些改革的主要目的是A.实行重农抑商 B.增加财政收入C.抑制土地兼并 D.打击豪强势力4.战国中后期,各国国君先后称“王”,王号已不足珍贵,于是秦相魏冉建议秦、齐并称为“帝”。
由于“帝”号的提出,“王”的称号降格。
这一变化A.反映了制度变革的趋势 B.意味着西周统治的终结C.造成了诸侯之间的矛盾 D.标志着统一格局的确立5.《商君书》说:“富贵之门必出于兵。
¨造成这一现象的制度是A.军功爵制 B.世卿世禄制 C.三公九卿制 D.九品中正制6.战国时一位思想家认为:挺直的木材,不需要矫直,因为它的本性挺直;弯曲的木材,必定需要蒸烤、矫揉,才能挺直。
一般人的本性恶劣,必定需要圣人的礼义教化,才能归于善良。
这位思想家是A.孟子 B.韩非子 C.荀子 D.庄子7.学者阎步克以¨波峰与波谷”来描述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专制官僚政治的起伏轨迹。
秦汉是波峰时期,国家的规模、制度的进步和管理的水平都处于古代世界的前列。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2019高三历史期中考卷考试范围:原始文明——1900年;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每题2分,25题,共50分)1.殷人祭祀祖先的主要目的是想通过取悦先王先公等获得庇护,避免灾难。
与此相比周人有着明显的不同“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
”商周祀祖制度的演变A.反映出上古时期帝王创立祀祖制度旨在社会教化B.表明商周等早期政权日益重视以神权维护世俗权C.显示出早期宗教文化中越来越多的人文理性因素D.推动了战国时期崇尚君主集权的法家思想的诞生2.唐代有“出将入相”的惯例,人们认定“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宋代民间则流行“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俗语。
这表明A.唐朝的大多数官员来源于武将 B.宋代文化相对于唐代更为发达C.社会观念与政治环境关系密切 D.科举制度提高了文人社会地位3.(题文)某生根据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单位:万贯),结合所学知识作出下列四项分析,你认为合理的是A.非农业税的激增既是抑商的体现,也反映了工商业的发展B.农业税的变化反映了农民负担的减轻C.赋税的不断增加使得北宋政府消除了财政危机D.北宋政府推行“重商轻农”政策4.北宋副宰相张方平在论及地方武职官员任职状况时感叹说:“地形山川未及知,军员仕伍未及识,吏民士俗未及谙,已复去(再度离任)矣!”材料表明当时A.事权分割导致宰相无所事事 B.重文轻武造成武将碌碌无为C.为防范割据而人事变动频繁 D.中央集权强化终结地方分裂5.史载,自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来,以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为中心的三角洲地区,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农家正业,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的新趋势。
这一变化A.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B.为该地区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C.加速了江南自然经济的解体D.促使白银逐渐成为该地区普遍流通的货币6.利玛窦是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的传教士。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人教版新版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考试范围:必修二;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共50分)1.殷墟甲古文中有“(王)大令众人曰,恊田”的卜辞,“恊”字在甲骨文中象形成三耒共耕。
该甲骨文反映的殷商时期农业发展的信息有①已经使用耒耜的耕作方式②当时是集体耕作方式③证明商代已有井田制了④商王朝非常重视农业生产A.①③④B. ②③④C. ①②③D. ①②③④2.下面是某学者对古代中国主要朝代耕地、粮食及人口的信息统计表。
对表中信息合理的解释是A. 抑商政策阻碍了农业商品化发展B. 耕地增多推动人口增长C. 明清时南北方经济发展严重失衡D. 人地矛盾逐渐得以缓解3.一位学者认为唐宋时期江南曾经实施稻麦轮种制(不同农作物轮换种植),并引用白居易任职苏州时写的诗句“去年到郡日,麦穗黄离离;今年去郡日,稻花白霏霏”证明自己的说法。
关于这位学者的看法,以下哪项较为合理A.诗里提到麦作、稻作,足以作为稻麦轮种的佐证B.诗中指出稻、麦产於不同季节,足以说明轮种制C.诗中并未指明稻、麦产自同一块土地,不足为据D.诗人的描述多不精确,不适合运用在历史的讨论4.明代《天工开物》一书记载了我国某一时期的活塞式鼓风技术,活塞的反复运动可产生连续的风力,从而大大提高冶金的炉温。
该技术有助于A. 打破西方科技垄断B. 大大提高冶金业的规模C. 中国农业技术革命D. 金属工具的进一步推广5.梁柏力《被误解的中国》一书中曾对中西商业状况进行了对比,一方面指出歧视商贾并非中国独有的传统,明清时期中国富商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微。
另一方面又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英国代表的西方存在不少明显不同,并对英国商人势力强的原因有如下一些文字介绍:“英国数百年来都处于战乱之中……英国要与其他欧洲国家争霸……”。
照此推断,梁氏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可能是A. 儒家思想含有明显的抑商倾向B. 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上升C. 禁止商人买卖土地和科考入仕D. 社会相对安定对商人依赖较小6.鸦片战争后,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下,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破产的手工业者由棉布的生产者变为棉布的消费者。
2019年最新高三题库 届高三月历史期中考试题
高三4 月历史期中考试题1本试卷共5页,32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l2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
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7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7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
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
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
下列有关任嚣的说法正确的是A、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但可以世袭B、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C、他有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D、他像以前的诸侯一样拥有封地2、近几年,广东海洋考古队在我国南海某处打捞起来的古代沉船中,发现了大量白瓷、青花瓷、珐琅彩等瓷器。
请推断,这一沉船事件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一个时期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3、下图是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描写的苏州盛泽镇上的施复夫妇,靠养蚕织绸生活,本是小户人家……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雇人织绸……后来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
由小说所描写的情景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施复夫妇是机户②当时江南一些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③明代手工业还较落后④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A、①③④B、①②C、①②④D、②③④4、《东方人的思维方式》一书中认为:每一种外来文化都被采用作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只要外来文化有助于日本进步,日本人就把它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事实来接受。
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扫描版)
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 2019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扫描版)
小学 +初中 +高中 +努力 =大学
小学 +初中 +高中 +努力 =大学 小学 +初中 +高中 +努力 =大学
小学 +初中 +高中 +努力 =大学 小学 +初中 +高中 +努力 =大学
小学 +初中 +高中 +努力 =大学 小学 +初中 +高中 +努高中 +努力 =大学 小学 +初中 +高中 +努力 =大学
小学 +初中 +高中 +努力 =大学 小学 +初中 +高中 +努力 =大学
小学 +初中 +高中 +努力 =大学 小学 +初中 +高中 +努力 =大学
小学 +初中 +高中 +努力 =大学 小学 +初中 +高中 +努力 =大学
小学 +初中 +高中 +努力 =大学 小学 +初中 +高中 +努力 =大学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新版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2019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一.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B.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C. 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D. “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2.“中国人的习惯是这样节俭……甚至他们穿的衣服都完全是以前他们祖先所穿过的。
这就是说,他们除了必不可少的东西外,不论卖给他们的东西多么便宜,他们一概不需要。
”这主要反映了古代中国()A. 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B.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C. 吝啬守财的社会心态D. 精耕细作的劳动结果3.一个时代的服饰演变可以看出政治的变革、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意识的嬗变:西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变革”,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之美”。
能够反映出以上文化审美的历史现象分别是()A. 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理学盛行B. 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C. 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D. 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4.“鸦片战争前,在广州附近和在从广东通到内地去的粤湘大道上,有许多依靠对外贸易为生的劳动者”。
后来,“这些人中的大部分生计维艰,而不得不走进流浪者的队伍中去”。
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B. 广东人共同抵制洋货C. “十三行”辞退员工D. 清政府严禁对外贸易5.1875年,清政府制定了“海防”和“塞防”并重的国防战略。
十年后,将海防建设作为重点,并最终形成了“三洋设防,北洋为重”的海防格局。
这一变化是基于()A.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深刻教训 B.海疆与京畿地区的安全考虑C.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建与发展 D.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忧虑6.1900年4月,梁启超评价义和团为“莠民招乱”“暴徒窃发”。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人教新目标版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2019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24小题,共48分)1.晋文公即位之初,就下令“通商宽农,懋穑劝分”;卫文公则制定了“务材、训农、通商、惠工”等政策;诸侯会盟也都把维护正常商业交往作为重要的内容写入盟约。
这些做法A.迟滞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B.推动了民间市场的最终形成C.降低了商人的政治地位 D.提供商业发展必要的政治保障2. 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而老子重视天人关系,认为“道”是凌驾于天人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并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两人不同的天人观()A. 是不同时代背景的反映B. 凸显出两人不同的阶级立场C. 折射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D. 是继承与背离传统文化的结果3.宋神宗元丰三年,对职官制度作了改革。
宰辅制度恢复了唐三省制规模,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派门下侍郎,行侍中之职,右仆射派中书侍郎,行中书令之职,借以发挥中书揆议、门下审复、尚书承行的职能,实际上权归中书。
据此可知元丰改制A.完全恢复了隋唐三省六部制 B.消除北宋冗官、冗费、冗兵问题C.解决了君权与相劝的矛盾 D.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4. 西汉文景两代相继执行的“以亲制疏”和“众建诸侯”之策,使王国数目增多,疆城缩小;景帝悉收王国支郡以属中央,又使汉郡数目激增,至最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共有王国二十五(西汉一代王国最高数),汉郡四十三。
文景两代的政策A.废除了郡国并行制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解决了“王国问题” D.调整中央行政体制5.新中国成立时,世界已进入核时代。
曾长期领导核科学事业的聂荣臻元帅回忆道:“我们国家很大,不可能靠购买武器来支撑国防……唯一的出路只有尽可能吸取国外先进成果,走自己研制的道路。
”中国跨入核国家时代开始于A. 20世纪40年代B. 20世纪50年代C. 20世纪60年代D. 20世纪70年代6. 右图为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词条。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人教版新版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考试范围:必修二;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共50分)1.殷墟甲古文中有“(王)大令众人曰,恊田”的卜辞,“恊”字在甲骨文中象形成三耒共耕。
该甲骨文反映的殷商时期农业发展的信息有①已经使用耒耜的耕作方式②当时是集体耕作方式③证明商代已有井田制了④商王朝非常重视农业生产A.①③④B. ②③④C. ①②③D. ①②③④2.下面是某学者对古代中国主要朝代耕地、粮食及人口的信息统计表。
对表中信息合理的解释是A. 抑商政策阻碍了农业商品化发展B. 耕地增多推动人口增长C. 明清时南北方经济发展严重失衡D. 人地矛盾逐渐得以缓解3.一位学者认为唐宋时期江南曾经实施稻麦轮种制(不同农作物轮换种植),并引用白居易任职苏州时写的诗句“去年到郡日,麦穗黄离离;今年去郡日,稻花白霏霏”证明自己的说法。
关于这位学者的看法,以下哪项较为合理A.诗里提到麦作、稻作,足以作为稻麦轮种的佐证B.诗中指出稻、麦产於不同季节,足以说明轮种制C.诗中并未指明稻、麦产自同一块土地,不足为据D.诗人的描述多不精确,不适合运用在历史的讨论4.明代《天工开物》一书记载了我国某一时期的活塞式鼓风技术,活塞的反复运动可产生连续的风力,从而大大提高冶金的炉温。
该技术有助于A. 打破西方科技垄断B. 大大提高冶金业的规模C. 中国农业技术革命D. 金属工具的进一步推广5.梁柏力《被误解的中国》一书中曾对中西商业状况进行了对比,一方面指出歧视商贾并非中国独有的传统,明清时期中国富商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微。
另一方面又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英国代表的西方存在不少明显不同,并对英国商人势力强的原因有如下一些文字介绍:“英国数百年来都处于战乱之中……英国要与其他欧洲国家争霸……”。
照此推断,梁氏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可能是A. 儒家思想含有明显的抑商倾向B. 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上升C. 禁止商人买卖土地和科考入仕D. 社会相对安定对商人依赖较小6.鸦片战争后,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下,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破产的手工业者由棉布的生产者变为棉布的消费者。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B)(新版)人教版
学习资料专题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B)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选择题 48分)一、选择题(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作《春秋》。
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贬。
”《四库全书总目》中这段话体现的史学原则是A. 论从史出B. 隐晦曲折C. 秉笔直书D. 以小见大2.“春秋争霸”的“霸”是伯的通假字,伯是一方诸侯首领的意思。
可见,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A.推动社会结构转型 B.以维持秩序为目的C.强化了周王的权威 D.本质上是爵位之争3.家族受封,有自己的领地,有自己的国号,这是家族的历史。
后来家族有人做了皇帝,家族变成了王朝,原来的国号成了新王朝的国号,这叫“化家为国”。
下列朝代不属于化家为国的是A.秦 B.汉 C.曹魏 D.北宋4.宋太祖于乾德四年(公元966年)下诏:“所在长吏,告谕百姓,有能广植桑枣、开垦荒田者,并只纳旧租,永不通检。
”这一诏令A.有利于抑制大地主势力 B.客观上加剧了北宋的土地兼并C.保证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D.削弱了文臣武官的势力5.明中期以后,政府开始在江南地区大规模加派丝织品,尤以嘉靖、万历年间为甚。
由于派织数量远远超出官营作坊的生产能力,各地方织染局为了完成任务,便纷纷实行“机户领织”制度。
这是一种通过中间包揽人,利用民间机户生产的“加工定货”的生产形式。
上述材料反映明朝时期A.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B.政府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自然经济已经退居次要地位D.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6.梭伦在当选首席执政官后曾说:“在雅典做不过一日的僭主,然后我被剥皮,我的后代被消灭。
”此言论反映出当时雅典A.特权阶层基本消亡 B.民主政治达到顶峰C.民主秩序得到拥护 D.民众仇视统治阶层7.古罗马裁判官法规定:除遗嘱指定和经调查指定的监护人外,其他监护人就职时,应承诺妥善管理被监护人的财产,并提供保证人。
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新版)人教版 (2)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考试时间:120分钟分值: 100分一、选择题(共48小题,每小题1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自西周末始,井田制已出现瓦解的迹象,到春秋中期,“公田不治”已很普遍,战国时期,魏国实行“一夫挟五,治田百亩”的授田制,秦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废井田,开阡陌”。
上述现象()A.导致土地私有制的出现B.促使新兴阶层的发展壮大C.标志新的社会制度诞生D.抑制了大土地所有者产生2.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国君往往有许多儿子,理论上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然而国君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这使得各王子及其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
这实质上()A.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 B.论证了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C.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王权至上 D.反映了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弊端3.据以下表格不能得出的认识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C.政区层级的调整提高了地方自主性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4.王谢是南北朝时期的望族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的合称,后成为显赫世家大族的代名词。
唐朝刘禹锡曾感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
”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唐代(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君主集权空前强化C.世家大族趋于消失 D.政权基础发生变化5.许倬云在《历史大脉络》中谈到“中国人以为繁荣安定的景观是田畴相接,庄稼丰茂;中国的诗歌中,最常见的是田园,很少有欧洲的牧野和山林。
”这体现出( )A.地理环境决定人的思想观念 B.道家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C.生产方式对思想观念的影响 D.中西价值取向的显著差异6.明代江南地区的一些土地所有者,不再满足于把土地出租,而是雇工经营全部或部分土地,他们亲自管理生产,非常注意作物配置和生产过程的合理化。
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新版)新人教版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学科试题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0题,每题2分,共计60分。
下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礼记·大传》载:“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
”材料旨在强调()A尊祖敬宗是人本性 B家国亲情本是一体C君主百姓原本一家 D 封邦建国利于统治2.子贡(孔子的学生)“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抗礼’,为宾主之礼)”。
下列相关评述正确的是()A.春秋时期已有实力雄厚的商人B.春秋时期大商帮势力很大C.当时大部分商人受到歧视D.春秋时期商人不能参与政治活动3.《墨子》记载:“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农民如此兢兢业业劳作主要是()①商品交换的需要②缴纳租税的需要③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④手工业发展的需要A.①②③B.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4.散在郡县的侯国尽可能地利用自己有限的职权,招徕流亡,增殖户口,奖励开荒,以图增加地税收入。
许多侯国的户口迅速增长,远远超过了侯国以外郡县直接控制地区的增长。
这说明()A.封国制度整体上要优于郡县制度B.强大的经济实力是王国问题形成的根源C.地方自主权的扩大有利于经济的发展D.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的发生是必然的5.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统治者为了维持皇权的“万世一系”和宗法等级社会的长治久安,特别重视以明人伦为核心的道德伦常教育,并使之与选官制度相结合。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新版
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历史期中考试试题卷说明: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本试卷分为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和考生号;用2B铅笔将对应的考生号码涂黑。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圆珠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时,将答题卡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8分)本部分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
这反映了A.宗法制度的瓦解 B.分封制度的崩溃C.等级制度的颠覆 D.礼乐制度的破坏2.《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3.《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4.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
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1)
2019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卷第Ⅰ卷选择题(48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王国维认为"周人嫡庶之制,本为天子、诸侯继统法而设,复以此制通之大夫以下,则不为君统而为宗统,于是宗法生焉。
"以下选项最符合材料的观点是A. 周人的大宗、小宗体制B. 嫡庶制是宗法制产生的根源C. 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宗法等级D. 周人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中“周人嫡庶之制,复以此制通之大夫以下,于是宗法生焉”的信息,可以看出王国维认为嫡庶之制是宗法制的起源,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2. 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制度,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此处所谓“周政”主要是指周代的A. 分封制度B. 井田制度C. 宗法制度D. 礼乐制度【答案】D3.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制了一套御玺。
如任命国家官员,则封印“皇帝之玺”;若任命四夷的官员,则用“天子之玺”;信玺用于对国内和四夷用兵事宜,行玺则为皇帝外巡时随身携带。
上述材料不能说明A. 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B. 秦朝有内外两种系统处理国事C. 秦朝实行中央集权的体制D. 三公九卿制大大提升行政效率【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据材料提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制了一套御玺,如任命国家官员,则封印“皇帝之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故A正确,排除。
信玺和行玺的区别说明秦朝有内外两种系统处理国事,故B正确,排除。
材料也说明秦朝实行中央集权的体制,故C正确,排除。
材料未涉及三公九卿制大大提升行政效率,故D错误,符合题意。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新人教版新版
2019学年第一学期半期考高三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注意:请将试题的全部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本试题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
第Ⅰ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建国之初,伯禽至封国鲁,变其俗,革其礼,坚持以周礼治国,逐渐使鲁国“奄有龟(山)蒙(山),遂荒大东。
至于海邦,淮夷来同”,成为周王室强藩,震慑并管理东方,充分发挥了宗邦的作用。
这表明分封制的实行A.扩大了西周影响B.加强了中央集权C.导致了诸侯争霸D.完善了礼乐制度2.下图表是汉代铁犁铧文物的分布状况表。
它反映了汉代A.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B.小农经济已遍及全国C.先进生产方式不断拓展D.手工业发展十分迅速3.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自此以来,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
中央官学的建立A.推动了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B.扩大了封建官吏选拔的渠道C.推动了学术思想的平等竞争D.标志汉代教育系统正式建立4.下表为不同人物对科举制的贡献。
据此可知,科举制A.解决了考试弊端B.扩大了统治基础C.实现了公平公正D.促进了诗歌繁荣5.“城市”是当今人们所熟知的名词。
实际上,今天人们眼中的“城市”与古人眼中的“城市”并不完全相同。
《说文》中载:“城,以盛民地。
”“市,买卖之所也。
”这表明,二者的主要区别是A.政治经济地位不同B.占地范围与规模不同C.古今城市功能不同D.城市的繁荣程度不同6.与汉朝的州牧、县令大不相同,宋朝州县长官叫“知州”、“知县”,全称“权知某军州(县)事”,“权知”意为暂时主管,“军”指该地厢军,“州(县)”指民政。
宋代“知州”、“知县”的设立表明A.宰相的军政大权被分割B.皇帝对地方的控制加强C.地方行政单位发生变化D.世家大族控制地方行政7.《明史·刘健传》中记载到:孝宗时刘健与李东阳、谢迁俱在内阁,“三人同心辅政,竭情尽虑,知无不言。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人教新目标版
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试题高三历史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墨水笔或圆珠笔将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试题和试卷上。
2.请把所有答案做在试卷上,交卷时只交试卷,不交试题,答案写在试题上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52分)选择题:(本卷共26小题,每小题2分,共52分。
在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的利簋(gui 见右图),它是目前所知的西周最早的青铜器,簋底部铸有铭文,大意是:武王在甲子日早晨出兵伐商,经占卜和观星象,果然很快攻克商都。
七日后战争结束,武王赐金(即铜)给一个名叫“利”的官员,为他的先祖铸造这尊青铜簋,以作纪念。
该文物的出土,一定程度上说明A.牧野之战有比较确切的史实依据B.西周具有非常浓厚的宗法色彩C.周王赏赐礼器以强化宗法制度D.周代青铜器主要用于赏赐军功2.“(晋顷公十二年,公元前514年)晋之宗家祁俱孙,叔向子,相恶于君。
六卿欲弱公室,乃遂以法尽灭其族,而分其邑为十县,各令其子为大夫。
晋益弱,六卿皆大。
”“(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秦因留楚王,要以割巫、黔中之郡。
”以上材料表明A.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斗争激烈 B. 秦之前郡县制已经在全国普遍实行C.政治和血缘纽带日益加强 D. 秦朝以前已是封邦建国与郡县制并存.3.针对“文吏以事胜,以忠负;儒生以节优,以职劣。
二者长短,各有所宜”的情况,汉武帝A.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B.崇尚儒学,强化集权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察举征辟,儒释并重4.中国古代史学家多以封建制和郡县制来划分中国历史发展阶段。
顾炎武希望“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这反映了顾炎武A.呼唤圣人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B.借封建宗法精神实现治世C.探索治国之道具有复古倾向 D.以地方自治反对君主专制5.明朝时分封封号有的还具有地名因素,如楚王、蜀王、鲁王等,且必须就藩(到封地去居住);清朝的分封封号则大都是礼节性的,如恭亲王、果亲王、睿亲王等,且一律在京居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B)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选择题 48分)一、选择题(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作《春秋》。
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贬。
”《四库全书总目》中这段话体现的史学原则是A. 论从史出B. 隐晦曲折C. 秉笔直书D. 以小见大2.“春秋争霸”的“霸”是伯的通假字,伯是一方诸侯首领的意思。
可见,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A.推动社会结构转型 B.以维持秩序为目的C.强化了周王的权威 D.本质上是爵位之争3.家族受封,有自己的领地,有自己的国号,这是家族的历史。
后来家族有人做了皇帝,家族变成了王朝,原来的国号成了新王朝的国号,这叫“化家为国”。
下列朝代不属于化家为国的是A.秦 B.汉 C.曹魏 D.北宋4.宋太祖于乾德四年(公元966年)下诏:“所在长吏,告谕百姓,有能广植桑枣、开垦荒田者,并只纳旧租,永不通检。
”这一诏令A.有利于抑制大地主势力 B.客观上加剧了北宋的土地兼并C.保证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D.削弱了文臣武官的势力5.明中期以后,政府开始在江南地区大规模加派丝织品,尤以嘉靖、万历年间为甚。
由于派织数量远远超出官营作坊的生产能力,各地方织染局为了完成任务,便纷纷实行“机户领织”制度。
这是一种通过中间包揽人,利用民间机户生产的“加工定货”的生产形式。
上述材料反映明朝时期A.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B.政府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自然经济已经退居次要地位D.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6.梭伦在当选首席执政官后曾说:“在雅典做不过一日的僭主,然后我被剥皮,我的后代被消灭。
”此言论反映出当时雅典A.特权阶层基本消亡 B.民主政治达到顶峰C.民主秩序得到拥护 D.民众仇视统治阶层7.古罗马裁判官法规定:除遗嘱指定和经调查指定的监护人外,其他监护人就职时,应承诺妥善管理被监护人的财产,并提供保证人。
该规定A.体现了罗马法律体系完备 B.体现了人文主义关怀C.注重维护契约的公正 D.防止了监护人的道德风险8.约在12世纪初,英国的威斯敏斯特立法第1号第5条规定,代表的选举“必须自由进行,不受威吓”。
同时,英格兰几乎所有的选举令状中都写着,郡长“应当号召从每个城镇选举两名市民和从每个自治市选举两名自治市民参加议会活动”。
这些做法A.推动了贵族政治发展B.反映了英国具有民主传统C.提高了资产阶级地位 D.有利于限制国王权力9.西班牙国王曾答应哥伦布享有新大陆1/10的收入,后又允许麦哲伦船队拥有其所发现的岛屿和大陆的全部收入的1/20。
这说明西班牙A.充当了新航路探索的先锋 B.封建君主热衷于海外扩张C.通过航海积累了大量资本 D.物质激励使探险卓有成效10顾准认为,西方近代两股潮流催生两种风格各异的政治传统:一是经验主义,“一寸一寸前进”“螺旋上升”,沉着事功。
二是理想主义,动辄革命,狂飙突起。
两种风格各异的政治传统的典型国家应该是A.英国、美国 B.法国、美国C.法国、德国 D.英国、法国11.熊彼特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一书中提出:民主“本身不能是目的”,而是“一种政治方法,是为达到政治——立法的与行政的——决定而作出的某种形式的制度安排”,“在这种安排中,某些人通过争取人民选票取得作决定的权力”,熊彼特将民主看作一种形式与方法,在这个定义中,民主的本质特征是A.人权至上 B.自由平等C.民主选举 D.议会主权12.道光时人李彦章曾说道:“以余所知,浙东、闽南、广东、广西、江西及安徽,岁种再熟田居其大半,近闻两湖、四川在亦渐艺此。
”这一现象A. 有利于缓和人口与土地的矛盾 B.反映了全国粮食产量稳定增长C.体现了政府重农政策效果明显 D.说明复种耕作模式已在全圉推广13.鸦片战争后,中国不仅领土完整遭到破坏,更严重的是列强在中国取得一系列特权,打破清朝固有的稳定与秩序,列强凭借特权肆意干预中国政务。
这主要表明A.清朝丧失对国家政务的管理权 B.海关管理权落入英国人的手中C.变局中的清朝中央集权制危机 D.清朝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14.历史学家罗荣渠认为洋务运动“只是孤零零的单项表演”,“名日改革,实际上只能说是为应危机而仓皇进行的小修小补,名实很难相符”。
这段言论突出反映了洋务运动A.是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 B.旨在解决民族危机C. 延缓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D.未主动向西方学习15.1893年,当德皇威廉二世威胁要将议会中的反对者们击得粉碎时,这一谈话只是在议会中引起了小心谨慎的批评。
然而,到1912年做出类似威胁时,全国立即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抗运动,报刊纷纷警告这位君主“不要超越宪法的约束”。
导致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当时德国A. 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 B.面临世界大战的威胁C. 君权遭到公共舆论制约 D.已经确立了代议制度16.1894年6月18日,美国驻朝公使西尔向国务院报告,日本派遣大批军队进驻汉城“肯定怀有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并表示“造成目前困难局面的错误很显然都是由于中国人的行动,他们将军队派到朝鲜”。
西尔的报告A.识破了日本挑起战争的企图 B.力图维持东亚地区的固有均势C.建议美国支持日本的朝鲜政策 D.体现丁美国对朝鲜局势的关注17.有学者认为,“与其说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不如说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其依据应该包含苏维埃政权A.颁布了《土地法令》 B.处死了末代沙皇C.颁布了《和平法令》 D.推翻了临时政府18.苏联驻华顾问团的翻译曾这样形容广州的情形:“眼前浮现出无数集会和游行的场面……那是火热的革命时代,群众乐于参加革命运动……广州是能够进行这类活动而不必担心遭到镇压的唯一地方。
”材料描述的广州处于A. 辛亥革命时期 B.五四运动时期C.国民革命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19.下图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幅形势图。
据此图阴影部分判断,该图指的是。
A.国民大革命运动兴起的地区 B.武昌起义后的宣布独立的地区C.共产主义小组在全国的分布 D.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形势20.1938年10月10日,周恩来发表《辛亥、北伐与抗战》一文,指出“辛亥革命前,孙先生联合了当时革命团体,如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组成了同盟会,并联络会党,联合当时咨议局立宪派中革命分子,于是有辛亥革命的成功。
这是中国统一战线之最初形式”。
周恩来说此话的主要目的是A.强调保持政治力量联合的重要性 B.肯定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的作用C.主张尽早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要求蒋介石成立民主联合政府21.从1948年底至1949年初,中共计划安排南方民主人士到哈尔滨居住一段时间,待大军渡江后再南下至北平。
随后,“北上计划’’改为到吉林、长春、抚顺、鞍山、哈尔滨等地方去参观学习。
“北上计划”的改变反映出A. 解放战争开始进入了决战阶段 B.新民主主义革命已取得胜利C.民主人士成为两党争夺的焦点 D.解放区社会发展的欣欣向荣22.1951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演说称:“对日媾和是一种‘和解’的媾和——美国最关心的是保护日本不受侵略,同时希望日本也不威胁别国的安全。
”美国这一政策A.成为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肇始 B.承认了美日是平等的伙伴关系C.有利于提高战败后日本的国际地位 D.表明美国竭力避免新的世界大战23.在纪念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60周年学术讨论会暨孙中山研究学会成立大会上,邓颖起说:“学习孙中山先生的伟大榜样,在认清历史的必然趋势以后,拿出足够的决心和勇气来,排除一切干扰,当机立断,做出正确的抉择。
”其谈话意在说明A. 国共合作加快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C.重温国共合作具有现实意义 D.港澳成功回归有助于解决台湾问题24.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二十国集团峰会、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对于上述活动,下列说法最为准确的是A.体现了中国积极参与新型区域合作组织的愿望B.体现了中国积极参与区域性反恐政治合作组织C.体现了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D.体现了中国走向世界由经济发展延及国际秩序第Ⅱ卷(非选择题 52分)本卷共4小题,第25题15分,第26题15分,第27题10分,第36题12分,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分材料一文官制度从源头上讲来自中国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一种选官制度。
科举即分科取士,它是采用公开考试方式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其实质为公开、平等、竞争、择优。
科举制度创建于隋朝开皇七年(公元587年),经历唐的兴盛,宋的改革,明的强化直至清末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废止,共一千三百余年。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重要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度不仅为历代封建王朝选取了难以计数的官吏,对封建社会中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被西方国家吸收逐渐形成和建立了具有世界意义的现代文官制度。
------ 摘自《科举制度的世界影响》材料二很多西方学者对中国的科举制度都有着极高的赞赏和评价。
美国学者柯睿格在《哈佛亚洲研究学报》上发表论文说:“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政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对世界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美国汉学家卜德说:“科举制无疑是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
《剑桥中国隋唐史》的编者崔瑞德认为,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科举制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材料三 1904年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试题之一:“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
”——(蔡州之战是金国灭亡之战)(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4分)(2)中国古代的科举选官制度被西方学者推崇的原因是什么?(2分)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科举制度的世界意义。
(4分)(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最后一次科考试题的命题意图(3分),题目意在考查学生的何种能力(2分)?26.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5分材料一作为立法机构的英国议会发端于十三世纪,在中世纪是听命于国王的御用工具。
1688年光荣革命建立起立宪君主制政体以后,议会虽然被宣布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但由于土地贵族势力强大,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很难涉足。
1832年议会改革打破了贵族们长期垄断的政治权力,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参政权和选举权。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议会先后颁布了《秘密投票法》、《取缔选举舞弊法》,十九世纪末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二十世纪初妇女也获得了选举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