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美学视域下的伊凡·布宁小说的悲剧性叙事

合集下载

盘点英美文学理论教材

盘点英美文学理论教材

盘点英美文学理论教材盘点英美文学理论教材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发生了一次次革命性变化,与之相应,英美各高校也出现了种类繁多且各具特色的文学理论教材。

这些教材不仅为我们展示了当代西方理论与批评的全景,而且表现出与中国高校文学理论教材不尽相同的体例和风貌。

了解和研究英美高校的这些教材,特别是国外学者为解决“理论”危机而做出的种种颇有创意的努力,对于我国高校文学理论教材的编写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从目前收集到的近50部英美文学理论教材中挑选出有代表性的20本教材作为研究对象(见篇末附录),通过认真研读和分析,以把握英美高校文学理论教材的编写思想和写作体例,并希望通过对这些教材的梳理和辨析,为我国当今文学理论教材的编写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英美文学理论教材的类型导论型教材在英美文学理论教材中,不难发现其书名冠以“导论”、“引论”(Introduction)或者“指南”(Guide)的导论型教材,但这种导论型教材与国人理解的不完全一致。

在国人看来,作为导论型教材,应该关注文学理论(Literary theory)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核心范畴等基本问题,有比较明确的理论建构和明晰的范畴界定,论述过程缜密,结构也应相对完整。

而在英美高校,这种具有完整体系的教材并不多,也许受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当代哲学不再诉求宏大叙事的影响,英美文学理论教材似乎不再追求建构普遍的理论体系。

就所掌握的资料来看,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是少数具有完整体系建构的教材之一。

该教材涉及到文学、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比较文学等方面。

韦勒克试图通过对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的区分来界定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通过对文学研究的内部和外部的区分来寻找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并重点阐述了文学理论的“内部研究”,分析了与此相关的重要概念。

该教材对我国新时期文学理论教材的编写影响颇深。

卡勒的《文学理论》也属于导论型教材。

如果说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是一种建构型体系的教材的话,那么这一本便可以视为“解构型”教材了。

情感奥妙与生命之谜的叩问——伊凡·布宁爱情小说中女性人物分析

情感奥妙与生命之谜的叩问——伊凡·布宁爱情小说中女性人物分析
斯 灵魂 ” l 2 J 】 m 。但 是 , 情感 本 身 的难 以掌 控也 让少 女
学创作生涯 十分漫长 。“ 生死 、 爱情和死亡 以作 家 个人主观的、 独特 的体验形式在其侨居时期 的创作 中 占据 主 导地 位 , 贯 穿 了他 后 期 的全 部 创 作 ” [ 1 1 3 0 。 短篇小说集 《 幽暗的林 间小径》 是爱情小 说的集 中 代表 。其 中 , 系列 女 性 形象 的成 功 塑 造无 疑 成 为 布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5 - - 2 0
种幸福 是 可怕 的 , 巨大 的”
。带 着 少女 几 丝 的羞
怯, 携 着对 感情及 两 性 生 活 的恐 惧 , 少女 经历 了“ 性 的最初 的洗 礼 ” , 最 后决 定 拒绝 男方 的求婚 , 坚 守 心 灵 孤 独 的城堡 。
信 阳师 范学院 学报 ( 哲 学社会 科 学版 ) 第3 3卷

J o u na r l o f Xi n y a n g N 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第 5期
2 0 1 3年 9月
( P h i l o s . &S o e . S c i . E d i t . ) V o 1 . 3 3 N o . 5 S e p . 2 0 1 3
其 小说 世界 中的一道 亮 丽的风景 线 。女 性 形 象的塑造 是作 家反 映现 实 、 呈现 生存 本质 的 功能 显现 ,
也是他探 索情感世界奥秘、 叩问个体生命 意义的一种形式 , 更是俄 罗斯民族特有的对形而上哲学思 考 的一种 文化表 征 。研 究布 宁小说 世界 中的女性 形 象对 于 了解布 宁小说 、 解 读俄 罗斯 文 化 、 懵 懂 多情 的俄罗斯 农家 少女

伊·阿·布宁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的时间艺术

伊·阿·布宁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的时间艺术

中文摘要伊万∙阿列克谢耶维奇∙布宁是俄罗斯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被誉为二十世纪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是布宁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

该小说是作家流亡时期创作的最重要作品,并令他因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作为一名“拥有高度敏锐的时间感的作家”,布宁在自己的许多作品中都表达出其对时间问题的思考。

本论文将以《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为例,对布宁的时间观予以解读,更重要的是从结构、内容两方面对作品中的时间艺术进行剖析。

本论文由绪论、正文三章、结语和参考文献构成。

绪论部分阐述了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梳理了时间的哲学释义、时间与文学的关系以及布宁对时间的认知。

第二章从时间类型、时间维度以及时间组织原则三个角度对《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这部小说中时间体系的构建进行研究。

第三章重点分析了《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的死亡主题——人类存在的终极问题和原始记忆主题——人类的永恒存在。

本论文通过以上研究内容,分析作家是如何将自己的时间观念自如地运用到作品的叙事结构以及主题情节的构建中,进而使作品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独树一帜,耳目一新。

关键词:《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时间艺术,死亡主题,原始记忆主题АннотацияИван Алексеевич Бунин, первый русский лауреатНобелевской премии по литературе. Бунин создал много произведений засвою жизнь. Онкрупнейший писательне тольков историирусской, но и миров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 XX века. «Жизнь Арсеньева» является единственнымроманом в творчестве Бунина. Роман этот–самое замечательное произведение, созданное Буниным в эмиграции, сыграло не малую роль в присужденииписателюв 1933г. Нобелевской премии.Как писатель с острым чутьём времени, Бунин во многих произведениях высказал своё осмысление о времени. В данной работе будем анализировать концепцию времени, а главное–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е время в романе «Жизнь Арсеньева».Данная работа состоит из введения, трёхглав, заключения и спискаиспользованн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Во введении намечено состояни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на текущий момент в Китае и в России, также цель, теоретическая и практическая значимость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Впервойглаве речь идёт офилософскихконцепциях времени, отношенияхмежду временем и литературой, идеях времени Бунина.Во второй главеисследуетсявременнаясистемав романе И.А. Бунина «Жизнь Арсеньева», выявленыосновные типы и формывремени, их соотношения и функций, а также принципы организации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го времени. В третьей главе, главным образом, рассмотрены темы смерти и прапамятиромана «Жизнь Арсеньева». Смерть–конец существованиячеловека, а прапамять –вечное существование человечества.С помощью данного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мы можем проанализировать то, как автор свободно использует свою концепцию времени в строении повествовательной структуры и сюжета романа, чтопозволяет сделать егосвоеобразным не только по форме, но и по содержанию.Ключевые словы:«Жизнь Арсеньева»;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е время; тема смерти; тема прапамяти目录绪论 (1)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4)二、主要研究方法 (6)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6)第一章哲学与文学视角下的时间 (7)1.1 时间的哲学释义 (7)1.2 文学作品中的时间 (9)1.3 布宁的时间观 (10)1.3.1 对永恒宇宙时间的追寻 (10)1.3.2 对死亡的慨叹 (11)1.3.3 对人类存在的思索 (12)1.3.4 对灵魂的领悟 (13)1.3.5 对原始记忆的感知 (13)本章小结 (14)第二章小说中时间体系的构建 (15)2.1 小说中的时间类型 (15)2.1.1 社会历史时间 (15)2.1.2 日常生活时间 (17)2.1.3 自然循环时间 (18)2.1.4 自传体时间 (20)2.2 小说中的时间维度 (21)2.2.1 过去 (21)2.2.2 现在 (23)2.2.3 将来 (23)2.3 小说中的时间组织原则 (24)2.3.1 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交替出现 (24)2.3.2 心理时间和客观时间突然中断 (26)2.3.3 对时间的不规则处理 (27)本章小结 (28)第三章小说中时间范畴下的主题探寻 (29)3.1 人类存在的终极问题——死亡主题 (29)3.1.1 死亡带来的恐惧与不安 (29)3.1.2 死亡带来的忧虑与思索 (31)3.2 人类的永恒存在——原始记忆主题 (34)3.2.1 对原始记忆的追寻 (35)3.2.2 对原始记忆的思考 (37)本章小结 (38)结语 (39)参考文献 (41)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45)致谢 (46)绪论伊万∙阿列克谢耶维奇∙布宁(Иван Алексеевич Бунин,1870-1953),是二十世纪最出色的俄罗斯作家和当代最伟大的艺术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悲剧意蕴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悲剧意蕴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悲剧意蕴摘要:悲剧意蕴包括两个层次。

悲剧意蕴是贯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主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色”。

但中国悲剧艺术没有最终发展为巍峨的艺术殿堂,成为“悲感”基础上的“乐感”文化,它有一个嬗变过程。

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始终存在着一种与悲剧意识相对立的、根深蒂固的反悲剧意识。

它带来了中国悲剧美学特征的复杂性。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悲剧意蕴;辨析;嬗变;缘由一、什么是悲剧、悲剧意蕴我们要讨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悲剧意蕴[1],首先,我们要问,什么是悲剧?古希腊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就对人生存的悲剧本质和抗争意义进行了前瞻性的阐释。

俄狄浦斯王、普罗米修斯,他们的命运是已经决定了的,命运支配一切,包括神,他们一开始就知道了自己的命运,但命运的正义性和合理性引起了他们的怀疑,正直、坚强的英雄选择断然与命定的命运做勇敢地斗争,渴望以此改变自己的命运,虽然最终只是一场悲剧,但他们的抗争引起了人们的深思——原来我们是可以反抗的,只要你愿意,只要你以为正确。

而终于有一天,欧里庇得斯开始认为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反抗决定自己的命运。

悲剧就是与强大的宿命抗争。

古希腊的悲剧震撼人心,长久地滋养着人类的创造力,就在于弱小无助的人一定要抗争那不可抗争的宿命的精神,人对死亡、苦难甚至看起来是真理的的抗争本性。

这就是古希腊悲剧的精神,真正的悲剧精神。

而我国传统悲剧理论起源很晚,王国维认为悲剧有三种不同层次:“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

第二种,由于盲目的命运之者。

第三种,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

”[[i]]476-477鲁迅先生认为“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ii]]朱光潜则认为:“对悲剧说来紧要的不仅是巨大的痛苦,而且是对待痛苦的方式。

外国文学论文(5篇)

外国文学论文(5篇)

外国文学论文(5篇)外国文学论文(5篇)外国文学论文范文第1篇异国情调与本土意识形态--威廉·卡洛斯·威廉斯与中国的对话张跃军好人何以变成坏人?--评布莱希特的《四川好人》谢芳《乡村医生》--"内宇宙"幻化的现代神话叶廷芳"在流沙中行走":论《植物园》的"叙述" 仵从巨在梦的阐释中展现权力关系--论《人鼠之间》的文化寓意和社会效用方杰海明威:"有女人的男人" 戴桂玉美国文学对地域之情的关注孙宏乔叟对英国文学的贡献肖明翰论勃朗宁诗歌的艺术风格刘新民《堂吉诃德》的多重讽刺视角与人文意蕴重构蒋承勇比较文学讨论在中国的进展及其意识形态功能周小仪,童庆生关于表现主义的定义问题张黎拉康与分裂的主体严泽胜《窃信案》:文本与批判的对话何宁全球化语境中东方文化与文学的讨论现状与前瞻麦永雄我们时代的欧洲文学史王守仁新历史主义还有冲劲吗? 宁厄普代克的平凡之作受到批判宁西蒙发表新作《有轨电车》吴岳添从大江健三郎眼中的村上春树说开去许金龙"新世纪东方文学讨论与教学学术研讨会"侧记王燕审美现代性的三个冲突命题周宪关于殖民和后殖民仿照石海峻普鲁斯特论波德莱尔刘波《四个四重奏》的时间挽救主题刘立辉探讨T.S.艾略特的"秩序"理论江玉娇霍尔顿与脏话的政治学程巍自卑情结:福克纳小说创作的重要动因朱振武二元对立形式与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冯季庆拜厄特小说《占有》之原型解读程倩《欲望号街车》的不确定性与冲突性徐静诗化的缺失体验--川端康成《古都》论考孟庆枢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时间主题吴笛评理查逊的书信体小说艺术李维屏狄更生的死亡比方与基督董爱国冯至与德国浪漫文学殷丽玉解构主义在美国--评J.希利斯·米勒的"线条意象" 申丹身/心二元对立的诗意超越--埃莱娜·西苏"女性书写"论辨析林树明被忽视的R.L.斯蒂文森--斯蒂文森小说理论初探王丽亚比较中见特色--村上春树作品探析林少华虚像与反差--夏目漱石精神世界探微高宁重读《麦琪的礼物》朱刚从《"水仙"号船上的黑水手》及其《序言》看康拉德的艺术主见与实践高继海论马卡宁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侯玮红《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的叙事策略程锡麟J.希利斯·米勒谈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空草普罗米修斯的hubris--重读《被绑的普罗米修斯》陈中梅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肖明翰许多的印度,许多的印度文学空草一场辛苦而糊涂的意识形态之战--谈玛丽琳·芭特拉的奥斯丁讨论王海颖布洛克斯和他的自然诗--兼与谢灵运比较刘润芳试论诺瓦利斯小说的宗教特征谷裕乌托邦文学与《圣经》赵宁日本"大冈故事"《审问生母与继母之事》与元曲《灰阑记》中田妙叶《黑暗的心脏》解读中的四个误区殷企平利哈乔夫:20世纪俄罗斯最终的深思吴晓都全球化语境中的惠特曼讨论刘树森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秦海鹰《忏悔录》的真实性与语言的物质性--论保尔·德曼对卢梭的修辞阅读昂才智论默多克的小说《逃离巫师》中的权力和权力人物主题何伟文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与俄罗斯民族文化传统吴泽霖现实·梦幻·梦幻戏剧--斯特林堡的《父亲》和蒙克的《病室中的死亡》耿幼壮奈保尔笔下"哈奴曼大宅"的社会文化分析梅晓云感受荒诞人生见证反戏剧手法--《等待戈多》剧中的人及其境况蓝仁哲"历史的噩梦"与"创伤的艺术"--解读乔伊斯的小说艺术郭军《所罗门之歌》:歌声的分裂刘炅《千亩农庄》的生态女权主义思想左金梅用童话构建历史真实--君特·格拉斯的《比目鱼》与德国浪漫童话传统冯亚琳神性的幻灭和人性的冲突--《沃斯》的悲剧意义初探吴宝康《四川好人》与中国文化传统张黎理查逊与菲尔丁之争--《帕梅拉》和《约瑟夫·安德鲁斯》的对比分析刘戈论海达·高布乐是一个颓废者何成洲能乐《芭蕉》:芭蕉精形象的形成与日本佛典的关系张哲俊又一个马克·吐温? 宁今日重读吉卜林萧莎屋里屋外:关于当代英国诗歌的一个话题空草《源氏物语》中夕雾读高校寮情节的真实性张而弛自由之书:《芬尼根的守灵夜》形式讨论戴从容转喻与隐喻--吴尔夫的叙述语言和两性共存意识李娟美国黑人作家与犹太作家的生死对话--析伯纳德·马拉默德的《房客》乔国强新东方主义中的"真实"声音--论哈金的作品应雁与"两种文化"的对话--谈戴维·奇的小说《想》童燕萍"从摇篮里抱走了别人的孩子"--论卡夫卡创作中的语言问题曾艳兵弗·索洛维约夫与俄国象征主义汪介之从圆到圆:论博尔赫斯的时空观念唐蓉从先知预言的角度释《荒原》郭春英对《解读叙事》的另一种解读--兼与申丹教授商榷申屠云峰论泰戈尔的韵律诗学侯传文叙事文本与意识形态--对凯特·肖邦《一小时的故事》的重新评价申丹寻求另外一种真实--评德国浪漫艺术童话超现实的美学旨趣冯亚琳审美与政治:关于济慈诗歌批判的思索章燕互文和"鬼魂":多萝西娅的选择--再访《米德尔马契》殷企平海涅作品中的死亡主题赵蕾莲对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再熟悉吴元迈,Wu Yuanmai别林斯基与果戈理的书信论战刘文飞,Liu Wenfei俄罗斯文艺学的历史主义传统与创新程正民,Cheng Zhengmin泰戈尔"人格论"探析侯传文,Hou Chuanwen18世纪英国文化风习考--约瑟夫和范妮的菲尔丁吕大年,Lü Danian 《希腊古瓮颂》中的"美"与"真" 袁宪军,Yuan Xianjun《采坚果》的版本考辨与批判谱系张旭春,Zhang Xuchun金钱+享乐=模范町人--《日本永代藏》的町人道德文明观建构李均洋,Li Junyang与时间嬉戏,和死亡对话--评马丁·艾米斯的《伦敦场地》王卫新,Wang Weixin艾丽斯·沃克的诗性书写--艾丽斯·沃克诗歌主题讨论王卓,Wang Zhuo试析《老妇还乡》中的正义主题廖峻,Liao Jun在生与死之间:解读《英语老师》王春景,Wang Chunjing行走在麦比乌斯环上--论安部公房的《砂女》王蔚,Wang Wei论默多克小说《黑王子》中的形式与偶合无序问题何伟文,He Weiwen 《寒冻》--贝恩哈德"笑艺术"的开端韩瑞祥,Han Ruixiang贝克特英语批判的建构与进展刘爱英,Liu Aiying德尔班科:麦尔维尔讨论新论问世外国文学论文范文第2篇论文。

小说叙事研究(格非)

小说叙事研究(格非)

第一章小说与现实关键词:现实与存在“新写实主义”:1、小说回到了伟大而平庸的凡世,以表现琐屑的日常生活为己任,它亲切可感,沾染了生活的露珠和芬芳;2、过分沉醉于琐屑的日常生活经验的陈列,从而丧失了个人对存在本身独特的沉思。

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说:“在社会现实的外衣之下隐藏着另外一种现实,那是一种潜在的存在,它是一种尚未进入大众意识的真实。

作家的使命之一便是对这种现实进行勘探和发现。

”在1857年前后,现实不再是一个充满戏剧性事件的圆满的线性结构,而是充满了偶然性的松散事实的总和。

《包法利夫人》第一章中对帽子的描述不再是构成小说情节的重要道具——就像屠格涅夫曾经评述过的那杆著名的猎枪一样,仅仅是现实的片段。

【备注】1857年的法国发生了什么?当时在位者是拿破仑三世,审查制度严格,可是这怎样影响到文学创作,我还是不太明白。

加缪在《局外人》中或多或少流露出某种理想主义的温情。

这种温情通过意志和回忆对绝望作出了抚慰,它使作品的表现现实的力度大大削弱。

世界本身依然一如往昔的宁静、可爱,问题是“我”走入了一个死胡同。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卡夫卡的主题又一次重现。

将物化作为小说的中心内容之一,并非始于法国新小说。

除了新小说的作家,加缪和萨特之外,卡夫卡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无疑是两位重要的开创者。

所不同的是,卡夫卡运用寓言的方式,陀思妥耶夫斯基则更加关注现实在个人心理上投下的阴影的分析,更加注重个人充满激情的反叛。

托尔斯泰晚年写作中的“转型”,一方面表明他的目光的焦点由外部现实转向个人心灵的深处,更为重要的是,他力图从充满矛盾的个体存在中找到生存的理由与出路。

“现实”在他心灵中投下的阴影越来越隐晦。

《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自杀”这一突发事件完全是作者即兴的处理。

托尔斯泰听任自己来到现实和存在的边缘。

巴赫金认为作家应该具有“两种视野”,第一视野照例会触及到重大的社会现实的本质因素,阐释自己和那个特定时代的关系;第二视野所关注的是对自身的认识、反省、追问。

中国现当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题目

中国现当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题目

中国现当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1.阿Q“精神胜利法”的心理学分析2.《阿Q正传》中的丑陋人性3.《伤逝》和《寒夜》爱情悲剧比较研究4.鲁迅《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同名小说比较论5.《狂人日记》的解构主义特征6.《狂人日记》的反讽叙事7.在过去、现在、将来之间穿越——鲁迅《狂人日记》的叙述学解读8.社会学场域中的悲剧之痛——鲁迅《祝福》之还原性解读9.论鲁迅小说的叙事伦理10.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的主体意识11.鲁迅小说创作中的疯癫意象透视12.鲁迅小说中人物“死亡”现象初探13.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分析14.论鲁迅《野草》的原罪意识15.郁达夫作品中的忏悔意识16.沉沦与救赎——论郁达夫小说中的情欲描写17.颓废——郁达夫悲剧小说的美学形态18.冰心与庐隐之比较19.论许地山小说的宗教色彩20.论《雷雨》中的“俄狄浦斯情结”21.论曹禺早期剧作中的基督教意识22.《雷雨》的神秘命运色彩探微23.论中国传统文化对曹禺的影响24.家的梦魇——曹禺戏剧创作的心理分析25.曹禺前期戏剧中的人性剖析26.曹禺笔下的女性形象比较研究(如繁漪、陈白露、花金子、愫方等)27.蘩漪悲剧成因的心理探析28.试论曹禺剧作的“出走者”人物系列29.论《骆驼祥子》中的戏仿叙事30.高觉新和汪文宣比较论31.论沈从文小说中的乡村少女形象32.色彩、意象与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性33.朦胧诗与新生代诗比较论34.汪曾祺小说创作中的宗教情怀35.从《受戒》看汪曾祺的佛教文化意识36.汪曾祺小说文体的独创性37.试论汪曾祺的传统性38.论张贤亮小说的女性情结39.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寻根”情结40.千古文人侠客梦——论金庸小说中的侠与义41.论池莉市民小说中的“日常生活理想”42.阿城《棋王》的叙述学分析43.论阿城小说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44.莫言小说运用色彩词的特点45.“酷刑”与审美——论莫言《檀香刑》的美学风格46.论残雪小说的窥视心理描写47.两种病态人格的心理透视──论张爱玲与残雪笔下的母亲形象48.余华小说中死亡意象分析49.余华创作中的苦难意识50.《白鹿原》中的宗法文化研究论王安忆小说叙事策略文案编辑词条B 添加义项?文案,原指放书的桌子,后来指在桌子上写字的人。

爱情诗意与死亡悲剧_布宁爱情小说主题模式探析

爱情诗意与死亡悲剧_布宁爱情小说主题模式探析

[作者简介]程晓媞,四川省绵阳民族中学校长,高级教师,主要从事语文学科教学与研究。
29
文学研究
程晓媞 / 爱情诗意与死亡悲剧— ——布宁爱情小说主题模式探析
卡嘉神魂颠倒,为卡嘉嫉妒焦虑,为了她,食不甘味,睡不安 枕,卡嘉就是他的世界,就是他的一切,然而卡嘉却欺骗了 他,离他而去《( 米佳的爱情》)。叶拉金少尉和索斯诺夫斯卡 娅都个性独特,忧郁好思,渴求美好与崇高,他俩相遇了,迸 发出爱情的火花,爱得如痴如醉,也爱得死去活来,最后姑 娘请求少尉杀死她,因为他们的爱不融于现实《( 叶拉金少尉 案件》)。诺沃契尔卡斯克的女学生,母亲早亡,父亲暴死,为 了生计而出卖童贞,但男女主人公一见生情,美好温馨的家 庭生活刚要开端,可怜的姑娘却撒手西去《( 三个卢布》)。
前苏联评论界因为布宁是流亡者,感情上不能接受,在 评价他后期作品时往往缺乏客观的态度,认为布宁出国后 才思枯竭,仅是个具有“黄昏情绪”的忧郁歌手,“破产的贵 族之家的辩护士”,“只沉浸在对旧俄罗斯的怀念中,为那消 逸的过去而哀伤”[2]。即便如此,前苏联评论界仍给予他以高 度的评价,认为“他以生动的语言,完美的形式丰富了俄罗 斯文学宝库[3]171”。
一、对布宁爱情小说的认识分歧
马·高尔基很喜爱布宁,称赞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当 代第一位诗人”,但认为“构成布宁的社会视野的是贵族的 某些偏见”,说他有“贵族老爷的神经衰弱症,不善于把自己 的才能用到‘该用的地方’去” ,这 [1]855-356 种顽症不时在他身 上发作,使“他的优美的才华就象没有光泽的银子”。高尔基 盛赞他的才华,却从无产阶级文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他用非 所长。
值得注意的是,在小说世界里,作者既未展示曲折的情 节,也没着力刻画人物的性格,而是刻意描绘情感。小说中 人物的阶级身份都作淡化处理,人物的身份、等级在情感中 已无足轻重,人物只是一段情感的载体,主要承担描述情感 的角色功能。可以说,情感是小说构思的基点和表达的主 题,高扬情感、歌颂爱情是小说的重点和圆心。作者铺叙的 是“感”,凸现的是“情”,“情”是铺写“感”的目 的和意向, “感”是为了衬托和突出“情”。小说写的不是“那种冷冰冰 的,无情欲的裸体模特;他把人的本能—— —对肉体的渴望作 为‘优美’这样一种审美特征从而使它具有范畴意义”。其爱 情是尘世之爱,肉体之爱,凡人之爱,“爱情是作为一种自然 属性和力的释放而出现”[5]72,一对萍水相逢的年轻男女可以 突然萌发烈焰般的感情(《一束令人头晕眩的阳光》);原本 是卖笑女与嫖客间的逢场作戏却升华为一种圣洁的爱(《三 个卢布》)。对于这种情爱的“非常态性”,读者往往视而不 见,因为这“非常态性”被叙述掩藏,而展现的是爱情和生活 本身,渲染的是爱的涵义和爱的情绪。

美学导论讲义

美学导论讲义
•柏格森的直觉说
•精神分析的无意识理论
•格式塔的知觉完形
•现象学的意向性构成学说
•波兰尼的默会知识论
•庄禅的言不尽意论、言语道断
中国古典诗论的含蓄、比兴、言外意、象外象、景外景、直寻、滋味、兴趣、性灵、境界、意境等
第九讲:审美活动的存在论(非形而上学)内涵:美在体验
•内模仿
•移情:同情:恕道:仁:
•游戏与游于艺
•异质同构
•美在体验(狄尔泰)
•在-世界-之中:审美与时间性
•身心一体:体知、亲知、实践之知
•审美活动作为存在意义的生成实践
第十讲:春暖花开,面朝大海——审美活动的超越内涵:美在否定中获得自由
•自由的否定与否定的自由:主体对万物敞开
•老庄虚静与逍遥无待
•孔门四毋与“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佛(觉)之去执无我与般若(不二\绝对)涅槃(彻悟\慈悲)
•“美”字的视觉语义场:上古音旁转相通:“美”“義”同义说。“義”:《说文》“義,己之威仪也。从我,羊。”从我得声,亦从我受义:“高大”“美盛”。山之高大,“嵯峨”。《洛神赋》“云髻峨峨”李善《文选注》“峨峨,高如云也。”张衡《西京赋》“神山峨峨”注“高大也”。娥,体态丰满的女子。《方言》“娥,好也。秦曰娥,秦晋之间,凡好而轻者谓之娥。”“秦晋之间,美貌谓之娥。”秦晋等地以女子高大丰满为美。“粉肥雪重,燕赵秦娥”“忆秦娥”,“娥”即美女的代称。杭世骏:“月为常儀”实为“嫦娥”。“儀”的初文“義”,从我得声,且从我受义。人的体态外表的丰满诉诸视觉感受,产生愉悦性的特点。神话人物,作为力量的象征的英雄,古人自我理想的外化,都是硕大无朋的体态。《山海经》中的夸父,《淮南子》里的夷羿,后羿。“夷”字从大从弓,取象于“大人”。“夸”从大于声,《方言》:“硕、于、巨,大也。”从于得声即有“大”义。崇尚壮大孔武的人,具有超人力量的“大者”。《楚辞天问》“平胁曼肤,何以肥之?”“平胁”即肋骨不显,状其丰满;“曼肤”,肌肤润泽。“肥”通“妃”,配也。殷人远祖王亥,带着牛羊游牧于有易,却被有易氏之女的体态之美所吸引。“平胁曼肤”的体态,就是肥硕丰腴之美。“艶”即“艳”,从“豊”得义,“豊”就是盛大。《淮南子》高诱注:“好色曰美,好体曰艳。”“艳”之好在其体态的“豊”即肥硕丰满。《诗经》中的“卫风硕人”“硕人敖敖,说于农郊”《方言音释》“硕、沈、巨、夏、于,大也。齐宋之间,曰巨曰硕。”“敖敖”身材高大之貌,语转为“窈窕”。“陈风泽陂”“有美一人,硕大且俨。”肌丰肉满乃至“重颐”亦不为过。《楚辞大招》“丰肉微骨,调以娱只”“丰肉微骨,体便娟只”“曾颊倚耳。”王逸注“曾,重也。”殷周青铜器文饰的粗朴厚重,秦汉之际兵马俑的苍劲肥实,人俑造型的雄浑魁伟,直到唐女俑的丰满硕大。

试论小说修辞学之主体关系

试论小说修辞学之主体关系

试论小说修辞学之主体关系作者:韩松晓来源:《山东文学·下半月》2012年第01期摘要:本文以布斯的为依据,尝试梳理及分析小说之主体: 作者、文本和读者,以及三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推进的互动式主体间性,并指出此主体间性为文本意义产生提供动力和空间。

最后以纳博科夫的《洛丽塔》为例,旨在为读者深入浅出地阐明小说之主体间之互动关系,并点明文本意义是如何在主体间的碰撞诞生的。

关键词:小说修辞;主体关系;洛丽塔伊格尔顿曾把现代文学理论分为三个阶段:“全神贯注于作者阶段(浪漫主义和19世纪);绝对关心作品阶段(新批评);以及近年来注意力显著转向读者阶段。

” [1]现实中小说发展虽然并非如此泾渭分明,但伊格尔顿确实准确地梳理划分了不同时代文学的特点和趋势。

传统的小说修辞观(浪漫主义和19世纪)以作者为绝对中心,作者在小说中占据主导地位,犹如上帝一般全知全能,更重要的是,作者的创作意图、创作过程、心理体验以及创作背景等构成了一部小说意义的唯一依据。

小说人物像木偶,由作者任意摆布,读者也只是受到了影响或召唤,都并未真正参与到小说修辞活动当中。

随着后来新批评主义和读者反应理论的潮流,以读者为中心的小说修辞观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其重作品轻作者的倾向在蒙罗·C.比尔兹利的《意图谬误》,或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中都可见一斑,他们认为对作者创作意图的研究和对作品的文学意义之探究并无关联,一首诗是否成功完全取决于其文字的实际表达。

主张小说的意义只能存在于读者的“自我”之中,作者一旦完成了作品,作品就如同脱离了母体的婴儿,开始了自己的生命,文本不仅是可读的,也是可写的,作品的意义和作者再无任何内在联系,读者的个人独特理解是小说意义的主要根据。

上述两种极端思想均系一种单向传输模式。

事实上,一部小说作品的文学意义离不开其主体:作者、读者和文本,三者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的、缺一不可的文学要素,没有作者的实际创作,就没有小说文本,没有文本也不存在读者接受;同样,没有读者的接受,小说作品的潜能和意义就无从谈起,作品只能停留在可能的存在而不是现实的存在。

《幽暗的林阴道》赏析

《幽暗的林阴道》赏析

《幽暗的林阴道》赏析作者:田静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22期摘要:《幽暗的林阴道》作为一种概括性的象征, 阐释与归纳着小说集的内涵, 蕴含着作家的思维定势和创作意识, 可以说, 作为主题篇小说的《幽暗的林阴道》, 无论对尼古拉,还是相对于娜杰日达,都是他们爱情的具体象征。

关键词:俄罗斯;布宁;《幽静的林阴道》;[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2-0004-011、作者简介布宁,全名:伊凡·布宁(1870-1953),俄罗斯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生于俄国中部波罗涅日市一破落贵族世家。

布宁的创作继承了俄国古典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是写作中短篇小说的高手。

他的小说不太重视情节与结构的安排,而专注于人物性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语言生动和谐,富于节奏感,被高尔基誉为“当代优秀的文体家”。

布宁的创作生涯始于诗歌。

1887年开始发表诗作,1892年出版第一个诗集,1903年以诗集《落叶》获莫斯科学术院的普希金奖。

1933年,“由于他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到继承”,布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小说集名称的缘起小说集定名为《幽暗的林阴道》缘起于我们今天将要赏析的小说。

布宁在他的自传随笔《我的短篇小说的缘起》写道:“我在读奥加廖夫的诗行时,被这几句有名的诗行所吸引:那是一个美妙的春天,他们坐在河岸上,/她正是花季少女,/他的唇上也刚长出茸须……/四周的红蔷薇争奇斗艳,/幽暗的林阴道在椴树园中伸展……”后来不知为什么成了我小说创作的起因,秋天,阴雨天,大道,四轮马车,马车里坐着一位上了年纪的军人……接下来像是自然成章,顺手拈来,突发灵感,犹如我其他很多小说的创作……,而后,“我不仅将它冠名于我的小说,而且将它定为小说集的统称”。

3、主题小说“幽暗的林阴道”作为一种概括性的象征,阐释与归纳着小说集的内涵,蕴含着作家的思维定势和创作意识,可以说,作为主题篇小说的“幽暗的林阴道”,无论对尼古拉,还是相对于娜杰日达,都是他们爱情的具体象征。

屠格涅夫《猎人笔记》与布宁乡村小说比较

屠格涅夫《猎人笔记》与布宁乡村小说比较
布宁的小说处女作《两香客》与 《涅费德卡》 便是反映俄罗斯中部地带农民乞讨为生、受尽凌辱 的 悲 惨 生 活 的 短 篇 小 说 ,字 里 行 间 充 满 作 者 的 同 情 与 哀 伤 ,而为他贏来小说家声誉的则是1893年 发表的短篇小说《乡村草图》 (收 人 小说集《走向 天 涯 》时 更 名 为 《塔 尼 卡 》 ),这同时标志着布 宁小说创作的真正开始。这一短篇融进了作者本人
2021年 5 月 第 40卷 第 2 期
文芽面究
中国俄语教学 PYCCKHH ^3bIK B KHTAE
Man 2021 r T.40 No 2
屠 格 涅 夫 《猎人笔记》与布宁乡村小说比较
北京外国语大学王立业
提要:布宁与屠格涅夫的文学关系是一个颇具学术意义的命题,它将为我们研究俄罗斯文学19一20世纪之交新
甚而不止一次地否认屠格捏夫传统存在于他的创作 中。故而要证实这位作家与屠格涅夫的创作姻缘确 让当今的研究家们颇费猜详,甚至造成一种错觉, 研究布宁与屠格涅夫的创作联系似乎因为缺少布宁 本人的认可而显得事实依据不足,由此论著寥寥, 充其量是对某一作品或现象作一比较的小块文章或 某一专著的顺带提及。其 实 ,作家间是否存在创作 联系应从作品的内涵中去寻找,不在于被比较对象 是否有言语上的表白。翻 看 屠 格 涅 夫 的 《猎人笔 记 》和布宁的乡村小说,我们即可探出二位文学大 师相似的人生历程、相近的思想观念,相同的创作 主张,近乎同样的艺术表现。
“号 呼 而 转 徙 ,饥 渴 而 顿 踣 ”的 凄 惨 景 象 。作家没 有仅仅满足于诉说人民的苦难,同时着力揭示农民 的丰富内心世界(《喀斯特留克》 (1 8 9 2 ) 、 《麦 利 侗 》 (1 9 0 1 ) ) 。然而作家也许没有意识到,他 的这些作品无论就其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手法都在 步 《猎人笔记》的后尘。他的一位同时代评论家当 时即一针见血地指出: “《喀斯特留克》就其命题 和抒情语调使人联想到《猎人笔记》” ,只 是 “布 宁的艺术手笔以其叙述的紧凑和色彩的精确见长” (KacTopcKHft 1995: 15 ) 。而且当时的评论界一 致 认 为 ,同名小说主人公“隐 士 ”麦利侗以他性格 的随和,以及内在的平静,与屠格捏夫的卡里内奇 可谓同源。当代布宁研究家阿法纳西耶夫经研究也 如 是证实, “布宁写于1890— 1900年间的一些乡 村 小 说 ,即 作家的早期创作,就艺术手法而言明 显接近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 (AcJ)aH aCbeB 1965: 82 )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布宁却拒不承认他 的乡村小说与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相似。 1915 年 作 家 对 有 人 认 为 他 的 创 作 中 “一种屠格涅夫的味 儿 ……某种契诃夫的东西”而感到气愤,曾语气坚 决地说: “不管什么时候我的作品中既决不曾有屠 格浬夫的东西,也断无契诃夫的东西。” (ByHMH 1967: 265 ) 20世纪初的评论界总把布宁向屠格浬夫 靠 近 ,主要是就他们作品中的主题和形象以及总体 情 调 而 言 ,而 且 早 在 1909年 就 有 人 把 话 说 得 很 绝 :

布宁作品中大自然的深刻内涵

布宁作品中大自然的深刻内涵

因为在 他经 历被祖 国抛 弃 的锥心 之痛后 ,仍 试 图用他 的深
深 的爱 国情怀 完 成拯救 人们 的心 愿 。难 怪利 哈乔 夫院 士指 出,单 单是 这书名 就对 布 宁来说 如此珍 贵 。
深 处 的痛处 与无奈 ,陪 伴着布 宁度 过 了他 的充满 忧伤而 又
独 特 的诗意 的童年 。自然 地 ,大 自然 就成 了布 宁创作 的永

著 名诗 人勃洛 克 曾说 ,很 少有 人像布 宁那 样 了解 和 热 人 道 主 义精 神 ,当整 个 世 界 深 陷 危难 , 不顾 艰 辛 创 作 出
爱大 自然 。的确 ,俄罗 斯大 自然 于布 宁而 言,宛 如初恋 , 庭 ,但 这个 贵族世 系传 到布 宁 的父辈 时 已是 破落 不堪 ,无 奈 之 下 只能举 家 迁居 到 奥尔 洛 夫省 叶列 茨县 的乡下 庄 园 。 那 里有 着广 漠 的莽原 、 寂静无 声 的田野 , 夏季 沉浸 在庄家 、 青草和 野花 的海洋 中,冬季 则被 笼罩在 一片 银光 素裹 中。 正是这 片土 地孕 育 了布 宁 的爱恋 与感 动,隐藏 了布宁 内心 成 为他 一生 的牵挂 。布 宁生于 一个 有着 古老 历史 的贵族 家 暗 的林 荫小径 ”正 是俄 罗斯 的象征 ,因为只有 俄 罗斯 的花 位 真正 拥有 最 崇高 的 民族 品质 和俄 罗斯 心灵 的 艺术 家 ,
天 比一天 白,一天 比一天 密 ,一天 比一天 香 。更重要 的
梦 绕 的 家 乡 。也 许 ,只 有将 印刻 心 中 的俄 罗 斯 大 自然 描 是 ,米佳 的 眼中满 满都 是与这 欣欣 向荣 的景致 一起 灿烂 的
绘 出来 ,பைடு நூலகம்能 完成 一位流 浪者 与令他 既感 到甜 蜜又 心酸 的 卡佳 的 美 。殊 不知 ,此 时的卡 佳早 已出卖 了 自己的 肉体 与

论布宁小说的艺术特色

论布宁小说的艺术特色

论布宁小说的艺术特色名作欣赏?/?项目呈现?>论布宁小说的艺术特色⊙吴晓明[牡丹江师范学院,辽宁牡丹江 157000]摘要:布宁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文学史上创作时间最长的作家之一,其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风格在当时的俄罗斯文学界可谓独树一帜,卓越的艺术成就使他于1933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是俄罗斯第一个获得此项殊荣的作家。

布宁的小说汲取了俄罗斯经典文学的精华,并进行着自己的艺术探索,给世人留下了探寻不尽的美学景观。

关键词:布宁小说艺术特色情节象征布宁曾说:“我是一个诗人”,他的小说注重艺术构思的空灵和对生活情节的诗意处理,浓厚的抒情气息、淡化简单的情节及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等艺术巧思赋予小说一种别样的精彩。

布宁小说从以叙事为中心的传统桎梏之中超脱出来,以抒发主观情感为主导,突出自我色彩,使作品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淡化情节、强化抒情布宁的小说不注重构建曲折的故事情节,不特意设置扣人心弦的高潮,不着力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情节也看似越来越失去主要布局手段的作用,而是随意着笔,好像将情节冲淡了,实际上作者更加倾力于抒发主观情感,崇尚内心思想和情绪的表达,这也正是布宁小说的艺术气质。

作品摒弃了传统模式的故事铺叙,在情节推进的过程中不时将作者的思想、见解、感情融入其中。

布宁把来自人生境遇的苦闷、对生命匆匆流逝的感伤及对死亡的思考等情绪浸润到作品中,这种情绪或流露在讲故事人冷静客观的叙述中,或与作品主人公的感情交融在一起。

布宁的作品已经偏离了现实主义小说的形式规范,而是将散文的元素融入其中,从而使作品呈现出一种自由开放的艺术风格,给人耳目一新的审美观照。

《安东诺夫卡的苹果》这部小说没有设置完整的故事情节,也没有树立鲜明的人物形象。

作品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以“我”的视角切入回忆,“我”对过去的生活充满诗意的怀念甚至是感伤,以十分忧伤的笔调展示出逝去生活的美好。

这正是作为没落的贵族后代的布宁对往昔美好生活的追忆和怀恋,是作者的真实情感在文本中的投影。

从空间叙事看布宁《陈年旧事》的“变化”主题

从空间叙事看布宁《陈年旧事》的“变化”主题

从空间叙事看布宁《陈年旧事》的“变化”主题【摘要】:^p :俄罗斯着名文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布宁在他创作于侨居时期的短篇小说《陈年旧事》中采取了多层次的空间叙事策略,叙事地志空间、人物心理空间与文本认知空间多位一体地托举出作品重要主题——由“少数”到“多数”、由边缘向主流的变化。

这一主题正是布宁流亡时期隐秘思想转变的外化与流露。

【关键词】:^p :布宁;《陈年旧事》;空间叙事;“变化”主题《陈年旧事》是俄罗斯着名侨民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伊·阿·布宁创作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人“我”的观察与回忆,复现了“某一个春天”里莫斯科阿尔巴特大街北极饭店房客伊万·伊万内奇的生活片段——他寄居旅馆,原本过着一成不变、孤僻单调的生活,随着“公爵”到此下榻,他的生存状态发生了某种意外的、焕发新生般的变化。

小说情节洗练,刻意淡化时间标记(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某一个春日”),几近静止、共时的创作体现出“绘画性”特征,但在叙事空间上却能划分出多元立体的层次——显在的“地志空间”,即“北极饭店”,这是故事赖以发生的物理空间;潜在的人物心理空间,寄寓着主人公伊万·伊万内奇以及叙述者“我”的心理流变,以及体现作品意义归旨的文本认知空间。

这三重叙事空间对应并行而又联系紧密:地志空间是心理空间和认知空间的标志物和具象外化,心理空间和认知空间层层深入地体现着内涵,指作品在整体意义上的主题和价值。

小说的地志空间被聚焦式地框定为阿尔巴特大街“北极饭店”,这是主人公伊万·伊万内奇居住的地方。

那里看似人来客往,可在叙述人“我”眼里,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封闭空间:它最突出的部分不是开阔热闹的大厅或者灯火通明的活动场所,而是走廊和客房共同组成的晦暗压抑的空间——“曲轴形的走廊”:暗示陀螺般年复一年、一成不变的莫斯科;“客房的窗户都朝内院开,房门上端的玻璃又不大透光”:阴暗的光线与局促的视野指向封闭压抑的旅馆生活;“转一个弯以后是更长更暗的甬道”,象征过渡的通道也剥夺了洞见光明的可能,仍旧导向沉重的黑暗,只有“闪着红光”的壁灯和“令人不好受”的反光镜制造出光亮和开敞的假象。

[精品]布宁作品中大自然的深刻内涵

[精品]布宁作品中大自然的深刻内涵

[精品]布宁作品中大自然的深刻内涵布宁作品中大自然的深刻内涵摘要:布宁是20世纪俄国侨民文学的杰出代表。

他虽在外漂泊半生,却始终眷恋故乡的土地,俄罗斯大自然更成为他创作的永恒主题。

在布宁的作品中,大自然不仅能反映出他对故乡的深切思念,更能折射他对生命、死亡和爱情的哲学思考,以及对宗教思想的深入探究。

关键词:布宁;大自然;永恒伊凡?阿列克谢耶维奇?布宁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其卓越的、出神入化的艺术才能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世界名著的特点。

当我们阅读布宁的作品时,无一不为其塑造人物形象之生动、表现心理过程之深刻而叹为观止,尤为令人们赞叹的是布宁以其惊人的细腻笔触描绘出的自然风光。

在布宁的作品中,大自然往往占据着大量篇幅,它不仅是构成文学创作的要素,更是探究其作品内涵的切入点。

一、情系俄罗斯大自然著名诗人勃洛克曾说,很少有人像布宁那样了解和热爱大自然。

的确,俄罗斯大自然于布宁而言,宛如初恋,成为他一生的牵挂。

布宁生于一个有着古老历史的贵族家庭,但这个贵族世系传到布宁的父辈时已是破落不堪,无奈之下只能举家迁居到奥尔洛夫省叶列茨县的乡下庄园。

那里有着广漠的莽原、寂静无声的田野,夏季沉浸在庄家、青草和野花的海洋中,冬季则被笼罩在一片银光素裹中。

正是这片土地孕育了布宁的爱恋与感动,隐藏了布宁内心深处的痛处与无奈,陪伴着布宁度过了他的充满忧伤而又独特的诗意的童年。

自然地,大自然就成了布宁创作的永恒主题:1891年出版的第一本抒情诗集《1887――1891年诗集》包含对大自然的颂赞之情;1900年夏季发表的长诗《落叶时节》,贴切地展现出华丽中含着凄清的秋天的俄罗斯森林;流亡海外时期,俄罗斯大自然真切地传达了一位流浪者的孤苦无依与思乡情怀。

《深夜时分》中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读者完全被俄罗斯大自然牵引着,缓缓走进了久远的、幸福的初恋时光,走进了令作者魂牵梦绕的家乡。

也许,只有将印刻心中的俄罗斯大自然描绘出来,才能完成一位流浪者与令他既感到甜蜜又心酸的故土的交流与融合。

布宁

布宁

它在旋风雪中咆哮 好象野兽在原野上哀号, 它摧毁了旧有的楼堂 给森林留下了一片空旷, 然后又给这空洞的框架 挂上了透明的冰霜, 于是在蔚蓝色的天空下 便在寒冷中闪烁发光。 到了夜晚,在冰雪晶莹的花 纹间 透出了苍穹的星火点点, 北斗星座也眨起了她明亮的 大眼—— 在那死寂沉默的时刻, 当寒冷中闪出熹微的红火 北极光熊熊光焰正强!
生活
布宁于1870年10月22日出生于俄 罗斯奥廖尔省的一个破落的贵族 家庭。他的童年就是在奥廖尔省 的一个农村度过的。破落的家庭 使布宁少年早慧,他从小酷爱文 学,崇拜普希金、莱蒙托夫等俄 国古典诗人,尽管命运不济,他 却接受了世袭的贵族的许多阶级 偏见。他对自家的高贵门第十分 自豪,对本家族昔日的豪华生活 十分向往,深深感到生不逢时。 他甚至连中学都没上过。受生活 所迫他早早的步入社会,做过许 多工作,换过许多职业,曾当过 校对员、统计员、图书管理员、 报社记者。
布宁在19世纪90年代的创 作的焦点集中在于探索美, 表现美,在大自然中发现 美的形象的具体表现,在 对俄罗斯农村和大自然的 描写中表现了做着这对大 自然,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作品: 《在天涯》(1897)(374) 《在开阔的天空下》 (1898)
从20世纪初期开始, 布宁的创作风格有所变化, 有客观的叙事向抒情的自 我表现转化,作家对世界 的感受,个人的心境和思 索把这一时期的作品连接 成了一个整体。作家在这 里关注的是千百年来形成 的俄罗斯生活准则,探究 其衰落的原因,努力捕捉 其历史发展进程,弄清与 俄罗斯传统文化格格不入 的资产阶级文明给俄罗斯, 俄罗斯人民带来了 什么。
长诗落叶1900374短篇小说安东诺夫卡苹果1900374中篇小说乡村19091910375短篇小说苏霍多尔1911375短篇小说旧金山来的绅士1915375侨居时期侨居时期他沉湎在唯心主义和悲观主义之中失去了对社会研究和观察的兴趣文思枯竭只能写些早年的回忆抒发一下个人内心的感受

伊万·布宁作品与当今俄罗斯中学的文学课教学

伊万·布宁作品与当今俄罗斯中学的文学课教学

伊万布宁作品与当今俄罗斯中学的文学课教学贾 茜 俄罗斯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优秀文学传统的民族,而这种传统的形成及其代代传承,很大程度上在于她注重从中小学起就着力培养年轻一代的文学兴趣和文学素养。

俄罗斯为世界人民贡献出了一大批堪称泰斗的一流作家和作品,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高尔基……这些在世界文坛上熠熠生辉的名字,从小即为娃娃们耳熟能详,他们的经典作品,也是中小学生从小熟谙的必读书目。

而我们在这篇文章中所要关注的一位同样优秀的俄罗斯作家伊万·布宁,与上述经典作家相比较,则是在苏联-俄罗斯中学文学教学领域经历比较特殊、也比较坎坷的一位。

伊万·布宁在俄国内文学界的命运确可谓一波三折。

早在十月革命以前,布宁就以短篇小说《安东诺夫苹果》、诗集《落叶》等优秀作品在文坛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十月革命以后至斯大林时期,由于大一统文艺政策的推行,意识形态成了作家和批评界所必须遵循的最高纲领,白银时代流派纷呈、百花齐放的局面逐渐为一种话语独霸天下的局面所取代。

教育界的情形也大致相同,文学的政治教化作用被无限拔高,文学作品的教学成了历史进程甚至阶级斗争的简单图解,学生审美趣味的培养和对作品进行语言和风格分析仅作为补充练习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文学教材中增加了大量应时之作,对经典作品的阐释也必须贯彻阶级的观点。

伊万·布宁这样一位憎恶暴力革命、反苏立场鲜明的作家自然无法在文学教学界保持其地位,其作品也长期无法与本民族真正热爱文学的读者见面,更不要说能选入中学文学教材。

赫鲁晓夫上台以后,着手修订以前过于僵死的文艺政策,苏联文艺界进入了后来证明是意义深远的“解冻”时期,以所谓侨民文学和回归文学为代表,一些被淹没和尘封已久的名字被重新提起,伊万·布宁才开始回到国内读者当中。

决定性的转变发生在1985年以后,戈尔巴乔夫施行以“新思维”为思想指导的改革,从根基上撼动了几十年里一直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o. 2
Apr i l 2 013
主体 间性 美 学 视 域 下 的伊 凡 ・ 布 宁 大 学 文 学 院 ,湖 北 武 汉 4 3 0 0 7 2 ; 2 .安 阳 师 范 学 院 文 学 院 , 河南 安 阳 4 5 5 0 0 0 )
Th e Tr a g i c Na r r a t i v e i n I v a n Bu n i n’ S No v e l s f r o m 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 I n t e r s u b j e c t i v e Ae s t h e t i c s
a e s t he t i c s c on s c i o us l y a nd un c o ns c i ou s l y, t hus s h owi ng a i nt r i ns i c c o mp l e x i t y a n d c o m pa t i bi l i t y .
ZH A N G Yi — we i ,
( 1 . Co l l e g e o f Ch i ne s e La ng ua ge a n d Li t e r a t u r e,W u ha n Un i ve r s i t y, Wu ha n 4 3 0 07 2, Ch i na; 2 .S c h o ol of Chi n e s e La n gu a ge a n d Li t e r a t u r e,Any a n g 45 5 0 0 0, Ch i n a)
t r a g i c c ha r a c t e r s i n t he n o ve l s wi t h c o m pl e x l i f e e xp e r i e nc e a n d t h e i n t e r a c t i on of a va r i e t y o f a r t pr a c t i c e s ,b ut a l s o f o r ms a ki nd o f t r a g i c na r r a t i v e s pa c e a nd v e r y p o e t i c a t m os ph e r e .
Lo o k i n g f r o m 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 i n t e r s u b j e c t i v i t y a e s t h e t i c s , B u n i n ’ S n o v e l s c o n v e y a k i n d o f
看, 布 宁 小 说 在 传 达 着 一种 平等 精 神 和 宗 教 情 怀 的 同 时 , 也使 小说的悲剧 性叙事意 义获得一 种提升 和超越 , 从 而 在 自觉 与不 自觉 之 间 , 架起 了一 条 由文 学 通 达 哲 学 、 美 学 的 道路 , 进 而 呈 现 出 复杂 性 、 融 汇性 内蕴 。 关键 词 : 主 体 间 性 ;自然 ; 死 亡 ;爱 情 ; 悲 剧 性 空 间 中图分类号: 1 1 0 6 .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 — 2 6 0 3 ( 2 O 1 3 ) 0 2 — 0 1 0 4 — 0 7

要: 俄 国流 亡 作 家 伊 凡 ・ 布 宁 凭 借 复杂 的人 生体 验 , 多 种 艺 术 手 法 的 交互 运 用 , 在 小 说 中 塑造 了 一 系
列极 富悲 剧 性 的人 物 形 象 , 也 营 构 出 一 种 悲 剧 性 的 叙 事 空 间 和 极 其 诗 意 化 的 氛 围 。从 主体 间 性 美 学 视 域 来
e q ua l i t y s p i r i t u a l a nd r e l i gi o us f e e l i n gs, me a n whi l e he a c hi e v e s s u bl i ma t i o n i n t he n ov e l ’ S t r a g i c n a r r a t i v e me a n i ng . Aa n d f i n a l l y he s e t s up a n a c c e s s f r o m l i t e r a t u r e t o ph i l os o ph y a n d
Ab s t r a c t :Th e Ru s s i a n e x i l e wr i t e r I v a n B u n i n n o t j u s t p o r t r a y s a s e r i e s o f e x t r e me l y
第 2期
2 0 1 3年 4月
华北 电力大 学学 报 ( 社 会科 学版 )
J o u r n aI o f No r t h Ch i n a E l e c t r i c P o we r U 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aI S c i e n c e s )
Ke y wo r d s : i n t e r s u b j e c t i v i t y ;c h a r a c t e r s ;n a t u r e ;d e a t h;l o v e ;t r a g i c n a r r a t i v e s p a c e 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