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实用主义思想中的儒学情结
胡适 思想 总结
胡适思想总结胡适(1891-1962)是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化评论家、作家和教育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尤其在教育与文化领域的改革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胡适的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胡适强调科学、民主和自由。
他认为,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精神,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他主张民主政治和法治社会,认为只有建立起真正的民主制度,才能达到国家治理的最佳状态。
他也非常重视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主张全面的个人自由发展,反对权威主义和专制主义。
第二,胡适提倡现代教育。
他认为,教育是国家进步的基石,只有通过教育来培养人才,社会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他主张推崇科学和实用主义的教育方法,反对教条主义和空洞的传统教育。
他提出了“立志志学学”、“东西学结合”等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
第三,胡适倡导文化独立。
他认为,中国必须摆脱对外文化的依赖,拥有自己独立的文化体系。
他主张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反思,并与西方现代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
他的“革命三人组”理论,即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日本文化进行对照,寻找其中的优点和缺点,以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并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文化支持。
第四,胡适强调实践和行动。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和行动,才能真正理解和改变社会。
他主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反对只纸上谈兵、不实践的空谈主义。
他在教育和文化改革方面,不仅提出了理论,还亲自实践,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和文化事业,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
综上所述,胡适是一位思想开明、进步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的思想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深深地影响了中国近代教育与文化的发展。
他的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思想,激发了人们对自由、人权和民主的追求。
他的现代教育理念,为培养人才和推动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思路。
他的文化独立思想,促使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
他的实践与行动,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活力。
胡适思想的总结
胡适思想的总结胡适(1891年-1962年)是中国现代思想家、教育家、文化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民主革命的先驱者之一。
他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提出了一系列宝贵的思想观点和思想方法,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对胡适的思想进行总结。
首先,胡适主张思考和实践的结合。
他认为,只有通过批判性思考并将思考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运用。
胡适反对空洞的学院主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并在自己的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思想。
其次,胡适提出了“实用主义”的观点。
他认为,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而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理论的完美。
胡适主张学术研究要有实践应用的价值,必须关注社会问题,以改善社会为目标。
第三,胡适强调人的自由和个性。
他反对封建主义和儒家传统对个人自由和创造力的束缚,主张个人应该拥有思想的自由和创造的权利。
他认为,只有在一个自由的社会环境下,个人才能发挥最大的潜力,并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第四,胡适提倡民主主义和科学思想。
他坚信民主制度的优越性,并呼吁推动中国社会向民主制度转型。
他批评中国传统思想的封建性和专制性,并提出了科学思想的重要性。
他主张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以实现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提升。
第五,胡适倡导文化多元主义。
他认为,文化应该是多样性的,每个人都应该从自己的文化背景中找到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他主张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反对排斥和歧视。
他也强调文化的交流和对话的重要性,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和谐发展。
第六,胡适主张新文化运动。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导者之一,他通过倡导新的思想和文化观念,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他批判了封建文化和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主张追求科学、民主、自由和平等的革新。
总结起来,胡适的思想是一个综合性的思想体系,包括思考和实践的结合、实用主义、个人自由和创造力、民主主义和科学思想、文化多元主义以及新文化运动等。
从胡适自传看胡适与新儒学
第20卷第1期 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1月Vol.20No.1 Journal of Jing men T echnical College Jan.2005[收稿日期]2004-09-23[作者简介]王 琳(1980-),女,山东烟台人,北京大学世界文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从胡适自传看胡适与新儒学王 琳(北京大学世界文学研究所,北京 100871)[摘 要]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胡适是作为儒家传统的批判者而闻名于世的。
然而人们常常忽略的事实是:胡适在早年与新儒学的接触中所得到的那些思想和见解对他的一生都是有着挥之不去的影响的。
该文并不拟全面讨论胡适与新儒学的关系,只试图从胡适的自传这一新的角度出发揭示新儒学对胡适的影响以及胡适对此的态度。
[关键词] 新儒学;实验主义;胡适[中图分类号] I20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657(2005)01-0009-051915年,当陈独秀在上海创刊 新青年 时,新文化运动已经初露端倪了,虽然!新文化∀在当时仍然还是一个宽泛而模糊的概念,但是它的勃起已经暗示出与传统文化之间那条深刻的历史鸿沟。
经过1919年五四运动的推波助澜,新文化运动势不可挡地席卷了整个中国。
正是在这场运动中,胡适、陈独秀联合李大钊、鲁迅、周作人、吴虞、吴稚晖等人结成了一个同传统彻底决裂的同盟阵线,掀起了一股打倒孔家店、反对儒教的浪潮。
而否定传统,全盘西化的呼声也在这股浪潮中愈演愈烈。
1918年6月 新青年 刊行了一期 易卜生专号 ,其中刊登了胡适与罗家伦合译的 玩偶之家 ,还附上了一篇胡适专门而作的长篇介绍性文章。
正是在这篇文章里,胡适第一次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个角度阐述了有关纯粹个人主义之特性的观点,并将矛头指向儒家的社会基础###家庭制度、等级制度。
胡适提出的问题和立论的角度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已经不算是完全陌生的了,因为这个问题已经吸引着社会改革家们的关注并在胡适的先驱者梁启超、严复等人的头脑中思考过。
胡适教育思想
胡适教育思想胡适是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先驱者和重要推动者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和学者。
下面将对胡适教育思想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推崇实用主义教育胡适认为,教育应该以实用为目的,而不是以学术研究为目的。
他批评中国传统教育过于偏重学术研究,而忽略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胡适主张教育应该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培养人们的实际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他推广实用主义教育,强调实验和经验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二、倡导科学教育胡适非常重视科学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他认为,科学教育不仅可以培养人们的科学素养,还可以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胡适主张在学校教育中加强科学教育,提高科学课程的地位,同时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
三、强调个性自由胡适非常推崇个性自由,主张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爱好。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们的个性和兴趣爱好,而不是强制性地塑造一个人。
胡适提倡开放、自由的教育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四、推崇平民教育胡适非常关注平民教育问题,认为教育应该面向广大人民群众。
他主张在学校教育中推广平民教育,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受教育水平。
胡适认为,平民教育不仅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还可以促进社会平等和民主化进程。
五、强调教育独立胡适认为,教育应该独立于政治和经济而存在,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干扰。
他主张建立独立的教育体系,由专业的教育机构来负责教育的管理和决策。
胡适认为,只有教育独立,才能保证教育的公平和公正,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总之、胡适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关注社会现实、推崇实用主义、倡导科学教育、强调个性自由、推崇平民教育和强调教育独立。
这些思想反映了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在今天的教育改革中,我们可以借鉴和学习胡适的教育思想,进一步推动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胡适实用主义思想中的儒学情结
胡適實用主義思想中的儒學情結⊙張允熠胡适一再表白他的思想来源于杜威(John Dewey),然而美国学者格里德(Jerome B. Grieder)却说1:当胡适接触到杜威的思想时,他自己的思想已经很牢固地形成了,而且是不容易地被推翻的。
格里德是正确的。
本文认为,胡适的实用主义始终有一种「斩不断,理还乱」的儒家情结,这种情结决定了胡适实用主义的中国化特色,导致了他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左右受攻的境地,也给他的晚年抹上了一缕淡淡的悲剧色彩。
一顾名思义,实用主义(pragmatism)就是一种注重实用与实效、崇尚实行与经验的价值哲学,它主张凡能产生实际效果的思想都是真实的──除非它和经验相抵触。
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是以主张实证、实用、乐利为特征的,它体现了一种轻虚文、尚实用、重进步的现代美国精神和价值观。
作为价值论和目的论,实用主义的实用理性精神无论在形式和实质上都与明清以来的中国「实学」意向有许多契合之处,并通过胡适之手在中国得到广泛流行。
胡适一生反复申明他是杜威的信徒,他的思想就是杜威的实用主义,这大概是不成问题的。
但问题在于:究竟杜威的实用主义在胡适思想中占有多大比重?他是如何在中西两种「实用主义」之间达到会通的?这是胡适留给我们的一个有待解决的疑团。
胡适治中国哲学史,采用了「经学」(实学)与「哲学」(玄学)二分的方法,他认为「经学与哲学,合则两伤,分之则两受其益」2,从而扬经学抑哲学,崇实学反玄学,鲜明地表露了他以实用主义方法诠释中国哲学史的意向及其深含内藏的儒学情结。
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只写了先秦部分;汉唐写了一个《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宋明以下只写了几个人。
牟宗三曾批评胡适「一点都不了解」中国哲学3,但胡适治学确实不太乐意谈纯哲学(玄学)问题,关注的重点仅为「方法」。
有趣的是,他写的这几个「近代」人物,几乎是清一色的「实学」大师,照胡适的话说,他们都是「实用主义」哲学家。
显然,胡适试图用这种「实学」与「玄学」二分的解构法,对这些实学大师们的思想传统进行一番能与杜威主义相融通的改铸。
论胡适与实用主义
3 嘉 兴 学 院 学 生 工 作 发 展 探 索
开 继 嘉 兴 学 院学 生 工 作 充 分 调 动 学 生 积 极 性 , 用 网 络 优 核 办 法 和 工 作 细 则 , 展 学 风 创 建 活 动 , 续 推 动 具 有 本 院 利
势 , 一 步 拓 展 工 作 渠 道 ; 造 良好 的 学 生 工 作 氛 围 , 强 特 色 活 动 。 进 营 加
期 学 生 工 作 计 划 制 定 和 总 结 。学 风 建 设 , 规 校 纪 教 育 , 校 学 提 高 学 生 素 质 的 一 条 有 效 途 径 。 生 宿 舍 管理 , 生 综 合 素 质 测 评 工 作 , 理 咨 询 和 辅 导 , 生 学 心 学
的 思 想 动 态 研 判 , 合 考 评 , 奖 评 优 和 学 习 困 难 学 生 的 帮 综 评
关 键 词 : 适 ; 用 主 义 胡 实
中图分 类号 : G4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3 9 (0 2 1— 1 60 1 7— 1 8 2 1 ) 00 2 -2
1 胡 适 的 传 统 文 化 背 景
在 上 海 0的 六 年 里 , 适 接 触 了 西 方 的 一 些 思 想 , 严 复 翻 胡 像
( ) 养 学 生 干 部 , 建 学 生 自 治 管 理 主 力 军 发 生 , 总体平稳 , 心理 工作 成 效观 测点 顺 利达 到
辈 教 育 , 榜 样 的 力 量 带 动 更 多 的 标 兵 形 成 。开 展 学 雷 锋 预 期 目标 。 以 活动 , 入 贯彻社会 主义核心价 值观 。 深 ( ) 续 深 化 落 实 学 校 的 文 明 修 身 行 动 计 划 , 一 步 加 3继 进 强 学 生 的 学 风 建 设 和 日 常 管 理 工 作 , 定 并 完 善 相 关 的 考 制
胡适对儒家文化的基本态度
胡适对儒家文化的基本态度马 瑞 胡适对待儒家文化究竟持什么样的态度?对此基本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他是一个“全盘性反传统主义”者;另一种意见认为他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对儒家文化的态度是摇摆不定的笔者认为,胡适对儒家文化的态度具有两重性。
他之所以早年反孔,晚年又“崇儒”,原因不在于态度的转变,而在于“反孔”与“崇儒”的内涵有所不同。
胡适早年“反孔”反的只是定于一尊的孔家店——即儒家的意识形态,而对于作为学术思想的孔子学说精华部分的态度,则始终是不同的。
为便于讨论起见,我们有必要首先界定“意识形态”与“学术思想”的联系与区别。
按照余英时先生的解释:“思想是对于一切‘现象’或‘实在’进行原则性,基本性与系统性的研究与思考所获得的一切成果。
”(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根据这样的标准,西方的古典哲学,中古基督教神学,现代科学和中国的先秦诸子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等都可以包括在这一范围之中。
由于这些思想传统都是对于某些“实在”(最后实在、形而上实在、或超越实在)与现象(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或精神现象)的系统探究,这些探究在历史上不但形成了“思统”而且同时也形成了“学统”,因而用“学术思想”来代替“思想”作定义,则是顺理成章的。
至于“意识形态”,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的说法,即每一时代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系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2页)。
他们认为意识形态基本上代表着统治阶级——也就是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观点。
因此,意识形态不能正确地反映一个时代的政治社会的真实情况,它总是歪曲真实以维护本阶级的利益。
换言之,意识形态是阶级观的曲折反映。
后来,曼罕(karlM anhein)修正和补充了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论。
此后,在许多讨论这一问题的文献中,“意识形态”一词大致趋向中立化,既用于保守的右派,也用于激进的左派。
费密的《弘道书》与胡适的实用主义哲学
费密的《弘道书》与胡适的实用主义哲学内容摘要:《弘道书》是清初学者费密一部的重要著作,集中体现了费氏的儒学观点,以汉儒为宗,力倡实学,批判宋明理学的空疏,提出了自己的道统论和中实思想。
胡适有感于《弘道书》的独特价值,对费氏家学进行了全面的介绍,是近现代学术研究中,对费密思想评价最高的一位学者。
胡适用西方实用主义哲学阐释明清实学,努力在两者之间寻找沟通,体现了历史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
关键词:费密弘道书胡适实用主义《弘道书》是我国明末清初时期著名学者费密留传于今的一部重要著作。
胡适先后写《记费密的学说——读费氏遗书<弘道书>》和《费经虞与费密——清学的两个先驱者》两篇文章,介绍费氏学说,对他们在清学史上的地位给予很高的评价,是近现代学术研究中,对费氏思想介绍最全面,研究最深入,评价最高的一位现代学者。
一、费密及其《弘道书》费密,字此度,号燕峰(1623-1699),四川新繁人。
从小天资聪慧,好学穷理,但生逢乱世,饱经张献忠乱蜀之苦。
20岁时,去昆明探望在外做官的父亲费经虞,途中被劫,父亲用重金赎回。
回川后参加了镇压叛乱的斗争。
最后回到故乡,祖居一片灰烬,费密万念俱灰,离乡北行。
1657年,携家到江苏扬州等地,闭门著书,潜心学问,与当时名流王世祯、钱谦益等交往密切。
1673年,成为儒学名士孔奇逢的弟子。
费密在历经劫难后著书立说,融入了自己丰富的人生体验,不仅在经学、史学方面有独特的见解,而且在文学、医学、教育和书法等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其主要著作有《中传正纪》120卷,《弘道书》10卷,《文集》20卷,《圣门旧章》24卷,《诗钞》20卷、《外集》32种122卷,并完成其父所编的《剑阁芳华集》20卷,《雅论》26卷。
清人张邦伸评论说:“蜀中著述之富,自杨升庵后,未有如密者。
”【1】遗憾的是,后世对这位大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太少。
主要原因是大多数著书已失传,现流传的主要是1920年唐鸿学的刻本《怡兰堂丛书》中《费氏遗书三种》,即《弘道书》《荒书》《燕峰诗抄》,但这仅是费密著作的十分之一。
对胡适思想的总结
对胡适思想的总结胡适(1891-1962),字洪泉,号东坡居士,江苏无锡人。
他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人物,是一位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的思想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和文化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胡适思想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的融合,提倡科学精神和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倡导自由民主与个人主义,为中国引入现代文明铺平了道路。
首先,胡适思想强调科学精神和实用主义的价值观。
他主张通过科学的方法研究和实践来解决问题,强调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
他认为科学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活力,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动力。
胡适坚信只有追求真理和科学方法,才能在中国社会中实现成功的现代化进程。
其次,胡适思想倡导自由民主与个人主义。
他是中国最早倡导民主政治的改革者之一,他主张人民有权利参与政治决策,坚持言论自由和人权保护的重要性。
他反对封建主义和专制主义的思想传统,主张实现自由、平等和人权的政治体制。
胡适还强调个人主义的重要性,认为每个人都应当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个人价值,从而实现个人幸福和社会进步。
第三,胡适思想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的融合。
他认为西方文明的价值和科学方法可以帮助中国实现现代化,但也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
他主张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保留下来,并结合西方的现代思想和科学,创造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文化。
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现代性的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胡适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主张实用主义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为了生活,生活为了教育”,强调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造力。
他反对“书本教育”,提倡实际经验和实践的教育方法。
他还主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自由思考、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
他的教育理念对中国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胡适思想也在文学艺术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他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文艺评论家,提倡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倡导实事求是、真实感和形式的创新。
他认为文学艺术是表达人类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方式,应该体现现代化的精神和价值观。
胡适的传统文化观
胡适的传统文化观
胡适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化人,他对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观点。
胡适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深厚的文化体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化观念、传统艺术以及生活习俗。
他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对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胡适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
胡适认为,儒家文化强调“仁”的理念,认为人应该以“仁”为核心价值,并以此为指导原则来行事。
胡适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得到保留和传承,但同时也应该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使之能够适应当代的发展需要。
他认为,只有保留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才能在现代世界中立足。
此外,胡适还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应该被视为一个综合性的文化体系,而不是单一的文化形态。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多种文化元素,其中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以及其他传统文化。
胡适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于其多元化的特点,只有将这些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充分发扬。
胡适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现代社会中得到适当的发扬和运用。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这些思想和理念可以为当代人的生活和工作提供指导。
同时,胡适还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和生活习俗也应该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保留和传承。
总的来说,胡适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应该得到保留和传承,同时也应该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使之能够适应当代的发展需要。
论胡适与实用主义
论胡适与实用主义胡适是中国实用主义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一生深受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
胡适为什么在众多的理论和思想中就选定了实用主义思想呢?这是同实用主义哲学的治学方法与胡适本身所固有的传统文化背景和存疑的精神以及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相契合所分不开的。
标签:胡适;实用主义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00126021 胡适的传统文化背景胡适在去美国留学之前先在家乡安徽绩溪接受了近十年的传统文化教育,后又在上海接受了六年的新学教育。
胡适的家乡安徽绩溪属古代的徽州,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氛围极为浓重的地区。
在这里既出了程顥、程颐兄弟和朱熹这样的理学大家,又出了江永、戴震这样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
在这种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胡适接受了传统的私塾教育,从父亲为他所编的《学为人诗》到《小学集注》、《四书集注》、《诗集传》、《周易本义》和《四书五经》等经书无不熟读。
这为胡适的实用主义思想打下的深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
1904年胡适又到上海求学,胡适在上海先后就读于梅溪学堂、澄衷学堂和中国公学等三所学校。
在上海0的六年里,胡适接触了西方的一些思想,像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中的“适者生存、物竞天择”法则对胡适的影响是很大的。
这一点也就使杜威实用主义哲学所倡导的渐进主义学说与胡适所具备的进化论观点相符合,而且更深化、更系统,为胡适师从杜威提供了结合点。
2 胡适思想上的存疑精神从思想精神上看,胡适自幼就有一种存疑的精神,“我十几岁的时候,便已有好怀疑的倾向,尤其是关于宗教方面。
我对许多问题存疑,我反对迷信鬼神。
我对我的文化生活,乃至日常生活的一切理论、记载和事实,如一有怀疑,也都要予以批判来证明或反证明。
这都是由于我的怀疑的倾向所致。
所以纵使我才十几岁的时候.我已经在寻觅—个能解决我怀疑的方法。
”我们可以从他对鬼神态度的变化中看出他幼年时的存疑的精神。
胡适的母亲把胡适从小就许在观音座下做弟子,让他从小就信神、礼佛、拜孔子。
胡适实用主义伦理思想研究
胡适实用主义伦理思想研究摘要胡适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一位集大成者,他广泛涉猎哲学、政治学、文学、教育学、考据学、伦理学等学科,并在各领域都有一定的造诣。
胡适一生始终怀着改善中国贫穷落后状态的初衷,他认为要想实现西方的现代化首先应该从解放人们的思想开始,解放人的思想的第一步是实现个人自由,实现个人自由就要把个人从封建大家庭中解救出来。
他试图以实用主义的方法对中国社会进行改良,在他的政治、经济、教育等伦理主张中包含着丰富的实用主义思想,同时也进行了一系列实践。
他的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在政治上提倡民主自由的“宪政主义”;在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用“实业打倒贫困”;在教育上为实现平民化主张“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在家庭伦理上提倡“男女平等”。
胡适实用主义伦理思想及其指导下的实践能够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理论和实践资源。
关键词:胡适,实用主义,伦理思想,评价目录摘要 (Ⅰ)ABSTRACT (Ⅱ)目录 (1)第一章绪论 (3)第一节选题缘由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3)一、选题缘由 (3)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4)第二节研究的内容、方法和创新 (6)一、研究内容 (6)二、研究方法 (7)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7)第二章胡适实用主义伦理思想的产生 (9)第一节胡适实用主义伦理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9)一、胡适个人的生活经历 (9)二、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和道德诉求 (10)三、20世纪初西方实用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1)第二节胡适实用主义伦理思想的理论源泉 (13)一、对中国传统儒家、墨家伦理思想的继承 (13)二、受赫胥黎等西方怀疑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 (13)三、受杜威等西方实用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 (14)第三章胡适实用主义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16)第一节“宪政主义”的政治伦理思想 (16)一、实用主义伦理思想指导下的政治改良 (16)二、政治伦理的实质:民主宪政 (17)三、政治伦理的核心:保证个人权利和自由 (19)第二节“自由主义”的经济伦理思想 (20)一、从社会主义经济到资本主义经济的伦理转向 (21)二、满足最大多数人幸福的经济伦理诉求 (22)三、实业强国的伦理动因 (24)第三节“教育救国”的教育伦理思想 (25)一、实行教育民主化的第一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25)二、引入西方现代平民教育理念:提倡个性教育、生活教育 (26)三、教育伦理思想的实践 (28)第四节“女子解放”的家庭伦理思想 (29)一、提倡男女平等 (30)二、主张女性独立自主 (31)三、宣扬平等自由的婚姻观 (33)第四章胡适实用主义伦理思想的评价 (35)第一节胡适实用主义伦理思想的理论价值 (35)一、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伦理学 (35)二、批判了以家族制为代表的封建伦理制度 (36)三、宣扬自由有利于个性解放 (37)第二节胡适实用主义伦理思想的局限性 (38)一、实践过程中缺乏经济基础的支撑 (38)二、实用主义方法论的局限 (39)结语 (40)参考文献 (41)致谢 (43)第一章绪论第一节选题缘由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一、选题缘由胡适是我国近现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资产阶级学者之一,他从小接受家庭教育和传统私塾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深谙其理,所以对其存在的弊病认识也比较深刻。
胡适实用主义内容
胡适实用主义引言胡适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文化评论家和教育家,他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也是中国现代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胡适提出了实用主义的概念,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胡适实用主义的内涵和影响进行探讨。
胡适的实用主义观点实用主义的定义实用主义是胡适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价值取向,他认为应该以实际的效果为导向,追求实现现实需求和社会利益的最佳结果。
实用主义的思想基础胡适的实用主义观点受到了西方哲学的影响,特别是英美哲学的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
他认为知识和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应该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对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实用主义的关键要素胡适认为实用主义包括三个关键要素:实事求是、效果至上和目的明确。
- 实事求是:胡适主张对事物进行客观、准确的认识和评价,不偏离实际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行动。
- 效果至上:胡适认为行动的目的在于实现最佳的效果和结果,效果是判断行动成败的唯一标准。
- 目的明确:胡适认为行动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以确保行动能够朝着预期目标前进。
胡适实用主义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实践教育的推崇胡适提倡实用主义的核心理念与中国传统教育观念有所不同。
他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提供与社会需求相符的知识和技能。
教育与社会的紧密联系胡适认为教育应该与社会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他提倡学校与社会的密切合作,使教育得以贴近社会需求,切实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学校制度的改革胡适主张改革传统的学校制度,完善教育体系,创造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学习环境。
他提倡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推动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对接。
胡适实用主义在文化思想领域的影响文化现代化胡适认为文化的发展应该紧密结合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他主张以现代思想为导向,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真正含义,进行文化的现代化。
文化综合胡适提倡文化的多元化和综合化。
他主张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吸收优秀的文化成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开放心态的综合性文化人才。
论胡适的治学思想及影响
论胡适的治学思想及影响一代学术名人及教育家胡适,受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影响,自幼逐渐形成了一套自身的治学思想。
他认为治学过程中务必要培养和坚持怀疑的、批判的、自由的、不苟且的和科学的精神,同时需要运用科学的治学方法,首先要正确选择学习切入点,依据学习兴趣和个人禀赋选择学科专业;其次要以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为核心方法,以保持基本的治学习惯为基础。
他的治学思想对其本人、学术思想界和教育界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标签:胡适;治学精神;治学方法胡适一生主要活跃在学术思想界和教育界,他的治学思想无疑在当时的学术界掀起了一阵阵浪潮,并指导和培养了大批学生,用“桃李满天下”来形容不为过,其中不乏学术界的知名学者人士;而他的治学思想也是一份独特的精神遗产,对当今乃至后世的历史借鉴意义不言而喻。
一、胡适治学思想的来源(一)家庭教育的熏陶胡适治学思想的形成与他所受的家庭教育有一定的关系。
胡适的父亲胡传生前对他的亲身教育有限,仅教他识得几百汉字,但其治学精神对于胡适的影响却是启蒙性的。
胡传去世后,不到四岁的胡适得父亲遗嘱教他努力读书上进,胡适的母亲冯氏得丈夫嘱咐“穈儿天资聪颖,应该令他读书”,寥寥数语,对胡适一生的影响却非常之大。
幼年的胡适无疑从父亲的治学上受到了莫大的启发,他十多岁时对宗教的怀疑倾向与批判精神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父亲所遗留的精神遗产的影响。
母亲冯顺弟在胡适的学习和成长教育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自胡传逝世之后,冯顺弟以胡传为样板对胡适进行教育,严格督促他念书学习。
胡适全然记在心中,母亲用她全部的生活和为人处世教给了他一种做人和做学问上的容忍精神,“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接人待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这位慈母对此后胡适一直践行思想自由和包容精神起了重要作用。
(二)学校教育的浸染胡适治学思想的趋渐成熟归功于学校教育及接受学校教育过程中的自身领悟,尤其是他在美国留学期间所受的几位老师和人物的影响与启发。
论胡适的实用主义方法论
论胡适的实用主义方法论胡适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和思想家,他的主要贡献之一就是他的实用主义方法论。
实用主义方法论是一种哲学方法,它强调理论应该在实践中被验证。
本文将介绍胡适的实用主义方法论,并举出5个例子来证明它的有效性。
胡适的实用主义方法论胡适的实用主义方法论可以追溯到19世纪晚期的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
这种方法认为知识应该以实践为出发点,而不是以理论为出发点。
胡适进一步发展了实用主义方法论,认为实践和理论需要相辅相成。
他强调,只有在实践中应用和验证了理论,才能真正地了解问题的本质,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胡适的实用主义方法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实践第一实用主义方法论认为实践首先是最重要的。
它认为,没有实践就没有理论,而理论往往是通过实践来发展的。
因此,实践往往比理论更为重要。
例如,一个科学理论如果不能被实践所证明,它就没有意义。
同样,一个管理理论如果不能应用于实践中,它也就没有用处。
2. 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实践是发展理论的根据,但理论也是实践的指导。
实践能够帮助发现问题,而理论则可以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案。
因此,理论和实践应该相辅相成,相互支持。
3. 理论应该是可验证的理论需要在实践中被验证,否则它不是真正的理论,只是一种假设或猜测。
这就要求理论必须具有可验证性。
一个可验证的理论是可以经过观察或实验被证实或被否定。
4. 实践应该是基于理论的实践不应该只是盲目的试错,应该以理论为指导。
一个好的理论可以帮助实践更加高效,更有效。
实践可以帮助验证理论的有效性。
5. 理论应该是实践的灵感实践本身就是一种灵感的源泉。
理论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为实践提供新的灵感和指导。
因此,理论不应该被看作是一种僵化和局限性的因素,而应该是实践的灵感来源。
以上就是胡适实用主义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现在,我们将通过一些例子来证明这些原则的有效性。
例子1:咖啡屋胡适在上海的某个咖啡屋,看到了店里的侍者摆布咖啡壶的熟练技巧,他把这个过程看成是一件美事。
论胡适对儒家思想的践行
胡适不仅是我国白话诗的开创者,文学革命 的领导者,在 学 术 上 也 有 不 小 的 贡 献。 儒 家 思 想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中国古代拥有不可 撼动的地位,但到五四之际,随着新文化运动的爆 发,儒学的 地 位 开 始 被 颠 覆。 在 这 场 用 自 由 民 主 思想推翻封建儒家思想的运动中,胡适既是倡导 者也是实 践 者。 他 支 持 “打 孔 家 店 ”[1]763,反 对 儒 学独尊。但他 并 非 要 打 倒 儒 学,而 是 以 一 个 真 正 的儒者身份去改造儒学,给儒学注入时代活力,使 其更好地发展。并且,在日常生活和政治活动中, 他也时刻以儒家的优秀思想勉励自己,并时刻践 行。
论胡适对儒家思想的践行
张小娟
(曲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济宁 273100)
摘要:胡适倡导历史的、进化的、建设的文学观念,注重文学的时代性和实用性;推行国故整理运动,秉持儒家 自省态度整理了很多文献,其中包含大量儒家经典。他一生崇奉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由民主思想,以 及儒家中庸节制思想下的容忍与自由,并在生活与工作中时刻践行。儒家思想根植于他思想的纵深处,并时 刻以儒者的风范呈现出来。 关键词:胡适;儒学;儒者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4630(2019)06-0017-03
二、国故整理中显露的儒学态度
(一)国故整理பைடு நூலகம்高度肯定儒家的自省意识 在自省中求发展是胡适在国故整理过程中一
直秉持的态度。胡适认同孔子“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的观点,称这是“一个圣人的模 仿”,并指出“一个民族也和个人一样,最肯学人的 时代就是那个民族最伟大的时代”[6]117。孟子“不 耻不若人,何若人有?”的观点也影响了他。他认 为:“真诚的反省自然发生与真诚的愧耻。”[6]121真 诚的反省才能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认识到不足才 能找到努力的方向,并通过学习借鉴别人的长处 弥补自己的不足,在此过程中才能重拾信心。胡 适希望在国故整理中反省落后文化的弊端,同时 也想找 回 继 续 前 行 的 文 化 自 信。1923年,他 在 《〈国学季刊〉发 刊 宣 言 》中,倡 导 大 家 整 理 国 故, 并对国故和国学做出了界定:“中国的一切过去的 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 历史 文 化 的 学 问,就 是 ‘国 故 学 ’,省 称 为 ‘国 学’。”[7]研究 过 去 的 历 史 文 化,我 们 理 清 “国 粹 ” 和“国渣 ”。 “国 粹 ”能 让 我 们 在 面 对 西 方 文 化 的 同时坚守 民 族 自 信 心,不 至 于 走 向 “民 族 虚 无 主 义”;“国渣”能让我们知道自身的不足所在,促使 我们吸收和引进新思想,不至于成为“民族中心主 义”。胡适在《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中谈到 文学进化的第三层意义时指出,因为人类“守旧的 惰性”[2]75,对 于 前 一 个 时 代 留 下 的 无 用 纪 念 品, 我们没有及时清除,这些东西如果继续留存,会变
胡适实用主义思想中的儒学情结
胡适实用主义思想中的儒学情结胡适一再表白他的思想来源于杜威(John Dewey),然而美国学者格里德(Jerome B.Grieder)却说:当胡适接触到杜威的思想时,他自己的思想已经很牢固地形成了,而且是不容易被推翻的。
[1]格里德是正确的。
本文认为,胡适的实用主义始终有一种“斩不断,理还乱”的儒学情结,这种情结决定了胡适实用主义的中国化特色,导致了他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左右受攻的境地,也给他的晚年抹上了一缕淡淡的悲剧色彩。
一顾名思义,实用主义(pragmatism)就是一种注重实用与实效、崇尚实行与经验的价值哲学,它主张凡能产生实际效果的思想都是真实的——除非它和经验相抵触。
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是以主张实证、实用、乐利为特征的,它体现了一种轻虚文、尚实用、重进步的现代美国精神和价值观。
作为价值论和目的论,实用主义的实用理性精神无论在形式和实质上都与明清以来的中国“实学”意向有许多契合之处,并通过胡适之手在中国得到广泛流行。
胡适一生反复申明他是杜威的信徒,他的信仰就是杜威的实用主义,这大概是不成问题的。
但问题在于——正像一些学者所经常指出的那样,究竟杜威的实用主义在胡适思想中占有多大比重?他是如何在中西两种“实用主义”思想体系之间达到会通的?这是胡适留给我们的一个有待解决的疑团。
胡适治中国哲学史,采用了“经学”(实学)与“哲学”(玄学)二分的方法,他认为“经学与哲学,合则两伤,分之则两受其益”[2],从而扬经学抑哲学,崇实学反玄学,鲜明地表露了他以实用主义方法诠释中国哲学史的意向及其深含内藏的儒学情结。
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只写了先秦部分;汉唐写了一个《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宋明以下只写了几个人。
牟宗三曾批评胡适“一点都不了解”中国哲学[3],胡适治学确实不太乐意谈纯哲学(玄学)问题,关注的重点仅为“方法”。
有趣的是,他写的这几个“近代”人物,几乎是清一色的“实学”大师,照胡适的话说,他们都是“实用主义”哲学家。
从胡适自传看胡适与新儒学
The Autobiographical Approach to HU Shih and
Neo-Confucianism
作者: 王琳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世界文学研究所,北京100871
出版物刊名: 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页码: 9-13页
主题词: 新儒学 胡适 早年 儒家传统 批判 事实 思想 自传 忽略 五四新文化运动
摘要: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胡适是作为儒家传统的批判者而闻名于世的.然而人们常常忽略的事实是:胡适在早年与新儒学的接触中所得到的那些思想和见解对他的一生都是有着挥之不去的影响的.该文并不拟全面讨论胡适与新儒学的关系,只试图从胡适的自传这一新的角度出发揭示新儒学对胡适的影响以及胡适对此的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适实用主义思想中的儒学情结胡适一再表白他的思想来源于杜威(John Dewey),然而美国学者格里德(Jerome B.Grieder)却说:当胡适接触到杜威的思想时,他自己的思想已经很牢固地形成了,而且是不容易被推翻的。
[1]格里德是正确的。
本文认为,胡适的实用主义始终有一种“斩不断,理还乱”的儒学情结,这种情结决定了胡适实用主义的中国化特色,导致了他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左右受攻的境地,也给他的晚年抹上了一缕淡淡的悲剧色彩。
一顾名思义,实用主义(pragmatism)就是一种注重实用与实效、崇尚实行与经验的价值哲学,它主张凡能产生实际效果的思想都是真实的——除非它和经验相抵触。
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是以主张实证、实用、乐利为特征的,它体现了一种轻虚文、尚实用、重进步的现代美国精神和价值观。
作为价值论和目的论,实用主义的实用理性精神无论在形式和实质上都与明清以来的中国“实学”意向有许多契合之处,并通过胡适之手在中国得到广泛流行。
胡适一生反复申明他是杜威的信徒,他的信仰就是杜威的实用主义,这大概是不成问题的。
但问题在于——正像一些学者所经常指出的那样,究竟杜威的实用主义在胡适思想中占有多大比重?他是如何在中西两种“实用主义”思想体系之间达到会通的?这是胡适留给我们的一个有待解决的疑团。
胡适治中国哲学史,采用了“经学”(实学)与“哲学”(玄学)二分的方法,他认为“经学与哲学,合则两伤,分之则两受其益”[2],从而扬经学抑哲学,崇实学反玄学,鲜明地表露了他以实用主义方法诠释中国哲学史的意向及其深含内藏的儒学情结。
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只写了先秦部分;汉唐写了一个《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宋明以下只写了几个人。
牟宗三曾批评胡适“一点都不了解”中国哲学[3],胡适治学确实不太乐意谈纯哲学(玄学)问题,关注的重点仅为“方法”。
有趣的是,他写的这几个“近代”人物,几乎是清一色的“实学”大师,照胡适的话说,他们都是“实用主义”哲学家。
显然,胡适试图用这种“实学”与“玄学”二分的解构法,对这些实学大师们的思想传统进行一番能与杜威主义相融通的改铸。
例如,胡适说“李觏是实用主义家,他很光明昭著的提倡乐利主义”[4],“李觏不但把一部《周礼》做成一部有系统的政治学说,他还把一部《周易》也做成一部实用的学说。
”[5]“实用”、“实效”、“乐利”在胡适思想中既是目的,也是他衡判一个学派的标准,这种标准既是从杜威那里学来的,也是中国传统所固有的。
但是,仅用“实用”、“乐利”来做价值判断显然有失全面,胡适只看到了李觏“人非利不生”中的“乐利主义”,而没有指出李觏认为只要不“伤财舍生”,学仙也“宜无害”[6]的“乐仙主义”——这与现代实用主义所张扬的明确的事功目的显然不是一回事了。
胡适论述到李觏的《礼论》和《易论》时采取了同样的方法。
例如,他只看到了李觏的《易论》十三篇“急乎天下国家之用”的合理之处,却没有指出这些论著中所渲染的神秘的人性论;他高度评价李觏的《礼论》是“谋乐利的工具”,对“礼”在李觏哲学中超拔的“玄学”意义却不置一词。
胡适对李觏和江西学派做了一个通观的价值评判:孙复为北方大儒,范仲淹为南方大师,他们的弟子中却有刘牧、周敦颐之流的道士!只有江西一派,完全是“非道士派”:欧阳修大胆疑古于前;李觏比欧阳修理更进一步;后来王安石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乃是江西学派的具体表现[7]。
这个评价大体上还是适宜的,李觏在思想上是王安石的先驱,他的根本主张也就是王安石变法的主张。
由北宋李觏、王安石和南宋陈亮、叶适宣扬的“乐利主义”,实为明清“经世致用”思潮的滥觞。
在胡适眼里,“乐利主义”是中国儒家实用主义流派的一个基本特征。
清初的顾炎武和颜李学派都是近代“经世致用”学的先驱者,“颜元、李塨的学派提倡‘正德,利用,厚生’,也是倾向乐利主义的”[8]。
胡适对颜李学派给予了极高评价,并冕予他们中国“实用主义哲学家”代表的桂冠。
他认为自宋至明的哲学发展史中,其间除出了陈亮、叶适几个人之外,实际上只是一部与禅宗争玄竞妙的历史,直至清代,“颜元大胆地指出他们说的太精了,太空了;他要从粗浅的艺学制度下手,从可以实证的实迹下手”[9]。
“颜元主张一种很彻底的实用主义”,因为“他自己已经过离乱的惨痛,从经验里体会出宋明儒者的无用”[10],“清初的实用主义趋势,用颜李学派作代表”[11]。
而胡适最推崇的一代大师戴震恰是颜李学派的南方传人:“戴氏注重‘生养之道’,主张‘无私而无欲’,与颜李学派似有渊源的关系。
”[12]但是,戴震毕竟也是个爱谈天地本体、自然之气的“玄学家”,胡适不得不把他从众多的理学家们中间“二分”出来,赞扬戴震的哲学与他们不同,“从历史上看,(戴震的哲学)可说是宋明理学的根本革命,也可以说是新理学的建设,——哲学的中观”[13]。
胡适对清代的“实用主义”如此情有独钟,就在于他认为这些中国“实用主义”的大师们真正继承了孔子儒学的“真精神”,都是以“拒斥形而上学”(reject metaphysics)为其思想特征。
“拒斥形而上学”(胡适译成“反玄学”)本是近世欧洲实证主义的各个流派共同的哲学特征和所用术语,胡适借它来诠释清代反理学思潮,指出这种思潮在中国早在明清之季就已经形成了,从而使中国实学思想与西方的实用主义达到进一步沟通。
胡适把“反玄学”提升到思想革命的高度,指出宋明以下“儒门谈薄,收拾不住第一流人才”,“玄学”大有冷落的景象,朱熹一派的人物如顾炎武、阎若璩等成了考证学的开山祖师,“约略说来,当日‘反玄学’的运动,在破坏的方面有两个趋势:一是攻击那谈心说性的玄学;一是攻击那先天象数的玄学,清学的开山祖师顾炎武就兼有这两种趋势”[14]。
北方的颜元、李塨一派自成体系,“其实只是一种强有力的‘反玄学’的革命”[15]。
胡适把清朝开国的第一纪元(1640—1740)断代为“反玄学”的时期,被他认为是颜李学派传人的戴震,则是在前期“反玄学”的基础上承颜李之志建立“新哲学”的第一人,这种新哲学既是在“穷理致知”的路上对程朱理学的“根本革命”。
在胡适看来,程朱理学中的“玄学”部分,恰是佛道影响的痕迹,而理学中的实用理性和科学方法才是真正孔孟的精神。
他将理学二分的目的,就是要将玄学的“杂绊”从儒学的“真精神”中剔除出去,这项工作戴震不仅早就做了,而且在批判旧理学的同时建立了自己的“新理学”。
“新理学”的特征就是从“实证的实迹上下手”。
由此可见,胡适完全淡化了戴震“气一元论”的本体论和认识论趋向,而把其“反玄学”的启蒙精神单独二分出来给以极高度的评价,认为惟此才能昭显儒家的科学精神。
另外,就是褒扬清朝的考据学。
那么,载震的“新哲学”与前此的“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哪里呢?胡适同样采取了“二分法”的回答,认为主要区别有两点:后者谈虚理,而前者讲实用;后者主静、敬,而前者主动,主习事,主事功[16]。
这两大区别正是杜威的实用主义与“形而上学”的区别,在中国的宋明儒学中,也就是“实学”与“玄学”的区别。
胡适通过对传统哲学“二分”的解构,坚定地认为“玄学”是释道的传统,“实学”是孔孟儒家的传统,这是他得以在中国的实用主义(实学思潮)与西方的实证主义(科学主义)之间相互诠释而使杜威的实用主义达到一种中国化改铸的方法论前提。
当然,正如本文已经指出的那样,杜威的实用主义与中国儒家的实学传统在致思趋向上本具一种契合和相通之妙,此种契合和相通自然地使杜威比康德、黑格尔、罗素等人更易为中国知识分子所熟悉、接受。
尤其像胡适这种实学情结深厚的儒生,在美国接触到杜威的实用主义恰如“他乡遇故知”。
由最初崇拜王充、范缜、张载、朱熹、顾炎武、戴震等人,到转而推崇赫胥黎(Huxley)和杜威,进而拜杜威为师,这对于胡适来说,实乃顺理成章之事。
然而,杜威的实用主义与胡适的实证精神毕竟有明显的差异。
首先,二者的致思趋向不尽相同。
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旨在克服主、客二元论,按照杜威的话说,就是“不承认在动作与材料、主观与客观之间有任何区别,但认为一个不可分析的整体中包括它们两个方面”[17],这样,便在认识论根源上决定了杜威实用主义是一种“知行合一”论。
而胡适的实用主义很少有认识论价值,它纯粹是一种方法论。
第二,杜威的“实用主义”既是一种方法论,也是一种价值论和世界观,但是胡适只选用了他的“实用价值论”和方法论,而摒弃了杜威的其它思想,并把“实用”提升为最高的价值理论和唯一的方法论。
这与胡适不爱谈“主义”的秉性有关,但也确实反映了中国儒学传统赋予他一种“实用理性”情结。
第三,杜威的思想来自于西方哲学传统,其本人的思想发展也有一个从理性主义到经验主义者的过程,尤其是黑格尔主义对他的自然经验主义产生了明显影响。
而胡适的思想却来自于中国的儒家传统,尤其是明清之际的“经世致用”思潮对他产生了持久性影响。
胡适对杜威的哲学体系也采取了实用主义的“二分法”——他所接受的杜威实用主义仅是被他打上中国儒学烙印的那部分,胡适正是带着中国儒家实用主义的情结来欢迎和接受西方实用主义学说的。
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前的中国社会意识形态转型期,实用主义所主张的疾虚贵实、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等经世致用思想,可以作为一种过渡型理论模式而起到某些积极作用。
它之所以能在中国广泛流行,与其说是胡适个人的作用,倒不如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机制的作用和历史发展的契机使然。
二实用主义——胡适有时也把它译成“实验主义”和“实效主义”,其实在英文中都只是pragmatism这个词。
然而不同的翻译使其派生了汉语意义上差异。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胡适是在不加区别地使用这几个同源异译的术语,实际上,胡适变换使用这些翻译名词的做法显然有其特殊的用意。
在讲到“经世致用”——目的和价值时,胡适大多使用“实用主义”这个词;在讲到“穷理格物”——行为和方法时,胡适大多使用“实验主义”这个词。
很清楚,“实用”突出了胡适实用主义的目的论和价值论,而“实验”则突出了胡适实用主义的方法论。
“实验主义”作为一种方法,在胡适那里用十个字一言以蔽之——“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大胆的假设”也即“大胆的怀疑”,由于胡适把这种存疑的方法系统化了,因此又叫“怀疑论”。
胡适曾说他受到赫胥黎“怀疑论”的影响,这是事实,然而对他影响最深刻的还是中国儒家的“怀疑论”。
“怀疑论”在中国儒家中具有悠久的传统,胡适认为它源于孔子,成于汉代王充和宋代的朱熹、欧阳修、马端临,至清代“怀疑论”已成显学。
早在胡适接受进化论和实用主义学说之前,中国式的“怀疑论”已经在他头脑中牢牢确立了。
王充的《论衡》在中国哲学和思想发展史中历来受到很高评价。
《论衡》充满着疾虚求实的经验论和“违实不引效验,则虽甘义繁说,众不见信”的科学精神——近代章太炎就特别欣赏王充的这种“怀疑之论”[18],所以他给自己的著作取名曰《国故论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