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的史学思想新论
黄宗羲的观点
黄宗羲的观点
黄宗羲的思想主张: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黄宗羲的新民本思想集中体现在其1653年写下的《留书》和1663年在《留书》基础上扩充而成的《明夷待访录》。
他在《留书・封建》篇指出,自秦以来中国政治“有乱无治”弊病的根源在于秦“废封建之罪”,进而以“托古改制”的方式主张效法古代“封邦建国”的诸侯自治制度,退而求其次,则应效仿唐初设置“方镇”以屏藩中央的制度。
黄宗羲激烈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黄宗羲进一步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法制,他指出,专制帝王的法,是为了保护他们自己的统治而制定的,因而是非法的。
黄宗羲认为,在法治的原则下,可以不废除君主。
但“天下不能一人而治”。
黄宗羲还驳斥了轻视工商业的传统思想,指出工商业和农业一样,“盖皆本也”,他认为有关国计民生的工商业应该受到保护。
黄宗羲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和他所提出的工商皆本的思想,反映了工商业发展后市民的一些政治要求,带有初期的民主思想的色彩,在当时是进步的。
论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
论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黄宗羲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经学家和教育家,他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被誉为中国近代思想的先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思想是他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和革新,是对中国封建王权和社会等级制度的挑战,是对人类政治智慧的一次大胆尝试。
本文将从黄宗羲的生平事迹、思想内涵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他“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
黄宗羲,字裕初,号万青,江西永新人,生于明末崇祯元年(1628年),卒于清初康熙四年(1665年)。
他早年受家庭教育,深谙经传之学,通达史馆之学。
他一生追求真理,从事文学、历史、哲学研究,在多个领域都有建树。
他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史学家之一。
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是他对封建王权的质疑和批判,是他对人类政治理想的表达。
他认为,天下万物本就是自然产生的,没有任何东西是永恒不变的。
天下才是最高的主宰,君王只是人民的代理人,理应负责人民的幸福。
这个思想正是黄宗羲力求深化儒家思想并推动政治改革的表现,同时也是对像律富等传统儒学观念的批判,是一种大胆的革新。
他的思想得到了当时一些知识分子的认同和支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黄宗羲的这一思想,首先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和超越。
传统儒家思想强调天人一体、君臣父子之道,注重家族伦理和等级秩序。
而黄宗羲则认为,天下万物是由天、地、人构成的,封建王权是人为形成的制度,没有永恒的正统,没有永远的王道。
他认为君主只是人民的代表,应当依法行事,为人民谋福利。
他的思想力求摆脱传统的教条主义,从而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学的变革与发展。
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是对中国封建王权和社会等级制度的挑战。
黄宗羲认为,封建王权体系下的社会等级制度是根植于封建礼乐之中,造成了一种尊卑失序的局面,使得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遭受严重的破坏。
他主张要建立起一个平等的社会秩序,使得天下人都能得到平等的待遇,这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来说是一个颠覆性的思想。
黄宗羲的教育思想总结
黄宗羲的教育思想总结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被誉为中国明代思想的代表之一。
他的教育思想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强调以“经世致用”的实践教育为核心,主张以诚信、知行合一、明理实践为基础的全面教育。
以下是对黄宗羲教育思想的总结。
首先,黄宗羲强调诚信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应以诚信为本,诚信是人与人交往最基本的道德原则。
他主张在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人际交往能力。
他认为教育要通过学习传统经典,学习古人的道德行为,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和道德情操。
其次,黄宗羲主张知行合一。
他认为知识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只有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他主张教育要注重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他提倡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再次,黄宗羲强调明理实践。
他认为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目标,使学生懂得如何正确面对人生的挑战和困境。
他主张教育要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成为有独立思想和判断力的人才。
最后,黄宗羲提出了教学方法的改革。
他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他主张教师要担任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个别化地培养学生的特长和优势。
总的来说,黄宗羲的教育思想是一种以诚信为基础,注重实践和思维培养的全面教育观。
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能够做到知行合一,明辨是非,对社会负责。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方面,可为我们提供很多有益的启示。
黄宗羲的历史编纂学思想和史料学观点
四
中 国 之 与 夷 狄 内 外之 辨 也 以 中 国 治 中 国
。
,
以 夷 狄 治 夷 狄 犹人 不可 杂 之 于 兽 兽 不 可 杂 之
,
,
于人 也
”
。
由此
,
他严厉 批评 了 前代 诸多 史 书 如 晋 书
,
《
》
,
他认 为
,
“
《
晋书 变例 载记
》 《
”
一
》
,
夷也
。
守 其 疆 土 者 则 传 之 人 乱 中 国 者 则 纪 之 后 之夷 狄 其 谁 不 欲 人 乱 中 国 乎
, ,
?
《
晋书 设
》
。
立 《 载 记 》 记 载 十 六 国 的 历 史 不 强 调 华夷
,
,
“
”
,
在 黄 氏 看 来 是 鼓励 夷狄 乱华
。
理应 受到 谴 责
1 1
料 学 现 点
“ ”
,
他还 指 出 宋 亡 于 元 是 千 古 之 痛
, ,
元修 宋史》
,
“
”
。
,
,
实 行 的残 酷 的 民 族高 压 政 策 亲 身 参 与 了 全 国 各 地 的抗 清 斗 争 这 些 都增 养 了 他 强 烈 的 民 族
, ,
意识
“
。
这种 民 族意 识 反 映 到 他 的 史 学 见 解 上 就是 坚 持 在 编 纂史 书 时 严 夷 夏 之 防
, ,
“
”
。
他 认为
一
:
、
历史 编 纂学 思想
。
论述黄宗羲的教育思想
论述黄宗羲的教育思想一教育思想㈠“公其非是于学校”(低频名解)黄宗羲认为,学校不仅应具有培养人才,改进社会风俗的职能,而且还应该议论国家政事,“公其非是于学校”。
这是他对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独特贡献,闪烁着民主思想的光芒。
这一思想集中反映在《明夷待访录学校篇》中。
即在学校中,大家共同议论国家的政事之是非标准,学校议政可以使上至朝廷命官,下至里巷平民,逐渐养成普遍议政的风气,而不是以天子的是非为标准。
“公其非是于学校”思想的基本精神在于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改变国家政事之是非标准由天子一人决断的专制局面。
这是对中国古代关于学校职能理论的创新,反映了他要求国家决策民主化的强烈愿望,也是近代议会思想的萌芽,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反对封建教育起了启蒙作用。
㈡论教学思想(低频论述结合其他教育家一起考)⒈力学致知在人的知识来源问题上,黄宗羲主张躬行实践以求知,力学致知。
⒉学贵适用为了改变自明中叶以后理学教学空书无用的学风,黄宗羲提出了“学贵适用”的思想,从这一思想出发,他强调只有适于实用的知识才是真正的学问,还将是否有真材实用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原则。
⒊学贵独创⑴强调由博致精⑵重视“异同之论”⑶深思与能疑⑷讨论辩难㈢论教师(低频论述和其他教育家一起考)⒈教师的地位和作用黄宗羲十分重视教师在人类文化知识传递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主张尊师,要求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黄宗羲还认为教师除了向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之外,还必须从事清议。
⒉为师的资格黄宗羲主张教师不仅要有真才实学,还必须品行端正。
此外他还提出地方官学的学官不应该由政府委任,而应由“郡县公议”产生。
⒊论教师的影响黄宗羲有关教师的思想突破了传统的教师理论,鲜明地反映了他的民主思想,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二历史影响黄宗羲的教育思想具有近代色彩的民主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论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
论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黄宗羲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化名人,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哲学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他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这一思想深刻地反映了黄宗羲的政治理想和伦理观念,是中国政治哲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从政治制度方面看,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是对传统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批判和反思。
在传统君主专制社会中,君主被视为天下的主宰,绝对的权力和统治地位使得君主可以肆意妄为,无视民众的利益,造成了天下百姓的疾苦和血泪。
黄宗羲认为,君主应当在天下人民之上,为天下人民服务,君主应当成为天下人民的仆人,而不是主宰天下人民的统治者。
在黄宗羲看来,君主应当尊重天下人民的权利和利益,尊重天下人民的意愿和诉求,从而建立一种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制度。
他主张通过平等法治来调整统治与管制的关系。
这在当时几乎是与众不同的观点,也是著名的政治思想之一。
虽然这一思想没有在当时得到足够的重视,但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后来中国的政治制度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从伦理观念方面看,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体现了一种民主和平等的伦理观念。
在传统君主专制社会中,君主被认为是皇权至上的神圣存在,他的命令和意志具有绝对的权威,天下百姓只能顺从和服从。
而在黄宗羲的思想中,天下人民应当是主体和主人,而君主应当是客人和仆人。
这种伦理观念反映了黄宗羲对平等和自由的追求,是对传统等级制度的一种根本批判。
他主张通过平等之道,来彻底改变绝对性的支配压迫的等级关系,建立一个以平等和自由为基础的社会。
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对后来中国政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清末民初时期,新式的公民观念开花结果,思想家们开始以民主和平等为中心思想,推动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变革。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展开和深化,成为一种新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
黄宗羲的观点
黄宗羲的观点黄宗羲(1193-1267),号宗羲,江苏彭城(今江苏南京)人,宋代思想家、经学家、辩论家。
他在宋朝政治和思想上拥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而被称作“晚宋朝的开创者”。
黄宗羲的思想被称为“思想重构”,是将宋明理学、儒家文化与外来思想和术语融合在一起思考,并重新审视宋元传统思想的理论和实践。
黄宗羲的思想有着多种重要的观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他重视把握人的“本性”,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性格特征,要善于发掘,加以充分发展。
二是他注重实用及技能,他认为学习不仅要知道原理,而且要掌握技能,有助于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实现实用价值。
三是他重视立德立言,他强调要做到言行一致,坚持廉洁奉公,克服贪欲欺诈,做到真正“无为而治”。
黄宗羲对宋代政治理论也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思考,他提出“政治有谋”的观点:在政治的运行中,既要有思想秩序,也要有严格的制度规范,而思想秩序和规范制度之间必须坚持“有谋”的联系,这就是他认为宋代政治的运行方式。
此外,黄宗羲还重视家庭教育,他认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父母的教育,是塑造一个人性格的重要原因,也是社会秩序的根本保证。
因此,他提出了父母之慎”思想,认为要教育家庭成员,就要以“父母之慎”,用“慈”来指导子女,用“爱”来鼓励子女,使子女在家庭教育中得到正确的引导和良好的成长。
黄宗羲的思想,对现在的社会也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对于现代社会的家庭教育、婚姻家庭价值观以及政治有谋的观念。
他的“思想重构”的理论,也不失为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为我们探索宋朝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视角,为现代社会提供了思考和参考。
总之,黄宗羲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他提出的观点颇具可延伸性,对现代社会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因此,研究黄宗羲的思想和理论,既可以丰富我们的理论视野,又可以帮助我们精进思想,创造性地发展社会建设和人文发展。
黄宗羲的学术成就及其现代价值
·83·黄宗羲的学术成就及其现代价值吴光内容提要:本文从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以及著作成果、讲学成就四个方面论述了黄宗羲的学术成就,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黄宗羲思想的现代价值。
作者认为,黄宗羲的“新民本”思想,已经超越了君主专制制度下传统儒家重民、爱民、为民请命的旧民本范武,而开始走向民有、民主、民治、民主监督的新范武。
黄宗羲在哲学上建立了以“力行”为根本宗旨的实践哲学和“一本万殊,会众合一”的学术史观,可以启迪我们的开放性思维和兼容性思维,其批判求实精神及疾呼改革的理论勇气,也激励着我们今天坚持改革的决心和理论创新的勇气。
关键词:黄宗羲新民本经世应务力行哲学黄宗羲(1610年695)是我国明末清初一位杰出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又是一位成就卓著的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和自然科学理论家。
他在清代前期与孙奇逢、李颓齐名,并称“国初三大儒”,自清末以来,则与顾炎武、王夫之齐名,并称“明清之际三大家”,可见他在清代学术思想史上地位之重要。
一、黄宗羲的学术成就总括黄宗羲的学术成就,主要有以下四大方面:第一,他在《留书》和《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了一个系统批判君主专制制度、主张社会改革的具有民主启蒙性质的政治思想纲领。
黄宗羲在浙东抗清斗争彻底失败(1653年,清顺治十年)后,致力于总结明亡历史教训,决心为后人留下一些对治国经世有所补益的著作。
于是写下了后来被称为《留书》的一卷八篇政论稿。
时隔十年,当康熙元、二年(1662--1663)时,他在《留书》原稿基础上修改扩充,写成了《明夷待访录》二卷26篇。
这两部书虽然相隔十年,但写作宗旨是一样的,即总结“治乱之故”:为后世“条具为治大法”o,设计未来社会的蓝图。
黄宗羲在《留书》中总结了明朝亡国的教训,认为明朝卫所制度腐败、宦官集团专政、赋税制度恶性循环、科举取士制度压制人才,这都是导致亡国的原因,但根本原因在于秦以后“废封建之罪”。
这里所谓“废封建”,指秦始皇废除周代的“封邦建国”制度而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简述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简述黄宗羲的思想主张黄宗羲(1878-1942)是中国近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主张对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
黄宗羲对中国文化坚持着独立的观点,他认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并不依赖于西方文化,而是需要发掘和坚持自己的传统文化,才能实现真正的文明进步。
他坚信中国人民有能力自己建设和发展国家,而不需要受到西方列强的统治。
他认为,建立民主政体不仅可以拯救中国,而且是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传承和更新。
黄宗羲还是文学和新文化运动的热心支持者,他相信文学可以提高人们的精神水平,从而推动社会改革,改善中国的经济和政治状况。
他的新文化运动深受实践主义思想的影响,他倡导中国文化要重视实践性,不断探索、创新和实践,以追求文明进步。
黄宗羲也认为,中国需要更新其传统教育,实行科学教育,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他指出,在当时的中国,传统教育仍依赖于古典文学的研究,而在科学领域一片萧条,很少有人接受科学知识。
他从此提出了18年代以后探索科学知识的理念,并强调要求学生积极接受科学知识的必要性。
此外,黄宗羲也倡导实行民主政治,主张建立一个实行民主政治的政体,以便实现真正的文明发展。
他认为,民主政体可以保证中国人民有权利参与社会政治运动,并实现更多的社会改革,从而推动中国的社会文明进步。
此外,黄宗羲还提倡社会正义,他强调对所有人的公平正义,保护弱者的权利,坚决反对奴隶制度和专制统治,他认为只有在充分尊重人权的环境中,中国人民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
总之,黄宗羲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历史文化有着深远影响。
他认为中国文化应当坚持传统文化,尊重实践性,实行科学教育,实行民主政治,以及弘扬社会正义,都是通往文明进步的重要基石。
黄宗羲“明文正宗”说的文学史思考
黄宗羲“明文正宗”说的文学史思考何为“明文正宗”,历来争讼纷然,清初尤剧。
黄宗羲“明文正宗”说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批评观念。
黄宗羲鼓吹浙东文统,他将归有光与震川后派娄坚、唐时升、钱谦益、顾大韶、张大复、艾南英列入“明文正宗”,又提出一些批评看法,值得详作剖析。
自明嘉靖起,以震川一派为代表的吴中文统与浙东文统多有交叉融合。
黄宗羲与震川一派论文相合有五:根柢“六经”;参之以史;不染七子复古习气;非八股时文样式;“一往情深”。
黄宗羲与震川一派不相合有四:不满震川一派经史研讨之功稍疏;独尊阳明之学与阳明之文;论文不离浙东学统;批评震川后派摹仿熙甫文法。
相合五条可见其相近的“明文正宗”评价标准,不合四条体现了黄宗羲独特的明文批评理论。
黄宗羲之说虽有历史与地域局限性,但足可概观一代文章大端,对清代文章主流风格的演变影响深远。
标签:黄宗羲;“明文正宗”说;归有光;震川后派;文学史思考围绕“明文正宗”,清代初期的古文家曾展开过激烈的论争。
黄宗羲之说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观点。
《明文案序》言说虽详,但也留下不少有待深入发覆的问题:列归有光与震川后派入正宗的具体动机是什么?因何不赞同“震川为明文第一”之论?震川一派属吴中文统,黄宗羲鼓吹浙东文统,为何于嘉靖以后文章舍浙东而盛赞吴中?“明文正宗”争讼纷然,黄宗羲所论与之有着怎样的关系,今当作何认识?下面以黄宗羲论归有光与震川后派为例,尝试剖析其“明文正宗”说的历史生成与批评内涵及文学史意义。
一、黄宗羲论归有光《明文案序》以归有光为“明文正宗”与明文“再盛”表率。
作为浙东学术、文章的集大成者,黄宗羲推尊宋濂、方孝孺、王阳明为正宗,以明儒罗玘配前贤,皆在情理之中;其以归有光为正宗,值得详作剖析。
黄宗羲熟读归集,文中屡道及之。
如《答万充宗质疑书》:“即如《古文尚书》,人多疑其伪,吴草庐、归震川驳之,不遗余力,然终鹘突”,“此二证恨不使草庐、震川见之。
”①《天一阁藏书记》:“归震川曰:‘书之所聚,当有如金宝之气,卿云轮囷,覆护其上。
总结黄宗羲的主要思想
总结黄宗羲的主要思想黄宗羲(1610-1695)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史学家,被誉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主要思想涵盖了政治、经济、教育、历史等众多领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对黄宗羲主要思想的总结,包括他的治国理政观点、对天命论的批评、推行农学改革的主张、对历史的重视以及他的教育思想。
黄宗羲的治国理政观点主要包括“天下为公”和“三纲五常”思想。
他认为,天道是普世的,君主应当以天下为公,践行仁政,守正道,保障人民的权利和福祉。
他主张君主应当放弃个人私利,以整个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
此外,他强调了“三纲”和“五常”的重要性。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强调了忠诚、孝顺和妇女的纲纪。
而“五常”则是仁、义、礼、智、信,倡导人们要具备这五种品德。
黄宗羲对天命论的批评是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批判了传统儒家学说中过于强调天命的观点,认为真正的天命是指领袖需要具备德才兼备的品质,而不是凭借出生的权利。
他主张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以确保国家政权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黄宗羲的这一批评对于后来康有为等人关于维新变法的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黄宗羲主张农学改革,认为农业是国家的基础和经济发展的关键。
他提倡注重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并通过合理的税收制度和减轻农民负担的措施来支持农业发展。
他的这一主张对于后来江南经济的繁荣,以及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黄宗羲对历史的重视体现在他的著作《明儒学案》中。
他认为研究历史对于理解社会发展和制度变迁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史学的研究可以揭示历史规律,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他的这一观点对后来诸如梁启超、胡适等人的历史研究产生了一定影响。
黄宗羲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明儒学案》中。
他批评了传统的儒学教育以经世济民为目标的“格物致知”观点,主张通过教育提供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人才以服务社会发展。
他的教育思想对后来的新式教育运动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论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
论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黄宗羲,明代思想家、教育家、历史学家,他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黄宗羲提出了君主与天下的关系中,应当以天下为主,君为客,主张君王应该以天下民众的利益为重,并强调君主的权力应该受到一定的限制,这一思想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宗羲生于明朝万历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福建长汀县。
他年少时即展现出过人的才华,十三岁便通晓经史子集,十六岁即通书目经史。
黄宗羲在政治上,曾力主变法,主张政治改革,并有志于理学复兴,提倡朱子学,对于中国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著作《明儒学案》、《明儒学案补编》等,对明代后期的教育、哲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黄宗羲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是他对明代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批判和反思。
在明代,封建君主制度极端封建,君权凌驾天下,官僚体系更是贯穿整个社会,民众受雇于各种特权阶层的压迫。
黄宗羲力主推翻这种制度,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作为改革的出发点。
黄宗羲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来反对当时社会道德的堕落。
他认为,君臣之间的道德关系是以忠诚相待为主,但是在明代,君臣之间的关系往往被滥用,上位者的专制和贪婪导致了道德沦丧。
他主张君王应该以天下民众的利益为重,而不是利己,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也是对封建等级制度的批判。
在封建社会里,各种等级明确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鱼鳞一样,交织在一起。
而这种等级制度的形成,使得社会资源的流通和共享变得困难,更严重的是,它使上位者变得不负责任,使得底层民众在生活中无法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照顾。
黄宗羲在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时,强调君主的权力应该受到一定的限制,他主张君主应该尊重民意和民众的权益。
这是因为民众支撑着整个社会的基础,也是社会的根本,所以君主应该将民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他也提出了君主应当尽其所能,为百姓谋福利,而不是使他们陷入疾苦的主张,可以看出他对于民众权益的重视。
试析黄宗羲的教育思想
试析黄宗羲的教育思想黄宗羲是明末清初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学问家和杰出的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他对于政治学、史学、哲学、文学诸学科均有卓著的贡献,且在教育领域有着令人钦佩的建树,他的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先进的社会意识与超前的时代精神,其中一些观点、理念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黄宗羲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认真吸取前人的优秀成果,不断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教育思想。
在人的知识来源的问题上,黄宗羲虽然存在着“天地万物之理,即在吾心之中”,“穷理”即“穷心”的王学思想残余,但其基本的方面则是主张躬行实践,力学致知。
获取知识是人生立本之要义,也是教学的最基本的原则。
黄宗羲认为教育的根本的目的在于培养能“立功建业”、“纬天经地”的治国之才,为此,致知是成才的必然途径,一切教学也就应当围绕致知而进行。
他说:“(有人)生之非不贵重矣,乃不能积之以至亿人之人,兆人之人,而终成其为一人之人。
”[1] P176在黄宗羲看来,许多人并非具备与生俱来的良好的素质,只是因为缺乏自我的知识积累。
因此他主张广泛地读书,以求知识广博,并通过长期的知识积累达到成才的目的。
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则,一生勤奋好学,并且老而弥坚。
其弟子李杲堂在《奉答犁洲先生》中就说道:“先生年逾六十,尚嗜学不止,每寒意拥温被,以双足置土炉上,余膏荧荧,执一卷危坐,暑月则以麻帷蔽体,置小灯帷外,翻书隔光,每至丙夜。
直至年逾八旬,仍终日手不释卷。
”黄宗羲自己好学如此,正是他主张力学致知最有力的证据,这种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黄宗羲在《孟子师说·曹交章》中说道:“人皆可以为尧舜一语,此孟子继往圣开后学一大节目。
徐行尧服,人人能之,即人人可以为尧舜也,只在著察之间耳。
后之儒者,将圣人看得烦难,或求之静坐澄心,或求之格物穷理,或求之人生以上,或求之察见端倪,遂使千年之远,亿兆人之众,圣人绝响。
黄宗羲与中国的史学思想
黄宗羲与中国的史学思想黄宗羲是中国明代末期、清代初期的一位著名经学家、思想家和历史学家,他的思想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而且对现代中国的历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宗羲对中国的史学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思想不仅在当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并且被视为中国史学思想的开创者。
一、黄宗羲的生平及其思想黄宗羲于1610年出生于福建南安,年少时接受了私塾教育,后考入福建乡试并且通过。
随后,他开始了长达12年的差役生涯,期间他不断阅读经史书籍,并且参加一些学术活动。
1645年,明朝灭亡,黄宗羲反对清朝,随后被流放到远离中央的南京。
在流亡南京期间,黄宗羲写了一些关于历史、政治和哲学的著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明夷待访录》和《洪秀全传》。
黄宗羲的思想包含广泛的领域,他的作品不仅涉及到历史、政治和哲学,而且还包括了经学等领域。
其中,他最具有影响力的思想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和重构。
他认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走出儒家经学的束缚,从新的角度理解历史和文化,才能真正地推进文化的创新和进步。
在黄宗羲看来,历史的任务就是探索事物的真相和实质,而经学却是拘泥于经文字面的解释,离开了实际应用。
因此,他认为经学应该受到历史学和人文学科的影响,从而实现适应时代的更新和创新。
二、黄宗羲对中国史学思想的影响在历史研究领域,黄宗羲对中国史学思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史家应该立足于事实,关注于实质在黄宗羲看来,史家需要了解事物的真相和实质,而非拘泥于文字一面。
他主张史学要关注于史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要力求还原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真实面貌,以建立一个客观的史学真理。
2.史家应该从理论和经验双重角度探究历史黄宗羲主张史学研究需要注重理论和经验相结合。
他认为,史家在进行历史研究时,既要注重理论的深度和广度,更要依靠实践的经验去验证和探究理论的真实性。
同时,他也提出了“用事实论义理、重义理而不重想象”的史学方法,强调了史学研究需要站在思想和理性的高度进行文化的审视和思考。
黄宗羲的思想主张总结
黄宗羲的思想主张总结黄宗羲(1610-1695),字云麒,号震斋,南直隶昆山人,明末清初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历史学家。
他主要以历史学和经世致用的学说而闻名,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贡献。
以下是对黄宗羲思想主张的总结。
首先,黄宗羲注重历史研究,提出了“经世致用”的学说。
他认为历史是认识世界和规律的基础,通过研究历史可以了解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以指导当前的行动。
他强调实用性,主张把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以改善社会和促进人民福祉。
其次,黄宗羲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应该和谐共生。
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和节律,人应该遵守自然的法则,与之相应、顺应自然。
在社会关系中,他主张以仁义为核心,强调君臣、父子、兄弟、朋友等各种关系的和谐与平衡。
第三,黄宗羲强调人的自主性和追求个人独立的权利。
他认为个人应该有追求幸福和自由的权利,反对任意权力的压迫和剥削。
他主张君主应该尊重人民的权益,秉持仁政,使人民能够自主发展、实现自身价值。
第四,黄宗羲关注教育问题,并提出了“教育兴国”的主张。
他认为教育是国家兴衰的关键,主张普及教育,提倡全民教育。
他主张以德育为首,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同时注重知识教育和技能培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第五,黄宗羲提倡尚实务,反对儒家的空谈主义。
他主张实事求是,注重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实践和实践经验才是真理的根基。
他反对书本上的空洞学问和形而上学的思辨,强调实际的经验和实用的知识。
最后,黄宗羲主张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治理应该以“人”为出发点。
他认为政治和社会制度应该以人民的需要和利益为准绳,政府应该为人民谋福利,为人民解决问题。
他强调社会公平和正义,主张制定公平的法律和政策,保障人民的权益和利益。
综上所述,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强调历史研究的实用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个人的自主权利、教育的重要性、实事求是和以“人”为出发点的社会治理。
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都有重要的影响。
论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
论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黄宗羲(1610-1695)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他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政治观念的革新具有重要意义。
在黄宗羲看来,君主是天下的主人,天下是君主的客人。
这一思想被认为是对传统中央集权制度的一种挑战,提出了政治权力与社会权力相互制约、人民选择政府的构想。
下面,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思想内涵和影响等方面对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进行探讨。
我们来看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
在明末清初,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封建主义制度的危机日益暴露,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黄宗羲生活在朝廷权臣专权之下,忧心国家命运。
他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到,“众归天下天下之实,君不得已乎!”,意思是说政权实质上是君臣合力的结果,君主的权力来源于天下百姓。
他认为天下大同、人民平等是天命所归的理想境界,因此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政治理念。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一思想的内涵。
黄宗羲认为,天下既然是君主权力的来源,那么君主就应该成为天下的首席服务员,天下百姓是君主的主人。
他主张实行民主选举制度,君主通过百姓选举产生,实行君主负责制和检察制度,对政府进行监督和制约。
他提出了“政所以能为天下者,唯德之行合于道”的观点,强调君主必须以德治国,在行为上要符合道德的标准,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和尊重。
这一思想在当时的政治理论中是非常新颖的,对于中国政治观念的转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们来看一下这一思想对中国传统政治观念的影响。
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打破了传统的封建等级制度,提出了君主和百姓权利对等、相互制约的观点,对于后来的政治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清朝晚期,清政府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变革,包括废除科举制度、实行改革开放等,这些变革的实施在某种程度上是对黄宗羲思想的借鉴。
黄宗羲的思想也对后来的近代思想家和政治家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他们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黄宗羲的政治理想。
述评黄宗羲学术思想
述评黄宗羲学术思想黄宗羲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
他的文学批评,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来研究梨洲文学思想者,一般都能指出他反对诗文门户之见,主张诗文表现真性情,主张道统与文统的整一等等。
这些结论都是准确的。
本文的问题是:明代文人每喜坫坛自雄,而梨洲为何要扫除摹拟、空所依傍?梨洲虽是开有清一代通经学古风气的重要人物之一,但他终究与宋学未脱干系。
宋学家为文一般来说寡情、淡情,推崇光风霁月之心灵境界,何以梨洲却激赏变风变雅与忿愤激讦之作?他“文之美恶,视道离合”背后的理论支撑又是什么?总之,以往论者往往孤立地就文学谈文学,对梨洲之诗文批评已知其然;本文欲从梨洲之学术与诗文批评融通的角度来探究其所以然,追问他诗文观念形成的学理机制,以便更好地理解梨洲的文学思想。
一学贵自得与诗文之有己黄宗羲是明代学术与明代文学的总结者。
除了学术史著作《明儒学案》之外,他还在阅读两千多家明人别集的基础上,编定《明文案》217卷,《明文海》482卷,可谓有明一代文章之渊薮。
他以学术史的眼光进行文学批评,主张学贵自得,诗文亦贵有己。
在学术上,梨洲反对守一先生之言,反对儒家学术定于一统。
他说:“尝谓有明文章事功,皆不及前代,独于理学,前代之所不及也,牛毛茧丝,无不辨晰,真能发先儒之所未发。
”这段话实是他编写《明儒学案》发凡起例的原则。
收入学案中的人物,一般都多少有些学术发明。
他在《明儒学案序》中指出:“学术之不同,正以见道体之无尽。
”对“道体”的探求是无穷无尽的,因此学术需要不断创新。
梨洲打比方说,道犹大海,江、淮、河、汉取径不同,而各自为水,其奔于海而为一水无不同;假如海神拒绝来源不同之水,“则不待尾闾之泄,而蓬莱有清浅之患矣”。
就学术而言,亦不能好同恶异,才能成就道体之大。
梨洲批评“今之君子”剿袭前人成说,说他们“必欲出学术于一途”,对有不同见解的学人,即“诋之为离经畔道”,造成的结果是学术界“黄芽白苇”,一片单调雷同。
略论黄宗羲的史学思想
略论黄宗羲的史学思想
赵向东
【期刊名称】《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90(000)003
【摘要】<正> 黄宗羲晚年专力从事学术研究和著述活动,编创了中国史学史上最早的学术思想史专著《明儒学案》和《宋元学案》。
此外还编纂了大量宋明历史文献,在历史编纂学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
1663年(清康熙二年),他写了一本著名的政治理论著作《明夷待访录》,揭露了明朝政府的种种弊端,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
向了封建“君权”,表现了他的民主思想和史学思想。
在其它一些史论著作里,也时
常发表他个人对历史的看法。
明清之际的社会大变动,意识形态领域里经世致用实
学思潮的勃兴,都对他发生了很大影响,这就使他的史学思想具有了比较丰富的内容。
本文试就此点略作探讨,以求正于方家。
【总页数】7页(P74-80)
【作者】赵向东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55
【相关文献】
1.试论黄宗羲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 [J], 朱敏仪
2.略论李泰棻的史学思想 [J], 叶建
3.略论魏了翁的史学思想 [J], 粟品孝;
4.论黄宗羲的史学思想及其影响 [J], 楼毅生
5.论黄宗羲史学思想的学术渊源 [J], 王记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宗羲的史学思想新论
摘要:黄宗羲作为清代浙东史学的开山祖师,其史学著作颇多,有《行朝录》、《金石要例》等,他的史学著作蕴含着他那经史并重、经世应务、寓褒贬于史等具有理论价值的独具时代特色的史学思想,在中国史学思想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陶铸成了自身通达明识的史学体系,代表了中国十七世纪史学思想的较高水平,成为我国古代史学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明末清初;黄宗羲;史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083-02
黄宗羲(1610-1695),我国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文字学家、教育家、地理学家、历学家、算学家、藏书家、科学家、史学家,清代浙东史学的开山祖师,其史学著作颇多,有《行朝录》、《明史案》(已佚)、《弘光纪年》、《金石要例》、《明儒学案》等,他的史学著作蕴含着他那经史并重、经世应务、寓褒贬于史等具有理论价值的史学思想,在中国史学思想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诚如梁启超所说:“梨洲学问影响后来最大者,在他的史学。
”他的史学思想很丰富,具有新的内涵。
现择其要有以下几端:
一、经史并重
明朝末年社会矛盾尖锐,许多知识分子“其所读之书,不过经生之章句,其所穷之理,不过字义之从违,薄文苑为词章,惜儒林
于皓首,封已守残,摘索不出一卷之内。
其规为措注,与纤儿细士不见长短!天崩地解,落然无与吾事。
”黄宗羲反对这种误人误国的空疏学风。
在黄宗羲看来,“人不通经,则立身不能为君子;不通经,则立言不能为大家。
”
黄宗羲认为读经、读史是治学的基础,因为六经载道,史籍记事,道不离事,事中寓道,六经之道,皆寓史籍。
黄梨洲说:“读书当从六经,而后史、汉,而后韩、欧诸大家。
浸灌之久,由是而发为诗文,始为正路,舍是则旁蹊曲径矣。
”
黄宗羲认为经史无轻重之分,主张经史并重,要同等看待,经是“原”,史是“委”。
“学者必先穷经,经术所以经世,不为迂儒,必兼读史。
读史不多,无以证理之变化;多而不求于心,则为俗学。
”
黄宗羲经史并重的思想,有一定的师承和家学渊源,其父黄尊素被阉党逮捕时,嘱咐黄宗羲“知史事”,黄宗羲在遍读史书,如十三朝实录、二十一史等,在师承方面,黄宗羲上宗王阳明、刘宗周,又亲身参加抗清斗争和历遭亡国之痛,深感经史并重及史学的重要作用。
黄宗羲从事经史研究,勤于搜集文献资料,“既治经,则旁求之九流百家,于书无所不窥者……既尽发家藏书读之。
不足,则抄之同里世学楼钮氏、澹生堂祁氏,南中则千顷斋黄氏,吴中则绛云楼钱氏。
穷年搜讨,游履所至,遍历通衢委巷,搜鬻故书,薄暮,一童肩负而返,乘夜丹铅,次日复出,率以为常。
”又在南雷建“续钞堂”,对经史等资料进行编纂,如《宋史》、《明史案》、《行
朝录》、《明文海》等。
黄宗羲经史并重、经视为史,开了“六经皆史”之先河,扩大了史学范围。
二、“经世应务”
宋、明以来,学风空疏,束书不观而热衷于游谈者甚多,原因是清谈、溺于禅、科举利禄之诱导。
在明代,科举制助长了不良的学风,科举考试以八股文为主,空谈而不切实际,“穿穴经传,形灰心死,至于老尽者,一第进士,便意满志得,以为读书之事毕矣。
”科举之外不知天下之事,使士大夫头脑禁锢,窒息了学术风气。
针对此种弊端,黄宗羲强调:“受业者必先穷经,经术所以经世,方不为迂儒之学。
”
黄宗羲反对空谈,痛恨做学问脱离实际,批评空谈性命的理学、心学,他说:“奈何今之言心学者,则无事乎读书穷理;言理学者,其所读之书不过经生之章句,其所穷之理不过字义之从违,薄文苑为词章,惜儒林于皓首,封已守残,摘索不出一卷之内。
其规为措注,与纤儿细士不见长短!天崩地解,落然无与吾事,犹且说同道异,自附于所谓道学者,岂非逃之者之愈巧乎?”
黄宗羲反对明末士人那种“天崩地解,落然无与吾事”的风气,他要匡救时世,对社会进行革新。
他提倡学术研究必须“经世应务”,扭转宋、明以来的空疏学风。
他说:“明人讲学,袭语录之糟粕,不以六经为根柢,束书而从事于游谈。
故受业者必先穷经,经术所以经世,方不为迂儒之学,故兼令读史。
”
黄宗羲的经世应务即强调学道与事功的统一。
黄宗羲说:“道无定体,学贵适用。
奈何今之人执一以为道,使学道与事功判为两途。
事功而不出于道,则机智用事而流于伪;道不能达之事功,论其学则有,适于用则无。
讲一身之行为则似是,救国家之急难则非也:岂真儒哉!”黄宗羲强调经世与学道必须互相统一,事功要以学道为根本,学道达于事功,事功原于学道。
学道与事功,两者不可偏废。
黄宗羲说:“自仁义与事功分途,于是言仁义者陆沉泥腐,天下无可通之志,矜事功者纵横捭阖,齚舌忠孝之言。
两者交讥,岂知古今无事功之仁义,亦无不本仁义之事功。
”黄宗羲的这一观点是力求把学术研究、道德修养与解决社会问题的实际效果统一起来,培养一种“慎密切实”、“有体有用,多闻多见”的学风。
黄宗羲生于明末清初天崩地解的封建衰世,前半生反阉党、抗清,后半生从事讲学著述。
把古代各家关于治国平天下的理论,联系历史实际,总结探讨历朝的兴衰得失和明亡的历史经验教训,研究明史与当时清初政治相联系,研究地理、历法、《水经注》,目的是为了“经世应务”,学术救国,端正学风,批判君主,限制君权,变革社会,于康熙二年写成他“经世应务”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提出了改革社会时弊的具体方案,描绘了改革的蓝图;还有他1676年著的学术史专著《明儒学案》都体现了他的“经世应务”的思想,对十九世纪末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起了很大的影响。
“经世应务”是黄宗羲治史的宗旨。
他说:“学必原本于经术而后不为蹈虚,必证明于史籍,而后足以应务。
元元本本可据可依,
前此讲堂锢疾,为之一变。
”又说:“夫二十一史所载,凡经世之业亦无不备矣!”
黄宗羲经世致用的思想主要表现于史学。
黄宗羲力求务实,认为学问必须经世,必须以前人的社会实践经验与教训为基础,穷经与治史相结合,为现实斗争服务。
如《明夷待访录》,尽是“经世之文”,清人汤斌说:“得读《待访录》,见先生经世实学。
”
黄宗羲的“经世应务”史学,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浙东一带,由于他的倡导,浙东学风为之一变,全祖望说:“自明中叶以后,讲学之风已为极敝,高谈性命,直入禅障,束书不观。
其稍平者则为学究,皆无根之徒耳。
……前此讲堂锢疾,为之一变。
”黄宗羲的“经世应务”史学培育了浙东史学,万斯大、万斯同、全祖望、邵廷采、邵晋涵、章学诚都受其影响,成为清代浙东学派最重要的特征,且为清代以后浙东学者所珍视和继承,并发扬光大。
三、据事直书、寓褒贬于史
“据事直书”、“寓褒贬于史”,是我国古代史学的一个优良传统。
唐代史学评论家刘知几在《史通》中强调作者要“直书”,黄宗羲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认为史书要如实记载,反对任情褒贬。
孔子作《春秋》,主旨“寓褒贬”,惩恶劝善,孟子所谓“使乱臣贼子惧”。
黄梨洲继承这一传统。
黄宗羲史学思想的重要原则就是主张“据事直书”、“寓褒贬于史。
”黄宗羲曾编过长达二百多卷的《明文海》,虽后佚失很多,但
有些篇章仍保存在《行朝录》中,除此之外,还写了许多人物传状及墓志碑铭,对献身国家的人物加以褒扬,对出卖灵魂的人物加以贬责。
黄宗羲视人物传状和墓志碑铭为“史”,他认为可以让恶人载之于史,传之于后,遗臭万年,使史书起到“扬善惩恶”的作用。
他说:“为史而使乱臣贼子得志于天下,其不如无史之为愈也。
”又说:“然则大奸大恶,将何所惩创乎?”曰:苟其人之行事,载之于史,传之于后,使千载而下,人人欲加刃其颈,,贱之为禽兽,是亦足矣。
孟子所谓‘乱臣贱子惧’,不须以地狱蛇足于其后也。
”
所谓“史之为体,有编年、列传、言行录固列传之体也,列传善善恶恶,而言行录善善之意长,若是乎恕矣,然非皎洁当年,一言一行足为衣冠之准的者,无自无入焉,则比之列传为尤严也。
”黄宗羲对各种史书体例的褒贬原则,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如“列传”须贯彻“善善恶恶”的原则,“言行录”应记载品德高崇为世楷模的人的言行;虽与正史不同,地方志也应寓以褒贬,他说:“志与史例,其不同者,史则美恶俱载,以示褒贬,志则存美而去恶,有褒而无贬,然其所去,是亦贬之例也。
”黄宗羲要求修志有“董孤南史”精神,据事直书,其编纂的《余姚县志》即以直笔著称。
即便是碑铭,也应当寓以褒贬。
他说:“夫铭者,史之类也。
史有褒贬,铭则应其子孙之请,不主褒贬,而其人行应铭法则铭之,其人行不应铭法则不铭,是亦褒贬寓于其间。
”
黄宗羲生活在天崩地解的十七世纪明末清初的中国社会,反对明末理学的空疏无用,主张匡时救世,革新社会,治史上主张经史
并重、经世应务、寓褒贬于史等,其史学思想独具时代特色,陶铸成了自身通达明识的史学体系,代表了中国十七世纪史学思想的较高水平,成为我国古代史学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梁启超.饮冰室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
[2]吴光.黄宗羲全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3]李邺嗣.杲堂文钞[m].四明丛书本.
[4]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98.
[5]全祖望、朱铸禹.全祖望集汇校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黄宗羲.黄梨洲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
[7]郑性.南雷文约[m].慈溪郑氏二老阁丛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