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辩证分析

合集下载

中医辩证解读内科疾病

中医辩证解读内科疾病

中医辩证解读内科疾病中医对于一些常见的内科疾病的治疗有着明显的优势,疗效满意,对身体伤害小,治疗彻底,中医治疗讲究辨证分型,即相同的疾病需要根据发病的不同原因和症状进行辨证治疗:一、感冒辨证分型1、风寒感冒,多表现为恶寒,流清鼻涕,咳白色痰,无汗等。

首先最常用的方法是内服中药,方子很多,麻黄汤、桂枝汤,荆防败毒散等都适合。

其次可以进行针灸治疗,取手太阴经、手阳明经和足太阳经穴为主,常用的穴位有列缺、风门、风池、合谷等。

再次,可以煎煮生姜汤,用生姜、红糖煎煮水来喝,可以温肺散寒。

最后,还可以用热水泡脚。

2、风热感冒,多表现为发热,流黄鼻涕,咳黄稠痰,出汗等。

首先最常用的方法还是内服中药,方子很多,现在都制作成了中成药,如银翘丸,银翘解毒颗粒等。

其次也可以进行针灸治疗,取手太阴经、手阳明经、手少阳经穴为主。

常用的穴位有大椎、曲池、合谷、鱼际、外关等。

3、暑湿感冒,多在夏季天气炎热时,口干口渴,精神疲倦,胃口差等常见的表现。

由于暑湿粘滞,治疗上往往很棘手,最常用而且最有效的还是吃中药,新加香薷饮,三仁汤,甘露消毒丹等清热解暑祛湿的方子效果都是不错的。

另外,还可以通过中医的药膳来辅助治疗,薏苡仁、山药、冬瓜皮,玉米须、茯苓等都有很好的祛湿效果,可以用来煲汤。

4、体虚感冒,多表现为反复感冒,精神疲倦,气短等。

这种感冒,需要标本兼治,扶正与驱邪同时进行。

如气虚感冒,则用参苏饮和玉屏风散治疗,如阴虚感冒,则用加减葳蕤汤治疗。

感冒好了,还要积极进行调理,针灸、推拿等多种方法来调和气血阴阳,增强机体免疫力。

二、腹泻辨证分型1、风寒型腹泻。

对于风寒型腹泻,我们应该服用疏风散寒化湿止泻的中药进行调理,比如藿香,生姜,陈皮,白树,茯苓等,除此之外,藿香正气丸、小儿腹泻贴等中成药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2、湿热型腹泻。

湿热型腹泻主要发生于夏秋季节,它是由于肠胃积热而造成的,对于这种腹泻,我们可以使用安肠止泻,清热利湿的中药进行治疗,比如葛根黄橙,茯苓,木香等,以尽快的控制病情的发展。

中医内科学常见病症的辨证论治方法分析

中医内科学常见病症的辨证论治方法分析

中医内科学常见病症的辨证论治方法分析在中医内科中,常见病症的辨证论治方法是中医临床的核心内容之一。

中医内科学常见病症涵盖了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分析几种典型病症的辨证与论治方法。

一、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是中医内科学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我们以胃炎为例进行分析。

胃炎是胃粘膜的炎症性疾病,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有胃痛、消化不良等。

中医辨证中,胃炎可分为阳虚质、阴虚质、气滞质等类型。

对于阳虚质胃炎,治疗方法主要是补阳保胃,常用的药物有补中益气汤等;对于阴虚质胃炎,治疗方法则是滋阴清热,可使用龟龄集等中药;而对于气滞质胃炎,则需疏肝解郁,可选用柴胡疏肝汤等方剂。

二、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包括了感冒、咳嗽等常见病症。

以感冒为例,中医辨证主要将其分为表邪外袭、肺胃失调等类型。

对于表邪外袭感冒,治疗方法主要是辛散解表,药物有葛根汤等;对于肺胃失调式感冒,治疗方法是调理脾胃,可使用四逆散等方剂。

三、循环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包括高血压、心脏病等。

以高血压为例,中医辨证将其分为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等类型。

对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治疗方法主要是平肝息风,可选用天王补心丹等药物;对于肝火上炎型高血压,治疗方法是清肝泄火,可以使用龙胆泻肝汤等方剂。

四、其他疾病除了上述常见的疾病外,内科学中还涉及了诸如糖尿病、肾病等疾病。

以糖尿病为例,中医辨证将其分为气阴两虚、痰湿阻滞等类型。

治疗方法主要是调补脾胃,可采用四君子汤等中药方剂;对于痰湿阻滞型糖尿病,则需祛痰排湿,治疗方法包括用藿香正气汤等药物。

总结起来,中医内科学常见病症的辨证论治方法是一个综合性的诊疗过程,需要医生全面考虑患者的病情、体质等因素,对症下药。

上述的例子只是简单的举例,实际上每一种病症都有更为复杂的辨证与论治方法,中医内科学的精髓在于细致入微地判断病情,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

希望中医内科学的研究能够不断发展,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健康效果。

中医内科学重点疾病辩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重点疾病辩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重点疾病辩证论治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体内脏器官的疾病,以及通过辩证论治的方法进行预防、治疗和康复。

本文将着重探讨中医内科学中的一些重点疾病的辨证论治方法。

一、肝炎肝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疾病,主要表现为肝脏炎症、损伤及功能异常。

中医内科学中常用的辨证方法是根据病情分为寒性肝炎和热性肝炎。

治疗寒性肝炎时,可以采用温中散寒的方法,如使用温中降逆的药物,例如人参、陈皮等。

而治疗热性肝炎时,则需要清热解毒,清热利湿的药物,如黄连、黄芩等。

二、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血糖升高及代谢紊乱。

中医内科学认为,糖尿病的发病与脾胃虚弱、气阴两败、肾阴亏损等有关。

辨证论治糖尿病时,常用的方法是健脾益气、滋阴清热。

可以使用健脾益气的药物,如人参、党参等;滋阴清热的药物,如生地黄、丹参等。

三、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长期不治疗会引发多种并发症。

中医内科学中,高血压的辨证方法主要包括肝郁气滞、痰瘀互结、肾阳不足等。

治疗高血压时,可以通过疏肝理气、化痰消结、补肾壮阳的方法进行。

常用的疏肝理气的药物有柴胡、枳实等;化痰消结的药物有半夏、郁金等;补肾壮阳的药物有仙茅、淫羊藿等。

四、冠心病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一类心脏疾病,表现为胸闷、胸痛等症状。

中医内科学中常用的辨证方法是根据病情分为气血瘀阻和阳气不足。

治疗冠心病时,可以通过活血化瘀、温阳补血的方法进行。

常用的活血化瘀的药物有三七、桃仁等;温阳补血的药物有当归、川芎等。

五、胃溃疡胃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胃粘膜受损和炎症。

中医内科学中常用的辨证方法是根据病情分为胃阴不足和胃热化火。

治疗胃溃疡时,可以通过滋阴降火、平喘化痰的方法进行。

常用的滋阴降火的药物有知母、玄参等;平喘化痰的药物有半夏、浙贝母等。

总结起来,中医内科学重点疾病的辨证论治方法多样且有效。

通过辨证施治,可以根据患者病情,采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达到调节阴阳、平衡气血的目的。

中医内科辨证要点

中医内科辨证要点

中医内科辨证要点
中医内科辨证的要点包括:
1. 观察病人的舌诊:包括观察舌体形态、颜色、苔色等,以判断病人的体质和病变情况。

2. 望诊: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眼神、肢体动作等,判断病人的精神状态和病变情况。

3. 问诊:询问病人的主观感觉、症状表现、病程等,以了解病人的病情和治疗需求。

4. 切诊:通过按压病人的经络和穴位,以及检查脉搏的形态和节律,以判断病人的气血状况和病变程度。

5. 辨证分型:根据上述观察和问诊结果,将病人的疾病归类为不同的辨证类型,如寒证、热证、湿证、痰证等。

6. 辨证依据:根据中医理论,结合病人的体质和病变情况,确定其病机与辨证依据。

7. 治疗方案:根据辨证分型和辨证依据,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

8. 调整治疗:随着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9. 随访观察: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及时了解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

这些是中医内科辨证的一些基本要点,医生在进行辨证时会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综合判断和调整。

中医内科学中医辨证施治的核心要点与技巧

中医内科学中医辨证施治的核心要点与技巧

中医内科学中医辨证施治的核心要点与技巧中医内科学是一门独特而深奥的学科,依靠中医理论通过辨证施治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中医内科学的实践中,有一些核心要点与技巧是医生们必须掌握和运用的。

本文将就中医内科学中医辨证施治的核心要点与技巧进行论述。

一、望诊在中医内科学中,望诊作为辨证的重要手段,常常能够通过观察人体外部的表现,辨别出疾病的特点。

望诊的核心要点是观察病人的舌苔、舌质、目光、面色等外部表现,从而推断出病因和病情。

首先,观察舌苔和舌质。

舌苔是病情变化的重要指标,不同颜色与厚薄的舌苔体现着不同的病理变化。

比如,苔黄而厚可能是湿热病症,苔白而厚则往往与寒病症相关。

同时,舌质的颜色、形态和湿润度也能够反映出病情。

晨衣拍白苔、舌质胖大暗红等都可以指示出病情的变化。

其次,观察目光和面色。

目光的清澈与模糊、面色的红润与苍白,都与患者的健康状况息息相关。

中医内科医生通过观察这些外部表现,可以判断出血液循环和气血之间的关系,进而指导辨证施治。

二、问诊问诊是中医内科学中另一个关键环节,通过与患者进行对话,医生能够了解患者的病史和症状,有助于确定辨证施治的方向。

在问诊过程中,有一些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善于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

患者常常因为不理解中医内科学的诊疗方法而抱有疑虑,医生应该通过耐心的解释和与患者的互动,增强患者的信心和合作度。

其次,要准确了解病史和症状。

医生需要详细询问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个人病史、家族病史以及此次就诊的主要症状。

只有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才能更准确地进行辨证施治。

三、闻诊闻诊是中医内科学中运用听觉来辨别疾病的方法。

医生通过倾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和腹部等器官的声音,来判断病情。

在闻诊时,医生需要注意以下要点。

首先,要关注患者的诉述。

患者对于自身的感觉和体验常常是非常重要的线索,医生需要耐心倾听和理解患者的诉求,寻找到病因与病情的关联。

其次,要留意呼吸和腹部声音的变化。

中医内科常见病证辨证思路与方法

中医内科常见病证辨证思路与方法

中医内科常见病证辨证思路与方法
中医内科常见病证的辨证思路与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辨病因:根据病人的症状、舌象、脉象等,辨别病因,确定病邪的性质。

例如,感冒病多由外感风寒所致,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

2. 辨病位:确定病变的具体部位。

例如,头痛可以辨为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等。

3. 辨病性:确定疾病的性质,如寒证、热证、虚证、实证等。

根据病人的症状、舌象、脉象等,可以辨别出不同的病性。

例如,感冒病可以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者的症状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

4. 辨病理变化: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分析病理变化的原因和机理。

例如,腹泻可以分为暴泻和久泻,两者的病因和机理不同,治疗方法和用药也不同。

5. 辨体质:根据病人的体质状况,确定治疗的方法和用药。

例如,肥胖病人多痰湿,治疗时需要兼顾化痰祛湿;瘦弱病人多气血不足,治疗时需要兼顾补气养血。

在辨证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辨症与辨病相结合:中医内科的疾病大多具有复杂的病理变化,需要将辨症与辨病相结合,全面了解病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2. 整体观念与个体化治疗相结合: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各脏腑器官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在辨证的过程中,需要将整体观念与个体化治疗相结合,全面调理病人的身体状况。

3. 动态观察与综合治疗相结合:病人的病情是不断变化的,需要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需要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如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

中医内科辨证要点

中医内科辨证要点

中医内科辨证要点
中医内科辨证的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辨病症:中医辨证需要首先观察病情表现,包括病人的主观感觉、病史和体征等。

对疾病的发展规律和病因病机进行分析研判。

2. 辨寒热:寒热是中医内科辨证的基本要点之一。

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体温、脉象等来判断寒热的情况和特点。

3. 辨虚实:虚实是指病人体质的虚弱或实盛程度。

虚实的判断可以通过病情的变化、病人的面色、舌苔和脉象等进行分析判断。

4. 辨外内:中医内科辨证需要明确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否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通过病史和病情的观察来推断疾病的性质和病因。

5. 辨阴阳:阴阳是指疾病所产生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在辨证中要根据病人的体寒热、舌苔情况和脉象来判断阴阳的倾向和变化。

6. 辨卫气营血津五脏六腑:中医内科辨证需要根据病人的体征和病情来判断卫气、营血、津液和脏腑的情况与功能是否正常。

以上是中医内科辨证的基本要点,医生需要通过综合分析和判断来得出辨证结论,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思路与原则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思路与原则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思路与原则一、辨证的思路:1.切脉定证:中医内科疾病辨证的第一步是通过观察病人舌苔、舌质、脉象等症状来判断病情,了解病因所致的脏腑功能紊乱情况。

脉象对于辩证十分重要,可从脉率、脉势、脉象的有力与无力、紧实与松弛、浮沉和凹陷等方面进行观察。

2.望闻问切:中医内科疾病辨证的第二步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眼神、汗出情况、声音、呼吸等外在表现来判断病情,同时结合病人的言语来询问病情。

3.病机分析:中医内科疾病辨证的第三步是通过对上述观察和问诊的结果进行病机分析,即确定病情的发展、演变过程和发病机制。

分析病机需要根据病人的体质、脏腑功能状态、病因以及外界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4.辨证论治:中医内科疾病辨证的最后一步是根据对病情的辨证分析,确定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可以包括中药方剂的选择、针灸等调理方法、饮食调节等多种治疗方法。

二、治疗的原则:1.辨证施治: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的核心原则是辨证施治。

在确定了病情的辨证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病机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方剂。

例如,阳虚体质的人在感受寒冷时容易出现寒邪入侵的病症,此时可选用温阳散寒的方剂进行治疗。

2.调整阴阳平衡: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强调调整阴阳平衡,即通过调理脏腑的阴阳功能,使其恢复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在治疗高血压时,在降压的同时,要调整阴阳平衡,以达到稳定病情的目的。

3.个体化治疗: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强调个体化治疗,即根据不同患者的体质和病情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样是治疗高血压的患者,不同的体质和脏腑功能状态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案。

4.平衡气血津液: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强调平衡气血津液,即通过调理脏腑的气血津液功能,保持平衡,从而促进身体健康。

气血津液的不足或者过盛都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需要有针对性的调理。

5.重视防治结合: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注重防治结合,即在治疗疾病的同时,重视预防疾病的发生。

例如,在治疗糖尿病的同时,要注意日常饮食、锻炼、心理调节等方面的预防工作,以降低病情的反复发作。

中医内科常见病证辨证思路与方法

中医内科常见病证辨证思路与方法

中医内科常见病证辨证思路与方法中医内科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分支,涉及诊断、治疗和预防内科常见病的疾病。

在中医内科中,辨证施治是核心方法之一。

以下是中医内科常见病证辨证思路与方法的讨论。

一、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等疾病。

中医内科辨证思路的关键是通过观察病人的脉搏、舌苔、气色等综合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根据中医理论,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机是气血运行不畅、瘀阻脉络、气滞血瘀等。

中医辨证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通过望、闻、问、切,观察病人的面色是否苍白、面浮红赤,眼睛有无充血,脉搏是否有力、有节律,以及病人是否有头晕、心悸等症状,可以初步辨别病情。

例如,高血压患者常表现为面色偏红、心悸、头晕等症状。

中医辨证可根据脉搏是否有力、舌质是否偏红、舌苔是否黄厚等来判断病人的病情及辨证类型。

常见辨证类型包括肝阳上扰、脾虚湿浊、肾精亏虚等。

治疗方法可以通过开窍利水、补益心气、平肝舒筋等来调理。

二、呼吸道疾病呼吸道疾病主要包括感冒、支气管炎、哮喘等。

中医内科辨证思路的关键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观察病人的症状及体征。

根据中医理论,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病机是外感风邪、内生痰热等。

常见辨证类型包括风寒、风热、痰湿等。

中医辨证可以通过观察病人是否有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以及舌苔颜色、脉搏等进行初步辨识。

例如,在感冒患者中,若呈现发热、咳嗽、鼻塞等症状,舌苔薄白,脉搏浮紧,说明患者体内有风寒之邪。

治疗方法可以通过解表散寒、祛风散痹、清热燥湿等来调理。

三、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胃炎、胃溃疡、肠炎等。

中医内科辨证思路的关键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观察病人的症状及体征。

根据中医理论,消化系统疾病的主要病机是饮食不节、情志不遂等。

常见辨证类型包括寒湿蕴结、热毒蕴结、脾胃虚弱等。

中医辨证可以通过观察病人是否有消化不良、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以及舌苔颜色、脉搏等进行初步辨识。

例如,在胃炎患者中,若呈现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舌苔厚重,脉搏滑数,说明患者体内有胃热之邪。

中医内科学各个证型辩证分析(二)

中医内科学各个证型辩证分析(二)

中医内科学各个证型辩证分析(二)第四章肝胆病症第一节..胁痛1.肝气郁结 [证候分析]肝气失于条达,阻于胁络,故胁肋胀痛。

气属无形,时聚时散,聚散无常,故疼痛走窜不定。

情志变化与气之郁结关系密切,故疼痛随情志变化而有所增减。

肝经气机不畅,故胸闷气短。

肝气横逆,易犯脾胃,故食少嗳气。

脉弦为肝郁之象。

2.瘀血停着 [证候分析]肝郁日久,气滞血瘀,或跌扑损伤,致瘀血停着,痹阻胁络,故胁痛如刺,痛处不移,入夜痛甚。

瘀结停滞,积久不散,则渐成徵块。

舌质紫暗,脉象沉涩,均属瘀血内停之征。

3.肝胆湿热 [证候分析]湿热蕴结于肝胆,肝络失和,胆不疏泄,故胁痛口苦。

湿热中阻,升降失常,故胸闷纳呆,恶心呕吐。

肝开窍于目,肝火上炎,则目赤。

湿热交蒸,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可出现目黄、身黄、小便黄赤。

舌苔黄腻,脉弦滑数均是肝胆湿热之征。

4.肝阴不足 [证候分析]肝郁日久化热,耗伤肝阴,或久病体虚,精血亏损,不能濡养肝络,故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

阴虚易生内热,故口干咽燥,心中烦热。

精血亏虚,不能上荣,故头晕目眩。

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均为阴虚内热之象。

第二节..黄疸阳黄1. 热重于湿[证候分析]湿热蕴蒸,胆汁外溢肌肤,因热为阳邪,故黄色鲜明。

发热口渴,小便短少黄赤,是湿热之邪方盛,热耗津液,膀胱为邪热所扰,气机不利所致。

阳明热盛则大便秘结,腑气不通,则腹部胀满。

湿热蕴结,肝胆热盛,故苔黄腻,脉象弦数。

心中懊侬,恶心欲吐,口干而苦,均湿热熏蒸,胃浊和胆汁上逆所引起。

2. 湿重于热[证候分析]湿遏热壅,胆汁不循常道,溢于肌肤,故身目色黄。

因湿重于热,湿为阴邪,故其色不如前者鲜明。

头重身困,为湿邪内阻,清阳不得发越之故。

胸脘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便溏,乃湿困脾胃,浊邪不化,脾胃运化功能减退所致。

舌苔厚腻微黄,脉象弦滑或濡缓,均为湿重热轻之象。

急黄[证候分析]湿热夹毒,郁而化火,热毒炽盛,故发病急骤,高热烦渴。

热毒迫使胆汁外溢肌肤,则黄疸迅速加深,身面均黄,其色如金。

中医内科临床辩证的探讨和研究

中医内科临床辩证的探讨和研究

要点三
辩证论治
通过对患者症状和体征的观察,分析 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和发展趋势 ,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常见中医内科治疗方法
针灸疗法
推拿按摩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气血和脏腑 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通过手法按摩、推拿等方式,促进血液循环 、缓解肌肉紧张、减轻疼痛等症状。
拔罐疗法
药物治疗
通过拔火罐、气罐等方式,排出体内湿气、 邪气,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等症状。
03
中医内科临床辩证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辩证施治的基本原则
要点一
整体观念
要点二
因人制宜
中医强调人体内部各器官、系统的平 衡与协调,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治 疗时应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包括身 体状况、心理状况和社会环境等因素 。
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有所不同,治 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 化的治疗方案。
案例二
01
肝肾阴虚型
症状包括头晕头痛、口干咽燥、耳鸣 耳聋、盗汗、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脉 细数。治疗宜用滋养肝肾,平肝潜阳 的药物。
02
肝火上炎型
症状包括头晕头痛、口干口苦、心烦 失眠、面红目赤、舌质红苔黄脉弦细 数。治疗宜用清肝泻火的药物。
03
痰浊阻滞型
症状包括头晕头重、形体肥胖、胸闷 脘胀、大便秘结、舌质淡苔厚腻脉弦 细。治疗宜用化痰降浊的药物。
案例四:过敏性鼻炎中医辩证施治的案例
肺气虚寒型
症状包括鼻塞鼻痒、喷嚏不断、清涕 如水、畏寒怕冷、舌质淡苔白脉细。 治疗宜用温肺散寒,通窍解痉的药物 。
脾气虚弱型
症状包括鼻塞不畅、嗅觉下降、脘腹 胀满、大便溏泄、舌质淡苔白脉细。 治疗宜用健脾渗湿,升清降浊的药物 。

中医内科辩证分析

中医内科辩证分析

第一章肺系病症第一节感冒1.风寒证[证候分析]风寒之邪外束肌表,卫阳被郁,故见恶寒、发热、无汗;清阳不展,络失和则头痛、肢节酸疼。

风寒上受,肺气不宣而致鼻塞流涕、咽痒、咳嗽;寒为阴邪故口不渴或渴喜热饮。

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俱为表寒征象。

2.风热证[证候分析]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故见身热、微恶寒、汗出不畅;风热上扰则头胀痛;风热之邪熏蒸清道,故咽喉肿痛,咽燥口渴,鼻流浊涕;风热犯肺,肺失清肃,则咳嗽、痰粘或黄。

苔白微黄,脉象浮数,为风热侵于肺卫之征。

3.暑湿证[证候分析]夏季感冒,感受当令之暑邪,暑多夹湿,每多暑湿并重。

暑湿伤表,表卫不和,故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痛;风暑夹湿上犯清空,则头昏重胀痛;暑热犯肺,肺气不清,故咳嗽痰粘,鼻流浊涕;暑热内扰,热灼津伤,则心烦、口渴、小便短赤;湿热中阻,气机不展,故胸闷、泛恶、口中粘腻,渴不多饮。

舌苔薄白黄腻,脉儒数为暑湿夹湿之征。

第二节咳嗽1.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证候分析]风寒袭肺,肺气壅塞不得宣通,故咳而声重、气急;风寒不受,肺窍不利,则鼻塞流涕,咽喉作痒;寒邪郁肺,气不布津,凝聚为痰,故痰咯稀薄色白;风寒外束肌腠,故伴有头痛身楚,寒热无汗等表寒证。

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为风寒在表之征。

(2).风热犯肺[证侯分析]风热犯肺,肺失清肃而咳嗽气粗,或咳声嘎哑,肺热伤津则见口渴,喉燥咽痛;肺热内郁,蒸液成痰,故痰吐不爽,稠粘色黄,鼻流黄涕;风热犯肺,卫表不和而见汗出等表热证。

苔薄黄,脉浮数,皆是风热在表之征。

(3).风燥伤肺[证侯分析]风燥伤肺,肺失清润,故见干咳作呛;燥热灼津则咽喉口鼻干燥,痰粘不易咯吐;燥热伤肺,肺络受损,故痰中夹血。

本证多发于秋季,乃燥邪与风热并见的温燥证,故见风燥外客,卫气不和的表证。

舌质干红少津,脉浮数,均属燥热之征。

2.内伤咳嗽(1). 痰湿蕴肺[证侯分析]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故咳嗽痰多,咳声重浊,痰粘腻或稠厚;脾运不健故食甘甜肥腻物品反而助湿生痰,湿痰中阻则胸闷脘痞、呕恶;脾气虚弱故食少、神倦、大便时溏。

中医内科常见病的辩证论治

中医内科常见病的辩证论治
【中成药】血滞通胶囊、丹蒌片、舒心降脂片、降脂通络软胶囊
25
寒凝心脉证
猝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喘不得卧,
多因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
重,伴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胸闷气短,心悸,面色苍白。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苔薄,脉沉紧或沉细
辛温散寒
宣通心阳
【方剂】枳实薤白桂枝汤(枳实四枚(12g) 厚朴四两(12g) 薤白半升(9g) 桂枝一两(3g) 瓜蒌一枚,捣 (12g))合当归四逆汤(当归三两(12g),桂枝(去皮)三两(9g),芍药三两(9g),细辛三两(3g),甘草(炙)二两,(6g),通草二两(6g),大枣(擘)二十五枚(8枚))
【中成药
19
阴虚火旺证
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
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
耳鸣腰酸,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舌
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数
滋阴清火
养心安神
【方剂】天王补心丹(生地黄,五味子,当归,天冬,麦冬,柏子仁,酸枣仁,人参,玄参,丹参,白茯苓,远志,桔梗,朱砂)
3
时行感冒
突然发热,高热不退,甚则寒战,周身酸痛,无汗,咳嗽,口干,咽喉疼痛,伴明显全身症状,呈现流行性发作。舌红,苔黄,脉浮数
清热解毒
凉血泻火
【方剂】清瘟败毒饮(生石膏大剂(180-240g),中剂(60-120g),小剂(24-36g),小生地大剂(18-30g),中剂(9-15g),小剂(6-12g),乌犀角大剂(180-240g),中剂(90-150g),小剂(60-120g),真川连大剂(12-18g),中剂(6-12g),小剂(3-4.5g),生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竹叶、甘草、丹皮、黄连。)
【中成药】荆防颗粒、感冒清热颗粒、感冒软胶囊、九味羌活丸、葛根汤颗粒

中医内科辩证分析

中医内科辩证分析

第一节感冒1.风寒证[证候分析]风寒之邪外束肌表,卫阳被郁,故见恶寒、发热、无汗;清阳不展,络失和则头痛、肢节酸疼。

风寒上受,肺气不宣而致鼻塞流涕、咽痒、咳嗽;寒为阴邪故口不渴或渴喜热饮。

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俱为表寒征象。

2.风热证[证候分析]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故见身热、微恶寒、汗出不畅;风热上扰则头胀痛;风热之邪熏蒸清道,故咽喉肿痛,咽燥口渴,鼻流浊涕;风热犯肺,肺失清肃,则咳嗽、痰粘或黄。

苔白微黄,脉象浮数,为风热侵于肺卫之征。

3.暑湿证[证候分析]夏季感冒,感受当令之暑邪,暑多夹湿,每多暑湿并重。

暑湿伤表,表卫不和,故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痛;风暑夹湿上犯清空,则头昏重胀痛;暑热犯肺,肺气不清,故咳嗽痰粘,鼻流浊涕;暑热内扰,热灼津伤,则心烦、口渴、小便短赤;湿热中阻,气机不展,故胸闷、泛恶、口中粘腻,渴不多饮。

舌苔薄白黄腻,脉儒数为暑湿夹湿之征。

第二节咳嗽1.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证候分析]风寒袭肺,肺气壅塞不得宣通,故咳而声重、气急;风寒不受,肺窍不利,则鼻塞流涕,咽喉作痒;寒邪郁肺,气不布津,凝聚为痰,故痰咯稀薄色白;风寒外束肌腠,故伴有头痛身楚,寒热无汗等表寒证。

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为风寒在表之征。

(2).风热犯肺[证侯分析]风热犯肺,肺失清肃而咳嗽气粗,或咳声嘎哑,肺热伤津则见口渴,喉燥咽痛;肺热内郁,蒸液成痰,故痰吐不爽,稠粘色黄,鼻流黄涕;风热犯肺,卫表不和而见汗出等表热证。

苔薄黄,脉浮数,皆是风热在表之征。

(3).风燥伤肺[证侯分析]风燥伤肺,肺失清润,故见干咳作呛;燥热灼津则咽喉口鼻干燥,痰粘不易咯吐;燥热伤肺,肺络受损,故痰中夹血。

本证多发于秋季,乃燥邪与风热并见的温燥证,故见风燥外客,卫气不和的表证。

舌质干红少津,脉浮数,均属燥热之征。

2.内伤咳嗽(1). 痰湿蕴肺[证侯分析]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故咳嗽痰多,咳声重浊,痰粘腻或稠厚;脾运不健故食甘甜肥腻物品反而助湿生痰,湿痰中阻则胸闷脘痞、呕恶;脾气虚弱故食少、神倦、大便时溏。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
方药
症候
01
大便干结,如羊屎状,排便费力,甚则难于排出,面色苍白,形体消瘦,肢倦乏力,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虚弱。
治则
02
润肠通便。
方药
03
润肠丸加减。桃仁、当归、生地、麻仁、枳壳、肉苁蓉、黑芝麻、蜂蜜等。
症候
大便干结,腹胀腹痛,口干口臭,面红身热,心烦不安,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症状
年老体弱,或者久病不愈,导致肺肾两虚,宣发肃降功能失调。
原因
补肺益肾、止咳平喘。
治疗原则
04
CHAPTER
胃痛辨证
原因
外感寒邪,内客于胃,或过食生冷,寒邪中阻,导致胃气凝滞,胃失和降。
症状
胃痛暴作,疼痛剧烈,畏寒喜暖,口不渴或喜热饮,胃胀满,嗳气后疼痛稍减,大便清稀或腹、正气天香散等。
02
03
04
鼻塞、流清鼻涕,喉咙痒。
咳嗽痰稀,呈白色或透明状。
患者不想喝水,或喜欢喝热水。
舌苔薄而白,脉象浮紧。
患者感到轻微寒冷,但体温升高。
恶寒轻
有汗
头身痛
患者出汗较多,但皮肤湿润。
头痛、肌肉酸痛、关节疼痛等症状明显。
03
02
01
鼻塞、流黄鼻涕,喉咙痛。
鼻塞流涕
咳嗽痰黄而稠,呈黄色或绿色状。
咳嗽痰黄
胃痛灼热,痛势急迫,疼痛拒按,口渴喜冷饮,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
症状
外感热邪,内侵于胃,或过食辛辣、温补之品,热邪内蕴,胃火炽盛。
原因
清热泻火,和胃止痛,方药如清胃散、泻心汤等。
治疗
症状
脾胃虚弱,或久病脾胃受损,或胃痛日久不愈,导致脾胃虚弱。

中医内科、辩证分析及用药

中医内科、辩证分析及用药

《灵枢·经脉》篇说:“肺胀者,虚满而喘咳。

”汉·张仲景《金贵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篇指出本病“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咳嗽》,篇说:“肺胀而咳,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夹瘀,嗳气而病”。

提示肺胀与痰瘀互结,阻碍肺气有关。

痰浊壅肺:治以化痰降气,健脾益肺。

方选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具体药物如下:苏子20g 前胡15g 白芥子10g 半夏10g厚朴10g 陈皮10g 白术20g 茯苓20g甘草6g上方中苏子、前胡、白芥子化痰降逆平喘,半夏、厚朴、陈皮燥湿化痰,行气降逆,白术、茯苓、甘草运脾和中。

痰热郁肺证:治以清肺化痰、降逆平喘,方选桑白皮汤加减,具体药物如下:麻黄10g 黄芩15g 石膏20g 桑白皮20g杏仁10g 半夏10g 苏子10g上方中麻黄宣肺平喘,黄芩、石膏、桑白皮清泻肺中郁热,杏仁、半夏、苏子化痰降气平喘。

痰蒙神窍证:治以涤痰、开窍、熄风,方选涤痰汤加减,具体药物如下:半夏10g 茯苓20g 橘红15g 胆南星10g竹茹10g 枳实10g 菖蒲10g 远志10g郁金10g上方中半夏、茯苓、橘红、胆南星涤痰熄风,竹茹、枳实清热化痰利膈,菖蒲、远志、郁金开窍化痰降浊。

肺肾气虚证:治以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方选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加减,具体药物如下:党参30g 黄芪30g 炙甘草10g 熟地20g五味子10g 磁石20g 沉香3g 紫菀10g款冬花10g 苏子10g 半夏10g 橘红10g上方中党参、黄芪、炙甘草补肺,熟地益肾,五味子收敛肺气,磁石、沉香纳气归元,紫菀、款冬花、苏子、半夏、橘红化痰降气。

《素问·举痛论》云:“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景岳全书·怔忡惊恐》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且“虚微者动亦微,虚甚者动亦甚。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中医内科疾病概述•常见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要点•中医内科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内科疾病典型病例分析01中医内科疾病概述中医内科疾病是指发生在人体内部,累及脏腑、经络、气血等组织,以脏腑功能障碍、气血失调为基本病理过程的疾病。

中医内科疾病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划分,如根据病因、病机、症状等进行分类。

中医内科疾病的定义与分类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原则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等特点,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进行整体调节和治疗。

中医内科疾病的特色是重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人体内部各个脏腑、经络、气血等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注重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治疗方法。

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原则与特色中医内科疾病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学术体系。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方法和手段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展现出广阔的前景和潜力。

中医内科疾病的发展历程与前景02常见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感冒的辨证论治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主方用荆防败毒散。

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时疫感冒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主方用银翘散。

清暑祛湿解表。

主方用新加香薷饮。

清热解毒,辟秽化浊。

主方用银翘散合藿朴夏苓汤。

咳嗽的辨证论治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主方用三拗汤。

风寒咳嗽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方用桑菊饮。

风热咳嗽清燥润肺,止咳化痰。

主方用桑杏汤。

燥热咳嗽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主方用二陈汤。

痰湿咳嗽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主方用良附丸。

寒邪客胃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主方用保和丸。

饮食停滞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主方用柴胡疏肝散。

肝气犯胃益气健脾,温中止痛。

主方用黄芪建中汤。

脾胃虚寒胃痛的辨证论治失眠的辨证论治清心泻火,安神定志。

主方用朱砂安神丸。

心火炽盛痰热内扰肝郁化火心脾两虚化痰清热,和中安神。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第一章肺系病症第一节感冒1.风寒证[证候分析]风寒之邪外束肌表,卫阳被郁,故见恶寒、发热、无汗;清阳不展,络失和则头痛、肢节酸疼。

风寒上受,肺气不宣而致鼻塞流涕、咽痒、咳嗽;寒为阴邪故口不渴或渴喜热饮。

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俱为表寒征象。

2.风热证[证候分析]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故见身热、微恶寒、汗出不畅;风热上扰则头胀痛;风热之邪熏蒸清道,故咽喉肿痛,咽燥口渴,鼻流浊涕;风热犯肺,肺失清肃,则咳嗽、痰粘或黄。

苔白微黄,脉象浮数,为风热侵于肺卫之征。

3.暑湿证[证候分析]夏季感冒,感受当令之暑邪,暑多夹湿,每多暑湿并重。

暑湿伤表,表卫不和,故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痛;风暑夹湿上犯清空,则头昏重胀痛;暑热犯肺,肺气不清,故咳嗽痰粘,鼻流浊涕;暑热内扰,热灼津伤,则心烦、口渴、小便短赤;湿热中阻,气机不展,故胸闷、泛恶、口中粘腻,渴不多饮。

舌苔薄白黄腻,脉儒数为暑湿夹湿之征。

第二节咳嗽1.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证候分析]风寒袭肺,肺气壅塞不得宣通,故咳而声重、气急;风寒不受,肺窍不利,则鼻塞流涕,咽喉作痒;寒邪郁肺,气不布津,凝聚为痰,故痰咯稀薄色白;风寒外束肌腠,故伴有头痛身楚,寒热无汗等表寒证。

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为风寒在表之征。

(2).风热犯肺[证侯分析]风热犯肺,肺失清肃而咳嗽气粗,或咳声嘎哑,肺热伤津则见口渴,喉燥咽痛;肺热内郁,蒸液成痰,故痰吐不爽,稠粘色黄,鼻流黄涕;风热犯肺,卫表不和而见汗出等表热证。

苔薄黄,脉浮数,皆是风热在表之征。

(3).风燥伤肺[证侯分析]风燥伤肺,肺失清润,故见干咳作呛;燥热灼津则咽喉口鼻干燥,痰粘不易咯吐;燥热伤肺,肺络受损,故痰中夹血。

本证多发于秋季,乃燥邪与风热并见的温燥证,故见风燥外客,卫气不和的表证。

舌质干红少津,脉浮数,均属燥热之征。

2.内伤咳嗽(1). 痰湿蕴肺[证侯分析]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故咳嗽痰多,咳声重浊,痰粘腻或稠厚;脾运不健故食甘甜肥腻物品反而助湿生痰,湿痰中阻则胸闷脘痞、呕恶;脾气虚弱故食少、神倦、大便时溏。

舌苔白腻,脉濡滑,为痰湿内盛之征。

(2). 痰热郁肺[证候分析]痰热壅阻肺气,肺失清肃,故咳嗽气息粗促,痰多质粘稠、色黄、咯吐不爽;痰热郁蒸,则痰有腥味;热伤肺络,故胸肋胀痛,咳时引痛,或咯吐血;肺热内郁,则有身热,口干欲饮,舌苔薄黄腻、质红,脉滑数,均属痰热之候。

(3)肝火犯肺[证候分析]肝气郁结化火,上逆侮肺,肺失清肃,以致气逆作咳;肝火上炎,故咳时面红,口苦咽干;木火刑金,炼液成痰,则痰粘或成絮条,难以咯吐;肝脉布两胁,上注于肺,肝肺络气不和,故胸胁胀痛,咳而引痛。

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皆为肝火肺热之征。

(4). 肺阴亏耗[证候分析]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则干咳,咳声短促;虚火灼津为痰,肺损络伤,故痰少粘白或见夹血;阴虚肺燥,津液不能濡润不承则咳声逐渐嘶哑,口干咽燥;阴虚火旺,故午后潮热,手足心热,颧红,夜寐盗汗;阴精不能充养而致形瘦神疲。

舌质红,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征。

第三节哮病1.发作期(1)寒哮[证候分析]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以致呼吸急促而哮鸣有声。

肺气郁闭,不得宣畅,则见胸膈满闷如塞,咳反不甚而咯痰量少。

阴盛于内,阳气不能宣达,故面色晦滞带青,形寒怕冷。

病因于寒,内无郁热,故口不渴而喜热饮。

外寒每易引动内饮,故天冷或受寒则发。

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皆为寒盛之象。

(2)热哮[证候分析]痰热壅肺,肺失清肃,肺气上逆,故喘而气粗息喘,痰鸣如吼,胸高胁胀,咳呛阵作。

热蒸液聚生痰,痰热胶结,故咯痰粘浊稠厚不利,色黄或白。

痰火郁蒸,则烦闷,自汗,面赤,口苦。

病因于热,肺无伏寒,故不恶寒而口渴喜饮。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均是痰热内盛之征。

2.缓解期(1)肺虚[证候分析]卫气虚弱,不能充实腠理,外邪易侵,故自汗,怕风,常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

肺虚不能主气,气不化津,痰饮蕴肺,故气短声低,咯痰清稀色白。

面色光白,舌淡苔白,脉象虚细,皆属肺气虚弱之征。

(2)脾虚[证候分析]脾虚健运无权,故食少脘痞,大便不实,常因饮食不当而诱发。

中气不足则倦怠气短,语言无力,舌苔薄腻或白滑,质淡,脉细软。

肾虚[证候分析]久病肾虚,摄纳失常,气不归元,故气短,动则喘甚,吸气不利。

精气亏乏,不能充养,故脑转耳鸣,腰酸腿软,劳累易发。

若属阳虚可见外寒之征,阴虚则生内热之候。

第四节喘证1.实喘(1)风寒袭肺[证候分析]风寒上受,内合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故喘咳气逆,胸部闷胀。

寒邪伤肺,凝液成痰,则痰多稀薄色白。

风寒束表,皮毛闭塞,故见恶寒、头痛、发热、无汗等表寒征。

苔薄白而滑,脉浮紧亦为风寒在表之征。

(2)表寒里热[证候分析]因寒邪束表,肺有郁热,或表寒未解,内已化热,热郁于肺,肺气上逆,而喘逆,息粗,鼻煽,胸部胀痛,咳痰稠粘不爽,热为寒郁则伴形寒、发热、烦闷、身痛。

苔薄白或黄、质红,脉浮数为表寒肺热夹杂之象。

(3)痰热郁肺[证候分析]邪热壅肺,灼津成痰,肃降无权,而致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粘稠色黄,热伤肺络则见血痰,痰热郁蒸故伴有烦热、渴饮、咽干、面红等症。

苔黄或腻,脉滑数为痰热之征。

(4)痰浊阻肺[证候分析]中阳不运,积湿成痰,痰浊壅肺,肺气失降,故穿满闷窒,胸盈仰息,痰多色白粘腻;痰湿蕴中,肺胃不和而见呕恶、纳呆、口粘、苔厚腻,脉滑。

(5)肺气郁痹[证候分析]郁怒伤肝,肝气冲逆犯肺,肺气不降,则喘促气憋,咽中如窒。

肝肺络气不和而胸闷胸痛。

心肝气郁则失眠,心悸,脉弦。

2.虚喘(1)肺虚[证候分析]肺虚气失所主,故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

肺气不足致咳声低弱。

气不化津,故咯痰稀白。

肺虚卫外不固则自汗、畏风。

舌质淡红,脉软弱为肺气虚弱之象。

若肺阴不足,虚火上炎则见呛咳痰少质粘,烦热,咽喉不利,面潮红。

舌红苔薄,脉细数为阴虚火旺之征。

(2)肾虚[证候分析]久病肺虚及肾,气失摄纳故见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喘甚;肾虚精气耗损,则见形瘦神惫;肾阳既衰,卫外之阳不固故汗出;阳气不能温养于外,则肢冷、面青;阳虚气不化水而见跗肿。

舌苔淡白、黑润,脉微细、沉弱均为肾阳衰弱之征。

若真阴衰竭,阴不敛阳,孤阳上越,气失摄纳,则见喘急面红,咽干,烦躁,足冷,汗出如油,舌红少津,脉细数等戴阳之征。

第五节肺痈(1)初期..[证候分析]风热初客,卫表不和,故见寒热表证,风热犯肺,肺气失于宣肃,而见咳嗽、胸痛、咯痰粘白。

风热不受,则口干鼻燥。

风热在表,故苔薄黄,脉浮滑数。

(2)成痈期[证候分析]邪热从表入里,热毒内盛,正邪交争,故壮热、振寒、汗出、烦躁。

热毒壅肺,肺气上逆,肺络不和,则咳嗽气急胸痛。

痰浊淤热郁蒸成痈,则咯吐黄浊痰,喉中有腥味。

热入血分,耗津伤液,故口干咽燥而渴不多饮。

痰热内盛,故苔黄腻,脉滑数。

(3)溃脓期[证候分析]血败肉腐,痈弄内溃外泄,故陡然咳吐大量腥臭脓血痰,热毒淤结,肺损络伤则咯血,脓毒蕴肺,肺气不利,则胸中烦满而痛,气喘,热毒内蒸,故身热,面赤,烦渴,苔黄腻,质红或绛,脉滑数或数实。

(4)恢复期[证候分析]脓溃之后,邪毒已去,故热降咳轻,脓痰日少,痰转清稀,神振纳佳,但因肺损络伤,溃处未敛,故胸胁隐痛,难以久卧。

肺气亏虚则气短,自汗。

肺阴亏伤,虚热内灼则盗汗,低烧,潮热,心烦,口干。

正虚未复,故面色不华,形瘦神疲。

气阴两伤故舌质红或淡红,脉细或细数无力。

若邪恋正虚,脓毒不尽,则转为慢性病变。

第六节肺痨1.肺阴亏损[证候分析]阴虚肺燥,肺失滋润,故干咳痰少。

故肺损络伤,则痰中时夹血丝、血点,而胸闷隐痛。

阴虚内热,可见手心皮肤灼热。

肺阴耗伤,故口干咽燥。

苔薄质红,脉细或兼数俱属阴虚之候。

2.阴虚火旺[证候分析]肺病及肾,肺肾阴伤,虚火内灼,炼津成痰,故咳呛气急,痰粘或质稠色黄。

虚火灼伤血络,可致咯血反复发作,水亏火旺则潮热骨蒸,营阴外泄故夜卧盗汗,肝肺络脉不和,乃至胸胁疼痛,心肝火炎,故心烦失眠,善怒.相火偏旺则梦遗失精。

冲任失养故月经不调,阴经耗伤以致形体日瘦。

舌绛苔黄或剥,脉细数显系阴虚燥热内盛之象。

3.气阴耗伤[证候分析]肺脾同病,阴伤气耗,清肃失司,肺不主气而为咳,气不化津而成痰,肺虚络损则痰中夹血,气需不能卫外,阳陷入阴,故见气虚身热、怕风、自汗,阴虚则内热、盗汗;脾虚不健则食少、便溏,气阴两伤故面白颧红、舌质嫩红、脉细弱而数。

4.阴阳两虚[证候分析]阴伤及阳,肺脾肾三脏并损,肺虚气逆则喘咳,声道失润,金碎不鸣而声嘶。

脾肾两虚,故见浮肿、肾泄。

病及于心,乃至心慌,唇紫,虚火上炎则口舌生糜。

卫虚则形寒自汗。

阴伤则潮热盗汗。

精气虚竭,无以充养形体,资助冲任之化源。

故女子经少或经闭,大肉尽脱。

命门火衰故男子滑精、阳痿。

舌光质红少津,或舌淡体胖边有齿痕,脉微细数、虚大,俱系阴样交亏之候。

第七节 肺胀1.痰浊壅肺[证候分析]肺虚脾弱,痰浊内生,上逆干肺,则咳嗽、痰多色白粘腻;痰从寒化成饮,则痰呈泡沫状;肺气虚弱,复加气因痰阻,故短气喘息,稍劳即着;肺虚卫表不固则怕风、易汗;肺病及脾,脾气虚弱,健运失常,故见脘痞纳少,倦怠乏力。

舌质偏淡、苔浊腻,脉小滑乃肺脾气虚,痰浊内蕴之候 2.痰热郁肺[证候分析]痰浊内蕴化热,痰热壅肺,故痰黄、粘白难咯;肺热内郁,清肃失司,肺气上逆,则咳喘气逆息粗,烦躁,胸满,便干,溲黄;复感外邪,风热犯肺,故见发热微恶寒,有汗不多等表证;口渴,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或滑数均为痰热内郁之征。

3.痰蒙神窍[证候分析]痰迷心窍,蒙蔽神机,故见神志恍惚,谵妄,躁烦,撮空,嗜睡,昏迷;肝风内动则润动抽搐;肺虚痰蕴故咳逆喘促而咯痰不爽。

苔白腻或淡黄腻,脉细滑数为痰浊内蕴之象;舌暗红或淡紫乃心血淤阻之征。

4.肺肾气虚[证候分析]肺肾两虚,不能主气、纳气,故呼吸浅短,声低气怯,张口抬肩,不能平卧;寒饮伏肺,肾虚水泛则咳痰色白如沫,咯吐不利;肺病及心,心气虚弱,故心慌动悸,形寒,汗出;肺失治节,气不帅血,气滞血淤,则见舌淡或黯紫,脉沉细虚数或结代。

5.阳虚水泛[证候分析]肺脾肾阳气衰微,气不化水,水邪泛滥则面浮,肢体尽肿;水饮上凌心肺故心悸、喘咳、咯痰清稀;脾阳虚衰,健运失司则脘痞纳少;寒水内盛,故怕冷,尿少;阳虚血淤则面唇青紫,舌质黯;脉沉细,舌胖,苔白滑为阳虚水停之征。

第八节肺痿1.虚热[证候分析]肺阴亏耗,虚火内炽,肺失肃降,则气逆咳喘;热灼津液成痰,故咯吐浊唾涎沫,其质粘稠;燥热伤津,津液不能濡润上承,故咳声不扬,音嘎,咽燥,口渴;阴虚火旺,灼伤脉络,则午后潮热,咯痰带血;阴津枯竭,内不能洒陈脏腑,外不能充身泽毛,故形体消瘦,皮毛干枯。

舌红而干,脉虚数,乃是阴枯热灼之象。

2.虚寒[证候分析]肺气虚寒,气不化津,津反为涎,故咯吐多量清稀涎沫,因非阴虚火旺故不渴,肺虚不能主气,则短气不足以息,脾肺气虚则神疲食少,清阳不升故头眩,阳不卫外则形寒,上虚不能制下,膀胱失约,故小便频数或遗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