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科学导论第三章 土地经济学
《土地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土地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Specialty Introduction课程编号:08075101适用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时数:16 学分数:1执笔者:审核人:修订日期:2008年6月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本课程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入学的专业导论课,为必修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管理的主干课程以及相关课程的学习方法。
并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并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产生浓的兴趣。
二、课程教学内容1.土地和土地科学(2学时)主要内容:土地简介、土地科学简介、土地科学和其他科学的关系以及我国土地科学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
了解土地的概念,土地的属性,掌握土地的科学的学科体系以及与土地科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2.土地资源学(2学时)主要内容:土地资源学简介、土地资源的研究简史及发展前景、我国土地资源介绍。
掌握土地资源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3.土地经济学(2学时)主要内容: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地租与地价理论,土地金融与土地税收,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及规模经济原理。
掌握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地租与地价理论;了解土地金融与土地税收,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及规模经济原理。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4.土地利用规划学(2学时)主要内容: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原理,土地利用规划总述及土地利用专项和详细规划。
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原理;了解土地利用规划总述及土地利用专项和详细规划。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5.土地法学与土地行政学(2学时)主要内容:土地法学理论与体系、土地法的渊源及其与其他部门的关系、土地产权制度;土地行政的概念与职能,土地行政组织与土地行政方法。
掌握土地法学理论与体系、土地行政的概念与职能;了解土地行政组织与土地行政方法。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6.地籍学(2学时)主要内容:地籍制度、土地调查与土地分等定级、不动产登记。
掌握土地调查与土地分等定级;了解地籍制度;理解不动产登记。
土地经济学(整理)
第一章导论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一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特性:土地的自然特性:1、位置的固定性2、面积的有限性3、质量的差异性4、功能的永久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1、供给的稀缺性2、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3、报酬递减的可能性4、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3、土地的功能:1、承载功能2、生产功能3、资源(非生物)功能。
4、土地财产制度:是指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以及土地国家管理制度的建立、演变及其实施方面的问题。
5、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土地利用中的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第二章土地资源利用概论1、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和转换。
容: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3、土地利用规划4、土地开发5、土地保护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主要容及意义:容:1、土地利用程度2、土地利用结构3、土地利用效率意义:为更合理的利用土地指明方向。
3、我国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1、土地粗放经营与过度利用并存2、土地供不应求与浪费兼有3、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益还有待提局。
4、土地利用的目标:1、取得物质产品,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2、取得服务(效用)人类利用土地的目标按其最终发挥的作用又可分为:经济目标、生态目标和社会目标。
5、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1、农业优先,统筹安排用地结构。
2、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更低面积相结合。
3、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4、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一。
5、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
6、贴现系数:从现在起,第n年的一单位货币量相当于现在的多少7、复利系数:现在的一单位货币量在n年后变成现在的多少倍8、土地利用规划:是指一套对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综合目标最有利的土地利用方案和行动路线的系列决策,是各种土地利用规划的总称。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第一章土地是由地球陆地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现实的土地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综合体,而是综合了人类正反面活动成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的自然特性: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土地的经济特性:供给的稀却性,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土地的功能:承载功能,生产功能,资源功能土地的分类:农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其他农用地;建设用地包括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公共建筑用地,住宅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设施用地,特殊用地;未利用地包括未利用土地,其他土地。
土地经济学研究领域: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资产流转第二章土地利用的基本内容: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分为土地利用程度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土地利用效益分析);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开发;土地保护。
我国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土地粗放经营与过度利用并存;土地供不应求与土地浪费兼有。
土地利用的目标:按所提供的产品分为取得物质产品,取得服务;按发挥的作用分为经济目标,生态目标,社会目标。
实现土地利用目标的手段:制定土地法,土地规划法等法律法规;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改革和完善土地使用制度;由政府直接控制农地向非农用地的转移;税收。
影响土地利用的因素有自然,经济,社会三因素。
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农业优先,统筹安排用地结构;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耕地面积相结合;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一;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
第三章土地利用集约度:指在生产过程中,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
土地肥力: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
报酬:对一定面积土地投入中某项变动要素的生产率。
三种报酬形态公式:报酬(实物形态)=产出的实物量/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实物量,报酬(价值形态)=产出物的价值或产值/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价值量,报酬(价格形态)=产出物的价格或货币额/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价格或货币额。
《土地经济学》讲义
讲授内容提纲前言第一章导论第二章土地市场第三章土地的供给与需求第四章地租理论及其应用第五章土地价格理论及其应用第六章土地金融第七章土地税收第八章土地利用概论第九章土地集约利用第十章土地规模利用第十一章土地分区利用第十二章土地计划利用第十三章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第十四章土地制度概论第十五章中国现行的土地制度第十六章中国港台及国外现行的土地制度前言一、《土地经济学》课程设置的目的和意义1、目的“土地经济学”是土地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土地开发、利用、管理和经营规律的学科,是对土地一系列经济问题的系统分析和解释的学科,是学习土地专业课程及房地产相关课程的先导性课程。
2、意义①认识土地的基本经济属性,系统了解和掌握土地经济的规律。
②了解和掌握研究土地经济问题的方法。
③了解和认识土地经济学学科发展历程及最新动态。
④应用土地经济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土地经济问题。
如关于土地的有偿使用;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农村土地适度规模利用等;行政干部土地违法现象的原因分析等。
二、《土地经济学》的内容体系主要有四大部分内容1、关于《土地经济学》对象及其研究简况2、土地市场理论土地的经济运行规律。
3、土地利用理论土地生产力4、土地制度理论土地生产关系三、教学要求及安排1、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课堂自学讨论等2、教学考核采用连续综合评定方法(课堂提问、讨论发言、作业、笔记、课堂纪律等)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考核第一章导论【内容提要】认识和了解土地利用中的经济问题,首先要对土地的属性进行全面了解,这是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合理利用土地的前提。
本章对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及其功能进行全面的讲述,同时,对研究以土地利用中的经济问题为研究内容的土地经济学学科的基本问题加以介绍,为学习土地经济学的理论奠定基础。
【重点】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体系【难点】认识土地自然和经济属性的意义,土地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一、土地的概述(一)什么是土地?1、对土地概念的不同认识: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说明2、土地的定义:是自然和经济的综合体。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重要的经济资源之一。
土地经济学作为研究土地利用、土地价值、土地所有权以及与土地相关的各种经济问题的学科,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土地的定义土地在经济学领域被定义为地球表面及地下的自然资源,包括陆地和水域。
土地是一种稀缺资源,具有不可再生的特性。
在经济活动中,土地的供给是固定的,无法增加,而需求则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而不断增加。
土地价值的形成土地价值是指土地在市场上取得的价格或者价值。
土地的价值是由供求关系、位置、土地用途、土地品质等因素共同决定的。
不同地区的土地价值差异很大,一般来说,城市土地的价值要高于农村土地,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土地价值会不断增长。
土地利用土地的利用关系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推动经济的发展。
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权制度是土地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土地所有权的制度安排不同,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等多种形式。
土地所有权制度的完善和健全对于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土地市场土地市场是土地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土地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会影响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经济的稳定增长。
土地市场的运作需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以确保市场的公平、公正和稳定。
土地经济学的意义土地经济学对于推动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土地资源的运行机制和规律,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引导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土地经济学是研究土地资源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和影响的一门重要学科,对于土地的利用、管理和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希望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和探讨,能够更好地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第一章导论土地:1.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是由影响土地利用潜力的自然环境所组成,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文和植被等。
它还包括人类现在和过去活动的结果,例如围海造田,清除植被,以及反面的结果,如土壤盐碱化。
然而纯粹的社会特征并不包括在土地的概念内,应为这些特征是社会经济状况的组成部分。
’’2.土地是由地球陆地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然而现实的土地已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综合体,而是一个有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并综合了人类正反面活动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的特性:(一)土地的自然特性1.位置的固定性。
土地的空间位置是固定的,不能移动;2.面积有限性。
地球是自然历史形成的,因而从总体上说,土地面积具有不可再生性;3.质量差异性。
由于土地自身的条件以及相应的气候条件的差异,造成了土地的较大自然差异性;4.功能的永久性。
土地之外的其他生产资料都会在使用过程中磨损,最后报废;(二)土地的经济特性1.土地供给的稀缺性。
对土地需求的不断扩大,而可供人类利用的土地又是有限的,因而产生了土地的稀缺性,并日益增强;2.土地利用的相对分散性;3.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土地投入某项用途后,与改变其利用方向,往往会造成较大甚至是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相对来说是比较困难的;4.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5.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土地经济学研究的对象:a)土地利用经济(指土地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具体包括土地资源的勘察,技术经济评价,土地规划,土地开发、利用保护等方面的经济问题。
)b)土地制度(指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以及土地管理制度的建立、演变及其实施等方面的问题)c)土地权属转移及收益分配(指土地权属转移的条件、形式和土地收益分配的具体形式。
)土地经济学的研究方法:d)抽象思维方法;e)系统分析方法;f)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g)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h)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i)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结合第二章土地资源利用概论土地利用: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第一章:导论1.土地:由地球陆地及其水面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并综合了人类正反面活动结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特性(1)自然特性①位置固定型②面积有限性:土地的面积具有不可再生性,面积有限迫使人们必须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③质量差异性:由于土地自身的条件(地质、地貌、土壤、植被等)以及光照和相应的气候条件的差异,造成了土地的较大质量差异性。
④功能永久性(2)经济特性:是人类在土地自然特性基础上长期利用土地的过程中产生的①供给的稀缺性②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③报酬递减的可能性④利用后果的社会性3.土地的功能承载、生育、资源、生态、财产和资产4.土地的分类2007年:分为12个一级类、57个二级类2017年:分为12个一级类、73个二级类第二章:土地利用概述1.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和转换。
同时又是个经济问题,并且内涵是动态的。
2.土地利用的内容(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和统计(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3)编制土地利用规划(4)土地开发(5)土地保护3.土地利用现状分析(1)利用程度分析:指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改造程度,以及土地收到人为影响的变化程度(2)利用结构分析:可以了解土地利用是否与需求结构相吻合,了解现有的土地利用结构是否与土地的自然性状相适应。
(3)利用效益分析在农业上,用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经济作物产量、水果产量等。
对城镇土地,所看重的是单位土地面积带来的收益(利润/纯收益)。
除经济效益外,还要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4.土地开发:广义的土地开发是指对尚未利用的土地进行清理、整治,使之可投入使用,包括把无法利用的土地加以改造,然后投入利用的活动;也包括对农业用地进行平整和基础设施建设后,使之转为非农建设用地的活动(也就是非农业土地开发)。
狭义的土地开发即土地开垦,是指把适宜耕作的生荒地开垦为耕地种植农作物的过程。
土地经济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Importance for Aki第一章导论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
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 -经济综合体。
土地特性:①自然特性(位置固定、面积有限、质量差异、功能永久)②经济特性(供给的稀缺、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土地功能:承载、生育、资源、生态、财产和资产国土:①狭义(主权国家管理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政治地域概念)②广义(还包括国家所拥有的一切资源)土地分类:地貌特征、土壤质地、生产能力、利用现状、权属性质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
具体包括土地资源的勘查、技术经济评价、土地资源利用的规划与计划、土地分区利用、土地集约利用、土地规模利用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经济问题。
归结起来研究的是人与土地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以及土地国家管理体制的建立、演变及其实施等方面的问题。
它所研究的是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
土地资产流转:土地作为资产其权属的市场流转和随之产生的土地价值实现问题。
所研究的是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另一个侧面。
———————————第一编土地资源利用———————————第二章土地资源利用概论能量土地利用: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物质、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
土地利用结构:在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用各种利用类型土地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例来表示。
土地开发:把尚未利用的土地经过清理、政治,使之投入利用,包括把无法利用的土地加以改造,然后投入利用的活动。
土地保护:通过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经营,是当代人得到最大的综合效益,并能保持土地的潜力,以满足后代人对土地的需要。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第一章导论1.什么是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及其水面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
大气和植被等要素以及人类过去和现在的活动所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特性?土地的自然特性: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供给的稀缺性,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3.土地的功能及其分类?功能:承载功能,生育功能,资源功能,生态功能。
财产和资产功能。
分类地貌: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
土壤:黏土,壤土,沙土。
土地生产能力:高产田,中产田,低产田。
土地权属性质:国有,集体所有,私有。
农用地,未利用低,建设用地。
第二章土地利用概论1、土地利用的内涵及其包括的内容?土地利用:就其实质来说,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变现为人类与土地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与转换。
内容: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和统计。
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程度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土地利用效益分析。
3,编制土地利用规划。
4,土地开发。
5土地保护。
2、土地利用的目标和实现手段?目标 1,土地提供的产品:取得物质产品,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取得服务。
2,最终发挥的作用:经济目标,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生产,生活对土地的需求;生态目标,保护土地利用的良好生态系统;社会目标现代人生活需求好的生存环境。
手段: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改革和完善土地制度,由政府严格控制农用地向非农用地的转移,税收手段,土地科技与教育手段。
2、我国土地利用存在哪些主要问题?1,土地粗放经营与过度利用并存。
2,土地浪费与土地短缺兼有。
3,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益都有待提高。
3、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土地利用的效益评价方法?基本原则:农业优先与统筹安排用地结构相结合;坚持集约利用与保持适量耕地相结合;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合理开发利用与科学保护相结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
土地经济学(全本)pp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土地经济学概述 一、土地经济学的学科性质 1、土地经济学学科来源于经济学 其产生和形成需具备两个基本的前提条件: (1)人类社会实践中存在土地经济问题,要求人们去
研究解决; (2)有了经济学,人们具有了应用经济学的知识能力
去研究这些问题,并取得了建立一门独立学科的成果。 2、土地经济学的学科性质是社会科学
人地关系可分为两种:
①土地利用和生产过程中的人与土地的关系, 可成称为主要的直接的人地关系。人是主体(为 土地利用和生产提供人力资源);土地是客体, 为生产发展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土地。
②在人类利用土地的过程中,必然发生人与人的 关系,称为衍生的间接的人地关系。
2、人地关系的实质内涵
主要从以下三个层次来理解人地关系:
4、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战略重点
现阶段是改造中地产田土,其作用有: (1)直接提高粮食单产。 (2)改善生态环境。 (3)解决贫穷问题。 (4)从总体上缓解土地短缺压力,促进经
济发展。
第二章 土地的供给与需求
我们来研究土地问题,尤其土地经济问题,首先 就要研究土地的供给与需求,也就是说有多少土 地供给我们使用,而人们又需要多少土地。
(2)针对具体的地区单元来理解。
2、制约因素 (1) 地球的表面积 (2) 适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气候条件 (3) 适于植物生长的土壤质地和气候条件 (4) 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 (5) 可供利用的生产资源(指各种有用的矿
产动植物可供利用) (6) 一定的交通条件(使人们易于接近,便
于联系和物质交换)
一、 经济增长到可持续发展
(一)经济增长:一定时期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实际水平的提高,有时也指每个人收入或实际消 费水平的增加。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带有蓝色字体的一定为重点,重点没有标全,自己参照书看一下)第一章土地的特性和功能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
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自然特性: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
3.土地的经济特性:供给的稀缺性、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利用的外部性)。
4.土地的基本功能:承载功能、生产功能、资产功能。
5.人地关系的实质是人通过自身的劳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的关系。
人—地、人—地—人6.土地问题:人地关系失调所产生的问题,是人地关系失调所出现的经济区域。
直接问题:土地利用问题或土地生产问题间接问题:土地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7.土地问题产生原因:人口增多和需求增加、人们对土地特征功能认识不足及利用不合理、不合理的土地分配和功能不良的土地制度。
第二章土地利用内容和基本原则8.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和转换。
9.土地利用是技术问题也是经济问题。
10.土地利用的内容: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和统计;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利用程度、结构、效益分析);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开发;土地保护。
11.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农业优先与统筹安排用地结构相结合;坚持集约利用与保持适量耕地相结合;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合理开发利用与科学保护相结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
12.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经济、生态、社会。
13.土地利用分类:指一国或一地区依据其土地的各种形状和特点,将其全部土地资源划分为若干类型区,使之成为一个分类系统。
是决定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资料依据是否科学以及能否切合实际工作需要的基本环节。
土地科学导论第三章 土地经济学
无论市场上土地价格如何变动,土地 的自然供给是不变的,即土地自然供 给基本无弹性。土地经济供给是变化 的,即某一用途的土地在某一特定市 场随着市场价格的变化,其市场供给 也发生变化。
特征
(一)地役权是存在于他人不动产之上的物权
(二)地役权是以他人不动产供自己的不动产便宜之用 的权利
(三)地役权具有从属性
1、地役权不得与需役地分离而为让与
2、地役权不得由需役地分离而为其他权利的标的
3、地役权随需役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消灭而消灭
(四)地役权具有不可分性
1、分生上的不可分性
司马迁:《史记》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第三章 土地经济学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土地经济学的学科内涵 土地市场相关理论 地租地价理论 土地报酬规律与土地集约利用
第一节 土地经济学的学科内涵
一、土地经济学的学科性质
随着人类社会实践中各种土地问题的出现, 以及经济学知识在各领域的应用,土地经济 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脱颖而出。
用?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
2、地租的类型
地租类型
按地租的物质形态划分
按经济学 的观点
西方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劳役地租 实物地租 货币地租
契约地租 经济地租 绝对地租 级差地租 垄断地租
契约地租又称商业地租,是指土地所有者将 土地租给土地使用者,土地承租人与土地出 租人签订租赁契约所确定的租金。
土地经济学(整理)
第一章导论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特性:土地的自然特性:1、位置的固定性2、面积的有限性3、质量的差异性4、功能的永久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1、供给的稀缺性2、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3、报酬递减的可能性4、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3、土地的功能:1、承载功能2、生产功能3、资源(非生物)功能。
4、土地财产制度:是指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以及土地国家管理制度的建立、演变及其实施方面的问题。
5、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土地利用中的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第二章土地资源利用概论1、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和转换。
内容: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3、土地利用规划4、土地开发5、土地保护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主要内容及意义:内容:1、土地利用程度2、土地利用结构3、土地利用效率意义:为更合理的利用土地指明方向。
3、我国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1、土地粗放经营与过度利用并存2、土地供不应求与浪费兼有3、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益还有待提高。
4、土地利用的目标:1、取得物质产品,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2、取得服务(效用),人类利用土地的目标按其最终发挥的作用又可分为:经济目标、生态目标和社会目标。
5、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1、农业优先,统筹安排用地结构。
2、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更低面积相结合。
3、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4、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一。
5、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
6、贴现系数:从现在起,第n年的一单位货币量相当于现在的多少7、复利系数:现在的一单位货币量在n年后变成现在的多少倍8、土地利用规划:是指一套对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综合目标最有利的土地利用方案和行动路线的系列决策,是各种土地利用规划的总称。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一、常见概念1、土地:是一个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并综合了人类劳动的自然—经济综合体2、人地关系:人地关系,是泛指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地关系的实质是人通过自身的劳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的关系。
3、土地市场:土地这种特殊商品在流通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4、土地供给:可供人类社会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土地数量总和5、土地自然供给:又称土地物理供给或土地实质供给,是指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土地的数量,包括已被利用和未来可供利用的土地数量,这个数量是相对稳定、没有弹性的。
6、土地经济供给:土地在自然供给及自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随着土地利用效益的提高而增加的土地供给量。
7、土地的经济供给: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有效供给。
8、土地需求: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利用土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
9、地租: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据的部分。
10、级差地租: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和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11、土地价格:在正常市场条件下土地所有者转移土地纯收益(地租)的资本化价值。
12、土地价格评估:专业人员按照一定的土地评估目的,遵循科学的土地估价原则、程序与方法,对土地市场价格的测定。
13、标定地价:政府根据管理需要评估的具体宗地在公开市场和正常经营管理条件下某一期日的土地使用权价格。
14、交易定价:土地买卖双方按照市场交易规则,在土地市场中实际成交的价格。
15、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16、土地开发:对未利用或利用效率较低的土地,通过工程、生物或综合的措施,使其成为可利用的或效益更高的土地的过程。
17、土地保护:通过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经营,是当代人得到最大的持续效益,并能保持土地的潜力以满足后代人的需要。
土地经济学知识重点汇总
土地经济学知识重点汇总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土地经济学第一章导论1.土地:是一个由各项自然因素并综合了人类劳动的自然—经济综合体2.土地概念的区分(1)土地与土壤土壤是指能够产生植物收获的陆地疏松表层。
①从相互关系上看,土壤仅仅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即土地包含土壤。
②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壤的本质是肥力,即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及环境条件的能力;而土地的本质是生产力,它是在特定的管理制度下,对某种(或一系列)用途的生产能力。
③从形态结构上看,土壤是处在地球风化壳的疏松表层;而土地是由地上层、地表层和地下层组成的立体垂直剖面。
(2)土地与国土国土不单指土地,而是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包括领土、领空和领海(3)土地与景观土壤、风化壳、大陆沉积物、潜水和地表水、植被、近地表大气及物理化学作用彼此紧密联系的综合体称为景观,例如黄土高原、砂质荒漠、冰川山地等都属于一定的景观类型。
它与土地的最大区别主要在于只考虑自然地理因素的作用,而极少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体”的影响。
(4)土地与土地资源资源: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包括自然界中没有经过加工而以现存形式存在的一切天然财富。
广义的资源包括:资金、设备、人力、时空等。
土地资源:是指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的物质基础和来源,是生产要素和生态环境要素。
(5)土地与土地资产,土地资本资产:为一定经济主体所拥有的,能够带来一定收益的各种财产和权益的总称。
广义的资产是指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
土地资产:是指归一定经济主体所拥有的(国家社会、企事业单位或个人)经过一定的经营方式,能够实现增值的土地。
土地资源与劳动的结合,具有所有权与获益性。
土地资本:为提高土地生产率而投入并固定在土地上的资本。
其收益是利息或经营利润,而不是地租,如灌溉排水工程、施肥等。
3.土地的自然特性①位置固定性②面积有限性③质量差异性④功能永久性4.土地的经济特性①供给的稀缺性②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③报酬递减的可能性④利用后果的社会性5.土地的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的关系①土地的自然特性是土地自然属性的反映,是土地所固有的,与人类对土地的利用与否没有必然的联系。
土地科学导论第三讲.
Bao Haijun Engineering
20
Economics(1)
三、土地的国家管理制度
• 土地管理机构的设置与职能分工
不同的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土地制度 及资源状况,选择不同的管理模式,设置 不同的管理机构及职能分工
– 分类分级管理模式:美国、加拿大
–垂直管理模式:中国等东南亚部分 国家
Bao Haijun Engineering
9
Economics(1)
• 合作组织集体所有 • 公共事业部门或团体所有 • 部落、氏族、社村、宗教等所有 • 数人合有(生存者取得权) • 数人共有(未分割的份额,可继承) • 股份公司式所有 • 区分所有建筑物
Bao Haijun Engineering
Bao Haijun Engineering
24
Economics(1)
城市土地所有制的演变
• 旧中国城市土地所有制
本质是私人所有制,资本主义性质 的土地所有制占统治地位的私人所 有制
Bao Haijun Engineering
25
Economics(1)
形式多样,具体有:帝国主义国家的 资本家、大地主所有的土地;以蒋 宋孔陈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家 所有的土地;民族资本主义性质的 房地产公司和大房地产业主所有的 土地;城市一般居民所有的土地; 国民党政府机关及其各部门所有的 土地
• 宋元明清时期:土地调查、分等;永佃制(所有 权与使用权分离,永远租种)
Bao Haijun Engineering
36
Economics(1)
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土地管理
• 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田地分九等, 16岁以上均可得一份土地,15岁以下减半
土地经济学课件第三章 土地报酬和土地经营
2、近代西方经济学家
① 1890年马歇尔《经济学原理》 ② 1900年克拉克《财富的分配》 ③ 1922年布林克曼《农业经营经济学》 ④ 1979年萨缪尔森《经济学》
土 地 经 济 学>第三章 土地报酬与土地经营…
一、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提出
3、马恩列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LDLR)的批 ① 确立了土地利用上合理应用资本、劳动和科学
土 地 经 济 学>第三章 土地报酬与土地经营…
三、 土地报酬三阶段分析
3、第三阶段 R点以后 总产量(曲线):由最高点T递减,生产弹性为负数; 边际产量(曲线):由0变为负数; 平均产量(曲线):继续下降.
分析结论:
土 地 经 济 学>第三章 土地报酬与土地经营…
1、在第一阶段,每投入一单位变量资源都能使产量 急剧增加,使总报酬、平均报酬递增,由于投入的变量 资源与固定资源(土地)在配合上数量的不足,影响了 生产潜力的充分发挥,故在变量资源充裕条件下,应追 加投资。
三、 土地报酬三阶段分析
P
第一阶段
T
N
第二阶段
TPP
第三阶段
I‘ M D
MPP
APP
0
I
Q
R
X
土地报酬三阶段曲线图
土 地 经 济 学>第三章 土地报酬与土地经营…
三、 土地报酬三阶段分析
1、第一阶段 从原点O至平均产量最高点对应的Q点 总产量(曲线):I’点为拐点,OI’曲线下凸,生产弹性,由1增至最大,总产量增长较
平均成本 (元) 1.000 0.813 0.667 0.666 0.697 0.754 0.838 1.250 1.000 0.857 0.856 0.917 1.818 1.290 1.282 1.492
土地经济学高分背诵笔记
土地经济学高分背诵笔记●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第一章导论●1.1 土地的概念和特性●土地概念:土地是由地球陆地及其水面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并综合了人类正反面活动结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土地的自然特性●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土地的经济特性●供给的稀缺性●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1.2 土地的功能和分类●土地的功能:承载功能、生育功能、资源功能、生态功能、财产和资产功能●土地的分类:●按照地貌特征: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按照土壤质地:黏土、壤土、沙土●按照土地(耕地)生产能力:高产田、中产田、低产田●按照土地权属属性:国有、集体所有、私有●1.3 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和研究方法●土地经济学研究对象: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土地的经济关系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土地利用:是指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和使用,是研究人与土地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土地制度:是指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是研究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土地市场:是指土地作为资产其权属进入市场流转和随之产生的土地价值实现●第1篇土地利用●第二章土地利用概论●2.1 土地利用的内容和目标●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与转换●土地利用程度:人类对土地的利用与改造程度,以及土地受人为影响的变化程度●土地利用结构:指在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例来表示。
●土地利用效益:是指土地利用后给人类带来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它反映了人类利用土地目标的实现程度●土地利用规划:是指政府为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综合目标的土地利用布局和手段的系统决策●土地开发:指对未利用或利用效率低下的土地,通过工程、生物或综合性的措施,使其成为可利用的或效益更高的土地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土地价格的概念与类型
1、土地价格的概念
土地价格是为购买土地而支付的用货币表示的交换 价值,是土地未来地租的资本化。
2、土地价格的类型
(1)基准地价是某一时点的土地使用权价格,这一 时点就是基准地价评估的基准日。 (片)
(2)标定地价是政府根据管理需要,评估的具体宗 地在公开市场和正常经营管理条件下某一期日的土 地使用权价格。 (宗地)
二、土地集约利用
(一)土地集约利用与土地集约利用度的概 念
1、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 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
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 营方式。
2、土地集约利用度的概念
土地集约利用度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单位面 积的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
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资本较多时,这种土 地集约利用形式称为资本集约型;单位土地 面积上投入的劳动较多时,这种土地集约利 用形式称为劳动集约型。
司马迁:《史记》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第三章 土地经济学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土地经济学的学科内涵 土地市场相关理论 地租地价理论 土地报酬规律与土地集约利用
第一节 土地经济学的学科内涵
一、土地经济学的学科性质
随着人类社会实践中各种土地问题的出现, 以及经济学知识在各领域的应用,土地经济 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脱颖而出。
级差地租是指优中等土地产生的个别生产价 格与劣等土地生产条件所决定的一般生产价 格之间的差额。级差地租按其形成的条件和 特点,可分为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绝对地租是指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种 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垄断地租是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 润转化成的地租。指在特别优越的土地条件 下所生产的珍稀产品,按照高于它价值的垄 断价格出售,获得超额利润。
一、土地报酬规律 (一)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 报酬:一定面积土地投入中某项变动要素的生产
率. 实物形态的报酬:一定数量的实物产品,是由
变动生产要素和不变生产要素共同决定的。 从一定的生产过程来看,实物形态的报酬符合
“报酬递减规律”。但从人类的生产历史来看, 则符合“报酬递增规律”,即生产率是不断提 高的。
土地经济学主要从土地经济理论、土地利用 经济原理及土地制度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只 有掌握了土地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 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对遇到的土地问题进行 科学的分析,寻求出正确的解决方法,做出 正确的决策。
三、土地经济学的学科发展
第一阶段,土地经济学的孕育期。在这 一阶段,土地经济的研究都是从属于一 般经济学的研究。
(二)土地市场的功能
(1)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2)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 (3)健全市场体系,实现生产要素的
最佳组合。
二、土地的供给与需求
(一)土地的供给 土地供给是指可利用土地的供给,即地球提供
给人类利用的各种生产和生活用地的数量。土 地供给可分为自然供给和经济供给。 1、土地自然供给的概念及制约因素 土地的自然供给是土地中自然形成的可供人类 利用的土地数量,包括已被利用的土地资源和 未来可供利用的土地资源。土地的自然供给是 相对稳定的,无弹性的。
(3)交易地价是指土地买卖双方按市场交易规则, 在土地市场中实际成交的价格。交易地价的形式很 多,在中国主要有: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价格、转 让价格、租赁价格、地役权价格等。
地役权
定义:为增加自己土地(需役地)的利用价值,而在他人 土地(供役地)上设置的某种权利。地役权对地役权人 来说是其权利的扩大,而对地役人来说是一种义务或对 自己权利的限制。
而供过于求是暂时的、个别的。 正是因为这样,地价总的趋势是上升的。
1、耕地供求关系
研究耕地供求关系,基本点在于人口对 粮食的需求及满足程度。
对耕地供求关系的研究,主要应从实物 形态着手。耕地的供求变化,主要受人 均占有粮食数量的影响。
2、非农建设用地的供求关系及其平衡
在一般状态下,土地交易也遵循一般商品的 供求规律:地价上升,供给增加,需求减少; 地价下降,则供给减少,需求增加。
另一种特殊形式是:有价无市,即只有土地供给及价 格,没有需求,或只有对土地的需求及地价,但没有 土地供给。
第三节 地租地价理论
一、地租、地价的概念与类型 (一)地租的概念与类型 1、地租的概念 地租是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
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是土地所有权 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 映。 从不同的角度,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地 租分为不同的类型。
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 生产、生活各种用途的土地的有效供给。 土地经济供给的影响因素有: (1)各类土地的自然供给; (2)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能; (3)社会需求; (4)产品价格; (5)土地开发利用计划; (6)土地供给者的行为。
无论市场上土地价格如何变动,土地 的自然供给是不变的,即土地自然供 给基本无弹性。土地经济供给是变化 的,即某一用途的土地在某一特定市 场随着市场价格的变化,其市场供给 也发生变化。
土地使用的集约度往往用集约边际与粗放边 际来表达。所谓集约边际是指在一个固定单 位土地上投入资本、劳力、管理等因素,直 到最后一个单位的生产因素所得的边际报酬 刚好等于其边际成本的那一点。
(二)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
影响土地集约利用的因素较多,首先土地集 约利用必然受到土地本身自然属性的影响, 不能超过土地自然生态属性的极限;其次, 也受到当时土地利用的社会、技术等环境的 影响,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由于土地、人地关系和土地问题又是诸多土 地科学分支学科共有的研究对象,且土地和 人又是基本的生产要素.
因此土地经济学又是与资源经济学和土地科学多 种分支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
二、土地经济学的学科地位
土地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应用价 值,在整个土地科学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是土地科学的先行型和先导型学科。其建设 与发展对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与 发展具有推动性作用。
用?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
(二)土地的需求
土地需求是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在某一土地 市场,某类用途土地在某一价格下被购买或 租出的数量。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其需
求是一种引致需求。
在经济学上称厂商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为引致 需求,又叫派生需求,因为它是厂商为了生
产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产生的对生产资 料的需求,这种需求不是为了本身自己的消 费。
P
S
D
土 地 价 格
S
D
0
土地数量
Q
图3-1 一般状态下的土地供求均衡图
P
S
土 地 价 格
S
0
土地数量
Q
P
土
D
地
价
格
D
0
土地数量
Q
特殊的土地供给曲线 特殊的土地需求曲线
土地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在许多方面都有其特殊性:
一种特殊形式是其位置固定不变,自然供给不变,经 济供给弹性也较小,买卖双方不能自行决定土地的位 置和用途,土地价格受当时社会和政治局势及经济繁 荣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很大。因此,工业、商业、住宅 用地有时又表现出供求特殊性。
2、消灭上的不可分性
3、享有与负担上的不可分性
二、土地价格的特征
(1)土地价格具有双重属性 (2)土地价格是土地的权益价格 (3)土地价格不是土地成本的货币表现,
不依生产成本定价。 (4)土地价格主要由土地的需求决定 (5)土地价格总体上呈升趋势 (6)土地价格具有强烈的地域性
第四节 土地报酬规律与土地集约利用
1、社会对土地产品的需要程度
2、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投入的能力
3、土地本身的质量、位置条件和交通状况
4、根据利用的类型,通常城市土地利用集约 度高,农用地次之,牧地最低
复习思考题
1、简述土地市场及其特点。 2、什么是土地的自然供给和经济供给?它
们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3、土地价格的特征。 4、什么是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 5、什么是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和土地集约利
(二)土地报酬规律 土地报酬是金、技术等)所得到的回报、效益。
土地报酬规律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土地利用 的科学技术水平相对来说是稳定的,当对一 定面积的土地连续追加劳动和资金时,起初 追加部分所得的报酬逐渐增多,在投入的劳 动和资金超过一定的界限时,追加部分所得 的报酬逐渐减少,从而使土地总报酬的增加 也呈递减趋势,这就是所说的“土地报酬递 减规律”。
土地需求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 (1)土地价格 (2)消费者或投资者的货币收入和融
资能力 (3)土地投机 (4)人口因素和家庭因素 (5)消费者或投资者偏好 (6)对未来的预期等。
(三)土地市场的供求关系及其平衡 土地供求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而不平衡
是绝对的。 从实践看,土地供不应求是绝对的、普遍的,
土地的自然供给受下列因素的制约: (1)具有适宜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气候条
件; (2)具有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质地和气
候条件; (3)具有可资利用的淡水资源; (4)具有可供人类利用的其他资源; (5)具有最基本的交通条件。
2、土地经济供给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
2、地租的类型
地租类型
按地租的物质形态划分
按经济学 的观点
西方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劳役地租 实物地租 货币地租
契约地租 经济地租 绝对地租 级差地租 垄断地租
契约地租又称商业地租,是指土地所有者将 土地租给土地使用者,土地承租人与土地出 租人签订租赁契约所确定的租金。
经济地租也称理论地租,是指土地总收益扣 除总成本的剩余部分,即利用土地所得超过 成本的纯收入。
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在土地市场中,市场主体是土地的供给者、需
求者和其他参与者,包括购买者、出售者、出 租人、承租人、贷款人、经营者、政府管理部 门、中介服务机构等;市场客体是交换的目标 物——土地。土地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市场 特点不像其他商品市场那么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