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鹂病期琐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37、《黄鹂》(二) 教学设计

37、《黄鹂》(二) 教学设计
第十五自然段:插叙大海鸥时间,即突出了环境对生活生存影响很大,又把男子的行为和病友形成对比,说明病友还有良知。另外这一段还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
三、小结
本文围绕黄鹂展开, 黄鹂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状态,说明“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的道理。老师也希望同学们有属于自己的环境,也能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
——病期琐事
孙犁
个别 黄鹂—形色神态 极致
自然环境
一般 文学艺术 自由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对创作自由的渴望,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
研读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及文章的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导学引课,明确目标
1、导课
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2、明确目标
理解“极致”的含义,品味哲理性语句深刻的意蕴。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把握文章的写作手法。
四、集中检测
1、孙犁的语言清新明丽,善于使用四字短语、对偶句、排比句,使语言精炼而富有诗意。找一找文中这样的句子,背一背。
2、进行一段描写练习,或写景物或写动物,练习用四字短语,当然只是在描写中嵌入就行,不必从头至尾都是四字短语。(一、二组同学必做,三至六组同学可以选作。)
五、作业
推荐阅读
前期小说代表作:
提问:本文那句话直接点出了作者创作本文的意图。




篇文章写于1962年,但是1979“文化大革命”结束才公之于众,环境使然呀!
5、体味写法
明确:第一段和第十五段

第十六课 黄鹂——病期琐事

第十六课 黄鹂——病期琐事

《黄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的线索,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2、找出文章富有哲理性的语句,品味其深刻含义。

3、理解对比,插叙的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难点: 找出文章富有哲理性的语句,品味其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自学法、讨论法、启发法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昨天老师让同学们回去搜集了有关黄鹂的诗句,谁能吟出几首?思考:诗人把黄鹂放在了怎样的背景中去展示黄鹂的美丽?二.导语:黄鹂在诗人笔下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的象征,一个美丽的使者,我们从中感受到的是美,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美,那么黄鹂在孙犁笔下又有怎样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分析此文。

三.新授: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文中几次见到黄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每次见到黄鹂的环境如何?黄鹂有什么特点?每次见到黄鹂的情感是怎样的?2.作者为什么对黄鹂会有不同的情感和认识?3.自然界如此,人类生活、艺术境界是不是也应如此呢?由此作者得到了怎样的感悟?4.作者为什么如此关注环境呢?(联系作者背景)5.怎样理解“这正是在艺术上不容易遇到的一种境界”?这句话?6.文章在二见黄鹂后写了一件海鸥被杀事件,可否删去?为什么?7.拓展延伸:请同学结合实际谈一谈“一定的环境”与“发挥极致”的关系?四小结:作者由写黄鹂转向大千世界,说明不仅黄鹂,世界上所有事物的美的极致,都应该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从而给读者一种人生的哲理和启迪。

五作业:对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等景象,加以想象。

写一段200字以上的描写文字描写你心目中的某一极致,选取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物。

六板书设计黄鹂孙犁黄鹂→太湖→全部美丽→美↓→各种事物→美的环境→的(包括文艺作品)极致。

吉林省长春市七年级语文上册16黄鹂-病期琐事教案长春版

吉林省长春市七年级语文上册16黄鹂-病期琐事教案长春版

黄鹂———病期琐事序号课题黄鹂——-病期琐事授课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阅读理解课文,掌握文中字词,积累四字词语,概括与黄鹂相关的事件过程与方法探究文章主题,体会作者所说的美的极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创作背景,理解黄鹂的象征含义,体会作家情感及创作意图教学重点品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从形色神态感知黄鹂教学难点体会黄鹂的象征含义,作家情感,创作意图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法设计二次备课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篇文章,题目叫黄鹂。

黄鹂又叫黄莺,是一种常听到、于我们却不常见到的鸟.书下注释怎么向我们介绍黄鹂的?(找同学读,文学作品青睐的对象)也就是说,古今中外,很多文人墨客都喜欢通过对黄鹂形象的塑造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那么这种鸟什么样子呢?我们先通过图片感知一下。

三、尝试学习.1。

为什么开篇不直接写黄鹂?那些鸟的名字怎么读?2。

围绕黄鹂写了几件事?3.作者是想借此文写出黄鹂的美吗?4。

为什么太湖的环境就适合黄鹂的生存呢?5.为什么写中年人打海鸥的事件?6.结尾重在讲述的哲理和黄鹂有什么关系?四、内容研讨幻灯片出示,激发学习兴趣。

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

课堂教案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法设计二次备课1.为什么说最后一次才能体现黄鹂的全部美丽呢?全部包括哪些内容?群莺乱飞杂花生树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茂林修竹桑田苇泊乍雨乍晴春雨宿露朝霞彩虹这些词语也非常优美,齐读体会24、25、26段。

2.这些词语属于什么描写?五、分析情感1。

文章的副标题是病期琐事,作者写作此文时,正值生病期间。

病中仍能关注并呼吁人们为黄鹂创设优美的环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喜爱黄鹂)2.找出文中体现作者喜爱之情的句子。

3.而与作者的喜爱之情不同的是世人对待黄鹂鸟的态度是怎样的呢?六、小结翻转课堂学生自己总结七、作业完成练习册抓住具体词语分析学生自主总结收获。

板书设计教学感悟反思形色神态个别黄鹂极致自然环境一般艺术(生命、体育、科学……)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稿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第3节黄鹂——病期琐事

第3节黄鹂——病期琐事

作者简介
孙犁,1913年4月16日生,河北省安平 县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抗日战争爆 发后,他在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后 到延安,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 等作品,以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文艺界的 注意。文艺界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 流派的标帜,称为“荷花淀派”。有小说 散文合集《白洋淀纪事》、长篇小说《风 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散文集 《津门小集》。
1 2
3 4
5
谢谢
• 黄鹂科鸟类,以其艳丽的羽饰和悦耳的鸣 声,构成大自然的点缀,历来备受人们的 喜爱。加以主食昆虫,有益于园林。可能 受到农药残毒的影响,黄鹂科鸟类的数量 锐减,应研究保护措施。


——病期琐事
孙犁
孙犁(1913年4月6日-2002年7 月11日)是一位中国现当代小说 家、散文家。原名孙树勋,河北 安平人。早年曾当过机关职员、 小学教员。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 共产党内从事宣传工作,曾任 《晋察冀日报》编辑。1940年代 发表的文集《白洋淀往事》是其 代表作,其中的小说《荷花淀》 运用革命浪漫主义的手法,开创 了荷花淀派。1950年代又发表了 《铁木前传》、《风云初记》散 文有《津门小集》、《晚华集》、 《秀露集》、《澹定集》等。 2002年7月11日晨六点病逝于天 津,终年89岁。
他什么都能写得,写出来又都是文 学……孙犁虽未大红大紫过,作品却始终 被人学习,且活到老,写到老,笔力未曾 丝毫减弱。(贾平凹)
(1913-2002)
有关"黄鹂"的古代诗句:
•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杜甫《绝句》 •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唐·杜甫《江畔独步 寻花·其六》 •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唐·杜甫《蜀相》, •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唐·王维《积雨辋川 庄作》 •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唐·韦应物《滁州西 涧》 •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唐·白居易《钱塘湖 春行》 •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杜牧《江南春》 • 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唐·金昌绪《春怨》 •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宋·晏 殊《破阵子》

孙犁《黄鹂——病期琐事》教案

孙犁《黄鹂——病期琐事》教案

黄鹂——病期琐事孙犁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理解课文,领会作者意图。

2.借鉴课文的写法,用象征手法说理,从叙事到说理水到渠成,说理恰到好处。

3.学习精彩的语言,恰当的文言色彩可给文章增色,排比或对句可使语句整齐有气势。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探求精义。

教学难点:含蓄的说理;精彩的语言。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鉴赏与评价法。

一、导入新课优秀的作家对生活和人生的关注方式是多样的独到的,有许多现代作家就是通过写鸟来表现他对生活和人生的认识的。

老舍先生写小麻雀,表现的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周瘦鹃写杜鹃蕴含着的是对传统习惯看法的思考。

本文孙犁借黄鹂传递的是一种怎样的观点呢?同学们,大自然中栖息着千姿百态的鸟儿,你见过黄鹂这种鸟吗?(看图)(黄鹂也叫黄莺。

鸟,身体黄色,自眼部到头后部黑色,嘴淡红色。

叫的声音很好听,吃森林中的害虫,对林业有益。

)二、作者介绍孙犁,河北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在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他写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

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集子。

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荷花淀》。

其小说充满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是文学史上“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

三、整体感知全文四、整体把握,探求精义:(一)第一段分析评价。

总结1段:叙述儿童时期迷恋戏鸟,以不遇为憾。

(二)第二段、三段分析评价。

总结2、3段:回忆战争年代初见黄鹂,激起我对美的追求。

环境是抗日战争时期,黄鹂是美丽极了,是为正面铺垫。

(三)分析第二次见黄鹂。

1.描写我疗养住所的环境的目的是什么?找出描写“鸟儿舒适生活”的句子。

答:我疗养住所的环境也是鸟儿生活的宁静的环境,写这样的环境是为了表现鸟儿生活的舒适自在。

学案1:黄鹂——病期琐事

学案1:黄鹂——病期琐事

黄鹂——病期琐事【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和文章的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

3.探究文章的艺术手法。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1.走近作者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人,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先后担任过《平原杂志》《天津日报》文艺副刊、《文艺通讯》等报刊的编辑,并著有关于编辑的作品。

“孙犁”是他参加抗日战争后于1938年开始使用的笔名。

《白洋淀纪事》是其代表作,其中的小说《荷花淀》运用革命浪漫主义的手法,开创了“荷花淀派”。

作品:短篇小说集《芦花荡》《采蒲台》,短篇小说《荷花淀》,中篇小说《村歌》,长篇小说《风云初记》,散文集《津门小集》《耕堂散文》,论文集《文学短论》等。

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最具代表性,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小说成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艺界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62年。

“文化大革命”前的十七年有“左”的错误倾向,把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口号理解为“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干涉了许多不应当干涉的事情。

1962年以后,“左”的错误愈演愈烈,终于酿成了“文化大革命”。

1962年,孙犁先生49岁。

自从1956年写完小说《铁木前传》之后,他再也不写小说了。

这固然与一场大病有关,但可能还有更深的时代社会政治原因。

他在后来的《说赵树理》一文中描述那个年代赵树理的处境与心境:“政治斗争的形势,也有变化。

上层建筑领域,进入了多事之秋,不少人跌落下来。

作家是脆弱的,也是敏感的。

他兢兢业业,唯恐有什么过失,引来大的灾难。

”这说的更多的恰恰也是孙犁自己。

3.荷花淀派“荷花淀派”是以孙犁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的流派。

主要作家还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

荷花淀即白洋淀,这一流派得名,不但源于白洋淀这个地方,也源于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

《荷花淀》以白洋淀明媚如画的风光为背景,具有朴素、明丽、清新、柔美的风格。

长春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黄鹂——病期琐事》优秀说课稿

长春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黄鹂——病期琐事》优秀说课稿

孙犁《黄鹂》说课稿一、教材1、教材简析:大凡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作家浓郁的主观情思的文章,语言才能神情飞动,意趣横生,倘若在情与景交融之外,更能从物我之间抒发哲理意蕴则更是达到了化境上乘之作,孙梨的《黄鹂》就是这样一篇凝聚作者深刻思考的优秀散文,文章创作于1962年,全文围绕黄鹂以时间为序展开,童年爱鸟却没有见过黄鹂,以后几次遇到黄鹂遭遇各不相同,作者感受也不相同,篇末扩展开去,联想到虎、鱼、驼、雁等各种事物,由黄鹂的“极致”想到“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在一定环境中才能发挥这种极致”。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大有深意,富有哲理的散文,着眼点在于发挥事物极致的“环境”。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课文是高一语文(试验修订本)第二册第三单元的首篇,属教读课,单元学习的重点是分析评价、借鉴吸收,是从阅读能力和阅读目两方面侧重培养学生的。

新大纲要求:“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本课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初步的评价能力和鉴赏品质。

3、教学目标:根据该文含蓄而深刻的哲理表达特点,按大纲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水平,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①理解文意,探得精义—“理清文章思路,正确把握文章”是评价的基础。

②评析哲理,借鉴写作—理解本文哲理及表现方法和技巧,学习象征说理,叙事说理的方法。

③追求美好,创设环境—拥有热爱美好事物,支持,尊重事物规律的情感认识。

4、教学重点、难点:经过第一册和第二册前两个单元的阅读训练,同学们已具备了实现目标①的自学能力和目标②的探索能力,课文最后部分是前文的延伸和升华,也是语言表现力极强的精华部分,因此教读重点是对文章最后五段的哲理理解和语言借鉴。

本文哲理扣在事物“极致”的发挥上,而且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与以往学过的《海燕》《白杨礼赞》《爱莲说》有所不同,因此,我把本课学习的难点定为:把握极致的含义和本文由叙事到说理的关键:“黄鹂与太湖”悟到“事物与环境”。

教学设计2:黄鹂——病期琐事

教学设计2:黄鹂——病期琐事

黄鹂——病期琐事【教学目标】1.理解并把握文意,体会文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2.掌握主观性阅读与实证性阅读的方法和文学主题的多元化。

3.学习本文围绕黄鹂以时间为顺序展开艺术画面,并融进生活感受和人生见解的写法。

4.学习并欣赏本文精彩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

二、导入新课:优秀的作家对生活和人生的关注方式是多样的独到的,有许多现代作家就是通过写鸟来表现他对生活和人生的认识的。

老舍先生写小麻雀,表现的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孙犁借黄鹂传递的是一种怎样的观点呢?1.出示图片,要求学生对黄鹂的外部特征进行表述,并由此引出我们熟悉的与黄鹂有关的诗句。

(黄鹂也叫黄莺,世称“金衣公主”,身体黄色,从眼部到头后部黑色,嘴淡红色。

叫声很好听,吃森林中的害虫。

从南到北,广泛分布在我国大地,是一种益鸟。

)(头戴黑沿儿黄缎小帽,身穿金黄闪光的“连衣裙”,裙子的下摆和衣袖上都镶着黑边。

)2.投影出示关于“黄鹂”的古诗词。

学生默读以后齐声朗读一遍。

出示幻灯片。

很显然,形态清丽、叫声婉转的黄鹂很受古代诗词大家的青睐,它几乎约定俗成为美好事物的象征。

那么,黄鹂在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先生的笔下,又是怎样的呢三、讲授新课(一)作者简介孙犁(1913—2002),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人。

抗日战争爆发后,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去延安,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写了优秀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等。

(香港司马长风“二城二传”:《边城》《围城》《呼兰河传》)他把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的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作。

(二)整体把握文章,重点分析文章结构问题:①作者为什么对黄鹂会有不同的感情和认识?明确:五次黄鹂出现的环境都不一样,表现了作者对美的事物的狂热追求。

问题:②作者为什么在第三次和第四次之间写到与黄鹂无关的海鸥?明确:由老史试枪引发联想,表现作者对摧残鸟儿这类丑恶行径的义愤。

长春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6《黄鹂——病期琐事》教学设计

长春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6《黄鹂——病期琐事》教学设计

《黄鹂——病期琐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学习了解作者孙犁及其文学创作。

2、熟读、品味文章,把握本文传达的深刻哲理。

3、学习借鉴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1、对课文的哲理作一点分析评价。

2、借鉴课文的写法,学习精彩语言。

3、学习体会孙犁散文的特色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优秀的作家对生活和人生的关注方式是多样的独到的,有许多现代作家就是通过写鸟来表现他对生活和人生的认识的。

老舍先生写小麻雀,表现的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周瘦鹃写杜鹃蕴含着的是对传统习惯看法的思考。

而作家孙犁则要向大家介绍一种非常可爱的鸟——黄鹂。

2、提问:黄鹂是怎样一种鸟?3、要求学生结合课本插图对黄鹂进行描述。

4、要求学生回忆说出与黄鹂有关的诗句。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清天。

(杜甫)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5、提问:本文题为“黄鹂”,目的是否真的是介绍“黄鹂”这种鸟?明确:不是。

目的是借黄鹂来说理。

分析写法特点:板书:托物言志(二)学法指导本文语言优美,主旨深刻,条理又十分清晰,稍作点拨,学生即能够理解,故应该以学生精读文章、把握语言、领会主旨为主。

要求学生结合课后思考练习熟读文章,尤其要认真阅读全文的结尾部分(从“从此”至全文结束。

)。

教师则适当介绍作者及文章背景。

由于学生基础较差,所以教师亦应注重基础知识的点拨与分析。

(三)作者介绍孙犁,河北安平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1913年4月6日生。

高中毕业后流浪北平,在图书馆读书、在大学旁听,用“芸夫”的笔名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先后在市政机关和小学当过职员,1936年暑假后,到河北安新县小学教书,了解白洋淀一带人民生活。

1944年在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

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集子。

《黄鹂——病期琐事》教学设计

《黄鹂——病期琐事》教学设计

《黄鹂——病期琐事》教学设计梨树镇城东学校李明星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1.布置学生阅读孙犁作品,推荐《荷花淀》《母亲的记忆》《相片》《采蒲台的苇》等提倡学生多读多思考,借助作品了解作者。

2.提前两天布置学生反复读课文整理生字和文章中的好词句。

3阅读查阅黄鹂鸟的知识,积累黄鹂鸟的图片【教学目标】1.积累字词如“靛、窠谛”“闲情逸致、同病相怜”等2、体会文章中哲理性语句,品味其深刻意蕴。

3.理顺文章线索,领会作者创作意图。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习对比、象征、插叙等写法,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

【教学难点】结合写作背景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策略通过课前布置预习总结提炼文章精彩词语,初步把握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概括主要事件,对课文整体感知,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作为现代作家独具特色清新质朴的创作风格。

体会文章对比、象征等写法,体会用词的特点。

1、布置学生查阅黄鹂鸟的知识和图片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现象引入新课,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阅读分析图片,增强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更好赏析课文。

通过小组的合作,可以更及时地解决学生的疑惑,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能力。

2.以朗诵为主;:散文的语言很有诗意所以用朗读引出对文章的分析,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以梳理文章内容为主:这篇文章是叙事性散文,围绕课题概括作者叙述了几个主要事件。

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线索。

4.以分析文章写作手法为主:插叙、对比、象征等写作手法表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结合背景体会创作意图这些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互相渗透兼顾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看过黄鹂鸟吗?谁能用精练的语言给大家介绍一下这种鸟二?(学生答教师补充)黄鹂是著名的食虫益鸟,羽色艳丽以黄色为主,鸣声悦耳动听,是人们喜爱的鸟类。

大家是否知道诗人徐志摩写过一首题为《黄鹂》的诗歌,我们来共同欣赏。

XXX《黄鹂——病期琐事》教案

XXX《黄鹂——病期琐事》教案

XXX《黄鹂——病期琐事》教案XXX——病期琐事XXX是一位现代小说家和散文家,本文通过描写XXX来传递他对生活和人生的认识。

XXX是一种身体黄色、叫声悦耳、对林业有益的鸟类。

在本文中,XXX回忆了自己童年时期迷恋戏鸟的经历,以及在抗日战争时期第一次见到XXX时所激起的对美的追求。

在病期中,再次见到XXX,他感受到了极致的美丽和心情的愉悦,但也担心它们离开的时刻。

在第一段中,XXX回忆了自己童年时期迷恋戏鸟的经历,以及因为没有机会亲近戏鸟而感到遗憾。

这段文字简洁明了,表达了XXX对鸟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接下来的两段文字回忆了抗日战争时期XXX第一次见到XXX的情景。

在这个时期,XXX成为了美的象征,为正面铺垫。

XXX通过描写XXX的美丽和自由,表达了对自由和美的向往,同时也表现出对战争时期的压抑和痛苦的反感。

在第四段中,XXX描述了自己在病期中再次见到XXX的情景。

他描绘了疗养住所的环境和鸟儿们的舒适自在,表现出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美的感受和心情的愉悦。

这段文字通过描写景物来表达人的心情,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最后,XXX担心XXX离开的时刻,为后文设伏。

通过这样的叙述手法,他将读者的情感引导到一个,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XXX在文章中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它代表着美、自由、生命和艺术。

XXX的美丽和自由让人们向往,但同时也需要适宜的生存环境和保护。

XXX的生命和艺术则需要人们的关注和呵护,否则它们就会像黄鹂一样消失无踪。

因此,XXX象征着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呵护,以及对于自由、生命和艺术的珍视和保护。

第一次见到XXX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当时XXX被视为“革命文艺”的象征。

第二次和第三次见到XXX则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人们欢欣鼓舞地迎来了社会主义。

艺术和其他事业都应该找到最佳的环境去发挥自己的极致,就像那两只黄鹂找到了“深密幽静的一片树林”,有意在那里安家落户,发挥自己的才能。

21-22版:黄鹂——病期琐事(创新设计)

21-22版:黄鹂——病期琐事(创新设计)
看到太湖的环境,看到黄鹂的全部美丽,联想到虎、鱼、驼、雁等各种事物 的极致,已有“水到渠成”之势,篇末的说理真是自然而然。
说理恰到好处:说理也不宜长篇大论,只须点到为止,若隐若显,这 才耐人寻味,恰到好处。作者点到“各种事物”,点到“艺术”,读者自 然心领神会。说理要注意说到什么地步才好,本文值得借鉴。
(2)善用对句,语言简练,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在习作中,修改润 色,用点心思,可用这样的句子。如“它们的啼叫,是要伴着春雨、宿露, 它们的飞翔,是要伴着朝霞和彩虹的”。
(3)多次使用排比句。如“这里……这里……这里……” 总之,整句与散句相结合,工整中求变化,长短错落有致,不呆板。
二、写作迁移 作为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象征是指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
生活的环境、身边的人对自己都会有很大的影响,有句话叫“物以 类聚”,身边的人是什么样的自己最后也会变成什么样的,就像现在正 在热播的《我的前半生》一样,以前的罗子君就因为陈俊生给了她一个 无忧的贵妇生活,每天在家吃喝玩乐就行,而后来失去陈俊生保护伞的 她就像失去了所有,什么都不做,什么也不会,还好身边有贺涵、唐晶 这样的朋友,打造了一个全新的罗子君,让一事无成的罗子君也慢慢变 成可以和他们一起并肩作战的女强人,让她也可以积极向上地努力生活。 虽然这只是电视剧,但现实生活中也可能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所以一 个人的生活环境真的很重要! 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活环境对每个人都很重要,还记得刚进大学时总是会想办法来充实自 己的大学生活,每天都过得累而充实着。可后来和寝室的室友在一起久了, 开始觉得做那些事没什么意义了,一个人也不再怎么做起事来,那股子冲劲 后来也消失了。有时间就在寝室看看电视,出去旅旅游,每天过得甚是惬意, 只是缺少了一些挑战和经历,也少了一些积极性,后来工作后才开始后悔那 个时候没有好好锻炼锻炼自己。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散文部分第六单元黄鹂__病期琐事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散文部分第六单元黄鹂__病期琐事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黄鹂——病期琐事【设计理念】1.宋代禅宗大师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我经常将这一理念引入语文课堂,通俗地解读为“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

2.“形散而神不散”就是“形散神聚”,这是散文的重要特点。

本文材料组织、结构成篇比较自由。

但“极致”作为“神”却是文章的灵魂、统帅,驾驭着看似散的“形”,并使之为“神”服务。

本文学习重在培养学生这一思维习惯。

【教材、学情分析】本文为《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第一单元第二篇散文,学生以往的散文学习相对零散,分布在必修一至必修五,篇目数量有限,散文思维还没有形成。

【教学目标】1.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质,全文以“极致”贯穿四个场景。

2. 对“极致”有丰富、辩证的认识。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质,全文以“极致”贯穿四个场景。

教学难点:对“极致”有丰富、辩证的认识。

【教学方法】教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酝酿情绪,激发学生争强好胜之欲望。

之后采用对话教学法,学生发言为主,教师点评为辅。

学法:(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反复诵读感四个片段的迥异。

(2)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在交流中互相启发,深入体会“极致”。

(3)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引发其对“极致”丰富、辩证的认识。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相关素材,辅助学生理解文本。

【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为一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1.导入:我们今天来认识一只鸟——黄鹂,这是我在百度下载的图片,看这样的图片你内心有怎样的感受?谁能尝试着描绘一下图片。

2.问题一:这是百度百科对黄鹂鸟的介绍,很专业,这段文字和我们同学刚才的描述有什么不同。

黄鹂属(学名:Oriolus):是雀形目、黄鹂科的1属。

共有31种。

中型鸣禽。

喙长而粗壮,约等于头长,先端稍下曲,上喙端有缺刻;鼻孔裸露,盖以薄膜;翅尖长;尾短圆,跗跖短而弱。

高中语文 散文部分 第1单元 黄鹂——病期琐事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新人教版高

高中语文 散文部分 第1单元 黄鹂——病期琐事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新人教版高

黄鹂——病期琐事[开卷有益]环境的作用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

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闹和休息。

它以为自己是一只鸡。

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

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顶上,一把将它扔了出去。

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终于飞了起来!环境对人具有重要的影响。

有时候磨炼与困难不是坏事,它能召唤成功的力量。

[识作者]“荷花淀派〞的代表—孙犁孙犁,1913年5月11日生,某某省安平县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少年时期,便开始接触五四文学,并加强社会科学、文学理论等方面的学习,曾用“芸夫〞这个笔名发表作品。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地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赴某某,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

中华人民某某国成立后,写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

孙犁在中华人民某某国成立前及初期的创作合集为《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造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笔调明丽流畅、秀雅隽永。

其中《荷花淀》被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探背景]本文的两个历史背景1.抗日战争期间的历史背景抗日战争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论持久战》),“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论联合政府》)。

在文艺战线上,党鼓励革命文艺家积极地亲近工农兵,给他们到群众中去的完全自由,给他们创作真正革命文艺的完全自由。

2.“文化大革命〞前十年的历史背景从1957年开始,在文艺界开展了反右派斗争和对修正主义文艺思想的批判。

文艺思想上,机械化、简单化、庸俗化的倾向日趋明显,粗暴武断、无限上纲的文艺批判几乎成为一时风尚。

《黄鸟——病期琐事》教案

《黄鸟——病期琐事》教案

《黄鸟——病期琐事》教案黄鸟——病期琐事教案
一、教学目标
- 了解小说《黄鸟——病期琐事》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 掌握小说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
- 课本:小说《黄鸟——病期琐事》
-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频设备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
1. 介绍小说《黄鸟——病期琐事》的背景和作者。

2. 分发《黄鸟——病期琐事》的故事大纲,让学生阅读并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

3. 听取学生对故事大纲的理解和疑问,并进行讨论。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就故事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进行讨论和分享。

5. 引导学生阅读小说的部分章节,并进行交流和解读。

6. 聆听学生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的理解,并进行讨论和
辩论。

7. 鼓励学生写下对小说的个人感受和心得体会。

四、教学评估
1. 随堂讨论的质量和活跃程度。

2. 学生对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小说中主要人物和情节的理解和解读。

五、教学扩展
- 学生可以根据小说的情节进行创作,写下自己的故事或进行
角色扮演。

- 学生可以针对小说进行深入研究,撰写关于作者、背景或文
学风格的文章。

六、教学反思
本教案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分组讨论、交流和写作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同时,教学评估的设计也能有
效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在教学扩展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研究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导入
优秀的作家对生活和人生的关注方式是多样的独到的,他们总是从一些细琐的事物中来表现他对生活和人生的独特滋味。

老舍先生写小麻雀,表现的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同样,著名作家孙犁笔下的黄鹂也将带给我们韵味深长的情感波澜。

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孙犁先生的散文--《黄鹂--病期琐事》。

大自然中栖息着千姿百态的鸟儿,你见过黄鹂这种鸟吗?(看图)(黄鹂也叫黄莺。

鸟,身体黄色,自眼部到头后部黑色,嘴淡红色。

叫的声音很好听,吃森林中的害虫,对林业有益。


黄鹂是一种很美丽的鸟,在古代诗人的笔下多有描写,你能吟出几句吗?
这些诗句通过描写黄鹂的啼鸣、飞舞表现了黄鹂娇好、美丽的形象,抒发了对“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美好春天的热爱之情。

那么在孙犁的这篇散文里,黄鹂又是怎样的形象?作者抒发的又是怎样的感情呢?
二、自由读课文,思考:
1、文题“黄鹂”在这篇文章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文章标题的作用:
起到了概括全文(统领全文)的作用;起到了揭示主题的作用;
为正文提供了写作线索的作用;为全文奠定写作(或感情)基调的作用。

运用象征手法;运用比喻的修辞。

“黄鹂”是条线索,文章以追寻“黄鹂”为线,表达了自己在不同时期对这种小鸟的情感,抒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慨。

2、本文的标题是《黄鹂》,为什么开篇要写家乡的其他鸟儿?
开头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统领全文;引起下文;开篇点题;开篇设置悬念,紧紧吸引读者;为下文情节埋下伏笔;为下文做铺垫;
环境描写开篇)渲染了×××的气氛,烘托了×××(形象、场面、心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开篇之所以写这些鸟儿,恰是要说明黄鹂鸟在家乡不多见,,这就为下文作者初见黄鹂鸟的惊喜做了铺垫。

3、作者遇见和寻找“黄鹂”分别写了几件事?这几件事表达的不同情感是什么?
❖一见黄鹂(高兴)一闪而过
❖二见黄鹂(遗憾)一去不返
❖三见黄鹂(愤怒)被捉被卖
❖四见黄鹂(喜悦)安居乐业
三、合作探究
1、对我们总结了作者四次见到黄鹂的不同心情,也自然就发现了作者的写法,这其中包含着什么写法?
比的写法。

第一次见黄鹂由于战争的环境,黄鹂只是一闪而过。

第二次虽在和平时期,但是一个猎者带着一杆猎枪出现在它们平静的生活里,它们又无影无踪了。

第三次的黄鹂更凄惨,已经被捉被卖。

只有第四次,美好自由和谐的环境中,黄鹂才展现了全部的美。

作者运用对比的写法,将黄鹂鸟前三次的生活环境和第四次进行了对比,让读者清醒地认识到,对于可爱的鸟儿来说,生活环境决定了它们全部的美丽。

2、作者二见黄鹂之后写了一件海鸥被杀事件,从记叙方法上看,属于哪一种?有什么作用?
作者运用了插叙的写法,插入的事件正是为突出文章的中心服务。

这件事的插入,恰恰和作者所写的鸟儿生存的环境有关,正是有中年男人这样残忍的人,才会使海鸥、黄鹂等鸟儿生活的环境变得恶劣,这正是作者生活环境的写照。

背景:黄鹂是美的事物的代表和象征。

作者对黄鹂的追寻实际上是对美的事物的热切(或狂热)追求。

至此我们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联想到射杀海鸥的事了(这是戕害美的丑恶行径)
有那样一些人总是看不惯别人快乐自由地生活和创作,用极“左”的思想去衡量别人的作品,对不能按照他们的要求创作的人极尽能事地去打压,这使很多作家失去了自由创作的空间。

《黄鹂》是孙犁于1962年4月将近五十岁时写的,写后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不能拿去发表,直到1979年才公之于众。

1962年,是文化大革命前夕,当时政治空气已经很紧张,在极“左”思想的影响下,很多作家学者已经开始受批判。

作者渴望自由但又不能明说,所以借黄鹂鸟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

本篇文章作者运用了象征手法,从内容表面上看,它可以象征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存同周围环境的关系,也可以象征人物(包括作家)的生存发展同社会环境的关系。

推而广之地理解,它可以象征社会的和谐发展,象征生态环境,象征文学创作中典型性格同典型环境的关系等等。

3、“我的笔墨又怎能更多地为他们的业绩生色?在他们的房间里,只挂着契诃夫为他们写的褒词就够了。

”从语言表达角度理解这句话。

将为博人开心而射杀海鸥说成“业绩”,这里运用了“反语”,即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本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方法。

还有那些词语也是反语?
句中“褒词”也是反语,褒词通常是为了赞扬某人写的,可是这句话的语言环境是在那个中年男子射杀了海鸥之后,作者的愤怒之情已经溢于言表了,然而作者没有对这种人口诛笔伐,而是用了“契诃夫为他们写的褒词”,契诃夫又是世界文学史上让人钦佩的讽刺大家,作者对这种人褒扬无疑是最大的鞭挞。

4、不难看出,作者认为黄鹂理想的境遇在江南,认为只有在这里才能‚使我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是一种极致”,从环境和黄鹂的关系看,“极致”的含义是什么?
从几次记叙来看,黄鹂的自由与美好的展现应该有它良好的生存环境,而这种‚形色神态和环境的自然结合和相互发挥的‘景物一体’的境界‛便是文中所言‚极致‛的具体含义。

景(环境)和物(形象神态)自然结合,互相发挥,达到最佳境界。

四、小结:
作者叙述自己几次遇到黄鹂的经历,通过叙述黄鹂在不同环境中的遭遇,表达了对美的事物的倾心与赞美,对无视美和残害美的行径进行了谴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