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分段调控策略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的尝试-实用word文档 (3页)
实验让《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的难点有效突破
实验让《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的难点有效突破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一直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在这个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会因为对“物距的变化而导致像距和成像特征的变化”而产生混淆,导致相应的重点和难点难以突破.仔细分析这些重点和难点,每个困惑环节都和实验密切相关,如果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能充分利用好学生的分组实验,引导学生动手去做、去看、去分析、去总结,最终转化为学生的能力.下文就如何用好实验来突破.第一、焦点不难找.找焦点是本次实验的一个基本技能,在本实验中,学生找焦点的能力应该放在《透镜》中,让学生掌握通过找最小最亮点的方法来找到焦点,并能粗略地测出焦距的大小.除了这两种方法以外,要让学生充分接触凸透镜,因为要了解凸透镜的规律,必须让学生多次接触凸透镜.在课间,可以把凸透镜作为一个玩具给学生玩,从玩中来获得知识,而老师则起到一个引导和点拨的作用,比如第二种测量焦距的方法是成像法,学生在课间可以完成这个活动;比如,可以用教室里明亮的窗户作为物体,逐渐远离凸透镜,用自己的作业本作为光屏来接受窗户的像,这时学生发现凸透镜离窗户略远时,像距几乎不变,而且和通过平行光线测量到的焦距非常接近.这种方法能充分有效地让学生掌握第二种测量焦距的方法;第三种成像法,学生通过寻找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发现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的规律.这时需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个规律可以为我们提供什么样的帮助?”从而掌握第三种找焦点,测焦距的方法.第二、亲身体验规律.寻找凸透镜成像规律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探究过程,此时还要遵循一般的科学探究历程,让学生亲历体验.凭借的学生原来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时,通过凸透镜看书本中的字,再通过凸透镜望远处的景物,都会给学生以好奇,在学生本身的脑海里留下一些疑问;此时可以把这种现象再次呈现给学生,并提出问题,为什么通过凸透镜看近处的物体和远处的物体会呈现不同特点的像?引导学生的去猜想和假设,学生通过思考和交流会提出一个合理的假设,即对于同一个凸透镜而言,成像特点可能与物距的大小有关.接下来是请学生设计实验.为了让学生去设计和制定计划,在这个环节中要引导学生采用多次实验来获知普遍规律,并引导学生设计表格.第四个环节让学生去做实验,通过学生的充分体验实验过程,分别感受成倒立缩小实像、倒立等大实像、倒立放大实像、不成像和成正立放大虚像的一系列过程,并推测出物距与焦距的关系、像距与焦距关系.第三、细节验一验.通过学生的分析和论证,交流与讨论,最终得出了正确的凸透镜成像规律.但是还要做一些工作,那就是整个实验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学生实验过程中重点要解决三个问题.问题1烛焰、光屏的中心为什么要处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如果不处在主光轴上将会有什么现象或后果.策略1让学生把烛焰放高点或放低点,或放左点的或放右点,观察烛焰在光屏中的移动方向,再把凸透镜和光屏也依次放高点或放低点或放右点或放左点,从而获知像如果不在光屏中央时而如何调节凸透镜或烛焰或光屏的位置,使像成到光屏的中央.问题2烛焰的运动和像的运动之间有什么样的规律?烛焰在运动过程中,烛焰的速度和像的速度有什么规律?策略2再次让学生把蜡烛移到离凸透镜较远的地方,让蜡烛逐渐靠近凸透镜,相应的调节光屏的位置,让学生亲自感受到物体在两倍焦距以外移动时,物体移动的幅度要远大于像移动的幅度,即v物>v像;而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移动时,物体移动的幅度明显变小,而像变化的幅度明显变大,从而进一步理解v物<v像.在这个过程中,还要通过实验揭秘“物近像远像变大”的规律,即物体离焦点越近,像距也变大,像就变得越来越大.问题3学生对凸透镜成像中的光路可逆不理解,并无法去解决实际的问题,比如下面一道题.例1一物体放在凸透镜前,在透镜另一侧距透镜15 cm 处得到物体放大的像,若把物体移至透镜前15 cm处,并使其在光屏上成像,则有A.光屏远离透镜,成放大的像B.光屏远离透镜,成缩小的像C.光屏靠近透镜,成缩小的像D.光屏靠近透镜,成放大的像策略3面对这个问题,当烛焰处在两倍焦距以外时,让学生观察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请学生测一下物距和像距,再让学生把烛焰和光屏位置对换,问学生看到什么样的现象.此时留一点时间给学生思考和交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能获知光路是可逆的;再请学生去思考,如果不对换光屏和烛焰,怎么样证明光路可逆?如果学生思考有困难,可以把把刚才测出的物距和像距再次告知学生,点拨学生思考,让原来的像距变成现在的物距,让原来的物距变成现在的像距,并移动到相应的位置来验证.问题4本节的学习过程中,很多老师都喜欢用作光路图的方法来巩固和提升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但是遇到下面这样一道例题,反而会混淆学生的思维.例2物体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现把凸透镜下半部分完全遮住,则A.像只剩下上半部B.像只剩下下半部C.像仍然是完整的,但比原来要暗些D.像不完整,比原来亮些策略4面对这个问题,因为在作光路图时,一般老师只作两条特殊的光线,从而混淆学生的思维,为克服这个难点,实验时只要引导学生把凸透镜的一半遮起来,让学生看一下像的具体变化便迎刃而解.进而帮助学生分析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想学好物理,实验是必不可少的,对克服很多难点和重点,实验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只要各位老师善于运用实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很多教学难点也会随之突破.。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3.6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说课稿-word文档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第六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先来看一看《透镜及其应用》这一章的教学设计思路,主线:凸透镜的基本知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凸透镜的应用。
可见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章的重点。
课程标准要求:“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过程,不仅了解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而且也初步了解实验——分析——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猜想,初步设计方案,组织学生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由此可见这是一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的好课例。
教材中对于实验探究是这样安排的:先给出或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再让学生观察u>2f、2f>u>f、u<f凸透镜的成像特点,把观察结果记录表格中,分析得出结论,也就是直接给出成放大缩小、虚实像的分界点。
对于学生来说,就会对探究时为什么选取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做为分界点产生疑问,有的学生会进一步提出当物距等于一倍焦距或二倍焦距时会成什么像呢?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我是这样处理教材的:先不交待透镜的焦距,让学生动手实验观察一组不同性质的像,同时记录物距和相距。
再把使用同焦距透镜得到的几组数据用进行排序处理,得到成虚实像的分界点、成放大缩小像的分界点。
这样做可以使学生感到探究更加完善,且通过探究得到的规律更真实更可信。
(二)分析学生情况1.知识储备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对于凸透镜不太了解,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的就更少。
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介绍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三种光学仪器,通过这些光学仪器的成像实例使学生建立凸透镜成像概念,同时通过前一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明确了什么是凸透镜所成的像、凸透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什么是物距、什么是像距等物理概念,这就为本节的教学做好了知识上的储备。
“凸透镜成像规律”难点突破策略探微
“凸透镜成像规律”难点突破策略探微作者:田继红来源:《中学物理·初中》2015年第05期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二物理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教学难点。
突破这个难点,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提高整体教学质量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但是本节内容一是概念多,易混淆。
如焦距、物距和像距,实像和虚像,放大和缩小等概念;二是规律多,难掌握。
如在不同的物距条件下所成像的性质不同、应用不同等。
这些会造成学生不易掌握,形成教学难点,易出现教学两极分化现象。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本节教学难点突破的策略。
1探究实验突破法探究实验是促进学生学好物理的有效方式,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它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注重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此,凸透镜成像规律一节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好实验探究,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等活动中通过自主学习突破难点为上上之策。
1。
1实验前弄清几个物理概念实验前应注意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比较深刻的物距(u)、像距(v)、焦距(f)、二倍焦距(2f)等概念,并在实验中自觉找寻它们之间的关系。
理解实像、虚像的判断方法。
充分了解实验的数据收集、处理、抽象分析等过程。
以避免学生在实验中不知道要做什么以及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1。
2实验中物体移动要有连续性[HJ1。
5mm]实验过程中,学生应让物体按照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的顺序逐渐移动,本人趋向于由远及近的移动,以便于学生在实验中“顿悟”成像规律。
如学生移动蜡烛时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动脑筋的学生很快就会发现物距(u)逐渐减小,像距(v)和像会逐渐增大这一规律。
当像和物大小相近时,教师适当引导:有没有像和物一样大的时候呢?如果有,你能找出像和物一样大的位置吗?当学生找到以后,用几个小组的结果总结出成等大像时的物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八年级物理上册3.3《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2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3.3《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2人教新课标版《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〇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习第1节“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
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
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
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这样加深学生对凸透镜规律,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
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〇教法分析本节课是初中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第一次进行全过程探究,本节课需要两个课时,第1课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猜想能力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学生猜想时一般不懂怎样去猜想,有时猜想与提出的问题毫无关联,所以我们关键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去猜想,在教学中创设合理猜想情景,并且引导学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乱猜想。
设计实验是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实验时应该观察什么、测量什么、记录什么?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表格数据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这样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探究实验教学的分段调控
探究实验教学的分段调控作者:赵凤金来源:《新课程·中学》2013年第07期摘要:以“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为例,在实验探究课上实行分段调控,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高效地进行探究学习。
关键词:实验探究;分段调控;引导新课程改革,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目的在于将教学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
但是,很多地方仍然大班教学,学生差异大,在基础差的学生占多数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处理好“学生自主”和“教师主导”的关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本人刚刚完成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实验探究课,就以这节课为例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在教材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教学中教师都非常重视。
但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完全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很多学生不知道该干些什么,就知道看现象,看到现象就高兴得手舞足蹈,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归纳总结实验结论,更别说交流与评估了,一堂课中表面上是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给了学生最大的空间和时间去探究,看似热热闹闹,实则无效。
实验前教师做相应的指导和提示,效果会稍微好些,但放手时间一长,学生注意仍然会转移(研究表明中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在15分钟左右),探究时间超过15分钟后,很多学生的注意就会发生转移,对实验探究失去了兴趣,课堂不好控制,探究达不到预期效果。
尤其学困生多的班级,一些学困生新鲜一会儿,就开始玩儿,甚至给其他学生捣乱。
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我校开展的“四环八步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本人尝试使用“分段调控”教学策略,把学生的主体探究和教师引导充分、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具体做法如下:班里学生四人一组,四个人分A、B、C、D四个层次。
每组一个负责任的组长,组员要服从组长管理并完成好组长交给的任务。
第一个阶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有强烈的探究愿望。
在学习了“生活中的透镜”的基础上,提问学生凸透镜能成什么样的像。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难点突破的三部曲
教育研究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117《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人教版八年级初中物理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是在学习了“生活中的透镜”之后的进一步学习,本节课是一节科学探究型课程,对于初中阶段还是一个定性的研究,高中阶段学习透镜成像的公式后才定量研究,对于不同物距的成像特点复杂多变,学生思维上不适应,也不理解为什么要测量的几个数据,所以也记不住,在理化生实验测试时,出现了学生背数据的现象,有一年实验测试学校把往年用的焦距10的凸透镜换成12的凸透镜,学生失分率比较高,这说明学生不能多学活用,成为了难点。
在大学的普物实验“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前,学生还是很懵懂,对于所用的四种方法,因为不了解如何利用透镜成像规律的,有些学生体会不到四种方法的巧妙之处。
这说明,“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确实是一个难点。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难点其实有两个部分:一是成像规律,二是虚像概念的理解和实像虚像的判别方法。
难点产生的原因除了有学生基础的原因,认知达不到的原因,也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不够细致,充分有关,学生缺少思维加工的过程。
下面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的认知规律,层层递进设置了三部曲,让学生充分经历思维加工过程,从而突破《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难点。
第一部曲:“光路图法”体会成像规律根据三条特殊光线,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变,平行光线过焦点,过焦点光线平行于光轴,做光路图可以选择其中的两条,一般过光心的光线是常用的。
由于画光路图在初中阶段不做过多要求,属于了解范围,我们不用担心学生不能接受,即使不能掌握,也可以建立直观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演示,物放在不同位置时,所成像的大小变化,像距变化,虚实变化,并总结成口诀:二倍焦距分大小,一倍焦距分虚实,物近像远像放大。
作光路图有一个技巧,更利于突破难点,这个技巧就是:取平行于主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过焦点,无论物如何移动只要物的大小不变,这条光线就不变化,过光心的光线随着靠近透镜,与主轴的夹角越来越大,两条光线的焦点越来越远,像也越来越大,如图1所示。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4.3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word教案
主备课人授课人课题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个人补充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2.乐于参与、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重点及突出难点及突破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通过分析,找出可能的方法进行探究,再引导观察、归纳,得出结论。
二、新课学习(一)、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提出问题:2.猜想3.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1)测凸透镜的焦距(2)开始进行探究实验①把透镜放在桌子中央,把蜡烛、光屏放在其两侧,刻度尺放在桌子上。
②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③移动蜡烛,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测出蜡烛与凸透镜、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
把数据记入表格。
④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观察像的变化,是放大、等大还是缩小,是正立还是倒立,将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数据记入表格。
⑤当蜡烛移到透镜的焦点时,在光屏上看不到蜡烛的像,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这时在光屏上看不到蜡烛的像,拿去光屏,用眼睛直接对着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
把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像是放大还是缩小、正立还是倒立的填入表格。
5.分析论证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倒立缩小的像,:倒立放大的像:正立放大的虚像二、虚像和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像叫做实像。
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成的像叫虚像。
三、透镜的应用1.照相机的原理:,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投影仪的原理:,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活动建议方案.doc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活动建议方案【一】活动流程框图【二】活动过程2.1活动一:活动一:用照相机怎样拍一张集体照?2.1.1活动任务:实验探究照相机中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用成像规律调节照相机。
2.1.2活动内容: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教师展示集体照图片,启发学生思考“用照相机拍照如何才能将全班同学都照进去”。
〔2〕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案:学生依据生活的经验,提出各种自己的想法。
可能的方案有:将照相机远离被照的物体;把队伍排得紧凑些;人向后退;调整照相机的焦距;换个更大的照相机。
〔3〕确定要探究的问题:依据学生提出的方案,教师归纳:照相机中凸透镜的成像情况可能受物距、相距和焦距之间的关系影响。
所以我们确定下面的研究方向。
①照相机中的凸透镜成像有哪些规律?②照相机中的凸透镜成不同像的情况下物距、像距与焦距有什么关系?2、实验探究:实验器材准备:模拟相机〔每组两个焦距不同〕〔可以是教师准备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制的〕、米尺、光源〔可以是蜡烛、也可以是教师通过电教手段在屏幕上打出一个图片作为光源〕。
模拟照相机制作:〔1〕用较厚的纸卷一个长度大于凸透镜2倍焦距,直径稍大于凸透镜的圆纸筒,作为外筒,再卷一个长度相同、直径略小的纸筒,作为内筒,使之能套在直径较大的纸筒中自由滑动;〔2〕把凸透镜固定在外筒的一端,用一小块半透明塑料薄膜封住内筒的一端,注意应使薄膜平整,可用胶纸条把它粘牢。
如果塑料薄膜太薄太透光,可用两层,或使用质量稍好些的面巾纸。
〔3〕将内筒封有薄膜的一端,插入外筒中;一个可调像距的模拟照相机就做好了。
〔4〕为了便于测量像距,可以在内筒壁上画上一些刻度。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探究实验:实验器材:模拟照相机、米尺〔或皮尺〕、蜡烛、火柴。
实验步骤:1、点燃蜡烛。
2、用模拟相机观察所成的像,为了找到清晰的烛焰的像,应调整透镜距离物体和距离光屏的距离。
3、每得到一次清晰的像都记录透镜到物体和透镜距离光屏的距离〔注:测量透镜距离光屏的距离,可以测量内外筒错开的距离〕。
探究实验教学的分段调控
经验交流2013-07探究实验教学的分段调控文/赵凤金新课程改革,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目的在于将教学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
但是,很多地方仍然大班教学,学生差异大,在基础差的学生占多数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处理好“学生自主”和“教师主导”的关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本人刚刚完成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实验探究课,就以这节课为例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在教材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教学中教师都非常重视。
但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完全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很多学生不知道该干些什么,就知道看现象,看到现象就高兴得手舞足蹈,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归纳总结实验结论,更别说交流与评估了,一堂课中表面上是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给了学生最大的空间和时间去探究,看似热热闹闹,实则无效。
实验前教师做相应的指导和提示,效果会稍微好些,但放手时间一长,学生注意仍然会转移(研究表明中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在15分钟左右),探究时间超过15分钟后,很多学生的注意就会发生转移,对实验探究失去了兴趣,课堂不好控制,探究达不到预期效果。
尤其学困生多的班级,一些学困生新鲜一会儿,就开始玩儿,甚至给其他学生捣乱。
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我校开展的“四环八步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本人尝试使用“分段调控”教学策略,把学生的主体探究和教师引导充分、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具体做法如下:班里学生四人一组,四个人分A、B、C、D四个层次。
每组一个负责任的组长,组员要服从组长管理并完成好组长交给的任务。
第一个阶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有强烈的探究愿望。
在学习了“生活中的透镜”的基础上,提问学生凸透镜能成什么样的像。
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凸透镜既能成实像又能成虚像,既能成放大的实像又能成缩小的实像,那么凸透镜成像到底遵循什么样的规律呢?这节课同学们就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探究,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关于“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一点教学策略
关于“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一点教学策略“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是初中物理光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揣摩,我认为搞好“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课的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若有不当之处,希望广大同仁批评指正。
?一、搞好前阶段学习,做好知识铺垫?整个光学部分,教育者应有全局一盘棋的思想,重视教学策略的研究,从总体上把握前后概念、规律之间的联系,杜绝将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孤立化的倾向,把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涉及的基本概念分散开来。
?1、重视小孔成像规律的探究,初步建立实像的概念。
新教材处理小孔成像现象有它的绝妙之处。
利用小组合作方式先让学生课后制作好实验装置,观察远处景物,记录看到像的特点,再课堂汇报、展示实验成果。
由于观察窗外景物时,物距大于像距,学生只能看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应该用烛焰代替景物,让学生继续探究小孔到烛焰距离不同时像的特点,最终归纳出像的特点和物距、像距的关系。
学生通过这个探究实验能建立起描述像特点的概念,如:实像、放大或缩小、倒立等,认识到像不总是缩小的,为以后探究凸透镜成像做好知识准备。
?2、做好平面镜成像的探究,通过比较认识实像与虚像的不同。
平面镜成像一直是初中物理的重要探究实验。
把该探究实验孤立看只不过是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但从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分析,该实验是学生第一次知道虚像的概念。
本节通过着重比较实像与虚像的方法,为以后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又准备了一个知识点。
?二、让学生用凸透镜进行课前预习探究,形成初步感性认识?学生对凸透镜成像没有感性认识,让他们直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学生往往觉得无所适从,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探究,不知道究竟探究什么。
所以应做好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前的预备实验。
教师最好把凸透镜发给学生让学生做一做、看一看,使学生认识到放大镜属于凸透镜,凸透镜不总是成放大的正立像,还能成放大的倒立像、缩小的倒立像,使学生对凸透镜能成不同的像有了感性认识。
?三、提高课堂提问的实效性?教师设计的问题目的明确,有针对性,环环相扣,就能引发学生的思考,研究过程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人教版物理八下《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WORD教案2
人教版物理八下《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WORD教案2设计理念本节的要紧内容,确实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研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培养科学研究方法,得出清晰的凸透镜成像规律.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发觉问题、解决问题、分析归纳、动手、制造等多方面能力.以及培养了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由学生自主探究得到的凸透镜成像规律,而教材从提出问题开始就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主探究自己感爱好的问题.为了降低学生明白得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难度,把另一个难点实像和虚像放到了探究实验之后,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如此处理,又表达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学情分析这一节的内容是本章的核心知识,也是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个透镜,由于物距的变化缘故,能形成不同性质的像,学生不容易都想到。
但凸透镜在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应用及成像特点,学生已有认识,这是有利教学。
由于产生的缘故是什么不清晰,需要老师指导。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明白得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过程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2.乐于参与观看、试验等科学实践。
学习重点和难点依照实验数据,分析归纳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手段和策略【辅助教具】:光具座、光具座附件、蜡烛、火柴、运算机、凸透镜成像原理的课件。
【教学方法】引导启发和学生实验探究学习活动过程[活动1]感受像的多样性回忆与再现——动画辅助1.小孔成像情形2.平面镜成像情形3.通过凸透镜观看邮票的情形展现与引入——实物直观1.照相机---胶卷底片上的像2.投影仪---屏幕上的像[活动2] 感知凸透镜成像实践与体验——自主活动1.在光屏上查找清晰的像2.描述你所观看到的像3.教师依照巡视中发觉的典型问题作点评指导。
人教版物理八下《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WORD教案3
人教版物理八下《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WORD教
案3
姚寨中学孙恒杰
作业优化设计
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应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中心。
2.照相机的相当于凸透镜,相当于光屏,被拍照的物体到镜头的距离要焦距才能在胶卷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3.为了使照片上的人的像大一些,照相时应该(填“靠近”或“远离”)照相机一些。
4.下列光学仪器中,能够得到放大的实像的是( )
A.放大镜
B.潜望镜
C.投影仪
D.照相机
5.用投影仪投影胶片时,要使屏幕上的字大些,可采纳的方法是( )
A.使投影仪靠近屏幕些,同时将镜头移近胶片一些
B.使投影仪靠近屏幕些,同时将镜头远离胶片一些
C.只需将投影仪远离屏幕
D.只需将投影仪移近屏幕
6.如图,凸透镜到物体的距离为8cm ,
则该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10cm
B.8cm
C.5cm
D.3cm
7.当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大于焦距时,物体成倒立的像,那个像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能用光屏承接,是 (填“实”或“虚”)像;当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物体成的像不能用。
光屏承接,是 (填“实”或“虚”)像。
8.清晨,草地或树木上的露珠下面的叶脉看起来比较大,这是露珠产生镜的功能的结果,形成了。
附1: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凸透镜的焦距f=
物距u 像距v 像的特征应用
正倒大小虚实位置变化规律
u>2f
u=2f
f<u<2f
u=f
u<f
附2:
实验探究方案。
精品中考物理实验操作03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word版
说明:
1.考生只需在表格中填写相关数据,不要求书写完整实验报告。
2.要真实记录实验数据,捏造数据相应扣分。号
评分标准
分值
得分
备注
1
把蜡烛、凸透镜、光屏安装在光具座上
1
2
把烛焰、凸透镜、光屏相互靠近,调整高度使三者中心在同一水平线上
5
调整物距使f<u<2f,移动光屏直到看到清晰的像为止,记录像的性质及像距。
6
调整物距使f<u<2f,改变物距再做一次。
实验记录:f=__10__cm
实验
次数
物距
u(cm)
像的性质
像距
v(cm)
正立或倒立
放大或缩小
实像或虚像
1
2
3
4
实验结论:
当物距u>2f时成的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理试题3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实验器材:凸透镜(焦距为10cm)蜡烛光屏光具座火柴
操作程序:
顺序
操作内容
1
把蜡烛、凸透镜、光屏安装在光具座上。
2
点燃蜡烛,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高度,使三者中心在同一水平线上。
3
调整物距使u>2f,移动光屏直到看到清晰的像为止,记录像的性质及像距。
4
调整物距使u>2f,改变物距再做一次。
1
3
调整物距使u>2f
1
4
移动光屏使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
1
5
记录像的性质,记录物距和像距
1
6
改变物距大小重复步骤3—5
1
分段调控策略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的尝试
分段调控策略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的尝试#TRS_AUTOADD_1276767183973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276767183973 P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0px}#TRS_AUTOADD_1276767183973 TD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276767183973 DIV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0px}#TRS_AUTOADD_1276767183973 LI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0px}/**---JSON--{"":{"margin-top":"0","margin-botto m":"0"},"p":{"margin-top":"0","margin-bottom":"0"},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 "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margin -top":"0","margin-bottom":"0"}}--**/DIV.MyFav_1276767184848 P.MsoNormal{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0pt;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276767184848LI.MsoNormal{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0pt;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justify}DIV.MyFav_1276767184848DIV.MsoNormal{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0pt;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justify}DIV.MyFav_1276767184848P.MsoHeader{BORDER-RIGHT: medium none; PADDING-RIGHT: 0cm; BORDER-TOP: medium none; PADDING-LEFT: 0cm; FONT-SIZE: 9pt; PADDING-BOTTOM: 0cm; MARGIN: 0cm 0cm 0pt; BORDER-LEFT: medium none; LAYOUT-GRID-MODE: char; PADDING-TOP: 0cm; BORDER-BOTTOM: medium non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center}DIV.MyFav_1276767184848LI.MsoHeader{BORDER-RIGHT: medium none; PADDING-RIGHT: 0cm; BORDER-TOP: medium none; PADDING-LEFT: 0cm; FONT-SIZE: 9pt; PADDING-BOTTOM: 0cm; MARGIN: 0cm 0cm 0pt; BORDER-LEFT: medium none; LAYOUT-GRID-MODE: char; PADDING-TOP: 0cm; BORDER-BOTTOM: medium non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center}DIV.MyFav_1276767184848DIV.MsoHeader{BORDER-RIGHT: medium none;PADDING-RIGHT: 0cm; BORDER-TOP: medium none; PADDING-LEFT: 0cm; FONT-SIZE: 9pt; PADDING-BOTTOM: 0cm;MARGIN: 0cm 0cm 0pt; BORDER-LEFT: medium none; LAYOUT-GRID-MODE: char; PADDING-TOP: 0cm;BORDER-BOTTOM: medium non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 center}DIV.MyFav_1276767184848 P.MsoFooter{FONT-SIZE: 9pt; MARGIN: 0cm 0cm 0pt; LAYOUT-GRID-MODE: char;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DIV.MyFav_1276767184848LI.MsoFooter{FONT-SIZE: 9pt; MARGIN: 0cm 0cm 0pt; LAYOUT-GRID-MODE: char;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DIV.MyFav_1276767184848DIV.MsoFooter{FONT-SIZE: 9pt; MARGIN: 0cm 0cm 0pt; LAYOUT-GRID-MODE: char;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DIV.MyFav_1276767184848 A:link{COLOR: blu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DIV.MyFav_1276767184848 SPAN.MsoHyperlink{COLOR: blu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DIV.MyFav_1276767184848 A:visited{COLOR: purple; TEXT-DECORATION:underline}DIV.MyFav_1276767184848SPAN.MsoHyperlinkFollowed{COLOR: purple;TEXT-DECORATION: underline}DIV.MyFav_1276767184848 DIV.Section1{page: Section1}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探究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和手段被一线教师所熟悉和接纳,并不断地运用于课堂教学尤其是物理学科教学之中。
精品[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word版
通过小组讨论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相互协作精神
猜想与假设
①师:通过我们已经了解的关于凸透镜的知识和你的日常生活经验,你认为上述问题的答案可能是什么?各小组讨论提出。一定要说出你猜想的依据。
②师:应该怎样去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呢?
①生:讨论并对上述问题做出解释。例如:照相机能使物体成缩小的像,照像时物体离照相机较远,因此当物体离凸透镜较远时,能成缩小的像……
3、怎样找虚像:透过凸透镜用眼睛观察物体所成的像。
4、实验时注意分工合作,边实验边记录数据,并填入表格,找出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
凸透镜焦距f=10㎝
仔细研究实验步骤,考虑如何做实验
进行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进行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操作
分
析
论
证
讨论总结
生:学生讨论分析数据的特点并得出结论: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的缩小的像。
教学重点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难点
凸透镜成放大虚像的条件及像的性质
学情分析
学生对凸透镜的的应用有一定的认识,但学生理解成像的规律会有一定困难,可通过探究加深认识
教学方法
“五位一体”整体组合法
教具与媒体
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等
教学流程简案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策略
复
习
提
问
指导学生做实验,由现象引出课题
(3)继续移近蜡烛,使物距u<f,例如u=0.8f…u=0.3f…。若在屏上不能得到蜡烛的像,则用眼睛透过透镜观察蜡烛的像。并记录像的正倒、大小。
友情提示
1、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中央,蜡烛和光屏放在凸透镜的两侧。使火焰、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八年级物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优秀教案
八年级物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优秀教案【设计思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学的策略,不在于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
基于此,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在知识方面,懂得少许浅显的物理道理,知道一些较简单的物理现象,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物理规律;在能力方面,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一定的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情感方面,他们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在物理方法上,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本节探究课学生面临着许多困难,首先实验探究涉及到的物理名词多,物距(u)、像距(v)、焦距(f)、实像、虚像;还有,要找到各种像应调整什么,如何调整,学生感到盲目;再有,从数据中要得出结论也不易,因此老师必须重视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指导,同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1)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索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3)乐于参加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浅谈“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中考复习策略
浅谈“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中考复习策略发布时间:2022-04-06T07:17:38.547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0月第30期作者:梁国威[导读] 根据《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和近几年广东省中考考试大纲的要求,凸透镜成像规律是考查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几乎每年的中考题目均有涉及。
梁国威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沙滘初级中学根据《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和近几年广东省中考考试大纲的要求,凸透镜成像规律是考查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几乎每年的中考题目均有涉及。
因此,在备考复习中帮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个考点显得尤其重要。
本文主要展述本人在中考备考的教育教学中的思考以及复习策略的分享。
关键词:中考备考凸透镜成像规律复习策略实验教学一、教学现状在进行第一轮复习以及平时的考试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掌握得非常不好。
在做题过程中,思路是混乱的,无法真正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试卷上的答案胡蒙乱写。
即使能基本记住三种常见光学应用的成像特点,但题目稍微有所改变,也会无所适从。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到,学生们对学好这部分内容的欲望是非常强的,因为他们也知道这些考点的重要性,但是总是记不住,感觉非常抽象难以理解。
因此非常有必要对教与学进行研究,总结出些适合学生复习的方法与策略。
二、原因分析要解决学生难以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个问题,必须要分析造成这种教与学困惑的原因。
经过与学生们的交流以及与相关老师了解学生初学该内容的情况,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第一,学生在八年级初学这部分内容时就没掌握好,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已经掌握的也基本遗忘。
因此中考的总复习几乎就是从零开始学,而为了兼顾每一章的复习,能安排给这一内容的复习时间就不够了,导致学生掌握不好。
第二,学习方法不好。
多数学生对成像规律都是单纯的死记硬背,没有真正理解,大脑里没有形成实验过程的动态模型图。
例如,2014年广东省中考物理卷第17题中,“……(4)在图中,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蜡烛向左移动5cm,为了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光屏应该向(选填“左”或“右”)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分段调控策略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的尝试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探究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和手段被一线教师所熟悉和接纳,并不断地运用于课堂教学尤其是物理学科教
学之中。
然而作为物理老师,我们在使用中可能都有过这样的困惑──“收之
太死、放之则乱”,即在探究活动中如何处理“学生自主”和“教师主导”的
关系。
笔者对此深有感触,想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为例谈谈自己的一点
做法。
“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是毋庸置疑的,教学中
我们都能给以充分的认识和重视。
然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如果完全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往往一堂课下来,学生不知道该干些什么,不知道如何
归纳实验结论,更别说交流与评估了,一堂课中看似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给了学生最大的空间和时间去探究,看似热热闹闹,实则无效;如果教师在学
生探究之前做出适当的指导和示范之后再让学生去探究,效果有所好转,但同
样存在放手时间过长、学生注意转移的问题,研究表明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在3—10分钟之间,合作探究所用的时间超过10分钟之后,部分学生的注意就会
发生了转移,对探究失去了兴趣,此时教师的指导和调控就显得忙乱、无力,
如果处理不好,教学效果同样会很差。
针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笔者尝试使用“分段调控策略”,在充分保证学生主体性、自主学习的同时,保障教师的主
导作用,充分地发挥教师的指导、调控、引导作用,使探究活动高效地展开。
具体做法如下: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1.准备:测量凸透镜的焦距、调节、装配仪器
2.具体实施阶段:
①将物体远离凸透镜,然后逐渐减小物距,观察像随物距怎样变化,实验观察
过程中不作测量和记录,之后让学生自己口述自己看到的大致情况。
②调节光屏,让光屏上呈现倒立、缩小的像,改变物距2次,分别测量像距和
物距,并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之中。
③调节光屏,让光屏上呈现倒立、放大的像,改变物距2次,分别测量像距和
物距,并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之中。
④分析、归纳步骤②和③所得的数据,猜一猜在什么情况下可能得到倒立、等
大的实像?
⑤做一做,尝试找到等大倒立像的位置,并做出实验归纳。
⑥把物距调节到小于焦距的位置,用眼睛通过凸透镜观察物体,你能看到它的
像吗?这个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你能在光屏上找到吗?是实像还是虚像?
⑦小结与交流,各个学习小组之间进行总结、然后组际之间再交流。
⑧阅读教材中陈述的结论,与自己总结的结论进行比对、反思,看是否一致。
⑨教师强调、小结实验结论、实验过程,并做出适当的评价。
⑩适当的反馈练习(精选的针对性的中考试题)。
这样将探究过程分成若干阶段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控,教学效果十分显著。
步骤
①为第一阶段──“整体感知”,此阶段以任务为驱动“让学生在实验观察之
后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势必投入、认真的观察、进行
语言的提炼、归纳,教师的调控表现为隐性调控,让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获
得成像整体变化的趋势和印象,为下面的探究打下伏笔;步骤②和③为第二阶段,之所以先在光屏上成像,是为了降低实验的难度,这样一来当像确定以后,物距就确定了,便于操作、便于测量,学生目标明确,效率高、效果好;步骤
④为第三阶段,进行初步的实验归纳,小结阶段成果,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新的
问题,引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步骤⑤为第四阶段,此阶段学生自主探究、
尝试,并做出归纳;步骤⑥为第五阶段,此阶段教师提出明确的问题,然后学
生进行探索、发现规律;步骤⑦、⑧和⑨为第六阶段,此阶段为提升、内化阶段;步骤⑩为第七阶段──“反馈、矫正”,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为后续的
教学提供必要的信息。
这样处理之后,不但没有弱化学生的自主性、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的
展现,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成功、高效的科学探究活动离不开教师精心的指导,科学探究的程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根据学情适当的
调整、取舍,力求实现探究过程中不断地观察、不断地思考、猜想和验证,而
猜想可以在教学开始之时,也可以在实验中甚至是在实验之后进行。
探究学习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之中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对于物理
教学而言,是一个非常理想的载体,如何高效地进行探究学习的指导和运用,
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不但掌握知识,而且能质疑、推理、批判性地思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