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形成和发展

合集下载

公共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公共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讲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一节公共政策的学科定位与学习意义第二节公共政策学的形成与发展●学科名称梳理●学科形成前的政策研究●公共政策学的产生●公共政策学的发展第三节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第四节公共政策的含义、构成与功能第二节公共政策学的形成与发展政策,汉语中的政策一词是由汉字中的两个字“政”和“策”组合而成的。

政在古汉语中有“政权”、“政事”之意,如人们常说“在其位、谋其政”。

策在中国古汉语中有“计策”、“策划”之意。

如《战国策》中的策,是说战国时代各国发生政治事件时所采取的各种对策。

我国现代汉语对“政策”一词的解释,往往与路线、方针、策略相联系。

关于政策的定义很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工具书《辞海》对“政策”的定义:“国家、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和任务而规定的行动准则”。

《辞海》的定义中实际包含着四层内容:●政策制定主体是“国家与政党”;●政策存在的基本形式是“行动准则”●政策的目的是“实现路线和任务”●政策的时效是“一定历史时期”《辞海》的这一定义将政策的主体限定在“国家和政党”层面有点狭窄。

相比之下,国外的许多学者也曾对政策下过定义。

例如:卡尔·弗雷德里奇:“政策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下,个人、团体或政府有计划的活动过程。

政策的用意就是利用时机、克服障碍,以实现某个既定的目标,或达到某一既定的目的”。

安德森:“政策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这些活动是由一个或一批行为者,为处理某一问题或有关事务而采取的”。

公共政策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公共政策是国家进行行政管理的一种重要工具和手段,因此,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了国家也就随之产生了公共政策。

与此同时,也就开始了人们对于公共政策的产生与思考。

推动公共政策形成的几个主要因素:●近代的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发展——为政策研究提供新条件和手段;●哲学和社会、人文学科等软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基础;●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行为主义的诞生,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等。

公共政策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复习资料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形成与发展1、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内容1)“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政策思想。

2)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

3)“惠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

(古代与政策相关的著作:1战国策 2智囊补4)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

5)“不惠寡而患不均”的政策倾向。

6)无为而治的政策构想。

2中国古代不能形成公共政策的原因:1由于古代国家在政治体制上尚非依据“主权在民”的理念设计而成。

2只有当研究者能够对政策的过程进行直接的或比较直接地观察和分析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产生公共政策学3亚当-斯密对政策研究的贡献:1)反对一切封建关系,在农业与商业之间取得平衡,力图证明刚刚诞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合理性,证明只有分工发展生产力才能继续发展,反对一切阻碍经济自由的政策和学说,并提出了一套理论和经济政策。

2)他有关政策与市场关系的理论,界定了政策的范围和方向。

经济自由是它的基本观念。

3)在研究方法上,他以经济人的利已心这一假设作为立论的基础4克劳塞维茨的贡献:1)他提出系统的战略决策思想,认为应当把战争或战争中的各个战局看成一条完全由相互衔接的一系列战斗所组成的锁链,并把每一个战斗都看成这条锁链中的一个环节。

这样,他就正确地设定了战略、策略和战术之间的关系,为政策研究中“政策链”“政策群”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他将战略要素区分为精神要素、物质要素、地理要素和统计要素。

3)他强调战略决策须依据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为公共决策如何根据内部情势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予以修正和完善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5、马克思的贡献:1)他的全部理论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战略与策略提供了理论指导,规定了根本的政策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为社会主义国家各个发展阶段的元政策和各项基本政策,甚至为各个领域的部门政策,提供了基本的政策理念,界定了政策的范围和方向。

2)他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为政策研究从注重政策结果到注重政策过程的转变指明了方向,而且政策研究遵循这样的认识论路线能够正确地勾画出政策过程及其各个主要阶段的一般特点。

本7公共政策

本7公共政策


第二节 公共政策学的产生、发展与中国化2 三、学科的诞生与发展
(一)公共政策学的诞生 (二)公共政策学的初步发展 (1)方法论的多样化 (2)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的转变 (3)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绐予重视 (4)公共政策比较研究开始起步 (三)公共政策学的近期发展 1.课题选择的新取向 (1)伦理取向 (2)管理取向 (3)政府改革取向 2.方法论的非科学趋向 3.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201004多选) (1)学会的成立和专业刊物的问世 (2)专门研究机构的建立 (3)大学教育中专业与课程的设置
第一节 什么是公共政策学1




三、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程序的设计 (1)提出拟研究的政策问题 (2)确定假设 (3)收集系统资料 (4)资料分析 (5)做操作性研究 (6)撰写研究报告 (二)政策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 1.一手资料的收集(201207简答) (1)无结构访谈法 (2)实地观察法 (3)非参与观察法 (4)参与观察法 2.二手资料的收集 (1)内容分析法 (2)二次分析法 (3)现存统计资料分析法






第三节 为什么学习公共政策学
1.是为了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
2.是为了教育群众理解公共政策,运用政策
争取和保护自身的和公共的利益,以适当的 方式向公共组织特别是公共权力组织提出政 策建议 3.是为了推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的 研究工作具有公共政策研究的取向
第一节 与中国化1




一、古代的政策研究 (一)史官制度与古代中国的政策研究 (二)策士制度与古代中国的政策研究 (三)谏议制度与古代中国的政策研究 (四)科举制度与古代中国的政策研究 二、从产业革命到20世纪前半期西方国家的政策研究 (一)18-19世纪西方国家的政策研究 (二)20世纪前半期学科孕育的历史条件(200904多选、201207简答) 1.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 2.决策科学的形成 3.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 4.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201207简答)

宁骚00318《公共政策学》1~4章

宁骚00318《公共政策学》1~4章

②这门学科具有准科学的特征。 ③由于这门学科所涉及的对象范围是与人类生活有关的全部 领域,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涉及并需要各个学科的知识,所 以在学科内容上这门学科具有跨学科或多学科交叉、渗透、 综合的特征。 ④学术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创 造与权力运作相结合,是这门学科的又一显著特征。
公共政策学
任课教师:
联系方式:
《公共政策学》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管理
学类行政管理学专业(独立本科段)必考的课程。
(1)考试采取笔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本课程考试采用的题型主要有: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 (3)本课程考试满分为100分,达到60分者为合格。
第一节 什么是公共政策学 课程内容:
(一)政策研究、政策分析与公共政策学
(二)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
(三)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
(四)公共政策学的概念体系
一 政策研究、政策分析与公共政策学
公共政策是随着公共权力机关的产生而产生的。 随着公共政策的产生与发展,也就开始有了人们 对于公共政策的观察和思考。当这种观察和思考 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时,也就有了如何给这 门学科命名的问题。 在学科发展的早期阶段,学者们倾向于认为 各种不同的名称是在用不同的话语表达同一个概 念,就像一个人有许多名字一样。
研 究 对 象
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
政策问题 政策问题 政策方案 政策方案 公共政策的执行 公共政策的执行 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 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
政策系统 政策系统
政策过程 政策过程
政 策 过 程
政策研究
第一章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公共政策学既是政治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 学科,也是公共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它 作为纯理论研究和纯操作性研究之间的一个过渡 性研究领域,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探索价值,也具 有广泛性的社会应用价值。

公共政策学第一章知识点

公共政策学第一章知识点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第一节什么是公共政策学一、政策研究、政策分析与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是随着公共权力机关的产生而产生的。

在学科发展的早期阶段,学科名称很多,学者们倾向于认为这些学科名称是用于不同的话语表达同一概念,就像同一个人可以有多个名字一样。

1、政策研究政策研究:主要是由学术群所发动,其目的是希望了解公共政策过程与公共政策本身,最终目标则是建构政策理论,呈现出政策的描述性与诠释性倾向。

政策研究的内涵:①研究的主体是学术取向的职业学问家;②研究活动关注的重点和研究范围是政策内容、政策过程和政策产出,发现和验证政策与其主体和课题之间、与有关社会和自然环境诸多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③研究的目的或目标是构建政策理论,创设研究方法,推动学科发展;④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是获得学术界同僚的肯定。

2、政策分析政策分析作为学术术语是由美国耶鲁大学林德布罗姆于 1956 年出版的《政策分析》一书中首先提出的。

政策分析这门学科,具有突出的应用性、多学科交叉、多架构研究方法,涉及众多的研究领域等特征。

这是推动这门学科兴起的时代需求的特点造成的。

政策分析的内涵:①研究的主体或者政策分析者是应用取向的政府机构和其他公共组织内部的专业人员,以及民间智库的政策研究人员。

②研究活动关注的重点或研究范围是“为了政策而分析”,即分析是一个基于政策、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研拟备选方案并从中选择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该目标的最优方案,以及对政策结果进行科学评估,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的过程。

③政策分析的目的或目标是为公共组织特别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决策者规划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政策蓝图。

④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是被决策要用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3、公共政策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政策科学或公共政策学发端于1951年拉斯韦尔和勒纳两位美国政治家合编的《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一书。

公共政策学的定义:公共政策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尽可能地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公共政策学

公共政策学

一、公共政策的概念⏹二、公共政策的本质与特征⏹三、公共政策的构成⏹四、公共政策的类型与功能一、公共政策的概念⏹1、“政策”与“公共政策”⏹以政府为主的公共机构,为确保社会朝着政治系统所确定的政治方向发展,通过广泛参与和连续抉择的途径,利用公共资源达到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平衡、协调社会公众利益的公共管理活动过程。

2、西方学者对公共政策的认识P183⏹公共行政学的首创者之一,美国学者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威尔逊将政策界定为的“法律和法规”,排除了政府的大型计划、政府首脑的指示报告、会议决议文件和政府某种特定意图等政策范围;他还将政策制定、执行者限定为政治家和行政人员,缩小了政策制定与执行者的主体范围。

⏹美籍加拿大学者戴维•伊斯顿(David Easton):“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伊斯顿强调政策的“价值分配”功能,把指导行动的准则等同于行动本身。

⏹政策科学主要的倡导者和创立者,哈罗德•拉斯韦尔(Harald sswell)与亚伯拉罕•卡普兰(A•Kp lan):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认为政策是一种“大型计划”,犯了同威尔逊一样的错误,“计划”可以是政策,但政策并不仅局限于计划或方案,计划只是政策的一个子类;⏹罗伯特•艾斯顿(Robert Eyestone):公共政策就是“政府机构和它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

⏹托马斯•戴伊(Thomas R.Dye):“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艾斯顿和戴伊或者从生态学的角度论述政策,或者是仅强调政府的主导地位。

⏹詹姆斯•安德森(James E.Anderson):“政策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而这些活动是由一个或一批行为者,为处理某一问题或有关事务而采取的”;“公共政策是由政府机关或政府官员制定的政策”。

⏹卡尔•弗里德里奇(Carl J.Friedrich):政策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下,个人、团体或政府有计划的活动过程,提出政策的用意就是利用时机、克服障碍,以实现某个既定的目标,或达到某一既定的目的。

公共政策学1-3章PPT课件

公共政策学1-3章PPT课件

.
4
网络资源
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 / 中国公共政策网 / 政府管理与改革研究中心 /
.
5
媒体资源
社会观察 今日说法 焦点访谈 凤凰大讲堂 对话 新闻1+1 人民日报
.
27
四、现代公共政策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公共政策学的创建
政策科学产生于美国,其创建与两次大 的政策争论和一次学术讨论会有关。所谓两 次政策争论,一次是罗斯福“新政”的政策 争论,另一次是由奥本海姆引发的原子能政 策争论。一次学术会议是指“关于国际关系 论的革命性、发展性学术讨论会”。
.
15
公务员考试介绍
报考“A类” 职位的考生笔试公共科目为《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和《申论》;
报考“B类”职位的考生笔试公共科目则只 有《行政职业能力测验》(B)一科。
.
16
公务员考试介绍
“申论”一词,取自“申而论之”,是指根据所给材 料引申开来,发出议论。申论含有申述、申辩、论述、 论证之意。增加申论部分,是公务员考试所做的一种 尝试。这种考试是根据目前机关工作的需要,对考生 阅读能力、文字水平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 种综合考察方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公务人员 更需要具备搜集、分析、概括、解决问题的能力,而 通常情况下的写作考试基本上已形成了固定的模式, 很难真实地体现出考生的实际能力。
一、中国古代公共政策思想
3、谏议制度
.
12
一、中国古代公共政策思想
4、科举制度
.
13
补充:公务员考试
.
14
公务员考试介绍
目前,中央、国家机关的各招考职位将按性质和权责的不同大体 分为“A类”和“B类”。
“A类”职位主要包括在中央、国家机关和中央国家行政机关派驻 机构与中央垂直管理系统所属机构中,从事政策、法律法规、规划等 的研究起草工作和政策、法律法规、规划实施的指导、监督检查工 作,以及从事机关内部综合性管理工作的职位(如,国家计委综合司从 事经济形势分析和政策研究的职位)

公共政策学的产生与发展

公共政策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公共政策学的产生与发展一、古代的政策研究公共政策是作为公共权力机关即国家和政府进行统治与管理的工具,或者说它是通过制定与执行政策来进行统治与管理的。

因此,随着国家的产生,对政府政策的思考和研究也就开始了。

不论是在古代中国还是在古代西方,我们都可以从世世代代的国家与政府的政治统治和行政管理活动中,从那些历史文献中收集到有关公共政策的丰富的知识、思想和观点。

古代中国的政策研究是十分发达的,究其原因,史官制度、策士制度、谏议制度和科举制度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士官制度与古代中国的政策研究殷商时期:史官制度:史(负责有关国家大典的文字记载、册命起草、法令归档和史册撰写)巫(生来就有神能力、可以通神的人)祝(懂的各种知识的巫)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周书》,就是西周史官保管下来的一部分公文。

诸侯国逐渐强大,史官纷纷离开王室,分散到各诸侯国,对其领主的政策决策也有着重要作用。

孔子根据各诸侯国史官的记载作了《春秋》,其他乱臣贼子则把其变为《孟子》。

在中国以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史官始终是国家和政府体制内的一项重要设置,下一个王朝为上一个王朝修史成为定制。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所谓的“正史”,此下接着还有二十四史。

所有的正史,都以总结前朝遗迹更远的统治者施政的经验教训作为当今和以后统治者施政的借鉴为宗旨。

最著名的史学著作,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单凭书名就可以见到编著者的这一宗旨。

(二)策士制度与古代中国的政策研究士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知识人和思想者阶层,是春秋、战国时代所特有的。

但是,包括清代官府中的幕府或师爷在内的中国古代社会非特指意义上的士,则一般的视他们为古代社会的知识分子。

士的形成:首先来源于春秋时代的巫、祝、卜、史等知识阶层下移到各诸侯国,成为一种普遍;私学的形成,使一部分平民身份上升,逐渐成为不用有政治权利却拥有文化权力的知识人阶层。

公共政策学的知识

公共政策学的知识
卡尔?马克思的贡献:①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战略与策略提供了理论指导,规定了根本的政策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为社会主义国家各个发展阶段的元政策(总政策、总方针、总路线、总钢领)和各项基本政策,甚至为各个领域的部门政策,提供了基本政策理念,界定了政策的范围与方向。②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为政策研究从注重政策结果到注重政策过程的转变指明了方向,而且政策研究遵循这样的认识路线能够正确地勾画出政策过程及其各个主要阶段的一般特点。③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为我们深入地研究各种社会现象、探索社会发展的固有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运用这一方法论进行政策系统与政策环境之间、政策过程的诸环节之间、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与其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或某种相关性,以及表层有因果关系或相关性背后的更深层次的影响因素的作用。
第三节 公共政策学的产生
学科形成的历史条件:(一)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原则、规律或模式,并对其功能进行数学描述的一门科学。系统论或称系统科学由三部分组成:其一为系统原理;其二为系统方法;其三为系统工程。信息论是一门以信息为基本的研究对象,以信息的运动规律和应用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以计算机技术为主要研究目的的一门新兴的、横断的综合性学科。控制论是研究不同系统之间的共同控制规律以实现优化目标的学科;是利用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信息传递,将整个系统组织成为能自动地合乎要求的运动机制的一门横断科学。(二)决策科学的形成。决策科学是以现代科学手段与分析工具研究决策原理、决策程序和决策方法并认识和把握正确决策的活动,这种活动可区分为个人的、群体的和组织的三个层次,遍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的每时每刻。(三)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它是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的方法,研究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规律以及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学科。(四)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凯恩斯主义的出台及其被奉为政府制定政策的理论依据对公共政策学的产生的影响:第一,公共政策学对经济、社会生活的正面作用。第二,尽管许多国家的政府官僚系统乘势不断扩充,但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涉及到的专门知识仍然大地超出他们的知识领域、解决的办法一是吸收学者参政,二是实行政策咨询。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

四、学科的诞生及其初步发展
1.1951年,由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勒纳和拉斯韦尔 共同主编的《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 一书面世。这本书被誉为“公共政策学的开山之 作”、“公共政策学的经典著作”,被人们认做 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 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拉斯韦尔,他是政治学行为 主义学派的先驱者和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2.科学的品格 (1)科学的第一个品格是理论假设与实践经验相 一致,而且这种一致必须在相同的条件下反复、 重复进行的检验都能够得到证实。 (2)科学的第二个品格就在于它是人类理性思维 的产物。 (3)科学的第三个品格是其理论结构具有逻辑完 备性和逻辑一致性。 (4)科学的第四个品格在于它注重简单性原则。
3.边际概念:边际概念指的是从其他学科引进或 移植过来的概念。在公共政策学形成的过程中, 一系列学科特别是政治科学、管理科学、行为科 学、系统科学等,为这个新兴学科提供了理论和 方法论基础。公共政策学的许多概念都是直接地 从这些学科的概念体系中“拿过来”的。 如:完全理性模型、系统分析、仿真决策,等等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有三个,即研究对象、概念 体系和研究方法。 首先对这门学科的前两个要素研究对象、概念体系 加以界定。
三、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公共政策学的第一要素。那么公 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就行为取向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 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兼及一部分非政府公 共组织的公共性强的决策行为; 就结果取向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公 共政策; 因此简单地讲,公共政策学是一门研究公共政策 的学问。
古代中国的政策研究是十分发达的,究其原 因,史官制度、策士制度、谏议制度和科举制度 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18、19世纪西方国家的政策研究

公共政策学的形成和发展

公共政策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学科名称梳理1、哪些因素推动和促进了公共政策学的面世?(1)、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2)、哲学思想的进步和一系列社会、人文科学的诞生和发展;(3)、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4)、决策科学的形成;(5)、行为科学的诞生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6)、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推动和促成了公共政策学的面世。

2、政策科学的创始人是美国德斯坦福大学教授伊斯顿.罗斯威尔。

第二代掌门人是叶海卡.德洛尔3、政策分析的概念最早由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林德布洛姆提出。

第二节学科形成以前的政策研究1、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2)、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3)、惠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

(4)、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5)、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政策倾向;(6)、无为而治的政策构想。

我国古代有两本与政策研究有关的著作:1、《战国策》;2、《智囊补》冯梦龙著,整理政策案例1238例;2、中国古代出现发达的政策研究的原因:(1)、古代王朝更迭,宗教不能充分解释;而孔孟之道主张从为政得失上去解释执政合法性的获得与丧失,这就使得统治者从维护王朝统治着想去重视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甚至在机构和制度上作一定安排;2、古代先秦时期就形成“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到隋唐时期又形成科举制,这种制度安排成为中国古代的读书人热心于观察和分析政策的强大动力。

3、欧洲何时出现政策分析人才?欧洲中世纪的中期和晚期。

4、为何古代没有出现公共政策学?(1)、人们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大多是对政策结果所作的观察和分析,而不是对政策过程所作的观察和分析。

2、古代有关政府政策的情况、思想和观点,通常是个人直观体验的产物,而且对政策解释往往是从权威、伦理、哲学的原则。

5、学科诞生前的理论和方法论准备(1)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急速进步,为人们从经验和定量方面研究公共政策提供了新的条件和手段。

公共政策学 习题集(含答案) 精品推荐

公共政策学 习题集(含答案)   精品推荐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缘起与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勒纳和拉斯韦尔使用的公共政策学的学科名称是()A.公共政策学B.政策学C.政策科学D.政策分析2.最早提出“政策分析”这个概念的是()A.林德布洛姆B.洛克C.科勒曼D.梅伊克尔扎克3.公共政策学、政策学、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分析、政策研究、公共政策研究这些不同的学科名称表达的是()A.同一概念B.不同概念C.相关概念D.同一学科的各个分支4.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政策研究与政策咨询的著作()A.《过秦论》B.《战国策》C.《论积贮疏》D.《商君书》5.全世界最早的一本政策案例著作可能是()A.《国家论》B.《政治学》C.《理想国》D.《智囊补》6.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A.勒纳B.拉斯韦尔C.德洛尔D.马克思7.被人们认作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被誉为公共政策学的开山之作的公共政策学名著是()A.《经济与社会》B.《国富论》C.《战争论》D.《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8.公共政策学的发源地是()A.美国B.法国C.英国D.德国9.公共政策学在中国形成为一门比较完整的学科是在20世纪的()A.50年代B.60年代C.80年代D.90年代二、多项选择题1.公共政策学的学科名称至今尚不统一,常见的名称有()A.公共政策学B.政策学C.政策科学D.政策分析E.政策研究2.能够体现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是()A.“国待农更而富,主待农战而尊”B.“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食为本”C.“是以国家务农重谷,使凡州县守倅,皆以劝农为职”D.“宽以养民,严以治吏”E.“立国之道无他,惟在富民”3.古代政策研究没有形成独立学科的原因是()A.古代国家在政治体制上尚非依据“主权在民”的理念设计而成B.国家权力的公共性和政府政策的公共性都还没显露出来C.参与决策的人很少D.决策过程纯属“黑箱”运作E.按照科学的程序和方法,从经验和定量方面研究政策在那时还不可能4.公共政策学这门学科形成的历史条件主要有()A.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B.决策科学的形成C.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D.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策略领域的扩大E.德国学者对社会政策的研究5.在90年代,公共政策研究的课题的选择偏重于()A.价值取向B.政策取向C.论理取向D.管理取向E.政策改革取向三、简答题1.简述凯恩斯主义对公共政策学产生的影响。

公共政策学——精选推荐

公共政策学——精选推荐

•公共政策学•课程简介•公共政策学是研究公共政策活动规律的学科,该教材围绕着公共政策的界定、公共政策活动主体以及公共政策活动过程三个视角,揭示公共政策活动规律。

•诚如一些公共政策学者所言,该学科既是交叉学科,又是需要实践者和理论研究者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发展的学科。

所以该课程的学习既面临着理论性强的挑战,同时又与我们的实际工作联系密切,值得我们多加关注。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内容提要:•1、界定公共政策学•2、学科产生及其发展•3、研究意义•第一节什么是公共政策学•一、学科界定•(一)学科名•公共政策学产生于美国。

•从产生之日起,就有多个学科名。

•早期人们认为这些学科名可以交替使用,而近期人们认为(公共)政策研究、(公共)政策分析、(公共)政策(科)学等学科名还是存在明显差异的。

具体而言:•政策研究不包括应用性研究;研究的主体是学术取向的职业学问家,关注的重点和研究范围是政策内容、政策过程和政策产出,发现和验证政策与其主体和客体之间、与有关社会和自然环境诸因素之间的因果联系,研究目的或目标是构建政策理论,创设研究方法,推动学科发展。

•政策分析最早由林德布罗姆提出,研究的主体或者政策分析者是应用取向的政府机构和其他公共组织内部的专业人员,以及民间智库的研究人员,关注的重点是“为了政策而分析”,分析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

•政策科学或者公共政策学是1951年拉斯维尔和勒纳提出的,有人说:•政策科学=政策研究+政策分析。

即尽可能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二)公共政策学的内涵–1、研究对象是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的公共政策或公共决策–2、该学科具有准科学的特征–3、学科内容具有跨学科或多学科交叉、渗透、综合的特点–4、学术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创造与权力运作相结合•二、公共政策学的学科三要素–研究对象+概念体系+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从行为取向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是共公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从结果取向而言,其研究对象是公共政策。

第一章 公共政策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章 公共政策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形成与发展现代政策科学产生时间、三大阶段、主要代表人物及贡献:1.初级阶段:1951年(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政治家勒纳和拉斯韦尔共同主编的《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一书标志着公共政策学的诞生。

该书首次提出并界定了“政策科学”这一概念,指出“政策科学是用于解决社会问题、特别是解决那些结构和关系都很复杂的社会问题的工具。

”2.第二个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后期,代表人物德洛尔著《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政策科学探索:概念与适用》、《政策科学构想》,主要贡献:①分析了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在学科建设上存在的一些误区②肯定了管理科学和决策科学研究中使用的系统群研究方法,并大力主张将这种方法引进公共政策学③提出并界定了“总体政策”、“超政策”和“政策系统”的概念④强调公共政策学的跨学科性质和实践性。

3.学科的近期发展阶段的进展:①课题选择新取向(伦理取向、管理取向、政府改革取向)②方法论上的非科学化趋向③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学会的成立和专业研究刊物的问世、专门研究机构的建立、大学教育中专业与课程的设置)。

公共政策学的特点:创立者拉斯韦尔揭示了公共政策学的特点(界定):①是关于民主主义的学问②其哲学基础是逻辑实证主义③它是一门时间和空间都极敏感的学问④它具有跨学科的性质⑤它是一门须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的学问⑥它是一门以社会变迁和发展为研究对象、以动态模型为核心的学问。

公共政策学在第二个发展阶段上取得的成就:①方法论的多样性②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的转变③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给予了重视④公共政策比较研究开始起步。

公共政策学产生的历史条件:①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相对于具体科学和传统思维方式来说,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科学的思维方式②决策科学的形成③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

行为科学的宗旨就是解释、预测、控制人的行为,以利于达到群体和组织预期的目的④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影响:公共政策对经济、社会生活的正面作用;吸收学者参政,实行政策咨询。

00318公共政策-考前资料(23版)

00318公共政策-考前资料(23版)

2024年4月《00318公共政策》考前资料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产生和发展考点1 公共政策的含义(选择题、简答题)★★公共政策是政府或其他公共组织出于公共利益,为实现公共目标所做出的一种选择行为,其表现形式是规范、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动的行为准则和行动指南。

考点2 古代中国的政策研究(选择题)★史官制度、谏议制度、策士制度、科举制度考点3 现代政策科学产生的标志(选择题)★拉斯韦尔《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最近发展》考点4 中国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特点(论述题)(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政策实践相结合(2)学科发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3)学科发展与中国的政策实践相结合考点5 马克思主义与公共政策学中国化(论述题)★★★(1)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公共政策学科的方法论指导。

①实事求是的方法。

为了在政策实践中做到实事求是,必须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矛盾分析的方法。

政策实践中,要注重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还要注重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2)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公共政策学科的价值引领。

公平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基本保证。

除了作为社会良性运行的基本条件之外,公平也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最高目标。

考点6 公共政策的功能(选择题)★管制功能、引导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考点7 公共政策的本质(简答题、论述题)★★公共政策的社会本质就是为了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社会价值的分配。

(1)公共政策的目标。

从整体上看,公共政策目标是三类目标的集合体,即公共利益目标、阶级目标和政府自利性目标。

(2)社会资源配置。

所谓社会资源的配置,指的是政策主体为实现政策目标而进行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配置。

(3)社会价值分配。

政策收益在不同的利益群体间的分配行为称为社会价值的分配。

第二章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和要素考点8 公共政策学分析的完全理性模型(分析题)完全理性模型是由经济理论中的“经济人”假设衍生出来的。

论述题试述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历程

论述题试述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历程

一、概述公共政策学是一门研究政府如何制定和实施政策以解决社会问题的学科。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公共政策学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本文旨在对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历程进行深入论述,以探讨其发展脉络和影响力。

二、公共政策学的起源公共政策学起源于20世纪初,源自公共行政学和政治学的交叉领域。

其发展的原始阶段主要集中在研究政府对社会问题的解决方式,包括政府决策过程、政策实施和政策评估等方面。

在这一阶段,公共政策学主要关注政府的作用和效能,从而为政府提供更科学的政策决策支持。

三、公共政策学的发展阶段1. 理论探索与建设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公共政策学进入了理论探索与建设阶段。

学者们开始关注政策制定的规范性原理和价值取向,强调政策的目标、手段和效果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模型和方法论,如政策过程模型、政策实施模型等,为公共政策研究提供了更系统、深刻的理论支持。

2. 多元化研究与跨学科合作阶段80年代至90年代,公共政策学进入了多元化研究与跨学科合作阶段。

学者们开始将公共政策研究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相结合,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和视角,全面剖析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权力、利益、价值观等因素,以期实现对社会现实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3. 全球化视野与比较研究阶段21世纪初,公共政策学持续发展,开始呈现全球化视野和比较研究的特点。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学者们开始重视跨国比较研究,探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模式,分析国际间政策传播、政策竞争等现象,为世界各国政府提供政策借鉴和经验参考。

四、公共政策学的影响与挑战1. 影响力公共政策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对政府决策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影响作用。

它有助于加强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效益,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社会进步的实现。

2. 挑战公共政策学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包括学科体系不够完善、研究方法和理论模型仍有待深入完善、跨学科合作存在交流壁垒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和研究创新,提高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公共政策的产生和发展

公共政策的产生和发展

公共政策的形成与发展政策自古以来就有.但古代社会政策往往伴随着君主或政治家的情感意志而存在,因此,政策不可能作为一门科学而出现英国着名经济学家凯恩斯于20世纪30年代发表了有名的自由放任的结果,明确提出政府用"公共政策"这只"看得见的手"干预市场经济的新理论,得到资产阶级政治家的称赞,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福利政策的"新政"把凯恩斯理论变为现实.在当时的欧美国家中,尽管人们希望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但市场自发的调节控制功能并不强.因而这就为政府对经济的主导功能的发挥创造了条件.由于这时政府的干预能力较大,这就吸引了不少思想家特别是政治学家将注意力集中到政府的政策引导上来.较多的学者讨论了国家、主权、权力与政策的关系.也有一些政治学家像洛克、孟德斯鸠、卢梭等人,则专门研究过国家的基本政策问题.也就在这个时期,西方世界发生了新科学技术革命,系统论、信息沦、控制论以及计算机等一系列新科学技术问世,这就为政策科学提供了必要的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先进的技术条件1951年,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D·拉斯韦尔倡议召开了一次多学科学者参加的公共政策研讨会,会后由他主编出版了政策科学:近来的范畴与方法上的进展,第一次提出了政策科学的概念,政策科学由此得名到18世纪中叶,重商主义在资本主义的中心欧洲占据了统治地位.重商主义的经济学家注重研究和倡导各种经济政策,并确信只要有了好的经济与社会政策,就可以建立和发展现代国家.即使是亚当·斯密,虽然强调最好的政府是什么也不管的政府,但他也十分重视政府对政策的制定.在国富论中,斯密提出,应当将国民生产作为国家经济政策的中心目标,追求最大或最多的“国富”乃是一个国家必须实行的基本经济政策.三19世纪中叶自由主义反对经济政策研究在19世纪中叶,一些资本主义较为发达的国家,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日益走向成熟,相当多的原先由政府来承担的经济功能开始让位给市场.与此相适应,在英国的经济学领域,自由主义学派取代重商主义成为主流思潮.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则主张政府放任自流,无为而治,听任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去调节各种经济活动.因此,政府不再像以往那样花费财力和人力去积极地研究和制定经济政策.一些大学的经济学系甚至停开“经济政策”课程.四19世纪80年代威尔逊与古德诺对公共政策的研究美国是最早建立公共行政的国家,因而最早对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政策作出探索的自然也是美国人.1887年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在政治学季刊第二期上发表了题为“行政研究”的学术论文.在该篇论文中,威尔从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的角度对政治与行政加以区分.他认为政治制度只负责制定或决定公共政策,而行政则负责执行公共政策.威尔逊特别强调政治学要关心公共政策的发展,政治学家应当细心地分析法律、法令的产生与变迁的历史.在威尔逊之后,对美国公共行政作出重大贡献的公共行政学家是弗兰克·古德诺Frank J. Good now.他也十分重视公共政策问题.他同意威尔逊将政治与行政两分开的观点.他认为,政治家依据一定的标准,从各自集团的利益出发制定公共政策,而行政则是以价值中立的态度去执行公共政策.实际上,古德诺将公共政策制定过程视为是非理性的过程,而公共政策的执行才是理性的.古德诺与威尔逊都否认政治学是科学,在他们看来,只有执行公共政策的公共行政才能依据科学和理性有效地运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对公共政策的研究或阐述,还只是有关公共政策的某些方面:比如政策制定的主体,像国家、主权与权力、政府组织等;比如政策的制定,像法律的制定以及与政策制定有关的问题等;比如政治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像平等、自由、民主与公共政策的关系等.至于对公共政策的本质、效能、结构、体系、原则、周期等方面的问题还没有成为研究的课题.五20世纪20年代梅里安倡导的“新政治科学”运动192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梅里安Charles Merriam发起了“新政治科学运动”,主张运用社会学、地理学、人类学、生物学和统计学的方法与成果来改造政治学.这一主张在美国政治学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后来,梅里安被称为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开山鼻祖.梅里安对“新政治科学”的倡导,在较大程度上是出于他对公共政策的关心.他指出,之所以要掀起这股运动,就是要促使人们对政府机构的运转过程加以明智的控制,从而消除政治运动中的浪费,减少或消除各种动乱因素.梅里安经常使用“政策科学”概念.二、西方公共政策演变的主要阶段一西方公共政策的形成时期20世纪50-60年代其标志是哈罗德·拉斯威尔Harold D. Lass well、丹尼尔·勒纳Daniel Lerner合着的政策科学出版1951年.因此,有人认为现代公共政策研究始于1951年,拉斯威尔则是公共政策科学的创始人.公共政策之所以在这一时期产生并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并不是偶然的.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凯恩斯经济学有关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就在美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罗斯福“新政”时期,不少学者为政府进行经济与公共事务方面的政策设计,使美国政府能在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中度过难关.当时美国社会甚至流传一种看法:“政治求助于科学,官员求助于学者”.但是这一研究政策的趋势却为二战所打断.二战以后,西方的政治科学也发生了研究范式上的转变.西方政治科学研究在60年代前先后出现过国家制度研究、权力关系研究与行为主义研究等范式的转变.到60年代,行为主义的研究范式由于其方法片面、结论肤浅,不能解决深刻而复杂的社会矛盾而无法令人满意.一部分政治学家从行为主义的范式中挣脱出来,从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的角度来审视现实的政治生活与政治制度.这就和二战前已经出现却被二战所阻断的政策研究的趋势衔接起来.但这时的政策研究就不再是简单地回到30年代的水平,而是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拉斯威尔的政策科学就是这种提升的代表.除拉斯威尔外,这一时期对公共政策科学的建立产生过作用的着作还有查尔斯·林德布洛姆Charles E. Lindale的渐进调适科学;查尔斯·琼斯的公共政策研究导论,托马斯·戴伊的理解公共政策等.二西方公共政策的发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其标志是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教授叶海卡·德洛尔Yehezhel Dror 在1968年至1971年旅居美国期间,写出了被称之为公共政策科学“三部曲”的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1968年、政策科学探索1971年、政策科学构想1971年.在美国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的前期出现了公共政策研究中的“趋前倾向”,在70年代中期则出现了“趋后倾向”.所谓“趋前倾向”则是指政策研究偏重于在政策制定中加强“政策咨询”的趋势.这一时期美国建立了一批负有盛名的以公共政策咨询研究为主要任务的研究所、研究中心,如兰德公司.由于这些机构广泛地运用统计学、数学、心理学、系统论等方法起草各种政策方案,进行各种政策模拟,提出各种政策建议,作为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的参考,因此人们又称它们是政策决策的“思想库”、“智囊团”.所谓“趋后倾向”乃是指公共政策研究中偏重于政策周期研究的趋势.一项公共决策往往是各种利益冲突与妥协的结果,因此,要研究科学、合理的公共政策制定就必须考虑政策制定系统的改进与完善.另一方面,一项好的公共政策光制定出来是不够的,还需要去说服和组织贯彻.因此,公共政策的重要一环在于对制定出来的政策的推行和实施.这样,对公共政策的研究就转向于对整个政策的生命周期进行探讨.在这一时期的西方公共政策研究中,德洛尔除了写出着名的“三部曲”外,他作为兰德公司的高级研究员,还发表了许多讨论公共政策的专题论文.在1969年的美国科学促进会上,他组织和领导了世界上第一个政策科学研究小组.另外,德洛尔还与人合作,在美国创办了政策科学杂志.1972年德洛尔回到以色列后,又参加了政策科学杂志的编辑工作.此外,在这一时期还出版了洛威Theodore J. Lowi的政策、政治和选择的四种体系1972年,斯图亚特·.奈格尔Stuant S. Nagel 的决策理论和法律程序1979年等等.三西方公共政策的自我批判时期20世纪80年代公共政策研究从50年代正式成为政治科学、公共行政科学中的重要分支以后,经过60年代的政策咨询研究,70年代的包括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终结在内的政策周期研究,发展至80年代开始进一步转向有关政策效率、政策信息多元化、政策学家与政治家关系的研究.在这一时期,政策学家比较多地对学科采取谨慎的批判态度.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着作有:奈格尔Stuant S. Nagel的政策研究百科全书1984年,阿尔蒙德Gabriel A. Almond的比较政治学1978年,阿斯福特Douglas Ashford的比较的公共政策1990年.四西方公共政策拓展新的研究方向时期20世纪90年代90年代西方公共政策的研究表现出两种主要趋势,一种是对原有的研究主题进行深化;另一种是拓展新的研究方向.对原有主题的深化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个问题是公共政策的伦理、价值;另一个问题是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的关系.公共政策的伦理、价值问题,罗尔斯Rawls在正义论、布坎南Beaucham在伦理与公共政策、高斯罗伯Gawthrop在公共管理部门、系统与伦理中分别提出了有关社会哲学、社会道德和专业伦理的研究方法.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的关系问题,梅尔斯诺Mmeltsner和贝拉威Bellavita在政策组织一书中提出了政策管理、政策沟通、政策组织、政策行动等四者的相互联系理论;林恩Lynn. Jr.则在管理公共政策一书中提出组织行为、政治理论与公共政策的融合思想.拓展新的研究方向,也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增强公共政策的应用性.二是加强理性意识形态,由传统的政策决策研究转向政策调查研究.在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方面,公共政策学家将研究的兴趣转向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比如电脑犯罪、信息政策、试管婴儿、温室效应,等等.另一方面是政策调查的兴起.以往公共政策学家过于重视经济与技术理性为主体的政策抉择研究,总是强调如何使“利益最大、损失最小”,强调如何依据政策制定者的偏好,排列方案的优先顺序.这种研究方法在实际生活中已暴露出弊端,许多政策学者转向政策调查研究.他们认为不存在一个最佳的即能为社会全体大众都能接纳的政策.所谓好政策就是具有法律正当性的政策.为此,就必须通过政策调查、政策辩论获得合理性,并由此确定出是否接受某项政策的前提条件.三、中国公共政策产生的历史渊源一中国古代的政策谋略思想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形成专门的政策科学门类,但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有着丰富的政策谋略思想和政策实践经验.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一是形成了以民为本、事异备变的政策思想.中国古代有作为的封建思想家与政治家大多提倡“民为邦本、政在得民”的治国策略,在制定政策时,多考虑“养民”、“惠民”、和“富民”.古代中国明智的统治者在制定政策与策略时,坚持“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谋略原则.二是建立了恩威兼施、以柔克刚的施政原则.中国古代勤于治国的政治家与官吏有一套施政方法:韬光养晦,以曲求全,以退为进;恩威并重,分化瓦解,征服吞并;力倡仁信,厚施绥靖,倍加安抚;中央集权,镇国封疆,分而治之.三是形成了重政策辩论、政策分析的传统.中国古代留下了许多政策辩论与政策分析的文献.如盐铁论就记载了汉昭帝时以御史大夫为首的政府官员和应召而来的当时全国60多位贤良学士聚集一起,就制定、实施盐铁官营、酒类专卖的政策,进行辩论的真实过程;西汉时期的论积贮疏、论贵粟疏则是两部有关制定合理的农业与粮食政策的政策规划文献;明代的智囊计则是政策案例分析的文献.四是形成了完整的国策谋略体系.最为突出的是孙子兵法.最初人们仅仅将这一着作看作是兵书.但依据当代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人们发现孙子兵法中包含有大量的国策条目、谋略思想和管理策略.从而使这一着作不仅成为中国政策文化中有价值的经典,而且也成为民办政策科学研究的宝贵遗产.二马克思主义的政策研究传统在中国当代的政策文化中,除了有古代的政策思想和政策研究的遗产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还有马克思主义的政策策略思想与原则.首先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无产阶级政治家留下的政策思想与政策实践.对政策和策略,马克思和恩格斯非常重视,他们毕生除了从事理论写作外,毫不松懈地注视着无产阶级斗争的策略问题.列宁总是将党的策略视为是党的政治行为、党的政治性质、方向和方法.斯大林则将战略和策略看作是无产阶级斗争的科学.在政策和策略的依据方面,恩格斯作了经典的阐释,他认为党的政策是根据经常变化的条件制定的.在政策和策略的原则方面,马克思和列宁这些经典作家提出了如下的思想:要把当前斗争和长远斗争、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要坚持说服和争取人民的大多数;要将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要善于利用矛盾争取同盟者.其次是毛泽东政策和策略的光辉理论与实践.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提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的光辉论断.他认为政策是革命政党一切实际行动的出发点,并且表现于行动的过程和归宿.一个革命政党的任何行动都在实行政策,不是实行正确的政策,就是实行错误的政策.因此,共产党领导机关的基本任务就在于了解情况和掌握政策两件大事.在中国这样复杂的环境中工作的每个干部,必须将自己锻炼成为懂得政策和策略的战士.四、中国公共政策发展的主要阶段一中国公共政策学科的孕育阶段20世纪80年代从70年代末开始,中国社会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从1979年至90年代初,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东方辽阔的土地上进行了成功的震惊世界的制度和政策创新的实践.在这一阶段上,邓小平支持和领导了真理标准大讨论,实现了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在此基础上,果断地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政策,提出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与此同时,邓小平还在许多领域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政策.比如,“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政策;“发展是硬道理”的政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政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政策;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等等.在领导政策创新实践的同时,邓小平对新时期的政策理论作了研究.他指出,政策的本质要求是要讲求实效,给人民以物质上的实惠;检验政策是否正确的标准,不是人们的主观愿望,而是客观实践;政策的合法性是由多数群众满意来决定的,一项政策好不好,主要看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赞成不赞成;政策执行必须坚持稳定性与连续性的原则,一项政策经过实践检验是正确的政策,就必须坚持,凡被实践证明是不完全正确甚至错误的政策,就必须修正或抛弃.在80年代初,邓小平就提出,在学科发展上要赶快补课,要重新恢复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和行政学,其中也包括公共政策的学科建设.这为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条件.随着政治学、行政学等学科的恢复,高等学校、社会科学研究部门开始进行政治决策和行政决策方面的研究.此时的公共政策还远未独立出来,还包含在公共行政学和政治学这两门学科之中.与此同时,一些学者开始介绍和翻译台湾地区和国外的公共政策的文章和书籍,同时也编写出有关政策科学的教材与读物.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政策制定过程查尔斯·林德布洛姆着,朱国斌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系统分析和政策科学.克朗着,陈东威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经济政策:原理与设计J.丁伯根着,张幼文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公共政策伍启元,香港商务印书馆,1989年;公共政策析论张世贤,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6年;政策科学孙光,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政策研究学概念孙效良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年.二中国公共政策学科的开创阶段20世纪90年代90年代是中国公共政策开始从政治学和公共行政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的时期.其标志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开设了公共政策课程、创办了研究机构、培养了研究生.90年代,在一些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政治学、行政学专业中,开设了以“政策科学”或“公共政策”为名称的课程;成立了从事政策研究的机构;在未被列入国家学科专业目录之内的情况下,一些高校如南京大学在其他专业的名目下,招收了以公共政策、政策科学或政策分析为研究方向的硕士生与博士生.二是出版了一批公共政策教材.主要有:行政决策分析胡象明,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公共政策学导论桑玉成等着,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政策科学导论张金马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政策科学原理陈振明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政策学兰秉洁等编着,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公共政策分析陈庆云,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三是建立了全国性的公共政策科学研究会.1991年8月,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全国首届政策科学研讨会,这次会议除了进行政策科学研讨外,还就成立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的事宜作了讨论.1992年10月,在山东省曲阜召开了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的成立大会,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作为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的研究分会而存在.1999年10月,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暨理论研讨会.。

公共政策学的产生和发展

公共政策学的产生和发展
(三)自我批判时期(20C80s)
政策效率、政策信息多元化、政策学家与政治家关系 等方面的研究。
完整版课件ppt
4
(四) 拓展新的研究方向时期(20C90s) 两种趋势: 1.对原有的研究主题进行深化
公共政策的伦理、价值问题 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的关系问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拓展新的研究方向
一是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二是加强理性意识形态
一西方公共政策学产生的条件一西方公共政策学产生的条件一行为主义的盛行一行为主义的盛行政治行为的研究政治行为的研究选举的量化研究选举的量化研究二社会问题不断增多二社会问题不断增多三接受政策替代的文化三接受政策替代的文化二二西方公共政策学发展的过程西方公共政策学发展的过程一创建时期创建时期20c5020c5060s60s两次大的政策争论两次大的政策争论一次学术讨论会一次学术讨论会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政策科学
(一)创建时期(20C50-60s) 两次大的政策争论&一次学术讨论会
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 1951年,勒纳和拉斯韦尔 《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
完整版课件ppt
3
(二)发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 叶海卡·德洛尔
公共政策科学“三部曲”: 《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1968年) 《政策科学探索》(1971年) 《政策科学构想》(1971年)
第二章 公共政策学的产生 与发展
公共管理学院 李晶
becky82818@
完整版课件ppt
1
第一节 西方公共政策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西方公共政策学产生的条件
(一)行为主义的盛行
政治行为的研究
选举的量化研究
(二)社会问题不断增多

第一章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第一章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教学目的:了解公共政策学的涵义、产生和发展。

重点和难点:1.公共政策学的概念2.公共政策学的中国化教学时数:2课时主要内容:公共政策学是一门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新兴的公共管理类学科,这门学科的发展为经济的繁荣和政府提高政策效率提供了良好的决策工具。

它也是公共管理领域中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在西方国家的公共管理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公共政策学作为一门学科有其独立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随着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必将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当前世界性政府改革的热潮中,把握公共政策的本质,利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民主的政策程序,提高公共政策的质量和水平,是各个国家的现实选择,因此公共政策科学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科学中的重要分支。

一、公共政策学的概念(一)政策研究和政策分析政策分析:最早由美国政治家林德布洛姆提出,其含义与公共政策分析无差异。

本书中“公共政策分析”的定义:政策分析人员和决策者把科学的知识和应用于政策的选择和实施问题的解决,是在公共政策领域内创造和应用知识和复杂的社会过程。

“政策科学”最早出现在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伊斯顿•罗斯威尔主编的《政策科学》一书中;该学科第二代掌门人叶海卡•德洛尔认为政策科学的核心是把政策制定系统作为研究和改进的对象,包括政策制定的一般过程及其具体的政策问题。

从方法论角度看,政策科学包括五个基本范畴,即政策战略、政策分析、政策制定系统的改进、政策评估和政策科学的发展。

(二)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学是研究公共政策的学问,其学科要素包括研究对象、概念体系和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包括三个方面:公共政策、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

1.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学的定义:P61——尽可能以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1)定义的内涵:①研究对象是公共政策,尤其是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的公共政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学科名称梳理
1、哪些因素推动和促进了公共政策学的面世?(1)、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2)、哲学思想的进步和一系列社会、人文科学的诞生和发展;(3)、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4)、决策科学的形成;(5)、行为科学的诞生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6)、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推动和促成了公共政策学的面世。

2、政策科学的创始人是谁?美国德斯坦福大学教授伊斯顿。

罗斯威尔。

第二代掌门人是叶海卡。

德洛尔
3、政策分析的概念最早由谁提出?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林德布洛姆。

第二节学科形成以前的政策研究
1、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2)、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3)、惠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

(4)、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5)、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政策倾向;(6)、无为而治的政策构想。

我国古代有两本与政策研究有关的著作:1、《战国策》;2、《智囊补》冯梦龙著,整理政策案例1238例;
2、中国古代出现发达的政策研究的原因:(1)、古代王朝更迭,宗教不能充分解释;而孔孟之道主张从为政得失上去解释执政合法性的获得与丧失,这就使得统治者从维护王朝统治着想去重视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甚至在机构和制度上作一定安排;2、古代先秦时期就形成“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到隋唐时期又形成科举制,这种制度安排成为中国古代的读书人热心于观察和分析政策的强大动力。

3、欧洲何时出现政策分析人才?欧洲中世纪的中期和晚期。

4、为何古代没有出现公共政策学?(1)、人们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大多是对政策结果所作的观察和分析,而不是对政策过程所作的观察和分析。

2、古代有关政府政策的情况、思想和观点,通常是个人直观体验的产物,而且对政策解释往往是从权威、伦理、哲学的原则。

5、学科诞生前的理论和方法论准备(1)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急速进步,为人们从经验和定量方面研究公共政策提供了新的条件和手段。

(2)哲学思想的进步和一系列社会、人文学科的诞生和发展,为公共政策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

6、亚当?斯密对政策研究的贡献主要有哪些?(1)对当时的政策——提出了一整套理论和经济政策。

(2)对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国家——有关政府和市场的理论为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提供了基本的政策理念,界定了政策的范围和方向。

(3)对政策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他提出了经济人的假设。

对后来的理性选择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有影响,并间接影响到现代的政策分析。

7、克劳塞维茨对政策研究有哪些贡献?(1)提出了系统的战略决策思想,设定了战略、策略与战术之间的关系,为“政策链”、“政策群”概念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2)将战略要素分为精神要素、物质要素、地理要素和统计要素,这一战略要素分析为政策研究中的因素分析提供了典范。

(3)强调战略决策必须根据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为公共决策如何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8、马克思对政策研究有哪些贡献?(1)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战略、策略、基本政策等的制定提供了理论指导。

(2)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为政策研究从注重政策结果到注重政策过程的转变指明了方向。

(3)历史唯物论有助于更加准确地掌握政策的本质,更加深入地认识政策系统与环境之间、政策过程诸环节之间的本质关系等问题。

9、马克斯?韦伯对政策研究有哪些贡献?(1)主张对社会政治现象进行文化解释,对后行为主义时期政策研究中倡导的价值分析有显著的影响。

(2)认为人的行动或社会行动包含着动机和目标两大基本因素。

这一主张对于公共政策学中的政策评估具有指导意义。

(3)提出了官僚制的决策模型。

(4)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上提出了理想类型和价值无涉。

理想类型的提出为认识现实提供了中介手段。

价值无涉为公共政策学提供了一种方法论的指导。

第三节公共政策学的产生(第一阶段、50年代)
1、学科形成的时间和历史条件时间—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

历史条件—(1)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奠定了公共政策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

(三论提供的思维方法的特点是系统性、动态性和最优化。

它提供的基本方法是:系统的方法;信息的方法;反馈的方法;功能模拟的方法)(2)决策科学的形成。

其取得的成果直接成为公共政策学的内容。

(3)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是公共政策学产生的催化剂。

(4)凯恩斯主义的出台和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使得公共政策学研究的必要性迅速增加。

2、学科诞生过程(代表人物和著作)勒纳和拉斯韦尔:《政策科学:视野和方法的近期发展》(1951)——公共政策学的开山之作。

拉斯韦尔(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对公共政策学的界定:(1)以民主政治体制为前提;(2)哲学基础是逻辑实证主义;(3)对于时间和空间都极其敏感;(4)具有跨学科的特点;(5)须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6)以社会变迁和发展为对象,以动态模型为核心。

第四节公共政策学的发展(第二阶段、60年代)
1、德洛尔对拉斯韦尔的批判:(1)偏重于方法论和忽视政策内容的研究;(2)片面强调运用纯科学的方法,而忽视了政策过程与自然过程的差别,以及各种政策问题在性质上的相互差别;(3)片面追求理性化和计量方法,而实际上有大量政策问题包含着价值判断,或者无法进行定量分析。

2、德洛尔对公共政策学的贡献:(1)分析了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在学科建设上存在的误区;(2)肯定了管理科学和决策科学研究中使用的系统群研究方法,并主张将其引入公共政策学;(3)提出并界定了“总体政策”、“超政策”和“政策系统”的概念;(4)强调公共政策学的跨学科性和实践性。

3、公共政策学在其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取得了哪些成就?(1)方法论的多样化——行为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结束;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在公共政策学中的运用继续受到关注;公共选择方法论崭露头角;博弈论成为公共政策分析中的重要方法;个案研究受到重视。

(2)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转变——重点由原来的政策制定转向政策执行、评估和终结。

(3)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给予了重视。

(4)公共政策比较研究开始起步。

4、公共选择理论(35)创始人是布坎南。

该理论假定理性人为经济人,并以此为起点研究集体决策;其研究范围包括国家、政府、教育、环保等政治和政策问题。

5、公共政策学的近期发展(第三阶段、90年以来)(1)课题选择的新取向——伦理取向;管理取向;政府改革取向。

(2)方法论的非科学化——以主观的研究方法(研究决策者主观的思维方式或倾向的)取代客观的研究方法(寻求客观真理)。

(3)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学会、专业研究机构以及专业和课程的建立。

6、公共政策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公共政策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中国应运而生。

7、1983年孟繁森在《理论研讨》杂志第七期上呼吁“建立一门研究党和国家生命的科学—政策学。

8、1984年李铁映在《哲学研究》第四期发表《决策研究论文》指出决策须由硬结构和软结构组成。

9、1997年初北京大学建立公共政策研究所,宁骚教授任所长,这是全国高校系统中第一个公共政策研究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